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

第1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质量 就业指导 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但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就业率,而对于就业质量鲜有研究,大学生就业率主要反映的是“量” ,而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反映的是“质”,我们不仅要关心大学生就业的“量”,更要关心大学生就业的“质”。所谓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了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工资收入、工作的环境、专业对口情况和工作满意程度等。而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原因主要包括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划分、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接受的指导等,针对上述原因,在积极探索能有力提升就业质量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在经过一系列学习过程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学生应该必备的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思维的灵活性,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对就业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对部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大部分用人单位在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时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可见,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所关注的焦点不是毕业证书与文凭,而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那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呢?

(一)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据调查,“对用人单位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学生仅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犹如温室的小花朵一样,在学校这一大环境的庇护下很难近距离了解将来的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学习与就业岗位脱节,因此,在校期间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从大多数高校看,学生获得的实习机会很少,几乎只有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才有实践机会,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各方面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为下一步的努力指明方向;同时,参加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在校期间,大学生学到了大量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学生们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不断地动手、动脑、动嘴,同时在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各种相关能力

就业竞争力还包括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各种能力,在学生学习期间我们,要通过各种组织方式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比如,可以采用小组教学,将学生每5-6人分为一小组,并给每小组布置不同任务,让学生小组完成,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精神。还有,可以不断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好品性。

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

建说:“我们必须更重视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将他们的评价反馈到人才培养的过程里,从课程设置开始就融入‘就业元素’”,他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任务,就业作为出口,抓就业就是抓住了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因此,我们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紧密结合我省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在高职类院校,我们就可以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和培训以及学生的实践,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在学校实行理论教学,在用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还可以建立“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理论与实践融合,以此来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二是“产学研合作”融合,广泛开展订单培养、现场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创新技能的水平;三是将多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学生“多证多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有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是沿用多年前的专业,与社会发展脱轨,因此,我们应该多方调研,根据市场特点和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使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降低到最低。此外,专业设置还包括了课程的设置,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课程的设置,我们都要以就业为导向,在走访用人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设计。以此来增强专业的职业导向性与适应性。

三、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第2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科院校 毕业生 就业 市场调研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申静(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24)孙智宏(1981- ),男,吉林长春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100)马德(1980- ),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123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92-0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应该具备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自我、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增强综合素质、顺利融入社会的功能。本文将针对走访调研发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对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促进就业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工科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就业观念需进一步转变。首先,大学生就业依赖心理仍然很强。由于工科院校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很多用人单位会积极主动跟学校联系招聘毕业生,从而造成了只有很少数的毕业生会主动走出校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或者自主创业。其次,部分大学生就业乡土情结浓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加入到毕业生中,造成毕业生就业范围局限于生源地及周边城市,即使很适合自己的单位,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到离家远的地方工作,守家待业的心理需要破解。再次,创业意识淡薄。大部分工科学生对创业没有任何准备,创业理念缺乏,找不准创业领域,创业目标不明确,这与工科院校就业指导中创业教育的缺失存在很大的关系。

第二,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于实际。目前在工科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就业定位较高的现象,他们将目标定位在大城市,要满足专业对口、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条件,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单位就业。面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需求,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导致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双重矛盾。

第三,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相关政策不完善,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资金等都严重不足,学生自主创业目前仍停留于初级探索阶段。

第四,在校生创业教育缺乏国家相关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在校期间缺乏相关经验的积累,没有创业实践基地。

第五,工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工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就业接待推荐基本靠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基本靠辅导员,而这两部分工作人员在就业指导方面远远不够专业,并且他们的日常工作已经很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研究相关知识。配备从事就业指导的专门人员,或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加强专门训练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六,学校对在校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存在一定困难。国家要求将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全程化的职业指导。目前很多工科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是作为任选课开设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学校的课时、教学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影响,实现对全体在校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存在难度。

二、新形势下,加强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走访、座谈等调研情况,建议在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紧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对在校生的教育。对在校生的就业教育应从大一抓起,从新生一入学就逐渐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树立职业生涯的理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扩展信息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及时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政策,更新就业观念,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就业观念。

第二,强化就业调研,瞄准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市场需求,征求意见和建议,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发展规模,及时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设施;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加强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比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将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必选课或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保证教学课时。其次,重构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多开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设与生涯规划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直接指导学生对自身进行规划。再次,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与阶段性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就业程序与就业技巧指导以及就业心理指导等多方面的指导教育。

第四,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一方面,就业指导队伍应拥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员,并保证一定的稳定性。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素质,更要有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就业工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在就业指导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升华理论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从而能较好地适应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就业指导队伍人员构成上,要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学校人员和社会人员相结合、不同学科知识结构人员相结合。工作人员实践经验丰富,能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理想的指导效果。

面对日趋严峻多变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洞悉就业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B/OL]./lunwen_183407642/,2004-04-01.

[2]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B/OL]..cn/Article/CDMD-10246-2007168789.htm,2007-04-10.

[3]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B/OL]..cn/Article/CDMD-10200-2007156701.htm,2007-05-27.

[4]高飞.新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DB/OL]..cn/Article/CDMD-10704-2008145643.htm,2008-04-15.

[5]邱玮.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可迁移能力的途径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6]任佳伟,黄薇薇.社会经济形势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2011(1).

第3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 胜任力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是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被提出并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从能力结构方面看,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其职业路径的需要而进行建构和培养的,因而难以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目前着力培育的并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而只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果”不是“因”,而要实现这一因果转换,就需要引入用人单位极为关注的“胜任力”这一“转换剂”。

1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数据采集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我们从4个层面进行操作性定义:综合知识水平(包括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学科跨度)、个体条件(包括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性格特质等)、道德水准(包括责任心、诚信、奉献精神等)和管理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这4个方面均对胜任力及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深刻影响。关于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胜任力,我们主要围绕技能、动机、信仰、价值观、兴趣和态度等方面进行测量问题的设计,另外,从大学毕业生对特定工作岗位的适应期长短、与同事合作的融洽程度、特定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等方面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胜任结果。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我们主要从准时签约情况、对薪酬的满意度、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首签工作单位工作期长短等方面进行定义和测量。

问卷调查对象为近3年里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毕业生:

(1)通过常规的公开招聘,层层筛选后获得目前的工作岗位;

(2)该毕业生在大学里的各种表现,以及整个就业过程在辅导员处有详细的记载;

(3)就业单位为相关学院的就业签约单位。我们共选择了136名符合上述条件的毕业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通过与相关学院辅导员老师和教务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我们获取了相关样本的综合知识水平、个体条件、道德水准、管理能力、准时签约情况、对薪酬的满意度、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等数据,通过与就业签约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我们获取了毕业生工作岗位胜任力的相关数据。

2统计分析及假设检验

在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素质的各因素中,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知识水平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胜任力的正向影响都是最大的,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水平仍旧是用人单位高度看重的,同时,也是大学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立身之本。而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道德水准(包括责任心、诚信、奉献精神等)所受到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管理能力,这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诚信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处的环境以及管理的对象与外部社会的差距较大,因此其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管理能力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在相关变量叠加作用下,作为中介变量的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胜任力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达到了0.358,在所有的变量中是最高的。这一方面验证本文的假设,另一方面说明胜任力是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目前,胜任力成为大多数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和核心,其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胜任力的开发和管理来实现的。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看,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适合于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这对于拥有着不可模仿的知识、技能和内驱力等胜任力特质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为高校的教学管理指明了方向。

3结论与启示

3.1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体现高职教育的价值

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综合知识的要求是与其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这应该是一种可转换为实际工作绩效的,建立在相关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说明了大学生拥有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于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便得以体现。高校应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经济环境发展特点、毕业生供求状况以及相关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打破目前严格的专业界限,适时调整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既要坚实学科基础知识,又要兼顾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既要突出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防止精英化教育现象的出现。

3.2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胜任力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作为中介变量的胜任力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提升大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有效手段,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以案例讲解并辅之以专题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介绍典型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某些专题或课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调查和分组讨论甚至辩论,并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课内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胜任力培养的基础,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课外方式的本质是现场实际操作,包括顶岗操作、毕业实习、模拟训练、社会调查等,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原本是大学生最好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对大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提升给予太多支持,而职业技术学校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高校借鉴。

参考文献

[1] 蓝冬玉.福建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第4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最为关键的要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在职场获得成功的基础。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和促进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最为关键的要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在职场获得成功的基础。

1 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活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是从事未来职业的重要因素。专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阅和修正,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技能,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培养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这些都是基本的学习能力。此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还有助于其养成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自主决策的思维习性,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

2 课题调研和社会调查等探究型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可以尝试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组成课题小组,根据相关单位的需求,选定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完成调查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在选定课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他们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实施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并去实践、操作,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直至达到任务目标,从而切实培养了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3 参加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

除了要努力增加自身专业技知识储备、培养职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对自己的内在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拥有健全的人格,甚至可以说,这些基本素养同样构成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个人素养决定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谐与繁荣。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我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尤为重要。

4 社会实践是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思维,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息以及应对挫折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社会实践是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4.1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应该多看些基础的训练书籍,尽可能多的寻找不同领域的书籍,并汲取吸收,这样就能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的观点,取得赞赏并让对方刮目相看,笔者的建议是多参加专业的训练活动,并勤加锻炼,进而逐渐变得老练。

4.2 书面写作能力。组织文化对书面流畅度的要求较高。我们可以从公文写作入手,通过各类书籍资料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常参与写作观察性的博客讨论。最好有一个备忘录,将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表现记录下来,以备日后翻看。

4.3 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这项能力一般会涉及到细碎的管理和程序控制,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如现场布置、人员邀请、议题设计和流程控制等,这不仅需要组织者心细,还要从全局着想。

4.4 社交能力。维护与周围人的关系、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等社交活动,往往是锻炼自身交往能力、培养与人沟通的技巧的最佳手段。

4.5 组织领导能力。在大学里面,如果做过学生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或协会干部等,只要管理过某项事务,哪怕团队里就有几个人,只要认真对待,谦虚学习,履行自己的职责,也能提高领导能力。

4.6 学习能力。积极与外界建立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吸纳对自己有帮助的社会信息,以增加自己的信息积累和社会阅历。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建立获得资源与学习的渠道,完善与提升渠道,鼓舞团队学习,在学习中管理变革速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永华.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新视野[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第5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一)、现状概述

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年全国应届毕业生有610万余人,年,预计将有630万余人。指出:“这些年我们大学生增长很快,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23%。我们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万-1200万人,通常在900万人,而大学生就占到600多万。所以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里我还想强调,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学有所用。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我们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是有知识的劳动者,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其中除很少一部分是“隐形就业”、“自谋职业”、“出外就业”外,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造成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不大;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时适应不了;三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多。(摘自人民日报)

2、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就业严峻,近年来,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创业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年,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条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一时起,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很少。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我校大学生对创业为什么有热情没有行动呢?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摘自“新浪网—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针对我校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特点和自主创业心态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重要课题,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状况,我系学生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研,通过本次调研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从而促使同学们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通过问卷设计以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择业心理活动状态及有关择业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校正、改善及教育措施。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内容

1.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2.调查内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了解他们对金融风暴后的就业前景的看法,了解他们是否愿意投身于西部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想法的比重及对创业所遇的困难的考虑;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

3.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分两个部分进行。问卷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发放了120份问卷。回收11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99%,问卷涉及现在就业形势、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前景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困难、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访谈部分:结合对问卷的分析,邀请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座谈,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学生对学校在当前相关工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等多个问题。

(二)、问卷设计及计划安排

就业创业方案确定后,我们部门讨论这个调研要怎样实施,讨论结束后调研部成员便开始讨论问卷设计要考虑的范围和因素,我们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然后设计一份问卷做预调查,先看调查的反应和效果。

三、对策和建议

1、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各项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建立就业信息咨询平台,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2、围绕产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建立人才供求对接机制,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3、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基础上,同时引导毕业生积极自主创业,设立一些相关的课程,加强创业指导,拓宽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媒体的作用。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因而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5、大学生们表示,走自主创业之路希望得到学校和专业教师的更多指导和帮助。在“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您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的问项中,选择市场营销的比例占18%,选择财务税收的比例占9%,选择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的比例占36%,选择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的比例占37%。可见学生期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更多指导和帮助,建议专业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进行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针对不同群体的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访谈中,部分同学谈到:比如如何把握商机,如何筹资,如何写创业计划,如何承受压力等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建议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创业的运作活动。

第6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04-02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成了最大的挑战。

一、驻沈高校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现状调研

为了进一步了解沈阳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我们深入各高校,进行了全面调研。本次调研包括沈阳地区的五所工科院校,即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及沈阳工业大学。根据学生入学年份按照3∶3∶2∶2的比例,每所高校发放1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82.2%,17.8%。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如下方面。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数据表明,有不少于30%的同学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应对社会的就业法则;有近40%的同学认为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同时还有15%的同学对此忧心忡忡,面对就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感到前途“无亮”。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同学能接受现实,但也有部分同学对自主择业和如何择业存在困惑。在就业前途方面优先考虑的因素,“职位发展前景”“能否学到技能及管理经验”“假期等福利保障”占到了前三位,而“薪金”则位于最后一位。结果表明:面对就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趋于成熟、理性,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

2.大学生对就业取向的调查。面对就业选择这一问题,有将近40%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提高自己,以期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有近43%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选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同学占到28.4%;“合资或外资企业”的占19.8%;仍有12.3%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趋向不能定位。

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对薪酬的期望。在就业岗位影响因素的排序问题上,有57.0%的同学把“自己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放到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位置上。而且90%以上的同学都选了此项。就业第一年的期望薪酬:选择“2000~2500元/月”的为46.8%,“2500~3000元/月”的为32.2%,“3000~4000元/月”的为17.5%,“4000元/月以上”的为3.5%。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理想中的月薪在3000元左右。

4.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就业方式(途径)的调查。统计表明,有30%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专业不甚了解;只有3%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这充分说明,在专业教育方面,我们的课堂教育有缺失的部分。在就业方式(途径)的调查中发现,选择“校园招聘会”的占38.3%。可见,“校园招聘会”成为毕业生就业最受欢迎的求职渠道,而其余几种求职方式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尤其是“网络求职”已超越其他求职方式,跃居第二位,这也反映了毕业生求职的途径开始多样化,就业渠道广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既有工作岗位自身特点方面的,也有客观形势的制约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1.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占了一定比例,这些现实存在的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学校就业指导滞后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将就业指导课程放在了大三下学期,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此时,大部分同学已开始就业,而无法专心对待就业指导,导致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学习,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就业产生心理问题。

3.大学生本身的自我认知问题。本次调查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中,30.2%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3.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模糊的规划,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证件考试,缺乏职业的方向性;有26.3%的学生表示没有规划,不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这表明:受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缺乏理性,不能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长,导致求职受挫折,就业不顺利产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三、对策和建议

1.转变学生的固有就业观念,使之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以“集中社会实践”和“分散社会实践”的形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挑战杯”等科技类科技竞赛、专业调查等确立主题和实践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投身到实际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主导活动,并通过广泛、实效、有针对性的社会实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之形成就业优越意识。建立健全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在入学后即能接触到就业指导教育,包括职业生涯教育指导、自主创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指导等。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要求指导人员遵照职业生涯理论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及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在就业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和从众性,从而缩小自身与职业之间的差距,尽快地适应职业角色要求。心理健康指导方面,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中的心理障碍,增强抗压能力,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我们必须把创业教育延伸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去,使大学生能积极地自谋职业,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3.引导学生客观审视自己,使之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困难。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调整好观念,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总之,就业观念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就业方式使学生选择就业的必经之路,就业方式的选择及就业观念的变化决定了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将就业价值取向作为工作的首要切入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大勇.试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

[2]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3]王涛.浅谈大学生就业[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8)..

[4]肖文泉.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8).

[5]许学海.浅谈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2).

第7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 就业能力培养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79-02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扩招以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就业难纵然有量上的原因,但质上的问题更多。从一些调查数据统计来看,就业难的根源不在于大学的不断扩招,而在于供求双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正是出现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

就业能力,简言之,就是能够很好地获得工作、胜任工作,并能在工作中晋升的能力。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表现在供给上,那就需要高校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大学生,使之适合不同岗位的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变化无常的职业生涯和非线性的职业路径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科层职业生涯,终身就职于一家公司并获得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就业模式。为了维护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更多的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之间转换,以及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现象。可以说,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毕业要想成功就业,就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和大学生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剖析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最初多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界定这一概念。早期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大致包含两方面内容:(1)获取就业的知识和能力;(2)个人的品质素质。之后,LeeHarvey(2003)认为就业能力不不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更应该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的过程。Fugate(2004)指出,就业能力是识别就业机会以及获得就业的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识别、个体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可以拓展个人身份、实现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概念的引入,为后来的研究拓宽了新的视野。

国内首先明确提出就业能力概念的学者是郑晓明(2002),在他看来,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其中实践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适应能力是在各种环境中掌控自我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是大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关键。社会对于庞大的就业大军的检查,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尺度。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已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专业知识结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市场需要的素质集合,包括了知识、技能、心态、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素质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而构建获得的,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高校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能力素质开发培养;大学生作为潜在的人力资源也要尽早适应这种变化,自觉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形成职业核心竞争力,为自己的职业准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个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企业)三者出发,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3.1 个人层面

3.1.1 做好职业规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我们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2010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936份,其中有效问卷876份。在问及学生对本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仅有3.5%的学生“非常了解”,43.8%的学生“了解”,还有50.4%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对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及“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发展计划”、“不是很了解”的分别占了“41%”、“45.3%”;根据“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学生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但对于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了“2.7%”,还有“43.2%”的学生“不是很了解”。由此可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度较高,但实施效果和技能还有待提高。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应该从大一开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综合考虑外部环境,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然后制订实施方案,一步一步实现职业目标,在行动中培养和提升就业能力。

3.1.2 注重多元能力开发

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对121家前来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本次面向用人单位的开放式问卷共发放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在回答:“贵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最看重应聘人员的方面是?”的问题时,有26.6%用人单位看重应聘人员的发展潜力;25.4%的用人单位看重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看重应聘人员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用人单位分别占了14.8%和13.5%;在回答:“贵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比较注重求职者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具体排序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道德修养、上进心、抗挫能力、团队精神、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在学好课本知识之外,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注重多种能力开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1.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具有雇佣性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是良好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了忠诚、团队精神、抗压性、忍耐性、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仅仅在学习、沟通等方面能力突出,而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甚至心理扭曲,那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优秀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学生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悦纳他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尝试以宽容之心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亲和力等,强调快乐工作,在工作中收获快乐;重视挑战性与成长的机会,满怀信心去应对困难。

3.2 学校层面

3.2.1 完善课程设置

大学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将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学期的课程大纲中。如,广东金融学院现在实施CPE三段式课程体系:(1)第一至第三学期为基础核心课程培养阶段,主要按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即Core Coures(“C”);(2)第四至六学期为专业课程培养阶段,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即Profession Coures(“P”);(3)第七、八学期为创业就业课程培养阶段,根据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需要,设置就业导向课程模块,即Employment Coures(“E”),它又可分为职业群集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这样递进式的课程设置可以使课程培养目标更清晰、培养内容更全面、培养过程更系统。

3.2.2 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注意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在遵循课程大纲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重视实践和实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

3.2.3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业指导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类核心课程,是集理论、实务、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面试、职场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与提升能力。

同时,高校主动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可以赴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最近几年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动向,为高校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科学指导。

3.3 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直接评判者,只有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到人企匹配、人职匹配,就业才能算得上成功,否则双方“拉郎配”也未能长久。这就需要校企联合、协同创新,有针对性地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途径和模式。

3.3.1 联合用人单位制订课程计划

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订,了解把握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意见和需求,可以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也是当前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内容主要有:(1)联合设置课程,实施“课程+实习+就业”的联合培养模式;(2)共同安排实习,联合培养班学员在大四时,既接受课程学习,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3)双向选择就业,合作企业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业务素质,对教学班的学生予以优先录用。

3.3.2 聘请职场达人担任就业指导讲师

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但对市场需求、职业信息了解的较少。用人单位作为就业市场的实践者、管理者,职场达人们的实战经验丰富,由他们来担任职业指导讲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或职业信息,为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职场达人开展“行业岗位探索分享会”、“职业大讲堂”等系列讲座,给同学们展示不同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战略思想以及从事该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等,使学生尽早认识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尽早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本文是2011年度广东金融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2011B015)“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实践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蕴丽,潘弘韬.试论构建高校学生“四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开发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1(8).

[2] 陈均士.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 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第8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关系;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而经济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已经饱和,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诸多压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就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基于此,文中主要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研究主体与方法

1.主体对象。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取6所教育高校,对院校内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其中3所高校属于师范类院校,剩下的3所高校属于理工科院校。6所高校内包含310名大学生参与到调查活动中,共收到有效答复300份。330名大学生主要包含159名,女生151名。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采用随机派发的形式,在6所高校内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现场填写问卷,并在学生填写完毕后将问卷进行回收。本次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如:就业压力、社会支持等。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主要包含几下几个内容:职业素养、学生自我定位、目标等相关共50个问题,以选择的形式进行回答,要求被{查者依据实际调查情况,设置不同的分值,分数越高者其就业压力就越大。

社会支持五年问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客观支持、对支持的看法、主观支持等。文中提出的前两者可以细化分为3个问题,后者则可以设置4-6个问题,不可以超过10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结合自我真实情况进行作答,并在求解出问题的答案后,整合数据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将本次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情况与国家常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存在的数据差异,针对调查研究结果准确判断其是否可以达到正常水准,最终有效判定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社会支持情况。

3.统计方法。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处理,计量则采用t进行验算,以p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情况调查表。借助对比调查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且社会支持情况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数值较低,简单的说就是指没有事先预期的数值。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借助对被调查者家庭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发展情况得出如下结果:

通过对表2 的数据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与社会支持情况间的关系,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明显区别;与当前市场竞争存在一定区别。从表2我们得知,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主客观支持间存在p

四、讨论

1.性别差异。据调查数据证实,男生女生个体在社会支持问卷的多个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过去文献中给出的研究成果不一致。如:图舒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男女生个体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传统理念中提出女性比较脆弱,需要被照顾,因此女性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同时高校女生也比较乐意寻求他人的帮助,而男性则认为寻求他人帮助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而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的研究结果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对女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变得更加勇敢果断等,因此男女学生个体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正在逐年缩短。

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高校毕业生中男生的就业焦虑要明显高于女性,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就是指男生更容易产生特质焦虑。其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格,具备较强的焦虑倾向。经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谈话调查得知,因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对于男生的社会期望值要远远超出女性,对于工作的要求也比较高,不仅需要有一个理想的薪资,也渴望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男生的焦虑值要远远超出女性的问题频发。

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中男女生在应对教育评价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对于男生的积极评价往往会低于女生。对于学生进行评价过程时,比较保守,男生则经常被认为自信的,因此男生女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2.学年区别。据现有调查数据结果现实,高校内毕业生所要承受的就业压力要高出一般大学生的8%。而此次研究的结果则与此数据相同。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学生的而言,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而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对于未来的期望会变得更加符合社会现实,加之毕业就业择业的临近,自己需要应对一系列的工作问题。因此刚刚入学的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加积极,焦虑问题也比较轻。

为了有效解决其问题,需要围绕发展市场经济为核心,在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缩小经济差距,使学生可以在相同发展背景下,公平竞争工作岗位。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缩减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因素有许多,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决,科学制定问题解决方案,联合相关教育部门与政府,不断密切学生与市场间的关系,进而有效缩短两者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其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邓维.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14.

[2]刘.大学生灵活就业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4.

第9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日就业河南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09-02

作为中华民族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的河南。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空前。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河南迫切需要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本是中国的邻国,研究日本大学生就业政策对于缓解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中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比较的视角。寻求缓解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益经验。

一、中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比较

下面就中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比较。以探寻两国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上的成功经验。从而取长补短。

1.就业政策相同点

(1)出台背景相同

中日两国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上具有相同的背景。都是在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情况下出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需求加剧,导致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其结果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人才供应过快又形成新的供求矛盾。即高校毕业生供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人才需求难以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政府为了节约社会人才资源,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出台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相关政策。

(2)政策行政推动

中日两国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或者法律法规,以通过行政手段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例如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大学生就I,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的通知》等;日本政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出台了《职业安定法》《紧急雇佣对策》《雇佣对策法》等法律,利用法律的强制效应,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形势。

(3)优惠补偿机制

中日两国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都建立了政府优惠或补偿机制。中国政府制定了学费补偿机制,自主创业贷款扶持机制等。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日本建立了企业奖金机制,对接纳大学生就业的企业给予奖金补偿。通过经济刺激的方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就业。

(4)学生就业培训

中日两国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上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两国都出台了系统的、可持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计划与目标,以提升就业培训的可持续性。学生就业培训内容丰富。既包括大学生技能培训,也包括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就业观引导等。学生就业培训能够针对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培训多样化。既有校内培训。也有培训机构实施培训。大大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2.就业政策不同点

日本在推动毕业生就业方面相对成熟。中国就业政策有待完善。下面从就业体系、行政推动力度、着力点,就业评价、服务机构等角度展开比较。

(1)就业体系

从就业体系角度比较。日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就业体系,政府宏观设计相对成熟,具有明确的目标,就业政策机制相对完善。措施得力:中国政府尽管认识到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意义。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是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只具有短期效应。

(2)行政推动

中日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行政推动的力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日本政府在缓解毕业生就业政策上往往多以法规的形式出台,辅以制度激励,包括企业奖金制度、就业体验制度等,由于以法律的形式出台,强制效应比较突出,行政推动力度较大;中国缓解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往往以通知、意见、条例等形式出台,约束效应要远远低于法律法规。而且大多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很多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

(3)着力要点

中日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着力要点也各不相同,都从自身国情出发,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日本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相对缺乏,但是科学技术优势突出。因此,日本在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着力点在于利用技术优势。建立专业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组织,信息化程度较高。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中国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深入基层就业。这样既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又能够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为中西部地区、基层输送优质的人才,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基层发展等。

(4)评价机制

中日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评价机制建设的完善程度也各不相同。日本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并且能够做到向社会公开,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科学性,使就业政策趋向完善;中国基于毕业生就业政策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评价主要通过行政部门进行自主评价。评价缺乏透明性与合理性。这对完善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极为不利。

(5)服务机构

中日在毕业生就业服务组织机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主要以人才交流中心为主,尽管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化服务机构。尤其是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就业服务机构。但是鱼龙混杂,就业服务的内容比较单一,往往是就业信息,而且可信度不高;日本除了政府部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服务面比较广,服务效率与质量比较高。

二、缓解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启示

中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都折射出两国在缓解毕业生就业上的智慧。对于缓解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启示。

1.发挥政府宏观设计作用

对中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比较发现。政府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制定中充当了宏观设计者的角色,确保了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性。河南政府要在中央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引领下。进一步提升河南政府的作为意识。发挥政府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宏观设计作用。政府要加强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把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趋向,制定长效、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计划与方案,引导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意识,实现高校毕业生可持续就业。

2.完善制度与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在政策上存在的差异,日本政府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实施行政干预。通过制定扶持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促进毕业生就业。这启发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提升高校毕业生政策落实情况。河南要认真解读中央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在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宏观引领下,进一步完善河南地方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效应。同时,河南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政策与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检查要做到常态化,将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官方调研与群众调查相结合,做到有法必依,政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提升法律法规强制效应。

3.成立专业引导服务机构

河南政府要借鉴日本政府的先进经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根据河南高校大学生就业实际。由政府主导成立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引导服务机构,引进高等人才与专业人才,提升河南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改变当前人才交流中心低效局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多元化就业服务。进一步提升专业引导服务机构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整合。形成一套完备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资源库,就业信息要及时准确,不能简单停留在信息服务层面,要深化大学生就业服务内涵,为大学生提供深层次的就业服务,包括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方案设计、就业心理指导、创业服务等。还要积极探索社会化就业引导服务组织机构。为社会化就业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有效缓解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4.建立科学高效评价机制

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将有助于优化政府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河南政府要善于借鉴日本政府就业政策评价机制。以省政府为主导,以各市县为基本单位,立足于服务民众、服务大学生,形成一套严密的、系统的评价机制,精选参与和实施评价的人员,人员选择要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包括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要优化评价方法,不仅要对就I政策的指导思想、思路等进行评价,还要细化到具体实施的过程,包括政策的落实、执行与收到的效果,尤其要对就业政策要实现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为就业政策优化调整提供依据;评价程序要公开透明,接受全方位的监督,以确保评价的信度。河南政府在借鉴日本评价机制时。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河南既有的评价机制与河南就业政策实际,以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就业政策评价机制,以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影响评价机制的效能。

5.结合地区实际彰显特色

河南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政策要汲取两国政府的成功经验,结合河南地区实际,充分释放地区资源优势。这需要河南政府进一步加强省情调查。准确把握河南的优势与不足,在制定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时,要进一步放大河南地区优势;要根据河南存在的不足,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借鉴中日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上的思路。彰显河南在缓解地区毕业生方面的地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