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校本课程的评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评价

第1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评价

从现状看,多重的普通高中,都修正了旧有评判机制的弊病,这就提升了机制带有的可行性。很多高中,都设定出了成体系的内含评判办法,规制了校本课程配有的开发历程及评判对象。在同学选取课程、确认同学学分的层级内,也制备出了很具体的预设方案。然而,普通高中内含的校本课程,还存留着多样的评价漏洞,因此,有必要摸索实效的评判手段。

一、评价关涉的对象

关联着教育评判的现有原理,多归属于普通高中内含的校本课程。这样的状态,是课程与预设的教学彼此分隔的后果。普通高中所设定出的校本课程,经由专家去研发,因此带有凸显的专业属性。高中内的授课教师,只着手关联性的授课流程。

从这个视点看,评判要采纳的侧重点,就安设在对授课教师预设的测评上。此外,惯常的课程解析,还停顿在旧有的层级内,教师会觉得,课程就等同于预设的教学内涵。在这样的状态下,对预设校本课程的评判,也被划归到评判授课规划、评判授课所用大纲、评判校本教材这样的类型中。

校本课程延展了旧有范围,这就融汇起了课程与预设的教学,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同学带有的创新认知。在本源的层级内,校本课程可整合研发流程与真实授课:教师应是真实的研发主体,同时还是特有课程的授课者。开发普通高中配有的校本课程,与同学潜藏的需求契合,也能增添同学内含爱好,因此融汇起了研发带有的目标和预设的路径。

对这种课程的预设,应经由普通高中内含师生的协同过程,建构出校本课程所带有的价值。因此,校本课程,应被看成授课预设的手段,与授课融汇在一起。评判校本课程所用的程序,也表征着组织授课所用的程序。由此可见,对这种课程所选用的评判,不能混同于惯常的评判,应被看成课程成效与真实授课的统一。评判的历程,就是测定课程内含质量的历程,也是管控开发的历程。

二、总括的评价路径

在解析了评判对象的认知框架下,应选用全面的视点,去查验校本课程带有的评判路径。有的学者觉得:惯常情形下,校本课程所预设出的开发流程,可分出解析情境、预设目的、制备评判用到的方案、解析方案及接续实施、跟踪成效及重设等步骤。普通高中要解析课程配有的情境,依循这样的情境,确认出适宜的评判目的。与此同时,搭建起课程用到的方案,并历经实施这一流程。最后,经由对反馈数值的解析,预设出修正及重设的可用方案。

校本课程所带有的测评路径,可划分成如下层级:对情境的解析、预设测评目的、评判课程带有的可行性、评判授课所含有的质量、估测出这种校本课程带有的成效。对校本课程选用的评价路径,归属于质量管控的路径。因此,这种评价,应整合起总结特性、延展课程的特性等。

测评带有的目的,不仅涵盖着证明成效这种层级,更涵盖着改造旧有授课的层级。评价的总括程序,应可区分、提炼及辨识信息。校本课程关涉到的信息,能表征出特有科目内含的目的、预设方法、真实的认知成效。这样一来,评判得来的数值,就可指引高中内含课程的预设决策,查验授课带有的效能,以便增添同学对特有科目的领悟层次。

评判的总括功能,应是比对不同类别的授课科目,辨识课程内含的弊病,并设定出修正的路径。应围绕课程内含的改造途径,来预设评判的总框架。

三、可行的评判模式

预设可行的评判模式,应借鉴现有的精准模式,如回应类、差距评判类、CSE属性的评判模式等。在这些现有的可用模式内,选用了CIPP框架下的模式,当成搭建评判架构的可用参照。新颖的CIPP框架下的模式,能改造普通高中旧有的校本课程评判路径,因此延展了采纳范围。这样的框架,可分出面对背景、面对历程、面对授课成效等的评判,从而建构出融汇属性的评判路径。

首先,要面对背景,予以精准的评判。这种评判成分,归属于本源性的成分,应涵盖高中带有的背景框定、对授课对象带有的需求框定等。要辨识出目标与预设需求的契合程度,以便供应预设目标所用的依托。

其次,要录入评判得来的结果。实现预设的课程目的,应依凭独特条件,要评判这些关联条件。录入结果,会关涉到实现预设目标、解析潜藏的成本、比对多样课程带有的优劣、评判课程内含资源的可用性等。

再次,要测评预设校本课程所历经的经过。评判过程,要辨识出这一科目内含的讲授经过,以便确认隐藏着的授课弊病。例如:评判预设的课堂活动,能否依循规划去延展;现存的那些授课资源,能否依循规划被采纳;教师所选定的授课路径,带有怎样的实效性等。这种评判,可供应修正旧有校本课程的依托。

最后,要评判授课得来的成绩。在这一时段内,要选用解析、数值测定和辨识成效等路径,去测定课程内含的真实成绩。具体而言,要搜集到关联性的多样描述,把搜集得来的判别数值,与前述的三类层级相整合,以便估测出特有课程带有的成果。学者认为,评判成绩这一步骤,仍归属于管控授课质量所用的步骤。

新颖的CIPP属性模式,带有凸显的宏观性,也很客观。然而,搜集评判用到的多重数值时,还要选用协同性的多重方法。例如:评判课程所带背景时,可整合起解析、调研及走访、对同学予以诊断等路径。评判操作得来的真实成效时,可接纳档案评判、查验及对同学访谈等路径。

四、建构出的系统

解析了评判实践后,可构建出高中内含校本课程的可用评判系统。具体而言,建构出的评判系统,应涵盖如下层级:

首先,应辨识出开发目标带有的价值。预设的校本课程,应融汇起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的多样评价。要考量的维度,涵盖着预设课程与总括方针的契合程度、预设的校本课程带有的价值认知程度、课程所预设的总括目标与同学爱好的契合程度、目标内含多重要素的调和程度等。

其次,应辨识出校本课程带有的可行性。制备校本课程所用的流程,涵盖着设定及拟定目的、选取和重构校本内涵、预设的课程构架、安设的资源选用路径、评判同学作业用到的途径、对特有课程带有的优劣的解析等。可行性归属于很概要的那种指引,可折射总括课程建构的水准。

再次,应辨识出授课流程带有的实效。这样的评判,应涵盖着对授课途径、教师带有的态度、授课预设进度、同学的学习历程、预设目标的完成路径等。它归属于形成属性的测评,能促进教师改造旧有的校本课程,完善现存的校本质量。其中,同学对真实授课流程所带有的评判,具备凸显的精准性。同学是直接接纳授课内涵的那种主体,因此,可经由座谈会、预设问卷等路径,获取到同学内含的授课意见。这样一来,就供应了改造授课程式的依据。

结束语

新颖的校本课程,改造了惯常用到的普通高中内含课程,被划归成总括的课程成分之一。然而,现有的这些课程,没能被预设出很完善的评价途径。普通高中内的师生,应增添新的评判理念,摸索延展课程内涵的路径。只有这样,新颖的校本课程,才能促进普通高中内授课质量的升高,激发出同学潜藏的课程爱好。■

参考文献

[1]刘雪冰.职业规划: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视角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逢淑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及发展设想 [J].山东教育,2011(10).

第2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开发;研究

一、前言

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正式开始了课程改革相关活动,当以往教育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传统教育方式受到校本课程的影响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校本课程在校园当中其实并不是过分的关注所谓的主科的,使用非主学科从事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关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教育以及课程设计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大。但是当根据主科开展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相关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对学生起到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作用的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当中的时候,这就对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工作当中的学生、教师以及校方提出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各个地区相关学校对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相关工作开展各个层面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的。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分析。

从开发这个层面上展开相关的分析工作,对学生所提出的需求进行收集是构建校本课程的基础,依据学生所提出的需求呈现出来的信息,教师就能够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些层面上使得教学相关活动的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上文中所提及到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构建校本课程,能够使得整体的学生成绩的稳定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是需要教师具备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心态和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认识的,并不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才会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假如说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个例的话,教师所需要依据的就是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具体的情况展开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使用适应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分析

课堂片断法是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选择出来一个时间片断,比方说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当将校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上文中所提及到的这种方法在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应用是相对来说比较的广泛的,将校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分散化处理,是能够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是需要注意到适应性的,校本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之前的适应性应当相对来说比较的强,当校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教学内容不相适应的时候,学生发生混乱的几率就相对来说比较的高了,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程度较高的学校中校本课程《数学大师》以数学史上的著名数学家为例,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主题,讲解他们在数学史上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大部分和高中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有关,从他们的发现背景入手,对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妙用,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自发的去探究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最终达到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丰富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高中数学校本课程评价

学校不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但是领导并未真正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多学校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一些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开发的校本课程收效甚微。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校本课程开展各个层面的开发相关工作是高中学校对学生所学习到的课程所使用到的一种崭新的设计方式,是一个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的强的课程系统,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相对来说比较的简单的,在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能够起到的作用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的重要的。

第3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一、改革体育学习评价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对体育教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却停步不前,虽然也有从教育学角度形成的评价体系结构,但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偏弱。经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地方高校仍然没有对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所以改革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就势在必行。

(一)符合教育思潮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学习评价逐渐演变为过程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更加重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结合使评价的主体及方法更加多样化,评价内容更加多元化。这种替代性的评价思想已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和体现,且顺应了当前学习评价思潮的l展,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符合评价改革的需求

经调查现有体育学习评价的满意度发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现有的体育学习评价不满意,教师与学生在需求及期望的情况有上很大差别,学生希望评价要更加多元化。因此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应该更加灵活、主体更加多样、标准要有差异性以及结果要更具人性化。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

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教师的评价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验证方式,且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涉及到的也只是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其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的研究上并没取得较大进展。而大学体育教师评价的理论不足、实践不完善,则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甚至制约了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评价内容单一化

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都过于注重对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身心健康、参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完全是为了迎合现有趋势,对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并不重视,评价内容极其单一,尤其是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方面,没能统一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评价主体模糊化

现有的体育学习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虽然也有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但相对来说非常薄弱,往往忽视同学间的互评和自下而上的多元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学生们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只能被迫接受学习评价结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得学习评价出现了诸多问题。

(三)评价标准定势化

在传统的评价标准中,对于评价标准的统一性过于重视,使得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墨守成规,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这种固定性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感和个性的变化,只是机械性地将学生用同一尺度规划,忽视了不同学生的身高、体重、运动技巧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限制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个性化成长,局限了教师的自主发展道路。

三、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对策

教师评价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效益的活动,不管其开展的主要人为意识是什么,其多方面的功能最终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和行为习惯,甚至影响他们与人相处的心态及关系。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传统的被动测评方式明显不够准确,因为人的心态和行为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会不断变化,所以,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评价时,不应只注重评价的标准和结果,而应该树立全局观念,重视评价的整体活动过程。

(一)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的重要人力资源是教师,其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还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必须以教师发展为主,努力开发、利用和管理教师的潜力,激发教师的活力,推动教师的工作开展,并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变为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师的个人健康,将教师的发展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评价理念科学化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能和身心健康,更应该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如道德品质、团队精神、个性化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让大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地展现体育方面的特长,还能让学生在实际体育活动中体会到学习与进步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性和学习热情,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评价内容需拓展

评价内容的选择应该和课程目标相统一,特别是要和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相一致,这是体育学习评价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逐个观察,从而依据学生的体育学习特征分析和评定出最为合适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加合理;其次体育学习评价中的体能评价占比不可太高,要加大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定比例。在评定成绩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和变化。

(四)评价主体多样化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都是以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为基础,教师评价为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只起到辅助作用。不过,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评价经验,极为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这种评价方式就尤为适合应用在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的评价上。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则不仅需要教师的评价,还更需要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结语

第4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第5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就目前我国教育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课程模式转变。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普遍性和共性。校本课程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但在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一)国家课程的设置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新课改中,国家课程的设置在逐步完善过程中,本着科本位思想,就本学科又增加了许多课外延伸的知识,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压缩了校本课程的质量,这无疑加剧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

(二)教师课程观念陈旧制约了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开发从意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从行动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很多学校与教师仍局限于为完成任务而完成的状态,对校本课程的真正含义与意义所在知之甚少。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这种构建过程旨在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然而现实中,学校往往为“开发”而“开发”,以老师的特长或社会的舆论导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不能完全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领导或教师的个人意志为主,既失去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又严重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四) 地方与社会支持力度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社会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地方与社会支持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很多学校的资源比较有限,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发展。

(五)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课程评价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然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学校无法对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方案、内容、效果等进行科学地评价,因此存在评价过程不严密、评价结果真实性差等问题。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盘散沙,造成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措施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首先,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意义,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知识双重要求,高质量地实施校本课程;其次,学校、地区和社会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满足这三者的需求,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让校本课程行之有效。

(二) 提高教师的教学课程观

只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线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意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更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因此,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如邀请当地高校教学课程专家进行集体培训,对学校主要开发者进行个别指导,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给予技术与资源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应是学校自主开发,但是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搞联合开发,同时积极与地区和社会合作,鼓励教师创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再反馈到这些主体中,不仅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自主性,而且将积极加快校本课程的进程。

(四)尽快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可以围绕校情――目标――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高度重视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郝保文.论教学质量的结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J].内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

[3]郝保文.论教学质量意识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J].内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赵永柱.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J].中国农村教育,2007.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开发能力 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在采用“一纲一本”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1997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当务之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开发则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择其要点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观念模糊,课程开发的意义不明确

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仍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知之甚少,很多误解也由此而生:如,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自编一套语文教材,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开设一些选修课或活动课;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开设语文校本课程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复习资料上多下点工夫。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于依赖国家统一的教科书,这种习惯的力量和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必然会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想要转变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念还需要一段时间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语文教育“四面楚歌”。实践证明,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不能照顾到所有地方乃至学校的差异,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但国家统编课程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应用掌握,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只关注知识能力,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语文校本课程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赋予了语文教师,教师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校本课程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首先,教师角色转变困难。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中,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匠”。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角色转变如此之快,很多语文教师难以适应。其次,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技能准备不足。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课程编制等方面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中还要确保教师的自律,杜绝毫无计划的“乱开乱采”的行为。这既需要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更需要增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的探讨,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进行反思,逐渐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有失偏颇,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无人问津。这不符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解决趣味性和学术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和语文教育专家合作,或与临近的几所学校联合开发,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三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很难判断课程开发的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外部评价方式来评定,更多的是要靠学校的内部评价,这样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很难真实的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坚实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更多的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

“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也可以适当地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五、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缺乏特色性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的严重不足,例如,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等。另一方面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薄弱而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而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语文是最具活力的学科,作为母语课程,它的课程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它服务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很多,除了显在的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如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很多,如,开展以语文阅读或写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设立“城市交通”、“牌匾文化”、“消费与文化”等课题让学生走人社会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据学校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条件,贯彻经济性、针对性和现实可行性原则,扬长避短,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更新课程观念,明确课程开发意义,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拓展课程内容是课程开发成功的保障;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校本开发成功的关键。处理好这些问题,语文校本课程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59-02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目标,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是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发展并不顺利,在经历了艰难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探索之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概念不清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但是许多人对于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的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等等,却知之甚少、知之不深。例如,有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就是开设一些活动课程或选修课程;有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就是要教师自编教材。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校本课程发展的品质。

2.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模糊

其一表现为校本课程依据教师特长而开发,不能依据学生需要而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首先体现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局限于师资水平,多是教师擅长什么就开发什么课程,较少顾及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没能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二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多着眼于校内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能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而开发。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主旨。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只有根据学校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整合、拓展、创造进而开发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校本课程开发权力不足

学校既是执行课程计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主阵地,学校课程权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课程发展仍然是在“自上而上”的课程管理模式下进行的,因此,校本课程只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并且从课时上规定了各类课程的比例:国家课程占80%左右、地方课程占5%左右、校本课程占10%~15%左右。显然,学校的课程自是非常有限的,国家课程仍然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尽管如今已经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要求,但绝大多数学校是不可能直接参与教材开发的,学校和教师根本就不可能从课程走向课程中心。课程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依靠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教师仍然习惯于依赖校外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课程开发的专业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学科专家手中。这样一来,学校就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力,其校本课程的实施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4.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不利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中考、高考科目的设置无法全面反映和衡量学生各种素质。因此,在开发学校课程中,往往迫于升学压力,课程方案在具体执行中容易“变形”。很多学校在学校课程管理中法规意识不够强,擅自增加必修课时,部分学校为了适应高考3+X的科目设置,从高一便分成所谓的学科侧重班,搞文、理科侧重等。有些教育主管部门依然将竞赛、毕业、升学考试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的甚至唯一指标。这样,学校课程的开发计划得不到落实,它不仅不利于学校课程的开发,也有害于必修课的教学实施,同时会产生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矛盾”。“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追求学生个性、差异、特色,所以要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考试内容上不给校本课程留一个空间,那么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摆设。考什么?怎么考?怎样给校本课程一个适当的位置?这是考试政策中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建立共同教育远景,形成课程开发理念

在学校内部建立共同的教育远景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没有宗旨的教育,没有明确培养目标的课程开设,只能导致校本课程开发陷入一盘散沙的境地。“校本课程发展潜在的优势之一,是使学校课程更能合宜于学生的需要,使教师更能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实现教师的活动受教育性(的追求)所驱动,而不是受(外在)目标或标准驱动。”校本课程实施涉及到学校文化的变革,是一个发展学校新文化的过程,那些试图把新的课程发展机制嵌入到旧的学校文化中去的做法,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与之相适应,没有学校新理念的形成和新文化的建构,校本课程的开发便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大力加强校本培训,实现教师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鉴于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薄弱和开发能力的局限,必须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教师赋权增能。校本教师进修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培训途径和发展趋势。“校本教师进修系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这是一种可以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学校教职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可以在部分部门或某一科目上进行,也可以在整个学校的范围内进行,还可以在两三所学校间相互合作进行。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主体,培训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能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学校校本课程发展的角度,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发展理念相同、内容相通、效果相辅相成,内在联系密切。”学校根据教师开发与管理课程的需要开展培训,并注重实践让教师在实施课程方案过程中既成为参与者,又成为学习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效能。通过校本培训,给教师赋权增能,改变其“教书工匠”的地位,使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开发者、深入的研究者、热情的合作者。

3.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构建监督评估机制

构建有效的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机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学校课程评价体系,是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就是用素质教育课程观来指导评价,要摒弃片面的学校课程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校课程的全貌。学校应根据学校课程管理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后实施的评价。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评价的结果应定期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监督。尤其要建立广大教师参与学校课程评价的机制,因为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参与课程的实施,最能保证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作为学校还应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以便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运作过程,形成学校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此外,学校要积极推进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缩小升学考试与课程改革方案的距离,在选拔性评价中能够体现学校课程开发的绩效,以保障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新课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进入到了全面实施推广的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之一,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因此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也越来越关注,各个学校都开始着手制定适合本学校及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开始从理想走向现实,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各种问题与困难也逐渐浮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校本课程开发政策引导不足、制度不完善

学校能够制定较为规范的组织制度,是保证校本课程能够成功开发的重要条件。但由于没有政策上的引导,与之相关的组织制度也就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导致了各项工作的混乱状态。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就在于它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然而由于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照本宣科的读一遍,并非建立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本地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1.2学校领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认识上存在局限性

理念是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顺利进行与学校领导所持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在校本课程向全国推进的时候,一些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观念认识不足,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认为校本课程是除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之外由学校自主决定开发的那部分课程。在课程的呈现形式上把校本课程限定在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其实校本课程的空间极为广阔,校本课程既有活动课程也有学科课程,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

1.3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一的国家统一课程,教师始终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他们从未幻想过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这种情况使教师养成了一种惰性,一种对国家和专家的依赖性。即使当国家给了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时,一些教师也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工作中去。另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教师从实践者转向研究者,由于我国的教师教育长期忽视师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教育科研方面的训练,致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难立即胜任研究性、探索性或创新性的工作。

1.4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的各个要素及课程所产生的效果作出有价值的判断过程。而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对自身的开发过程进行评价,这也是对其自身的开发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然而目前,国内在校本课程领域并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新生事物,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评价技术手段也缺乏创新性,课程评价的资源也很匮乏。结果导致很多学校就是简单地罗列或者借鉴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仅仅是处于简单的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学生和教师互评的阶段,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够及时总结经验,得不到发展和改进。

2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方面的新生事物,虽是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针对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1从政策、制度、上规范课程开发管理

首先要把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政策提到日程上来。全面提高教师开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使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政策上的引导,并进一步把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化,对校本课程做出整体规划,坚持分类指导,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导向。建构完备的组织与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摒弃原有不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制度;二是要建立起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的工作方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

2.2提升校长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水平

校长做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他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开发出课程的质量,所以,提高校长对校本课程的认知水平迫在眉睫。首先,打破传统的课程意识束缚,认识到自身除行政管理外所担负的领导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其次,多学习一些课程与教学的知识,为校本课程开发储备知识基础,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最后,要进行校本课程改革实践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并从培训中掌握更多实践经验,使其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课程有更高的认知,从而开发出更为全面、合理、有效的校本课程。

2.3更新教师课程观念,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任何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的思想、理念和能力,单靠行政命令无法完成改革,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关系着学校的发展特色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由于忠实国家课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思维,所以教师要能够打破这种思维习惯,树立起明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观念,另外应当不断地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课程观念,要多去学习有影响的、先进的课程理念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4建立有效的多元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督与评价,只有建立了健全的评价体系,才可以保证校本课程持续地得到开发,并克服校本课程开发中固有的缺陷和困难,保障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自觉自律,不断反思在课程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与现实中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但是同时也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起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审议制度,切实地为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专业与资源上的支持与服务,才能真正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3结语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不能因一时受阻就否认它,校本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从教育发展趋势来说以学校作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将成为主流。我们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需关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很好地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226.

[2] 吴刚平.校本课程要走出“校本教材”的误区[J].上海教育科研,2005(8).

第9篇:校本课程的评价范文

一、建立新的课程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英国著名的学者杜尔在《课程改进——决策和过程》一书中指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课程实践总是受课程观念支配和指导的。”课程开发质量如何,除了与开发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关外,他的观念也在起着作用。校本课程开发除了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教师作为开发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因此他们课程观对课程开发工作的方向和质量必然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教师,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开发,与教师的课程观念息息相关。然而,由于长期的单一计划体制下,学校和教师完全习惯于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致使我国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相当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课程开发,认为课程开发是“上面”的事,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参与。而且,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参与课程开发并不是他们日常所熟悉和习惯的职业生活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因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准备。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有着种种封闭的、狭隘的偏见。比如:把课程仅仅限定为教学科目,特别是考试科目,把课程改革仅仅看做是教科书的编写等。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地阻碍了新的课程理念的建立和课程的变革。新的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观,不过是一种开放的大课程观,它把课程界定为包括活动类课程和潜在课程在内的育人媒体。这种大课程观,主张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及时改革课程的内容和建构,否定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有敏锐的课程问题意识,有高度的课程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能把课程开发看做是一个内部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自然实现的过程等。一句话,转变陈旧的课程观,建立新的课程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和构建新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教师的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成功的条件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课程改革专家曹一鸣教授指出:“没有新的课程观念,就没有校本课程的开发。”空有课程理念,没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同样无法进行。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模式管理,不仅造成广大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的淡薄和陈旧,而且导致了他们课程开发能力的萎缩和丧失。因此,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础性和最紧迫的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是指学校和教师规划、选择、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具体又包括课程大纲解读和教材革新的能力、分析课程需求能力、课程资源评估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实证研究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等。显而易见,相对于一般的教师教学能力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能力。于是,教学界的学者们都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还是一位研究者、开拓者、实验者。本人觉得这种判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正确地预见并精辟道出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提出的要求,具有现实性、实质性和前瞻性。另外,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己专业发展,提高了自身素质,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目前条件下迅速有效地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笔者认为,可以有多种途径、多条渠道,如在师范院校开设课程学科,开展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邀请专家讲座辅导,参观学习示范学校,等等。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关键是选择一个既能满足条件又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并把它形成制度和特色保存下来。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因素,质量是课程的生命基点,所以课程质量是课程改革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倘若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无质量可言,那么其效果未必比没有校本课程更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就是在保证国家教育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及时革新课程内容并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因此,质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质量是核心,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是维护质量核心的关键。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应该是多种评价模式的有机结合。课程评价模式有好多种,按不同维度分类有: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与课程本身评价等多种模式。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应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功能。但根据我国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评价基础薄弱的实际,在诸多评价机制与模式中,建立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也是最切合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际需要的。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除了依靠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统一考试等外部形式的评价外,还要更多地运用内部评价机制来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并根据形势发展预测教育的需要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持久地进行。学校内部定期进行课程方案评价、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对课程的科学、完善和发展,对学校领导和广大课程开发人员素质的提高均有极大的作用。我们还应注意到,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是艰巨而繁杂的工程,必须下大力气才能做好。

四、课程专家队伍的培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课程专家是掌握校本课程理论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向学校教师提供咨询服务或技术指导。没有课程专家的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容易偏离方向,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因此而得不到保障。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表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获得课程专家的支持,而课程专家的短缺则是现在制约校本课程的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因素。校本课程开发还必须基于现有的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保障。没有这种可能性的保障,再好的课程也是一种美好的空想。课程资源不单是物质方面的,它还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自然、信息、时间等资源,具体的如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都属于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要不断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地分析与评估,使课程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外,还要注意从学校周围的研究所、大学、科研机构和社区组织中获得资源支持。这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五、构建特色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