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无偿献血;职业构成;献血行为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15-02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进一步落实,白山市中心血站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使得白山市无偿献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临床用血100%来自于无偿献血者,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建立了起一支固定献血队伍,现将献血人群分布情况、动机及影响因素做具体分析,分析无偿献血者的动机及影响因素,根据上述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做好白山市无偿献血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0年1月-12月白山市中心血站通过街头采血,团体招募等方式计有9591人次参加无偿献血进行调查。采取便利抽样方式,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500份,获得无项目缺漏的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

1.2方法:笔者自行设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统计学与社会医学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0年白山市中心血站通过街头采血,团体招募等方式计9591人次无偿献血人群中,男5672人次,占59.14%,女3917人次,占40.86%。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者52岁。

2.1职业分:在招募的无偿献血者中,最多的是自由职业者5210人次,占54.36%,其次为事业单位公职人员3840人次,占40%。具体职业颁分布。

2.2鲜血行为: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发放调查表500份,对献血者献血动机进行分析。

3讨论

3.1在本次调查中献血者男性接近60%,女性40%,男性多于女性,由上表1可以看出白山市无偿献血人群,固定职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所占比例较高,白山市献血人群中学生和军人较少。原因可能与我们在无偿献血的宣传中,对献血前后的相关知识讲解不够详细,使人们还存在很多顾虑。学生和军人比例少主要是白山市大中专院校很少且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年龄多数达不到法定献血年龄,驻军较少且分散。自由职业者献血比例较高,因为自由职业者相对年龄偏小,身体健康,参与公益较强。固定职业者(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也有较强的公益意识,但往往思想严谨,做事谨慎,对采血器具的消毒,能否传染疾病较关心,所以在献血人群中比例不是最高。

3.2献血者的动机,从表二可以看出献血献爱心的人比例还是较高。也有一部分人献血是为了自身健康,检查身体、自身储蓄等。由此可以看出这几类人的献血动机是最常见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存在其它动机,如一时感情冲动,从众心理等。

3.3存在的问题:(1)献血制度对献血年龄,献血量、献血间隔规定过严。(2)农村献血人数偏少。

3.4建议:(1)加强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农村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人员参加到无偿献血活动当中。(2)完善献血招募策略,做到人人都有献血意识。

参考文献

[1]高东英,代爱英,高国静,张评,戴云,梁万年.献血相关的知信行(KAP)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5(05).

[2]宋云鹏.青岛市“政府推进”模式促进无偿献血发展之初探[J].中国输血杂志.2008(01).

第2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十多个中小型血站的调研,发现许多血站在管理上存在不足,笔者试图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完善血站的管理.

【关键词】血站管理 问题 对策

为保证临床医疗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加强血站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和管理,卫生部于2006年3月颁布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其颁布实施为我国血站建立质量管理理念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工作步入了体系化管理轨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血站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 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配置不合理:许多血站是2002年开始从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转变,实行无偿献血需要增加人员来充实各个岗位,可调进来的人员很多不是卫生技术人员,达不到《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要求卫生技术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75% 以上的要求,人员素质不高,职称偏低,高级职称人员更是屈指可数,不利于血站的发展。由于受编制限制,人员不够使用,如检验科平均只有2个工作人员,没有达到HIV实验室规定3人以上的人数,应付日常的血液检测已很勉强,更谈不上实验室管理,这给血液安全埋下隐患。

1.2 仪器设备简陋:由于很多小型血站原来是自收自支单位,收入不多,开支大,没有多余的经费来增加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简陋、陈旧,有的已超过使用年限,质量得不到保证,尤其是检验科,还在用手工操作,加样时难免出现差错,这给血液安全带来危害。

1.3 质量体系不完整:目前不少血站人员的素质距离一法两规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质量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等。《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颁布执行了1年,由于领导不重视,没有统一的部署,不知该怎么写,各科室自己写自己的文件,很多接口的文件没有接上,非常凌乱,文件缺少、重复的现象比较多,质量体系只是有个框架,内容不全、贫乏。

1.4 无偿献血工作滞后:从有偿献血过渡到无偿献血,本站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某些市级血站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公民对无偿献血知识知之甚少,街头献血人数很少,献血量跟不上临床的需要,经常发生用血告急,从区内其他血站多次调血,导致其他血站员工经常加班加点,检验科每天检测血液3次很平常,工作非常辛苦疲劳,很容易出现差错。

1.5 建筑布局不合理:一些小型血站从旧站搬到国家建设的新血站后,由于观念还停留在有偿献血中,建筑布局不合理,每个科室业务用房狭窄,流程不合理,没有分区,没有满足采供血任务和功能的需求,不能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作业场所,不便于工作。站内卫生环境不符合要求,医疗垃圾放在没有加盖的垃圾桶里,无人看管,很容易造成医疗废物流失,医疗废物和反应性血液没有经过高压消毒就在站里临时搭建的焚烧炉里焚烧,污染周围环境。没有污水处理系统,医疗废液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下水道。

2 对 策

2.1 增加人员 加强血站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领导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采取有力措施,公开招聘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各个科室,力图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血液质量得到保证。血站领导班子狠抓引进人才这一关,可以到湖北省各大高校招聘检验专业的研究生,充实到血站工作队伍中。为本单位业务人员引进新鲜的血液。新增加人员可以带来更创新的管理思维和更先进的技术水平。带动站内整个业务素质的提升。针对职站内原有职工,站领导可出台一系列相关鼓励政策,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称学历。

2.2 做好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先进的设备可以弥补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偏低的缺陷,仪器设备是血站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的必要条件 。管理较先进的血站对无偿献血的投入增加了,购置了美国单采细胞器(单针)、接驳机、储血冰箱、空气消毒机、钾钠分析仪、酶标仪、洗板机、转速仪等一批仪器,设备的配置已能满足血站业务工作的需要,还有全自动酶免系统、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也可列入申购中,如果这些仪器配置完成后,会给中小型血站的采供血业务提供质量保证。

2.3 加强血站质量体系建设 :质量体系建设是质量的保证,是血站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导血站采供血业务的指南。采供血机构应建立覆盖其所开展的采供血业务和相关服务的所有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确保制度建设落实到采供血的各个方面和每一环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2.4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可以通过和新闻媒体合作,定期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和血液生理知识,或者派人到单位进行宣传,让无偿献血知识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懂得献血不但对身体无害,还有好多益处,无偿献血利己利人。

2.5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做到科学管理同时也为了满足采供血业务作业场所的需要,应该对对检验科、质量管理科、成分供血科进行改造,使采供血业务作业场所布局合理,符合工艺流程,做到人流、物流分开,室内地面、墙面平整、接口无缝隙、表面无脱落,能防止昆虫和尘埃进入,建立医疗废物储存间,避免医疗废物流失和污染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要想血站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服务、管理、人才、基础设施、无偿献血、质量体系和设备等方面不断创新,力争使持续发展的观念植根于每一位血站工作者的心中,才能不断提高血液质量和输血服务水平,才能血站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杜小明,严振有.血站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4, 17(6):4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北京,2006:3.

[3] 伍建宁,李跃林.中小血站推行Is09000标准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4, 17(6):457.

[4] 郭永建,王鸿捷.更新观念,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实现血站质量管理新跨越[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6):455.

[5] 张相国.血站规范化建设[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4):82.

第3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血袋破损 容量不足 溶血 报废率 自2006年《血站管理规范》[1]、《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1]》实施以来,我站制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自2009年至2012年严格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2](GB18469-2001)标准,持续改进质量体系,通过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壮大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招募固定献血群体,完善团体采血预约职能,关爱献血者,让献血者了解献血前的注意事项;同时献血前做乙肝快速检测,阳性者永久淘汰,在降低血液检验报废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强化质量意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人员严格按质量制度要求进行各项成分制备,制备的血液成分主要为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机采血小板、冰冻机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冷沉淀等,。尽可能地减少血液分离制备过程中和成品库贮存不当的血液报废。笔者统计分析成分制备过程中产生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减少血液的非检验报废。收到一定效果。介绍如下。

血站血液报废通常包括检验不合格报废、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报废、成品库报废(过期、医院退回)等。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是指血液采集入待检库后至合格血液入成品库之前的血液和成品库中需要分装、制备冰冻制品的半成品和成品的血液(如冰冻红细胞和冰冻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等),由于重度脂血、血量不足、非标量血、血袋破损、溶血、凝块、血液颜色异常、保密性等原因引起的血液报废。笔者就本站2009-2012年相关血液报废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为了加强对无偿献血的每个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血液质量,杜绝血液浪费,本文对检验不合格报废和成分制备环节中及成品库中引起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许昌市中心血站2009―2012年所采集血液为研究对象,对本站2009―2012年检验不合格报废和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及成品库中报废的血液进行统计分析。

1.2; 制备血液成分过程中血液报废按《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标准(1)重度脂血:血浆呈不透明白色乳糜状。(2)采集量不足[1],非标量血(400ml采血袋实际采血200ml产生的血浆因抗凝剂超标报废)。(3)血袋破损。(4)黄疸及颜色异常:指血浆有深黄色、茶色、草绿色、粉红色(溶血)等非正常血浆颜色。 (5) 凝块(6)保密性弃血:即献血者献血后主动告知有易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行为。

1.5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见表2。报废原因依次为:血袋破损>凝块>脂血>溶血>采血量不足。

2.1 血袋破损、是制备血液成分过程中血液报废的第一大原因。主要与血袋本身质量有关。其次是与成分制备关键设备如离心机、热合机性能好坏有关。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个别工作人员操作不慎和贮存损伤所致。加强对物科的管理和设备的监控和维护至关重要。同时,加强业务培训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2 凝块、采血量不足是成分制备过程中引起血液报废的第二大原因。有的献血者因初次献血精神紧张、血管较细及采血人员技术不熟练等因素导致采血不畅,反复穿刺出现献血反应而中止采血[2],导致采集到的血液不足量、凝块、等。因此采血时应加强与献血者沟通交流,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创造一个舒适的献血环境;同时还应严把体检关,尽量选择上臂粗大充盈的静脉,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2.5重度脂血是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另一个原因,产生重度脂肪血与献血者献血前一天或当天饮食不当有关,或因处于亚健康,或自身伴有健康问题等[3]。通过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咨询,可有效控制脂肪血的报废。

结论;献血宣传、献血前的咨询和初筛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制定采供血计划,强化质量意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加强岗位练兵,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是减少血液报废的根本保证。工作人员严格按质量制度要求进行各项成分制备,依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标准、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2],结合工作实际, 在采供血各个工作环节确定关键控制点,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事后监控相结合,在质量制度体系的约束下,制备出合格的成分血。安全及时地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参考文献 [1]血站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4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269-200(张红霞 韩梅 明萌)

[3]黄金环,庞栋.血站非反应性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J].内科,2008.8(3); 639―640.

第4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报废血液;问卷调研;报废原因;报废处置

[中图分类号] R4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b)-0004-04

血液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报废血液通常是指献血后经检查判明不符合输血标准的不合格血液以及在安全性上得以保证的但已经超过使用期限的临床用血等。此类血液存在重大隐患,严重威胁着我国公共卫生的安全。对报废血液的统一销毁,又是有效资源的极大浪费。较早期的文献研究血液报废原因[1-2],随后也有文献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3-11],还有文献对某一类特定血液报废原因[12-17]及医院血液报废原因进行研究[18-21],在报废处置与报废监管等方面也有文献研究[22-25]。然而,关于国内报废血液的总体情况以及区域内报废原因、血液报废监控体系构建等的文献较少。因此,就需要对国内报废血液的总体情况有一个了解,并且在血站间能有横向对比,本文以此出发进行调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了解国内报废血液的现状,调研组在2009年9月~2010年7月对全国不同行政区划的13个大型血站进行问卷调研,通过问卷发放与填写、实地调研等形式收回全部问卷。参与的各个调研单位以其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都相应填写了调研问卷。调研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问题:每年采集多少单位的血,是否采用集中化检测;每年报废血液大概有多少,占全年采血比例的多少;报废血液中不同报废原因所占的比例为多少;报废血液目前如何保存,如何管理,如何销毁等。

1.2 方法

将收回的调研问卷分别用血站a、血站b、血站c……来标识,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录入,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初步分析。与此同时,在了解与掌握国内血站报废血液的基本情况后,绘制出报废血液的管理与监控流程图,可对全国范围内的血站报废血液的情况进行较好的管理与监控(图1)。

图1 报废血液监控体系流程图

由图1可知,报废血液监控体系构建目标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对报废血液进行有效管理并减少血液报废量;第二,合理利用报废血液,提高血液综合利用效率。共包含了三大模块。

1.2.1 报废血液监控体系的数据管理模块 模块内容:以国内中心血站报废血液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报废血液数据管理平台;以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建立报废血液数据相关指标,并依据该指标对实时数据进行监控与预警;分析并研究最新数据所反映的报废血液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结合现有国家关于血液管理的法规,研究并制订我国报废血液收集管理方面的政策(规范)建议。目前,需要录入的数据暂包括:采血量、报废量、报废原因及类型的相关指标、再利用的相关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

1.2.2 报废血液监控体系的用户管理模块 报废血液用户管理模块的主要对象是科研单位及质控品制备企业。这些需要将报废血液进行有效再利用的用户,都要经过用户管理模块的资质审核,审核通过之后,才能成为报废血液再利用的真正用户。当然,这些单位与企业要能够随时接受相关审核部门的检查以及公众的监督,一旦发现不符合的情况,报废血再利用资质应当立即取消。

1.2.3 报废血液监控体系的再利用模块 首先,需求预约:科研单位、质控品制备企业的需求通过报废血液信息平台进行预约请求的登记。其次,需求满足:报废血液信息平台相关管理人员就现有报废血液库存量及预约量上报上级管理部门批复,由各家血液中心配给。最后,需求反馈:得到报废血液配给的相关单位和企业,需要将报废血液的具体用途统一报备到报废血液信息平台。

通过上述监控体系的构建,上述3个模块有序进行,报废血液信息管理系统顺畅运行,可以实现报废血液信息数据的标准化统一管理、报废血液再利用单位及企业的资质审核和报废血液再利用的调配与管理。与此同时,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血液中心报废血量的全面了解、有效管理并减少血液报废量、合理利用报废血液,提高血液综合利用效率。

2 结果

2.1 年报废血量与年采血量的总体情况

通过问卷中“基本情况”等相关问题,得到参与调研单位的年采血量、报废血量(图2)。由图2可知,调研单位年采血量最高约85吨,最低约13吨,参与调研的大型血站年采血量平均水平约为31.4吨;报废血量最高约2.5吨,最低约0.37吨,报废血液平均水平约为1.7吨。将其报废血液占全年采血量的百分比更清晰地展现出来,结果显示,调研单位的报废血量占全年采血量的比例从2.4%至10%不等,报废血液所占比例平均水平约为5.4%(图3)。

图2 报废血量与年采血量的数量比较

图3 报废血液占全年采血量的百分比

2.2 血站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按照问卷中的排列顺序,血液的报废原因共有12种可能,分别为:脂血、溶血、凝块、破袋、容量不合格、过期、HBsAg阳性、抗-HCV阳性、抗-HIV阳性、梅毒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和其他。在下列图中,分别用Ⅰ、Ⅱ、Ⅲ……Ⅻ进行标识。

对所有中心血站收回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为ALT不合格和脂血,其次为HBsAg阳性、抗-HCV阳性、抗-HIV阳性和梅毒阳性。再通过简单频率分析得到:ALT不合格所占报废比例主要分布在20%~40%,有部分血站的比例达到50%以上;脂血所占报废比例主要分布在5%~30%;HBsAg阳性所占报废比例主要分布在4%~16%;抗-HCV阳性所占报废比例主要分布在4%~14%;抗-HIV阳性所占报废比例主要分布在2%~8%;梅毒阳性所占报废比例主要分布在2%~18%。

按照我国行政区划6个地区的划分,分别用地区1、地区2……表示,在同一区划内有多个血站参与调研的,分别画图分析属于同一区划的血站。图4~图7均为同一区域内的多个血站血液报废趋势,结果表明,在同一行政区划内的血站,其血液报废原因趋势基本相同,共有10家血站,其余3家血站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此处暂不单独分析其报废原因。

图4 地区1血站血液报废原因趋势图

图5 地区2血站血液报废原因趋势图

图6 地区3血站血液报废原因趋势图

图7 地区4血站血液报废原因趋势图

2.3 报废血液处置情况分析

通过调研问卷得到血站报废血液再利用的情况,结果表明,约53.85%的血站对报废血液进行了少量利用,其余血站对其销毁处理(图8)。

图8 报废血液再利用情况

2.4 报废血再利用的途径分析

通过调研问卷得到血站对报废血再利用的用途,结果表明,血站将报废血液全部用于科研,并且同时有57.14%用于质控品的制备(图9)。

图9 报废血液再利用用途

2.5 报废血再利用中报废血类型分析

通过调研问卷得到血站对报废血再利用的主要类型,结果表明,血站主要对报废血液中的全血、血浆进行了少量再利用(图10)。

图10 报废血再利用的主要类型

3 讨论

通过此次对我国部分大型血站报废血液情况的初步分析,得到了以下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报废血液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约为5.4%,其中,报废的主要原因为ALT不合格和脂血,其次为HBsAg阳性、抗-HCV阳性、抗-HIV阳性和梅毒阳性。在同一行政区划内的血站,其血液报废原因趋势基本相同。通过此次对我国部分大型血站报废血液的调研与初步分析,大致了解了血站中报废血液的总体情况,建立了报废血液的监控体系流程图。尽管调研数据并不是近期数据,但是据后期跟踪与访谈了解,采血量以及报废血量略有浮动变化,但总的发展态势基本相同。随着无偿献血在我国日益普及,献血人群不断扩大,报废血数量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含有传染性病菌的报废血液一旦处理不当或外流入社会,极大地威胁着公共卫生的安全;然而,对报废血液的统一销毁,又是有效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初步了解国内报废血液的现状,建立并完善我国报废血液监控体系,对预防重大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充分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都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本次的初步调研分析,国内大型血站的报废血液因过期、理化检测不合格、血脂含量过高等原因而导致报废的血液也占有着很大的比例,如果建立本文所描述的报废血液管理与监控体系,此类血液完全可以回收再利用,进一步提高血液的使用率。

另外,本文所得到的结论只是简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由于时间与地域等方面的局限,本文所调研的大型血站数据还不够全面,仍有待完善与改进。然而,本次调研的总体思路与初步分析仍可为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报废血液资源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琳伟,于秀燕.医院报废血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4):275-276.

[2] 陈颜,傅雪梅,郑家生.医院报废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四川医学,2004,25(10):1110-1111.

[3] 刘英杰,张玉华.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控制[J].河北医学,2009,15(10):1249-1250.

[4] 苏静.某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01-402.

[5] 姚艳华.血液报废的生化原因和非生化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90-91.

[6] 仇建周,荆梅.血液报废的趋势性研究及预防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8):2115-2117.

[7] 冯飞,符慧杰,章雅清.2006~2010年海南省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4):382-383.

[8] 郭丽玮.2009年血液报废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273-274.

[9] 王平,单桂秋,丘金浪.采供血机构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8):544-546.

[10] 焦丹梅.十堰市2008~2012年血液报废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7):760-762.

[11] 李翠,刘丽丽,宋丽芹.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1):66-67.

[12] 何伟胜,唐荣辉.血站血浆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西医学杂志,2007,29(3):442-443.

[13] 何争荣.夏季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10):562-563.

[14] 孔福珠,胡翠薇,吴金仙,等.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1):72-73.

[15] 袁小玲,吴立炯,杨卫红,等.宜春市非检测因素引起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8):865-867.

[16] 汤传敏,洪缨,席光湘,等.采血不足量的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1):1228-1229.

[17] 张良,王小芹.非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5):120-122.

[18] 赵彩萍,王雪峰.无偿献血者ALT增高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0,(9):2582-2583.

[19] 王洪波,林园,周菁,等.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北京医学,2010,32(2):145.

[20] 周立军.季节变化对献血者ALT初筛结果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5):1901-1902.

[21] 邓素容.医院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13,42(22):2661-2662.

[22] 赵同刚.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依法做好血液安全监督工作[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6):406-409.

[23] 吴立炯,段琳,舒轶,等.吉安市中心血站医疗废物处置环节的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1(2):50-51.

[24] 姜拥华,潘维平,曹鹏远,等.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监管存在的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 21(1):96-99.

第5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采血车是血站的流动采血点,承担着献血者的招募、血液采集任务。这种工作方式,在方便献血者的同时,也扩大了无偿献血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人民群众对献血事业的了解支持和信任,促进了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发展[1]。采血车是血站的窗口科室,任何疏忽大意和管理不善都可能酿成严重不良后果。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来流动采血车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对策,供血站的同道参考。

1采血车风险相关因素

1.1设备因素

采血车不同于固定的采血点、屋,经常流动,特别有时下乡镇,路上颠簸,极易引起设备损坏,特别是采血秤容易引起称量不准确或摇摆频率达不到要求。

1.2人员因素

①采血车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新上岗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血液安全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②采血车外出采血有时献血员特别多,忙碌时对献血者健康征询评估不充分,采血时不能执行一对一贴签。③采血护士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采血过程中不带口罩,采血前手未消毒。

1.3环境因素

①采血车停在人群聚集区或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环境嘈杂,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采血车有固定的停靠点,不能选择在阴凉处,有时电压点,空调效果不好,车内环境闷热,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高。②采血车到站后,当班司机未按要求消毒采血车,采血车空气监测达不到要求。③当班人员工作结束后,未及时清理饮用的食品和用过的废弃物,造成采血车内有异味。

1.4管理因素

①当班人员未严格按操作规程对血液、血样标本、血样辫交接、核对,造成血样辫遗留在采血车上。②初筛检验时金标法检测HBsAg,未按操作规程加入血样量、反应时间未严格控制,造成HBsAg阳性者漏检。③血液采集后热合未按要求检查热合处,有时造成血液渗漏报废。④血站的主要工作是采供血,服务对象中献血者虽然为正常人群,但我国是病毒肝炎的高发国家,约10的人群为HBsAg携带者。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发展。所以仍有相当比例的献血者为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其血流及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传染性[2]。工作人员如果不注意个人防护,初筛检验和采血过程中有时不慎被血溅污染或被针刺伤,被传染的风险性大。

2.管理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

必须定期对关键设备进行检定或校准。除国家强制检定设备外,其余设备血站可以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由经培训具有资质的质控人员自行进行,或委托相关计量机构/生产厂商进行[4]。采血车上的关键设备有血压计、体重秤、贮血冰箱、采血秤、热合机。血压计、体重秤、采血秤每年委托本市计量测试所检定并出具报告。贮血冰箱、采血秤质管科按关键设备质量检查,频率分别为每月、每半年检查一次。采血秤、热合机当班人员上车后要开启并检查仪器证实处于正常状态,发现故障及时处理。

采血车工作人员在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在使用过程中密切注意设备的工作状态,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标识,同时报告相关领导及时处理解决。

2.2加强人员培训

员工必须结合工作实践接受相关签名的工作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的培训,并且经过评估表明合格,才能允许在工作文件或记录上签名[3]。血站应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加强上岗人员的教育培训,结合采血车工作实际,制定科室培训计划,学习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与血液制品远程教育》、安全与卫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质量管理、环保意识、签名法律意义等。

科室主任应定期组织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学习本科室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等,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业绩评定等方法对培训效果及人员能力进行评估,员工经培训考核合格,并达到相应资质要求,办公室授权后,才能正式上岗。

办公室加强对采血车员工日常工作业绩的评价,对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的员工及时暂停其工作,安排培训、考核或转岗,使员工的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适应。

2.3加强采血车内环境管理

每天上班时采血护士戴手套用1:20“84”消毒液擦拭各工作台面,车内壁、采血秤、热合机、止血带,整理当日所需的工作物品,将桌面和地面用同浓度的消毒液喷洒,再将地面拖干净,清洗拖把备用。每天收班时检验人员将车内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分别打包清理,保证日产日清。收班后当班司机及时做好车内清洁,插上消毒机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消毒时间设定为2小时,第二天早晨收线即可。

2.4加强质量管理

①最高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到采血车上督导检查,对发现的不足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纠正。②进一步细化采血车各岗位职责、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强化采血车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落实管理制度、奖罚分明。③合理安排人员,团体采血人数较多时,适当增加工作人员和安排志愿者,让志愿者承担献血征询评估、采血后服务等工作。④工作人员热合时,在热合过程中不应用力牵拉或扭转导管,待焊极松开1~2秒后方可取出已封口的导管。应检查热合部位,如有渗漏,则重新热合,并评估对血液无菌性的影响[5]。④严格站内感染管理监测:质管科每月对采血车空气、医务人员手指、献血者手臂的消毒效果以及使用中消毒剂的细菌污染进行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⑤科室内部应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会议,对上一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改进方案,防止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方瑞峰,胡勃,王海英.流动采血车工作管理.中国输血杂志.2000,3(13):217-218.

[2]杨勤,曾桂萍,黄林莎.血站采血护士工作中的潜在危险及防护策略.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3):135-1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第6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采血车;护士;职业危害;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102-02

血站是为临床提供合格血液及血液制品,而且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组织。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血站的采血模式从先化验后采血到快速初筛后直接采血的转变,从计划指令性献血到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枣庄市中心血站的临床用血98%来自街头的流动采血车,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就成了主要的采血场所,为广大的献血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采血车特殊的环境、位置等因素,献血人员流动性大,来源复杂,采血护士所采集的血液有可能含有HBV、HCV、HIV等病毒,而且采血操作频繁,针头等锐器还可能刺伤皮肤,对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采血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1],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危害隐患,我站充分重视这些因素,护士配合,加强综合防护管理,护士满意度大大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潜在的职业危害隐患因素

1.1环境因素

街头采血车是一个个流动着的血站,在繁华的商业路段和闹市区停靠,流动人口大,采血车护士经受着噪音、空气等的污染危险,如川流不息的车辆,沿街商贩的叫卖,商业促销的大声宣传,形成了高分贝的、不能人为控制的噪音。采血车空间相对有限,采血护士的前期的宣传、解疑等工作都需要在车外进行,汽车产生的尾气、大气中的浮尘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威胁着护士的健康,影响人的生理变化。医学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噪音、污染,易造成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呕吐、胃胀、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对心血管系统及视觉器官也均有不良影响。枣庄市中心血站有三辆采血车,随着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市民知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采血量越来越大,逐年增多,全年的采血量98%来自于街头采血车,还需要安全、耐心、细致的全程服务,任务繁重,护士普遍编制不足,每个班常常连续工作超过6 h以上,每周的两个休息日常常得不到保障,最远的采血点,医护人员来回需要2.5 h车程的颠簸劳顿,再完成大量的采血工作,常年的大量的体力消耗也威胁着护士的健康,对每个采血车护士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1.2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性因素。采血车空间狭小,尽管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筛查献血者,献血者的血液和体液还会有传播病原体的危险,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研究结果显示,含病毒较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体液,HIV的感染率为0.1%[2]。大量的献血者的血样,HIV感染的“窗口期”的血液形成的气溶胶或气雾等。

1.3物理因素

采血车护士在整个的采血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头和其他锐利的器物擦伤,有研究表明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原性疾病[2],工作中被直接采集的阳性血液的针头刺伤的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3],每天采血车常规X线消毒,如不进行有效的防护,也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

1.4化学因素

采血车环境封闭,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在空调系统中循环,可以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关节疼痛、记忆障碍、注意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异常。采血车消毒要求严格,护士需频繁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台面、地面和物品的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和胎儿流产。

1.5心理因素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工作风险有关,采血车环境封闭,空间狭小,采血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护士的编制不足,护士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献血者多,常常超负荷连续工作,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护士情绪烦躁、头痛、头昏,身心疲惫。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

2危害隐患的防护管理

2.1安全教育

树立采血车护士的安全管理理念,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推行标准型预防,即假定每份血液都潜在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1],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和医疗垃圾的分类管理等医疗制度,提高防护的依从性,提高执行率。

2.2改善采血车的环境及设施

采血车停放的地域,选择远离噪音的清洁的区域地段,与周围的店面做好协调沟通,尽可能减少噪音、浮尘的污染。采用层流通风,安置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落实好口罩、隔离衣等防护措施,进行动态空气消毒,减少采血车内空气污染,定期检测空气细菌培养结果。

2.3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实施屏障保护,戴好口罩、隔离衣。工作服或工作台面染上血液时,及时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提高采血车护士的洗手依从性,如无条件应及时用以乙醇为主的无水洗手液洗手[4]。每次采血前后都用浸泡过84消毒液的小方巾擦手,避免二次污染,并定期检测方巾的消毒效果。留做化验用的血样,尽可能加盖或密封,减少外置时间,减少气溶胶、气雾的产生,采血用的治疗盘、钳子、剪刀等器具,严格按照《消毒的技术规范》进行浸泡和消毒。

2.4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防止锐器伤,安全使用针头、剪刀等锐器,正确操作及用后的安全销毁,用过的针头应装在防水耐刺的容器中,集中储存并焚烧,做无害化处理。避免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针头等锐器物,应用金属容器盛放后传递。在处理用过的针头时,应佩戴防护手套,且工作要细心,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应立即从伤口的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并用大量的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酊、酒精消毒后用辅料包扎伤口。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存在感染,并进行随访观察。疑有特异型感染上报单位感染科,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

2.5化学因素的防护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解决好消毒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之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器的性能和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戴较厚的合成橡胶手套,可以有效避免皮肤与消毒液的接触,并注意将消毒液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

2.6心理因素的防护

在采血工作管理中,护理人员配备充足,尽可能地避免护士的超负荷工作,注意人力资源合理安排,保证护士的休息和体力,减轻劳动的强度,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减轻因学习新知识带来的心理压力。采用激励机制,提高护士的信心和荣誉感,还要注意合理饮食营养和休息,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加强锻炼,增加自身抵抗力,并接种免疫性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枣庄市中心血站有三辆流动采血车,每年接待的献血人数达4万余人次,且每年以12%速度递增,做好采血车护士的职业防护管理,减少危害隐患,符合血液ISO9001国际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要求,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促进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血站发展新跨越。

[参考文献]

[1]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2-153.

[2]邹宇华,陈少贤,周舒冬,等.医护人员的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与SARS感染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6(4):663-665.

[3]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0-153.

[4]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5]张兴友,范江.艾滋病病毒感染与艾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第7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摘要]利用“木桶定律”的原理,结合护理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实施科学规范管理,在提高护理队伍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人满意度,不断优化护理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工作意义。

[关键词]木桶定律;护理管理;启发和实践

在阅读《每天学点管理学》一书中的“木桶定律”后,为我在护理管理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启发,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的往往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是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只有让所有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现将对木桶定律的理解及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感悟。“木桶定律”:即一是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储水量不是由最长的木板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将其进行推理,一是木桶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桶底的好坏;第二是每一块木板的长短,关键是最短的那块木板;第三是木板和木板之间的缝隙是否紧密,这就是木桶理论。其实护理管理与木桶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把护理系统比作一只大木桶,每位护理人员则是组成大木桶的一块木板。应用木桶箍的人本原理,实施科学规范管理,在提高护理队伍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人满意度,不断优化护理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现实工作意义。

1.固“桶底”一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一个完整的木桶除了木桶中长板、短板,还有底板。正是这谁也不太重视的底板,决定这只木桶能不能容水,能容多少重量的水。对护理管理而言,桶底就好比是护理人员的素质。每个护理人员都是桶底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

1.1提升护士的职业形象

如我院要求护士上岗着装统一(胸表、发网、护士裤、鞋等体现出护理人员的精神风貌)。带领护士长们参观学习移动公司的礼仪服务、请石河子大学护校老师来我院讲授《护士礼仪规范》、观看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现代礼仪知识讲座》录象,制定出56个护士礼仪规范的服务流程并组织培训和考核等。

1.2加强护士个人工作能力

实行护理岗位设置及护理人员分层(能级)管理,并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按照护理人员工作岗位进行定义,明确各岗位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进行管理,每个能级都有具体岗位描述,实行人员与岗位、人员与能级的对应,增强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成就感。

1.3不断完善业务学习及考核制度

举办护理技能及护理知识竞赛活动,为护士搭建成长进步的平台,督促护理人员平时加强学习,如自学考试、电大学习(目前自学本科毕业13人、大专30人,在读本科10人,在读大专15人)、每年派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30余人次,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全院护士80.2%。实行每季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理论及操作考核,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评优、竞争护理管理岗位(有6名护理人员竞聘为护士长)、竞争职称岗位(18名护理师竞聘为主管护理师)等挂钩,不断促进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2.聚“中坚”-补好“板隙”

木桶能否有效地容水,除了需要坚实的底板外,还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如果每块木板配合不好,出现缝隙,最终只能导致漏水。而桶箍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把一堆独立的木条联合起来,紧紧地排成一圈。同时它消除了木条与木条之间的缝隙,使木条之间形成协作关系,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封闭的容器。如果没有了桶箍,水桶就变成了一堆木条,成为不了容器;如果箍不紧,那木桶也就是千疮百孔。

2.1为了防止水桶之间的出现板隙,必须重视护理人员管理中的“板隙”建设。如在日常的护理管理中,桶箍如同制度、职责、工作标准,通过对各项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等,将护理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和规范去做,在护理人员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学会优化组合,使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2要了解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措施

板隙不是一成不变的,护理部作为职能部门勤下科室才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如参加科室的晨会及患者的床边交接班,及时了解原因,分析问题,完善制度,努力营造和谐、宽松、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如有的护士在节假日、单独值晚夜班或是临近下班时,放松警惕,工作散漫,用手机聊天等类似现象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事实上影响到护理工作整体质量。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固紧桶箍,在全院护士大课上给予不点名的批评,让大家引以为戒。

2.3桶箍也如同护士长的管理水平,我院有17名护士长,每一位护士长带领者10多护士,护士长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室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护理部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护理管理人员,如举办护士长管理培训班、组织护士长进行护理技能的考核等,为护士长购买《做高效能的自己》管理丛书,结合本职岗位写出工作体会,举办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提升护士长的护理管理水平。

3.用好“短板”

每只木桶盛水容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高度,而是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高度。因此护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从不同角度寻找“短板”然后对症下药,如新上岗护理人员的带教与培训。强化环节质量控制,建立护理工作流程并自觉遵守,保证护理安全。各科护士长用正确、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来实施护理管理(工作量、工作质量、满意度等),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使每项护理工作不留缺口,即找出最短的木板并将木桶箍紧。

3.1针对护理系统内的短板现象“问题护士”,采用基础知识、专科技能培训并与她进行谈心、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查找问题的根源,关心和帮助她们,对伺题护士经过多次教育帮助仍无效者除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外仍不改正的给予辞退(辞退2名护士)。

3.2用好“短板”,既能体现出护理队伍里的人文关怀,也能促使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有些护理人员在护理专业上由于多种原因趋于劣势,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着特长,如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比较强,就让她们为患者做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一日清单等。通过正确引导使她们在长处方面有发挥的机会,增加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4.树好“长板”

长板就是比较优秀的护理人员。她们是医院的形象和品牌,是同事效仿的榜样,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更是医院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因而护理管理者必须多加珍惜,善加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5.整好“薄板”

由于每位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思想境界、教育理念、心理素质、能力水平等有着不同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如同木桶的薄板的护理人员,会影响整个护理管理水平。如有的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较差,将护理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将自己视为撞钟的和尚,工作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时有懈怠现象。有的年轻护士由于刚出校门,社会阅历较差,同事关系处理不好,护理经验欠缺,好高骛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弱(近两年招的护士大部分是90后,有的是独生子女。)等等。如果这些“薄板”不能及时发现并修整好,势必成为护理队伍发展中的隐患,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漏水”事件。因此护理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预见性,及时发现护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坚持不懈地做好“薄板”的补缺工作。

6.注重护理文化教育

提高团队凝聚力,护理部在不断推进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开展的同时,开展了“爱在身边”的主题年活动。2012年1月护理部在全院护理人员中发出以“爱医院,爱岗位,爱病人,爱同事,爱家人,爱人人”为内容的“爱在身边”主题年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发出倡议书,并以板报评比的形式向全院护理人员宣传活动内容。通过开展“爱在身边”系列活动,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6.1爱医院

以我们的医院而引以为自豪,以能成为我们医院的一分子而为之骄傲。在全院护理单元开展节能低碳活动,以人人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及时关水龙头,及时关灯,拔插座,对废纸进行再利用,为我们的医院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6.2爱岗位

热爱我们神圣的护理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我们不凡的业绩,举办“四项”护理技能及理论竞赛活动,全院64名护理人员参赛。

6.3爱病人

充分体现白衣天使的美丽与善良。用我们的优质护理服务来抚慰病人受伤的心灵,减轻病人的痛苦。6月在儿科为幼儿患者举办欢度“六一”庆祝活动;外一科为民族患者减免治疗费550元,出院后医护人员带牛奶及饮料看望病人。外二科为一名患者不但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还免费为患者治疗和护理。内三科为脑出血患者开通出院后回访热线,为出院患者发放用药指导卡。外三科坚持每日一句的哈语学习,在病区走廊设立健康知识宣传栏。各临床科室为患者提供便民措施达15项。教育护士当患者需要帮助时禁用“等一会、马上”等语言,逐步使护理服务的质量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从93%提升到97%。

6.4爱同事

工作中倡导团队精神。团结友爱。要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护理部在护士过生日时发送生日祝福短信,在年轻护士结婚时送去鲜花祝贺,看望生病的护士。科室医护人员过生日时为其举办生日祝福活动。同事之间有人病了,主动替班;年轻护士遇到疑难问题,主动提供帮助。

6.5爱家人

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家人是我们的工作的坚强后盾,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才能创造事业上的辉煌。护理部在过春节前为每位护士长家人发去节日问候的贺卡,护士长给科内每一位护士发去祝福的短信,感谢一年中对护理工作的支持。

6.6爱人人

第8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 补偿机制 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70-03

自199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江苏省无偿献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全省无偿献血量达27,119.9万mL,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比例达100%,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100%,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4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地大力推广成份输血、科学合理用血,全省成份输血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成份血使用率达99.79%,红细胞使用率达99.56%。

一、江苏省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现状

按照财政部最新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2009年全省采供血机构收入总计51,447.53万元,其中事业收入45,142.12万元,财政补助收入6,305.41万元;2010年全省采供血机构收入总计57,296.97万元,其中事业收入46,204.35万元,增长率为2.35%,财政补助收入11,092.62万元,增长率为75.92%;2011年全省采供血机构收入总计62,086.2万元,其中事业收入49,346.11万元,增长率为6.8%,财政补助收入12,740.09万元,增长率为14.85%。2009年全省采供血机构事业支出总额48,155.88万元,2010年全省采供血机构事业支出总额54,150.55万元,2011年全省采供血机构事业支出总额62,046.67万元。

2011年全国采供血机构收入总计731,716.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128,927.25万元,占比17.62%;上级补助收入3,281.26万元,占比0.45%;事业收入588,185.36万元,占比80.38%;经营收入1,865.9万元,占比0.26%;其他收入9,456.53万元,占比1.29%。当年全国采供血机构支出总计685,999.55万元,其中上缴上级支出89.74万元,占比0.01%;事业支出683,816.98万元,占比99.68%;经营支出1,619.76万元,占比0.23%;自筹基建473.07万元,占比0.08%。

由此可以看出全省采供血机构在2009年至2011年间的事业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增长稳定,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财政补偿增长速度较快,当年年增长率为75.92%。因此江苏省各地财政部门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安排采供血机构所需经费这一补偿政策得到了基本落实。

从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年度总收支情况看,在收入来源上以向临床供血取得的事业收入为主,占总收入的80.38%。其次是财政拨款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占17.62%。2011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显示,2011年全国采供血机构财政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占基本支出比例仅为15.63%,低于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等其它公共卫生机构,说明财政部门对采供血机构人员经费等基本支出的补偿程度较低。而项目支出主要是采供血机构的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每年财政补助水平相比其他公益性卫生机构也明显偏低。

二、江苏全省各地区补偿情况

江苏省有13个省辖市,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其中苏南地区包含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和苏州市,苏中地区包含扬州市、泰州市和南通市,苏北地区包含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和徐州市。各采供血机构按照国家财政部新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核算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

1.苏南地区。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有江苏省血液中心、南京市血液中心、苏州市中心血站(含常熟分站、张家港分站、昆山分站、太仓分站、吴江分站)、无锡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含江阴分站、宜兴分站)、镇江市中心血站(含丹阳分站)、常州市中心血站(含溧阳分站、金坛分站),其中江苏省血液中心、南京市血液中心、镇江市中心血站、常熟分站、昆山分站、无锡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宜兴分站、丹阳分站、常州市中心血站、溧阳分站、金坛分站为差额预算拨款单位,苏州市中心血站、张家港分站、太仓分站、吴江分站、江阴分站为全额预算拨款单位。

2009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40,970.38万元,其中事业收入34,795.53万元、财政补助收入6,174.85万元,事业支出38,149.54万元,收支结余2,820.84万元,当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84.93%,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15.07%,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16.19%。2010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44,473.7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55%,其中事业收入37,565.6万元、比上年增长了7.96%,财政补助收入6,908.1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1.88%,事业支出42,295.4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87%,收支结余2,178.33万元,当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84.46%,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15.54%,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16.33%。2011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48,423.9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88%,其中事业收入40,159.9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6.91%,财政补助收入8,264.0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9.63%,人均财政补助收入7.4万元,事业支出47,275.7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1.78%,收支结余1,148.15万元,当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82.93%,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17.07%,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17.48%。

2.苏中地区。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有泰州市中心血站(含靖江分站)、扬州市中心血站、南通市中心血站(含如皋分站、通州分站),其中泰州市中心血站、扬州市中心血站、靖江分站为差额预算拨款单位,南通市中心血站、如皋分站、通州分站为全额预算拨款单位。

2009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9,006.6万元,其中事业收入8,314.44万元、财政补助收入692.16万元,事业支出8,215.09万元,收支结余791.51万元,当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92.31%,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7.69%,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8.43%。2010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10,508.2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6.67%,其中事业收入9,255.2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1.32%,财政补助收入1,252.9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1.02%,事业支出9,786.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9.12%,收支结余722.01万元,当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88.08%,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11.92%,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12.8%。2011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11,652.29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89%,其中事业收入10,248.4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73%,财政补助收入1,403.8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2.04%,人均财政补助收入3.92万元,事业支出11,518.8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7.7%,收支结余133.48万元,当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87.95%,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12.05%,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12.19%。

3.苏北地区。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有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盐城市中心血站、淮安市中心血站、徐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宿迁市中心血站。其中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盐城市中心血站、徐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为差额预算拨款单位,淮安市中心血站为全额预算拨款单位,宿迁市中心血站为自收自支单位。

2009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12,810.95万元,其中事业收入12,089.29万元、财政补助收入721.66万元,事业支出11,701.82万元,收支结余1,109.13万元,当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94.36%,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5.64%,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6.17%。2010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15,147.0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8.24%,其中事业收入14,367.2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8.84%,财政补助收入779.8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06%,事业支出13,429.5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4.76%,收支结余1,717.52万元,当年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94.85%,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5.15%,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5.81%。2011年该地区采供血机构总收入16,559.26万元,比上年增长了9.32%,其中事业收入15,623.5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74%,财政补助收入935.69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9.98%,人均财政补助收入1.97万元,当年事业支出15,336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4.2%,收支结余1,223.26万元,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94.35%,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5.65%,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支出的比重6.1%。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江苏省采供血机构中,全额预算拨款单位9个、占比34.62%,差额预算拨款单位16个、占比61.54%,自收自支单位1个、占比3.84%。2009年至2011年苏南、苏中地区采供血机构年财政补助水平逐年递增,苏北地区采供血机构年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的比例稳定在5.5%左右,苏南地区采供血机构年财政补助水平略高于苏中地区采供血机构,但大幅高于苏北地区采供血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对加强和促进全省采供血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人均财政补助水平来看,2011年苏南地区比苏中地区增幅88.78%、比苏北地区增幅271.86%。从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全省采供血机构均在80%以上,其中苏北地区最高达到90%以上,其次是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事业收入是江苏采供血机构开展采供血业务的重要资金来源,弥补了采供血机构80%以上的事业支出。

三、江苏省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存在问题

多年来,江苏省卫生计生部门按照国家卫生部《关于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讨论稿)》要求,规划设置省内采供血机构,各采供血机构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开展会计核算和监督。各地财政部门逐步加大对采供血机构的财政补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采供血机构在公共卫生体系中职能作用。但是就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在成本消耗补偿机制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科学有效的补偿依据。国外采供血机构的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制度规范、层次明晰的补偿方式和理念,补偿机制策略与方法在不同的卫生服务体系下也有所不同,有效地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采供血机构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国内采供血机构均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均由省市卫生计生委负责管理,用于检测的试剂和配备各不一样,财政部门对各采供血机构的预算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长期以来,我国采供血机构补偿的标准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补偿依据,即便到现在国家没有在任何法律法规中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对采供血机构的投入补偿责任和水平,补偿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完善的评估制度从区域卫生规划和公民需求角度来科学评估采供血机构新建大楼、采血点布局、购置仪器设备等是否符合优化资源配置要求,无制度、标准来评判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没有科学有效的补偿依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各级政府对采供血机构的补偿责任就难以全部落实到位。

2.成本消耗与经济补偿的矛盾。目前,我国采供血机构的成本补偿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是采供血机构开展临床采供血所取得的收入,其二是财政补助收入。供血收费执行的是国家物价部门制定的指导性价格,制定的依据是少数采供血机构在开展采供血业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消耗,收费价格不随物价指数的升降按期进行调整。各省可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对血液收费价格进行上下浮动,这种价格管理体制造成了省与省之间全血及成份制品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既不利于调剂卫生资源和异地用血报销的有效实施,又很难保证各采供血机构在开展采供血业务活动中发生的成本消耗得到有效补偿。

3.财政补偿力度不够。财政补助收入是采供血机构成本消耗补偿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对采供血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财政拨款方式,目前采供血机构绝大部分为差额预算拨款单位,少部分为全额预算拨款单位,个别为自收自支单位。近年来,虽然财政部门对采供血机构的投入在逐年增长,但财政补助收入占采供血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依然较低,财政投入远不能补偿采供血机构因承担临床供血服务和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成本消耗,也直接表现出国家财政对采供血机构投入的不足。所以大部份采供血机构只能勉强维持正常运转。有的采供血机构添置先进的设备和实施基本建设只能靠银行贷款和向社会其他机构融资来解决所需资金。而贷款和融资本息的偿还又给采供血机构运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此恶性循环既不利于血站的正常运转,也不利于采供血机构的向前发展。

四、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的建议

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采供血机构体制改革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补偿机制改革又是采供血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分析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经济运行现状,有助于更好理解现有的补偿机制现状和应对策略。通过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核定收支,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等要素考核,适度增加政府财政补偿,达到收支平衡,促进了采供血机构公益性的体现,为改革的进一步推广积累了经验。针对江苏省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现状,现提出如下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发挥政府在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改革中的职能作用

当前我国采供血机构公益性淡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责任的缺失和错位。政府应该在新一轮卫生体制改革中要坚持以维护采供血机构公益性、调动医务卫技人员积极性为基本原则,以财政补偿机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为着力点,有效规范采供血机构服务行为,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采供血机构公益性回归和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提升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是既要保证采供血机构开展公益事业的需要,同时又要体现激励性和约束性,使采供血机构实现公益目标的最大化。而采供血机构补偿能否按时、全部到位,是补偿机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推进以核定收支、按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等相关指标考核确定补偿标准的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要建立有效和可执行的采供血机构收支核定机制。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是指在开展采供血服务过程中对所消耗的卫生资源进行弥补和充实,其功能是保障采供血机构服务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合理补偿。因此,要围绕采供血业务量指标,正确核定供血收入;要以采供血量费用控制等指标核定业务支出;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机构级别等综合因素考虑采供血人员收入水平,从而核定人员经费支出;要根据采供血机构功能和定位给予相应的设施、设备的配置。

2.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保障机制。采供血机构的生存、发展及其改革,无论在服务属性和运行机制调整等方面,都与补偿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阶段采供血机构服务活动过程中的消耗补偿渠道主要有财政补偿、采供血服务收费等途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较低,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4.7%;据统计2011年江苏省采供血机构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18.79%,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和我国的平均水平。中央关于深化医改的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需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来保证,要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凸显政府在采供血机构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因此,要建立采供血机构科学合理、持续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首先要明确政府出资人的投入责任,加大财政对采供血机构大型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其次是明确财政公益性投入责任,对采供血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用血、对口支援、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等支出,财政应给予补助;三是明确财政政策性投入责任,对采供血机构因政策原因增加的支出、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支出等,应由财政资金安排,确保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强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采供血机构的监督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是否到位,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和实效的重要环节。

1.强力推进卫生系统“管办分开”体制改革。多年以来,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完善,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行使的职能包括卫生政策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行业监管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既是采供血行业的监管者,又是所辖采供血机构的“所有者”,很难做到在体制上保证监管到位,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强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能,确保各项卫生政策在体制上落实到位。

2.建立健全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监督考核体系。监督考核是关键环节,在国务院颁布的新医改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利用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引导采供血机构的服务行为更加趋于公益性,需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管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以提高监督考核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

(三)不断推动采供血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通过调整经济运行机制,从而得到财政部门有效、足额的补偿,实现采供血机构公益性的回归是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改革采供血机构的经济运行机制,需要从薪酬激励、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采供血费用控制等方面加以调整和完善。

1.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机制是采供血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采供血服务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薪酬激励措施,充分体现工作能力和实效,按照采供血和血液检测量、工作质量和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绩效考核,以此作为劳务收入分配的依据,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人力资源管理。人在开展临床采供血服务工作中起决定作用,通过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增强人事管理制度的活力。首先是要通过核定单位内部部门人员编制,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打破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以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和行风要求为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其次是要建立人员聘用和人事制度,根据工作能力和业绩,择优聘用,形成能上能下,优胜略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对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履职。

3.落实新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目前,绝大多数采供血机构均未开展成本核算。因此采供血机构应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成本核算,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提升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从成本核算入手提高采供血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效率,通过成本控制使采供血机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4.完善管理制度,控制采供血费用。采供血机构费用控制是否有效与体现公益性有着密切关系,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费用管理制度,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确进行会计核算,控制水、电、气、差旅费、办公费、卫生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费用的消耗;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和绩效工资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人力成本。在当前物价指数上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采供血机构费用过快增长。

(四)加强卫生资源统筹,科学、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

政府应借鉴国外采供血机构管理的先进经验,科学、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坚持公平性、可及性、效益性、公有制主导的原则,设置采供血机构规模和数量,保证临床用血,保障用血安全;要吸引社会资金,整合社会资源,达到有利于整个区域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推动采供血机构卫生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五)健全卫生服务价格机制

多年以来,由于我国采供血机构大多为差额预算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供血服务收费是成本补偿的主要渠道,且执行的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收费价格,采供血机构无权按实际成本定价,由此带来采供血服务价格的扭曲,不能体现采供血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含量、风险和劳动强度的价值,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采供血服务价格机制,对于合理确定财政投入和促进采供血机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卫生和计生、物价、财政等各部门共同参与,按照人力成本、卫生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职业风险等要素,合理核定各项供血和服务价格,并随着物价指数的升降和服务种类的增减及时进行调整,使采供血机构在开展采供血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能得到有效地补偿。

总之,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随着新一轮医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必将会产生和发现新的问题,并找到新的有效解决方案,取得更大的成效。期待采供血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并不断加以完善,以便在执行财政部新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继兵.浅议江苏省采供血机构设备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2013(4)

[2] 吴霞,仝欣,冯娜,曹克瑜.国内外采供血机构政府管理模式的对比和启示.护理研究,2010(11)

[3] 吴明江.中国血液管理.中国输血报,2001-12-10

第9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慈善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以政府举办的社会救助为主体,慈善事业只是政府救助的补充。我国的国情更为特殊,即使明确定性的慈善组织,为了获取良好的社会信任度和号召力,也力求给自己抹上一些官方色彩。目前,开展慈善活动规模较大的的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工青妇和残联组织,以及各种全国性的慈善基金会,都有这样的特征。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企业家的家庭责任感很重,财富积累留给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此外,公众自愿参与的慈善形式还不够丰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仍以单位组织的捐款、捐物为主,民间自愿自发的慈善行为还有待加强。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慈善观念,塑造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全民参与不计较贡献大小的社会慈善氛围,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慈善事业所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例,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九龙坡区的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重庆市九龙坡区是重庆市的工业大区,也是主城向西拓展的主要区域。九龙坡区的慈善事业,能以自己的名义向社会募集善款善物的组织只有两个,分别是九龙坡区红十字会和九龙坡区慈善会。另外,区工、青、妇和残联等组织,虽然都承担着组织系统内部确定的扶贫济困、安老助学等职责,但从性质上讲,这些组织都不属于慈善事业的范畴。不过在现阶段,这些组织却在慈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慈善事业不可缺少的依托或补充。

这几年,九龙坡区的慈善事业在区委区府的助推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区各大商场、银行、酒楼和轻轨车站都放置献爱心捐款箱,方便群众慈善捐款。区慈善会在15个镇街建立了慈善分会(稻草援助中心),在条件成熟的几个镇街建立了9个慈善超市,方便就近就地快速救助特困群众。区红十字会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八小时内,就向全区人民发出了捐助救灾的倡议书,并组织职工沿街开展劝募活动。

2005年以来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区红十字会共募捐款(物)224.9万元,救助学校1所,学生100名,救助白血病儿童3例,组织无偿献血10817人次,骨髓捐赠152人,遗体捐赠登记58人,组织大型宣传活动8次,发放宣传资料共计30000份;同期,区慈善会共收到慈善捐款(物)2427万余元,救助各种困难群众2127万余元,主要用于助困、助学、助医,助孤、助残和元旦、春节慰问困难群众等,冰冻雨雪灾害捐款,以及为汶川大地震捐款购物等。

三、九龙坡区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误区影响公众参与度。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将慈善看成是虚伪的东西,甚至认为发展慈善事业会给政府抹黑;有的观点认为,慈善事业应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也有人认为,我过得并不好,比我条件好的人都没捐助,凭什么我要捐助;还有人怀疑,那些作出捐赠的企业家都是有自己的企图。此外,一些慈善组织及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员,也只将慈善工作作为自身的道德修炼,并未意识到这已成为社会分工深化、需要人们去努力拓展的社会事业。由于慈善活动经常表现为零散的和跨地区的行为,很难准确统计区域内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借助中华慈善总会的资料,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民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出认识误区导致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不高。

2.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高。目前我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过来,仍然采用行政手段而不是法制手段管理慈善组织。即使明文规定了慈善机构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但区红十字会和慈善会事实上仍有较浓的“官方”色彩,加上机构工作人员的意识难以脱离“二政府”的惯性和氛围,慈善事业难免存在一些负面效应。

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慈善组织也导致监督机制不完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度,挫伤了公众慈善捐款的积极性。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慈善机构仍旧太少,2007年基金会共计1233个。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内部建设,虽然我国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做了较详细的规定,但从中可以看到,注重的是行政监督。慈善组织行业自律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特别是随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这一点还未做到。一些慈善机构管理上存在漏洞,缺少必要的监督、审计,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善款使用随意性大,影响了公信度。

3.成本困境制约慈善事业的发展。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支付成本,慈善事业也不例外。《基金会管理办法》和《公益事业捐赠法》中都明确规定,慈善活动的成本只能“在利息等收人中按照国家标准开支”。这就意味着,当某公益机构“利息收入”很少或者没有时,该机构就将陷入财务困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慈善成本的确认办法不统一,但却普遍认同慈善工作需要成本。如美国100家“最好”慈善机构的平均筹款成本为7%、行政成本也为7%,二者之和占总捐款的14%。但是,我国的市民百姓目前对此还很难接受,认为慈善成本就该由慈善组织自己在善款之外消化。九龙坡区红十字会和慈善会接收的所有捐款,全部用于慈善项目,自身的运行成本则依靠财政补贴。因此,成本问题已成为制约慈善事业能否独立、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

4.慈善组织的行业管理滞后。慈善资源的募集和运用都存在“多渠道”的特征。九龙坡区也如此,市、区的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在区内直接募集慈善资源。正是因为这种“多渠道”,许多具有善心的机构和个人,时常遭遇为同一标的“重复捐赠”、“捐赠举牌”和“捐款排名”的烦恼,使他们感到某种压力,对善心有所损伤。

另外,税收优惠政策只针对货币捐赠,实物捐赠不享有,使捐赠者的选择范围比较狭小,不能最大限度的方便具有公益精神的企业家进入慈善领域。

5.慈善组织不健全且人才匮乏。慈善事业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许多学科,同时又是一项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工作。目前慈善机构的队伍现状很不适应慈善事业的发展。如区慈善会仅有一个离退休老同志在专职工作,区红十字会没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专职人员,现有机构与区医学会和区献血办公室交织在一起,现有的五个同志均是区医学会的编制,且有两个同志已近退休年龄。慈善事业非常需要高素质、有开拓创新意识、经过正式培训的年轻同志参与。

四、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

发展慈善事业,要坚持扶贫济困、自愿无偿、公开公正、政府推动、民间实施的原则,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制定政策法规,规范募捐活动,依法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慈善氛围。现代慈善,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互帮互爱、共同进步的事业,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慈善事业一方面在建设物质世界,同时也在建设精神世界。建议九龙坡区把发展慈善事业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弘扬慈善精神。通过宣传部门,向媒体提出要求,九龙电视台开办慈善专题节目,街头的张贴专栏定期宣传慈善活动的典型事例,在道路和社区营造慈善文化的氛围,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通过教育部门,要求学校让慈善理念进书本、进课堂,并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通过这样的宣传教育,促使市民百姓的慈善救助范围从家族、血缘之间向所有人们扩展,从而自觉参与慈善活动,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信度。慈善组织要提升自己的公信度,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建议区各慈善组织提高慈善活动的透明度,要对善款的募集、管理、使用、增值等环节制定公开透明的管理程序,每次较大规模募捐后都要在媒体上详细报告善款善物的募集和分配情况,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对慈善项目成为豆腐渣工程要坚决追究,不迁就基层官员或承包商的恶行,及时处理工作失误或责任事故,认真追查私吞捐款的违法行为;积极为受助者开展技能培训,提高“造血”功能;从业人员必须心系弱势群体,尊重受助人的人格尊严和生命尊严,说实话、办实事,不能高高在上的施舍款物;持续开展慈善宣传等。

3.规划慈善发展,培育慈善队伍。发展慈善事业,应通过长期规划,明确慈善事业的指导思想、筹资方式、资助目标,建设并逐步扩大一批慈善基地。建议九龙坡区的社会事业规划,对慈善事业予以足够的关注。当前,首先应解决好区红十字会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的问题,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在岗员工的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使之在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愿为慈善事业作出奉献。

建议九龙坡区建立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服务、绩效评价与激励回报机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青少年参加志愿者活动,号召成年健康公民每年为慈善事业提供一定的义务工作(劳动)量,并使其在志愿服务中获得的精神满足。与此同时,还要探索和规范区志愿者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4.鼓励机构合作,推动联合募捐。慈善组织的运作过程是募集和运用慈善资源的过程,政府既要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以鼓励捐赠,又要有完备的约束机制来规范慈善组织的运作,从而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建议参考国际慈善组织的评鉴标准,不定期的对区内的慈善组织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通过媒体和网站予以公布。这样,加大了慈善组织的透明度,能有效的维护慈善组织的信誉。

在同一地区有两个以上的慈善组织在募集慈善资源,必然会产生竞争。由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质,这种竞争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控制或消除。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慈善联合募捐活动,即通过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被公众信任的非营利机构,向广大民众进行募捐,然后经过专门机构评估,再把募捐所得分配给提出申请的社会福利机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建议由政府出面鼓励慈善机构进行分区域、分部门的合作,推动联合募捐。

5.打造慈善品牌,干群共同努力。我国共青团组织的“希望工程”,全国妇联的“幸福工程”,全国总工会的“送温暖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烛光工程”等慈善活动,已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形成了良好慈善“品牌”。九龙坡区开展的“夕阳助老工程”也在域内有较大的影响。用市场的眼光来看,“慈善品牌”是慈善机构的财富。

要提升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干部和群众在突发性灾难面前,都能第一时间投入积极的救助工作,能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宣传慈善理念和价值观,引导人们认同慈善品牌;能进行救助项目的组合,集中财力,在政府最关心、社会最关注、企业最乐于帮助的问题上展开救助活动,有声势、有效果;还要注意慈善文化与市场文化相结合,使慈善公益理念与公司的市场拓展计划联系起来,用形式多样的方式筹募资金,从而扩大慈善品牌的影响。

6.探索基金投资,破解成本困境。慈善事业的财力基础往往表现为各种慈善基金,通过基金的运作施行专项救助计划或支持社区和村庄的发展。实践中,区各慈善机构募集到了一定的慈善基金,因担心投资风险,都是将慈善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取微薄的利息,其实这很可能导致基金本金的隐性贬值。要想基金能保值和增值,惟一途径就是开展投资活动。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控制慈善基金的投资风险:一是投资尽量委托专家来运作;二是投资风险的底线应保证本金不损失;三是投资效益的评估要考虑周期效应,不强求立竿见影;四是投资要实行多元化策略,降低风险;五是在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购置优良固定资产以实现增值。建议九龙坡区的慈善组织在这些方面勇于探索。

当然,由于现行规定慈善成本只能在利息收入中开支,意味着慈善组织都必须储蓄相当数量的善款金额,这样很可能违背捐赠者意愿,也会影响慈善活动的效率。因此,建议九龙坡区财政继续支持慈善事业必需的运行成本。与此同时,建议开展专题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重新确定慈善成本开支的途径和标准,力争破解慈善成本的困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