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人们的肚子里有大量的“墨水”,饱读诗书,自然才华横溢,高雅光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极为重要。文学素养是教师思想、文化水平的直接体现,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内隐和外显的双重性质,但又常常处于内隐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言谈举止中流落出来。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较高的文学素养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不断地拓展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有一种美的熏陶和感受,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提升,促进自己文学素养的提升,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和观察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但对于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会阅读或者关注一些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坚持每天阅读,将阅读作为一个日常的行为和习惯;经常写作的教师更是少数,尤其是对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日益浮躁,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写作和创作的教师更是少数。所以,对于现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文学素养偏低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样的现状急需得到有效的改变。那么,是什么促使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呢?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客观因素
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都来源于师范院校。按道理经过专业化的师范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是,当前,在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往往偏重于一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忽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品读能力培养,从而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着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这类学生一旦涌入高中院校,其思维习惯也容易影响到高中学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偏低是师范院校培养存在问题的直接体现。
(二)教师自身具有惰性心理
对于很多公立院校的教师而言,一旦入职,将属于已经端上了“铁饭碗”,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在入职以后,思维和行为习惯开始慢慢懒散,不再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往往过度依赖参考书,从不思考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通过各种丰富的参考书对学生进行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思维惰性逐渐增强,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文学素养都会呈现逐渐衰退的局面,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暇顾及阅读和写作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更是感到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对于一些既有家庭又要工作的中年教师而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更甭谈什么阅读和写作。所以,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一方面还是源于教师压力较大,少读懒写,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刻不容缓。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明确阅读方向
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长期大量的阅读密不可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对教师的阅读进行一个详细的规划和研制,确保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进行有效的阅读。例如,学校教育专家给教师开出一些专业化的阅读书目,或者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确保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进行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激励教师进行文学创作
写作是展现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的形式,激励教师写作。文学刊物的创作必须具有特色,且在每期的刊物中,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评比激励教师的写作热情。例如,在每期刊物中,学校可以通过推选“本期人物”的方式,对一些喜好写作的教师进行一个人物概述,激励教师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让教师在日产生活中积极进行文学创作。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教师自身要具有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意识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彻底改变传统懒散的教学心理。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建设,确保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进步。
(四)学校加大培训力度
要想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需要多做努力。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名师讲坛的方式,对大量的青年教师进行再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比武的擂台,培养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解读能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息息相关。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的现状,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文阅读 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我在日常调查与分析中发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课改面临严重的功利性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方法、技巧,也不是各种各样的理论,而是最起码的语文素养和必要的人文精神,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功利主义行为。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表现,课堂设计更多考虑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标新立异,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课堂设计流于表面,华而不实。另有部分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乏味单调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泯灭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极端模式探索弱化了文本内容挖掘。语文教学的极端探索造成了诸多顽疾,它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向了阅读教学外部条件的构建与改进,种种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传统与单一,而且显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预期效果,仿佛给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然而,透过好看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却是有些糟糕的真实:它追求形式胜过内容,它追求统一胜过个性,它追求“技巧”胜过艺术。这样的表里不一让我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语文阅读教学。
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导向牵引。课堂上一些教师一味迎合新课程标准,追求合作探究这一时髦的学习方式,但合作探究的目的、时机和过程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有名无实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3.情感目标小结有虚假作秀之嫌。我在很多公开课调研中都有这样的发现,老师为了凸显自己设定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小结中将情感目标像知识目标一样罗列出来,给人虚假的感觉。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又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4.耍弄“技巧”驾驭了饱含内里的语文课程。教师上课耍弄“技巧”,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巧”,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内心却激发不起半点情感波澜。
二、创造民主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阅读教学选文标准的一致性从“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证明当今秩序的合理性”的角度显示出语文教育受历史遗留思想钳制的悲哀,而学生个性发展也因此大打折扣。成型的教学模式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尤其是学生全面获益,因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终极定型。在模式运用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对接受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绎,因为无数次的演练已形成固定的图谱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导致的思维定势,不仅导致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学生非逻辑性思维的发展。而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学习,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艺术性又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压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与确立。
语文阅读教学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教学,它追求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我,通过语言学习塑造灵魂,强化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培养叛逆者,不断创造民主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认识、探索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一种乐趣,使其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他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关键词]人文素养 艺术教育 美育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45-02
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在对美的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通过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比较,突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能够创造出个性独特、意境优美的作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美术技能,而且懂得美的形式、内容表现的丰富性,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这是美术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艺术实践教学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
艺术实践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深入和补充。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获得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对今后学习提出更高的目标。组织学生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把实践教学带上课堂中,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能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今后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艺术实践教学锤炼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挖掘学生的艺术才华和个性,使学生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为学生今后从事艺术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具体教学创作中,首先给学生从一幅作品的构图、色调讲起,分析绘画的构思、意境的展现,技法的深入,肌理制作等,让学生懂得艺术实践过程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不仅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让学生明白艺术表现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的合理性,展开有效教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在艺术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形式与内容表现的价值,懂得艺术表现的自我评价和创作要求,最终达到创作自由的目的。
在艺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如何培养?从何处着手呢?我们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通过艺术感受、表现手法,深入研究绘画的内在规律,完成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性的统一。体会情感,引起共鸣,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寻找美的足迹,完成自然美和审美的统一。通过客观物象认识到事物本身传达艺术之美,对人文素养在绘画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引发思考。
二、艺术实践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制订可操作性实践教学计划和目标
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制订可操作性实践教学计划和目标,构建完整的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形式,将艺术实践教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建立评价机制,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实施措施。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目标,这样才能做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明确,对每一部分课程都有一定的安排计划。低年级同学只要询问一下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作业安排及要求,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做到目标明确,体现教学计划合理性。教学过程中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大胆走出课堂,向生活学习,做好每一个阶段实施计划和方案,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建立评价机制,师生互动参与,教师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做出总结,对今后的发展做出要求和规划,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学落实到每一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才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空间,让学生在每个参与过程中获得审美的体验,提高人文素养,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艺术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目标
>
艺术实践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运用科学策略,让学生乐学、好学,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在目前美术学院教学中,建立合理的教学体制和目标,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规范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现整个教学体系的合理性,以及对绘画规律和方法的学习,掌握好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凸显绘画形式特征、创作意念和手法的灵活性,进一步实现美术教学的科学性。以前在制定目标时,只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没有注意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培养,使得课堂教学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目标制定要逐步提高,从知识层面上升到能力层面,最终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得到提高。如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仅讲解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画外之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讲解艺术家的生平故事、绘画的风格、创作的背景等,让学生明白绘画的艰辛并增强为之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引领学生体会画外之意,明白课本以外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管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学、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假期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体验艺术教育的特色,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另一方面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以中华民族为主流的各种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融合,具有稳定性的中国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是写意的,重表现,在绘画表现中运用想象整合空间,以有限的笔墨来表现无限的境界,揭示了中国绘画创造就是一种生命空间重建。中国绘画以气韵表达为最高要求,中国画家特别注意以生命意识去体现自然之美,通过对自然凝神观察体会灵性的生命精神,以节奏化的表现达到体现生命意识的目的。石涛强调:“山川脱胎于予也,与脱胎于山川也。”脱胎意味着新生,借笔墨传递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书法艺术表现意境。借助联想、意境、改变绘画方式,通过研究中西绘画对空间、透视、层次的研究,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表现规律的探索,体现绘画精神和思想性。意在笔先,下笔如有神,不仅对绘画形式、内容提出了要求,打破单一的表现手法,把握绘画的全局和意境,注重心灵感受的表现,使作品透视出浓浓的人文气息,也是我们绘画要追求的最高目标。绘画不仅会写实再现,更重要的是处理好绘画形神的关系,产生意境之美。明代画家徐渭《驴背吟诗图》,画面气韵生动,似乎能听到驴蹄子的滴答声,意境之美得到充分体现,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观者不仅能通过读画、赏画、品画学习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人文素养。美术教学过程不仅是技法的练习更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人文素养、美学思想得以实施和实现的过程。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美的认识,将诗歌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以体现作品精神力度,实现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统一。
意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最终达到“意象契合”。意象的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蕴的总结,传递出画家高深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美术实践教学中,对传统表现形式的研究、美学构建、绘画和美学相结合,体验画面的意境,完成具象到意象的飞跃,最终完成一幅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作品,才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目标。
总之,艺术实践教学的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化。因此,艺术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肩负着艰巨的任务,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目标,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 中外文化素养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现状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培养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习的五个方面之一。《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他们的文化素养如何呢?
孙雪波曾经做过中学英语教师文化意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与文化意识相关的24道题共3600个答案总数中,答错或答不完整的占总数的57.0%,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的现状并不乐观。我曾就以下十个问题对来自广州市偏远城郊和本市农村中学的80名英语教师做过一次小调查。
请在下面1―8题的空格上填入(A.3本以内 B.3本到6本 C.6本以上);并在4―8题关于英文比例的空格上填入(A.1/3以下 B.1/3-2/3 C.2/3以上)
1.您近三年的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约是本。
2.您近三年的中国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方面的阅读量大约是本。
3.您近三年的中国民俗和传统艺术方面的阅读量大约是本。
4.您近三年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约是本,其中英文比例为。
5.您近三年的外国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方面的阅读量大约是本,其中英文比例为。
6.您近三年的外国民俗和传统艺术方面的阅读量大约是本,其中英文比例为。
7.您近三年的关于中外语言学语用学或文化比较方面的阅读量大约是本,其中英文比例为。)
8.您近三年的关于英语国家国情方面的阅读量大约是
本,其中英文比例为。
9.您近三年来(A:不常;B:经常)留心世界其他国家的国情?
10.您近三年来(A:不常;B:经常)接触英语报刊杂志或英语影视节目?
调查结果显示,就上述问题全选A和B的教师比例竟达67%,还有26%的教师最后两题都选了A。可见农村教师亟需提高自身的中外文化素养,否则他们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持续。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模块二的内容对农村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模块二关于文化素养的标准
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汉语教师,国家汉办组织于2007年底正式推出最新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由5个模块组成,模块二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
标准3:中国文化
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标准3有五个具体分项标准。分别要求教师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民俗和中国国情的基本知识,并能将它们运用于教学中。
标准4: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要求教师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学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际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并能够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标准4有七个具体分项标准。要求教师掌握和具有中外文化的比较,世界宗教、哲学、重大时事、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运用能力。
可见,要做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对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和掌握,并顺利地进行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
三、借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中外文化素养
虽然《课标》和《标准》是两套性质截然不同的标准,但是却有语言教学要求上的诸多共性。我拟变《标准》模块二内容为英语教师在英语国家文化素养方面所应到达的标准。
标准1:英语国家文化
教师应具备英语国家历史、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文学与艺术、民俗和英语国家国情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
标准2: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教师应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际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并能够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借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模块二,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在中外文化方面的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首先,要树立读书观。英语教学不只是教好语言知识本身,还应包含对中外文化意识内容的教学。而文化本身的内涵又是极其丰富的,加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各行各业一日千里,不读书和少读书就会使人落后于形势。身处农村和城市远郊的教师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必须要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了解中外国情,不断提高中外文化素养。
其次,要做到博览群书。文化的内涵相当广博。由前面的“标准”可以看出,教师必须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哲学思想、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国情和中外文化比较方面的知识有所掌握。“群书”可以是中文的也可以是英文的。英语教师尤其需要加强在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素养。只有这样,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才可能提升自己在文化意识方面的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专业发展。
当然,农村中学教师的中外文化素养的提升也不完全是教师本人的事情。当地教育教研与师资培训机构在培训他们时,不能只停留在英语语言知识层面和单纯的教学技巧层面,还应包括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汉语水平和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尽量多选派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出国培训,或引进外教或英语国家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到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来,或同他们一同进行英语教学工作。这样间接或直接地接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非常有利于他们认识、比较英汉语言和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总之,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借鉴《标准》,努力提高中外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出色地完成《课标》在文化意识方面的目标要求,从而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2007.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文化素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82-01
一 新概念所揭示的四个层次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健康的新概念揭示了健康的四个层次:第一是生理健康层次。第二是心理健康层次,也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有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即心理反应客观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即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协调的统一体。三是人格的稳定性,即一个在长期活动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是道德健康层次。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其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第四是社会适应健康层次。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具有前三层次的健康,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还要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奉献于社会并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体育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的自然属性包括人体的生理机能、运动技能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关系、人生价值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体育自然属性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未重视体育的社会属性,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淡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措施
1.重新认识体育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身体练习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实现体育的文化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其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体育社会属性的地位,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和教学过程中才能明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
第一,德、智、体、美并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体育本身在培养和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所决定的。体育的实施、体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德、智、美诸育的密切配合,而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实施也需要体育的配合,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体育对象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体育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教师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的素养。
3.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第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是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体育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第三,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合理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体育项目的渊源、发展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故事,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ZHANG Baojie
(Liaohe Oilfield first High School, Panjin, Liaoning 124010)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is urgently needed.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high school language, to explore new ways to improv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1 新课程标准未能被正确解读
(1)教师没有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教师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深入探讨问题的精神。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主要是“一言堂”,仅仅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互动,这种传统根深蒂固,所以,新课程标准出现以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并不能完全适应和理解这个标准,使用的是新教材,但是讲课方式仍然和以前一样,并不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等能力,使得课程改革进行得不够彻底。
(2)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但不是意味着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加入与课堂无关的内容。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是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寓教于乐,将语文知识以轻松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而不是仅让学生感动快乐就可以,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由于多媒体教学方便、形象、生动,很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多媒体教学在辅助传统课堂教学方面存在两个严重弊端,即有的学校只是把多媒体教学作为摆设,很少使用;有的学校则是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甚至是滥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一种辅助方式,用得少,学生就少了一种学习的帮助;用得多,就会减少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时间。有时,授课内容并不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一些诗歌,是需要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朗读、去理解,而不是只让学生在多媒体上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所以,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利用多媒体来辅助传统课堂教学。
(4)语文选修课程方面存在问题。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新课程标准这种要求的目的是迫使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进行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并且在各个学校不断开展普及。可是,在现实环境中,大多数的学校并没有实力进行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而有能力进行选修课程开发一些学校,教育部门规定开设什么科目,高考大纲上有什么科目,这些学校就开设什么科目。这种做法只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应付,是对高考的应付,并没有真正解读新课程标准。这些学校把选修课和必修课划为同一标准,即高考的考试科目。其实,如果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把选修课开发真正落实,那么,选修课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能力有限,在开发语文选修课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知识水平会影响语文选修课的开发质量,而且,高中语文教师个人开发一项课程会出现经济短缺问题。所以,应该以高中语文教师为语文选修课程开发主力,学校等方面给予全方面的支持。
2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该采取的对策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新课程标准推出后,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高中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教学的,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传统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适应和完全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义,所以,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势在必行。这样的培训对高中语文教师意义重大,培训后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还可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顺利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脚步。而且,这种培训可以是高中语文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以往授课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2)处理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打造和谐、轻松、健康的授课环境,在课堂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尤其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真正理念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平等探讨知识的平台、逐步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得到德育与智育全方面的发展。因此,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过于注重形式,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拥有较好的语感、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多媒体教学等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为手段。并且,高中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的优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因此,学生和教师没有主次之分,他们是平等的存在,在课堂互动中,他们可以无障碍交流和沟通,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只是语文课堂上简单的对话、问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通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与此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使其一点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高中语文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4)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通过不断改进教师授课过程与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高中语文教师的授课内容要进行科学规划,不仅要完成教学大纲里的任务,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写周记和日记的方式来培养。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来训练和培养。
(5)教师要转变角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把学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不再处于严肃和紧张的氛围下。而且,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任务,做一个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熟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并且根据他们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如此一来,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工作量也不断加大。一句话,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摒弃自己的旧习惯、旧观念,快速进入角色,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力;教学水平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高中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欲望,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本文中介绍了一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活力的方法,希望能帮助高中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活力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探究语文问题。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要求教师给学生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思考题。比如说,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思考题:(1)请同学们说一说主席在诗词中对秋天的景色是如何描绘的?(2)诗词的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巧妙地引出思考题之后,学生会在兴趣的诱发下,不自觉的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语文教学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开展语文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说,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动画图片和音乐,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领悟荷塘的美和月色的美,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此文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感悟朱自清的高尚品质,可以培养学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
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要想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活力,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教师深刻钻研教材,在讲述知识的时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展教学,长此以往,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活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专业素养越来越受到外界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如何应对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快速转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专业素养。
一、正确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文字使用技巧的训练场所,同时还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拓展相关的常识、道理和方法。融合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之一,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形成综合性、融合性、整合性的学科结构。语文学科本身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工具作用,同时也承担着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提升、艺术创作的责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浩繁的信息,扮演教学和引导角色的教师则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广博的信息储备,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工作的成绩,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信息储备所制约。因此,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培养教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于本学科的常识、原理、方法、规则等有着纯熟的理解和认识,同样需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涉猎,语文教师一定要避免固步自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指引者,不仅要在本学科的领域做好本职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学生的其他学科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当然我们不苛求每一位教师成为全才,可以教授任何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教师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在信息储备、思维方法、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一定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中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经历过全面、系统的训练和熏陶,对于文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分析解读的方法、审美领悟的能力都受过专门的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形成文学素养是理所当然的,而语文教师提升其文学素养的意义在于服务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
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的工作目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单纯的工具性知识讲述和传授,把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往高中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工作目标,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和复习,对于本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学素养则无暇顾及。当前的新课标提出教师需要把文学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方向也应随之转变。
四、教育科研能力。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中对学习中提出了“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要求。对于学习内容和工作对象,行为主体都应该有着清晰、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工作。通过事物的表象,了解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还应当尝试进行教学研究。理想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工作方向、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实施科学评价、创新工作思路、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把工作中发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语文之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之道的概述
语文之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技巧,对文章的阅读来说,是解读文章的途径。学生们如果能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认识不同文章的构造与技法,领悟语言表达的意境,这也就是掌握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文之道,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要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语文之道的理解与掌握上。我们应该知道,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传递语文之道的策略
语文之道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与关键,领悟与理解语文教学之道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提升,也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传递语文之道的策略进行分析。
1.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语是一种口头语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而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语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要借助语文符号,而这就是语文的工具。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工具性是本质属性,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基本能力与语文素养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其他的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语文的改革也不断地进行,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但是,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度,可能会过多的强调素质教育的需求,在语文教学中过多的强调音乐、绘画,过多地注重创新,这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不仅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语文教学中语文之道的传递,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语文是高中阶段的基础科目,同时也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把握语文教学规律,以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打好基础,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们可以熟练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掌握良好地表达技巧与写作方法,在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与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要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学规律,从而保证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方法,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方法,从而加强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将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教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一种学习的能力与技巧。对高中生来说,除了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语言表达等的各种能力,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地了解语文的精髓,让学生们通过在实践中的学习掌握语文的学习技巧,进一步提升对语文的工具性的认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
4.倡导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而语文作为人文教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在积极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情感实行正确的引导,保证高中语文教学传递语文之道的良性回归。首先,教师要积极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材汇集了很多古今中外的佳作,因此,深入挖掘蕴涵其中的人文因素,并激发起精神与品质,可以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设计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可以加深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其次,还要对学生们实行正确的价值引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使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优秀文化的影响,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秀品格,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传递语文之道的目的。
5.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
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语文的返璞归真的思想意识指导下,以教学相长的关系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语文学习的意境。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坚持语文教学的有情、有趣、有效,将语文课堂真正的变成充满人文素养、有价值的语文课堂,实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传递语文之道。
三、结语
语文是一种特殊性的工具,具有传递与负载信息的功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做好语文工具新的研究,做好语文教学的改革,真正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传递语文之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伟华.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J].语文周刊(学术综合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