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一、引言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作为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人才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日益受到关注。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在(本科)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先进行1~2年的通识教育或基础性课程学习,再按照一定的原则如学生的意愿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并进行专业学习直至学生毕业。按大类招生对于高校而言,既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类招生涉及到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是深刻而全面的教学改革,而不仅仅是对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
二、问题呈现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全面合作创办的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独立学院。其学科专业设置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术6大门类。其中,管理系于2002年创建,下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以及5个专科专业,基本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系2016年的各专业计划和实际招生人数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各专业之间招生完成率差距非常大,总的招生完成率偏低,且存在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本科和专科专业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考虑到管理系目前的招生现状,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减少考生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的需求,管理系目前正酝酿对本科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学生在进入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会更加明确;再次,为学生根据近年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地进行专业选择,有利于增加学生专业出口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契合度,为方便学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表1 管理系2016年各专业计划及实际招生人数
备注:由于涉及数据隐私问题,在此隐去专业名称。
三、管理系大类招生的前期预想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是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管理学(12)门类之下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工商管理类(1202)、农业经济管理类(1203)、公共管理类(1204)、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5)、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6)、工业工程类(1207)、电子商务类(1208)以及旅游管理类(1209)9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类(1202)一级学科之下又包括10个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
(一)学科门类设置方案
根据管理系目前的专业设置现状,结合本科专业目录,本文给出了两套本科专业的大类招生方案。
1.方案一:按1个大类――管理大类招生
表2 管理系学科门类设置和专业分布方案一
学科大类 专业分布/名称
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说明:目前工商管理课程设置重心为人力资源方向,其次为市场营销方向。
方案优点:①分类简洁,清晰可辨;②通过调剂,更好地达到平衡“冷”“热”专业的目的,可起到专业分流的目的。
方案缺点:①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前期课程内容差异较大,而且它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②前期基础课调整力度较大。
2.方案二:按2个大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表3 管理系学科门类设置和专业分布方案二
学科大类 专业分布/名称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方案优点:将管理学类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工商管理类更为科学合理。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交叉较多,因此将其划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
方案缺点:分类较细,可能降低大类招生的合并性优势。
(二)专业分流实施方法
1.培养模式
学生采取“1.5+2.5”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上学期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学校平台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四学期分流到相应的专业课程继续学习。
考虑设置过渡学期,也即第1、2学期为基础课,第3学期开设部份专业基础课,第3学期结束后,进行分流培养,分流的过程在第4学期开学前结束。
2.分流原则
根据个人志愿、综合成绩(含课程成绩、加分和扣分项)以及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由负责各专业的教研室出题)的顺序先后进行三次。首先,学生按照个人第一志愿填报一个专业方向,报名名额超过录取名额的专业再根据综合成绩以及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筛选;第一次录取结束后,学生再填报第二志愿进行录取,筛选方式与第一次录取类似;第二次录取结束后,如果还有专业名额不满和未录取的学生,再根据情况进行第三次补录或者调剂。
分流的依据主要包括:第一到第三学期的学校平台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英语四级通过情况;其他综合表现(竞赛科研加分,违纪扣分等)。
综合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表示第i门课的成绩,Wi表示的学分,SX表示四级通过情况,SY表示其它综合表现情况。
三个学期成绩合计是原始课程成绩乘学分的总和,再除以学分总和;课程成绩以初始成绩为准,不考虑重修成绩;缺考成绩记为0;第二学期课程的缓考按60分计算。
四级考试成绩600分及以上计5分,550~599分计4分,500~549分计3分,450~499分计2分,425~449分计1分,低于425不计分。
其他综合表现分,具体再细分(加分和扣分项封顶均为5分)。
所有学生按综合成绩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如总分相同,则学习成绩高者排前;学习成绩还相同高考成绩高者排前。其中,学习成绩由教务办公室负责提交,综合表现分由学工办给出,最后总分的计算由分流年级辅导员牵头组织完成。参与分流学生的总分排序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完成。
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是指各专业可以在分流之前对学生所选专业进行基础知识考试,由负责各专业的教研室进行出题。专业基础知识预选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进行预测,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明智的专业选择,此外,由于学生需要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做出努力,因此对于学生以后进入该专业后顺利完成学习也有一定的好处。
3.分流工作的组织及实施步骤
专业分流工作的组织主要涉及教务处、相关系和教研室:教研室和系负责制定、组织和实施相应的专业分流方案(成立工作组),相关部门主要是教务处负责审核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并进行备案,同时向全校师生进行公布。一旦专业分流方案确定并公布,接下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宣传和动员,向学生提供专业引导和咨询,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专业志愿填报后,由系和相关教研室按照事先确定的分流原则进行录取并公布录取名单,并将专业分流结果报送学校进行审批;最后,未尽事宜由专业分流工作组商议决定。
四、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志愿填报不均衡
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学生仍然会存在高考报专业时的痛苦,而且将这种麻烦更多地转移到了学校。首先,可能存在暗箱操作和“拼爹”的问题。其次,学生从众心理可能十分明显,很难做到个人特长与专业进修、职业取向相匹配,会产生冷热门专业学生分布不均的现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调查显示,有56%的同学选择细分专业时考虑的是就业而不是兴趣爱好。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门数少、专业课教师受欢迎等短视考虑因素也是专业分流时学生考虑的主要原因。
针对可能出现的志愿填报不均衡的现象,可以采用考虑以下对策:
(1)注重专业分流前期宣传。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各种渠道、采用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介绍和答疑,并及时公布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以及录取情况等,为保障专业分流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公开性奠定基础。
(2)第3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选修)。专业导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学校(院)、系、专业以及自身有较为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解学校(院)及系的基本情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专业的学科性质,专业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职业路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职业生涯测评等;通过介绍大学学习阶段的关键问题及其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人生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3)建立学习激励机制。这里的激励机制是指给专业分流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者提供一次调整专业的机会,主要根据其学习成绩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励学习态度消沉的学生重新树立信心,通过努力学习获取相应的专业调整机会,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开展专业论证,通过分析“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力、办学条件等相关数据,明确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
(二)培养方案不匹配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相配套的培养方案是实施“按类招生”的基本要求。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表示:“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它要求学校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和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程”。“按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按类招生必须与学校的完全学分制和跨专业培B模式等教学措施相配套。学生第一年选课范围很宽,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有优秀的教师配置,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
根据大类招生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如果管理系将来要进行大类招生,在目前按专业招生的条件下,可以先采取按类培养的方式进行,几个相近专业类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程全部打通,第二年的学科基础课打通,采取一种相对宽基础、适应面广的培养模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好处。而且允许学生在考虑清楚今后自己发展的兴趣大方向所在后,为他们提供转专业的可能,相应地,转专业时间可根据课程情况延后。以此为基础,再在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三)分流方案不科学
从已有学校的经验来看,如果专业分流的第一原则是成绩,那“热门”专业会聚集很多成优异的学生,反之,“冷门”专业则较多为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此可见,专业分流方案中,其分流原则十分关键。多所高校的实践结果表明,志愿优先原则的分流结果优于成绩优先原则,采用志愿优先原则进行分流,“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平衡,学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总之,分流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分流结果的优劣,进一步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不流畅
与原始教育模式相比,学生不得不经历从传统班级到专业班级的人员重组,涉及班级干部调整、寝室更换、班风学风建设、日常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上述事务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秩序。
针对可能出现的学生管理不流畅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级学生管理模式。
五、总结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近几年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及在此基础上的培养,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
2016年,浙大首次把“磨合期”缩短,在开学后一个多月进行类内专业选择,跨类专业确认的时间则安排在11月28日~12月1日。不论是类内还是跨类,报名的时间都较往年大大提前。关于取消缓冲期是否跟大类招生的初衷相违背,浙大招生处处长王东认为,学校是在摸索大类培养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按照之前的模式,学生和院系的关系比较疏离,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相对较晚。浙大数学学院盛为民教授说,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学的数学知识,不足以支撑数学专业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按以前的专业确认方式,学院通常在大二还要补开一门数学分析基础课,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与综合型大学相比,独立学院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从管理系的实际看来,大类招生准备工作还不充分,调研不够,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预先调整,师资力量不均衡,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建议2017级仍按照专业进行招生,暂不实行大类招生。
其实,按大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各有其优越性。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问题,建立、健全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1):65-68,78.
[2]张琦,肖源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需要何种类型人才[J].江苏高教,1993,(6):46-47.
[3]刘拓,陈秀平,李平康.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56-159.
[4]朱平.取消选专业缓冲期大类招生的意义还在吗[N].钱江晚报,2016-10-22(A9).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设专业,属地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以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该专业涵盖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区域与管理,城乡区域规划等多个专业领域。虽然专业开办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快,截止到目前已有162所院校开办此专业,涵盖院校主要涉及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和建筑工程类院校等[2]。虽然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院校多,但是关于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确比较少,尤其对农林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拙文对我国主要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以期对农林高等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有17所农林高等院校开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华北、东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都有分布[3]。由于院校分布地域广,故采用典型调查与网络查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背景、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共性、特点和差异,分析主干课程的设置内容和主要特色,探讨其存在问题和改进的途径等。
二、研究结果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我国高校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总学分为145~180学分左右,其中普通教育的学分和专业教育的学分基本接近,综合素质教育学时少些。重点大学课内学时比例较低,而一般院校课内学时比例较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区域的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对学时设置做相应的选择,因此,各学校在统一的专业规范下,教学计划呈现出多样性[3]。我国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技能课三个模块组成(见表1)。8所农林院校该专业总学分平均值为171.63学分,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总学分最高(188学分),河北农业大学总学分最低(156.5学分),二者相差31.5学分。从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构成看,8所农林院校该专业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57.14%,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4.82%,而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8.04%,基本符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要求。但有些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北农业大学,必修课学分34.5,占总学分22.04%,选修课学分100,占总学分63.90%,必修课程设置学分过低,而选修课程设置过多。这虽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也会造成该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和特色不突出。另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学分设置得高一些,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目前一些高校实践学分设置相对过低。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分析与比较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农学和林学专业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主要突出农林资源利用和环境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城乡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等。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依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见表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地学基础类和资源环境类课程,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质地貌”、“自然资源学”“、环境学原理”“、生态学”“、资源学导论”等,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设置,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根据各学校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开设[4-5]。比较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可以看出(表2),8所大学该专业基础课基本都以地理学和环境科学课程为主,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经济地理学”、“环境学导论”、“生态学”等。这表明农林高等院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该专业的主干学科相一致,符合专业要求。然而,在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设置上各校差异较大,各具特色。如:北京林业大学专业技能课程为“资源环境数据库技术”、“可视化编程语言”、“地理系统基础”、“计算机绘图”、“地理系统设计”和“遥感技术基础”;东北农业大学则以“土地利用规划学”、“环境管理与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小区规划”、“人居环境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为主;河北农业大学以“土地经济学”、“电子制图”、“国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管理科学”、“土地评价”、“土地管理学”、“区域规划”、“地图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题”为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以“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和“旅游规划”为主。比较主要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的组成可以看出,农业院校该专业正在向多元化格局发展,这些与学校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关系密切。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析与比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地理学专业,其实践技能培养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8所农林高等院校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比较可以看出(表3),实践课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公共实践训练课程,如“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等,各农林院校间差异不大。其二为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分为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包括“测量学实习”、“自然地理实习”、“地质学实习”、“遥感实习”、“土地评价实习”或“土地规划实习”等,但在各个院校间实践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个别院校实践课程重点明确,能够较好地达到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四)农林院校专业特色分析高等院校专业特色主要由其设置的课程特色来体现的。从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上可以看出,8所大学在办学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为主,另一个是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见表2),这些与其依托的原有学科发展方向有紧密联系。虽然8所农林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能够体现各自的专业特色,但仍存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多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课程的简单叠加,过分追求细而全,专业特色不突出;地区优势不明显,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院校实践技能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其专业培养意图,实践技能特色不突出,这样也不能体现该专业的办学特色,更不能体现该专业的创新之处(见表3)。
关键词: 云计算; 信息技术; IT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3-59-03
Innovation in training mode of IT talents in colleges at cloud computing era
Huang Wul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 of cloud computing is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 job descrip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well-known recruitment website, the authors summarize in the paper new requests for IT talents in enterprises. Finally,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IT talents in the future and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the reform strategy for IT training mode in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alent; training
0 引言
信息技术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我国IT人才供需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却大量存在。其原因并不是IT人才需求疲软,(数据显示,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口就高达数十万),而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短视,教学内容滞后无法适应产业的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云计算是IT发展的最新技术,正逐渐融进IT日常管理和开发模式中。它的出现给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挑战,也给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将引发一场新革命。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云计算时代对IT人才新的需求和要求,并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顺应时代对IT人才的需求。
1 云计算是未来IT发展趋势
云计算是IT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卡锡(John McCarthy)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共事业提供给用户[1]。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作是第三次IT浪潮,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计算方式,它应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⑴ 降低IT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云计算意味着没有硬件购置的成本,没有软件许可证或软件升级管理所产生的成本,也不用租用设施,避免了隐性成本的支出,只需按照使用率采用计量收费或者固定收费的方式,按需使用,按需付费,这样可以降低IT运营成本。相关研究[3]证明,使用即买即用方式购买资源的成本低于企业自行购置资源的成本。云模式使得企业可集中时间、精力和投资在利润较大的核心业务中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⑵ 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云计算基于分布式计算,它以用户为中心,将数据存于云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某种便捷的方式安全地获得数据,满足办公移动性要求。
⑶ IT人员分工专业化,降低IT部门工作量
云计算将业务交由服务提供商(更专业)负责,使IT工作人员分工更专业化,这将降低企业IT部门工作量,提高IT效率。
当前,云计算正成为各服务提供商的关注热点、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Google、IBM、Amazon和Microsoft等大型的IT公司纷纷建立自己云计算平台,提供相关的云计算服务。据赛迪顾问《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预测,未来几年,云计算和相关服务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将从2009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全国各地政府正结合产业规划,积极建立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创新基地,通过资金支持大力培育云计算技术服务厂商,建立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北京的“祥云计划”、上海的“云海计划”、重庆的“云端计划”、广州的“天云计划”等等无不说明中国的云计算时代即将来临。据报道,北京将建成亚洲最大的超云服务器生产基地,在“十二五”末期,北京的云计算相关产业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
综上所述,云计算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将成为大势所趋,是IT未来发展的趋势。广大IT人员需认清信息化发展趋势,更新观念,迎头赶上。
2 云计算时代对IT人才需求的挑战
云计算时代将对IT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根据企业采用公共云或是企业自身搭建云平台这两种情况,其人才需求各有不同,具体体现如下。
⑴ 采用公共云的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来说,资金是发展最大的障碍,他们将选择公共云服务。公共云是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云服务,服务在第三方运行。企业通过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协议,以按需付费的方式使用相关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IT部门来讲,传统的系统维护IT人员、软件研发人员、硬件部署人员面临着工作机会减少的危机。因为所有的后台管理和维护工作都交给了云供应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企业IT部门工作量太大减少,但是IT部门工作人员职责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首先,IT工作人员需要懂管理,IT部门需要运用云计算经济模式去评估是否应将业务移到云端。相关负责人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做出公共云是否适用企业发展需求以及投资回报率分析。同时,企业IT部门需要明确业务需求、并负责与服务提供商进行沟通和协商以获得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服务。从这种意义上讲,IT工作人员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还要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具有阐明企业业务需求以及和服务提供商沟通、协商的能力,并需要熟悉相关立法以保障企业权益。另外,IT人员需要负责处理数据安全性问题,决定哪些数据能移到云端,哪些数据不能,对移到云端的数据进行加密,信息安全是IT部门需要考虑的因素。
Gartner于2010年10月了一份预测报告[3]指明,企业用户应该对10项新技术的应用加以密切关注,其中包括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数据中心、虚拟化软件和绿色IT。据业界人士表示:“云计算对IT职位的总体影响,可能类似于外包、自动化和可用计算等这些趋势带来的影响―IT专业人员的岗位,正逐步从技术性的具体岗位向企业业务终端岗位转变。”来自Forrester公司的Schadler表示,供应商合同管理、云计算、分析学、网络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等,都是未来10年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总的来说,IT部门人员将从关注具体的技术细节转移到关注企业的业务,与以前相比,懂得企业流程方面的人将越来越重要。IT人员需要成为有一定的管理、沟通、专业技术(需求分析、信息安全处理)能力和法律知识(要求熟悉交付服务的流程与制度、SLA服务等级管理、云计算相关立法等内容)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IT人员需要关注云计算标准的制定、成熟和演进。
⑵ 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是云平台搭建方对IT人才的需求.
虚拟化和自动化是云计算区别于传统计算的两大特点,它们对IT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员工必须培养和扩大跨平台和应用的技能,以建立、管理和支持私有云计算。这不仅意味着IT人才要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核心技术,而且还要掌握囊括从虚拟化、存储、大型数据到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更全面、融合的技能。
根据云计算技术特点,我们对通过互联网上全国知名招聘网站如51Job[4]、智联招聘[5]等的相关职位的招聘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未来IT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①移动云终端开发人才需求旺盛
云计算在移动终端上应用率极高,现阶段移动云计算人才短缺。移动云计算将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融合到一起,据业内人士统计国内3G研发人员缺口有300-400万,其中Android研发人才缺口至少30万。手机嵌入式开发和J2EE技术人员市场需求旺盛。
②开发人员主流技术发生极大改变
在云计算时代,程序设计需要注重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式,开发人员要熟悉云计算模式编程框架,熟悉Hadoop等相关原理及技术有相关基础;要采纳敏捷开发思想,更擅长负载均衡、并行数据处理、网格计算、云体系结构、资源调度和MapReduce并行运算编程模型。程序设计偏向更多的数据访问和调用;利用云计算的高性能,要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使应用更加智能。
③开发平台发生转移
在云计算时代,开发人员编程环境发生改变,如转向基于Hadoop框架的开发环境、GoogleAppEngine开发环境。操作系统环境则从Windows平台向Linux,VMware虚拟机发生转移。
④信息安全技术
云计算安全性问题是阻碍云计算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仅只包括数据安全、是一个涉及到公信力、制度、技术、法律甚至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需要建立更具公信力、更安全的云服务。对于IT人员来讲,则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安全技术,如反病毒、木马技术。
⑤数据存储和开发
云计算环境下数据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面临数据能力的挑战;另外,许多应用存储设备对于数据存储的要求大多体现在非结构化数据或者是半结化的存储,大多数云计算平台都会提供针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方式,如google公司采用Bigtable数据库。云计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使用资源池,通过构筑虚拟的数据中心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因此,对于开发者来说在数据存储和开发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要求开发者/维护者熟悉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存储技术如SAN/NAS/iSCSI等、熟悉资源池的构建方法。
3 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云计算不仅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IT专业人士就业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大学生应该认清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未雨绸缪抓住发展机遇;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其责任重大,高校必须关注相关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热点,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涉及专业和要求
云计算在诸多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群体莫过于和相关技术和应用直接联系的人们。我们根据本科生专业目录,提取和云计算密切相关的专业,并根据云计算技术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列出了对这些专业的新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涉及专业和新要求
[[门类\&专业名称\&专业新要求\&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业务需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熟知立法、信息安全、\&工商管理类\&电子商务\&商业智能、云计算新标准和立法、商务网站开发环境、运营规范、云计算经济\&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并行、分布式计算、大型数据存储技术\&电气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行、分布式、云模式编程框架、大型数据存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Linux编程,手机嵌入式开发\&通信工程\&移动,3G,手机嵌入式开发\&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微电子学\&关注硬件设施的新趋势和要求\&]]
3.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2.1 调整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
表中所列的相关专业应根据IT发展新趋势,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如信管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则可向“重业务轻技术”方向发展,专业人员只需了解企业内部运作流程和相关立法,底层IT技术则交给服务提供商去处理。对于计算机类或通信类专业则将更重技术,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云计算平台搭建等相关工作。
3.2.2 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增加支持云计算相关的课程、如云计算导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云计算概念、应和新技术。对相关课程内容作一些调整,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课程中加入云计算相关内容,如GFS(Google File System)、Hadoop 云计算架构、Bigtable、MapReduce、VMware虚拟化技术等内容。
3.2.3 大力引进或培训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云计算是一项新兴的技术,现有教师队伍在这方面知识缺乏,无法满足云计算教学需要。高校必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可采用引进云计算领域专家或是把老师送出去培训学习云计算技术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2.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对IT人才的培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IT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2.5 开拓云计算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中央、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和关注云计算,采取了各种举措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云计算项目、构筑云计算平台,高等院校可联系学生云计算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实地考察云计算平台的运作模式,对云计算架构更时进一步理解和深入。
3.3 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增设云计算硕士专业
高校可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开设云计算硕士专业(对于本科生来讲课程接受难度较大),系统讲授云计算领域知识。由于云计算是一项新兴技术,对高校开设云计算专业来讲,目前在师资、云硬件设施和教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校要综合考虑,打通渠道,创造条件才能开设这样一个新专业。目前,北航软件学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北京市政府、联想集团、Adobe、中国云计算联盟、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望京科技创业园、宏达电HTC和多普达Dopod(拥有全球Google Android和Microsoft Windows Mobile最大的市场份额)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移动云计算”软件工程硕士专业。该专业在师资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受到国内外大型领头羊企业的支持,相信其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会符合市场需求。
4 结束语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是IT发展的趋势,正逐渐融进IT日常管理和开发模式中。它的出现给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大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根据云计算技术特点和目前IT岗位用人新需求,分析了云计算时代对IT人才新的需求和要求,并对高校相关涉及专业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顺应时代对IT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R. Buyya, C.S. Yeo, S. Venugopal, 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computing as the 5th utility[A]. 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2009. CCGRID '09. 9th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 ShangHai, IEEE Xplore, May 2009,page 1-1
[2] 赛迪顾问有限公司.2011年中国云计算发展白皮书[R].省略/zt/cwb/images/cloudbook.pdf,2010
[3] eNet硅谷动力. 2010年全球十大IT趋势:云计算走红[OL].,February 10, 2009
[8] D.Zissis, D.Lekkas. Addressing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issues [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1),doi:10.1016/j.future.2010.12.006
[9] 曾静.云计算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现代教育装
备,2010.22:34~35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
1研究背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 GordonB.Davis教授于1967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宣告了MIS的创立[1]。此后40多年里,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了MIS课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校也陆续开展了MIS的教学和研究[2],并相继创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
在管理学二级门类下的信管专业[3-6]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已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第一类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专业侧重计算机科学技术;第二类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强调情报学、信息学等知识;第三类则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大为代表的财经院校,侧重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
经过很多高校几年的创办和教育实践,信管专业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全国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已猛增到近200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办学没特色,二是毕业生就业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7-8],一方面,社会各个领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另一方面,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大,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社会的需求和高校的培养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步伐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2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们分析国内各院校信管专业的发展与陕西师范大学的信管专业现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学校专业设置多而杂
就信息技术类学科来说,我校与此相关的学科有数学学院的数学与信息科学专业,物理学院的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和信管专业,国际商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等。从研究型情况来看,计算机学院有智能控制与信息安全研究所,数学学院有密码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商学院有信息安全研究所等。与信管专业相关的专业多而杂,不利于我校整合现有的研究力量,形成学科与研究团队,而且将很难产生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2.2专业课设置过时
对于信管专业开设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认为专业课深度不够,杂而不专、泛而不精,所选用的教材过时,不适合现代市场需求。文字性的课程居多,与项目设计和开发相关的实用性课程较少。事实上,课程设置存在弊病,一方面是因为信管专业的建设在不断摸索中,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下面提到的师资力量薄弱,两者互相影响。
2.3师资队伍薄弱
多数学生表示,上课不认真听讲也是因为课堂枯燥、气氛不活跃。教师上课按课本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对自己教授的课程比较专业,但在问及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时,教师也比较模糊。尤其是很多老师自己都没有系统学习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更不具有项目开发的经验,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软件开发技能?这一点值得深思。因此,我们目前还很缺乏信管专业教师队伍。
2.4实践环节欠缺
现行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专业技能的效果不大,学生认为当前上机实验的效果“形同虚设”、“不能获得技能”。上机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不饱满,安排松散。
3我校信管专业改革举措
很多信管专业人士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企业结合等角度,结合本校的发展,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改革举措[9-11]。
目前,大部分院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放到了管理学院,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以管理学为主的,这势必造成学生系统开发和信息管理的动手能力欠缺。作为综合性研究型本科大学,陕西师大需要改革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采取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优势,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
3.1修订培养方案
以信管专业的信息管理为基础,结合我校的强势学科、我院的强项研究方向以及社会所需人才现状,我们设想对高年级学生采用分组培养的模式,分为以下几块:ERP、电子商务、政务等信息系统开发;GIS开发;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图像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工程等。
我们可以根据项目成立实验室,接收大三学生进入实验室,实现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的混合工作机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与前沿性工作的探索。这实际上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2+2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培养。让学生及早加入教师的研究课题,锻炼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
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其他学校的僵化教学体系,彰显出自己的特色来。我院将计算机方面的若干强势方向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采用小范围课堂授课,让学生进教研室参与项目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具体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通识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可以保持原有培养方案,但教学内容要酌情删减,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特色方向课的开设要结合各个学校和院系的优势方向。比如有的学校以情报、图书馆等为特色,有的以管理学为主导,有的以项目开发为主流。
从研究积累和课程特色上来看,我院的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优化、模糊信息处理、GIS开发、生物信息计算、网络工程等都是优势研究方向,有很多教师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结合这些方面的信息处理技术,深入、系统地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既结合实际又意义深远。
在教材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教材的新颖性。信管专业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产生的。如果对学生的培养还停留在旧理论、旧知识上,所培养的毕业生是不适合时代需求的。应将课程从原来的纯理论课转变为实践课与理论课相结合。大大增加实践课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取消一些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合并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如信息管理导论、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实习
根据信息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要从IT企业选调一些学历符合高校要求且有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高级软件人才,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还要大幅度修改教学计划,加大信管专业授课教师的研讨和培训力度等,保障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比如我院可以与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CISSST)联合。该学院由产业主管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出资组建,是市政府为了促进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发挥西安高校资源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解决方案服务、拓宽大学生就业通道、打造百万产业队伍而实施的重大举措。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产业方面的专家和来自企业的有实际项目经验的技术专家组成,基于实际的项目搭建面向产业的实训平台。这样可使大学生实现由知识、技能向项目经验的转换,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3.3面向服务,IMIS向SSME专业过渡
随着生产型经济的高度成熟及IT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明显表现出加速向后工业化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典型特征。所以学校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并适应社会需求。
表1[12]从行业增值对GDP贡献率上显示了近年来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农业+工业+服务业=100%,表示世界上不同国家中就业劳动者人口在三种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较低。劳动力人口规模是指在一个国家中18周岁到60周岁或者65周岁之间从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人口比例,这个比例越高,说明服务业所占的程度就越低。由于失业人口的存在,它们与三个产业的从业人口数据没有直接计算公式。最后一列是服务业25年的增幅,如中国的增幅是191%,说明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而发达国家的增幅就比较小。可见服务行业已经占据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并且这种趋势将日益明显。
“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12-14]专业是国家针对服务业呈现的日益增长的趋势而设置的新专业。SSME是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产业工程、公司战略、管理科学、社会和认知科学以及法律科学等的结合与交叉,旨在通过学科交叉发展服务经济需要的服务技能。国内SSME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起源于2005年9月12日IBM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服务创新和服务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该研讨会探讨了SSME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积极构建服务科学学科,以推动服务经济的发展与SSME的进步。该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分析SSME,并积极探讨了SSME学科建设的需求及规范,指出了SSME学科的重要性。
目前,SSME概念体系的建立已基本完成,而系统性研究才刚刚起步[13]。尽管如此,人们公认此领域具有极大发展潜力,通过业界和学界的合作,此领域在未来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学科门类的可能性非常大。我院已和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及一些IT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到社会需求、服务意识及服务科学的重要性。考虑到信管专业与SSME专业在课程体系等方面有很多融合部分,可以考虑将信管专业逐步转型和过渡到SSME专业,以适应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4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对于陕西师范大学来说,可以结合我校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特色,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特点,参照国家新开设专业――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的发展思路、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等,选择“信息时代下的教师教育和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结合未来服务业的大趋势,研究教师教育及学校如何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提供具有创新性、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结合我校的发展战略,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
参考文献:
[1] Huang W, Wei K K, Watson R. 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2003(6):85-91.
[2] 陶青.国外大学MIS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6(7):195-197.
[3] 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128-131.
[4] 查先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情报学报, 2003(4):507-512.
[5] 龚花萍,沈玖玖.中外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55-57.
[6] 王知强,陈本士,梁妍.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5):16-19.
[7] 吴迪,王晓煜,邵欣欣.基于校企合作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6):4-8.
[8] 张德芬,耿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5):123-126.
[9] 胡昌平,赵雪芹.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变革与全程教学改革的推进[J].情报科学,2009,27(10):1453-1456.
[10] 胡昌平,李烨,赵雪芹.信息管理类专业互动式与全程教学改革的实现[J].情报杂志,2010,29(2):157-159.
[11] 汤志伟,吴瑞巍,余海莹.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互动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10(5):29-33.
[12] 吴建祖,张兴华,陆俊杰.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SME)学科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1-25.
[13] 刘作仪,杜少甫.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一个正在兴起的领域[J].管理学报,2008,5(4):607-614.
[14] HIDAKA K. Trends in Services Sciences in Japan and Abroad[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ends,2006(19):35-47.
The Status Quo and Reformation of the Major of IMIS
LEI Xiu-juan, LI Yong-ming, WU Zhen-qia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Xi’an 710062, China)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从于斯为“剩”到于斯为“威”
武汉理工大学高凌峰
主干课程: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文韬“理”略,随浪而起一叶舟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于1999年才出现在中国的高校,到我报专业志愿时不过十年有余。这个专业看似是伴随中国城乡发展以及资源问题大浪而冲上浪尖的扁舟,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策的逐步放宽,一切以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基本点,对于城市的膨胀化扩张、资源的粗放利用以及农村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都未予以足够重视,所以这个专业直至我报考时也没有被普遍看好,当时有种“于斯为剩”之感。
随着大学学习的逐步进行,时间车轮带动着的社会形势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而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盛,城市职能的完善,资源的集约式利用,越来越多的社会形势倾向到这个专业。所以当初的“于斯为剩”虽不能完全说是“于斯为盛”,但是未来的形势走势和社会的期望使得这一天不再遥远。
课堂内外,地理学架起学科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有些高校是文理兼收的,不过我们学校只招收理科生。不同学校在这一专业培养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些高校侧重规划管理,也有些侧重建筑类,但是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大多数高校还是侧重地理学。我们虽是理科生,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还是必须具备的。
大学学习之初还是在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的专业课(主要是地理学)则贯穿了环境学科和管理学科。具体的专业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等。在实验课方面,本专业学生是在基于。数字地球信息技术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autoead,arcgis等专业软件下完成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的统筹安排和管理。
大学的专业课程多而杂,我开始的时候对大学专业摸不着头脑,总是感觉自己涉猎面窄,所以经常泡图书馆。后来发现笃行的学习是积累基础知识的必要途径,只有具备更多的知识积累,才能在未来的规划中统筹兼顾,站在一个高点上进行全面的分析。
职来职往,昂首迎社会大潮
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并在该专业的教育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是很多学生倾心的道路。就业问题是很多学生关心的问题,我也不例外,虽然对这个专业逐渐喜爱,但是未来的就业前景才是我在这个专业上能走多远的关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最初主要是依附于该专业的附属学科来就业,并没有固定的方向,例如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区域规划和设计。随着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和认可,目前该专业的毕业学生也逐渐走入房地产、各规划局下属的设计院。同时据我了解。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在公务员的招考方向上也逐渐扩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比例,这就为本专业的同学在规划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该专业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社会的就业大潮,并步步登高。
拥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山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池州学院。
测绘工程
实体与虚拟的碰撞
西南交通大学 张芳
主干课程: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专业与方向的结合
测绘工程专业,是测量与绘图专业的简称,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既有主干学科的支持,又有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本专业主要是研究空间、电子、信息、激光、惯性等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测定地球与其他星体形状、建筑物(构筑物)的三维特征及其与指定参考系的关系,研究这些技术在工程、工业和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该专业主要是培养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良好业务素质,具备地面测量、空间测量、海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国土资源考察调查、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及地球动力学等领域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方面的高级测绘科技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
大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的测绘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并不进行专业细分,只是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如果对测绘工程专业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细分的话,它大致包括: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以及地面点的几何位置的理论和方法;工程测量学,研究工程建设中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测量工作;海洋测绘,以海洋水体和海底为对象,研究海洋地位、测定海洋大地水准面和平均海面、海底和海面地形、海洋重力以及海洋磁力、海洋环境等自然和社会信息的地理分布及其编制各种海图的理论技术的学科;地图制图学,研究地图及编制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指的是通过影像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提取和成果表达的一门信息科学。同样是测绘工程专业,却有如此多的专业培养方向。因此各位同学在选择报考本专业的日寸候一定要搞清楚所报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到底侧重哪一方面,然后再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
脑力与体力的考验
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包括矿山测量学、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投影、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测绘工程专业大部分同学都有同一个感受,那就是该专业的课程较难学懂,对逻辑思维能力、绘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与地理、地球的关联紧密,不喜欢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考生报考该专业日寸需谨慎。并且,考虑到就业问题,近年来该专业招收的女生数量越来越少,测绘主要是野外作业,较为艰苦、对体力有一定要求,女性从事相关工作确实有诸多不便。因此,女生报考测绘工程专业时也要谨慎。不仅要考虑兴趣爱好,还要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机遇与挑战的竞技
测绘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其在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需要学生自己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产学研一体的专业,科研成果能够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整体而言,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工程施工、桥梁、隧道、城市规划、农林、矿上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测绘人才。就一般的测绘单位而言,测绘专业学生都比较容易进入其中。但是特别专业的测绘类事业单位,例如测绘院设计院,或是铁道第一、二、三、四勘察设计院,对于测绘人才的学历、专业性要求都很高,本科毕业的测绘专业学生想进去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随着国家测绘局更名为测绘地理信息局,今后测绘将向地理信息方向转变,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读研成为一种趋势的情况下,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进好一点的事业单位,保研考研的越来越多,考研人数接近了三分之一。
拥有测绘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国矿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社会无所不能
武汉理工大学 吕乐乐
主干课程: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念念念,与你痴痴怨怨
时间是单车,回忆是背景,每当一个人,蓦然回首时,才发现那里有多么刻骨铭心的回忆,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喜欢上了地理。或许只是爱屋及乌,因为一个可爱的地理老师,记得每次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上一句“某些同学的脑袋偏转的角度可不要超过黄赤交角啊!”高考之后,作为理科生的我曾经徘徊犹豫,但当了解到大学里还有一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科专业并且只招收理科生后,便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念念念,与你痴痴怨怨,但无怨无悔。
人类一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用一种方法,把世间的万事万物管理起来。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个梦想,那么加入我们吧。我们被世人称为GISer,我们的专业便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叹叹叹,爱你难上加难
大学的第一堂课是专业导论。系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这才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简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把地图信息存储到计算机里,制成电子地图,使人们通过计算机迅速查询到目标。比如,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制成城市电子地图,我们在查询公共汽车路线时,只需输入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就可以查询出相关车次,并获取沿途经过的道路和换乘车站等相关信息和地图。又比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神奇地应用在医学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手段制作血管分布图、器官的内部结构图,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人体各部位的位置关系,所以她也被作为强大的辅助医疗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用价值很大,可以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能力让我彻彻底底地折服,但这种强大却是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来钻研、学习。大一的课程除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必修课之外,还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一系列的地理课程。而大二的课程却让我对自己在这门专业的发展失去了信心。我的数学不是很好,而且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不是很理想。还记得专业导论课上系主任说:“这门专业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当时我还不以为意,但最终却成为了我攀登专业高峰的一大拦路虎。此时的我才发现地理信息系统不只是地理学,同时也是一门高深的计算机学。叹叹叹,爱你难上加难,但始终不渝。
恋恋恋,如斯戚戚莞颜
然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我们根据数据信息一点点分析、提取,最后完成一张张美观实用的电子地图后(如湖北省综合竞争力评价专题图、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级图),心里别提有多骄傲了;当我们使用自己通过AE(ArcGisEnginc一套完备的嵌入式GIS组件和工具库,用来开发GIS软件)开发出来的PC应用程序时,心里不由美滋滋的;当我们使用着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时,瞥到路上同学好奇的眼神时,不禁有些自得。
尽管地理信息系统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但信息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统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本科毕业之后,同学们可以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人口、交通、土地、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设计院所、公司等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如今的我已经大三了,面临着考研和工作的选择,最终我还是选择继续和地理一起奋斗下去,将专业知识学得更加扎实。恋恋恋,如斯戚戚莞颜,做一个成功的GISer!
拥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滁州学院、广西师范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之千里,感在咫尺
西南交通大学何小飞
主干课程:地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
应运而生的遥感技术
“测山川之形以知理,量地岳之貌而晓义”,自古以来,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当中,地图是很好的媒介,它是实际地表的微缩景观,形象而又简洁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然而最初,地图获取的过程相当困难,要走遍高山平原、跨越沟谷河流,以亲身所到之处来绘制地图,条件极其艰苦,效率也极其低下;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对信息获取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方法只能望尘莫及,一种新的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遥感(Remote Sen—sing)o
这项“神秘”的技术到底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即遥远的感知。就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无需接触物体表面,就可以获取它的相关信息。涉猎过地理方面知识的同学可能听说过“3s”技术(即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和RS都是获取地物目标信息的一种工具和手段,GIS则是将它们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应用和管理。虽然目前大多数院校将3S分别设为三个专业,但是其联系是十分紧密的,选择任何一个,必然会对其余两个有所涉猎。
庞大的“家族成员”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遥感和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卫星遥感平台、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遥感数据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图像自动解译技术和虚拟仿真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军事、地质、测绘、环境、海洋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以及有关空间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需要学生掌握摄影测量、遥感、GIS的基本原理、知识,了解具体的作业流程;掌握数字化地形图的测量、绘制的基本技能,熟悉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过程;具备一定的编程、分析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熟练使用专业相关的软件。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大家族,按照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分类:按平台可以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应用可以分为气象遥感、农业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等。在全国高校中,武汉大学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名列前茅,其专业分化较细,涉及遥感技术的方方面面;浙江大学的农业遥感、中国地质大学的资源环境遥感都很有名。其次像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只是每个大学的方向不同,在此不一一赘述。我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测绘,即利用遥感技术如何获取地表信息,监测地表的动态变化。比较有名的是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Close Range(近景摄影测量)、无人机航摄技术、沉降观测等都在国民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现状,小、精、新
测绘与遥感主要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信息,当然如果你对地理知识很熟悉,那学习的时候可能理解更快。也更有兴趣。但是遥感属于理工科,大多数理科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于地理知识不是非常了解,那也没有关系,在本科阶段学校将会安排系统的地理类课程,你可以慢慢掌握。
由于遥感属于高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国内也只有十几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前景必然开阔。由于遥感科学与技术是新兴专业,所以毕业人数较少,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从以往经验来看,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到了国民建设的各个部门从事研究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进入到设计院,还有一些人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具体选择哪条路依据个人的性格和兴趣。属于实干型的可以选择工作,适合静下心来搞研究的可以选择继续深造。
关键词:CDIO;财经类;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52-02
一、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及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不单纯是原相近专业的合并,而是按照学科分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新的专业目录打破了以往按产品,过细、过窄设置专业的局面。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要面对市场择业,而且高校也要面向市场。如何确定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反映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MIT等四所大学从2000年起,历经4年的探索研究提出的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依照CDIO培养大纲,工程毕业生的能力被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DIO工程教育模式包含12条标准,分别是:①以CDIO为基本环境;②学习目标;③一体化教学计划;④工程导论;⑤设计-实现经验;⑥工程实践场所;⑦综合性学习经验;⑧主动学习;⑨教师能力的提升;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11}学生考核;{12})专业评估。2005年,瑞典国家高教署(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上述12条标准为依据,评估了本国100个工程学位计划。评估结果显示,新标准比原标准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新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至今为止,很多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按此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各界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自2005年,汕头大学工学院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2006年,汕头大学成为首个中国高校CDIO成员。他们的改革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体系。2008年5月17~5月19日,由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和汕头大学联合主办的“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
二、CDIO模式下财经院校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科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实践时间没有保证、内容缺乏新意、场所建设滞后和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重视理论培养及提升科研学术能力,忽视了创新意识培养。然而从社会层面看,缺乏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因此,如何尽快培养这类人才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也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
各高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花八门,培养目标极具特色,具体目标不尽相同。具体到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推出新的改革方案。虽然我们已按我校的情况,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制定了我校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但在计划的落实上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采取切实的步骤、方法、手段保证计划的实施。另外,为配合学校及学院发展的需要,我院引进了大量的博士,甚至包括海归博士,博士后等人才。但这些新进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工作,虽然在各自研究领域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是缺乏企业的经验和工程训练的经历,与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水平与模式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基于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策略
1.凝练CDIO内涵。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模式,原意为事物的标准样式,是构成事物的要素所形成的一定结构。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范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内涵是把CDIO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财经类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项目生命周期紧密结合,提出全新的财经类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试图解决传统教学重视理论和技术、轻视实现、忽视运作,或者片面强调实践、轻视理论基础、依然忽视运作等问题。
2.构思课程设置。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类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对于工程类专业,从其知识结构上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列教育在基础科学上的重视程度不高且工程技术系统提炼方面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仍然是按各专业进行专门培养,没有形成按学科大类培养的模式,这样一来就无从谈起宽基础突出工程特点以及学生能力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忽视专业教育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工程技术类课程设置较少,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毕业分配工作后出现理论丰富而实践能力差的情况。尤其对先进的现代工业工程有关课程、软件、前沿专题等,就业和学习关系比较疏远,学习知识与在校成果和就业连续性不强,即知识和成果社会认可度还不能和国际接轨,还不能满足就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科行业背景知识。因此,对于工程类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应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重视实践环节。CDIO模式强调工程教育在保证工程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应大力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财经院校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不利于其就业和创业。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落实小学期实习成效。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升教师能力。CDIO12条标准中的标准9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这两条标准对提高教师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我校党委书记、校长牵头,推出了“驼峰计划”。它是我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名字,他随即成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解决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让青年教师培养“落地”正是“驼峰计划”的重要目的,为此推进领航、铸魂、修德、卓越、暖心五项工程。针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推出了“领航工程”;针对深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推出“铸魂工程”,学校注重把培养理论素养和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结合专业实际深入企业、社区或农村调研帮扶;另一方面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专业实习。为将提升青年教师师德素养和实现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推出“修德工程”,一方面把师德表现作为青年教师考核、聘任、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充分利用新教工入职培训、职务晋升、遴选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等节点,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规范教育;另一方面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职业提升条件。立足于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资助,加强业务培养,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和平台,推进“卓越工程”;针对解决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推出了“暖心工程”。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提高青年教师的租房补贴,这有效缓解了新入职青年教师的住房压力,从而帮助青年教师安心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学校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加强学科之间交流,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学校引导教师参加各类CDIO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相关的培训,在学校层面上组织教学研讨,从而尽快转变教师的授课习惯。
四、小结
各高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具特色,进一步,具体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各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各种改革方案。虽然我们已经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出台了我校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但在计划的落实上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采取切实的步骤、方法、手段保证计划的实施。CDIO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指导学生、培育科研成果、促进学生就业及创业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升我校竞争力;有助于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增强其能力及素质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素质的提高。
参加文献:
[1]陈勇飞,吴小花.CDIO模式下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3,(35):63-63.
[2]李彤,张璇,王旭,等.S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009.
关键词 服务科学 高校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Service Scientific Theories
ZHANG Haiyan, LUO Yu, ZHANG Yihui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the cradle of human resources which represent the future of a country, so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s far as the current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education situation, we brought scientific theories into the system to meet the demands of globalism.
Key words scientific service; college education; exploration
0 前言
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中国从西方引入了现代教育制度,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 在一些方面也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中国大学近些年来的表现却与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相去甚远。在新世纪这样一个信息与技术主导的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我们培养高端人才的巨大障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
总结起来,新形式下,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有:(1)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与量。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渐渐被取代,新经济时代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所以,对于全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经济社会发展形式下,高校教育如何做好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完善,对经济社会下的个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本身的发展或人的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经济时代下,高校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高校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才综合质量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尽快为高校教育找到一个新的方向。
1 服务科学理论概述
服务是管理。另外,服务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人、设备、资金、技术等因素都必不可少,且在整个的服务过程中,这些因素人、技术、设备等相互协调方可发挥作用共同完成服务过程。另外,这些因素和过程是否科学化,关系着服务的效果、系统的优化,包含着运筹学、博弈学、系统工程学等,所以,服务还是科学。
目前,服务科学的概念和内涵采用的多是IBM提出的服务科学、工程及管理(SSME)的提法。实际工作中,多是融合多种相关实际工作,将人力与科技有效结合,创新服务经济技能,为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此过程中可涉及到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产业工程、商务战略、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及法律科学等等。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如何利用“服务科学”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进行指导,制定与“服务”相适应的战略,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服务业”。“服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区域,向“服务”转型的企业同样也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它还让从事服务业的人们具备了全新的能力。服务是企业未来收入成长的关键,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提升,人们在选购产品时,除了关注产品本身价值外,更多的重视起产品附加价值,特别是在同类产品质量及性质类似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提供的附加服务越完备,产品的附加价值就越大,顾客从中获取的实际利益就会越大,这样商品的总体价值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企业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更应关注产品所衍生出来的服务体系,以增强自身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如图1)。
2 服务科学下的高校教育
人类文明已由工业文明演进到信息文明,服务业成为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服务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球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未来的经济是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面对这一发展方向,每一个行业,包括高校教育都应当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适应这样一个变化,得以持续发展?
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更加错综复杂。
这种理念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把社会经济服务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如果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当今经济社会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与需求,除了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之外,可以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社会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由此看来,我们在高校教育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1)打破旧的学科专业体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学科体系。高校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故高校的培养体制、培养方法应受到高度的重视。高校教育教学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外,还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制定学生培养协议,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的实习机会,特别是针对边缘专业的学生,学生实习过程中,就专业设置情况向企业宣传和沟通,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他们可以做什么,也可以检验高校专业设置的必要性。(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教学中,专业课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目前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疑难问题、科学发展动态等,同时重点介绍跟踪了解学术前沿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以确保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时代不会被淘汰。(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人才可以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高校教育过于偏重理论,很少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理论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差,以致毕业后很难较快融入社会。所以,学校应该多与社会企业合作,制定培养实践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更能提前了解适应社会,为以后毕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正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因此,教育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项历史性的工程,历来备受关注,而高校改革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它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良,曾一昕等.服务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润彤,朱晓敏等.服务科学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职业教育;实验室设备引进;实训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H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166-02
0 引言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为AMT)是制造业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及市场的动态变化,在传统制造技术基础上通过不断吸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先进技术的综合,并应用于制造工程之中所形成的学科体系。AMT是制造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优势还有赖于生产制造各环节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因此,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先进制造技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为制造业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中、高等职业院校更应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便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效适应和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先进制造技术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人力资源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传统制造业视工作者仅仅为劳动力,未来,随着制造技术的发达性和制造业市场的动态多变性则要求企业聘用更多具有较高职业能力和创新激情的工作人员,员工在整个工作过程将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他们被赋予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力,来处理单元不确定事件。同时要求员工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借以保障在动态重组过程中沉着应对并能够保障鲜活的竞争力。所以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要求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高素质且掌握多种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高职院校主要的培养对象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但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对知识量、信息量的要求增加,使得人才的培养将从以往的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
2 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先进制造领域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承载此重任的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认识不足,导致其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而实训的条件差,师资短缺,应该说是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实训条件,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际的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的环节,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实训条件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工科专业,需要投入的经费比较高,而一般的学校的财力很难承受。第二方面:许多的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仍然不明确,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同时,由于大多数教师只熟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致使他们很难驾驭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的各个环节,包括先进技术运用和管理理念的灌输。第三方面:综合实习、实训条件较差,体现在学生平时在技能训练方面,训练内容只针对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比如学机械的不懂电,学强电的不熟悉弱电等等,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专业是相互贯通,综合利用的。知识间的和知识与技能间的相互脱节造成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生产设备时不知所措。
3 先进制造技术促进职教实验、实训建设的改革
为满足日益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首先,为完善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校园网将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实习安排、师生信息乃至值日轮流表等都放到网上,可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询,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各项信息的准确把握;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在网上设置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布置作业和进行在线答疑,即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另外也可以建立一套合理、实用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方案,以此满足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要求,在这样宽松、灵活的环境中,学生能亲自体验到各种先进的技术给学习和工作过程带来的便利,更能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其次,在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中,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要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集思想觉悟、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全面发展的师资队伍。再次,要加强实训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教学过程中尽量选用教、学、做一体化教材,涉及的内容要难易适中,对各环节的教学、实践指导要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各学校也可根据校内自身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条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确保实验教材内容能够反映出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根据各学科的发展态势和生产实践的需要适时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教学内容,将当前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纳入进实验教学中来。最后应建立实验室教学及管理的考核机制,强化教风建设。制定实验、实训室教职工行为规范、评学、评教等制度;实施多项加强学风、教风建设的措施: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开拓视野,聘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级或省级名师作指导,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4 对实验室建设及引进综合实训设备的几点建议
在建设实习、实训场所或引进实训设备时务必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关联性、综合性,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课后能够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综合实训环境,使学生将学过的诸多单科专业知识在这里得到全面认识、综合训练和相互提升。因此在引进实训设备时应从以下几点全面考虑:第一,所引进的综合实训设备应根据企业应用的特点,对各类工作过程和相关的技术进行研究,对工业现场设备进行提炼和浓缩,并针对实训教学活动进行专门设计,融多学科于一体,将诸多技术领域构成一个完整的多级控制系统。第二,为便于教学,系统应将结构模块化,使系统可以完成各类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项目训练,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例如,当系统拆分开来学习时,可保证初学者容易入门和足够的学习空间,而将各单元联在一起集成为系统后,能为学员提供一个学习复杂和大型控制系统的学习平台。第三,系统应采用统一标准接口,具有较高的兼容和扩展性,随着工业现场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可以紧跟现场技术升级扩展,随时满足实训环节的需要。系统有关的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5 结论
当前,在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体系中,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人才是制造业振兴的希望,也是国际先进制造技术的决胜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理论创新型人才和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希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实训室建设在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德才兼备、具有高水平、高技能,有着实践经验的职业技能人才充实到社会各个行业的生产一线中去,为企业带来新技术、新活力和新效益。针对上述问题,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摇篮的高职院校应该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完善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以此造就大批适应时展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使他们在先进制造业中大显身手、游刃有余,并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群,等.先进制造技术导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房地产投资项目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复杂系统,其项目决策与实施都需要专业而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指导。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项目决策大多靠经验和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 对房地产投资项目建设的内在规律、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项目决策中缺乏专业而系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项目实施中缺乏专门而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亟需对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本文拟对国内外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的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为我国目前的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一、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l)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风险管理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管理和处置各种项目风险,有利于减少和消除各种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决策失误风险,对于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能够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风险管理为项目管理者提供了控制项目风险的各种措施,使项目管理机构在进行项目的各种管理活动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3)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能够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项目面临的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并能在损失发生后保证及时地提供措施,从而能够使管理部门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4)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实施风险管理,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为目标,将处置风险的各种费用分摊到项目建筑产品或者过程中去,从而减少了费用支出,增加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各种监控措施也使得各个项目部门有意识地提高管理效率,控制风险损失,进而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二、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而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则是在美国形成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被应用于房地产投资。其研究历程以196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960年以前,投资风险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财会分析方法;1960年以后,引入管理方法,创立了工程管理科学方法,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风险分析与防范、风险衡量、投资组合和风险决策等领域。如Wurkzebach在其《现代房地产》一书中,概括了房地产投资存在的风险,详细探讨了美国商业地产投资风险可能受到克林顿经济政策和新税法实施的影响。Roger P・Sindt.在其著作《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应用》一书中,分析了房地产投资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适用于房地产投资的理论。并且,在充分考虑房地产投资可能受到融资情况、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和外部投资环境等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提出了房地产企业投资的战略方案。Gaylon E. Greer和Phillip T. Kolbe 在《房地产决策的投资分析》一书中研究了不同类型房地产投资的收益及决策问题,提出了一些房地产投资决策的方法。Joseph L・Pagliari在《房地产组合管理手册》一书中研究了房地产投资组合问题。Peter・Jovanovic与David・spaulding主要在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识别、评价和防范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另外,随着决策理论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逐渐将现代决策理论嫁接到传统的房地产投资技术之上,现资决策技术应运而生。具体研究成果有: (1)Anstin.J.Jaffe在其《房地产投资基本原理》一书中强调了风险与回报的关系,主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风险决策,并提出了房地产投资决策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在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美国学者盖伦.E格里尔在其著作《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中,定性地介绍了房地产投资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讨论了传统的风险调整方法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并把房地产风险的概率分析方法定义为“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在此方法中,他认为风险应该表示为偏离预期值的概率。(3)国外房地产投资决策强调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Anstin.J.Jaffe提出的房地产投资决策五原则为:房地产投资分析为系统性经济分析、风险与回报紧密相连、最优投资应以财富最大化为目标、房地产环境分析必不可少,房地产投资分析是一种风险分析。
目前,发达国家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相关学者和专业机构从不同角度对商业地产项目投资风险与收益进行了探索。如Thomas 和Jackson 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预测了英国的租金水平。Gregory H. Chun 对销售额与租金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项目风险管理的知识被介绍到我国,应用于大型土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目前,将项目风险管理应用于我国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研究刚刚起步,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在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投资决策上,主要著作有:于川和潘振锋编著《风险经济学导论》,陈佑启等编著的《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及经营决策方法》,杜海鹏主编的《房地产投资风险与防范》,陈琳和潘蜀健等编著的《房地产项目投资》,李启明等编著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俞明轩、丰雷编著的《房地产投资分析》,胡晓龙主编的《房地产投资与分析》等。对于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决策研究,贾焕军将贝叶斯方法应用在建设项目风险分析中。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研究房地产的书籍都只是顺带提及风险的问题。
由于房地产在我国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学者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研究正处于初期阶段,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投资者投资要点的分析等方面,如:租金回报率与投资回报率的区别和未来增值空间的判别、租金回收风险的考虑等。运用的方法主要是从其他行业借鉴的,如运用混沌经济模型控制房地产投资,对房地产投资目标选择模型的研究,用正态分布图像法计算房地产投资净现值风险等。
三、关于现有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的评述
我国房地产业开发起步较晚,关于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还较少,现有文献大都是侧重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或者风险调控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或评价,三个方面研究相互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l)割裂了风险识别的特征联系,并且缺少对风险发生机理的深入分析。
目前,国内许多有关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研究内容大都是对投资风险的某些特征,如对风险来源、风险可控性等各种具体风险管理特征的介绍。由于对投资风险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如此分类只是针对性质相同的某一类房地产项目进行风险识别研究,这就割裂了各个风险特征之间的联系。许多文献中对“风险(驱动)因素”和“风险后果”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缺少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对风险发生机理缺乏研究。
(2)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的评估离不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国内现有文献中许多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以定性方法分析建立的,指标体系往往比较广义,针对特定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识别并经过严密论证尤其是实证研究指标体系不多,造成投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3)风险调控缺乏充分的先期研究支持。
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识别、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对风险进行调控。风险调控的措施也应该建立在对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特征全面识别的基础上。而目前国内现有文献针对具体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不够,缺少对投资风险因素和投资风险后果之间发生机理的分析,同时风险评估与风险识别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因此,许多风险调控提出的方法和措施大都是建立在对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定性分析基础上的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群.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现代经济信息,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