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指导纲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

第1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中小学校长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从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

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首先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其次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另外还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三、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开发校本课程能力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把好校本课程内容关,引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首先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提升校本课程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第2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主体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评价作了初步的探索。

校本课程属外来词,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许多地方已将是否开设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统筹考核内容中。然而学校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大多是与学生的学业考试无直接关系的课程,所以不足以引起校方的重视,以防顾此失彼。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规范、统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明确主体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

由于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广泛参与者,他们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有可能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主体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团结与协作上。只要教师有团结协作精神,就会发挥教育合力。开发出最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而如今的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成为了“师本课程”,学校根据某位老师的特长或爱好,甚至是某位老师的精力充足,就安排其担任校本课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颇和缺失。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课程对所有学生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然而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在重视教师和学校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堂组织形式成了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提不起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完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主体性严重缺失。

(2)实现学生参与是体现校本课程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发展主体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在不断合作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才能形成终身受用的主体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由于各校情况有很大差别,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活动方式均因生、因师、因才、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校本课是极具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说明学校的发展导向。其校本性决定其必须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否则校本课程就会失去生命力。

(二)明确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做出决策,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必要时聘请相关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指导。领导小组组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并按一个项目分别组建不同的开发小组。督促、指导各组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认真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

2.分析学校现状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可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大致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另外,调查和分析本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

(1)开发方案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明确体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期望得到的重要结果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一定学段的校本课程要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特点。对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效果做出的预见性反映。校本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是指导一所学校开发的整个校本课程在促进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面要达到的几项要求。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总目标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2)严格要求教师课程申报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程申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拟开发的科目,是基于学生怎样的需要而开发本课程。第二,课程设计体现了哪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三,开发小组占有的所开发课程的课程资源是否充足。

以上三个环节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几个步骤。然而,从全国校本课程开发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目标的确立、需求的评估等环节严重缺失,加上一些校领导急功近利的表现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因师设课、因校设课和课程开发不够丰富,而导致学生缺少选择的机会的问题,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未做到很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缺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流于形式、急于求成、缺少个性的现象。

二、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观点:校本课程不属学科类课程。因为校本课程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并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对校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该首先考查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学习”,是否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到了独特的自主体验。

其次,要考察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是否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需要。是否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校本特点。

再次,因为大多数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在实施一轮甚至几轮之后才逐渐展开,所以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并及时予以修正。

最后,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由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有机组成。

总之,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大面积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形成评价的研究也会逐日深入,但不论怎样发展演变,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遵循校本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3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一、现状思考

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是由传统的具有校本选修性质的兴趣小组活动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弥补国家课程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方面的不足。但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概念模糊,自我束缚手脚

现在有相当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导致了诸多实践误区: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与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混为一谈,混淆了两类课程的开发思维,有的学校在认识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建设内涵,把校本课程建设简单化地理解为编写校本教材。听说过这样一段反映校本课程建设的对话:一位教导主任对上级提出的“每校至少开设五门校本课程”的指标要求百思不得其解,非常苦恼地与同行交流:“我校想尽办法编排课程表,每个年级都设了五门校本课,但实际运行起来显得很是忙乱,大有国家课程被挤掉的趋向。我们认为上级安排那么多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根本不合乎实际,因为每周的总课时量已经限定,如果校本课程太多,课程表根本没有办法编排。”热心的同行则教给他一个可行的办法:“可以每个班开设一门,你们学校五个年级五年班,正好开齐五门。这样不就达到上级开设校本课程的规定要求了吗!”经此点拨,这位教导主任的思路“顿觉豁然开朗”。其实,这段对话反映的却是目前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模糊理解,以及在实践操作方面“想当然”。试想如果上级要求学校至少开设10门以上校本课程,那么真不敢想象一些学校会做怎样的安排。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对校本课程的性质认识得不到位。

(二)操作失范,缺失生本意识

校本课程本有开发建设程序可循,但有的学校认为程序繁琐,随意进行简化,原本是严肃的教育课程,实施起来却是“率性而为”。最典型的误区有三个:一是省略了对学生学习需求和意愿的调查分析、科学评估这一重要环节。绝大多数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还是仅仅着眼于区域资源、校本资源,更多的是基于教师视角,以及教师自身优势。一些学校由于缺乏学生主体立场,几乎所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过程没有发现有学生参与。第二个误区是所有校本课程一律规定为学生“全员必修”,而忽略了校本课程“选修”特质。因此,某些校本课程的实施,对那些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加重了课业负担,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第三个误区是将重点放在了文本开发上,可谓重文本、轻实施,似乎校本课程建设就是开发几门校本教材,每到一所学校,首先见到的是门类丰富、设计精美的校本教材,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情况却与教材不配套、不一致,这足以说明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尚未没有高质量地跟进,教学环节“瘸腿”,表现出松散的特征,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探讨创建相关的教学模式。

二、初步实践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面对实践困惑尤其是日益显露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对校本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实践“蜕变”之路。

(一)调研学情,选课走班

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必修类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学生“全体必修”学科课程,但可以根据各自兴趣意愿自主选修校本课程。也就是说,每门校本课程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学习。其本质与传统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一致的,只不过校本课程已由原来的课外活动上升到课程地位,比传统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更加规范化,是以前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因此,做好学情调研,给学生自主选课权利,是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内在规定。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我校首先组建了由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各班学习委员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集思广益、深入研究确定区域内优势教育资源、校本化教师资源之后,学校通过问卷为主、座谈为辅的方式,以学期为周期,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研,初步确定学期校本课程选题,并印发给各班级学生,让在家长参谋下结合各自兴趣爱好,按照第一、二志愿,自主预选两门校本课程。上述工作一般是在开学后第一周内通过填报选课表方式完成。学校对各班级学生的反馈信息汇总后,正式确定学年度校本课程开发门类和任科教师,学校尝试编制形成《学期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期内校本课程开发门类一般是按选课学生数量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校学生对某门校本课程的选课数(第一志愿)达到15人以上,我们就将这门校本课程正式规划进来。以201O/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为例,我校共开发习性养成类(《习惯养成启迪》、《建康教育》)、艺术类(《写字(铅笔字)》、《纸工》、《走近泥塑》、《钢笔字》、《毛笔字》、什字绣》、《合唱》)、体育类(《摇旗橄榄球》、《田径竞技》、《篮球运动》)、科技类(《走近科学》、《与昆虫交朋友》)、学科拓展类(《成语故事趣味谈》、《英语读写俱乐部》、《陕乐学数学》、《语文大阅读》、《简单程序设计》)等五类19门校本课程。学校将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统一设置为校本课程,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根据自己申报的校本课程到相应教室或场地去学习。

第4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尤其在我们农村,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几乎为零,一方面是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负担过重,一个教师要上几门课程,精力有限。为了使农村教育也跟上时代的步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明确课程开发理念

平时要多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纲要》等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追求,开发的方式、内容及编写纲要的意义,从理念上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各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二、因地制宜,制定好课题

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就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从身边熟悉的资源中,制定相关课题,更多地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性,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选择知识安排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界限,把多门学科通过事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校本课程开发绝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并能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风民情、名人轶事、人文地理、环境保持无不包含广阔的校本课程内容,且深沉而多姿,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过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八月十五等,这些节日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生活哲理和回味无穷的典故。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将传统与现实融合,浓浓的节日气氛让老百姓把积攒了一年的喜怒哀乐尽情地渲泄出来。健康文明而又充满乐趣的节日形式完全可以演化为学生的活动,成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

另外,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资源,可以调查互助县土族的来历、土族的服饰、土族婚丧嫁娶的习俗,或是现在正如火如荼繁荣发展的茶园经济等。

或是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产生的新课题,如何做到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教师必须通过走村窜户、深入研究,通过活生生的事例,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调动学生的奇思妙想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保护环境的种子。

三、全员参与,自主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广泛动员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参与。艾利奥特说过,“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关键在教师,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然而,我国教师长期习惯于一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仅满足于课程实施,视教材为圣经。因此,必须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确立正确和合理的课程理念,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通过广泛社会宣传,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唤起社会、家长的共同关注,以最大限度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

四、多种形式综合运用

通过多途径、多层次、重实效的方式,采用新颖的教与学的方法,遵循“因材施教,教无定法”的原则,勇于创新,开拓校本课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第5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堂;参与;决策

1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理解。因而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研究者。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意识转化问题,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们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年长者)对课程开发还采取排斥的态度。年轻的教师虽容易接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校长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应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后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

2 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

尽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但它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国家课程机构的观点、地方政府的需要、课程组织的压力,地方工商业、各种专业协会、大专院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也理所当然负有综合协调这些因素的责任。从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长主要有3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是协调好学校与地方政府、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三是协调好学校与科研部门的关系。

3 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身教育哲学的产物,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全校人员合作的结果,这样就必然要求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呈民主开放状态才可能保证交流渠道的广泛和畅通。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教师们真正接受领导的依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和课程选择权,这就要求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否则就难以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当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需要全校人员的协同努力,其中,校长是健全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的主要责任人。

4 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说,校长必须考虑给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给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与内容(例如可以采用中心布告栏的形式或简报的形式不断通报学校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情况),让参与者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沟通的优先权必须审慎地设置,分享信息的各种方法也应仔细考虑(如可以设一个校长开放日,让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人员都有机会与校长直接沟通)等等。总之,要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让参与人员都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

5 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是说这些人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校长应该设法让这些人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始方面拥有哪些权力,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

首先,学生层面。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帮助下确定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学习项目。

其次,教师层面。教师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希望开发的课程的具体项目,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纲要的编写,最后交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查。这里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手段。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层面。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与审查,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与发展。

6 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这样学校就不仅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程的开发机构。无疑,这会给校长增加一些新的职责。具体地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校长至少应承担如下一些职责。

第6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一、审核目的

1.规范执行上级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文件,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杜绝随意增减科目或课时、随意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的现象。

2.指导学校和教师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结合学校的实际,合理安排课程,提高学校、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参与课程决策的能力。

二、审核内容

1.凡我区普通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校课程方案》都需经过审核,不经审核或经审核未予通过的《学校课程方案》不得在学校实施。

2.学校课程审核的内容包括:《*学年学校总课程计划》、《*学校*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学校*学年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科目)教师课程纲要》及相关的纸质课程资源素材。

三、参照标准

1.《*学年学校总课程计划》应包括每学年各年级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

2.《*学校*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应包含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原则、课程内容与实施步骤、课程评价、组织管理等内容。

3.《*学校*学年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包括需求评估、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

4.《*校本课程(科目)教师课程纲要》应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具体包含以下要求:

①课程目标: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②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③课程实施:说明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④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5.对学校课程方案的审核参照下表维度进行:

*

(说明:得分80以上通过审核;70-80分者有待改进;70分以下者取消课程)

四、审核机构

区教育局组成课程审核小组对学校课程进行审核。课程审核小组成员由区教育局有关行政科室、区教研室、区教科所、区课改办等机构人员组成。课程审核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

五、审核程序

1.送审材料必须分门别类,用A4纸装订整齐,所有送审材料装入档案袋,以学校为单位组织送审。

2.学校必须在每年6月底7月初(暑假放假前)将材料递交区教研室办公室。

3.区课程审核小组在每年暑期组织课程审核,审核结果于每年9月开学初反馈给学校。

六、其它

1.学校课程的审核结果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2.审核不通过的学校课程方案不得在学校实施,必须整改后再予以实施。

第7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关键词: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62-04

泰安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辖泰山、岱岳两个市辖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管新泰、肥城2个县级市。《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是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TJK2013Z0011),课题自去年10月份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人员先后对泰安市(除泰山区外)五个县市区的14处农村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每处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况形成材料,整理成14份案例。现抽取其中的5份(每县市区1份),进行初步研究。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

学校: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学校驻地华丰镇简介:因境内有华丰煤矿而得名,位于宁阳县境东部。北与岱岳区隔柴汶河相望,南与灵山乡为邻,东连东庄乡,西接南驿、磁窑二镇。面积59平方公里。镇机关驻新街村,距县城35公里。蒙馆公路、磁莱铁路横贯全境。全镇辖3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农业突出三园一牧(果园、菜园、桑园、畜牧)建设,立体种植1.5万亩;乡镇企业以煤炭、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五金电器为主。主要企业有华丰镇煤矿、华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安装公司、东趸特产有限公司。学校简介: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977年,学校占地36122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12916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850人,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2人,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连续获得“泰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单位”、“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教学示范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翔实、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感恩》、《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辑15人,系教师多人集体合作开发;《文明礼仪 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9人,系教师多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必修,每周1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于2010年确定以“感恩成长”主题教育为特色,结合这一办学特色,编写完善了《“感恩成长”主题教育读本》、《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2011年5月承办“泰安市新道德教育”现场会,泰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有关人员来校学习该校新道德主题教育的先进做法,同年10月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

【案例二】:

学校: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学校驻地道朗镇简介:道朗镇位于泰山西麓,北与济南长清为邻,西与肥城市搭界。泰肥公路、铁路及泰肥一级公路贯穿东西。面积131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4.5万人。全镇主要盛产苹果、板栗、核桃、石榴等干鲜杂果,年产各类干鲜杂果4万吨。境内有白马寺、黄山寺、黄巢寨、魁星阁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丰富。学校简介: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始建于1988年,占地71.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7年首批创建为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A级单位验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文明礼仪教育》;(2)《生活中的物理》;(3)《十字绣》;(4)《课外古诗词背诵》;(5)《乒乓球》。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2)为实施方案,(3)为实施方案和教案,(4)、(5)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均为教师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选修,每周一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文明礼仪教育》、《乒乓球》等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二至四下午的活动时间及周五下午以社团形式开展活动。

【案例三】:

学校: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学校驻地桃园镇简介:桃园镇位于泰山西麓,康王河畔,毗邻肥城市区。镇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北接京沪铁路泰肥支线,肥梁路、湖王路穿越南北,泰临路、肥桃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桃园镇物华天宝,地方特产――肥城桃,个大味美,风味独特,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桃园镇因此被誉为“世上桃园”。学校简介:桃园中学创建于1988年,占地86余亩,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3人,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2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4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6人,泰安市教坛英才3人,泰安市教学新星3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20余人。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泰安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制定规范,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该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较多,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科拓展类5项,如《生物与生活》、《快乐写作》等:工艺(艺术)类5项,如《艺术插好》、《工艺美术小制作》等;乡土文化类1项――《桃乡历史与文化》;科普类2项,《走进科学》和《农村中学周边环境的污染与防护》;体育类1项――《羽毛球》;社会文化类1项――《中西文化差异》;能力拓展类1项――《中学生能力拓展》。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装订成册的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自编教材上落款均是“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编写组”,可见是集体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有必修与选修,七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八、九年级每周1课时。

《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相应课程,每学期对学生的作品、作业进行评比,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给予评价。问题: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

【案例四】:

学校:东平县大羊镇中学。学校驻地大(DAI)羊镇简介:大羊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北部,地处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市交界处。全镇面积93.3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4.1万人,8.3万亩耕地。核桃是大羊镇的特色产业。大羊乡所生产的“鲁东”牌核桃,具有个大、皮薄(手攥即开)、肉丰等特点,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大羊镇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核桃之乡”的荣誉称号。学校简介:大羊镇中学始建于1959年,现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30人,专任教师63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荣获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进步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无。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中学生文明礼仪》;(2)《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3)《剪纸》。校本课程表现形式: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教师合作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1)为必修,(2)、(3)为选修,每周1课时。《学校采访简录》摘要:《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与《剪纸》都是根据学校和地方资源特色开发,山核桃种植主要是劳技教师在劳技课和课外活动时进行,有时请来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传授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剪纸》主要在美术课和课外活动有美术教师时进行。

【案例五】:

学校:新泰市天宝第一初级中学。学校驻地天宝镇简介:新泰市天宝镇,是隶属于山东省新泰市的乡镇之一。该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8.7万亩。樱桃是天宝镇特色产业,有“中国樱桃第一镇”美称,天宝樱桃因其品味佳而盛誉一方,目前已种植2.2万亩,是国内较大的樱桃生产基地之一。学校简介:天宝一中始建于1959年,原名新泰市第六中学,1986年归属地方,始名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现共有31个教学班,教职工135人,党员23人。在校生人数1666多人,其中住宿生823人,覆盖人口44000余人。2006年被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2012年再次被复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1)《天宝印象》;(2)《我可爱的家乡――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3)《保护野生动物主题辩论会》;(4)《素描与彩画》;(5)《走进李白》;(6)《月亮诗情》。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与(2)为自编读本,(3)为课程纲要,(4)为自编教材,(5)与(6)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1)与(2)由教科室人员合作完成,(4)由两位教师合作开发,其余均为教师个人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每周1课时。采访摘要: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虽已制定,但执行比较困难。人员紧、教师缺乏校本培训、考评制度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结果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

二、案例说明与分析

(一)案例说明

1.课题组调研人员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的考察是随机的,不存在由于好恶取舍因素,因此,以上10份案例能基本反映出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2.一个学校驻地的地理自然资源和周边社会资源(即乡土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结合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者把学校驻地乡镇简介列入案例的一项,以期望所研究的学校有没有结合这些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说,看开发了什么,还有什么资源有待开发。

3.为什么案例要列入学校简介?一是让读者对学校概况有个大体的了解,二是看学校发展状况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是“省规”还是“泰规”,把两种规格、两种级别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专项比对,看能不能说明问题;第三就是看简介中学校有没有因开发校本课程而具有办学特色,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与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联系在一起的。

4.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国家教育方针都是一样的,但是学校怎样依据教育方针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即每所学校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哲学。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就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其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如果说兴趣和需求问题是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话,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其他可能性,也就是当前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有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保障措施,等等,这一些都是《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必须先要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是起不了作用的,这正是研究者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列入案例的原因所在。

5.案例中“目前所开发校本课程”一项所列举的校本课程以实地考察为准,调研人员对每项课程内容的封面、目录一一拍了照。对学校开发较多的校本课程,研究者暂且作了归类,如【案例三】,但归类方法不追求规范。

6.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开发形式、学习组织形式与课时数都是考察与研究校本课程的重要参数,通过这些项目参数,可以窥视到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案例中一一列出。

7.《学校采访简录》(或采访录)是调研人员实地考察时由采访学校分管领导亲笔所写,有据可查,其摘要能反映出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

8.校本课程评价方法能在《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得到体现,凡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价“翔实、可行”的评语,都是对其评价方法给予肯定的,故案例中评价方法不再作为一项列出。

9.限于研究者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其他研究参考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分析

1.关于《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原因,本文案例说明中已陈述,这里打个比方,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看作一项工程的话,那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就是工程的预算方案、设计图纸,等等。在以上抽查的案例中,无这种方案设计的有3处学校,占抽查学校的30%。这说明什么呢?让我们先看国内知名学校的做法:江苏锡山中学是在国内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早的,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课程领导组织。该校组建了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师生比为2比1。(2)需要评估。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6套问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获取必需的信息。同时还研究了学校教育哲学、课程资源等问题。(3)建构框架。先确定总体目标,再形成课程结构,最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4)组织实施。共五步:教师培训;教师申报课程;审议、课程;学生自主选课;组建教学班级,编写《课程纲要》。以上流程反映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而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这一环节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完整的,是一种随意的、无目的的开发。另外,《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不是信手拈来、凭想象写出来的,它需要对学生兴趣和需求、教师专业素质、资源问题等进行调查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我们调研人员在考察时,并没有发现制作《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性材料,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2.关于学校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反映出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参与度,以上案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案例三】16项、【案例五】6项、【案例二】5项,后两位的是【案例一】2项、【案例四】3项,从数字上不难看出县市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再看看国内知名中学他们所开发的数量:上海中学(1999~2005共897门),华师大二附中(124门),大同中学(80多门),南洋中学(2004年47门),市八中学(约47门),静安教院附校(一学期初中部74门、小学部32门)。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涉及领域广。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遍布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艺术、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基本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课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上海中学的《CPS-资优生必修课》,南洋中学的(心灵之旅》、《红十字青少年救护知识》,市八中的《钱币文化》、《侠与道(金庸小说解读)》、《金融知识入门》,格致初中的《学做编辑》、《火花欣赏》、《少儿茶艺》等。抛开校域差别、资源差别不说,单从数字上分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发展趋势,任何人不该有应付一时、搞形式主义的想法,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3.关于校本课程表现形式。汇总以上研究案例,我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所表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编教材,(2)实施方案,(3)教案,(4)自编校刊,其中以自编教材最多,【案例一】、【案例三】、【案例四】,都是单一的自编教材形式;【案例二】是一个唯独没有自编教材的案例,他们以“实施方案”、“教案”的形式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案例五】中出现了“课程纲要”的实施形式,确实值得一提。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校本课程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我国课程学者廖辉认为:自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和集中一些人员(如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将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了学校里、师生间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其实,课程开发除了教材的开发,还必须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设置合适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发课程标准(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材的开发,除了自己编写,还可以选用和改编他人编写的比较理想的教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里要求: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必热衷于编写教材,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材编写。另外,我国课程专家崔允t、韩延伦等人认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为“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一大误区。这个误区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还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以上资料说明,我市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还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这方面【案例五】和【案例二】做得比较好,尤其是【案例五】中的课程纲要;进一步说,这实际上是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程度的问题,不是说自编教材不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是说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4.关于校本课程内容(分类)分析、案例中资源开发运用状况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与学习组织形式分析以及采访中折射出的问题,等等,限于篇幅且时间紧迫,课题组将其研究并完善后,将另辟文章陈述。

三、初探心得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全秋。通过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抽查调研,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梳理,通过对案例的横向比对,通过对案例与省内外同类对象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问题。尽管我们课题组人员作为研究者受其水平、能力的限制,尽管我们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尽管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磋商,但我们课题组还是初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应对,需要我们去克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有关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将以成果的形式奉献给大家。

第8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 校本课程 尝试 反思

一、破解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都会遇到两个思想难题:一是学生的书包里装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教科书和学生家长自愿购买的地方教材,这样的书包已经够重了,再去开发校本教材,是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有抵触情绪,最终事倍功半。二是部分教师和家长提出另一个质疑,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琳琅满目,林林总总,无论是学校图书室,还是市场上的图书已经很丰富了,有没有必要再去开发校本教材,浪费钱财、浪费精力。

上述两个两个疑问,是多数学校在在校本开发之初遇到的思想障碍和难题,必须有效破解。我们学校在推进校本教材之际,不是苦口婆心去做思想工作,也没有拿更多的专家理论去进行灌输,而是选择在行动中寻求答案,用工作过程来诠释质疑。学校结合校情乡情,慎重选择校本教材开发内容,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积极稳妥推进,让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让广大教师在开发校本过程中,开动脑筋,注重和学生互动,积极查阅资料,结合自己课堂和使用的教材,审慎选择,仔细推敲,艰辛打造。不少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都深深地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原来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过程,既是教师拓展视野,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的过程。又让广大参与实验的学生提升了素质,展示了个性;同时从学校层面来看,既体现了特色办学和自主发展办学的理念,也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提升了办学品位,打造了学校自身的品牌。

二、实践

学校紧紧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一是以学校创建市级特色学校为主线,开发校本课程。柿树岗乡中心学校于2011年确定了该校“传承经典文化,打造书香校园”的市级特色学校的主题,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既需要突出特色办学的一系列活动和资料积累,又需要开发出结合本校实际联系特色创建的校本课程。学校及时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课题组在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小学生必背70篇的要求,遴选出《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优秀文化篇章,整理开发了“柿树岗乡中心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课程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分高、中、低三册。在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中,学校做到“三个落实”,即教师落实、教学时间落实、检查评估落实。学校指定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时间开展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学习,每学期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评比,班级黑板报评比和“诵读之星”评比,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诵读中体味,诵读中感知。学生也感觉到这些活动的开展比教师在课堂上空乏的知识传授更能激发兴趣,增强记忆,加深理解,往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利用学校现有的乡村少年宫活动来开发校本教程。我校于2012年建设了乡村少年宫,少年宫活动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阵营,精神文化生活的补充,留守儿童活动的天地。如何开展好少年宫活动是工作的一个主题。如果仅仅让孩子天天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到少年宫来看一看、玩一玩,时间长了,必然枯燥无味,活动开展不能持久。鉴于此,学校精心开设了“音乐与舞蹈”“中国象棋”“书法与绘画”等校本教程,要求教师编写校本教程,创新活动方式,传承优秀经典文化。我校近三年来,利用少年宫“音乐与舞蹈”校本教材的开发,共传承并创作了一系列特色校本课程,又多次推荐参加县级、市级和省级的比赛,共获得市级二等奖两个,县级一等奖一个,并在省市级媒体进行展播。

三是利用当地社会资源、社区街道文化作为校本教程的补充和完善。柿树岗乡是鱼米之乡,农副产品驰名省内外,“廖渡黄鳝”名扬全省;“老唐酱干”享誉庐州。柿树岗乡又是个文化之乡,防虎山麓传颂着很多的民间传说;著名淮军将领唐丁奎故居“唐五房圩”早在2004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淮军将领的励志故事、爱国事迹流传盛广;黄花村是全省农村大包干发源地,承载了党的前后那段不平凡的记忆。学校将校本教材与地方教材的开发结合起来,目前学校正在以“家乡风貌”“家乡人物”“家乡风俗”“家乡特产”等四个板块搜集整理立足乡情校情的校本教材。

三、反思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后我们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努力做到三个需要。

一是校本课程需要理解和共识。我们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经常遇到少数教师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其他同志或是不愿“下水”试探,或是做不了事情帮不上忙。其实,校本教材的开发应该是全学校层面的工作,校长要主动作为,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骨干教师领衔推动,其他同志极力配合的工作局面。校本教材的开发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积极让孩子参与活动,提供资源素材。

二是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指导和帮扶。尽管我们学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但是我们感觉工作中还有还多短板,尤其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引领,让学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少走弯路,少兜圈子。我校计划在今后的开发中与高校或有关科研单位合作,让专家介入,指导学校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校本教材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到在经费上保障,政策上支撑,困难时帮扶。

第9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

一、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必要性。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非重点中学。近年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是家长和学生的共同需要,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大多数家长想尽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入县城示范性高中,致使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素质越来越差。而常规教学内容过难、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或者寻求其它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的针对学校、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的。把楹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从而形成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二、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性。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开发楹联校本课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联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开发楹联校本课程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利用楹联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可能性。

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课题研究立足于本校,辐射五华南部乡镇,推动楹联进校园活动,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发展。课题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均是梅州市楹联学会的会员,他们对楹联有比较深的研究,有良好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有投身教学科研的热情,具备完成相应的教研任务的能力。

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前身为“三江书院”,传承学校对联“三畏九思学问;江翻浪涌文章。”的文化,上联中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德思义。上联认为:做人做学问应该心怀敬畏,自省反思。下联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而要九曲回肠江翻浪涌。对联构思巧妙,精于用典,令人过目难忘。它激励着一代代安中人艰苦创业、一届届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弘扬对联文化中精髓“三畏九思”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并把它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养成教育中。挖掘对联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助推作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