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研究开发适合县域内的校本课程,并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对推进县域内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得全县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1、理论意义。深化县域内中小学对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及意义的理解,并进一步丰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2、实践意义。在校本课程研发的阶段,对与内容相关的、符合学段学生特点的活动进行整合性分析,在课程实施阶段使不同学段的学生能在此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个人情感意识以及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体验。

一、明确目标,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整合模式。

为使经济落后的县域,实现三级课程可以开足开全,又不会造成学校负担,以“教材统一―活动各异”的形式来实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为达到这样的研究效果,本阶段特制定以下目标:1、加强县域内各中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识。2、以点调动所在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培养教师课程研究的能力。3、熟悉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配合县域内各方面的特色进行材料收集工作。

二、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全县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与研究确定了以下内容:1、收集县域内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人文地理等资料。2、利用县域特点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3、校本课程的开发阶段中研究“如何与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整合”。4、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不足与适当调整。

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经过多次会议与整改决定运用:1、查找文献法。查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指导性文件,课程专家对该种课程开发的解读和实施指导意见或建议。2、走访调查法。调查县域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各方面信息,总结实施经验。3、个案研究法。确定以尚义县风土人情,家乡特点比较浓郁的内容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涉及方向,以尚义县档案局撰写的《尚义志》蓝本编写符合各中小学通用的校本课程教材。4、行动研究法。边制定课题研究方向边走访各学校,通过座谈、调查的形式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5、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实践经验,探索课程研究的原则、路径和基本模式。

三、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取得硕果累累。

课题研究筹备工作开始以来,先期进行了一部分调研,作为县级教研部门,对通过对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的调研,解决过程中不断研究整改,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1、前期调研,制定整合模式。

如何能解决全县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经过总结以上问题决定制定一种以“教材统一―活动各异”为模式的课程形式,即:制定一套全县各中小学通用的校本课程教材,而学校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减轻了学校课程开发时多种不便,又不影响学校课程实施中体现办学特色,更可以做到教育均衡发展。

2、确定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作为课程,要想让每个学校进行实施必须具备实施的准则――《课程标准》,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制定出《坝上一隅,灵秀尚义》校本课程标准低年级版、高年级版,为下一阶段实验校进行课程实施有章可循。

3、针对课程,筛选课程内容。

通过多种研究方式:走访法、查阅资料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对尚义县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收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收集到的比较枯燥的文字进行润色,配合小故事、小神话等多种文体以求达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4、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县域内各小学的教师在课程研究与评价方面有很大欠缺,教师对这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经过研究与实验校的合作调研,部分实验校的教师已经对这项工作的态度有所改观。在组织教师收集材料时,所有教师都积极主动地与成员们合作讨论,并有效地删减内容,对研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研究中的问题与困惑

1、理论指导不到位,研究容易进入误区

因为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流程不熟悉,导致在研究过程中走弯路。研究初期成员及实验校的的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关于校本课程培训,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课题组出现这些问题后,及时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包括:课程研究方面、校本课程相关知识方面、研究方法方面等等。使成员更快的进入课程研究工作中。

第2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一、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模式

1.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教育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模式。水土保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教育来渗透水保意识。

2.校本课程式

水保校本课程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最专业的模式。应在水土保持普及教育活动中,开设《水土保持》校本课程,并把“水土保持”列入选修课之一,组织人员编写水保教育校本课程纲要,开发水保教育校本课程。在编写好水保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水保教育课。在水保教育课中,合理渗透水保理念,使水土保持校园教育活动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3.水保竞赛式

水土保持类竞赛,是学校开展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常见模式之一。为了让中小学生牢固树立水土保持观念,切实感受身边的水保教育,可开展水土保持进校园系列活动。如举办水土保持科普知识类竞赛、水保故事比赛、水保演讲比赛、水保征文比赛、绿色格言警句标语征集比赛、水保杯手抄报比赛、乡土地理小论文比赛、水保主题作品比赛、“转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水保黑板报评比活动等。

4.水保宣传式

一是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媒介,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以“保护水土,保护生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水土保持普及教育活动,在校内设立水土保持宣传专栏,宣传水土保持基本知识;张贴水土保持的宣传画和在我校开展的水保报活动的照片,向学生宣传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知识。二是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形式加大校园宣传力度,推广水土保持知识。三是可以以电教室为平台,利用福建省水土保持教育网站,创造性地开展水土保持网络宣传,大力宣传水保的重要性,使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5.课题研究式

开设兴趣小组,以研究性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为契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水土保持类课题研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不同的水土保持课题研究: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设简单的课题研究;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体系上,开设专业性的课题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水土保持研究性课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自主探究、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参与水土保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6.科考调研式

科考调研式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最为直观的模式。因为,只有通过实地观察、亲身感受,才能真正触动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识。例如,实地参观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晋江市水土保持展览馆,不仅可以了解水保科普知识,还可以动手模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实验如模拟径流场,通过科考调研式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水土保持的感性认识,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7.主题班会式

利用班会课,以3・22世界水日、6・5世界环境日、4・22世界地球日为契机,开设类似“携手保护生态~共建绿色家园”等水土保持主题教育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展现学生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思维,以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思维和方式宣传水土保持意识,实现水土保持观念的传承。

第3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为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融合和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并通过动手制作,掌握技能,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形成校园手工文化,我们确定课题“小学生创意手工的实践与研究”。

创意手工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种,属于手工课程的范畴,包括布艺、粘贴、毛线球、中国结编织、剪纸、折纸、绳编、丝网花、串珠等各种益智手工的制作。开设“创意手工”校本课程是树立大课程观,构建大课程体系,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可以促进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校的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有质量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认为,这些话道出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束缚孩子的手脚无异于限制孩子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大及家用电脑的不断普及,曾经广为提倡和流行的模型、手工制作,已经越来越淡出现代学生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游戏,越显成人化的家庭装饰摆设、昂贵不能拆拼的电动机械玩具等,也都让学生失去了动手机会。

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从劳动课、美术课和每周五下午的校本兴趣课程入手,确定“创意益智手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尝试通过动手制作,掌握技能,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创意益智手工文化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课题的界定

创意手工属于美术教学的一类,该课程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完成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切入点,培养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动手做”中习得知识。学生通过探究奥秘、获取新知、亲历过程、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进而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二十世纪初杜威推行“做中学”,使学生有目的的活动,积极的思考,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三、理论依据与意义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采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来实现。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而学生通过折纸、粘贴、结绳、串珠等手工制作,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学、教、做合一”理论主张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习,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服务生活。“动手做”手工创意活动是最丰富、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能力的最佳时期。创意益智手工是一种手脑协调的创作活动,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益活动,更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极好途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手工课程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来自社会可利用的手工教育资源,逐渐进行课程资源多元化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

3.行动研究法:观察学生的兴趣需要,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教育机智等。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正。确保研究方向正确,措施有效。

4.经验总结法:定期对研究的情况进行小结,逐步完善研究方案;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结绳、串珠、纸工等手工活动的研究,把美术、劳动和校本兴趣课程等学科中的手工制作类课程进行整合,在常规课程教学和校本兴趣课程中进行“创意益智手工”实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益智手工文化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动手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注意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多样的手工创意活动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特长。

3.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善于进行科学研究,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

六、预期成果

1.研究出特色手工课教学的资源整合和利用问题。

2.研究出手工兴趣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智力得到有效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对学生手工制作作品创新的呈现形式进行研究和作品汇总,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创意益智手工文化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研究出特色创意手工兴趣课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现实意义。

第4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一、“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州市众多中小学校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很多学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仅仅是带有治疗性的心理咨询,缺乏系统性,所以不能产生具有广泛性的效果,甚至有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所谓的关注只是流于形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有效地达成其教育目标,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开设专门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发展性和预防性是其主要特点,目的在于及时满足学生的动态发展需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符合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增强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在遗传、生活环境、教育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是真正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

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涉及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意义、模式、过程等方面,涉及具体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并不多。有的只是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和实施,如福建泉州第五中学和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有的除了课程开发和实施之外,还建立相关的评价制度,像南京师范大学胡文宇的研究。有的除了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之外,还涉及到课程建设的其他的辅助分析,如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编撰课外读本、武术读本。再如南京师范大学李华冬首先关注网络空间与学生心理空间的对话,其次以“校园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构建影响学生心理空间的人文氛围,最后是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评价中“3+1”评估机制与自主性“心理成长足迹”日记的设计与管理。

由已有的具体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它们所覆盖的面及采取的方式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并不适合引入直接借用。所以,我校想在借鉴现有的几种教材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一套适合两校实际的使用课程,重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所包含的模块;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设计的研究;③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模式的研究。

二、“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发模式

(一)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托于两所试验学校,对象均是两校七八年级学生,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MHT)》进行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和分析。分析时,除去效度表项目,将余下的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到全量表分。全量表分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焦虑范围。若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某个因子分高于8分,可认为该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各因子3分以下的说明该生能较好地应对,基本上没有问题。而介于3~8分之间,若学生遇上不能应对的问题或情境时,会出现心理不适。

由表1可以看出,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方面,两校的平均分均高3分,学习焦虑尤甚;在冲动倾向因子上,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高于低分,而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属于低分范畴。经分析这些因子的关系,确定“学习焦虑”和“自我认识”两个模块是两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两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分析

1. 两校生源实际情况分析

两校一直重视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生总体素质不错,但历年的心理指标测量监控仍反映出学生存在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广州市第四十九中学与广州市江南中学合并(即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后,虽然生源开始出现趋好的苗头,但其基本面仍是普通电脑派位生,学生的差异性明显,呈现的显问题仍然较为值得关注。另外,两校行政主管重视本课题的研究,为研究提供保障条件。再者,两校的课题组骨干成员均为持证的心理咨询师,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技术力量。

2. 两校现有资源情况分析

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南校区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投入20多万元建成面积170O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包括教师办公室、测验室、咨询室、沙盘室、放松室、团体辅导室,功能齐备,在海珠区学校中首屈一指;有心理咨询师三名,取得B级证书3人,C级证书39人。另外,两名驻校社工在学校开展个案咨询、团体辅导、讲座等服务项目。2013年3月,海珠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南校区成立,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是个人或者小团体。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有专职心理教师1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团体辅导,给特定的年级上心理健康课,形成本校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如《积极心理学》《创造力》《色彩心理学》,等等。同时,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也是社工定点驻校提供个案咨询、团体辅导、讲座等服务,相应的场室配备也比较完善。

三、“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架构

第5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这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品德课,小学,报告,开发,研究,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第6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本学期,我校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勇于创新,追求特色,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探索教务工作的新模式,新举措,逐步提升了我校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学、教研工作有了新的变化。

一、努力实践课程标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重视理论学习。我校充分依托教研组这个载体,要求教研组学期初必须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主题教研活动必须安排教师学习相关主题的理论知识,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

2、加强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本学期,教务处组织所有教师参加县级上好课分析培训活动,开展了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并印发了教师人手一份的相关学习材料。通过培训与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把握了新教材,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3、校本课程备受关注。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村完小都在努力实施已开发的《中国象棋》、《剪纸》、《写字》等课程。但由于条件所限,实施情况仍不容乐观。

二、抓好抓实教学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水平

1、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我校在常规管理上继续坚持检查、常规月报和教学调研相结合,并与学校综合评估、教师工作考评挂钩。本学期,对全校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大检查一次、抽查两次,组织校级教研员开展了一次教学调研活动,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现了学校工作的有序高效的运行。

2、校本教研多措并举。本学期,我校以“搭建平台,发展教师”为思路,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⑴、组织各项比赛,搭建竞争平台。为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及校本教研意识,有效地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开展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本学期,教务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全校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举行了全校小学青年教师钢笔字、粉笔字考核评比活动,开展了教师上课、主任评课比赛活动,进行了优秀教学反思月评比活动。

⑵、开展主题研讨,搭建探究平台。为了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些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创新地融入教研活动中,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专业的成长。我校积极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活动分四阶段进行,即:确定主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此外,我校还推行各村完小协作教研活动,加强了学校间、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学校做到人员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⑶、落实课题研究,搭建提升平台。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7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个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西文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它的英文表述是“Schoo1-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是“SBCD”,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菲吕马克(A.M.Furumark)和麦克米伦 (L.McMullen)两位学者首先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短短几十年这一思想很快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把课程的决策权部分下放给学校的课程政策,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各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大体都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理念,即学校和教师有权力并有义务参与课程开发设计。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活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于2012年秋季开学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方案中强调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将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并将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强调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比例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策略

根据浙江省深化推进新课程的课程建设要求,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了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它们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修习选修课程的基础,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也是会考和高考的课程。选修课程有国家选修课程、大学引进课程及校本选修课程,根据选修课程的不同特点,又将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如图1。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具有多因素的、复杂的、专业性较强的活动系统。它涉及各种与特定材料的选择、组织有关的课程计划、设计、编制等过程。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资源,积极开发丰富多样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化学选修课程。教师在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开发选修课程的同时,也可以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包括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选修课程,可以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并进行二次开发,也可以直接选用已经国家审查通过的选修课程。

1. 化学选修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必须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的专业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可以为对人文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化学史”方面的选修课程;为对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开设“实验研究”方面的选修课程。二是要有科学性、时代性。选修课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反映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如“新型材料”“化学与食品安全”“化学科技前沿”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三是选修课程要多样化、特色化。学校要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建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独特性及差异性,培育学校课程特色。如奉化武岭中学樊欣军老师开发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周边环境检测与污染情况调查》、台州一中吴君磊老师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化学视角下的黄岩柑橘》等。四是选修课程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选修课程要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选课需求。如“中国化学家”“金属冶炼工艺”“趣味化学”适合高一第1学期开设,而“化学工业(硫酸、合成氨)”适合高一第2学期开设,“化学与新型材料”则适合高二第1学期开设。

2. 化学选修课程的开设方法

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不同类型的化学选修课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开发。化学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可以是必修拓展课程,如“化学与新能源”;也可以是大学初级课程,如“分析化学之定量分析”;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如“21世纪化学发展的新前沿”;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等。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可以从化学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方向入手进行开发,丰富学生对化学相关专业的认识与体验,为形成专业兴趣与职业性向奠定基础。化学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应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疑问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应结合学校条件和当地条件,以化学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开发。

下表是我校已经开发或拟开发的化学选修课程的名称:

(注:①引进课程没有列入表中,②各类课程还在不断的开发和完善当中)

3. 化学选修课程的开发关键——设计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设计所要开发的《课程纲要》开始的,《课程纲要》是教师层面上的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从概念上讲,《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具体地讲,是指教师依据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性质而撰写的、包含一门校本课程生成所需的各种相关要素的计划文本,它至少需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纲要》是课程审议、实施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课程委员会及外部督导与评估部门评估该门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课程纲要》在撰写上虽有一定的要求,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详可略。一般情况下,包括下述两部分内容:一是一般性项目,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学材料、授课课时和主讲教师、授课对象等内容;二是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目标的陈述、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如化学知识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化学发展简史与人类文明》的课程纲要设计。(如右表格所示)

第8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根据《xx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和《xx县中小学(幼儿园)校本培训管理细则》精神,在市县教研部门的指导下,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及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龙头,整合教学教科研工作,力争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教研,推进课堂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一)精细化常规管理,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借市县教研部门“教学常规”措施的推进平台,落实教学常规,保证校本教研效率。

1.组织开展《xx市小学各学科教学新常规》专题学习会。

2.研究新常规、新设计。以“学习活动”为要素,改进备课、上课教学环节。要求各教研组、老师结合学校“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研究这个课题,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取舍、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关键学习活动,并结合市县的备课要求,对备课常规进行统一明确地规定,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一是结合学生学习常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反馈调研。二是加强随堂听课,随机抽取各层次教师听随堂课,并检查备课情况。

(二)持续跟进课题研究,推进课程建设

1.推进龙头课题研究

(1)继续聘请专家跟进指导,深入学科课堂,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2)继续开辟教师论坛,碰撞思想,分享做法。

(3)各教研组围绕学校龙头课题选择专题在备课、课例研讨等方面开展主题研究。要求各学科围绕一个主题策划一次主题展示活动,包括上课、评课、介绍、互动等。

2.借助专家力量,完善课程规划。

(1)立足校本聘请专家跟进指导,完善各学科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

(2)分学科由团队内各学科骨干牵头,具体细化学科课程方案。

(3)继续打造精品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深入研讨,积累典型课例,为更好推进实施提供一手材料。

(三)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1.继续开展教学面对面活动。立足本校优质资源,加强名师对面对面团队的引领作用,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专至少安排1次的教研活动时间供名师面对面活动。研究主题由各学科带头人确定好,提早做好计划安排,并向学校申请各级各类展示平台。

2.整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和校本培训,探索主题研讨项目管理,加强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优化校本培训博客建设。继续开辟教师论坛,开展好“一师一优课”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

3.组织参加各类评比,做好择优推荐工作。

(1)在校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推荐相关老师参加各学科市县优质课优质课评比和教师基本功比赛,并发挥面对面名师团队的作用为参赛教师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

(2)认真推进市教研院联合市电教馆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成立各学科指导组,推荐各学科老师选好题,备好课,磨好课,并在省教育平台上报名登记晒课。

(3)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等,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并做好择优推荐参赛工作。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对校本培训开展工作进行跟踪指导,确保校本培训的正常开展。同时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紧密挂钩。

2.资金保障:对培训所需资金,每学期学校都进行充分预算,保证老师的正常培训。

(二)预期效果

1.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第9篇:关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肤浅看待,似乎有理;深入分析,其实不然。殊不知,一手好字,不仅仅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将来终生学习和职场工作的名片。《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写字教学。”“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任务。”基于以上因素,我校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校本课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研究,并确定《欢乐腰鼓》、《象棋》、《书法》三个子课题。笔者承担了《书法》子课题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两年来,我们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和优化,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校发展、满足学生兴趣需求且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农村小学书法存在问题

1.唯成绩论严重影响书法教学

长期以来,衡量一所学校、一位老师或者一名学生教与学的优劣标准,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学校的升学率,教师的教学业绩,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评价三者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三位一体”构成的评价体系,让学校、老师和学生只认成绩,不重过程,导致师生与家长对学生的书写重视不够甚至忽视,学校安排的写字课程“形同虚设”,成了语文、数学老师私自瓜分、各取所需、挪为己用的“自留地”。这种唯成绩论的思想严重影响书法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开展和推进,成为农村小学书法教学最大的障碍。

2.学生对书法学习缺乏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最大推动力,书写训练及书法指导对农村小学生而言,略显单调无趣甚至枯燥乏味。在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冲击之下,有的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有的学生留恋于电视影音的动态世界,书法学习这种相对需要孩子耐心、细致、恒心、专注的训练,很难激发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观念与方法有待改进

首先,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侧重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忽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书写或完成作业时,只求速度而不顾书写的质量,教师批改也只注重字写对错,忽视对字写得是否美观、规范的评价。其他学科则认为书法教学属于美术教学的范畴,是美术老师的分内之事;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学生工整、规范、漂亮地书写理所当然地是语文老师的本职工作。这种观念对于小学书法教学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学生在书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作业和卷面不整洁,滥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等。

其次,教师书法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更新。大部分教师只把书写课当做简单的抄写训练,由教师讲解写字知识,学生按照要求抄写;或者简单示范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至于笔画笔顺、字体结构等方面内容,则略讲甚至不讲,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课题组采取的应对措施

学校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书法教学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研讨,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创新教学教法,从几个方面着力加强书法教学训练与指导,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1.融书法于各科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为了促进各学科对学生书写的重视,也为了让课题研究得以有效推进,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学校改变过去唯学科成绩论的评价体系,在各学科教学效果评价中增加学生书写分值,以促进其他学科老师对学生书写的重视。

其次,实行学生书法动态评价体系,如竞赛激励法。即把学生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并对那些写得好的字进行加分奖励;或进行小结性评比,对阶段性书写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加分;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优胜者给予加分奖励;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通过这些动态式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书法方面日积月累的进步,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成长的信心和兴趣。

2.通过成果展示激发书法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进一步成长的最大推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的兴趣长期保持,是每个课题组老师最关注的话题。我们把学校“书法园地”建设作为学生书法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积极鼓励各班定期、及时地把各自的书法作品或写字作业展示在学校“书法园地”,让全校师生观摩和鉴赏;或者把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的作品及证书复印后张贴在“书法园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把书法优秀和书法进步明显同学的心得体会展示在“书法园地”,让大家分享其成功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又通过书法成果展示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

3.加强书法教学的规范化指导

书法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过程,更是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体验到成长、成功喜悦的过程。因此,加强书法教学的规范化指导,是提高学生书法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首先,狠抓低年级书写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骨骼发育不健全,对写字有较重的畏难心理。因此,我们从一年级起,就着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尤其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和端正的写字姿势。其次,加强基本笔画教学。对于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这些笔画的正确书写,更要指导他们懂得字的书写顺序,从描红到仿影、从仿影到临帖和从临帖到创作。细心引导重点示范,使学生正确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最终实现书写美观大方的预期目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