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应采用导师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项目开发的IT技术,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争取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最终是学生成为职场中炙手可热的人才。
【关键词】 导师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兴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IT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截止2016年,已经突破1400万并呈上升趋势,仅软件开发一个分支的人才缺口就在百万。但是“IT市场已经饱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不好找工作”的声音却不绝于耳,这主要是因为现在企业的招聘需求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企业更偏向于招收具有项目经验的IT人才。而我国在校大学生很难去接触全真的企业项目,根本无法收获项目经验。导致走出校门空有一纸文凭,无法成为企业需要的“一插即用”型经验人才,所以一定要在整个大学中,让学生提前接触全真项目,积累经验。导师制就能很好的弥补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更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服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一、专业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从事这项活动,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
由此可见,专业兴趣的培养对是否能长久从事计算机这个行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入校时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文化基础知识总体相对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对学习有一种厌倦的态度,同时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往往碰到难学的东西,很容易就放弃。所以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时,他们先是意外,继而茫然,最后失望,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第一门专业课挂科后就失去了专业兴趣,所以挂科“红灯”一直亮到毕业。此时,导师制却起很重要的作用,帮助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同学重新振作、调整心态、制定目标、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因为学习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理科生,而理科生更多的是需要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外,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为外在的非智力因素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虽然导师制已经不是什么新颖的话题和教育方式,但是导师制作为外在非智力因素无疑为培养新生专业兴趣和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一旦真正了解和喜欢上计算机,就会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获取更多有关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这时,专业兴趣就会引领他们朝着企业需求的人才方向发展,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去丰富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导师制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发掘他们潜在的创新实践能力。
1、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
根据导师的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各自对计算机的兴趣、看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有助于导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网页设计组:主要研究各类网站,掌握网页设计相关软件。成员要求: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耐心,在美术方面有一定的功底和爱好。
程序设计组:主要掌握编程技巧和算法思想,掌握C语言和Java其中任一种语言。成员要求:思想灵活、爱好编程、严谨仔细。
创意组:主要研究商业策划,文字写作、学习和掌握各种其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成员要求:在计算机专业知识方面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有思想和想法,具备其他专业一定的知识技能,文字写作功底深厚。
2、针对性的布置学习任务
网页设计组:进行各类网站的制作,为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做准备。
程序设计组:选择各自擅长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java等),进行自我训练和提高,使用“蓝桥杯”真题练习,帮助提高编程能力、拓宽思想和优化算法,力求在“蓝桥杯”竞赛中拿到奖项。
创意组:分析和研究每届广西区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书,了解相关专业的申报方向和内容,准备广西区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同时关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相关信息,争取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能成功获奖。
3、对学习任务的检查和疑难问题的解答
组织每周一次检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由组长用幻灯片进行展示学习的完成情况,每位小组成员简述自己完成的部分,通过导师提问达到检查效果。这种检查方式既能检查每个学生是否自行做任务,又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由导师进行总结,对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4、对学习效果的总结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只要导师抓得紧、抓得严,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显而易见。同时,采用“淘汰制”的方式,对不服从导师指导、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导师将有权暂停或放弃对该生的指导,改由其自学。
三、学科竞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信息技术R等瞬糯笕和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都是检验学生编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利用导师制的优势,宣传和鼓励学生在校时多参加学科竞赛,一是可以获取知识,扩宽视野;二是可以从竞赛中获得成就感,为日后学习和深造提供了充分的动力。三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从2013年实行导师制后,学生在蓝桥杯竞赛中获奖人数不断增加,获奖名次不断提升。
“蓝桥杯”全国软件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奖名次及人数(广西赛区)
到目前为止,其中进入“蓝桥杯”全国软件信息技术与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三等奖1人,优秀奖1人。
同时参加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奖项上也实现了“零”突破,而且伴随着导师制的成熟,奖项也在不断的“升级”。
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网页设计)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导师制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积极争取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针对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以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各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广西区政府也不例外,自2012年以来,连续几年开展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鼓励在校学生撰写项目申报书,获得可观的支持经费作为小额投资的资本,鼓励在校创业。
学生通过这类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可以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行动。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些项目中,他们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提高了编程技巧和思维灵活性,培养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为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又增添了一门“技术”。导师制的实施,为学生带来大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包括广西区级和国家级,共获得支持经费总额达16.4万元。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个数及结题情况(含区级和国家级)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事档案 现状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33-02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的记录教职工工作业绩,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一、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机构配置不尽合理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室属于非独立机构,挂靠院校组织人事部门,其职能主要是执行而非决策。比如,忻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职教职工总计540人,包括离退休人员人,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全部归属组织人事部门,而组织人事部门仅有14人,而真正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仅有2人,人事档案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也是疲于应对,与科学创新管理的目标相差甚远。随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管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人事档案科学管理的要求。
(二)人事档案归档整理滞后
多年来,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很多教职员工调动调整工作,常常出现新档案不能及时归档,旧档案不能及时更新,查询时有时还出现缺失的现象,很多地方档案日期不一致,部分档案资料还有后来补全的现象。以上这些情况,都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影响了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还存在着对人事档案管理不严,在档案借阅、转递的过程中发生遗失等现象,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较低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职工人数明显增加,人事档案库存量增长,个人材料进档频繁,既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量,也增大了归档难度。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部分高职院校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当作高校富余人员的临时安置点,只能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没有学习的时间,对档案的管理采取以往循规蹈矩的方式,与国内国际的高标准管理模式差距很大,严重制约着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利于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我针对忻州部分规模较大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情况做了一项调查,反应情况如下:
(四)人事档案软硬件配置明显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单一的传统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干部人事管理软件系统。档案管理仍然采取纸张装订的形式,手工检索,人工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准确性差,使得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既繁琐又操作困难,这种原始低效的管理条件,对于个人档案的提取十分的困难,无法形成对人事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大多数高职院校硬件配置也不符合档案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有的档案室就是普通办公室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的作用;有的甚至把档案室安排在办公楼顶层或是地下室,长期存放会导致很多档案的潮湿发霉,不仅影响查阅,更有可能影响高职院校档案的保存。目前各种软硬件配置模式严重制约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不能紧跟社会发展。
(五)档案管理模式简单粗放
人事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人事履历材料、组织鉴定、考核情况、学历、学位、培训和专业技术职务情况还有政审、职务任免、入党、入团的材料、奖惩材料、工资调整等,它能充分反映个人经历、德才成绩、工作表现、受奖励、处罚、历史背景及重大事件的经历等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在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仍沿用过去传统守旧的模式,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对于一些教职工的个人成果或者是科研贡献,不能及时归档,档案无法及时反映教职工的当前状态,更不能体现档案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无法保障教职工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
(一)管理模式的创新
国家档案局《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指出,每管理1000卷档案配备一名专职干部,有业务指导任务的单位,要配备相应的业务指导人员。一些高职院校已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高职院校机构改革中,先后将人事档案从院校人事部门或其他部门分离出来,升格人事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并充实了专职人员,人事档案实现了“职能分离,集中管理”的管理运行模式。这种模式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决策,对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组织人事部门也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政策法规的研究执行,专业人员的分类管理和培训等。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工作的主体地位形成之后,就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在档案资源、档案人力、档案开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工作的超越。
(二)管理理念的创新
人事档案管理也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改变传统保守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和重管轻用的思想,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对人事档案室管理水平的评价不仅要看场所、设备,更要通过对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评价来确定。更直观地说,主要应看档案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工作重心要从对档案室设备、档案资料的管理转向对教职工服务。档案管理人员要面向教职工,走向教职工,想教职工之所想,急教职工有之所急,实现“人”与“档”的有机融合。二要努力营造互动共赢的工作氛围。学院主要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就可以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输送优秀的管理人才资金保障,否则,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就无从谈起,难以真正实施。其次,要强化校内宣传,取得学院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三)管理人才的创新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的结果和效果。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针对档案专业人员成长和工作特点,着力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努力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在全院范围内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的专业人员,通过岗位的设置和工资待遇的分级,调动各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招聘有档案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总体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完善档案干部终身教育体系,特别要加大对优秀青年档案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定期输送档案管理人员到高校档案管理专业培训学习,或参加国家和省织织的各类档案管理培训活动,提高档案培训质量,保证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充实,防止档案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着力提升现职档案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程度,增强档案人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档案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课程培训,归档文件整理等,加强多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人才。三要吸纳勤工助学学生作为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入档案管理队伍,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得他们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工作职责,不仅能在生活上对学生给予帮助,也为他们铺设了锻炼自我的平台。
(四)管理内容的创新
人事档案内容虽然是按照国家和党的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业绩成果等内容的原始材料收集与规范化管理,是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没有收集就不会有完整的人事档案和健全人事档案材料,只有通过规范化收集和管理,才能把分散在部门或个人中的材料集中统一管理归档,才能保证人事档案材料完整、准确。一要畅通人事档案材料源的沟通渠道,建立联系制度,不失时机地向形成材料的部门收集应归档的材料,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资料,要及时通知形成档案资料的部门,补送资料或补办手续。二要创新规范化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人事档案工作法规体系,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细则和标准,规范归档机制、健全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要求,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完善人事档案的管理。
(五)管理手段的创新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影响着各个领域。人事档案管理为了适应发展形势,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改造,把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档案管理中,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各类高职院校管理手段创新的基本要求。一要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推动档案利用服务模式的创新,通过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档案的数字化、利用的网络化,积极推进网上查询查阅利用方式的普及,打破传统服务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构建高效、快捷、便利的利用体系,通过信息化提升档案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二要积极参与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和建设。认真研究解决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与学院办公自动化的衔接问题,研究解决文档一体化问题。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地把人事档案工作重点与学院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学、训练、科研等服务,使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走上主导地位,实现管理手段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和优质高校化。
三、结语
全面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设,以创新的思路促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使传统档案管理向创新管理者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燕.做好高职院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6)
[2] 刘畅.浅谈高职院校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J].科技向导,2012(8)
[3] 夏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0(3)
[4] 王敬.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创新与实践.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5] 黄柳飞.论高等职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黑龙江史志,2013(7)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逐步完善以及日趋多样化,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既面临着国内市场业内的竞争,又有来自国际同行业的压力。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概要
内控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为保障自身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健康有序运行,对本单位各项管理政策以及财务资产的保护而采取的控制性的系列活动。实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事业单位中人财物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完全掌控单位的经营活动。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对事业单位的相应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有助于避免资产的流失,遏制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序开展,提升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业务流程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掌控,进而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单位的内控目标。但是在真正的管理中,很多单位并不重视体系建设,没有一套统一的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以各种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单位要么没有内审机构,要么不能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单位内部人员配置不稳定且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这些现象都从侧面体现出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2.内控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力差
只有在一定的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会实施一定的行为,因此可以说加强内控意识是内控制度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基础。很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在工作中并不重视财务的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财务状况的随意性。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内控意识薄弱,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也造成内控制度执行力差。
3.岗位设置存在问题
岗位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单位内部各职能能否有效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在财务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任务繁多但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为了解决人员短缺的现象,普遍出现了频繁兼职换岗的现象。另外,财会岗位设置存在业务交叉等现象,既造成了人员职责范围的不明确,也严重背离了内控制度中的“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三、实现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创新途径
1.建立健全内控体系,从制度上实现创新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设,有助于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审核制度。事业单位资金收支情况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对单位的发展中非常重要,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制度对此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也要对管理制度上是否存在漏洞进行审查以及各项资金的主要流向进行监测。其次,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根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遵循不相容的原则进行岗位的合理配置,做到人人权责明确,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从而使财政资金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2.增强内控意识,从思想上实现创新
从思想上增强单位领导以及员工的内控意识,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内控氛围。领导要对内控制度高度重视,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对内控知识的正确任何和理解,明确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在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强化员工在工作中的内控责任,以及通过建立健全赏罚分明的长效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
3.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创新
财会人员是直接实施内控制度的主体,其素质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每个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在工作中,财会人员面对国家资产要摆明立场忠于国家忠于党,面对利益诱惑,做到坚持原则。其次要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判断的能力。要求财会人员要广泛涉猎国内外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书籍,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开阔视野,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具备辨别报销凭证是否符合实际的能力。
4.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在监督方式上实现创新
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充分暴露出整个流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要积极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体系。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把握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财会人员有效履行职责,有助于监督和协调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内审部门的建立和健全要立足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效监督内部控制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同时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保有权威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为了适应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预算管理的要求,必须找出潜藏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的问题,并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勇于开辟出一条创新之路。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重.怎样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J].成都:四川会计,2001.
[2]魏平.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探究[J].北京:科技咨询导报,2007.
关键词:创新;职业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08-01
创新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提倡创新教育,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的实践,就必须建设一支立志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以及具有专业特长的合格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职业学校提倡并努力实践创新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注意自身创新意识的强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提高职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着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更新教育观念,创造创新氛围
较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师常常以卷面考试的分数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以此作为鉴定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教师按照应试的目标,把课本、教参以至练习册原封不动地搬来,灌给学生,然后反复地考试,一成不变地检测,以分数给学生排队等,搞得学生高度紧张,教师自身十分疲劳,诚然,为了使学生多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用卷面考试来检测教学情况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评估体系,那就失之偏颇了,因为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造就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教师应有的生命价值,我们不可能指望缺乏创造性的教师能培养出勇于创新的学生,要纠正这种偏颇,必须注意: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摈弃标准件型的人才观,即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人、塑造人的观念,因为这种人才观束缚、扼杀学生个体创造的潜能,现实生活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校听话的、书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踏上社会后,未必是创造型的人才。这种现象在对学生实践性要求高的职业学校尤为明显,社会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素质全面特别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由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受教育者各自的创造潜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教师要创造创新氛围。“激励创新”内涵在于教师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展和创新,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新的人才观那就是“多元智能”人才观,所谓“多元智能”就是只有智力类型的不同,而没有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创造、摸索出更科学的检测学生能力的考核手段,增强考试内容的选择性和试题答案的发散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其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
2 注意教材内容调整,强化应用能力训练
课程教材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课程结构制约着人才素质结构,教材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的发展方面,教材的内容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因此教师对课程教材的处理及开发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保证,构建一个科学、开放、充分体现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属于全国或行业统编教材,由于范围大、周期长。往往体现不了区域发展的特点,跟不上科技的高速发展,反映不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要求。因此,除文化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使用统编教材外,其他课程的教材和讲义的编写可考虑以地区行业为特点作必要的增删补缺。这无疑是对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材开发方面的一大严峻的挑战,也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课程教材的处理和开发的实践中应注意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课程教材的设置与安排应面向未来的时代,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现象,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探索,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材的处理和讲授应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3)对部分专业课教材内容偏多、偏全、偏深、偏难的,要实现课程的重组和综合,既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保证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的明确性,又体现课程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
(4)专业课程开发的思路应该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以产学研结合为模式,以自编教材为主,从而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可适当增加跨学科课程,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在机、电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再如在《数控机床与编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学生上机编制和调试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工件,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调动他们使用和开发动态模拟编程软件的积极性。
3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注意教学手段创新
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等日益向大容量,网络化、快速化方向发展,呼唤着每一位教师加快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去迅速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并能逐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创意、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使课件系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课件设计时要注意在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时,容量要适中,因为容量太多,既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加重学生的负担,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机会和可能,最终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挥,弱化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4 注意专业技术开发,力求“产学研”三结合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 商业模式 创新实践
引言
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颠覆性的营销战中,模式创新尤为重要”。自主创新战略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不仅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创新环境的提供和改善,还需要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路风、慕玲,2003)。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这种自主创新战略关注的新焦点,企业无论是内在发展要求,还是外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推动,加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工作都势在必行。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见图1)。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盈利和发展,企业价值链可以覆盖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有价值的活动,并可以通过价值链延展、拓展等重构方式创新价值体系,进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价值链理论弥补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传统视角的不足,可以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性和可行性(郭锴,2010)。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只是技术上的创新,也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的资源开发、研发模式、生产方式、营销及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郑艳,2010)。
产品设计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四川成都格林格电气公司,从企业创办之日起就立足于产品和营销创新,本文以其首款产品厨房抽油烟机为例,来说明格林格是如何以产品设计为出发点而引发商业模式的创新。
经过营销调研,格林格总结出消费者对抽油烟机的三大不满意:抽油烟机罩壳碰头;油烟出锅后快速弥漫,吸不干净;抽油烟机的内壁难以清洗。基于此,格林格将注意力转移到价值链的起点,产品研发、生产阶段,开发出一款全新的抽油烟机――侧斜式旋流抽油烟机。这款厨电行业革命性的产品有以下特点:斜侧式挂在墙上,离锅灶更近,且更美观,节省了厨房空间;使用旋流装置,使吸烟口离灶近却不吸灭灶火;通过独特的旋流装置使油和烟彻底分离,从而达到完全的空气净化。国家有关部门技术检测显示,格林格旋流抽油烟机的吸净率达到99%,而普通抽油烟机最多达到70%。格林格以消费者不满意为突破点,将关注点集中在消费者较关心的产品上,提供技术上先进可靠的产品,深得消费者欢心。
同时,格林格在技术上申请到专利后,大胆决策,共享专利,宣扬“让蛋糕做大”的价值主张和发展战略,树立行业领先者的地位。“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共同树立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游戏规则,掌握竞争主动权,逐渐在这些企业中间达成共识(陈旭军,2011)。这家先天性含有颠覆细胞和创新基因的企业,注定了其黑马角色,被誉为我国家电业的“苹果”不为其过。
原料采购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日本新古书店由坂本孝创办于1990年,并以其独特的采购方式和精确定价方式,衍生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为从事二手书经营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
坂本孝的创新首先表现在他改变了传统按重量收购的书本回购方式,而是将旧书分为A、B、C三个等级区别回收:A级,看来像新书,买后可以直接出售的,按原价10%收购;B级,擦拭整理后可以出售的,少于10%收购;C级,如果有怎么都处理不掉的,每本10日元左右。封面脱落、有笔记和涂鸦的,一文不值。收购时不关心书本有没有获过奖、作者是否有名,只关心书本是否干净、完整。
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所有回收的书籍一律按原价的50%出售。同时,该书店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的设计“100日元(约7.6元人民币)专柜”。任何一本书只要超过3个月没有卖出,则100日元出售;如果当天收购旧书较多,书柜放不下的,则100日元出售;同样一本书,库存超过5册,第6册起100日元出售。
正是这种简单的出价和定价方式,操作方便,复制简单,迅速为新古书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二手书王国。
资源整合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多数旅行社将服务对象定位在大中城市的富裕阶层,小城市中产阶级的广大游客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在价值链上处于劣势地位。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简称春秋国旅)则已经认识到小城市人群的消费潜力,并致力于开发这一市场。
在新航线上,80%的春秋航空座位是留给春秋国旅的客户,这种垂直整合资源的方式不仅为顾客提供廉价旅行服务,同时也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司经营的利润率。同时,春秋国旅还提供我国西部的低廉旅游项目和免费将客户送至上海机场等定制服务,从不同方面满足了来自小城市的消费者需求,填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向小城市转移给公司带来了大量初次出行的游客,培养了新的客户群,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开发一批重要的潜在客户。
春秋国旅以其低成本航空公司起步,进而扩大到旅游市场,又在旅游消费市场进行新的市场细分和资源整合,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开拓出旅游消费市场的一片新天地,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并具潜力的发展契机。
渠道销售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苹果公司旗下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源于其从未停止的创新,不仅以其产品的技术和外观创新来吸引消费者,后续渠道销售环节的创新更成为其制胜的不二法宝。
苹果从2001年开始推广的ipod系列数字音乐播放器,占据了美国75%的市场份额。2010年8月5日,苹果又在日本推出其第一家iTunes在线音乐商店(iTMS),把这一领先业界的下载服务带到世界第二大专辑销售量市场日本。iPod系列产品之所以能够创造巨额的销售收入并成为数字播放器市场的佼佼者,原因除了该播放器自身具有的优良品质外,还在于其独特的销售模式和付费模式。即将iPod硬件与iTunes软件和iTMS在线服务成功地整合到一起,进行捆绑销售,拓展了价值链,拓宽了获利路径。iPod播放器由于iTunes软件的支持和iTMS业务的开展而销量大增。
苹果公司通过iTunes让音乐下载变得简单易行,又在Applestore上为众多的应用程序提供了平台,通过将产品及其相关后续服务进行捆绑,将硬件、软件、服务融为一体,为顾客提供高度整合的服务产品,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该模式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苹果在价值链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较强大,其掌握了价值链的两端,上游是自由软件的开发者、音乐厂商,下游就是用户(马新莉,2010)。据统计,苹果公司2010年销售额为652亿美元,税后净利润为140亿美元,利润率高达21.5%,创造了商界的一个新神话。
客户服务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简单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避免误入歧途,让消费者和投资人都容易理解和接受(马文刚,2011)。一分钟诊所正是在客户服务环节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才开创了医疗服务行业的新前景。
由Rick K rieger创办的“一分钟诊所”(Minute Clinic)称,包括等候时间在内,平均每位患者在诊所的逗留时间是15分钟。每天只要有20名患者光顾,诊所就实现盈亏平衡。Minute Clinic在开诊时间上力求每周7天24小时营业,为了方便居民随时就医,不延误治疗,诊所大多开在居民区、大型超市或各大连锁药店附近。为减少候诊时间,诊所主要诊治18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的普通疾病,不必预约,病人随到随诊、随治随走。该模式大大降低了诊治难度,只要聘请注册护士和实习医生就能应付病人需求,减省人工成本之余,造就了一分钟诊所的15分钟超短看病时间。
该模式关注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客户服务,及时了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效填补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形成了“高效、便捷、可负担”的医疗连锁模式,创办6年后即被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美国保健标志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马新莉,2010)。Minute Clinic从病人角度出发,提供了这种方便快捷的标准化医疗服务模式,满足了广大患者的即时看病需求,也为自己赢得了利润空间。
品牌塑造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在传统书店业普遍萧条的今天,诚品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让读者除了看到书本,更是真切体会到诚品带来的“文化+美学”的内涵(马文刚,2011)。这种内涵的培养过程,也是诚品书店品牌文化的塑造过程,诚品就是在此过程中,开拓了图书行业的全新商业模式。诚品秉持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培育了一种特有的品牌文化内涵,不仅创造出一种实体书店经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更成为吸引香港及全球华人游客的重要人文景点,每年顾客人数更是高达9000万人次,已成为台湾文化提升的重要指标。
这家台湾本土自创品牌,跟传统书店迥然不同。整个卖场的布局结合了文化百货商城和生活博物馆的风格。在明亮、开阔的空间里,书香与咖啡香结合,加上欧洲图书馆风味的设计,配上不同区域亮度各异的灯光,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动美学氛围,让每一个读者在这里都能有完美的美学享受。
诚品除了经营各色书籍,还将文具、玩具、花店、瓷器与咖啡店配合,并提供各种动态的“文化服务”,比如:在食谱区域,有厨师现场烹饪;学术类书籍区域,有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而在文化生活类阅读区域,会安排一些小型沙龙。诚品通过此类活动,配合书籍的内容,与顾客互动,使其深刻体验到文化美学的魅力,收获更多书籍之外的生活体验,让书店成为一个时尚的文化活动汇聚场所(吴丽芬,2011)。该书店每天24小时不打烊,处处洋溢着文化和艺术气息,真正做到了让阅读永远不打烊、知识永远不打烊。
格林格、春秋国旅、苹果、新古书店、一分钟诊所、诚品书店虽处于不同行业,但其成功的相同点都是在价值链上找到突破口,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创新思路可以为众多企业所借鉴。创新无所不在,企业能否在商战中取胜,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若想在这场战争中巧胜,价值链理论是一把很好的利器,但最终能否获得胜利,还要看能否将其适当运用。
参考文献:
1.Jones G.,Educators M.Electrons,and business models:a problem in synthesis[ J] .Account ing Review,1960,35(4)
2.KAGERMANN H,张维迎.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12)
4.张志成.调整产业结构 创新商业模式[J].城市开发,2010(9)
5.郭锴.电视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个理论框架[N].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0)
6.郑艳.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零售业发展思考[J].中国商贸,2010(17)
7.陈旭军.诚品:隐形冠军的滋润活法[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1(4)
8.马新莉.苹果正从技术创新走向商业模式创新[J].商学院,2010(8)
关键词 管理会计 企业价值 会计能力
一、企业管理会计的核心概念
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处于价值增值的变动性或复杂性,还是处于作出战略制定或企业管控的抉择时,都必须充分地考虑到企业价值增值时可能带来的机遇或风险。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价值增值的因素进行认真、仔细地剖析,这点在企业管理会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本文所研究的价值增值因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者服务中,能够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一种要素。
二、企业经营创造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管理会计起到的作用主要通过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来体现。对于企业开展的经济活动,管理会计主要就是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而我国企业中的很多会计人员只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知识,且整体素质较低,对管理会计几乎不了解。
(二)缺乏管理会计方面的经验
在我国的会计行业内,有关人员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因为没有样本性的案例分析报告,管理会计在各个企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通过查阅已经有的文献和期刊,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部分企业积累的管理会计经验,多是通过操作人员讲解。因为没有学术人员加入,其经验无法归纳与总结成理论,更难将其广泛进行实际应用。尽管搞学术的人有这方面的优势,但是因为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他们没有机会进入企业中了解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一般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因为没有进行实际调研,开展学术研究的人员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显得脱离了实际。
三、提高管理会计能力的措施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式方法,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分析过去、掌控现在和策划未来的职能,支撑相关决策,强化和完善管理业务控制,促进业务协同,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公司长远的战略规划。
(一)扩展会计核算要素
价值链管理会计要求扩展会计核算的范围,即扩展核算尺度和要素的覆盖范围。在核算尺度方面要求把会计核算对象中以货币计量得到的信息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信息;就要素类型而言要求会计要素不应局限于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而应该拓宽其覆盖范围,例如可考虑将消费者服务、生产周期、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要素纳入其中。
(二)对管理会计的理论需求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有着很大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我国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小这种影响,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符合本国国情以及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体制。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相中立足,就应该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与实际的情况进行结合,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所提出的管理会计模型应该与我国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另外,还应该保证理论与实际进行密切的联系,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进行那个结合,从而对这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能够更好地在企业中应用。
(三)定期地对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想要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对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获得更好的应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应该保证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管理会计意识,同时还应该保证其对我国相关的法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工作人员还应该对企业中的工作流程进行足够的熟悉,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业务咨询。
(四)转换当前经济体制
只有明确企业的产权归属,建立更加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全面完善企业当前的治理方式,我国管理会计才有可能在经济市场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管理会计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应该为管理会计营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第一,减少行业垄断现象的发生,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保证企业依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把管理会计应用于实际;第二,需要增强投资融资方面的改革,完善企业内部决策环境。为了使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必须对企业机制进行全面转换。
(五)改变企业的组织环境结构
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组织环境结构的变革,一方面是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价值增值因素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面临风险的概率,另一方面是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经营组织的效率。当然,在改变企业组织环境结构方面,通过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实现。第一种途径是从机械组织结构向权变组织结构转变。由于权变组织结构中专业技能的比重被模糊,使得其层次结构较少,比起机械组织结构中对技能要求高、层次结构多的特点来说,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当价值增值因素变得十分复杂以及不稳定时,机械组织结构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从而造成企业决策受到影响。第二种途径是设置一个专门面对影响因素的缓冲部门。这个缓冲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直接承受企业价值增值因素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以产生有效保证企业管理会计核心理念正常运行的效果。
四、结语
我国的管理会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步伐。我们要认真对待并分析管理会计存在的这些问题,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更加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并融入国际市场中去,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申法志.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02):89.
[2] 葛刚.管理会计如何在企业经营中实现价值增值[J].中国集体经济,2015(16):126-127.
[3] 田高良,赵宏祥,李君艳.清单管理嵌入管理会计体系探索[J].会计研究,2015
(04):55-61+96.
【关键词】知识经济 观念创新 目标创新 内容创新
知识经济是继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以材料、能源等为主要内容的物的因素居主导地位,产品生产主要是集成资源。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尽其才(能)是物尽其用的基础。产品生产不再主要是集成资源,而主要是集成知识(智力)。产品的知识(智力)含量越高,价值越大。可见由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从生产要素看,主要是由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变为知识(智力)依赖型经济。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经济。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经济名称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它是一种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并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二是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三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四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二、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财务管理创新是指由于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这一交替演进过程就是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过程。加强认识,转变观念。转变理财观念,认识知识资本充分利用知识资本,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追求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内外利益。
第一,国库集中支付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拨付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拨付、结算的一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它实现了从预算分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者账户的全过程监控。
第二,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研究完善政府会计制度,探索实施中、长期预算管理,编制滚动预算。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改革,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推进预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到从财政资金预算、拨付、使用到绩效评价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应建立健全配套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应加强财产治理制度建设,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应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从源头上增收节支,应完善内外监控制度,保证会计服务质量,应正确处理好核算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一)加强财务审核监督,严格财政支出管理
通过集中核算对单位财务严把审核关,切实履行好财政监督职能为政府和单位节减了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把财务审核监督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对核算单位的会计业务实施全过程监督,遏制了财务收支中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继续深化财政国库体制改革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政策性、技术性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继续顺利运行,国库管理的各项制度日益规范,信息技术支撑进一步得到保障
(三)增强协调配合意识,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国库支付中心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事业单位,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是保证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合理管理,把原来分散沉淀在各个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账户统一管理,集中盘活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报账审核办法,统一报账审核标准,实行拒付理由通知书制度,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各项开支、超预算指标金额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依据不同情况,签发拒付理由通知书,实现财务信息反馈制度,定时向核算单位财务负责人反馈本单位财务状况,方便各单位领导及时掌握本单位财务收支情况,更好地指导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加强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加强内部稽核和监督检查,对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疏忽、错误及时加以纠正,确保会计处理的真实性、准确性,执行人员轮岗制度,规避财务风险,实行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和互相学习。
总之,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在给财政系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财政系统财会工作的发展和深化带来机遇。对于做为国库集中支付基石的会计集中核算,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财政系统会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文化对于财务管理创新非常重要。优秀的财务管理文化主要表现在理财工作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上;强调在理财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秀的财务管理文化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思想的更新,优化财务管理原则与方法,创造出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形成新的财务管理学说。更要注重培养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考虑到财会知识和有关财经政策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逐步建立业务培训指导、信息沟通机制,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财经法律法规政策的及时贯彻执行。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知识已成了时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体系,迅速扩展令世人瞩目。知识经济的伟大力量能够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够抓住这个时代机遇,在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的过程中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经济腾飞,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发展巨人。
参考文献
[1]徐士博.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07,(27).
[2]赵淑华,侯利.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商业经济,2007(06).
[3]尹海平.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J].上海会计,2008,(4):17-18.
[4]杨汉明.浅析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创新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总的方向是科学的,主要体现是纠正了“多头管理”问题、提出了三层管理体制、明确了“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等。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显现出很多新的缺陷。
在现行体制下,代表国家资产行使所有权职能的往往仍然是各级地方政府。政府又常常将其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混为一谈,既是所有者,又是经济管理者,在利用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的同时,又往往利用行政手段,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加以干预,最终是行政部门普遍行使所有者职能,而企业则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目前虽然对各部门各地方所属的国有资产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在企业资产权益结构中占绝大多数股份或一股独大,干预企业经营并不困难,政企不分、以政代企、以政办企的管理体制仍然大行其道,企业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独立运作,影响了国有资产效率的提高。
一、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缺陷
1.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
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有些地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有些地区则是国资部门。与此同时,部分地方省、市(地)、县三级之间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宏观管理部门也存在类似问题。这种不平等的机构设置不利于资产的宏观管理。在省级国有资产企业,大部门省级设有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本级行政机关的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在省级以下,许多地方设有事务管理局,特别是在县级,绝大部分都没有设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另外,一些机关事务管理局本身只能管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而大量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国有资产无法管理。在微观管理方面,许多单位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专职资产管理人。
2.管理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的现象极为普遍。具体表现在: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清;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
3.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
一些事业单位业务上实行“条条管理”,而财务又实行“块块管理”,这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造成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导致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相脱节现象,部分地区资金管理属于财政部门,而财物管理属于国资部门,而国资部门与财政部门在业务上是相对独立的,从而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约束手段,不利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策略
1.建立健全由财政部门主导的管理体制。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既是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管理原则,惟财权与事权有机结合,才能多办事、办好事。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并不意味着财政部门要事无巨细地进行实地的具体管理,它在整个管理链条上,应当起的是统领的作用,其职责应当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助立法机构制订、修改、完善相关的管理法律、法案,比如《国有资产管理法》,依照法律规定,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规章制度。二是结合预算管理,把好国有资产初始配置关和期间均衡调剂关,要制订必要的使用定额、使用目标、使用考核指标体系,既约束自身的管理行为,又管束各单位的管理行为,真正使国有资产用得其所、用出绩效,实现物尽其用。三是做好资产处置的规划、审核、批复与国有资产收益的入库工作,统筹组织共享资产的使用运作工作、协助做好国有资产的政府采购、价值评估、公开拍卖工作等等。同时,在财政部门主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同时,强化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为主的的各种形式的监督,审计部门每年必须递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专题报告。
2.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法制化管理,维护公共权力的严肃性、权威性。目前,中国现有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等全国性法规,大多是在原有管理体制下制定的部门法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约束力不强,难以适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同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必须以法制化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法律管理手段是行政管理与市场管理的制度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将行政管理、市场管理与法律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保证公共权力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因此,必须加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法制化建设,完善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工作,建立与完善中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外部监督。为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能够有效被利用,我们有必要在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基础上,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提供的用途一般属于公益,也就是说,所提供的特定服务是不收取费用的,或者所收取的费用往往不足以收回投资甚至不能够覆盖运营成本。由于事业单位资产基本上属于特定用途,那么资产管理包括资产的形成、使用、维护、处置等,就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使得非专业人员在事后难以分析和判断。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和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可考虑建立一批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服务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的工作也要接受监督)。这些机构可以是在资本市场上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也可以是大学和其它研究机构中的财经类专家。我们必须在资金上和声誉上对那些致力于监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专业人员进行激励,激发他们(包括大学、专业金融服务机构、评级公司、投资银行、新闻机构和专业分析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致力于对行业动态和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提供有关公司管理方面的评价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忠俊.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石磊.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4,(2).
[3]张栽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思考.商业会计,2005,(4).
【关键词】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可持续发展型;创新;模式
1 引言
在电力市场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在持续发展。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若想做到持续、稳定地发展,就要从自身入手,从提高员工素质入手。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的深入,对电力企业的管理理念、市场支持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为了使得自身得到最大的效益,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的现状作出调整,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
2 电力企业传统的培训制度与方式
在电力企业中,针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的职工是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制度的,以达到较为高效的效果。在制度方面,主要对员工的入场培训、实习培训、上岗培训、转岗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
在培训方式上,企业根据职工的经验、职业性、应用性等特点,对职工采取较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培训,比如技术报告会、技术讲座、技术问答、技术交流、技术比赛或是合作演练等,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得员工在较为有趣的环境下,获取技术知识,达到培训的目的。
3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制度
在我国电力行业改革以前,我国具有较为完善的培训机制。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经过改革,将原有的机制打破,目前仍然没有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得电力企业中的培训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由于很多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观念出现偏差,只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职工的培训,导致目前的电力企业中的职工培训机制成为空缺。
当然,在某些电力企业中,还是存在对职工的培训制度的。但是其培训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由于没有完整的机制,没有确定的方向,缺乏规范化。并且在培训时,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上培训的时效性较差等因素,导致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效果并不明显。
当然,如果我国针对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具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展培训中出现的培训覆盖不全面、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并进行调整,也将会对培训体系的建立有所帮助,但是我国恰恰缺乏较为科学的培训评价体系,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培训的数量和人数上,这样的考核方式将不能真正检测出培训效果,反而会误导管理人员,使得他们误认为培训效果良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3.2 培训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中的培训还停留在较为被动的局面,很多企业的培训都只是形式,管理人员更加看重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目前的培训大多都是策略陈旧、内容脱离实际情况的培训,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得员工反感,还浪费了时间。
培训流于形式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培训内容无针对性,对培训的效果并不注重。培训,本身就是要在企业中根据职工的特点寻求最为适合的方式和内容,以求对职工进行影响和提升。但是很少有企业可以做到这一点,往往都是由管理人员直接决定讲解的内容,使得很多职工重复地学习了很多知识或是学习了很多自身工作范围外的知识,导致培训的效率低,效果差。
4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方略
4.1 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体系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就要树立员工的战略理念,要改变陈旧的观念,正视职工的培训工作。众所周知,企业中人才是提升其竞争力的要素之一,所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要重视起来。由此可见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在培训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并没有经济收益,反而是一个投入的过程,需要投入很多的费用,但是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并非纯粹的投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和短浅的经济效益相比,培训的投资更具有实际意义,将为企业带来更大、更加长远的经济效益。
4.2 完善培训管理的制度模式
在电力企业中,培训工作的不规范化和缺乏针对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培训制度的建设力度,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培训的效果。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对职工做一个了解调查,考核职工真正需要接受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再根据职工的需要进行培训,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是时间的浪费。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基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企业组织方面,需要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培训;第二是工作岗位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安排不同的培训;第三是员工个体方面,需要针对员工程度的不同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同时,对培训的过程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培训前的准备过程和培训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需要组织者对其有全面的计划和安排。首先,企业管理者需要在培训前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教材等信息做较为具体的规划,对现场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设计。其次,对于培训的师资队伍也要要求严格,谨慎选择,包括培训的地点、设施等都应该在培训前做最具体细致的检查,以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也需要在现场进行现场评估,评测培训是否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并且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例如某电力公司采用了远程培训的方式,可以节省培训费,达到优化培训资源共享的目的。远程教育是企业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在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供电企业专业技术性强、下属单位分布广、员工分散不易组织集中等客观因素,远程教育系统能够很好地为供电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考试、作业、交流、调查、统计评估等多功能服务,能够实现对电力知识进行自学、培训、练习、网上考试、调查、交流和资料查询等功能。
在员工个人方面,需要对员工采取激励制度。毕竟培训需要由员工进行配合学习,如果员工没有积极配合、认真学习,再优秀的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都是白费的。所以电力企业还需要对员工的积极性加大关注度,通过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考察,对其绩效、薪水等进行奖励或惩罚,将会对激励员工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得培训的效果得到提升。
在培训效果的考核方面,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通过对学员的培训表现、知识积累、培训效果等进行考核,以评测出培训的效果。比如培训效果方面,如果在培训后,发现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提升,销售额上升等,都能说明培训的效果。
5 结语
文章根据对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分析,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结合起来对培训模式的创新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新的培训体系及培训的制度模式进行细化分析,并且将不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地量化,以求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希望其中的制度模式可以为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有所裨益,可以得到可持续的、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忠.基于可持续发展型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