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总体方案范文

校本课程总体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总体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总体方案

第1篇:校本课程总体方案范文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各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实际使用率与资源发挥作用的大小,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校体育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人、财、物的支持。根据学校学体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说,有形资源是硬件条件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得以改善的,这些有形资源也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无形资源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这种无形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较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两种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潜能如何。当然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得到有效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果要使得有形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就需要无形资产的关键人去组织、管理和操作与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有形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其次,无形资源的效益发挥无疑是依附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资源的保障,所以在确保有形资产为教学的基本环境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作为无形资产的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中能量的释放,更有效的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因此,这两种资源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磨合和利用,使得有形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佳,使之成为教学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互协调是为了避免中学体育资源的浪费,保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有形资源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更能促使无形资源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1.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开发有形资源,拓宽体育资源来源渠道,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首先要制定出适合本区或本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二是重视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还要保持诸如保护环境、低碳课堂的内容设计、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等,应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本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终身体育意识挂钩。开发有形资源,提高中学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率,利用节假日期间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举办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应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探究的实用性,并对体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加强校园建设和投入,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和宣传体育文化的机会在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同时,拓展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无形资源的潜能,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的放矢

第2篇:校本课程总体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园足球;先进经验;制度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3月16日最新颁布了《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将校园足球上升至“国策”的高度。“足球热”迅速在校园内蔓延开来。足球作为学校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培养拼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在2011年建校时就将足球运动作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时至今日已有4年光景。现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总结,为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

1.场地不足,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扶持

校园足球主要以小学为起点,将足球文化、技能、训练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让学生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和健康意识。然而,综观当前校园足球运动的现状,场地不足是影响校园足球运动的瓶颈。缺少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就缺乏应有的重视。高台县于2014年通过了全省均衡发展验收,县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对全县中小学体育等设施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投入。但就我县来说,城区六所中小学,有标准足球场地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他农村小学由于学校资金不足,很难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安全又能自由嬉戏玩耍的足球场地。学校无场地,就很难形成运动的氛围,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只能是空谈。

2.师资不足,家长观念保守

从2015年春开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按照《方案》的规定把足球课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明确规定每周必须有一节足球课。而在实施中专业足球教师少之又少,师资不足同样是开展校园足球的又一问题。我校属六年制城镇小学,四名专职体育教师,没有一位是足球专业毕业的,只有一位教师有一定的足球基础,但要全校性开展足球运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比较规范的训练,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家长观念保守,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当前阻碍校园足球开展的问题之一。家长要么担心学生受伤,要么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加上学校文化课对学生课余时间的挤占,造成有场地孩子也没有时间踢球的现象也比较普通。如果学生课外没有时间玩足球,单凭一周一节足球课,学生对足球的兴趣、爱好难以形成,足球技能也很难提高。社会、家长认识上的偏见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校园足球的推广。

二、强化校园足球运动的对策

1.政府重视,跟进扶持措施

校园足球是一项新生事物,单凭学校一家难有作为,需要社会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定时举办足球赛事,面向社会、家庭宣传、普及足球知识,营造一定的踢球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足球。二是加大学校足球场地设施设备建设。为每一所中小学配备标准的足球场地,为学校开展足球课提供保障。三是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1)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定期举办足球培训班,让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学习足球的相关理论、训练技能,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2)引进专业足球师资。向外计划引入足球专业教师,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走进校园,将最专业的足球技术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热情。四是将校园足球纳入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县政府督导室要认真完善督导评估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纳入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中,形成浓厚的校园足球激励

机制。

2.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学校教学模式

校园足球的开展,发达国家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与仿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作为学校要积极研究学校教学模式,吸收国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教学模式。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学校除了每周一节足球课外,根据学生的兴趣可适当增加学生足球学习的时间。每周训练时间扩展至2~4次不等。低年级主要以足球游戏为主,并穿插讲授足球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划。高年级则侧重于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训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将足球运动和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为学生传授各种基本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会到什么是足球运动,激发学习足球的兴趣。学校要成立足球社团,组建学校足球队,定期开展训练活动。要通过校内足球比赛,不定期地组织班级联赛、年级组友谊赛、运动会、校际间联赛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业余足球俱乐部、足球节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征文、绘画、手抄报、摄影、队徽设计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感受到足球的乐趣,体会足球的魅力。同时学校要积极探索足球课教学的新思路,开展阳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把学生足球特长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筹措体育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校园足球活动的顺利开展。

3.强化制度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

校园足球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制度建设做保障。学校要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开展足球运动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切实做好校园足球工作制度建设,全力以赴开展好学校足球运动。要努力营造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校园足球文化,并将足球文化渗透到学校各科教育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橱窗、家长会和班会课广泛宣传足球运动的知识。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营造一个学校重视、领导支持、学生喜欢、社会参与的校园足球运动的良好氛围。

阳光体育、快乐足球是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宗旨,让每一位孩子在参与足球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分享运动带来的收获,我想此次足球改革的初衷和目的也莫过于此。

第3篇:校本课程总体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山东省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几乎很困难,怎样缩小区域间的教育不平衡,挖掘发展基础教育的有利条件,是山东省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措施,希望能给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为发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现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有的教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具体而言,教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基础教育不平衡的一个表现。为此,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一、山东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蓬勃的经济发展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走到目前的水平,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已改制的省重点企业有88.6%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全省已有上市公司60多家,数量居全国第4位,流通股总数超过100亿股。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在这样经济发展背景和条件下,山东省教育的发展,无论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还是师资配置等方面都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自古以来山东就被成为人美物丰、山灵水秀之城,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富饶的人化自然。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其中,最为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杰出人才名录中,都占全国之首。加之山东父母对教育的特殊重视,特别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在这种环境下,促进了当地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 

从现代政府职能管理上来说,政府提供社会公平和资源的均衡配置,而市场提供经济效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山东省政府等领导对于教育的关注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为山东省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舆论氛围。省政府把科教兴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积极实施政策倾斜。 

二、山东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建议分析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内规划和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义务教育。要将义务教育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强政府的责任,发挥政府统筹与协调的作用。其次要依法加大投入,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政府部门要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保障范围,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向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最后要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政府要拉动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扩大教育融资渠道。 

(二)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发展实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目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呼应、相协调,发展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创造出一条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好的教育。山东省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一定的区别和差异性,这必然会影响到各地的基础教育,为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因地制宜,实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要大幅度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完善经费补偿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三)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教育预算过程中要加强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建设,坚持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对初中进行相对公平的生源分配,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着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缓解初中的升学竞争压力,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障碍。各地要严格依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编制本地区村小布局调整的总体方案,并按“一次规划、分类达标、典型引导、示范导向,对达到基本标准的学校授予“合格村小”,达到较高标准的授予“示范村小”,要改革村小的管理制度,在考核评估镇中心小学时,将重心放到其下属小学、对通过考核评估的学校给予褒奖。 

(四)完善机制,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从整体上看,基础教育均衡是全方位的均衡,因此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第一,加大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认真做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对低保家庭、特困家庭提供必要的补助,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搞好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让全社会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第二,加强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要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另外各级教育部门要做好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检查与指导工作,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 

(五)加大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力度,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围绕新课程标准,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保证就是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便于学生获得新旧知识和感性知识,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要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强化反馈矫正意识,树立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总之学校要以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核心,以校本管理为纽带,全面推动学校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斯辉.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湖北教育,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