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知识水平。知识水平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哲学和思维学科知识。教练员在具有训练经验的基础上,若能掌握一些有关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以此来指导训练实践,就可以逐步使训练从无序到有序,从盲目的自觉,从经验到科学化生产一个飞跃,这无疑为创新意识提供前提条件。这些基础知识包括体育教学法、体育社会学、管理学、运动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等。哲学和思维等科学知识又是直接为创新意识提供科学思维方法,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更科学的认识训练中的问题,拓宽思路,对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知识主要有哲学、自然辩证法和逻辑学等。概括地说,训练基础理论知识是从训练实践的角度给我们提供指导,而哲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从思维方式的角度为我们提供帮助,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基础。
2.训练经历。训练经历是积累实践经验过程,为创新意识提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的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训练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各项目的特点和发展动态,通过全面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我们训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次来确立解决问题的动机,有了这个确定动机,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因此说训练经历是全面了解认识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用开阔的视野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训练,并在训练中多观察多思考。
3.训练能力。训练能力指的是教练员进行专项训练进行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顺利实践意识的保证。虽然有良好的创新动机,但是训练能力差,即使创新构思再好也无法使其变为现实。因此我们教练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训练能力,才能保证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创新意识形成阶段
创新意识是教练员具备上述3个条件基础之上,结合训练实践,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在专项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大脑对创新活动的主观反映,是在运动训练与竞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比赛对创新的需求和价值决定的。因此创新意识的形成分为如下3个阶段:
1.发现问题阶段。在专项训练和竞赛过程中,教练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问题。
2.创新动机阶段。根据比赛中对创新的需求和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或效益,针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思维活动,形成创新动机阶段。
3.形成创新意识。由于创新动机的驱动,在专项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在创造性解决所发现问题时,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三、对运动员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个运动员要达到更高、更快、更强,除了需要具备竞技能力要求的各种条件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它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样需要通过训练来逐步培养提高。因此,注意和加强运动员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运动员的创造潜力,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快地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水平,而且可以为运动员达到更高水平提供能力储备。
1.营造创造性的环境。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潜力的重要因素。运动员是处在运动集体的环境中,在运动集体中教练员处于领导地位,教练员的行为、作风、管理方法、训练方法对于营造创造性环境和培养创新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创新意识需要适宜的环境,一个有作为的教练员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努力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
2.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在运动训练中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在教练员与运动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运动员的成败、全队竞技任务就是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洽、相互协调来实现的。运动员对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讲解的技术环节等是一个理解、认识最终体现在自身躯体运动的过程。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掌握动作的关键部分,得到最佳的效果,另外,除了文化素质之外,运动员自身对本专业的一种特殊灵感也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文化素质还对纠正、改进运动员技战术环节的不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运动技术水平达到一个较高层次时,要想再提高运动成绩,达到创新的效果,困难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那么教练员首先要从改进和纠正细小的技术环节和不合理的技术动作入手,对教练员的提示,运动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使技术动作更趋于合理,缩短成才周期。
3.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融合在各种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应掌握一些培养运动员创新意识的方法。
①理论讲授法。根据运动员的接受能力,结合训练,讲授本项目技术、战术发展演变的历史知识,开阔运动员的眼界。启发运动员的思维,使创新在运动员的头脑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②诱导法。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在某些训练课中,教练员指提出训练任务和要求,诱导运动员自己去探求和设计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最后,教练员再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讲评,这有利于启发运动员进行独立思考,为运动员自我潜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③设疑法。在训练中,教练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由运动员通过积极思维给与回答和解决,然后教练员给与讲评。也可以让运动员通过训练去尝试、去探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做创新型教师,为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做创新之人,为学生的创新之船导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做学习型的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迪学生解决问题,也要与学生做朋友,向学生学习。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语文教育观念。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材中,“赵州桥”、 “电脑管家”等内容具有创新性,“曹冲称象”、“怀丙和尚捞铁牛”等事件具有创新性, “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李四光”等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提示这些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承认学生智力的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要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教师要抓住学生一些惊奇的表现,因势利导。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有学生问:威尼斯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教师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自己找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倡导自主学习,播撒创新意识的种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教师要倡导自主学习,撒播创新意识的种子。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多元化,学生崇尚自我,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他们,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完善学生的不足。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支持“另类学生”的创新举动。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现代科技发展证明,创新大都是合作的成果。自主学习与合作合作学习要有机结合。
三、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创新意识生长的土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教师要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创新意识生长的土壤。
1、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的环境对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要有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教材的悉心品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的学生,有开放的思维,就会闪烁出创造的灵感。
2、要让学生有学习的选择权。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有选择权。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独立地学习。要教会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学会说“不”,表达说“不”的理由。
3、要多鼓励学生,绽放学生的激情。老师要亲切和善,使学生消除疑虑;要激励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激发学生的信心,激活学生积极的情感。学生对生活充满激情,就会产生富有诗意的美好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与培养学生对人和物的感情同步,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要鼓励想象。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想象,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读科学幻想之类的书,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应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再创造,学生解读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文章作出不同的反应。
四、拓宽知识领域,挖掘创新意识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挖掘创新意识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教师要让学生把语文课本的知识学扎实,还要让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行联系,然后延伸到课本之外。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1、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并进行展示竞赛。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收集信息,并组织交流。3、出版剪报、手抄报专栏。让学生剪贴、手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总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版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 科学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07
幼儿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同时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依托,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一个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对幼儿进行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启蒙和引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则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对幼儿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开发,使幼儿形成乐于创新和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增强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学生虽然年龄较小,心智发育程度较低,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但是在这个阶段,幼儿也因其对世界所怀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拥有无限创新潜能,但是在现阶段的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幼儿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培养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仍然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和缺陷,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幼儿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因此也就将全部的教学精力和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对于幼儿的语文、数学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上,忽略了对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引导。
这种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不仅影响幼儿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迸发,以及创造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对自身的幼儿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进行审视和反思,调整幼儿创新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升幼儿创新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比重,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通过营造宽松活跃的创新性教学环境、引导幼儿参与创新性手工课程、创新性游戏教学等方法,提升幼儿园教育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首先,在幼儿园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创设方面,教师应该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创新需求出发,尊重幼儿对于外界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保护幼儿的纯真天性,鼓励幼儿观察环境,提出问题,为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幼儿天生拥有浓重的好奇心,在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时,往往向教师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在幼儿提出这些问题时,教师往往会认为幼儿是在提出无效的问题,浪费教学时间,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习惯于采取一种武断和敷衍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急躁的教学心态。这会遏制幼儿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欲望,将幼儿逐渐转化和培养为大人思想的传声筒,以及只会跟随教师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学习机器,从而使幼儿从之前的活泼好问,逐渐变得不敢问题甚至不想问问题,最终使幼儿丧失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时,应该从幼儿真实的心理发育状况和心理状况成长需要出发,对幼儿天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进行有效的保护,在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在尊重和理解幼儿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对自己抱有的想法和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挖掘,多对幼儿进行鼓励和督促,反映在教学语言方面,教师应该多想幼儿传达你行、你真聪明、去试试看这种积极的教学想法,对幼儿进行肯定的、引导性的教学,为幼儿创新精神的迸发,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幼儿提出的问题为教学指向,和幼儿一起进行问题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为幼儿讲解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等,从而使幼儿收获一定的创新成果,使幼儿在创新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其次,手工课程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手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丰富幼儿的课程学习内容,扩展幼儿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鼓励幼儿积极的进行手工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使幼儿在自主动手的过程中,对自己已经掌握的手工教学材料,进行重新的组合。使幼儿能够在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引导之下,对原有的手工课程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运用和操作,从而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锻炼幼儿的创新能力,使幼儿能够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在手工制作课上,可以在原有手工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良和建设,在教学材料方面,教师应该扩充储备,除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手工材料之外,还应该根据幼儿创新意识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将各种全新的手工制作材料,引入幼儿手工教学。同时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手工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将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纳入课程教学范畴,树立幼儿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幼儿能够在进行手工课程学习时,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手工制作想象和设计,进行独创性和个人化的手工操作,在幼儿实际动手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创新能力教学时,还可以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幼儿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生的亲切和喜爱,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学习心理,一方面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游戏教学设计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安排的游戏项目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对现有的游戏课程和游戏项目,进行二次创造和革新,引导幼儿对现有的游戏进行观察和体验,并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游戏感受,对游戏尽心改良和调整,从而提升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意识;艺术专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在艺术行业内可谓炙手可热。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扩招,学校对艺术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在下降,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因此,艺术类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选取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方案,分析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艺术类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本次研究以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调查问卷发放到4所艺术类院校,在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4份。
通过调研,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学生对学校教学安排以及对教师授课的意见等,探究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二)调查的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预先设计好调查的问题,以便取得相关问题的调研数据;而访谈调查主要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通过有目的性地选取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三)样本选取
调查问卷由18道相关调查问题构成,每6道题组成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评测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与理解;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四)调查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调查问卷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都认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对“创新发明是只有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创新是神秘莫测的”等错误认识持中立态度或肯定态度。对创新认识的模棱两可,说明有很多学生缺乏个性、不敢推陈出新。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认识是培养的当务之急。
第二,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主要是按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其次才是实践能力,而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是最不被重视的。这表明学校应转变考核办法,加强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考核。
第三,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对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启发式教学比较受他们欢迎,约为44%;而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约占31%;其余学生则选择问题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这表明,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是灌输模式的讲授法,最喜欢的是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四,关于教师创新意识测评。对艺术类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显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前沿性话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三项合计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在对这三项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或“一般”的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未能主动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培养,教师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
二、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要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这不仅是改善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素养的关键方法,同样也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福建艺术院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各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目标不正确的问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化、细化,大都比较宏观;同时,培养目标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今,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单纯的知识型人才以及专业口径较窄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适应新的时展。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活动”等错误的意识倾向。而造成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正是由于多数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从福建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相较于实践课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学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错误认知。
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人才评价指标不科学。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较多采用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了解得很少,在评价人才时仍旧是以知识为主要的考查指标,这并不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单一又陈旧的评价体系很难发掘出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因而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由此看来,马上改进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有利于艺术人才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但大多数艺术学院并没有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仍旧是以学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重点。艺术类专业知识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在单一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会越来越窄,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福建艺术院校的大量扩招,明显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水平偏低以及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现象。因此,促进艺术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改善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都显得极为迫切。
三、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议
显然,如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对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教育创新要从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环境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现状的关键条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艺术院校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实践统一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使学生将书面上的理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单一地根据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
(二)转变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目前福建艺术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识教育是弥补艺术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识教育能够培养一个大学生广泛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实践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强调“以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全面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会学”能力,即是否真正的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与效果。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就非常重视“会学”这个层面,看重学生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体系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三)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教师可以激发艺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潜能。因此,提升艺术教师的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着良好影响的。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College counselors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must focus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make positive efforts in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city. This paper,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alyz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d combined with post-graduate university cultivation platform discusses the work of counselor i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辅导员;研究生
Key word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cultivation;counselor;graduat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08-02
0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肩负着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任务[1]。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75%以上的科研项目都由在读研究生参与完成[2]。从人的发展历程来说,思维最敏捷、吸收知识最迅速、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青年时期,而绝大部分研究生正处在这一黄金时期,因此培养锻造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通常认为首先要有创造意识才能产生创造成果,而创新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滋生环境。在研究生培养中一般强调导师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导师科研任务的日渐繁重,研究生基本处于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状态中,其创新行为往往无法受到关注,缺乏或丧失创新的原动力。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影响者、中介者和呵护者,最为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愿望,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该更加投入、全面地围绕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以至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来开展工作。
1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
1.1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即缺少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功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另一方面,创新性思想的产生需要极大的知识量,只有感性或理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3]。创新也需要研究生们勤于实践,如果没有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很难遇到困难和新问题,没有克服困难和解决新问题的经历,就很难树立起自信心,不敢面对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敢干也不敢想,即便自己有什么新想法,也往往因为不自信而流产夭折。提出创新论点尤其是原创性思想,通常要向传统理论或权威提出挑战,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心。
所以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想法的基础上,而应更深层次地挖掘能够支持创新灵感和愿望实现的内在原因,将该内在条件的培养和激励也作为创新意识培养的一部分,比如启发其加强知识面的拓宽和知识量的长期积累,培养其创新所必须的知识量、自信心和坦然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毅力等。
1.2 对辅导员创新意识的理解辅导员的工作无法直接接触研究生的科研,更不能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直接培养,但可以借助学校整体培养研究生的大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力求为研究生创造更为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识是在工作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结构等的高度有组织的、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4]。豪托拉斯列举了九个方面作为创新型教师的条件:①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②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③率直的共同感受;④了解学生的能力界限和优点;⑤不是为了支配学生;⑥创造性地宽容学生;⑦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⑧探求各种事物的真情;⑨宽容和密切的环境。
1.3 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分析只有明确创新意识的影响因子,才能发现制约创新意识发展的内部因素,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积极发展。
1.3.1 动机水平动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其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对创新活动本身的认同程度。动机水平主要影响创新意识的自然水平,即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动机水平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影响因子,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意识水平的高低。
1.3.2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被激发的第一产物,创新思维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作用于创新意识,增加研究生对于创新行动的满足感,提高创新意识的心理动机水平,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5]。
1.3.3 人格结构创新型学生的人格结构是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证学生愿意独立、果断、坚定、持续、有效地进行创新行动的思想基础。
对创新意识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辅导员从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入手,有针对性地寻求能更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工作方法。
2研究生创新的优势特征和薄弱环节
2.1优势特征
2.1.1 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研究生正处在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同时又具有本科生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科学实验经验,因而是处在从事各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研究生的思维联想流畅、灵活、开阔。在创新过程中,思维联想的灵活性尤为重要。有些研究生在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解决办法,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2.1.2 质疑权威的批判性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趋向成熟,性格鲜明,锋芒毕露。他们往往不惧学术权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研究生没有派系之争,没有声名之累,可以无所畏惧地表露自己的观点。
2.1.3 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的适用性大大增强。表现在研究生不但能够运用知识来思考和解答学术或论文中的难题,而且能够进行有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2.2 薄弱环节
2.2.1 兴趣动力欠持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说过:“兴趣既可以看成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其聪明才智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报考研究生,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本应是原始意义上的上进动机。但有不少学生报考研究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为了升职发展,给未来增加一个筹码,未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何在,因此不会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更谈不上能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有所创新了。
2.2.2 缺乏合作精神目前,很多研究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也不愿与他人合作;也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简单地认为“1+1=2”,而事实上在合作中能产生“1+1>2”的效果。这种不愿合作的心态也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 知识结构欠合理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缺乏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这样,研究生很难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
2.2.4 忽视实践环节研究生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必须走出校园,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不断积累新知识,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也能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使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又从社会需求中获得进一步创新的灵感,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看到了研究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就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特征,针对薄弱环节来开展工作,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目前,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折射出的是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问题。实验流程规范化,数据结论标准化,评价机制单一化,“不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展示新发现的权利,结果只能造就平庸化的学生。如何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勇气的创新生态环境,使研究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除导师之外辅导员也同样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1 了解学生的创新愿望,重视情感教育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6]。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辅导员必须围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大局,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普通的认知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需要爱护和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应该支持学生的探索行为,活跃学生的日常科研和生活,极大地激励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3.2 尊重创新结果,增强创新的原动力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其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对获得学位和成就的荣誉感、自豪感、被尊重感,以及由于创新增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带来了物质利益的满足感,等等。创新的原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强化,也可以被削弱或阻止。当通过努力,产生了创新的结果,由此而带来了满足自己精神和物质需要的时候,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得到强化。相反,当创新屡屡受挫,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受到削弱或阻止。因此辅导员应密切关注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表现予以引导和鼓励,尤其要做好一些创新活动,如“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的引导和鼓励工作,在工作中有政策倾向性地对这类同学进行鼓励。创新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创新是一种求异的过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使个性得到张扬。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人才个性的张扬,而且需要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创造性活动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不低头,不气馁,把创新的潜力付诸实际行动并争取最终实现创新。
3.3 营造浓郁的创新环境环境是创新人才借以在其中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同一个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校园文化氛围不同,其培养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差别。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大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报告活动是学习和交流学术思想的好形式。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对于研究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大有裨益。听学术报告,并积极启动自己的思维,注意学习报告人的思维方式、报告策略、演讲风格,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不仅多听学术报告,更要积极地作学术报告。无形当中,在学科专家们科研精神和成功经历的鞭策下,研究生可以逐渐地树立起时刻注意创新的意识。
讲座可以借鉴美国研究生的课堂[7],充分重视讨论环节,使枯燥的讲座变成学生与学术泰斗、学科前沿专家的对话。可以将会场布置成圆桌会议式,学生围坐在一起,成月牙状,专家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坐在后排座位的同学不参与讨论的情况,也使同学之间可以有目光交流,让所有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听到并理解各自的观点。会场里没有讲台,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从而使会场真正成为专家和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所。也没有人正襟危坐,气氛活泼而热烈,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专家也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参加讨论。
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开放的学生学术交流活动体系。交流是启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新观念的产生,不会是简单的埋头自学,应该是与同行交流的结果。在交流中,常常能激发出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因此要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加强与周围学者及教师的思想交流。学生学术交流可以进行学生自己的专业学术讲座,也可以进行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可以是讨论式,也可以是辩论式,完全由研究生自主进行,自由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问题研讨会。可以请专业教师参加,但教师不是以权威或知识的主宰者的身份来传授知识,而是问题研讨会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是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启发学生通过协作共同获得研究结论的协调人。
创新是以创新意识为第一推动力的,所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首先就应当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应当注意开展多方位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冯宝鹏,苏宏伟,高平发. 研究生创新的动力分析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增刊),116-119.
[2]孟卫东等.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60.
[3]赵耿,郑雪峰.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感性知识需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31-32.
[4]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318.
[5]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意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实施“五化”策略,即“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这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开展创意教学,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裁,在孩提时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小学美术课堂开展创意教学的意义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是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传统美术教学课堂上的现象,它特别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原本是很有想象力的一个群体,对于他们的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该给予保护与鼓励。孩子是可爱的,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株充满生机的小树苗,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浇灌。但是,传统的美术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临摹,这种做法只会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忽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开展创意教学模式,就是在科学地对待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创意教学,强化了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顺应了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将祖国的花朵培养成适合新时展需要的高能型人才。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美术,其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它的这种美,并且主动去学习这种美?这是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首先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美术课堂,重要的是氛围,如果上课伊始,老师就能将学生引入这节课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自然就会沉浸在课堂学习中。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青花》这一课时,首先,就要给学生们展示那些漂亮的瓷器,让学生知道这些美丽的瓷器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青花”,视觉上就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接下来告诉学生,2007年11月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个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扁壶以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仪小姐的礼服,其设计灵感也来自于这完美的青花瓷。围绕“青花”,从欣赏图片到实际事例,感受青花之美,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因势利导,及时启发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小学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小学生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在潜在状态,萌芽状态,所以需要被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可能会有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教师就要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例如,苏教版的二年级美术教材有一课是《画感觉》,它需要运用抽象的色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不容易掌握,所以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因势利导,引导其多看、多想、多说,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受力、创造力,提高思维的想象能力和作品的审美创作能力。学生用美术表达了自己的感觉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及时启发他们,交流心得,让学生记住对美术的感觉,将他们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出来。
3.积极鼓励,创意花开 罗恩菲德在他的专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职业上,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已达成。”所以对于孩子们而言,在美术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学到的绘画技巧,而是通过美术这门学科所获得的创新意识。思维的扩散,想象力的发达,在各方各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积极鼓励他们思考,想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形,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将创新意识唤醒,听到创意花开的声音,这样的美术课堂,就是真正的成功。
美术教育重在创新,小学美术教育更应如此,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体系下,更应该改变旧的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模式。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就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帮助小学生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一种较为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的构建与形成,让这些祖国的花朵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马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青春岁月.2011(11)
论文摘要:本文就数学教育在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几个方面的育人功能进行了论述,说明数学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在数学教育中,人们对数学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导致了有意识开发和利用数学育人功能方面力度不够,这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无疑是巨大的缺憾。本文试就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进行论述。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功能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的具有强烈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欲望,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 。
就数学教育而言,不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素材,首先,数学的发展史就是发明创造史,其间充满了无数数学家为数学发展而经历的撼人心智的智力奋斗历程。每一点数学思想的形成,都标志着一个继承历史并突破历史的跃进,都标明着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升华,这里所蕴含的不迷信权威、不囿于传统、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无疑能激发数学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问题的解法千变万化,奇妙无穷。无论是多方思考探求而得一题多解,还是寻求问题共性得到的多题一解,或是突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的巧解、妙解,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培育功能
创新心理品质是指创新者所具有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等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在创新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对创新素质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数学的本质要求人们始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推理的逻辑性使得数学中的任何结论的得到都要有根有据,要符合逻辑的论证;数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得数学问题探索过程中需要质疑、批判意识。总之,数学能使学习者坚持原则,忠于真理,不盲从权威,不屈服于权贵,具有独立的人格。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敢为性心理品质。敢为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摆在学习者面前的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个“堡垒”,学习者需要有强烈的攻克“堡垒”的敢为意识,当他们经过艰苦的分析、思考、论证,最终完满、正确地解答了一个问题,就攻克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攻克下一个“堡垒”的敢为欲望。
3.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心理品质。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韧性心理品质。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一个人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由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要素组成。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并运用思维辨认其形状、结构、关系从而发现规律和性质的能力。数学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观察,数学中的观察常能从表面触及本质,捕捉到问题中隐含的关系和信息,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研究就要观察其形式、结构及关系;对“形”研究就要观察其大小、变化、位置及关系,不同角度的观察往往产生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解法。因此数学学习可锻炼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的发展史,是创造发明史,是思维发展史。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概念的纯粹性、结构的协调性、语义的准确性、分类的完全性、计算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规划的可靠性、构造的可行性、统计模拟的广泛适用性、技巧决策的灵活多元性” 。因而强调思维过程的数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知识结构的培育功能
知识结构是个体掌握知识的质量,或是绕个体掌握知识构成的体系 。在人们的创新实践中,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问题,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建起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有力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开发创造潜能。有学者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创新者知识结构应是一种鼎形结构,鼎形知识结构有四根支柱——哲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学。
数学在鼎形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处处充满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数学为哲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其次,数学语言准确、简洁、严谨、明晰、通用,数学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语言素养;第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数学知识也是计算机学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对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并以此为出发点,改革我们的数学教育,使其充分发挥培育创新人才的巨大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佺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 安康师专学报,1999(4)59
【关键词】美术教学 儿童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16-01
一、儿童美术教学的现状
我国目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儿童美术教学与儿童画的教学方法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现阶段教学有效性与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形式、内容、技巧等多个方面。但是随着教育水平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儿童美术教学逐渐暴露出了不足与缺陷,儿童美术教学观念相对国际水平有一定的落后趋势,很多儿童美术的优秀作品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儿童美术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性训练为主,提高儿童美术绘画能力只简单的注重于对儿童基础性的训练,忽视了儿童思维的拓展与创新,降低了儿童的绘画思路发散与技法提升的训练,国际化的教学观念在根本上表现出了多样性与综合性的趋势,我国的儿童绘画基础教学与国际化的绘画教学相差甚远。当前,艺术教学未来的发展必须要重视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本文选择针对美术教学中儿童画创新为主,进行分析,提出了儿童美术教学创新的一些新策略。
二、儿童美术教学儿童画的选材创新
在绘画的起始阶段,如何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往往能决定一幅画的成功与失败,一般地讲,根据教材上或老师的命题,多数同学的思维过程以及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形象往往受着传统内容的影响,较为类似。儿童美术画的选材可以建立在新型的教学思路环境下,在教材的内容制定过程中可以考虑添加一些灵活的教学元素,比如互动性的教学引导题目,还有一些针对性的固定话题的讨论活动,这些都可以成为教材内容的新型发展方向,儿童美术学习过程中,思路与绘画的技法都需要适当转变思路,要培养儿童善于观察生活与品味生活的信心,强调儿童对绘画内在涵义的品读。教师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给予详细的引导,要辅导学生从远景、中景、近景的不同角度去品味画卷的美感,了解和掌握画卷的真实意境。往往传统思路和技巧所绘画出的画面缺少新颖感与时代感,画面表现力缺乏生机与活力,实质上没有创新思路,画面色彩无论多“生动”都难以打动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例如儿童绘画练习中教师命题“深山之中的寺院”,很多学生在听到题目后,都会选择画一个山与寺庙,给人一种肤浅的表面欣赏画卷的感觉,然而有一些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只画了一处近景,画卷内唯独只有一个小和尚在扫地,远景处依稀画着一些山峦,寺庙的墙壁与院落选为中景,惟妙惟肖的画卷让人细致地了解到了山中古庙的氛围,细细品味到了深山与寺院的悠远,让很多观众都会身临其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三、儿童美术教学中儿童画的形式创新
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儿童绘画时对画面的理解能力,适当的带领儿童做出一些绘画形式上的创新,保证儿童理解和体会到更深入的绘画价值意识,掌握创新思路与意识,在儿童绘画环境中,教材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树立好儿童的学习观念,保证儿童思想与意识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审美价值观念,保证儿童绘画思想意识的提高,要将全新的思想意识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儿童在绘画前多思索、在绘画过程中多问老师技巧与应用、多关注国内外的儿童绘画作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造性品质,教师必须用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创新成就的喜悦。在《我们热爱和平》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几幅有关描绘和平的儿童画,画面的内容大体相近,然而形式布置却各不相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思自己的设计方案,创造出多种形式生动有趣、有独特个性的构图形式,使儿童描绘出许多自己喜爱的寓有创造性意味的画面。
四、儿童美术教学中儿童画的技法创新
儿童美术教学中还必须要树立儿童正确的绘画思路,利用较为完整的绘画工具与绘画颜色选择去提高儿童绘画的技法,改善儿童绘画的思路。在绘画画面的构成上,必须要结合绘画技法,了解绘画对象的真实意境,还要培养儿童利用绘画工具的能力,保证儿童可以实现有效的绘画练习技能,在绘画中教会儿童利用分步骤的绘画技法,比如构图――打轮廊――涂色这样的“绘画三步曲”。
这种绘画技法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儿童尽量多地去思索和练习自我的手法,让一幅绘画作品可以尽量完整的呈现给每一个观众,保证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描绘出各种美丽的画卷。
积极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绘画教学虽是立足于传统,但决不可拘泥于传统,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实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儿童美术教学中以兴趣提升儿童画的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儿童来说尤其是这样,儿童的绝大多数活动都依赖“兴趣”,但同时儿童的兴趣又存在着持续时间短、易变化和易转移等特点。一般来说,儿童对家庭和幼儿园以外的生活和环境更感兴趣。
因此,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中还要适当地加入一些户外活动、童话故事交流、思维活跃活动等,要加强儿童的兴趣教学功能,要培养儿童对兴趣爱好的一种认识,提高儿童兴趣爱好的不同认识,儿童要在各种活动中寻求自我的兴趣所在,了解绘画美术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掌握儿童绘画的内容,对美术教学展开自我的思路,发扬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焦丽霞.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创造性的培养.甘肃高等师范学报.2010.03:33-36
[2]陆荣祥.优化美术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浅谈儿童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2010.06:66-69
[3]薛志强.儿童美术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陕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05:71-73
[4]张宇.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手段创新.音乐基础教育.2008.02:12-15
一、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
二、处理好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方面,我们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和“质”都有关系,严格地说,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质”成正比例关系,并且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也成正比例关系。
反过来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质”的知识不论其“量”的多少,都很难产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因为新的观点和新的解法都不可能从现有的知识仓库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靠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积累起来的知识还会产生惰性作用,阻碍创新意识的迸发。由此可见,知识的“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知识的“质”呢?“知识的质通常指知识结构的合理程度”。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就数学而言,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指按照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微观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宏观结构。这样的结构要求把每一部分知识放入知识系统中去学习和理解,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这样的整体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程序性知识而不是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往往就事论事;而程序性知识则只要求明确的条件和线索,因此相对来说,其适用性较广,迁移性较强,较有利于创造。”
从以上的认识出发,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对知识的“量”进行积累以外,还特别重视对“质”的要求。教学中我们利用学习准备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条件和线索,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掌握程序性的知识;我们还通过以单元知识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的方式,强化对知识相互联系的理解。
我们还重视按系统整理知识,通过知识的系统整理强化知识的相互联系,例如,把除法、分数和比放入一个知识系统中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掌握好这几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学生就能依据这些联系顺藤摸瓜、举一反三,从中迸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解法来。
三、处理好“接受”与“质疑”的关系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
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要使学生大胆质疑,就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机会也有胆量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处理好习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想象与思维,是学生迸发创新意识的两大认识支柱。这里所说的思维,主要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来的”,是指“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直觉和灵感),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同属于思维的一个分支,因此它们都具有思维的一般特征,都是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词、命题、知觉、信念或意向进行的内隐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但不同的是,习惯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固定性,教学中常用这种思维训练学生模仿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其中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特征。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的都是习惯性思维,强调固定的思路、运用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这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往往是对一部分典型题目的分析思路或解题方法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高度概括的知识规律或具体解题方法,学生应该掌握也必须掌握好,因为掌握好这些规律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长期单一地运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养成对思维模式的依赖,形成思维的惰性。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以后,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不是悬挂在半空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同样借助于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抽象、推理、类比……但它不是单独使用某种思维方法,而是综合运用,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某些创造性思维方式如直觉、灵感等,更是属于那种非规则性、非程式化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等等。
由于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都要借助于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又要重视用创新意识来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既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又要重视思维的灵活性,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
五、处理好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监控的关系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它包括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认知材料和认知任务以及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它主要有计划、实行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监控的基础;而元认知监控集中表现在如何有效地协调元认知知识,使之相互作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大量进发的创新意识表明,创新意识的产生通常是由于采纳和使用了某些思维方式所致,而采纳和使用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学生元认知监控的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正确处理好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