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的学科类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在普通本科与普通专科之间,因此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差,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适当的引导下仍然能学有所成。另外,独立学院由于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和家长对知识的实用性有更高的期待。因此,独立学院不能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需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另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较广,因此现有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多样化的需求。加之独立院校学生个性更加突出,个体意识更加强,性格特长更具多元化。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具备独特竞争优势更容易让他们获得用人单位认可,从独立学院的角度出发,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更能提高学生的有效就业率,增加本校在就业市场的好评度与知名度。
因此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人才显得更为合适。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按母体学校的模式运作,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亦不可避免地存在母体院校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有限的考虑,使得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行的课程体系明显体现出专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仅将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较为广泛,不分情况的进行专才教育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多样化的就业能力的培养。[2]
(二)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等,在教学模式上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应是启发式、讨论式的。陈旧而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
(三)重理论,轻实践。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实践资源更为缺乏,导致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更显薄弱,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加上独立学院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多是理论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又不突出的毕业生,不是工商管理教育应该培养的职业经理人。[3]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方案探讨
结合独立学院及其生源的特点,面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采取因材施教的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不仅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并且能有利于达成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人才。
因材施教的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并不是彻底反对现有的专才教育,而是反对不顾学生兴趣、特征的对其进行专才教育。个性化培养主张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适合自己的某方面突出地发展创新潜能。高校要树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教育观念,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责任意识,为具有不同兴趣、爰好与个性的大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成长环境和成才之路。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个性化培养可以参照以下模式: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逐步构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
(一)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兴趣与优势。首先,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必须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爰好放到突出位置。具有强烈兴趣的人能以苦作乐,激发潜能。其次,要通过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树立自信与强烈的自我意识,持续发现自身优势。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获得认可是人的一项高层次的需求。当学生受到的鼓励较多时,便会更有动力维持已有优势并发现自身新的优势。兴趣和优势的发掘为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分教师专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技能,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学科、多门类相结合的综合性师资队伍,教师专长领域应涵盖经济、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另外,为了满足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在专业研究领域,教师应该各具所长。所以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外要通过鼓励学习与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精通性。
(三)实施师生互选的导师制。在区分人才特长与教师特长的基础上,依据“个性化”原则开展导师制,既重视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也尊重教师的专长的个性化。由于独立学院专职教师人数相对于全体学生数目一般比较少,因此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到导师制当中并不现实。可以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本系老师的专业研究领域的区别,实施师生互选的导师制,由导师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4]
(四)实行学分制培养方案。学分制的实施,不仅是用学分计算学习量的教学管理手段的变革,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学生选课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使得不同的兴趣、爰好、特长得到相应的有区别的发展。
(五)通过各种方式扩充选修课容量,压缩必修课容量。选修课是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修读方案的重要组成。在独立学院较为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可以结合对选修课的重新界定、修订选修学分认定规则,扩大选修课课程资源。比如:修读本系其他专业的课程取得的学分,可计为院级选修课学分;修读其他系的课程取得的学分,可计为公选课学分等。这样不仅提高了现有课程的效益,丰富了课程资源,更从政策上保障了学分制度下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有效执行。[51
(六)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教学模式不能再局限于单一化的课堂讲授型教学,应该结合同学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其提供多种企业实践的机会,广泛的校企合作能够为同学们创造多样化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同学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增强实践能力。再者,校企合作也能为工商管理专业老师提供深入了解企业、研究管理的机会,能更好的满足师生互选导师制对老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更好的满足同学们个性化的专业指导需求。
(七)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补充内容。实行“教师挂牌上课开学初,将同头课程所涉及的授课教师和授课地点公布,学生在开学一周内可任意选听开课教师的课程,然后根据自身兴趣与特点自主选择该课程主讲教师;少数优秀学生可以在入学一年后改选专业;在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工商大类基础理论课中,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或者前期专业课成绩,结合自身意愿,开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论教学方式。
(八)改革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以促成实践教学立体平台的形成,使以上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能够落到实处。应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对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规定每一位同学在校期间需要修完一定学分的实践课程,而实践学分可以通过参与各类课外实训、学科竞赛和校企合作项目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该学分。
四、结论
面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矛盾,促成培养目标的达成。依据上文的探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可以概括为:
一个定位,将独立学院工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有着独特就业优势的应用性人才,保证各项培养活动始终目标明确。
(一)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缺陷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知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地理与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等。涉及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
1.重技术教育,轻素质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比例失调,很少有开设“职业责任”之类的课程。2.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3.重实务类课程,轻理论类课程。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衔接差,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潜能。高校选用教材未能区别本科生与夜校,与研究生的层次;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学手段上较少用电子化教学设备。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目标设置上的缺陷
培养目标是现代教育的定向标准,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采用教学方法直至确定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指导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也不够准确,存在以下缺陷:1.目标设置过于笼统,不便于分层掌握和操作。2.不利于学生树立合理择业观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经过四年大学学习,就是高级专门人才。选择职业“就高不就低”,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状态不合理。3.将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技术目标相混同。大学是一种素质教育、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或成人教育。4.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尽管我国已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培养目标错位,导致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授课内容,不能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实际,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更差。
(三)专业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导致资源浪费,给教学带来困难。降低学生的专业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例如,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深入系统地研究该专业的改革问题是我们作为财务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基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反映本科教育特点、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此,财务管理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素质、广博和精深知识结构及全方位能力结构,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应具备三个特点:其一,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其二,在就业导向上提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三者兼顾;其三,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正确界定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表现为财务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的资本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2.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会计是对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3.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进行配置和利用的资本运作活动。4.财务管理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价值管理,而财政学是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宏观价值管理,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中的基础环节。5.明确界定: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财务管理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这在各高校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如何界定这三门课的具体内容,还是没有定论。有关这三门课的教材很少,即使有些学校出了教材,但在内容上也是各式各样。特别是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划分较为模糊,如何既避免相互重复,又要能体现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握。笔者认为,这三门课程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又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1)初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入门课,应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学习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但不应过于深入和具体,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财务管理概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财务管理体制等。②财务管理环境,介绍企业组织类别、金融市场一般原理、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对称性问题、企业税收制度等。
③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详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计算,系统讲解单项资产风险与收益、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④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阐述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简单应用。⑤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概括描述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筹资类型、资金成本、资本结构;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的分类、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现金流量的计算等。
(2)中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为详细地阐述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即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运用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①资金筹集管理,详细阐述权益资金筹集、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流动负债筹资等各种筹资方式的特征、具体操作过程并对不同筹资方式加以比较和评价。②资产管理,系统介绍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的各种方法。③投资评价,系统讲述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及案例运用,通过计算证券投资价值对证券投资进行评价。④股份公司盈利分配,主要包括:各种股利形式的比较、股利政策、股份分配理论、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等内容。
(3)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开设的较高层次的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使同学们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应有以下内容:
①资本市场下的财务理论综述,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的主要财务理论,如有效市场理论、现值分析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学说等;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提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③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着重介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购并财务管理、所有者财务、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等。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门在国外只有硕士研究生才开展的专业,在武汉各高校已非常普遍。但是通过对一些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社会公众普遍对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印象是知识学得泛而不精,缺乏良好的学术本领和扎实的技能技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反应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太广太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缺乏实践锻炼。因此,有必要对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和反思,思考这个传统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和改革的必然性。
通过走访武汉市10余所高校、网络问卷调查、对该专业已经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和相关老师进行访问调查等方式,收集到问卷347份,访谈笔记33篇。笔者分析研究了武汉市各所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进一步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优势,针对突出性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此次调查涉及范围广,主要针对武汉各大高校,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湖北中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涵盖了部属省属等各种综合性大学。笔者从每个学校抽取30人作为样本,发放了问卷。此次问卷发放360份,回收347份,回收率96.39%,其中有效问卷305份,有效率87.9%。调查涉及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其中大二、大三学生作为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参加主体,在调查问卷中所占比例为75.4%。通过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类别比较丰富,开展的形式主要有课程案例分析、认知实习、综合实验、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其中,课程案例分析主要指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过程中加入现实案例供同学分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掌握课本知识的目的;认知实习指专业老师带领同学进入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询问的方式学习知识;综合实验则是包括管理游戏、创业大赛、管理决策大赛等综合性极强的竞赛项目,社会实践主要指同学们在寒暑假进行的兼职或实习等社会性的活动。由于毕业实习涉及的主要是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同学,不是本次调研的重点,此文不着重叙述。
从调查的12所高校可以看出武汉市内各大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上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差异,但总体情况参与率较低,被访者中参加过课程案例形式的比例为63.2%,参加过认知实习的比例为58.8%,参加过社会实践的达到43%,而参加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较为重要的综合实验的学生比例仅为14%。从数据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武汉市高校的实践教学依然没有突破以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听为主的模式,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本内容的学习范而广,因而社会实践,综合实验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意义重大。但是调查中却发现上述两种方式学生参与率较低,这直接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被社会普遍认为学习的知识广而不精,在毕业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课程案例和认知实习的参与率相对较高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武汉市高校的教学资源在学校内部相对集中,而校外的实践平台相对缺乏。图1中,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对实践教学比较关注的同学比例高达81.7%,方差为0.2449,可以看到武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关注度非常高。但是同时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对于实践教学满意程度非常低,仅为18.7%。其中,大一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最低,有60%的学生对实践教学都知之甚少。假设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和满意度成线性相关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ρ=0.0045,看出学生关注度与学生满意度没有直接关系。学生非常关注,想通过实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学校在实践教学中收获的效果又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的。
2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被访者中认为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学生比例高达93%。那么在实践之后,学生什么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什么方面的素质亟待提高?通过认真分析和论证,以下12方面的能力涵盖了大学生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素质:商务礼仪技能、商务谈判能力、投资决策能力、统筹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自信心和勇气、挫折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上述12项素质的量表,把对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定性分析,分为对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有帮助、帮助不大、有点帮助和没有帮助5个选项。从图2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后认为对自己的能力很有帮助的同学比率,同时调研了实践教学对学生总体而言的帮助程度,认为很有帮助的比例仅为38.6%,没有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帮助。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举足轻重。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却没有达到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
3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缺乏
通过图1可以看出,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这样的211学校,同学们对其实践教学满意度并不比一般高校的满意度要高,反而较低。不论是从实践教学的方式还是成果来看,名校和普通高校都无明显差距,对实践教学的关注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自然导致了学生们普遍对于实践的不关注,大一同学中有多达60%的同学不了解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意义,甚至连大四的同学中也有40%不了解实践教学。调研中同时发现,同学们中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影响非常大和较大的比例高达82.5%。师资力量的欠缺是实践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障碍。一方面,学校为实践教学配备的教师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来看,大部分教师有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再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实践就比较繁忙。同时在指导同学实践的教师中,又有一些老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实践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导致了指导实践的效果上有一定的差距。
3.2测评体系不完善
通过走访相关老师和同学,了解到测评体系不完善是阻止实践教学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老师们认为花费大量精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却不能立即看到成果,其隐形的、长久的作用不能通过相关机制得到证明,这不能为老师努力付出提供有效激励,因此导致了个别教师的动力不足。学生方面则认为参加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大赛、沙盘模拟大赛、国际决策能力大赛等,这些比赛在花费了参赛同学大量时间后还不一定得到好的名次,这就造成了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财力,不但影响了学习成绩,甚至不能被老师、同学理解,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也有71.9%的同学认为设备对实践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
3.3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对于工商管理的学生来说,要想能掌握并运用好所学知识,除了实践别无他法。然而对于每个学校大量的工商管理学生来说,仅有的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开展的次数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导致每次参加竞赛型实践活动的同学数量十分有限,调研中就有84.2%的同学认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自己的影响较大。部分同学感觉部分课程学完后,理论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应用,尤其是在综合利用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会计等专业的时候显得十分不足。对于一些非211高校,参加国际性或者某些专业领域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方面,部分学生是没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去参加,另一方面是很多学生没有办法了解与比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另外,不管是学校还是相关人士对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传统几种实践活动已持续了许多年,同学们都在声称社会对于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专,然而相应培养各方面能力和技能的项目却迟迟未见。
3.4学生不重视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调研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自身就对实践教学不是非常重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从思想上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大家虽然说实践教学对自己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意识上的懒惰,在实践活动中懒懒散散,导致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预期有一定的差距。
3.5企业接受能力有限,学生缺乏系统的实践
企业接受能力有限,实践教学的环境差也是一个突出因素。多数学生反应,学校对于文科性质的专业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和实践点。学校的产学研基地也主要是为理工科学生设置,即使是在校外进行的企业认知实习,也因为企业的容纳能力有限和实习成果不显著而备受争议。学生缺乏了企业这个作为知识与能力连接的桥梁,自然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战略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践应该有序、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实际的能力。
4关于实践教学的提升性对策
4.1完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培养的体系和计划,创建素质拓展方案
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重要的组成部分。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制定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对本科四年的学习作一个全局性的安排和统筹,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目标上设置特定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北京科技大学已经开展的素质拓展计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有效的方法,该校将学生的日常素质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将素质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它等。记录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培养的情况,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系统记录,让学生了解到自己锻炼了什么,缺乏什么。另一方面,该记录将作为对学生未来素质高低鉴定的一个重要标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进行实践的动力问题。建议按图3所示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2把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放在知识的应用,完善保障性机制
从调查中明确了这样一个方向: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放在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的应用。调研中也发现68.4%的同学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一是要多渠道的宣传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提高中的重要地位,唤起学生时刻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识。二是主动与城市、企事业单位、爱国基地等联系,力争建立长久的实践基地,这样同学们就会有明确的实习内容,知道自己知识运用的方向,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有意识去应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一项政策的成功实施,应该有完善的保障制度作支持。同样的,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有效的保障制度。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实践教学所占的分量,增强实践教学在综合测评中的地位,这样,才能让增加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同时学校应该建立长久的经费支持体系,只有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实践项目才得以启动。另外,应该设定相关的条例严格控制经费的出入,要让经费用到刀刃上,把经费投入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实践项目上。比如同学们提议的,更换机房的各种残缺设备,更新沙盘模拟比赛所必须的硬件软件,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开展实用性讲座,举办更多形式更多选择的比赛等。在实践教学的众多保障机制中,学生们最为重视和关注的就是进入企业实习。其实也只有在这个环节,同学们才能更好地把平时所学知识转化实战技能,把在实验室、教室里掌握的知识转向有价值的应用,把对知识的验证转向基于知识的创造发明。同时,学校与企业、研究所之间建立的学、产、研这一有效的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实践教学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4.3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形成实践学习小组
学生不重视也是阻碍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另一主要因素。为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一是学校强调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每学期开设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学分。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去参加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比赛,针对性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同时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实践。学生不仅仅要做到积极响应,还要主动思考新的实践形式。老师在此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从观念上重视实践教学。反过来,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也会反作用于老师,让老师发挥更大的效用。此外,一些同学的亲戚朋友中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发动这些同学为其他同学提供相同的社会实践机会,形成一个个社会实践小组,这样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更多的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4明确实践目的,拓展和创新实践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广泛,这就需要该专业的学生不断积累自己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可以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依照规划,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实践,合理分配实践的时间,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实践,在大学期间实现一个有条不紊的实践的过程。实践方式单一是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这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去改进。学生应该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意见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则应针对相应的意见和想法综合思考改进,然后把学生的反馈付诸实践,这样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又能给自己的实践教学带来活力。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在华师的校园附近有一些小的创业园区,不少同学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创业生涯,这种实践方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 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关键词:澳大利亚;会展管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76-03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现状
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会展业正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节事活动在6 000个(次)左右。具有1∶9拉动效应的会展业为各地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和当地形象的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会展教育也随之迅猛发展,并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月批准第一批高等院校设立会展专业,本科专业名称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科名称为“会展策划与管理”。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187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包括本科和专科),其中,2011年新增31所,占总数的16.6%,学生规模达到10 176人。在我国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187所高校中,高职院校为145所,占77.54%。与之相对应,高职招生数占招生总数77.7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机构。在187所高校中,“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占三分之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占五分之一,另外有两个专业占十分之一左右,“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我国会展学历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许多高校也开始提供会展管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如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由此可见,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体系正向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在专业设置、学科体系方面,我国高校的会展专业主要设在旅游学院或旅游系、艺术系、外语系,其中尤以设在旅游学科体系之下的为多。
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会展活动在我国举行。在此热潮推动下,全国23个省市出台了“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60多个城市已经设立了会展管理机构。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据了解,“北上广”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北京8∶1,上海10∶1,广州8∶1。从岗位需求层面上看,招聘需求最大的是下面五种人才:会展设计师、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销售、项目经理、服务员。
目前,除了热点展会集中城市“北上广”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集聚需求外,随着会展场馆的新建和大型、中型国际国内展览会的举办,国内一些二、三线城市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可小觑。以无锡为例,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排名前5位的大中型城市之一,其主要会展场馆有4个:太湖国际博览中心、无锡市体育会展中心、江阴国际会展中心和宜兴国际环保会展中心。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灵山圣会、徐霞客旅游节、亚洲邮展和太湖汽车博览会等15个国际国内展会,参展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在无锡,三星级以上酒店有10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有23家。根据《无锡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报告,至2014年,无锡会展活动数量和展览总面积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规模以上展览总数将超过35个,展览总面积将超过50万平方米,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将在10个以上,将形成1~2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展品牌、10家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企业和会展配套服务企业。由此可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都将促进无锡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对于会展业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人才的需求也将继续增长。
国外活动管理与国内会展教育内涵辨析
我国许多院校在设立会展专业时寻求与国际接轨和合作办学。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技术应用大学合作创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创了国内会展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先河。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名称为“Event Management”,翻译成中文为“活动管理”,其内涵远远大于国内对会展业即会议和展览的认知。在国外学术界、业界和行业协会,普遍认可会议、展览会、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奖励旅游等事件活动都包括在活动管理内。源于国外会展涵义的界定,国外会展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通常实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德国的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展览、会议、大型活动管理及展示设计与搭建等五大模块。借鉴国外的会展管理教学模式,我国的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教学体系改革。如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项目驱动型会展模式,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活动项目的操作能力,旨在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国外会展管理教育的常见模式
教育层次和学位体系 澳大利亚的会展管理教育起步较早,且层次多样。澳大利亚的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澳大利亚的应用型大学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定的区别,其学位和社会认知度都与研究型大学一致,只是在专业设置和科研两方面与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差异。从总体来看,澳大利亚的会展教育培养体系比较全面,包括本科生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以澳大利亚应用型大学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的会展教育为例(见表1),从所授予的学位层次来看,本科生文凭教育阶段主要由单一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组成,由商学院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需完成24门课程,其中9门基础课程,7门专业课程,8门选修课程,每门课10个学分,共240个学分,并且需要在与会展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实习至少满250个小时。研究生文凭教育包括研究生课程证书和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证书需完成4门课程,硕士学位需完成8门课程,其中包括4门必修课,4门选修课,每门课10个学分,共80个学分。本科和研究生授予学位的专业都是会展管理,并且属于商学学科体系之下,这主要是因为会展管理专业涉及工商管理商科体系中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内容。
课程设置 格里菲斯大学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其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格里菲斯大学的会展管理专业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其中,必修课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共24门课程(见表2),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前需要在与会展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累计实习至少满250个小时。从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深度由浅入深,以工商管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导向;课程设置涵盖全面,包括会议、展览、节事,此种“宽口径”课程设置方式能使学生掌握多种不同项目策划、运作和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另外,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并在专业课程中贯穿实训环节,以此体现会展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使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下进行项目操作。
总体来看,澳大利亚会展管理专业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模块化教学,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涵盖了会展管理的整个流程: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现场管理和展后工作,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环节。但是,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涉及展览管理模块,这是由于展览行业专业性较强,此方面的教育在国外主要由展览行业协会承担的原因。
对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应以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应是树立“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专业建设理念,立足本市、本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各类技能型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地方会展行业发展的高职技能型会展人才。地方会展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密不可分,如无锡市会展办颁布的《无锡市服务业(会展业)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无锡市政府将对符合条件的市重点展览会按照企业实际支付场租费的4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额度为100万元。随着地方扶持展会政策的出台,必将吸引一系列知名的会展公司进入当地市场,从而加大对当地会展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与更多的会展企业加强互动了解,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应确立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产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日趋多元化,即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以培养会展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实施岗位主导的,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是灵魂,文化艺术是基础,技术技能是支撑,据此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并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应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依据此模式,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实训课和职业技能选修课。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采取模块化教学,如会议模块、展览模块、节庆模块等,每个模块下辅以管理、策划、营销、运营及风险控制5个子模块。2008年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进入了我国市场。因此,国内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可以实施双语教学,以此培养国际型会展人才,适应未来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由于会展行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依据高职院校三年制的学制特点,建议第1~3学期,学生的学习应采取课堂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在第2学期末安排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所必需的理论及实践课程,特别是在第3学期末,要安排2周综合性项目《会展活动策划与设计》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本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在4~5学期安排实施校企结合的学习,即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第6学期在2月底返校集中学习,主要针对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学时应超过40%。
应注重专业师资的培养 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会展专业专职教学工作的教师虽然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但一部分教师并非从会展专业毕业。此外,大部分会展专业教师只有在校讲授课程的经历,没有或很少有在会展企业实践的经历。因此,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师资的素质,应鼓励教师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以此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实践课”和“纯实践课”,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层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此外,高职院校应经常邀请业界人士来校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宣讲。如在会展专业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邀请会展企业高管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在学生专业定岗和就业定岗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
应加强实用性教材建设 近年来,随着各地院校新设会展专业,会展专业教材的数量已由前几年几乎空白的状态得到改善。但目前国内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性的特点。鉴于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并翻译国外部分经典会展教材,如Professor Donald Getz的《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可以翻译成《会展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我国高职院校《会展旅游》和《奖励旅游》课程的教材。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行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扶持力度等等。因此,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地方和区域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光全.中国节事旅游:发展·问题·展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14.
[2]丁萍萍.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C].北京: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会展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北京,2011.
[3]苏彦朝.我国会展教育不能满足会展企业需求的原因[J].新远见,2007(4):89-92.
[4]无锡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EB/OL].(2012-04-13).http:///html.
[5]王春雷.美国会展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133-136.
[6]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3):85-88.
[7]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6):84-92.
[8]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4-308.
[9]无锡市服务业(会展业)资金管理办法[EB/OL].(2012-03-23).http:///html.
2013年,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学科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和专业面,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凡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必须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仅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可按照二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也可以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分为学术性和应用型(专业学位),对学术型研究生要加强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方法创新;对应用型研究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与技术创新。每个一级学科下设3-5门核心专业学位课,进行重点建设。新修订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23个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和11个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覆盖了全校9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四个专业学位类别和17个工程领域。各学科(领域)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体现了学科特色、前沿性、综合性。充分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组织编写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为了更好地执行培养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保证硕士研究生的授课质量,使每门课程在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我们组织全校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重新编写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考核方式;学时分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审定。审定原则包括: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要求;课程内容是否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能否达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和学时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围绕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做到分量适当、深广适宜、表述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特点。通过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审定工作,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料齐全、规范,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进行了具体分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负责组织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教学、成绩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的确立。学院设有专职的研究生秘书来负责教学计划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院及主管校长批准。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办(2000)1号】等文件的要求,制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对任课教师的聘任与职责、课程开设要求、教学管理、监督机制、课程考核方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用以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1.任课教师的聘任与职责。我校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各学院从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中聘任,因特殊情况需要聘任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承担课程任务的需所在学科提交书面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院长、研究生院主管院长审批后方可安排课程教学任务。任课教师的职责:①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开课前准备好教学日历、教案、教材、参考书等教学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②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保证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注重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任课教师应认真听取研究生所在院、系及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④任课教师应积极编写适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材、专著和电子课件。2.课程教学管理。①任课教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和考核。②任课教师不得随意中途停课,如确有特殊原因,需经所在院主管领导批准、研究院培养办公室同意并备案。但一门课程累计停课次数不得超过3次,累计停课时间不得超过2周。耽误的课时,任课教师自行安排时间补上,总上课时数不得因停课减少。任课教师未经允许不得自行变更上课的时间与地点。若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改上课时间、地点,必须在开课前至少三天(提前不超过两周)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调课、停课、他人代课等情况,将按教学事故处理,并在网上通报批评。③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位任课教师在一个学期内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不超过三门,博士生和硕士生合班上课的按一门课程计算工作量。3.监督机制。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监测、检查和意见反馈。①实行经常性的研究生课程督导制度。由研究生院聘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组成研究生教育质评组,深入到研究生课堂,全面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进行评价。②实行定期的课程教学情况检查制度。包括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的全面教学检查、学期中的开课情况抽查,定期召开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反馈座谈会,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③定期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生院将质评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生的网上评教结果汇总后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并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应的任课教师。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
四、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为加强我校研究生教学建设,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学校制定了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研究。五年来,共有105门学位课得到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通过这些重点课程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课程建设氛围,带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打造高水平教学队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2.加大投入,支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综合实验课程建设。为了积极发展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制定了《工程硕士实验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验课程建设工作。2013年首批批准立项,资助十门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十个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计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全校所有工程硕士领域建立起综合实验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配合,解决好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内外实习、实践问题。3.注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每年立项支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设立校级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项目,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加强考核,优胜劣汰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医药行业是获得国际公认的关系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产业,也是融入较多高新技术,高投入伴随高回报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产业产值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销售额将达到600亿美元;而且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并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研发上,更体现在营销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上。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医药营销人才,对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趋势
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尤其中药产业是我国最具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扶植民族医药和中医药事业,因此行业发展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缺乏既懂医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另据来自北京东方慧博网、智联招聘网以及中华英才网的信息也显示,虽然营销类职位是目前招聘类别中的热点,但从2007年已的招聘信息看,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是目前企业最急需的。现今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市场营销人员时,已不再单纯看重市场营销专业的背景,更注重是否具备某一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医药市场对既具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营销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药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不成熟。目前,在全国约75所高等医药院校中,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有31所 ,如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但因我国高等医药院校规模普遍较小,在加上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设置起步较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培养的学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与医药市场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和清晰。“培养目标是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过程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与协作化,科学技术发展高度专门化与综合化的双重趋势。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有新的更高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的21世纪高级商科人才规格和质量水平做出的规定。”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差异在哪里?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3.课程内容结构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从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看,缺乏规范性。市场营销专业在我国是较年轻的专业,而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更是近几年才开始兴办。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师资的安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往往都采取了“边建、边改、边完善”的做法。其次,在课程内容上交叉重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各位教师在授课时对教学内容沟通较少造成的,这使得有些内容多门课程都讲,严重重复;相反,有些内容任课教师认为应由其他教师来讲,而实际上谁也没有讲。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和对某些知识点认识的混乱。再次,有时由于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师总是强调教学内容多,计划学时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则认为教学信息量小,听课不“过瘾”。而旧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的情况,也使得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4.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营销理论和医药知识,更强调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目前,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的教学,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营销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就导致了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可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这正好与重视能力,从而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相反。
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随着医药院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素质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将会受到医药企业的欢迎。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本专业设置以及专业额培养目标,并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落实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来,这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保证医药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准确定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别于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时,必须强调和利用自己的特色,培养出具有医药特色的人才。因此,其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医药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来设立。同时也要立足医药高校自身发展条件来定位。并且在就业方向、人才类型和质量方面,都能够适应医药经济的发展,要开拓出反映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营销人才。
2.合理设置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把本科教育等同于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教育,过窄的专才教育会局限学生的视野和未来的发展潜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凸显医药的特色,因此应建立能够彰显医药特色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医药学三个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应为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这部分课程确保作为一个新世纪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德、智、体、美和技能方面的素养。公共课由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组成。(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医药国际贸易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经济学科专业知识。(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医药企业管理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学科学知识。(4)医药课程模块:基础化学、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概论等;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医药知识和技能。(5)营销专业课程模块:市场营销学、推销与谈判、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6)工具课程模块: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应用文写作等。(7)实践教学模块:统计软件SPSS、市场调研、营销模拟实验、医药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专题设计等。此外还应适当增加任意选修课课程。
3.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吧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渗透到课程中去;另外,由于医药商品的特殊性,都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的一些课程,不能照搬一般的课程内容进行讲授,而是要把医药知识与营销知识有机的融合。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影响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实现教与学相辅相成。
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目前,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条件更加成熟,现代化设备使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抽象问题,增强直观认识。
4.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和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上。包括案例分析、实验课、课程的课间实习、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术活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策划、毕业专题实习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尤其是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有一个可供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实习基地,以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环境,使学生通过实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迅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管理学方法论;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
Analysis of Management graduat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ability
Li Xiangyu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behi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ontological position and point of view, it is designed to answer "why" questions. And the "why" questions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is precise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leader. Therefore,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management must focus on methodological knowledge.
Keywords: management methodology; graduate management; research capacity; training
如何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是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研究能力上看,管理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研究生已基本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但研究生形成这种独立的研究能力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在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方面有一套迥异于本科生的方法或途径。从国外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情况看,他们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上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开设管理学方法论课程来实现的。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翻译为“经营研究方法论”,也可称之为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或者就叫做管理学方法论。通过管理学方法论这样一门课程的开设,他们的目的就是借此途径来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相比之下,国内由于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大学的设立比较晚,而且刚开始时管理学还依附于经济学自身并不独立,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则要晚几年,因此,国内高校对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或参考文献而难以开设;另一方面也因为师资匮乏而无法开设。因此,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是参差不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像西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上陆陆续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这几年,我也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的传授和研究。
一、学习管理学方法论的重要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指的就是方法。对于方法的重要性,同志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P125)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则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2](P445)以上说明方法对于科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是因为科学与方法之间具有统一性。用英国著名学者皮尔逊的话说就是:“科学的统一仅仅在于它的方法,而不在于它的材料”。[3](P15)这说明科学即方法,或者说科学与科学方法具有合一性。易言之,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身是合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科学即科学方法――在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过程以及所得的最终结果都是科学意义上的;或者用通俗化一点的语言来讲即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精髓和真谛,是形成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乃至统一科学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科学方法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科学方法是对科研过程规律性的总结,学习科学方法,能使研究者通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科研中的各个基本过程和环节以及科研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研究者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工作少走弯路,获得成功。一门学科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在此意义上,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要提高一步,随之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4](P49)以上名人或学者的话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确证,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技发展上做出重大成绩,除了其他条件之外,确与他们善于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有关。例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经过数十年对天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行星运行资料,但是由于他不能正确运用数学方法,因而不能从这些资料中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开普勒正是在第谷・布拉赫的大量观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发现了行星运行三定律。欧几里得成功地运用演绎方法,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演绎出几何学的宏伟体系;伽利略巧妙地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爱因斯坦创造性地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可见,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于科研上获得成功是十分重要的。[5]尽管以上所说的大多是科学或者自然科学,但对于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而言依然是适用的,毕竟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而“社会科学……之本质特征是它的方法,而正是通过拥有某种方法,其作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才必须得到试验”,[6]管理学发展的历程证实了布赖斯的上述看法。从科学管理时代的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到科学管理时代与社会人时代两个时代之间桥梁的玛丽・帕克・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再到社会人时代的梅奥、勒温、马斯洛、赫伯特・西蒙,直到现代的孔茨、德鲁克等等,其管理理论创立的背后,无不隐含着方法论上的变革,可以说,一部西方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管理学方法论发展演变的历史。
当然,以上讲的大多是方法的重要性,但这丝毫没有表明方法论的重要性有逊于此。问题是,方法的重要性往往会掩盖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因此,以往对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而不是对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方法论指的是整个研究方法背后的知识论和本体论立场与观点,而方法只是指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技巧。这说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别性、目的性、创造性与经济性等基本特征。方法有利于人们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找寻到最为有效、简便和经济的研究方法。然而,任何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方法”并不能自身说明自己,它无法确定在何种情形下应当使用哪种方法,也不能预示在某项具体的研究中,这种方法的采用是否适当。同时,对于研究活动来说,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还要求指明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纲领或规范:究竟用什么眼光看待世界,体现出什么样的传统和风格?因此,方法本身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认识主体能够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产生了必需对方法进行科学说明、解释的必要,从而,方法论的研究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故此,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就不能简单地以管理学方法的教学来代替。
二、影响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美国是管理学的发源地,管理作为一种专业以及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最早就在美国。在美国,管理硕士研究生获得的学位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学位有两大本质特征:学术性和职业性,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职业学位要求有独特的知识领域,较高的专业技术层次,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毕业研究生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即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显然,研究生尤其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要参与社会(企业)实践,接触整理大量管理案例,了解行业特点,拥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在校学习与研究交叉并行,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够建立与企业和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密切的联系。可见,培养人才的质量是本,学位的获取是末。[7]
在我国,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要比美国晚得多。1998年前,我国的管理专业是寄宿在经济学学科之下的,尽管1990年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就被批准试办MBA,但自1991年起,我国才首次设立MBA学位。1998年之后,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才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由此看来,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我国招收和培养时间并不长。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别上看,它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看,它服从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则取决于是否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而研究能力的最核心部分则是创新能力。由此看来,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理应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执行主体,是国家创新制度的有力推进者。因此,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在对100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4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研究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有85%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自己怎样提高研究水平。[8]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一部分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在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即大都限于是什么的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则相对传授得较少。问题在于:“是什么的知识”是比较容易传授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以及记忆。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即方法论的知识而言确实是比较难传授的但又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缘由。从教育角度讲,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诚如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所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开始衰退。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值得考虑的”。[9]由于方法论与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相比而言,我国在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教学则要比他们晚得多。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培养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时,进行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视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必然会扼制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
三、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途径
如上所说,管理学方法论在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教学。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其前提就是对管理学方法论进行研究。从国外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国外不少知名学者都参与到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来。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陈晓萍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摩托罗拉国际管理讲座教授徐淑英主编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写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的专著,英国管理学家保罗・格里斯利写了《管理学方法论批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Gibon Burrell and Gareth Morgon写了《Sociological Paradi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的谭劲松教授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造诣很深。研究论域涉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范围界定、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定位、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管理学论文研究发表的旅程、管理的新范式、什么是管理学、管理研究范式的类型、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组成成分等。其次,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上看,美国的陈晓萍教授、徐淑英教授、Gareth Morgon教授、英国的保罗・格里斯利教授等,他们都非常注重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检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关键就是看他们能否在一流期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而要在一流期刊发表文章,必须讲究规范。现代方法论是规范性的和反思性的,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加强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如此,徐淑英教授还十分热衷于传播管理学方法论知识,几年来,徐淑英教授不仅在国内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这本著作,而且还在全国许多地方举办管理学方法论的学术会议,这对于提高国内高校管理专业教师的管理学方法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的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当推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罗珉教授不仅写了《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等与管理学方法论有关的学术专著,而且还发表了《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等一系列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速建研究员和黄群慧教授,他们不仅合著了《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这本国内第一本以管理学方法论命名的著作,而且还撰写了《企业管理科学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研究》等论文。其他在管理学方法论上有突出贡献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怀祖教授,河北经贸大学的崔援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唐伟教授,浙江大学的马庆国教授,苏州大学的魏文斌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的孙国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新平教授,苏州大学的尹卫东博士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均有比较深的造诣。从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上看,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对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我校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已取得一些成果。其中,就我本人而言,继2005年我以《管理学方法论新论》为题获得学校博士基金课题立项以来,我所申报的《多元学科方法论影响下的西方管理学方法论流变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而我以《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百年发展史及其启示研究》为题所申报的课题亦获得了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其中,黄启慧同学就是因为听了我的管理学方法论课程而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10期发表了《简析实用主义方法论与科学管理理论》这篇文章而成为我的课题组成员之一。而教育科学学院的七位研究生因为从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视角来探讨管理学方法论而发表了七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是中文核心期刊。可见,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是多么的重要,这也说明了在管理专业研究生中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选集(合订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5]赵建方.科学方法论及其学习意义,。
[6][英]詹姆斯•布赖斯.法学的方法,杨贝译,省略.
[7]王鲁捷,王锐兰,许凤芝,张玉玲.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8]李藜.关于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几个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9][英] 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J].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李翔宇,男,汉族,生于1970年2月,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法学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