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高中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要达到精益求精,那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要根据所教内容灵活多变。所以,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内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来讲,在新课标实施的情况下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并保证其得以实施。
1、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前传统的应试教育里,很多教师都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就是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基本概念和历史知识,从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导致学生没有太高的兴趣去学习历史,课堂效果不好。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树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也把教学的方法与方式创新摆在了首要的位置。笔者以为,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自身,全面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自身应了解和掌握历史课程主干知识的基本思路,应做到在更高的层次上驾驭历史教材的内容,并熟能生巧的运用教材;在对历史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时,能积极主动的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支配者的角色,将自身定位为教育引导者和教学组织者,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创设一种和谐、宽容、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第二,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具有高中历史科研、教改的能力。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被修改完善,有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史无定论”。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敢于质疑,能够用新的观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合理分析、做出客观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内容研究,使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之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水平,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氛围。
2 主动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设计,可以启发学生敏捷思维的产生,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究,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最终达到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良好效果。第一,教师要将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作为核心,为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奠定坚实的环境条件基础。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客观公正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第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历史问题的相似情境。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只是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没有详细的叙述,因为高中学生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只能机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仅仅掌握了知识点,而没有从本质上掌握这些历史事件。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能力设置启发性的历史课堂问题。比如,针对西方国家扩张自己的殖民地这个历史事件,教师就可以设置“当下的亚非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都是一些欧洲国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通过设置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内容中走出去,客观的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3 努力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可以从导入野史逸事、突出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研究3方面入手。野史逸事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人性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具有很多的史实,教师倘若只是照本宣科,一定就会把课堂教学变为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思维历史的学习方法。面对知识庞杂浩大的历史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己梳理出头绪,所以教师就要把学习历史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教导学生领会掌握历史学习的规律,将知识结构理顺,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教学研究,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历史进行。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以兴趣为分类组织不同的学生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的方式,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撰写论文,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4结束语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我们应怀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汲取众家良好的教学方法而不固步自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确定完成并非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次到位,更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艳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0(01)
一、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
二、 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古今的联系,应当认识到以下方面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活力。
1.1要寓论于史,不要直接说教。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的表现,这种认识或解释是基于历史的实际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展现了历史的发展与演进、变化与延续,其中的知识本身已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来附加的。教师应认识到,支撑道理的是史事,而不是道理本身。在处理教材和实施教学时,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体现历史知识所具有的认识功能,通过历史的叙述来阐明有关的道理,揭示有关的联系,让学生从历史的事物中有所感悟和认识。历史学科的教学艺术之一,就是教师对史事与道理的渗透融汇,而不是采取贴标签的方式,简单地进行说教,机械地加以套用。
1.2要具体生动,不要空泛议论。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都是具体的,是来源于历史上活生生的人与事。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和提高认识,其前提是对历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建构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反之,任何观念和观点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在学生的心里真正确立起来。因此,历史教学的大忌之一,就是脱离具体生动的历史原本而进行凭空论说。
1.3要有机结合,不要牵强附会。任何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意义,关键都是确立它们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是这样,通过实事求是的有机联系,学生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划上“加号”或是“等号”,尤其是这种联系不能生拉硬拽,以免失去教学意义,而要刻意渲染,实无必要。
2.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
2.1写教学后记。可以记录以下内容:①记录成功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②记录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如所举实例,所选习题)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③记录教学机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④记录学生问题。即记录教学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⑤记录学生见解。⑥记录教学新得。教学后记所记的内容虽然很多,但不需要详细记载,特别注意的是记载一定要及时,否则容易忘记。
2.2写反思日记。教学后记要求短小精悍,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侧重于记载课堂以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学法指导及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感悟等。必要时要对事情发生的过程、背景进行详细的描述,为深入研究或进行专题研究积累原始材料。教学后记一般来讲每天都要写,而反思日记要求每周写1—2篇,但一定要有感而发,忌无病.
2.3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堂组织与管理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等做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要定期进行,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3.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忆的基础上的,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3.1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要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3.2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要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前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
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老师;高效课堂
一直以来,高中老师教学效率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堂模式陈旧,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多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扼杀。因此,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虽然不是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但预习这一教学环节是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如何让学生真正的自主预习,这是老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预习时要因人因内容而异,预习知识要指点到位。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选取不同的预习方法。
二、充分备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归纳,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学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解决好每一个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备课之前先看教参,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些欠妥。教参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教学中需要参考的内容,不能形成我们个性的、实用的教案,更不能把教参上的内容照搬下来就成了教案。应该静下心来,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地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人认为课文就那几句话、几个段落,要学什么内容,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有好多问题自己还没有弄懂,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了,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甚至疑点问题是怎样确定的?本课需要设计怎样的教学目标 ? 等等。历史课是知识性、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会别人,必须首先自己弄明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设计再精妙,没有学生的配合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备课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我们设计的教法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法学法他们运用过吗?如果有问题在哪里?要充分的考虑进去。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调整重点难点的设置,调整对学生的训练方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归纳,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一环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学生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我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讲到“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时引用学生看过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首先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再引入新课,就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知识奥秘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当然,要恰到好处,以免冲淡了主题。
四、转变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突破
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这是传统教学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有主动探索的机会,一堂课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难!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师还在继续着“填鸭式”的教学,这显然不合时宜。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并能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这无疑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虽然减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五、及时训练是巩固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环节
一、常规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常规性的作业如课后的一般性练习、测验等,从“量”的处理角度而言,一般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全批的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分析得出,全批的方式对于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较好的方式,但从某种角度而言,地理教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若每次作业都全批的话,在其他环节如思考如何克服和解决学生在作业中的困难和疑惑的时间等就少了。因此,根据作业目的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不同量”的作业处理方式。如果作业处理是为了掌握总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那么为了避免无效与重复劳动,教师可以采用“选批”的方式。如可以选批不同程度好、中、差梯度学生的作业,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掌握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供很好的依据,而对于新课程基本观念中提出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也创造条件。如教师想要了解反映某些教学知识点的某些题目,可以选择选批某些题目,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总结与提高。当然,也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观察认为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批的处理方式。具体的操作步骤是:(1)学生自己先做;(2)做完后根据手中的答案进行校对,校对时对于与答案不同的用其他颜色的笔(如颜色醒目的红笔等)进行标注与更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思考能力,同时也相当于在整理错题库,方便学生复习,明确学生学习过程的优与缺。当然,这也可节约教师的作业批改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采用学生自批方式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教师采取此种作业处理方式的出发点和意图,了解对于教师而言在作业批改方面也存在效率的问题,避免无效和重复劳动,以取得学生的配合和理解,达到预期的作业处理目的。
二、开放性、探究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新课标指导下的地理作业更强调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和渗透,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虽然也要求和注意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培养,但并没有像新课程标准那样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将地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使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更为有机地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往往以“活动建议”的形式出现,它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因此,对于此类作业的处理,我们一定要注意讲究处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创造性,绝对不能主观臆断,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处理方式要灵活。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的处理方式:
1.演讲式
如在学生学习了“人类认识的宇宙”之后,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班内演讲会:“正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不让愚昧迷信侵蚀社会”,并且可以让学生结合有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让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物质的世界观,并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辩论式
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大气的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关于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样一个话题,通过学生对于辩题的分析、观点的确立、材料的查找、事实的分析及辩论过程的真实体验等环节,让他们更深地了解全球为何变暖,为何有的科学家支持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有的则持反对意见。同时,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也让他们逐步树立关心环境的意识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了解了辩论的规则,培养了辩论的能力,养成了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与现象的习惯。
3.观察分析式
观察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中学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科学的原理起源于试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当学生了解了有关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运输的内容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小课题:观察你所熟悉的某交通线路(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设想和方案。通过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并形成较好的分析思维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要提醒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不尽合理的可能,为什么。教师若经常注意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去思考,相信师生双方一定都会大有收获的。
4.网络查找式
地理课程是以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作业题目,如:“借鉴世界一些有名的大城市的环境问题及其采取的措施,你认为我们杭州市该如何有效地解决相应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明确了处理城市环境问题的一般措施,又了解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明确了杭州城市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借鉴他国城市的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合杭州的解决方案与设想。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从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种基本模式上看,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过多,内容讲解耗费大量时间,学生基本上处于“看实验”的被动地位,动手机会很少,无法调动起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1] 二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都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在高考制度的压力下,教师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了节省时间,通过多媒体看实验或“用笔做实验”。高考没有考察动手能力的环节,学生认为实验操作并不重要,实验课上也不愿动手亲自操作。针对上述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验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下几种实验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式教学
“自主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积极贯彻到学科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模式。[2] 该教学模式在实验之初,教师创设一些新奇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通过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倾向自主选择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评估出最优方案,做出总结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思想。
2.“三环节”教学
“三环节”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结合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出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教学模式,包括准备实验、自主实验和点评实验三个环节。“三环节”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以学生为实验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贯穿于实验的始终。在准备实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理论、操作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准备;在自主实验环节,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做实验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做出引导和帮助,不要过多干涉;在点评实验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验证实验预期的假设是否与实验结果吻合。这种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着眼于改变传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需要学校将实验室向全体学生开放,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通过自主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实验课题,学校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教师只做初期的指导,整个实验活动都由学生主动地去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学校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4.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物理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比较吃力。将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将枯燥复杂的实验原理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多媒体模拟实验不等于实验,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代替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但教学模式并不局限于本文介绍的这几种。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也可将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发挥各种成功教学模式的整体作用。当然,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还在进行,我们要强化新课改的理念,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使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袁?晶.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读写算,2012(2):34—35.
新课标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他们的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所依循的理念,所进行的方法,都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
实验教学方法是我们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进行个体行为的依据和指导,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失去任何一方,都不成为完整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实验教学原则的确定应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去考虑;物理是应用理论科学,它既有理论性的一面,又有可应用性的一面,所以,确定物理实验教学原则,既应根据物理学的特点,又应依据教学科学,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既能从理论上促进实验教学目标实现,又能从实践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在探究中发现、体验科学性与思想性
实验教学的科学性,指知识技能要符合客观规律,所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实际,同时,还包括实验原理、装置、方法的科学性和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方法的科学性。从实验设计角度看,要求实验原理正确无误,对实验中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科学等。
实验教学的思想性,是指实验教学要体现出物理思想的教育,它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和物理学研究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的思想等,其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渗透方法。实验教学要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原则,始终把科学性作为思想性的前提,因为只有科学地进行实验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样,正确知识获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因此,没有科学性,思想性就难以保证。例如,《变压器原理》一节中关于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把示教变压器的副线圈取下,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多芯绝缘导线与小灯泡组成闭合回路,把它套在闭合铁芯上,发现小灯泡不亮;不断增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匝数,小灯泡逐渐亮起来。学生亲眼看到了变压器的绕制,既增加对匝数比的感性认识,又对“匝数比的变化会引起电压比的变化”这一因果关系有了本质的认识,这样,自然地把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历史来看,整个物理学,也正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从物理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也是我们解决理论和实验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这一原则,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可以用“实验分析再实验再分析”,这一教学模式来体现。
例如,“自感现象”一课,在含有电磁铁和电动机的电路中,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断电地方有火花出现?接着就做演示实验(“暴露问题”的实验)。这个实验不但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观察问题,而且现象本身就提出了问题,学生进入一种相对思维兴奋状态。然后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实验积极进行验证,教师只隐在学生的思维过程后面,在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时进行技术上的或是理论上的指导(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过,对“自感”现象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肤浅的、表面的新鲜概念,按照布鲁纳的理论,这时只是新的刺激对原有图式的冲击)。然后,有人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人赞成有人反驳,有些“维书”的学生会习惯去书上找一段话来支持他的观点,但由于这些观点并没有经过整合,还没有纳入成为他自身知识结构的整体,因此,在追问与实验过程中漏洞百出……在争论与实验中,旧有理论与新理论顺利地进行顺应和同化,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掌握的实验技能与物理研究方法,保持与激发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讨论完通电的自感现象后,教师接着作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实验前教师应先分析电路的组成),学生从演示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切断电路,小灯泡在熄灭之前突然发出特别明亮的闪光。“当切断电路那一瞬间,电池已不再供电,为什么小电灯泡反而会突然发生特别明亮的闪光呢?”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去分析问题,探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时,他们自然地会想到断电时产生自感电动势的缘故。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在断电的瞬时,线圈中产生感生电动势,这时,自感线圈成为电源,它跟小电灯泡组成闭合回路,因这一瞬间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强度比原来的大,于是,我们看到小电灯炮在熄灭前发出特别明亮的闪光。
接着,请学生再进行实验演示,从这个实验学生容易想到,在切断含有电磁铁和电动机的电路时会出现很大的自感电动势。这样,学生运用推理自己解决了引导性实验所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思路是“引导性(暴露问题)的演示实验分析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进一步分析再实验”。
我们认为,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整个教学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知识,它符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教学内容中有具体的、有抽象的,而且是从具体出发,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就能攻破难点。因此,学生对于从演示推得的结果,能够获得深刻的印象,对问题的理解比较透彻。
三、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简单性和实效性相结合,要求我们的实验,取材简单,源于生活:装置明了,操作方便;重点突出,现象明显。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
我们的实验教学不同于科学研究,一般情况下,实验教学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注重的是实验的过程。有时,从科学研究或生产的角度来说先进的方法或手段,在教学实验中未必合适。在实验教学中,常常要有意识地避免采用过于精密的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仪器,而采用比较简单的实验装置和手段,便于学生仔细观察仪器的详细结构和实验的过程。如果在操作中机械化成份多,反而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预期目标。
在新课程体系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突出,物理实验教学的面目也将随之出现新的面貌。作为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处处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才可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自主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小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学生采取那些导致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各梯队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环境,是自主学习的沃土。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放言无忌,一定要清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要象朋友一样,学生看到老师不应该有压力,说错了什么也不应该有顾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要歧视差生。教师最好能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去,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同时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企业的空间发展》这一节时,由于众多学生对“企业”知之甚少,理解不深, 企业发展的战略,扩张等也是十分生疏,如果仅是在课堂上用课本讲理论,学生可能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本人采取情境法教学,就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我们首先让学生预习此节教材,让学生先有一些感知, 也让学生产生一些疑惑,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到阳江工业区的企业参观现代化厂房,学生身临其境听厂长谈“工厂的空间发展”等许多问题,同时让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向厂长提出并获得解答,这样便使学生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二、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师要正确认识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重心转化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对待自主学习中师生角色问题时,首先要摒弃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自主学习突出的是学生的作用,这样自然减轻了教师的责任,降低了教师的作用。尽管自主学习能力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发现”来获得,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是“教”会的。这里的“教”不同于传统讲授式教学中的教,准确地讲应该是“导”,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示范”、“支架”。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对传统的“先讲后学”的基本教学顺序进行彻底变革,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这是因为,自主学习的动机更多的是内在的,自主学习者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合作能力
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应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一些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目标都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只是为学生服务和指导的;学生是主体,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先后顺序,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与别人合作学习。比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习题课时,笔者安排同桌之间相互讲解,然后找另一道相似的题目进行演练,通过相互之间的讲解和演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了解熟悉,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新课标之下高中地理自主性学习的展望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呼声是越来越高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老师转变观念,努力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写、自读自练和自教的机会。地理老师在平时要多下苦功,积极进行进修和培训,通过观摩和阅读,掌握一些特级教师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并切合本校的实际,将之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名师出高徒,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了,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无从下手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勤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育水准,就一定能够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搞上去,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动性,为社会培养一些基础扎实的地理人才地质学家为祖国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才。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优化组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在学生愿学、想学、能学的基础上,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过程才能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物理本身的实验性很强,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实验的作用。在以往教学的时候很多老师根本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程度,就算有些老师意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校条件或者应试教育的压力等因素,导致了实验教学没有到位。实行新课标之后,物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样,新课标也给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怎样做好实验教学是很多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真正的认识到实验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中,很多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和思考。所以,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便能够形成正确的概念,更好地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物理问题的解决。
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必须根据新课改的理论进行,重视新课标和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根据实际的需要必须做好实验的安排,对于那些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的实验,老师绝对不能放弃,将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学生从中获益。
二、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相关的工作,对实验进行规范操作
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必须对实验的重要性进行明确,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必须将实验作为基础。老师必须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规范,学生则必须亲自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针对实验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在上实验课之前,做好相应的预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进行预习,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验的原理,预习做得好,对于实验是否成功会有着直接的影响。老师在对学生实验的时候提出的要求应该做到循序渐进,根据实际的需要分层次。在学生预习的时候,老师还应该进行一些指导,告诉学生怎样阅读,并通过思考写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很容易对实验产生兴趣,获得收获。
老师在学生实验的时候,应该重视其基本功的培养,并对其操作动作进行规范,提高学生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且老师应该重视实验本身的规范性,重视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更加规范地进行仪器的使用。
三、老师的观察力必须敏锐,能够很好地找到身边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有物理的,老师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将其和实验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物理是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这样学生也很容易对物理产生兴趣。此外,通过观察生活,学生还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物理中,实验教学是非常基础的部分,也是高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必须根据课本知识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生活和物理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和物理实验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保证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