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旅游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广大群众有了更加充足的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旅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是具有最普遍基础的休闲活动。近年来休闲体育观念深入人心,国外新潮休闲体育活动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新奇、刺激、富有挑战的体育项目,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不断高涨,极大的促进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是指以一定的体育设施和体育资源为条件,以从事休闲娱乐、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以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和形式。尤其在综合实力最强的长三角区域,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已经是该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强心剂”,是目前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区域。本文基于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对此进行探究,旨在全面具体分析长三角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找准发展切入点,探讨发展策略,以促进该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一、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钻石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业为什么会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竞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二、钻石理论模型下的长三角竞争优势分析
(1)人力资源
长三角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包括复旦、交大、南大、浙大在内的部属名牌高校、“211工程”大学以及其它高等院校,形成规模巨大的高校群,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管理、研发、技术、咨询等各个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根据本校特色为满足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休闲体育、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等特色专业,提供了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加上作为中国经济心脏地带的区位优势,又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国的高端人才,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自然及人文资源丰富
以苏州和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是古代文人墨客休闲娱乐之胜地,其休闲文化源远流长。目前长三角的众多旅游景点根据自身得天独厚的特色均增加了以体育休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如:周庄、杭州大清谷、桐庐、苏州西山拓展训练,太湖、上海金山城市沙滩的龙舟、扎伐,杭州双溪、千岛湖漂流等等现代休闲体育项目,大大的丰富了原有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更多来景区休闲度假的游客。众多风景秀丽的青山绿水更是人们进行登山、徒步、露营、定向越野等项目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源。
(3)资本雄厚
休闲体育产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具有很高的依存度,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5,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2011年长角地区GDP总量突破80000亿元,达到82022.92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4%分城市看,长三角16城市中有9个城市GDP总量超过3000亿元。
(4)市场需求较大
影响体育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体育产品的价格、消费水平、体育观念等。长三角地区轻工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体育用品产业的快速繁荣。许多国际名牌的生产工厂都坐落在这一地区,因此其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的库存量都要高于全国其他地方,体育设施和用品的价格也低于其他远离加工生产的地区。2010年长三角江浙沪三省市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支出名列全国前列,其中上海为23200.40 江苏14357.49 浙江17858.20。发达城市地区的信息交流迅速而宽泛,因此人们更容易接受时尚新颖的先进观念。先进的体育观念和意识,充沛的可支配性消费支出和相对低廉的产品价格保证了该地区强大的市场需求。
(5)相关与辅助产业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享某些技术,共享相同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互补性产业支持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竞争性优势的上游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三角是旅游产业的发达的地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0年接待旅游人上海733.72万人,江苏653.55万人,浙江684.71万人分列全国二、三、四位。该地区旅游已形成产业圈,因此无论是旅行社、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日益完善。另外户外运动的日益壮大,以探险为主题的徒步,定向穿越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驴友”,促进了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登山、攀岩、漂流、露营、高尔夫等户外体育项目正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休闲旅游主要形式。
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16个城市全都坐落在300km的半径之内。沪杭、沪宁高速和宁杭3条高速铁路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形成1小时生活圈。另外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城际巴士来回穿梭,长江、钱塘江等水运系统四通八达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交通便利,是带有旅游性质的休闲体育业不可多得的资源。长三角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带动了宾馆、酒店行业的大力发展,这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必备条件。另外如邮电、能源供给、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
(6)机遇与政策
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休闲体育产业大力发展的机遇。一体化加强了区域间各方面的合作,有利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一体化加强了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三大核心都市圈的辐射,有利于休闲体育观念的传播。
长三角三省市十分重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给予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上海市充分利用旅游大都市资源,举办各种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休闲体育健身活动和比赛。如:F1、黄金联赛、世博会等,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必将促进上海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杭州市举办了世界休闲博览会,“让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是博览会的口号。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人类将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休闲将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活基调。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把握和坚持竞争优势,不断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进一步加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构建长三角休闲都市圈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奚天明.假日经济对体育旅游的影响及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制度选择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77— 80.
[2]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
[3]徐洪强.2011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分析[J].统计科学与时间,2012,4—5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很多体育旅游产品。国家旅游局更将2004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国内外旅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
1.体育旅游的概述
2.1体育旅游的内涵。体育旅游可以广义地概括为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要,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2体育旅游的内容。体育旅游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从体育旅游资源角度分析,可把体育旅游分为5种类型。⑴度假型;⑵娱乐休闲型;⑶观光型;⑷会展型;⑸民俗型。
2.3体育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是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现代旅游方式,具有与传统旅游及其他特色旅游不同的特征:⑴具有健身性、多样性、挑战性等;⑵旅游者以入境游客及城市人口为主,由于经济条件、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自然资源特征等缘故,体育旅游的游客,以国外游客及国内城市游客为主。
2.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3.1体育旅游市场。各种体育项目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有些体育项目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可以修身养性,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磨练人的意志。
3.2体育旅游市场现状。体育旅游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旅游项目。在英国每年都有几百万人进行高尔夫球旅游,这些人打高尔夫球的地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德国组织自行车旅游的旅行社就有200多家;在美国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去欧洲进行自行车旅游;日本也是体育旅游大户,他们主要是到世界各地观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比如去欧洲看、足球冰球比赛,去美国看篮球、棒球比赛。
一个国家是否富强、进步,当今社会不仅仅是看工业、农业发展的情况,更多的则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而旅游业更是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领头行业。我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历史虽然相对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的时间越来越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生活方式也将越来越丰富。一方面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必将给人们带来身心上的高度紧张与疲劳,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身体健康,以便在工作之余调剂这种紧张、繁忙、单调、枯燥的工作节奏,因而借助于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追求身心健康及个性的协调发展是人们的共同要求和社会的时尚。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开始重休闲、重享受、重自我发展。特别是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及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以及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将从目前的简单混合型向养生、消遣娱乐、健康投资等交融混合型方向发展,人们将更加追求科学的人文价值、健康卫生价值和身心上的满足。
3.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想开阔自己的眼界,想更多地欣赏自然和人文风光,其中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只是欣赏,而是想参与进来,想溶入其中,在领略美好风光的同时可以真正的放松身心,人们的这些要求就给一些地区的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且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些地区可以利用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开设一些体育旅游机构。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所以,我国的体育旅游分布广泛,各地区均有所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决定了我们的休闲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具有发展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巨大机遇,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方式也不断发展变化,寻求着更加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体育旅游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一种现代生活的消费方式,由于它具有旅游活动的娱乐休闲性,又具有体育活动的参与健身性,受到体育旅游消费者广泛欢迎,从而形成相当大的体育消费市场,这就为体育旅游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体育旅游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刘晓:《我国假日经济与促进体育消费关系之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关键词:青海湖旅游区;市场定位;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00-02
一、青海湖旅游区的概况
(一)地理资源概况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被青海省东北部崇宏壮丽的大通山、巍峨雄伟的日月山、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所环抱,这几座大山的海拔都在3 600到5 000之间,面积约2.97万平方公里。青海湖所处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风景壮丽,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最大的咸水湖。海拔3 19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
不同的季节青海湖的景色也是迥然不同的。深春季节,这片辽阔的土地刚刚从沉睡中苏醒,远远望去,四周的巍巍群山会让你可以体会到“草色远看近却无”的视觉感触。风很冷,天变的湛蓝湛蓝,彩云却是那样鲜艳,层层的飘在空中,就像是用手叠放的棉絮一样。给人温暖的蓬松感。夏秋季节,放眼望去,一碧千里,草原和高山都披上了翠绿的毛毯,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然而到了冬季,仰望莽莽大山,收起了它夏季的富饶,把秋天收藏得严严实实,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青海湖这个时候就开始结冰了,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二)人文旅游资源
青海湖在古代被称之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青海湖区属多民族居住地区,有藏族、蒙古族、汉族、土族、撒拉族、回族、满族等12个民族。其中藏族人数最多,约占人口总数的68.61%,是湖区的主要民族。 所以青海湖旅游区属于藏文化区,除了拥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色外,还拥有藏文化区的文化渊源跟民族风情,同时还具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例如:祭海、转湖等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还有昆仑文化、西王母文化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海湖旅游区的文化发展,构成了青海湖特有的文化氛围。
此外,驰名中外的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吐蕃的交通要道,而青海湖地区正好输这两条古道的必经之路。古时候不少宗教人士、风云人物、商家都过往这里,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传奇的故事。如伏俟城、西海郡古城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大批商队聚集在这里,当时非常繁荣。唐朝文成公主嫁往吐蕃,途径青海湖畔和日月山,公主高贵的气度成为佳话在当地广为流传。
藏族、蒙古族全民信仰佛教,白佛寺是当地比较大的佛教寺院,位于青海湖东北部的一个幽静山谷里,造型别致,是青海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黄教寺院之一。沙陀寺位于青海湖的北面,属于佛教红教寺院。这些寺庙为那些信仰宗教和对寺庙宗教感兴趣的游人提供了朝觐和研究历史文化的场所。
青海湖旅游区的地理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奠定了青海湖旅游区是以美丽的青海湖为主体,草原、沙漠、雪山为衬托,并兼有民族风情、古文遗址以及体育登山,科学考察,狩猎等多种功能的风景旅游区,旅游区具有海拔高、面积大、景色奇、文化古的特点。
二、青海湖旅游区的市场特点和市场定位
(一)青海湖旅游区的市场特点分析
由以上对青海湖旅游区资源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出其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旅游区在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较大,其旅游外汇收入占整个青海省的大部分,这也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有上万只鸟定期停留在岛之上,不仅风景优美, 而且每年这里都要举行环湖自行车赛,它已成为青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吸引着外来客的旅游观光。其次,青海湖的很多地方开发得还不算太成熟,很多工业化程度高国家的游客更注重此地的新奇和原汁原味,且对旅游花费方面的承受力较高。对于生态旅游者而言,他们非常注重当地的自然景观以及文化景观,而青海湖旅游区在这两个方面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
第二,未来几年内仍然以国内市场为主导。尽管青海湖旅游区极具发展海外市场的潜力,但是在该地区旅游总收入中,国内旅游收入仍然占据更高的比重,2012年来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目前国内外要求环保节能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况且拥有生态旅游的地方也越来越少,那么青海湖旅游区独特的资源就更显得宝贵,所以我们在开发国际市场的同时,不能忽视国内市场的保持。当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地理位置的影响,青海省在外界的宣传力度不足,那些多姿多彩、神奇壮丽、令人向往的旅游资源鲜为人知,所以还是要注重国内市场的促销与宣传。
(二)青海湖旅游区的市场定位
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和市场营销可以说是旅游地占领市场的关键,而且市场定位则为旅游地的形象塑造和市场营销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对于青海湖的旅游资源而言,我们要解决产品卖到哪、卖给谁和怎样卖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分析青海湖的旅游产品哪一个层次的消费、适合哪一类人群、哪个地区和国家的游客。那么由以上市场特点可以看出青海湖的旅游市场定位应该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朝觐旅游为重点,以登山旅游、风情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另外,如果资源的潜力能够开发出来,那么辅助于开展有保健旅游、购物美食旅游以及会议旅游也会给青海湖旅游区增加一抹色彩。当然,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也应该对青海湖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条件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一个重新的定位,坚持科学开发利用。根据以上资源分析情况,青海湖可以考虑建立以下几种旅游基地:一是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基地。青海湖旅游区以藏民为主,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风景,还可以骑着牦牛,漫游草原,或者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的民族风气。还可以参加篝火晚会,同藏族同胞一起跳锅庄舞,观看藏族婚礼,品尝民族风味,感受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氛围。二是青海湖旅游特色度假基地。通过上面对青海湖风景的了解,青海湖旅游区的主要景观就是山光湖色、牛羊、草原、鸟岛,再加上特有的文化底蕴以及凭借着舒适宜人的气候旅游资源,是盛夏避暑的休闲度假、疗养康复胜地。三是建立环保生态基地。如前所述, 青海湖三面环山,所处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风景壮丽,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最大的咸水湖。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其生态平衡。
三、青海湖旅游区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
(一)塑造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
青海湖景区面积较大,景点也比较分散,而且目前在青海湖旅游的内容,除了体验民族风情之外,基本处在观光旅游的层面上,其在国内旅游市场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旅游业中,仅仅靠观光旅游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因此,要加强青海湖的旅游吸引力,将比较优势的资源,如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在青海湖旅游区的整体形象中充分体现出来,以吸引更多的市场。
(二)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市场分析工作
“一般而言,成功、有效的市场细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可测量性、可进入性、可盈利性、可行动性。由于市场细分使各种细分变量,故可以通过调整细分市场的数目和消减细分市场内部的个数来控制细分市场的精确性。”从青海湖旅游区在国内的市场分析,北京、广州、上海、西安、成都、兰州为主要的客源地。但是按照要求选定产品市场范围,笔者认为应该主要针对的目标市场是深圳、广州、上海、兰州。理由是: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城市距青海湖旅游目的地较远,但是这些城市有足够的组织客源市场的经验,而且这几个城市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有利于旅游消费市场的快速形成。兰州作为距离青海湖旅游区最近的城市,市场潜力很大,再加上兰新线、青藏线、古代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等交通干线和甘青两省重要的旅游路线将两地联系得十分紧密,所以兰州是青海湖旅游区必须面对的市场,如果此市场顺利打开,无疑就是西部旅游市场所占有的一席之地。
(三)了解消费者心理,为其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
消费者决定购买的简单过程是:注意-趣味-愿望-行动。首先消费者会对某种产品引起注意,然后要唤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最后,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此产品。旅游促销不是短期的行为,想要游客关注旅游的促销广告也不是一日之功。所以要想吸引游客和潜在的游客就要采用切实可行的促销方式。一般而言,促销包括公共关系、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多种方式。其中广告促销覆盖面较广且突出主题。当然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促销。注重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电视、通信技术进行宣传。另外还可以运用滚动式的促销计划,建议每年启动两三个市场,每发展一个市场,最基本的要连续运作三年,形成叠加促销的形势。然后从第六年再开始第二轮的叠加促销。像这样滚动若干年,有望形成一定深度的市场覆盖面。
(四)政府鼓励,各部门参与
总的来说,青海省通过举办大型贸易、文化、旅游等活动,扩大了外界对青海的了解,旅游业在旅游宣传和营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力度还是不够,青海湖旅游区的工作还没有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够高。而且由于青海湖景区面积较大,景点也比较分散,因而单个的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很难通过单独的促销来打开旅游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政府鼓励与各相关部门有步骤、左右规模、有重点地共同参与开展促销活动,那么达到促销轰动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另外,旅游项目的实施也需要再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所以,青海湖所属各地州的旅游管理部门在促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铂净.走进青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察团侧记[J].世界宗教文化,2007,(3).
[2]李强.青海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关键词】旅游决策 萍乡 武功山 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194—02
一 旅游决策模式
旅游决策是旅游者出于特定的旅游动机收集和加工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计划,最终实施所选定方案或计划的过程。旅游者的决策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即产生旅游需要或动机收集相关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目的地或线路旅游预算选择出游方式决定是否出游实施出游决策。对旅游决策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旅游开发工作的深度开展,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明确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动机,有利于改善旅游供给;二是迎合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有利于准确定位目标市场;三是认识旅游产品的特殊性,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式。
二 武功山旅游开发现状
1.武功山旅游资源概况
武功山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和宜春市袁州区三地的交界处,绵延120公里,总面积达260余平方公里,海拔1000~1500米,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一高峰。武功山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大核心景区,包括100余个景点,其中,10万亩高山草甸碧波连天、一望无际,四季风情各异,呈现出“春夏绿油油、秋天金灿灿、冬天白皑皑”的景色,堪称“江南一绝”。武功山奇峰罗列,地质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可以概括为山景雄秀、瀑布独特、草甸奇观、生态优良、天象称奇、人文荟萃。
2.武功山旅游开发现状
第一,“一山多治,多头管理”阻碍了旅游开发。武功山地跨萍乡、宜春、吉安,行政上属于三地共管,资源共生现象较为普遍,除部分景点属各地单独管辖外,大多数景区都为两地或三地共同所有。在实际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常常出现互相排斥、相互拆台的现象,最终导致部分资源的破坏性开发。第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旅游者人数的不断增加,武功山景区的接待设施落后带来的不便已日趋明显,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休息厅、购物场所、宾馆饭店等接待设施尚不完善,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食、宿、行、游、购、娱”六大需求。第三,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武功山拥有“十里峡谷,百处古迹,千亩梯田,万顷草甸”等优势资源,在大多数旅游者心目中就是江西省境内海拔最高的山。武功山的整体旅游开发中,既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也没有完善的旅游产品,短期内很难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武功山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基于旅游决策模式的开发策略
1.合作共建,发展“大武功山”
旅游目的地选择是旅游决策模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历年来,武功山属三地共管,萍乡武功山、安福武功山、宜春明月山分别确立了各自的旅游形象,导致旅游者对武功山究竟地处何方产生了困惑,直接接影响旅游者的判断和选择。因此,为了武功山旅游的更好更快发展,三地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大武功山”的现念,加紧制定景区总体发展规划,协同合作,做出特色,做旺人气,做响品牌。
2.加快建设,完善旅游设施
要大力发展武功山旅游,就必须留住本地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者,并吸引更多的远途旅游者,形成“日日有人来,人人住下来”的良好局面。从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功能发挥的角度出发,武功山应贯彻现代山岳型风景区“山上游、山下住”的发展理念,对武功山下麻田、新泉等古镇进行集中规划,吸引当地闲散的民间资金,如建成古风古韵、酒旗飘摇的“古镇宾馆”、“农家餐馆”一条街,使“住古镇小店、吃紫红米饭、尝农家土菜、饮大安冬酒、品武功甜茶”成为武功山游客的独特享受。
3.丰富内涵,打造创新旅游产品
第一,找准市场,准确定位。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武功山须依托特有的风景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形成以高山草甸为特色,以峰林地貌为亮点,以道佛文化为底蕴,以温泉休闲为引力的旅游发展格局,定位于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以科普教育、宗教朝拜、探险运动为辅的绿色生态风景区,努力建设成为江西省及华东、华中、华南地区著名的区域风景名胜区。第二,创新产品,打造品牌。独特的旅游形象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影响旅游者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武功山应本着“有题必作、大题炒作、小题大做、无题创作”的现代旅游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云中草原、户外天堂、养生仙境”这一品牌形象,深入挖掘景区文化资源,强力打造特色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一是以景区良好自然景观为依托的观光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二是以温泉资源、道教遗存和康体微量元素为依托的养生文化旅游产品;三是以红岩谷瀑布景观和观音岩草原风光为中心的户外运动时尚文化旅游产品;四是以羊狮幕景区的峰林地貌、金顶景区岩崖景观资源为依托的地质科普文化旅游产品;五是以石鼓寺、中庵、白鹤峰、古祭坛为依托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第三,大力宣传,立体营销。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之后,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旅游信息,为了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和兴趣,武功山应全面实施强势宣传促销战略。一是继续做好南昌、萍乡、宜春、新余、长株潭地区等湘赣一日游市场,巩固长三角、珠三角现有客源市场,开拓广州、上海、湖北、浙江等大中城市市场,并且向全国旅游市场延伸和扩散。二是继续通过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宣传并在高速客车、列车、航班上景区的平面与视频广告,全方位提升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扩大景区的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三是继续构建和拓展自驾游、车友会、户外俱乐部、大型旅游公司等市场营销渠道。四是加强与湖南景区景点并线,与仙女湖、天沐温泉等景区开展区域联合营销。五是继续举办“武功山国际帐篷节”、登山比赛、摄影大赛等大型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家磊、李芳辉.浅谈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类型与特色[J].体育时空,2011(6)
[2]刘向东、易淑清.江西武功山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商贸,2009(9)
[3]江春发.武功山旅游品牌的营销与推广策略[J].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关键词 SWOT分析 滑雪旅游 新疆
滑雪旅游是具有鲜明北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集观光、健身、娱乐于一身,深受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滑雪是一项依托雪资源进行的体育旅游活动,已成为当今新疆冬季消费者喜爱的一项旅游项目。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滑雪旅游在近几年发展迅速。自治区政府也将滑雪作为新疆冬季旅游的重要部分加以扶植。极大地推动了新疆滑雪旅游的发展。但是,在日趋良好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良因素。因此,面对新疆滑雪旅游的发展,我们要做出理性的分析。为新疆滑雪旅游的持续良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疆滑雪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冬季气候寒冷,冰期较长,尤其是北疆地区,冰期长达150多天。降雪量充沛,雪层深厚,而且雪质极好。雪域开阔陡直起伏相宜,常年空气清新。
(二)新疆本地冰雪节的推动
2003年新疆举办了第一节冰雪风情旅游节,有力的推动了新疆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到2005年,滑雪市场开始高速扩张,迅速成长。2016年的冬季奥运会在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使得新疆的滑雪旅游产业得以高速发展。
二、新疆滑雪旅游发展的劣势
(一)新疆滑雪旅游消费较高
目前,滑雪旅游项目的消费水平相对于家庭经济可支配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新疆滑雪旅游的收费高于普通家庭消费能力,所以影响了新疆本地人参加这一运动的数量。因此,要针对新疆滑雪旅游产业的消费群体来制定消费标准。
(二)基础薄弱、起步较晚
新疆的滑雪旅游产业起步比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基础薄弱、经营、管理和引导还不够规范。
(三)交通不便限制了游客量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部,离内地较远。如果乘坐火车,来自东部地区的游客往返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在旅游旺季,不少游客不得不通过兰州、西宁、西安等地换乘其他车次,大大加大了内地游客的旅游预期日。
三、新疆滑雪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2016年全国冬季运动会在疆举办
自治区体育局于2010年末正式向国家体育总局递交了申办2016年冬运会的申请,在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新疆最终从内蒙古、河北、辽宁等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继黑龙江和吉林之后,全国第三个承办全国冬运会的省份。冬季运动会的成功申办必将推动新疆和乌鲁木齐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为打造体育经济,加快滑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利契机。
(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2010年,全国19个省(市)的援疆热潮无疑对新疆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各地、州的冰雪节活动,都得到了对口援疆省、市的支持与参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在这一背景下,利用新疆丰富的雪资源,开发滑雪旅游肯定会大有一番作为。
(三)国内外滑雪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20世纪初,以体育健身和各种休闲娱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业在一些国家已经初步形成规模。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滑雪运动的普及,以滑雪旅游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发展。新疆丰富的地理环境和雪资源为发展滑雪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发展的需求,新疆广阔的滑雪旅游市场正在随着潮流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四)新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新疆冬季旅游产业博览会暨冰雪节、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天山天池冰雪节……从2010年11月起,全疆各地的冰雪旅游节庆活动便陆续启动。新疆的冰和雪,从过去的“冷资源”成为了如今的热经济。在天山以北,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冰雪节。而乌鲁木齐冰雪节已举办了8届,从最初的几千人参与到现在的几十万人参与,“丝绸之路、冰雪风情”,俨然成了有口皆碑的品牌。
四、新疆滑雪旅游发展面临的威胁
(一)外部竞争方面的威胁
现在各省市区都在加大力度推广自己的冰雪旅游资源。在东北地区,像黑龙江、内蒙古等滑雪旅游都开发得较早较系统。在硬件条件差不多的前提下,许多游客更趋向于选择较近的线路。
(二)新疆旅游淡旺季明显,冰雪旅游发展滞后
新疆旅游淡旺季非常明显,来新疆的游客绝大部分集中在每年的7-9三个月,这一时期新疆各大、中、小旅游城市和景点景区游客人满为患;酒店满员,机票、火车票紧张,难以重负的旅行社也不分昼夜地忙碌,旅游车、导游没有休息的时间。而进入冬季,游客十分稀少,丰富优质的冬季冰雪旅游资源没有派上用场,旅行社处于“一到冬天放长假,来年春天再计划”的状态。可见新疆的冰雪旅游起步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管是景点、景区开发,还是冰雪娱乐设施和相关法规等,都与我国东北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来自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1997年新疆冬季接待游客人数仅3万人,收入可以忽略不计。20世纪90年代的新疆冰雪旅游是一片空白。发展滞后的冰雪旅游市场严重影响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新疆的经济发展。
五、加快新疆滑雪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统筹规划
滑雪旅游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神秘的旅游产品,培育这个客源市场不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讲,都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不可遍地开花、一哄而上,在建设热潮时要有冷思考,应合理适量布局高、中、低档次的滑雪场。
(二)滑雪为主,多种经营,持续发展
采取灵活多样经营方式。针对不同滑雪群的需求,可采用散票、联票、会员制等多元化的经营。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提供滑雪爱好者一试身手的广阔空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可以考虑增设滑道、滑草、滑沙、滑水、滑翔伞、溜索、攀岩、卡丁车、火箭蹦极、露天浴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也可以增加健身中心、网球场等配套设施,使滑雪胜地成为四季旅游胜地。
注重环境的保护,通过生态环境多样性建设,保证滑雪地四季景美,盛夏则开发成为避暑胜地,并以此带动滑雪景观房产的开发。充分使人工造雪机发挥威力,使滑雪期延长和滑雪区域扩展。
(三)多元化发展是方向
据介绍,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去年投资上亿元开辟了6条高山雪道,使得高级滑雪道增至12条。新疆雪莲山高尔夫灯光滑雪场在新疆首家开发了夜间滑雪项目,目前该滑雪场又开发了温泉洗浴、酒店住宿等旅游产品,形成了滑雪、温泉洗浴、星级酒店住宿的多元化产业链。该滑雪场企划部经理徐霞介绍,在游客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只有在滑雪场配套设备上不断跟进,给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体验,才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站住脚。
参考文献:
[1] 吴淑琴.论新疆冬季旅游资源开发[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9-22.
[2] 张海霞,张旭阎,顺亮.乌鲁木齐市冬季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Ⅲ.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2):154-158.
【关键词】汉中;客源市场;调查分析;开拓策略;对策研究
一、客源市场及其对旅游业的作用
旅游客源市场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中存在的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者。它是狭义的旅游市场范畴。形成旅游客源市场必须具备旅游者、旅游购买力、旅游购买欲望和旅游购买权利等四个要素。旅游者数量是旅游客源市场规模的表现。对某一旅游接待地来说,旅游者数量越大,所需旅游产品数量越大,反之亦然。同时由人们收入水平和可自由支配收入决定的旅游者购买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场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具备这一条件,旅游市场只是一种潜在市场。旅游产品购买欲望也是形成现实旅游消费者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旅游购买权利因素对国际旅游者的影响较大,如旅游目的国和客源国之间的政策限制、外交关系等的协调都会影响旅游购买,有时可成为主导因素。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客源充足,就会促进旅游地的建设,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旅游地客源市场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客源市场的具体情况,对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提出对策,巩固和扩大客源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汉中客源市场分析
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曾在汉台区、勉县等地的主要景点对游客做过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百分之百。现就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旅游客源地分析。汉中的客源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客源市场规模很小。国内客源市场又以本省为主,占62%,其中,由于西汉高速的开通,西安关中方向来的游客占到94%,这是交通的改善为汉中旅游带来的最显著变化,这以后都将改变汉中客源市场的布局,以前,在客源调查中汉中本地游客占多数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其次为四川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省市。
2.性别、年龄结构。在本次调查中,男性居多占到了71%,女性占29%,性别比相差较大。在年龄结构中,大多集中在有工资来源且身体较好的中青年,老年和14岁以下年幼者所占比例小。其中65岁及以上者占2%;45~64岁占23%;25~44岁占53%;15~24岁占20%;14岁及以下者占2%。
3.职业结构。由于最近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的兴起,在本次调查中,公务员占24%;企事业管理人员占11%;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占9%;服务销售人员占7%;工人占13%;军人占9%;农民占2%;离退休人员占3%;学生占11%;其它占11%。
4.旅游者行为分析。(1)旅游目的。在本次旅游目的的调查中,欣赏西汉高速沿路风光的达到了42%;欣赏陕南自然风光的占25%;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占30%;其它占3%。当然,由于本次调查时间上比较特殊,刚好赶上西汉高速开通,这次陕北、关中方向来的游客很大一部分都是为看西汉高速而来,所以本次调查时间限制了数据的真实性,但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汉中旅游资源以两汉三国文化和自然风光最吸引人。(2)消费比例。游客在汉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和景区游览上,这与汉中的实际情况相符:没有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娱乐场所,游客来汉中旅游基本停留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一阶段。其中,住宿占40%;餐饮占20%;景区游览占20%;娱乐占10%;购物占5%;其它占5%。(3)旅游方式。到达汉中的旅游方式,自驾游和亲友结伴占多数。自驾游的兴起比较突出,这也是以后汉中乃至全国旅游的重要特征。在调查中,单位组织占4%;家庭或亲朋结伴占34%;旅行社组织占14%;个人旅行占10%;自驾游占38%。(4)了解选择到汉中的途径。现在信息技术异常发达,了解汉中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中,电视占32%;报纸占10%;互联网占14%;经朋友推荐占25%;其它占19%。在我们国内,电视依然占据主流,但互联网发展迅猛,汉中在做好电视宣传的同时,还应该做好网络宣传,网络对旅游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
5.旅游者消费心里分析。(1)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满意程度。在此次调查中,总的来看,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是导游服务、餐饮、旅馆饭店;评价最低的是娱乐条件,其次是购物条件,对交通和环境条件的评价也不高。在景区景点内,最不满意的有以下几点:停车占29%;景区建设占20%;讲解和文化内涵挖掘占16%;购物占21%;休闲娱乐占14%。在宾馆方面,游客最不满意的有:环境条件占30%;硬件设施占40%;服务态度占24%;其它占6%。(2)旅游者旅游倾向。旅游倾向比例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山水风光、文物古迹、生态环境、民俗风情;所占比例依次为:36%、28%、12%和10%。这四个方面是汉中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针对陕北、关中游客来说,山水风光、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吸引力最大,所以汉中应该在这方面的景点上重点建设;在文物古迹方面,毕竟和西安这样的六朝古都相比,汉中还略显渺小,不过也尤其独特之处,重点是做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在旅游促销上,也应该重点突出以上特征,以投其所好。(3)游客最喜爱的汉中景点。跟据本次调查,对游客对汉中市旅游景点的喜爱程度有一定了解,最后结果如下,在游客最喜爱的汉中景点项目中,排在前十位的是以下景点:南湖、古汉台、张良庙、武侯墓、武侯祠、拜将坛、红寺湖、石门古栈道、天台山、长青自然保护区。
三、客源市场分析
1.省内游客为主,省外游客较少,国内游客为主,国外游客极少。通过以上的调查汇总,我们不难看出,本次黄金周来汉中旅游的基本上为国内游客,国外游客极少。当然十一为中国的节假日,本次调查的时间限制了数据的准确性。实际上,我们不用调查也知道,来汉中旅游的国外客人是很少的,平时就看得出来。在国内游客中,陕西本省的又占了绝大部分,省外较少。
2.男性较多,女性较少,中青年为主,老年儿童较少。来汉中旅游的多数为男性,女性相对较少。由于生理、性格、职业的差别,男性出游的愿望和实际出游的机会较女性要更大一些,比较合乎常理,但如果能够开发出一些适合女性的旅游产品,仍然可以进一步开拓女性市场。
3.以观光旅游、两汉三国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为主。从旅游者旅游倾向来看,大多数游客来汉中的目的,一是欣赏“西北小江南”优美的自然风光,二是感受汉中浓郁的两汉三国文化。另外,汉中在地域上更接近四川、重庆,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民俗风情上也更接近川、渝,而有别于关中、陕北。所以在这方面对关中、陕北方向来的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4.游客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较低。由于汉中游客主要来源于陕西本省,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处于欠发达状态,尽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负担还是很重,用于旅游这方面的开支比较小,再加上旅游本来就是一项“奢侈”的活动,所以旅客即使来到汉中消费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从游客在汉中的消费结构来看,住宿、餐饮、景区所占的消费比例占到了80%,娱乐、购物所占比例不足20%。而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中,前四个都是属于弹性较小的部分。
5.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程度低。从汉中各个景点的实际考察来看,景区内旅游设施普遍较差。从游客的反映来看,对景点建设,景区设施满意程度低。许多游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在景区景点内,停车场的建设问题很大,许多景点没有一个像样的停车场,随着自驾车旅游者愈来愈多,游客的满意程度愈来愈低。在旅游服务方面,游客的满意程度也不高。
四、客源市场开拓策略
1.在旅游资源上分清主次,发展特色资源。汉中旅游资源的特色到底是什么?近年来汉中市有关部门通过认真分析本市旅游资源的状况,逐步趋向于把“汉”(历史文化资源)、“绿”(自然生态资源)、“水”(水利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三大特色,并重点加以突出。国内有地理学家曾指出,汉中地区秦巴山区是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稀有动植物才能够生存下去。若能以自然景观作为主体,人文景观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事实上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对人文景观则把重点放在资源保护上。
2.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研究不同的营销策略。(1)从年龄细分入手。由于年龄的不同,其旅游偏好、出游动机、出游力等均存在差异。如年青人喜爱娱乐、探险、体育类旅游区,中年人偏爱观光度假类旅游区,老年人倾向纪念、文化类旅游区。因此,从年龄细分入手开展营销活动,可以“投其所好”,以对口产品打开市场。(2)从性别细分入手。由于生理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个性特点和旅游爱好上也有所不同。男性较女性而言更富有异向型心理特质,体魄也较女性强健,受传统约束较小,旅游愿望更强。而女性多原意选择观赏型的旅游地和项目,注意旅游的情境和感受,对旅游地整体环境很敏感。针对这一差异进行促销活动,有利于旅游产品的销售知名度的提高。(3)从职业细分入手。据调查资料显示,不同职业者在旅游行为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商人、医生、律师等职业的游客,经济基础好,受教育程度较高,喜爱人文景观型产品,且在消费中追求档次高,花费大,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求也高。因此,从职业细分入手开展选择性专门化营销活动,既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职业旅游者的需要,又可抬升自身品位,提高自身素质。
3.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旅游。要想发展旅游业,交通是首要条件。尤其是对汉中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可进入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由于汉殊的地理位置,北由秦岭将汉中和富庶的关中断开,南由巴山将汉中与肥沃的川蜀隔绝。所以多年来交通无疑是制约汉中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单就旅游业来说,一个西汉高速的开通,对汉中旅游的影响就可谓立竿见影。另外景区内旅游交通、旅游设施建设同样重要。总之,在现代社会,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在于资源的优势,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优劣同样可以决定当地旅游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汉中市旅游网[EB/OL].www
.2005-12-25
[2]冯明放.关于汉中旅游产业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19(4):72~75
[3]李天元主编.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摘 要]节庆旅游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本文通过SWOT方法对贵州节庆旅游进行分析,提出了贵州节庆旅游要在品牌建设、市场运作、宣传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求新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贵州 节庆旅游 SWOT 分析
一、贵州节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意义
节庆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经开发规划后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动态文化吸引物的各种节事庆典活动的总和(包括各类旅游节日、庆典、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以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聚集了49个民族,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的节日、适宜的气候以及历史文化赋予了它绚丽缤纷的旅游资源,因此节庆旅游成为贵州各地区竞相开发的热点。贵州具有丰富的节庆旅游资源,近年来,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较好地推销了贵州各地的旅游品牌,创造了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贵州节庆旅游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收入不断提高。
二、贵州节庆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1)资源优势
①旅游资源丰富。贵州是我国和世界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黄果树、织金洞等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地区,草海、梵净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等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远和遵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公山、百里杜鹃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等。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贵州省节庆旅游市场的发展,近年来,贵州省相继举办了一系列节庆旅游活动,如贵州省乡村旅游节、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节、遵义国际名酒节、凯里国际芦笙节、中国贵州(遵义)省神秘赤水河旅游节、中国贵州红枫湖旅游节、中国兴义万峰林旅游节、贵州杜鹃节、贵州梵净山旅游文化节、中国都匀西部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
②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苗年(十月中旬),姊妹节(三月十五至十七),芦笙会(正月初三至初五),牯藏节(十月、三月中旬)。另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还有全国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世界上独木龙舟的发祥地――台江施洞,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黔南地区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斗牛,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六盘水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彝族折溪傩戏节(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苗族的节采花洞(正月初一到十五)、跳花节(农历二月十五),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等等。在少数民族节日、集会期间及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演地戏、跳芦笙舞、赛歌、赛马、斗牛等饶有情趣、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而乡间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也会使游人大开眼界。
(2)区位优势
一是在宏观区位上,贵州处于大西南的东南部,属近海内陆省份,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特别是贵州省高速公路“六横七纵八联”交通骨架的规划和近期贵广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将使贵州的区位优势大大提升。
二是在旅游区位上,贵州处于广西桂林、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重庆三峡、湖南张家界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3)独特的城市形象
“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是贵州省会城市――贵阳市的旅游形象定位,凉爽的贵阳夏季气候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避暑旅游。据市旅游局统计,2011年1月~7月,贵阳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562万人次,同比增长18.9%;旅游总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76.6%。充分说明“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形象具有高度吸引力。
2.劣势分析(Weakness)
(1)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目前,全省旅游区景点,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孤立作战、分散经营,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2)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
旅游中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浅,产品档次低、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
(3)专业人才奇缺
贵州节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专业水平差,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员,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及会展人才。
(4)信息化建设滞后
贵州省旅游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相对贫乏,这是贵州省实现旅游网络信息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另外,有些部门对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化在认识上、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贵州节庆旅游成为全国专业旅游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滞后的省份。
3.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21世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旅游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旅游消费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推进
国家势必会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这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西部地区旅游业有望成为受惠最早、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
(3)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200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至2010年力争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合作提供贷款资助,由省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几年来在《总规》指导下,陆续完成了各市、州、地旅游发展总规划及各种专项旅游规划,形成较完整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使旅游业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06到2008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贵阳避暑节、遵义酒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形象品牌,省领导还亲自带促销团到海内外宣传推介贵州节庆旅游,形成党政推动、齐抓旅游的大好局面,掀起了中外游客到贵州节庆旅游的新。
(4)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
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加快了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旅游交通大为改善;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开辟了通往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
4.挑战分析(Threat)
(1)与其他旅游地的竞争
贵州节庆旅游正遭遇四川、云南等邻省的激烈竞争。贵州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也有一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与周边邻省相似,旅游客源市场相近。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2)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天然环境造成破坏
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而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
(3)民族民间文化的衰落
贵州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现在许多民族村寨里年轻人都不懂传统手工制作;其次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贵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第三是语言文化的萎缩。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三、促进贵州节庆旅游发展的对策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见,贵州节庆旅游开发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贵州节庆旅游的开发中要充分利用优势,抓住机遇,扬长避短。
1.打造特色节庆旅游活动
贵州节庆旅游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在保持节庆主题的前提下,在内容、形式上要有独特创意。一方面,进一步突出贵州节庆旅游的特色,特色化是激发旅游者潜在动机的最大诱因,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贵州因其独特的区位特色、资源特色和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形成了鲜明的主题形象。目前贵州节庆旅游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一系列既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又体现时代风尚的节庆活动。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深挖这一主题,推出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节庆活动,从而在国内国际节庆旅游市场中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可参与度,节庆活动内容形式要灵活多样,内容上因时因地融进新元素。此外。目前贵州节庆旅游以观赏性活动为主,可参与性较差,极大地限制了受众面的扩大。提高活动的可参与度不但可以增加节庆旅游的体验质量,而且可以为旅游者营造难忘的旅游体验。
2.打造知名节庆旅游品牌
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树立品牌意识。现代国际经济竞争体现为品牌竞争,节庆同样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因此,贵州节庆旅游应深度挖掘自身特色,明确自身定位,抓住“少数民族原生态”这一形象品牌,在产品、服务方面营造品牌文化。打造“民族”品牌,是贵州发展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提供专业的节庆服务
专业的节庆服务要求节庆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迅速高效、服务周到。加强节庆旅游市场调研,把握节庆旅游现实需求,精心设计适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打好节庆旅游精品品牌。 学习世界上节庆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从节庆策划、宣传到举办环节进行标准化、科学化,按国际化标准举办节庆活动,加速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借助现代网络和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宣传是塑造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适时的网络宣传和媒体报道能提高贵州省旅游产品知名度。青岛国际啤酒节和大连国际服装节的成长历程启示我们必须要实行品牌经营,强化品牌效应。
(3)深化节庆旅游市场化运作
从马聪玲在对青岛国际啤酒节成功营销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青岛国际啤酒节的运作模式从“官办”到“民办”、再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转变过程 。如从2005年开始,贵州省启动了“多彩贵州”系列活动,通过市场运作来办大赛,政府由原来的主导角色变成了引导、协调和监督的角色,具体的策划和操作已经逐步交由市场去完成。并探索出的“党政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媒体搭台、文化唱戏”一条新路。
辜应康等指出企业主动参与办节是节庆旅游市场化运作成熟的标志。 随着民歌节知名度逐步提高,受关注度日益增强,主办单位应该进一步推进市场运作机制,深化“成本与利润”、“投入与产出”的理念,这样广大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将主动参与其中,而参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会使推出的活动及产品更贴近市场,节庆旅游质量在竞争中将得到提升。当然,企业参与可能导致节庆旅游的过分商业化,不利于长期发展,因此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控制这一倾向。
(4)加强节庆旅游营销力度
加强节庆旅游宣传和促销是发展节庆旅游的另一重要途径。好的商品需要广泛深入的宣传,所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多渠道节事营销,通过新闻报道、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宣传节旅游活动的理念、主题、宗旨和活动的具体内容;借助网络实施联合营销,建立网站和网页,通过互联网信息,进行促销,实行网上购票、网上结算服务。节庆旅游的宣传促销实质上是推销城市,打造城市的品牌。因此,在宣传定位上,明确主方向,确定市场策略,全力推销节庆旅游活动;在宣传内容上,宣传贵州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建设成就和投资环境等,吸引国内外人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进行经贸洽谈;在宣传形式上,全方位、立体化,调动本地一切宣传工具进行全面宣传,大造声势。不仅依靠本地的新闻工作者对外宣传,还应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新闻媒体前来考察采访,提供并帮助他们收集有关贵州节庆旅游的相关素材。
(5)加快节庆旅游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是节庆旅游中的重要资源,包括专业的市场调研人员、营销策划人员、市场分析预测人员、市场开发人员和组织实施人员等。节庆旅游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特殊专业技能。贵州节庆旅游人才匮乏成为限制节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培养节庆旅游人才的步伐,建议区内高校设置相关专业、派专业人员外出学习、聘请国内外培训专家、邀请国内外知名节庆策划团队参与贵州节庆策划与交流探讨实践经验等,在节庆举办期间向社会公开招募和选拔有实践能力的志愿者以缓解短期的人力资源压力。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贵州节庆旅游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自身的不足,面临着激烈的外部挑战,但其发展机遇和优势也是明显的,发展前景也很广阔。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贵州节庆旅游的发展优势和机遇,对于其劣势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相信贵州节庆旅游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认可度和参与度比较高的旅游形式。
参考文献:
[1]连建功,黄翔.湖北省节庆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90- 92
[2]朱 梅,汪德根.苏州国际旅游节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8):766-768
[3]郭 峦.论贵州市会展旅游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63-65
[4]马聪玲.事件旅游: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5-79
一、政府职能在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回顾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在政府的扶持下,旅游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获得了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云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实施,在旅游发展前期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行业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制定和完善旅游政策法规
政府通过制订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工商管理、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产业政策[1],扶持和鼓励旅游业优先、快速、可持续地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建设“云南特色旅游产业综合发展试验区”框架方案》、《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纲要》、《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意见》、《进一步推进全省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分析国内外和云南的旅游产业发展形势,提出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部署具体工作,帮助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政府在依法治旅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制定旅游法令法规,建立行业管理体系,设置必要的执法机构(云南省旅游执法总队),规范了旅游市场交易行为。目前云南省已经制定的旅游行业法规主要有《云南省旅游条例》、《云南省导游人员管理规定》、《云南省导游服务规则》、《云南省旅行社门市部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反应预案》等。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对旅游业实行监督管理,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编制和执行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政府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200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聘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并与云南省旅游专家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地州市先后编制了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县市区及重点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国家、省级、地州、县市四个层次的旅游规划体系。在具有宏观意识、科学精神与发展步骤的旅游规划指引下,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塑造旅游形象,突出各地特色,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总体优势,使云南旅游业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发展。
(三)支持和加强旅游基本建设
多年来,云南省把加快旅游基本设施建设作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旅游交通及通讯条件的改善、旅游接待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的兴建,都是依靠地方政府强大的行政职能来完成的。对于一个山区省份来说,交通是制约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政府的资金扶持下,云南省建成并投入使用机场12个,基本形成连接省际、省内区域出入通道的高速公路网,加快了国省干线的二级公路改造和乡村硬化路的建设,加大澜沧江等内河水运建设力度,初步建成公路、水路、航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从1994年起,省市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旅游线路的建设,这在当时是全国力度最大的,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各重点景区间的通达性。此外,通信、水电、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根本改善,从而全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
(四)保障和增加财政投入资金
云南省各级政府有效发挥了在旅游投资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提高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旅游开发建设的比例,在政府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增加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比重。“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完成旅游投资近620亿元,共建成60个旅游重大项目。同时,加大对旅游开发建设的金融信贷支持,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旅游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和予以贴息补助等。云南最大的旅游购物中心“七彩云南”就是由政府贴息贷款1.3亿元建成的。另一方面,政府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特别是外部资本投入,促进旅游产业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成立了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全省每年有1.5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如在迪庆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中,政府就投入了大量的旅游发展基金。
(五)积极拓展区域旅游合作
云南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致力于通过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断完善云南旅游市场的多样性。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省加深了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金四角旅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旅游合作已经初见成效。在国内,云南先后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西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等合作协议,在打造旅游品牌、宣传促销、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旅游线路、保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点加深与四川、贵州、重庆等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达到互补、互利、互动、共赢的效果。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进,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相对成熟的云南,已经成为很多地区首选的旅游合作伙伴。
(六)策划和宣传旅游形象
21世纪是形象时代,“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省在旅游形象策划、塑造与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充分发挥“云南旅游媒体联盟”的牵头和带动作用,集中策划一系列宣传营销活动,全面提升“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整体形象。通过实施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工程,目前已培育了石林、世博园、民族村、大理三塔、丽江古城、香格里拉、版纳原始森林公园、腾冲地热火山、罗平九龙瀑群、陆良彩色沙林、抚仙湖水都、元阳哈尼梯田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通过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云南)国际花卉展和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展示云南旅游形象,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云南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云南各级政府在争取相关部门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与配合,协调和加强旅游与公安、计划、交通、工商、物价、园林等众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育一种和谐、健康、舒适的旅游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管理职能。
二、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政府凭藉其崇高的社会威望、强大的管辖能力与雄厚的财政实力,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在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角色错位
政府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用倾斜性政策扶植相关大型旅游集团,甚至投资兴办骨干旅游企业并直接管理,政府、企业和市场在分工上不清,把“政府”的意志强加于企业和市场,严重影响市场主体的培育,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阻碍旅游市场的正常、有序和健康发展。同时,政府既经营又管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弱化了监督、保护资源的职能,反而导致政府微观运作的低效率。
(二)管理缺位
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和封闭性,导致省级层面的旅游战略难以实施,宏观调控失效。有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指导,对破坏性开发、资源浪费、企业负盈不负亏等现象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眼前利益,固守门户之见,各自为政,实行地方保护,宁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不愿进行区域联合经营,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3]。在云南,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可以看到相近似的民族歌舞表演,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遍地开花,一些著名景区可以买到的旅游商品也随处可见。
(三)职能越位
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旅游投资决策等方面统包统揽,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从目标确定、人员配置、使用经费到开发及计划供给的数量和类型等方面,政府全权负责,热衷于直接管钱、管物、管项目,出现了职能越位的现象,致使旅游企业丧失了发展旅游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的干预,遍及旅游产业领域的每一个角落。政府并不是天生的旅游专家。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直接干涉具体产业活动,即使是好的动机也多是越俎代庖、事倍功半。不仅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反而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那种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观念已经是旅游业发展的误导,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摆脱出来。
(四)协调不畅
云南省的旅游资源或旅游景区,根据其性质不同而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辖,“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属于林业厅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隶属文物局,“江河湖泊”和“水利交通”归口于交通、水利部门等。往往一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涉及旅游、林业、建设、文物、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条块分割、分头多管等出现各种矛盾冲突,难以协调,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由于管理关系复杂,各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争功诿过,相互扯皮,权利分配不均,责任主体不明,而与其平级的旅游主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督,形成管理空白,严重制约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云南省旅游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发展方式得到显著转变。伴随云南旅游发展环境的改变,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各级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与云南省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培育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相适应,建立符合旅游经济规律的政府管理引导、行业协调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
(一)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对其自身在旅游产业中的位置作出重新定位,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抓大放小,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放权于市场,使政府成为保护良性市场环境的灯塔,构建“小政府、大市场”的旅游业生态系统。政府应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还企业,不再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将职能主要集中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规、协调关系、引导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5]。政府要从长远、战略的高度,以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等手段,有效地引导云南旅游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在行使职能的属性上,转向以公共服务为主
政府必须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形势,转变职能,切实把政府的主要职能由行政审批型转向公共服务型,为旅游市场主体服务,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手段,努力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带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大力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发挥旅游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旅游资源开发资格审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调节经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政府要强化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职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构建集旅游咨询、旅游预订、旅游集散、旅游医疗、旅游公共信息、旅游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旅游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行使职能的方式上,转向以监督管理为主
政府应从直接“办旅游”的角色中退出来,运用行政直接手段、法律强制手段以及经济间接手段,对旅游行业和旅游市场实行动态监督和管理。构建旅游监督与预警系统,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者的经济行为,监督旅游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切实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旅游审计与会计制度,科学监督旅游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确保其保值增值。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等,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检查,实现旅游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环境。
(四)在行使职能的角色定位上,转向以协调者为主
旅游业联动性强、涉及的产业和部门多的特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应从“大旅游”的角度,正确处理旅游部门管理与农业、林业、城建、财政、交通、文物、国土、工商、税收、环卫等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建立“大管理”的机制。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逐步由规制者转向协调者。各部门要在立足自身职能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政出一门,行业协作,产业联动的施政格局。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政府在更广泛的地区间、部门间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间组织协调,理顺管理关系,使旅游业发展从无序开发、规模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效益型的有序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此外,应充分认识到,旅游发展的利益协调绝不只是协调当代人的利益,它还包含对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协调。因此,政府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相应制度时,要注意协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四、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一)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决定旅游者体验的满意程度。良好的旅游环境能够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优化云南省的旅游环境,首先要树立和推广良好的政府形象,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要具备良好的行政作风和行政执行效率,加强旅游调研和评估工作,探讨制定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旅游扶持政策意见;其次,解决和改善云南旅游在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旅行社、餐饮业、饭店业和服务要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推行旅游标准化管理和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旅游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第三,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保持云南原有广泛接纳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态度,传承淳朴、和谐的人文文化精髓,提升整个云南的人文素质。把优化旅游环境作为一个着力点,“软硬”兼施,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全力营造一个安全便捷、文明舒适、宽松和谐的旅游环境。
(二)创新旅游产品,重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目前,云南省旅游产品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资源类型的多,高层次的、文化提升型的相对较少。产品供给只能满足初级化、大众化市场,个性化、舒适性明显不足,成为影响云南旅游产业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而高层次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是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势在必行。要创新旅游产品,首先,政府与旅游企业要共同努力,进行市场分析,根据旅游市场新的发展动向来培育新的旅游产品,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对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打造新的旅游业态,如温泉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探险旅游、高尔夫球旅游等,推进云南旅游产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型转向休闲度假型;其次,整合传统观光型旅游资源,深度挖掘资源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旅游区,鼓励社会资金以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经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三)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它的发展要与许多产业相互融合,这就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脱离或独立于其他产业自行发展。加快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可以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延伸产业链,形成新型产业集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强旅游与农业、文化、商务、信息、交通、金融、环保、体育、医疗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加快发展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旅游航运、旅游金融、旅游健身、旅游专业服务等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形成新兴的交叉优势产业。
(四)推进科技兴旅战略
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寻求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探讨以科技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首先,建立和完善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兴旅的组织和指导,培养高科技人才,引导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基地从事旅游科技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工作;其次,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强化技术引进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推动云南旅游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用现代科技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第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重视在旅游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活动过程中及时申报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第四,创办科技兴旅示范区,与高科技企业、高科技基地沟通协调,使更多的企业走向与旅游协同发展的道路。
(五)完善云南旅游产业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65-0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保健、休闲的需求不断增加,温泉旅游近几年开始在国内逐渐兴起,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温泉旅游项目得到大力开发,开发的效果褒贬不一。
国内学者的关注度随之上升,对温泉旅游开发的研究相继出现。如王华、吴立翰(2005)对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黄向、徐文雄(2005)对国内外温泉旅游过去、现在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并对中国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展望。
(二)研究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对温泉旅游的研究,能够梳理温泉旅游的发展脉络,对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为中国在温泉旅游方面的发展提出切实的有效的发展建议。
二、中国温泉旅游的现状
(一)中国温泉旅游市场分析
中国的温泉市场需求以休闲度假、商务公关和健康养身为主,从市场数据判断,温泉旅游者更希望能够获得独特和私密的温泉池,注重整体舒适性、独特性及文化性。
温泉旅游者中,男女比例为69∶31,且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公司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到温泉消费的主要目的依次为休闲度假、商务公关和健康养生。温泉旅游者比较喜欢室外温泉池,占到温泉消费者的53%,其次是室内小型温泉池、别墅温泉和中药泉,说明消费者比较注重温泉的独特性和私密性。多次沐浴温泉的旅游者所占比重比较大,大部分是采取自驾车的方式,停留天数多为一天,年均温泉旅游次数集中在3~5次。消费者对温泉环境、水的清洁程度和水中矿物质非常看重,认为这三项是影响温泉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其次对设施设备的高档和完备性、温泉文化也有较高要求。
(二)中国温泉旅游现状
中国温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需求逐年增长。中国温泉旅游从2008年的1 257万人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2 099万人,旅游收入也从2008年的321.1亿元增长至770.7亿元,旅游人次将近翻了一番,旅游收益增长了1倍以上。
虽然中国温泉旅游的人数和收入快速增加,但是目前国内的温泉度假产品仍以度假村式点状开发为主,亟需提升。如南京的汤山温泉、广东的从化温泉等,其名声与客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产品开发的模式单一将会成为温泉旅游发展的瓶颈,在功能、服务链条上都缺乏创新与延伸。
多数的温泉旅游地区房地产开发严重侵占用地,影响休闲度假旅游的氛围。温泉除了能够吸引酒店、度假村之外,也加速了当地的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质量良莠不齐,当地居民的居住与温泉旅游度假相关的功能形成冲突,破坏了当地的旅游度假氛围。
三、世界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案例
(一)温泉度假是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热点”
温泉度假的内涵是指,以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将原先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效果的时尚体验度假旅游。温泉度假的开发将带来大量直接、间接的就业机会,拉动当地消费,其蕴含着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
在世界流行的以水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三大主题(温泉、海水和冰雪)中,温泉旅游不仅是最大的内陆休闲度假主题,也是最古老的旅游方式。温泉的发展已不再限于温泉本身,已向一种文化、一种健康方式和一种生活时尚方向衍生。国际温泉疗养协会(ISPA)行业调查研究显示,温泉旅游业将以每四年翻一番的速度向前发展,温泉旅游将会成为休闲度假市场的“热点”。
(二)小体量、个性化、私密性开发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升,其对旅游产品的精致度,对旅游空间的私密性,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定制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上有的温泉在空间布局上更加注重独立私密,在服务设施上更加注重将大众与高端相结合,并能够结合本土文化营造特色文化氛围。这一类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由日本箱根温泉为代表。
日本箱根温泉乡,箱根町距离东京约80公里,总面积92.82平方公里,位于神奈川县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的中央位置。历史文化悠久,是日本著名的温泉之乡、疗养胜地,共有温泉336处,有著名的“箱根七汤”。空间布局上,围绕“箱根七汤”形成组团式布局,每个组团相对独立,包含旅馆、温泉、博物馆等设施,通过空中缆车、登山巴士、观光船等多样化的游览方式相连。服务设施设置上,不仅有传统日式、传统西式及现代酒店,还有民宿及青年旅馆。箱根非常注重游客对特色本土化的文化体验,通过神社、木雕、风吕石、各类文化公建等设施和建筑营造出本土文化氛围。
(三)丰富的休闲运动,全面升级温泉体验
除了单一的泡温泉、观光休闲等静止的活动外,温泉旅游的游客也以温泉为核心,向更多元的方向升级延伸,依托温泉所在地的周边地形,提供休闲运动活动场所,结合温泉所在地的本土文化,打造节事活动,以此延伸温泉旅游的活动,拓展温泉度假区的范围,升级游客的温泉体验。这一类的温泉开发模式以美国的萨拉托加为代表。
萨拉托加位于美国东部,纽约州东南部,总面积9.3平方公里,起源于1642年,是美国最古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62年成为州立温泉度假地。组织有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如高尔夫(冠军赛)、登山、马球、极限运动,季节性体育运动等。当地也经常举办丰富的节事活动,如体育文化节、美食及美酒节、帽子节、艺术节等。
(四)多种温泉疗养体验+奢华的度假氛围
温泉除了休闲放松的功能之外,其养生的功能得到了更深的挖掘,温泉疗养的旅游形式正迎合现代社会高消费人群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因此由养生文化与温泉文化相结合而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温泉疗养产品也成为了温泉旅游的一大亮点,针对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消费者,疗养的环境也通过精致的建筑、设施营造出奢华的度假氛围。这一类的温泉开发模式以法国的维希为代表。维希位于法国中南部,阿列省,总面积5.89平方公里,距离巴黎4.5hr车程。以水疗和度假而闻名世界,著名的温泉镇,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也是法国主要体育赛事及赛马场所。维希温泉提供150多种温泉疗养休闲方式,曾获得国际十大最佳温泉SPA奖。其拥有欧洲主要的美容养生健身及休闲中心,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链条和多样化的度假体验。维希的文化内涵丰富,建筑装饰突显当地传统铁艺、欧式城镇肌理完好。
四、温泉旅游开发的发展策略
(一)注重主题式文化体验
温泉旅游应当以温泉为核心,确立鲜明的主题定位,整合温泉文化、养生文化以及本土历史文化等地缘文化资源,对温泉旅游的文化做出升华,形成具有创意的、全新的、迎合现代生活的温泉旅游度假文化,通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休闲街区、文化公园、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设施等现代休闲度假文化载体,阐释全新温泉文化。
(二)营造纯粹型度假氛围
温泉旅游的空间载体应当拥有区别于城市的空间肌理,勇当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与景观资源塑造独特的度假区空间肌理。通过规划、用地置换、政策支撑实现旅游区域内的去房地产化。通过周边山水的景观雕琢打造以及生态旅游项目的设计,建设与生态相结合的温泉旅游度假区,营造纯粹的度假氛围。
(三)打造多元化功能集合
国内的温泉旅游形式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泡汤活动上,缺乏与现代人生活理念的结合,缺乏与国际温泉开发趋势的接轨,应当引入健康疗养的理念,深度复合式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体系,将温泉与观光、运动、文化艺术、乡村体验、节事活动相结合。
(四)形成个性化服务链条
温泉旅游应当结合游客的需求,提供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服务链条,通过消费街区、购物中心、俱乐部、酒店、餐厅的等多种产业实现游客的旅游需求全方位得到满足,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并针对不同客群,提供个性化活动设计,增加高附加值的个,如高端酒店、休闲运动、定制疗养等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华,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09-112.
[2] 唐少霞,赵志忠,谢跟踪,等.海南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84-88.
[3] 连彬,张杰.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探析——以重庆温泉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6):79-81.
[4] 王冠贤,保继刚.温泉旅游地特性及空间竞争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
[5] 向云波.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6] 周玲强,祝勤玫.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2010,(1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