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应用

合肥学院是一所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是我校本着“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1]重点发展的系部之一。生物化学是我系承担的省级精品课程,为配合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生物化学实验室建有多媒体设施。我们作为2007年到合肥学院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三年内参与了生物技术专业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以下心得。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中的分子和化学反应的学科,也可以说是主要用化学的原理和语言在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2]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定理都是通过前人一系列的科学实验逐渐发现并确定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本中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单纯地通过板书和挂图的方式不能很直观的向学生展现出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展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把最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向学生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

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并不意味着仅仅将讲义上的内容逐条拷贝到课件上,照本宣科。如果单纯这样做仅仅是另一种形式的板书而已,从以前的“人灌”到“机灌”,起不到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目的。[4]学生往往还会因为课件的内容太多,目不暇接,精力分散,造成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下降。利用多媒体技术,就是要通过课件这个工作平台来充分地运用各种数码科技为实验教学服务,并通过多种沟通渠道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

2.应用多媒体设备服务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我系为鼓励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应用于实验教学中,给实验室配备了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等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可以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这个实验为例。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即使两名教师同时向学生讲授分光光度计的用法,每个分组二十人左右,只有教师周围的四五个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过程。而后面的学生并不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教师反复地进行教授。利用数码摄像机可以预先将仪器操作过程拍摄下来,并通过“会声会影”等视频编辑软件剪辑编译,在重要的操作步骤和节点处可以加上文字注释说明强调或者通过调整播放速度用慢动作播放。学生通过大屏幕投影观看实验操作视频,能准确掌握仪器的使用步骤。在生化实验教学中,微量取液器的使用,索式提取器的组装,电泳仪的操作等都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

扫描仪可以将参考书籍上的重要资料和图片扫描下来,通过Firework和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处理,应用于课件当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实验报告当中的问题和错误扫描下来,下次实验课前对其问题和错误进行点评。

介绍仪器设备的外形面板、观察实验现象,以及指导提取过程中,称量、研磨、过滤、定容、移液、离心等步骤的正确操作,借助数码照相机呈现图像是最佳的表现形式。[5]同时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指导过程当中,运用照相机还可以起到监督取证的作用,将学生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动作拍下来,在下节实验课前进行讲评纠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出现的异常的实验现象也可以记录下来,以引导学生课后分析思考。

通过多媒体动画来解释比较复杂的实验原理,有的生化实验原理比较复杂,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的实验中关于浓缩胶和分离胶的具体作用,加入了示踪剂的血清是如何分离的,学生单纯从实验讲义中很难理解实验原理。而通过多媒体动画,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实验原理。多媒体动画还可以用于展示仪器的运作原理,等等。[5]

3.利用现有条件与学生的沟通互动

上面所提到的课件和实验操作视频等也可以在实验开始前通过网络上传到学校建立的Blackboard网络供学生观看预习之用。我系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拥有电脑的比例还不是很高,不到10%,能上网对上课内容预习的学生不多;但是据了解,拥有MP4或带有MP4功能手机的学生比例较高,达到50%―60%的比例。现在的MP4除了视频观看以外,还常常具有阅读PDF电子书等功能。这样我们可以将仪器的操作视频转换为MP4格式给学生观看,还可以将课件或者课外资料等通过软件转化为PDF格式的电子文档供学生阅读学习。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还可以通过QQ群和飞信等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对学生在实验当中碰到的问题答疑。

4.关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科方面的基础学科,而实验教学同时又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学科方面也要求高度重视实验操作基本功。所以青年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与时俱进,[6]利用多媒体手段想法设法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生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也应当进行前瞻性的建设。如建立实验室网页等,通过实验室网页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实验的方式来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辅助。由于实验教学课时的限制,很多试剂的配制和仪器的操作过程都是由实验老师代劳,学生并没有充分参与进去。虚拟实验室的设想是将实验室中大部分常用的实验仪器的操作视频拍摄编译上传,操作的标准步骤上传,将实验讲义上传,学生可以通过点击链接而学习实验试剂的配制准备过程,实验仪器的标准操作,并可以下载保存。学生可以利用虚拟实验这个平台来学习各项技能,并且通过这一平台对其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实验设计提供帮助。[7]虚拟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在讲义要求以外的实验,并可以节约大量的试剂和实验仪器损耗。这也是未来实验发展的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研究符合教学规律的课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与学生沟通互动,并积极进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9-80.

[2]王希成.生物化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帆,肖方详,王艳林.多媒体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J].健康研究,2009,(6):236-237.

[4]范桂林,罗小丽.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J].科技资讯,2006,(33):70.

[5]沈剑敏.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79-81.

[6]高涵.青年教师如何做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J].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报,2006,(7):862.

第2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摘要】 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为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落叶乔木,全国几乎均有分布,野生或栽培,是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对其就有药用记载,可用于治疗炎症、病毒感染、跌打损伤等多种疾病。白花泡桐花的化学成分除挥发油部分外,未见报道。本文对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总结,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研究植物生物活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泡桐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全属共有7种,分别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兰考泡桐(P.elongata S.Y.Hu),椒叶泡桐(P.catalpifolia Gong Tong),台湾泡桐(P.kawakamii Ito),川泡桐(P.fargesii 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 Gong Tong),光泡桐[P.tomentosa var. tsinlingensis (Pai)Gong Tong]是毛泡桐的变种。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引种栽培。作为一种优质木材,它不仅在工农业方面有广泛用途,同时它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就有其药用记载。如《本草纲目》记述:“桐叶……主恶蚀疮著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1]。” 《药性论》也言:“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压止血,同时还具有杀虫作用。

1 化学成分

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学者最先对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1931年Masco Kazi等从泡桐叶的树皮和树叶中分离得到糖苷类化合物[2,3] 。1959年,Kazutoru 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离得到了丁香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从泡桐属植物中不断发现新化合物。该属植物中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环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黄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许多化合物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 苯丙素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化合物在泡桐属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氢呋喃骈四氢呋喃类):细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异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类: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1.2 环烯醚萜类 富含环烯醚萜类成分是泡桐属植物的一大特征,在该属植物中多以成苷的形式出现,广泛分布于桐木、桐皮、桐叶中,花中还未见文献报道。泡桐属中的环烯醚萜成分具有九碳骨架(即C-4去甲基)的环戊烷型、环戊烯型和7,8环氧戊烷型,显示了其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意义。其取代基位置比较固定,一般1位羟基与1分子葡萄糖成苷,8位为甲基或羟甲基。另外,Soern等从成年毛泡桐的叶部获得两个5,6位为双键的环烯醚萜苷,同时,他还发现成年和幼年的毛泡桐中环烯醚萜苷成分有所不同[10~14]。

1.3 倍半萜类 李志刚等[15]从毛泡桐的花中分到7个落叶酸型的倍半萜,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倍半萜类化合物,可能与该类激素促进开花,抑制种子发芽有关, 其他部分未发现。

1.4 甘油酯类 杜欣等[16]从毛泡桐的花中还分到了甘油酯类的化合物及其苷。

1.5 其他成分 从该属植物中还分离出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三萜(主要为熊果酸及其苷[17])、生物碱、多酚、单糖、鞣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另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18]对泡桐花的精油成分作了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利用GC/MS技术鉴定出许多长链及芳香族化合物。

1.6 植物激素 王文芝等[19]对河南兰考泡桐的根、茎、叶中的植物激素进行了研究,利用HPLC技术分离鉴定出了激动素、反式玉米素、激动素核酸等8种激素。

2 生物活性

2.1 抗菌作用 芝麻素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20],而泡桐花及其果实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铅沉淀去杂质制成),体外实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布氏杆菌、革兰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从泡桐属植物中分到的紫葳新苷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小浓度为150μg/ml,并认为其角甲基是抗菌必要基团[21]。魏希颖等将泡桐花的黄酮提取物作了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而对黑曲霉、啤酒酵母、产黄青霉无明显的抑制作用[22]。

2.2 治疗气管炎 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有一定疗效,临床治疗1341例,有效率为81%,其中临床控制率7%,显效25%[23]。

2.3 消炎作用 泡桐花可用于治疗炎症感染,临床报道用其治疗16种疾病计244例,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对上感、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的疗效较好,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4]。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发现泡桐花浸膏能明显延长豚鼠诱喘潜伏期,优于地塞米松(P

2.4 止血作用 泡桐属植物中所含丁香苷有明显止血作用。本品注射液用于手术70例,良效(明显止血)30例,占42.9%,有效(出血减少)26例,占37.1%,无效14例[26]。

2.5 毒性研究 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数致死量为21.4g生药/kg。大鼠口服2g/(kg·d),共21天,一般情况及体重均无异常,内脏病理检查未见中毒性病理形态改变。家兔急性、亚急性毒理实验中,泡桐果煎剂对心、肝、肾、脾、胃均无毒性病理改变。家兔灌服泡桐花浸膏或静脉注射,一般情况及食欲、体重、白细胞等均无明显变化,成人口服上述浸膏或肌肉注射,自觉症状、体温、脉搏及白细胞数等均无明显改变,但有轻度血压下降[4]。已有报道苯丙素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延缓骨骼肌疲劳、DNA碱基修复、抗凝血、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生理活性。从泡桐属植物的树皮和茎部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呋喃醌酮(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 dione-6-carboxylate),对hela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polio病毒的brunhildeⅠ型EC50为0.1μg/ml对leonⅢ型EC50为0.1μg/ml[27]。另外,咖啡酸的糖酯类化合物被认为与该植物的颜色改变有关[28]。

2.6 杀虫作用 泡桐素、芝麻素可增强杀虫剂除虫菊酯的杀虫作用,可有效杀灭蚊蝇及其幼体[29]。

2.7 其他作用 泡桐属植物还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治手足癣与烧伤、消肿、生发等功效[4]。

从以上可知,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疗效显著且具多样化,但对该属植物的成分研究多集中于毛泡桐种,其他种涉及较少,而对部位的研究则多为桐叶,皮、根,茎次之,花研究的最少。对生物活性的研究则不够深入,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确定。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67(2):28.

2 Masao Kazi,Tokiti Simabayasi.A glucoside from Paulownia. Japan, 1931, 93;735;27.

3 Koiti Iwadare. Lignin.Ⅱ.Ligin of Paulownia imperialis. J Chem Soc Japan, 1941,62:186-189.

4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5 Kijjoa A,Kitirattrakarn T,Anantachoke C. Preliminary study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aulownia Taiwaniana. Kasetsart J,1991,25(4):430-433.

6 Kotaro Takagawa.Constituents of medical plants Ⅳ structure of paulownin,a component of wood of Paulownia tomentosa.Yakugaku Zasshi, 1963, 83: 1101-1105.

7 Hiroji,Mayumi O,Yutaka S, et al.(+)-Piperitol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Planta Medica,1987,53(5):504.

8 Schilling G,Hugel M,Mayer W. Verbascoside and isoverbascosid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Steud. Z.,Naturforsch ,B:Anorg Chem Org. Chem,1982,37B(12):1633-1635.

9 Sticher I,Lahloub MF.Phenolic glycosides of Paulownia tomentosa bark. Planta Medica,1987,46(3):145-148.

10 Damtoft Soren. Biosyntheses of catalpol. Phytochemistry, 1994, 35(5): 1187-1189.

11 Hegnauer R, Kooiman P. The taxonomic significance of iridoids of tubiflorae sensu wettstein.Planta Medica, 1978,33(1):1-33.

12 Adriani C,Bonini C,Iavarone C,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ulownioside,a new highly oxygenated iridoid glucosid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J Nat Prod, 1981,44(6):739-744.

13 Soren D,Soren RJ. Tomentoside and 7-hydroxytomentoside, two iridoid glucosides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Phytochemistry, 1993, 34(6): 1636-1638.

14 Soeren D.Biosynthesis of catalpol. Phytochemistry, 1994, 35(5): 1187 -1189.

15 李志刚.毛泡桐花化学成分.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16 杜欣.毛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 Yoshihisa T,Sadao K,Kotaro T,et al. Constituents of medical plants Ⅲ Constituents of leaves of Paulownia tomentosa and Rhododendron kaempferi. Kauazwa Daigaku Yakugakubu Keukgu Nempo,1962,12:7-14.

18 宋永芳,罗嘉梁,倪善庆,等. 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 1990,10(4):269.

19 王文芝.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泡桐中的植物激素.分析化学,1984, 12(6): 531.

20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植物药有效成分分离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1 White PJ.Separation of K+- and Cl-- selective ion channels from rye roots on a continuous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J Exp Bot,1995,46(285):361-376.

22 魏希颖,何悦,蒋立锋,等.泡桐花体外抑菌作用及黄酮含量的测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401-404.

23 河南医学院,等.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河南医学院学报,1975,1:26-28.

24 张永辉,刘宗花,杜红丽,等.中药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组织作用的病理学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6):473-475.

25 李寅超,赵宜红,李寅丽,等. 泡桐花总黄酮抗BALB / 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 中原医刊,2006,33(19):16-17.

26 谢培山,杨赞熹. 救必应化学成分的研究—止血成分救必应乙素的分离、鉴定. 药学学报,1980,15 (5): 3-7.

27 Kang KH,Huh HK,Bak K. An antiviral furanoquinin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Steud. Phytother,1999,13(7):624-646.

第3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花布灯蛾;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64-1

花布灯蛾(Camptoloma interiorata)又名黑头栎毛虫,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柞树重要食叶害虫,也是一种适应性、突发性、暴发性极强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区;国外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麻栎(Quercus aeutissima)、栓皮栎(Q.variabilis)、板栗(Castanea mollisima)、辽东栎(Q. liaotungensis)、槲栎(Q. aliena)、槲树(Q.dentata)、蒙古栎(Q. mongolica)、枹栎(Q. serrata)等。以幼虫取食树木的芽苞、叶片,使树木不能正常发芽、抽叶,局部枝条失水、干枯,严重影响树木生长,连年危害,有可能导致部分幼树死亡。春季由于芽苞被取食,发叶严重推迟,远看树木呈大片枯死状;秋季由于取食叶肉,叶脉遗留,远看呈白花花一片。2011年吉林省花布灯蛾轻度发生面积1.70万公顷,中度发生面积1.51万公顷,重度发生面积2.32万公顷。发生区域涉及到通化、吉林、辽源地区的10个县(市、区)及红石林业局和辉南森经局。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mm,翅展28~38mm。体橙黄色,前翅黄色,翅上有6条黑线,自后角区域略成放射状向前缘伸出,近翅基的两条呈“V”形,其外侧的一条位于中室,较短;在外缘的后半部,有朱红色的斑纹2组,每组分出2支伸向基;靠后角沿外缘处有方形小黑斑3个。后翅为橙黄色。密厚的粉红色绒毛分布于雌蛾腹端。

卵:淡黄色,圆形略扁,卵粒排列整齐,呈块状,粉红色绒毛覆盖于卵块表面。

幼虫:体长30~35mm。头部黑色,前胸背板呈黑褐色,被黄白色细线分成4片。胸、腹部呈灰黄色,各节生有数根白色长毛,有深褐色纵线13条,臀板及腹足基部均为黑褐色。

蛹:略呈纺锤形,茶褐色,长约10mm,腹部末一节有一圈齿状突起。茧深黄色。

2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吉林省桦甸地区1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群集在树干或枝丫处结虫苞潜伏苞内越冬。翌年3中旬至4月下旬,所有幼虫全部上树,咬食萌发的芽苞,在芽苞上咬1~2个孔,钻入芽内蛀食,严重影响柞树开花抽叶。当柞树嫩叶盛发时,幼虫取食嫩叶。

6月初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在树根部枯枝落叶下作茧化蛹。6月末,蛹羽化为成虫。这段时间是灯诱花布灯蛾最佳的时机。7月初,成虫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大部分雌虫产卵完毕,卵块产在树下部1.5~3米的叶片上,卵块上覆盖雌蛾脱下的粉红色绒毛。这段时间是收购卵块、防治的最佳时机。8月初,幼虫开始出现。幼虫孵化时,从卵底咬破卵壳爬出,群集在卵块周围,然后在卵块下面吐丝结成灰白色的虫苞,幼虫潜伏于虫苞内,此时幼虫在清晨及黄昏时取食叶片,进食后回到卵块下。10月初气温下降时,虫群离开叶背迁移到树干或大枝丫处作新虫苞。10月中下旬,幼虫下树开始越冬。

3 发生规律

花布灯蛾多发生在丘陵山区,在避风阳坡处发生较为严重。忻介六(1953)报道花布灯蛾采取入土越冬的方式。陈天璘(1963)报道花布灯蛾以3龄幼虫在树干和大枝丫下做虫苞越冬,郑文云(2001)认为花布灯蛾以10龄幼虫下树入土越冬。有关花布灯蛾幼虫的龄期和其采取的越冬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4 综合治理

4.1 人工防治

采取人工采集该虫幼虫越冬期所形成的虫苞的方式进行防治。

4.2 灯光诱杀

利用该虫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成虫羽化扬飞高峰期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4.3 毒绳防治

娄杰等(2010)利用该虫幼虫具有反复上、下树的习性,在树干胸高部位设置毒绳,杀虫率达70%。

4.4 化学防治

第4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秀珍菇,又名袖珍菇、白平菇、小侧耳等,是平菇的一个变种。因品种引进来源不同,中文名称也不同,如紫孢侧耳、黄白侧耳、佛罗里达侧耳等。国内大部分省区生产以紫孢侧耳为主,其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其拉丁文学名为[Pleurotus cornucopiae (paul. ex. pers.) Roll]。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秀珍菇质地嫩脆,没有平菇的腥味,味道鲜美,是平菇家族中的佼佼者。形态上由菌丝体和子实体2个部分组成。秀珍菇多丛生或叠生,呈复瓦状,子实体分菌盖、菌褶和菌柄3个部分。菌盖有圆形、半圆形,初期扁半球形至扁平,伸展后呈扇形或漏斗状。菌肉白色、致密,菌褶白色或灰白色,菌柄光滑无毛,偏生、侧生或中间生,基部多相互连接,上下等粗或下粗上细,白色或近白色[1]。

1.2 生长条件

影响秀珍菇生长的主要因素有营养、温度、水分和湿度、光照强度、空气和酸碱度(pH值)。

①营养 野生秀珍菇一般生长在阔叶树的枯干或伐桩等上,以分解吸收枯树的木质素、纤维素而生长。人工栽培秀珍菇,多以阔叶树(硬杂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杏鲍菇菌渣等为碳源,麸皮、玉米粉、豆粕、米糠等为氮源,选用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轻质碳酸钙等为无机盐。

②温度 秀珍菇属变温结实性菇类,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发菌阶段,菌丝的生长温度范围5~30℃,以20~26℃生长最快。发菌阶段,秀珍菇抗寒力很强,在-30℃以下不至于死亡,但培养温度超过33℃时菌丝生长速度缓慢,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出菇阶段温度比发菌阶段温度低,为5~20℃,最适宜温度8~17℃。

③水分和湿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0%~65%,空气湿度维持60%~70%。出菇期菌丝体代谢活动比生长时更旺盛,需要更高的空气湿度,适宜范围为85%~90%。转潮期,空气湿度要下降到70%~80%。

④光照强度 发菌阶段要尽量避免光照,出菇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来诱导出菇。子实体伸长期、成熟期,适当减弱光照强度,有利于控制菇体生长速度,提高产品质量。

⑤空气 秀珍菇是好气性真菌,发菌期、子实体发生期、珊瑚期都要多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子实体伸长期,维持出菇房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保证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以促进菌柄伸长,抑制菌盖猛长。

⑥酸碱度 秀珍菇菌丝体在pH值3~8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以pH值5.5~6.0最好,由于发酵过程中pH值会逐渐降低,配料时一般pH值为7.5~9.0。

2 工厂化栽培技术过程

工厂化栽培秀珍菇,是利用制冷或加热设备对栽培环境进行人为控制,使秀珍菇能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培养料配制搅拌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包装转潮管理。

2.1 培养料配制及搅拌

目前我国杏鲍菇工厂化日产量早已超1 000 t,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菌渣,菌渣仍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2]。介绍几种生产上杏鲍菇菌渣培养料配方(质量比)。

①杏鲍菇菌渣20%,杂木屑30%,玉米芯30%,麦麸10%,豆粕5%,玉米面3%,生石灰1%,碳酸钙1%。

②杏鲍菇菌渣30%,杂木屑30%,玉米芯20%,麦麸10%,豆粕5%,玉米面3%,生石灰1%,碳酸钙1%。

③杏鲍菇菌渣50%,杂木屑20%,玉米芯10%,麦麸10%,豆粕5%,玉米面3%,生石灰1%,碳酸钙1%。

④杏鲍菇菌渣30%,棉籽壳50%,麦麸10%,豆粕5%,玉米面3%,生石灰1%,碳酸钙1%。

杏鲍菇菌渣经脱袋粉碎后晒干,堆放于通风处保存,此后不可再受雨淋和水渍[3],如果季节合适,杏鲍菇菌渣经脱袋粉碎后可立即使用。配料前杂木屑要提前喷水,堆置发酵3~6个月,以便将其中的油脂等有害物质尽可能冲刷出来。拌料前玉米芯要预湿10~12 h,让水分渗透[4]。

工厂化栽培采取机械拌料,将主料和各辅料按配方称量,并换算成相应的体积后,采用不同体积容器量取各成分培养料并依次倒入搅拌机进行拌料。边加水边翻料,一次加水量不可太大,应逐渐加入。培养料含水量要求61%~63%为宜,掌握含水量的感观标准为:拌匀吸水后,抓一小把培养料,用力握,以手指缝中有水渗出为适度。

2.2 装袋

工厂化栽培秀珍菇,一般选用耐高温高压的塑料聚丙烯折角袋。出菇袋长35 cm、宽18 cm,每袋干料约0.5 kg、湿料约1.25 kg。用装袋机装袋后,人工在袋口套上套环,盖上塞盖,竖立摆放塑料灭菌筐内,再放入灭菌车上,推入高压灭菌柜灭菌。

2.3 灭菌

工厂化栽培秀珍菇,一般采取高压灭菌方式。灭菌开始时,先抽2次真空,后升温至105℃保温0.5 h,至115℃保温0.5 h,至125℃持续4 h。抽真空速度不能太快,否则栽培塑料袋易充气胀破。

2.4 冷却

灭菌结束后,温度降到50℃时出锅,将灭菌车推运到冷却室,当菌袋温度降到24~29℃时即可接种。冷却室要提前做好消毒灭菌,保持清洁卫生。

2.5 接种

工厂化车间中,接种操作在无菌室进行,接种室使用前必须先进行消毒,通过JY-BX100 标准型臭氧发生器对接种室的空气反复净化,确保接种环境保持无菌状态。人工机械流水作业接种,接种过程要做到快、准、净。接种人员每人一筐,一手拿菌种袋(一般每个菌种袋内培养40个枝条菌种,1个枝条菌种接种1个菌袋),一手迅速拔开菌袋套环塞盖,将枝条菌种(长13.5 cm、宽8 mm、厚4 mm的

木条或木片)菌袋洞穴中,再在洞穴上部放少许菌种盖住洞口,然后拔开下一菌袋的塞盖,盖住刚接种好的菌袋,如此循环推进接种。

2.6 发菌

接种后出菇袋被依次搬运到养菌房开始发菌,养菌房需提前做好消毒灭菌。出菇袋依然竖立在塑料筐内,整齐摆放在养菌架上。秀珍菇养菌条件要求黑暗、通风,适宜温度范围为20~24℃,空气相对湿度为65%左右。

接种后10 d左右料温基本稳定下来,一般25~30 d菌丝可发满菌袋,其后再后熟培养5~10 d,以便菌袋内部菌丝发满。发菌时防止霉菌感染是关键,在整个发菌过程中要时常检查有无污染,如有污染,应采取隔离销毁处理。

2.7 出菇管理

出菇房应提前做好杀虫、杀菌、通风换气、减弱光照和地面放水等准备工作,保持空气湿度85%~90%,温度15~18℃。

出菇袋菌丝发满并后熟后,料面会吐黄水,并出现少数菇蕾,此时即可搬运至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将出菇袋横向插入出菇房栽培架网格中,码放整齐,拔掉套环塞盖,使袋口朝向操作过道。

秀珍菇从发育到采菇历经3个阶段。首先是原基分化阶段,此阶段要拉大温差刺激,通过制冷机组将环境温度降到5~10℃培养12 h左右,并适当增加光照,3~5 d后可促使子实体原基大量分化。其次是菇蕾形成阶段,原基形成后很快发育成菇蕾,此阶段要保持温、湿度平稳,适量喷雾水,减少通气量,环境稳定可提高成菇率。最后是子实体生长阶段,当菌柄不断伸长变粗、顶端形成青灰色圆帽时,减弱光线、减小通风量,控制菇盖生长,每天喷水3~4次,随着菇帽与菇柄变长、变粗,适当加大喷水量,温度控制在15~18℃,可提高一级菇成品率。

2.8 采收及转潮管理

秀珍菇生长速度很快,一般开袋后10 d左右即可采收第1潮菇,以菇盖1元硬币大小为标准进行挑采。大小统一、品质好的为一级菇。采后修剪菇根,装入塑料袋,抽真空后装箱送市场销售。

转潮期管理,以保持温湿度和防止病虫害发生为主。采收后停水2~3 d,及时清理料面和室内卫生,使菌丝休养做好转潮准备。然后地面浇水保湿,保持空气湿度70%~80%,1周左右后袋口又出现菌丝,此时对出菇袋低温刺激12 h左右,调整空气湿度90%左右,待菇蕾形成后再喷水开始新一轮出菇管理[5]。以此类推,一般可采收4~5潮菇。

参考文献

[1] 冯志勇,王志强,郭力刚,等.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3,10(3):11-16.

[2] 李翠新,陈强.食用茵栽培废料的再利用[J].中国食用菌,2008,27(4):6-7.

[3] 李辉平,林金盛,曲绍轩,等.杏鲍菇菌渣栽培秀珍菇配方试验及效益分析[J].食用菌,2015(5):28-29.

第5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优化 教学

1 教学理念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降低问题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以《细胞增殖》教学设计为例,简析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生物学科教学。

2 教材分析

2.1 内容和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等。该节内容承上启下,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等,而在后面的必修2中,学生将继续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等,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学情分析

新课改后,纯文字叙述的课本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并在初中学习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基础上,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2.3.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学生提高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2)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4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概念;(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5 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 教具准备

使用多媒体课件。

4 教学过程(见下表)

5 教学过程优化

多媒体技术在优化生物学科教学方面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比如《细胞增殖》这节课,笔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动态过程,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建构知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各种生物的形态特征、遗传规律、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由于其知识的细微、抽象、不可见等因素,教师往往很难通过传统的教学将知识完美地反映和呈现给学生,单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用呆板的语言文字叙述,学生常常会觉得索然无味,更别谈什么兴趣了。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如何做到 “课伊始,趣即生”?在《细胞增殖》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为了避免学生在看录像时很盲目,在他们观看的同时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视频中的受精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子细胞的形态结构又是怎么样的?”高中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但究其具体过程,学生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同时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播放这样一段视频,正中他们下怀,极大刺激了他们的各个感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此时的学生都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快速引入今天的课题――细胞增殖。

5.2 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生物学因其学科特点,许多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些往往是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动态、形象、直观的特点,把生物学中的许多知识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变成“活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细胞增殖》一节中,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各时期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和DNA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结合一些挂图进行表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及特点。由于有丝分裂所划分的四个时期是为了人们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严格的四个时期,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在挂图上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结构图,教师讲解完,学生还是感觉一片茫然,只能死记硬背其中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就别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了,而这一能力也正是新课程中所倡导的。

这节课,我利用有丝分裂小动画,既可让有丝分裂分步定格演示,便于教师讲解,也方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又可以在后面连续播放动画,这样从分步讲解到连续回放,保证了学生很好地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保证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更易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5.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其所具有的丰富资源的特点,大大拓展了有限的课堂教学容量,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教师就是一支粉笔,一个黑板,顶多加几张挂图走完一堂课。而在《细胞增殖》这节课中,传统的教法是教师一节课要挂不下10张的挂图来介绍有丝分裂过程,我们且先不说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如何,单频繁的挂这些挂图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这对于有限的45分钟课堂来说是很可惜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现在网上的资源应有尽有,什么样的图片都有,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很齐全,十分方便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如在这节课上完之后,还可以附上与这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文虽主要阐述多媒体优化了生物课堂的教学,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生物课都适用多媒体教学,也并不是说整堂生物课也都用课件来上,一整节都用课件上,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可能被课件牵着走,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失去了很好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而不是为了赶时髦。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给现代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才能真正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沈亚强等.现代教育技术[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文章阐释了运用生物型化学工艺实施牧草类植物抗逆性能鉴定的机理及手段,以及当今国际上的研究进展。提出依托生物类化学工艺探究牧草植物逆境下的生理形成机制,展开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研究及鉴别。此种方法不但节省时间、节省工力、同时又精准性强、重复性能佳,在以后我们国家的牧草移植、养护、选优及培植等研究活动中可发挥出很大的促进价值。

关键词:

生化技术;牧草植物;抗逆性能;机理鉴定

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高低关系着其生长、更新、成品收获量大小的关键性因素,亦为牧草移植、养护、优化及人力培育草场所着重关注的内容之一。增强牧草植物的抗逆性能是牧草生物培植、管护及养育的关键性问题。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探究由始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过去运用的牧草植物抗逆性能鉴别手段是实施田间性比实验,此类手段易于观察、判断精准、方便于具体操作运用,欠缺之处即为实验期限长、耗时多、人工投入大,而且受外界因素制约程度高,反复性能有欠缺。由于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研发中的广泛运用,给田间性比实验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且其发展迅速。文章系统阐释了当今国际范围内生物工程技术运用到牧草植物抗逆性能鉴别的手段及过程,以藉此引发国内外业界的充分关注,且协同促进我们国家牧草抗逆性能的探究及开发。

1操作机理及实施措施

依托生物型工程技术展开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鉴别判定过程,是指在实验室内仿效自然生态环境,利用人力方法调控周边环境中某一生态指标促使植物生长,依照牧草植物在逆境状况下发生的某些代谢无序,出现的某些规律性生理演变;运用生化手段测验某种生理状态的改变情形以检验牧草植物在逆性环境下的受影响效果及承受逆境的本领;对照辩析验证数据,判定相异类型牧草的抗逆性能差异[1]。牧草植物的类型及品种之间,除在性能特征、生物品质、尤其是产品收获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别性之外,在抑制脱水本能、细胞膜养护品质、细胞质渗透调制本能、酶体的形态复杂性等生物性变化因素上亦均表现出极大的差别性。其中,牧草植物外观形态的差别性是依托田间质比实验实施鉴定过程的,而其生态品质的差异性即要求在试验空间内利用生物化学技术进行鉴定。

2鉴别的基准和手段

2.1测试生物膜系统功能

植物细胞膜是植物体内细胞和周边系统环境之间的隔离屏障,是细胞体里外介质流通的过路及调控阀。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在牧草植物处于逆境的状况下,其牧草植物细胞膜抑损本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联着其整体抗逆品质的高低。现阶段已将测试细胞体生物保护膜的过程当作鉴别判定牧草植物抗逆品质的常用手段之一。其测试基准为:①电导率数值。在逆境环境条件下,生物细胞膜的渗透性能可出现相异程度的上升,细胞内存有的电解质向外渗透,进而促使其细胞液电导系数大幅度增加。细胞液电导率数值愈大,细胞质薄膜渗透性能愈高,其细胞膜受损愈严重;②电阻数值。植物体内细胞之间的隔隙及细胞内壁中的所含液体是通过电流的路径,细胞膜渗透出的电解质溶液愈多,其电阻值即愈小,因此细胞膜的受损程度和其电阻值形成反向比例[2];③膜脂中不饱和型胎肪酸的检测。膜脂中的不饱和型脂肪酸是属于细胞膜内的关键性组分,处于逆性环境下,植物细胞膜内不饱和型脂肪酸的类别和存量的改变深度影响着膜体本身的流动品质、塑变性和抑损本领,细胞膜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的上升和牧草植物抗逆品质的高低具有着紧密的关联关系。

2.2渗透性调节功能的分析

植物体内细胞的渗透性调制功能是指植物满足环境条件需求提升抗逆品质的基本条件。处于逆境状态下,牧草植物的生化本能出现改变,很多重分子化合物发生分解过程并衍生出大批小型分子分体。譬如,在干燥时牧草植物体内所含的蛋白质会分解成氨基酸和酸胺成分,其中淀粉物质及庶糖物质会快速离解成小分子状单糖,特别是蔗糖、麦芽糖、氨基酸、脯氨酸等,其存积效果很是显著[3]。此类化合物具备极强的亲水品质,可对胶体品性和体内的代谢环节起到相当的稳定作用。

2.3测定脂质过氧化作用

脂质过氧化作用是植物在逆境条件下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对膜中磷脂产生过氧化作用,引发膜内蛋白质、酶及磷脂交联、去活、膜的渗透性改变,严重破坏细胞膜系统,导致植物死亡。超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是需氧生物在还原O2,至H20的过程中产生的[4]。这些自由基可导致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类脂的过氧化作用,形成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和脂性自由基,并通过连锁反应生成蛋白质分子的聚合物。

3结束语

总之,为增强生物工程技术在牧草植物抗逆性鉴定方面的精准性,建议在使用该技术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生物化学技术鉴定(实验室内)最好和田间品比试验(自然环境中)相结合。这样可以把牧草的抗性生理机制和其表现出的抗性生产特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认识、分析问题;②利用多项指标实施系统性评定。自然界的牧草种类繁多,各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悬殊,抵御或适应环境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因而抗逆性机理也不尽相同,要比较不同牧草的抗逆性差别。

参考文献:

[1]盛丽.牧草抗逆性研究概述[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4):43-44.

[2]范秀艳,张玉霞,王艳树,等.沙生牧草和盐生牧草抗逆性和渗透调节特性比较[J].内蒙古草业,2010(1):60-63.

[3]张丽娟,李景欣,陈晓彩,等.浑善达克沙地3种禾本科牧草抗逆性物质季节变化动态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09-411.

第7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 特殊家庭 心理问题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20-01

近年来,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发现,特殊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以笔者目前管理的班级为例,据统计,这类学生约占全班的22.3%,为数不少。这些学生大多性格怪异,难以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些学生身后,往往都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有的学生是奶奶、外婆等老一辈人带大的,与父母零交流;有的学生在单亲家庭长大;他们普遍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虽然他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我们对他们进行精心呵护,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开出了五剂“良方”:外敷药三剂――融、护、信;内服药两剂――明、抗。

一、所谓“融”,是指融化、融合

这些学生心理上受到的伤害多于,心灵大多孤寂而冷漠,对别人常存戒心或充满敌意。这就需要外界的力量去融化他们、融合他们。我们班有一个特别让老师头疼的女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不做作业,经常无故不上课,在校园外游荡。经过深入了解她的家庭,方知她从小父母离异,还没有满一周岁就跟随奶奶生活,父母不闻不问,奶奶60多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孙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班级里她很少与同学交往,更别说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了。老师与她交谈,她总是报以沉默。怎么办?不消除她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就没法走进她的内心,也就没法开展思想工作。于是我与班内几个品行好、善于交流的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

二、所谓“护”,是指保护

他们往往因家庭的特殊感到自卑,有极强的自尊心。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心中有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觉。我班有一位男生,母亲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其父亲蹬三轮车,生活非常困难。其经常因衣服未能及时换洗,显得很脏,破旧的书包里总是乱糟糟的,拿出来的作业本皱皱巴巴的,也不干净,同学们常取笑他,他很自卑。有时为了维护自尊,他就与同学闹矛盾,甚至打架。但他喜爱历史,看了不少书,历史典故如数家珍,数学很好。怎样维护他的自尊?怎样让他赢得同学们的尊重?我做了三件事:一是让他担任数学课代表;二是每到周末,悄悄地提醒他回去换洗衣服,把书包刷刷,整理整理;三是借助讲名著《水浒传》的机会,举行讲故事比赛,使其展示长处,大放异彩。渐渐地,他像换了一个人,衣着整洁,做事井井有条,身边的玩伴多了起来。

三、所谓“信”,是指信任

信任这些学生,不失为“医治”他们的灵丹妙药。慎重地委托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往往能使他们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实行值日班长轮流制,每人轮流当一天值日班长,做好当天的班级日志记载,从交家庭作业、早自习情况,早操出操情况到上课纪律,午休,眼保健操,打扫卫生,在值日本上写上一天的总结和心得。这项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全班学生的责任意识。每当轮到这些特殊学生值日,他们兴趣十足,倍加认真,因为他们体会到老师信任自己,“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而且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四、所谓“明”,是指明辨

是非观念薄弱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这些学生易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内因。必须对他们加强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是一,二是二,不做不应该做的事,学习用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和别人。平时,笔者除了利用黑板报等阵地进行宣传,还和学生一起策划举办了“我为青春撑把伞”主题班会,运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摆事实,明道理,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使他们心中确立标杆,适时地内省调整自己的言行。

五、所谓“抗”,是指抵抗

切断不良“诱因”对这些学生的影响固然非常重要,古人云“近朱者赤”,应该让这些学生经常与好同学接触,但是避开“诱因”毕竟是消极的做法,现实中也不可能使生活环境完全“净化”。因此,最根本的方法,是使这些学生增强与“诱因”斗争的自觉性,增强抵抗力。我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谈心记录”制度,因为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谈心记录”主要包括过程回放、自我认识、措施保证、签名日期。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有耐心等待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其目的也是让其自我抵抗,增加免疫力。

总之,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管理转化教育,一定要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角度出发,给予真诚的关爱和信任,并有针对性地给出“良方”。只有做到真心沟通,对症下药,才能使这些“带病”的花朵,改颜换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第8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核酸检测技术,全称分子信标核酸检测技术,简称FRET。该技术原理是利用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来进行的化学成分检测技术,通过此方式来获得寡核苷酸探针,使之与特定的核酸相互补充,在靶分子杂交的生物作用下,形成荧光反应,根据荧光反应的强弱程度来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进行提供参照依据。在Pb2+(铅离子)检测中,分子信标核酸技术的应用亦是通过上述原理,在常温下,能够实现Pb2+的快速检测,有利于削弱温度对探针反应的作用力,同时限制条件的影响也被弱化。相关研究显示,Pb2+的浓度决定了检测的荧光强度,使用该方式能够检测出的Pb2+的浓度下限为1.7×10mol/L。另有学者专门将该技术的研究建立在以脱氧核酶的催化水解特性基础之上,并以此为依据对该技术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将其应用在了Pb2+的检测之中,得出了比较喜人的结果[1]。另外,还有的研究中采用双淬灭荧光探针进行检测,主要方式为以8-17DNAzyme的底物链与酶链作为反应基,用荧光基团和荧光淬灭基团对此进行标记,得出双淬灭荧光探针,促使金属离子如Zn2+、Mg2+、Fe2+等相互作用,通过反应来辅助酶与底物之间以及酶内部的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效应来实现Pb2+的检测。

2免疫检测技术

免疫检测技术主要是基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基础上构建的生物化学检测法,其优势在于灵敏度较高并且特异性较强。鉴于抗体具有着不同的种类,因此免疫检测亦分为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两种,当前常用的检测方式主要有酶联免疫法与荧光偏振免疫法。其中酶联免疫法属于单克隆抗体检测法,通过合成Pb2+抗原用来免疫小鼠。要想获得Pb2+的有效抗体,则需要先获得Pb2+。通过功能的双螯合,获得反应原性,之后再结合螯合剂与载体蛋白促使其获得免疫原性,在小鼠体内注射之后分离出抗原,进而进行铅检测。很多研究显示,Pb(II).CHXDTPA复合体同掺入Pb2+之后的2Cl2的亲和力明显提升,大约达到25倍,并且实验证明,Pb2+也是唯一能够提升两者亲和力的金属离子[2]。而荧光偏振免疫法的原理主要是依靠样品中的Pb2+同过量螯合剂的溶液反应,通过免疫复合物之间的竞争,获得多克隆抗体当中的特异性,最后用荧光偏振仪进行测定,得出的数据对比标准曲线,则能够得出Pb2+浓度。此检测方式应用的便利性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比如有的研究采用螯合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在荧光偏振仪当中测出了138个土壤样品当中的Pb2+含量,荧光偏振免疫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所测得的与结果相关的系数取值分别为0.95与0.92,可见检测的范围较广,并且交叉反应率极低,在确保能够在室内顺利检测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室外检测。并且相比之下,具有着低成本、高速率等优势,应用价值较高。目前,在生物化学技术的推动下,Pb2+检测的免疫检测水平逐渐升高,虽然优势作用明显,但弊端也依然存在,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抗体数量有限方面,同时,检测过程如何实现从实验室转移到现实生活当中亦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避免金属离子之间的交叉反应影响过大等问题[3]。

3超分子Pb2+生物化学传感检测技术

在超分子化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用于检测Pb2+的多种检测技术已被研发生成。此方式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超分子生物化学传感仪来实现,原理是在离子诱导的作用下使超分子荧光信号产生相应的变化。已有研究采用在PVC膜上固定乙醇介质的荧光传感器用来检测Pb2+,优势特点表现为具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与选择性,反应快速而及时;另外还有研究采用一种新型荧光肽金属离子传感器形成新的螯合物,该传感器的特点是含有酰胺与色氨酸,在与金属离子作用后,用于检测,能够通过荧光的响应来识别。

4结论

第9篇: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过程与方法:

1、期初“三个一”:订一个奋斗目标、找一个互助伙伴、提一条教学建议。采取“目标激励、同伴互助、师生共勉”的教学策略,增强主动性,密切合作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可持续发展。

2、每堂“三个一”:提一个学科问题、记一个知识结构、出一份测试试题。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归纳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让渡给学生。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如:

(1)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4)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可读性强。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读图,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把握和理解记忆。

(5)比较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马虎,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 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学生态度端正、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内容编排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书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七年级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和真菌等有机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前后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五、基本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备教法、备学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瞄准教学目标,灵活采取自学指导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发现法、检测反馈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