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开展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

第1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标准与选择实施的空间。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就体育素质来说,每个人的体质体力、兴趣爱好、锻炼习惯及体育态度各不相同,因此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更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满足个体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个性化特征,也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呼唤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

新课程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巨大的自主选择权,如何让体育教师对课标有一个正确、完整、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如何把课改理念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发挥地方及学校优势,构建以水平目标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切入点。

一、坚持“健康第一”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养成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少年儿童,如何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热点问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才能保证开发方向的正确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校本课程的灵魂和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中以学生生活为本,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唱主角,在校本课程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体育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设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妥善利用已有的条件与资源,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教材内容选择要考虑本地实际和学校特点,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内容的选编要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教材和乡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掌握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巧,才能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逐步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如滚铁环、踢毽子、乒乓球、放风筝、跳皮筋、兔子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国家课程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而校本课程则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体育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体现地域特色满足学生需要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要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从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入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怕具备的优势条件。如我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被确定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三十余年来学校积累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经验。将田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于开展田径运动的资源,就可推动学校田径的全面普及和提高。我校被树为市级少年军校,每学年初都要开展队列操练等军事训练体育项目。也可将队列体操纳入体育校本课程之列,从而形成学校的体育校本特色。只有将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二要使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风俗习惯和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一些典型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项目如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摔跤等体育项目,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三要充分利用教师业务专长校本资源。学校内,体育教师最了解体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课程开发中可将体育教材结构与教师业务专长和学生学习结构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课程内容更适合实际需要。四要合理利用和学校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条件和地方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资源。尤其要尽量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靠山吃山,傍水用水。如爬山、游泳、骑马、山地自行车拉练、橡皮筋等都是符合不同地域及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并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纵情畅游的健身乐园。五要积极挖掘人文课程资源。体育冠军出生地和奥运火炬传递途经地等都可成为体育校本课程最真实的题材,充分利用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锻炼欲望,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更是德育与体育最佳整合方式。

四、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体育校本课程要冲破传统课程的建构模式,在学习内容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以“菜单”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其自主选择,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才会学得轻松活泼愉悦。在学习方式的设置上也要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才不会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的预设的框架之中。课程开发及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和发展,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第2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能力培养;活动设计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今天,作为从事数学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上好学科课程的同时,就如何去发掘和利用校本课程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特长,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务必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依托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与主动进取的良好学风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着重点应放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中,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如何分析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传递知识信息,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校本课程注重精选题目,培养创新意识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必然是学校自己教育哲学的产物,必须为实现学校独到的育人目标服务。不然,校本课程开发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把校本课程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进行解题训练;不管学生的兴趣需要,有某种特长的教师,就开设某门课程;学生有某种兴趣需要,不经论证,就草率开课;社区家长有反对意见,就马上停课等等。

校本课程题目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一是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教师的成长,三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其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根本,教师的成长则是基础,学校特色形成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可是,往往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追求的首先是建设学校特色,为此而设课,热衷于表面文章,图热闹,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在校本课程的选择和管理上,要注重精挑细选,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微观层面看,学校必须抓好对校本课程的管理。首先,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全校校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和审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同时抓好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对上课的管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对课程评价的管理。学校还应构建激励机制,把开发校本课程的业绩作为晋升与奖励的重要依据,尤其在校本课程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更应给校本课程以更大的权重。校本课程题目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开发必须按其流程有秩序地进行。

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夕,会以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举例来看:

问题1:有人破坏文物,你的态度是什么?本题考查学生的情感行为。大部分学生(85%)表示生气,但没有办法;只有10%的学生说自己会以采用如提抗议等方式制止,表示出更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有5%说对此现象无所谓。这一结果可以反映现在学生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态度。

问题2:在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时,你会如何表现?本题是要了解学生在集体项目中的参与精神,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在合作研究中能否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否容纳不同的观点。95%的学生表示能积极发表自己观点,也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自编试题,实现创新能力

在校本课程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组织学生白编题目。要求每个学生为其他同学出一份五题试卷,其中必须有一个创新题,解题方法独特,但解题过程并不繁杂、冗长。在数学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新颖解法,非常规地解决数学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和自编题目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校本课程是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的双学堂

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只局限于老师课堂上的那么点,只相信老师讲的,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产生“巴赫猜想”,什么时候才能够有勇气和能力解开“猜想”。开发校本课程是学生最好的智力开发机会,是产生“巴赫猜想”的最佳温床。摆正了位置,就不会当它是额外的负担,就不会为花时间和精力去搞开发而懊恼。因为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是个学习者,更是个探索者,会得到一本教参和一本教本永远也得不到的知识和能力的锻炼,会因此觉得在学生面前少了些许底气不足的心虚。

开发校本课程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能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阮承发.富康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05.

第3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推广

从2003年开始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里开始了多样化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之一的历史校本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探究如何在中学里更好的推广或延伸历史校本课程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中开设历史校本课程现状

校本课程作为各级中小学推广的项目开展以来,一方面,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推广活动呈现形式越来越多样,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效果越来越显著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存在毕业、升学、高考压力以及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不同等问题,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可见历史校本课程在高中推广发展尚有很多急需完善之处。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高中教育的任务性和某些学校办学的功利急躁性,导致课改以来提出的素质教育难以在中学深入贯彻,特别是一些作为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的历史校本课程。由于校本课程对学生考试成绩以提升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使其在学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学校对历史校本课程的认识,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深刻影响着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一) 历史校本课程理念得不到合理贯彻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属于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校本课程对高中生智力发展、身心成长的作用毋庸置疑。今天的高中校园,由于应试教育在目前中学教育仍占据绝对优势,分数决定论、分数考核论仍主导学校、教师、学生考核标准;学校围绕分数进行管理,教师围着分数教学,学生看着分数学习。校本课程,成为一些学校的珍稀行为,开设历史校本课程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学生的兴趣、潜质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虽然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但是迫于功课压力,无暇顾及“课外活动”。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存在“校本课程浪费时间”、“校本课程让学生精神涣散”等看法,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活动形式、或成为单纯的摆设。如此看来,历史校本课程更是海市蜃楼。

(二) 实施历史校本课程的时间缺乏保障

校本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简言之,就是指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是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开设一门课程。当代高中生,他们一天到晚除了课堂学习就是课堂作业,历史校本课程算是见缝插针的事情。高中生除了吃饭、睡觉、行走所必需支配的时间,一天大约12小时用来学习;从起床到睡觉,他们要早读一节,上课8-9节,晚修2-3节,共12-13节课,以每课时40分钟计,上课总共用约8.5小时;以每天平均4-5科功课,每科教师布置30分钟作业量计算,学生正常情况下要2.5-3小时完成各科作业。这样,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为0.4-0.8小时,如果按运动、学习各占50%比例计,学生每天可用校本课程时间大约0.2-0.3小时,这样历史校本课程的时间就更紧了,目前校本课程尚无明确的标准,若借用一句老话,历史校本课程效率就低多了。

(三) 历史校本课程的指导缺失

历史校本课程是学生有效利用或开发兴趣进行的课外的探究活动课程,受“校本课程浪费时间”的影响。一些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教师,对历史校本课程未能建立有针对性适合高中生发展指导机制,仅仅编基本历史乡土教材就完事大吉,历史校本课程处于整体的“迷茫”状态,成为历史校本课程发展的“瓶颈”。高中生思想已具相当的独立性,他们对各类社会现象及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之余,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喜欢追求独立、自主,开始深入探究、思考人生。正如有些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让学生涣散”那样,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引导如何利用。高中生处于发展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拐点,如果未能对他们的兴趣意识作积极有效的培养,不仅浪费他们为数不多的课外时间,还将使得他们探究的能力徘徊不前,甚至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四)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匮乏

历史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地方分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一些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乡镇高中,课程资源较为匮乏,主要表现为资源数量缺乏和资源质量不高。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中生获得课程资源的便捷与其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校应建立结构合理 、内容丰富的资源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高中,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资源质量不高的事实。在资源建设中,虽然国家和各省市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然而一些学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问题或是校领导对资源建设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学校会因为评级达标,短时间齐刷刷开设一系列校本课程,没有足够的论证时间设计历史校本课程,违背了循序渐进教育成长的规律,会导致“资源过剩”。

三、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措施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发展。为进一步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也是学校应以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出发,构建全方位的课程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氛围,推进历史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深入。

第4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 茶文化 茶艺课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85-01

1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根据茶产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针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组优化确定了茶文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构建了包括专业社团、专业技能竞赛等环节组成的课外实践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学生茶艺技能和茶叶品质感官鉴定技能训练。课内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外实践体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形成了“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发挥社团作用,提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了学生的素质结构。

目前,由于缺少对茶文化的准确定义和认识,这不利于茶文化的教学,以及进一步把握茶文化的发展方向。茶文化的内涵是以自然为基础,进而上升到人文精神领域。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涉及人文史哲的较多,以茶学代替茶文化,或以“可口、可乐”型的茶文化教学方式,也是有背于茶道精神的茶文化教学目的。通过研究,形成个性化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打造成为学校的又一张“名片”。

2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2.1重点

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在于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发社会资源,协同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建立一套适合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够突显该专业学生自身优势,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并适用于与茶文化传播、茶艺表演相关的旅游休闲服务行业需求的专业综合性教学内容体系,并借此提升茶文化与茶艺表演课程专业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形成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休闲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2难点

2.2.1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开发意识不强、课程开发能力相对较弱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法回避,也不能缺失。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还有所欠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薄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及校本课程的评价基础薄弱、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动机也是教师正在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本项目的难点之一。

2.2.2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涉及面广,可操作性难度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相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不足而动手能力较强特点,而茶文化与茶艺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课程。茶文化内容广博、深奥,茶艺表演属于实操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茶艺表演学习的关联度极强,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思维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思维,教学内容由浅及深、由易变难,提高学生学习探索茶文化的兴趣,茶艺实操课程既要体现其观赏性与表演性,更要结合茶文化体现其文化性和实用性。此外,该课程对教学环境与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增加很多。

3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预期效果

3.1更新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与理念

解决教师“愿不愿”进行课程开发的问题,才能保障开发主体的能动性。校本课程开发意识的觉醒与课程理念的更新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高的前提。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只考虑“如何教”,很少考虑“教多少”、“为什么教”,教师只有教学意识,缺乏课程意识。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这就要求教师要超越以往狭隘的课程观,树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观。

3.2提高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共建课程开发团队的能力和搜集信息、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课程反思能力。通过开展茶文化与茶艺课综合实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提高本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提高教师课程、教学及科研等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及课程开发能力。

3.3建立合理的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通过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合理的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评价机制。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价打破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方法,采用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样的评价方式。

3.4营造高职茶文化与茶艺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环境

通过本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提倡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

3.5提升旅游休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服务河南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个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独有的、其他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没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开发出适合旅游休闲行业需求的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无疑可以成为培育和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突破口,为河南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佶.关于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彭茜.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

第5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各校响应课程改革号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但因为校本课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无经验可谈,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师生对语文校本课程难免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看作是学校自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误解。

误区二:部分师生认为校本课程课与高考无关,此课可上可不上,因此有些班级的校本课程课形同虚设。

误区三:部分教师把语文教材(人教版)和校本课程进行区别对待。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笔者结合语文校本教程的开发和教学方式谈谈自己的一点建议。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行打破了“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必然。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根本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其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和选择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是“90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宽松的环境让各种知识遍地开花,也让他们对学习有了更多需求和不同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编辑语文校本教程时,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凡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努力挖掘、开发利用好校内的、当地的、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及时地引入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加强语文校本课程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第三,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文本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学习恰当地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校本课程经历了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专题模式,二是活动模式。

专题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如我们学校高一年级开发了《盛唐诗歌精神》的校本课程,以开展主题鉴赏活动让学生走进盛唐,走进杰出诗人与经典诗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盛唐气象,领略到唐诗的精髓与真谛。

第6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还能够启发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使学生具备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其语文学习功底。本文就对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为初中语文教学有益补充,创设优质、高校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校本课程

校本教学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际,更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力。同时,校本课程能够给初中语文教学充分的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充分文化与内涵,使学生的素养与文化功底得到熏染。因此,教师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使语文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授课时,教师不单单传授教材知识给学生,还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语文知识。其次,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初中语文教学补充了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情境,熏染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后,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校本课程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补充与完善,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符合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1.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要高度重视语文校本的开发,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出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热爱学习的校本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课外观赏校园风景,培养学生看景写作的能力,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教大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写作技巧与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很多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创作出有内涵、有功底的作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综合训练的课程,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所改善,培养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写作量及其写作的技巧与阅读的理解能力,读写综合训练是学生锻炼自身读写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全身心参与对发散思维的启发有很多的帮助,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在长期的读写训练中得到循序渐进的熏染,有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释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享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同时,在课堂上增加语言训练的教学内容,让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既生动又有趣,创设初中语文优质课堂。

2.结合校本课程打造生动、有趣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的落脚点在于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学习、探究。首先,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拓宽教学活动。初中语文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是源远流长的,更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些内容,因此,要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就要改变原有教学的方式、方法,打破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针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无限延伸,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顺序、技巧,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仿写出游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作出别具风格的作文,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可以开展课外拓宽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探究、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释放天性,有效的学习语文知识。可见,课外活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全心全意的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实践,如开展学生作文比赛活动、课外实践动手操作活动等,保证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最后,初中语文教学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专题的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难免会有稀奇古怪、需要花一番心思的语文难题,教师应当格外重视,运用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回忆、反思所学内容,对难以攻克的内容重点探究、重点突破,实现语文综合教学效果的提升。

3.结合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有效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是有及其重大的意义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其一,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校本课程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阅读、实践、探究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的长期积累,使学生的文化功底越来越深厚。其二,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展,学生的读、写平台大大的增加,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校园以外的时间,纠正普通话的发音、读音,培养朗读情感,启发写作的思维,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飞速提高。其三,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技巧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活动及其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和教师、同学交流、沟通、一起探究,掌握学习的技巧。

【结 语】

综上所述,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精彩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有热情、有活力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及其自身的语文涵养。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生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小雪.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措施【J】.成功(教育),2010(06)

第7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一、充分发挥文化和学校特色,充实“熏陶+培养”互补的校本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而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因此,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育,开创出“熏陶和培养互补”的校本资源开发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大家都在寻找的学校教育的新“增长点”。

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校园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从大处说: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学生、办学理念,往小处说,学校的制度文化、校纪、校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从动态的,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文体性、学术性活动到静态的,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诗化都属于校园文化资源的范畴。校园文化资源尽管丰富多样,但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创造,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尤其是校园隐性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具有“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独特作用,更应挖掘创新。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还要注意它的时代性,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使之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立足校园文化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之产生辐射力,筑成塑造力,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充实“实践+创新”并举的校本内容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与学校的特色,其内容与社区生活和学生生活发生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各类课程资源中,区域文化、社区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社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是开展校本课程最好的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所在地区背靠长江,南临京杭大运河,沪宁高速是本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经济发达,有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享有江苏“小温州”的美誉,这里更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之歌》就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个课题。通过深入实践活动,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唤醒了,创造性被激活了。同时,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还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使其形成了亲近自然、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时代和潮流特色,确立“时尚+实用”共存的校本宗旨

调查发现,80%的学生有上网的习惯,60%的学生在使用QQ聊天工具,30%的学生关注影视文艺动态,40%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20%的学生有看新闻或其他内容的习惯。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眼界较广,张口网络“新”词,闭口时尚“潮”语,如果此时,教师稍有懈怠,便会“OUT”了。因此,我们每位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时时把握主动权,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接轨,切实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培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的一代新人。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时代潮流等因素,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纳入课程,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四、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与作用,开创“社会+学校”同行的校本模式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但它的旨趣决定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因为每个班的任课教师只有几位,而每个班学生的身后却有数位家长。这些家长都是珍贵的、可供利用的校本资源。只有通过让学生共享到各位家长提供的校本资源,学生的成长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不仅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言献策,提供思路,还能及时反馈信息,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以增加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确切性。

第8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一年多来,两校教师依托网络,同学科教师设立QQ群,开展了“同课异构”等教学研讨活动。老师们就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备课、上课。课后,两校教师就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网络上相互交流,研讨教学方法、重点、难点问题,各呈观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取长补短。通过“同课异构”之类的教学研讨活动,使两校教师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改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二、依托网络环境,开发校本课程,实现校际间校本课程互补

两所学校就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开展了在线研讨,并达成共识:必须强化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以开发校本课程为切入点,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不断丰富并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选修课的开设,并在网上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实现校际间校本课程的共享与借鉴。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过程中,两校教师依托网络环境,从教材内容的选取、教材方式的呈现、教材编排的式样等方面经过在线交流与研讨,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完成课程的开发方案,实现校际间校本课程互补。

三、依托网络环境,开展网络培训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两校教师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上示范课、讲学、作专题报告,并将专家上课的教案、讲课的录像、专题报告的演讲视频和课件放在网络上共享,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使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区域时空的限制,两校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参加培训学习,聆听专家的报告、指导。通过学习培训,两校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理解“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教研实践活动的反思

第9篇:如何开展校本课程范文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两个概念已经进入了广大基层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视野中。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林元龙老师一直活跃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一线,同时致力于对该内容进行理论研究,现在他提出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突破了原有的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别实施的限制,并从二者结合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对各个学校以及广大基层教育研究者有所启发。

[摘 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范式研究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实践应将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人本主义、智能多元化理论等理论的综合,在活动中提高人的素质。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又突出课程特点: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从空间分布)、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从资源存在方式)、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资源功能特点)进行结合,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校外地理自然资源,地方(社区)多元文化资源,社会物质资源,各种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等。

(2)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与新资源的开发。

(3)开发程序:一般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整合开发利用。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又实现资源共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评价反思:整合加工,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同时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交流等环节的能力,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邛实践活动?邛发现问题?邛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行动研究分析。

(1)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评价内容与方法

3.注意事项: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评价内容与方法。

3.注意事项: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用肯定性评价,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施评,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既是一大挑战,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