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03-02
一、茶产业在景东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景东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境内有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保护区,澜沧江横越境内,川河(红河发源地之一)纵贯全境。境内有野生古茶园1.91万公顷,栽培型古茶树(园)0.25万公顷。景东种茶始于唐代,早在唐代史书中就有“茶出银生城(今景东)界诸山”的记载。在数千年的茶叶生产发展中,创造了景东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景东茶产业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势头,这对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景东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茶叶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全县13个乡镇4.5万户24.5万人都在种茶,茶叶收入是重要的经济来源。第二,茶叶是景东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与烤烟、甘蔗、蚕桑等一起为农村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一次种植、长期受益和投入少、收益高等特点,还可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社会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景东县2009年底茶园面积达1.35万公顷,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0.59万公顷,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达0.88万公顷,绿色食品认定面积达35.46公顷。采摘面积1.04万公顷。总产量6 100吨,总产值13 945万元。
2.茶产业是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景东县山多平地少,山区面积占95.5%,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茶叶作为多年生植物,其生长受地形影响小,种植茶叶能使荒山荒坡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并且一次栽种可长期受益,在广大山区、半山区起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代替的作用,茶产业兴衰事关农民增收,关系到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景东县大部分人口主要居住在山区、半山区,而茶叶是适宜中、高海拔山区和半山区的经济作物,是山区、半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
3.茶产业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景东县选择发展茶产业,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山区、半山区以发挥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原则,本着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和谐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茶叶为主的一村一品,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茶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中介,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发展景东县茶产业的有利条件
1.技术服务体系。重视培养、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茶叶知识的积累和推广,技术和管理创新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发展景东茶产业条件优越。近几年来,茶叶试验站科技人员先后推广云抗系列、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紫娟等优良品种,形成了扦插育苗的一整套科学实用的新办法和嫁接技术实用技术。
2.产业政策。省、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根据云南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意见》(云政发[2005]62号)文件精神,结合景东县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茶产业发展规划、意见、措施、方案等文件,指导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打造“茶出银生”品牌。2004年成立了“茶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全县茶产业规划、论证、立项、发展与管理等工作。
3.需求环境。随着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茶叶的消费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消费档次不断提高。全国茶叶产销近50万吨,国内需求市场大,消费潜力不断增加。科学研究证明,茶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保健美容有明显独特功效,茶叶以其健康、天然、文化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
4.企业条件。景东县境内共有茶叶初制所146个,精制厂14个,专卖店5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有银生茶叶有限公司、老仓茶厂等,年加工、销售茶叶上千吨,茶叶远销广东、福建、上海、北京等地。并多次获国内、国际殊荣。
三、发展景东茶产业的思路
发展茶产业的战略选择是景东县茶产业结构调整和“银生文化”兴县的重要举措,主要可采取绿色经济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品牌战略、银生古城与茶文化振兴战略。
1.绿色经济战略。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应对绿色壁垒,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绿色产品以其高品质、高附加值而成为市场新宠。茶叶作为一种绿色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按照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注重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加大引进推广,扩大覆盖率,按照无公害有机食品标准生产,不断在种植、加工、储藏、保鲜、流通并进一步精细加工等方面提高水平,其必然成为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
2.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从茶园管理、施肥直到茶产品生命周期中,积极创新,使茶叶加工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清洁化生产技术方面有创新突破,通过科技创新战略来提升景东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品牌战略。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效途径。当前,茶叶数量转为区域性、结构性过剩、竞争力不强成为景东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着力打造品牌,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茶产业是景东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发展景东茶产业的措施
做好景东茶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抓住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具体做法是:
1.着力抓好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为产业发展打牢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科学管理、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的要求,稳步推进高优生态茶园基地建设,为加工环节提供优质原料。一是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实现良种化;二是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规范茶园管理,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单产;三是加大对农药、化肥市场的监管整治力度,禁止使用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化肥,帮助指导茶农科学管理、合理施肥用药,提高种植水平,明确景东县茶叶“绿色”、“生态”的品牌形象;四是加强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五是加强古茶资源的保护工作;六是推进茶园管理机械化,降本增效。。
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政策,促进茶园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种植大户;二是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统一标准对茶叶种植、管理、初加工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全面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走“农户+合作社+初制所+企业”发展路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析、责权利明确、管理规范、开拓创新力强、优胜劣汰的茶产业运行机制;三是加强茶叶专业人才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3.着力提高茶叶加工质量。一是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继续扶持银生茶业公司、老仓福德茶厂和无量山茶业公司,使其做大做强;二是以QS认证为突破口,严把加工环节质量关;三是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普洱茶加工;四是加强监管,确保茶叶产品的卫生和安全;五是积极扶持初制所技改,提升茶叶初制的能力和质量。
4.弘扬银生茶文化,打造银生文化品牌。对银生茶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系统挖掘、整理、弘扬银生茶文化。普及茶知识、茶文化,营造茶文化氛围,提升“银生古城”的文化品位。紧紧抓住普洱市普洱茶作为北京奥运会国礼的重要机遇,扩大对外宣传,着力打造“两山”生态品牌和“茶出银生”文化品牌。
5.建立领导机构,加强对景东茶产业规划与管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提高茶产业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用的认识,加大宣传,确保茶叶产业健康发展,对茶产业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协调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茶叶产业开发,做好服务。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景东茶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广东省;生产业;服务业区位熵
中图分类号:F1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8-0073-05
近年来,广东省生产业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生产业发展的要求。广东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基地,工业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有赖于投入更多且更有效的研发、市场调研与预测、电子商务、物流、会展、金融等生产业,使产业价值链由低成本的廉价劳动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延伸和拓宽。大力发展生产业将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力源。
一、生产业内涵及研究综述
(一)生产业的内涵
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的概念最早是由格林菲尔德提出。布朗宁和辛格尔曼1975年在《服务社会的兴起》一文中对服务业进行了功能性分类,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为客户提供专门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科弗和波尔斯(1989)认为,生产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他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汉森(1990)指出,生产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等方面是发挥着中间功能,其定义包括上游的活动(如研发)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我国学者李清娟等(2007)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其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它不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虽然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生产业的定义还不完全一致,但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业在理论内涵上就是指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因而也可称为“中间投入服务”或“配套服务”,它能够满足制造业、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
(二)文献回顾与评价
1. 生产业增长分析。Francois(1990)指出,生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在复杂的现代经济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生产的成本与可获得性将成为专业化所带来的递增报酬的限制条件。规模报酬的实现与经济发展的步伐均取决于生产的发展步伐。富克斯认为,现代经济成长与服务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他通过研究美国1947―1958年的投入产出表,发现各主要服务行业作为对农业和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占全部产值的比重都提高了,其中金融服务、商业等所占比例提高最为迅速。刘重(2006)认为,最近二十年来,全球生产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也改善和提升了产业结构,带动了产业升级。
2. 生产业空间区位研究。办公区位研究是国外最早进行的关于生产业领域的区位研究。办公场所是生产活动的载体和空间。关于办公区位研究最早出现在1927年纽约的规划研究中,这一研究描述了这一行业区位模式的中心性倾向,研究还指出,尽管办公区布局在纽约市中心区占绝对优势,但更常规和地方化的办公活动在整个都市区显得比较分散 (Haigh,1927)。Marahall & Wood(1995)指出,生产业的区位模式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与接近相关的因素主要是接近客户、同行和外部信息;与易达性相关的因素主要是考虑交通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合格职员;与环境相关的因素是更多考虑城市文化、社会和居住环境、充足的高质量办公设施及有利于维持高质量服务的市场环境。Sabourin Paul David(1998)系统研究了广告服务业在大都市内部的区位特征,得出了广告商和他们的供货商在空间上的前向连接和后向连接的区位特征。Yuzhou(1998)在研究洛杉矶华人生产业区位时,发现会计工作室集群在华人中心商务区,主要是受华人顾客导向型网络的影响,这一类服务业的布局更多地考虑中心性和接近顾客。
3. 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Petit(1986)从劳动分工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认为生产业发展只是制造业或工业生产在分工方面的延伸。格鲁伯、沃克(1989)则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说来阐述生产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奥地利学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不仅需要使用更为专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资本,生产步骤的增加也增加了中间投入的数目。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原料采购等为上游环节,生产加工装配等为中游环节,而产品分销、营销管理和售后服务为下游环节。其中,上、下游这两个环节以及贯穿于三个环节当中的供应链管理,基本上都属于生产,恰恰正是这些生产,一方面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产品差异化的基础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
4. 战略与政策研究。吕政等(2006)基于产业互动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并认为中国需要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来促进生产业的加快发展。高传胜、李善同(2007)从服务业、制造业以及市场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制约二者互动发展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二、广东省生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近十年的广东统计资料,笔者对广东省生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统计资料中没有专门对生产业进行统计,因此不能得出生产业的准确数据。但是根据李善同(2008)以“中间使用率”和“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的平均值为标准,结合生产者服务的内涵,并参照我国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特征比较明显的生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通过这些行业的发展数据,我们可以对广东省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做出分析。
1. 生产业总体规模较大,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以来,特别是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工业增长减速的情况下,以生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保持广东省经济的较快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省生产业的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广东省生产业增加值为10 810.93亿元。2000―2009年,广东省服务业平均增加值年增长速度为47.59%,10年间增长达4.7倍之多,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0 267.9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57%,比1995年上升了1.25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服务业增长对广东省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63%。同时,广东省生产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2000―2009年间,广东省生产业的增加值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45.7%,增加了14倍多(见表1)。
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9―1985年的35.9%提升到“八五”时期的最高水平63.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后逐步减弱,2006―2009年平均为55.7%。第三产业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5年)的38.2%稳步提升到2006―2009年的42.4%。1978-2009年服务业波动系数为5.3%,低于第二产业的7.9%,特别是1996―2009年服务业的波动系数仅为1.3%,远低于第二产业的3.3%,服务业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工业,随着服务业总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起着稳定器作用(见表2)。
2. 生产业就业容纳力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而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服务业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途径,这就使人均收入提高得以保证,社会总需求稳步增长,使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如果没有服务业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社会总需求必定会降低,发展将受到阻碍。
通过比较2003―2009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及构成结构(如图1、表3所示),我们会发现,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从2003年的27.7%逐年上升,不断增长。到了200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1 855.73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2.83%。服务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长,表明了服务业在保持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的同时,2003―2009年,广东省生产业人数也增长迅速。2003年生产业人数为633.56万人,2009年生产业人数增长为1 062.5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96%,为广东省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人数增长最多,从418.91万人增加到701.69万人,7年间增加了282.78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数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2.63倍。金融业和保险业属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数并不多,但从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该行业今后的就业吸纳能力非常高。
3. 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占GDP比重下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从2004年的4.4%下降为2009年的4.04%,批发业和零售业从2004年的10.5%下降为2008年的9.9%,下降了0.6个百分点。现代生产业比重不断提升,从2004年的11.1%提升到2009年的29.4%,上升了18.3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批发零售业仍占服务业较大份额,但其比重不断下降,从2004年的23.9%下降为2009年的21.64%;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所占份额不断提升,从2004年的7.2%提升到2009年的12.65%,上升5.4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2005―2009年金融业保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均增长分别为67%、39%、37%,均高于同期GDP增幅。生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比重不断提升,2005―2009年生产业年均增长38%,高于同期GDP 2个百分点,2009年生产业占GDP比重27.4%,比2004年提高2.5个百分点,服务业的提升主要来自生产业快速发展(见表4)。
4.从服务业区位商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广州、深圳、东莞的区位商分别为1.30、1.11、1.07,表明广州、深圳、东莞服务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从服务分行业数据显示,行业区域优势地区分布各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位商最高的为广州,区位商为1.74,显现广州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作用。金融业区位商最高的为深圳,区位商为2.30,显现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作用。东莞的房地产业、营利业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肇庆的住宿和餐饮业、非营利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揭阳的批发业和零售业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5.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广东是全国利用外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服务业在全国也相当发达。近年来,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越来越大。2010年,第三产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 214个,增长33.7%;合同外资金额1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69.1%,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47.2%,比上年增加8.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9.71亿美元,增长5.2%,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9.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利用外资4.22亿美元,增长79.0%;批发业和零售业实际利用外资19.89亿美元,增长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9.11亿美元,下降3.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下降3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际利用外资5.63亿美元,下降31.6%。
随着中国加入WTO时间表上相关协定的实施,我国绝大多数现代服务业都以不同的方式取消和逐步削减了外商市场准入的限制。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银行、物流、咨询等生产业外商投资将迅猛增加。实际上,服务业引资增长较快已成为广东目前吸引跨国投资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广东省发展生产业思路
(一)进一步加大粤港澳服务业开放力度
香港是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现代生产业是香港的优势产业。实现港澳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与广东及珠三角制造业的结合是新时期粤港澳合作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金融业。引进香港的金融资本、金融产品和金融管理经验,促进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加快广东风险资本的培养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广东制造业的升级,使三地资金流动更加畅通和透明。其次是物流业。借鉴香港物流业管理模式、经验和技术,发展广东的物流业。再次是旅游业。粤港澳旅游业合作潜力巨大。利用港澳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完善广东的酒店、旅游点等基础设施;利用港澳国际的旅游网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实现广东、香港、澳门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跨区域的旅游路线,做大三地的旅游产业。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会展、管理咨询等方面合作。
(二)有效拓展生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积极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生产业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提高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对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风险投资公司进入生产业,促进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加大对生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生产业投资环境。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生产业领域。
支持生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大利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工具力度,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工作,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支持设立专门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单笔额度,完善的监管制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推动生产业集群化发展
要积极改善产业配套条件,推动适合开展产业集群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集群的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主要措施有:
首先,引导生产业向产业园和重点功能区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生产业集聚区和生产业功能区,通过载体建设引导生产业向集聚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已有的产业集群进一步突出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新培育的产业集群要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做好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完善服务功能。
其次,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加强联合和开展协作。通过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构建企业优势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服务企业之间、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有效合作,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互补互促、融合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
(四)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体制,为现代生产业的快速高质发展提供合格人才
生产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是生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生产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与沟通上。实际上,生产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生产业的发展要求社会提供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操作的人才。这些人才的输送仅仅依靠现有的办学模式是满足不了的。因此必须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做法,树立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比如,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培训的新模式,而不能简单地由学校“闭门造车”。总之,要从认识上把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并努力创新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体制,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BrowningHC, Singelmann,J.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M].Springfield,VA: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1975.
[关键词] 数字音乐 音乐版权 在线下载 发展路径
一、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概况
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在线音乐市场为例,调研机构iResearch的数据显示,美国2005年在线音乐销售量为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74.5%,2006年继续增长至8.8亿美元;而2006年中国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仅为1.13亿元。因此,探询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明确其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对于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问题尚未解决
盗版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据统计,在中国7200家音乐下载网站中,仅有10%左右获得了唱片公司的授权。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MP3,唱片公司的音乐在网络上被无偿使用。为此,唱片业和互联网产业之间因为版权纠纷而官司不断。2005年,国内最大的免费音乐下载网站之一音乐极限接连被新力、华纳等多家唱片公司告上法庭。2006年初,百代、索尼BMG、华纳及环球等唱片公司起诉百度MP3搜索服务侵权。2007年3月,因认为侵犯自己著作链接权,全球四大唱片集团旗下的11家国际知名唱片公司将雅虎中国的经营者——阿里巴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并索赔经济损失550万元。
2、正版音乐网站利润微薄
就国内在线音乐网站的发展而言,为数不多的正版音乐下载网站的获利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盗版行为挤压了正版音乐网站的盈利空间。二是音乐网站的分成较少。据了解,正版音乐下载网站所得收入除了要分给网络运营商15%~20%以外,剩余部分还要与唱片公司对半分成,网站只能获得最终盈利的三至四成。第三,网站的支付方式成本较高。原因在于许多消费者对费用较低的电子支付方式仍存在较大的安全性担忧,大多数用户目前是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网站为此要向电信运营商缴纳15%左右的费用,这无形中增加了网站的负担。
3、在线音乐付费消费的习惯尚未形成
尽管目前国内日益重视版权保护,但是用户多年养成的在线免费听歌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通过网络免费下载音乐依然是近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艾瑞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通过互联网直接下载或收听音乐的用户达1.19亿人,但付费用户仅有150万左右。新浪网的最近一次调查则显示,仅有7.26%的人接受音乐收费下载服务,其他逾九成的网民更愿意接受包括正版或者盗版在内的免费视听服务。
另外,国内音乐可供商业化的内容不多,用户缺乏数字音乐网上购买和支付的电子商务体验等也是导致付费下载面临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目前并不指望用户付费下载歌曲,而是希望通过免费的音乐服务,分享由巨大人气带来的广告收入。
三、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思路
1、加强音乐版权的保护力度
(1)版权保护是数字音乐市场取得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从全球范围来看,2006年全球合法音乐下载的数量达到了7.75亿首,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89%,网络上提供正式下载服务的音乐数量已经接近400万大关。因此,虽然免费下载成为近期潮流,但正版音乐的付费下载仍将是未来在线音乐市场健康运作的基础和主流。据统计,2007年,美国在线音乐市场的主要收入将来自于付费下载,比例可能高达82%。新浪和五大唱片公司目前正在评估收费下载业务的可行性,以期进行付费下载方面的尝试。 (2)产业环境方面,近年来中国打击盗版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重视“版权”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收购唱片公司、签约歌手、买断歌曲版权等方式由服务提供商(sp)向产业链的上游——内容提供商(cp)转变。可以看出,数字音乐下载服务正呈现出逐渐规范化的趋势。而一旦版权问题得到解决,数字音乐,尤其是在线音乐将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站的下一个盈利点所在。
2、打造数字音乐生态链条
数字音乐的浪潮正在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网络运营商、音乐服务提供商、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等应加强合作,在共同壮大产业的同时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唱片公司与互联网企业由对抗走向协作的结果是,唱片业和互联网络实现“双赢”:利润不断遭受盗版侵蚀的传统唱片公司不再单纯依靠收费下载获得盈利,而是通过免费的互联网传播来加强歌曲的影响力,带动其衍生产品(如铃声、演唱会)的销售,并由此牢牢控制住数字音乐的内容生产环节;门户网站借机进一步打造网络广告平台,并有望扭转无线业务持续下滑的趋势。百度继2007年初与emi百代合作之后,又于2007年7月宣布与滚石唱片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拓展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就是很好的范例。根据协议,滚石授权百度使用其所有华语歌曲,供网民在百度mp3搜索上免费试听,而滚石和百度将为试听页面设计广告位,并对广告商的赞助进行分成。通过广告受益的唱片公司可以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内容,这些高质量的内容又保证了巨大的网络流量,继而对广告商产生更大的吸引,如此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音乐产业“生态链条”。
3、完善网络平台,重视内容资源
搭建成熟的在线和无线网络营销平台,形成成熟的收费渠道,利用强大的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是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当前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的规范以及3g技术的发展,用户对音乐随时随地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在线音乐和移动音乐将呈现紧密融合的状态:用户通过手机听音乐,通过pc来管理音乐和进行交互。新浪乐库的推出,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用户在免费享受视听服务的同时,可以便捷地使用手机铃声、彩铃、ivr等无线音乐服务进行歌曲下载。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数字音乐在无线和在线上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但数字音乐服务不能再仅仅着眼于挖掘音乐文化内涵之类的高端应用,加大正版曲库的数量,方便用户注册,提供音乐、资讯、社区等多种服务,加强网站在web2.0方面的表现等简单、易用、经济的在线音乐服务将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4、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内,数字音乐行业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洗牌。因此,除了以新浪乐库为代表的“免费视听+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以外,数字音乐产业链中的参与各方还应努力探索既符号中国数字音乐发展阶段,又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多样化商业模式。而在线音乐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其他服务,如手机、游戏、博客、即时通讯等有效地融合,将音乐平台网站、社区网站、娱乐门户网站、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等有效整合,以形成明确的盈利模式。可资借鉴的商业模式如:与电视传媒、唱片公司等结盟,网络公司直接介入原创乐坛,开办原创音乐大赛,推出代表公司形象的网络歌手,发表原创音乐的a8模式;将数字音乐与博客或聊天工具捆绑,付费会员可以在博客上或聊天过程中收听歌曲,使用背景音乐,与聊友共享歌曲的腾讯模式;数字音乐与电子杂志结合,唱片公司借此宣传、发行正版曲目的电子杂志模式;与华纳音乐、索尼bmg等唱片业巨头,华友世纪、掌上灵通等大型sp,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手机终端企业合作,采取免费体验、多首歌曲打包收费、和唱片公司联合发行单曲促销的中国联通模式;将广受用户欢迎的社交网络、博客网站等转换为数字音乐商店,通过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带动音乐“粉丝”从其个人网页上传输音乐,再通过歌曲后面放置的购买按钮,使每个粉丝成为一个音乐零售网点的扁平化“自动销售机网络”模式;等等。
四、结语
数量庞大的潜在音乐受众群体,无疑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当务之急是顺应时展潮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确立正确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这一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1.62亿,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4430万人。在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中,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这三项代表性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都很高,其中又以收听或下载过网络音乐的网民比例最高(达68.5%)。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路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
[4] 谢静:腾讯走数字音乐正版化之路 称已实现盈利.国际金融报,2007-7-11。
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要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组合良好的优势,把我省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振兴装备制造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我省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加快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强合作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传统材料产业的升级和新材料产业的加快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注重集群效应,加快形成材料产业集群、技术集群和人才集群及其良好的互动,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材料产业链、形成材料产品群,实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新材料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我省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一是依托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群),如铝、磷、聚氯乙烯(煤)等资源型材料产业;二是集成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品)群,如电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三是按照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理念,构筑循环经济材料产业发展模式,如组合“煤-电-磷”资源,建立“肥-氯-碱”产业(品)链(见朱家骅,贵州省技术创新院士行论文集,中国工程院,2004年12月)。
我省材料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模式:一是依托已有基础,促进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的发展壮大,形成有技术整合、集成的能力,构建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互动的产业技术链。二是面对中小企业,建立共享平台,提供有效技术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贵州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材料强度重点实验室、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依托相关平台凝聚人才、集聚技术成果和信息,为中小材料企业的创新及成果转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三是加强国内外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及产业化,围绕我省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注重省内外、国内外人才团队的技术成果及项目的转化和引进,迅速提升我省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加快材料产业聚集的形成。
我省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要注意用高新技术(信息自控技术、超微粉技术、表面改性技术、高效分离技术、超净化技术、新型装备等)改造和提升材料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材料产品质量,加强原材料生产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及应用,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做强做大材料产业。二是要围绕我省的磷、铝、钛、煤等资源和产业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品、新材料、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是最关键点!三是要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攻关,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落实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循环经济产业框架的形成,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材料产业的整体价值及竞争力。四是要重视对资源勘探和选冶的投入,开展优势资源的地物化遥快速高效勘察及矿床定位预测技术研究,加强对磷、铝、煤等资源的勘探工作,为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战略储备;开展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低品位矿采选冶和矿石伴生有用元素提取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转化,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综合利用率。五是要加强材料产业与制造业的结合,加强制造业中的关键材料及其精密制造与加工技术、清洁生产相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高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装备的质量水平及市场竞争力,用新材料和材料的新工艺、新技术来提升和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带动新材料产品的研发、拓展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形成新的材料产业群。(作者系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摘 要: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本文立足四川藏区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提出了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四川藏区;文化产业;思路
一、概况
四川藏区地理上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以高山峡谷、高原山地为主, 行政区域由“两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一县”(木里县)共计32县构成,土地面积25. 01万km2,是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四川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长期滞后于四川乃至全国藏区平均水平, 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由于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是长江、黄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四川藏区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必须要立足于特色和生态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文化产业就承载了四川藏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状况
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四川藏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神奇的宗教文化资源和特殊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巨大宝藏。以藏戏、康定情歌、巴塘弦子、甘孜踢踏、新龙锅庄,等为代表的歌舞戏曲绚丽多姿;藏族史诗《格萨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尘埃落定》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学闪耀文坛,藏历年等民族节庆特色突出,藏族德格印经等民族工艺享誉国内外,白玉戈巴父系文化等民族风俗独具特色,自然与民族特色文化交相辉映。
2.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四川藏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规划了发展的重点和蓝图,形成以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制造、特色节庆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甘孜州提出构建“县县一特一品一台一队一中心”的“五个一”文化产业体系;阿坝州借力灾后重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提出了构建“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布局的工作思路。在文化品牌的建设上也初见成效,“阿西土陶”、“白玉河坡藏刀”、“色达藏戏”、“藏谜”等文化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思路
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始终围绕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大局,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把握“文化经济化、文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强调产业协调发展,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旗帜鲜明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关系,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在富民安藏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核心,在产品打造和品牌塑造上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既不贪大求洋,也不混搭求奇,以民族特色作为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吸引力的产业之魂。
三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产业化开发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促传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双赢”。
四是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和档次,用旅游彰显文化内涵,促进二者相融互动、共同繁荣。
四、发展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1.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在四川藏区,要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通过大力发展区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工艺品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以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积极培育藏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安多文化、嘉绒文化,整合格萨尔文化、戈巴文化、情歌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依托藏区丰富多彩的歌舞,如锅庄、弦子、踢踏、热巴、山歌以及藏戏音乐,大力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演艺娱乐业,以及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开发相关藏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工艺品产业。
2.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按照资源配置的集中度和项目的辐射力,做好四川藏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投资建设一批发展水平高、集聚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发挥项目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大投资和项目管理力度,把现有项目做实做深做强。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增强四川藏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利用好展会平台,做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推动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益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大藏区文化产业项目工程,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3.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着重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承载作用。
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建设文化名镇、名街、名村,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区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发展演艺娱乐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数字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研发创作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影视剧目、实景演出以及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体验情景剧目。三是发展民族工艺品业,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基础上,开发文化用品、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工艺品产业。四是发展创意设计业,促进民族文化元素与音乐制作、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家居装饰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围绕四川藏区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世界级摄影基地。
4.培育文化产品品牌
充分利用藏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关键词:肉羊产业;繁育体系;科研平台
中图分类号:S82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82-02
1朔州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朔州市是一养羊大市,全市目前肉羊饲养量达480万只,其中出栏350万只。朔州市肉羊繁育体系和肉羊繁育体系方面的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目前朔州市肉羊业存在的“两多两低”问题。“两多两低”指基础母羊数量多,产羔率低;越冬羊数量多,出栏率低。朔州市目前农村饲养羊品种主要为蒙古羊,全市存栏基础母羊120万只左右,年消耗饲草90万t,大约相当于全市作物秸秆的85%以上。朔州市当前每年约有150多万只羊越冬,每个越冬期需消耗饲草约4.5亿kg,相当于18万头奶牛的全年饲草量。目前,8~9月龄体重约30 kg左右,屠宰率48%~50%,净肉率36%左右。朔州市尽管养殖数量很大,却没有自己的品牌,曾引进小尾寒羊等,但不适合当地肉羊业的发展。因此,找出适合朔州市肉羊产业发展的路子成为当务之急。
2朔州市肉羊产业发展思路
2.1总思路――搭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科研平台
充分发挥省内专家技术合作优势,通过整合市域范围内有一定基础的种羊场,采用联合育种制种的方法,形成核心种羊场、繁育扩繁场和繁育基地三级制种体系,通过五年的努力,培育出适合朔州市需求的肉羊品系,最终实现母羊产羔率150%,一年三胎;只均肥羔羊胴体重增加5 kg。规划届时全市基础母羊200万只,年提供育肥用羔羊400万只,每个羔多产10 g肉,多产肉2 000万kg,增加收入8亿元,净利率增加4亿元。
2.2朔州市搭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科研平台具备的条件
(1)山西省、朔州市在肉羊繁育上技术力量比较强,拥有一支踏实苦干的科研人员,集中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山西省农业厅、朔州市县两级畜牧局和部分羊场,从技术力量上讲完全具备组建一个研发队伍科研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朔州肉羊繁育体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就肉羊良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2)朔州市一部分种羊场已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多年种羊繁育探讨,取得了部分成果,目前已在建设、准备运行的有8个种羊场,为搭建育种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朔州市优秀种羊需求量特别大,朔州市是华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肉羊基地,伴随发展,种畜需求越来越大。若按2020年羊饲养量800万只计算,全市每年需种公羊3万只,母羊50万只,因此种羊市场不成问题。
2.3肉羊繁育体系研究平台的设立
(1)机构设立。拟在朔州市畜牧局成立肉羊繁育体系研究室,研究室下设:①肉羊生产配套系父系培养项目组;②肉羊生产配套系母系培养项目组;③生态型肉羊育肥配套技术研究项目组;④肉羊产业化发展项目研究课题组――组织领导、科研团队。
a.组织机构。内设名誉组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b.科研团队。拟实行首席专家制,聘任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山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山西省牧草站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为首席专家。以上专家分别负责肉羊生产配套系父系培养、肉羊生产配套系母系培养、生态型肉羊育肥配套技术研究、肉羊产业化发展项目研究。
(2)肉羊繁育体系和科研平台建设。肉羊繁育体系拟采用核心种羊场、肉羊配套系种羊场和肉种羊扩繁场三级繁育体系。
①核心种羊场:选择2~3个核心种羊场配套系培育所需纯种羊的繁殖和培育,为配套系种羊场提供羊源,培育纯种。
②肉羊配套系种羊场:拟初步选择20个,其中父系培育种羊场5个,母系种羊场15个。
③肉羊扩繁场:拟初步选择50多个。
(3)建设目标。
年提供生产用种公羊1万只,母羊10万只。
2.4肉羊配套系培育思路
按照配套系育种的技术思路,拟进行以下育种方案。
(1)核心种公羊群培育,选择杜泊羊为核心种公羊,采用纯种选育办法选育提高。
(2)父系种羊培育,蒙古羊、乌珠穆沁羊母羊作为母本、杜泊公羊为父本。经过复杂杂交、横交固定、选育提高的办法,培育出生长速度快、体质结实、肉质好、产肉率高、板皮质量高、可收性强的父系种公羊品系2~3个。
(3)母系种羊培育,小尾寒羊、京白羊、大尾羊作为母本、蒙古羊、乌珠穆沁羊作为父本。经过复杂杂交、横交固定,选育提高的办法,培育出双羔率高、沁乳性好、体格大板皮质量好、生长速度快、耐粗饲、可牧性强的母羊品系2~3个。
(4)配合力测定,选出最佳父系、母系组合推广使用。
3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搞好协作。肉羊繁育体系和科研平台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才能有效协调,市级成立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班子,相关县区以副县长、畜牧局局长组成相关领导班子。
(2)整合项目和资金,增加市县两级投入,确保肉羊繁育体系和科研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整合国家、省、市、县项目用于肉羊繁育体系和科研平台建设。市、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专家队伍的科研经费、工作经费等,用五年时间完成全部任务。
(3)建立种羊销售发放补贴机制。种羊的生产成本较高,价值大,群众在心理承受和实际经济能力都是有限的,销售中给予相应补贴,种羊价格不能高于商品羊价格的120%。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56)
摘要院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院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院F3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33-03
0 引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 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豫。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 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 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 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此外,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环保产业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范围。
我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前一两年,环保产业仪指专门从事环保没备生产和其它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单位。现在,随着国家对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环保产业还包括诸如国家各部委直属的研究院所和生态建设的企业单位等。
(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我国环保产业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产业门类基本齐全、并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体系;环境保护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构成中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主体;其中环保服务业发展最快“九五”期间,环保产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快了近两倍。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达1080亿元。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环保产业仍属幼稚产业。目前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约为1%左右,同发达国家的5%左右的比例差距较大。
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7%,部分年份甚至超过50%,大大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加大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使环保成为淘汰落后生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行清洁生产,引导工业企业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促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二、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一)进入门槛不高。
十多年来,我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二)企业分布的分散性。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得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
(三)我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我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我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和开发程度。
三、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还没有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如火电厂烟气脱硫,“七 五”期间国家开始安排重点攻关项目,“八五”开始实施示范项目, “九五”制定了宏大的实施计划,但由于配套的政策不落实,造成实施计划难以落实。
(二)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的投入应占GDP的1.5%,而我国到“九五”后期虽然达到1%,但还不能满足建设所需。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建设6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后经调整为52个,但截止到2000年底,全流域只建成运行10个,未动工建设的10个。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 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
四 发展环保产业的措施
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需求,要将中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一要靠增加环保投入,二要完善环保立法。
(一)增加环保投入。
多渠道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是实现环保产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适当支持、依法监督下,靠企业、市场运作来实现的。我国一些地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已开始探索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新机制。
(二)实施差异华战略。
我国环保企业要做大,就必须走与国外先进技术紧密合作的经营思路,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实现环保企业之间的强 强联合,并加大环保科技开发力度与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 的环境保护道路。
(三)加强环保立法。
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出现“低收益、低技术”即“双低”问题,是广东作为我国科技基础较薄弱的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参与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展高技术产业,于一定时期与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在技术和资本方面对外资存在较大的依附。这个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但若长此以往,将导致广东高技术产业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道路上不断扩张,最终沦为外资控制下的低水平配套性产业。文秘站版权所有
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变依赖外资为扶持、依赖本土企业
今后一段时期,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依赖外资的格局还将持续。这是因为我省高技术企业难以在短期快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还在继续将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基地向我省转移。只要这种状况不改变,我省高技术产业的“双低”问题就会持续。要改变这种状况,目前来说,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鼓励并扶持我省本土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使高技术企业逐渐向研发、设计及营销环节渗透,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产业增加值率。政府应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实现在高技术领域跨越式发展。近年我省已开始出现一批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的品牌企业,如华为、中兴、tcl等。今后,我省应鼓励这些企业使用自有品牌,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政府还应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支持措施,帮助本土高技术企业解决关键零部件生产中存在的困难,探索新的、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我省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与跟进能力,使我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发展中逐渐得到解决。
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体制优势吸引人才
企业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发展高技术产业,需要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作支撑。制度环境的优化是吸引高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享有政策和体制创新的优势,在科技体制改革上下了大力气,科技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也因此吸引了大批内地科技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那种由中央政策优惠带给广东的、在改革上先行一步的优势正在弱化。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广东以往具有的科技体制优势也有弱化的倾向,而广东过去就存在的科技基础条件差的弱势却相对凸现出来。目前,我省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人才的储备和质量上,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存在较明显差距,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研究开发氛围,这是我省科技基础条件中最大的不足之处。近年,外资企业已经开始将部分应用型的研究开发机构转入中国,在中国先后建立了数百家研究开发中心。由于北京、上海具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这些中心基本都建在京、沪等地,广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广东各级政府今后要在吸引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上需要加强措施,因为已经有不少科技人员认为广东现在对人才的激励措施不如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广东的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加大力度,广东能否继续保持改革优势,能否创造新的、更大的科技体制优势,是广东、特别是广东本土高技术企业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重视研发工作,加大投入文秘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