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剪纸的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剪纸的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剪纸的校本课程

第1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剪纸;创造性思维;发现美

美术教育是促进儿童心智发展和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儿童时期开展一系列剪纸活动的实践,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在剪纸游戏中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各类游戏活动中,通过剪剪、撕撕、画画等活动,可以把认知、情感、行为和能力综合起来,创造美术作品。所以我的剪纸教学理念就是让孩子能够快乐的玩起来。让学生在随意剪纸的过程中,感受快乐、锻炼胆量,达到思维扩展的目的。

首先,通过游戏、互动在教学中让孩子发现美、创造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让学生处于趣味动态感知活动中,让他们在游戏体验中主动投入探究并感受快乐。因此,一开始,我设计了剪纸游戏环节,比比谁的胆子大,谁剪得形状“怪”,要想怪就不能只是剪简单的直线,就要让剪刀自由地在纸上游走,如剪弧线、剪折线、剪波浪线、剪螺旋线等,教师在这一环节做重点示范。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引导学生发现有趣的形象。要利用语言来引导学生。如让学生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倒着看等等,在快乐中学会剪纸。

其次,通过合作探究、欣赏评价来锻炼孩子间的语言交流能力,互说:和你身边的家长或者同学谈谈,你剪得纸象什么。看看别人剪得纸又像什么。对于那些实在看不出来象什么的剪纸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进行联想。小组合作:对已经拼摆好的形象进行拼贴固定,并通过已有的形象组合创编成一幅完整地故事画,此过程学生可以和家长交流也可以和别的同学交换形象完成一幅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对自己以及他人作品的看法,说出作品的独特之处,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

最后,采取拓展延伸让孩子到生活中去找找。找找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形状: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彩、墙壁上斑驳的雨渍、大理石地板上自然的图案,都可以找到熟悉的影像。也许一朵云彩像只小兔子,大理石地板上的图案像山水画。我们可以借用这种方法大胆地展开想象,进行随手可得的创意训练。

二、搜集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教学资源,丰富表现题材

在表现题材上,更多的取材于孩子们平时的生活。在表现技巧上,由于孩子们最初刚刚接触剪纸,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剪纸强化大感觉,不涉及过多的纹样装饰。针对具有一定创作经验的孩子,可以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民间剪纸艺术。民间剪纸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极富创造性。与此同时,通过对中西方的剪纸比较学习,可以让孩子了解不同区域剪纸的不同风格与特色,开阔艺术视野,提升美学素养。

比如:库淑兰的剪纸色彩艳丽,极具特色,她把注意力、着眼点投入到服饰的装扮、环境的渲染、花枝的点缀等诸多方面。造型是传统的,语言是剪纸的,色彩是刺绣的,构架是现代的,这是整体上形成了库淑兰剪纸艺术的基本特色。

三、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剪纸语言

随着剪纸教学的深入,每个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特点,有的写实、有的夸张、有的卡通、有的原生态。作为教师,应该按照不同孩子的风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指导,让每个孩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面貌。在剪纸教学活动中要对孩子大胆的表现、求异思维的行为进行鼓励,是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提升。比如:张林召老奶奶的剪纸中人脸好像毕加索的立体派。住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老奶奶,一生从没进过博物馆,也没看过现代画,奇怪的是,她们的作品却和远古器物上的纹样相似,还有些简直就是现代派的绘画。老奶奶究竟是怎样才有如此博通古今的大能耐呢?一位老奶奶说:纸要剪的好,就要看让人长精神!古代的纹样也好,现代的绘画也好,只要是好看的就好。

四、通过展览让孩子收获成功的快乐

第2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进步,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各个省市区域建设了众多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新本”院校通常是相关院校合并或者是专科院校转变而来,其对于英语课程管理教育经验不足,开设的英语课程常常无法实现较好教学效果,学生也难以在大学英语之中真正的获取多元英语技能,由此地方“新本”院校要想实现长足发展急需要优化英语方面课程设置。

一、初探大学阶段英语方面课程设置内涵

大学阶段英语课程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以及专业英语有着较大差异,大学英语是建立在外语教学实际理论基础之上,将英语方面学习策略以及应用技能和相应的知识语言等作为关键教学内容,依托于多样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展开实际教学的一门课程。可以说大学英语对于学生实际语言能力良好培养较为重视,此外关注学生有效应用英语从事多样职业。而大学英语本身具备的较强技能性以及应用性和相应的专业性,促使其课程设置需要紧紧把控学生英语方面综合能力良好提升这一主题。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将学生专业能力以及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英语课程三者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仅是需要对英语课程完整性以及系统性予以追求,而且还需要切实依据学生需求以及能力因素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在大学英语实际教育之中具备英语方面综合能力,同时更加具备突出的英语技能。此外大学英语实际课程设置还需要严格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关键主体,在对生情以及校情和相应的国情等展开研究分析基础之上促使英语方面课程设置符合自身学校办校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求。

二、探析地方“新本”院校英语方面新型化课程设置

当前众多地方“新本”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众多的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日常学习均是建立在应试基础之上,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考试过级或者是英语期末考试去学习英语,由此学生即使是四年学习之后并不具备英语方面沟通能力,认识英语但不会应用英语展开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该种状况下众多地方“新本”院校就需要对以往英语课程优化设置,落实国家提出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培养政策,将大学英语作为试点课程,展开对自身院校不同专业学生英语技能的良好培养,严格遵循教育大纲因材施教以及分类指导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该门课程设置为必学课程以及选学课程。

(一)必学课程设置

设置必学课程最终目的在于促使不同专业学生具备英语方面通用知识,此外在具备通用知识基础之上将英语方面知识构架予以重新梳理。具体来讲,必学课程应该是添加在大一、大二年级之中。一般英语方面的听以及说和写、读四大技能较为重要,学生一般在该四方面技能上较为欠缺,而这四方面技能又是学生走进社会常用技能,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读写听说四项技能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此地方“新本”院校就需要在大一、大二年级增加读写听说必学英语课程,其中英语翻译以及英语写作和相应的英语阅读、听力设置为英语方面综合技能实际课程,占到大一大二年级三分之二课程比例;而英语口语则占到大一大二年级三分之一课程比例。而该种课程划分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打牢英语方面读写听说基础,而且还能够为学生顺利通过大二年级四六级英语考试保驾护航。地方“新本”院校可以将大一大二年级英语必学课程实际总分设置为十五学分,共计二百四十个学时。

针对英语方面必学课程需要是展开分级教学,也就是说教学环节中地方“新本”院校对授课时间进行统一安排,依据学生进校英语摸底考试进而将学生具体划分为一级以及二级和三级学生。一般二级学生占比重较大,一级以及三级学生占比相对较低。而一级代表英语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二级代表英语基础知识一般的学生,三级则代表着英语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主抓三级相关学生,对其基础知识进行强化教育,大一第一学期完毕之后待到第二学期实际开学,则需要重新对所有学科学生予以英语方面摸底考试,然后再次划分级别展开教学。而该种分级教学主要是考虑到大一新生入学时具备不同的英语水平,差异化的分级并展开英语必学课程实际教学有利于学生快速提升基础知识。而除了分级教学之外,地方“新本”院校还需要在大一大二英语必学课程开展的环节中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必学课程之中无论英语阅读还是相应的英语听力,都需要教师能够脱离于课本内容增加课外教学素材。因为英语课本内容毕竟有限,想要通过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快速提升学生英语读写听说方面能力还远远不够,地方“新本”院校可以建立英语资源平台,在该种资源平台之上容纳了众多的英语方面网络教学资源以及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平台中丰富教学资源展开教学,W生也可以日常在该种平台中进行英语学习充电。当然英语教师可以直接将必学课程教学和资源平台建立起关联性,如布置学习任务为选取平台资源中优秀英语文章展开阅读等等,显然这样的必学课程教学效果会非常好。此外针对英语口语方面的必学课程教学则需要地方“新本”院校组建一支优秀的外教团队,通过外教的专业化口语教学积极开展大一以及大二英语方面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具备良好口语能力。

(二)选学课程设置

设置选学课程最终目的在于提供不同专业学科学生英语语境背后语言文化,促使英语实际课程设置展现出较强的文化教育功能。具体来讲,选学课程应该是添加在大三、大四年级之中,选学课程可以设置为十门到十五门之间,一门课程学分则设置为两学分到四学分之间,地方“新本”院校可以将大三大四年级英语选学课程实际总分设置为十学分,共计一百六十学时。可以说学生在大一以及大二将英语方面基本的读写听说能力有效之后就需要学习英语实际语言文化,学生依据地方“新本”院校设置的具体英语选学课程进行自由挑选,一个学生至少需要学习两门选学课程。而从众多选学英语课程本质来讲主要是分为了两类,一类是高级文化课程,另一类是跨学科语言课程。

首先从高级文化类型课程上讲,地方“新本”院校需要依据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学习水平提供英语国家风俗方面相关课程,也可以是提供英语国家文化习惯方面相关课程,还可以提供英语国家方面相关课程,或者提供英语国家政治经济、历史发展等等方面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在设置的时候需要是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如设置“英美文化课程”以及“英美传统美食课程”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这些课程需要是针对英语国家的某一文化展开教学,而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促使英语方面文化教育更加具体,而且具体化的英语文化课程更受学生喜爱。

其次从跨学科语言类型课程上讲。地方“新本”院校除了可以在众多选学课程中融人高级文化类型课程之外,必要的跨学科语言类型课程也是必不可少。一般跨学科语言类型课程的选学建立在学生具备扎实英语知识基础之上,地方“新本”院校设置与各个专业较为相关的选学课程,如设置银行类英语课程以及旅游类英语课程和相应的外贸类英语课程、机电类英语课程等等,这些课程为学生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学生学习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英语知识也可以促使其走进社会之后实现职业长足发展。如地方“新本”院校开设“银行柜台英语”课程,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之中能够学习到柜台业务相关的英语知识,如支票转账以及本金利率和相应的账户汇款等等专业英语知识,这对于财务会计专业以及金融经济专业等相关学生则较为有益。

总的来讲,当前地方“新本”院校需要将英语课程设置为必学课程以及选学课程,其中必学课程集中在大一以及大二年级,主抓学生英语方面读写听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而选学课程则集中在大三以及大四年级,主抓学生英语方面文化素养以及跨学科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建立在必学课程以及选学课程基础上的大学英语实际课程设置将能够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也能够促使大学英语实际教学更加有效。

第3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数学 教学资源库 建设思路与模式

[作者简介]刘振云(1974-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与数学教学。(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天津职业大学“十二五”教学改革项目“高等数学的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和“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有效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32-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且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中。而高等职业教育中对于数学课程的需求程度、讲授方式及其对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作用也是人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一直是各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我校自2006年示范校建设以来,对数学课程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充分认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挖掘、整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各要素,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二、数学课程的现状

我校按照示范校建设的理念将数学课程重新定位,重新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最终的数学课程定位是:数学作为工具,为今后的专业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及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贴近专业,服务专业。数学知识和系统是必需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教材要重新整合,理论要简化,实践要加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经过多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最终我校的数学课程具体情况是按照学时数分为130学时、110学时、90学时和60学时四种。按照传统类别分为工科类和经管类。两种分法的关键词结合到一起,我校的数学课程分为工科类130学时、工科类110学时、工科类90学时、经管类90学时和经管类60学时五种。各种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具体为:工科类130学时的开设专业为机电学院电气专业;工科类110学时的开设专业为部分信息类和生环学院的各专业,如软件、电子及制药、化工等专业;工科类90学时的开设专业为机电、模具,眼镜设计、计算机类等专业;经管类90学时的开设专业为经管学院各专业,如会计、造价、物流、电商等专业;经管类60学时的开设专业为文科类专业中偏管理的专业,如酒店管理、社区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案也进行了改革,考核要求包括实践考核、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实践考核10%,过程性考核为30%,终结性考核为60%。具体来说:实践考核是指教学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加入了数学实验的介绍,利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设计了各章节的实验,使学生对使用数学软件包解决问题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能利用数学软件解决传统的数学问题,尤其是较复杂的计算问题,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实践,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尝试让学生完成一项完整的数学实践并写成论文或报告。过程性评价标准具体为:平时布置的书面作业和课堂训练要按时完成;每一章或一个完整内容完成后,进行单元测试。终结性考核方式为全校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进行闭卷考试,主要考查数学知识。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说,现在的数学教学,课程以能力体系开发,教学重结论应用,通过专业、生活及科学中的案例引入数学问题,学生感觉直观,讲练结合,能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考试方法多样、学生多数有成就感。作业形式丰富,有动手动脑实践题,尽量与专业、职业紧密结合,能为专业教学提供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以案例导入知识,则存在案例不够典型或案例中所含数学知识点较多,而无法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下讲述清楚。第二,由于高职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整日纠结于学好数学对将来有何用处,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大多数学生感觉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差距很大,总感觉虽然会了一些知识,但还是不会应用,如何实现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的有机结合,仍需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三、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模式

1.建设思路。首先,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资源,产生了基于网络教学的可能性,它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各种教育尝试,涵盖了多种教育形式及内容。其次,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再次,通过上述数学课程的现状使我们认识到:第一,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束缚,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通过对高职数学课程知识点的分解及教学视频、动画的利用,解决一些课堂上无法深入展开及抽象难懂的矛盾;通过高职数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以辅助教师教,帮助学生学,达到促进和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第二,高职数学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数学课程的教与学展开,探索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以教师教学指导为主,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优势;另一方面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凭借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环境,进行网上在线学习,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学习的最优效果。以期通过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教研相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更新的良性发展。第三,在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要认真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根据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二是促教与促学的关系。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上。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多从学生的“学”上考虑,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领域,最终要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2.建设模式。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以形象性、开放性以及层次性为重点,准确把握高职特色,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紧密结合,严格遵从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原则的同时,要坚持在资源库系统的开发、运作和管理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本质。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分成六个模块或六个子库、两个入口来进行建设。六个子库具体为课程标准库、整体设计库、单元设计库、教学辅助库、数学建模库和数学竞赛库。两个入口是指教师入口和学生入口。在课程标准库、整体设计库、单元设计库中具体包括了工科类130学时、工科类110学时、工科类90学时、经管类90学时和经管类60学时五种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主要以文档形式呈现。教学辅助库包括电子教材库、多媒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教学动画库、模拟试卷库和试题库。教学辅助库注重选择教学切入点,根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辅助教学,辅助学生自学。其中教学案例库主要是针对问题的分析与知识应用提供教学讲解与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实验案例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直接动手验证的数据,体验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条件下,观察、检验解决问题结果的不同。应用案例是在教学、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拓展为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的问题可变、条件可变、方法可变,观察案例问题解决结果的可变性,从中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有机地结合,扩大学生的独立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动画库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着重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难以讲清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精心设计,将一些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复杂应用等内容与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效果。这部分应包括相应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引出的多种方式和例子,重要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解决方案,释疑解难,简单应用,图形图像,数值模拟,动态演示等。数学建模库和数学竞赛库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两个模块。两个模块中又包含相关竞赛的介绍、相关的学习资料、优秀论文、模拟试卷和获奖情况等。数学建模从本质上讲是始于实际又终于实际,即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再返到实际中应用。这种探索研究问题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把一些实际问题或者有强烈实际应用背景的问题的数学模型组织好,教学单元设计好,使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做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题,那么学生不但能初步学到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更能进一步了解与深切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两个基本点,即辅教和助学,所以教学资源库设计了两个入口:教师入口和学生入口。在最初进入教学资源界面时,通过注册相关信息分辨出教师身份和学生身份,然后呈现针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相关内容。教师属于全景呈现,即所有资源都可浏览,按需查阅使用即可。学生则要有针对性地呈现,即只浏览他所涉及的相关学习内容,例如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只呈现他所学习的相关类别的信息。模拟试卷、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等也是只呈现他所使用或学习过的内容和知识点。而数学建模和数学竞赛是教师和学生共享的两个子库,即对学生也是全景呈现。这样,既能做到资源共享,又能一定程度上体现针对性,从而更好地辅教、助学。

四、结语

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求实创新、不断努力;在现代数学观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与目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文杰.基于共享视域的高职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第4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评价 指标体系 构建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40-01

校本课程即学校自主开发与编制的课程,以教育民主为前提,充分展现“以校为本”的理念[1]。校本课程具有选择开放性、民主性、主体参与性,并且重视各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不仅满足了学校特色化建设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且使教师角色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校本课程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各个过程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良途径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导向机制,又是一种质量监控系统[2],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不能是静止的、终结性的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而这依赖于科学合理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其特有的规律,这些规律经过人们的反复探索、认识与反思概括为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完备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校本课程理论和统计学要求,使得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以优化校本课程为原则。同一层次各指标项目间彼此有一定的联系但又相对独立[3],蕴含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避免出现指标间的冲突和相互矛盾等问题。对评价中所获得的数据采取科学的、有效的统计与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配合采用统计软件对问卷中的各评价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筛选与整合,不仅可以提高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还可以调整最适合的各指标权重比,最终建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完备性原则是对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内容要求。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完整地反映校本课程在各阶段、各层次和各方面的教育教学价值。一个完备的体系,尽管评价体系内容的各项只是反映教育教学价值的某一个侧面[4],但是其总和应是全面地、立体的、充分的再现和反映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价值。由此可见,建构完备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

二、先进性与实用性原则

先进性原则是指校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及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化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所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之前存在的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要体现出它的先进性和教育性。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标要符合目前校本课程评价的实际情况,时刻考虑人力物力条件,在保证充足的信息来源的同时,指标项目的设置不要过于繁琐,在保证科学、有效客观的前提下能够可测可评。评价指标项目在设计时确保概念清晰明了,表述内容简明易懂,突出重点,可操作性要强,既能方便获取,又能满足评价数据分析的需要。

三、适切性与导向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即指标体系要适应与切合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六个层次”:以需要为引领―确定校本课程门类;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确定校本课程内容;以校本课程实施为主线―确定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以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为反馈―确立校本课程改良方案;以对校本课程评价的评价为导向―确定评价的有效性;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确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4]。

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是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直接依据。它直接制约着各阶段评价活动的进行和预定目标的实现。在校本课程评价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能够为参与其中的相关人员在各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中明确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针对性与独立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针对先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评价指标进行选取与改进。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及年龄特征以及学校存在的差异性在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对特定的指标进行调整与重构。

独立性原则是指在最终构建的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指标项之间是具有相互独立性,能够进行区分。同一级别的指标项之间没有相互包含、交叉与因果关系。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对各指标项的确定应反复斟酌、修订,尽量避免重复,确保各项指标的独立性。

五、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稳定性和动态性:既要有反映当前的指标,也要有反映变化的动态指标。但是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便衡量一定时期内校本课程发展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同时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5],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反映这一过程,且在相当长的时段内具有引导意义。为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需要不断地反思、改良与完善。

六、开放性与发展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即指标体系的评价主体开放、评价方式方法开放、评价氛围开放,构建全面、系统而科学的校本课程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主体的开放:评价主体多样化以吸取各方的有效评价。评价方式方法的开放:旨在各种评价方法有机的,灵活的结合运用。三是评价氛围的开放,在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活动时,不断进行观点、意见和信息的交流、沟通,营造和谐有序的评价氛围,以促进评价活动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完善。

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指标体系构建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依照动态发展性原则,为校本课程评价指标的调整、充实留下一定的可利用空间,广泛吸取学校间、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的经验,通过不断地修订评价指标,以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其时效性。

综上所述,遵循这六个原则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校本课程评价的螺旋式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角色转变而且对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允廓.《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3]傅桂花.班主任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丁文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一、当前学校教科研成果推广情况

目前,学校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制度上。每所学校基本上都有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真正严格按制度进行课题成果推广的学校很少。

2.管理上。多数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不到位,课题研究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工作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教科研成果管理与推广工作,学校比较重视课题论文与成果获奖,但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二、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的建立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是课题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建立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1.建立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制度

为了体现教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上的效益,我们制定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制度》,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明确教科室主任和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要求在每年课题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2.建立教科研成果推广奖励制度

我们建立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奖励制度》,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我们不以高额奖金重奖获奖的教师的想法是:以免获奖的教师加重功利思想,未获奖的教师心灰意冷,反而导致教科研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对教师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称的条件之一,我们建立的教育科研奖励制度规定:对于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个课题给予适当的奖励。论文、案例在教育部门主办的刊物上发表的及各项比赛获奖者,按级给予奖金。

三、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运行

1.从规范管理入手落实推广制度

我们以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学校教科室每学期制定具体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计划,对学校各级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由教科室组织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探索,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并及时组织推广活动。为有效保证教科研成果进行正常推广,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七个方面活动:①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②认真组织课题开题论证活动。③认真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活动。④参加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⑤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阶段性成果。⑥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⑦推广课题成果活动:上好课题研究课或做讲座。学校教科室要坚持课题定期检查制度,强化课题过程性管理,要重视课题资料积累管理,要求各课题组定期上交课题阶段研究进度表和课题研究过程资料,以此来督促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对于不开展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批评教育,维护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的权威性。

2.从特色课题入手推广课题成果

我们注重特色课题的创建,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广特色课题成果,促使其成果更加丰富。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工作之一,发挥本校少先队活动的优势创建特色课题。如,市规划课题“小学生假日环保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研究,课题组在具体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认真填写“课题研究记录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料,如调查表、假日环保活动设计等。学校教科室指导该课题组做好结题工作,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非数据化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指导研究者规范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规范陈述,精心提炼课题成果。该课题成果在浙江省少工委三届五次全会扩大会议上交流获得好评,同时该成果获“雏鹰杯”全国少年“五自”学习实践展示活动一等奖。在上面课题的基础上,我们接着进行深入滚动研究:“小学层次性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小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与雏鹰争章整合的研究”。我校的环境保护系列课题多次受到市教科所领导的好评,被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环境保护局评为首批省级绿色学校。

3.从品牌课题入手推广课题成果

第6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自身学习的实践体会,对学校体育教师校本研究作初步的探索,总结得出体育教师校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新课程 校本研究

一、体育教师校本研究的现状

校本研究是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已逐渐被教学一线的教师所认识和接受。其实,校本研究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为欧美等国教育界所关注与探索。“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是“校本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所谓“校本研究”就是以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分析、进过反复的探索与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这种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校本研究具有下列特点:一是体育教师个人自主研究的多,学校体育教研组团队研究的少;二是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多,课题式的行动研究少;三是理论研究多,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研究少;四是随大流、赶时髦的研究多,联系本校体育教学实际的研究少;五是缺少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士的引导。

作为体育教师,校本研究究竟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二、新课改给体育教学校本研究带来了新的选题

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也给体育教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即对体育教育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历次教育改革所缺少的实质性内容;其次,新课程改革是把课程放在一个充分自由、开放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之中去实施,打破了过去相对封闭的课程体制;第三,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在体育教育中关注人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突出人文性是研究工作的一个新变化。

面对这些挑战,研究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应作相应的调整,新的课程改革使体育教学校本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体育课堂教学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研究是体育校本研究永恒的主题。这些研究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媒体使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导入技巧、各种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教学效率、学生活动、课堂管理与调控、教学评价,教学总结等等。当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尤其需要特别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深切研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把握职校体育教学的内涵与实质,突出职业特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及时的、合理的有序推进学校体育模块化选项教学工作;综合规划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制定详细的可执行的工作计划。

2.要认真研究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层层统领,但又不是硬性制约,其内涵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3.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在教学中怎样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4.要认真研究如何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新课堂类型;要从更实际和更广阔的角度去研究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改革的立体化、教学技术的信息化,都将带来体育教研工作的根本性变革。

5.认真研究适应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模式对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要防止教学模式化,要研究如何从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使体育教师树立特色(个性化)教学意识。

(二)以体育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分析研究为重点,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探讨、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体育新教材是在统一标准下所编制的“一纲多本”的“产物”。因而教材分析研究从属于课程标准。在坚持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分析研究新教材在哪些地方是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纲要与体育课程标准精神的,探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学策略。教材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体育教师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研究如何“用教材”,而非如何“教教材”。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其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而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三)体育备课、说课研究

体育备课与说课研究易被忽视,备课与说课是大家常做的教研活动,但研究备课、说课的较少。如教学目标的表达、功能、分类、教案的写作,教学后记与教师的成长,如何进行集体备课,说课说什么,说课的评价,说课与教师的教学能力,说课与教师的教研能力等等。

(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广大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之中的三大课程模块之一,体育校本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实用性强,体育教师大有作为。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做的研究如校本体育教材的选题与编写,课程的设置、性质、宗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的评估,课程的实施对策等。

(五)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课程学习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突破传统的评价观和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而阶段性评价如何操作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如何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使之成为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体育课程建设评价,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这些都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体育教学校本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一)确立多角度,多层次的体育主题教研内容,重点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活动

主题式体育教研活动就是教研活动围绕一定主题进行,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主题的选取要结合本校教学的现状,做到有的放矢。如课堂教学“同课异构”,单元教学层次设计,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现状研究,学校体育制度研究等等。新课程强调,体育教材不是唯一课程资源,教材仅是文本载体之一,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组织教师开展同一主题不同处理的体育教学观摩,不固定模式,鼓励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开展互动式诊评,进行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将工作中有创新、效果好的教学方法进行“辐射”,并以分组参与式讨论等方式共同研究成功、不足及建议,使教师逐步改变“唯教材、唯教参”的思想,将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立足于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二)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研组体育教师群体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次课程改革给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教研组教师的参与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计划、系统地研究,才有可能在教研组教师群体层面上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体育教师个体化的自主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体育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而且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如何融合?这就要靠教师自主的研究,选择那些对体育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有影响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与反思。教师在反思“关键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超越。而个人的自我超越则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三)案例式研究

案例式校本研究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的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的分析与反思。体育教师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或者是观看自己的、他人的体育课堂教学录像或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示范课后进行案例分析研讨。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通过这种案例研究的手段指导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搭起了一座桥梁,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自修-反思与专家指导相结合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已经成为体育教师的共识。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认真学习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诱发质疑、思考、批判教学行为与策略,寻觅教学理论支撑的方式。“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反思要善于掌握反思的策略。

1.学习反思。要求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学习专家学者的论著或体育教学类的报刊杂志;既可以是体育教学理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是教学思想。

2.观摩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他人的体育教学并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复研究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去除糟粕,吸取精华,则能更多地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3.教学绩效反思。针对每堂课的教学效果或是对某项运动技能的测试成绩进行反思,分析、比较,可以为下一步调节教学过程、修正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4.交流反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个体单独进行反思时,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毕竟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是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且容易囿于自我。交流反思可以是同事之间的交流分析,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还可以上专业的体育教学网站、论坛进行交流学习。

四、结语

体育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理论和经验难以解决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考地将这些成果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只有校本教研才能使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研究者,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自身教学与研究特色,才是为教学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才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对症下药研究,才能真正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也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教书匠转为“教育家”,教师才能够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创造性实施新课程,从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

[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Z].2009.3.

第7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发展现状与成效

学校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并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契机,践行“用艺术涵养学生的生命,用运动承载学生的未来”的理念,着力增强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努力创建艺术和体育教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校开设了管乐、跆拳道、太极、葫芦丝、古筝、合唱团、田径、篮球、国际象棋、网球、高尔夫、帆船帆板、书法、剪纸等20多个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人员、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五落实”,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全程考核,并把校本课程纳入课时计算,明确专人督查,统一组织验收,把考核成绩融入教学实绩,进而推动了学校艺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同时,学校还外聘了部分艺术专家,定时定点来校辅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鹏新区教育培训机构空白导致南澳学生无法参加课外特长培训的短板,做到艺体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全面开花,学生的参与率达100%。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大鹏新区素质教育艺术特色学校”“大鹏新区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深圳市非奥运项目(跳绳)体育特色学校”等称号。

增强艺体校本课程教学实效性

学校认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对学校创建精品校本课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建全聘用机制 聘用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既有利于选拔优秀师资力量融入到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中来,又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校本课程教师的整体实力,防止校本课程教师过于频繁地变换,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各项工作开展的延续性。南澳中心小学建立学校艺术体育校本课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发展处主任、教导主任、德育主任以及全体图音体教师等,全面统筹学校的艺体教育;同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构建以家校顾问团、学校艺术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发展处、图音体学科教师组成的四级管理机制,并制订相关的职责;此外,还建立并完善了南澳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师聘用机制。

建立培训机制 南澳中心小学通过岗位培训、教研活动、听讲座、外出学习、自培外聘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构建学校艺体校本课程的教师团队的同时,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都要重视艺体教育,并积极倡导教师以已之长去服务学校的艺体教育。其一,制订培训计划。即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将培训计划的制订与教师的培训需求相结合,建立培训自主选择机制,使培训与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指导工作实际相协调。其二,创新培训内容,逐步实现能力本位培训。即注重提高校本课程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课程管理能力、德育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其三,丰富培训形式。除了讲座、座谈会等传统形式之外,学校还要积极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挂职锻炼等新方式,以增强培训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吸引力,提高培训质量。为此,南澳中心小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先后邀请“全国跳绳王”生以及多位著名跳绳教练,对南澳中心小学体育教和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还邀请市区级专家在本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定期来校指导艺术工作。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学校校本课程教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近距离接触,不仅开阔了自身的学科视野,感受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学科素质,为学校艺体教育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石。

建立约束机制 校本课程导师制功能的发挥,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如果对教师没有任何的外在约束和考核机制,那么教师作用的发挥将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责任感,不利于校本课程导师制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南澳中心小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尝试建立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外在约束和考核机制。一是实施校本课程教师承诺制,即在给教师颁发聘书时,要求教师在承诺书上签字,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二是以书面协议的形式明确校本课程教师的权利义务,如规定教师除了进行专业指导和课程管理外,必须定期和课程成员联系,通过课余辅导、座谈会、个别谈心、网络聊天等途径了解课程成员的思想动态,切实做好德育工作。三是制订校本课程教师的考核条例,以是否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有利于对课程进行专业指导、是否有利于课程实施的有序开展、是否有利于促进课程成员的全面发展以及所指导校本课程的成绩等为主要依据,通过自评、他评等途径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激励机制 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需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激励机制的缺失,将导致教师缺乏指导课程、开展课程的持续动力。实践证明:激励机制的确立,对于增强校本课程导师制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制订政策,将教师的校本课程指导工作折合成一定的工作量,并给予教师相应的劳务津贴;二是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将校本课程指导教师考核成绩作为优先依据之一;三是设立校本课程指导教师评优制度,把校本课程教师的教学成果、带队参赛、课外辅导等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比如每学期对在艺术教育中做出贡献的,在市、区各类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

重点打造艺体品牌项目

在艺术方面,积极打造管乐和剪纸校本课程精品 南澳中心小学海风管乐团分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梯队,共有成员152人。为了快速提升管乐训练水平,学校不断聘请管乐界专家及外籍音乐学者来校指导教学,使乐团学生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台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奏水平,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管乐团在“2015深圳管乐节暨第十七届深圳校际管乐节”荣获金奖;在“2015广东(国际)管乐系列活动暨2015非凡杯深圳龙岗第二届交响管乐团队邀请赛”中,荣获金奖和十佳团队称号;在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评比活动中,管乐《波斯幻想曲》、舞蹈《注意!熊出没》和表演唱《放牧未来》分别荣获一等奖;2014年12月,海风管乐团(A团)参加深圳管乐艺术节荣获金奖,海风管乐团(B团)参加深圳管乐艺术节荣获银奖;2014年5月,管乐队参加广东省艺术节暨龙岗国际管乐邀请赛荣获金奖;2013年12月,参加深圳市第14届校际管乐节荣获金奖;2012年12月,参加广东省管际管乐节邀请赛获得D组银奖;2012年12月,参加深圳市13届校际管乐节荣获银奖;2012年10月,参加龙岗区校际管乐节荣获金奖。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沉积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蕴涵着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有着独特的美。有鉴于此,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在一年级开设了剪纸课,并在二年级至五年级开设了剪纸选修课。通过选修与课程校本化的形式,在全校普及民间剪纸艺术,剪纸课程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美术学科中的剪纸特色也正一步步形成。

体育方面,积极打造跳绳、跆拳道、网球校本课程精品 跳绳被美誉为“最完美的体育运动”。跳绳作为南澳中心小学非奥运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形成了目前全校师生“人人会跳绳,个个会花样”的群体性体育锻炼氛围。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跳绳训练,先后经历学练起步、比赛表演;学校也从原来的尝试活动,发展到现在非奥项目跳绳体育特色的学校。南澳中心小学特聘“全国跳绳王”生教练为指导教师,指导跳绳活动的开展及师资培养。目前,学校筹备成立花样艺术跳绳队,做到训练有计划,活动有步骤。学校师生日均活动时间一小时以上,真正践行了“每天活动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人生理念。

跆拳道也是学校重点打造的体育精品校本课程之一。南澳中心小学每年在二年级体育课中进行跆拳道课程的教授,每周一节,同时挑选有潜质的学生,成为学校跆拳道校梯队。在课后的时间进行校梯队课练习,并通过体育活动推动群体性活动的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是南澳中心小学的常规活动,学校将跆拳道运动融入运动会中。每次运动会前,各班都积极准备;运动场上,各班运动T个个生龙活虎,顽强拼搏,对体育运动的普及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跆拳道运动在南澳中心小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近几年,学校跆拳道队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有30余人次在各种跆拳道比赛中获奖。

南澳中心小学重点打造的体育精品校本课程还有网球。学校在二年级中开设了网球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并成立了网球校队,备齐备足师资力量,并不断完善训练场地等各种设施设备。同时,学校还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球队选材结合起来,坚持在周六日免费为球员进行训练,队员们的竞技水平正稳步提高,为日后参与网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结束语

随着艺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在今后将不断总结艺体校本课程精品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奋力开拓,进一步增强校本课程指导教师的教学实效性,充分利用学校艺体品牌项目,使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学子的心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李培湘.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

第8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自动控制原理》是面向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自动控制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该课程的性质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工程科学。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到目前为止几乎涵盖了所有高等工科院校以及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学校。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的高校,为学校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理念,可以使《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既可以学习、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能够获得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果能够将学生先修的电工电子学及后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体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将具有普遍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中必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课题组在总结了多年来的授课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当前我国本科教育的新形势,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逐步创建一支稳定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具有严密的理论分析、以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融合多门理论及工程科学并涉及广泛的实际应用领域,因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扎实、工程经验较为丰富且较为稳定的教学团队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每学年需要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五个进度左右,合理的人员配置需要两名骨干教师、一名资深教师和一至两名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完成较大比例的授课任务,资深教师可以在理论分析和授课内容等方面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及建议,年轻教师通过听课、备课及参与实验环节逐步成为骨干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完成新老交替,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理论结合实践,为课程建设带来勃勃生机。

二、凝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过多过深的数学推导和数学分析必然将逐步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及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在保持系统分析问题的前提下,尽量弱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对于较为陈旧且应用性不强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只作简单介绍。对于知识体系中主要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可以重点讲解普遍适用情况,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作为了解内容在教材中加以体现即可。由于当今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很多,且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积累了电路(或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自动控制原理》授课内容中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潜心编写一本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品教材

教材是每门课程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信息来源。如果对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介绍的过于详细、透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而且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学习重点。因此,合理组织课题组任课教师,编写一本精炼、高效且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品教材,不仅需要参编教师能够潜心于理论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掌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新理论、新技术,并能投身于相关的科研研究及工程项目。教材的编写应依附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将实验课内容按照理论授课内容及进度融入到一本教材之中,既能使相关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降低学生购买教材的费用支出,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课的授课效率,可谓一举而多得。

四、创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各高校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多媒体教室已经不再是稀缺之物。自从电子演示文稿(PPT)被引入教学方法后,其对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可谓喜忧参半;系统仿真软件(如Matlab)和电路仿真软件(如Multisim)的普及和应用,又为《自动控制原理》的授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创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鉴于《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的推衍需要一个理解过程,所以还应以板书教学为主,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但由于《自动控制原理》知识体系较为复杂、系统性较强,因此需要适当利用PPT完成复杂图形的绘制工作,以节省课上教学的时间。另外,由于Matlab和Multisim等仿真软件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在讲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动态绘制系统分析曲线及电路响应信号波形成为可能。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上述各功能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节省一些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相关理论给学生介绍一些具体应用或例题训练,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出发点,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

虽然《自动控制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为严密的数学推衍,但其理论却在人类生产、生活、军事及航天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因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先修的电路(或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以硬件电路的验证性实验为出发点,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较为简单的控制系统,以改善控制系统性能参数为目标,树立用工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本科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具体的工作环境,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六、制定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核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普遍不是很高,鉴于《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性质,制定一套合理且便于执行的考核体系是提高本门课程授课效果的有益补充。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考核基本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实验课成绩及作业和出勤考核结果,且试卷内容中分析和计算要占到分值的较大比重,使得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许多定理、公式及分析方法,通过做题应付考试。这样的考核体系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很难让学生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益处。因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考核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课题组总结了近几年的授课经验,首先开始尝试了试卷结构的改革,尽量减少枯燥的公式推导与计算,适当引入了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这样教师可以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为学生备考而减负。另外,在合理设置实验内容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在实验环节中投入较多的精力,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本文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课程建设思想,首先来源于一线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经验的总结,对教学环节中遇到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其次是建立在课程组近年来针对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出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总结。课程建设应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其效果应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评价标准,逐步改进并完善各教学环节。本文提出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思路可以推广到与其相似的其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课程。

积跬步,稳前行,无欲而至千里。课程建设的实施者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成果,而应循序渐进、踏实做好上述每一个环节,重枝干,轻点缀,不做豆腐渣工程,要让学生真实体会到课程建设带来的益处,为真正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出有益的尝试,提供有价值的实现途径及执行方案。

参考文献

[1]严利,熊朝坤,余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53-54.

[2]剧文.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3(2):38-39.

[3]李昌春,韩力,左为恒.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第32卷(增刊):74-75,78.

[4]杨敏.二阶系统性能改善的Matlab辅助教学.高等教育研究.2008,25(3):52-53.

[5]陈惠英,王培良.“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2(5):25-26.

第9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发掘地方资源 表现本土风情 培养民族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98-01

我校地处于长江中下游扬州,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扬州的剪纸、漆画、糖画、发绣、麦杆画等,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影响着当地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的民族特色都在淡化,很多学生连本地有什么民间艺术都不清楚。学生是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弘扬民族文化的发扬使者。我校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引入地方美术资源,为弘扬乡土文化提供学习与发展的平台。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英、美等国,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我校把地方美术资源引入校本课程,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展示本土的民俗风情,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一、挖掘地方艺术资源,开设多项校本课程

地方美术资源是个无尽的宝藏,更多的方向需要我们的探索与发扬。我校是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充分挖掘地方艺术资源,开设了十几项艺术校本课程,使每个毕业学生都初步掌握了一项,对家乡的本土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感受。

1. 剪纸方向校本课程。剪纸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很多学生选择了剪纸这门课程,几乎遍及每个班级,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2. 手工方向校本课程(麦杆画:本地麦杆是最常见的农作物)。在教学中就地取材,本来看似无任何作用的麦杆经学生整理好带回学校就成了美术创作的资源,一开始学生对这些经常看到却不知有什么作用的麦杆不知所措,在欣赏了原滋原味的麦杆画的艺术作品后,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精湛的制作手法,巧妙地制作出了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画。那一幅幅成型的富有立体感觉的漂亮麦杆画。

3. 柳编方向校本课程。柳树是本地的常见植物,柳条的特点是柔软且具有很强的韧性,不易折断,可塑性强,是家乡得天独厚的资源。把柳编引入校本课程主要是柳枝在我们生活中可经常看到和使用。我们这里用的篮子,斗立等都是出自当地老百姓之手,几乎每户都有巧手。

4. 扬州漆画方向校本课程。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贝壳、石片、木片等。漆画的技法丰富多彩,可分成刻漆、堆漆、嵌漆、彩绘、磨漆等不同品种。通常我们以磨漆为主,以壁画、屏风等表现形式居多。漆画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性,要有绘画表达的语言又有工艺制作的要求。在开设漆画的课程时边开展,边探索,本地的特产河蚌、田螺、木片是作漆画的好材料。学生要经过很多程序,从构图设计,到材料的运用选择,到最后的打磨,无不透露着学生创造的智慧与才能。

二、丰富作品内容,展示地方的人土风情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每个月都创设一个主题作品创作交流。调动学生发现家乡美,创作以本地民俗内容的作品,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1. 清末初范水就有“水乡流韵八景”之说,“红庄春柳” 、“东园荷月”“瓦甸归樵”等 。引导学生在古人的基础上去感受家乡的美,用我们的美术校本的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运河边上长大的学生对大运河还是有着浓厚的情感,以范水水乡的秀色为表现内容,引导各个兴趣方向的学生通过对家乡景色的表现,发现更多的“水乡流韵八景”。于是“用纸工制作“古运河渡口”、“六角亭”,用桔枝制作的运河景,用汽水瓶盖子拼贴的“荷香万里”等等新范水风景图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 扬州地区自古人杰地灵,历代留下著名文人墨客的足迹,以及大量的诗文名篇。李白和他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徐凝 和他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李绅“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等。

3. 美化我们的校园生活。学校是我们大家生活的地方,美化需要所有人的参与,我校是省艺术特色学校,校园、教室、专用教室、食堂、宿舍都需要我们的装饰美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坚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才智和动手能力。

三、表现地方美术,培养艺术素养和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