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核销专项审计报告范文

资产核销专项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核销专项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产核销专项审计报告

第1篇:资产核销专项审计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公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和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对企业资产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企业公有资产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有有资产的范围和形成

企业公有资产指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项资产和其他资产,不含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等。

根据谁投资、谁所有和谁收益的原则,企业公有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有:(1)国家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直接拨款投资所形成的资产;(2)视同投资所形成的资产;(3)转移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如财政企业主管部门集中其他企业利润再投入某一企业作,购置或建造的资产;(4)划出资金形成的资产;(5)享受减免税收形成的资产;(6)享受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7)借贷资金形成的资产;(8)从其他公有制企业或事业单位无偿调入的资产;(9)用企业利润或基金购置或建造所形成的资产;(10)有其他经济成份合资合营后增加的资产中按公有投资份额应获得的资产等。

二、企业公有资产存量的确认

企业公有资产存量的确认,以*年清产核资报表的实际存量数额为准,对帐实不符的,由企业写出说明,主管部门确认签章后,报县财政局备案。

三、企业公有资产管理及处置

停产企业在停产期间,仍要对所属各类资产进行妥善保管、维护和维修,保证安全,防止流失或损失。

企业公有资产出租出借时,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由企业制定出租出借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再报县财政局备案,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其租赁主出借收入,要首选用于下岗职工安置和缴纳职工养老金和失业金等。

企业公有资产和股权转让,要以职代会(职工大会)或股东大会批准,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入县招投标服务中心等法定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公开拍卖或竞争性转让。买卖双方达成产权转让协议后,转让产权方填报《国有(集体)产权转让审批表》,经投资主体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局审批。同时办理公有资产产权变动或注销登记手续。其产权转让收入应首先用于职工安置和缴纳职工养老金、失业金及医药费等。

企业改制时,其申报的各种资产损失和不良资产,经中介机构验证后,报财政、税务等部门审批。对待处理财产损失、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科目中的潜亏挂帐和长期投资损失,财政、税备等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予以核销;对3年以上符合规定的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和3年以下的已经形成损失具备核销条件的应收帐款予以核销;对于报废的各种实物资产扣除残值后净损失,财政等部门予以核销。

对不具备核销条件的不良资产(包括应帐款、淘汰的实物资产等)经批准后从净资产中剥离,随剥离的非经营性资产和一次性计提的各项劳动保障费用,一同办理移交手续,移交到企业主管部门管理。

经财政等部门批准核销的资产损失按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帐务,并实行帐销案存,办理移交手续,由企业主管部门管理。

企业改制时,其公有资产剥离,首选由改制企业提出资产剥离报告,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规定,报主管部门审核后,以县财政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确认。劳动社会保障局对从企业评估的净资产中剥离的职工安置人员、标准、条件进行审核。县财政局核批企业剥离资产项目、金额。

改制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核销不良资产应遵循如下规定:(1)改制方案中若涉及所属医务室、职工宿舍、食堂等无法转为经营性的非以营性资产需要进行剥离或核销不良资产的,企业在进行疟疾评估前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县财政局审批;(2)申请办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或不良资产核销时需报送的材料为:①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出具的有关书面报告;②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并附核销和剥离资产相关原始资料。

核销和剥离资产实行委托管理制度,由财政等部门委托企业主管部门管理。

企业土地使用必须符合涟政发[*]137号《县政府关于印发加强县城区土地资产管理规范用地行为规定(试行)的通知》和涟政发[*]138号《县政府关于印发加强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

企业公有资产处置申报应提交如下材料:(1)经企业职代会(职工大会)或股东大会的同意处置决议;(2)经主管部门审核的企业改制方案;(3)企业产权界定申请表;(4)企业资产剥离报告;(5)法定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的审计制造、资产评估报告、评估基准至新企业创立日期间审计报告;(6)主管部门审核的公有资产处置报告;(7)县体改办对企业改制方案的谁或评价文件。

上述企业改制材料报送齐全且有效的,由县财政局办理公有资产处置审批积案手续。

股份制企业的公有股权管理规定:

1、对原有公有制企业改造成股份制企业的,对原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委托评估,以评估后的资产作为投资入股,若公有控股的,公有股权由县财政局委托企业法定代表为公有股东代表,在经营活动中遇有扩大投资和产品转向等重大决策时,其公有股权代表应将方案报财政局审批后付予实施。

2、对已改造成股份制企业中的公有股,应按照章程中规定,对前有亏损,需用后期盈利补亏,对盈利的,要按期分红,公有股应分的红利,要按期足额缴县财政局。

第2篇:资产核销专项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制 会计政策影响 单位盈利能力

一、前言

考虑到我国事业单位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想提高整体改革效果,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和工作效率,就要对根据事业单位的运行现状进行积极的改革,实现事业单位的全面改制。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改制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改制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已经完成改制的单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不但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质量和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同时还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事业单位改制中财务资产工作分析

(1)改企转制事业单位在改制前需剥离的资产以及对剥离资产的处置办法, 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剥离的资产由其行政主管部门代行管理; 无主管部门的单位, 可由政府指定专门机构或资产经营公司代为管理。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来看,如何实现资产的效益最大化是关键,只有在改制过程中做好资产的剥离,才能达到提高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目的。

(2)改企转制事业单位的原债权、债务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 并办理有关的法定转移手续。其不良资产由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对其中需要核销的资产, 报财政部门批准核销, 并指定相应的机构进行清理和追索。事业单位的原债务经审计后, 对无合法依据, 债务责任灭失的, 应调增事业单位净资产。事业单位工效挂钩历年提取的效益工资结余、档案工资与实际应发工资差额结余等以及相应提取的费用, 都不应保留, 应调增净资产。基于这一分析,在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应明确债权债务,将原单位的债权债务进行准确划分,并明晰单位职责。

(3)采取灵活实际的方法, 解决改制成本过高, 特别是提退人员费用过高的问题。有些改制前自收自支的单位, 运转不太正常, 平均工资不高。对其提退前的养老金发放, 可由单位和符合提退条件的职工签订养老金支付合同, 以低于正式退休的标准发放养老金, 待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再按照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执行。这样, 一方面降低了单位成本, 另一方面又不降低提退人员原来的待遇, 比较合情合理。考虑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问题,在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既要保证原待遇不变,又要有效降低改制的总体成本。

(4)建立事业单位改革专项资金, 明确事业单位改革资金筹集的渠道, 以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的改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才能实现,建立改革专项资金是保证事业单位改制能够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

(5)事业单位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事业单位在改制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无形资产,要将无形资产也进行合理评估,保证事业单位的总体资产满足实际要求。

(6)建立统一管理的评估大平台, 改变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多头管理的现象。应由政府协调授权由财政部门统一牵头管理。对所有涉及多项资产的评估项目管理,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行专家评审办法。可由财政部门牵头,由不同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管理, 以解决评估过程中的分别委托带来的各种麻烦和负担等问题, 实现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透明化。从目前事业单位的改制过程来看,只有加强管理协调,做好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事业单位改制取得预期效果。

(7)事业单位清产核资、资产审计和评估结果的公示应严格按照国家关于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评估结果实行内部公示的要求进行。事业单位的改制过程应是完全透明的,在资产管理和评估中也是如此。

三、事业单位改制对会计政策的影响

(一)事业单位改制,影响了会计政策的选择

事业单位改制之后,其整个管理流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某些事业单位在改制之前,没有盈利职能,改制后明晰了职责,参与到了市场竞争中来,由此也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了影响,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选择朝着实用性和实效性发展,以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为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应认识到事业单位改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二)事业单位改制,影响了会计政策的效益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整体经营效益。从目前事业单位改制的实际推进来看,由于职责划分出现了变化,导致了事业单位改制后选择了不同的会计政策,由此影响了会计政策的整体效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所以,事业单位的改制对会计政策的效益产生了现实的影响,不但改变了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对会计政策的效益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事业单位改制,催生出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随着事业单位改制的全面推进,考虑到事业单位改制对会计政策的现实影响,在原有的会计准则制度的基础上,推行了新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高了事业单位改制的总体质量。目前新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经2012年1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2012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2号公布。该《准则》分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财务会计报告、附则9章49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5月28日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予以废止。

四、事业单位改制对单位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事业单位改制使单位具有了更强的盈利能力

事业单位改制,对原有资产进行了合理评估,主要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评估之后对现有资产进行了正确估值,实现了资产资源的整合,满足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通过资产整合,事业单位可用的资源越来越多,竞争力越来越强。

从传统事业单位的盈利来看,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属于政策性盈利,一旦将事业单位放到市场上参与行业竞争,其盈利水平大大降低。基于这一分析,事业单位改制是必由之路,只有积极改制,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满足实际需求。

结合事业单位改制成功的案例,事业单位通过有效改制,在职能发挥和社会服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由此也使自身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持续提高。因此,我们应正确分析事业单位改制对盈利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事业单位改制促进了内部改革,使得事业单位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目前事业单位的改制来看,通过全面改制,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得到了重新整合,资产得到了有效评估,由此给事业单位带来了新的局面,使事业单位的职能得到了重新定位。

事业单位在改制之后,其职能设定从国家统一规划,变成了事业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合理变化和调节,最终目的是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质量和职能履行情况。为此,我们应清楚事业单位改制目的,认识到事业单位改制对职能作用的影响。

通过对事业单位改制成功案例进行了解后发现,事业单位改制之后,其整体职能得到了有效提升,其职能得到了有效发挥,满足了事业单位的存在需要。为此,我们应认识到事业单位改制对职能发挥的重要影响。

(三)事业单位改制完善了单位内部管理体系,提升了单位的盈利能力

在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体系得到了重构和完善,事业单位在职能发挥和社会贡献上均有显著提高。考虑到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事业单位改制,提高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对单位盈利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事业单位改制将事业单位推向了市场竞争,使事业单位参与到行业竞争中,不但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事业单位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考验。从事业单位改制成功的案例来看,事业单位改制使得单位的盈利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我国事业单位改制已经成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事业单位改制已经得到了全面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满足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应对事业单位改制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正确分析事业单位改制对会计政策和单位盈利能力的影响,提高事业单位发展质量,促进事业单位改制取得积极效果,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制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元.上市公司价值与公允价值变动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李佳慧.从信号传递理论研究我国财务预测信息的自愿披露程度[J].经济视角(中旬),2011.

[3]刁立双.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动机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

[4]姜洋.会计政策变更与盈利预测的相关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