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传染病;控制方法;预防措施
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就在与各种传染性疾病作斗争。早在3 000年前[1-3],就有了天花的记载;1340年,在欧洲,黑死病的流行,造成了欧洲人口的大减员,每4个欧洲人就有一个死于黑死病,这场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一次传染病流行。到近代,霍乱的流行使许多村落变为无人村,种种传染病的流行史触目惊心。进入21世纪,交通越来越发达,人员流动性则更大,许多新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4-5],如前几年的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还有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性病等发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人类从未放弃与传染病的抗争,至今已有了多种疫苗可有效避免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如天花、乙肝等[6],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旧的传染病得到控制,不断地有新的传染性疾病出现,如艾滋病等的流行至今尚无法根治与有效控制。因此,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与预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全球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1 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及传播方式
目前我国的流行传染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H1N1流感、小儿手足口病、结核病等,流行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染、唾液传染以及血液传染等,根据传播速度及危害性,为便于预防与控制,世界卫生组织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级。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性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霍乱、鼠疫等;乙类传染病仅次于甲类传染病,包括SARS、炭疽、狂犬病等;丙类传染病主要是进行监测管理或地区、季节性流行疾病,包括流感、伤寒等。笔者对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70%以上的传染性疾病是或人禽共患病,如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艾滋病、尼帕病毒脑炎等;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如禽流感可以通过鸟禽的迁移来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且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性,潜伏期长,如疯牛病毒,从感染到发病平均时间为28年, 一旦出现症状, 半年到一年内死亡。随着大气环境的改善,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有了新的特点,首先患者与病毒携带者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不仅可以引起人与动物直接死亡,另外还迫使动物迁移形成利于疾病爆发流行的传染源;其次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导致某些传染病进入未受感染过的地区,而当地人群普遍缺乏对疾病的免疫力,因此,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影响往往比较严重。
2 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2.1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又叫人工免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方法是将某疾病的生物制剂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该疾病特异性的免疫力,以提高整体的免疫水平,如乙肝疫苗、天花疫苗等。预防接种从婴幼儿做起,可有效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
2.2健康教育
开展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教育,一定要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宣传。为了提高讲座效果,在宣传重要性的同时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讲座中突出预防传染病的实用性,具体而言是突出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有实用性的本地化的宣传,如讲解日常生活、工作、中必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让人们从心理上感觉到传染病预防的知识非常实用,让居民感受到所学的预防知识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提醒居民,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流行。要对居民进行定时的健康教育,如加强体育锻炼,勤洗手,不吸烟,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劳累,生活中注意食品卫生,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增强体质,提高疾病的防御能力等。
2.3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要流行需要借助合适的媒介,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消除细菌耐以生存的因素,对控制与预防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改善居民及农村的饮用水条件,保持饮水卫生,对饮用水要进行消毒;其次做好城乡垃圾、污水及粪便的排放与无害化处理工作;还要严格管理医院与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严防院内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3传染性疾病出现后的控制
3.1传染病的报告及报告种类
发生传染性疾病后,应首先将疫情的种类、性质逐级上报。疫情报告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疫情管理法定制度,通过疫情报告,各级卫生部门才能根据报告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全面、迅速做好各项工作。《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三种类型的传染病[7],共38种,甲类传染病属强制性管理性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等;乙类传染病仅次于甲类传染病,属于严格管理的传染性疾病,包括SARS、炭疽、狂犬病等;丙类传染病属监测管理或地区流行、季节流行疾病,包括流感、伤寒等。
3.2传染病出现后的控制措施
当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发生后首先应在2 h内通过疫情报告及时上报,立即成立疫情应急小组;其次对传染病感染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疫区实行封闭管理,同时加强宣传,避免出现恐慌及混乱;第三,凡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员应安排进入隔离观察区进行观察;第四,用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双氧水等早晚进行消毒;第五,确定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第六,做好疫情检测的记录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的药物不断问世,许多传染性疾病有了预防疫苗,大多数传染性疾病如天花现已被消灭,大部分传染性疾病也可以通过治疗痊愈。但值得一提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与细菌及病毒的战争永远不会停止。人类科技在进步的同时,传染病的细菌和病毒也在进步,因此,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阻断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传染病之所以能快速传播,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即易感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三者缺一不可。要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归根结底就是要破坏传播的条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切断疾病的传播环节,就能做到有效控制与预防疾病的传播。在进行控制与预防时,要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找出致病菌的弱点,并加以充分利用,才能有效地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
[参考文献]
[1] 汪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指南/全国在职卫生人员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应信忠.慈溪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圆形分布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6):35-36.
[3] 王子军.我国1990~2000年传染病流行态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4):312-313.
[4] 刘华雷,王永坤.中国部分地区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1):35-40.
[5] 胡素芬.传染病流行的新态势[J].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73.
关键词: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主要是指有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1]。因此,导致人们对传染病的恐惧心理逐渐增加,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2]。近几年来,环境平衡破坏严重,各种新型细菌、病毒等不断滋生,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日益增多,故而我国制定了明确的传染病防治办法,提高对传染病的重视程度[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疾控中心接受疾病筛查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14~45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16~46岁。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方法和目的知情同意,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等临床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在15~50岁;②精神状态正常,可以自行配合完成研究;③患者无其他疾病,对研究结果无任何影响。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在15岁以下,或50岁以上;②患者精神状态异常,无法配合完成研究;③患者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影响研究结果。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措施,如:传染病的传染人群、传播途径等知识讲解等。试验组给予健康教育,主要方法为以下方面。
1.2.1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措施 结合艾滋病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积极的向患者宣传国家的相应政策法规,使其了解国家对疾病的重视,提高患者的责任感;加大对艾滋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等知识的讲解,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积极的接受治疗;提高对医务人员工作责任的要求,使其正确对待患者,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并做好自我保护工作,排除其对患者的偏见,关心爱护患者等。
1.2.2结核的健康教育措施 整体宣教,为患者讲解有关结核的生理知识与基础知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作用,鼓励并指导患者接受正确的治疗,讲解结核有关的基本护理知识以及防治措施等;个人宣教,针对个别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实施个人宣教,由护理人员耐心为患者讲解有关知识,缓解其内心的波动情绪,提高患者与护理人员的亲密度,另外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降低其他肺部疾病,甚至肺癌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1.2.3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措施 为家长解释并说明接种的原因及目的,及时为儿童及其家长解释其疑虑,可采用幻灯片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家长如何护理及处理免疫接种后遇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安慰、呵护等,也可通过广播及讲座等形式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出现结核、艾滋病以及乙肝的情况进行统计与观察,并记录分析。同时,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对疾病相应知识知晓率以及满意程度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
2 结果
2.1两组疾病发生情况 试验组研究对象结核发病率(6.00%)、艾滋病发病率(4.00%)、乙肝发病率(10.00%)与对照组结核发病率(34.00%)、艾滋病发病率(36.00%)、乙肝发病率(40.00%)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疾病知晓率与满意程度对比 试验组研究对象疾病知晓率(94.00%)、满意程度(98.00%)与对照组疾病知晓率(56.00%)、满意程度(66.00%)相比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对策开展的过程中,强调了患者自身在改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患者对艾滋病、结核等相关传染病疾病的重视程度,定期协助患者完成疾病复查,确保防治措施效果,避免了结核等传染病的大面积发作,提高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4-5]。健康教育措施实施后,需要对评估、诊断、计划以及实施、评价五个步骤的护理程序不断的调整。在患者接受治疗时,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准确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资料、疾病表现等信息;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疾病病情发展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调整得当后,准确实施每个计划的内容,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对护理的效果更为满意,提供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意义重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提高患者对传染病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周文刚,瞿艳,王文广,等.入户访问健康教育在疟疾预防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26(5):517,521.
[2]陈强,熊霞鹂,陈思礼,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和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5):887,890.
[3]谢群,池益强,马姗姗.厦门市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6):617,619.
关键词:异育银鲫鱼;养殖;常见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84-1
1 异育银鲫鱼种养殖阶段的常见病
一般是指鱼苗从受精卵孵化出膜开始养殖到规格约100克/尾左右的养殖过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养殖方式及放养密度的不同,鱼种规格在35~150克/尾之间不等。小海镇生产时间,一般从每年4月中旬至当年年底,由于鱼种销售的原因,也有养殖户养殖至第二年的3月份。鱼种养殖期间,一般经历2个过程,一是从刚出膜鱼苗养殖至规格为1500尾/500克左右,第二个养殖阶段是从规格为1500尾/500克养殖至35~150克/尾。
鱼苗“发花”阶段车轮虫病最早发病时间大体在鱼苗放养后的12~15天。发病症状为鱼苗不吃食,浮于鱼池水面的下风处,仔细观察鱼苗鱼体发黑,每天有少量死亡。显微镜镜检,在鱼苗的全身皮肤、各鳍等处,寄生大量的车轮虫。
白头白嘴病发病时间与车轮虫病同时或略迟,发病鱼苗体表及各鳍有少量车轮虫或无车轮虫寄生,鱼苗也浮于池水表面的下风处,鱼苗体色较正常,但头部与吻端发白。
胀气病症状为发病鱼苗浮于池水表面下风处,腹部鼓胀,解剖肠道显微镜观察,肠道内有小气泡,发病及死亡鱼苗的腹部中线处有一条纵贯前后红线。
鱼种养殖第二阶段病害主要有: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指环虫病、“肝胆综合症”等病害。
鱼种养殖第二阶段车轮虫病有的情况是因为在“发花”阶段后期,因池鱼密度过高,鱼苗营养不良引起车轮虫大量寄生,在“夏花”鱼种放养前未彻底治愈,通过放养鱼种带入的;有的情况是因为放养后,水质不好或池内的浮游动物饵料培养不好,引起放养后鱼种大量寄生车轮虫。
指环虫病一般发生于鱼种养殖中后期,有时单独寄生,但多数情况是与车轮虫混合寄生。
粘孢子虫病发生时间从“夏花”放养到鱼种养殖结束都可发病。因寄生部位不同,发病症状不同,寄生于鱼体皮肤,一般引起“肤孢子虫病”,鱼体皮肤局部或全身多处出现“孢囊”,发生肤孢子虫病一般不会引起鱼种大量死亡,但严重影响鱼生长。寄生于鱼种鳃丝上的粘孢子虫,表现出两种情况:一是虫体寄生于鳃丝内部形成孢囊;另一种是粘孢子虫寄生于鳃丝表面,孢囊形成于鳃丝外部。
肝胆综合症发病症状与成鱼养殖阶段发病症状相似,发病症状明显,鳃丝鲜红,体腔有透明黄色积液,各鳍特别是尾鳍边缘呈现白色,镜检病鱼鳃丝有指环虫寄生。病死率较大,但发病率、死亡率和危害程度比不上成鱼养殖阶段。鱼种发生该病时一般为当年9月中下旬至鱼种养殖结束。
2 鱼种养殖过程主要病害的防治
2.1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鱼种养殖全过程最常发生的病害,在鱼种养殖第一阶段,主要寄生于鱼体皮肤和鳃丝上,在鱼种养殖第二阶段,主要寄生于鱼种鳃部。预防措施一是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第一阶段养殖密度为鱼苗亩放10~12万尾。第二阶段放养密度保持在7000尾/亩。二是养殖过程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通过施肥添换水等生产措施,保持培育水质符合鱼种生长所需。三是培育鱼种生长所需的适口天然饵料,投喂营养全面人工饵料。定期或经常通过显微镜检查鱼种体表及鳃丝,当车轮虫寄生达到一定密度后,及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用量为5:2,化水后全池泼洒。
2.2 指环虫病
鱼种养殖阶段发生的指环虫病,一般在第二养殖阶段中后期,多数情况是与车轮虫合并寄生,若指环虫单独寄生,用兽用甲苯咪唑、90%晶体敌百虫或与面碱合剂、菊酯类杀虫剂和阿维菌素等均有一定治疗效果,用量按照各生产厂家说明。
2.3 粘孢子虫病
在鱼种养殖阶段病害对生产影响较大,特别是粘孢子虫引起的喉部寄生,是决定异育银鲫鱼种养殖成败的关键。措施首先是鱼苗鱼种放养前彻底药物清塘,塘底滩面留水5厘米左右,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化水后均匀泼洒,其次在鱼种养殖的第一阶段,鱼苗鳞片长出之初,用1~2次硫酸铜与亚铁合剂;再次为鱼种养殖第二阶段,当鱼种经过驯食上食台摄食后,内服50%含量的盐酸氯苯胍,用量为每吨饵料500克(以纯粉计),每月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2.4 白头白嘴病和胀气病
[关键词] 鸡 马立克氏 预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44-01
一、鸡马立克氏病发病病理探究
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引起的一种鸡的恶性淋巴肿瘤性疾病。1907年首先由匈牙利病理学家Marek氏报道了因单核细胞在外周神经及脊柱神经根的浸润而导致公鸡的神经肿大和瘫痪。马立克氏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血清1型、血清2型和血清3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在临床上有四种类型: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神型从轻瘫、痉挛瘫痪到麻痹性瘫痪,共济失调,肌肉萎缩。肉脏型主要病变是内脏器官形成淋巴瘤。瘤常见于生殖器、肝、、脾、心、胃、肠道等器官,眼型主要见于虹膜灰质病变,常和肉脏型混合发生。皮肤的肿瘤常见于羽毛囊基部。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该病鸡大多终生带毒),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该病主要感染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火鸡、野鸡、鹌鹑和鹧鸪也可自然感染,但发病极少。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型病变(略)滤泡形成;外周神经主要表现为增生性病变和渗出性病变;内脏病变为增生性的,马立克氏病(Marek,5 Disease简称MD)是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它是由疙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对养禽业危害很大。
近年来,MD在世界广为流行。从而对各国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该病流行和发生,接种疫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现就有关以接种疫苗的方法控制马立克氏病的几个问题介绍如下:
二、疫苗的血清型及剂型
MD病毒的分离株可分为两型:即被弱毒的血清学I型和天然无病原性的血清学Ⅱ型。火鸡疱疹病毒(HVT)在血清学上有与MD病毒相关,可称之为血清学Ⅱ型。
目前使用MD疫苗有两种:
1.同源病毒疫苗 包括致弱MD病毒和自然无毒力的MD病毒疫苗。我国生产的SB-1疫苗则属于自然无毒力的MD病毒。
2.异源病毒疫苗 即火鸡疱疹病毒苗。我国生产的FC-126株。大多数国家生产的HVT疫苗也是此株。
最近研究生产的多价苗是含HVT和血清Ⅰ型、Ⅱ型的联合苗,它比只含一种血清型的单价苗更能有效地抵抗各种不同的MD病毒。
三、当前MD免疫现状
由于MD病毒存在的广泛性,农村养鸡又缺乏严格的隔离和环境控制条件,虽然有多种疫苗可用于其防制,但当前疫苗免疫失败常有发生。致使MD疫情常年流行,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失败的原因是很多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母原抗体的干扰 许多研究证明,母源抗体对细胞结合性和非细胞结合性疫苗均有干扰作用。特别是冻干的HVT苗干扰更在。
2.免疫空白期的感染 MD疫苗免疫接种后,需要两周时间才产生保护作用,在此之前属免疫空白期。如在此段时间有野毒存在即可感染MD病毒。据资料记栽1日龄雏鸡比成年鸡易感,感染性高1,000-10,000倍,出壳的雏鸡第一口气吸入含有MD病毒空气时就能感染上MD。
3.早期感染其它病原体 已知有多种病原体可抑制MD疫苗的免疫作用。如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腺病毒,鸡传染性贫血因子等。这些病原体在MD疫苗免疫效力充分建立之前发生感染,同样将导致MD疫苗免疫失败。
4.疫苗质量的问题
4.1有些厂家生产疫苗用的鸡胚来源于非SPF鸡。其恶果在于如果染上白血病,则在MD增减病毒的同时也增殖了白血病病毒。因而在注身MD疫苗的同时也就接种了白血病病毒。
4.2MD轩放(PFV)数,即病毒量不符标准。
5.疫苗使用和免疫操作上的失误
5.1是疫苗运输和保管失宜致使蚀班数降低。
5.2是稀释后疫苗注射拖延时间过长,据测试稀释后疫苗蚀班数以小时计算成倍下降。
5.3是注射剂量不准确,疫苗给量不足。
四、应采取的对策
1.鸡雏出中立即注射MD疫苗。为了克服平原抗体干扰,免疫剂量应提高到500-3000PFV/只,或改用血清型和种鸡注的不同的疫苗,均要用SPF鸡生产的疫苗,以防白血病病毒的传播。
2.MD污染 鸡场或怀疑有强毒存在的均可选用两介或多价疫苗。
3.定期搞好鸡舍,尤其是出雏室和育雏舍的彻底消,除尘、有条件的应采取密闭条件下育雏。安置具有过除尘功能的换气设备。育雏舍应远离中、成鸡舍300米以上,确保天免疫空白期内不感染MD病毒。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主要对策
传染病一般是指由多种病原体引发的能在人类或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等基本特点,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染病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机构,也没有独立的感染管理科,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存在混乱的现象。有的医疗机构如综合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管理机构,但由于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清、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使日常化管理不符合传染病防止工作的要求,传染病管理机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防治作用。很多医疗机构设置的传染病预防管理部门和预防制度,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制定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缺乏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的管理制度,出现无章可循、有法不依的情况。此外,很多医疗机构缺乏科学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的提高。
1.2 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很多传染病患者在就诊之前就已经是传染病的携带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很多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的认识不足,再加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接诊患者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患者面前,导致自己也被感染。如果医护人员成为传染病的感染源,就可能将疾病传染给其他患者,一旦患者带出医院就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可见,医护人员如果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3 诊治布局不合理,医疗救治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由于专业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出现诊治布局不合理、医疗水平不高等现象,降低了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很多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现象:独立的传染科未设置;传染病门诊与其他门诊的设置区分不清;没有在相对独立的位置设置隔离病房;对污染区、半清洁区和清洁区未加详细区分等,使医疗机构存在着很大的传染隐患,降低了医疗机构的救治水平[2]。
2 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2.1 强化传染病管理规范及制度建设
针对现阶段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制与机制建设,使传染病管理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与执行,并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如疫情报告流程、传染病管理规范、传染病培训制度、门诊日志登记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坚持以制度管人的原则,做好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
2.2 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可能会造成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相关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进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依法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行监督,使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取得实效。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宣传与培训,使传染病预防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自觉主动地做好传染病的日常预防管理工作,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并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的科学模式。
2.3 加强传染病预防管理的执行力度
针对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总结、讨论并逐条更改,要重点整改疫情报告的迟报与漏报、传染病患者的收治、门诊日记管理、医院感染控制、传染病诊治场所的布局、门诊预检分诊等重要环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此外,要构建一套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评价标准,制定具体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流程。要建立传染病预防管理的激励机制,以有效的奖惩措施,坚持预防管理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
2.4 重视医疗机构防治义务履行和权益保护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具有传染病医疗救治的法定义务。在传染病爆发与流行的情况下,医务人员要接受行政调遣与征用。在诊疗过程中,要重视保护传染病患者的隐私权,对一些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医疗机构有权采取《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强制治疗措施[3]。医疗机构要设立重点传染病医疗机构救治专项资金,并开设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费用保险,建立追讨传染病医疗救治欠费的司法机制。此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被行政调遣与征用的同时,也享有获得合理补偿、健康保护等权利。
3 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传染病一旦流行,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医疗机构作为传染病预防与管理的主力,担负着预防和控制疾病、救治患者、报告疫情等多重任务,在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构建科学的传染病预防管理新模式,提高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培明.浅谈当前传染病疾病控制的难点及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5):51-52
【文章编号】: 1004-597X(2007)12-0058-03
【摘要】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冠心病的起因及预防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冠心病;预防;治疗
About coronary disease cause and preven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llustration
WANG Kai-guo
【Abstract】the coronary disease is the present age threatens one of human life and health diseases, create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of disease which the middle-aged person and old person died. Therefore, prevents and treats the coronary disease, reduces its disease incidence rate and the mortality rate has received the various countries th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angle, has analyzed the coronary disease cause and the prevention method, for everybody reference.
【key word】coronary disease; Prevention; Treatment
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加重管腔阻塞,引起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或发生梗死的一种心脏病。患冠状动脉疾病的人,大约99%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所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实际上就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一般说来,冠脉狭窄程度≥50%,可称冠心病。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①无症状型冠心病;②心绞痛型冠心病;③心肌梗死型冠心病;④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⑤猝死型冠心病。
我国医学书籍中对此病早有记载。如《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里所述的真心痛,是指冠心病的危重症,若失治、误治则预后不良。如《千金方》云:“胸痹有绞痛如刺……。”“不治数日死。”汉代张肿景《金匮要略》叙述最详。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简要说明胸痹为胸中阳气闭塞引起,并扼要地描述了胸痹证的特征,胸痹病位在上焦,故《金匮要略直解》说:“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咳唾也”。
1 病因
冠心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以及年龄过大等因素有关。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常见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肾气亏损。随着年龄的增长,脏气功能渐退,或未老而肾亏,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各脏腑,导致阳衰气滞,血行不畅,发生气虚血瘀;或肾阴亏乏,不能滋养脏腑之阴,也可导致阴虚血瘀。
1.2 寒邪内侵。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心脏不通发为胸痹。如《诸病源侯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1.3 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或长期饮酒,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渴胸阳,气机示畅,发为胸痹。1.4 情志失调。长期缺乏运动。精神抑制,情志失去平衡,或过度紧张不安,思虚过度,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发为胸痹。
以上四点,可以归纳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摄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精神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用时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率乱。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环境污染的变化,使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破坏,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我国古代对冠心病的防治已有相当的研究。如《灵枢・五味》有“心痛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宣痹通阳为主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世医得效方・心痛门》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如《证治准绳,诸痛门》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治疗胸痹心痛等等。
2 预防
结合本人多年对冠心病因的潜心研究和冠心病例的临床积累,谈谈如何做好冠心病的预防工作
2.1 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将其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控制在20-50%之间,同时,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多食用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WHO)在30多个国家调查发现进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2.2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平常我们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60-70%,因此,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的多少对冠心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于肥胖者,高甘油脂患者而言,应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马铃薯等。
2.3 多食水果蔬菜。水果蔬菜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能预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葱、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镇静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2.4 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摄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适当地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镁、钙、锰、铜、锌等)的比值,能够有效地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2.5 加强对调味品的控制,增加茶叶的用量。盐、酱油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是正比,建议每日摄入盐3-5克,酱油也不宜过多食用,味精含钠高,高血压者宜少食为佳,茶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益。
2.6 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制怒、忌躁,去除烦恼,乐观愉快,劳逸结合,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总的说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调节膳食结构,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这对冠心病的预防是很有好处的。
秋冬季是老年人意外伤害和疾病高发的季节,有很多老年病,会在秋冬季被诱发或者加重。在这之中,尤以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疾病、关节炎、胃病这几类老年病发作率最高。而心肌梗塞、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指数最高,容易骤发危及老人生命。安全度过秋冬老年病“坎儿”,还需要从天气变凉就开始做好预防保健,减少这些老年病带来的危害。
1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之一,尤其是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最高达491.8/10万人,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秋冬季节,老人更要提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因为寒冷的气候会使人的血管收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使血压增高或不稳定,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发生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病。一般来说,如果冬天里老人数日或数周有乏力、头晕、烦躁、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持久的情况,就有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找上门来了。
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要注意,遇到突然头疼、胸闷、胸疼、后背疼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在预防方面,秋冬季节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适当活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规律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控制体重,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定期体检或检查;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平时适当选用一些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物,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另外,晨练之前、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便于稀释血液,以利血管相对畅通,避免疾病发作。
2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是慢阻肺病发展的“三部曲”。一般来说,老人在秋冬天里都容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而且容易发展成肺气肿,其别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老人更易发病。这段时间患上呼吸道感染的老人增多,呼吸道感染会导致肺气肿、气管炎。有的老人对感冒不在意,小感冒往往成为其他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长时间咳嗽的老年人一定要到医院就医。
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在冬季一定要加强个人防护,尽量不要感染上呼吸道疾病。普通的感冒会殃及老年患者的肺部,造成严重并发症,如肺水肿和急性呼吸衰竭。此外做好冬季保健,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尽量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饮食上不吃过敏食物、油腻食品,多吃青菜、水果,可以清肺化痰,保持气道通畅,缓解症状,并要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3低体温综合征
寒冷的冬天,有一种冬季特有的、不易引起人们重视的疾病,那就是老年性低体温综合征。这也是老年人冬季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低体温综合征是一种机体受寒冷刺激,以体温降至35℃以下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人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据调查,老年人在冬季发生低体温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70%左右。
老年性低体温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预防尤为重要。一是要采取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冬季要注意定时测量老人的体温,选择阳光充足的房间做居室,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增加营养,多吃产热量高的食物,保证机体热量需要。二是要合理用药。老年人服药要谨遵医嘱,避免使用如冬眠灵等抑制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药物,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三是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防止继发感染。对已患低体温综合征的患者,家人可先采取保暖措施,如老人体温仍不能回升,须尽快送医院诊治。
4关节炎“老寒腿”
关节炎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最常见的是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两种。我国目前关节炎患者估计有1亿以上,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半数患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关节炎。
冬季老年人常犯“老寒腿”病,“老寒腿”即随着气温下降而发作或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寒冷、潮湿、天气变冷的秋冬季里,血管收缩,都会导致原有病变的加重。张健说,在寒冷的冬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病情最易恶化加重,早期通常表现为发凉、麻木,腿部肌肉痉挛,“抽筋”等症状。往往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所以常会被患者忽视,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等,耽误了最佳治疗期。
5胃病“五更泄”
[关键词]免疫原理 选择算法 检测细胞 病毒检测
自从计算机病毒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以来,一直困扰着计算机专家和用户。当前运用最广泛的病毒检测方法是病毒扫描法。这种方法和其他传统的方法都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即无法检测未知病毒,新病毒特征码提取工作需要由病毒专家来完成。最近几年,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病毒的传播更加便捷,简单病毒生成工具的出现使病毒的编写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都使人工提取变得越来越不堪重负。
一、生物免疫系统原理
生物保护自身免受病菌的伤害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完成的。当外部病菌侵入机体时,生物免疫系统通过组织淋巴细胞来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消灭并清除异物。在生物免疫系统中,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抵御病菌入侵时,T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反应和调节功能。B淋巴细胞则在其表面产生抗体,探测对应的抗原并记录下该抗原的结构和特征,它执行识别、记忆、学习等功能。
从计算机安全、病毒检测方面来看,生物免疫系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能,其运行机理、系统结构、层次模型等与计算机安全系统非常相似,而且其所具有的如下特性又是计算机安全系统所必需的:
1.分布式。生物免疫系统是一个高度分布的计算系统;
2.系统可靠性。免疫系统通过被认为是“阴性”的淋巴细胞执行病菌检测,从而避免了自体免疫反应,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
3.多层性。生物免疫系统对外来入侵提供多层的保护,皮肤、温度、体液Ph值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清除病菌的作用;
4.多样性。生物体能产生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免疫抗体;
5.模糊匹配检测。在生物免疫系统中,产生的抗体不仅可以对相应的抗原作出反应,而且通过模糊匹配可以对相似的抗原作出反应;
6.自学习、记忆性。在生物免疫系统中由B淋巴细胞完成对未知抗原的“学习”和“记忆”,从而对于相似抗原的未来入侵,免疫系统会迅速作出反应。
二、病毒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天生具有检测和识别已知和未知病毒的能力。计算机病毒防御与人体免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介绍的病毒检测方法使用了克隆选择和否定选择等免疫机制,系统的功能:提呈一个可疑文件,系统使用克隆选择、否定选择等机制,通过免疫检测细胞来识别病毒,提取并记忆识别病毒的检测细胞(特征码)。
1.自体与非自体
生物免疫系统的自体和非自体是形态不同的蛋白质链。在本节的病毒检测系统中,自体S为正常程序代码集合,SU;非自体T为病毒程序代码集合,TU。满足S∩T=Ф,S∪T=U。其中,代表问题域集合;G={0,1,…,9,a,…,f},代表可选的十六进制字符集合。
2.检测细胞
检测细胞用长度在16位到24位之间的十六进制的病毒特征码定义;检测细胞b, 。它莫一淋巴细胞,融合了B细胞、T细胞和抗体的性质,用于检测和识别病毒。比如,Tiny-143病毒的免疫检测细胞就是它的特征码4db8004ccd21eb029090beff。
3.亲和力
4.否定选择过程
在病毒检测中,不能把正常的程序识别成病毒,所以检测细胞在参与病毒检测前必须经历自体耐受过程。检测细胞集合的自体耐受过程用式(3)定义:消除检测细胞集合中所有识别自体的检测细胞。
5.省略文件和.省略等20个系统文件。检测的对象是被实验病毒感染的自体文件。
实验中的一些常数的设定:检测细胞最大的长度为24位,病毒产生识别的门限比率为λr=90%,检测细胞的筛选门限比率λs=50%,判断是否有病毒的门限比率λi=30%,检测细胞最大克隆数目 θ=6,克隆选择的最大轮数r=105。
四、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对已知病毒和它的一些变种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且误别率很低。在未知病毒识别过程中,系统体现了多样性、自学习、动态调节等多种特性。
参考文献:
在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达600万一700万。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型脑卒中85%左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类尿病(diabetes meiiitus,dm)的患病率为20%~45%。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发病有关,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已成为临床一大课题。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降低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成为临床上所面临的难题。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和降低致残率,干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尽管有许多针对卒中预防,卒中复发仍很常见,既往脑血管病史患者是最高危的人群,启动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需要尽早实施,经常检测检查并坚持长期应用,否则会显著影响卒中预防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了解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包括控制血压、治疗糖尿病、对于有明确循证医学依据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及行为修正率并对其进行90天随访。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病例选择:2010年1月-2012年05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符合入组标准的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糖尿病诊断采用1999年who、idf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史2.5一13年。分别使用过双胍类、磺脲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及胰岛素[普通胰岛素,中短效混合胰岛素(诺和灵30r),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降血糖治疗。空腹血糖4.2~15.5 mmol/l,平均7.8 mmol/l,餐后2 h血糖6.0~27.2 mmol/l,平均15.5 mmol/l。血压诊断按1998年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和1999年lo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即: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脑梗死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发病在1月以内,年龄在40岁以上,同时排除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2入组标准
年龄大于等于40岁脑梗塞合并糖尿病患者,曾确诊糖尿病或未曾确诊但入院时fpg(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增高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脑梗塞发病时间在1个月内,临床诊断脑梗塞包括1、各种原因所致突发局灶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2、神经功能缺损大于24小时。能定期随访者。
1.3 排除标准
妊娠,无症状和局灶体征的静止性脑梗塞,静脉系统梗死,除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其他原因的缺血性卒中,如心源性卒中,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剥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癫痫及发病时有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小于4分,住院期间死亡,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拒绝参与调查者。
2 方法
2.1 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并随访出院90天。
2.2 设计、实施、评估者:所有参加调查者均为临床医师,并在调查前被进行统一培训,规范时间、方式和标准。
2.3 调查方法:在住院治疗期间及出院90天后,在门诊随访药物及行为修正的情况。对不能在出院90天进行随诊的患者,可进行电话随访。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由第三方资料录入人员负责检查,收集,并进行统一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核对,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依从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的重点在:在住院时及出院90天时患者接受药物干预治疗的比例、复发例数、以及改善生活方式、体重指数达标、血糖达标的比例及依从性分析。
4 结果
4.1 住院情况
1基线情况 连续入组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00例(失访率15%),平均年龄(61±11)岁。男48例,占48%,女52例,占5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19例,占19%,初中及以上者81例,占81%,自费患者17例,占17%,非自费患者83例,占83%。既往高血压患者54例,占54%,脂代谢异常49例,占49%,冠心病39例,占39%,外周血管病12例,占12%,糖尿病84例,占84%,吸烟54例,占54%,卒中26例,占26%,tia12例,占12%,新诊断糖尿病16例,占16%。
2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95例(95%),监测血脂94例(94%),应用他汀药物94例(94%),ldl小于2.6mmol/l者13例(13%),acei、ccb/arb药物54例(100%),血压达标53例(98%),应用降糖药物99例(99%),监测血糖97例(97%),血糖达标96例(96%)。
3脑血管狭窄情况:有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患者46例,占46%,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8例,占38%,不详16例,占16%,脑血管狭窄行脑血管造影8例,占21%。
4行为修正情况:住院戒烟66%,戒烟指导81%,锻炼指导62%,bmi达标43%。
5 出院90天随访情况
出院90天完整随访者共有85例,新发血管事件5例,占5%。
5.1 基本情况:平均年龄(62±11岁),男43例,占51%,女42例,占49%,小学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10例,占12%,初中及以上者75例,占88%,自费患者10例,占12%,非自费患者75例,占88%。
5.2 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坚持规律服抗栓药物61例(71%),未服用(20%),间断服用5%,不详4%,接受他汀药物46例(54%),其中规律服用他汀43%,未服用43%,间断服用10%,不详3%。ldl﹤2.6mmol/l者65例(76%),监测血脂23%,使用acei/arb药物30例,占使用降压药物56%。坚持降糖药物应用54例,占64%,未用药31例,占36%,监测血糖21例,占25%,血糖达标50例 ,占59%。
1. 出院90天行为修正情况:戒烟患者45%,戒烟指导63%,锻炼指导51%,bmi达标32%。
4复况:入组患者出院90天随访时共有7例患者出现血管事件,其中脑梗死3例,tia3例,心肌梗死1例。
讨论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3】,约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10%一15%。capes等人对33个卒中后高血糖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4】,发现入院时存在高血糖的卒中患者预后较差,高血糖组的30天病死率是血糖正常组的3.28倍。几项溶栓试验结果的分析也显示高血糖会增加溶栓后出血率,这种不利影响与采用的溶栓药物种类无关。美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也建议,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控制血糖来减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国卒中指南2010推荐:①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lc
血糖控制能够降低微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和周围神经病)的发生,但对预防大血管病变(如脑卒中)发生的资料有限【5】。proactiv试验是1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6】,纳入5238例患有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984例有脑卒中史,随机给予匹格列酮 (pioglitazone) 486例或安慰剂498例,亚组分析显示匹格列酮能降低脑卒中复发的风险。然而专门针对糖尿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试验尚属空白,且支持糖尿病作为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的证据也有限。即便如此,美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仍建议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通过控制血糖来减少微血管病变(i类证据,a级推荐)和大血管病变(ib类证据,b级推荐)的发生【5】。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针对2型糖尿病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明确了强化血糖控制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大小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事件的发生率。采取多种措施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微量白蛋白尿等强化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对随机试验资料的分析提示,随着血糖逐渐控制而达到正常水平,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持续下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7】推荐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在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试验中,接受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的患者除了降低42%的糖尿病相关死亡外,还可降低39%的心肌梗死风险和4l%的脑卒中风险【8】。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发生低血糖及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很低。因此,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有效办法,严格控制血糖,积极采取降压、调脂、降尿酸及纤维蛋白原等综合措施,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研究中糖尿病脑梗死二级预防在临床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差距,本研究表明,住院期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基本能按指南要求得到相关药物治疗,但出院90天随访服用降糖、降脂、降压及抗栓药物比例分别为64% 、54% 、56%,未监测血糖比例为75%,血糖达标59%。出现血管事件的7例患者中未坚持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比例较大。从患者角度来看,出院后未坚持用药有部分患者凭感觉服药,有部分患者是医生未建议用药,部分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部分患者因经济拮据停药,可以看出医师在卒中二级预防中起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不仅在药物治疗方面,更应重视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卒中及危险因素的危害,通过家访与常规电话回访相结合的健康干预方式,能提高病人遵医行为。应继续加强专科医师的培训与教育,同时给予患者更好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血糖升高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二级预防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kenny sj,auben re.geiss ls.diabete8 in ame^ca【m】.5 edition.bethesda.md:nih.2005
[2]iieigason cm.blood glucose and stroke.【j】.stroke.1998.19(8):1049一1053
[3] 楚长彪,贾建平.再谈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j].医学与哲学,2008,29(10):23—26
[4]刘鸥,谢鹏,主编.神经内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8:51—80
[5]sacco rl,adams r,albers g,et al.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co –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f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 stroke, 2006,37:577-617
[6]wilcox r,bousser mg,betteridge dj,et al. effects of pioglitazo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or without previou stroke:results from proactive(prospectivep ioglitazone clinical triali in macrovascular events 04).s troke,2007,38:865-873
[7]american diabetesassociation.adaclinical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