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校本课程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

第1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一、社团的设置与实施

结合我校实际,本学年度我校的活动课程(社团)分为校级社团与班级社团两大类,即学校成立校级社团,七、八各班级成立自己的班级社团,做到“一班一社团”。社团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课程的“社会性”、“发展性”、“励志性”、“益智性”、“创新性”和“怡情性”。

1.班级社团

班级社团是每班在广泛征求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班情讨论确定一个主题,班主任为班级社团负责人,负责社团方案的制订、活动的正常开展、资料的记载汇总等工作。班主任可以聘请学校相关老师、家长等对本班的社团活动进行授课、指导等。建议班主任从德育类、科技类、动手类、体艺类、学科类、交际类等6个方面开设以下社团:

如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我爱发明、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书法、剪纸、动画制作、阳光健体、篮球、文学社、集邮、摄影、演讲、名著欣赏、数学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等。

2.学校社团

学校社团主要是对学有所长的学生的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与培养,开设校园诗社、智慧数学、物理探究、合唱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象棋队等社团。具体安排如下:

二、活动时间

1.班级社团:七年级为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八年级为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

2.校级社团: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

三、相关要求

1.每个社团负责人对本社团的发展应做好全面规划,制定出可行的社团活动计划,并于10月底前将本社团活动计划、社团简介(100字左右)上传至校园网(进入后台—左侧学生园地、点击添加信息—在二级类别中选“社团建设”)。

2.社团活动前,负责老师必须清点学生人数,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并对本次活动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等提出明确要求;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填写好《活动记载簿》。

3.精心备好每次活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内容安排要科学、系统,每次活动务必要注重效率、提高质量。

4.要认真做好每次活动过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学期结束后上交相关材料(包括学生作品、活动成果、《活动记载簿》等)。

5.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更换活动地点,如确要更换地点请及时通知教务处。

6.维护活动地点的环境,爱护设施设备,使用后注意关闭电源、锁好门窗。

四、考核方法

1.学校对活动课程的评价分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考核评价。

2.教师评价:

(1)学校将定期(结合巡课)和不定期(听课、查教案等)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其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2)期末对辅导老师进行考评,成绩突出者颁发优秀辅导老师荣誉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

3.学生评价:

(1)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活动的表现、学期结束的考核以2:3:5的比例折算后作为综合成绩计入素质报告单;

第2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

南澳中心小学地处深圳南澳办事处。南澳三面环海,环境优美,但地处偏僻,并且由于市政府限制开发,经济落后,政府及各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教师流失也无可避免,并一度发生 “南澳医生的家属不在南澳就医,南澳的老师小孩不在南澳读书”的情况,只要有能力家庭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外面读书。2010年9月,龙岗区教育局指定南澳中心小学参加“深港姊妹学校结对”活动,这给学校拓宽了视野,通过学习香港教育经验的同时,也给南小人尴尬与汗颜,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果香港姊妹学校来南小参观交流,我们给他们看什么,交流什么?2010年底,帮扶南小的龙岗区实验学校领导到校指导,提出要把实验的管乐团带来南小演出,让南小的农村孩子见识一下什么是管乐,就算没有机会学,也要增长一下见识。如果南小人只是深感自身不强,师生永远不会有底气,我们培养的学生永远无法走到深圳教育的前列。

面对此种情况,南小人意识到,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成为成为南澳中心小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课程教学来支撑,否则难以建设学校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以“个性化”为核心,关注差异,这完全符合建设特色学校的要求。2010年,南澳中心小学开始进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办学理念,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彰显和持续发展;经过6年磨砺,终于打造出市民称赞的身边好学校,培养出有特长、有个性、有担当的南小好学生。

我们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我们理解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成功性的学校文化,并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和内化,被社会公认的成功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南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社团课程菜单。2010年9月起,依托本土资源和学校现状,利用学校教师力量,引进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开设音乐类(吉他、葫芦丝、古筝、合唱、舞蹈)及学科类的学生社团,供学生选择,初步搭建起课程菜单。通过更新教师观念,让家长感受学校课程变化,感受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使教与学相融共进。

第二阶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南小人意识到,单靠单一少量社团活动,活动时间偏少,难于形成特色项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现实。2011年9月起,学校开始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全校开设“国学养正”课程,利用每周一节思品课,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等课程,每个年级使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教材》,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状态中。一年级音乐课开设识读乐谱;二年级音乐课开设竖笛教学;三至五年级实行音乐特长班模式,管乐班、舞蹈班、合唱班、葫芦丝班、竹笛班相继成立;一至三年级开设形体普及课,一年级每周两节跆拳道普及课;二年级每周两节网球普及课;三至六年级体育课实施分项教学,每周拿出两节体育课。学校还开设校园高尔夫、网球、跆拳道、跳绳、足球、篮球、形体等项目供学生选课,学生由此走到省、市大赛的舞台,参与区、办事处、社区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参加深圳市电视台歌曲录制,走进深圳音乐厅公益演出舞台。学校网球、高尔夫、跆拳道、帆船、跳绳被市文体旅游局、市教育局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确定全区唯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学校艺术体育特色教学得到了市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及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自信了,家长们踊跃报名参加义工,期待与孩子共成长。

第三阶段:确立“容融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南小人意识到,学校虽然进行多方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课程开发较为凌乱,不成体系。2015年,根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南小人精心设计了“四类五域”的课程结构。四类分别是: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四类课程的构建,搭建起了课程模型结构的主干。

第一类:德育课程体系。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第二类:学科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9+1”学分工程,构建南澳中心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此,学校一方面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另一方面以艺术、体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国家课程特色化、学校化。

第三类:活动课程体系。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南澳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将活动课程分成了普及类与社团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每名学生都能在小学毕业阶段轻松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1”的要求。

第四类:隐性课程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立足校园,辐射家庭和社区,构建富有海洋文化气息,有容有韧的南澳中心隐性课程体系(表一)。

在构建“容融课程”四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感觉到学科门类庞杂、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即,我们以整体发展为思路,尝试将四类课程融合为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社会交往。在课程“四类五域”模型结构逐步构建过程中,南小人进一步确定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能够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完善。2015年开始,南澳中心小学开始统一对所有校本课程制定评价体系,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业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

教师开发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案(表二)。

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表三)。

学生学业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张扬 德育、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程,使得学生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

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的拘泥、从属于教材,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动去开发、寻找课程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方面,南小人为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努力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反思完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激发和鼓舞教师强化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适应校本课程的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3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1 学校课程缘起

我校积极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主要基于四方面的认识:

1.1 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能够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校本课程,用特色和个性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1.2 实现办学理念的需要。2009年,我校重新确立了“给学生完整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这对于一直以升学为第一指标的113中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学校管理者只有审时度势,调整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改变办学策略,借助课程这一载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学校才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我们的教育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发特色课程正成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新的增长点。

1.3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当代中学生应当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兴趣和尊重,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选择,能够“知取舍进退”,并发展自己的潜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开设选修课,就是把基础教育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学会选择。

1.4 促进教师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把教师真正推到了课程改革前沿,督促他们思索、学习、研究、行动,从而实现自我专业成长;这在后来的教学反思中,很多老师都有提到,课程开发中自己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2 学校课程开发

学校课程开发首要的是满足三个条件,即有专长的教师、开发的课程为学生所需要、课程能让学生感兴趣。我校选修课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2.1 调查研究阶段。我们首先是开展对教师的专业特长调查分析。经过了解和与教师谈话,我们发现学校有很多教师在某方面有专业特长;有一些教师因为学校生源缩减课时少,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开发出某些专业;还有些教师大学时代上过选修课,对选修课很有兴趣,开选修课有着教师圆梦的性质。基于这样一种师资情况,我们发动并组建起来教师开发团队,从本专业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发出意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校本课程,初步确立了16门课程和18位任课教师。其次是开展学生学习意愿调查,我们给学生下发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最欢迎的授课形式以及个人爱好特长。通过这些调查,学校对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后面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制定课程计划阶段。为了督促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构想,学校多次召开选修课教师会议,以会代训,请大学老师搞专题讲座,由校长亲自给教师讲解如何制定选修课课程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我们确定了学校选修课主要在七、八年级两个学段进行,每学期16课时,四个学期共64课时。老师们统一思想后,回去研究方案,选编内容,查找资料,描摹本学科的课程架构,最初第一轮课程计划是个性化的、不成熟的;于是我们再次召开会议,针对问题集中讨论,统一思想,反复研究,继续修改。

2.3 选报志愿阶段。为了提升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增强授课效果,也为了最大限度争取社会、家长和班主任教师的支持与理解,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详细介绍了每门课程,并请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学校给每个班级下发了招生广告,每个学科一张,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志愿,每个人可以填报两个志愿,学校尽量满足其一。学校还下发了《致家长一封信》,和家长沟通学校开设选修课的意图、请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帮助孩子选择学习课程,由学生填好选课志愿表。这样,在老师、家长的参与、指导下,学生基本选到了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

2.4 课程实施阶段。2011年学校选修课程正式开课。当我们第一次选修课下课后,学生们仍然兴奋不已,围坐在大大小小的学习桌和实验台边不肯离去,都说太有意思了,自己选的学科选对了。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老师们提出了新的问题,45分钟选修课时间太短,内容进行不下去,还没有完成一个专题或实验就下课了,下节课接起来很费劲;于是我们调整了课时计划,新学期改为两节课连上大课。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实践下去,就一定会在摸索中找到比较理想的授课方式和实践路径。

3 学校课程管理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筹划设立学校课程教研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常态化管理。

3.1 课程设置,将学校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在六年级开设《国学》、《写字》作为必修课程,在七、八年级开设选修课。教务处在每届七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周,公布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志愿,教务处建立选修课程学籍卡,学生一旦选定课程,要完成为期两年的选修课学习,中途不得调换。

3.2 教学管理。选修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3.3 成绩考核。每学期学习结束,教师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结束课程时组织结业考试,将学期成绩、结业考试成绩折合成总成绩,计入学籍卡和档案。学校规定,从2010届学生开始,每个在校生都要选修一门校本课程,凡出勤率未达到选修课规定课时的,不能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评价;不能获得选修课程及格以上等级的学生,不准毕业。

3.4 课程评价。学校加强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检查,重视过程性评价;校本课程的开设以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为前提,不留家庭作业,课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与文化课一并计入工作量。

4 阶段反思与构想

选修课的开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在课堂上找到了乐趣,尤其是一些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找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了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受益最大的群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由知道自己会什么,变为知道自己还不会什么;由知道很多课改名词,变成了解很多课改实践;由被动接受课改路径变为主动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由凡事喜欢到学校领导、教研员那里寻求答案变为到书本中、报刊中、网络中自己寻求答案。同时学校的收获就更大了,因为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在学生中产生良好反响,而且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庆幸孩子所在的学校不是一个只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孩子在这里学得很快乐,心态很健康,人格很健全,发展很全面。家长的反响就是学校的口碑,这恰恰是113中人倾尽全力想要获得的。

第4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七桥初中硬件设备落后的现状,重庆市教委、梁平县政府、教委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3年里对我校硬件投入累计超过1000余万元。逐渐安装了远程培训卫星接收设备,修建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建成了数字校园班班通、电子白板阶梯教室。2012年,在唐诗平副县的帮助下学校面积扩大了6亩,价值200万元。投入320万余元新建了教学楼和标准化的学生食堂。2013年,投入310万元修建的女生宿舍、教师周转房正在建设中;中华慈善总会重庆分会捐赠了近三万多元的数字电影播放设备;薄弱学校图书改造新增图书6000余册;投入45万元进行了校舍维修;投资160万元修建校门、学生运动场等。这些举措都为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保证。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七桥初中以校长为首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七桥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和学科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教师通过学习其他学校的新课改理念和课改模式,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培育了“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新学习”课改理念,切实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实施教学、评价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我校经过多年的不断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七步法新课堂教学模式,后经不断实践和总结有将其改善为一体三环五步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即学校以教师为主体,而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三环指的是教学中必须具备自主学习、互动研学、评价反思三个环节。五步则主要指的是导学预习、讨论展示、探究点拨、练习巩固、评价反思。

4发展校本特色,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七桥初中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大了对校本课程研究的力度。一是根据我校独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三绝”之一的《梁平木板年画》原创故乡—--屏锦镇,因此将继续传承和学习木版年画、传统造纸是我校教育的义务,为此,我校请来了《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徐家辉老师开展指导工作,并不断开发和编写了梁平木版年画的历史概述、基本内容、“二元纸”制作、年画纸改造、年画创作要素、手工雕刻技术、年画艺术价值、传承方式等;二是根据我校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根据135课改模式的主体教育,结合养成教育,组织教师研发了校本课程———主体教育《立省》。请要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各位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中,在经过一年的不断努力后,我校丛目标自定、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品德自善、人格自尊”五个方面编制了校本教材《立省》七、八、九年级(上册),该课程共计5.5万字。后来又从“礼仪自范、生活自理、心理自信、素质自强、成果自创”五个方面编成了校本教材《立省》七、八、九年级(下册),目前均被用于教学中。三是在社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校本微课程。为了进一步丰富七桥初中的校本课程,我校有将每周星期二下午第八节课作为社团活动课,陆陆续续组建了文学社、数学社、英语社、书法社、绘画社、科技社、乒乓社、田径社、篮球社、音乐社、播音社等社团,并积极落实了各个社团的场地、所需器材、内容、主体,并指派专人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中。将学生优秀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以及社团活动收集起来,从而不断将其拓展成社团活动的校本微课程。

5不断总结课程改革实践,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第5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学校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愉悦其身心,培养其个性和发挥其特长,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孩子们的童年找到了更多的幸福。孩子们在边小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培育优秀社团,深化课程实施

“294”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是:“2”指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9”指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九个学习领域;“4”指特色课程中的乐美德育活动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东乡文化地域资源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四个领域。

学校成立了社团活动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课程研发小组,在“特色”和“灵活”中寻求社团建设的新途径,在“创新”和“实效”上提升办学水平。

1.社团组建流程更加细化

学校按照结构合理、种类丰富、运作规范、活力充盈的社团运行原则,按照“组建社团――招收学员――社团建设――社团活动――成果展示――考核评价”实施流程,精心培育出乐美德育活动类、学科拓展类、体艺类和综合类四大类别20余个社团组织,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乐美德育类含主题教育活动、红色文化传承活动等,包括礼仪社团、小橘灯志愿者社团、爱心社团、红十字会社团、东乡文化讲坛等;学科拓展类包括绘本阅读社团、童谣社团、故事社团、科技社团、电脑制作社团、快乐英语口语吧等;体艺类社团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合唱、校园舞、儿童画、国画、书法等社团;综合类社团包括浆塑盆景制作类、茶文化赏析、环保小卫士社团、军警校共建等社团。

2.活动体验过程更加深化

学校坚持没有活动体验,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成长,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力争使教育生活化、社团活动化、活动系列化。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学校与73016部队(工兵连)开展军校共建活动,这项活动已坚持了10多年,学校把学校附近的江苏省农博园、仑山湖水库、青山古村落、明人农庄、伊顿学园等场所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了学习“工兵连”的“白龙马”精神活动,东乡历史文化探究,边城“三宝”(800年木瓜树、千年古银杏、亿年鱼化石)文化溯源,农博园学艺,明人农庄采风,伊顿学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耕读文化以及其浓厚的读书活动,高骊山、仑山湖风景名胜考察等。二是突出过程体验。每年清明节、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由德育处组织扫墓祭奠活动;学校引进“东乡文化讲坛”“篆刻进校园”等公益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请作家进校园与名人对话,与书香建设、读书节等活动相结合,让孩子们觉得写作并不难,体会阅读欣赏与写作的乐趣。与江苏省农林学院结对,走进大学生生活,接受高校熏陶。学校每年一次的大型运动会、乐美体艺节、读书节等活动的开展,更是给孩子们搭建舞台,展示风采。每年参加市里的各项体艺活动,孩子们都是神采飞扬,信心百倍,也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14年在全市中小学生篮球赛中获小学组女篮第二、男篮第七的佳绩;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考试先进学校”“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校”等;在2015年全市第二十六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小学组团体第五的辉煌成绩。

3.实践探究活动更加系列化

社团活动覆盖全校学生,各社团每周都开展大量的活动:硬笔书法社团,用纤纤硬笔写出孩子们的一片广阔天地;阅读社团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让书香浸染学生心灵;明星小记者社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手中的笔去寻找学校和生活中的美,感受学校和家乡的人文美景;爱心小分队社团经常走出校园,深入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传播爱和文明;学校舞蹈社团,每周三、周五下午伴着动感的音乐旋律激情舞动,学生们舞出了青春之美,跳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学校合唱社团,每周五下午,校园里都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歌声萦绕耳边……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孝老爱亲”活动,孩子们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精心编排的节目,给他们带去快乐;每学年学校都进行“乐美之星”评比,并进行表彰;各学段古诗词朗诵、背诵,学科竞赛等各项活动。其中,学校的浆塑盆景制作,在原有“山水文化”的基础上,又研发出向其他领域拓展、探究的内容,多次受到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代表句容市参加镇江市的精品社团展示活动,被评为“镇江市优秀社团”。学校以此为抓手,提升乐美教育内涵,被评为镇江市首批特色学校。社团的活动给每一位边小的孩子带来了快乐,也给边小的老师实现了发挥特长、展示风采的舞台,更是实现了农村学校朴素的教育责任。

二、多元评价社团,促进全面发展

每学年学校都对各个社团进行多种形式的评定、评价,有市级以上获奖的可证明,有展示评比的,有学生喜欢度调查的,有家长满意率回访等。学校还将进一步修订并完善《边城中心小学“294”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边城中心小学社团评价考核细则》等规章或文件,为课程开发、利用和社团活动有效开展保驾护航。每学期,每学年末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对社团建设成效进行评价考核。

三、对社团建设的再思考

我校从2011年下半年起筹划建设社团,201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有四年的活动经验,学生社团活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付出了努力和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家园。社团活动既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塑造形象的舞台,同时也让孩子们受到了极好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活动中,孩子们既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

第一,社团目标的定位。社团目标是通过课程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追问和兴趣意识,形成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让社团的经历有生成性、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热闹走场,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

第二,学生发展的定位。学生发展的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的过程,缺一不可,尤其是“情感”很容易被忽略。

第三,学校发展的定位。立足农村实际,面向全体师生(包含下辖的村完小――东昌小学),基于校情,基于地域环境,是组建社团的首要前提。

第6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一、课程建设和特色创建工作

值得肯定的:

1、学校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建设比较重视,各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并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2、郭巨中学、白峰中学能长期坚持初一、初二、初三开展劳技教学,三山学校重视初一、初二的劳技教学。蔚斗小学、联合实验、灵山学校以德育作为校本课程,并有系列教材。*实验学校“五大基地”建设对促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3、在学校特色课程的带动下,多数学校的课程建设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为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服务。如芦渎中学的航模,霞浦小学的古筝,白峰小学的书法,区实验小学的童诗教学,博平小学的电脑绘画,大碶小学的科普,新碶小学的棋类,华山小学的乒乓,绍成小学的钢琴,高塘小学的剪纸,淮河小学的动漫画,九峰小学的读书活动等在区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与认识还不到位,导致对这类课程的重视不够,出现课程虚设,课时挤占的现象。按照新课程课时计划和课程设置,一、二年级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每周2课时,三至七年级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每周4课时,八、九年级每周5课时,现在小学普遍从一年级开设英语,每周一般安排2课时,课时基本从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中拿,导致周课时突破规定课时。有些小学三、四年级数学增加1课时,也冠以校本课程名称——数学活动课,数学思维课等,实际上就在上数学课,初中更有这种现象,如科学探究课、英语口语课等,实质就是把课时分给予科学,数学老师用于本课程教学。

2、地方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个别小学和多数初中有被忽视现象,有的教材未订,有的订了教材也未正常使用。

3、学校(特别是初中)缺少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的应建立的活动方案、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对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等台帐资料不全。

4、部分学校对特色创建还未有长期规划。

几点建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作为课改的难点与亮点,需局领导多关心、支持。高中课改即将开始,可否成立区级学校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

2、在调研中多数小学校长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增开英语课没有必要;既增加了教师编制,又对学生今后发展不利,因此,建议下一个学期开始,教育局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3、全区各初中,对严肃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很难做到,例如数学、外语、科学按新课程计划都是每周四节,但全区所有初中,没有一所按此课程计划执行,多数学校开设六节,这从另一侧面反映新课程计划脱离实际。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计划征求一下各校意见,全区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体育工作

值得肯定的:

1、各校领导都比较重视体育工作,有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总结。如芦渎中学、白峰小学、霞浦小学各种体育工作资料比较健全,白峰小学、三山学校等还制订了体育运动伤害应急预案。

2、各校投入了大量经费,改造了田径场地、篮球场、排球场,如霞浦中学、白峰中学、柴桥小学、霞浦小学、郭巨中学等。各校每年都能召开大型体育运动会,隔周进行一次小型的体育比赛。

3、九峰小学、华山小学、高塘小学、淮河小学等学校开设大课间体育活动,特别是九峰小学,每天二节课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紧凑,并能按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不同的活动项目,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存在的问题:

1、郭巨小学、芦渎中学、城区学校运动场地较小,对于学校安排群体活动和运动比赛带来一定的困难。

2、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普遍有些不足,初中更为突出,要真正达到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有一定困难。

3、部分学校专职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教师结构不太合理,少数初中学校,体育课每周只开二节。规模较小的学校,开展校本体育教研活动相对薄弱。

三、卫生工作

值得肯定的:

1、大部分学校的教室采光照明符合规定要求,黑板和桌椅均已置换,厕所得到改造,卫生情况良好,尤其是郭巨小学配合本次专项督查,筹集资金进行专项改造,保证每个教室配置10个灯管,2个电扇,措施到位。

2、所有学校都比较重视食堂卫生工作,且制度和措施到位,实地察看情况良好。大部分学校都有专人负责卫生制度,有卫生检查制度,有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责任追究制度。

3、各校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卫生专题教育,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一年一次的体检工作,建立学生健康卡,纳入学校学生档案中,自去年开始,各校均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数据及时上报,并建立了一人一卡制度,规范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存在的问题:

1、梅山小学、柴桥小学、三山学校、高塘小学等学校的教室只有4盏日光灯,且均为水泥黑板,既陈旧又反光,影响学生视力健康。

2、大部分学校没有供水设施,部分学校由班级自主管理解决,饮用桶装水。三山学校、柴桥小学、紫石中学、郭巨中学、郭巨小学、梅山小学、芦渎中学均无学生饮用水。

3、2005年未进行学生体检的:白峰中学、郭巨中学、梅山中学、霞浦中学、郭巨小学、梅山小学。目前未进行晨检的:霞浦中学、紫石中学。

4、学校的卫生室大多为摆设,配备简陋,常用器材和药品不足。部分学校仅有的卫生保健箱均为80年代初期镇海县教育局统一配置,早已失去实用意义。

几点建议:

1、对学校主要领导还需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培训,尤其是对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培训,能正确掌握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措施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

2、专款改装教室用灯和黑板。

3、多渠道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的饮用水。

4、统一配置卫生保健箱和常用药品。

四、艺术教育工作

值得肯定的:

1、城区学校基本按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学校领导重视艺术教育,舍得经费投入。

2、各校普遍建立了声乐、舞蹈、器乐、书画等艺术团队,并能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周、艺术节、文艺演出等活动。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组织形同虚设或者没有,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临时安排。学校学期计划对艺术教育工作没有具体要求和安排,只是蜻蜓点水。把艺术教学等同于艺术节或艺术活动。学校普遍存在重赛轻教,重个别轻全体、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2、农村学校艺术器材未能达到省一类配备标准。部分器材损坏不能使用,美术教学有器材尤其缺乏。柴郭地区12所中小学,只有4所学校的钢琴能正常使用,其余8所学校使用的教学用钢琴存在音不准、琴锤不能敲击琴弦,钢琴部件损坏和钢琴使用老化无法维修等问题。

3、柴郭地区7所初中,有5所学校整个初三年级音、美课表安排形同虚设,根本就没开课或被考试学科所挤占。使综合素质测评艺术与审美必测项无法进行。班额在18班以上的学校没有建立艺术教研组。艺术教师突击备课或电子备课从网上直接下载现象较严重。

几点建议:

1、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体育、艺术“2+1”项目》和区教育局〔2003〕31号《北仑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和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艺术工作的认识,使其全面认识,熟悉并能很好贯彻有关体艺教育的法规政策。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学校分管艺术工作的领导举行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

第7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三礼”;“礼、理”文化;德育课程;改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农民工子弟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三礼” (礼貌、礼仪、礼节)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由此引申出在“礼、理”文化德育课程中,“礼”即“三礼” ,“理”指事物的内在规律。

一、创设具有“礼、理”文化特色的教学环境

以我校为例,首先确立了“树三礼新风 创礼仪名校”的总体目标,以“知书明理、崇德尚礼、修身齐家、恭俭仁孝”作为师生的“三礼”誓词,依托“三礼”校本课程开发,“三礼”教育活动开展,德育、智育教材的编写等相关活动纳入德育、智育系列建设的内容,借助家庭、社会的外力,形成了“礼、理”文化的综合立体教育网络。

学校还通过立体雕塑、文化墙、园林美化、宣传标语、班级文化建设等,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学生出入校门时,学校全天采用礼仪队标准迎送,使学生在“三礼”综合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使学生心灵在文明的氛围中净化。

随着“三礼”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逐步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逐步形成了以文明礼仪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

(1)成熟的模型建构。学校自主构建了以“三礼”教育为载体的“多元功能及有效关注”模式与艺体“2+1”特色的“礼、理”文化模式。艺体“2+1”特色是指学生至少要掌握“音乐、体育”两门特色课程和一项基本技能。

(2)“礼、理”文化德育课程互动平台的打造。通过开齐开足“三礼”课程、学科课程,开展课堂礼仪训练,坚持“三礼”周记,举办 “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开展午间二十分钟音乐欣赏,办好校园广播站,组织师生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竞赛等多种硬件、软件平台,满足学生课内外、校内外自主学习需求,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三礼”教育向艺体学科的渗透。“三礼”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渗透是个大范畴,但是礼仪是一个看得到、摸得着的基本修养,我们发现“礼”其实可以通过某一个小的门类、小的言行来进行教化,如艺体学科。每周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每年组织一次秋季田径运动会。以我校为例,学校成立了育才青少年体育C级俱乐部。室内外乒乓球馆、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随时开放。

三、丰富德育课程的内涵

(1)有效课堂改革成效初显。以“三礼”为切入点, “多元功能及有效关注”模式有了内涵与效能方面的显著进步。具有特色的课改推动,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丰富的德育实践课程。课程是“礼、理”文化特色办学的载体,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三礼”教育课程,制订了“三礼”教育实施方案。学生初一学习《礼仪常规》校本课程,初二学习《弟子规解读》,初三学习《论语品读》的序列教育。

四、效能展望

(1)促进“礼、理”文化教育人本化,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礼、理”文化德育课程将始终遵循教育人本化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面育人,并通过素养级、升学级和自主级三个层级,从学生自身需要和潜在能力出发,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目标的“礼、理”文化综合实践教育,使学生实现自觉发展和终身发展。

(2)促进“礼、理”文化德育课程多元化,丰富“礼、理”文化德育课程内涵。树立开放的“三礼”大课程观,构建开放的“三礼”大课程体制。围绕构建引桥、普及、欣赏、活动、专业等五大类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的丰富和落实为抓手,使“礼、理”文化课程成为实现“礼、理”文化综合实践系统化、系列化的有效载体,实现服务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办学质量提升和课程改革深化的目标。

(3)促进“三礼”教育与德智一体化,提升学生素质修养。“三礼”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本身就包含着对美丑、善恶的评判和教育。在“礼、理”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校将进一步渗透“三礼”元素,使“礼、理”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充分发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塑造灵魂的德育功能,实现“以礼育人”的德育目标。

第8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阳光体育 体质健康

我们都曾在报纸或新闻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以0:15不敌俄罗斯少年队,引发社会对学生体质的关注。也曾看到:中学生立正站立参加半小时的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一解散就东倒西歪的场景。事实上,随着中小学学习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学生及家长都把精力放在文化学习上,把增强和维持体质的方式和时间仅留在学校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上。为了积极响应“阳光体育”号召,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坚决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方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我校结合校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课程制订了相应的方案,并切实实施了方案。

1.我校“阳光体育”实施情况

我校为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享受一辈子!”深入学生,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我校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喜好、师资配备和场地器材设计了“多元结构校本体育课程方案”。我校体育教学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内容相结合,高一年级必修,高二、高三年级选修,课程内容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基本体操、拓展运动、健康教育。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青少年获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具备自救的能力,把游泳校本课程列入高一必修和高二、高三选修,使学生掌握游泳专项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通过高中三年的教学,要求“人人学会游泳”。为拓宽学校体育课程、传承民族体育精神,我们还开展了武术套路和舞龙舞狮项目的教学,让学校体育多一点回归、学生多一点经历,力争我校学生“个个会打拳”。

此外,学校对课外体育课程资源也进行了开发和利用,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

1.1校本体育课程教学的安排

1.1.1高一年级教学采用必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武术(男)、游泳几大项,每个项目9个课时。

1.1.2高二年级教学采用选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武术(男)、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每个学期选择两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18个课时。

1.1.3高三年级教学采用选修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篮球、排球(女)、足球(男)、健美操(女)、羽毛球、乒乓球,每个学期选择一个教学模块有36个课时。

根据我校体育指导方针,在每堂课里根据项目内容安排相关素质训练占每堂课的30%,确保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身体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1.2课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学校对课外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丰富其内容,提高其魅力,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1.2.1体育竞赛

我校在体育竞赛方面开展春秋冬系列体育活动竞赛,春季体育节以趣味性项目为主,秋季开展大型田径运动会,冬季小型运动会开展与季节相关项目的竞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校将春季体育节和冬季小型运动会承包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承办、自主评价。

1.2.2课外活动

以年级为单位对我校的活动场地进行划分制定活动轮转表,合理安排学生参加活动,使学生真正在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上得以发展,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课外活动的开始,根据天气情况统一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跑操一圈或两圈(400米/圈),各年级每周安排三次课外活动。

1.2.3大课间

我校在大课间活动方案中也有独特的创新,实施跑操和俱乐部模式活动相结合的方案。每年根据天气情况在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实行跑操方案,以班级为单位全校43个班级绕学校操场跑三圈。4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大课间以俱乐部的模式,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项参加活动。大课间为了提高课间活动的吸引力,丰富课间活动内容,增强学生体育活动的意识,提高活动技能,共设置武术、舞龙、轮滑、健身操、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空竹等项目。

2.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与分析

2.1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内容

2.2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2.3我校2011年至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的分析

如表2测试结果3年的对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良好率有所提高,不及格率有所下降,学生在学校各项“阳光体育”活动中保证了每天活动1小时,而且在相应的活动中身体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从而指出“阳光体育”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对策。

3.结论与建议

3.1制订相关的活动方案,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锻炼意识,提高活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全社会和家庭都应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舍弃智育第一的思想。不能因智育的发展而忽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任何事情成功的本钱。

3.2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认真贯彻“阳光体育”号召,努力将“阳光体育”工程和学校体育课程方案与课外体育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得到锻炼,又能获得快乐。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体育场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金水,孙自杰.“健康第一”指导青少年体能现状与对策研究.科技信息《音体美》.

第9篇: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闪亮教育;学校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24-02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一生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学校文化正是W校教育的基石,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学校物态形式的总和。因此,我校(此处指“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葵蓬小学”,下文同)以“闪亮教育”作为学校文化的落脚点,以“闪亮教育开启孩子的精彩人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借助“闪亮”这一含义丰富的精神状态来教化师生,希望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闪亮教育”理念的提出

葵蓬小学创办于1965年,在上级的正确领导、热情关心、全力支持下,社区各单位及广大家长的广泛支持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试点学校、广东省传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荔湾区一级学校、荔湾区德育示范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86人,教职员工34人。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各类专用室及教学辅助用房配备齐全,体育活动场地十分充裕,有200米塑胶跑道、两个篮球场,一个一千四百多平方米的室内羽毛球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已基本到位,教学平台进入课室,有光纤宽带校园网,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是一所融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活动乐园于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型学校。

学校近年来以“闪亮教育”为引领,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羽毛球项目为突破,以培养品雅志高、崇体尚艺的小学生为目标,让“闪亮教育”在葵蓬小学闪闪发光,带动学校更好的发展。“闪亮教育”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哲学的视野中审视,作为理念的“闪亮教育”,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和人之间的关系,即教育就是使人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师、课程等,在操作层面上去培养具有“特色、特长”的人,推动人持续的发展,进而实现一种“闪亮”的人生状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闪亮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孩子的优点,并培育、激励、增强这些优点,让孩子能够发挥这些优点去缓冲、克服他自身的缺点或战胜生活中的挫折。然而优点和缺点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闪亮教育”不是着力去消灭孩子的缺点,而是着力去发现、培育、激励、放大、增强这些优点,使孩子能以来自内在的力量去消除、战胜消极影响,从而对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闪亮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健全人格的“闪亮”品质,为孩子的精彩人生奠定基础。

二、学校文化建构

我校以“闪亮教育开启孩子的精彩人生”作为办学理念。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提出了3个问题进行追问,分别是“精彩人生的标准是什么”“闪亮的内涵是什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教育目标”。通过追问,我们确信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现自己最适合的状态,这就是闪亮人生。同时也促成了我们从三个方面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即科学精神,包含实践、创新、质疑的品格;艺术修养,包含发现、创造、欣赏的品格;健全人格,包括尊重、合作、竞争的品格。这样的解读使葵蓬小学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清晰凸显出来。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办学理念的支撑,更离不开对学校文化的构建。对学校文化的系统建构,还要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这些方面。校风是全校师生通过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共同呈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是一种对师生的要求,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因此,对校风的形成和建设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深入浅出,采用描述性语言使对校园文化的解读更加生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提出以“闪亮校园,光彩照人”作为学校的校风。

建构校园文化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关联性。我们尝试着遵循这种关联,对教风、学风、办学途径等方面逐一进行推敲,并向全校师生进行解读宣传。因此,我们最终拟定的教风为“闪亮教师,温暖化人”,学风为“闪亮学生,精彩耀人”,办学途径则是:实现探究合作的教育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环境、鼓励课堂的互动学习、完善开放有序的校园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实现有助于推动学校实现“闪亮教育”的办学目标,让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心”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闪亮发展。

三、办学理念建构

1. 以高效课堂为办学落脚点

课堂是进行文化教育和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课堂文化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校的“闪亮课堂”是一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与需求出发,让学生带着兴趣、通过体验学习,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则从灌输者转向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我校很早就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全校所有班级开展思维课程,着重开展了快闪思维锻炼和思维导图应用两个方面,大力提升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循序渐进。我校组织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运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大量听课、评课,小结汇总,集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和集体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逐渐减少甚至消除无效行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为突破口,就有效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多篇研究论文收录于我校的教学论文集。

为将有效教学研究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切实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闪亮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思维导图应用的教学模式探索,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改变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我们还多次组织开展教研组公开课、校级公开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人人一节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不断锻炼、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学校还要求广大教师不断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及时整改,推动了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2. 以校园环境为办学理念的切入点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教学楼、运动场、绿化园地、校道、校门等建筑,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对这些建筑的环境布置要兼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怡心”的功能。为此,我们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设计活动。比如,我们用闪亮文化作为引导教育学生的主旨,从一楼到四楼,每一层楼分别树立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和怡心”四大板块;并且在校道两侧集中展示学校的一训三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成果,通过个性化的环境建设来彰显学生的正面风采,让学生接受学校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环境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提出“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每一幅画面都有意义”的环境育人理念。2016年,学校发起了校园安全改造工程,重新装修了教学楼,在教室的内外墙上重新挂上学校的校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名人名言、推广普通话的标语、优秀学生作品。同时,还在每间教室内配备图书柜,鼓励学生将有意义的图书放入书柜中,让大家免费取阅,与同学共享知识。此外,我们还提倡学生带一些小盆栽来教室中摆放,通过花草来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同时指导学生观察花草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课程的关注点

我校始终围绕羽毛球文化的课程视角,站在羽毛球活动课程观的高度上,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积极开展羽毛球校本课程研修,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传承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初步形成了“羽毛球校本课程――羽毛球文化主题活动――羽毛球特色实践课程”三者相结合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羽毛球传统项目。自2013年起,就开设《怎样打羽毛球》的校本课程,体育教师自行设计教材,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校际和班际羽毛球活动、“羽毛球与我”主题班会、问卷调查等。该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2)构建“尊重、合作、竞争”羽毛球文化。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尊重、合作、竞争”的羽毛球文化,并把它全面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课程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一直扎实有效地开展着。近年来,相继开展葵蓬之星优秀学生的评选、给父母写封感恩信、中华传统美德征文、师生硬笔书法大赛、安全漫画大赛、拔河比赛、三人篮球比赛、班际羽毛球赛等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生校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积极开发羽毛球实践课程。在致力于开发基于体育学科羽毛球教学的实践性学习中,我校开发了尊重、协作、竞争3种类型的实践性学习方案,通过资料收集、参观访问、实验探究等形式,创造性地布置作业,着力引导学生从羽毛球活动中改变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释放了学生的潜能。

4. 以精神文化为办学理念的辅助点

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言行有深层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为此,学校经常开展各项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1)坚持每学期出版校报,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学校坚持每个学期都出版具有主题教育内容和意义的校报。校报设有“教育学”“教学研究”“校园雅声”“佳作园地”“学与玩”“艺术长廊”等多个栏目,刊载全校师生的优秀活动和成果,宣扬优秀文化内容,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校报还成立了小记者站,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主动去发现校园中的亮点,通过勤写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校报也会把学校近来取得的成绩,发生的大事、要事及时刊登出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成果。

(2)开展读校史活动,挖掘优秀文化底蕴。一所学校的历史,能够从其人文资源的积累与拓展中折射出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组织学生读校史,可以让学生从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正确的校园学习观念。我校校报曾经以“葵蓬之风范,羽球之神韵”为主题办了一期专刊,重点以学校的历史、校徽、校歌介绍学校的创办历程、文化底蕴和教育成果。校报出版以后,我校校史散发出的深厚文化底蕴,吸引了全校师生对这期校报的阅读和热烈谈论,校园里掀起了读校史的热潮。通过这次读校史活动,师生们加深了对我校历史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学校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