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新课标高中历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高中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创新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要达到精益求精,那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要根据所教内容灵活多变。所以,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内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来讲,在新课标实施的情况下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并保证其得以实施。

1、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前传统的应试教育里,很多教师都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就是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基本概念和历史知识,从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导致学生没有太高的兴趣去学习历史,课堂效果不好。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树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也把教学的方法与方式创新摆在了首要的位置。笔者以为,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自身,全面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自身应了解和掌握历史课程主干知识的基本思路,应做到在更高的层次上驾驭历史教材的内容,并熟能生巧的运用教材;在对历史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时,能积极主动的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支配者的角色,将自身定位为教育引导者和教学组织者,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创设一种和谐、宽容、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第二,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具有高中历史科研、教改的能力。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被修改完善,有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史无定论”。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敢于质疑,能够用新的观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合理分析、做出客观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内容研究,使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之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水平,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氛围。

2 主动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设计,可以启发学生敏捷思维的产生,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究,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最终达到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良好效果。第一,教师要将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作为核心,为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奠定坚实的环境条件基础。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客观公正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第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历史问题的相似情境。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只是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没有详细的叙述,因为高中学生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只能机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仅仅掌握了知识点,而没有从本质上掌握这些历史事件。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能力设置启发性的历史课堂问题。比如,针对西方国家扩张自己的殖民地这个历史事件,教师就可以设置“当下的亚非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都是一些欧洲国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通过设置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内容中走出去,客观的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3 努力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可以从导入野史逸事、突出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研究3方面入手。野史逸事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人性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具有很多的史实,教师倘若只是照本宣科,一定就会把课堂教学变为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思维历史的学习方法。面对知识庞杂浩大的历史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己梳理出头绪,所以教师就要把学习历史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教导学生领会掌握历史学习的规律,将知识结构理顺,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教学研究,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历史进行。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以兴趣为分类组织不同的学生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的方式,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撰写论文,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4结束语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我们应怀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汲取众家良好的教学方法而不固步自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确定完成并非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次到位,更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艳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0(01)

第2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一、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

二、 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3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2-02

新课程的推行,应该说对于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新课程该如何备课,新课程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该如何达到“三维”目标等,一系列的问题,无不困扰着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教师备课时如何把新课标更好地体现在课堂中,对于一节课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掌握历史知识和单纯的学科能力培养,不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的,而是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体会人生与社会的乐趣。下面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历史教学才真正称得上是历史教学,这也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功能,作为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这种功能,灵活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历史教学改革。

一、备讨论环节时应设置巧妙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对于同一位历史人物,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样做,一方面能促使形成活泼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对值得讨论、探讨的事件或人物作好问题设计。问题设置得好,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究学习后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取应有的知识能力。如《运动》一讲,可作如下设计:有关课文一般性的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作为教师重点是点拨,然后稍作梳理,强调哪些是值得注意的。如前期的斗争,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由学生来介绍他们的斗争情况,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东西,学生应该没有问题。让学生来做教师归纳可能会别有一种效果。最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接着开展课堂探究,充分利用新课程的理念,不断创设出一些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讨。

二、在情景创设中让学生学会构建新知

一般来说,一节优秀的高中历史课,情景导入是十分重要的。恰当的导入,可以使主题更加明确,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等诸多作用。每一堂新授课,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背景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他们已有的这些背景知识来进行教学,这样便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因此,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感上适当设置情景可以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

如在《》这一节中,可以这样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导入,说:“同学们,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三次大的历史巨变,你们知道是哪三次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完善。三次大的历史巨变,伴随着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哪三个人?过几天就是一百周年纪念了,为了搞好这次庆典活动,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这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庆祝百年庆典的图片新闻,南京和武汉市政府将为筹备这次庆典投资100亿元,为什么要花费巨资来筹备这次百年庆典活动?一部反映近代中国历史沧桑的历史巨片《》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百年历史,弹指一挥间,我们为什么还对这一百年前的这场革命念念不忘呢?通过这样设问让学生感知的重要性,激发兴趣,以便下一步教学。有人说,是一场偶然事件,你们同意这一观点吗?学生会回答不同意,既然不同意,那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呢?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三、备讲解环节时应做到“四化”

历史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有新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求要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同时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将知识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堂要求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安排到教师上课,都要能吸引学生。

这无疑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备课时如果不注意这些,教师照本宣科,那么整个课堂将讲解得平静如水,教师会一讲到底,中间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将会大大减少,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为了能够使课堂讲解有起有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四化”,即“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要做到这些,虽然比较困难,备课时要花费成倍的时间,但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课堂一定会趣味横生,也真正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

为此,教师备课时最好能把自己融入到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历史材料,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清晰地再现出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具体准确地展现历史事件惊心动魄的画面。当然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要有较渊博课本以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一节课备好。

四、备教材时应精简与补充

补充并非胡乱添加东西,而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并使之连贯、顺畅;精简是将教材的内容安排得更加简炼些。总的来说,教师在备一节课时,经常把补充和精简一起使用,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备课教师对教材作适当的补充,并不是说教师随意增加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补充只是把那些对理清本节课的头绪,理顺本节课的内容很重要的东西补充进去。因此,补充必须恰当,不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进去。另一方面,精简也并不是随意除去教村内容,或者说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故意把一些本应该讲的东西删除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理解。一般来说,教师备课时所删除的都是些与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东西不太要紧的内容,这些内容加进去后反而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删除掉。当然也有些内容或是学生在其他学科已经学过的,也可以把它们精简掉。这样精简后,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教学目标也更能实现。因此,精简一些内容在教师备课是也是有必要的。

第4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老师;高效课堂

一直以来,高中老师教学效率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堂模式陈旧,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多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扼杀。因此,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虽然不是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但预习这一教学环节是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如何让学生真正的自主预习,这是老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预习时要因人因内容而异,预习知识要指点到位。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选取不同的预习方法。

二、充分备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归纳,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学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解决好每一个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备课之前先看教参,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些欠妥。教参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教学中需要参考的内容,不能形成我们个性的、实用的教案,更不能把教参上的内容照搬下来就成了教案。应该静下心来,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地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人认为课文就那几句话、几个段落,要学什么内容,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有好多问题自己还没有弄懂,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了,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甚至疑点问题是怎样确定的?本课需要设计怎样的教学目标 ? 等等。历史课是知识性、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会别人,必须首先自己弄明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设计再精妙,没有学生的配合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备课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我们设计的教法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法学法他们运用过吗?如果有问题在哪里?要充分的考虑进去。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调整重点难点的设置,调整对学生的训练方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归纳,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一环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学生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我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讲到“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时引用学生看过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首先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再引入新课,就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知识奥秘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当然,要恰到好处,以免冲淡了主题。

四、转变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突破

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这是传统教学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有主动探索的机会,一堂课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难!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师还在继续着“填鸭式”的教学,这显然不合时宜。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并能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这无疑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虽然减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五、及时训练是巩固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环节

第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一、常规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常规性的作业如课后的一般性练习、测验等,从“量”的处理角度而言,一般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全批的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分析得出,全批的方式对于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较好的方式,但从某种角度而言,地理教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若每次作业都全批的话,在其他环节如思考如何克服和解决学生在作业中的困难和疑惑的时间等就少了。因此,根据作业目的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不同量”的作业处理方式。如果作业处理是为了掌握总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那么为了避免无效与重复劳动,教师可以采用“选批”的方式。如可以选批不同程度好、中、差梯度学生的作业,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掌握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供很好的依据,而对于新课程基本观念中提出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也创造条件。如教师想要了解反映某些教学知识点的某些题目,可以选择选批某些题目,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总结与提高。当然,也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观察认为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批的处理方式。具体的操作步骤是:(1)学生自己先做;(2)做完后根据手中的答案进行校对,校对时对于与答案不同的用其他颜色的笔(如颜色醒目的红笔等)进行标注与更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思考能力,同时也相当于在整理错题库,方便学生复习,明确学生学习过程的优与缺。当然,这也可节约教师的作业批改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采用学生自批方式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教师采取此种作业处理方式的出发点和意图,了解对于教师而言在作业批改方面也存在效率的问题,避免无效和重复劳动,以取得学生的配合和理解,达到预期的作业处理目的。

二、开放性、探究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新课标指导下的地理作业更强调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和渗透,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虽然也要求和注意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培养,但并没有像新课程标准那样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将地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使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更为有机地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往往以“活动建议”的形式出现,它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因此,对于此类作业的处理,我们一定要注意讲究处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创造性,绝对不能主观臆断,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处理方式要灵活。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的处理方式:

1.演讲式

如在学生学习了“人类认识的宇宙”之后,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班内演讲会:“正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不让愚昧迷信侵蚀社会”,并且可以让学生结合有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让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物质的世界观,并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辩论式

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大气的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关于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样一个话题,通过学生对于辩题的分析、观点的确立、材料的查找、事实的分析及辩论过程的真实体验等环节,让他们更深地了解全球为何变暖,为何有的科学家支持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有的则持反对意见。同时,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也让他们逐步树立关心环境的意识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了解了辩论的规则,培养了辩论的能力,养成了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与现象的习惯。

3.观察分析式

观察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中学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科学的原理起源于试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当学生了解了有关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运输的内容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小课题:观察你所熟悉的某交通线路(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设想和方案。通过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并形成较好的分析思维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要提醒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不尽合理的可能,为什么。教师若经常注意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去思考,相信师生双方一定都会大有收获的。

4.网络查找式

地理课程是以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作业题目,如:“借鉴世界一些有名的大城市的环境问题及其采取的措施,你认为我们杭州市该如何有效地解决相应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明确了处理城市环境问题的一般措施,又了解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明确了杭州城市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借鉴他国城市的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合杭州的解决方案与设想。

第6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从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种基本模式上看,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过多,内容讲解耗费大量时间,学生基本上处于“看实验”的被动地位,动手机会很少,无法调动起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1] 二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都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在高考制度的压力下,教师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了节省时间,通过多媒体看实验或“用笔做实验”。高考没有考察动手能力的环节,学生认为实验操作并不重要,实验课上也不愿动手亲自操作。针对上述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验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下几种实验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式教学

“自主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积极贯彻到学科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模式。[2] 该教学模式在实验之初,教师创设一些新奇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通过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倾向自主选择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评估出最优方案,做出总结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思想。

2.“三环节”教学

“三环节”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结合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出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教学模式,包括准备实验、自主实验和点评实验三个环节。“三环节”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以学生为实验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贯穿于实验的始终。在准备实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理论、操作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准备;在自主实验环节,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做实验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做出引导和帮助,不要过多干涉;在点评实验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验证实验预期的假设是否与实验结果吻合。这种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着眼于改变传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需要学校将实验室向全体学生开放,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通过自主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实验课题,学校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教师只做初期的指导,整个实验活动都由学生主动地去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学校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4.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物理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比较吃力。将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将枯燥复杂的实验原理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多媒体模拟实验不等于实验,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代替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但教学模式并不局限于本文介绍的这几种。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也可将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发挥各种成功教学模式的整体作用。当然,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还在进行,我们要强化新课改的理念,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使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袁?晶.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读写算,2012(2):34—35.

第7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新课标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他们的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所依循的理念,所进行的方法,都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

实验教学方法是我们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进行个体行为的依据和指导,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失去任何一方,都不成为完整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实验教学原则的确定应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去考虑;物理是应用理论科学,它既有理论性的一面,又有可应用性的一面,所以,确定物理实验教学原则,既应根据物理学的特点,又应依据教学科学,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既能从理论上促进实验教学目标实现,又能从实践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在探究中发现、体验科学性与思想性

实验教学的科学性,指知识技能要符合客观规律,所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实际,同时,还包括实验原理、装置、方法的科学性和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方法的科学性。从实验设计角度看,要求实验原理正确无误,对实验中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科学等。

实验教学的思想性,是指实验教学要体现出物理思想的教育,它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和物理学研究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的思想等,其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渗透方法。实验教学要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原则,始终把科学性作为思想性的前提,因为只有科学地进行实验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样,正确知识获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因此,没有科学性,思想性就难以保证。例如,《变压器原理》一节中关于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把示教变压器的副线圈取下,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多芯绝缘导线与小灯泡组成闭合回路,把它套在闭合铁芯上,发现小灯泡不亮;不断增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匝数,小灯泡逐渐亮起来。学生亲眼看到了变压器的绕制,既增加对匝数比的感性认识,又对“匝数比的变化会引起电压比的变化”这一因果关系有了本质的认识,这样,自然地把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历史来看,整个物理学,也正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从物理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也是我们解决理论和实验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这一原则,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可以用“实验分析再实验再分析”,这一教学模式来体现。

例如,“自感现象”一课,在含有电磁铁和电动机的电路中,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断电地方有火花出现?接着就做演示实验(“暴露问题”的实验)。这个实验不但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观察问题,而且现象本身就提出了问题,学生进入一种相对思维兴奋状态。然后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实验积极进行验证,教师只隐在学生的思维过程后面,在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时进行技术上的或是理论上的指导(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过,对“自感”现象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肤浅的、表面的新鲜概念,按照布鲁纳的理论,这时只是新的刺激对原有图式的冲击)。然后,有人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人赞成有人反驳,有些“维书”的学生会习惯去书上找一段话来支持他的观点,但由于这些观点并没有经过整合,还没有纳入成为他自身知识结构的整体,因此,在追问与实验过程中漏洞百出……在争论与实验中,旧有理论与新理论顺利地进行顺应和同化,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掌握的实验技能与物理研究方法,保持与激发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讨论完通电的自感现象后,教师接着作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实验前教师应先分析电路的组成),学生从演示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切断电路,小灯泡在熄灭之前突然发出特别明亮的闪光。“当切断电路那一瞬间,电池已不再供电,为什么小电灯泡反而会突然发生特别明亮的闪光呢?”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去分析问题,探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时,他们自然地会想到断电时产生自感电动势的缘故。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在断电的瞬时,线圈中产生感生电动势,这时,自感线圈成为电源,它跟小电灯泡组成闭合回路,因这一瞬间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强度比原来的大,于是,我们看到小电灯炮在熄灭前发出特别明亮的闪光。

接着,请学生再进行实验演示,从这个实验学生容易想到,在切断含有电磁铁和电动机的电路时会出现很大的自感电动势。这样,学生运用推理自己解决了引导性实验所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思路是“引导性(暴露问题)的演示实验分析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进一步分析再实验”。

我们认为,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整个教学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知识,它符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教学内容中有具体的、有抽象的,而且是从具体出发,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就能攻破难点。因此,学生对于从演示推得的结果,能够获得深刻的印象,对问题的理解比较透彻。

三、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结合,要求我们的实验,取材简单,源于生活:装置明了,操作方便;重点突出,现象明显。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

我们的实验教学不同于科学研究,一般情况下,实验教学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注重的是实验的过程。有时,从科学研究或生产的角度来说先进的方法或手段,在教学实验中未必合适。在实验教学中,常常要有意识地避免采用过于精密的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仪器,而采用比较简单的实验装置和手段,便于学生仔细观察仪器的详细结构和实验的过程。如果在操作中机械化成份多,反而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预期目标。

在新课程体系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突出,物理实验教学的面目也将随之出现新的面貌。作为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处处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才可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一、明确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

俗话说,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为了搞好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从新课标实施的一开始,我不是急于备课和上课,而是认真学习新课标对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而明确了地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调查研究普通高中的地理学情

鉴于高中地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为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我认真调查研究了高中地理的学情,调查中发现高中地理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其表现有:(一)学生学习被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仍然还是初中的学习习惯,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被动学习。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所讲内容一知半解,不会听课,应付作业。(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上课不能专心听课,上课忙于记笔记,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对地理知识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三)不重视基础。一些同学,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细心看图,不去认真思考、归纳、总结,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鹜远。

三、运用灵活的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鉴于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和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上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关系下,学生与教师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学生以教师的说教为评判事物和知识的标准,即使教师传授的是不准确的知识和结论,学生也要机械地进行记忆和照搬。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即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研究课标、考纲和教材,驾驭好地理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要精讲,力争讲深讲透;而对于考纲中“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讲解,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

鉴于地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要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地理教学内容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第9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93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并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应该得到彻底转变;同时还要求转变传统的考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表现在通过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挑战表现在,面对新课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接受考验。本文以新课改为视角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透析。

一、努力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因此,要采用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既要扎实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要形成必要的地理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认知结构作支撑。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就很难有效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想要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更加困难。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学生完整的认识结构,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地理学习的基础。在一定地理知识基础上,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要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历史使命。地理学科涉及很多方面,既涉及到遥远的太空,又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学要以“小课堂,大社会”为指导思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现有的地理水平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有效结合生活实际,从实际生活情境出发,对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进行训练。比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原来居住条件差的居民都乔迁新居,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此时,教师可以将如何进行区域规划的知识有效的穿插到这一现象之中,将理论有效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受到启发,应用意识逐渐增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力

传统教学认为想要学好地理这一学科,学生就必须在“记忆”上下功夫,学生记忆的知识点越多,地理成绩就越好。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记忆是地理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想要真正学好地理这门学科,还需要学生具备多种学习能力。

学生想要学好高中地理,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就是地理想象力。地理教材容纳了大量地理知识,很多地理现象学生难以亲自观看,因此,学生想要深入理解一些罕见的地理现象,就必须通过教材上的文字描述及插图,充分发挥大脑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地理现象进行合理想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力,还有助于学生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教师挖掘学生的优良品质,要以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出发。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其创新意识进行强化,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推崇并追求创新观念。

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轻松、愉悦、民主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激发,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有利环境。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调动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五、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地理学科较之于自然科学而言虽然稍显容易,但是,地理学科还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都会遇到思维障碍,打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自然地理章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的实用性。自然地理部分牵涉到时差运算,经纬度等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一旦学生能够掌握其运算方法,就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会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并真正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教师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激情。

六、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了有效促进新课改教学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开展,教师和学生都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只有实现其思想的解放,才能使其从根本上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就意味着摒弃低效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紧跟时展步伐。对于学生而言,转变传统靠时间投入来提高学习成绩的学习方法,学会有效运用学习技巧,将对知识的掌握建立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