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校本课程的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设计

第1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本科高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现代企业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又要具有产品设计与改进能力。因此,开发高校自身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民族本科高校《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为例,具体分析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民族本科高校构建《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指的是高校自主开发与实行的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的一种课程,其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等共同组成了学校课程体系。民族本科高校构建《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高校特色的形成,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从而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要。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采用国家课程,很少有高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学生的知识也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其思维僵化,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就民族本科高校《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来说,学生往往只认识电路图中的各种电子符号,而不认识实际的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和电感等;学生能够按照书本公式对基本电路进行分析,但却不能分析实际的应用电路;学生能够按照教师指导完成设计好的实验,却不能正确使用测量仪表,也不能对实际电路进行检测。因此,开发民族本科高校自身的《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

二、《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在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指导应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为目标,而在校本课程的模仿阶段、独立完成、设计创新阶段,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真正体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决定权;(2)量力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选题时,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难度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设计出合格的电子产品;(3)互助合作原则;教师要站在合作者的角度和学生共同学习,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4)创新性原则;民族本科高校《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并鼓励其大胆创新,开发潜能。

三、《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时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生刚接触校本课程时,要以模仿和探究为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protel软件,掌握各种焊接要领以及电子元器件识别与安装调试的方式等。例如在讲解可控硅调光器时,教师可以先分析调光器电路,制作可控硅调光器PCB示范板,并要求学生进行仿制,最后将制作好的可控硅调光器装在塑料盒中,并检查调光效果,这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就是将电子元器件的原理图转化为实际应用电路,要求学生完成电路印刷版的设计和电路监测,从而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电子设计与制作基础后,可由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电路图,要求学生选择某个进行制作,例如红外线遥控开关、微型调频收音机、音乐彩灯控制器以及报警器等,这一阶段的制作强调探究型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并查找资料进行解决;最后,学生在具备电子产品开发能力后,可结合单片机、PLC、EDA等所学知识并查找相关资料,自己编写程序,设计电路。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参加各种电子设计比赛,激发学生设计与制作的热情。

四、《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

《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其评价方法也与传统课程不同。教师要根据设计制作情况、文字报告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依据校本课程三个阶段,对学生电子元器件制作的水平、电路实用性以及创新性等进行评价,具体的评分可由各个阶段的制作水平、文字报告等组成。这样,《电子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严谨作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而言之,民族本科高校校本课程具有重意义,在具体实施时要遵循实施原则,结合三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并注意创新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殷蔚,黄清华,胡微.高职《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吴国辉,付丽苑,李彩云,游雨云,胡洪波.推动高职电信类专业教改探讨――以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培训为平台[J].技术与市场,2011(5)

第2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动漫脚本;课程层次;重要性

一、前言

我国教育部门明确指出,我国需要培养能力比较强、知识面设计范围大、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近些年,我国很多中学都不再局限于高考科目的教学内容学习上,同时也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学生知识面的课程。动漫专业设计人员只有对动漫课程进行从内而外的改革措施,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体系改革目标及构建方式

对动漫课程进行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需求。动漫作为一种特殊教学行业,想要改革,就必须进行创新,教学人员应该对原有教学目标进行改变。现在动漫中融入了手绘功能,形成了电子绘画。手绘板操作更加灵活,就犹如现实生活中的画笔与画板,很多呈现在大荧幕上的动漫画面,都是利用这类手绘板通过数位板勾勒出来的,这种技术让动漫更加栩栩如生。手绘动漫具备更多的优势:无需购买颜料板、画纸、画笔,且可以随意修改;不用担心学生绘画过程中弄脏衣服,教室也不会被颜料弄脏;绘画完成后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后期编辑,随即可打印出来,且效果良好。

动漫教学必须根据当前就业前景进行设计,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社会实践岗位,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环节学会具体就业中应该具备的技能,以便所学专业能够应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直沿用教材知识,因为教材三年或者五年才更新一次,不能适应当前就业环境的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式做出改变,灵活调整。

1.具体措施

学习动漫主要是为从事动漫行业打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学校才能够针对学生特点制订课堂教学方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学校要改变传统上课体系,传统上课体系比较僵化,学生仅仅是听教师讲话,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型课堂建设可以采用最新的分层模式。

2.具体构建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大纲的制订从原则上来说应该注重创新、自主的原则。

在动漫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了解动漫市场前景,了解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国家需要什么类型的动漫型人才。改变学生原有的在课堂上随便画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确定具体的目标。根据当前国家需要的人才类型为学生确定教学题目,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初高中动漫课程的设计参考

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热衷于观看动漫。动漫产业正快速发展,同时也被列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为了弥补中学课程中动漫的空缺,不同省市的中学都在开展手绘动漫课程。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了解到动漫实质内容,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课程的设立情况。其中,Q版漫画是手绘动漫中最容易炒作的一个系列,所以建议中学课程以此为开端,打开学生对手绘动漫的兴趣。

1.手绘动漫课程的目标

通过绘画创作拓宽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2.课程规划

课时总数:17课时。

内容详解:第一章,阐述Q版漫画:什么为Q版漫画、与写实人物的差异对比及创作过程。第二章,Q版漫画人物的五官四肢分析:眼睛、眉毛、鼻子、耳朵、嘴巴、头发、手脚。第三章,Q版漫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喜悦、愤怒、悲哀、吃惊及其他表情。第四章,Q版漫画动物和其他设计:动物造型设计及其他造型设计。第五章,Q版漫画道具:人物常用的道具、交通工具及其他道具。

3.授课对象及教学方法

本课程可以在初中生中展开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如技巧分享、面对面辅导、观摩作画等。

四、结束语

新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动漫专业的主要目标应该从传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变为灵活多变、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动漫课程的改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校本;音乐课程;途径设计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笔者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认识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程建设,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是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音乐课程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作用整合,确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研究表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不少的学校做法是把校园文化作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进行导向的。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建设的做法是:依据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理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方面重点导向开展音乐课程建设是比较有效的。一方面,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特点:非造型性、非语义性等决定了音乐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乐所具有的这些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它,而这就决定了音乐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本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让音乐引导课程建设,可以满足人良好的听觉感性,满足人微妙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更充分地呈现现出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有五个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转化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素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课程内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三是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给儿童课程选择的权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来源,生活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生活是课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儿童本位,要有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有对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有关于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二、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依据有6个:一是通过教育方针贯彻落地,搞清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四是儿童认知规律;五是学科教学规律;六是资源环境条件。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三个逻辑思考:一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二是按照课程领域建设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三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个人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2.把握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特点。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3.促进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如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音乐课程的引入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4.确定新的音乐课程实施评价指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参评的重要性。

5.开发形成校本化的音乐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探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来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课程开发上,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要求,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三、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

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中心”。对于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清心为学,玉琢成器”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作为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充分调动音乐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落实好了玉的五德“仁爱、诚信、纯洁、勇敢、智慧、高尚”灵魂内容。

第4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

1.课程意识及课程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能在准确评估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环境和自身能力,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同时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以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掌握多种评价形式,正确地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2.研究意识及研究能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研究学校教育理念、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要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研究意识,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探索方向,并能就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推动教学的发展。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现状

作为全区最大的寄宿制普通高中,N中学自2009年开始实施校本课程,教师参与课程的人数及比例、参与教师的学历、课程持续情况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我们曾在N中学教师中开展了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在“你做好开发校本课程的准备了吗?”这个问题中,选择“A.有一些想法,我很愿意参与进去”的占75.4%;选择“B.没有准备,很被动,应付任务”的占9.6%;选择“C.没有想过”的占6.1%;选择“D.不想做,怕做不好被否定、嘲笑”的占3.5%。再如“你愿意采取哪种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可多选)这个问题中,选择“A.教师自主开发”的占49.1%;选择“B.学校指定人员开发”的占5.2 %;选择“C.教研组集体开发”的占26.3%;选择“D.备课组集体开发”的占33.3%;选择“E.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占23.6%。我们可以看出N中学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有着非常积极的态度,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参与的热情,而且能自主开发课程,教师发挥专业特长的意愿很强烈。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在动机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你开展教育科研(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是什么?”(可多选)这一问题中,选择“A.迫于领导的压力”的占4.3%;选择“B.晋级或竞争的需要”的占37.7%;选择“C.对科研感兴趣”的占20.1%;选择“D.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水平”的占50%。内在动机的不同,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际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你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教师的工作负担情况”这一问题中,选择“A.加重了,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有点反感”的占28.9%;选择“B.加重了,但是做自己爱好的事情很享受”的占62.3%;选择“C.有所减轻,促进了学科教学”的占3.5%;选择“D.没有变化”的占4.39%。

内在动机的差异性,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校本课程的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主题时,开课教师更多的是从个人专业兴趣和教学经验出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强,较少能从学校的总体发展去思考校本课程的设置;学区之间的校本课程缺乏实质性的交流与共享,主题相近甚至重复的课程在每学期开课时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开发出了相当数量的课程,但真正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却很少。

三、制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1.升学压力下教学及管理任务繁重

作为寄宿制学校,其管理难度必然不小,教师们承担着比其他学校教师更为繁重的管理和教学任务。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的,许多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用于规划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资源,进行课程研究与讨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的开课热情很高,但课程质量不高了。

2.教师课程素质有待提高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知识、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课程研究能力会受到全面的考查。这包括准确评估学生成长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方案、选定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结构、实施课程以及进行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内容。而获得这些“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有:自己学习、专家讲座、到高等院校进修、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在被要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许多教师反映自己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自学和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大致了解了一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一些国内外中小学课程开发案例,很不系统,对具体操作也一知半解。由于缺少课程专家的引领,许多教师即使勉强能开设出课程,也是疲于应付。

四、对寄宿制学校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议

1.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课程素质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N中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很高,但为避免校本课程开发进入误区,急切地需要聘请有关课程专家,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出发,对教师进行系统的课程理论培训,加强领导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理念,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依据,据此构思和设计校本课程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同时建立教师交流合作平台,不同学区之间开展校本课程的观摩展示活动,在相互交流中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听取学生意见,通过研讨活动提升大家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逐步建立起“理论学习―课程实践―交流合作―专家指导―课程再实践―深层交流合作―专家再指导”的循环培训模式,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开放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2.问题转化为课题,带动校本课程的发展

校本课程虽然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寻找有规律的东西。学校通过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在不断地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探索设计和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以课题带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既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又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活动,而开发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学校现行的评价制度,让许多教师没有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获得荣誉感、成就感,因而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甚至抱有消极、敷衍或抵制的态度。学校如果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尽可能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在计算工作量、职称晋升方面也给予相应的考虑,就能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推动校本课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摘要]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生源扩招之后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大学出现大四毕业生无心向学的所谓大四“空巢”现象。文章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深入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在毕业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寻毕业班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找寻一剂既能适应当下就业形势又能满足毕业生需要的科学而又灵活的大四课程改革良方。

[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设置改革

[作者简介]胡成霞(1979-),女,山东日照人,四川文理学院文新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四川 达州 63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大四空巢现象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YX20148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4-3985(2015)22-0106-03

国家在促成高校实施扩招生源的同时也革新了相关就业政策,由国家统一分配转为毕业生自谋出路、自行找工作。高校在校生人数剧增,毕业后的出路与就业难的问题浮出水面。就业工作因牵涉社会稳定、家庭收入,且与高校生源挂钩,于是成为社会关注、家长关心、学生揪心的焦点问题。面对学习与就业的两难选择,学生为了毕业后的生计考虑,不得已只能屈从就业,请长假、常请假甚至逃课去找工作的现象在各大高校都普遍存在。毕业班的学生出勤率低,毕业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随处可见,也就是所谓的大四“空巢”现象。这种牺牲上课课时而将就就业现象的出现,从学生个人角度看是为了将来生计考虑的无奈之举,但高校和社会不能放任其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手段,特别是在毕业班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科学而全面的革新,以满足大四毕业生的多方需求,满足就业与学习的双面需求。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新建本科院校大量建成,这些院校将为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建校目标,将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办学模式升格到本科后,第一位的任务就是重新对办学目标进行准确界定。在摸索前进的本科办学实践过程中,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定位不准的误区:个别学校无视学校本身的综合条件、资源设施和自身能力,在办学定位方面一味追随老牌重点学术型院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学术性和专业型的高深理论知识;或者,过分偏重实用型课程.没有脱离原有的高职或专科办学模式的窠臼,使本科课程严重职业化。这两种误区都易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以完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找工作时优势不强,就业率相对较低。

一、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

课程设置是“根据国家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具体培养方案的重要工作,在符合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同时,学校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需要相应地做出一定调整”。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班课程设置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表述模糊,课程内容缺乏特色,课程开设不能因地因校制宜,课程实施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

1.课程目标模糊、厘定不清。课程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所在,是高校教学的心脏,是人才培养的中介。课程的发展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目标的完成上。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目标以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上层依据与来源,办学方向为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确立了大的方向,首先确定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据此制定相应的具体课程目标。和老牌学术型院校的多学科、学术性、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历程及各项综合条件,全面权衡多方因素,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依据办学定位明确课程发展目标,使其具有科学的来源依据。当前造成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课程目标厘定不清、表述模糊,在教学中不能起到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课程目标制定方面过于追求学术性,总体呈现“高、大、空”的特点,与新建院校的发展实际不切合,难以彰显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不能有效发挥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作用,从而导致学校育人的水平欠佳。

2.课程设置多趋同、缺特色。本科办学模式与专科办学模式相比,其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方式都有本质差别。本科办学模式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没有任何相关本科办学实践经验,加之规模小、起步晚,一定程度上存在急于做大、做强,向老牌名校看齐的冒进心理。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存在直接照搬老牌院校的问题,课程科目开设也多参考名校,容易形成多校课程相近或同一的现象。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内容选择时一味追求向名校学习,缺乏对学校本身发展条件及地方性发展需求的综合考虑,在特色课程开发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

3.课程管理偏死板、少灵活。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由于体系不健全和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学科规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亟须建立健全而又灵活的课程管理机制。作为教学的重心,课程设置历来是大学管理中的重头戏,课程管理水平和课程设置标准能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准。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课程自主权较小,办学经费相对较少,可支配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体现在课程管理方面,就是课程种类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所占份额偏少;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知识,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与时展不相适应;在课程实施方面,缺乏因地因时制宜的机动性,很大程度上坚守传统的囿于教室空间范围内的教师主讲为主的讲课模式。

4.课程实施重讲授、乏实践。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班课程设置同其他年级一样,课程实施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说讲为主,讲授内容注重专业基础的全面性与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科的逻辑性的同时,易造成课程内容难以兼顾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时展不同步。演讲式授课方式是教师控制型的课程实施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动性,更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很难搭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易造成学非所用、学无所用,致使学用分离,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所以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面对就业与上课的两难选择,学生倾向于选择就业,也是正常现象。

二、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设置的指导性原则

1.多样性。高校课程本质上是为学生专业素养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服务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多产业的空前繁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大学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上述多方面要求,高校毕业班课程改革首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加快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菜单。多样化的课程具体体现为“高等学校课程门类的多样化、高等学校课程性质的多样化、高等学校课程目标的多样化、高等学校课程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培养目标的多样性”。课程目标厘定时,既要重视知识的逻辑性,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情感的陶冶,选取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增加跟职业能力养成相关的成分比例,将职业素养的训练作为选择课程知识的标准之一。课程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各种变量,课程时间安排、授课方式和授课地点都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需求及行业需要灵活安排,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地方的宗旨。

2.特色化。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大多远离中心城市,属性多以省市财政共同支持为主,在办学历史、经费投入、教学资源、生源质量及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均不能和老牌名校抗衡,名牌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也不适合新建本科院校。为了促进新建院校长远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只能探索特色化的发展路子。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宗旨就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育人,以地方文化特色和周边经济发展现状为根基。地方院校可以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在此基础上,提炼学校发展特色。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多方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充分汲取地方文化的精髓与“地气”,开发特色化课程,培育特色学科专业,将课程特色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生存的必要条件。

3.服务型。由于和重点高校在整体实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新建本科院校在确立办学定位时应摒弃学术至上和建设综合型“高、大、上”大学的发展方向,转而以教学与服务型双重目标为主,将服务周边社区社会文化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综合分析所处区域的行业发展特点及需求,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建立以市场引导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时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结构和当地人文文化传统,使课程设置的需求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

三、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

课程改革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具体专业科目的学科属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程实施的限定条件等多方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考量新建本科院校校情以及毕业生就业现状,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毕业班课程进行改革。

1.制定教学服务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cur-ricular objectives)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标,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目标的实现上。要改革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班课程,须先行对课程目标进行改革。强调办学方向注重教学和服务双重功能,其课程目标的确立也要以此办学定位为依据,将开放型、应用型、多样性和区域性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特性,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服务地方文化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强调特色化课程设置。课程特色是高校教学管理特色的集中表现。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输送优质毕业生、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其办学特色的提炼和课程特色的追求要依托地方社区的文化特色,适应地方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地方行业发展,走特色化办学的路子,争取在激烈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竞争中凭借特色课程和特色人才取胜。在学校课程设置时,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并依托周边教育资源,将其与原有的课程有机整合或者单独开发成独立的特色课程,将其提炼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实用型课程,使其既具有鲜亮的特色,又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良性双赢。

第6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饭店管理;实训体系;设计应用

饭店管理是一项集知识性、专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本科阶段《饭店管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其应用可以使学生了解饭店服务和管理实际的重要渠道,是促进《饭店管理》教学理论联系实践、校企沟通、工学研联动的重要纽带。

一.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总体目的和要求

本科院校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对饭店管理过程的情形模拟和设计,通过教学、示范、参与和研究,使学生完成从态度到认知、从知识到能力、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提高学生对饭店行业的认知度,培养学生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严谨化的服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同时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使学生能针对不同服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辨别、分析、解决和研究方案,胜任岗位要求,并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饭店管理》课程的实训必须与饭店企业的现实和经营战略、人才战略相结合,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学需要。《饭店管理》课程的实训应包括实践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认知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模块化 + 情景化”为体例,依托实训基地和实训实验室,以“训前提示 + 现场点评 + 训后总结 + 专题研究”为结构,进行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训教学。

二.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内容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们形成了《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3A模式。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基于胜任特征的教育,包括实践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认知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形成了有效良性循环。

(一)3A内容模式

《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实践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认知三个方面的实训内容。其中,实践技能的实训指向的是饭店管理人才胜任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管理能力的实训是内在的理论修养,而行业认知的培训则是一切实训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提高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原始驱动力。

具体说来,实践技能的实训包括基础技能(知识)实训、岗位技能实训和扩展技能实训三个方面,以实践性操作为主,以使学生能够胜任具体的工作为目标;管理能力的实训包括管理理论实训、管理工具实训和管理方法实训三个方面,以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管理、研究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行业认知的实训则包含饭店职业规划、岗位认知、职业道德的实训等内容,以态度培养为目标。这三个实训内容的目标,归纳起来分别是实操(Application)、管理(Administration)和态度(Attitude)三个维度,依据其英文表达,可以被缩略为3A模式。这些胜任特征维度最终构成了学生在饭店业内可持续发展的胜任特征模型,也是《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结构。

(二)3A循环

本科阶段《饭店管理》实训课程内容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充实的动态循环过程。它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并演进循环。其演化是由行业认知(态度)开始发起推动,以管理能力的提升实现质的飞跃,以实践能力的增强来完成一个循环,并激发起学生的成就感和对行业新的、更深一层次的认知从而进入新的一轮。这就形成了3A循环。

3A循环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每一次循环完毕,学生的服务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认知就得到一次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力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3A循环确保了《饭店管理》实训内容的顺利完成。

三.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方式

《饭店管理》实训课程采用的是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战略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全方位实训方式。

(一)认知性参观实训

“认知实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饭店企业的一般性知识,充分利用饭店文化氛围、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和经营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实际操作中,应主要采取主题参观和和专题报告两种形式。

(二)日常模拟实训

日常性模拟培训主要利用自身的校内实习基地、设施和环境,通过模拟客房、餐厅、前厅等服务环境,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紧紧突出和围绕着教学的演示及学生的操练来进行,其教学环节是以演示――练习――校正来重复进行的。

(三)不定期的顶岗实训

不定期的顶岗实训是饭店为学生提供临时的实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短期顶岗实训。这种形式的实训对学生实行“零距离”培养,使学生在一种“学校+企业”模式的教育氛围下,直接参与实际岗位工作,熟悉饭店基本运作和对各个部门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所在实训岗位的操作技能,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四)研讨性实训

这是本科层次的《饭店管理》实训课程有别于职业学校同类课程的重要表现之一。研讨性实训是指在实训过程中,以饭店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某一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双方进行的开放性研讨活动。其具体形式可以是案例学习、实习报告、情况说明会等;可以是按照实训大纲准备好的专题进行,也可是临时增加的主题活动;实训活动的发起者既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饭店管理人员;试训的场合可以在校内实训课堂上,也可以是在饭店实训现场。

(五)毕业实习实训

毕业实习实训是指饭店安排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直接参与饭店主要部门的服务或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应要求学生多接触一些岗位,努力掌握每个具体岗位的技能和工作要领,亲身体会和感受企业文化和精神,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顺利达到直接上岗并且胜任岗位的要求。本科层次的《饭店管理》毕业实习实训往往还跟学生的毕业论文相关联。

四.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基地建设

本科院校的《饭店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按功能性质,一般可以分为练功性实习实训基地和模拟性实习实训基地。练功性实习实训基地是为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任务而设置的,如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礼仪形体训练室等。模拟性实习实训基地是模仿在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如模拟客房、模拟中餐厅、模拟西餐厅、模拟酒吧、模拟厨房等让学生进行日常模拟实习,这些基地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

(二)校外实训基地

为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本科院校应努力建立起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互惠互利。选择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是,国际化管理的五星级饭店或一些声誉良好的高星级本土饭店。原因是这些酒店一般管理较为规范,特别是一些世界酒店联号属下的酒店更能让学生学到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也一般具有人才发展战略。

随着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旅游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为了增强竞争力,顺应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实训课程还应抓住机遇,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习生在国外独立顶岗工作,适应国外竞争环境,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可以取得了在国内实训达不到的成效.

五.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教师建设

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训教学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资格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并且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美国社区学院的专职教师一般要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与其他基础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兼职教师可由社区内的高级知识分子如学者、教授、企业家、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人才组成。

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师资引进计划,引进具有一定的酒店从业经验、技能扎实的实训教师;其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组织现有教师到旅游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轮训,使其熟悉现代企业运作;再次,还应邀请饭店管理专业的一些专家、行业资深人士以多种形式给老师传授经验和技能,还邀请其中的优秀者加入本科院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来校做兼职教师,有效加强实训教师的“双师型”转化;最后,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利用海外实习的机会,组织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的对口专业进修与考察,让教师可以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便建造一支了解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实训教学技能、能够适应全球化需要的教师队伍。

六.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环节与教材建设

基于3A内容和3A循环模式的《饭店管理》实训课程,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训方式,才能顺利实现预定的课程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系统流程,分为“制定实训大纲(Planning)+ 实施现场培训(Implementation)+训后总结研究(Research)”。为方便使用,简称为PIR实训环节。

其中,实训大纲包括实训整体大纲和单项实训大纲两个种类。实训整体大纲负责描述《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整体安排,单项实训方案类似实训指导书,侧重单一目的的实训项目的完成。我们的现场实施的方式包括训前提示、现场点评、示范、演练、校正、模拟、讨论、竞赛、游戏、多媒体演示、讲述、情景压力设置、案例讨论、考核和团队项目等。训后总结研究包括现场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两种形式。

七.结语

饭店行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型分支产业,《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组织实施,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作用。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学校保证专业的办学方向,也有利于校企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研究,保证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产学研结合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聘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参考文献:

[1]胡迪.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课程设置的启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2]罗燕,王珑,屈曙光.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分析[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4)

[3]穆林. 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系统研究[J]. 职业. 2008(20)

第7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水的组成,通过帮助学生探究水的组成使学生初步建构物质元素观,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对物质的分类有明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

2.促使学生与他人积极交流、探讨并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

3.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元素观教育。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确定水的组成。

2.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难点】

1.使学生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

2.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积极实践“参与式”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由轻松一刻――补全句子,引出江、河、湖、海。

[提问]想一想江、河、湖、海,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讲述]它们都是自然界的水,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界的水”,探究水的组成。

(设计意图:以简洁的方式引出课题,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板书]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 水的组成

[讲述]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资料播放]水的存在及应用。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那人类对水的认识究竟经过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板书] 一、人类认识水的过程

[投影]化学史――揭开水的神秘面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1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提问]1.最终是谁揭开了水的神秘面纱?

2.他的结论是什么?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认为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下面,我们就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确定水的组成,从而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了解人类认识水的过程,感知科学家探究疑问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出实验。)

[板书] 二、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电解水实验]取水电解器,介绍仪器,强调学生观察正、负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注意] 观察内容及步骤。

[回答现象]A.有气泡产生。B.液面下降。C.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D.用燃着的木条,用带火星的木条。E.淡蓝色火焰,木条复燃。

[小组讨论]1.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2.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3.你从水的电解实验中得到了哪些结论?

[学生汇报]

[结论并板书]

水―氢气+氧气

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对实验有步骤、有重点地观察、记录、思考等,最终得出结论,对水的组成有明确的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与他人积极交流、探讨,并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进一步体验探究活动的方法和乐趣。)

[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水这种物质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水只是其中一种。那我们对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

[板书] 三、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物质

纯净物

[投影]请学生判断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它们由一种还是几种元素组成?

[讲述] 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区分纯净物、混合物。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的物质其组成元素种类也不同,给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然后继续让学生通过对比,理清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这些概念。最终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启发,主动的通过协作、会话、获得体验、得到领悟,对物质的分类有明确的认识。)

[小结]1.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通过电解水实验你知道了什么?3.物质如何进行分类?

[作业] A组(必做)课本82页练习与应用1-5。

第8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方特色本科;多样化案例教学;案例设计、选取;案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C程序设计是一种实用性强、表达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计算机以及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方法,进而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应用等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计算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当中,能够把计算机与专业课程更好的结合,编写相应的程序来解决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信息使用的素养。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基础较差。教学实践表明,之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目前C程序设计教学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状况

C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基础课,为后续学习的许多专业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从国内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本科院校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材内容大而全,脱离实际需求

计算机发展速度快,C程序设计教材内容多,大而全的知识往往让学生只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编程思想、程序设计的能力及利用编程解决本专业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

1.2创新型实践重视不够

C程序设计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实验教学完成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不利于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能力,没有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C程序设计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撰写作业等情况核计)+期中成绩+上机实验+期末成绩组。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1.4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动手能力较差

2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C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程序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现实、最具操作性的平台。所以对地方本科院校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改革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从第一章开始讲,而课本的安排都是语法在前,举例说明在后。语法知识繁多且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引出当堂课的语法及重难点等知识,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案例,有效的对知识点串联成珠,高效的完成课堂内容,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本名课程兴趣的目的。多样化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到该名课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着实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1案例设计、选取原则

教师备课时,首先当把每一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出来,然后设计案例的模式,最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只有经过精心设计、选取的案例,案例教学才会有保障,才会被学生所接受。以下是多样化案例设计、选取的原则:

(1)案例应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生活中碰到的简单常见问题作为切入点是最佳的。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程当中来,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2)一堂课上的案例不宜多而宜精,综合案例数量、难易程度要适中。案例太多,学生的思维难转换、易混淆。在能够讲清楚课程知识点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少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整堂课程的把握度和理解,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一定要能抓住重难点。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一定要把握重难点这条主干线。学生刚学很难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点,这样也就很难将其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案例时,尽可能将抽象概念、难懂语法知识融入到案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即抽象概念具体化。

2.2案例多样化设计分析

根据地方性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内容,多样化案例教学法采用三种方案进行实施,他们分别是:一种是使用flash软件做成的动画案例教学,一种是基于语句、语法等知识点的基础案例教学,一种是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

(1)动画案例教学。在讲授过程中确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精选能够说明、反映这些知识点的案例。在案例的设计中要巧妙使用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或Flas设计软件。注重案例的生动、形象,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教学容量大,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的知识点印象深,能灵活运用。例如:指针是c程序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能够灵活运用指针解决c语言中的问题,也就掌握了该课程的灵魂。但是,指针本身的概念和使用都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以下图1是用flash做的一个案例,课堂效果非常好。

图1flash指针案例

(2)基础知识点案例教学。该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零散较多的c语法知识、选择条件语句、循环控制语句,利用案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知识,而是懂得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语法知识。

我们在设计案例时,教学内容是关键,把每个知识点、概念讲解清楚,找到贯穿整条学习内容的主线进行设计,从而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循环控制语句时,首先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出使用循环语句的原因,该语句的作用是和优势在哪里。然后介绍三种常用的循环语句,对比这三种语句的联系及区别。最后设计一个适当的案例把内容贯穿起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三条循环语句的功能及执行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比照本宣科的效率高,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综合实验教学案例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学习C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素养。在课堂中,案例教学实施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并不是把案例一个一个堆积起来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是要在案例教学的牵引下,加强管理、多种技术方法结合的手段。

3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1)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非常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C语言。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辅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很容易懒散,效率非常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一味的就想着现成的答案。针对种种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采用任务和分组的方式完成,由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点,每个组由喜欢学习、较贪玩但性格相近的学生组成,每次上课完成一个或者某一个案例当中的某一块,案例由教师设计。每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教师可以抽取其中某几行代码考核学生,如果能够非常流畅的把代码写出来,则说明是学生本人编写的。采用实验结合案例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要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须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多媒体现在比较普及,对于C语言来说它是一种工具,在教学时,把相应的程序运行给学生看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有些趣味性的案例。如在教指针时,用一个推拉的游戏,形象化的说明指针是如何使用的,明白其真正的内涵,每个指针的指向是什么含义。而网络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有很多的定义或者程序源代码受时间等的影响可能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够透彻。

4总结与展望

案例教学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学以致用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基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既解决了学生对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的学习,也解决了C语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综合实验案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也增强其学生之间的感情,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必须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计算机更新较快,C语言的教学也是在不断创新、探讨中进行,在以后的教学课程中,将根据学生、学校的特点,不断提升、探索更好、更适合的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海花.多样化的求解法在C语言解题中的妙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93-295.

[2]曾夏玲.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3:92-95.

[3]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8:65-68.

[4]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法研究,2011,5:157-158.

[5]李晓玮.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283-285.

第9篇:校本课程的设计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44-02 

当前,国际上的职业教育均旨在培养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也可谓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我们国家各项工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的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尴尬。 

比如,各项产业的大发展,是由技术的飞跃进步带来的;而技术的进步,是由具有更高知识水平掌握更多技能的人才推进的;而人才主要由各类中职和高职输送。归根结底,要求职业教育部门必须掌握最新最快的科技水平,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然而,笔者作为一名在中等职业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专业课教师,对职业教育硬件设施落后,教材内容滞后等现象感慨颇深。很多教材介绍的内容和设备已经不再使用或濒于淘汰,个别教材已经出版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在使用。特别是建筑装饰相关专业,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和新材料、新工艺的更新速度迅速;这样,就要求教材不断更新,才能适应专业的需求。而我们的教材往往都已经是五、六年前,甚至是十多年前的版本,且个别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过少,可操作性不强;少数教材中介绍的知识、技能和设备陈旧落后,已经与当前建筑装饰施工工艺的环保需求严重脱节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加之领导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同事们的热情鼓励和帮助,笔者主持开发了建筑装饰专业《建筑装饰设计基础实践篇》校本教材。下面,笔者对开发过程进行简单介绍和总结。 

一、需求评估及目标确立 

校本教材是为了更适应专业需要而设置的,对课程教材进行补充的,只在校内使用的辅助教材。其设置的第一目的,必须能对课程教材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对于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本学期,笔者所担任的《建筑装饰设计基础》课程所使用的教科书,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稍显单薄。教学大纲安排的教学计划中,一周有四次90分钟的实践课。但在授课过程中无论从教师的教学反馈,还是学生受课反馈的信息都认为,课程的教科书中实践内容过少,而且实践操作单一,可操作性不强,书中要求的个别项目由于实际原因学生无法操作。因此上,学生实践操作时,有“吃不饱”的感觉,需要任课教师自行搜集有关操作资料,特别是正在施工进行中的建筑装饰项目资料。因此上,编写出一本适应本校教学、课程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需求的实践操作教材成了当务之急。 

综上,教材开发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为实践操作。 

二、编写与实施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编写和实施是一系列的活动,也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根据事前的分析评估结果,教材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教材开发方案》。其次,参与编写教材的教师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编写的章节,或确定设计制作的项目模块。然后,制定个人承担部分的《章节提纲》。最后,汇总所有的《章节提纲》,经全体参与编著的老师讨论修改,开始具体的编写。 

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应多搜集正在进行的装饰项目资料以及刚刚完成的项目资料。除了有上述要求之外,还为每位编写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1.给出具体的项目素材资料,并将设计流程、施工工艺和操作要点,以文字配图片的形式呈现。如果有相关的视频资料,刻出光盘。每位负责具体编写的教师,必须保证给出的相关资料真实、完整、完全无误。 

2.按照课程标准设置随堂实践操作;每章节设置章节综合练习,全部章节的综合练习具有关联性,结合在一起即一个具体独立完整的室内装饰设计项目。既要顾及知识的连贯性,还要考虑各章节知识点的独立性。 

3.梯形呈现难易程度分布。设定基本掌握、较好掌握、全面掌握三个层次的考核目标。要做到既满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能适应正常的课堂教学,形成完备的练习和考核体系。并预设一定的机动教学课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临时变动的需要。 

4.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大量运用图片资料,语言简明;内容具有创新性。教材内容的编写中应考虑到现阶段中职在校生的特点。试题中的条件陈述、目标要求、动作考核等语言组织在正确表述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教师教起来省心,让学生学起来容易。教材内容应始终融入创新思维。从习题的设计方式的创新着手,重点提高教材的新颖性。 

5.任课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内容略有差别。教师用书配有习题参考答案,部分项目的简单操作步骤等内容。 

以上要求设置的目的,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方便学生使用,节省时间。同时,这样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专业课学习的枯燥为乐趣,还加深了课程难度,一举多得。通过事实证明,这样的设置非常成功,并被其他课程和专业广泛采用。 

三、实践评价 

评价一本教材,应当从其理论性、知识点的覆盖范围和难易程度、教材的实用程度、趣味性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而评价职业教育所使用的教材,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应考虑到其专业技术与社会需求结合是否紧密,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这套校本教材开发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弥补课程教科书中,实践内容落后,具体操作要求与施工流程介绍,可操作性弱,施工工艺与实际要求脱节的遗憾。因此,对于其评价过程,笔者同编写小组的老师们采用了如下的评估手段: 

首先,各章教材编写完成后,统一汇总,由几名教学经验丰富、教龄较长的高级教师负责主审。挑毛病,找问题;不但要确保专业技术角度完全正确,而且不能有语法和语句上的瑕疵。如果出现有问题的章节或内容,评审教师提出评价意见与修改方案,该章节编写教师按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再由评审教师重新评价,直至完全无误为止。 

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材评价中来,让教材评价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可在实践操作中,将某些模块或章节习题布置给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做,教师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学生对这些操作的应用情况,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信息,便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正。另外,这样做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点设置的感兴趣程度,对教材的后续编写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大量搜集具体项目资料,掌握第一手信息,保证教材结构和知识内容正确、合理、全面。 

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手段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尤其是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反馈的意见,往往都是专业学科和课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知识点,而这些对实践性校本教材编写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巨大的帮助。特别是针对中职教学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重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教学理念,这样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经验,更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四、开发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