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校本课程研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研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研发

第1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校本课程建设的使命担当就是要通过对校本课程的深入研究为教育者提供教学的实践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的素材依据与“诠释范本”,形成支撑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实践样态,通过理论学习、价值阐述和技能锻炼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才。

1.1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推动因素与实际载体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前提,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般选择。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核心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既有的大环境与体制下,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却是曲折不断,尚在摸索的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实践本身就是新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具体载体,是新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与尝试。从我国校本课程的本身历史来看,大规模的推广并强调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历史并不长,长期以来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给校本课程留下多少空间,校本课程也一直在部分学校尝试着进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课程获得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各个学校相继开设了形式各样的校本选修课程,从知识拓展到技能培养,广泛契合了学生的爱好需求。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从体制保障上予以支持,很多地方甚至明确规定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学生每40人配备一门校本选修课程,且将教师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与教师的职称晋级相挂钩,作为必要条件予以强调。当前,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推动因素与践行载体,为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为新课改的推进做出贡献。一方面,要着眼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实际发展需求,以校本课程研发的自主性、灵活性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多样化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探究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开发研究人文与科学并重的综合课程,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精神价值,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的影响学生。以校本课程为试点,通过对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具体实践经验总结概括,形成一般认识,总结规律,为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提供有力促动。

1.2学生理论学习与价值认同的“诠释范本”与媒介引导

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传统应试课程作为高考的考察内容,其知识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但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整体需求。此外,应试课程设置更多强调的是政府国家的总体规划与要求,突出宏观价值取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实际需求。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性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校、地方的文化差异性。作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选择性较强,将课程设置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了学校、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来开设相关课程,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巩固传统应试课程的知识传播效果,也可以弥补其不足,满足学生对知识拓展的个性需求,成为知识解读与传播的另一种“诠释范本”。此外,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作为新改革的内在要求,本身有着体制内的保障和硬性要求,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随意课程,其课程的研发与教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一方面要保证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必须充当价值导向的“媒介”,通过校本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增强学生对主体社会价值观乃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校本课程注重差异性、强调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发展,并不意味着校本课程忽视共性和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反,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契合社会主体价值取向,反对“标新立异”地传播与社会主体价值、甚至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价值理念。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科学性以及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整体性,防止由于过于关注学生个性而导致的对学生整体特性的割裂,积极引导学生的整体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维护社会良知、守护社会精神价值的合格“公民”。

1.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要素与有力促动

众所周知,大凡名校,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不管是北大、清华这样的百年高等学府,还是黄冈、北京四中这样的普通高中名校,都有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自己精神、文化传承的独特气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历史传统、心理氛围、群体观念、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推进校园历史文化传承、强化群体身份认同、活跃校园文化学术氛围,进而影响学校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维系一个学校传承发展的精神纽带。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恰恰成为不同学校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彰显表达的一个契机。不同文化氛围下所形成的教师的独特个性以及学生的整体精神价值取向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教学反映出来,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与水平也直接和校园文化的氛围息息相关。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理所当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要素,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既能发挥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增强教师的实际研发能力,又能加强教师的团体合作,促进智慧经验的共享。在很多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往往是以团队作为单位,甚至是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研发教学,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也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传播科学且人文的知识目标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研发开设往往经过初期的筛选变得相对稳定,课程开设的基本价值取向逐渐明显,或凸显科学技能培养,强调学校“理科优势”与重视技能实践的历史传统,或注重经典国学知识的传播,彰显学校的国学底蕴,这些都构成了每个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涵,成为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之中新的“印记”。

2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路径选择

2.1用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体制前提与传统的应试课程不同,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拥有课程设置教学的自,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但是必须清楚的看到,与校本课程自主性、灵活性相伴随的则是校本课程实践之中的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必须用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体制前提,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构建长效机制,从领导、组织、实施、评价、激励等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出发,从而确保校本课程开展实施的有序进行、科学展开与效果明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首先在校本课程的组织和领导上予以保障,作为常态化的课程教学,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校本课程研发的支持力度,从物质条件上予以保证,与学校合作建立与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在学校设立对应的负责部门,明确分工,从时间保障、物质支撑、价值宣传上给予校本课程实践的必要准备。其次学校应该建立与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则,进行定期、规范化的评价活动,对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同时还必须完善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优秀精品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进行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进行积极推广,做到经验的共享互用。最后,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发展工作,针对校本课程开设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增强教师课程研发的本领,促进教师专业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2用学术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理性支撑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科学性、有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学术化的理论研究,对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基于一定的学术研究。深入开展对校本课程的学术研究,对其实践的环境要素、内在构成以及其教学对象个性的学理分析,既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理性逻辑支撑,增强校本课程实践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又可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科研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当代高中生的理性审视凸显,对事物的认知与选择更多的是基于理性与逻辑上的判断,接受知识的条件变得更加苛刻,校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术内涵与理性程度,增强知识内容的说理性是学生知识选择与价值认同的前提条件。因此,校本选修课的研发不仅要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更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将价值导向和人文内涵融合其中,特别是要彰显其学术与学理内涵,增强课程研发的档次。另一方面,由于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在实际课程教学之中容易出现主题不明、重点不清、形式散乱等诸多问题,教学过程之中的随意性较强,往往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强化学术研究的前提准备,只有不断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认知与研究,形成教学教法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更好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际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学术来提升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为保障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理性支撑也是对当前校本课程开设过于混乱、教学形式过于散漫的一个客观要求,是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淘汰“糟粕”的必然选择。

2.3用实践来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第2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 特殊教育 国家一般课程

分类号:G764

我国专门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智学校,最早创办于1984年,最初是沿用普通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随后,全国各地几百所培智学校一直都用统一的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近年来,由于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推广,以往主要在培智学校就读的轻度智障儿童纷纷进入了普通学校。当前的培智学校的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儿童和部分自闭症儿童为主。与轻度智障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无论是残障程度,还是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材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培智学校的教学需要。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且无配套的教学用书。因此,上世纪的培智学校统编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各培智学校的教学需求。面对无合适现成课程和既定教材可用的局面,近些年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顺应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2007年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建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该方案强调地方、学校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参与,在实行国家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倡导因地制宜设置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培智学校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从实践角度来看,源于培养目标和评价体制的差异,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管理更为灵活。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本文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选择、修订、改编、整合等,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的校本化实施,距今已近20年。在一项调查中,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

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北京及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培智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笔者将以上述地区的一些培智学校为例,管窥当前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生活适应课程,其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将“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该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自主研发了一套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生活适应为目标、以自助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学生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自助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以斯宾塞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开发与研究。以生活能力训练为核心,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训练内容切合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发展的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南京市育智学校提出“社会适应”导向的课程观,认为智障学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理以外,还应学习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课程的选材方向归纳为五个方面:“购物、交通、交往、体健、休闲文化”。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为“社会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建立在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及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该校坚持“生活即教育”,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确立了从基本的生存能力到较高的生存质量的宝塔式分类推进的教育总目标。

总之,虽然提法有些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有差异,但“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教学。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广为认可的价值取向,是各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所共同追求的总目标。

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因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开发的范围,可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又称完全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依据开发主体的变化,可分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依据课程开发的程序和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结合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开发范围为依据,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

2.1 全科课程开发

当前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组成。但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一般性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培智学校实行全科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是指,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一般以《中度弱智儿童训练纲要》的精神为基础,根据《纲要》提出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相应的教材。全科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以核心课程统领。安华培智学校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健康为辅助课程,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特长训练、实践活动为选择性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系统。该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研究制定从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的培智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按学习领域将课程划分为:(1)基础性课程(语文、实用算术、美育);(2)功能性课程(感知、康复);(3)技能性课程(自理、社会适应、常识、劳动技能)。这与南京市育智学校以及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类似。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社会化课程、体能课、图形操作课、情绪分化课。

一体化课程。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为智力、语言、情绪障碍的学生以及孤独症、多重残疾的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括社会技能、沟通、认知、劳动、运动、娱乐休闲等六个教学领域。

上述全科课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采用主题教学、活动统领各个领域和各个科目。这说明培智学校都较为重视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然而,培智学校是否都具有进行全科开发的能力?所开发的课程是否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契合?怎样凸显校本课程的特色?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一直存在。

2.2 部分课程开发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课程内容,仅对某一科或某些学习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地方区域优势和生源特点,通过对课程的改编、整合或重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比较典型的部分课程开发的例子有: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智障学生开展适合本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缝纫、编织等加工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侧重于智障学生的艺术休闲课程开发;大连市中山培智学校开发的智障者工艺美术课程;海淀培智学校开发的社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基于智力障碍学生人际交往潜能现状和初职校现实的问题背景,开发了适合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人与社会课程,等等。

3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与问题

3.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得以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3)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书面成果丰硕。以安华培智学校为例,该校已经编制课程文件8册,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网络手册(试用)》和《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试用)》等成果。此外,该校编写完成了学前、义教、职高三个学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计113册。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4)一些培智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以课题促课程开发,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宣武培智学校依托“培智学校包班制班级中生活化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等市级课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5)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改经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理论依据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估方式等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6)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增强普通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性的试点,有利于推进融合教育。

3.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较差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然而,培智学校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在工作日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相当数量的教师只能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发校本课程。这种疲于应付的状况,不利于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势必也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培智学校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难以胜任全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研究发现,仅有36%的培智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63%的培智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一个培智学校的教师曾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校本课程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此外,在资源和经费方面,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

3.2.2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于国家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很大一部分培智学校没有充分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不管学校自身条件怎样,都一门心思完全重新开发全科课程,并以此开展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已经超出了校本的范畴和职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不等同于学校零起点的独立全科课程开发。以一个学校的力量,力图完成国家课程的任务,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校本研究上,违背了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势必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从学校内部来说,有个别培智学校甚至在没有课程论证、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的情况下编写校本教材。还有为数不少的培智学校未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规章制度。组织零散,使得学校内部沟通不畅,教师们各自为战,各年级之间容易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遗漏知识点等现象。

当前,有一部分培智学校有自己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和修订。但这些评估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轻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再者,已有的评估往往是学校自评,只有少数培智学校是由校外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校本课程评估,这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总的来说,我国缺乏比较科学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作为监督和管理的依据,是造成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合作和共享意识淡薄,特色不明显

从已有资料来分析,仅有少部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学前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教育课程及其他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方面。其他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整体上不够明显。不但总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实施教学的内容、计划、流程也趋于相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智学校之问关于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学校之间往往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浪费了成本,又影响了质量。重复性高,水平低、无特色成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硬伤。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方面,一些培智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作为保密材料,仅用于学校自编“教材”;也有的培智学校重视成果的公开出版,力图大面积推广。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相当缺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如果能通过校际交流,将各自校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其效果和价值将更大。

4 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性的建议

4.1 增强国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导和管理

课程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拼盘,而应该认真选择,精心组织,严格监管。当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的状况,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校本课程的督导机构,定期组织专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定义将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实施方式。培智学校需要在“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这一核心问题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同时,国家应该主动担负起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修订的责任。当务之急,就是组织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专家,做好培智学校国家规定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以缓解培智学校各自为战进行全科课程开发的压力。

4.2 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沟通与合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校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以提升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其次,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同一个地区的培智学校可以分工协作,各校分别承担一两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做到术有专攻,时间、精力上有保证,校本课程的特色也会更明显,对提升质量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国内外培智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借鉴普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而较少关注国外其他培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模式。事实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经验,再结合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拓宽思路,打破自身课程开发的瓶颈,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四,是培智学校与特殊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合作。要达到有特色、高质量的目标,校本课程改革必须以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基础,培智学校有必要通过与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领域的专家合作,促进教师们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4.3 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课程开发将是持续深入的过程,开发的程度越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多,对各种支持系统的要求也越高。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要使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学习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此外,如何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的态度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也是需要考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与教学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应该在合理配备师资的前提下,给教师们充裕的科研时间。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仅仅是培智学校自己的事,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信息、资源、经费、设备等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调动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

4.4 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第3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关键词:毽球;高校;校本课程;建设

踢毽作为我国一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起源于汉代,经过时代的发展,踢毽子逐渐发展成一种竞技运动一毽球。把毽球作为我国高校校本课程,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有利于丰富我国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在体育堂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空间,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一、概念和意义

(一)体育校本课程概念。

体育校本课程是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墨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他们把校本课程界定为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

(二)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经济水平、教育资源、文化背景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学生水平也各不相同,统一的课程很难全面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三)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根据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分析和定义,结合高校基础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毽球校本课程开发、使用状况的调查。经过专家访谈等,将毽球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高校普通院系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与落实的需要,提高高校学生对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各自办学的理念与特色,由本校体育教师作开发的,在高校普通院系内实施的,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毽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需要的毽球课程研发活动。

二、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从高校院系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的用途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是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之一。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基础。3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个人收益。

(二)教师主体论。

教师主体论是指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及实践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中,毽球教师的主体性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 毽球教师是课程的决策者。2 毽球教师是毽球校本课程的实施者。3 毽球教师是毽球校本课程的评价者。课程评价是指判断课程价值的过程。

(三)课程论。

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是属于课程建设的范畴,应遵循课程论的规律和要求。根据现代课程体系设计的相关理论,一般主要有三种理论取向值得我们研究:一是学科本位型,也称学科中心论。二是学生本位型,也称人本主义课程论。三是社会本位型。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应融合三种课程理论的优点,使之适应现代课程论的要求。

三、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中要重点突出“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使高校院系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使毽球校本课程开发服务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并重视个体差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析

(一)需求分析。

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应包含二个要素:一是对高校院系学生毽球需求的分析;二是对学校、社会提供毽球学习条件的分析。只有在准确把握这“两种需求、一种提供”的基础上,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才能从时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出发,构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毽球校本课程。

(二)课程的目标。

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需要及学校办学目标,满足学生对毽球兴趣的爱好。2 通过组织毽球教师参与毽球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增强毽球教师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毽球基本技术动作,体验身体控制与美感的喜悦,体验竞争乐趣,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 立足于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4 注重毽球校本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毽球游戏和比赛,培养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良好思想品质。5 在毽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不断认清毽球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编制原则、价值取向、毽球教材编写规律、毽球课程管理与考核办法,处理好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高校体育院系为了实现毽球校本课程的目标,开展得一系列活动。高校体育院系根据毽球校本课程的评估和目标,组织“毽球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让毽球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申报课程,依据毽球教师的开发能力,决定是否开课。

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是指高校体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与落实的需要,根据各自办学的理念与特色,由本校毽球教师或与相关院校毽球教师合作开发的,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毽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需要的毽球课程研发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主体论、课程论是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是高校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明确毽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校本课程开发必然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而学校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又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建立科学的毽球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机制,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2]丁念金课程论体系结构之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9):8

[3]韩和平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23-2

[4]黄宗芬,汤智。课程与教师的主体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98-10

[5]张志华.课程论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8

[6]崔允榔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协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

第4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关键词 2011版新课标 初中语文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2011 New Curriculum Version

HAO Yi

(Xi'an Aizhi Middle School, Xi'an, Shaanxi 710003)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asic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and formation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plays a positive rol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2011 edi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In this paper, the 2011 edi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clear nature of Chinese curriculum, emphasize the motherland language application, highlight the mother tongue curriculum value, carry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pirit, such as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in the wak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reform, achieve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concept "of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dea. Combined with the 2011 vers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guidance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rom"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form the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etc. Put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ed on raw, curriculum guide, multiple subject, harmonious and unifie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target, design plan,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projects, activitie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ype and "countr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approach, such as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2011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Chinese course, exploitation of school-based course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由于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所扮演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发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也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们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

“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了“实验版课标”的正确理念下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在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突出母语课程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给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宏观上的理念指导。“2011版新课标”中多处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突出母语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写字教学方面,强调在能写、会认的基础上,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美感,注重书写的育人作用。从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来看看,初中生的书写水平普遍偏低,一个班就那么几个,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电脑的普及,纸笔被键盘所取代,导致书写能力变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导致初中学生的书写较差。陕西是书法大家汇集的地方,颜柳二人的书法艺术值得初中生们,甚至是小学生们去学习。

其次是阅读方面,注重优秀诗文的学习和诵读,在学习先贤们的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过程中,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更要接受美好情感和民族优秀文化熏陶,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育人功能。温儒敏指出:“语文教育加强育人作用,必须立足于通过渗透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那些优秀的诗篇是用心情写出的历史;是用文字演绎的生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对优秀古诗文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的学习,也是和诗文的对话,是自我情感的表达。母语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道德审美,获得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断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2011版新课标”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修订之后新加入的内容,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责任。巢宗祺指出这一点“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进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平白阐述,简单机械地告知灌输让学生去接纳,而是将思想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原有校本课程新编,三是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类型大体上分为专题类、活动类与综合类三大块,以不同的开展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发展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属于广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即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拓展或删改更换。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对语文课的补充和拓展、删改更换,可以根据教材的变化,较多地选择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陕西省所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改版之后,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减少了一半,加入了写作单元,课内很难再有时间充分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校本课程可据此作适当调整。

其次,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一些老牌名校的学生基础都较好,会觉得有些内容太过简单,需要进行深入学习,老师就可以增加相应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兴趣特别浓厚的课文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或开展相关活动。

(2)整合原有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还可以是对学校原有语文活动进行整合。例如,学校经常举办的朗诵比赛,手抄报、板报的制作,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校刊校报的创办等等 。这里,要注意区别语文校本课程和语文活动的区别。语文活动一般是短时间的,或者是一次性的,没有连续系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有那些保证一定学习时间,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学习内容,经过调研――目标制定――实施――评估反思的语文活动才可以成为校本课程。

(3)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结合现有资源进行自主研发是狭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利用学校和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西安爱知中学结合学校和地区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指充分发掘西安乃至陕西地区的人文资源,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4)专题型。专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或以某一类型为中心进行开发”。陕西地域文化下试以以下专题为例:①文学专题类:《史记》《诗经》,杜诗;②名人专题类:秦皇汉武评价、人物传记;③艺术专题类:秦腔与秦风,书法与碑林。

这些专题内容可以作为演讲辩论的素材,也可作为阅读写作素材或者欣赏交流素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表达与交流,或读或写或表演,在这一过程中与经典对话,和名人谈心,与艺术交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扎实语文功底,开阔语文视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5)活动型。活动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在开展活动情境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以最直接的人文环境影响,让学生在多重感官中感受语文世界的多姿多彩,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与柔情;艺术海洋的浩瀚与深沉;历史文化的广博与厚重。从而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①文化考察:阿房宫古今、红色延安;②自然采风:山林河溪;③艺术欣赏:碑林、历史博物馆;④学校活动:朗诵、书法大赛等。

活动类型的语文课程是初中生非常喜欢的一种类型,长期以教室、学校为学习场所的学生,对室外、校外而且是风景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所十分向往。在山川河流上,蓝天白云下,看雾霭霓虹、听鸟语虫鸣、赏柳绿花红,怡然身心;在人潮人海中,雕梁画栋前,观众生百态、感历史沧桑、悟人生理想,涤荡心灵。这些都是学生们学习语文重要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学生学好语文最为潜在也极为重要的感受力的源头。这些课程资源,最能体现语文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的优势,但实施起来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6)综合型。综合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对课程内容的多样选择和综合,可以选择语文学科内的多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开发,或者是结合临近的人文学科进行开发;二是对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的综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力,以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凸显学校特色为目标进行开发的,不同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紧抓校本课程的这一基本属性,使其与国家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所应有的基本功能。

(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14页)

“2011新课标”十分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性质,并强调了汉字书写、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凸显母语教育的价值所在。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将校本教材的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象。语文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直观的形式和具体的内容来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通常来讲,教材是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审议通过才能够投入使用的,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来看,教材的开发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没有太多成体系的教材,课程的开展多以大纲、课件和讲义作为实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1999.1.

[2] 余建三.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专论平台・课改讨论,2006.

[3]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3.

[5] 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53-5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1-43.

[7]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2.

第5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肩负着教养与教育的责任,因此,学校有权做出自己的课程决定。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不用考虑“教什么”的问题,而只要考虑“怎么教”就可以了,因而导致了课程与教学的脱节。课程由专门的人或机构负责开发,而作为发生教育的真正场所,最了解学生的校长和教师、学生自己及其家长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课程决策。长此以往,学校成了一个执行“课程”的专门机构,课程外在于学校、外在于教师、外在于学生。教育成了告诉、传授、训练,学校成了“原料加工”的场所。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学校有权做出自己的课程决定,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这种决定所带来的课程责任。因此,我们有理由断言:真正的课程离不开学校——发生教育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同样也需要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这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弥补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端。遵循教育规律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看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突出专业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应通过对本校学生专业特性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五禽戏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此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内容,都可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深入开展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职业特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后的职业特点相结合,即形成体育锻炼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体育教学与职业性质相结合;体育课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让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在其学习期间成为学生热衷于锻炼的手段,培养出具有各自不同专业特点身体素质及职业性特点的气质底蕴,更可在其就业以后仍然能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特点相吻合,与其生活方式相融合,进而可以与工作和学习相辅相成、伴其终身的体育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其体育课程类型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以及指导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身体素质需求。

四、应用型本科学校领导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和支持者

学校领导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应首先了解体育教学的需要和教师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体育课程开发所需物力资源进行投资建设。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开展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属于边缘学科,不像专业学科那样备受重视,但现在国家教育部一项项有关提高大、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文件不断传达下来,“阳光体育”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应例外,校领导同样要把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谈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谈到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校领导既是体育教学的支持者,同样也是监督者,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长也是对体育教师各项考评的主要决策者。

校本课程的提出表明学校层面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在课程决策和开发方面有了一定自由,改变了以前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其实,正是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得到了认可,校长对课程开发的领导和支持才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学校被给予更大的自治空间,校长所履行的责任已经超越了行政和执行的范围,校长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的重视与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领导阶层的参与与支持,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五、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

第6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关键词】校本实验课程 研究 开发 有效途径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59-01

《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学科的阐述中有这样两句话:“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对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科教学中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实验教学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生物学科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是指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生物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与场所。具体说来就是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1.研究与开发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意义

由于生物学科的独特性,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同时又具鲜明的地域性,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正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而独特的教学资源,来更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服务。《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依靠自然界可以开展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我们生物校本实验课程本着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分析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1.1“激活”课堂

可以帮助师生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让学校、社会和自然的教育素材以及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1.2体现新课改理念

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生物探究实验课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1.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实践的真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明显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由于生物实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较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动人进行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

1.4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的研究与开发校本实验课程。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的校本实验课程,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实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与开发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初中生物,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校本课程开发正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生物校本实验课程是运用生物学科为主要知识,辅以其他基础学科知识进行的有关观察、考察、种养、实验、研究等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课程。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自然,超越书本,超越课堂,将我们的视线投向更广阔的空间。

2.1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课程素材

淮安地处我国北方南端,南北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 淮安是物产富饶的淮河明珠。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 东有盛产鱼虾蟹的高邮湖、白马湖。土地资源类型比较丰富,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类,面积较大。其中水域面积达31.26万公顷。园林众多,有比较著名的铁山寺森林公园,第一山公园 ,钵池山公园 ,清宴园等园林,这些资源可作为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及鸟类的调查等实验课程的最好素材。

2.2充分挖掘当地动植物资源

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选取本地最佳的实验材料,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对部分课本实验进行替代或补充,开发出一系列颇具地方特色的校本实验课程。

3.研究与开发初中生物校本实验课程资源的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于生物校本实验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必须立足课本,密切联系本地资源和特点,这样才能开发出富有鲜明特色的校本实验课程。在研究和开发校本实验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本着这样的原则,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推进:

3.1梳理教材,选择可供开发的校本实验课题项目

首先对初中生物4册教材中实验进行分类和整理,逐一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将能够作为校本实验课题进一步开发的实验挑选出来,深入研究,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实验能够更好地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3.2联系实际,研究可供校本实验利用的本土资源

联系淮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根据不同的实验课题,选择能够利用的,同时又比较便利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第7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之前,我们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现状调研,认为学校艺术课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凡遇到重大活动或复习考试期间,总将挤占这类学科课时作为首选。二是课程保障措施不力。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艺术专职教师配备不齐,艺术活动课、艺术学科拓展课的开展受到限制。三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人才培养方面。四是课程评价单一、低效。艺术教学成果的评价恪守传统,缺乏创新,更看中眼前的效果,而缺乏长远的考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以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学校艺术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尽快建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儿童艺术学校”,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我校提出“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并走上以艺术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艺术教育创新之路。“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艺术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以及学校审美文化的整体构建。

二、改革的实施

我校“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在2002年启动,于2013年7月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历时11年。经历了校级课题“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个案研究”、区级规划课题“沙区儿童艺校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个案研究”的发展变化,整个研究过程可概括为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阶段、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阶段以及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等三个阶段。

1.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

“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从重视精品创作转向人人普及,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构建艺术课堂评价标准,以提高艺术学科课程的实施效能。

新课程改革启动后,我们重新审视、认真反思学校的办学思路:沙区儿艺虽然以儿童艺术学校命名,但并非艺术专业学校,公办普通小学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精品节目虽然能给学校扬名,却没有能让每个孩子受益。按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积极继承、发展和创新,聚焦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具体工作有三个。一是做好战略分析与决策。组织行政人员进行儿童艺校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将回收的问卷归纳、总结,以找准问题,从而弄清学校发展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明晰学校的发展机遇与办学面临的困境,最终坚定艺术特色发展道路。二是改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从学习新课程标准做起,从改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做起,从提高国家艺术课程的效能做起,既构建“真、活、美”的艺术课堂评价标准,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又开展一系列教学大赛等活动。三是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夯实基础。学校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全市一流的美术、电子琴专业教室;提出儿艺教师素质结构表,并对艺术教师进行个别化、菜单式培训,旨在采用公招、选调和聘任等方式建设全市最强的艺术学校教师队伍,最终为艺术课程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

“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进行学校艺术课程的整体重构,实现优势突破。据此,我们既采取以校为本、理念先行、课题引领、系统开发和表现性评价等策略,又确立学校课程开发策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系,人系我恒。具体工作有三个。

(1)强化科研课题引领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从校级课题到区级规划课题并上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年一以贯之,持续深化,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开发,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开发校本系列教材

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实践创新和验证改进等理念,完成了40余门艺术拓展课程的开发,并编制15本艺术类校本教材。

(3)开展艺术活动课程

为了实现“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活动,期期有展示”,我校每学期有1~3个半天的全校艺术展演,并已坚持23年。对于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我们坚持“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以实现“人人会乐器,个个会跳舞”的目标。

3.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

“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从艺术领先走向全面优质。具体理念有三点。其一,我们采取文化引领的策略,并全方位进行艺术教育硬件和审美化校园环境的改造,旨在创建全市最好的小学艺术演出剧场、功能室和琴房等。其二,我们开设美育核心课程,并将艺术课程开发模式推衍至学校的其他课程,以带动非艺术课程建设,从而全面提高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其三,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积极开发美育课程,进而形成学校的审美文化。具体工作有四个。

(1)明确艺术课程开发原则

根据国家的新课程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提出艺术课程开发的“三注重”与“三统一”原则,即:注重三类艺术课程全面开发,实现保底、实践与提高相统一;注重艺术课程整体育人,实现审美情感、审美知识、审美经历、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相统一;注重教学过程赏心悦目,实现艺术课程内容与艺术的教学方式相统一。

(2)构建艺术课程基本框架

课程建设永远是学校的核心事件。我们确立学校课程开发策略,整合校内校外、区内区外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与可选择性,并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例如,结合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3)指明艺术课程实施途径

国家艺术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特色在于:艺术学科课堂教学具有特色。基于此,我们要求教师站在艺术课程整体育人的高度,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并进行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以丰富艺术课程资源,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构建灵动的“真、活、美”的校本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校本艺术活动课程是国家艺术课程的补充,旨在引导学生把技能、体验以及综合创造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能力。基于此,我们采取整体设计的实施策略,既注重能力,又按班级、年级和校级分层构建与实施,以做到“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活动,期期有展示”。其中,班级活动强调普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年级和校级活动重在提高,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

(4)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

我校的艺术学科拓展课程类别丰富(达40余种),除了必修课,还有四大类选修课(声乐、舞蹈、器乐和美术),供学生自由组合课程,以使他们充分发展,最终落实艺术教学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4.完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改革艺术课程评价,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其中,国家艺术课程评价注重普及,艺术活动课程评价强调实践,艺术学科拓展课程评价着重提高。

三、成果显著

第8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仍然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实验素材,开齐、开足实验课,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如何开发、拓展初中物理实验课程?1.设计的实验要有如下特点:(1)“同步性”.按每一节的教学流程来编写的;(2)“实效性”.就是为了把每一个实验做好;把每一节内容学会;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素材,以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主,家庭小实验为主要补充,围绕教学的每一个流程,开发出和教材同步的实验校本课程.为了让学生树立实验的意识,教学中采用“问题引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每一个实验做好,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2.特色做法:(1)让物理习题“实验化”.(2)变“书面作业”为“动手、动脑的实验性作业”.尤其对学困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性的作业,使其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可能就成为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主要设计以下栏目:①小制作;②想想做做;③动手动脑学物理;④趣味物理.(4)加强拓展性实验的研究.以新课标编排的顺序,基本上和教材同步,让验证性、测量性、延伸性实验并存.验证性实验.如,阿基米德原理验证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测量性实验.如,用三种方法测石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延伸性实验.通过拓展性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物理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开发初、高中物理实验衔接课程.近年常出现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内容的考查.

怎样落实物理实验校本课程?以实验课程为依托,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家庭小实验为有益的补充.加大实验力度,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验机会,并且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爱做、会做实验.1.实验方法科学化.加强实验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等.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也可以通过“实验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让实验探究科学化、实效化.2.实验形式多样化.让小实验走进大家庭,是开发初中物理“魅力”实验课程的最大亮点.初中阶段的实验80%以上可以设计成家庭小实验,经常举办一些家庭小实验大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实验内容“多样化”.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既包括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又包括想想做做、想想议议、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实创新、动手动脑学物理、趣味物理等.4.实验机会“最大化”.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验次数.课标要求的学生实验一定要做好,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实验机会,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建立教室的“物理实验角”,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学生实验的平台.还可以把演示实验器材多留在教室几天,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实验机会;发扬盆盆罐罐皆实验的精神,让实验作业不再流于形式.5.实验教学同步化,实验教学常态化.以实验校本课程为依托,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精心备课,围绕教学目标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几个“问题串”,再从新课的导入、概念的引入、难点的突破等环节设计几个“实验串”,让“问题引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高效化,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育人,措施激励,优化实验效果.1.建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每小组选出两人组建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举办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等活动.选出班里的物理实验“小能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2.举办实验技能大赛.可以对某个学生实验,也可以针对某个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创新性实验设计、自制教具等项目.3.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比如,举办实验手抄报,包括设计型、拓展型、学习方法指导报;画出每一章的实验知识树;举办科技作品展活动;举办《物理就在你身边》征文比赛.每月举办一次,展示学生的实验、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建立学生实验成长档案,评选实验之星.对课堂上学生实验时的表现,学生的家庭小实验图片集,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量化打分,选出实验学习之星,并将实验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之中.

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实验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习惯,使实验学习“常态化”.

第9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

【关键词】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1.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综合大学早已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体育教育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体育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高职体育教育兼有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育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体育课程设置既要与普通高校接轨,又要具有其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还要完成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储备、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要求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培养的特殊任务。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探索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实践意义在于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特别是探索出符合天津职业大学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新途径。

2.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校本体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考核项目与标准等,进行总体设计与整体优化的组织行为和研究实践过程。

2.1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课程设计原则

(1)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必须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进行设计课程的原则。

(2)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突出实现能力目标的原则。

(3)课程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原则。

(4)课程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5)课程组织和内容必须坚持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2.2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依据和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体现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要求,依据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原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具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等特殊功能。

依据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天津职业大学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谐发展,工学结合,服务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针对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等特点,为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且每个单项课程都从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体能素质、锻炼意识以及“工学结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块设计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确定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和综合职业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职业实用体育课程设计成五个领域的模块,即运动参与模块、职业体能模块、职业综合素质模块、特殊身体素质模块和终身体育锻炼模块。

2.4 教学设计与实施

2.4.1 教学整体设计

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学中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既传授语言知识又注意培养技能,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服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我们在长期研究探索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津职业大学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确定了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见表1)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上述研究归纳的结果,规划设置了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针对性教学项目,开发出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具有职业大学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4.2 体育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健美操、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项目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电化辅助教学手段,将不易示范、动作难度大、语言表述不清楚的体育技术技能、战术演示、理论剖析以及高水平的比赛场面,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快地清楚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是突出实用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所帮助,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自然就会调动起学生自愿练、主动练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注意合理性。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在学生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大时,体育运动量则要安排的小一些,在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小时体育运动量则应大一些。并要充分体现出“选择性”、“针对性”的特点,如对长时间不活动部位选择幅度大的练习,对长时间屈缩的部位选择伸展练习,对长时间局部肌肉关节活动部位选择对称部位的练习等。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在较大强度的学习或劳动之后,进行适量合理的肌肉放松操、保健操、静力牵拉操、保健气功、按摩等活动,可起到积极性休息和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再次是强调终身性。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预防纠正有关职业病健身法的编制方法和原则,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结论及建议

3.1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各自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并实验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符合本校学生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

3.2构建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完整体系,必须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结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具有健身功能作用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之中,突出体育教学的当前效果和长远意义,真正体现各自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3.3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受职业特性的影响,对体育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研究探讨和实验构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在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健身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

3.4根据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特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研究探讨和规划构建相应的体育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自己院校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和健身兴趣需要,研究并设置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效果的体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黄政杰.课程改革.台北:汉文,1985.

[3]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台湾师大书苑发行,1999年,第4页.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王健.澳洲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简介及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