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教育大变革、“轻负高质”成为基础教育之基本诉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改造我们的“校本作业”,已成为我们研究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期“专题”我们将围绕作业的校本化问题,探讨其开发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以使我们对作业的认识更全面深入,对作业的改革也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今天你们校本了吗?”“校本”一词已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一个颇为热门的术语。追其渊源,应是源于“校本课程”的开发。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校本课程首先在西方兴起,随后逐渐影响到我国。21世纪初,我国实施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便是受其影响而进行的。随后,“校本”一词,便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如校本教材、校本作业等。时至今日,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进行的相关校本开发到底收获如何?其成绩与遗憾,恐只有亲身参与者最为清楚。在此,笔者就校本作业的开发,谈谈自己的感想,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校本作业的属性定位
关于校本作业的属性,开发者往往将其定位为:定向的、可视的、线性的发挥巩固、加强理解作用的一种作业练习;对学过知识起一定检测效能的总结性评价……说白了,校本作业与日常学生所做的练习作业具有同等性质。那么,校本作业真是如此吗?明确此点之前,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校本课程的实质内涵。
追溯西方教育的课程分科历史,可至古希腊的“七艺”。在当时学科课程被分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语法、修辞、辩证法。到17 世纪之时,《大教学论》诞生,它通过对语言、科学、艺术教学法的专门论述第一次建立了分科教学法,也为现代学校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科学与技术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社会发展的主流因素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中,即古典文科性的课程逐渐为技术性课程所代替。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具体领域的学科课程也出现在学校的教学之中,学科细化的特征较之以前尤为突出。可见,时代特征决定了现代课程的分类产生于技术至上理念的背景,它以控制为中心追求效率。我国的各科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且延续了细化、独立且追求效率的课程特征。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校本课程的出现必然有它历史的契机与必然性,我国校本课程的出现也是如此。我国现代意义的课程以日本、欧美学制为模板,所以具有与欧美课程相同的性质。由于内在“基因”的“技术理性”特征,所以虽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补充,但在当下其主导性质仍为追求效率、工具性、有用性。这集中体现在中考或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之上。另外,由于多元化社会的影响,学校与学生之间掺杂了更多信息源;同时,随着社会民主制度的完善,社会大众关心教育、参与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与育才之功效也便为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学生所关注与重视。在此背景下,校本课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同样,校本作业的属性亦应充分考虑“校本”基因的存在。校本作业应区别于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具体学科作业:它是具有包容性的一种综合性作业(特别是对于文科);它所追求的并非是对某一种陈述性知识或者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巩固,而是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自我参与、生成,形成自我体验的元认知发展;它并非只有纸上题目一种形式,而是要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参与其中。总而言之,校本作业应具有一种大综合的“课程属性”,而非仅仅为一种单科作业;它应是关注于过程、侧重学生的自我体验,而非追求可视、客观的结果。
二、校本作业的开发过程
(一)校本作业的目标
关于教育、教学的目的、目标,国家课程标准中早已有相应的规定。换一种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而非今天的快乐吗?这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预约”式幸福,在今天的教育中早已在理念上为人们所摒弃了。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快乐、获得自我的体验,且对他的成人、成才有所益处,这必然为教育者所思考。当下的具体学科教学,虽然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了强调,但课程自身存在着追求工具性的“基因”,导致了其对于学生个体关注不足;同时,当下的班级制授课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事实,也直接使学生的学习侧重于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而忽略了自我的认知、反省与体验。因此,“校本”的价值与意义便是在于弥补这些,校本作业不必被限定于“人文”或“工具”之下,而应以促使学生追求自我满足、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为目标。
(二)校本作业的开发
如何来设置校本作业,或者说校本作业的设置可以运用哪些资源呢?对此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澄清一个误区,即校本作业一定要有围绕明确知识取向而设置的具体形式(纸质试卷或者某种活动)。我们应具有“作业资源”的思路。所谓“校本作业资源”是指一切可以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实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它的参与者必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社会人员则是提供资源及予以保障的人员。在具体操作层面,杜威的“实践性作业”与“道尔顿制”以及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皆可以给予启示。如在主题确定方面,我们可以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为主体进行审议开发:通过“审议”确定“校本作业主题”,学校、社区、家庭等提供资源支持,并以合适的而非单一、固定的形式予以完成。例如,以“家长与孩子如何处理矛盾”为主题,各科教师(特别是人文性科目)便可利用自己的学科资源,如观看影视,写作,资料搜集、归类,情景剧表演等。值得一提的是,就某一具体事物而言,同样可以予以相应的校本作业开发。如“水浒主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为出发点,从语言(方言)、地理(山寨防守、战争的攻防)、数字影视技术分析(参考相关影片)、文化、历史(宋代的经济、政治制度等)、生态等多方面予以校本作业开发。总之,校本作业开发的资源是广泛的,且具有包容性与综合性。
(三)校本作业的评价
一、本土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
(一)本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的特点
音乐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权限下,根据学校发展与需要所开设的课程,如学校有其自主权,根据各学校发展的不同可开设具有传承本土地方特色的音乐类校本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随心所欲。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注重“以校为本”即校本性,“以学生为本”即学生需求性,“与时俱进”即时代性,只有具备了这些特点,才能使音乐校本课程在其正确的轨道上进行良好的开发,才有可能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特色性的校本课程。
(二)本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有利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
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校本化改革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校本化建设。I无论是哪一类的改革,其目的是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本土音乐知识的同时发展音乐探究能力、音乐创新能力、音乐实践能力等。基于此,隶属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类型的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方面,较国家课程学习相比,更具灵活性、创新性。
(三)本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期望
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少本土音乐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就本土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而言,课程学习可提高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知识,为学生成长注入本民族本区域的地方特色音乐“养分”;本土音乐课程探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一定的求异创新能力;课程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将课程中的“音乐文化素养”内化为自身的品行。所有这些,正是保护传承所期望的。
二、本土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的经验
(一)本土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关键要提升课程意识
“促进强化每一个学生的本土音乐知识”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理念。校本课程就是为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高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国家课程的标准是在统一的要求下,通过学校的差异性自行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其办学传统与特色。II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改革教育的关键是改革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提升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有效影响,尤其是要让音乐课程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的要求与选择性的要求。
(二)本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要借助专业团队的引领与合作
音乐校本课程的规划建设中,专业团队的引领与合作很重要。从规划初期的多次讨论,到用专业手段获得学校开设有关特色课程的真实情况,以校本培训的方式入手,提高教师对开设本土音乐课程理念的体认,从教会教师编写《本土音乐课程大纲》,到如何有效实施课程评价,这一切,没有熟悉本土音乐专家专业团队的引领,学校的课程规划是不可能有序、渐进、出色地完成。
(三)本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应是教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课程的开发明确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是熟悉同学的教师。本土音乐课程开发以自主开发为主,采用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学校需要求全体音乐教师都要积极参与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具备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能力,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校本培训联系起来,从政策上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这一切都无形中提高了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促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升。
三、如何保障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持续有效的推进
学校课程开发是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实践的过程。保障这一过程的持续而有效推进的因素很多,但从学校本身的角度来讲,校长的课程领导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
校本课程顺利开发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受到了校长的重视。一旦校长对课程开发予以重视,列入学期工作计划,课程开发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因此,学校课程开发需要校长的支持。从倡导的理念上来讲,学校课程开发与课程领导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意味着校长作为重要的学校课程领导者至少必须关注两点:一是校长的一切领导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即课程的开发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一是校长要善于采取各种机制和策略,促进教师个体及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该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可以很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魍澄幕。竹笛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之一,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竹笛学科。但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基本找不到其身影。针对当前现状,为响应“建特色学校、扬教师特长、育特长学生”的号召,相关小学应积极对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以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团队构建,为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奠定基础
一支专业、科学且严谨的团队,是实现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竹笛艺术内容、演奏特征以及派系类别丰富多样,且竹笛学科内容又蕴含多个学科的知识,故相关学校为保证竹笛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首先需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的建立,以此为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可以引导并组织学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然后通过科学、严谨的考核选出参与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团队的基础人员。同时,学校可以招聘或邀请相关专业专家一起加入学校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以上形式招募一批专业性的人才,组建出专业的竹笛人才团队。其次,学校应安排或指定团队组长、副组长,使其协调沟通为团队人员安排适合的工作。然后,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积极参与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如,可以将团队成员按民间艺人、学科教师、爱好者分为三组,使其查阅、探索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然后在知识汇总时保留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一些当代的新元素,汲取一些民间艺人、专业教师以及竹笛爱好者的技能技巧,进而设计并构建出多元化的校本课程。
二、内容开发,以此保证小学竹笛教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当前我国竹笛演奏内容广泛,如:二人转、戏曲、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流行乐曲以及西方乐曲等。故在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应注重竹笛的内容开发,在校本课程中融入多样化的竹笛知识,如,竹笛的历史、发展史、相关理论知识、技巧等内容。
学校可以在构建出专业团队的基础上,要求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竹笛爱好者甚至是学生都可以适时适当参加公共课程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根据竹笛专业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开发出多元且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以此实现竹笛校本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特征。另外,在开放竹笛教本课程的过程中,相关团队人员应积极向传统竹笛的传承者或继承者汲取相关知识。如,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可以寻找并拜访一些我国竹笛艺术的传承者或继承者,通过与其沟通与交流了解一些民间艺人熟记于心且带有地方特色旋律的知识与技巧,适当地将其融入小学竹笛教本课程内容中,通过这样的形式能促进小学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理念教学,结合优势开发科学严谨且全面的竹笛教材
在构建科学专业合理的团队,完成教本课程资料的搜索、采集与提取之后,学校应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整合与精细的分析探讨。然后根据当前优势,结合当前教学理念,通过筛选、补充与完善建立出科学严谨且全面的小学竹笛校本教材,使其具有学校脚本特色,且适合当代小学生学习与发展。
首先,学校在整合建立竹笛校本教材时应以学校办学目标为基点,循序渐进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实际学情逐渐深化完善竹笛校本课程,使教学理念与竹笛校本课程相融合。然后,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尽量使所开放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应使具备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竹笛教学(也可以同学校组织或鼓励教师参与相关专业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竹笛所具备的不限地域、时间与场地的优势,让学生在各种舞台上都能独放异彩。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竹笛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故事、不同地域竹笛不同的地域特点等,以此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需要相关专业教师与相关专业专家共同研究,发挥众人之力,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才能完成的。另外,在对竹笛教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并完善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保证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一、制度推进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推动力
在学校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立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这对普通中小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校已敏锐地感觉到仅仅重视国家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必然与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产生差距,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也必将是不彻底的课程改革。为此,我校在全面推进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试点。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在制度推进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我校的《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中明确了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在促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及基本要求;二是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三年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估细则》等;三是将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作为本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教育工作年度计划;四是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对教师的专项督导评估,出台了详细的考核细则。通过制度的强有力推动,促进了全校的校本课程构建工作。
为使校本课程工作落到实处,教学研究中心根据学校《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全校教师自愿申报、开发校本课程,并成为该科辅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学研中心对全校学生进行遴选并重新编班。学校与各科室签订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责任书》。责任书规定了课程开发的领导、组织管理等4项职责,同时也规定了教学研究中心、学研中心的进行培训、指导组织研讨和成果交流等7项职责。通过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教研部门和学研中心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使得教研、学研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结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共同体,加强了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合作。
从我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来看,应该说我们的课程开发是成功的。学校的课程开发离不开教研、学研中心的培训、指导、组织,离开了教研部门的专业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规范性和专业支持。同时,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也为教研部门的研究提供了真实的案例,避免了教研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上空洞的理论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土校本课程开发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理论。
二、观念与理念并进的课程开发基础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之下,在小学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不但涉及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课程改革理念评价理论、课程管理方法、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纲要等,也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等角色及相互间的关系,它较之于在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更有难度。以往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时,更多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校本课程开发不但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为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校教研部门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采取一切措施,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南京、上海、重庆考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与此同时,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和成果展示研讨。以上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了校长及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为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以课题形式对校本课程开发集中攻关
通过以上各种培训,虽然广大教师不同程度地了解了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途径和方式,但“校本课程开发没有一成不变的途径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不同的校本课程资源,不同的区域文化沉淀,就会有不同的开发途径和模式以及相应的配套方法”。对于课程资源相对短缺的我校来说,并非采取“拿来主义”死板套用就可以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问题。为此,教学研究中心在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启动的基础上,于2011年11月向区申报了“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模式行动研究”,试图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凝聚更多的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形成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也试图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具规范性。一年来,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门力量,以课题培训、成果展示、经验交流、问题研讨、中期指导、论文评比等方式,组织40余名教师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以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课程设计、评价案例等为基础,对教师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如对“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者在开发实践中认为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主体,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主体,在理论上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校的责任;在实践方面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反思、重建、评价模式等。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因地制宜”的问题,使更多的教师能够面对本校课程资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也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趋于规范。
四、保障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根基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专项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学校实行三级管理:一是建立校级领导小组,二是建立指导小组,三是建立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学校由业务校长牵头负责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及6名教研员总体负责课题研究、培训、研讨,学研中心负责学生、班主任的编制、考核等。三级组织既分工又合作,形成联动之势。一年来,学校开展多次大型课题培训和课题的中期指导活动,借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开发教师就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组织本校教师培训、听课、观摩和交流成果。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总体工作有安排、有人抓、有落实、有检查的局面,在组织、人员、制度方面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59-02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目标,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是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发展并不顺利,在经历了艰难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探索之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概念不清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但是许多人对于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的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等等,却知之甚少、知之不深。例如,有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就是开设一些活动课程或选修课程;有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就是要教师自编教材。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校本课程发展的品质。
2.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模糊
其一表现为校本课程依据教师特长而开发,不能依据学生需要而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首先体现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局限于师资水平,多是教师擅长什么就开发什么课程,较少顾及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没能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二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多着眼于校内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能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而开发。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主旨。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只有根据学校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整合、拓展、创造进而开发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校本课程开发权力不足
学校既是执行课程计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主阵地,学校课程权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课程发展仍然是在“自上而上”的课程管理模式下进行的,因此,校本课程只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并且从课时上规定了各类课程的比例:国家课程占80%左右、地方课程占5%左右、校本课程占10%~15%左右。显然,学校的课程自是非常有限的,国家课程仍然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尽管如今已经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要求,但绝大多数学校是不可能直接参与教材开发的,学校和教师根本就不可能从课程走向课程中心。课程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依靠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教师仍然习惯于依赖校外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课程开发的专业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学科专家手中。这样一来,学校就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力,其校本课程的实施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4.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不利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中考、高考科目的设置无法全面反映和衡量学生各种素质。因此,在开发学校课程中,往往迫于升学压力,课程方案在具体执行中容易“变形”。很多学校在学校课程管理中法规意识不够强,擅自增加必修课时,部分学校为了适应高考3+X的科目设置,从高一便分成所谓的学科侧重班,搞文、理科侧重等。有些教育主管部门依然将竞赛、毕业、升学考试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的甚至唯一指标。这样,学校课程的开发计划得不到落实,它不仅不利于学校课程的开发,也有害于必修课的教学实施,同时会产生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矛盾”。“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追求学生个性、差异、特色,所以要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考试内容上不给校本课程留一个空间,那么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摆设。考什么?怎么考?怎样给校本课程一个适当的位置?这是考试政策中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建立共同教育远景,形成课程开发理念
在学校内部建立共同的教育远景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没有宗旨的教育,没有明确培养目标的课程开设,只能导致校本课程开发陷入一盘散沙的境地。“校本课程发展潜在的优势之一,是使学校课程更能合宜于学生的需要,使教师更能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实现教师的活动受教育性(的追求)所驱动,而不是受(外在)目标或标准驱动。”校本课程实施涉及到学校文化的变革,是一个发展学校新文化的过程,那些试图把新的课程发展机制嵌入到旧的学校文化中去的做法,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与之相适应,没有学校新理念的形成和新文化的建构,校本课程的开发便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大力加强校本培训,实现教师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鉴于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薄弱和开发能力的局限,必须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教师赋权增能。校本教师进修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培训途径和发展趋势。“校本教师进修系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这是一种可以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学校教职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可以在部分部门或某一科目上进行,也可以在整个学校的范围内进行,还可以在两三所学校间相互合作进行。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主体,培训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能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学校校本课程发展的角度,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发展理念相同、内容相通、效果相辅相成,内在联系密切。”学校根据教师开发与管理课程的需要开展培训,并注重实践让教师在实施课程方案过程中既成为参与者,又成为学习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效能。通过校本培训,给教师赋权增能,改变其“教书工匠”的地位,使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开发者、深入的研究者、热情的合作者。
3.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构建监督评估机制
构建有效的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机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学校课程评价体系,是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就是用素质教育课程观来指导评价,要摒弃片面的学校课程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校课程的全貌。学校应根据学校课程管理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后实施的评价。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评价的结果应定期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监督。尤其要建立广大教师参与学校课程评价的机制,因为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参与课程的实施,最能保证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作为学校还应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以便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运作过程,形成学校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此外,学校要积极推进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缩小升学考试与课程改革方案的距离,在选拔性评价中能够体现学校课程开发的绩效,以保障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我校组建了以校长为首、以语文学科教师为骨干的课程研究开发小组,并聘请了舒兰市教育局部分领导、家长代表和社会人士为课题顾问。
(二)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确定课程开发的主题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确立校本课程开发主题为“走进珠琦川”。目前“走进珠琦川”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我所了解的珠琦川”,包括:①珠琦川的传说故事;②珠琦川的自然风景;③珠琦川的人文景观;④珠琦川的交通状况;⑤珠琦川的建筑设施;⑥珠琦川的山区特产。二是“让珠琦川变得更美好”,包括:①珠琦川的旅游资源;②珠琦川的矿产资源;③珠琦川的环境保护;④珠琦川的致富项目;⑤珠琦川的开发建设;⑥珠琦川的远景规划。以上12个主题,每个主题举行一次开发活动。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目的不是编写校本教材,而在于教师、学生的实践与研究,重在教师、学生的体验与感悟,重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课题组制定活动计划,举行教师活动布置会,对教师进行整体活动培训。
2、教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进行活动动员,交待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注意事项,并进行写作指导。
3、实践调查与研究。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实践活动,对自己组的主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访谈亲自实践采集标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以文字形式呈现调查结果。
4、成果汇报课。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主题汇报,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以口头方式进行汇报。
5、教师评价。教师对活动整体进行详细评价,包括学生实践中的表现、汇报材料及汇报情况。
6、学校总结。每个主题结束举行总结会,对各班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成绩给予肯定,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对各班文字材料进行评优,并推荐投稿。
以“走进珠琦川”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10月31日,舒兰市教育局在该校召开了“舒兰市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该校教师上了公开课,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该校编辑的两本校本考核《珠琦川的传故事》、《珠琦川的山区特产》已报送相关部门审阅,部分教师的6篇经验论文分别在县、市获奖。东北师范大学洪俊教授多次带研究生到我校进行调研,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给予积极的肯定。该校的经验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与会教育专家的肯定。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的重视和专家的指导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
舒兰市教育局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极为重视。教育局有关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指导,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学生积极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虽然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会与中考分数和“升学率”的直接相关,而且学校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我们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仍然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得益于专家的指导与帮助。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可循,我们边摸索、边实践,很多时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洪俟教授和研究生王艳梅等多次到26中进行调研,对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具体指导,使我们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更为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开发校本课程要作好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理念,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农村发展需要等等。进行“走进珠琦川”校本课程开发,原因是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的珠琦川内。珠琦川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又是和的战场,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这是该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展的条件。该校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究意识;乡村学生敦厚朴实,上进心很强,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校内资源。
(三)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主动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由经验传授型转变为创新科研型,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学,要时时“充电”;不仅要教学,而且要研究。这要求教师要彻底地摆脱那种过时的一成不变教学模式,不仅要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使教师成为科研型的教师。一年来,该校有两名教师获得舒兰市“走进新课程”教学大赛二、三等奖,有三名教师被评为吉林市级科研先进工作者,有七名教师的论文获得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有十三名教师的论文获得吉林省级科研成果奖。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走进珠琦川”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重在参与,重在实践,重在体验。“走进珠琦川”,走向大自然;了解珠琦川,了解大自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校本课程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每次实践活动都以组为单位。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到访问对象家被拒绝时,讨论如何沟通;上山时你推我拉,互相帮助;研究样品时,你谈你的认识,我说我的意见,共同探讨。这时,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小组的利益、小组的成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本课程有助于培训学生的爱乡情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过去,学生对家乡珠琦川并不很了解,通过开展有关珠琦川的传说故事、自然风景、交通状况、建筑设施、山区特产等专题活动,学生对家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开发自然风景专题活动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如青松林场的神仙洞、大石砬子、小瀑布,六滴村的北大砬子,西南岔的青云寺等等。这些景点都是石奇水秀,景色优美。有的学生写道:“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来到珠琦川,无论往哪个方向看,眼前都是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再说山区特产,有山果、山菜、食用菌、中草药,还有各种野生动物。林产品应有尽有,有很多连教师都不知道,但被学生开发出来。许多产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使他们对家乡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使学生们为家乡的秀美、丰富及发展变化而骄傲,进而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锻炼了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走进珠琦川”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了我校“平等教育、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该课题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即面向全体学生,全校学生全员参加;面向大多数教师,全校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参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教育,也为每个教师搭建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凸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大都非常简陋,难以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学校的资金很少,不能购买充足的校本课程开发资料,难以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方便条件,也不能给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校本课程开发走了不少弯路。这就要求我们在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畏难,不坐等。要自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调整教学结构,为师生创设良好的研究探索氛围与机会,努力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方便。
(二)加大学习、培训、宣传力度,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师资条件和外部环境
1、教师的教育观念还须进一步更新。个别教师对校本课程还没有深层次的把握,有些研究还局限于学科的扩展上。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国家课程教好就行了,还搞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看出,一部分农村教师对新课题标准理解不透,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把握不好。所以,要加大农村教师的“走进新课程”培训力度,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这也是开发校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不断强化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使他们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了解校本课程的本质和内涵,具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
2、化解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抵触情绪。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让他们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献计献策,才会给校本课程开发带来蓬勃生机。但是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务正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宣传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以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及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三)改革评价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实效性提供保证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长只进行课程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校长要有能力做出课程慎思和决定,提高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深圳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的李庆明校长,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田园文化思想、现象学中关于“回到生活世界”的观念、当代深层生态哲学有关人类回归自然进入生态生活等见解,尤其是根据马克思有关人在社会、历史的自然生态语境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构建一种基于自由、开放、和谐的现代都市文化情境的新教育——“都市田园教育”。它以“有教无类,出类拔萃”为宗旨,以“欲仁爱智,返朴归真”为校训,致力于立足学校基地和儿童发展需要,体现都市田园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初步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学科文化课程、主题文化课程、阅读文化课程和学院文化课程。办学近十年,该校的“都市田园教育”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实践表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长如果没有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强的课程领导力,是不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名义上进行,也是漫无目的的,或者低水平的。为此,我们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对校长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本校学生、教师的现状,制定本校教育教学目标;为达成这些目标,学校应该设置什么课程,又怎样实施这些课程。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学校长期的目标、中期的规划和短期的计划,把学校的办学追求纳入到课程管理中,持之以恒地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规范,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教师的课程开发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但责任也相应增加了。教师必然会遇到从评估需要到拟定目标、选择材料和经验、设计基本的活动结构以及跟踪评价学习效果等一系列的课程问题。
深圳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所开设的主题文化课程致力于拓展生活空间,培育综合素养,按主题环境文化、主题阅读指导、主题学科教学和主题系列活动等四个板块,进行总体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系列活动,引领孩子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历史。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中的“相似点”,整合包括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实现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活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允许甚至鼓励老师打破和超越某一学科课程或教材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促进围绕主题的各种资源的对话沟通、协调运作、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迁移,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应。
实践表明,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校本课程不是个别教师,更不是外聘人员来讲授的课程,而必须是全体教师来共同开发、实施的课程。离开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再好的课程设计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学校必须培养一批校本课程开发的骨干,在学校的课程开发中起到推动作用。对于这些优秀教师,既要给他们压担子、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还要给他们创造学习成长的平台,促使他们迅速成长;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提升全体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当然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教师负担,学校要合理计算工作量,给予他们必要的待遇补贴,以保证其工作后劲。
三、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很大一部分需要,但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统一的、共同的素质要求,所以它必然不可能以某一所学校的具体发展需要为对象来设计课程,因而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南山实验学校把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最高宗旨。通过问卷调查选择有探究价值、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课题,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一思想,学校在学生中成立了计算机、数学智趣、舞蹈、园艺、环保、摄影、田径、话剧等数十个兴趣小组,确定每周二下午为全校校本课程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自主选择课程。一个全新的“校本课程超市”应运而生。这些课程关注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实践表明,学生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尚不能够满足的学生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认真评估学生的发展需求,找出其中最主要或突出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校本课程才能够满足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校本课程之树常青。
四、学校的资源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然要受学校资源的限制,即学校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做什么,能够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鼎太小学部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移民”。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饮食特点、地域方言、服饰文化为学校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学校根据“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原则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了“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共开设了“民俗游戏”“民俗节日”“民俗技艺”“民间文艺”四大类32门课程,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教育”特色。
实践表明,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都有赖于学校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好的深圳可以找到自身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其实广大农村地区虽然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有着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民间传说和饮食文化,这一切都是可资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农村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五、有效的课程管理是校本课程开发持续发展的保障
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课程标准明确而统一的要求,开发和实施的难度很大。如果缺乏科学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很容易成为随意的短期行为。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教师培训等;教科室负责课程方案的制订,如课程申报、审议、开设、教学评估等;办公室负责动员与宣传,以及学生的纪律管理;教务处负责成绩统计与存档、图书馆、电脑室的开放等常规管理;总务处负责场地、设备等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教师工作量计算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优秀学生的表彰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经费分配制度等,营造出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氛围,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校本课程是国家和地方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存在体现了学校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研究校本课程,尤其是研究体育校本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自由健康的发展,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不是“白板”,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感情情绪体验。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因而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兴趣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活泼有个性发展。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要,只是根据学校教师的意愿和条件来开发课程,客观上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和教师一厢情愿的单边行动,那么导致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被“边缘化”,也就意味着主体的缺席和校本课程开发生命力的丧失。这不仅违背了设置校本课程的初衷,也必然会使得这些原本应该充满旺盛活力、增强办学特色的课程变得苍白无力,使学生感到厌倦甚至受到排斥。
所以,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要扎扎实实地从学生状况调查和需求分析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为着眼点,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是不一样的,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开发出来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是“学生化”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
二、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是变革人,比较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而不是课程文本的开发。换言之,课程的开发是手段,教师的发展是目的。教师通过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校本课程立足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优势,将每一位教师视为具有研究潜力的创新人员,充分信任教师,实现学校自我构建。教师在不断的从事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由于体育教师自己参与了课程开发,掌握了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技巧,因此必然会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性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艺术等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能自然地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义务感。
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促进和培养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课程内容的编写者。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报刊杂志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在这无限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学习、再研究、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构成了课程的整体。美术特色高中的学生是以美术专业为特长,高考科目是美术专业加文化,所以,学生在校学习美术专业的时间较多,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相对来说就较少,体育课程设置就更加少。如根据我们对无锡湖滨中学的调查,高一和高二的时候体育课是每周2课时。学生到高三时,要参加江苏省美术统考和全国各高校的单招考试,为了挤出时间加强学生的美术专业,这一年里高三年级体育课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停掉的,体育课是断断续续的,只有每年的3月、4月、5月、9月,10月,五个月体育课能正常实施。这与普通高中体育课的设置有着明显的不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国家体育课程开发、地方体育课程开发协同完善体育课程开发,使学校体育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四、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开发主体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课程开发活动。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满足学生有差异的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潜能的开发,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整体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取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五、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哲学。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国家对于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这规定是基本的普遍的,不可能照顾到各类学校,所以也不能形成特色,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一种具体的可行性保障。每一个学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身的办学宗旨,体育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是实施体育教育的机构和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体验的地方,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体育教育的核心,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融入学校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而通过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范军平.试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05(02)
[2]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3]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4]林俊荣.警惕当前校本课程光环下存在的隐患[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论文摘 要】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教学大纲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时,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当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我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很必要。
二、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中地探讨
2.1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原则
当代教育注重教育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国家统编教材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教育的统一性。因而,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就给我校校本教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相互补充就能较好地满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这一要求,使学校教育服务社会。
从2009年起我校积极推动特色教学,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 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编写校本课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知识。选择学生能接受能理解的知识,并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之中。基于这个原则,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我们选编了一套英语校本教材。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三大方面,由王荣春、何秀娟、郭建主编的《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周勤红、蒋红梅、马馨馨主编的《写作教程概况》,靳爱新主编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内容范围为:A.关于英语国家风情习俗;B.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C.关于中西方国家节日的差异;D.关于英语国家的音乐文化;E.关于世界主要问题;F.关于英语国家的科技发展; G.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H.关于中英宗教信仰的差异。总体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水平。
2.2我校英语课程校本的教学形式
2.2.1讲座和讨论
主要介绍英语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获得学习资源;采取先让学生讨论再讲解。在讨论中或讨论后及时做总结
2.2.2开设英语口语班、英语听力班,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我校利用外教,着重培养他们的口语和 听力。
2.2.3观察和访谈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做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中、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记录。
2.2.4问卷及测试
对参加英语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前培训后对研究对象都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进行对比分析。
2.3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的实用性
我们以人教社2008年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范本,依照教材的内容,力图在教材外给学生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校情英语课程。在编写中,我们考虑到学生英语能力的分层实际,以三个层次开展校本英语教学编写,尽量在内容的选择,编写体例的设计符合我校高中学生实际特点,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景。 英语校本课程确定后,学校对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国家课程英语每周安排4课时,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校本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记入学生学分认定中。
三、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启发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充分认识到我校的优势和风格,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实施后有如下启示:
3.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们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与技能,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过去我们所使用的都是别人编好的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的惰性,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使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
3.2更全面地利用和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设置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我校开办特色化教育,与李阳《疯狂英语》有着经常性的往来合作,因此在师资和对外信息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学校许多教室都有多媒体随时可以利用。所以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很理想,因此,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是课程的开发的途径。校本教研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3给学校创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
为了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我们创设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协调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学习氛围中。
3.4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大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渴望学好英语,这就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有了学英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潜能也充分发掘。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5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英语校园网使信息技术和其它文化课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经过学习校本课程,学生对中西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知识视野,加大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这对语文,政治等学科是有帮助的。
四、提升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思考
4.1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渴望诸如异域政治、历史、经济、教育、时事等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因此,在编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多开些介绍英语国家知识,和时事阅读的课程。
4.2协调国家英语课程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应属于第一课堂,英语校本课程为第二课堂,二者相互弥补,又有主次之分,不能投入同等精力。国家课程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带给他们压力,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4.3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人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而一些要求相对过高的科目,如英文写作、英语听力则不尽人意。
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是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紧密地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爱好以及学科教学,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有价值,否则将使校本课程走入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