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学科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

第1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一、中等专业学校政治思想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观念决定教学结构,教学结构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决定学生学习的好坏程度。所以,归根到底,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从事教育事业较长的工作者,传统的观念仍根深蒂固的植根于他们的思想,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导致出现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且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对政治不重视:在初中有中考,在高中有高考,在中等专业学校,即对自己的今后发展没有影响,又不想继续深造,所以,在学生的思想中,学不学都无所谓。不但如此,有的同学即使上课也是心不在焉,根本没投身于教学中,对感兴趣的话题就听几句,不感兴趣的就做别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来上政治课,他认为所讲的道理都懂,没什么启发。这样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这大大的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意识淡化:政治课程其实是哲学的引导,政治课程的学习对未来学生做人做事的指引比较重要。

二、有效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政治思想课时效性的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观念。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想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和意识决定着人生的态势。所以,中等专业学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在政治教学上,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灌输式的教育观念,老师一味的灌输,学生被逼无奈的接受,失去了进修政治的意义。所以,教育者应该遵从新课改的要求,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作用,有效的开发潜能,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进修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此同时,教育者也要做到有的效教育,时刻关注国家实事,做到思想上的转变,这样才能做到行为与思想的统一,从而做到教学模式的改变,以此来达到教学的时效性。

2、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现如今,教育者存在普遍的复制式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摸清老师平时的教学规律。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政治课程,甚至有厌学的倾向。所以教育者必须适当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辩论赛模式:辩论赛是一种知识积累的方式,同时也是最锻炼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使学生能更好的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辩驳,积累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在课前,老师结合教学内容给予相关的辩题。例如:在进行中东和平问题的授课中,老师可以设计相关辩题“美国的介入是加快中东和平进程还是延缓中东和平进程”来进行有效的辩驳。这样,在辩驳中达到了知识的传授,而且还使学生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和口语表达能力。问题情景式模式:所谓问题情景式就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角色的转换,例如:现如今,目前火热的婚姻和房产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学生感性的话题进行情景教学,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很适合你的女朋友,相处时间不是很长,她就要求结婚,房子你在婚前已经买好。但是,如果你的爱人要求把这个房产过户到她的名义下,在这种感情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你该如何解决。这样老师就可以从生活中提炼教学情境来服务教育教学,使课堂理论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不但使学生能贴近生活,把所学知识运用在以后的生活中,融会贯通的掌握了知识,提升了政治课的实效性。

第2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 必要性 教学模式

随着近些年职业教学需求的提升,中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必须认清教育地位,对中职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的教学目标重新设定,并对课程模式设置进行理性思考,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并对具体的整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是为了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普通文化课在中职课程中的单一功能,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应用性差的现实问题,科学有效地服务于相关行业和企业,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及成人中专等多种形式。其中,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是中职教育的三大主力军,其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中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积极改革教材模式,使教材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语文教学,要冲破普通中学与中专的界限,整合中学语文教材,优化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还在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定位没有统一的标准,教材编排体制和内容安排不尽合理,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够高涨,语文基础薄弱。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设计与学科专业的整合力度,合理安排综合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另外,中职学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环境适应,如果一味地沿用初高中的教学模式就容易加剧学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与专业课程的整合。[1]

2.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教学模式

2.1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

当前,与专业教育完全适应的中职语文教材并不完善,为了转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也就是要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合理进行教材整合并重新利用。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以单一目标为主,认真钻研单元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专业进行单元学习目标的整合。例如:对于会计、物资管理等文科专业的教学,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单元教学的内容设置更多的规范书写、完善报告书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总之,不同的专业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是应该有层次区别的,每个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不同,这也就要求文化课教学目标要予以配合,这样才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此外,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每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区别设计,无论是能力目标的设置还是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的确立都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区别。通过最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尽可能地使每个中职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2]

2.2语文基本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都是必备的知识体系,因此中职语文基本教学模式应该以口语交际教学和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主。

2.2.1口语教学。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过程中必须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口语训练。首先,教学目标要面对中职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差,胆小怯弱的心理特点进行口语教学的课堂训练设置。其次,要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进行演讲训练。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演讲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每日早自习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过程应该交由学生自主完成,由班子进行组织,设定不同的演讲内容,每个学生都应该进行演讲训练。口语训练的内容还包括很多,平时的朗读训练,口语交际训练都应该根据课文教学随时展开。

2.2.2应用文写作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总之,语文基本教学模式的转变要以传递给学生专业相关的语文应用技能为主,要整合语文教材的传授进行口语和写作训练的综合性整合,保证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训练,使得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能够从就业需要的角度去认真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为市场经济社会培育人才的基础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要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并在明确教学任务的指正下,加强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训练,全面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第3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本文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和成熟的范式。通过解读和借鉴库恩等人范式原理基础之上,从理论基础、实践规范、结合特色几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应从学科交叉、方法纲领及风格特色等视角去建构结合的范式。

关键词:学科;专业;高职;思政课;范式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当下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这几年来虽然许多思政课教师都在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但是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症结何在呢?我们课题组认为:还没有形成和树立一个正确的结合范式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一、范式的诠释

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1]

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认为,范式是学说的坐标,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科学范式后面是哲学范式。哲学范式与科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哲学范式决定科学范式,范式决定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决定具体理论,理论决定模型,模型决定模式。[2]

范式的特点包括:一是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二是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三是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1]

二、范式的缺失

(一)理论基础的缺失

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首先涉及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问题,双方各自的指导理论基础在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运用?如果一方只是一厢情愿地、片面地要求另外一方去被动地适应自己的理论基础,从哲学原理上是用一种特殊性代替另一种特殊性,通俗地说就是犯了越庖代俎的错误。学生的专业涵盖理、工、管理、艺术等等大类的学科,它们在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都是关于自身领域的特殊规律,这些规律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可以适用,超出了红线就会犯规。同样,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属于哲学学科,与学生专业学科明显不一样,但是为什么又提出要结合呢?从哲学的视角来说这是因为事物之间还存在着共性的地方。从科学哲学的视角两者的结合反映出当前科学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之一,即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综合的趋势(还有就是相互分化的趋势)。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过程中在理论基础上的错位倾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双方都认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的,占优势地位,对另一方嗤之以鼻,都想用各自的学科理论基础来指导甚至是主导这次结合工作,造成“相互推搡”,各不相让的尴尬境地,最后的结果基本就是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二是双方都承认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也进行了多次的交流、沟通、协商,结果还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还是没有跳出各自学科的藩篱,不会用哲学的、科学学的理论基础去看待、分析问题,从大的方面看也是与高职学校本身只注重专业、课程建设而不重视学科建设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关系。

(二)实践规范的缺失

按照库恩的理解,范式还是一种成型的、成熟的方法、模型或模式,这样就从理论基础转化为实践规范的层面。一种方法或模式的运用能够成为常态,离不开正确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方法首先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以及怎样使用这种方法。遗憾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思政课教学与专业结合的实践还算不上是规范的,还没有总结出一种甚至几种成熟的方法和模式,所以很难取得什么大的成效。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之一是没有一种科学正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一些教师在结合的实践中时常会犯的错误有:首先是表面的结合。他们认为最简单有效的做法是在备课时找几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讲就行了。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就准备不同专业的案例。其次是被动地结合。这要比表面的结合更近一步。教师在上这门课前先去通读一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接着一一对照此方案内容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案有冲突就舍去不讲。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基本上使思政课变味成了专业思政课了,这也代表了不少其它专业的教师的看法。再次是无序的结合。表现为一些思政课教师不知道具体什么地方应该结合,什么地方不应该结合。反正就是他觉得重要的就适当讲一下,不重要的就省略而过。这样子做看上去很符合逻辑,事实上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态度,要知道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那么高的鉴别判断能力,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或者从事教学没多久的教师会明显的感到不适应。

(三)结合特色的缺失

一种理论、一种方法、一种模式要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很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而要形成风格和特色,即与别人的显示一定的区别,最根本是强调原创性和创新性的东西在里面,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提出高职思政课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念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创新的尝试,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职学校甚至本科学校都没有在这方面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事思政课教学多年的教师都有这么一个共识,要在自己所辛勤耕耘的一亩三分地上收获更多的惊喜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的想法、新的理念及新的做法绝对不是一下子或者空穴来风就能创造出来,没有短的两三年长一点的三五年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是总结不出什么新东西的。

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迄今为止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没有创造出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原因有三:一是从事这项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校和教师不是太多,甚至出现了断层的局面。一些学校和教师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少人持缺了它未必就不能把思政课教学搞好的态度。二是虽然有少数学校和教师在默默地从事着这项看似容易实际上难度非常大的事情,但是,毕竟处于一个势单力薄的局面,久而久之部分参与者看到没有多大的希望就打起了退堂鼓,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怎么能把事情干好呢?还有就是一些教师不会把自己前面研究和实践出来的东西进行梳理、总结、概括、提炼,进而上升为新的理论成果去指导今后的实践,这样才会有新的进步。

三、范式的建构

(一)学科交叉

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之所以缺乏一个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双方的教师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想问题做事情的视角肯定存在着先天的差别,都不约而同的希望在结合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让对象来为自己服务,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倾向。我们的看法是:两者的结合既不是一方去无条件地适应另一方,也不是只有思政课教师无奈地服从于专业的需要一厢情愿的去为对方服务,而是在充分尊重双方学科、专业、课程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去摸索共性的东西来作为彼此的结合点,这就涉及到当今学科发展的一种大趋向,既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综合。不同学科(不仅是理工科之间,理工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激荡碰撞是最容易迸发出耀眼火花的。为此,双方的教师目前最需要去做的事情是多去深入学习、了解对方的学科、专业知识,多开展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活动。当然,对一位教师来说,最忌讳、最不愿去做的事情是跨越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而涉足到别的方面,会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错觉。事实上,这也不是什么头疼的事情,只要坚持专业为本,多项为用的原则就行了。

(二)方法纲领

俗话说得好,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方法正确,事半功倍。结合得好,结合得正确,首先是必需弄清楚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去做的问题,即方法论的问题。虽然具体的结合方法涉及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但是,结合毕竟是关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最终目标还是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方法的使用还是应该以自己传统的方法为主,以被结合专业的方法为辅。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方式,配以多媒体技术的现场演示,我们认为这也是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式,当然还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实践教学。在方法上则可以运用问题式、案例式、活动式、项目式等等。现在的教学结合出现一个不好的苗头是少数思政课教师受专业教学方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动不动就把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搬到高校课堂上,刻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可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丧失了。教师必须明白的一件事是,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后者只有参加活动才能提高学习兴趣,而前者已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尤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学生所学习的要以理论为主,不是几个活动、游戏下来就能学好的。

(三)突出特色

我们认为建构一种范式实际上就是树立一种示范,使别人按照或参照你的模式来做。而要具备示范作用必须彰显出一定的亮点和特色。前面已从理念、理论基础和方法上强调了结合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是,仅仅具有这些特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使结合的成果更加有风格、特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如何在内容做文章才不会让人觉得空洞无物。因此,在结合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有必要首先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扬长避短,他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用人单位和专业培养方案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什么样的知识和方法才是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成长起到支撑作用的,这些都是结合内容方面最基本的东西。只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单位、不同要求设计的思政课教学方案才会是最具有风格、特色的东西,才可以给别人以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世清.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2-02-02

第4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元化 学业成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50-03

学业成绩评价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反馈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它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评手段来客观、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业成绩评价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它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较量斗争,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国家、民族、政党认同,凝聚社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大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抵制西方腐朽思潮,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具有情感性、实践性与生活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包含了爱国、爱党、道德、守法等情感性要素,又有展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指示性内容;既要求有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引,也要求有学生的自我教育约束;既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社会实践将其践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情感性教育,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道德法律知识,客观看待国家社会发展现实,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并在日常生活将其践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阶段会不断遇到学习生活、价值理想、社会交往、就业创业、恋爱婚姻等现实问题及矛盾冲突,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处理现实问题,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生活化教育,围绕着国家时事政治、社会现实、人生发展、日常生活等来开展,以培养政治素养、品德修养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此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方法论的教育,是通过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已经具备的零碎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价值系统和思想理论系统,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国家与社会发展,运用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活动,辩证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洞察能力,培养辩证思维、逻辑思维与审时度势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起点的、以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内化为过程、以日常生活实际行动和表现为目标的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还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成绩评价就是要依据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关注学生的日常操行,更加客观反映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当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评价模式和体系主要是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评价模式为主,存在的问题较多,如评价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关注学生对理论体系与知识的把握,评价的内容较为狭小;评价对象以教师为主,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态度、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课程学习影响而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变化的体现不够,评价的时间跨度较短;学业成绩评价所应起到的管理、教育、鉴定、引导、激励的功能发挥不到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内容的教材化、理论化、知识化,缺乏与大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化、实践化和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出现了教学课堂化、教师中心化和教材化倾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但比较积极活跃、热衷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等。对此,我们要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品德与能力、知识与行为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成绩评价模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它的培养目标。为此,学业成绩的评定需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明确评价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考核,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等评价原则;结合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及个体差异等评价法,并综合采用形成性、诊断性、总结性等多种评价类型,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行、意、信、行,促进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在地规定了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具有情感性、抽象性和长期性,为此,学业成绩评定应当包括运用基本知识能力、学生思想及其外化形式的实际表现,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修养、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尤其是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真诚情感与人际交往、奉献社会与就业创业等矛盾冲突的问题。为此,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的运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及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注重结合学生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是构建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学习基础较差、目的不够明确、动力不足,但积极主动活跃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突出特点。为此,学业成绩评价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规律为依据,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他们成长中遇到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情感认识、法制观等问题来构建评价体系,形成以个性化评价为主,将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将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论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既有简单理论知识掌握的考试体系,也有由教师、同学参与平时课堂表现评价的考核体系、参与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校内各部门和社会有关人员参与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模式,把考核过程向学习、教育和成长过程转变,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第三,强化学生参与过程是学业成绩评价的必然要求。学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将学生参与纳入到学业成绩评价中,既展现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课前布置一些有争议问题,以课堂作业、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结合个人与社会的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及口头表达予以评分;并将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平时表现纳入考核中,既能活跃课堂,也可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是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展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参观并撰写实践报告,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将社会实践纳入成绩评价中是学生参与的表现;同时还注重同学之间的互评,把学生的评价纳入其中。

第四,清晰明确的评价范畴是学业成绩评价的必然要求。学生知识素养、思想道德、价值理想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性的过程,在制订学业成绩评价时,我们要从学生、教师、辅导员及同学、社会人员等多方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要针对性地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及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情况,考查学生自学、参与讨论情况及通过课程学习后他们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遵守法律纪律等品德与行为等层面内容;综合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及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第五,明确可操作性是学业成绩评价实施的客观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过程是复杂的,评定内容是具体性的也是抽象性的,既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也有现时价值评价和长远价值判断,还有学生显性教育价值实现与潜在价值实现的评价。因此,在选择学生评价的方法手段模式时不仅要客观、科学、全面,而且应可控制、可操作、可测量,我们需要综合采用测验、观察、实验、问卷调查、水平测试等方法,在实验中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点的学业成绩评定模式和体系。

总之,科学的教学目标、变动的学生实际、多样的评定手段、多元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成分及合理的成分比例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基本要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的实践操作

学业成绩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地反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从短期的发展来说需要通过学业成绩的评定来(下转第113页)(上接第51页)实现,而从长期性发展来说则要通过社会的检验来完成。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情况,考察和结合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操作模式,本文的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模式是以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操行评定和期末成绩为组成部分的。

一是平时成绩,占成绩评定的20%,由任课教师完成。包括学生出勤、纪律,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如参与课堂对话、研讨、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及口头表达能力。其中出勤占学业成绩的10%,这些评定内容的纳入对教育、管理、引导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是社会实践,占学生成绩评价的20%,由辅导员评分、社会人员监督的方式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勤工俭学、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志愿者活动,其他的辩论赛、技能赛、才艺表演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及参加社会实践次数,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情况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活动,由教师和辅导员的评分形成社会实践的成绩。社会实践是促进知行合一的重要方式,能综合考察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团结合作等能力。

三是操行评定,占学生成绩评价的20%,由学工、团委、系部等综合评分、同学互评方式操作和完成。操行评定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如思想道德品质、行为礼仪、典型的助人为乐行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或因考试作弊、旷课甚至打架斗殴、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受到警告以上等处分等,这些都可以纳入考核体系中,并通过同学互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评价,由所在院系提供该方面的总成绩来实现。学业成绩评价标准与学生实际表现联系起来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宗旨,这种通过他人的监督和约束促使学生去约束自己言行举止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四是期末考试,占学生成绩评价的40%,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通过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政治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考核既有基本理论和知识,也有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来分析热点时事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中国和社会的现实发展。针对有突出表现、有重大成果的学生还可以实行免试和加分。

【参考文献】

[1]刘晓娟.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J].教育探索,2011(12)

[2]徐国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探讨[J].科技和产业,2011(7)

[3]刘建涛,韦筱青.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

[4]郦建阳.科学设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的探索[J].信息科技,2011(6)

[5]邓演平,李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依据、特点与原则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项目(2013SZ022)

第5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引言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教育部在2000年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也要更加关注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专业英语教学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后期,Dudley-Evans和StJohn(1998:41-42)对于专业英语给出了最全面的定义:专业英语是满足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开设的一门课程,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语言学习。专业英语教师需要懂得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教学方法,能够选择学生感兴趣、难度适中的教材;设计课堂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中国大学开展的专业外语教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包括: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及机械工程英语等。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法(翻译及语法教学)的影响,专业英语课堂教师只是对其中的语法进行讲解及课文进行翻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专业英语教材上的知识,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龚兵(2005)认为专业英语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缺少个性,所以瞿元华(1998)指出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现有的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本文提出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引入专业英语教学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反思能力及合作、自我评价能力等。

一、支架式教学法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

“支架”一词起源于建筑房屋。其指在支撑工人完成房屋建筑过程中所使用的临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1989,OxfordEnglishDictionar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在教学法中,“支架”一词由Peregoy&Boyle这样定义:支架是一个暂时的由工人立起来让他们站在上面修建房屋用的架子,当房屋修建好后,支架就被移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临时结构和框架,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完成有效的交流。”

由此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师以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引导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现有情景、意义建构等要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自主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

1.支架式教学法的特点

JamieMcKenzie(2000)在ScaffoldingforSuccess中描述了支架式教学法的特征:(1)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减少学生的困惑。(2)明确目的。支架式教学法是让学生课程学习的目的及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3)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作为支架给学生提供让其减少挫折、困惑及找资料时间的资源。(4)明确期望。教师给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始前展示示范性的成果及评分标准,让学生对所要达到的期望有明确的了解。(5)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动力。

2.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

Byrnes(2001)介绍了Vygotsky的支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四个步骤:建造模型、学生模仿、撤去支架、达到精通的高级水平。中国的学者何克抗(1998)、王海珊(2005)等提出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1)建立支架。根据学生的ZPD(最近发展区),建立适合学生难度的支架。教师应分解教学任务,提供适合学生的学习顺序。例如,形式学习支架可分为:举例、提问、图表等;方法学习支架可分为:媒体、任务及材料等。(2)创立情景。英语学习可根据情景对所学内容进行应用。教师可通过表格、问题、回忆、情景创设、任务设计及角色扮演等介绍相应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及了解学生的ZPD(最近发展区)。(3)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讨论、资源共享等,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其语言及沟通技能。(4)独立探索。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下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网络、书等资料进行深入学习,教师需要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但在学生逐渐完成足够好时,教师可以撤去指导。(5)有效评价。学生通过老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这样综合的评价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支架式教学法能否帮助同学在专业英语学习中增强其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2)支架式教学法能否帮助同学提高专业外语学习水平(词汇、翻译、阅读及写作)?

(二)研究对象

本试验选取哈尔滨理工大学的120名大三下学期的光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60人为一个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利用支架式教学法,对照班进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选取大三学生是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大学两年的英语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并有相似的英语水平;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两年的光学专业课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他们在接受了一学期的传统教学法后,能够比较出支架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三)研究工具

本试验中的研究工具分为两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试验工具有: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建立的两套前测、后测问卷,两套光学专业英语测试题(包括对于专业英语词汇、翻译、阅读及写作)。两套问卷用来了解和比较在支架式教学法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建立是否提高。测试是了解在支架式教学法前后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定性研究的试验工具有:收集学生的访谈结果。访谈结果是对定量研究的补充说明。

1.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两套前测、后测问卷

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两套前后侧问卷参照Hutehinson和Waters(1987:45)的观点并结合大三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问卷采用Likert5级分制,从“1=完全不赞同”到“5=非常赞同”,以选项形式分析在支架式教学法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建立是否提高。

2.两套专业英语测试题

前测试题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光学英语,试题设计的比较简单,包括专业词汇翻译、专业词汇搭配、句子及段落翻译等;后测试题在学期结束后选自《相干光学》,包括对专业词汇、翻译及写作、阅读的测试,考察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是否有提高。试题已经过测试,具有极高的信度和效度。前后测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3.访谈

在一学期结束后,选取实验班的10名同学,对他们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1)你认为支架式教学法讲授专业英语能否建立起你的信心,提高你的学习兴趣?(2)在一学期学习之后,你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有提高?(3)对于支架式教学法你还有什么建议?进而对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专业英语课堂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专业外语教学

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专业外语教学的实施在收集问卷前测调查结果及一次专业英语测试题数据结果为基础,在大三下学期,18个教学周内进行。

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进行本单元的单词讲解;然后一句一句翻译课文,提及其中的语法点;最后对本课进行总结和做练习,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点得到巩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分析每一个语言点及内容,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实验班开展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光学专业外语课堂。在课程开始前,根据前测成绩,将不同水平的同学分为一组,分成六组。(1)准备阶段(建立支架及创造情境)。在每一单元开始前,教师通过问问题或设计任务来引导学生进入对本单元主题的学习。为了能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课前通过合作或独立探索找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需要同学回忆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会将所学的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架起一座桥梁。接下来,就是引导对于专业词汇的介绍。例如,第3单元,是关于非线性光学,先引导学生说出在他们准备阶段脑中所存留的词汇,如nonlinear、wave、interaction、optics等;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达的光学相关词汇,教师进行总结写在黑板上,photon、absorption、frequency、amplifier、ionization等。最后教师对这些词汇进行简单的讲解,在文章的情景中通过图表、实物或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2)演示阶段。在学习了与主题相关的单词后,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及独立探索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设计的任务包括:对于文章理解的问题,还有通过学生讨论对文章加深理解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相关词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接下来,学生在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讨论后,教师写下从文中选出的典型句子,提示学生注意翻译规则,进行翻译。最后总结出在光学专业英语中常用的表达及句式。最后,学生开展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堂活动。(3)产出阶段(有效评价)。这一阶段是展示学生知识的建构结构及支架教学法在光学专业英语中的应用结果。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包括:所学内容的总结、情景对话、相关主题的调查。教师需要给出自我评价及学生互评的标准,在学生展示完后,进行评价及教师写出最后评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随时调整支架,所以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意义的建构。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支架式教学法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兴趣及自信心建立问卷结果分析

前、后测的两次问卷结果输入EXCEL计算出各题的平均值及提高幅度,结果见表1。

第1题是否愿意学习光学专业英语;第2题是否对光学专业英语有兴趣;第3题是否对学好光学专业英语有信心;第4题是否这门课程能与我学的专业知识结合紧密,上课方式是否灵活,生动;第5题老师是否不仅仅讲述课文内容,能多讲一些机械专业英语学习技巧及方法,并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以便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结果很接近,支架式教学法前,专业英语教学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专业外语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实验班进过一学期培训后,问卷测试结果有明显提高(平均值大于3.5),支架式教学法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很有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对教师的讲授很满意;而对照班的前后测结果基本没有变化。

(二)支架式教学法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专业外语水平(词汇、翻译、阅读及写作)结果分析

1.支架式教学法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专业外语水平(词汇、翻译)结果分析

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见表2。

2.支架式教学法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专业外语水平(词汇、翻译、阅读及写作)结果分析

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见表3。

(三)定性研究

在访谈实验班的任选10名学生中,都认为支架式教学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英语水平。对于支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支架式教学法的英语课堂上,我们不但掌握了专业英语知识,而且有机会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指点,提高自己的词汇、翻译、阅读及写作水平。”对于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情况,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现在在老师及同学的帮助下,我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很乐意并积极参加课上及课后的小组活动,和同学们合作完成任务对自己的知识学习。”对于支架式教学方式的建议,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支架式教学法适合光学专业英语的课程。但是如果专业英语老师能够更加了解专业知识,对于专业知识能够用英语讲的更加细致,另外上课用英语来讲解专业知识,希望老师尽量用点简单易懂的句子和单词。”

第6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群;实践教学;专职教师

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构建知识技能模块,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也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一.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首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所以要不断调整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力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笔者以为,比较合适的契合点便是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multipleintelligence)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的表现,所以个体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教材为唯一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一个专业群内学生的智能类型是具备一定共性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发具有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其次,每个专业群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同的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不同专业群来说,要培养的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有不同偏重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要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群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要对本专业群毕业的学生就业成长做跟踪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文化、专业和职业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观点和思想,对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起引导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应进行专题化教学。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引导性教育要配合教学形式的转变,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引导性教育。所谓专题化,亦即“问题化”,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专题式教学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以教科书的条款为宗旨,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地讲授,不面面俱到,对重要或重大问题着力讲深讲透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近几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途径和方法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较为一致的解答,再加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面广量大、现有经费有限、现实操作途径缺失等原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改进。

基于现有条件和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操作的总体考虑,笔者认为只要是既符合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形式就要大胆采用。如可以将专业群内实践基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群,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利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这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因为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和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建设,普遍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遵循“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实训运作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经打造出校内实训场所达13万平方米,校内实训(验)室200多个,校外示范基地57个,紧密型基地230余家。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如果把这些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中,一来因为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颇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等问题。二来可以节省经费,高职院校普遍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减少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

思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以敬业爱岗职业品质为主的德育目标,以发展为主的能力目标和以完善心灵为主的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应有“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才”。其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它的实现是要落到实处的,要依赖于专业课实践教学“技能”目标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具有什么技能,需要思政理论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才会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求真求实,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并勇于创新。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而这种培养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的过程。很难想象,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训练出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而单一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培养出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除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应与各部门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择业就业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要认真研究,不断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

第7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1]。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依托柳州、产学互动、以产促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创新了“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学院里面有企业,车间里面有教室”的颇具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氛围。响应学院教学改革的号召,我们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专业工作分析会,给专业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提供了依据,同时,学分制的实行,规定了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把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系统、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1专业定位

1.1市场定位

根据我们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分析,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预期是中小企业,特别是非IT行业的企业。非IT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计算机保有量、业务子系统数量及所需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将逐年增加,潜在需求很大。

1.2学生能力定位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其才在职业角色,其用在岗位技能。高职学生的才能应体现出高职的特征,即操作能力的熟练、快捷、准确和高质[2]。立足于学生基础和能力及市场岗位需求,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在IT通认能力和IT服务能力上,不强求IT方面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运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的日常管理及开发的能力。具体实施方法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能力递进,项目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学习,熟练掌握信息管理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1.3课程定位

我院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以往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分析信息管理岗位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做了大规模的调整,把课程按照四个岗位能力目标进行了分类和整合,从提高学生能力出发,制定了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系列专业课程标准”,通过考证、实战考核、专项竞赛等多种形式对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具体的模块内容和组织在以下内容中介绍。

2能力分解与授课编排

2.1能力分解

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以操作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课程按岗位职能分为4个模块,如表 1所示。

2.2授课编排

在课程的整合设计中,一是要符合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二是要符合岗位能力提升规律[3]。授课编排可采用递进式和并列式两种模式。递进式,有些课程是属于前后衔接、能力提升式的,可连续安排在几个学期上这个系列的课程,最好也由一位教师跟班教学、连续授课,这样既能体现教学案例的延续性,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更好地实现能力提升。并列式,有些课程有明显的相互关系,可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由教学团队集体备课,以项目或案例实施教学,这样避免了课程中重复知识的讲授,避免学生学完独立课程后,不懂将多门课程知识联合起来,拿到项目任务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

项目1中的课程是属于难度逐步提升的,故按照递进式,编排如图1所示;项目2、3、4中的课程既有难度差别的,也有能力提升的,还有可通过一个综合项目贯穿的,所以递进式和并列式在不同学期进行,编排如图2、图3、图4所示,其中“纵向”是在连续的多学期中授课,“横向”是在同一个学期运用项目课程整合教学的,编排目的就是要训练四种职业能力。

3教学过程的实施

3.1完善教学条件

整合项目教学时,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频繁,所以,教学用机房对用户实行域管理,安装能够互动的教学软件平台,如Netmeeting 等,并且互联网或局域应该畅通,便于教师的演示教学、教学素材的、学生作业的回收保存;教室的布置应该更多一些实际工作环境的氛围,学生上机座位安排最好便于分组,例如:思科网络实训室的设计和布局值得借鉴。

要有效的开展课程整合教学,教学团队教师必须定期的深入学习,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制定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管理办法,为教师的企业一线的锻练学习提供了保障,同时要求组建具备“双师素质型”的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型”指既是专业理论教学的行家,又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团队中要包括行业专家,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借助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和案例,与授课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授课过程中,同时配有两名以上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由其中一名教师进行主讲和操作演示,另一名或几名教师进行操作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方法在我院已经实施了,在教学质量、教师自身发展等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重视教学组织

整合项目教学中备课、授课、作业、考核等各环节都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2] [4]。

整合项目教学的备课比常规备课难度更大。备课前要熟悉教学的场所,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明确教学的内容,及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案就能看出融理论与实践、融学习与工作于一体的学习过程。教案的制定应该集思广义,根据需要采用集体备课、跨课程备课、教学团队备课等方式,从而较好的体现课程知识服务于岗位技能的特点。

课堂组织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引导大多数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负责人,发扬传、帮、带的精神,以促进少数不按要求听讲和操作的学生;(2)授课课件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多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表述,注意授课的技巧,一次授课内容不能太多,时间不宜过长,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3)教师应演示操作过程和步骤,必要时可分段细化。学生操作时,团队教师巡回指导,操作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及时指出好的方法和存在的错误;(4)课堂进度应该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基本任务为准则,少数未能完成的督促其在本组学生的帮助下课后完成,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辅导;(5)教学素材的,在服务器为学生开辟一块专属空间,供素材及学生作业上交等,最好以域用户管理形式让学生保存各自的作业,便于下次课继续使用。为便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教学课件、案例、章节练习、辅导资料等内容最好利用课程教学网站的形式,网站开设助学助教平台,及时与学生交流并解答问题。

课后作业可分为知识性巩固作业和操作熟练性训练作业,可采取以模块或项目为单位的阶段提交形式。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只有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组织好下一步的教学,学生得到教师的评价反馈,才会增强学习动力。

合适的考核方案可真实评价学生的成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的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采用小组为单位项目导向的教学班,并实行过程性考核方式,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结题答辩,借此考核小组成员的实际掌握情况,平时的作业、出勤、问答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学生每次课的表现均与最终的考核成绩有关,平时上课不认真,最终考核很难过关。

4教学评价及监控方式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而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管理环节。正确的教学监控和评价能给教学改革带来动力,整合项目教学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往往需要整个学期,甚至跨几个学期来进行,如果沿用一般监控教学的方法显然是不全面的。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对教和学的全过程监控,这样才能更客观的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1)监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由于教学用时较长,整合课程教学设计一般都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教师会将项目单元的分解、学生练习的内容、教师指导的方法、所需素材的名目、课时计划等填写在《教学项目实施计划书》中;(2)教学过程的监控。一体化教学日志是重要的教学记录,包括授课时间、内容、实训设备、学生表现、课内偶发事件及处理方法和效果等,教学督导人员可据此对一体化教学分阶段进行监控;(3)对课后作业的检查。除书面作业外,还应查看学生的操作作业电子档,查看教师对操作的批阅记录和评讲记录;(4)结合学生评教来监控,学生评教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得失,是学校落实和改进教育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5)教学监控结果的及时反馈。教学监控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的结果应及时通过不同的形式反馈任课教师,以利于改进教学。

5结语

整合项目教学通过一个周期的运行后,在全院学生和任课教师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我院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也获得了有益的启发,同时,给任课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学院长期形成的教学、管理、考试组织工作等带来了很多新工作、新问题,但我们始终相信,让教学更灵活、更合理、更具实效性,必将开辟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乐见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丁桂芝. 共同探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4(9):14-15.

[2] 熊发涯,郭福洲. 促进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四个原则[J]. 计算机教育,2006(2):73-74.

[3] 邓唯一.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2007(5):88-89,99.

[4]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9-11,24.

Vocational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ractice

HUANG Bao-l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u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5, China)

第8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ACC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会计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湖南工程学院教改课题。

现今,国际财务报告已经得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认可。在调查中发现,全球有多数国家及地区愿意与国际财务报告中体现的准则保持一致。尽管国际财务报告不可在各个国家被强制执行,但各国都不能忽视国际会计准则所拥有的影响力。可以知道的是,依据国际准则编制且在各国中得到承认的财务报告,其权威性及实施效力是可预见的。而这项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也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更加顺利,推进跨国公司实现在全球的投资行为,加快国际投融资资本的流动。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是已经进驻国内市场的最著名国际性会计协会。现今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多家大学及培训机构按照ACCA推出的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的会计资格考试设置课程及考试内容。很多跨国的国际性企业也对ACCA证书的价值进行认可。对ACCA会计证书进行调查发现,其有很大部分可与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衔接,并对現今会计专业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互相作用,发挥优势。

一、我国会计学在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够完善

在我国很多高校中,会计专业一般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及管理会计,按照这些分类来开展有重点的专业教学。但对于本科会计专业来说,只有财务会计可细分为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及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则一般只分为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但现今管理会计在理论创新上也有较大空间可发展,单单依靠一门管理会计的概述性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需要,需要按照教学需要将其分为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与管理控制系统等等。同样地,也应该将财务管理分为中级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

(二)缺乏理论及应用内容

我国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一般更注重对其技能性知识的详细介绍,但缺乏对会计理论的详细阐述。尽管对于会计本科学生来说,只需要具备初步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对理论的详细阐述,就会导致学生对会计整体知识的把握不够,也不利于学生之后向更高阶段的学习及发展。同时,会计专业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会计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导致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出现脱节。

(三)缺乏国际型知识框架

一些高校也认识到会计学在这一方面的不足,纷纷开设了国际会计专业,但多是局限于开设专业英语课,或涉及一些国际领域内的议题课程,未全方位根据学生需要应用国际会计准则设置会计框架,只是在现有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很难一窥国际会计准则的全貌,且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精髓也很难真正理解。

(四)专业课更新较慢

随着现今经济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现代商业社会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除了现今大学中已经设置的基本课程,大学还需要及时推出新的课程,使得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及能力,更好地应对新出现的各种会计问题。

二、ACCA与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现今我国本科阶段设置的会计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可掌握翔实会计学基础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核算人才。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中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若财务人员只通晓本国的会计财务,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现今复杂的经济社会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竞争加剧,为赢得挑战,企业对内部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看重。因而大学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会计人才,还需要对会计人才在现代社会中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培养,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ACCA注册会计师证书不仅要求每位学员都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广博的知识,还要求道德职业操守跟上要求。另外,除了对学员技能上的专业知识有要求,还要求学员应具备市场、管理及战略等学科知识。ACCA为企业输送的人才不仅仅是知道如何去记账,更对学员的现代思维及国际视角进行了培养,培养的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这样的人才在现代社会中更有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

1.语言要求。ACCA证书对学员的英语水平有着很高要求。在ACCA举办的考试中,除了F1/F2/F3采用的是客观题及多项选择题,其他科目都是计算题,有论述分析题和案例题。随着考试级别的不断提高,对学员的英语水平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财务管理(F9)试题为例,在考卷上的4道题目中,无论是投资分析类题目,还是融资类题目,都需要在解题后对计算结果或结合公司具体财务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由于考卷采用英语答题,这就需要学员可准确熟练运用英语,利用英语对各种财务理论进行解释,并对其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整张卷面来看,约有一半以上的题目是需要学员配上分析的。由于全球有大量的学员来自非英语国家,且每位学员的语言水平具有很大差异,因而ACCA考试机构特推荐ICFE金融英语证书考试,从而对学员的专业英语水平进行提高。而在我国高校设置的会计学课程中,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体现在一两门专业性英语课程中,如金融英语及会计英语等。而在一些中外合资大学中,双语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可利用到原版教材,这对学生学习财经专业术语有较好作用。但由于ACCA是英国推出的职业证书类考试,要求应试者不仅可理解复杂的财会问题,还需要应试者能利用英语对各种商务决策的分析过程进行表达,并能看懂其中运用的各种复杂原理,这就需要参加ACCA考试的考生财经英语水平很高。针对这种情况,在大学中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中,可利用ACCA课程,使得学生财经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使得学生具备直接应用英语分析财会问题的能力。

2.课程衔接。由于ACCA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在考试体系中就需要深入理解国际会计准则。这不仅体现在需要在知识及技能上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掌握,还要能在现实案例中对会计处理技能进行分析,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大学中开设的财务会计专业为例,大学内的会计专业主要是以会计学基础为知识学习基础,中级会计学及高级会计学再对知识进行渐次深入学习。这种课程设置的顺序与ACCA课程设置有一定程度对应。在教学内容上,大学会计专业更加强调学生对会计业务知识进行学习。由于会计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如何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是会计学专业设置以来长期考虑的问题。可对ACCA课程中强调职业技能培养这一特点进行借鉴,对大学会计专业实践方面的不足进行改善。就财务会计来说,ACCA对财务会计方面知识的考核大致是通过F3板块开展的。F3主要以财务会计原则为课程基础,利用复式记账法,按照独资公司、合资企业及有限责任公司的顺序来开展。且在围绕业务记账及财务报表编制上使得会计记账循环得以完成。F7是F3的深入,主要是在基本记账方法基础上,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及规则进行讲述,并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解释,还分析了财务报表问题及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就管理会计来看,F2主要对基本概念及成本核算、短期决策等问题进行介绍。F5则是在F2基础上,围绕管理会计探讨预算及决策、管理控制等问题展开讨论。P5主要对学生在不同企业环境下可熟练运用各种战略性的管理会计技巧,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就财务管理来看,F9主要围绕企业投资决策、资本成本决策及融资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知识理论学习及案例应用都是考察方式。P4高级财务管理则是针对高级财务人员面对企业的兼并重组问题、投资评估问题及风险管理问题、道德操守等特定的更高级别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三、结语

在市场化经济及全球化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将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及课程内容与ACCA课程及考试内容保持一致是必然的。为了使得我国会计学可的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可以在設置课程时借鉴ACCA证书的课程设置,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但由于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语言上都存在差异,在借鉴时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依照实际情况,合理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利芳,李庆华.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考——基于国家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导向[J].财会通讯,2016(16):44-47. 

[2]汤景辉,李春玲.会计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现状分析及优化[J].商业会计,2014(01):110-112. 

[3]王昕.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美国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09):78-79. 

[4]刘楹林,徐红涛,龙含金.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新旧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12):68. 

[5]胡晓.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基于30所工科院校会计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J].财会通讯,2013(04):39-41. 

[6]刘凌波.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以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J].中国外资,2013(20):337-338. 

第9篇: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来源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和职业前经验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面的观念、知识和能力中,也体现在个人素质和管理、合作、研究等方面,分为必备、应有、可能三个层次。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非教学工作和生活都有明显影响,应在此基础上制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育方案和专业发展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 特殊素质 来源 影响

裴云,男,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王子虎,男,山西省太原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王鹃,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为什么要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

在研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提出哪些特殊的要求。这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及其培养者、管理者、研究者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素质的大量研究都主要关注一般素质,很少关注特质。关注特质的文献大多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个人素质方面应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在教学知识方面应该有特殊的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更强的德育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①,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有“更强的德育为先的育人观”②。

总体而言,目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研究很不够,在认识上存在着忽视、窄化、泛化等很多问题。对教师特质认识不清楚,必然导致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盲目性,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从概念、来源、内容、影响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进行了探讨,希望增进相关教师和管理者在这方面的认识。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

“特质”一词在不同场合使用时有不同的含义。在本文中用于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研究,是指某个学科(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积极性的特殊素质。

学科教师的特质是必然存在的。每个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也有不同之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但是学科教师的特质也是有限的,因为所有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在目标和内容上也有相同之处,不能因为强调特质而泛化特质。而且学科教师的特质是多层次的,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有不同表现。为了避免忽视、窄化、泛化等错误倾向,更好地确定学科教师的特质,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A.必备特质:其他学科教师没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有紧密、直接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教学领域。

B.应有特质: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应该更强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有直接联系,但是不紧密,主要体现在非教学领域的观念和知识维度。

C.可能特质: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可能较强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没有直接联系,或只有少量间接联系,主要体现在非教学领域的能力维度。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从何而来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是由哪些要素决定的?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职前经验的特殊性。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下面我们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德育①和社会科学教育。多数人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简单认定为德育课程,但是实际上一直存在其他认识,如规范性文件中就出现过“理论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等表述,学术界也有“德育为主,德智交织”、“智育为主,德育为次”、“政治教育为主,社会科学教育为辅”等观点。本研究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应该是“德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并列”②。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既具有德育的素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教育的素质,而不只是两者之一。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作为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因为很多教师和文件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只是德育课程,所以没有把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作为核心目标。这是多年来对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认识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思想政治课程功能发挥的不足,也导致了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滞后。“人们……对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则一向容忍它的守成性,……政治教育也存在鼓励创造思维和更新知识的课题”。③毫无疑问,社会和社会科学也需要创新;对于社会来说,创新就是改造社会;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改造社会的人才。所以我们认为,改造社会也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①,特别是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个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并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素质。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初中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国情;高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实际上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学)都包含着德育,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也要进行社会科学教育,但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有着特殊的内容。从德育方面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要进行专门、集中、系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虽然语文、历史课程中也包含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历史、地理课程中也包含着国情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但都是隐性、零散的。而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哲学教育,只有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才有,其他课程几乎没有。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进行这些方面专门教育的特殊素质。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形式的特殊性

每一门课程都会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其中既有大多数课程都常用的形式,也有其他课程少用而该课程常用的形式,还可能有其他课程不用而只有该课程使用的形式,后两者就构成了该课程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当然这里的教学形式是指基本的教学样式,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面。德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常用体验式教学,以培养情感和理解能力为核心目标;社会科学教育则常用情景模拟教学,如模拟政府、模拟法庭、模拟公司、模拟家庭、模拟学校、模拟社区等,以培养发现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都常用辩论教学,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而这些教学方式都是其他课程比较少用的,例如,多数课程都不把培养情感作为核心目标,理科课程常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培养发现和应用能力,常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课外教学方面。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能力,需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体验和探究,所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常用的课外教学方式,例如社会调查活动、社区参与活动、德育体验活动,而其他课程就很少使用这些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方面。社会科学教育的学习评价方式与其他智育为主的课程基本相似,都是以专门的纸笔测试和操作观察为主。但是德育就有很大差异,因为德育效果是很难通过纸笔测试和操作观察来评价的,而要以日常的行为观察作为主要评价方式。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职前经验的特殊性

职前经验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承担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以前的经历和体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就是上学时的经历。因为基础教育是不分专业的,所有人的经验都相似,而且大学阶段不同专业的学习经验很难统一考虑,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大多数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共有的经验——大学阶段学习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经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造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职前经验特殊性的因素主要是教育专业特殊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特殊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等四个方面的经验。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想状态,或者说未来师范教育改革之后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的状态。当前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很多问题,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有的职前经验还有较大距离。

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有哪些

按照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①确定了其特质的结构,即按照工作领域分为个人素质、教学、管理、合作、研究等五个方面,每个领域按照素质形态分为观念、知识、能力等三个维度。特质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前述决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因素分析得出的,并按照前述学科教师特质的三个层次进行标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来说,同一方面的特质也可能表现出水平的差异,但是如果再按照合格、熟练、优秀、卓越等四个层次进行划分,工作量非常大,现在还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这里权且以“熟练”层次为例来进行分析,列表如下。

五、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有什么影响

从上面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分析可以看出,特质在教师素质的不同方面有不同体现,所以也有不同的影响。

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最主要影响是满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需要,促使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性质,真正把握课程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素养。

其他工作。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对于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方面(管理、合作、研究)也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特质从事与学科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如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的组织,做出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大的成就。也可以在与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有一定间接联系的工作中,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外合作、专业组织建设等方面,利用学科优势,打造工作特色。

生活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对教师的生活也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从三个方面促进自己的生活。首先是提高个人和家庭成员的素质,如利用心理知识塑造健康心理、利用伦理知识树立高尚品德、利用文化知识发展兴趣爱好等等;其次是积极参与社会,如利用经济知识投资理财、利用法律知识维护权益、利用政治知识参政议政等等;从而呈现出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生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