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调查对象 安徽省市辖区、县级市的城区所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调查方法 对全省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的城区所辖82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以市辖区(县级市)为单位汇总,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 重点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举办主体、服务人口、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业务用房来源以及设备设施等基本情况

结果 ①概况:安徽省辖17个市、56个县、5个县级市和44个市辖区,2005年底总人口为6515.5万,其中市辖区和县级市的非农业人口为854万。截至2007年3月,该省市辖区和县级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24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个,站672个,覆盖城区人口498.9万。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私营所占比例约为62.8%。而同期卫生部妇社司调查资料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主体政府及所属医院、企事业单位、私营/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17.87%、9.97%;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政府及所属医院、企事业单位、私营/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42.15%、19.73%、38.12%。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私营/个体举办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情况:本次调查的82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有400个,平均纳入率48.5%,其中1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被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有125个,纳入率82.2%,6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纳入医保定点的275个,纳入率40.5%。从调查结果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率明显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地区上看,该省17个地级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纳入医保率差别很大,合肥、马鞍山和巢湖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率较高,分别为89.4%、84.6%、100%;毫州、蚌埠、芜湖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率较低,分别为4.7%、9.6%、4.3%。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情况: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业务用房总建筑面积435 657m2,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建筑面积1834m2,站平均建筑面积234m2,分别超出国家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m2,站150m2)83.4%、56.0%。但从业务用房来源情况看,71.2%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系租赁业务用房,其中自筹全部租金的占95.2%。社区卫生服务站租赁业务用房的比例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分别为78.57%、38.81%。2003年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中部地区调查数据显示:业务用房来源无偿使用、自购、租用、其他分别占24.18%、34.07%、34.07%、7.68%,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来源无偿使用、自购、租用、其他分别占14.55%、10.80%、71.83%、2.82%。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来源情况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一致,租赁用房比例略高于平均水平。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配置情况:对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本次调查选择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8种设备,其中10种基本医疗设备包括心电图机、电动吸引器、妇科检查床、显微镜、B超、离心机、血球计数仪、生化分析仪、简易手术设备、恒温箱,8种社区常用设备包括血糖仪、针灸器具、可调式输液椅、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康复器材、健康教育影像设备、计算机及打印设备、出诊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0种常用设备,包括心电图机、血糖仪、出诊箱、急救箱、供氧设备、针灸器具、消毒灭菌设施、电脑及打印设施、健康教育影像设备和康复器材。调查数据显示完全拥有上述18种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个,占25.0%。在基本医疗设备拥有方面,全部拥有、拥有6~9种、拥有1~5种的中心分别占48.68%、38.82%、12.5%:在社区常用设备拥有方面,全部拥有、拥有5~7种、拥有1~4种的中心分别占30.92%、42.76%、26.32%。表明相对于基本医疗设备来说,适合社区卫生需要的设备如电脑、出诊箱、健康教育影像设备等尤为缺乏。调查还发现完全拥有上述10种设备、拥有7~9种、拥有4~6种、拥有1~3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占32.89%、32.44%、26.93%、7.74%,社区卫生服务站常用基本设备缺乏现象仍然严重。

讨论

通过对本次全面普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该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下一步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条件较差 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租赁现象严重,这直接引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营成本增加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不稳定性,并最终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足发展必须要妥善解决其业务用房问题。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如用于健康教育的相关器材、用于上门服务的出诊箱等的严重缺乏,也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的开展。借鉴先进省、市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条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添置必备的基础设备;二是采取卫生部门参与新建小区审批的办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和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解决新建小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问题;三是全面推开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项目,政府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数量、质量等进行补助,以此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22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内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中医科设置情况、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师数量及中医药人员的数量、职称及学历共5大类24项。

1.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问卷,由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处下发调查通知,由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部门专人填写,统一回收。

1.3质量控制

调查数据填写后,由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管领导审核;对收到的调查表及时复核、补缺;对有疑问的数据用电话询问进行逻辑纠错;汇总后的数据由区(县)卫生局医政科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1.4数据分析

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同时录入,核对好的数据利用SPSS 11.5及Excel软件进行描述及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对全市所有22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出调查表,回收224份,回收率98.7%。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心城区7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郊区(县)13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所乡镇卫生院。9个中心城区平均每区有7.8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郊区(县)平均每区(县)有15.3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服务人口

224所被调查机构所辖服务总人口数为15 494 868人,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数为69 174人。中心城区71所调查机构平均所辖服务人口数84 571人;郊区(县)153所调查机构平均所辖服务人口数62 028人。

2.3中医科设置

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212所设置中医科,占调查机构的94.6%。其中中心城区中医科设置比例为100%;郊区(县)中医科设置比例为92.2%(141/153)。

2.4卫生技术人员构成

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17 885人,平均每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人,最少的12人,最多的206人,其中中心城区7 581人,平均人数为106.77人,郊区(县)10 304人,平均人数为68.2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占43%,执业助理医师占9%,药剂人员占9%,其他人员占39%(表1)。

2.5中医药人员配置

2.5.1人数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9 370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52.39%;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执行医师)为1 050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5.87%,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1.21%;中心城区平均每个中心7.20名中医师,郊区(县)平均每个机构3.52名中医师。

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药师76名,占执业药剂师的18%,占药剂人员的4.8%,其中中心城区26人,平均每个中心0.37人,郊区(县)50人,平均每个中心0.33人,169家中心没有中药师,占总机构数的75.4%。

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全科医师1 189名,占职业医师数的15.47%,其中中心城区634名,平均每个中心8.93人,郊区(县)555名,平均每个中心3.63名。

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

2.5.2职称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中医师(不含助理中医师)共938人,高级职称62人,占6.61%,中级387人,占41.26%,初级职称489人,占52.13% (表2)。

2.5.3学历2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中医师(不含助理中医师)93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233人,占24.84%,大专学历395人,占42.11%,中专及以下学历310人,占33.05%。 (表3)

3讨论

3.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不平衡

本次调查显示,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服务人口数平均为84 571人,郊区(县)所辖服务人口数平均为62 028人。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所辖服务人口数甚至超过20万,中心设置不平衡。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在大中型城市,政府要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已经达到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限。

3.2郊区(县)中医科建设不到位

本次调查显示,94.6%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而郊区(县)只有9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仍有7.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未设置中医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省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研》结果显示,2003年底与2001年相比,设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60.5%上升至74.6%[1]。《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中要求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置中医科。此次调查结果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也要看到郊区(县)中医科设置比例偏低,有的郊区(县)甚至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3全科医师(中医类)匮乏

2001年全国开展的“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显示,卫生院中医医师占医师的18.61%[1],而本次调查上海市的中医师比例为11.21%,低于2001年全国水平。2006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指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至少配置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为1 549.49万人,依据文件每万人3名全科医师来计算,共需4 648名全科医师数,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中医类)774名,临床类3 874名;本次调查显示,2006年全市临床类全科医师为1 189人,则全市临床类全科医师缺口为3 874名;2006年全市无中医类全科医师,所以其缺口为774人。

3.4中医执业医师素质城乡差距明显

从职称来看,中医师主要以初级为主,占52.13%,中级职称占41.26%,高级职称占6.61%,与2001年全国“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相比,城市街道卫生院中医从业人员初级职称占60.32%,中级职称占34.92%,高级职称占4.76%[1],上海市中医医师的职称情况好于全国2001年水平,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有所增加,初级比例有所下降。从学历来看中医师主要是以大专学历为主,占42.11%,中专学历占33.0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4.84%。2001年全国“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城市街道卫生院中医医生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0.48%,大专占27.30%,中专及以下学历占62.22%[1],上海市中医医师的学历情况好于全国2001年水平。但仍应看到中医执业医师大部分职称、学历比较低,拥有高级职称中医师的机构较少,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没有设置中医科,这些情况无法满足2006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拥有1名中医执业医师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各类卫生技术人员除郊区(县)执业助理医师均数略高于中心城区外,其他人员中心城区均数均高于郊区(县),尤其是中心城区执业医师均数比郊区(县)多16人,中心城区中医执业医师均数是郊区(县)的2倍、中心城区临床类别全科医师的均数接近郊区(县)的3倍,以上情况均说明中医执业医师城乡差距问题[2]。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与质量。

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应和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结合起来,根据区域服务人口的变化情况动态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3]。《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大中型城市,政府要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此,应在居民聚集区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提高居民就医的可及性。② 重视中医科的建设,建设和完善中医科是当务之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是社区中医药工作的枢纽和桥梁,如果没有中医科,社区中医药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中医药就无立足之地,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就无从发挥。即使有了中医药人员也会改行或西化。因此加强郊区(县)中医科建设是健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重点,应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建设标准、考核评价制度和质量控制。③ 加强社区卫生中医药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得以开展的前提。应加快建立健全培训网络,落实培训机构,规范培训管理,把培养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师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基地作用。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特点,分层次和阶段进行中医药知识的在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考虑,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重点做好郊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人力培养,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郊区(县)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高学历年轻人到郊区(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就地岗位培训,分批轮训,并在每年的工作考核中增加相关内容,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继续加强现有的中医执业医师岗位培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并加大对郊区(县)的培训力度,培训机会、经费等要适当向郊区(县)倾斜[4]。

4参考文献

[1]陈珞珈. 十省市中医药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陆超娣,施永兴,严非.上海市21所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人力调查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10:1587-1588.

[3]闫东方,施永兴,宋佩秋.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现状与发展研究[J],社区卫生保健,2002,10:177-181.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一、本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年提出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立足于关注民生,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原则,大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夯实了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基础,逐步转换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切实落实惠民措施,使社区居民享受到综合、价廉、便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群众满意度有所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积极推进,初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平台。

区政府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统抓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工作。由卫生局、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探索建立条块联动机制,共同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中的有关问题。目前全区13个街道、镇均配置了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天平托管),4—6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都有一个全科服务团队提供服务,从而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服务网络。

区卫生行政部门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开展了中心—站点—家庭的三站式服务,有600余名医务人员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地,深入社区开展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服务。积极开展全科医师的培养和社区护理技能培训,区现有全科医师268人,公共卫生医生159人。

(二)加大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近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财政投入,防保经费逐年提高。年已提高至常住人口人均50元,仅此一项就相比年增加投入878万。年公共财政还补贴4946.17万元用于13个社区卫生服中心实行门诊病人诊疗费减免、药品加成率下降至15%、五种Ⅱ类疫苗实行零差价等惠民措施,从而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同时,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对社区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门诊进行规范化建设,并列入年度区府实事项目,使社区居民能享受到比较优质的有效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

(三)转换机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

为进一步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原则,改变“以药养医”的趋利现象,年1月起,区政府正式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在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收入全部上缴“收支两条线”专用账户,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房屋及设备维修等经费支出则纳入财政预算,按月统一拨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历年结余全部冻结,经卫生局批准同意后优先用于弥补收支缺口。

“收支两条线”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趋利行为,从运行机制上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百姓的公益性、公共性。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再与单纯业务收入挂钩。目前,不合理的检查和滥开药方的现象明显减少。通过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评估和内部人员考核与分配机制,促使医务人员转变服务理念,从以注重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为主。

此外,区卫生局严格预算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权随意调整预算。如确有特殊情况,必须经卫生局审批同意并报财政局备案。同时,注重公用经费的节减,通过实施药品、医疗设备、房屋修缮的政府集中采购,以及节能降耗指标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合理控制公用经费的成本支出,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服务社区居民。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是本市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医务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切断了社区卫生服务收入与服务机构、个人的利益关系。由于诊疗费减免等利民措施的实施,使居民更乐意到一级医院就近看病配药,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量急剧增大,而医务人员收入基本没有增加,有的单位还略有下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受到一定影响。

(二)全科医生比较缺乏。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转变,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本行业中地位相对较低,待遇不高,培训机会不多,医务人员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以及现有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急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样性需求与当前全科医生缺乏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到位。由于工作量大、人手紧张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重医疗、轻防保”的现象,预防保健工作比较薄弱,以医疗为主的服务格局尚未彻底打破。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各中心开展了为离退休老干部、孤残老人上门服务工作,但是,有的服务内容仅限于量量血压。这与社区卫生服务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医疗、防保向“六位一体”综合服务转变的改革目标和要求差距较大。

(四)管理机制和服务网络尚未完善。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机制是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实行的行业管理。而依托社区、充分发挥街镇作用方面还显不够,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各相关部门还未形成合力,卫生部门统包统揽的格局并未改变。根据我市有关“一个街道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形态功能规划,少数街道调整建设达标工作困难较大,房源尚未落实。

(五)市区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目前实行的医保预付制,仅仅是将“后付”改为“前付”,医保预付的总量核定不尽科学、合理,控制费用的真正目的尚未实现。市医保局与区卫生局、社区卫生服中心的资金往来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医保定点未做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导致有些地方结算不便,等等。降低药品加成率等政策缺乏统一口径,各区县执行力度不同,影响了地区之间卫生资源与病患数量的均衡。在座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居民对降低药品加成率的惠民措施感受不明显。

三、意见和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为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在保证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要科学测算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总量,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和奖金总量,制定以服务范围、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管理效能、医药费用控制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体系和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合理提升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以此稳定队伍,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强化队伍建设。要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依托二、三级医院,充分利用区中心医院、第八人民医院等实习基地,开展培训工作,引进竞争机制,重视人员流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增添“新鲜血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令群众信服的医务人员队伍。同时应鼓励二、三级医院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资深专家和医生返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适当延长他们的工作年限。对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可采取挂编流动等柔性流动方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加强医疗技术力量。

(三)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正实现群众就医“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社区居民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探索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为特殊困难的孤寡慢性病及老年痴呆症患者等提供护理,乃至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等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突出重点、动态管理,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健康信息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医疗服务。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一、社区卫生工作进展情况

(一)精心部署、统筹规划。

结合*区实际,我局多次召开会议,传达自治区以及*市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的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制定《*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20*年建设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区铁路医院转型为*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中医院转型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年,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转型为*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转为*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转型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转型为*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筹建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即:*镇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办事处*北社区卫生服务站、*办事处狮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事处镇北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渠南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制定标准、明确目标。

《实施意见》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舍规模、科室设置、设备装配、人员配备等标准,按照“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扩建。按照《<*自治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区实际,我局制定《*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从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社区妇女保健、社区儿童保健、社区老年保健、社区康复服务、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实行绩效挂钩,健全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

(三)前期准备、加强培训。

为了解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去年4月底,我局对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初步调查,从基本情况、人员情况、卫生服务量以及房屋情况等4个方面33个项目进行了详细地摸底;5月初,选派2名工作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社区管理人员培训班;同时,选派34名医护人员参加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培训,今年将选派42名医护人员参加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培训,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考察学习、借鉴经验。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项新工作,我们赴临近地区组织参观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区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项目。

(五)摸底调查、认真落实。

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区铁路医院、区中医院积极行动起来,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设备装备等,对本单位的人员和科室进行了部分调整;从7月份开始,辖区内的6所医院(区中医院、区铁路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社区医院、*医院、*医院)和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北社区卫生服务站、狮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镇北社区卫生服务站、渠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镇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抽调专人,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各办事处的社区开展摸底调查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截至目前,共建立健康档案5.1万余户,建档率达69%,慢病管理人数1.8万余人次、妇女保健查体人数1.5万人次,产前检查人次数近5千人,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2%,并逐步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

(六)加强督导、严格考核。

按照《*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去年12月和今年9月底,我局组成考核小组,对20*年前3季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医疗单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督导考核评价。考核结果显示,各社区服务机构对本社区进行诊断和统计分析,卫生信息较完整;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健康教育处方、宣传讲座、入户宣讲、托幼机构学校等影像资料齐全;传染病报告卡和门诊登记完整、网上直报及时;对社区慢性病人进行了筛查和分类登记,正在开展入户随访工作;其他工作如社区妇女保健、社区儿童保健、社区老年保健、社区康复服务等工作也在逐步进行中。

(七)落实政策、保证经费

认真落实对社区卫生的补助政策,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要经费,并加强了资金的使用管理。根据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服务人口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数量,按照每人每年8元标准的70%预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194.696万元,剩余30%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作为奖励基金,共计128.768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先进。各项资金专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配置、房屋修缮的方面的支出。

二、妇幼保健

一年来,妇幼保健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以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为核心,加大了工作力度,开拓进取;以保障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重点;以为儿童妇女健康服务为宗旨,优化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了我区妇幼保健工作的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使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实施《母婴保健法》,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学习力度,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

以两个《纲要》卫生保健目标为核心,全面落实妇幼保健工作。为了落实新时期两个纲要,今年我区在预防保健工作中大胆创新、任务层层分解、健全妇幼网络,提高"以妇幼保健为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的服务理念,开拓了妇幼工作新局面。

1、加强网络建设、加大妇幼工作力度

我局对妇幼信息统计网络进行了规范,对三级网络服务划片明确,妇幼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同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妇幼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及时调整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同时防保人员对15个三级网点进行了摸底调查,重点对新地乡、*办事处、*其办事处等偏远地区进行了业务指导,对筛查出的体弱儿、高危孕产妇进行了特殊的管理,为准孕妇女及早孕期妇女免费发放叶酸及宣传资料,以早期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得到了市级领导及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早孕保健情况及产前、产时、产褥期保健和*区3岁以下4、2、1儿童体检工作中,抓重点、抓落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心系儿童、强化管理

对*区托儿所管理实行划片负责,责任到人,并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全区托儿所总数32个,入托儿童5096人,幼教人员302人,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为3819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检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4人,其中乙肝大三阳儿童2人,扁桃体生理性肥大儿童324人,其中影响生长发育扁桃体iii°肥大儿童5人,沙眼205人,龋齿743人,并进行了健康咨询及指导工作。

3、妇幼双系列管理及三网监测工作

我区妇幼保健工作承担全*区27万人口的妇幼保健业务指导及三网监测工作,15个妇幼保健三级网点所辖46个社区,21个自然村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及*卫生厅"三网监测"信息数据统计的工作,并承担4个社区计划免疫,妇女双系列管理工作。孕产妇的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新法接生率100%,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达100%以上,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了100%的管理,儿童的系统管理覆盖率达100%,管理率90%以上,体弱儿管理达100%;加强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技能的提高,继续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全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无孕产妇死亡。

活产数为2652人,孕产妇建卡率为90.8%,产后访视率为89.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8.3%,住院分娩率为99.2%,新法接生率100%,高危产妇管理率为100%,孕产妇死亡0人,低体重儿发生率为1.7%,死胎死产数13人,婴儿死亡9人,死亡率3.8‰,新生儿死亡9人,死亡率为3.3‰,5岁以下儿童死11人,死亡率4.3‰,新生儿访视率为88.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6.7%,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6.8%,海区出生缺陷21人。

(二)、出生缺陷防治项目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针对全体人群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的健康教育,以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在宣传教育中心的阵地作用,围绕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遗传,孕期及早期保健等知识重点,利用文图宣传品培训讲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墙报专栏、群众活动等宣传形式,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宣传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文图宣传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让群众看的懂、记得住。

2、发放宣传资料及竞赛试题,精心组织全区开展宣传活动。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为积极推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规范开展,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措施:

(一)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重点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考核目标的完成。

(二)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多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多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大力推广社区卫生适宜技术,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和百名医师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水平。

(四)社区卫生机构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主动进入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 社区居民 就医行为 调查 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R199/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8-0021-04

Survey of the health seeking behavior of the residents of a community in Shanghai

SUN Chunmei, ZHANG Ning, TIAN Jin

(Tian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residents in a community of Shanghai saw the doctor and identify their demand for the health services to explore the role that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play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280 residents over the age of 18 were chosen in a community in Shanghai and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ed the content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health condition, illness history, medical intentions, utiliza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atisfaction and others. Results: Two hundred and seventy valid copies were withdrawn, and the efficiency was 95.4%. There were 72 (27.0%) residents preferring the municipal medical institution and 195 (73.0%) preferring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The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people to make such decision were age, education level, occupation, whether they suffered from the chronic diseases and whether they ever received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or not (P

KEY WORDS: community residents; health seeking behavior; investigati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我国目前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发展。随着新医改方案的颁布,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增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1]。社区卫生服务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各种就医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已步入全面建设服务体系框架阶段[2]。

上海是我国较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之一[3]。近年来,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有了认识,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缺乏了解、认同。本文对某一特定社区进行调查,对居民的就诊流向、就诊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的改善空间及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上海市某社区进行整群随机抽样,研究对象为280名年满18周岁、在社区居住满1年以上的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居民进行入户询问,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就医意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等。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不同医疗机构就诊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居民选择不同医疗机构就诊的因素。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

结果

基本情况

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回收率为95.4%,其中男性108名(占40.4%);女性159名(占59.6%)。按年龄分为18~35岁组71名(26.6%);36~50岁组63名(23.6%);51~60岁组72名(27.0%);61岁及以上组61名(22.8%)。

267名中,文盲5名(1.9%),小学文化程度8名(3.0%),初中文化程度42名(15.7%),高中/中专文化程度94名(35.2%),大专文化程度56名(21.0%),本科文化程度57名(21.3%),研究生5名(1.9%)。

267名中,干部、事业单位居民93名(34.8%),工人、企业雇员95名(35.6%),农民工、无业者35名(13.1%),学生、自由职业者44名(16.5%)。

267名中,有慢性疾病者160名(59.9%);没有慢性疾病者107名(40.1%);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者195名(73.0%),没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者72名(27.0%)。

居民选择就医地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特征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

18~35岁的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占11.3%(8/71);36~60岁的居民选择到社区就医的占44.4%(60/135);大于61岁的居民选择到社区就医的占63.9%(39/61)。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占60.4%(90/1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选择社区就医的占26.3%(31/118)。

干部、事业单位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占39.8%(37/93),工人、企业雇员选择社区就医的占22.1%(21/95),农民工、无业者选择社区就医的占11.4%(4/35),学生、自由职业选择社区就医的占15.9%(7/44)。

有慢性疾病的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占51.3%(82/160),没有慢性疾病的居民选择社区就医的占15.9%(17/107)。

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选择社区就医的占47.2%(92/195),没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选择社区就医的占9.7%(7/72),见表1。

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见,居民性别、医疗保障类别与居民首选就诊机构无相关性(P>0.05),但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与未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对首选就诊机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社区卫生服务状况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原因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较为满意的原因依次是方便(236名,占88.4%)、药价便宜(108名,占40.4%)、服务好(101名,占37.8%)、排队时间短(79名,占29.6%)。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原因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依次是药品缺少(162名,60.7%)、医疗能力不足担心延误救治(128名,47.9%)、不方便(29名,10.9%)、服务态度差(14名,5.2%)。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期望

居民目前对社区卫生服务迫切的期望依次是常见病诊治(182名,占68.2%);提供疾病预防保健知识(142名,占53.2%);健康教育、咨询(105名,占39.3%);慢性病治疗(101名,占37.8%)。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在居民身体出现不适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率较高,与国内同期其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4-6],或纵向与前几年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主要为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服务质量高。研究表明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居民就医行为有关,但社区还是较难吸引青、壮年、高学历、高素质人群进行就医,因为青、壮年和高学历人群更倾向于到药品齐全、医疗水平较高、硬件设备较好的医疗机构就医。因此,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引导患者流向,不应仅限于书面宣传。我们应该把增加药品齐全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落在实处,以此作为社区医疗机构吸引患者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完善药品种类,保障药物的长期稳定供给,对病情稳定、长期规律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开具足量药品处方,减轻患者的就诊负担;同时加强社区全科医师的培养,重视在职继续教育,强化与上级医院的教学互动,鼓励社区医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以此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及信任感。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往的传染病、营养不良症在疾病谱上的排位逐渐下降,而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已占据疾病谱的重要地位[7],这对现代医学以及医疗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同时表明,居民对各种常见病的治疗和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存在很大的需求[8-9]。这就要求全科医生真正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切实做好“三级预防”工作,加强对居民常见病的健康宣教,可通过定期开展讲座、发放健康资料、成立慢性病健康小组等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力量,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10-11]。同时,由于全科医生的另一大特点“上门服务”,使其在宣传疾病预防保健知识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全科医师为管理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六位一体”服务,是真正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在社区”的服务模式的关键。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力量,应主动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在常见病诊治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使社区卫生服务被居民广泛接受,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孙静霞, 陈智敏. 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 家庭护士, 2007, 5(10): 6-8.

梁万年.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1): 1-3.

王梅, 李卫平.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研究总报告[J]. 中国卫生经济, 1997, 16(7): 5-8.

蒋景春, 扬世昌. 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初探[J]. 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1): 35-37.

陆云霞. 武汉市门诊病名选择就诊医院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 2003, 10(3): 143-145.

杨建南, 卢洪岩, 刘勇华. 成都市民看病不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因分析[J]. 卫生经济研究, 2006, 23(10): 32-33.

贾卫东, 赖玉红. 广州市就医病名流向与费用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 2001, 8(4): 212-214.

Davis DA, Thomson MA, Oxman AD, et al. Changing physician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J]. JAMA, 1995, 274(9): 700-705.

Collins E, Katona C, Orrellm M.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II. Attitudes to ageing and factors affecting practice[J]. Fam Pract, 1995, 12(1): 12-17.

梁万年, 郭爱民, 崔树起. 我国全科医学培训现状和几点建议[J]. 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13): 937-938.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基础,更是满足人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目标中起到,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成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自2006年起,宜宾市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尤其加快推进了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为了解宜宾地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是否与城区相平衡,我们于2011年初完成对我市30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具体情况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我校设立的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培训班学员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53人,全科医师班19名,乡村医生班34名,全部来自于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有的在卫生院基础上挂名),其中有调查对象来自同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此次共调查了3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3],内容包含:A.一般情况。包括成立时间、经营模式、是否开通社保或新农合等。B.基本配置情况。包括人员配置、硬件配置、药物配备等。C.业务开展情况。包括月均就诊人数、年均转诊人数、年均传染病上报人数、年均预防接种人次、年均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次数等。问卷在乡村医生班学员中进行预调查,根据结果和学员反映情况修改调查内容和格式,问题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结合,调查前先说明调查目的并征得同意,保证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7.0录入,数值资料用 ±s描述,分类资料用频数或率描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接受调查的30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成立时间:2007年以前5家(16.6%),2008年9家(30.0%),2009年8家(26.7%),2010年8家(26.7%)。经营模式:全民所有制15家(50.0%),集体所有制12家(40.0%),民营3家(10.0%)。社保或新农合开通情况:25家开通,占83.3%,5家未开通,占16.7%。

2.2 基本配置情况

被调查的3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配置医生162人,平均5.4人,护士188人,平均6.3人。所有医生和护士的职称、学历和执业资格构成比见表1。换药室、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和床位数分别平均为1.3间、1.9间、2.2间、1.2间和12.8床。11种常规用药配备齐全的有22家,占73.3%,余下8家缺1-3种常规药物不等。

2.3 业务开展及人员培训情况

3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开展情况见表2。

3 讨论

宜宾市积极响应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文件精神,逐步建立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自2006年起逐步在市内各区县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含村卫生站),取得良好的成效。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运行及功能整合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模、技术力量、设施装备的限制,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总体水平难以提高,这是大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起步阶段都会遇到的状况和问题[4]。本次调查发现我市目前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是在以往公立医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规模较大但就诊人数并不多,医院效益较差,形成明显的资源浪费。在人员配置上,医护人员配置不够,每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配置医生仅5.4人,护士6.3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比例较低,有较高比例的医生或护士未能取得执业医师证或护士证。在硬件配置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配置均较差,尤其是医疗器械的配置上。在药物配备上,乡镇卫生服务机构配备的药物则种类不够齐全。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人数、转诊人数、预防接种人次、传染病上报人数等还比较正常,但开展健康教育的次数明显不足且方式单一,通常都是以海报或黑板报形式呈现。我们认为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应加大投入,提供切实的财政和物资保障;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力度增设乡村卫生站,注重发展农村医疗。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国发(2006)10号.

[2] 金颖,李玲.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4):110-114.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2011年3~5月笔者对秦皇岛市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走访,发放调查表,调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况与发展情况[1]。通过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现场访谈、获得详实资料,为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为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实用新型社区卫生人才提供参考。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1.1 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情况 秦皇岛市区内共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坐落在市区内9个不同的街道社区。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5家国有医院承办,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民营医院承办,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由乡镇卫生院转换。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营状况较差,门诊量少,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不接受,患病后首先进入大型医院就诊,使社区服务中心很难做到转诊分流作用。这与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及时按有关政策拨款,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关。

1.2 人力资源现况与人才需求情况 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岁以下医护人员较多,占47.42%;55岁以上占16.90%;中初级职称占52.13%;初级以下占9.95%;副高级以上职称占16.12%;医护人员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71.57%,仅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学历人员达到15名,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有1名硕士,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累计占69.04%[2]。

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一道试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对医生与护士的需要最多,占人才需求总数的52%。检验师、药剂师、中医师等10个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总计占48%,其中需求最多的是检验师和药剂师,各占6.15%,最少的是营养师和按摩师,各占1.03%。从以上结果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生与护士的需求较大,对其他医疗技术人员的需求较少。

2 讨论

调研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较小,职称偏低,学历不高。而国家中长期卫生规划中大力提倡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所以医学院校应加大社区卫生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改革教学模式,对全科医学专业以外的在校生进行必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为全科医学人才的成长做贡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3]。

2.1 全科医学理念引入课堂 全科医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它与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同,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根本,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全科医学的内容包括通科医疗实践经验;医学学科中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全科医学专业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知识和新技术[4]。全科医学理念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初级保健服务,是一门注重艺术胜于技术,是把个人的健康作为第一位、疾病作为第二位,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理念是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技术人员从根本上树立整体医学观,把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融入健康服务的全过程。我国虽然有全科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与其它临床专业课程设置类似,全科医学毕业生不能全部到相应岗位工作。国家的中长期卫生规划中对社区医学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目前的医学教育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能为社区医学事业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生应为人类的健康负责而不是为疾病负责,认识到每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应得到全面认识和保健。因此,在对医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引入全科医学理念,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可拓宽知识面。在医学生中引入全科医学理念,就是引入整体医学观。整体医学观也就是从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中出发认识人体功能,学习人体疾病,进而干预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维护人体健康。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医学基础课,还是医学专业课,都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介绍,不孤立每一个器官、系统的学习,使医学生对人体整体有一定了解。这一理念的引入,对医学生成长为实用新型社区卫生人才会有很大促进作用。

2.2 社区卫生实践引入教学 社区卫生实践活动是医学院校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使学生“直观社会,反思自我,健康成长”,“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最佳途径[5]。社区卫生实践将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与社区卫生服务,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医德医风高尚、专业知识丰富、具有整体医学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国医学生的社区卫生实践主要在各本科医学院校设置,如第三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院校。在高职医学院校开展社区卫生实践工作的院校较少,而高职医学生毕业后往往面向基层工作,更需要掌握社区卫生工作的特点。把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卫生实践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高职医学生通过社区卫生实践,将进一步了解社区医学知识,增加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整体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整体医学观,了解为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实用、全科医疗卫生人才有一定的作用。

2.3 开展短期全科医学培训 在调研中,通过访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了解到岗位上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定期、短期培训,及时学习诊疗技术新进展。有个别负责人提出希望把培训课堂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即不影响工作又可以实地学习并能实地解决社区卫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可以举办一些短期的与社区卫生工作密切相关的技术培训,通过这种短期培训可以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打造一支社区卫生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把全科医学内容再融入到学校的学历教育中,培养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毕业生。

2.4 加强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医学学历教育过程中,要加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走访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都不满意,特别是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我、不能吃苦耐劳,总是认为收入太少,工作太多、太累。他们往往从自身出发考虑工作与问题,不能公正、平和对待收入与工作量的关系。也有个别毕业生仅考虑工作量,只要工作量少,少劳动,别的什么也不考虑。因此,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很紧迫,也很重要。让他们养成吃苦精神、感恩情怀,这样才可能胜任社区工作。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毕业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与特定群体的沟通,如老年人、慢性患者、儿童。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建立具有一定创新点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医学院校教育与社区人才培养的对接,打造办学模式新亮点,进一步发挥医学院校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砥柱作用。

国家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的目标。医学院校特别是高职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实用新型人才,应发挥高职医学院校在卫生事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优势,培养大量的具有全科医学理念的毕业生,不仅能为国家卫生事业尽力,也可以增加毕业生就业率,提高院校知名度。

参 考 文 献

[1]吴春容.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卫生人才,2006(4):20-22.

[2] 尹文强,傅华,严非,等.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与素质现状评价.中国卫生资源,2005,8(6):256-258.

[3] 梁万年.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769-770.

[4] 郑建宙,卢春梅.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探讨.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1):129-130.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高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公费医疗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3-02

高校医院是依附于大学、具有相对固定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机构。一方面它承担着为大学广大师生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承担着为该社区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街道为基本范围,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基本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简称“六位一体” [1]。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度改革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模式的完善,高校医院原有的运行机制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保障完成学校各项医疗服务的同时,如何顺利完成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高校医院需重视和明确的问题。

笔者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我校医院的基本情况及门诊医疗、高校医疗服务需求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调查与探讨,具体如下:

1 大学校医院基本情况

我校医院为一级甲等医院规模,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于2002年4月挂牌社区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开放。

校医院有职工52人,其中医护技人员4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7人。医院内设门诊部、护理部、药房、办公室4个职能科室,涉及全科、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中医科、眼科、保健科、理疗科、护理部及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化验室、药房、挂号室、财务室、办公室等相关科室。服务时间为24小时医疗服务。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组建4个服务团队,分别是: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

作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承接着选择本院就医的社会参保人员的医疗、保健等服务。

辖区内社区服务人口约10757余人,其中居民4138人,学生6619人,涉及居委会一个。

服务的主体是本校学生及教职工,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及防病等工作仍是学校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

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

2.1 门诊医疗服务状况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前十位就诊疾病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骨关节病、糖尿病、胃炎、失眠、气管炎、便秘。

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中,公费医疗(含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及学生)30597人次,医保7439人次,其他1896人次。

2.2 保障学校各项医疗服务

2.2.1 繁重的普查体检任务 包括新生入校体检、老生体检、在职教职工体检、离退休人员体检、女工体检(妇科、乳腺),体检频率均为每年一次。体检之后要求对每一人次作出健康评估并集中进行体检结果咨询、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

2.2.2 集体预防接种 非京学籍新生入校集中预防接种白破、麻风腮;全体新生注射甲肝疫苗;师生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应急事件预防接种(如H1N1疫苗预防接种)。

2.2.3 结核病筛查 对全体新生进行结核病筛查,包括胸透、OT试验、预防性用药。

2.2.4 组织学生义务献血 每年一次,集中在两天完成。主要任务是协助血站完成本校大学生义务献血工作,包括组织报名、献血前咨询、场地布置、礼品准备及献血当天的组织、登记、发放血证和礼品、应急处置与抢救、疏导等。

2.2.5 为学校及各院系提供外派医疗服务 遇学校组织大型活动、重要活动及各院系重要活动,均要依照相应要求外派医务人员跟随,并提供医疗保障。

2.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研究对象

作为北京市首批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对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要求》,在基本设施、人员配备、科室设置及组织管理上不断加强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基本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2.3.1 团队服务 自2011年以来,校医院积极扩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思路,根据社区实际需求组建4个团队服务模式,即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实行团队责任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区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团队服务化管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大学生等为重点,明确干预措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动态管理。

2.3.2 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人群采用网络、面授、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与宣传。主要包括针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教职工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与慢性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的防治、生殖健康、禁毒和控烟有关的健康教育。

2.3.3 慢病管理 校医院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现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2.3.4 上门服务 校医院组建以全科医生、防保人员、护士为主的上门服务团队,针对80岁以上老人、新生儿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贴身的上门服务模式,切合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

2.3.5 设立知己健康门诊 对适宜的慢性病病人、肥胖病人等开展知己健康工作,通过健康干预指导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运动方式,以规划适宜的饮食量、运动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3.6 培养家庭保健员 每年完成40—50名家庭保健员的培训工作,从防病、致病、急救、康复等方面入手,着力于把她们培养成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健康维护者。

2.3.7 家庭医生式服务 采用一对一签约、功能社区签约等形式对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及学生、院系团体进行签约服务,提供相应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与指导、健康咨询等。针对8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周一次的上门巡视服务。

2.3.8 传染病管理 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并设立应急预案开设发热门诊及肠道门诊,加强传染病法规教育,加强传染病管理。对各种可预见性问题设立应急预案。对学生中发生的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观察管理制度,并对相关教室、寝室及公共场所采取消毒措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场地设施 目前的校医院存在楼道狭窄、科室布局不达标或科室缺失等问题,及易造成抢救延误、传染病传播、院内感染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本院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3.2 慢性病管理不到位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关节病是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应是本社区重点预防与控制的非传染性慢性病。遵照社区要求应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进行建档和分级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力不足校医院目前只对部分高血压病人及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建档和分级管理,即使是已经接受管理的患者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及书面而已,并未真正达到监控、指导及达标的目的。

3.3 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的实效性不高 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的主要原因是我校为一所国家重点语言类学校,师生用嗓频率相对较高,患咽炎的比例较高且易反复。校医院目前只在门诊提供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并没有针对病因进行探讨,更没有对师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甚至没有开展雾化吸入治疗项目,这是不能满足师生需求的,这也是常年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而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4 高校体制下的公费医疗浪费 由于高校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而目前医生工作站系统对公费医疗患者账户及医生行为的监控和管理不到位,对超量超极限、提前取药等没有约束,大处方、人情方、多开药、开好药现象屡见不鲜,过度的医疗现象造成公费医疗开支逐年上升。同时,按照卫生局要求退休职工可以自选就近医疗单位就医,而校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由于上级医院与校医院的医生工作站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管系统,双方均不能及时掌握外院的治疗及用药情况,重复开药给公费医疗支出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3.5 双向转诊不能落实 由于对口支援医院与公费医疗上级医院不是一家,不能对接双向转诊,无法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3.6 人员待遇 校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卫生局下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完成情况无关。校医院是个非盈利单位,由学校提供工资、岗贴等收入。工资、岗贴标准由学校人事部门确定,人事关系隶属于学校。这就造成了领导忙、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现象。

4 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 (1)转变学校领导观念,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对校医院的投入,把搁置不前的校医院新址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利用人力、物力、场所的优势扩展校医院的服务质量。在医务人员配置上应建立一个长久的合理计划与机制,根据年龄结构和技术需求做好人员梯队建设。(2)转变医务工作者的观念,使之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地域优势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主动融入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为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提供“六位一体”的规范服务,这是目前最佳的应对措施。[2] (3)转变居民观念,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使居民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任务,积极地参与并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卫生服务任务。

4.2 加强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 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出现给高校医院的服务性质和服务定位带来了新的课题,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从思想上统一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定期进行工作交流,为校医院的工作制定和给予可行性的具体政策与支持。加大各项工作的实际性和切实落实,真正做好工作、做实工作,避免出现目标任务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统一的状况,更要杜绝出现为应付检查而敷衍了事甚至造假的一窝蜂工作状况。

4.3 建议打破现有校医院人员的经济管理机制 目前校医院人员经济管理体制是统一归学校管理状态,绩效考核结果也并未予工资结构挂钩。本人大胆试想是否由卫生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承担、管理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及酬金问题,从宏观上形成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统一,既能有效监管工作的落实,又能积极调动工作热情,杜绝忙与闲的分化,医务人员的价值也有所体现。

4.4 加速改革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 由于高校师生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过度的医疗现象致使公费医疗费用大量超支和浪费。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的公费医疗制度,建立一种规范的、安全可靠的保障制度[3]。政府应高度关注全体高校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并本着公平性的原则,将全体高校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3]。

4.5 语言类学校师生频发上呼吸道感染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面向社区对教职工、学生及辖区居民开展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是高校医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出路。

高校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在普及高校人群的健康保健知识、疾病的监测和预防、保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上有着明显优势[5]。高校医院要坚持政府主导、高校协同的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及高校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服务定位。同时,高校医院要积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抓住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调整医院的宏观布局和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上级医院和高校社区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从而提升高校医院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

校医院作为具有固定服务群体的医疗服务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抓住时机发展和完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每位高校医务工作者们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正确为校医院的服务方向定位,探索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卫生行政部门、高校领导者与所属校医院管理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文元,曹建波,于彤.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解读[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 王佐卿,王树山,薛亚光.对高校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20(20):2403.

[3] 连利,李林.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改革的探讨[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210.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

湖北省中 医院 于2003年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 发展 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 网络 ”这一民心工程号召,承办了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办后的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着以居民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提出“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服务宗旨。充分利用湖北省中医院人才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管理优势,组建医、护、防保人员,开展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 教育 、计划生育技术为指导的服务,为了满足社区不同人群卫生服务需求,我们将中医、中药、西医、中西医结合融于在“六位一体”的服务中。

1 基本情况

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辖区面积1.574平方公里,11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数6.3万人,中心设2个全科诊室,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深入社区,开展社区诊断,获取辖区人群健康信息、资料。现已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资料14 383户,个人档案资料32 541人,签订家庭保健合同1 800户。实施上门服务,指导就医,为需要在家 治疗 的患者建立家庭病床人数达45人。严格遵守医保管理制度,按标准收费,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卫生服务。

2 组织管理

(1)成立了以院长为主导,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负责落实工作,其他人员协调配合的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制定了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制度等,以保障医疗实施的安全。(3)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与湖北省中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服务格局。为使转诊患者能迅速得到诊治,湖北省中医院开辟了社区转诊患者绿色通道,保障患者转诊安全、畅通。(4)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人员不足,由湖北省中医院下派高级职称医师到站坐诊,实现了中医资源共享的优势。

3 业务建设

(1)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置中医科、康复理疗科,配备针灸、火罐、电针、按摩器、牵引器、磁疗仪、中药灌洗仪等。(2)中西药房、自剂室、炮制室等,配备中草药350种、中成药200种、自制药40种、中药饮片齐备,煎药机5台;配备有专人监督检查药品质量;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厅内设有药品咨询台,为患者提供、解答药品方面的各种疑问,指导正确用药。

4 人员配备

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医师6名,其中高级医师3人,初级医师3人,中西医结合医师2人,中药师5人,参加武汉市举办全科医师培训7人。其他护技人员按比例配备。

5 主要服务与效果

祖国医学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无法替代的。为了“拯救中医”,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部委了《中医药创新 发展 规划纲要(2006年至2020年)》。2007年11月29日吴仪副总理在广州宣布:“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正式启动”,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突出亚健康干预,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发病之前,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服务效果如下。

5.1 开展以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的服务 粮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2名高年资中医医师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小讲课,会诊,病例讨论等传、帮、带,使年轻医生从实践中得到收获,近两年仅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中医就诊患者达1.2万人次,康复理疗5 000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中医科、中药房、配备煎药器、康复理疗仪,在2007年有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了武汉市标准化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了辖区人群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