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钢结构;优点;厂房屋架体系;质量控制
1 建筑材料的发展
现在,现代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筑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在施工材料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建筑施工中,钢结构以其非常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领域中作用非常明显。在新型建筑形式中,材料的特性受到了施工单位的重视,同时,钢结构在其他领域中应用范围也非常广。和其他材料相比,钢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钢结构强度非常高,在塑性和柔韧性方面非常好,很多的建筑施工材料例如混凝土、砖石和木材都是没有钢结构这种很好强度的。钢结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应用,比较适用于跨度比较大和荷载比较大的构件,钢结构的塑性非常好,因此,其在使用过程中是不会因为超载问题导致突然断裂的情况出现,在柔韧性方面也非常好,这样能够使结构能够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良好的延伸性能使钢结构的抗震性能非常好。钢结构的强度非常高,这样在构件截面方面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同时强度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钢结构材质非常均匀,材质内部组织是比较接近匀质的,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其具备一定的应力,同时在弹性方面也能进行保证。钢结构在受力的情况下能够对其结果进行很好的计算,这样在进行冶炼和轧制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保证其质量,在材质方面避免出现很大的波动。钢结构制造过程非常简单,在施工时使用的时间比较短。钢结构在进行制造的时候使用的是单纯的材料,在加工方面比较简单,可以进行机械化操作,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其制造的精确度。构件在制造完成以后能够在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这样施工非常方便。钢结构在施工中出现改建或者是加固的情况,也非常方便。
钢结构在质量方面非常轻,相对于混凝土等建筑施工材料,钢结构更加轻,这和钢材的强度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跨度承受相同的荷载,钢结构的重量相对比较轻,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可以借助吊装设备来进行施工,这样在施工过程中也非常方便。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着远距离施工情况,这种情况下,施工材料重量比较轻也是非常有利的条件。钢结构在建筑施工中进行应用具有很多的优点,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也能进行保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进行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 柱脚的制作安装
在钢结构吊装施工中,会导致结构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出现一些侧向外力,这种人为的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都是不能避免的。在预埋螺栓过程中,避免出现钢柱侧边螺栓过于靠边的情况,要预留一定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效果。混凝土短柱在施工设计中一定要保证强度,这样才能进行钢结构架的吊装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抗剪槽和抗剪件位置进行预留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柱脚的承载拉力进行计算,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其在施工中受力水平得到控制。在没有设置抗剪件的情况下,可以对水平地震荷载和吊车水平荷载情况进行计算,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柱脚承担全部荷载的情况,对柱脚锚栓进行破坏。柱脚底板和混凝土之间的空隙出现过小的情况是会导致混凝土灌浆料出现无法灌入或者是无法进行填实的情况,因此,要对柱脚螺栓的位置进行明确,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吊装设备能够到位,同时,也能更加符合设计要求。
3 梁、柱连接与安装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多跨门式钢架,通常都是将中柱和斜梁进行焊死,这样会导致实际构造和设计计算的图纸出现不符的情况,导致施工中出现事故。因此,在对钢结构进行安装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来进行。对加厚或者是加宽的连接板进行焊接的时候,要按照倾斜度来进行焊接,对焊接宽度和厚度要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焊接的质量。同时,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端板连接面制作粗糙或者是切割不完整的情况,对焊接的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出现抗剪结构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钢架梁柱在进行焊接的时候,要保证焊头都在一个截面上,不然会导致施工事故出现。拼接接头在进行焊接的时候,要保证接头是错开的,这样能够避免出现结构构件失稳的情况。
连接高强螺栓不符合《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技术条件》或《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头螺母、垫圈型式尺寸与技术条件》的相关规定。高强螺栓拧紧分初拧、终拧,对大型节点还应增加复拧。拧紧应在同一天完成,切勿遗忘终拧。一定要在结构安装完成后,对所有的连接螺栓应逐一检查,以防漏拧或松动。
高强螺栓连接面未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处理,使得抗滑移系数不能满足该节点处抗剪要求。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的连接面抗滑移系数去处理。应先安装靠近山墙的有柱间支撑的两榀钢屋架,而后安装其他刚架。头两榀钢架安装完毕后,应在两榀刚架间将水平系杆,檩条及柱间支撑,屋面水平支撑,隅撑全部装好,安装完成后应利用柱间支撑及屋面水平支撑调整构件的垂直度及水平度,待调整正确后方可锁定支撑,而后安装其他钢屋架。
4 檩条、支撑等构件的制作安装
为了安装方便,随意增大、加长檩条或檩托板的螺栓孔径。檩条不仅仅是支撑屋面板或悬挂墙面板的构件,而且也是刚架梁柱隅撑设置的支撑体,设置一定数量的隅撑可减少刚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有效的保证了钢架的平面外整体稳定性。若檩条或檩托板孔径过大过长,隅撑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隅撑角钢与钢梁的腹板直接连接,当刚架受侧向力时,使腹板在该处局部受到侧向水平力作用,容易导致钢梁局部侧向失稳。所用檩条仅用电镀,造成工程尚未完工,檩条早已生锈。檩条宜采用热镀锌带钢压制而成的檩条,且保证一定的镀锌量。因墙面开设门洞,擅自将柱间垂直支撑一端或两端移位。同一区域的柱间支撑、屋面水平支撑与刚架形成纵向稳定体系,若随意移动其位置将会破坏其稳定体系。
有时为了节省钢材和人工,将檩条和墙梁用钢板支托的侧向加劲肋取消,这将影响檩条的抗扭刚度和墙梁受力的可靠性。故不得任意取消设计图纸的一些做法。如果擅自增加屋面荷载,原设计未考虑吊顶或设备管道等悬挂荷载,而施工中却任意增加吊顶等悬挂荷载,从而导致钢梁挠度过大或坍塌。所以不得擅自增加设计范围以外的荷载。屋面板未按要求设置,将固定式改为浮动式,使檩条侧向失稳。往往设计檩条时,会考虑屋面压型钢板与冷弯型钢檩条牢固连接,能可靠的阻止檩条侧向失稳并起到提高整体刚性的作用。刚性系杆、风拉杆的连接板设置位置高低不一,使得水平支撑体系不在同一平面上,从而影响刚架的整体稳定性。刚性系杆与风拉杆构成水平支撑体系,其设置高度在同一坡度方向应保持一致。
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往往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过程都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学”的问题,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旁观者。这种教学结构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其弊端则是学生未能自主建构知识,成为知识的迷信者,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很难发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不可能成为新型应用型人才,难于适应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更难于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课堂与建构主义课堂环境对比
表1概括了传统课堂与建构主义课堂环境之间一些显而易见的差异,其区别主要表现在课程重心、课堂的开放度的差异,教材内容、师生观的差异,学习评价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差异三大板块。由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的课堂极大的抑制了人的发展,按照传统课堂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高分低能”,犹如园艺师修剪出来的盆景,看似好看,其实是变态的美,根本无法适应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建构主义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利于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
3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
3.1科学对待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来自教育水平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那里的国民素质普遍要比我国的高。以美国为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美国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但不足之处在于长期以来的“重学轻教”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实现的条件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部分学者提出向中国学习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弥补教育领域的缺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就中国而言,长期受“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束缚,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忽视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储存器。“教师总是在传授知识,期望学生们能够识别与复制所传授知识的领域,在一个课堂交往的流程中,大多数箭头指向教师或由教师那里指出。学生自发的提问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是很少的。”
由于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只有建构主义理论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因此,更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然而,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教育科学界中,目前还找不到任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洋为中用”的情况下,建构主义理论也会出现水土不服。虽然学术无国界,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一样,同一理论在此国家运行良好,到彼国家未必行得通。植物的移植尚且需要考虑各个地区的土壤、气候,理论的运用更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现实条件才能“为我所用”。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观察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应该利用当前国内外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的时机,结合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多年来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种状况与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切实、准确地理解建构主义,让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中国课程的改革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建构主义进入我国十多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这点无可厚非,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意义”理解不仅是教学研究者的事,更是教育管理者,甚至是一线的广大教师该做的事。目前部分学校或教师表面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标榜自己,其实质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把“建构主义”的认识付诸于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去。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扩充自己的教学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参加“国培计划”、互联网、期刊、杂志等途径来给教学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但值得一提的是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建构主义的理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数典忘祖,正确的做法自然是让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教学联袂,珠联璧合,形成“中国化的建构主义”。
3.2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类研究,明确每种类型的最佳学习策略。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保持互动,为学生协调创设学习环境。那么需要哪些类型的知识做为知识点互动的支撑?只有明确教学内容中知识的所属类型,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全面涵盖教学目标中涉及的知识体系,才能把不同类型的知识与学习环境中不同的要素相对应。
(2)把握教材内容的衔接点,即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纽带”,这个“纽带”恰好就是学生知识飞跃的起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将学习目标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已学的知识框架逐步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任务分析时能否准确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纽带”,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对教学任务实施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引用到我国至今褒贬不一。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通过某种类型的实践来认识其声称所依据的理论,而对理论本身没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待教育实践失败时就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理论本身,由此,多了一些孰是孰非的纠缠。在科学“移植”建构主义理论时,除了坚持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育思想由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哲学基础由“纯主观主义”转向“主客观相统一”,把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外,还应该对其持有批判主义态度,即形成批判性建构主义。在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时,应该搞清自己的落脚点,不能认为掌握几条具体的教学策略就是“建构主义”了。贝德纳等人明确指出:只有在开发者对设计所依据的理论有所反思性认识时,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成为可能。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多媒体网络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87-01
国家颁布的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提出,对于英语教学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多媒体网络教学也找到了理论支撑,即建构主义理论。因而网络多媒体教学和建构主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构主义为网络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网络多媒体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实现提供了空间。
1 建构主义
1.1 建构主义的内涵
建构主义形成于对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批判和发展中。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有三方面。(1)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思维的形成过程具有经验性。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2)对于外部环境不仅仅是可以认识的,还是可以建构的。(3)人的认知发展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建构理论可以说明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的规律,发现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概念定义是如何形成。这样建构主义慢慢的发展就衍生出了新的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2 建构主义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者(老师)而获得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其他人的辅助,再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发展,研究者提出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第一,积极性。第二,建构性、累积性。第三,目标指引性。第四,诊断性和反思性。
2 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契合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积累,形成概念的过程。老师扮演的角色是辅助,而不是灌输。在这样的形式下,多媒体网络适时出现,为建构主义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保障。多媒体网络成为建构主义教学的物质基础主要在于:(1)多媒体网络有益于学习者意义的建构,多媒体网络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如通过视,听等的结合形象,直观的展现学习的内容,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方面。同时学习者也可以网络的方便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的对于学习内容进行选则。(2)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模式更加有利于老师角色的转变。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教学观,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帮助者。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指点和帮助。所以多媒体网络更加有利于老师传统角色的转变和学习者学习的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下的,这样的环境不仅仅需要知识以各种形式展现,还在必要的时候要求与外界有所交流。多媒体网络教学既能满足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的展示,又能满足不受形式和场地的限制。所以说,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建构主义学习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3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
3.1 情境的创设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具有很多的优势,教学资源的多形式化,通过网络使得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和交互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点的必要前提是要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并且把这个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多媒体网络技术是目前创建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的有效工具。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集合一切有益的形式来达到效果,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能力集合起来。
3.2 交互性
建构主义认为,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在交互的作用中产生。多媒体网络式的教学能够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为学习者创造出学习者最有效的构建环境,为学习过程提供急促保障。这样的交互作用包括学习者和老师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老师不在是知识的灌输者,但老师仍然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
学习者和教学资源之前的互动。传统的学习过程总是学习者学习不变的教学资源。这样相对的不变的形式有时候会不适应不同个体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掌握。当教学资源以多媒体网络的形式出现,教学资源不仅仅可以共享,学习者可以自主的选择教学资源。智能的教学软件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掌握情况来调节所学习知识点的侧重情况。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来选择恰当的资源。这样积极主动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得学习者的兴趣大增,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3.3 学习者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
互联网不仅可以为学习者们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一些有益的方法,如今,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完全可以实现和互联网的互动,更加提高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在一些网站上可以进行和英语的对话,听力,写作,可以对英语写作批改,给出专家意见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是学习者和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又可以是学习者网络在线学习。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只要主动的搜索,都能得到解决。这样完全主动的学习方式能够锻炼学习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者主观性的要求。
4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应用需注意
纵使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当多媒体网络教学取代了大多数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时,学习者面对的知识一台机器,不再是热闹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形式未免会有一些不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以教学资源丰富为主要特点,但是如此大的信息量,有一些学习会因此迷失了学习的目标,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因此白白把时间浪费在了网络,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里。
所以说,网络多媒体教学仍旧不能忽略了老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帮助明确学习的目标,帮助学习者从大量的信息里找到有用的信息。老师可以带领大家有一些课堂的互动,调节课堂的氛围。这样的模式也正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点中老师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
5 结语
多媒体网络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对于教学资源和环境,及其教学过程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尤其对于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善和和教学传统观点的变革。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丰富了英语教学的教学形的形式,使得英语教学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顾琦.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英语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0(4):152-153.
关键词 个人建构主义 心理治疗 固定角色疗法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view of Psychotherapy Application in Personal Constructivism
ZHAO Shaochen
(The Border Control Command College of Guangzhou,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George o Kelly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clinical psychology to Personal constructivis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 of the core theory in personal constructivism and psychotherapy. It outlines the fixed role therapy raised on theoretical basis of personal constructivism. It analyzes the fixed character therapy procedures, treatment and handling problems during the treatment strategy and techniques.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personal constructivism and possible limitations.
Key words personal constructivism; psychotherapy; fixed role therapy
乔治・凯利(Kelly.G.A.1905-1967), 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为美国临床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凯利于1955年出版了《个人建构心理学》使建构主义理论在心理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1 个人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
凯利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心理学意义上, 个人的预期事件决定了其发展进程。” 也就是假设,个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诱发了多种活动包括行为和思想等方面的倾向性。其核心理论的内容包括:
1.1 人是科学家
凯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新假设,认为“人是科学家”。他关注人们对于世界的假设以及产生的解释世界的概念与观点。凯利认为科学家在一生中不断地寻找确定性和解释,建立自己的理论,产生未来事件的预期以减少不确定性。他认为所有的人像科学家一样,都试图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认清世界,并预期和控制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1.2 个人建构选择论
凯利认为人们是通过各种模板来观察世界。人们创造模板,然后去尝试应对构成世界的现实。凯利称这些模板为建构(constructs),是人们分析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他指出一个建构就是一种关于事件的解释或表现。例如我们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某人的假设,我们就观察并搜集相关材料,然后比照假设,如果得到印实,我们就继续使用,否则便加以修正或提出新的假设,这一过程就是模板运动,而这种解释和预期事件的过程即为建构。他认为每个人的建构都是独特的,其建构方式也是独特的。他还认为人们能不断地更新信息以重审和调适我们已有的建构来适应变化的世界。
2 从个人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心理治疗
个人建构理论认为,变态行为与问题行为是由个体解析事件的方式造成的。病态行为是由于个体不能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对事件做出解释或预期。 凯利认为人们是因为构建系统出了问题,才导致了行为失调和心理障碍。但是个人并非不能调整构建系统,恰恰相反,他们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建构来适应世界。构建系统产生的问题有:个体不具备适当的建构、建构渗透性过高、建构渗透性过低。心理治疗在他看来是一个实验过程,治疗者和来访者都在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治疗者并不对来访者采取任何干预,其主要任务是与来访者形成良好的关系,鼓励来访者自己进行大胆的尝试,因为来访者的一个典型心理问题就是害怕实验冒险,不敢尝试新的建构。
人格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心理治疗设定的总目标是鼓励来访者调整建构系统,使之恢复自然地发展过程并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建构。
3 固定角色疗法
固定角色扮演是个人建构心理学采用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它可以使来访者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角色细节,认识到自己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行动,鼓励来访者一点点改变原有的行为反应,间接地改变其建构,从而形成对事件的重新析解。
3.1 固定角色疗法的基本程序
固定角色疗法要首先书写自我角色结构,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角色结构。治疗者分析来访者自我角色的描述,然后使用不完整句子测验来访者并成立自我角色草案书写小组。熟悉来访者自我角色草案,集体分析后责令其中一个人具体书写,写出初稿后,与小组其他成员充分讨论,反复修改,最后固定。然后为来访者确定一个新的角色结构,该角色的名字是来访者认同的名字,并且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的来访者有明显的区别,角色行为必须具体,如在生活、工作中的表现,甚至涉及到具体的语言、语音和肢体,尽量避免抽象的描述。最后,引入固定角色,介绍角色扮演的时间、过程并接受咨询员的检验。
3.2 固定角色疗法的优点
(1)固定角色疗法一般两周内即可完成,花费的时间较短。(2)可以减少强烈的依赖性移情作用。来访者对治疗者的移情更有利于融入新角色。(3)安全性保障。在固定角色疗法中,治疗者可在觉察到不妥的语言或行为时提醒来访者只是在实施角色扮演。
4 对个人建构主义的认识
(1)个人建构主义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凯利认为心理治疗是一个不倚重物理技术而促进人格改变的实用性心理过程,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有关人实际生活的 “真实”课题上。 他认为假设性建构促成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且这种建构可以取得实际效果。(2)个人建构主义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凯利认为个人建构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个人建构是因人而异的,面对同一现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在研究人格结构时,不能分割其组成部分,而应努力做到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当人们用自己的建构去解释预期事件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原有的建构就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元素和信息。(3)在思想上,凯利对人的看法是积极的,他看到了人们的认知和认知方式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认知与情绪和情感有密切联系;在方法上,个人建构把现象学方法与实证主义方法结合起来,为心理治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然而凯利的个人建构主义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个人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人心理产生的作用涉及较少,而且片面夸大了人的认知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是建构的无效性导致了心理障碍,还是心理障碍导致了建构的无效性也是进一步值得讨论的。再次,个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建构是不断改变的,每次变更都会使人焕然一新,但是建构系统的发展中性格变化的偶然性大于性格发展的必然因素。最后,固定角色疗法要求治疗能恰当地扮演来访者模拟情境中的角色,能从来访者的描述中准确理解和把握来访者周围人物的特征,否则此法将难以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郑希付.凯利的个人结构心理学与心理诊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3):74-78.
[2] 高峰强.凯利个人建构理论探析[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65-68.
[3] 沐守宽.凯利“个人构念理论”简评[J].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99.3:84-87.
[4] 刘国权.利建构人格理论述评[J].松辽学刊,1989.4:95-98.
[5] 胡海燕.凯利的个人建构论的述评[D].汕头大学,2005.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200-01
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各种全新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发展形成的几种教学策略, 并讨论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新的知识结构的建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结构;教学策略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长期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e)。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还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他指出:“认知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认识既不是形成于客体,也不是形成于主体,而是认知主体建构的结果。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可以说是建构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深化了人们对认知过程实质的认识,并且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导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一,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性的,不是绝对的;二,不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把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三,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四,教学过程具生成性和建构性。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是 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邻近发展区”。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小组协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进入情境搭建支架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能力连续提出问题,这种支架式教学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抛锚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境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中,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取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4.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凭借学习者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随机进入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随机进入教学,即学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认识于理解,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是对同一知识的简单重复与巩固,而是使学生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飞跃。由于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的目的,着眼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从而使学生对同一内容和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四)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学习策略,不仅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还能提供合作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进行对话与合作,共同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整合起来。可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制作的概念图与他人的比较、讨论,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概念图,逐步建构起比较完善的概念图。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探究学习策略。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序是:1.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收集资料。教师引导学生集中对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已确定的问题,或由学生共同讨论,或阅读教材,或观察、实验等,以收集整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3.提出假说。在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假说并提出验证假说的实验设计方案。4.得出结论。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讨论研究,实验验证等),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用不同方法组织资料,解释资料,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六)合作学习策略。第一步,独立思考。小组成员对各自分担的学习任务开展独立学习和思考。第二步,共同讨论。一般先由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成员相互补充。第三步,检查与评价。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另外,还可开展组际互动。组际互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和扩展,它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参与讨论的范围和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与竞争精神。
四、结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知识蕴涵着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上就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充分尊重的教学观。它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当然,建构主义模式下的生物教学方法要想发挥其作用应“因时因地”而制宜,而且同时,结合其它学习理论进行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孝华,建构主义与生物学教学,教育探索,2004.12,76~77。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40~45。
[3]袁维新,基于建构主义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第6期 4~5。
[4]袁维新,国外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面面观,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50~54。
[5]袁维新,认知建构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中国教育学刊,1999.10,37~40。
[6]严红艳、刘恩山,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生物教学的初步研究,学科教育,2002年第10期,41~44。
[7]杨元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生物教学.1999年第4 期,5~6。
[8]攀世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56~57,90。
[9]张召,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生物教学探讨,渝西学院学报,2004.6,72~74。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情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01-01
随着2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英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社会对个人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青少年时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英语教授课程,是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时期和方式,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在校青少年开始厌学,尤其是厌恶学习英语,部分学生虽然有努力学习英语的行为和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总是事倍功半,效果和成绩不尽人意。笔者在20多年的教学之中,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先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认知加工学说是建构主义的思想的主要来源,其以维果斯基、皮亚杰以及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为代表思想。例如,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和“文化――历史”学习理论,皮亚杰提出了学习的“同化”、“顺应”和“图式”等概念,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等理论,这些都是建构主义的组成部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建构――结构――再建构”的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这两个过程是通过同化与顺化而完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校课堂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情景对学习产生着重要的作用,重视合作学习,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二、情景学习
情境是指学习内容发生的环境,情景学习是指学习主题中的情景和主要内容要与现实情境和环境基本一致。在情景学习中要将学生引入与学习内容相似的情境中,身处的相同的情境会向学生提供理解学习内容和问题所需要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问题的理解。所以学生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学习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的时候,可以以学生都熟悉的情景做作业(do my homework)为例子,把课堂情景假设为每天晚上家中的8点,每天这个时候学生基本都在写作业(I do my homework everyday)。在课堂上,学生正在完成作业(I am doing my homework). 以同样的方式设置与时态相同的情景学习完成时(I had finished my homework before 5 pm. I was going to finished my homework yesterday)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时态的理解。尤其是对话情景和短文阅读学习中,阅读量大、句式类型繁多、时态转变频繁、生词较多,需要的阅读时间较长,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许多学生往往很难继续读下去。因此,了解了对话和短文阅读发生情景,然后设置相似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和短文阅读的理解。
三、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交互性和社会性。个体知识的建构是在个人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同别人进行协商,交流不同观点的,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补充、修正、刷新。协作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友好、平等、和睦的交流、支持和帮助,对知识的客观建构有重要作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理解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形成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对作出评价会大大增加学生写作和修改的积极性,且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应对。当得到同伴的认同时,学生的自尊会得到满足,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学生看到同伴的得到肯定和表扬时,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模仿榜样的热情。
四、意义建构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资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学到的新知识与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有意义学习学到的知识保持时间长,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较为深刻,学习者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意义学习是整个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知识点在横向和纵向上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时态的时候,学习到的第一个时态是一个元知识点,以后时态的学习中,一定要与第一个时态发生联系,将后学的时态纳入到先学的知识结构中;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单词的组成方式,如一个词根,加前缀、后缀可以变成另一个词(pose是“姿势”、“放”的意思,ex-词根表示“出来”,expose就是“暴露”的意思;de-词根表示“向下”,depose就是“降职、免职”的意思;com-词根表示“共同”,compose就是“组成”的意思;re-词根表示“反复、往回”,repose就是“休息”的意思;等等...),这样,学生可以在大脑中构建一棵叶芽枝联系紧密的单词记忆树。
五、及时评价
评价也就是将学生的操作结果反馈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加自我效能感;通过评价,学生也掌握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儒德,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和他人的协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认为学习的途径是同化和顺应认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认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原则,叶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予以指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生命力越来越旺盛,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下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究竟是什么?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土和处理,从而获得所需知识。此时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意义下的学习是广泛而全面的。
(2)学习的两个途径—同化和顺应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两个途径,其中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的知识信息纳人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是量的积累;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中的质变,当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的知识发生冲突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为顺应。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由于新知识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用探索法发现间题,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努力提出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并且应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尽量将当前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强量的积累,注意向质的转变。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师生角色的转变
(2)自主学习的设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许多学习上的事情让教师包办代替,主动学习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比较差。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力求改变这种现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不是没有目标的、放任自流的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设计。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首先应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使其智力发展由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其最邻近发展区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采用抛锚式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实际情景中确定一个真实的问题(“抛锚”),然后让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最终将问题解决。
(3)强调协作学习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交流的重要。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协作学习展开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多媒体、网络、图书等)。在将资源的选择、使用和控制权交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教育观念,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莫定了理论墓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习过程主要靠教师传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根本得不到发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所以要想使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例如: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课程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改思路,在保证上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今后发展提供宽广基础的前提下,将专业课程设置了若干个模块,包括:电子声像设备模块、数字视频设备模块、通信技术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今后发展的意向进行选择。这种选课制度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保证。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提高学习兴趣、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发现问题,引起学习的兴趣,此时作为教学指导者的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现在有些教师常常使用激光笔代替教鞭在课堂上使用,就是这在黑板上跳动的红色的小点点,引起了一名同学的兴趣。起初他对激光笔很好奇,后来他发现当快速摆动激光笔时,打在墙上的光点会“点动成线”,甚至呈现出圆形,这种激光笔摆动后形成的轨迹与在《电子测量》课上老师用示波器演示的波形有相似之处。带着对激光笔成像的兴趣,他认真研究了激光的特点,发现激光具有集中力强、不散光的优点,而且激光笔容易使用、价格低廉。在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他采用激光束代替电子束,用两只电动式扬声器组成X轴、Y轴扫描偏转器,利用扬声器驱动杠杆和反射镜组成机械系统,将扬声器纸盆的平动转换为反射镜的转动,使激光束人射角发生变化,反射后投影到屏幕上的光点产生位移,从而使激光束沿X轴、Y轴扫描,最终形成图象。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他发明了“电动式李沙育图形激光演示仪”。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通过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学习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核心思路。建构主义认为,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途径遵循同化和顺应规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如:我校铜管乐队的一名队员,他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知识了解得并不多。当老师介绍音阶、音程、和弦等知识时,他感到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提出设想:能否设计一种简单的设备,把音阶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既方便查找,又容易掌握。在老师的启发下,他提出了音乐计算尺的设想,即将手拉计算尺的方法用于音阶、音名的查找,将音阶、音名、频率按照一定的关系刻在计算尺上,这样就很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方法的确简单易行。第一个问题解决后,马上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即音乐和弦的组合比例复杂,像二度和弦、五度和弦记忆难度高,在音乐知识教学中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将音乐计算尺加以改造,从而解决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他杳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最后决定在计算尺的设计过程中除配置动尺、定尺外,又设置了滑动尺,利用透明的滑动尺把各种和弦表现得一清二楚。音乐计算尺的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学习音乐知识过程中的难题。成功激发了他科技创新的激情,为了使音乐计算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生动,他设想能否在拉动计算尺的同时产生相应的音响效果,能否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音乐计算尺中。为此,他请教老师,上网查找资料,刻苦钻研,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开展广泛的交流。情动于衷,金石为开。最后,他终于通过将“MIDI音乐大师’,技术软件引人音乐计算尺,解决了这一难题,使音乐计算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完善、更加生动。
关键词:项目教学;C语言;实践;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C语言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既是成功的系统描述语言,又是通用的程序计语言,并以其功能强大、短小精悍、使用灵活方便、表达力强、目标程序效率高、应用面广、可移植性好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目前,C语言已成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另外,其他很多专业也把C语言当作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来开设。但是,由于C语言数据类型多,语法复杂,因此它被公认为是一门“教”与“学”都比较难的课程,而“项目教学法”的引入缓解了这一难题。
2 项目教学法的原理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而不是知识的套用,强调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项目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强调活动建构性,强调应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技术与操作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项目教学法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 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 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 确定项目: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5) 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6) 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4 教学实例
以某班30人为例,分成5个小组,每小组6人,同时每组选出一位组长(项目负责人)。
(1) 情景设置:完成“五子棋”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2) 问题描述: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
(3) 操作示范:程序总体结构、主要数据显示、主要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程序总体结构、主要数据显示、各模块的算法是如何实现的。消化其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5) 确定项目:根据教学内容,提供5~10个实验项目供学习小组选择,每个小组经过讨论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
(6) 协作学习:针对小组选定的项目,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7) 学习评价:当项目设计完成后,由小组成员分别针对自己完成的部分进行演示。由于教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跟踪检查,监督学生的设计活动,所以可在最后阶段根据平时表现、项目的制作情况综合打分;由小组同学根据该项目的评价指标项进行考核、打分;除此之外,每个小组成员还要进行自评。最后,将教师评价结果、小组评价结果和自评结果综合起来,并经过加权处理,得到项目的最终得分。
5 结论
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C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重要变革,其主要标志就是: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教育转变,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今后10年的教学改革目标应该是也必须是研究性教学,尤其是对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的诸学科而言,就是要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认知规律是高等教育理论的核心,建构主义是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原则,同化论则是高等教育具体实践的微观行为准则。超前回馈实验就是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一种教学改革成果,目前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需要超前回馈实验法的支持,超前实验法也因研究性教学的需要而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它的存在价值。
1、超前回馈实验法的内涵
超前回馈实验法集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及同化论于一身,是有着深厚理论基础和多年教学实践的科学教学方法。它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方法。超前回馈实验法--即超前于理论教学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后续的理论教学中解决问题。超前实验法的最大优点就是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最大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现象的信息量,使其有力的配合课堂教学。实验课中的“隐没”与理论课上的“显现”前后呼应,将实验课与理论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能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课前有“悬念”,课后有成就感。
超前回馈实验法简称超前法是使实验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超前于理论教学,并在完成每一个实验任务的同时,提出下次或下下次理论课将要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命题,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及完成实验所需要的知识,掌握相关操作技术。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指定的实验现象、记录老师提出的问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和提出的疑问不必做出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课下去思考。而这些问题正是以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超前法,重在超前,意在回馈;寓“后期理论”于“超前实验”。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最大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现象的信息量,使其有力的配合课堂教学。实验课中的“隐没”与理论课上的“显现”前后呼应,将两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1]。
随着大学课程的深入,理论的越来越深奥,越来越枯燥。很多概念的理解缺少感性知识的支撑,只能靠想象,想来想去,学生就烦了。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能够看见或感受到一些相关的自然现象,积累一些相关的感性认识,哪怕是有一点点,一角角,也能给老师留下启发学生的空间和素材。一点现象也没有,一点感受也没有,天天靠想象,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课上死气沉沉,缺少互动,缺少兴趣。超前法的最大优点就是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启发式互动教学需要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有所感知、感觉。
2、超前回馈实验法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在理论课上没有学习兴趣,师生缺少互动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原始的信息,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对相关自然现象的观察、感知作基础,那教师靠什么去“启发”,又靠什么去“互动”呢?随着专业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观察不到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超前回馈实验法的研究始于1995年,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理论教学在前,实验教学在后,实验课完全是验证型的,实验课应有的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1995年现代教育理论还不太成熟,只能按照认知规律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2000年,建构主义日趋完善,逐渐被国际教育界所接受。那时笔者刚好了解到建构主义,发现超前实验法与建构主义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2],随着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同化论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从此,认知规律、建构主义以及同化论三大理论开始指引着我们的研究方向。
3、“研究性”教学需要超前回馈实验法
超前回馈实验教学法,是灵活的教学方法,可长期系统使用,也可短期随意使用,它是研究性教学的好帮手,打个比方,就像教师随意在课上做一个小的演示实验。今后10年,我国教育、科研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式进步,高校必须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研究性人才,教学必须坚持以研究性教学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原则。因此超前回馈实验法大有用武之地。
游阳明等在国内外发表该教学法的研究论文有18篇之多。尤其是被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选为精品论文后[3],影响较大。一些高校教师纷纷发表评论,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该方法的理念“有创意”,“有实际应用价值”,“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来说,实施超前回馈实验法方法的师资队伍已经具备。只要认识到位,做好这件事并不难。高等教育理论已经成熟,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同化论是高等教育理论的支柱理论。超前回馈实验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规律,超前回馈实验的宏观过程坚持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超前回馈实验法在具体环节上遵循同化论。
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只要他静下心来细心琢磨,就一定会感觉到超前回馈实验法在指导思想上与认知规律是那样的一致,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上与建构主义的步调是那样像的相符,在具体细节的处理上与同化论手段的是那样的相同。它是认知规律的具体践行,它是能力建构的典范,它是同化论应用的缩影。超前回馈实验法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它的研究与探索,对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及教学实践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YOU Yangming ,WANG Bingzhang, You Shucai. Advanced FeedbacK Experiment Methods with Hiher Education Theory[J]. 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15.9 (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