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

第1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ISO9001 质量管理 转型期 服装生产企业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外部市场疲软,贸易订单减少,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迫使部分外贸型服装生产企业由国外市场向国内市场转移,本文称这一过程为转型期,在此期间,部分服装生产企业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得不到有效运转,产品质量和整体业绩没有明显改善。本文以审核时发现的问题,分析现状并提出转型期服装生产企业所要采取的措施,同时为即将转型的企业提供参考。

1.转型期服装生产企业管理现状

实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是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条件,但它并不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保证。首先,在审核时发现部分服装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偏文件化以及基础管理薄弱。这些企业主要是以获得证书为主要目的,热衷于获证后的对外宣传,不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这种偏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用性不强,即使企业通过认证,这种质量管理体系也不能很好运行,企业经营管理并不会因此得以提高。

其次,部分服装生产企业在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后,通过认真实施,其质量管理得到很大改善,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等也得以全面建立或补充完善,为企业带了一定的经济回报。但在转向国内市场时,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得以很好地运行,究其原因:①企业采用的还是出口贸易时的质量管理体系,未及时更新。②没有关联好转型前与转型期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点。这种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造成体系的滞后性,时效性较差。

再者,对于企业来说,其产品质量包括着面辅料及配件的控制,同时也包括着生产线质量的控制。在外贸时,产品质量一般是依据买家要求,提供一份第三方测试报告就可以出货。在审核时发现,服装生产企业面向国内市场时,服装生产企业以及买家(如果有)对国内有关产品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不熟悉,服装产品质量不容易控制。原因为国内服装标准是生产型标准(由国家或行业指导企业如何生产并提出产品品质要求而制定的标准)。由于服装产品的特殊性,其种类繁多,对应的标准也很多,在面对众多标准时,企业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样会造成一系列问题:①企业不清楚生产服装的产品标准,从而不去执行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②由于服装产品类型多样,国家或行业标准并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作为生产的依据;③企业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如某服装企业将有毒有害的物质纳入到企业标准检验中,而现有国家或第三方以及企业对此并不具备检验这些项目的条件,实际上做不到,也不符合认证要求。

2.ISO 9001标准在转型期服装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

2.1 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需要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为保证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应切实发挥各级领导的作用,领导层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体系的有效运行。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领导的最主要作用是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企业最高领导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质量风气,组织好质量职能活动和质量任务的分配,组织人员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时要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实现方针目标活动并有相应的措施实施。为广泛宣传质量管理标准的内涵,企业最高领导需要正确组织标准宣贯的培训工作,在宣贯标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分阶段分别组织不同程度的培训,提高领导及全员职工对ISO 90001标准的深入认识。

企业管理者代表应发挥其监督作用,在深入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和查找发生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如果问题不易解决应与最高领导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服装生产企业转型期,企业管理者代表尤其要注意体系的有效运行,如:原有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等能否在转型期运用,其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文件。笔者在审核时就曾发现服装制版人员按出口贸易时的规格尺寸做内销服装版型。经询问,这是因为制版系统数据库中存储的国内尺寸规格及版型较少或者没有,但有诸多外贸服装相关信息,制版人员未被告知原有信息失效,在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企业的作业指导文件也未进行修改。

中基层领导应发挥其执行力、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信息沟通,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服装生产企业中的中基层领导存在于采购、接跟单、生产、制版、质检、仓储等一线环节,他们最贴近实际最了解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转型期,他们应主动带领员工学习和掌握新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知晓转型前与转型期质量管理体系中异同之处,了解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带领员工总结转型前的质量管理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转型期状况结合并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因此,各级领导应依据本职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保证体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2.2 切实加强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提升产品水平,使产品质量管理精细化

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化是基于标准的建立,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转型期,服装生产企业应组织专门技术人员,研究和分析国内市场的法律法规和产品质量技术要求,做好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包括:成品质量体系和成品生产质量体系。

服装成品质量体系的制定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国家、行业及地方的强制性标准和国家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对于一件服装成品,其包括:织物(面里料等)、辅料(衬布、垫肩、缝线等)、配件(钮扣、拉链等)等组件,其质量分为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及包装贮存及运输质量。因此,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组件是否有对应的强制性标准并明白其适用范围,将其作为制定成品质量体系的关键。其次,应清楚服装成品和组件(构成服装的部件,如面料、附件等)质量标准之间的区别,由于我国采用的是生产型标准,服装成品及其组件都有相应的推荐性标准。组件生产商在生产时都会按照组件的推荐标准进行质量控制,但采购这样的组件并不一定能满足服装成品质量要求。因而服装生产企业需要用国家、行业推荐性产品标准来作为制定成品质量体系的重点,并做好对供应商考核。最后,国家或行业对各种服装产品都有其推荐性标准且种类众多,企业制定产品质量体系时应比较和选择贴近产品特点的推荐性标准,避免风险和降低成本。

上述服装成品质量体系的建设主要依据国家、行业及地方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但由于服装产品多样性,这些标准并不能满足企业产品的需要,如含绒量50%以下的服装并没有产品标准可供企业使用。还有为使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企业开发的高科技、高安全或独特设计的产品,这些产品或有测试方法而无相应技术要求,或既测试方法也无技术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制定企业标准来作为生产的依据并完善该质量体系,在制定时应切合企业实际,并且要完整和及时备案。

服装成品生产质量体系的建设要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等来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一件成品服装要经历设计、制版、制样、裁样、缝制、整烫、检针等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诸多过程,比如缝制环节有缝制顺序、缝制工艺和质量要求、缝制作业编排、断针处理等过程。因此,企业在建立生产质量体系时不但要重视好各个环节,同时也要对这些环节细化到最小的过程,使确立体系科学且实用和适用。

为做好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使产品质量达到预定目标且可控,企业应运用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指的是为了产生期望的结果,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具有分合性。任何一个过程,都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过程;而若干个性质相似的过程,又可以组成一个大过程。对于服装企业,在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中,应强调主要过程并简化过程,制定并执行过程的程序,以及对过程进行控制和改进过程,使之产品质量管理精细化。

2.3 时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准确定位,优化产品结构

顾客的需求推动着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是否畅销则反映了顾客实际需要。因此说顾客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首,企业应依存于顾客,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使产品畅销,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利润。所以,为使产品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能够在转型后快速稳定发展,企业需要关切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深化和发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管理。要实现产品质量满足顾客潜在需求,服装生产企业必须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其次,制定服装产品质量发展规划。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导,进行品种发展优化、技术改造、质量成本规划。服装生产企业根本任务是生产和销售,因此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根据企业实际制定服装产品质量成本规划。

最后,关注顾客对生产模式的需求。转型前服装生产企业多是大批量生产,而在转向国内市场后由于市场细分多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虽有大批量生产,但企业应该及时关注并结合实际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

3.结语

对于转型期服装加工业,最主要是依据企业实际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转型期企业领导必须思想上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加强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满足顾客当前和潜在的质量需求,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经营业绩。

参考文献:

[1]ISO 9000-2005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 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S]

[2]ISO 9001-2008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 Requirements [S]

[3]ISO 9004-2009 Managing for the sustained success of an organization - A quality management approach [S]

[4]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与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J],谢碧双,中国标准化,2004(9)

第2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服饰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建议

一、调研概况

1.调研目的。通过对成衣整套生产流程的体验,对国内服装企业的现有运作流程有一个了解和认识,总结生产管理特色,提出改进建议。2.调研企业。泗阳某服饰有限公司。3.时间安排。一周的时间,具体时间安排如下:服装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如服装接单之后的制板技术及制作工艺分析,对面辅料及里料的认定,制作相应色卡,制版,样衣制作等,三天时间;裁剪,及缝制环节,两天时间;后道车间(小后道、综合后道),存储,打包出仓,约两天时间。

二、企业概况

该服饰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泗阳县经济开发区,配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脑平缝机、双针机、锁扣机、粘合机等设备3967台(套),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具有现代化工艺水准的羽绒服生产基地,为集团公司提供配套服务。

三、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架构

该企业是生产基地,在生产模式上属于订单加工模式,是由下订单并提供样衣、原材料样本以及服装生产工艺单,按照客户的指令组织生产,为集团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右图为服装生产管理的系统。下面为该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通知单。由客户发来生产通知单,根据提供的样衣进行分析,得出制作成本,与客户协商达成一致,投入生产之中。分析技术工艺及设计。分析服装款式的技术工艺,制作难点,对面料、辅料、里料的确定,研制出相应的色卡,以便服装生产过程准确进行。通过色卡,确定款式服装的服饰材料之后,通过打板,制作出单件的服装成衣,由技术部确定裁剪要求、用料结构、缝制工艺要求及步骤等。经过排料划样投入生产。裁剪。裁剪是服装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是把面料、里料及其他材料按排料、划样要求剪切成衣片,还包括铺料、排料、算料、套裁,验片、编号及捆扎等。在额定的缝制车间生产之前完成剪裁的工作。缝制。它是按不同的款式要求,通过合理的缝合,把各衣片组合成服装的第一个工艺处理过程。缝制车间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36人,1个组长,1个副组长,30个缝位,4个辅助工。后道车间。分为小后道和综合后道车间。小后道的主要任务是服装产品检验,人数上4个人一张台板,3个人流动检查,1个总检,以及承担服装缝制工序之后的纽扣缝制等。成衣品质控制。成衣品质控制是使产品质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得到保证的一项十分必要的措施,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及后期的后道、及出厂之前的仓储管理之中。成品仓储。制作好的服装成衣按规定的要求打包装箱,根据销售计划运往地点或返回总公司物流中心等待分配。

四、管理特色

在缝制车间会有品质部的巡检,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在小后道车间则是成衣的检验,配以流动检查和总检,在整烫,打包。装箱之后,仍会有质检部进行抽检,在出仓发货之前保证服装质量。

五、调研建议

(一)展望未来成衣发展趋势

1.市场全球化。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给服装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很多国外服装企业必定计划在亚洲开展业务,很多外国企业必定在东南亚建立服装制造工厂,对我国服装业也带来挑战。2.全面质量管理(TQM)。许多服装企业正在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服装生产、经营中。按照这一方法,整个组织从最高管理者到一般员工都要参与,不断探求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以能够有效的缩短运转周期、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等。3.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技术进步促进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出现。无疑计算机已经并将继续对企业组织产生最大的影响。在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设备方面的技术进步也极大地影响着运作。产品工艺上的技术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组织的产品质量及竞争力。4.流程再造。流程再造是指一切重来,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设计出新的企业流程。流程再造的核心是使现有企业流程得到重大改善。5.ERP与供应链管理。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控制。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一个供需网络。供应链管理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管理,是一种对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组成的系统进行的管理。这也是目前许多企业正在积极努力的目标。6.准时化生产(JIT)与精益生产(LP)。准时化生产方式是一种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的准则。其含义是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必要数量和完美质量的产品和零部件,以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精益生产方式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强调的是质量、柔性、缩短时间和协同工作。准时化生产是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

(二)建议

第3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品牌服装;设计管理

数字化服装设计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众所周知,服装设计是最具实用性和面向受众较广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服装设计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创造独特的设计理念,满足不同客户的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

一、版型款式设计

服装是否具有合理的版型和一定的修饰衬托身材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客户的着装体验。为此,服装企业必须重视服装款式的设计,以提高产品在客户中的受欢迎程度。过去,在计算机技术还不成熟的年代,服装款式的品类不够丰富,款式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硬件和软件设备性能得到提高,能够为服装设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传统的低效率的手绘图纸逐渐被淘汰。目前,服装企业的服装样板基本上是通过服装CAD来实现的。CAD软件具有灵活性、高效性和可储存性的特点,服装的款式图和规格尺寸都能够借助于CAD用点、线、面来呈现,大大提高了服装样板的设计效率和品质,特别适合在目前款式变化多样、批量小的服装产业背景下使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服装版型尺寸设计的效率,同时还能为服装版型的研究提供服务,提高服装企业的竞争力。品牌服装企业能够通过提供线上服务,获取客户对于服装款式喜好的数据,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更加精准的客户基本信息,实现对品牌服饰的精准定位,从而确定服装的风格、版型,使服装设计更具装造性和自由性。

二、样衣制作

服装版型设计完成后,设计人员需要采购面料、辅料,用实物来反映面料图。在采买原材料之前,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面料信息,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组织采购人员到现场完成采购工作或通过互联网购买。采购完成制作样衣的面辅料后,将由样衣制作部门进行样衣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对样衣制作的流程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制作手法和需要改进的制作流程。样衣制作完成后,通过研究试穿效果,设计人员对版型、色彩、面料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改进,保存修改图纸,并制作样品,样品确认无误后确定样衣。在样衣制作的过程中,设计图纸还需要进行更改,借助计算机辅助制图工具能够减少图纸修改的工作量,同时样板能够得到妥善保存。样衣制作有时需要沿用过去的款式或客户提供的版型,在这种情况下,样衣制作部门可以将过去使用的纸质图纸或客户提供的版型扫描进电脑中去,修改后储存并制作样板。在没有可扫描样板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数据库中原有的版型进行版型制作,并分类储存,便于后期管理。

三、服装订单

数字化背景下,服装行业服装签订订单的流程也得到优化。服装订单主要包括:款式图、面辅料、规格表、工艺说明、交货期、成本说明等几大部分。生产企业在样衣确定之后,制作样衣图片,便于客户挑选样衣,确定样衣种类后确定订单,制作电子工艺单,接收订货款。在订单签订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存在能够将样衣制作成电子文档,由于拍摄和扫描可能会使样衣存在色差,可以使用修图工具进行颜色修正,为客户提供更为真实的样衣图片。如果客户不能到现场进行挑选,也可以通过远程交流的方式,实现网络样衣的选择。在制定服装订单之前,服装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收集建立产品的销售数据库,对销售的服装种类、主要面向的客户及客户资料进行管理,对生产的数量、成本、利润、生产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服装订单的管理,进而确定企业可签订订单的数量,避免订单内容超过企业生产能力现象的发生。

四、生产及物流管理

数字化背景下,品牌服装的生产及物流管理均应用了先进的ERP系统,该系统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其内部整合有会计模块、财务模块、生产控制模块、物流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分销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能够实现对品牌服装生产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1.生产管理服装的生产涉及大宗面辅料的采购及成品的制作,为了更好的对面辅料的数量、种类以及订单的数量、完成进度进行跟踪管理,需要引进ERP系统。在大宗面辅料的采购中,ERP系统能够根据订单需求确定订货量,并根据现有的供应商资源确定具体的采购计划,同时对采购过程进行跟踪,提供实时验证信息,催促相关供应商尽快提供物料,保证面辅料能够满足服装生产的需要。此外,该系统还具有价格分析功能,能够根据现有供应商提供的报价和库存管理成本,确定最优的采购方案,提高服装生产企业的运行效率。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生产控制管理模块帮助实现服装生产各个流程的沟通,在提高服装生成效率的同时使库存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此外,ERP系统能够制定生产计划,并对生产情况进行监督,详细记录服装成品的合格率、出库量和入库量,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工人工作情况的管理,为服装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2.物流管理根据记录的订单详情进行服装成品的装箱并配送同样需要ERP系统的帮助。ERP系统中的物流管理模块中详细记录了成品配送的流程,能够分析物流的构成并跟踪具体的物流活动。物流管理不仅能够提高配送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同时能够科学分析物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减少配送成品的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总的来讲,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服装企业的竞争点开始向高效率、高科技方向转移。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服装企业能够更好的把握当今服装市场的流行元素,更好地管理生产流程和整个供应链,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作者:沈海生 单位:南通赛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4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服装企业 供应链管理模式 具体应用

一、引言

因为中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多,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以往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组织去了解、掌握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整体现状和水平,这样也就难以制订符合行业实际的标准,以及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提升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引导,需要一个对照,发现自身在“两化”融合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以利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服装行业物流现状

供应链一体化的企业仓库包括:工厂成品仓库、原材料仓库、办事处仓库、经销商仓库、商仓库等等;销售额越大仓库就越大,导致虽然销售额不断增长,但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却没见增长,年销售额约等于年仓库库存,如何解决巨额的库存是服装企业需要突破的瓶颈。

服装行业(企业)的管理特点具有现代化加工企业共同的特征,如企业内部高度集中的指挥系统;高度发展的分工和协作;生产管理组织的多层次以及快速的市场反应配送系统等。同时,由于服装的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以及强烈的市场需求与适应等特性,使服装企业管理也具有许多行业本身的特点。

1.服装行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季节变化的总体特点,因此要求企业拥有较强的过程控制能力:服装是个季节性服装,服装的生产、流通都是在相对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其进、退、调、换的业务都是很频繁,同时随着公司的业务快速发展和智能分工的细化,流通过程的控制就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求服装企业具有对变化过程的较强的管理能力。

2.原材料在生产成本中比重高,同时生产成本又占到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原材料,尤其是毛、麻、丝等原料的成本在成衣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少则在50%以上,高的在80%以上。这一特点决定了原材料采购、储运、配用和工艺设计在服装企业中的主要地位。因此各大企业在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还是非常重视采购以及生产的成本控制。

3.产品品种、款式变化快,要求服装企业必须迅速适应市场;总之,服装企业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繁琐,物流的环节众多,行业(企业)主要仓库就有:原材料仓、机物料仓、半成品仓、成品仓等。同时行业(企业)品种多,仓库面积大,范围广,每天处理的收发单据量也大。许多服装企业每天需要处理成百上千的库存单位,并要管理无数的款式、结构、客户标识甚至更多的数据。在这种复杂性极高的经营管理中,精确的预测、有效的管理以及高效灵活的物流配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物流供应链管理成我国服装行业信息化突破口

据全国服装科技信息中心预测,随着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我国的服装行业信息化水平相比以前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为了应对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我国服装企业必须进一步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制造”在低价的基础上进行质量的提升。而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呢?国外一些机构为我们指明了出路。综合分析认为,在某个商品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非生产的成本已经超过了80%。其中,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到40% 以上,时间成本占到整个供应链的90%以上。可见,物流供应链成了我国服装企业最好的出路!

我国的服装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这给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服装企业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繁琐,许多服装企业每天需要处理成百上千的库存单位,并要管理无数的款式、结构、客户标识甚至更多的数据。在这种复杂性极高的经营管理中,以精确预测、采购管理、生产计划和分销管理为特点的供应链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国服装行业多以OEM为主要业务。按订单准时交货成为我国服装厂商一个必备要素。如果交货不及时或者在无货可供的情况下答应交货等现象的出现,必将会丧失客户满意度,进而造成客户流失。而建立了高效、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就如同在服装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一样,可以减小每一步之间的时间,将这个转接的时间压缩至接近为零。

不论是已经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大中型服装企业,还是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型服装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它们制造成本的降低几乎走到了极限,销售额的增加也难有大的突破,对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和细化成为服装企业的一个新出路。更重要的是,对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和细化,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效率和成本相关的话题,对那些希望加快自己的市场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服装公司来说,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就等于选择一个全新的腾飞机遇。只有借助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把企业自身和它后端的供应商、前端的客户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服装企业才能冲出重围,再铸辉煌。

第5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服装数字化 高等教育 课程改革

当今社会,数字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服装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在促进服装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而且服装高等教育只有构建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服装数字化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服装业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快速反应(QR)、条形码和扫描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批量量体裁衣、人体扫描和服装虚拟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设备有的在我国的服装企业中已经开始使用,有的仅在科研机构中存在,有的还正在研发中。

(一)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将企业中许多单项自动化技术,如柔性生产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日趋成熟的单元,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迅速、准确、便捷,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佳,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快速反应系统(QR)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是一种商业策略,其目的是缩短从原材料、设计、生产,直至将成品销售给消费者整个过程的时间。它的发展给了制造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来对抗国内外的竞争。贸易伙伴关系网络和高科技的自动化设备,把所有供应渠道直接连接起来,提供给国内的零售商。

实现QR需要以下基本的信息技术和条件:条形码(Bar Code)技术、条形码信息处理技术、POS (条形码扫描)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SCM (出货包装箱)标志、INTERNET和电子商务、“PDM+ERP”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的计算机之间以机读标准格式进行的电子数据交换, EDI取代了以往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大量的书面单据往来,包括定购单、发票、包装通知单、装船文件和存货清单、报关单等。

从EDI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效益两方面来阐述。EDI比邮寄、快递、空运等都快,通过缩减单据往来,大公司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纸张和邮资。和传统的纸张传输相比,运用EDI可以产生以下经济效益:节约员工成本;降低单证处理成本;减少库存量;降低时效成本;避免重复操作。运用EDI还可以产生以下战略效益:加强客户服务;改善公司内部的数据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有助于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批量量体裁衣

在上世纪,标准化生产意味着低成本,人们一直生活在批量生产和单一模式服务的世界里。批量量体裁衣(Mass Customization)的构思是:要为每位特定顾客定制服装,而不是用一种尺寸去面对所有消费者;可以供应千位定制顾客,但以批量价格而不是定制价格出售。在服装和服饰品中运用批量定制的概念将会给时尚界产生巨大的变化。

服装工业越发达的国家,量体裁衣的需要也越多,比如欧美和日本。量体裁衣能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但与批量工业生产相比,效率低,成本高。如何才能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批量量体裁衣的构思呢?很显然,需要新的技术和设备。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

(五)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批量量体裁衣的技术支撑

MTM (Made to Measure)是通过三维人体测体仪获得个体三维尺寸自动电子订单尺寸输送给生产部CAD系统,自动生产样板各种号型规格自动组合并形成优化裁剪方案,进入自动裁床制成衣片进入吊挂缝制生产系统快速生产。

MTM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产业为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技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TM与“量体裁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区别。“量体裁衣”只能针对一个一个的对象,根据其身材特征制定相应的板型,再做出衣服;而MTM是在已有板型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体型自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在新的角度达到“个人定制”和“批量定制”的目的。

(六)人体扫描(Body Scanning)―――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

人体三维测量技术主要以现代光学为基础,是集光电子学、计算机图像学、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测量技术。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把图像当作检测和信息的手段和载体加以利用,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其测量方法主要有莫尔条纹法、激光测量法、白光相位法、红外线测量法、立体摄像测量法等。

(七)服装虚拟设计技术

虚拟设计建立在利用计算机完成产品开发过程构想的基础之上。它以计算机仿真和建模为基础,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并行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一体,在虚拟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构思和设计,并可对其进行虚拟的制造、测试和分析。它的显著特点是利用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数字化模型――虚拟产品来代替实物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提高产品在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等多目标中的决策水平,达到全局优化和一次性开发成功的目的。

对服装的生产商而言,从发展的角度讲,利用三维CAD系统建立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机制将是在当今世界服装业取得竞争实力的关键措施。而快速反应机制的确定必须对服装设计、面料供给、生产制造方法及商品流通各个领域的业务进行根本性改革。快速反应的目标是要在适当的产品及数量上,实施“针对顾客的价值创造”的供求关系,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要贯穿所谓“JIT”(just in time适时)生产方式。在这种未来理想的状态下,虚拟设计,特别是三维的虚拟设计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数字技术使服装生产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流程价值链加速,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数字量体技术、数字样衣、虚拟试衣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将带来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现代服装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数字化服装定制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硬件环境与软件支持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服装教育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前沿结果,重视与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交流,为中国的服装制造业培养现代化的服装高级人才。

二、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兼容,模糊了市场分野,这必将对中国服装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人们的视点聚焦于有品位、个性化的中高档品牌服装,中高档品牌服装是新世纪中国“二次消费周期”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导致服装行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

21世纪,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意识到,对市场快速反应(QR)和对产品快速敏捷制造(AM)是市场竞争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必须具有计算机网络形式获取流行、市场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GIS),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服装CAD/CAM系统),具有模块式专用缝制系统或具有电脑控制的吊挂传输式服装缝制生产系统。使企业管理系统的需要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服装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技术在服装界广泛应用,所需服装信息一旦从网上发出,服装品牌、服装设计、服装文化、服装面料、服装企业等一系电子商务活动就会同时进入企业,并即刻按订单快速组织生产。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时装产业结构,大大缩短了原料――成本――货币的转换时间,使商品和原料的规划同步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十五”期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实现传统服装产业的生产过程集成化、快速反应化、控制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以提高传统服装生产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品牌市场竞争能力。由于服装产品是最具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含量的载体,它在服装市场上也是最敏捷制造的产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艺术文化相互交融,国内外服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传统的服装企业生产加工方法已很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呈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服装数字化缝制加工系统是数字化服装企业的必备条件之一。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和设备的全面开发与应用,使服装企业的各生产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系统。

但从国内服装企业对高新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和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服装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就给我国服装企业向高附加值品牌企业发展造成很大障碍,因而培养适应新型服装企业管理系统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三、以课程建设为先导,不断深化服装数字化教育

服装高等教育伴随着服装工业的成长,为其培养了大批的服装高级人才,我国服装数字化技术还很薄弱,这就要求服装高等教育要以服装工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以数字化技术引领服装工业发展。

教育的首要手段是教学,而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成为教学的先导,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进行设置,是服装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因此,在服装工业朝着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程的增减,更重要是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在保证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不变的前提下,使其成为合乎现代服装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字化服装设计与管理》被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出版,《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商品企划学》、《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服装营销学》《服饰零售学》等教材被作为服装高等教育“十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出版。这些教材的出版与应用,将为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用力的支撑。

四、结语

未来的服装业将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方向转化。在服装领域实现新技术,提高服装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是关键。然而,我国的服装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基础很薄弱,高新技术成本太高,这就要求我国各服装高校加快构建服装“数字化”教学环境,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尽快培养我国掌握“数字化”服装技术的服装专业毕业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适应时展要求及服装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科新.关于当前高等服装教育实验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5).

[2]杨念.服装新技术及运用现状[J].现代纺织技术,2005,(6).

第6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要想建设一个品牌乃至做好这个品牌,首当其冲的是要找准自身的优势,那么怎样寻找自身的优势呢?

很多生产型外销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能力很自信,认为这是自己建立品牌的强大优势。其实,生产力固然重要,但至少在品牌建设的初期,生产力对于品牌的运作作用不大。品牌运作过程中产品要求的款式要多,但初始阶段每个款的数量不大,如果依据自己的生产力盲目生产,必然会导致库存积压,最终使得品牌无法继续运作。因此,品牌建设的初期,对于生产力的要求并不高。

纵观中国服装行业,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为什么能做到国内知名品牌的企业屈指可数,能做到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拥有大量的资金,对于品牌的运作确实有一定的帮助,能聘请一流设计师、高管人才、专业性人才以及知名代言人等,这也是导致生产型企业误认为品牌建设必须要有雄厚资金实力的误区,但资金实力并不是品牌运作的核心要素。而且,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品牌经营往往需要3-5年的培育期,生产型企业转型做品牌,就一定要经历先苦后甜的过程,如果刚开始盲目投入,希望将品牌做大,这样反而不好。仅从管理上来说,由于生产型企业没有终端销售与管理加盟商的经验,这方面的管理跟不上,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势必会导致投入的资金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造成资金的大量流失。

而我认为,真正的优势在于:

集团经营

可以利用集团强有力的背景实力,提升自身品牌的认知度,使得各大高端商场乃至目标消费群体更易于接受这个品牌;同时借助集团母公司成熟的管理模式与运营机制,能使品牌得到稳步且良好的运作。

市场关系

生产型的服装企业,自己有多年加工生产服装的经验,与国内外众多企业有过合作,多少也建立了一些良好的市场关系,积累了大量的板型与样板,这些都是品牌建立及运作过程中很好的资源。

管理机制

如上面所说,目前国内的一些生产型服装企业,有了多年的企业运作经验,积淀了一定的企业文化,也积累了管理经验,在生产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在公司人员管理与生产管理上,已经相对成熟,这使得企业的品牌运作拥有一个良好的后台管理基础与保障。

第7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一、目前针织服装产业基本情况

1、产业稳步发展。尽管受去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县针织服装产业在各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仍然得到稳步发展。截止2012年8月,全县针织服装经营户有143户,从业人员550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福珍针织制衣有限公司、广州森仕服装有限公司和同庆纺织有限公司,实现总产值5256万元,销售收入25023万元。

2、贡献日益呈现。针织服装企业迅速发展,不仅解决劳动力就业,大大缓解了就业矛盾的问题,还繁荣县域经济。截止2012年8月,全县针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5209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2000人,上缴税金130万元。同时服装企业的增加带动了县城及中心乡镇的人气,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二、针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不够完善,生产链不配套。县现有的针织服装企业大部分为来料加工的小企业,他们各自为战,企业之间缺乏配合;这些企业大多在纺、织、染、整生产链条上不配套,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缺乏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差。

2、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企业机制不活,股份制企业少,个体和私营企业多;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不够,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现有针织服装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产品档次偏低,管理水平不高,技术人才匮乏。工种单一,技术含量低。

3、“三合一”企业安全隐患。县城内生产加工、住宿、仓储等在一起的“三合一或多合一”服装企业有38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这些“三合一”型的小企业,在生产上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如:在消防设施不齐全、生产设备老化等问题。

三、针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发展措施和方向

1、搭建好服务平台。一是加快建设针织服装加工创业园。在县红金工业区第三期规划建设一个融生产加工、办工住宿为一体的针织服装加工创业园,建成一个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能形成市场的产业园区,促进针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品位,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二是加快组建针织服装行业协会。年内组建好针织服装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服务、代表、协调和自律”的职能。加强与协会会员、政府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沟通联系,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反映本行业情况和会员的愿望与要求,维护本行业和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到标准厂房办厂为促进县服装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服务。

2、加快延伸产业链。针对目前针织服装产业链条中的缺漏,更加有意识地加快相关产业招商的步伐,一是加快引进一批品牌企业,特别是针对印花、染整、高档面辅料等配套企业相对较少的实际,配合产业园的兴建引进一批相关项目。二是做大做强一批领军企业。积极扶持福珍针织、广州森仕等一批现有骨干企业,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和品牌服装的市场占有率。在针织服装加工、生产和销售形成一定规模后,加快实施拉链、纽扣、水洗、中高档后染整等一系列专业化协作配套项目。

3、加强教育培训。县中小企业部门依托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强企业管理培训,进一步提升针织服装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县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技能培训,打破招工难瓶颈。以县职校、技校、农校、夜大、农函大为培训载体,把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大规模开展多途径、多选择、多层次的培训,构建起优势互补的培训体系。今后每年举办六期以上培训班,增强针织服装企业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

4、加大安全生产整治。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为消除安全隐患,规范针织服装业的发展,不仅通过引导服装企业退城入园生产,还将加强安全排查和整治。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各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内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措施,共同做好针织服装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第8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业工程能力培养措施

1.1基于就业岗位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服装IE人才,根据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职责要求,应在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这些企业有关服装IE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工业工程能力提出较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3]。通过对服装企业IE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知识进行集成与排序,根据具体内容分配并添加到相应课程中去,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或者形成的知识点无法在已有的课程中体现和添加,可以转化形成新的课程[4,5],表1列出其中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服装企业IE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将职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工业工程能力渗透到每一门相关课程中,最终改进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

1.2工业工程能力在真实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加强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业工程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因此需要增加企业实际项目,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一方面,聘请企业IE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和调整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另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学生IE相关岗位实践训练的真实工作环境[6]。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及关键能力的培养。

1.3提升教学团队的工业工程能力

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从事服装教学,虽然有较丰富的服装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生产方面的实践能力匮乏。要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业工程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让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进行上岗实践,亲身体验生产第一线实施IE的实际情况,得到企业应用IE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其次,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有多年实践经验的IE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或做兼职教师,把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校内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小结

第9篇: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生产管理工作”[EB/OL].(201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