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表现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阅读 高效 课堂
一、高中语文阅读
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相对独立的基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标尺。因而,培养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指从书面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一种技能。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考察高中语文能力所含有的具体能力。从纵向维度而言,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可以细化为认知性、理解性、鉴赏性、评价性、创造性等技能。从横向维度考虑,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又可以具体化为认知、理解和记忆等技能。
(二)掌握阅读规律
教师引导高中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规律是至关重要的。高中语文阅读规律是:清楚文章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不同文体的文章,又有其特殊规律。例如,写人的抒情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习惯性动作,说话的语气;而写事的抒情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事件发展的关键点;针对小说的阅读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形象、事件的环境描写和事情或者是事件的发展等等关键性因素。
二、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常见的现象是,部分高中学生看不懂一般的语体文,往往是,年级越高的高中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越低。通常高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是标签式短语的理解,丝毫没有能力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摆脱高中传统阅读理论知识和固定思维模式,是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语文阅读教学无中心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会出现脱离课程标准,撇开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从而导致出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无中心的问题。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
(二)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亟待改变
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侧重应试方面的W习,如对阅读技巧的掌握,而不是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表明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为基础,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高中生在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中要纠正学习中的被动性,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高中语文阅读方法浅谈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弱点,表现为:内容少、学习效果差、教学费劲。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看,关键是教师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是阅读理解学习的主体,忽视学生对语文文本的主动自主学习与阅读。针对此情况,教师应及时转变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阅读认知
针对学生的阅读认识能力,教师首先要讲解常用的字、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的基本知识。阅读认知能力是阅读中最基本的能力,高中生的阅读认知能力是要求能将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信息的能力。作为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已经不存在文字上的障碍,那读不懂文章的原因是为何?阅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已经指明,高中生读不懂文章是因为看不懂句子的意思。例如,在《师说》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常用实词;同时巩固常用虚词“于、而、乎、其”的用法,了解“学者、所以、不必”等古今字义的差异,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教师应该侧重积累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和与其有关联的各种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阅读理解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抓住文章的精髓,实现知识的由浅入深的递进。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能实现阅读信息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例如,在《装在袋子里的人》课堂教学中,针对这篇外国小说翻译而来的文学作品,在理解作品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别理科夫形象的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二是注意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如象征性表现手法、人物性格夸张性的刻画和小说的框架结构。面对较多的信息,教师应给学生指引出阅读的切入点,以利于高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是学生阅读能力中较高一级的能力,阅读鉴赏强调对阅读内容的辨析与体验或者是感受,涵盖对阅读内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鉴赏。具体到高中阅读课堂教学中,阅读鉴赏表现为对阅读内容题旨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阅读内容的语言、结构的表现手法等。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此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形”,领悟蕴涵与“形”中的“神”,并初步体验文章中“形”和“神”的辩证关系。
(四)阅读表达
阅读表达能力是对阅读理解效果的检测。针对高中生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内容用自己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实,阅读内容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容写出,即书面表达,或者利用语言的形式输出,即口头表达,是加工语言信息和形成记忆的有效方式。例如,在《雨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之前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性地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是擅长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综合运用和有机结合的过程。阅读水平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整体体现。教师做好阅读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直接的帮助,而且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宪峰.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5).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在高中语文考试中,阅读部分常常令高中生头疼,高中生一见到阅读理解题就望而却步,毫无解题思路。其实,做阅读题不是件难事,只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平时多阅读、勤积累,自然就会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解题轻松自如。
一、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段落要点
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和段落要点,相当于找到了打开理解文章词句的思想感情的钥匙。任何文章它总是为了给人以什么启示和教育,因此我们要吃透文章的主题思想。看它说明了些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赞美了什么精神,提出了什么问题和观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文段的主旨概括,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思考概括。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那里往往有表明全文主题的语句。同样,要注意每一自然段的开端和结束处,这里常常有提示段落要点的句子。为此,我们在做阅读题之前,阅读文章时,要养成提起笔来,随时把看到的关键语句划出来的习惯。所谓关键句,就是指体现文章主旨、段落要点、作者观点和感情等方面的语句。
二、阅读时要注意从文体特点来思考和把握要点
一般说来叙事记人类(包括散文、小说)文章,要注意其记叙事件的要素,理解文章力求表现的人物是怎样的性格、品质;还要考虑其写作特点,譬如环境烘托、侧面表现、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详略安排、伏笔照应、点面结合等等。说明文从文体方面需要思考的是: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特征);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句中的准确性、科学性体现在哪里。对于议论文,从文体方面的出题,无非是考议论文的三要素:运用什么论据,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或驳斥了什么论点。因此阅读时要注意这三要素。如果阅读时注意了这些,划出了那些要点,回答起有关问题来也就容易得心应手了。
三、从艺术表现切入,揣摩艺术手法
一般来说,作者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组织语言,以表情达意。许多有名的作家是比较讲究运用修辞等多种表现手法。鲁迅现成曾经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也就不能达意”。因此,教学文章,教师就可以从主要的表现手法抑或某一种表现手法进行切入,应注意品味那些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恰切达意的语句,尤其是那些表现手法运用典范的作品。教师围绕这些点进行设置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出这些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当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这些妙处时,文章内容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与此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作文写作的实用技巧。比如,笔者在传授《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节知识点时,就选取了“对比”这种表现的手法来进行切入,这是因为“对比”既是此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又可以将情节发展等文本内容贯通起来。
四、营造宽松环境,愉快学习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他们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多元的精神空间。在课堂上,要作到使师生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的和谐状态,教师就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阅读活动,并“不失事机地把这种最初发生的愉快情感和认知兴趣引导到热情而紧张的追求知识,探求真理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正确方向上去”。同时师生之间要崇尚教学民主,相互信任,沟通心灵,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只有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展露;只有在课堂上形成浓厚的民主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五、改变评价模式,在阅读中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构成的考查,且一份试卷中这两方面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养成中的比重较小,很难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考试要求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答案,对于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很难使学生发挥自己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对自己不愿苟同的观点也迫于应试的压力而勉强同意,从而失去了质疑文本、质疑教参、质疑教师的批判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评价模式,将单一的答案式阅读趋向于多元化解读,只要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树立一种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在阅读中读出个性。当然,多元解读一定要围绕文本,从文本中生发,而不是无中生有,苏轼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用一个模具复制他们,所以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势在必行,也只有真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的潜能,使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亮丽的风景线!
在高中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对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大有裨益,其中,学生在高中阶段,他们的各种思维正走向成熟,如何使学生能够最终拥有一种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所以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
古代诗歌是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更是重要内容。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点,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找到怎么读懂古代诗歌的好方法,从命题本身出发,推测出题者的意图,从而找到答题思路,提高得分率。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诗歌鉴赏得分的重要方法。
一、了解诗歌术语,确定考查目的
以往的诗歌鉴赏题通常会涉及有关诗歌术语,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认识术语,对诗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掌握术语,知道考查的范围是什么,然后再准确答题。例如:在以往的一道高考题中,题目要求阅读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然后回答问题。问题是让学生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来是很容易得分的,然而由于学生不懂“颔联”“颈联”这些诗歌术语的意思,不懂诗歌常识性知识,因而没有办法答出此题,结果失分严重。在古代诗歌中律诗分为四联,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和尾联(七、八句),结果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导致失分。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又例如2012年湖南有道高考题,阅读李益的《度破讷沙》,回答从题材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对于第一问还是对古代诗歌常识性知识的考查,古代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很多种类,但是题目中已经明确说出从“题材”角度来看。从题材角度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送别怀念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倘若学生了解这一诗歌常识,那么就很容易得到这两分,但有大部分学生没能拿到分数。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二、标注关键性词语,确定答案方向
每一道考题,命题人都会给学生一些答题暗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因此,聪明的学生会在审题过程中标注出题目中的
关键词 语,从而了解出题人的考查方向,学生就能知道到底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创造出得分机会。例如,2010年有道高考题是这样的: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的《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学生在解答此问题过程中,应当先审题,标注出问题中的“送别季节”“词语”“柳永《雨霖铃》”等
关键词 语,然后在诗中找到有关内容。这可以是表现季节的事物,往往会是有关的农作物,而这首诗中正好有“橘柚”。但学生应当注意的是橘柚是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的,诗中写到橘柚香表示果实已经成熟了,而果实通常都是在秋季成熟的,因此答案应当是“橘柚香”,而不是“橘柚”。学生再根据送别的季节——秋季,和问题中的
关键词 语:“直抒离别之情”,可以知道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两句应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此在题目中标注出
关键词 语,对学生准确答题是很有帮助的。
三、理解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
高考中有些题目是较为“苛刻”的,但是又要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分,因此命题人在出题过程中会给出一些暗示,需要考生明白其中隐含的意思,从而理清答题思路,最终得出准确答案。在2012年的某道高考题目中出现了“意境营造”和“赏析”这种有更深层次的词语。意境的意思是情和景相融合的境界,因此首先要找到题目中的景物,然后分析通过植物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思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建造,也就是将情和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分析时应当注重诗的构思和写作手法。赏析的意思就是欣赏并且分析,应当对意境有一定的描绘,然后再展开分析。答题思路应当包含描写意境、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揭示诗歌情感。又例如,在2010年的某道考题中命题人给出“醉别”“江风阴雨”这两个词语,他们已经暗示学生答题的思路。“醉别”意思是因为离别而醉,好友离别,内心苦闷,举杯相送,浇愁而醉。“江风阴雨”,从字面看来是写天气,而实际上是写心情。因此,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理解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是十分重要的。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教学生关注题目的问法和得分技巧,这也能体现出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规范答题习惯。通过题目的问法,如何问就如何回答。比如题目有2分往往答案有两点,题目有三分往往答案有三点,以此类推。只有这样答题,才有得高分的可能。例如,在2008年某道题目中问道:“何种修辞手法”“何种表现手法”,学生答题时应当知道就是一种,不能写多。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中的难点,也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高考题目,为学生找出更好更多的解题技巧。命题人出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分,但又不能直接送分给学生。因此,命题人在出题时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在复习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加强审题引导,就算是再难的诗歌,也能够通过审题得到基本分数。只有准确审题才能更好地答题,才能提高古代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促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情境教学优化
一、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方法
1.以文本为出发点设计导语,优化教学目标
其一,应当以文本为出发点营造语境,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上注重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文本轨道上,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当中。从而,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探究和阅读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高中语文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教学上包罗万象,在教学情境设计上应当基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情境设计和文本内容的自然衔接。具体上,应当结合时代潮流,带给高中生新鲜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喧宾夺主,重视学生的意愿,确保实实在在的让高中生学到知识;避免导语和文本的主旨相去甚远,应当简单明了易懂。其二,应当根据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目标。第一,教师应当根据文本在单元章节当中的教学作用、教学地位、担负的任务,确定教学的重点,并以教学重点作为依据体现重点的能力点和知识点。第二,教师应当科学地组织教学的内容,落实教学的目标,并且根据教学的实质能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保情境教学的目标具体详细,确保情境的创设是为本课时的目标而服务,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弹性,满足基础各不相同的高中生的学习程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投入到学习的情境当中。
2.优化情境教学的过程,促进教学迁移
其一,应当注重对于审美的探究和思辨,优化教学过程。情境教学注重以美作为突破,以感情为纽带,以思维作为核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上作用独特。情境教学过程注重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情境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水到渠成当中,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的目标,形成学习的动机,激发思考和激辩,学生在激辩和追问当中反思,在反思当中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个人见解,形成创新的意识。其二,应当进行有效地教学,促进教学的迁移。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当中,要培训高中生学习能力上的迁移,教师就必须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进行情境创设,并巧妙地利用教学的契机促使学生积极的迁移。此外,在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意创设方法,更应当注重创设效果,形成情境教学合理的迁移模式,将课堂教学和作为检验学生素质的量化指标的考试融为一体。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的案例
1.教学设计实例举隅
现以《断魂枪》作为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的案例,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在教师目标上,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中老拳师英雄末路的孤独所反映出的时代变迁,文章当中的语言特点和对比手法的应用。而后,引导学生思索在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并且认识文章当中沙子龙的形象及其对于表现主题的意义。其二,对于教学重点,注重讲解传统上的白描手法和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手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对于教学难点,在于理解文章对于时代环境部分描写的意义。其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入、学生分组讨论、诵读、分组总结概括、提问等形式完成课题教学。以提问我国的用枪名将和著名枪法作为课题的导入语,介绍高中生熟知的名著当中的枪和枪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认识的用枪高手: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神枪沙子龙”。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总结不理解的地方,各小组派代表进行问题阐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后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和问题的思考方式、答案。组织学生进行比武片段的朗读,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后让学生回答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且思考教师板书的诗歌,从而认识晚晴处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强烈碰撞的时代。引导学生概括断魂枪是什么样的一柄枪,进行诸如“魂”字应当如何理解的问题提问,学生之间进行限时讨论,并主动举手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讨论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当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交锋。
2.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从教学目标的优化上,案例所述文章属于小说和故事单元,这一单元注重的是人物刻画与环境烘托,因此教学的重点设置为认识沙子龙的形象。在环境烘托上,课程的难点在于对文章所描述的社会环境的分析和理解,具有针对性。总体而言,教学目标设置具体详细,操作性强。课堂的教学设计在情境教学过程当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现实评述能力。并且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思路和答案拉近,设置利于学生们理解的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们的思维有着发散的空间,从而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情境。
三、结语
情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在于素质教育,也必然要回归到素质教育。高中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们的文化创新性,同时要让学生的创新是基于文本。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主性,但要给予一定的材料支持,避免时间浪费。总而言之,教师进行情境教学的设计优化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课程的标准,确保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生成和构建,确保语文课程教学更为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杨珍: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
[2]李丹: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创造情境[J],成才之路,2010年17期
[3]黄玲: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09年21期
[4]黄晓英: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 阅读教学 现状与问题
海明威的小说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笔者以其作品《老人与海》作为研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范本。笔者搜集了12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教学设计4则、教案3则、课堂实录2则、导学案3则),对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并探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 课程目标中指出,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1]经过整理分析,《老人与海(节选)》一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1.认知类目标。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文学常识。2.技能类目标。梳理小说脉络,赏析桑地亚哥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探究小说主题。3.情感类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直面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上述12则课例都能明确小说这一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但课例3和11认知类目标缺失,整个教学目标都未涉及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这未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注重小说阅读教学的文本多元解读。大部分课例教师多元解读文本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带领学生从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叙事写作手法的多变性,和小说语言的独特性等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文本。相比较而言,课例1、2、4、9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符合多元解读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文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教师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九个方面: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11个课例);2.理清小说情节(10个课例);3.感受“硬汉”人物形象(9个课例);4.体会象征的潜在内涵(9个课例);5.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题(9个课例);6.“冰山原理”与作品的讨论(3个课例);7.剖析内心独白(6个课例);8.品味电报式语言(6个课例);9.桑地亚哥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之辩(10个课例)。
王荣生教授说:“依据学生的小说阅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对小说文本阅读的已有经验是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结合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对象(文本)来了解学生的阅读经验。”[3]这部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比较单一,容易读懂。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就课文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冰山理论”的原则。2.赏析“电报式”的语言和主要人物形象。课例1、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马林鱼、鲨鱼、狮子、大海”等背后的深层含义。课例5、9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多面性,品味独特的形容词,这四则课例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生阅读期待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是较好的课例。而课例3、4、6、7、8、11、12这些课例中的感受“硬汉子”形象过于简单,可知对文本解读力度不够,这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4]12则课例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通过品味电报式的语言、剖析内心独白、“冰山理论”等来赏析“硬汉”形象。(2)通过人物形象来探究小说表达的主题。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分角色朗读法、旁批鉴赏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分角色朗读法,不适用于教授情节单一、人物内心独白较多的小说。课例1和2的启发式教学法做的比较好,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分析到位,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揭示小说主题。课例7的旁批鉴赏法是一个创新,旁批对于鉴赏小说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讨论法的运用就值得商榷了,如课例5,对主题的讨论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课例11,教师为落实“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观念,讨论流于形式,很少涉及文本实质。
四、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笔者选择的12则课例,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一线优秀教师,在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也真实地反映了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课程内容中的外国文学知识陈旧,外国现代小说知识也不够完善。课程目标中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的解说不够透彻,以至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外国小说中的异质性。语文课程内容中应增加外国小说知识,并对外国现代小说流派和风格等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我们的学生在了解外国小说体式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
语文教师执教外国小说时,不知道对文本解读的内容“做减法”。教师要以已有的经验作为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对备课时预设的大量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留下学生最读不懂的方面以及本部小说最该读的内容,这也是小说的合宜教学内容。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荣生,宋东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保世华.《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5,(8).
[2]徐文中.《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08,(5).
[3]吴云辉.《老人与海》创新设计与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4,(9).
[4]赵君雄.《老人与海》导学案[J].新课程,2013,(4).
[5]雷江红.《老人与海》教学与关注社会问题[J].语文教学,2009,(7).
[6]张宝童.“硬汉”的孤独与抗争――《老人与海》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7]阮红环.实现高效课堂的四个前提――以《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现代语文,2014,(11).
[8]江正刚.硬汉如此多“骄” 风景这边独好――《老人与海》教学方案[J].中学语文,2014,(2).
[9]张广录.“冰山理论”:开启《老人与海》的一把钥匙――兼《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10]肖丽丽,胡循杰.《老人与海》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11]刘耀明.做有生命的教育――《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新课程,2012,(10).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1-01
本文结合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试作出一些答题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的最多的是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接抒发对权贵的不满。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属于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把离别之情寄寓在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上。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一般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虚实、白描、反衬、抑扬、移情、含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很多,一类是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一类是用通感、借代、双关、叠词等,使字句更为精巧。关于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答题。
二、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达技巧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这首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柳”及垂杨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然后还要指出,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在评分标准中,能指出一、二句为“静态”,三、四句为“动态”,得四分;能提出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得两分。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对应的诗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这类题目的难度比前面分析的题目难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审题,选准鉴赏角度,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从理论上说,只要选准角度,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所以题目可以有几种答案。为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考生要细心审题,选择恰当角度。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中把“绿荷”拟人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漏掉这一步骤,而失去了分数。如此题,答了前两个步骤,只能得四分。还有两分的采分点就是表达技巧的效果,如,《齐安郡中偶题》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暮热游荷池上》表露了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而言之,考生先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要求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其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松年.浅谈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J].中国校园文学,2003(03).
[2]刘志刚.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及答题状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有效性;高中语文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对于诗词文化的运用和理解。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境界,都是现代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本文主要通过现代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对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阐述。
一、现代高中古诗词学习的背景
新课改实施后,高中的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表达方式和意义与现代汉语表达有所不同,致使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古诗词的美不仅在于它的短小精悍,更在于古诗词所具有的韵味,是其他文体所没有的。许多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往往只是对诗词内容逐字逐句进行翻译,使古诗词失去本身所具有的韵味,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要想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二、形成现代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问题的原因
1.许多教师在古诗词课程讲解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独自阅读并逐句讲解,甚至有的教师害怕学生理解不彻底还要逐字进行翻译,使学生无法了解古诗词的韵味而失去学习的乐趣。
2.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理解能力提升的一个方面。一些教师在古诗词讲解时缺乏对其理解的能力,这就使教师在教学时对课堂内容产生偏差,使学习变得空洞无趣。
3.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或者只一味为了提升应试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使得诗词本身的魅力无法展现,学生也就无法进一步理解诗词本身的意义。
三、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理解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这里我将对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阐述自己的想法。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反复阅读的过程就会使学生对诗词形成一定的理解。一遍遍阅读会将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情景中,在这种不自觉的状态下会进一步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听取教师在课堂上的解读会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2.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时先对诗词的背景进行教学,在理解诗词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会便于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比如《将进酒》,主要描写的是大诗人李白在仕途中遭受排挤,在云游山河的途中写出的诗词,理解这样的背景之后,学生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李白豪迈的个人情感,学习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坚强不屈的意志。
3.古代诗词中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借物言志。作者喜欢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环境中,因此,学生在进行诗词的理解时不能忽视对于环境的理解,同时也要跟随作者的情感将自己的思S融入诗词的环境中,真真切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一般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会对古诗词内容逐字逐句翻译,这样就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于诗词情景的创设,可以编写一个简单的情景剧,引导学生表演,在真实的参与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词的中心思想。
5.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使文章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视频、图像和音频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社会文化特点。
通过对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于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诗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才是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日常教学和高考考查的重难点,尽管说教无常法、教无定法,但诗词鉴赏教学的立足点却始终未变,即鉴赏诗词经典的语言艺术,其鉴赏也应将重点放在对词、句内涵的推敲上。高考在题型设置上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方面:意象、意境、景物、情感、思想等;二是表现形式方面:语言、表现手法。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从标题入手,以题导读
“文题即文眼”,诗词虽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有一定差别,但作为文章的一种,此种说法也行得通。如果能够抓住这个“眼睛”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去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把握住诗词的主旨了。因此,在教诗词时,我们应首先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获取重要的信息。比如,《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送魏万之京》(李颀)、《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题目中都有“送”字或“别”字,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些诗作都是写送别或离别的。既是别诗,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外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对离人的担忧与祝福。再如,《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的“怀古”则可判断为“怀古”诗或借景咏志等等。教师应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诗题,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就能稳稳地迈出第一步了。
此外,往往试题中还会提及送别的人物、时间、地点及人物的去向等,这样就使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主旨初步显现出来,理解起诗来就更加容易了。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考查《送魏二》(王昌龄),全诗围绕题目中的“送”字展开,先是“醉别”接着写途中“江风引雨”景象,然后是别后“忆君”。学生在分析诗文时就应紧扣题目中的“送”字,寻找相关景语及情语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着手诗题,抓住诗词的标题所蕴含着各种信息,争取初步判明诗词大致内容,为进一步剖析诗词内涵提供便利。
二、读内容,找意象,体意境
诗词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而这些象不仅仅是我们能看到的象,它们还蕴含着作者思想感情。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古诗词中的意象,譬如“岁寒三友”梅松菊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信使,“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等等。鉴赏诗词要引导学生寻找意象。比如,鸿雁常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的伤感,“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水,因为水的绵软,剪不断的特点与人的惆怅情绪有相似性,诗人往往以水喻愁。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梧桐与凄凉、悲伤的意境相联系,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猿鸣多半和悲愁相关,杜鹃鸟(子规)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秋风与凄凉相连。如果在理解诗歌时借助这些意象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就会事半
功倍。
三、品味语言,体悟诗词的深远意境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尤为讲究“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培养学生在意境中品味词、句的能力是诗词鉴赏教学最重要的事。诗中的词、句只有放在诗境中理解,才能更准确。要体悟诗词深远的意境,可以抓住以下几点:
1.把握特殊语法现象如为合乎诗词规则而产生的变式句、词
类活用现象
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了体现春天的动态及特点作者将形容词用作了动词。
2.明辨修辞手法
张先的《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王国维赞:“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摄入词中。而“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讲花顾影自怜的情态写得如此传神。再如,李白的《菩萨蛮》中“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空”字写出来诗人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诗的愁味。
3.了解典型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语言风格有形象、生动与质朴: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之分,这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关,杜甫的《兵车行》就是表现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诗风的典型例子。
四、分析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构思手法等几大类,内容较多。因此,这就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在诗词教学中加以实践。比如,诗词中有描写景又有写情,那么其表现手法就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等几种情况。表现手法是比较多且复杂的,所以必须具体诗词进行具体分析。如,2006年江苏高考题考查《鹧鸪天》(魏初)中“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及渴望团聚之情,因此该句运用的反衬的手法,用“归鸦”反衬诗人的无法归家,表达了诗人对家人深切的思念,和对归家无比的渴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文学性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语文学习更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单我们在人文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要结合现在的语文教材,转变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注重人文素养、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扩展语文教材传统文学的文学性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反复考证,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有必修课文还有选修课文,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非常高。比如高中人教版语文选择了有几篇《红楼梦》的选集,即《黛玉进府》、《宝玉挨打》、《香菱学诗》、《诉衷肠》、《抄检大观园》。《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这五篇文章只是这部鸿篇巨作的冰山一角,红楼梦大大小小的人物有几百个,以及上千首诗词和多个经典场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学习课文上几篇文章,是无法真正解读作者的意图。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要阅读《红楼梦》这本小说,了解这篇小说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自身的遭遇,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写下红楼梦的意图,才能更好地让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这样即便有助于扩展我们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当下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
二、扩展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的文学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文学,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中国文化记录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等品德,是封建社会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因此儒家经典也被誉为国学。四书五经更是历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科目,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比如北宋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研究儒家文化主要作品。但是目前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学生仅仅只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而缺乏对它更深层次的了解。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增加了传统文学的比重,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较混乱。比如人教版的高一语文教材上册是春秋时期文学作品《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到下册的时候,就有战国时期的《离骚》,高二上册是李白的《蜀道难》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材的设置比较混乱,学生一下子从春秋到唐朝然后再回到战国时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设置一个学习课程表,以时间为轴,将课文从春秋到战国、先秦文学,再到唐宋诗词,元曲,按照时间表格,将课文梳理一遍,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字表现形式和含义的变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古代文学,提高学习传统文学的兴趣。
三、开发语文教材的资源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变得功利化,很多学生学习语文、背诵诗词,分析诗词中的意境,诗人的表现手法,纯粹只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这完全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文学性、思想性和结构展现艺术魅力的,而不是几句话就能表现文章的主旨。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尽量避免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去解读文章,而应该尝试从艺术性、文学性的方式去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风格和艺术形式,从而发现语文的魅力。课余时间,学生还应该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作品,了解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些伟大文学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