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肠道疾病预防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预防治理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由于沥青路面具有造价低、噪声小、行车舒适、施工快捷、维修方便等优越性,因而沥青路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随着交通量迅速增加,沥青路面在铺筑使用后会产生各种各样裂缝,导致路表水的浸入,裂缝两侧的路面结构层和土路基的含水量增大,致使路基和路面强度降低。特别在冬季和春季,在雨、雪水渗入,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裂缝状态的路面病害越发严重。因此,为了提高路面质量,减少路面病害,必须加强对沥青路面早期裂缝的认识及防治工作。
1 沥青典型病害形式
1)横向裂缝:即与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裂缝起初大多出现在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面大致呈均匀分布。横向裂缝通常不是由于荷载作用引起的,而是由于低温收缩或半刚性基层收缩产生的。冬季低温冻缩是诱发横向裂缝的重要因素。
2)纵向裂缝:即与路面中线大致平行的裂缝。大多出现在半填半挖路基或路面加宽处。其原因是由于压实度不够,高填方路段路基土滑移,路基或基层出现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纵向裂缝。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也会出现纵向裂缝。
3)网状裂缝:即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状开裂。龟裂的初始形态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缝,而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4)车辙:即路面表面沿轮迹的纵向凹陷。车辙严重是高速公路病害不同于一般公路的一个显著特点。沥青路面上的车辙,除了影响行车舒适性外,还对交通安全有直接影响。
5)波浪:即路面表面有规律的纵向起伏。产生波浪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材料组成设计不合理和施工质量差,使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6)松散:即集料和沥青逐渐脱开并散失。松散可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但由于行车的作用,一般轮迹带处比较严重。产生松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偏低。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差,或是由于沥青的老化,水的浸入也是产生松散的主要原因。
7)坑槽:即路面上出现的坑洞,是龟裂、松散等其他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表面水从这些损坏处浸入,停留在基层表面上,在车载反复作用下冲刷基层的细料并逐渐形成灰浆,使沥青面层与基层脱开,灰浆被车载挤压,通过面层裂缝或面层混合料中的空隙挤到表面,使沥青面层产生网裂,一些碎裂的小块面层或基层材料被车轮带走,而逐步形成坑洞,并不断的扩大。
8)沉陷:即路面表面的局部不均匀凹陷。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路基土压实度不够,导致路面在横向和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陷和严重的纵向开裂,同时由于路基压实度差导致路基强度显著降低和路面承载能力不足而产生路面早期损坏现象。
9)泛油:即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路面表面,而在冷天时又不存在逆过程,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混合料空隙率过小,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差,是产生泛油的主要原因。
10)磨光:即路面在行车作用下集料棱角被磨成圆滑或平滑状。路面表面纹理丧失,路面抗滑能力下降。路面磨光,是由于路面抗滑层集料组成设计和采用集料抗磨性能差所造成。
2 病害产生原因分析
2.1 设计原因
1)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厚度不足,路面强度无法满足行车要求或者对路面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估计偏小,致使路面强度不足,满足不了交通量的迅速增长和汽车载重明显增大的需要,以致沥青路面产生裂缝。
2)地下管道设计深度不够,导致基层压实不平引起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
2.2 材料因素
1)沥青混合材料过细,其结合料过少(即油石比过低);炒制过火。
2)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级配不佳,石料偏少。
3)沥青材料配合比不正确。
4)沥青原材料低温延性差或沥青混合料粘结力低,造成路面早期裂缝。
2.3 气候因素
冬季气温下降,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低温收缩易产生收缩裂缝或干缩裂缝,这种裂缝在路面重复荷载作用下使沥青路面表面形成横向反射裂缝。
2.4 施工因素
1)路基或基层结构强度不足,路基局部下沉路面掰裂。
2)半刚性基层在铺建时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应力,形成干缩裂缝。
3)基层混合料的离析或碾压不密实及机械组合不合理,造成基层上部细粒料上浮,形成强度较弱的薄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易产生龟状裂缝。
4)半刚性基层保养不当直接影响干缩裂缝的产生。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水泥的安定性不稳定,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水灰比过大,降低了表面强度,施工完毕一 经使用磨损易起砂。b.在施工过程中,收抹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人为在混凝土表面洒干水泥或水,养护不及时或路面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施加各种荷载等引起表皮开裂或脱皮。c.砂、石、水泥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混凝土搅拌时间短,灰料拌和不均匀,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d.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高度不当,漏振或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及时排除。e.模板拼装不严密,表面清理不干净,不牢固,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
5)混凝土面层产生的裂缝主要有:干缩裂缝和施工缝留置不当引起的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施工措施:a.严格控制水灰比,掌握好面层的抹压光时间,严禁在混凝土表面洒干水泥或水。b.保证施工现场有一定的水泥存量,以确保水泥安定性的稳定。c.模板面清理干净,脱模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浇筑,严防漏振,并应振至气泡排除为止。d.严格控制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控制砂石含泥量,混凝土振捣密实,及时对板面进行抹压。e.选用水化热小和收缩性小的水泥,尽量选择温度较低的时间浇筑混凝土,避免炎热天气浇筑大面积混凝土,按规范规定正确留置施工缝。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覆盖草帘、草袋,避免暴晒,定期洒水,保持湿润。
2.5 超载因素
1)由于超载车辆引起累计轴次的增大,从而引起设计弯沉值减小。
2)由于超载造成正常设计的路面基层或底基层抗拉强度不足,使其提前在层底产生拉裂。
3)由于超载,加之车辆的振动冲击作用,可将路面压坏,即一次性破坏作用。4)由于超载,车辆在上下坡、刹车时将加速沥青路面层的剪切破坏。
3结束语:
影响沥青路面破坏的因素很多, 也很复杂,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 应根据其成因从路面设计、原材料进场到具体施工, 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改善措施。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从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到施工部门, 层层重视、层层控制、层层落实。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破损现象的发生, 使城市道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更上新台阶。
一、贯彻实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面推进免疫规划工作
1、落实扩大免疫规划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各种预防用生物制品的管理。大力推广使用各类预防用生物制品,要加强全县预防用生物制品的统一管理,各乡镇要在县疾控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确保冷链运输,提高预防接种效果。
2、抓好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控制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生,确保计免90%达标复审通过。重点抓好儿童“五苗”接种和建卡建证工作,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巩固计免90%达标成果,保证儿童基础和加强免疫接种合格率以乡为单位达95%以上。各预防接种单位要抓好辖区内新生儿童的建卡建证工作,建卡率达95%,建证率达90%以上;加强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登记管理,全面落实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新入学、入托儿童查验接种证率达95%以上,同时要做好查漏补种工作,保证基础免疫接种率,提高及时率。各单位还要做好AFP病例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做好有关预防接种的各种登记,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种计免资料。
3、完成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和和信息化建设,完善预防接种服务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一步完善优质预防接种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免疫接种服务。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方位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加强肠道门诊建设,做好霍乱防治工作。
县级医疗单位要常年开设肠道门诊,做好腹泻病人的检测工作,各乡镇卫生院4~11月份开设肠道门诊。加强对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肠道门诊工作检查指导,加强霍乱疫情监测(病原学监测和外环境水监测)与报告,健全霍乱防治队伍并开展演练,做到常备不懈,确保能够及时正确处置疫情,不发生二代病例。
2、重点抓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规范疫情监测和报告,抓好学校、托幼场所等重点场所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强化健康教育和舆论导向,最大限度减少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3、认真贯彻实施《艾滋病防治工作条例》,做好艾滋病、性病防制工作。
(1)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组织领导,加强艾防专业队伍和艾防网络的能力建设。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和妇保院VCT咨询室要按要求开展好人群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艾滋病防制工作,完成我县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
(2)加强多部门防艾工作的合作,继续做好大众艾滋病宣传,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各有关单位要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开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的帮扶活动;做好艾滋病防治信息沟通工作,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
(3)抓好高危人群的艾滋病干预。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做好工作者、吸毒人员与公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等高危人群的防艾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我县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发现率、管理率、治疗率、干预措施覆盖率。
(4)加强性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和网络直报工作。以监测为切入点,认真开展性病监测工作,在性病门诊开展以控制梅毒和艾滋病经性传播为目标的安全套推广、艾滋病检测和梅毒治疗等工作。
4、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甲肝、乙肝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
完善各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及疫情监测系统,落实各项综合防控工作措施,降低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及时有效处置传染病疫情,按要求完成好我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工作任务。
5、做好防灾防病工作。认真做好人员培训、技术保障、落实经费与物资储备等防灾工作,一旦发生灾情立即进行有效处置,确保灾后无传染病暴发与流行。
三、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
1、认真做好省卫生厅“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项目”课题,确保任务基本完成。
积极推进“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项目”工作,围绕专项目标,集中力量,加强任务的集成与衔接,保证调查工作质量。
2、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会同卫生有关职能部门,全力推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对高血压病例、糖尿病病例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登记、随访和管理指导工作。
3、继续抓好死因监测、伤害监测和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等项目,完成好国家疾病监测点的各项监测工作。
(1)做好死因监测报告工作。各乡镇要加强对各村死亡报告的督促,每月定期收集上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注意审查,提高报告质量,确保报告死亡率达6‰以上。县级医院要加强医院内死亡病例的网络直报,保证报告率达100%。
(2)做好出生情况报告。有产科的医疗单位要及时认真填写出生报告卡,报告率要求达100%。各乡镇还要加强对外县出生、超生、偷生儿童的出生补报。
(3)开展好伤害监测。伤害监测是国家卫生部布置的监测项目,县人民医院、中心卫生院和卫生院要继续加强内部的报告管理,动员各有关科室要做好每例伤害病例的填报,确保不发生漏报。
(4)认真开展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按照《省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认真选择项目实施点,组织宣传、筛查工作,严把质量控制关,确保完成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四、继续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加强疟疾、丝虫病、麻风病等的病情监测,要继续做好晚丝病人的关怀照料工作,要加强对盐业批发和居民食用加碘盐的监测,确保居民能食用合格的加碘盐。
五、做好各种防病知识宣传,有利推进疾病预防控制
在各重大卫生宣传日、常见病高发期及自然灾害多发期,采用多种方式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进行多方面的系统宣传,增强百姓防病意识,有利减少疾病的发生,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
六、切实做好卫生监测工作
1、做好全县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要经常性开展生活饮用水监测工作,并做好有关调查和水质分析报告。
2、加强全县饮食、服务、公共场所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饮食服务、医疗行业的消毒效果监测,杜绝食源性和医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3、积极开展学校卫生监测,减少学生常见病的发生。
七、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1、继续引进卫生防疫人才,充实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年内引进卫生专业人才1~2名充实县疾控中心,建议引进2~3名具有卫生防病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乡镇卫生院防疫力量。
2、加强在岗人员卫生防疫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各单位要经常派出人员参加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培训,县疾控中心要经常性开展防疫人员疫情报告、免疫接种、疾病监测等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工作。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能力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检测能力。
3.加强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督查和指导,落实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责任,强化医疗机构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4.完善各项卫生应急预案,更新和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工作。
二、夯实免疫规划基础工作
1.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巩固免疫规划达标成果,确保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做好疫苗的储运和管理,所有一、二类疫苗使用信息均应转入到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做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2.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要求及时上传率达90%,备份率90%以上,重卡率低于2%以下,接种报表与接种系统符合率达到95%以上。
3.加强预防接种监测工作,妥善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接种。
三、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1.加强传染病信息报送质量管理和信息建设。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制度,对法定传染病登记报告应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要求各类传染病报告率达95%以上。
2.做好对手足口病、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对传染病的日常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做好聚集性和重症手足口病、“新破”疑似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甲肝、15岁以下乙型病毒性肝炎和狂犬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要求对每一例重症手足口病、疑似麻疹、狂犬病例应做好标本采集送检工作,全年应完成60例手足口病病例,20例发热出疹性疑似麻疹病例的标本采集送检工作。
3.加强外环境霍乱疫情监测。4—10月份,各医疗机构应开设好肠道门诊,按要求规范填写好腹泻病人门诊登记簿,切实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县人民医院腹泻病人霍乱弧菌疫源检索由县人民医院负责,县妇保院、中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腹泻病人标本统一送县疾控中心检测,县疾控中心应定期开展对江河水系、外环境和海水产品霍乱弧菌疫源检索工作。
四、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省2014年—2015年结核病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如期完成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任务数。
2.认真落实农村困难人群耐药肺结核病人救治政策。
3.开展以县为单位的结防机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确保新肺结核发现率达70%,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
五、加强艾滋病防控工作
1.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监测与检测力度,保质保量完成VCT人员、哨点人群、娱乐场所工作者、公安羁押监管人员和性病门诊的筛查工作。
2.创建右水、白鹅等2个艾滋病宣传示范乡镇。
3.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管理工作,提供CD4+及病毒载量的检测工作。
4.为艾滋病人提供快捷便利的抗病毒治疗和母婴阻断,完善艾滋病病人治疗信息管理系统,并为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致孤儿童提供生活救治,关怀帮助,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
5.做好娱乐场所工作者,男同、吸毒人群、性病就诊者的干预工作。
6.广泛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加强艾滋病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工作,进一步做好青少年及党政干部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7.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2个初筛实验室及10个艾滋病检测点人员的检测水平,创建县妇保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
六、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
1.做好碘缺乏病省级监测工作,完成等6个乡镇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利用电视、手机短信、户外广告等宣传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2.根据《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的工作目标,做好肿瘤登记和死因监测报告工作。
3.根据《2013—2015年县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做好线虫病、疟疾防治工作。
2008年5月18日9时,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红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报告,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有一名儿童出现发热,手、足、口腔出现皮疹,请我中心专业人员协助调查,10时,我中心派疫情调查组赶赴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现有常住人口2799人,其中,学龄前儿童174人,岗子村有一所幼儿园,现有托幼儿童74人。自2008年5月12日起,该村儿童陆续出现发热,部分儿童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截至5月18日下午17时,累计出现5例病例,3例为岗子村幼儿园儿童,2例为散居儿童。患病儿童年龄分布在1-4岁之间,其中,1岁2例,3岁2例,4岁1例。经调查,病例周利婷,女,3岁。该患者于5月13日出现发热,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皮疹,随在当地村卫生所就诊,于5月16日住进红古区人民医院,查体:T:38.4℃,手、足、口腔部位有皮疹,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无症状,实验室检查WBC: 8.4×109。给予抗病毒、对症治疗。目前,患儿仍在接受治疗。
对其余4名儿童调查表明,均无发热、手、足、口腔皮疹不明显,医生嘱咐在家留观。我中心微生物检测检验所业务人员随后采集患儿咽拭子,送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疫情发生后,红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人员对病例进行调查,及时关停岗子村幼儿园,在岗子村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对患病儿童进行隔离治疗。
二 核实诊断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调查,我中心调查组人员认为患儿刘利婷符合临床诊断病例。
三 建议
(一)将手足口病疫情报告政府部门:将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及时报告区政府主管领导及卫生、教育行政部门。
(二)对手足口病的诊治要易早而快:对手足口病要易早而快,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对手足口病患者要做到隔治并重:在重点地区,要加大对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毒疫情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对发现的病例先隔离再治疗,隔治并重。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应收住院,重点救治。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医学观察,出现症状及早治疗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
(四)对手足口病要以预防为主: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在日常生活和看护患者时做好防护措施就可预防。学校和幼儿园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将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病愈后方可返校。学校、托幼机构要落实晨检制度,教室和校舍等场所要落实通风、消毒制度,每日进行晨检,并对缺课者进行记录。对玩具、用具等物品每日进行清洗消毒。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必要时可依法采取暂时停学、停课等措施,以保护易感儿童。
(五)消毒隔离:对岗子村所有旱厕进行消毒,对关停后的幼儿园进行终末消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提供消毒技术指导,并督促落实各项消毒工作。
(六)对岗子村幼儿园进行终末消毒:关停后幼儿园要跟儿童家长取得联系,掌握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到及时发现病例,及时报告病例。同时,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导家长主动配合有关工作。
(七)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另一方面要进行正面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普通传染病。加强全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对岗子村要进行入户宣传,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Xx月Xx日,卫生局召开卫生系统抗旱救灾工作紧急动员会后,我院接着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及时传达贯彻局党委书记、局长Xx的讲话精神和州委、州政府抗旱救灾会议精神,安排布署我院参与州卫生系统的抗旱救灾工作,成立了Xx医院抗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州抗灾救灾卫生服务队第十队”奔赴Xx县各乡镇指导、帮助抗旱救灾工作,与灾区人民一起战斗在抗旱第一线,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接到局党委的抗灾救灾通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兵强将共10人组成抗灾救灾卫生服务队,同时要求全院干部职工提高思想认识,把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二、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前农村旱情。动员会结束后,第十队就赶赴Xx县各乡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角和中小学校、农户家中,通过“问、察、访、听”全面了解乡情、校情、村情、旱情和学校师生、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传达各级党委政府当前的抗旱救灾政策措施,为当地群众加油鼓劲,增强民众抗灾救灾信心。
三、积极开展工作,大力宣传生产生活自救。每到一处,服务队最关心的就是当地群众有没有饮用水、饮用水是否安全的问题。进校舍、走村入户宣传有关饮用水安全知识、疾病预防控制特别是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并对一些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的学校、群众发放了饮用水消毒剂,要求当地学校师生和老百姓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杜绝喝生水,杜绝食用不干净食物,严格饮用水、餐具消毒措施。在一些人员集中的集镇,服务队不顾路途劳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义诊、宣传工作中,在集镇开展健康咨询、送医送药的医疗救助活动,吸引了前来赶场的众多农民朋友,许多老人前来咨询,服务队重点向群众宣传了天气干燥容易引发的上呼吸道疾病和肠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并耐心解答就诊群众关于防病治病的各种咨询。卫生服务队热情周到的服务,专家们耐心细致的解答,让当地老百姓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尤其是老年人、妇女们和儿童们对这次活动的开展连连叫好。
四、工作成果。截止3月15日,卫生服务队走遍了Xx县所有8个乡(镇),为400多名老百姓义诊和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咨询、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11000份,展出展板12块次,免费为老百姓发放价值19764.00元的药品和消毒剂。医院还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抗旱救灾捐款5590.00元。
【关键词】 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75-02
学校暴发传染病疫情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学生身心健康及社会都有重大影响[1]。预防和控制校内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暴发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笔者对上犹县2002-2007年学校报告的26起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制定预防暴发疫情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07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中的学校暴发疫情,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传染病诊断标准 按照《传染病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和国家制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甲型肝炎(简称甲肝)[GB 17010-1997],麻疹[GB 15983-1995],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GB 16002-1995],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GB 15994-1995],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GB 17016-1997],风疹[GB 17009-199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结膜炎)[WS 217-2001],感染性腹泻(简称腹泻)[GB 17012-1997]。水痘则按照《传染病学》诊断。
1.3 暴发疫情确认标准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定的“关于学校传染病报告内容与范围”,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与《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凡学校报告的“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 d内有3例或者连续3 d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的疑似传染病例”均视为暴发疫情,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1.4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暴发疫情概况
2002-2007年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接到和调查学校报告发生的传染病暴发疫情26起,患病人数399人,无死亡病例;无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暴发7起(76人)占26.92%,法定丙类传染病暴发18起(310人)占69.23%,其他传染病(水痘)暴发1起(13人)占3.85%。肠道传染病疫情7起,呼吸道传染病疫情17起,接触性传染病疫情2起。见表1。
2.2 疫情分布
2.2.1 地区分布 农村学校共暴发疫情16起(肠道传染病6起,呼吸道9起,其他1起),占总数的61.53%,病人数占总病人数的54.88%。各病种与病人数构成比分别为:肠道传染病占85.7%(6/7),病人数占76.72%(89/116);呼吸道传染病占52.9%(9/16),病人数占47.56%(117/246);水痘1起,病人数占35.16%(13/37)。城镇学校暴发疫情10起(肠道传染病1起,呼吸道传染病8起,接触性1起),占总数的38.47%,病人数占45.12%(180/399);呼吸道传染病占80.0%(8/10),病人数占71.66%(129/180);肠道传染病1起,占14.29%(1/7),病人数占23.28%(30/116);结膜炎1起,病人数占64.85%(24/37)。农村与城镇学校传染病暴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02,P<0.01)。见表2,图1。
2.2.2 人群分布 小学暴发疫情19起占总疫情的73.1%,病人数占总数的77.19%。各病种暴发起数和病人数构成比如下:肠道传染病占71.4%(5/7),病人数占74.14%(86/116);呼吸道传染病占76.47%(13/17),病人数占84.96%(209/246);接触性传染病(水痘)病人数占35.14%。中学暴发疫情7起,占总疫情的26.9%,病人数占总数的22.81%,分别是肠道传染病占28.6%(2/7),病人数占25.86%(30/116);呼吸道传染病占23.5%(4/17),病人数占15.04%(37/246);接触性传染病(结膜炎)1起,病人数占64.86%。小学和中学传染病暴发存在显著差异(χ2=46.218,P<0.001)。
男生发病占总病例数的49.38%,女生占总数的5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0,P>0.05);6~9岁小学生占总数的52.38%,10~13岁小学生占30.08%,≥14岁人群占1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1,P<0.001)。
2.2.3 季节分布 春秋季共暴发疫情24起占总暴发疫情的92.31%,春季发生17起(甲肝1起,风疹8起,麻疹和腮腺炎各4起)占总疫情的65.39%,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秋季发生7起(菌痢2起,腹泻4起,水痘1起),占总疫情的26.92%,与饮用水和饮食卫生密切相关;冬季和夏季各1起(流感和结膜炎各1起),占总疫情的7.69%。
2.3 疫情暴发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6所暴发肠道传染病的学校不提供开水,学生只能饮用生水。5所学校使用山泉水或河水,1所学校有自备井水,但无消毒和防护措施,水质均易被周围农田水污染。暴发的5起感染性腹泻皆由于学生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水质所致。某初中暴发的1起甲肝是一位住校生发生甲肝后未及时隔离治疗,传染至同宿舍人员。在2所偏远山区的小学和1所流动儿童较多的中心小学一~三年级学生中暴发麻疹,首发病例均为未接种麻疹疫苗的流动儿童,续发病例以未完成全程免疫接种的流动和留守儿童为主,麻疹疫苗接种率仅为64.71%(22/34);小学生易暴发水痘、风疹和腮腺炎,除相应疫苗几乎未接种外,学校及家长对其传染性和危害性认识差,对病人未及时报告和隔离治疗也是导致流行的因素之一。
城镇学校疫情暴发原因分别是:某中学菌痢暴发的传染源为校内食堂的厨师(属慢性菌痢带菌者),通过饮食造成传播;某中学住校生出现结膜炎流行为首发病例未隔离治疗,由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引起传播;某中学学生暴发流感的传染源是患该病教师未隔离治疗所致。某所小学暴发麻疹也由患病的老师导致传染。近年来,小学生多暴发丙类呼吸道传染病,病种以潜伏期短的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主要因为相应疫苗尚未纳入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率低未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在人口密集的学校易暴发流行。
2.4 疫情暴发趋势分析 2002-2004年学校暴发疫情14起,其中肠道传染病7起,呼吸道传染病5起;2005-2007年暴发疫情12起,均属呼吸道传染病,期间疫情暴发数量无明显变化,但传染病的病种发生了改变。自“非典”后,学校在加强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同时,农村学校逐步改善了学校饮用水供应,中学加强了饮食管理,肠道传染病暴发得到了控制。但近年来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和水痘等传染病在校内暴发现象增多,与学校人口密集,加上易感人群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有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能成为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与深圳市南山区2006年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结果相似[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和预防接种工作较城市薄弱,农村学校基本无法供应合格的饮用水,学生饮用被污染的生水易暴发肠道传染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量的流动和留守儿童免疫接种不及时是引起麻疹等传染病暴发的根本原因;风疹、水痘和腮腺炎等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已成为近年来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病种。
抓好学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加强沟通与协作(如校内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儿童入学查验接种证等),及时通报疾病发生情况。学校方面:(1)应健全相关卫生管理制度并抓好督查落实,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2)抓好学生饮用水和饮食的供应和管理;(3)开展好健康教育和季节性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部门:(1)应加强对学校食堂和饮用水的督查;(2)加强疫情监测,及早发现学校内的传染病,指导学校及时排除致病隐患;(3)提高易感人群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的接种率。通过采取上述各项措施,能有效防止相应传染病在校内的暴发流行,确保学校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
4 参考文献
[1] 楼乐平 , 汪永良.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2-533.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的日益发达,人员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许多新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1],如几年前的SARS、近几年的禽流感、甲流感等;而且之前的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性病等发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对我国居民开展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各种常见传染病的知晓率,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临床的常见病、特殊性病种,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开展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是必需的和必要的,而健康教育对传染病患者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2]。现就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性、掌握传染病知识的必要性及防控的长期性作如下综述。
通过各种讲座突出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的对象除了辖区居民,还包括传染病患者。在各种讲座及各种宣传中,要强调预防的重要性,避免一些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在宣传和讲解中可以通过曾威胁全球的霍乱、天花、鼠疫、结核病等的流行,后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的实例,从而引起居民对预防传染病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居民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从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已有老年人1.78亿,进入老龄化趋势,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的衰退,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因此,更需要加强预防工作,通过宣传,可以让居民了解和掌握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普通的常见传染疾病预防知识,做到让疾病患者及家属了解消毒隔离方法及隔离时间、传播途径等,患了传染性疾病要及时到医院治病,更要重视防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也要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居民对防病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防疫工作者,不仅要学好预防医学知识,更需要掌握技能并在沟通中开展防治传染病宣教工作。
预防传染病的实用性
开展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除了要进行预防传染病重要性的宣传外,为了提高讲座效果,提高居民的学习积极性,在宣传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座中突出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预防传染病的实用性。如结合平时日常生活、工作、购物、旅游等实例,进行有实用性的宣传,讲解日常生活、工作、购物、旅游中必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同时结合季节如春末夏初,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如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甲肝、风疹等传染性疾病,也大有流行趋势,要让人们认识感觉到宣传的传染病预防知识是非常实用的,让居民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要提醒居民,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特别重在平时的预防措施。同时对居民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如增强体质,提高疾病的防御能力,避免过度劳累,加强体育锻炼,勤洗手,不吸烟,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生活中注意食品卫生,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讲座中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长期性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过去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霍乱、天花、鼠疫等由于防控措施得力,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一些新的传染性疾病,如前几年的SARS、近几年的禽流感、甲流感和在幼儿中流行的手足口病等,SARS的暴发说明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任何忽视传染病控制的观点都是十分有害的,因此,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工作,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所以说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性工作,通过加强预防传染病的宣教,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同时通过宣传,可以提高居民的素质,从而决定着未来辖区内预防传染病工作成败,可以从各方面引导居民的群体意识及爱国卫生思想,结合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如不对辖区居民进行有效的宣传与健康教育,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将导致传染病的蔓延,因此,针对各年龄层次的人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对提高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的传染病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采用各种形式开展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是必需的和必要的。通过总结,认识到系统的传染病知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对传染性的了解及防止传染他人的意识。据相关文献报道,90%的患者及家属不了解消毒隔离方法及隔离时间、传播途径等,而且大多数患者得知患了传染性疾病容易产生绝望情绪,不肯配合治疗等,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后,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3]。
进入21世纪,对诸如传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已从单纯的治疗转变为以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模式。对辖区居民及传染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系统的传染病健康教育,不仅可提高患者的信心,对增强患者的道德意识、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患者学会保护自己,也学会对他人负责[4,5]。传染病再度肆虐的严峻现实,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的疾病,时刻在威胁着人们。
参考文献
1 黄哲梅,洪婉媚,李剑妮,等.传染病患者疾病知识认知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2005,4(2):37-38.
2 林奕,李力,徐岩,等.肺结核患者的心理调查与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7,29(4):306-309.
3 朱玉霞,彦文娟,王雅玲.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健康教育效果评价[M].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8:53.
【摘要】目的:分析高州市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防制土源性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五年间共检查5125人次,共检查出感染者677人次,年平均感染率为13.21%。12周岁以下儿童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623人次,蛲虫感染者321人次,感染率为51.52%。结论:随着农村饮用水和居住条件的明显改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防治,我市人群中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感染率仍较高,重点人群土源性线虫病防制亟待进一步重视。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防制
2006~2010年,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国家CDC、广东省CDC及茂名、高州市CDC在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委会开展了为期五年的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现将5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监测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钩虫、蛔虫、鞭虫及蛲虫,检查到其它虫种一并登记。
1.2 对象 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1.3 方法 每年9~11月份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
1.4 指标:钩虫、蛔虫、鞭虫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蛲虫计算感染率。
2 质量控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对承担监测点工作任务的各级业务骨干进行技术培训,对监测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负责组织对监测点镜检结果进行复检,严格控制镜检质量。
3 监测结果
3.1 基本情况 共检测5125人次,其中男性2555人次,女性 2570人次;年龄在3~98岁之间;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每年受检人数60%以上,其次为学生和学龄前儿童。
3.2 感染情况 共检查出感染者678人次,年平均感染率为13.21%。各年间感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2.44,P
4.1 性别分布 五年共监测男性2555次,女性2570人次,其中男性阳性率为8.38%,女性阳性率为14.12%。男女性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76,P>0.05)。男女感染率见表2。
4.2 年龄分布情况 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04.71,P
4.3 职业分布情况 各职业人群间感染率(=137.54,P
注:其他包括退休教师、幼师、教师、退休干部、个体户、司机、售货员、乡医、工人等
4.4 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1.76,P
5 讨论
2006~2010年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人群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率为13.21%。虽然经过几年的长坡土源性线虫防治工作,该村的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正稳步下降,但由于当地居民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农民仍以徒手操作为主,暴露感染土源性线虫的风险很大,同时当地存在相当一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厕所,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不同年龄组感染率分布以中老年为高,可能与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中老年人在家务农有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30岁以上人群对防治土源性线虫感染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随着年龄递增缺乏程度越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2006~2010年监测范围的儿童蛲虫感染率高达51.52%,明显高于1988~1992年的平均感染率12.39%(88/710),也高于2002年的寄生虫调查的感染水平41.34 %(167/404),因此不能忽视儿童蛲虫感染的防治工作。
五年来,虽然每次监测后都及时反馈数据给当地村民,让受感染村民自行服药驱虫,但由于受当地财政限制,五年来该村的群体驱虫工作一直未能开展,也是我们无法判断各年的感染者是新感染还是上年感染的延续。这可能是使当地感染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东胜区乙类传染病报告卡,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中东胜区人口数。
1.2 病种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分为5类: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2006年~2010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688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6.99/10万,报告发病率以2006年最低为340.16/10万,以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达发病率达5年最高位为654.65/10万(图1)。5年报告死亡人数4例,年均死亡率为0.31/10万,总病死率为0.06%。
图1 2006-2010年东胜区乙类传染病发病
2.1.2 5年传染病总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乙肝(304.18/10万)、肺结核(110.36/10万)、梅毒(37.83/10万)、麻疹(26.52/10万)、淋病(19.89/10万),总死亡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艾滋病(0.16/10万)、乙肝(0.08/10万)、肺结核(0.08/10万),总病死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艾滋病(100%)、肺结核(0.07%)、乙肝(0.03%)。
2.1.3 人群分布。性别分布:男女性别比为1.33/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15~54岁青壮年为主,占78.19%,14岁以下占报告发病数的5.52%,55岁以上占报告发病数的16.29%。职业分布以农民(占19.24%)为主,其后依次为工人(占13.11%)、家务及待业(占12.08%)、其他(占10.38%)。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月和7月为发病高峰期(分别占19.51%和19.7%)。 地理分布以鄂尔多斯街和伊煤路报告人数较多,分别占全区病例的18.9%和15.5%。
2.2 疾病分类分析(表1)
2.2.1 呼吸道传染病 报告病种为肺结核、麻疹、甲型H1N1流感、猩红热、百日咳、流脑。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15~49岁年龄段发病为主,占发病数的56.83%;职业以农民为主(占23.7%),其次为其他职业(占16.16%)和学生(占12.26%);全年各月均有发病,1~7月份发病率较高,其中1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的12.15%。呼吸道传染病前3为的病种是肺结核(1415例)、麻疹(339例)、猩红热(44例)和甲型H1N1流感(44例),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的76.74%、18.38%、2.39%、2.39%。另外,流脑和百日咳各报告1例。呼吸道传染病中肺结核发病一直是影响东胜区传染病疫情总体态势的最主要病种之一,2006年~2010年发病率均位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2位。
2.2.2 肠道传染病 报告病种为痢疾、甲肝、肝炎(未分型)、戊肝,年均发病率为11.7/10万。2006~2010年发病率总体较稳定,年龄以10~64岁(占75.5%)人群为主;职业以工人(占17.88%)、农民(占12.58%)、家务及待业(占11.92%)为主;全年各月均有发病,7~10月份(56.95%)形成明显的发病高峰,3月份为全年发病数最底的月份,占全年发病的1.99%。位居肠道传染病前3位的病种是痢疾(105例)、甲肝(24例)、肝炎(未分型)(21例),分别占肠道传染病的69.54%、15.89%、13.91%。
2.2.3 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 报告病种为布病、疟疾、出血热,5年共报告11例。其中布病9例,除2007年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年份病例平稳,均为散发。
2.2.4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报告病种为艾滋病、乙肝、丙肝、淋病、梅毒,年均发病率为380.61/10万。乙肝是影响东胜区传染病疫情总体态势的最主要病种之一,年均发病率为304.18/10万,5年均位居乙类传染病报告首位。丙肝以散发病例报告为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共报告艾滋病病人2例,死亡2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例,9例输入性病例,占报告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