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科技行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行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行动计划

第1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一、创建了三个科普服务平台

在县科协的牵头和大力的支持下,这些受表彰企业、单位和个积极参予了科普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是在县涉农、涉科部门及协会中抽调、聘请二十余名食用菌、茶叶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县农业专家服务团”,面向全县广大农村,根据农民技术需求常年提供“菜单式”科技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和利用骨干会员的技术优势和县乡(镇)农技部门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做到县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乡镇有农业科技服务站、重点村有农业技术服务组,为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结合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整合我县有关涉农涉科网络资源,开发科技服务网络平台,为此县科协配备了7台电脑,开通了宽带网络,与县科技局、县农委、相关部门、农技协、合作社、龙头企业及省内外的相关网站实行了链接,可全天候的向广大农民提供便捷、高效、实时的特色农业产业科技与市场信息服务。

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

三年来,县科协带领这些科普带头人、农技协、示范基地围绕农民科技需求,紧紧抓住“技术培训”这根主线,充分用足用好三个科普平台资源,开展一系列科技培训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及科普画廊、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开展大型科技宣传活动60余次,开展科技咨询260余次,受益群众达6000人次;先后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22人次、组织专家服务团180余人次,深入村组、田间地头,采取理论授课和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展示等形式,多批次对广大会员及其周边农民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310次,共40000人次,累计发放科普图书3200册、相关技术资料3000册。同时,扶持建立了20个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技术、不同品种的科技示范基地和200个科技示范户,并注重利用科技示范户的榜样作用,对周围的群众进行“传、帮、带”,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辐射效应,引导示范,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由于教与学相得益彰,大大激励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三、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

围绕食用菌、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由县科技局、县科协牵头实施“县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选派39名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技特派员进驻到特色产业聚集度高的乡镇、村、龙头企业、农技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转化、推广新成果,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据统计,三年来有2000多户农民直接参与了创业项目,吸纳劳动力3000余人,辐射带动农户近3600多户,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2项,引进新品种18个,开展各类科技培训24场次,培训农民392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4000份,创业行动产生的经济效益达5亿多元。

四、建立了一批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依托“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扩建、新建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一是依托县食用菌产业协会,等县市菌业龙头企业共新建、扩建良种繁育基地6000㎡,年菌种繁育能力达到一级菌种(母种)4000支、二级菌种(原种)10万瓶(袋)、三级菌种(栽培种)280万袋,既填补了我县食用菌一级菌种(母种)生产的空白,又可在本土繁育母种的情况下从源头上确保菌种的质量提高和适应性增强,可满足全县年栽培2亿袋食用菌生产规模对菌种的需求,食用菌菌种的繁育体系趋于科学、合理、完善。其中,兴农菌业公司还依托项目实施契机建成了1600㎡规范化、标准化、工厂化周年生产基地并已投入运营,该基地满负荷生产年规模可达200万袋,年产鲜菇将达到700吨,产值将达到350万元。此工厂化周年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市的空白,也有力地推进了我县食用菌产业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进程。二是依托县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科普基地,茶树良种示范场累计投入70多万元创建标准化茶园,建成面积1200亩,主要茶树品种有舒茶早、龙井长叶、福鼎大毫等,通过改善茶园环境、引进优良珍贵的无性良种进行改植工程、推广应用高产生态栽培新技术等措施,实现了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和管理,每亩产值达6500元,亩纯利润达3200元,收益比普通茶园高出30%以上。三是依托全国科普带头人、驻场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洋湖镇天野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500亩标准化皖南特种野猪养殖基地,基地拥有完善的标准化猪舍、种、仔猪繁育、饲料加工、冻库、办公室、宿舍等生产、生活、科研设施。2012年,该基地积极开展野猪的生态高效循环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及特种野猪繁育等技术研究,在特种野猪的人工繁育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已经申请专利10多项,制定了特种野猪养殖技术企业标准、特种野猪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五、组织参加省内外的科技交流

第2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区域经济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达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而实施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编制完成后的区域经济规划是静态的,为实现规划预期目标而进行的规划执行工作则是动态的,静态的区域经济规划要有动态的规划执行工作促动和配合,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规划执行力,将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等落实到位,以期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的预期目标。所谓规划执行力,是指规划实施涉及到的人、财、物、制度、信息等各类资源相互作用并经过互动机制整合后产生的合力。因此,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对于经济规划的有力推进和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规划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内容,是跨地方行政区划、跨部门、跨行业的整体规划,是战略构思的细化,更是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经济规划的执行具有范围的广域性和内容的广泛性,因而,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对于规划的执行和落实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可以保证规划统一执行。区域经济规划,一般为政府职能部门研究制定,经科学的评价、审议和法定程序形成政府决策。由于规划是对特定时期、特定阶段和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性、定量设计,跨时间、跨空间的特征比较明显。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保持足够强度的规划执行力,将确保规划执行从上而下的统一性,实现规划执行效果,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可以保证规划全面执行。区域经济规划一般着眼于区域未来发展走向和应完成的发展目标,因而,经济规划的执行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在政府层面上实现“上对下”进行有力、有效的指导,实现“下对上”决策明晰的认识和树立负责落实的严谨细致精神,垂直部门之间、平行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实现加强互动、传递信息、科学分配任务与资源的目的,这样,经济规划的执行这一完整的系统工程就具备了协调运转的组织环境。不同层级的政府,不同的社会组成单位,都能从各自实际出发,在政府统一领导和指导下,按照规划设计的发展步骤、发展措施、发展目标来抓好自己的任务的落实,使规划任务的执行在局部区域、局部单位和局部责任者的身上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这样就使规划得到全面、具体、深入的执行,从而发挥出规划应有的作用。

3.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可以保证规划有效执行。规划执行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实现规划的既定目标,规划发生效用也就是规划实现既定目标。规划执行过程主要是不同层级的政府、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整合力量、配合互动、密切协作的过程。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和附加性执行等执行问题,造成效率低下、职责不明、形式主义以及等后果。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有,认识与理解存在误区或不到位、管理与监控缺乏科学性以及互动不足、执行力相互抵消等。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坚持以规划执行效果为唯一尺度和标准,对不同的规划任务承担者进行检查、督导、指导,自上而下加深对规划及其执行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对规划执行流程及应采取的相关落实措施有清晰的认识,是规划有效执行到位的基本前提。作为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承担者,只有对规划认识清楚并全面把握,才能明确实现规划目标执行力的应达状态,在规划执行过程与执行目标间寻找执行力差距,瞄准规划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要素有效互动,创新性地推动规划执行,从而使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真正的凸显出来。

二、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的主要内容

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的要义是围绕实现规划目标,在规划整体执行运作过程中,突出提高规划执行力,使区域内各利益主体从动态、开放和全方位的角度分解任务、沟通协调、纵横联合、考核监控,从而形成促进、诱导、激励效应,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区域“多赢”式发展局面。

1.着眼增强规划执行的针对性,增强对于规划目标的认同。互动机制要求自上而下,自中心向周边的信息扩散与传递。好的规划不为人所知,就很难得到全面有力的执行,也就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经济规划经法定程序通过审批以后,首要的问题是要进行广泛深入、具体明确的宣传动员,使社会不同层面、不同组织都加深对规划及其执行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以规划指导各自发展计划、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制定的自觉性,使各个层次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的行动都能围绕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各自职能和作用。

2.着眼增强规划执行的责任感,分解规划执行的任务目标。分解是规划执行互动中的重要环节。任何规划都包含着工作设计、目标体系、措施要求等多个环节。从规划本身来讲,宏观性大于具体性,但在规划执行中,具体性往往重要于宏观性。因此,为使区域经济规划执行到位、有效,就要采取科学、实际的方式方法,将规划内容进行科学分解,将规划目标、任务、要求落实到不同层级、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既有量的指标,又有发展定性的评价要求,从而使全社会不同层面共同担负起规划执行的责任。这样,规划执行运作流程就会顺畅。

3.着眼增强规划执行的协调性,建立相应的协作组织机构。经济规划执行是一个长期任务,同时规划执行也牵扯到各种各样的关系,既需要整合资源,又需要政策投入和指导,更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协调一致的关系格局,来共同推动规划执行。因此,应建立通盘领导、指导和协调规划执行的协作组织机构,明确任务、明确人员、明确职能,充分发挥规划执行指导机构的作用,推进规划健康、协调执行。

4.着眼增强规划执行的有效性,建立起定期沟通交流制度。区域经济规划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在规划执行中,规划就变成不同层级政府、不同组织体系从各自实际出发,采取不同方式方法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的组织性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规划被分割成既相联系、又互不联系的若干个不同执行体系。因此,应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制度,定期针对规划执行进行不同执行体系、不同执行区域、不同执行组织的关于规划执行的各个方面情况、信息、经验的交流推广,使规划执行的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知彼知己,不断地提高自我执行规划的创造性,在比较中推进执行,在借鉴中提高执行力。通过交流沟通,最大化发挥执行信息的交流促进作用,不断提高规划执行效果。

5.着眼增强区域规划的执行力,实行定期考核评价机制。由于规划执行的长期性,往往会出现执行动力逐渐减弱的现象。所以,应通过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给规划执行提供动力。此外,通过定期考核评价,了解规划执行进展情况,切实掌握规划执行进度,进而保持整个规划有效、有序执行。通过定期考核评价,给出定性、定量考核评价档次或者反馈意见,使执行机构对自我规划执行的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规划执行的措施和方法,提高规划执行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着眼规划执行的长期性,加强对规划执行过程的监控。通过有效监督、控制,可以克服由于规划执行的长期性而使规划执行容易走过场的不良现象发生,或者是局部执行中流于形式化的不良现象发生,使经济规划的量化指标切实落到实处。由于规划是对区域长期发展作出的发展设计和定性决策,规划目标就存在脱离实际或者不适应实际的倾向和可能。通过及时有效的监督、控制,及时发现规划执行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在规划执行中进行有效的及时调整,使执行工作更加符合实际,从而保证规划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也是跟踪决策的根本要求。

三、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的主要方式

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方式对经济规划执行具有重要而又现实的作用。从提高规划执行的效果角度来看,对经济规划执行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主要互动方式有:

1.上下互动方式。这是经济规划执行的基本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互动方式。经济规划自批准通过之日进入执行程序开始,首要的执行方式就是自上而下。把上级政府关于经济规划的意义、目标、执行的内容、要求、措施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细化为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自上而下的解读、宣传、普及,以使社会的不同层面、不同人群都能对规划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解读和了解,从而为经济规划顺利执行打下良好认识基础。此外,在经济规划执行的整个过程中,自上而下的互动方式贯穿整个执行过程。其中,上级对经济规划执行的任务分解、具体目标设置,具体落实措施的安排,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考评以及有关的奖惩措施,贯穿执行的始终。二是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下一层级在经济规划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向上汇报以寻求帮助的互动;对自身所承担的规划执行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向上报告;作为具体基层部门、单位或者基层政府,在执行经济规划的过程中的信息上报、政策反馈、对上项目的争取等行为。上下互动,自上而下贯穿的是宣传、要求、支持与检查。最为重要的自上而下的互动方式,是对规划执行的具体指导,政策投入,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检查验收;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关键在于反映问题,就具体项目寻求支持,及时反映执行信息情况。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发现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告和反映。只有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的核心互动方式的完成,才能切实促进规划执行的有效性。

2.左右互动方式。规划制定层级的政府及政府部门,承担规划执行协调、督促任务的部门相互之间应经常性地进行互动、沟通、交流,以使规划执行情况做到互相了解、心中有数、不断推进。应坚决杜绝各自为政等现象发生。如不这样,就会使规划的执行协调机构不能协调统一地对下指导、对上协调、对外联系,规划执行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第二种方式是外部互动,主要指与本区域具有同质性、可比性的相关区域,或相邻区域之间就经济规划执行进行的合作、交流和学习活动。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相邻区域的经济规划执行的互动对于本区域经济规划执行的推动十分重要。因为区域相邻,客观情况相似点较多,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的互动行为较多,加强区域合作的必要性也十分突出。所以在经济规划执行中,搞好相邻区域的互动十分关键。同时,加强同质性的跨区域互动也相当重要。比如,煤炭资源型省级或市级行政区域,加强国内、国外同质性区域的规划执行合作和交流,对于本区域的经济规划执行就很容易借鉴到先进经验。

3.内外互动方式。所谓内外互动,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在经济规划进入执行阶段为寻求规划执行的最大效益,在其主要内容、关键环节、重要举措方面积极超越本区域的客观条件的局限,通过对上争取、对外合作来推动规划关键任务的执行和落实。二是承担规划执行的具体协调指导部门,应搞好区域内相关部门的内外互动。主要是指发展改革部门、综合经济部门,要与非经济公共管理部门和与经济规划相联系的外资企业等类型的组织实体进行定期交流和合作,以外部资源、外部经验、外部条件来推动机构内部执行规划的动力提升。三是承担规划执行具体任务的集体、单位、部门,尤其是企业,应在内外交流合作互动中推动规划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执行的层次,确保执行质量。总而言之,规划执行的内外互动主要着眼点是通过互动促进内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长期保持。通过外部对内部的影响和刺激,扩大内部机构人员的工作视野,提升工作层次,强化工作动力,推动执行不断上新水平。如不加强经常性的内外互动,组织或机构内部人员就会疲于规划执行的长期性而采取敷衍方式,将影响规划执行效果。从特征上讲,规划执行是动态性、静态性有机结合的执行工作,十分需要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

4.平台互动方式。建立平台互动对于确保规划执行的效果和提高规划执行的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现阶段经济规划执行的一种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执行方式。平台互动的主要出发点是信息化飞速发展对电子政府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要求不断提高,同样对经济规划执行提出新要求。因此,与经济规划执行相关的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规划执行的信息平台,按照信息化工作格局的要求,细化经济规划执行的内容、措施、方法、要求,建立经济规划执行的静态政策、动态信息的全方位交流,推动经济规划深入具体执行。同时,通过建立规划执行的信息平台,提高经济规划执行效率,减少或避免传统工作方式对于现代经济规划执行不能满足要求的弱点。再者,建立平台互动,是经济规划执行任务长期性特征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经济规划执行的整个过程中,组织机构的变动、责任人员的调整、企事业组织单位的变化都非常大,对规划执行将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建立信息平台,就可以保持经济规划相关政策、执行的相关方式方法、评价体系、有关要求的一致性。

5.跨区域互动方式。跨区域互动对于区域经济规划执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跨区互动有别于前面所述的左右互动和内外互动。跨区互动主要针对经济规划的内在任务具体落实和深化而采取的执行方式。任何一个经济规划都牵涉到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异常活跃的时代,任何经济规划执行都需要跨区域执行的手段、执行的内容,寻求执行的最佳效果。比如,某区域根据区域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的发展实际,制定某产业国际化竞争与合作的规划内容,那么在规划的具体执行中,就不可能仅局限于本区域内寻求执行,必须跨区域甚至跨国界,在一个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内推进规划的执行。近年来,不少省市对于本区域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组合,一直在国际视野中进行寻求和操作,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培育和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和金融中心的框架设计都是按国际化的惯例,在国际化的视野内进行经济规划执行的。跨区域互动就是在不同的区域空间以合资、合作、协作的方式进行执行规划。一是应主动走出去。对于具有本区域优势的规划任务、规划内容,为实现规划目标而向外拓展空间,寻求合作,服务于区域内的经济规划执行。具体的方法有,到适宜区域投资设厂,围绕本区域经济规划执行在区域外开展经济活动。二是积极请进来。对于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中不具备相关条件的,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跨区域调入所需求的资源条件、资本条件、人力条件、技术条件等,确保本区域规划的顺利执行。三是寻求跨区域经济合作。围绕区域经济规划任务的落实,就一些重要的规划任务,采取战略式的执行方式,跨区域执行本区域的规划。主要采取合作的方式,提升区域规划执行的层次和水平。比如,山东省在经济规划执行中,特别是在有关电子计算机通信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如果仅依靠山东现有的条件和资源来执行规划,可以确保规划执行完成到位;但是,在充分考虑到这个新兴产业在省域经济规划中的特殊地位和对于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时,就应以山东现有的条件资源为基础,寻求国内和国际合作,提升关于该产业经济规划执行的层次。就近可与江苏省进行对接合作、整合资源,提升该产业规划执行效果;就远可寻求与国际大公司、先进国家开展合作交流,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层次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下战略性的基础。

四、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应树立新观念

区域经济规划执行互动机制的有效运作,还必须建立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具体地说,在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中,应当倡导和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观念:

1.区域一盘棋观念。经济规划执行是从上到下的过程,也是从下往上的过程,互动决定了规划执行的质量、效率和效果。为了寻求规划执行的最佳目标,首先需要树立自上而下一盘棋思想,以经济规划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各层级、各方面、各个经济实体都应自觉在经济规划执行中找位置、找任务,定措施、定目标,努力实践,以整体合理地促进经济规划目标的全面最终实现。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经济规划执行中最忌讳的是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狭隘执行”行为。狭隘执行撕裂经济规划的整体性,容易形成执行空白,降低规划执行的高度。

第3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课程;计算机系统;计算思维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于2010年启动“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受到关注。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具备计算思维,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和工作、解决专业问题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计算思维能力是与读写能力一样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济大学于2011年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课程授课方式改革;二是训练(指各种类型的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改革;三是考试方法改革。

课程授课方式改革要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教学方式。训练方式改革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通过设计综合性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项目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训练,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中。考试方法改革要消除应试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和人格养成作为核心,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建立计算机系统级教学团队,以团队形式对课程进行设计,积极建设和落实包含课程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法3大环节改革的具体方案。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结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科方向上的特色和优势,采取“两级基础深化、知识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前沿技术追踪”4项措施,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体系。

1)两级基础深化。教师通过“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计算机导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分别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教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和“计算机导论”旨在帮助初学者认清学科的轮廓,而“计算机系统结构”则为计算机学科高年级本科生提供完整的学科核心知识。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以“虚拟化与云计算”“Web编程”和“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等课程为基础,建立计算系统和网络的知识体系框架,为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色和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规范打下基础;同时还注重相关课程的交叉,如“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在虚拟操作系统、编译优化等方面的结合,“计算机系统结构”与“虚拟化与云计算”在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下的融合等。

3)实践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与“编译原理”等课程中关系极为密切的核心内容以综合实验形式进行集成,如存储结构及其管理、目标代码生成及优化、线程调度等。这样既有利于消除孤立知识点,又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为他们将来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前沿技术追踪。教师通过“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课程追踪国际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与技术。

笔者提出的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系列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教改项目的实施将提高计算机系的办学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也有助于本科教学中多出科研成果。

该教改项目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展开,围绕计算机系统主题,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注重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在相应课程的实验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外,还将在专门的“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中进行有关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2个方面的完整的集成实验,通过数据采集和建模分析等手段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核心理论,同时提高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贯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各门课程的教改内容简述如下。

1)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作为该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将突出建设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选用《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作为该课程的双语教材:

②每章核心内容突出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③将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从传统计

算机导论内容中自然引出;

④展开双语教学,并建设精品课程。

2)计算机导论。作为该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将突出建设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选用《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作为该课程的全英文教材;

②每章核心内容突出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③加强计算思维方面的教学和实践,将Python作为入门编程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④展开全英文教学,并建设精品课程。

3)计算机前沿技术概论。作为全校的通识课程,适合各个年级的本科生,侧重信息安全前沿,同时带动整个教学体系前沿知识的探索。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汇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体系中各个分支领域的前沿思想与技术;

②为“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提供前沿的实验内容建议和素材;

③自行编写课程讲义与教材。

4)计算机系统实验。该教学体系中的实验课程建立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之上,是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建立计算机系统课程知识体系;

②建立实验环境,设计丰富多样的综合实验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

③编写实验指导书。

5)虚拟化与云计算。该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之一,介绍可信与安全系统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建立课程知识体系;

②编写教材。

6)Web编程。该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教改内容如下:

①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②建立实验环境,设计实验项目;

③编写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2 教改特点

基于“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具有如下特点和创新性。

1)将本系计算机学科优势、优质课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相结合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一;

2)开设“计算机系统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实验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二;

3)本教改项目结合计算机新教学法,将计算思维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系统级课程中进行实践(“计算机系统实验”和“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实施),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三;

4)本项目将工业界的最新技术介绍给本科生,为其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和到著名企业实习的机会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四;

5)本项目将可信与安全计算系列课程作为建设对象,点面结合带动一批课程、实验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本系统级课程教改项目的特点之五。

3 教改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建设,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如下成果。

3.1 教改立项方面

1)2012-2013年,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课程“虚拟计算与云计算”;

2)2011-2012年,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项目“Web编程技术”;

3)2011-2013年,同济大学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导论”:

4)2011-2013年,同济大学双语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

5)2011-2012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信与安全计算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3.2课程建设方面

1)计算机系统结构。

该课程于2011年上半年被批准为同济大学本科卓越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一软件学院共建国家级精品课程。

2)计算机系统实验。

计算机系和学院实验中心已经购买相关的实验设备并完成实验室建设;已经开始组织2010级3位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所涉及的5个实验设计。

3)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导论。

该课程成功申报同济大学双语建设课程,并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4)计算机导论。

该课程成功申报同济大学全英文建设课程,并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双语授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5)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导论。

该课程于2010年开设,目前已完成课程网站建设和《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教材的写作。该教材获得IBM大学合作项目书籍出版资助和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

6)Web编程技术。

该课程成功申报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并于2011年开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7)虚拟计算与云计算。

该课程成功申报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开设,同时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

3.3教材建设方面

1)《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教材已经编写完成,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并被列为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是一本计算机科学的入门与提高教材,在力求保证学科广度的同时,还兼顾主题的深度,同时特别强凋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性,既介绍计算机学科相关主题的来龙去脉,又引入国内外最新和最热门的前沿课题。该教材既涉及计算机传统研究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又涉及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兴热门研究领域,重点讲解这些最新计算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既让读者对计算机新兴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又通过各种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将计算机最新技术应用到相关专业和学科中。

2)同济大学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约出版《虚拟化与云计算》教材,目前已完成部分书稿,预计2013年初出版。

第4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网,自动化,技术,可靠性

    引言

    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电力系统支持,如果一个城市的电网系统跟不上现代化发展需要,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步伐必定赶不上时代的节奏,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电力城市电力系统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城市配网自动化是电网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电网改造对提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可靠性提出了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城市电网改造将给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可靠性水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改造将打破传统的配电方式,构建电网的网架结构,形成自动供电系统,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电力保障。

    一、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一)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简介

    配网自动化是对配网的开闭站、小区配电室、电缆分界室、自动开闭器、负荷开关、用户分界开关等进行实现远方监控的系统。对城区公司各类站点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可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案,例如开闭站、带保护的小区配电室可以采用保护管理机与配网自动化主站按104规约进行通信,转发保护装置采集的所有10 kV遥测、遥信信息,并实现对10 kV开关、自投的远方控制。这一措施可以保护管理机与站内直流系统通信,转发直流母线电压及直流系统的异常信号,保证区域内通信正常进行。

    (二)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具有多样性,重要有数据采集、信息处理、遥控、安全管理、历史库管理、报表生成与打印、画面编辑与显示、Web浏览、事件顺序记录、调度员培训模拟等。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调度主站在整个调度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重要地位,调度主站与人大脑的中枢神经一样冲整体上负责者整个配网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监视和控制,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对整个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整个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

    在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重要节点往往采用双机热备用,这一举措能够提高整个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其中有服务器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运行时,所有运行在该服务器上的数据都会自动地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而不至于中断,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按照正常的程序推进,对突发事件时期的供电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同时配网自动化系统具有健全的权限管理功能,当故障发生之时能够快速、平稳地切除系统本身的故障,并且不至于影响到系统中其他正常节点的运行。在WEB浏览功能上,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通过WEB服务器,支持多个客户端实时数据、静态数据、图形、曲线、报表事项等查询,浏览功能十分强大。

    二、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工业、商业、金融、人民生产生活等各类社会行为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在我国,现有配网自动化系统平台并不是统一的,电网自动化技术并不高,功能十分单一,各区域之间的电网系统之间很难实现相互联系和信息共享,电网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国家电网系统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现状都极大的限制了电力系统的发展,同时也造成电力系统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电网系统使用的需求。

    三、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可靠性

    在现代社会,配电自动化已从各种单项自动化林立阶段向开放式、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即实现了“多岛自动化”配电向“大一统”迈进。现代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集结策略,各层技术都有相应的保障,在大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以第一层为例,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第一层称为现场设备层,这一层主要由 FTU、TTU、远动终端单元(RTU) 和电量集抄器等构成,它们是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RTU一般依靠其自身携带的免维护蓄电池来维持运行;FTU一般采用高性能单片机作为CPU,这使得其本身具有带光电隔离的开关量输入和交流采样、故障检测和上报、抗恶劣环境等功能,能够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是安全可靠的;TTU是配电变压器处安装的监测单元,它能够完成对配电变压器常规监测,同时还可以低压侧无功电压综合控制,分散用户抄表集中器与电能核算;电量集抄器安装于配电变压器附近,它能够采集分散用户的电量数据,为科学管理用户用电量提供依据和保证。城市电网应在未来的几年内加速网架结构建设和城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供电需求。

    畅通、快速、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实时、准确、有效运行信息的无阻塞传递是社会对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要求,提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在市配网自动化系统发展问题上,专家们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变电站和数字化电网的研究开发上。城市电网自动化系统必定会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测量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实现数据集成、信息共享,让数字化变电站成为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主体。让市配网系统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必定能使一些新兴技术在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广泛深人的应用,实现电网监控分析的数据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电力信息化和可视化、智能化调度,提高决策效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钱成兵;苏娟;董志玲;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应用[J];农村电气化;2011年07期

第5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1.诗化互动扮靓课堂

1.1课前五分钟,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语文课的精彩、成功,固然和内容的精心设计、课堂节奏的合理把握、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很大关系,但课前几分钟的巧妙安排,对这节课的成功也有很大帮助。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幕戏,那课前几分钟就是他精彩的序曲。会先声夺人,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登台做"小老师",讲哲理故事,读优秀作文,说歇后语、谜语、广告词,或者即兴演讲……要求声音响亮,速度适中。由于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内容又丰富多彩,趣味性强,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饶有兴趣,充满期待的开始一节课的学习,做足布"情"的功夫。

1.2巧妙导入,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序幕拉开后,怎样导入到教学中去呢?对于新的学习内容,学生总有一种新异感,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新内容的初步感知上,使学生很快"入境",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石掀起万层波"。当然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切记不要摆花架子,要实中求活。如教学小说《项链》时,我这样导入:"今天我先向同学们介绍几条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癞和尚带花--疯美,厕所里吹风——出臭风头。这些歇后语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也来写几条歇后语:路瓦栽夫人借项链——,路瓦栽夫人失项链——,路瓦栽夫人赔项链——"这一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动了起来,一开场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明确了思路,激发了情感,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壑开。

1.3多样的教法 推得星月交相映。教无定法,教法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法,加强生生、师生互动,让课堂教学活泼、有效、富有情趣。

如在诗歌教学中,用图片描绘意境,用乐曲来调动情感,用配乐朗诵来加深体验;在散文的教学中,可以寓教于言,寓教于形,寓教于情,寓教于理。

当然,教法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上,发挥其形象直观、快速清晰、色彩丰富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密度,增加了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活力,也是语文课堂变得更美。

1.4诗意的尾声 回眸一笑百媚生。一幕好的戏剧即使是尾声也同样让人回味无穷,能产生"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的艺术效果。这结尾时的袅袅余音,能巩固知识,诱发兴趣,启迪智慧,增添美感,正所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课尾三五分钟。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间,采用归纳式、呼应式、悬念式、比较式、激情式、迁移式、欣赏式、评议式的结尾,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探究,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培养兴趣激活课堂

2.1课堂注重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

2.1.1教师的语言要幽默,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国的一位名人-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学生身边的事例或者笑话故事,刺激学生、激发学生,这样既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乐学的状态。

2.1.2教师往往在教学导入上下大力气,把这部分设计得新颖、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却忽视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设计。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探索构建优化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进入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为课堂赋予感彩,从"趣""、玩"、"练"、"赛"、"帮"这五个方面着手,使这些对象变得亲切生动,教学氛围呈现出创造性和活跃性,增强教学内容的情感性、联系性和完整性。另外,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结构的新颖性等也都是应该加以注意的方面。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2.2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在《学会看病》教学中,不管学生找的是哪个词语,只要能简要解释,并能在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我都会及时的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实实地活起来。

第6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课程设计;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

作者简介:杨福广(1974-),男,山东龙口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肖海荣(196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山东 济南 25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交通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201217)、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3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0-02

应用型本科在培养上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1]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育部的“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在山东省的三所试点学校之一,山东交通学院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本文结合这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对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方向的课程设计内容安排进行探讨,借鉴应用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创新教育中的“项目驱动方法”,[3-5]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安排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方向课程设计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由原来的约20%:80%变为约40%:60%,其中课程(毕业)设计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约24%,伴随学分的增加实际上是课程设计环节学时的增加(如表1所示)。如何合理安排这些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能否实现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关键。

表1 山东交通学院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一览表

传统的课程设计内容是从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出发,强化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安排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计内容的发散性,没有考虑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导致每门课程设计取得的成果都是独立的,各门课程之间设计成果不能够相互借用。

(2)没有考虑本门课程内容在不同专业中的具体“工程应用”侧重点,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做相同内容的课程设计。

(3)到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阶段,比如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方向的“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软硬件储备的基础上在两个周内完成一个实际系统的设计和调试,难度非常大,最终只能“纸上谈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十分不利。

二、项目驱动的课程(毕业)设计内容设计

针对传统课程设计中设计内容安排上存在的缺陷,本文探讨按照“自顶向下的项目驱动法”设计各个课程设计的内容。即将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题目作为项目,然后将项目分解成模块,分解后的模块作为前期课程设计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的安排,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进程中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清晰,每门课的课程设计环节的成果最后会“总结”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项目”成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同时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对此设计思想进行说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电气传动方向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有2周的课程设计时间,主要是设计交直流调速系统。为此提出“直流电动机的速度闭环(模拟或数字)控制系统”这一项目,该项目涉及的课程内容有: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计算机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VHDL、嵌入式系统等。针对此项目,将其繁多的内容分解成(模拟/数字)控制器模块、功率放大器模块、信号检测模块等模块(结构框图如图1),并将模块分解到前期的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形成表2中与项目相关的每门课程的2~3个设计题目。

表2 基于项目分解的课程设计题目及其关联性

表2中所有题目都与“直流电动机的速度闭环(模拟或数字)控制系统”这一项目关联,将表中的课程设计题目通过组合就可以形成“直流电动机的速度闭环(模拟或数字)控制系统”这一项目的内容,比如题目(1.1、1.3、2.1、2.2、2.3、3.2、3.3)等组合可构成直流电机的模拟速度调节系统,而(1.2、1.3、4.1、4.2)、(1.2、1.3、7.2、7.3)、(1.1、1.3、8.1、8.2)等三种组合再结合5.1、6.1、6.2的知识可构成三种直流电机的数字速度调节系统。实际上,上述题目不改动或稍加改动后,即可组合出若干种设计方案不同的直流电机速度调节系统。

三、结语

将后期综合程度较高的课程设计内容考虑为项目,对项目中用到的前期课程内容进行分解,考虑前后课程设计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安排前期各课程设计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进程中总体培养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清晰,前期课程设计环节的“成果”最后会“组合”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项目成果”,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又帮助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红,孟祥萍,王晖.基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83-84.

[2]徐林,关守平,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54-356.

[3]柯胜男,黄明和,雷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2007,(4):25-28.

第7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1.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况

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其教学的内容主要的结合其任务,以相关的知识点为模块,有层次的安排各个阶段学习的任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一个教学的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在进行下一个阶段任务的教学,这样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避免厌学现象的发生,提高教学的效率。

1.2Flas设计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下面就通过实例对于任务驱动法在Flash中的应用的环节做介绍,以下就以运动的汽车为例,做详细的说明。第一是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提出相关的要求:一辆汽车慢慢的行驶并且要看到车轮运动的效果,对于实现其效果的大体做出介绍,对于具体的内容不做详细的指导,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思考要实现其过程的具体操作。第二是学生自己操作为主,教师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知识但是在课下进行上机操作的时候就不能独立的完成相应的操作过程了。使用第二种模式进行教学,则可能出现学生不注意听讲的现象的发生,学生的操作很难和教师的讲解同步进行。这都将会影响到学生掌握和提高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总结发现,任务驱动法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的方式,其可以实现教学、学习以及操作的一体化,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价值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的学习的氛围更加的活跃。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上,形成新的知识构架,使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培养,增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其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的过程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3结语

第8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双向教学互动;多向教学互动;中介教学互动

一、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类型及障碍分析

(一)双向教学互动类型的问答情境障碍

课堂教学行为互动的基本类型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形式,之所以是以教师为主导,原因在于师生互动通常是由教师提问所引发,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是最常见的课堂交流方式,但问与答的互动行为却会因为提问情境的不当而失去应有的效果。提问是具有情境性的,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方式往往表现为“思维含量较低的提问内容、短暂的等待时间以及较少的提问次数”〔1〕,教师并不注重和学生互动的提问策略,许多教学问题的提出都用来作为警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手段,一些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效率,在学生无法立即作答的情况下迅速转向其他学生,在学生思考与教师反馈之间极少出现刻意的留白和停顿,教师想要通过师生双向互动来“听答案”或者引出教学主题,对提供答案的学生缺乏深入的关注,这样的课堂互动行为以服从情境和控制情境为主,导致建立在问答形式上的师生联系是松散的、模糊的,没有确立起师生双向互动的磋商情境。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中介,“问题”本身并不单独属于教师,双向互动的核心要义是提问教师和学生对平等协商的师生共同体的追求,如果有一方确信自己的答案是唯一的答案,那么将很难在各执己见的基础上达成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复调”,教师要投入精力的是与他互动的学生,构建提问与回答的“磋商情境”,既要有问有答,还要认真倾听说话者背后传达的意义,避免就问题谈论问题的虚假互动,努力接触问答的核心。

(二)多向教学互动类型的任务协作障碍

多向教学互动是建立在学与学关系之上的课堂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协作对话的学习交往过程,推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现阶段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多向教学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群体来共同讨论和解决某一教学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同伴关系很好确立,但协作和会话的动态推进机制却需要相当的设计性。如果说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直线型互动,那么,多向教学互动类型则是循环式的、递归式的互动,由一个学生到达另一个学生,过程中会有不间断的意义生成,周而复始的问题冲突和视域融合,因此,多向互动行为绝不是一次性的信息交换,而是围绕教学任务的动态推进和持续交流过程,它要求学生聚焦的学习任务是具有鲜明开放性的“问题环”,而不是一个个相加型的或分离型的任务,前者惯常“将一个总的教学任务进行简单拆分,让各个小组成员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最后将各部分任务相加”〔2〕,其弊端在于任务进行过程中的动机耗损,即1+1往往小于2;分离性任务的小组合作模式则恰好相反,尽管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对同一个任务做出思考和处理,但是由于学生群体中认知水平的不平衡,常常出现由小组中一个或两个优秀成员主导结果,其他学生则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的现象。因此,多向教学互动行为的障碍在于怎样建立连接型的学习任务弥补相加型任务和分离型任务的协作缺陷,强化学生共同体内的观点联系,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知识穿梭和流动性,具有对小组不同认知水平的协调和进度推进功能。

(三)中介教学互动类型的媒介交际障碍

中介教学互动又称网状型教学互动,往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强化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例如,“一终端对一终端、一终端对多终端、多终端对多终端的同步网络互动教学模式”〔3〕,即时性通讯软件及多种媒介组合渗透其中,这是对现代教育技能发展背景下资源共享理念的集中体现。没有资源共享就没有中介型教学互动,然而并不是使用了教学媒介就可以实现深度的资源交互,其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中介教学互动的教师行为来看,教师缺乏对媒介资源的交互性设计,媒介资源加工并不单纯是技术方面的工作,一旦决定使用媒介,就要保持媒介对学生的吸引力,但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性的,媒介交互既要控制媒介的呈现方式,还要激发学生与媒介内容的交际意图,建立两者的认知关系。中介教学互动是媒介技术对教学的辅助,教师要透过中介来定位教学,化整为零,其互动行为在形式上表现出的是信息的聚散和交换,但在教学处理方面却非常强调操作性和细节。二是从中介教学互动的学生行为来看,学生缺乏与媒介资源的交互机会,特别是在一些观摩性的、演示性的媒介使用中,学生个体的执行力得不到保障。尽管在线学习环境以及共享性媒介资源带来的感官刺激增多,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但是在面对媒介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以及获取在线帮助的途径却都发生了改变,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应对在线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过程的自我监督等都是需要调整和适应的,为此,媒介资源是教师信息输出的渠道,也是学生信息反馈的渠道,只有输出没有反馈的媒介应用无法取得良好的互动成效。

二、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分类优化策略

(一)双向教学互动行为的磋商情境构建

课堂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是由教师提问所引发的,需要在师生双方各执己见的基础上实现沟通交流,对此,应构建提问与回答的“磋商情境”,避免就问题谈论问题的虚假互动。首先,从提问的内容来看,要提升师生互动的深度,教师问题描述绝不应该指向单一的标志性答案,封闭性的问题语言链条都较短。例如,“鲁迅的故乡在哪里?”“李白是什么朝代的人?”,此类封闭性的问题阻碍了师生互动向更高思维水平的推进,相较之下,“如何看待鲁迅成长的故乡对课文情感倾向的影响?”“李白诗歌中浮现的时代面貌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设置既能够包含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标准”答案,也能提供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性思考的空间,当学生的答案具有了来自于自身的独特价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才会激发实质性的深层对话。如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并不爱自己的故乡,因为作者总是在抨击故乡的乡规陋俗,师生互动中出现了与课文主旨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恰好是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故乡的差异,是希望和悲哀的相互衬托,到底作者爱不爱自己的故乡,他爱的是什么、抨击的又是什么,优秀的师生问答环节总能顺其自然地催生出“磋商情境,将师生互动立即带入教学核心。其次,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教师提问等待的时间太短,追问的次数较少,教师既怕耽误课堂进度,又害怕“冷场”,这并不是双向互动行为,而是教师的单向行为,师生双向互动追寻的不是唯一答案,等待时间正是学生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应该做到一是要等,二是要跟进追问次数,对学生形成提示和激励的互动氛围,甚至可以让学生回问教师。例如,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给出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往往不是他没有答案,而是他知道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许多学生在被教师否定了答案后就没有下文了,这并不是双向互动,因为教师没有帮助学生重新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时,需要进一步通过追问来深入了解学生的错误来源,直至达成师生相互理解的“彼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追求一定要有启发性和指向性,例如,十本书往书架上放,上层摆放数量的四分之一与中层摆放数量的五分之一相等,与下层摆放数量的六分之一相等,求下层摆放了多少本书。这样的问题太过抽象,可以说是完全无效的问题设置,比较适合用在小组协作的探究式学习中,但许多数学教师就是喜欢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的目的是针对分数教学的“导学”而不是“互动”,互动只能出现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反馈的“磋商情境”之中,同样的问题改为“十本书分别放在三层书架中,每一份的数量相等吗?如果不相等应该怎么分配?”这样一来,问题的指向性便明确了,学生的思路也就打开了,学生会自行发现上、中、下层的分配比例,不需要教师设置那么艰深模糊的导学案例。因此,师生双向互动如果发生停滞,也许教师要在自己的问题设置上寻找原因,看是不是缺乏磋商情境。

(二)多向教学互动的连接型学习任务协作

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互动行为建立在对共同学习任务的生生协作对话之上,是一个循环式的、递归式的互动类型,由一个学生到达另一个学生动态推进和持续交流,教师应避免相加型的学习任务和分离型的学习任务影响生生多向互动的成效,促使学生面向连接型的学习任务协作。首先,多向教学互动的连接性学习任务协作要以多问题探究方式代替单问题探究方式。“单问题探究方式是指所有的观点、对话及程序都围绕一个问题进行。”〔4〕例如,地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为小组探讨“温度为什么会变化”,这就是典型的单问题探究方式,在单问题探究方式中观点不存在推进的现象,只会诞生并列式观点,比如,温度变化与太阳直射、斜射的距离有关;温度变化与地球自传周期有关;温度变化与空气流动有关等等,这些都是由单问题探究方式引发的并列性观点。没有发生观点的推进性现象,也就无法实现生生协作的知识建构。那么,多问题探究方式是怎样的,其重要标准是观点的推进式变化,观点与观点之间存在着对立或互补的关系,因此,连接性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多个问题的混合,促使学生自己去分割它们的界限,例如,将“温度为什么会变化”改为“太阳直射和地球公转对温度变化的影响哪个更大”,这样的学习任务包涵了鲜明的冲突性,同时呈现了不同知识对象与温度变化的矛盾关系,学生小组协作时的互动行为将会不断出现问题冲突和视域融合的反复现象,通过观点的推进来强化知识与知识的关联性,确立生生互动的知识共同体。其次,多向教学互动的连接型学习任务协作既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收敛的过程,“连接型学习任务协作要经历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全过程才是完整的”〔5〕,即提出观点、连接观点和收敛观点三个阶段。提出观点很好理解,在生生多向互动中,学生一般通过文字表达或公开陈述来提出观点,无论是正向观点还是相反的观点、补充性的观点,公开化的目的是推动生生互动进入广泛的探讨空间,划分协商的主要区域,避免无目的、无方向的讨论;连接观点环节是学生观点冲突、支持和辩护的环节,观点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倾向于相互支持、意义澄清、共享理解,观点冲突的学生则展开辩论和推理,针对意见分歧之处用事实和论据来和重建,而生生多向互动的难点在于观点收敛的环节,观点连接阶段使得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但任务的完成是要提炼出一个最终的结论,在许多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结果是推出几个观点来,教师要对这种现象加以重视,这表明学生并没有完整地完成连接型学习任务,他们缺乏观点收敛的环节,即共同协商争议部分达成一致意见和结论,因此,多向教学互动行为的重点是对观点的质疑、补充和吸收,即通过对方的论据来质疑自己的观点,去掉不合理的地方,将他人的论据吸收补充到自己的逻辑框架中去,推动生生互动走向综合性的观点收敛层次才能抵达知识协作彼岸。

(三)中介教学互动行为的媒介交互性强化

课堂教学中的中介互动行为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强化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没有资源共享就没有中介教学互动,目前需要解决的是中介教学互动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障碍,从而提升师生双方的媒介资源交互能力。一方面,从中介互动的教师行为来看,教师缺乏对媒介资源的交互性设计,许多教师认为媒介资源加工是技术方面的工作,实际上教师“媒介使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交互效应决定了中介互动的成效”〔6〕。例如,在一些科目中,教师常常使用PPT课件、Flas、自制短片等,这些都是媒介,也都是教学资源,却不是互动本身,课堂教学中的中介互动不是对媒介资源的泛化应用,一定要让媒介资源和学生发生实质性的认知关系,激发学生与媒介内容的交际意图。

作者:段君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欣.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协作体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4,(8):25-26.

〔2〕王建峰.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6):33-34.

〔3〕谭翀.群体动力理论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2,(5):40-41.

〔4〕张岸.基于精品课程资源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5):77-78.

〔5〕李晓旭.从教师提问角度研究课堂互动的特点〔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9篇:科技行动计划范文

一、微课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要灵活

1.明确微课和其他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同分工。一方面,要重视微课对课堂气氛的营造以及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绝不能将微课纯粹当成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剂,将微课完全做成是学生喜欢而缺乏营养的动画片、搞笑片,甚至将微课变成在课间休息时随便放一点由学生随自由观看的课间娱乐活动。如果这样,微课辅助教学的作用便难以实现,微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得到授课老师的重视。另一方面,要明确微课是辅助教学是为课堂教学而服务,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才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学讲计划”最重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微课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学习兴趣、使用微课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都是必要的,但是微课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比例不能过大,不能过于依赖微课的作用而忽略老师讲解和实践操作这些课堂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更要防止微课的滥用,避免微课成为个别教师课堂实践开小差、应付教学工作的“避风港”。一旦微课被滥用,信息技术教育会成为另一种填鸭式教学,缺少了老师的讲解和实践操作,学生连学都学不好,更别提“讲”了。

2.将微课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微课是课堂教育的新形式,是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学讲计划”的有力武器,而课堂中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实践是真正实现“学讲计划”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微课等新教育形式和传统的课堂教育内容必须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辅助相互促进。微课先调动学生的兴趣,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介绍,然后授课老师再根据教学任务对索要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具体讲解,再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践操作,之后对他们比较感兴趣或是疑难复杂的问题再通过微课生动形象得进行解答,使他们真正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微课和其他教学方式是有机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各种教学方式各自的优势,真正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