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毕业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所实习的ab公司,隶属于某工程公司。该工程公司是以水工、市政、工民建、路桥、安装工程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有大型骨干建筑施工企业, 具有航务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建二级、市政、水利水电三级、地基与基础一级、钢结构一级、机电设备安装一级、商砼与预制构件二级、勘察设计甲级、计量二级、建筑材料试验甲级等资质。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00余名,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千余台;拥有2。6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楼和3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近700米的工作船码头和4万余平方米的海域,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公司于1998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通过了iso10012国际标准认证,取得了“计量保证确认合格证书”; xx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ab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服务品牌、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都有了初步了解。
我实习所在的学校是京郊的一所乡村学校。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我是秘书免费公文网做你最贴心的伙伴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 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途径;探索分析
1引言
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没有根据实际市场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导致人才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对于工商专业的学生要求变得非常高,不仅要求工商专业毕业生具备专业技术,而且要求毕业生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发展,才能够实现毕业生就业。
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目的就是帮助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需要对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现状和工商管理专业现状以及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其次,按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来制定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目标,从而为单位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同时,需要保证该种人才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坚定的创业目标和领导管理能力,具备长远发展的目光,能够重视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利于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提出实用的建议。
2.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传统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学校教师无法及时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实现不了创业创新研究。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创业目标和创业方向没有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能够通过不断摸索和自我尝试的方式来实现创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作用。同时,由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思维受到影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旦毕业就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因为,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就业与创业相比较,就业比创业实际、简单。可见,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展业创新创业发展。所以,学校需要采用强制性的措施来改变这个局面,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教学改革理念来改善学校教学模式,增加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增加创业实践模拟教学科目,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念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2.3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技能低下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开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差,专业技能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同时,由于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晚,并没有招聘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3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教育提出的措施建议
3.1改变教学结构
学校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通过改变教学结构方式来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确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清楚的了解,通过分析编制出科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指导书,并按照社会发展趋势来不断完善具体创业指导内容。其次,学校需要按照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创业指导书来调整教学课程,并注意创业指导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最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安排实践内容,并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模拟实践练习,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合理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还需要做好教学方式的改变。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改善课程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研究,创办课程创业辩论比赛,要求学生制定出完善的创业方案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积极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同时,学校还需要制定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来培养教师队伍,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从根本上来改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3.3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学校还需要做好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善,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创业总结、实践成绩、考试成绩的占比进行合理的调整,例如理论考试成绩的占比调整只能为全部成绩的30%,实践考试成绩为全部成绩的60%,学习自我总结、创业意识等占比全部成绩的10%。这种评价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自我创业能力。为此,学校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例如创新创业仿真、创新案例分析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实际创业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体验感,为学生的创业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由于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为此,高校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朱震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环球市场,2017(13):122.
[2]代春花.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1):193.
[3]熊彦.浅谈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J].经贸实践,2016(18):233.
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对产业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管理人才是整个竞争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这给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与此同时,作为培养面向企业经营管理、迎接国际化挑战的人才摇篮,工商管理专业自身也是我国最具市场化特点和国际可比性的教育领域,也必然面临极大的挑战。
(一)加入WTO使我国高层次管理人才竞争更为激烈
我国企业要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迎接挑战,就需要有大批了解国际商业规范、掌握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适应全球化管理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经营战略头脑的高级管理人才。[1]外国企业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后,其管理人员也必然早晚要实现本地化,同样需要大量这样“融汇中西”的管理人才。然而,我国相对短暂的市场经济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尚没能培养出足够的面向国际经营的管理人才。
(二)在WTO条款下国外工商管理教育机构将进一步争夺中国教育市场
目前,世界上很多领先的商学院都将国际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争夺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无疑是他们的重要步骤。毫无疑问,优秀的外国管理院校进入中国对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同时在生源和就业市场方面会对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压力。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经营环境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开放,多数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不可避免地国际化了。这样,我们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具备同国际上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顾客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2]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在国际商务能力方面与实践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学生在管理实践中应用外语的能力并不很高。
二、市场对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
一般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将从事企业的常规性管理工作,并通过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成长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而决定管理成败的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对复杂演变的环境的识别与反应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机会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是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和出发点。[3]具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处理专业性工作的技能包括专业的经营与决策能力、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管理变革的能力等。全面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上方面的素质能力水平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最主要任务。整个社会对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能力的认可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这种认可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目标行业用人单位的反馈。同时,通过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获得社会的赞誉,也有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这一品牌的建立与推广,从而为人才培养战略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部分目标行业用人单位的调查以及对已毕业学生的访谈得知,用人单位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各项素质能力上的表现总体上是满意的,但在一些专业素质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包括:
(一)行业性知识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中我们发现,有近70%工商管理毕业生虽然拥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等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但很难在较短的时间(3-6个月)内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深入认识,缺乏对行业特点的把握。
(二)创新意识
在所有接受访谈或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近50%的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创新不足,虽然有多种因素(如企业传统与文化、制度体系)可能导致企业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创新不足,但在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创新不足的用人单位中,70%以上的认为学生创新不足的原因在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待加强,希望学校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三)人际协调与团队合作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毕业生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适应自己工作的团队,而用人单位认为,导致这种磨合时间过长的原因在于学生不善于与老员工沟通,更愿意独立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而不是向老员工请教,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节能力
调查显示,60%的毕业生认为当工作出现重大挫折时首要的选择是离开公司另觅出路,对工作压力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无法应对工作中的挫折。
(五)冒险精神与成就欲望
一般来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将成长为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而一个企业管理管理人员必需的素质就是冒险精神与成就欲望。在我们的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在这一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并不强,这也是需要在我们的培养计划中加以强化的内容。
三、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路径设想
从目标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引导与培养,注重通过成功案例的教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群体的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迅速融于社会、适应激烈竞争的个性心理素质。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在培养战略中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关于目标定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时显示不出比较优势,为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带来困难。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同学校自身在全国或某一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范围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校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战略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做出准确反应。
第二,关于目标的达成。很显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战略目标达成的显著标志是毕业生素质的提升和用人单位(社会)的好评,以及来自于同类院校的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能力的赞誉。
第三,关于手段与路径。一般来讲,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依赖于三个维度的措施,即提高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增强教学团队的力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依赖于各级管理部门的资源投入,包括以专业建设和项目形式提供的资金和教学研究设施。总之,资金及政策性资源的投入是实现打造行业特色、获得全国性或地区性竞争优势这一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基础,这些资源在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配置,将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最终通过毕业生素质和科研能力所带来的社会声誉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主要措施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应当围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维度展开,其中培养方案修订的重心在于提升学生专业性技术知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关课程的比重,并根据管理类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的演变规律以及大学生学习周期,对这些课程在大学四年中的时序分布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4]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成立相应的人员小组,进行教改项目立项,有组织地对培养计划的改革进行专门的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关于课程建设,应当在理顺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思想,重点对标准化课程、工商管理综合案例、双语课程、个性化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进行建设。建设中注重对课程教学方法本身的研究,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1.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
1.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
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单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
1.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2.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
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
2.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2.4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1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
3.2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
3.3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4.1强化内功,打造地域性优秀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优势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面对短期内还无法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状,青岛工学院应从挖掘学校资源特色及现有学生资质潜力方面入手,争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促进“生源优——培养精——就业好”的良性循环。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争取多与当地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合作交流,首先在当地建立并巩固青岛工学院的品牌优势,获得当地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逐渐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4.2修改旧版培养方案,重构教学体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按照青岛工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实施意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2010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是结合教研室的研讨记录、社会单位需求角度、用人单位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修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了母体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特点。学校自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后,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全校上下进行发展定位讨论,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培养定位,管理学院自2012年6月启动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经过6次反复修改,完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模块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形成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政治、军事、体育教育与素质、体质提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科研活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模式。(2)学分的设置。总的学分要求方面,青岛工学院文科将从2010版160学分调整到2012版150~155学分之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分调整到153.5学分,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16学时计0.5学分,按周计的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计1学分。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53.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环节)5分,专业基础课程(环节)31学分,专业技能课程(环节)55.5学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至少3学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选。而且,凡是2个学分以内的课程集中到半个学期开设,提高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3)实践课程设置。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紧贴社会单位需求,并邀请相关学科、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课程设置论证,突出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确保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2012年修订过程中在第七学年加设了实践课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专业在前面六个学期学习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后,第七学期主要突出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5.1%。日后将继续调整增加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通识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精简、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思想政治课评估改革的精神,调整课程开设模式,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讲授以外,另外单独开设2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举办时事讲座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逐步引进并建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性的精品网络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主干和基础课程设置完整,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4门专业技能方向的选修课。
4.3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将总体培养特色思路确定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模拟大赛活动为剂,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助推剂,围绕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最终教学目标”。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特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案例有效结合,实现“延展性课程”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著名公司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校内的小店铺、学生的创业小公司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课堂教室、操场或者商场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场合,以便学生有效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将模拟实训与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有效结合。为更好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熟悉企业经营规则,在本科大四学年进行ERP软件模拟运行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的模拟实训,让学生扮演企业相关角色,切身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广告策划与财务管理等。该课程考核以小组对抗赛的结果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的竞争的残酷,以此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就业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没有固定岗位。
作为一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其核心课程通常也是其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课,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中,通常出现“工商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同时,这种宽的知识面也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够深入,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了解。同时,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企业管理工作的分工更加明确,在过去,企业通常设有综合性的企业管理部门,而目前大多数企业不再设有企业管理部门,而分解为质量部、销售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企业管理实践的这种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某个职能部门中,因此没有特色的课程和能力培养导致工商管理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没有固定岗位”。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内。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居然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原因,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定位来说,是从事工商企业基层管理的高技能管理人才。然而在当前的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重“量”不重“质”、教学内容和手段更新慢、高素质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与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甚至错位。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联系理论教学与工作实际的桥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基层企业管理人才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目标中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和技术对课程知识结构的要求,反映专业方向的学术前沿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能力,而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书本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养,较深的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素质,掌握管理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技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就必须转换观念、合理定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其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自身特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不同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面向企业招收有实践经验、实际工作经历的学员,其生源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提出了重视提高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另外,许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主观上有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提高的现实要求,而实践能力也往往成为制约学生日后在管理岗位上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迫切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众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企业角度出发,在招聘时对学生明确表示了对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需求,这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高校要想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得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中不仅要独当一面,同时必须学会协作和协调管理,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如何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高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首先从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和不断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合理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构建和完善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课余实践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同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一致;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如: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要合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样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三是要控制课程门数和总学时数。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要注重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注重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强化管理最重要的两种基本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要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改进教学内容,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全人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地发展。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水平,增强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以综合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为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传统教学方法,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讲授,形式单一、死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个性塑造及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格格不入。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有关实践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积极探索符合本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国内外教学方法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创新途径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1)基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教学方法创新。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企业家讲座、管理咨询项目、管理实习。
(2)基于社会心理学及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如,团队学习、拓展训练、管理游戏。
(3)基于IT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
4.以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目标,加强专业实习与实践。
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基于真实企业的特定情况,通过专业实习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快速胜任工作,学校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聘请企业人士或相关专家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掘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实习、企业诊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管理实战教学模式的运作中,除了学校与真实企业合作,以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技比赛,如企业管理挑战赛、电子商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执行。鼓励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可以是兼职,寒暑假短期打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做市场调研,以研究的态度学习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也更科学,更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总之,通过这种实战参与和演练,使学生深入市场调研,系统运用所学知识,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能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方面迫切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及院校特点,贴近社会需求,拓展专业深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向英.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起步晚,综合实力弱,缺乏管理经验,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更为严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观念较为保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实践较弱,因此,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寻出一条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中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较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者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公办高校又没有的实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新方向,以形成能够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方向体系。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中小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分析决策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以及职能层所需要的创新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能适应中小型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民办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旨在优化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搭建优质课程、特色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特色实践课程等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适应与引领未来能力,从而使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毕业生综合素质更加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1.切实建立基层岗位的参与式认识实习。对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宽泛,管理类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涉及到,而且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进入企业后,面对的是企业操作层的日常工作,比的是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对业务的理解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沟通、协调能力;只有当条件成熟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际工作锻炼,企业才会从内部提拔优秀者进入中层管理人员。因此,应当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安排学生到基层岗位进行参与式认识实习,让学生们从基层做起,从点滴做起,比如办公室的文员、产品的销售工作等;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岗位以学生参观和咨询为主;总的实习时间至少应当有一个月。为了更好的组织学生进行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学院经济管理系制定了学生实训手册和实习工作实施细则,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真正的学到东西,把自己在书本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真正成为一个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经济管理系依托学院的资源,尝试在校内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实习。通过这种模拟实习的平台,把企业真正的“搬进”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掌握企业运作的规律,熟悉企业运作的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学院购置了《因纳特工商管理综合实训软件》,这个软件为更好的模拟企业实际场景,使学生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为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该模拟实习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非常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通过该软件的实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特点实行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经济管理系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特点,实行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大三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由系里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这种指导方式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时间,明确专题调查的主题,从而使实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充实。同时,这样还可以克服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和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耘.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2]杨艳,罗如学.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企业导报,2010/04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类别。我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我国高校本科共设置 12 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 9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10 个专业。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说就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前些年是专业理论课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近几年实践课时虽然增加了,但是实践教学落实难,实践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实习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实习一般都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但是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岗位的人员编制,企业管理部门诸如物流、财会、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经理及业务人员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顾不暇,哪有闲情去接待学生,更不用说对学生亲手指导了。即便通过各种关系有企业出于情面接受学生实习,但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杂、跑跑腿,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由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遭到了企业的冷遇甚至是拒绝,许多地方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找门路实习,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虽然通过在校内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专业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要真正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必须通过企业实训过程的强化才能达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还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应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目前这样“双师”型教师却极度缺乏。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须对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更新培养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
养方案时,常常在拓宽专业领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关注甚少。这种现状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现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高大上。突出表现在:第一,缺乏个性。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二,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计划中应用型特点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参照学术型院校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即懂管理又懂经济,貌似基础牢,口径宽,实际学的不深不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实践教学问题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对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师资条件、资源投入、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应用型师资匮乏,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只能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第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第三,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为了评定职称和增加工资收入,在申请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承担更多的理论课时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考核环节的缺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第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第五,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落实难。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有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第六,综合实训少。现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训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设计,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先进经验。
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块体系
针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构建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四大教学模块来实施,即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三)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业可以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撰写课程论文、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观念更新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其二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其三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其四是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具体方法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引进来”就是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高级管理者,从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请一些高级管理人士、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从外校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来任教,丰富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他们强化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相关运作,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纳入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以项目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可
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也为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内容框架,不会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强化校企关系,带动实践基地建设。第四是实施弹性式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
[2]王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
1、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工商管理类专业从 50 年代开始在我国设置 , 相继出现企业管理专业、财经类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人事管理专业、会计类专业等。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专业,如电子商务、金融管理、酒店管理、商务管理等,工商管理类专业一直蓬勃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十几年来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纵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有传统专业,也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但总归来说,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虽然当前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由于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与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处于弱势,缺乏竞争力。
1. 2 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教学过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虽然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也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教学过程也还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1.3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缺乏专业特色,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企业比较看重的,比如诚信、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类非专业职业素养,往往学校的教育比较缺乏。
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是一个后天的教化和培养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职业素养往往在职场上能起到关键作用。
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的知识的前几位分别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企业重视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等、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选择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职业意识淡薄。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一切教学工作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环节中还是理论教学居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理解和适应滞后,职业意识不强。
2.2 职业发展方向模糊。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多说中长期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临近毕业,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去什么样的企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就业比较困难,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2.3 职业适应能力差。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行业适应能力差,吃苦意思弱,频繁跳槽。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岗位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对这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素质之一。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认识和体验 , 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 进入一个行业后 ,不能较快适应岗位 , 更不能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
2.4 交流合作意识不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交流、合作的意识 , 服务意识,团队分工协作意识,但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学校由于参与集体活动不多,加上很多又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独立,缺乏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5创新精神缺乏。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虽然经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学空间较为封闭,教学方法较为僵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相应的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创新、创意的探索,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新的工作方法。
总体来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高校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非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从专业建设层面入手,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增加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多渠道地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对职业、职场有必要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准确,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具备从事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定位既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区别于本科生,又有利于培养以实践性、职业性为取向的管理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培养。基于这个基本的认识,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提升和重建学生的职业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体现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除了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零星课程以外,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向学生完整的呈现职业素养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职业指导、创新思维等。另外,高职院校应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比如文学、书法、音乐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除了人文社科课程体现职业素养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也应体现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3.3 结合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环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实习工作加以锻炼和培养。而企业所更看重的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在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中很好的培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也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1.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通过此方式掌握了大量最新的专业知识。但此方法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大学生存在“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状,特别是工商管理这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开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目前急需的实践能力。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培养方式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三年级时进行“大实习”,即在企业实习一年,四年级时再回校继续上课。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然后从实践中回到理论上,使理论和实践接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2.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
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这一专业,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提高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创新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创新班安排学生三年级的“大实习”课程便增加了学生各方面的工作经验积累。如今企业要培养一个完全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这导致企业对于这类毕业生望而却步,而工商管理的创新人才则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方法和手段与社会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却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提出独到见解、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真正转变;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广东工业大学首次开创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班培养模式,选拔综合素质较强的80名学生进行培养。进行改革后的综合素质教育,工商管理创新班的课程安排、学分设置和培养模式都有了相应的改变。
1.课程安排合理化,追求知识传授的精益求精
其中,课程分四大模块,包括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高级专业课程模块、实习与实践课程模块、学术与科研模块。
(1)基础课程模块
包含科学与人文课程、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模块
包含专业主干课程,结合专业综合改革思路和质量工程要求,结合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对管理人才的新要求设计本模块。
(3)高级专业课程模块
围绕学生专业实习的问题,结合专业教师学术研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实验、实习课程模块
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目标,企业(组织)职能管理实践锻炼为基本特色,校内专业课程实验+第二课堂竞赛+参与导师研究课题,校外实战型专业实习锻炼。这种合理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可以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初就将专业实验系统导入进来,以教师的讲授演示为主,同时让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实践操作,对企业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从而做到即学即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时,兼顾学习导向与学习目的的统一。
2.培养模式创新化,追求塑造综合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