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入秋后的秋季养生,还需要特别注意预防急性肠胃炎,进入秋季后我们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因此肠道的抗病能力也开始减弱。而这个季节正是各种瓜果上市的时候,如果大量的进食一些生冷蔬果,就很有可能会发生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饮食应该定时定量,千万不要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应尽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饮酒和吸烟。保持精神愉快。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长期紧张、恐惧、悲伤、忧郁等都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促进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
2.口腔溃疡
干燥的秋季很容易上火,而口腔溃疡就是上火最直接的表现。而导致口腔上火的原因除了是因为干燥的气候之外,口腔损伤、营养缺乏、激素变化等因素都会直接导致口腔溃疡的出现。
平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戒除烟酒,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口腔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因此口腔溃疡也被认为是身体变弱的信号,所以患者要加强身体锻炼,改善体质。
3.感冒
秋季天气变幻无常,忽冷忽热的气候特点让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很难及时调整,因此在这样一个多变的季节里,感冒始终在我们身边打转。要想预防秋季感冒,除了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之外,还需要多注意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如果是已经患有感冒的患者,在这个时候应该尽量地多喝水多休息,在饮食方面则需要吃一些口味清淡的食物。而且在平时还可以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它能提高自身抵抗力而且帮助你尽快地恢复病情。感冒症状不严重的话可选择中药连翘、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等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秋季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情况下都以躯干为主,和小腿屈侧、关节周围也常见。这种痒多半是阵发性的,而且轻重与持续的时间都不一样,但一般情况下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温度升高时易诱发或加重。
很多人无论是夏季还是秋季,都喜欢每天洗一个澡,专家指出这是不科学的。这个季节,沐浴不宜过勤,而且也不宜使用一些碱性较大的肥皂以及沐浴露。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大便通畅,可排除体内积聚的致敏物质,避免诱发瘙痒。
5.习惯性便秘
到了秋季后由于气候的干燥,很容易导致大便出现干燥难排的情况,其主要表现为便次减少,粪质坚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胀感、欲便不畅等。因此到了秋季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每天至少要喝2000~3000毫升的温水,以此来有效地预防便秘。
6.鼻炎
秋季的气温通常昼夜温差都很大,这样的气候特点导致鼻炎的频繁发作,特别是一些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在秋季由于很难适应这一气候的变化,很容易患上鼻炎或者鼻炎发作。
如果出现有频频打喷嚏直打得头疼、胸疼、肚子疼等情况的话,一定要提高注意了。因为这是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这个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证饮食清淡远离过敏原。
关键词:穗腐病,病原菌,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79-1
1发病症状
穗腐病是对玉米为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因为其病害一旦产生,不像其他病害只在玉米的生长的某一阶段产生为害,而是在玉米的各个生长阶段都会产生严重的为害。在种子阶段,病菌污染粘附在种子表面,如果发病会导致种子霉烂,坏死掉的种子不能发芽出苗,造成缺苗断垄;如果在出苗阶段发病会使幼苗长势趋弱,生长缓慢,或是停滞生长,形成弱苗;如果在开花期发病会导致玉米的颈部腐烂而失去再生长的机会;如果在抽穗阶段发生病害,这样就不会结实。发病初期果穗花丝黑褐色,水浸状,穗轴顶端及籽粒变成黄褐色,粉红色或黑褐色,并扩展到果穗的1/3~1/2处,当多雨或湿度大时可扩展到全部果穗。患病的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红色霉层,白絮状或绒状,果穗松软,穗轴黑褐色,髓部浅黄色或粉红色,折断露出维管束组织。而此时前期的一些工作及肥水都供应完成,最后收获不到果实,所以经济损失可想而知是最严重的。
收获后的玉米如果管理不善也可染病,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2发病原因
玉米穗腐病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核孢菌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其中的曲霉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黄曲霉素的毒素,这种毒素也会对人和畜禽产生毒害作用,如果不慎误食含有黄曲霉素的玉米,会引起人和畜禽的中毒,严重的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3发病规律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20多种霉菌会附着在玉米的种子、根茬、茎秆、穗轴等病残体上,在经过冬季以后,第二年,一遇阴雨潮湿的环境条件,病菌的子囊孢子就会很快生长成熟,遇风飞散,飘落在玉米的花丝上,引起病害,特别是进入夏季,多雨潮湿,温度在25℃以上,湿度达80%的条件正适合病菌的生长和流行,穗腐病往往伴随着虫害的发生而同时发生。如果收获后的玉米在入库时没有充分降水风干,含水量偏高的话,再加上贮藏期仓库密封程度不好,仓库内温度过高,这些情况都比较有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4防治措施
4.1品种选择上预防
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尽量选用一些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好的品种生长快、植株强壮、生命力强、自然对于一些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强,自然较少染病,在制种上尽量选用抗病亲本进行制种,利用杂交培育优良抗病品种,并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
4.2播种前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优选,去掉伤、病、弱、小种,选用籽粒饱满,粒重较大,色泽纯正的种子,优选后把种子放在强光下晒2~3天,进行杀菌消毒。然后对种子进行包衣,用药剂包衣可以有效抑制病菌对种子的侵害,同时还能减少幼苗的染病几率,防治地下害虫对种子的破坏,起到保种促苗的作用。
4.3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肥水、中耕、除草。肥水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必备的条件,充足的肥水能确保玉米健康茁壮的成长,良好的长势自然增强了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中耕的作用同样也是起到壮苗的作用,通过中耕可以大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通透性、保水保温,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起到强化植株的作用;除草能有效的去除杂草和植株的水肥、光照的竞争,利于植株的快速生长,而且除草还能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切断病菌的寄宿条件。
4.4收获时要注意防潮、灭菌
玉米在秋后收获时,如果遇到多雨天气,收获后的玉米要分散堆放,并做好防水防潮措施,切不要堆集在一起,防治受潮高温染病。收获后要尽早剥掉苞叶,然后进行通风晾晒,晾晒时也不要堆得太厚,要经常进行翻动,使玉米尽量都能照到阳光,加速降水风干,防止发病,如果发现堆中有发病的果穗,要及时捡出来,不要和其他的玉米混放在一起,防止病菌的进一步扩散。
在剥苞叶过程中,对发现有病的果穗,应在发病与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烂的顶端,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增加损失。收获后将病果穗挑检出,尽早脱粒,并在日光下晾晒或在土坑上烘干,以防籽粒进一步受病菌感染而霉烂。
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季;蚕病;发生原因;防治
蚕桑生产是铜山县棠张镇的重要产业之一,桑树种植规模一度达到2万hm2,但近几年来,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桑园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蚕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蚕农的收入[1-2]。为此,结合生产实际,就秋蚕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促进秋蚕的健康养殖。
1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在养蚕过程中,特别是在老蚕区,蚕病发生的种类很多,主要是发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传染性蚕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居高不下。其在中晚秋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15%~20%,特殊年份高达25%~30%。棠张镇现有新老桑园1 333.3 hm2,正常情况下中晚秋可养蚕2.5万张左右,如平均每张产茧37.5 kg,因各种蚕病每年损失蚕茧近160 t,相当于拥有106.7 hm2桑园的一个重点村全年蚕茧产量,按中准价13.0元/kg计算,每年收入减少200万余元。
调查中发现,目前蚕病的发生突出表现出以下发病特点:发病早、发病广、防治难、损失重。各种蚕病中,以病毒病、真菌病(主要是白僵病)危害最重,占蚕病发生率的95%以上。其中真菌病晚秋发生较重,而且小蚕发病率高。病毒病(主要是血液型浓病),中秋蚕发病率高于晚秋,往往是四眠中略见,五龄4~6 d暴发。
2发病原因
2.1改进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
2.1.1做好大环境的消毒工作。养蚕环境中,病原存在是发病的主因。因此,各家各户在蚕室蚕具消毒结束后,要对全村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垃圾,铲除杂草,疏通阴沟,然后用新鲜石灰粉,对大路小道、屋前房后普撒1次。
2.1.2专室专用。养蚕过程中,原则上要求养蚕室、贮物室等专室专用,严禁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从而影响全面消毒效果和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
2.1.3全面清理,全面消毒。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蚕农重视药物消毒,忽视打扫和清洗;重视地面消毒,忽视墙壁和屋顶消毒;重视蚕具消毒,忽视蚕室消毒;重视小蚕室消毒,忽视大蚕室消毒;重视自家院落消毒,忽视大路小道、屋前屋后消毒;重视蚕期消毒忽视蚕期后的回山消毒[3]。特别是中晚秋蚕期,气温较高,病原菌繁殖快,两季间期短,如果簇具、蚕沙处理不及时,病死蚕随地乱丢,任人践踏或喂食鸡鸭,必然使养蚕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给做好蚕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选用优质高效蚕用消毒药品
在生产中消毒效果达不到要求,其原因:一是用药剂量不足。部分蚕农为了省钱不按标准购足药品,结果造成蚕病发病早,传染快,损失惨重[4]。二是使用方法不当。如漂白粉和石灰粉混合消毒,或用药液消毒后立即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直接用福尔马林熏蒸蚕室蚕具,而没有使消毒用品在温润状态下密闭24 h以上,从而降低了消毒效果等。三是蚕室蚕具消毒后管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
2.3饲养管理粗放
①桑园偏施N肥,造成虫害严重,叶质差,加剧野外昆虫与家蚕的交叉感染。②收蚁期、将眠期、起蚕期、老熟期处理不当,蚕药用量偏少。眠前不撒止桑材料,眠中干燥材料偏少,眠起时不撒消毒蚕药。③饲养密度偏大,造成食桑不均和蚕儿互相踩踏,加重蚕病感染。④不提青分批,不淘汰病弱小蚕,造成“几代同堂”。⑤人为降低上蔟后的温度,致使营茧时间延长增加感病机会,特别是晚秋期表现尤为突出。
2.4基础设施不健全
一是桑园排灌配套设施不健全。全镇80%以上的桑园不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和“三沟”配套。二是养蚕设施落后。据调查,50%的农户无专用蚕室,40%的蚕户蚕具不足;80%的农户蚕室无对流窗或对流窗偏小,空气流通不畅。
2.5技术服务跟不上
一是随着县、镇两级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造成基层技术服务人员职数减少,甚至偏少;二是村组合并后,村级没有专职蚕桑技术人员,兼职人员队伍也不稳定,满足不了蚕农对蚕桑技术人员的要求,造成老蚕农技术倒退,新蚕农缺乏养蚕和防病科学知识。
3防病措施
3.1宣传、规范蚕病防治技术
一是统一印发宣传材料,技术人员必须到村到户宣传指导,现场规范和矫治各种不当技术。二是技术人员包村包组,以村或组为单位,建立一个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消毒药品、统一防病制度的“五统一”的综合防病制度,坚决做到及时、全面、彻底,避免人为留下“死角”。三是做好蚕期“三隔离”(前后批隔离,大小蚕隔离,蚕室、贮桑室和生活用房隔离),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预防抓“三期”(收蚁期、起蚕期、将眠蚕期),做好“三处理”(蚕沙、蚕病、旧簇具),实行“三专”(专用蚕室、专用蚕具、专人饲养)的“五个三”工程。四是全面实施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气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的“六个消”综合消毒措施。
3.2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奖惩到位。
在每个秋期生产季节到来前,要做好各种蚕病防治预案,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拨付专项资金,利用广播、讲座、集市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同时县蚕桑主管部门的所有技术人员包镇包村强化“零距离”服务,细化服务的各个要点和环节,量化防病的各个指标,坚决做到好者奖、差者惩,并和技术职称晋级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县、镇两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我们的主要经验是让技术人员集中力量抓重点,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对重点村“老病户”、“低产户”实行包技术、包送药上门、包提高产量的“三包技术”。每一个技术人员除了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必须联系10~20个重点示范户,使规范化的科学养蚕技术逐步推广实施,实现无病夺高产[5-7]。
4参考文献
[1] 陈端豪.秋蚕期蚕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蚕桑通报,2002(4):34-35.
[2] 董林,乔翠芳,丁汉.秋蚕期蚕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84.
[3] 李洪.蚕病的综合防治[J].蚕学通讯,2010(1):43-44.
[4] 吴月芳.浅析东阳市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蚕桑通报,2010(1):62-63.
[5] 孙黎峰,韩益飞,杨佩华,等.2008年江苏秋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J].江苏蚕业,2009,31(3):7-11.
1.1计算机软件维护。
(1)修补软件漏洞。每一款应用软件无论设计的多么完善,依然会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一旦被木马病毒利用,计算机就会中毒。另一方面,软件自身的漏洞也会造成软件运行不稳定,出现诸如死机、闪退等状况,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解决这些问题的直接方法就是及时更新软件,修补漏洞,既方便自己使用,也能有效抵御木马病毒侵入。在升级软件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应用软件几乎都可以在后成自动升级,这会对网络连接速度产生影响,可以手动设置升级模式,优选选择“不自动升级,有更新时提醒”模式。很多软件在正式上市前会推出工程试用版,尤其是一些大型商业软件(诸如Pro/E、UG等),测试版软件的稳定性欠佳,尽量等到正式版面试后再进行升级。
(2)避免软件冲突。多数用户会使用多种功能类似软件,比如在安装了IE后,不少用户还会安装诸如360、火狐、搜狗一类的浏览器,这带来的问题是容易造成软件冲突。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文件关联来解决。在听音乐、看视频时,可选择一个常用软件关联相关所有文件,取消其他类型相似软件的关联关系。举例,暴风影音和百度影音都是播放器软件,如果习惯于使用暴风影音,为了避免两者发生冲突,应勾选暴风影音默认播放文件格式,并取消百度影音的所有关联。
(3)正确安装软件。所有应用软件的安装位置几乎都是C盘,C盘文件过多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速度,一旦受到病毒侵害,系统首当其冲,导致更大损失。目前,随着电子商务及互联网事业的高速发展,很多软件在安装时会提示安装辅助插件,稍不留意就会出现“10MB软件带来20MB垃圾”的情况,建议用户在安装时仔细审查推荐项,非常用项不必勾选。
(4)限制开机自动运行。为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软件知名度,不少应用软件默认开机自启动,过多的自启动项会严重延长开机时间,如果不及时退出,还会占用系统内存,导致运行速度变慢,影响用户上网等。应该说,绝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无需设置自动运行,可以在开机后选择手动开启。
1.2硬件维护。
(1)及时除灰。灰尘会对计算机性能产生巨大影响,很多计算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响、温度高、运行变慢等现象,这通常都能归结到计算机内部积灰问题上。计算机散热主要依靠风扇,风扇灰尘过多,会影响风扇转速,风扇运行的不平稳会导致计算机运行噪音大,转速的降低会影响到散热性能,进而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硬件寿命产生影响。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部件是显卡,这是最容易发热的部件,如果显卡积灰过多,温度会很快上升,带来诸如画面模糊、卡屏等现象。主板灰尘过多也会降低计算机运行速度,严重的还会导致主板烧坏。笔者建议,对于经常使用计算机的人而言,最好每隔两个月进行一次清灰处理。
(2)避免长时间连续运行。有些人使用计算机时,连续“作战”时间过长(尤其是一些电子竞技爱好者),计算机长时间处于满负荷运转,加快零部件老化。为了让计算机更好地发挥功能,延长其使用年限,就要注意日常保养维护,定期清理磁盘碎片,连续开机四小时左右需要关机或待机休息半小时左右。
(3)稳定电压。不稳定的电压会导致计算机频繁重启、自动关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再者,电压不稳会对计算机硬件,特别是存储部件产生巨大损害。在使用计算机前,应选择电压稳定的环境,为了防止断电情况,还可以配备UPS电源,以防计算机受到电压不稳或突然断电的影响。
(4)外设维护。外部设备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外部设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显示器的防潮、防尘,长时间不用应用报纸或袋子罩住,防止灰尘侵入内部电路板。不使用时,及时关闭显示器,避免重复开关显示器。2)定期清理键盘、鼠标。3)避免液体溅入鼠标、键盘、显示器,一旦溅入液体,要及时清理。4)使用移动存储器转存文件时,一定要在安全删除后再拔出,不要为了省事直接拔出,这对移动存储设备本身和计算机都没好处。
(5)在良好环境中使用。1)避免在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中使用计算机,这对电路板精密部件会产生损害。2)在40度以上和零下10度以下环境中,尽量少使用计算机,并保证计算机具备充足的硬盘空间。3)让计算机远离磁场,禁止在开机时敲击显示器,在运行期间也尽量不要挪动主机。
二、计算机病毒防治
2.1管理上防治。
(1)养成良好使用习惯。如果收到来历不明的邮件或附件,要留神发送人是否认识,某些不法分子会在邮件附件植入病毒木马,一旦运行这些程序就会对计算机产生损害。互联网充斥了相当数量的不健康信息,应控制好奇心不要进入此类无安全保证的网址,它们往往被植入了大量木马,只要点击链接,病毒会藉由网络进入计算机,埋下隐患。
(2)关闭或删除无效服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某些辅助功能,诸如WEB服务的某些功能并不常用,这些都会成为病毒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在确定很少用到的情况下,可以关闭或删除,降低染毒概率。
(3)科学合理进行升级。应用软件的成熟是一个不断进行调试改进的过程,一个版本出现后,设计者会进行用户体验调查,汇集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后续补丁设计。因此,要做好系统安全防患工作,通过官方途径进行软件升级,将系统漏洞、软件漏洞及时修补,不给病毒以攻击条件。
(4)设置较长较复杂的密码口令。许多用户为了图省事,只设置一段短密码,这些简单密码通过简单的解码器就可以破解完毕,进而给黑客留下可乘之机。我们在设置密码时,尽量使用较长的英文数字混编的复杂密码,某些企业重要数据库的口令,还需要定期进行改密,最大程度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性。
(5)迅速隔离感染源。网络平台是病毒的温床,我们不使用计算机时,或发现计算机已经中毒后,应即刻切断网络,阻断病毒传播,防止更大规模的损失。
2.2技术上防治。
(1)运用内存常驻防毒程序。计算机启动系统中的AUTOEXE.BAT可以检测内部程序是否有病毒,对磁盘进行全面保护。但是此方法会占用内存,也很容易引发软件兼容性问题,再加之当前的病毒能够绕开检测,所以,一般而言,这种方法的防治效果一般。
(2)检测运行文件。应该安装正版杀毒软件,通过杀毒软件适时监控计算机运行状况,及时查杀进入计算机的可疑程序,并检测强行修改开机启动项、强行改变浏览器主页的恶意代码。但由于杀毒软件的数据库有限,此方法多作为预防手段。
(3)对病毒程序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学习。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控制好病毒,让计算机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计算病毒的基本知识,既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也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计算机不遭受更大损失。例如,如果学习一些注册表知识,就可以定期查看注册表情况,了解启动项是否被修改。再者,内存反应也能够对计算机的染毒情况做出敏感反应。
【关键词】 皮肤病 并发症 预防
我们设计了骨科病人易发生皮肤问题的危险因素评估项目及动态病情评估表,实施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1242例,入院评估确定具有六大危险因素一项以上者850人。
1.2 评估标准 入院评估表中包含危险因素评估项目,内容包括是否年龄体弱、有否卧床、骨折病情严重状况、皮肤状态,床上活动情况,有否石膏、牵引、及支具的应用六大危险因素。设计科内动态病情评估表即动态评估病情、皮肤状态(骨突点)、床上活动能力及医护配合情况四大方面,每一方面按程度高低分为3档,由低到高依次赋以1~3分的分值,确定总分4分为高度风险,5~8分为中度风险,9~11分为轻度风险,12分为无危险。
1.3 方法 (1)掌握评估表及干预措施。要求科内每一位护士掌握评估表的内容,并对各种预防干预措施进行培训,如正确有效的翻身方法及骨突点减压,各种及关节功能位的摆放要点等。(2)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对新人院或转入患者按入院评估表内容在2h内据实评估,凡是具备六大危险因素之一者,均要求建立床头翻身卡及使用动态病情评估表。对≤8分者作为书面交接班对象,并严格床头交接病人皮肤情况。(3)按病情分别预防。全院统一制定了压疮的预防措施,按护理程序实施如加用气垫床、局部按摩、定时有效翻身及正确摆放良肢位等。(4)实行有效监督管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护理措施,护士长每日进行检查,查看评估是否全面及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得当、记录是否完善,通过动态检查来评价预防结果是否有效,并及时修订预防措施。
2 结果
1242例患者未发生1例压疮。低于2006年同期患者的压疮发生率5%。
3 讨论
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的重视和防患意识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根据压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内护理界的观点认为压疮发生率的标准为0,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也是护理中难点,因此护理人员对压疮问题的重视和预防意识的提高是防治压疮的基础。[1]在压疮高发的骨科病区中,每个当班护士只有绷紧弦,对压疮有高度充分的认识,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每个护士掌握评估表及干预措施是预防压疮必不可少的。通过骨科病区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对高度以上患者进行重点预防是防止压疮发生的有效措施。当班护士掌握评估表并应用护理程序对入院患者全身情况充分评估或筛选,确定易患人群,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压疮发生的可能性。根据评估情况制订出预防压疮护理方案,各班护士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措施,避免了传统的对压疮发病潜在危险评估缺乏量化指标和事后护理的缺陷。同时护士长加强监督管理,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协助调整护理方案,使护理措施不断完善,提高了全科护士预防压疮的意识和能力。
筛查危险因素,做好健康教育是预防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我们针对具备六大危险因素之一的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压疮的危害,并掌握预防压疮的相关知识要点,从而使他们能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我们为其制订的预防措施,最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真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76-01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粮食作物。影响水稻生产的 因素很多,其中病害问题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之一。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报道的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 载的达70余种,在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并造成重要经济损失的病害有20余种,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最 大,流行频率最高,危害程度最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该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发病症状
1.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2.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
3.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4.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
二、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人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光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三、防治技术
1.种子处理: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2.水肥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术。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
3.生物防治:在稻瘟病常发期,将 稻瘟康 按300—500倍液稀释,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防治:将 稻瘟康 按300倍液稀释,并添加适量渗透剂如有机硅等,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3天用药2次。稀释800-1200倍均匀喷施;稀释800倍-1000倍均匀喷施;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天后再用特效杀菌剂门神800倍液喷雾防治。咪鲜胺防治叶温时期在7月上、中旬,叶瘟发生初期用药,每公顷用高科25%氟硅唑咪鲜胺0.75-0.9升对水喷雾或45%咪鲜胺0.42-0.5升对水喷雾,一般隔一周再喷一次。
参考文献
[1]杨林,陈沫,杨晓容.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农技服务,2013,07:743+802.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84
近年来,玉米粗缩病在一些地区呈现出流行趋势,给玉米种植户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相关人员还应加强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的分析,并且采取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便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
1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
1.1 气候规律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冬季干旱和秋季高温的气候条件下,灰飞虱带毒率和发生基数都较大,容易导致玉米感染粗缩病。如果春季遭遇干旱,玉米出苗和生长都较为缓慢,也将导致粗缩病的敏感期遭到延长,继而为病害的发生提供更大的几率。
1.2 播期规律
从播期上来看,处在不同播期的玉米发生粗缩病的概率并不相同。如果播期正处在灰飞虱迁飞的高峰期,同时又处在玉米的敏感期,就会发生严重的粗缩病害。如果能够避免在灰飞虱成虫高峰期播种,则能够降低粗缩病发病率。
1.3 耕种规律
从耕种角度来看,采取不同的播种方式和茬口将对播期产生影响,从而对玉米病害的发生产生间接的影响。相较于直播田,玉米套种田和营养钵移栽田发生的粗缩病更为显著。此外,相较于采取复杂耕作制度的地区,采取简单耕作制度的玉米田发生的粗缩病较轻。
1.4 作物规律
从作物选择方面来看,各地区推广的主要种植品种并不相同,而各品种的粗缩病抗性不同,感病程度也有所区别。从整体上来看,尚未出现具有较高抗粗缩病能力的玉米品种。而粗缩病之所以会成为流行病,则是由于大面积种植不抗病或抗病差的杂交玉米品种。
2 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
从本质上来讲,玉米粗缩病的传播主要依靠灰飞虱。一旦染上该病害,基本就无法控制。所以,在进行玉米粗缩病防治时,还要坚持综合防治,并且以农业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从而更好的减少和控制毒源虫源。
2.1 实现品种优选
为有效预防粗缩病的发生,还要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玉米品种。具体来讲,就是进行前期早发和抗性好的优良高产品种的选取。就目前来看,玉米生产中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种较少,但是硬粒型要比单交种具有更好的抗性。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进行金海5号、运抗1号和农大108号等耐病性良好的品种的选取。但是,考虑到各地的气候、地质条件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还要根据当地的条件进行耐病性和抗性良好的玉米品种的选择,并且避免进行单一抗原品种的大规模种植。
2.2 采取合理种植模式
在种植玉米时,还要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从而避免玉米粗缩病流行。比如在夏玉米产区,通常会采取麦收后种植夏玉米的模式。但是采取该种模式,将导致玉米遭受麦田中的矮缩病株的感染。同时,小麦也是灰飞虱的主要寄主之一,所以容易导致粗缩病流行开来。针对这一情况,还要进行种植模式的改变。具体来讲,就是可以实行合理轮作,即进行西瓜、玉米和马铃薯轮作,从而延迟玉米播期,并且降低粗缩病的发生率。
2.3 做好播期调整
在粗缩病常发地区,还要做好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的调查,并且完成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定点、定期的调查,从而进行粗缩病发生趋势的预测。根据这些数据,避免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与玉米粗缩病敏感期相吻合,则能够有效预防粗缩病的发生。比如在春播玉米时,就可以适当提前玉米播种时间,选择在4月下旬―5月初进行播种。在播种夏玉米时,可以适当延迟播种时间,选择在5月底―6月初播种。
2.4 加强田间的管理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也能够缩短玉米的感病期,并且降低传毒几率,从而使粗缩病的危害得到控制。为进行越冬毒源的消除,需完成早播玉米田的病株的及时拔除,并且实现田边杂草的防除;在田间定苗的过程中,需要将病株集中拔除,同时进行烧毁或深埋。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田间和路边的杂草清除,从而使灰飞虱的生活环境得到破坏,继而达成降低传毒几率的目的;还要为玉米增施有机肥,从而使植株的抗病能力和耐病力得到增强。
2.5 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为切断病害的初侵染源,还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具体来讲,就是对田间和周围进行10%的吡虫啉喷施,从而实现对灰飞虱的有效防治。从有关数据来看,使用该种化学药剂,能够达到60%以上的粗缩病防治效果。如果使用该化学药剂,并且同时选种抗耐品种,则能够达到80%~90%的病害防治效果。在病害常发地区,则可以结合吡虫啉拌种,并且采取苗后药剂进行粗缩病的防治。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学校机房;电脑系统;防范
一、学校机房的特点
为方便学生学习和对计算机进行管理,学校计算机存放地点都很集中,一般分布在一层或几层楼中,由于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网络拓扑结构相对简单,也缺少高、精、尖的路由器和硬件防火墙及高质量的防毒墙设备。上机人数/次数都很多,各种存储终端都在使用(软盘、光盘、U盘等).无论是属于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进行正常的课程学习上机,还是属于无所事事进行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等,其计算机使用频率都非常离,无疑会给计算机病毒侵袭带来可乘之机。成长中的学校学生由于特有的好奇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在上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会出现一些破坏系统的行为。如试验一些对系统和网络构成威胁的工具软件,无疑给计算机病毒攻击和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计算机病毒的内涵、特征及传播途径
(一)计算机病毒的内涵
计算机病毒除了与其他程序一样,可以存储和运行外,还有其他自身的特征。它一般隐蔽在合法程序中,当计算机运行时,它与合法的程序争夺系统的控制权,从而对计算机系统实施干扰和破坏作用。1、传染性:病毒的基本特征。2、隐蔽性: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比较隐蔽的地方,也有个别的以隐含文件形式出现。目的是不让用户发现它的存在。系统被感染病毒后一般情况下用户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只有其发作,出现不正常反映时用户才知道。3、潜伏性: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模块。4、破坏性:任何病毒只要侵入系统,都会对系统及应用程序产生程序不同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具有非授权性、不可预见性、课触发性。
(二)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特征
感染了计算机病毒的系统运行速度减慢甚至死机。计算机病毒一旦被激活,就立刻发生作用。触发的条件是多样的,可以是系统日期、内部时钟等。病毒的表现方式多样,有时是在屏幕上显示信息,有时表现为破坏系统数据.软件技术的所及之处,都在病毒的表现范围内。归纳起来计算机病毒发作的各自表现的异常情况主要有:
1.BIOS病毒现象
开机运行几秒后突然黑屏;无法找到外部设备;无法找到硬盘;电脑发出报错声音。
2.硬盘引导区病毒现象
无法正常启动硬盘:引导时出现死机现象;运行C盘时显示:”Not ready error drive A Abort,Retry,Fail?'。
3.操作系统病毒现象
引导系统时间变长;计算机处理速度比以前明显放慢;系统文件出现莫名其妙的丢失、字节变长或日期被修改等现象;系统生成一些特殊的文件:驱动程序被修改使得某些外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软驱、光驱盘符不显示;计算机频繁死机或重新启动。
4.应用程序病毒现象
启动应用程序出现“非法错误”对话框;应用程序文件变大;应用程序不能被复制、移动、删除;硬盘上出现大量无效文件;某些程序运行时载人时间变长。
(三)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必须要“搭载”到计算机上才能感染系统,通常它们是附加在某个文件上。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文件拷贝、文件传送、文件执行等方式进行,文件拷贝与文件传送需要传输媒介,文件执行则是病毒感染的必然途径,因此,病毒传播与文件传播媒体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
三、学校机房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由于学校中的机房计算机往往在同一局域网中,而且机房通过校园网接入互联网,网络入侵带来的威胁直接影响机房的安全。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对于群体性的计算机系统对病毒的防范,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法,阻止病毒的侵入比病毒侵入后再发现和排除它更为重要。与其无法杜绝计算机病毒,我们不如正视它的存在,采取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控制的方法,把病毒控制在不发作、不影响计算机和机房电脑系统局域网正常运行的范围’内。实践证明,这样做即可大大降低机房电脑系统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又能有效控制计算机病毒,保证公共机房电脑系统的正常运行。但这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并辅之以对机房电脑系统计算机的监控和定期维护。下面,介绍一下机房电脑系统对计算机病毒的经验及具体的防范措施。
(一) 硬件防御即为机房计算机安装硬盘保护卡
我们将机房电脑系统计算机规划为系统分区(一般为C盘)和用户分区共两个大的分区。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安装在系统分区,并用硬盘保护卡将该分区保护起来。用户分区留给上机人存储文件用,不受保护。硬盘保护卡不仅可对上机人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计算机软件起到保护作用,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控制计算机病毒。因为安装了保护卡的计算机即使误运行了病毒程序,但只要计算机重新启动,其系统分区将还原到初始状态,使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木马程序无法安插到系统中。这样可最大限度地控制计算机病毒不发作,使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更不会使计算机成为病毒源去攻击其它计算机、阻塞网络。硬盘保护卡还可对计算机的BIOS程序进行保护,以防范破坏计算机硬件的病毒。另外,机房电脑系统工作人员可使用密码打开硬盘保护卡的写保护,以进行各种系统升级和安装新应用软件等维护工作。
(二)软件防御即安装杀毒软件与网络防火墙二者缺一不可
对于安装杀毒软件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网络防火墙又是干什么用呢?说简单一点:前者防止病毒进入系统,后者切断病毒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这对于木马尤其有效。一般安装WINXP-SP2系统后或者安装网络防火墙以后上网打开QQ或者浏览器都会提示“XX程序试图连接网络,是否允许?”等类似的警告,目的就是防止木马等恶意程序访问网络。因此一旦感染木马后,如果有了网络防火墙就能防止个人资料的泄漏。同时网络防火墙也防止试图进入系统的访问,从源头切断恶意的攻击。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都熟悉的网络命令 PING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就是首先使用这个命令刺探你的网络防卫状态,获得你的lP地址,进而展开网络攻击的。但是如果使用了网络防火墙后PING就只能无功而返,同时网络防火墙还全方位的监视着系统的各个端口的动态,确保本机与网络链接的安全。目前主流的 最新杀毒软件都是不错的选择,至于网络防火墙,不同产品原理都差不多,根据个人使用习惯选择就好;例如一般的用户不是很了解防火墙的lP规则,选择系统集成的就完全可以。安装 WINXP-SP2系统,打开【控制面板】一【安全中心】启动防火墙就可以。但是如果想研究网络,想获得更多信息反馈和功能的可以选择“天网防火墙”和“瑞星个人防火墙”等等。
(三)普及计算机病毒知识
在学校学生和教师中普及计算机病毒和防范知识,使他们能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病毒疫情的现状和,特点,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防范病毒侵害的能力,从而凭自己的经验与判断尽量避免一些好奇的、无意的、恶意的操作。如a)下载一定要从比较可靠的站点进行,对于互联网上的程序、文档与电子邮件,下载后必须进行病毒扫描。不要轻易使用来历不明的各种软件。 b)来历不明的邮件决不要打开,遇到形迹可疑或不是预期中朋友来信中的附件,尤其是在邮件正文中以诱惑性的文字建议你执行的邮件附件程序,决不要轻易打开或运行。如果附件是以.VBS为后缀的文件,那么打开这个附件意味着运行一个恶意的VbsScript病毒。c)不要光顾那些很诱惑人的小网站和黄色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很有可能就是网络陷阱。不要在线启动、阅读某些文件,否则很有可能感染病毒,有时候一些病毒会悄无声息地感染计算机,在里面潜伏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发作。
四、结语
通过以上方案,我们很好的解决了机房计算机病毒防范和机房电脑系统维护工作量之间的矛盾。针对目前日益增多的计算机病毒和恶意代码,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防护措施也越来越严密,但反病毒之路还十分漫长,应该加强全社会的防治计算机病毒安全意识。如何应对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和演变,如何更加有效的防范计算机病毒是我们将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春生. 试谈多媒体教室建设[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 2010, (14) :142,147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暴发性疾病;病因分析;防治
中图分类号 S944.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67-01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Babylonia areolata with Fulminant Disease
DONG Yang FU Yi-fan LIU Jin-ye YANG He-kun FU Shu-yuan
(Hainan Academy of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s,Haikou Hainan 5702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 of Babylonia areolata with fulminant disease which occurred in 2015 in Hainan Wenchang and Qionghai culture area,summarize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armers.
Key words Babylonia areolata;fulminant disease;cause analysis;prevention measures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amarck)]俗称花螺,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e)东风螺属(Babylonia)[1],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北部湾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沿海地区均有分布。近年来,随着海南省方斑东风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日益增多,主要养殖区域的病害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初次养殖区域的病害也时有发生。本文就2015年在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翁田镇和琼海市长坡镇等东风螺养殖区域常发的一种暴发性疾病的病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探讨[2]。
1 流行情况
方斑东风螺暴发性疾病从个体发病至全池感染的时间间隔期短,从发现有患病个体开始至全池感染仅需3~5 d。一般发生在4―9月,自然情况下方斑东风螺的落地苗、标粗苗和大螺均可发病,尤以壳高0.5~0.8 cm的标粗苗阶段发病最为严重,此阶段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 主要症状
发病前期,发病池中的螺摄食正常,每天仅有几个病螺躺在沙面上,腹足呈半收缩状态,对外界刺激敏感,受刺激后会迅速缩回,病螺不吃料也不动直至死亡。发病中期,发病池中的螺开始大量出现不钻沙、侧卧,腹足部分伸出、收缩困难、僵硬发黑,对刺激不敏感,有个别病螺的吻伸出体外,吻管顶部肿胀,管内充满白色液体,无法收缩回壳内直至死亡或者部分病螺出现肉壳分离病的症状。发病后期,病螺从沙中爬出,侧卧于沙面,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可达90%。
3 病因初步分析
3.1 寄生虫检察
将鳃、血液、内脏等器官和组织从病螺中剥离进行显微镜观察,均未发现有大量寄生虫寄生。同时,对发病池的池壁和池中沙粒等进行检查,也未发现有大量寄生虫。
3.2 细菌检测
无菌条件下分别将病螺的腹足、内脏、吻等组织用海洋弧菌TCB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病原菌的初步培养和筛分,根据病原菌菌落颜色进行初判,如需确诊还需对病螺进一步做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试验。因没有进一步做细菌分离鉴定试验和组织切片,只能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上述发病症状初步判断,此病可能是由于海水中的弧菌特别是哈维弧菌数量增多而引起的[3-6],这与2011年刘巧红等[7]从海南文昌,王江勇等[8]从海南万宁采集患暴发性疾病的方斑东风螺,从其体内分离得到致病菌,经过培养分离鉴定,最终确认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鉴定结论基本一致。
3.3 环境
4―9月,文昌和琼海等地的气温达到28~36 ℃,干热少雨,加之东风螺养殖场的设计建造格局为半密闭大棚,棚内空气流动性差,形成高温高湿环境。由于水温高,投饵量大,东风螺代谢旺盛,有机质在养殖池中沙层积累的速度加快,4 d左右沙层底部就全部变黑。同时,进入4月以后,东风螺养殖场开始陆续出现发病症状,发病池的海水或病螺很少做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海水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海水水质变差,造成此病的大暴发。
3.4 管理
该病发生后,养殖户不愿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未死的病螺,加上东风螺的自残,很快全池被感染,在短短的3~5 d内会出现大规模死亡。很多养殖户防病意识淡薄,未意识到场地和工具消毒的重要性,受经营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专人进行发病螺池的日常管理工作,死螺和带病菌的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水中。
4 预防和治疗
东风螺暴发性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条件性,防治此类疾病应该根据其发生的规律和特性,在螺病流行季节到来之前进行药物预防,或在饵料中添加合适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螺体的抗病力。一是每天要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的螺或死螺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发病池要做到专人管理,工具专用,定期做好养殖场相关区域和工具的消毒工作。二是未发病区域的螺要经常拌饵投喂一些提高免疫力或预防的药物,发现有病螺出现要及时停料。三是高温季节要注意控制投饵量,投喂2~3 d后要适时停料,1~2 d后再接着投喂;同时要注意保持养殖棚内的空气流通,如果气温居高不下,做好棚内的降温工作。四是定期冲洗养殖池底部的沙层和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给东风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五是治疗时采用中西药结合,使用板兰根、金银花、弧菌速消等药物杀菌,用药期间停料,加大换水量,及时捡出死螺。等病情控制后,使用EM菌、利生素等全池泼洒进行生态调控,给东风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和栖息环境。
5 讨论
随着东风螺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东风螺的病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东风螺自身的生物特点决定了其给药非常困难,目前使用的药浴和拌饵投喂2种给药方式效果都不是很好,针对此类暴发性疾病的有效防治药物还有待开发;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规模化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废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健全,这些因素都导致东风螺的细菌性疾病在主要养殖区的快速传播,表现出很强的感染性。因此,建立方斑东风螺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引导广大养殖户进行规范化生产,同时开展东风螺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将循环水养殖技术运用到东风螺养殖上,推动东风螺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6 参考文献
[1] 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4.
[2] 董杨,符书源,王国福.海南省方斑东风螺养殖业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J].科学养鱼,2011(12):39-40.
[3] 黄郁葱,简纪常,吴灶和,等.方斑东风螺吻管水肿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9(4):37-41.
[4] 王国福,张瑞姿,曾令明,等.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的防治方法[J].河北渔业,2008(8):37-40.
[5] 王建钢,乔振国.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病因的初步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0):16-18.
[6] 张新中,文万侥,冯永勤,等.方斑东风螺肿吻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J].海洋科学,2010,34(5):7-12.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