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校本课程小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小结

第1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即将结束,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古诗词诵读中了解了古诗词的精髓,激发了诵读古诗词的兴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高雅情趣,在交通安全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意识到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了许多交通安全常识,学到了一些自救、急救的方法。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做简单总结:

一、诵读古诗,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提倡在小学阶段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心灵沐浴书香。学校希望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领悟文学作品蕴藏着的灵性和思想,感受到那充满魅力、充满人性的语言美,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素养和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底色。

1、按计划实施了教学活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让他们在读中悟道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结合本班实际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富于童趣。

4、教育活动中注重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让读书成为习惯,熏染学生美好的心灵,营造书香校园。

5、加强古诗词教学,重平时渗透,重朗诵理解,重背诵积累。

6、加强学生在课上、课前、放学时段的古诗吟诵,保证阅读时间30分钟以上。7、优化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主阅读。

二、深入扎实地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1、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出“交通安全记心间”主题墙报,召开“交通安全主题队会”、“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2、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片,教育学生自觉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安全”的意识。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的差异,特意组织了一次“边走边唱”的安全教育活动。把交通安全知识以儿歌的形式传输给我班学生,从而使交通安全知识落到实处。

3、在防范之余还对学生进行了交通事故自救、急救等知识的宣传讲解。通过老师的这样宣传讲解,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交通事故自救、急救知识,从而让这次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更具体、更全面。

第2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广告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跨越了营销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范畴。它的教学体制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广告学专业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一种理论教学与技法训练齐头并进的基础之上,课堂教学过程也不应多为虚拟的项目去设置,而应与广告公司的实际课题相联系,广告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相结合,从教学体制的根本和课程结构改革中着手。由于广告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置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快广告学科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发展广告业有积极推动作用,既顺应了时代的召唤,又对促进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广告学专业发展在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告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花费了很多精力,但该专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

旧有的教学体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在办学理念等方面改进。如何构建应用型大学的广告学专业培奍模式的课程体系需要深度思考和迅速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环节尚需加强。广告学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教学内涵。

2、广告学专业课程实践性不强,缺少市场意识

原有的专业实践模式因时代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需开拓一批新型和具一定规模的广告实践基地;需在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性课程设置方面加大气力。

3、广告学专业应进一步扩大校际、校企间合作交流

为了快速的发展本专业资源共享,必须加大校际与校企的交流,建立由教师带队,学生广泛参与的国内外各种相关机构举办的广告类竞赛和活动。使学生在校际之间、社会实体之间参与广告活动,有效地培养其广告专业素质和能力。

三、避免我围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相关对策

1、转变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接轨行业发展让教学方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专业实践上采取模拟广告公司的形式o从大一起就实行从学业到职业、从学生到广告从业人员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到广告公司迸行实战演习,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了解到广告运作的全部流程,应该构建一种现代化的立体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实践学习方式,把学习的过程真正地变为“学”和习”的过程,成为“汲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

深度落实广告专业应用塑的人才培养定位,把实战人才培养作为专业的根本使命,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窗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步建立由学院统箬管理、教师参与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管理网络,探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本科生培养的应用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科学构建广告学专业教育结构体系,与课程设置相对接广告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跨越了营销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范畴。从该专业的总体行业徭求来看,广告专业的教学体制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广告专业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一种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齐头并进的基础之上,课堂教学过程也不应多为虚拟的项目去设置,而应与广告公司的实际课题相联系。

3、根据广告行业需求,提升广告学专业实践性和方向性的教学

(1) 基础理论课程强调实践性。从授课方式上,除基本知识的讲授除外,授课方式上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课要加强讨论环节的时间比重,教师制定题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考核方式上,围绕课程中的项0,加大项目考核比重,最终以市场认可度进行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2) 专业方向课程强调方向性。专业方向的实践应强调针对行业的实战能力,比如房地产、汽车、化妆品等不同行业的专业实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结合岗位需求,进行最为蕋本的能力训练,把大的任务分解成为具体的小模块,进行专项实操训练。

四、结语

第3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难点破解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在众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是应当看到,校本课程始终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破解,校本课程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再次实现跨越,并面向更广大的地区全面展开,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如果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校本课程建设一定会有更加迅猛的发展。

一、 师范院校应当切实肩负校本课程课程责任

师范院校培养未来的教师,他们在师范院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自然会在成为教师之后,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并达到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国家课程纲要颁布多年,关于三级课程的要求自不待言。但是师范院校对于三级课程的每一级的重视程度是否能够一致,还得打一个问号。尤其是对于校本课程,如果在师范院校没有得到重视,那么更加难以在学校去进行研究开发。为什么?首先,校本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的重要一点是,它是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自行研究开发的。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拿设计完整的国家课程直接进行教学,他们不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而只是实施者。他们往往可能去研究教材这样设计的好处在哪里,研究如何更好地实施教材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不必去研究如何改变国家课程,不必去研究自身如何设计课程。那么,如果我们师范院校培养的只是熟悉了教材教法的学生,只是熟悉了某一门国家课程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在未来也只能以“用自己的方式爱你”。对于自行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他们一定有着强烈的不适应性,从内心讲,可能是排斥的。其次,师范院校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学生最初教育思想的建构中,校本课程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不可能直接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接受的教育思想理应是最先进的,但是实际上在进入学校之后,其思想可能还跟不上已经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有所认识的教师们。

在基层学校,校长、老师们自觉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形成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实践案例。广大教育专家、学者在对学校实践进行学术引领的同时,也深入学校一线,汲取实践中带来的丰富营养,撰写出一批关于校本课程的论著。师范院校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认真遴选可以充当校本课程教学教材的著作。

几乎每所师范院校也都拥有着自己的实践基地――基层学校,这是研究校本课程的主阵地。完全可以通过对本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进行研究,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已经接触了解到本地区一些优秀的校本课程案例,这对于他们今后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等等具有更加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校本课程虽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早已经明确了它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师范院校鉴于本校课程设置的种种考虑,既可以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将其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总之,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跟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对为何研发校本课程和如何研发校本课程具备一定的认识,远远要大于一无所知。

二、 地方教育部门应当着力推动校本课程建设

目前,一批优质学校已经迈向教育改革深水区,进行以学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课程改革探索。但是,我们打开一些地市的教育网站,也能发现关于校本课程的文件、工作通知在一学年数百个文件、通知中几乎不能寻找到踪影,可见地方教育部门对《地方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没有吃透,贯彻落实没有到位,所做的相关工作微乎其微,三级课程仍旧体现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

《地方课程管理指南》指出,地方教育部门制定本地区课程方案时,要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做出整体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努力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空间和条件”……“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基地建设”……“要利用典型,对学校进行指导”。

按照上述要求,部分教育部门在顶层设计、服务指导、基地建设、学习典型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

没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自然就没有对整个地区课程资源的综合分析;没有顶层设计,自然就没有校本课程实施的政策扶持、师资调整、资源协调等等;没有服务指导,只能造成本地各学校依靠自身有限力量,各自为战,也必然注定了要走不少弯路,才能艰难地完成一些探索;没有进行基地建设,各学校课程特色就不能彰显,效应就无法扩大;不组织学习典型,就无法在本地区形成大家都来搞好三级课程建设的热潮。

下面就几个常见的基本问题,谈谈笔者对地方教育部门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粗浅认识。

1. 校本课程的具体开设时间。国家课程必须开齐开足,不得挤占,这是我们都清楚的基本要求。但事实上有很多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并没有依法办学,有的从国家课程课时里每节课拿走5分钟,凑出校本课程时间;有的地区地方课程为了完成“某某进课程”的任务,把法制、京剧、安全、心理健康等等一股脑儿塞进来,使得校本课程的时间基本失去,学校转而被迫挤占国家课程时间。地方教育部门应当将校本课程时间与地方课程时间进行统整,在保证不挤占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给予校本课程实施的“空间和条件”。

2. 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地方课程指南》提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制度”,这一要求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落实。没有审议制度,校本课程从它诞生起就会落下病根: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地域文化是否有所融合,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是否借助了教师资源的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选择等等,这些问题基层学校有没有解决?我们宁愿相信基层学校有这样的前瞻性和研究力。没有审议制度,我们就无从得知各类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标准的下限没有规定好,就可能造成部分孩子学习会很吃力,产生畏难情绪;也可能造成部分孩子轻易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对课程重要性比较轻视。

第4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一、校本课程开发要和当地社区资源相结合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社区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不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社区文化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要,也为他们之间的共同活动提供了规则和约束。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文化背景和课程资源。

作为传统渔区,坎门有着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渔区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涤荡、沉淀和传承,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国家级非遗坎门花龙、省级非遗坎门鳌龙鱼灯舞和坎门渔民号子、市级非遗坎门贝雕和船模等108项。坎门海洋非遗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利用上的便捷性、资源形态的多样性等特点。丰富的非遗文化既是过去坎门的一个缩影和沉淀,更是今后坎门发展的一笔财富。无论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是学科教学,无论是技能的培养还是育人氛围的营造,均可从中获得资源的支持。坎门二中是玉环县一所偏僻的海岛农村初中,所在的坎门钓艚社区为玉环著名的渔业社区,渔区文化浓厚且具特色,拥有国家级非遗“坎门花龙”、著名的渔家女俱乐部、“鱼龙灯舞”传承人曾焕祥师傅等。学校与浙江海岛特色村――东沙,仅一村之隔,所在社区的百姓长期从事渔业生产,拥有丰富的渔业技能技术,过着独特的海洋民俗生活。历史的积淀,使学校所在渔区和周边社区有着厚重而多彩的海洋文化。借助海洋非遗的载体,联合船模馆、海洋气象站、浙江省文化村东沙海岛村等,挖掘多种地方资源,为学校进行海洋文化特色校园创建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和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建构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而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彰显学校的文化品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为了传承当地的海洋文化,坎门二中在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培育海洋文化意识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学校围绕“以素质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从学校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学校所在社区、渔区文化和本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响应“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号召,深入挖掘坎门渔区的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坎门地方文化,开展传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校园艺术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落实课改精神和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成功申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教学基地”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首批试点学校,以此为平台,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扩大海洋民俗文化及相关海洋知识的普及面。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和学校教育科研相结合

教育科研是探索和认识教育本质及规律的重要途径。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育科研是提升学校品质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工作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提升,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坎门二中用科研来促进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发展,已逐步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机制,明确了以校长、副校长、非遗传承办公室和教科室主任为首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专人统一管理科研工作,并确定了每个课题的负责人与核心组成员。学校承担的课题有浙江省规划课题《鱼龙舞动青春――坎门海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台州市重点课题《“坎门鱼龙灯舞”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探索》,台州市规划课题《以坎门渔民画为载体的初中美术地方课程开发的探索》,玉环县规划课题《以玉环渔民号子为题材开发初中音乐地方课程的实践研究》。学校的科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总结、有行政管理和科研经费保障,档案齐全。学校力求在课题的引领下,以科研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要和特色社团创建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学生社团是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织而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社团活动课程化,既深化了学校社团的内涵,又丰富了课程,彰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引导和升华。

坎门二中通过社团活动、特色课程双轨并行,带动学科的渗透,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实现海洋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学校自2012年起创建了非遗传承特色社团,传承海洋非遗文化。主要的非遗传承社团有鱼龙灯社团、海乐社团和美技社团。学校教导处结合丰富的坎门海洋非遗资源和地方传统文化,制订了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和社团活动时间安排表,一学期按18周进行。每学期,每个社团都有相应的主要传承的非遗项目,开展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坎门二中实施的校本课程有“坎门鱼龙灯舞”“坎门渔民画”和“玉环渔民号子”,其中“坎门鱼龙灯舞”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精品课程。学校还编写了海洋读本《海洋防灾》《韵味坎门――坎门乡土文化及海洋知识读本》和乡土非遗传承宣传册等。

“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的授课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进程,比如鱼龙灯舞主要有五大单元组成:“鱼龙出宫”“串游四海”“激流勇进”“蛟龙戏珠”“鱼跃龙门”。每一单元又分龙灯舞和鱼灯舞的动作要领和来源说明,集历史与动作为一体;每节课前,指导教师都认真准备,保证教学有序进行。学校还聘请有多年“鱼龙灯舞”、渔民号子排练经验的民间艺人曾焕祥作为课程指导顾问,确保“非遗进校园”的有效开展。

五、校本课程开发要和师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学校文化是课程,教育活动是课程,教师行为也是课程,学校的一切因素都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从教师角度看,课程是专业化发展的内、外部动力的统一体。钟启泉教授说:教师即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课程是机会――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机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机会。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坎门二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地方资源和师资优势,结合学校所在社区、渔区文化和本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体艺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开发和实施的“坎门鱼龙灯舞”校本课程,与体育特性相结合,在传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发挥其强健身体之功能;开发与实施的“玉环渔民画”校本课程,与美术特性相结合,在传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发挥其审美绘画之功能;开发与实施的“玉环渔民号子”校本课程,与音乐特性相结合,在传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发挥其欣赏歌唱之功能。

第5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关键词:现状分析 校本选修课程 课程建设 遵循原则

一、物理学科现状及学生状态分析

1.学科现状分析

物理学是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深层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在最基本层次上研究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又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源泉,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各学校发展的与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具体表现有:

(1)物理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实验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由于高考升学率思想的影响,物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开设选修课的热情及整体实力包括科研、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实力或影响力有待于提升;

(4)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教学、教材等建设体系及管理体系需着力完善;

(5)规范化的评价机制还有待于形成。

2.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部分学生存在着功利思想,认为学习物理,尤其是学习选修物理对高考好像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没有积极性,甚至出现放弃物理竞赛复赛权等现象。同时,由于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畏缩,也不主动选修物理方面的内容。

二、物理学科的特色及选修学科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

我们进行物理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是为物理教学服务的,对物理学基本特点的深刻认识,围绕其特点,显然是成功地进行物理选修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学科建设中充分体现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物理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们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观察,主要是指人们对物理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实验是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设法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或过程,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

第二、物理学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谨的、精密定量的科学。我们知道,物理学的认识成果是通过一系列物理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物理学的完整体系就是由力、质量、动量、能量、场和量子等反映物质运动基本特点的物理概念和与这类概念相联系的基本定律,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系列结论组成。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逐步形成的,物理学的许多定律则是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后由各种物理概念描述出来的。由于物理学是一门精密定量的科学,物理学的许多概念既有它的质的规定性,又往往最终表现为特定的可以测量与计算的物理量。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定律与公式,正是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反映。这就说明物理和数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第三,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物理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哲学对物理学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较量。地球为中心和日为中心。

三、物理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建设方向

1.指导思想

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立足于校情与生情;开展“校本选修课程”活动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合理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为物理学科建设与物理教学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2.基本原则

第一,实践性强的原则。在物理校本选修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第二,促进教学的原则。物理校本选修课程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应该广泛地听取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师情与校情开设课程。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建设方向

从学校层面来讲,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充分借助利用中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以及精选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之外,还应该进一步规划和开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比如,可以大致参考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来思考课程资源建设的大致方向。

第一,关注社会生活,社会调查也是校本选修课程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和选择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及把握社会与个人发展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能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获益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设施条件等。

第三,研究和确定学生的素质现状,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养,以确定制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6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课程游戏化;园本特色;有效结合;探讨与分析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是以幼儿为中心,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幼儿园教师,除了要对当地具备的资源条件及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以外,还得看清幼儿园的当下现状,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尽可能在原有的游戏化课程基础上加强创新。在过去的育儿模式当中,教师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是教学课堂的主导者,导致大部分幼儿都会发自内心的畏惧,学习主动性较低,这对于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现如今的幼儿课程规划方面,必须得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幼儿能主动加入到课堂中,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开发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幼儿园核心理念的确立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已经明却指出幼儿园要具备个性化的园本特色,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学内容相似度高、架构不合理,教学模板未经过规范设计的情况还是十分普遍,能够具备独特教学文化与特色的幼儿园实在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在游戏化课程方面也是如此,游戏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幼儿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不愿意加入其中,究其原因在于游戏总体难度的设定偏高。因此,幼儿园在园本课程构建之始,必须得先确立自身的课程核心理念,比如课程的开设专注于哪个层面,通过园本课程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课程游戏化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只有搞清楚以上的几个问题,才能奠定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建设的基础,也才能为后续课程实施中游戏化推进提供正确的方向。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本土的文化元素

古往今来,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百花齐放,最经典的有儒家文化、雕刻艺术、剪纸艺术和皮影表演等等。在幼儿园园本特色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们应尝试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加入进来,大力弘扬本土文化,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幼儿园在园本特色方面的重复性,二来也能够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长期接受自身文化底蕴的熏陶,才会越来越了解和热爱养育自己成长的土地。举个例子,我市千阳县的剪纸艺术远近闻名,地处千阳县域内的幼儿园就可以把剪纸文化加入到园本特色的建设当中,在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对游戏难度进行合理调整。比如“森林动物节”这一课程主题,在开展到这一游戏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上小动物参与进来,教会他们怎样剪下自己动物的基本形状,时间充裕就把角色扮演也设定在内。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本地的独特文化,上起课来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

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学习课堂,其中蕴含的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这点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正处在探索时期的幼儿,他们每每看到新鲜的事物都会自然发出疑问。幼儿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相关技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一天的生活内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都可以转换成游戏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也是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有效结合的意义所在。教师要传授幼儿基本的生活常识,让他们获得生活技能,并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游戏来组织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元素

幼儿的游戏活动不仅限于室内的游戏课程,室外的游戏课程对于幼儿身心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游戏种类相当之多,但如何在丰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就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下,教师可以尝试把跳皮筋、打豆腐块、丢沙包等具有民间特色的小游戏加入其中。很多幼儿园老师在童年时期也接触过这些游戏,可以通过设身处地提炼自身的游戏体验,来不断丰富和优化游戏内容和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在体能锻炼的同时,对传统民间游戏产生浓厚兴趣,也不失为一种继承与发扬民间传统的方法。

(3 )创设丰富自主的游戏环境

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准确、积极的人生规划,极易受到各种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所以要想使幼儿身心发育能够始终保持在正向、积极的方向上,就必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氛围。在对幼儿展开学前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幼儿园要积极主动地给广大幼儿创造出一个健康、稳定、向上的学前教育环境,让所有幼儿都能够在这一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从而使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高效,最终便可获得最佳的学前教育体验。

三.总结

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技术。对幼儿园教育来说,以往的教育手段也因智能技术而变得更加多样化、智能化。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在方便幼儿园日常教学的同时,使传统的民间游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必将走到尽头,成为儿童游戏天地中的一大遗憾,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幼儿园教育与民间游戏的相互结合,这不仅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个性化且丰富的教育题材,也能在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过程中提炼自身的园本特色,通过不断优化和提升课程游戏化水平,逐步达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J]. 吉静.考试周刊.2018(45)

第7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学生社团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开展中难以遇到合适的教材

我国的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国家材,而地方教材无法兼顾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同时信息技术学科受硬件条件限制较大,不同地区间不同学校间硬件配置差异都很大,也很难材。另外信息技术本身更新速度快,各种流行软件和新技术日新月异,教材的编写根本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中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很多是重复的,陈旧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经常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境地。

2.信息技术实践不足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高中生在经历了小学初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后,教材中的技术部分的内容早已掌握,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实践的机会。因此任务驱动式、情景式等各种强调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被普遍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信息技术课时少,间隔时间长,很多有效的实践操作受限制。另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仅仅依靠信息技术课堂并不能完全很好的实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的目标。

3.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发展规划

由于信息技术课属于非高考科目,在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像主科教师那样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获得同等待遇。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大部分将信息技术课当做调节课、放松课,信息技术教师则更多的沦为技术工人,陷于简单而繁琐的维修工作或者教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难以获得成就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笔者在新课改过程中通过实践,在学校教育中的另两个领域――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尝试着找到解决办法。

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利用自身兴趣及专业特长,为我校指导学生社团校园电视台,经常需要给他们讲解关于视频编辑的一些知识和软件。但因为社团活动的时间比较零散,只能利用课间和午休时间,很难形成系统的学习。于是借着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契机,我向学校申请专门为社团的成员开设了《影视制作》这门课。很快就发现,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希望培养学生的一些信息技术能力很难实现,而在我们社团成员身上中达到的效果则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无论是高一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二章的《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还是高二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第二章《多媒体作品的开发规划》,都强调对信息采集、加工之前的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要求学会根据问题确定需求和信息来源,希望能培养学生对需求分析和全面规划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上这两节课都是很难上的理论课,因为没有任何活动背景单独创设情境,要么涉及内容太多,单靠一节课和课堂上难以完成;要么涉及的内容太少,很难体现出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学生难以真切的体会到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该怎么做。所以这两节内容要么流于形式,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而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盲目的走过场;要么一带而过甚至根本跳过不讲。可在校本课程中,因为学生经历过要想做好一期节目却无从下手或者热热闹闹的做完了一期节目根本没人看连自己都看不过去的茫然阶段。这时再次把这部分内容提出来,不用费多少口舌,学生立刻就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因为他们非常深刻的体会到前期的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接来下的方法大部分都是他们都能够自己在实践中主动探索总结出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这个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渐渐的在社团和校本课程相互结合的探索中,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相对理论性多些的内容,先让学生实践经历过再回到课堂上讲解,往往会事半功倍。相对技术操作性多些的内容,先简单讲一些人门的操作,让他们去实践,然后再回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先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借机再把方法和思路系统的讲给他们,具体的内容操作让他们自己来摸索,这样自己学来的东西记得比谁都牢,而且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被大大激发起来。因为学生是凭着兴趣来参加社团的,都非常积极的出谋划策。为了赢得收视率,他们多方收集资源,不断创新节目形式;为了提高节目质量,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学识和能力的培养。遇到问题时,他们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学习相关知识。在《影视制作》课堂上,学生们一反平时信息技术课堂上应付懈怠的情绪,学习态度相当端正,主动提出很多问题,和老师一起不断开发完善我们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其他各方面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同时因为在活动中开拓了视野,个性得到张扬,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都得到提高。而笔者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转变了自身在学校中的被动地位,也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了校领导的重视及其他教师的尊重。

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和建设适合本校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可作为弥补信息技术教育地方、校际差异的有利补充,填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材更新之间的空缺。依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水平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能够关注到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兴趣,更适合本校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为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契机。也是信息技术教师认识自身、给自己定位,建立专业成长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信念,实现专业的自主发展的良好机遇。

三、与学生社团结合的益处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导的组织,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或结合自己的理想职业作出选择,不会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主动学习、主动进步。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来看,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与相关社团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堂上实践操作不足、实践内容不合适的问题迎刃而解。反之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学习需求也可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中得到支持和解决。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可谓如驾轻舟。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时使得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得到丰富和有效的实现,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四、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发展多一条出路

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必须进行一系列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获得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无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指导学生社团活动,都不能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扩展知识领域。另外教师个体也很难单独完成这些任务,需要集体的力量,在与其他各科教师合作中锻炼了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无形中构建了一个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整合的实践阵地。在这些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紧密沟通,互通有无,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通过指导学生社团,赢取职业晋级的筹码,不失为职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社团活动的结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要求,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方向。当然,信息技术的领域那么多,可选的方向也多,这一活动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研究,使其赢得更大的教育教学效果,避免流于形式,成为学校的面子工程。

参考文献:

[1]曹楠,邹克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百度文库

[2]李永生,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4(3)

第8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关键词:游戏 民族文化 结合 园本化

一、理论依据

依据瑞吉欧教学理论:幼儿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强调儿童自主的活动,又要将儿童的活动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区域游戏的活动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园之间、社区与园所之间的互动,为幼儿教育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即社会、自然现象、家乡特产、人情风俗、民歌童谣等作为幼儿教育的内容。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儿童学习的真谛。游戏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指导的时机要适当,为幼儿留有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动手操作、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孩子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地获得发展。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民族游戏活动的园本化课程,创设有民族文化特色游戏活动环境,形成园所特色。

2.提升教师对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认识,提高教师开发、运用、研究民族游戏的能力。

3.感知、体验社区的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

1.游戏环境的规划与材料投放。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如空间、光线、隔断选择、动静分离、场地之间的互动等;材料的投放注意到安全合理,具有渐进性与层次性等。

2.游戏内容体现生活性和联系性:(1)提供既能兼顾幼儿发展个体差异性又考虑幼儿综合发展性的游戏内容;以孩子的游戏兴趣与综合主题课程为依据预设游戏内容;另一方面,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寻找游戏的素材和内容。(2)生成:由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与材料等生成新的游戏内容,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与游戏融合,帮助教师树立新的儿童观、课程观,把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到游戏活动中,由静变动,多角度、多方法融合拓展。例如: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风俗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植入到孩子记忆和情感深处,游戏中的童谣诵唱成为孩子了解民族文化的又一条途径,实现游戏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3.教师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生活经验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丰富的资源加以运用、有机整合,对幼儿的游戏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例如在服装城游戏中,先带幼儿参观社区的“民族一条街”“民族服装加工厂”,孩子们收集民族服饰花纹、图案等,大班创设“民族服饰展示厅”,通过“时装秀”“设计师”等游戏,让幼儿感受、表现民族服饰的特点和美。

4.游戏规则的制定。通过幼儿个体、小组、集体共同游戏需要确立规则,促进他们与同伴交往、合作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等社会性的形成。

5.游戏的评价。使游戏场地、材料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或新材料的投放能激发新的游戏需要;教师能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观察和有效介入,关注幼儿情绪和需要,倾听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各种玩法尝试的支持;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方法促进游戏的拓展。

四、研究方法

1.实践体验法。组织幼儿到回族、满族、壮族小朋友家做客,让幼儿在观察、欣赏、感受和交流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如带幼儿到区穆斯林清真寺感受民族文化,利用回族家长资源参加民族节日,在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中进行微缩和再现。

2.环境熏陶法。帮助幼儿创设不同民族文化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习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幼儿。小班的 “民族歌舞秀”; 中班孩子们喜欢的“民族美食街”和“特产超市”;大班的“民族服饰T台表演和DIY作品展示”。

3.情绪感染法。幼儿游戏中感知体验民族文化,在表演、操作、交往的游戏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绪,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师生之间相互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4.多形式创造法。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多种尝试、表现情景的认知经验和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在比较不同风格的文化,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泥工、制作、歌舞、语言等各种创造活动表现民族文化。

5.家园协同法。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搜集民族图片资料、声像资料、手工艺品等,请少数民族家长来园为幼儿讲述本民族风土人情、礼仪、节日,弹奏民乐器、唱民歌、跳民族舞蹈;帮助幼儿多通道了解民族文化。

6.观察欣赏法。通过游戏活动对民族文化进行观察、欣赏、感受、体验,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多种方式将理解内容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培养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7.综合组织法。民族文化游戏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布局,全面实施,将民族文化内容有机渗透于幼儿的游戏之中。

五、研究成果与收获

1.游戏与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与开展课题研究让幼儿与民族文化“亲密接触”,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框架下进行探索游戏,将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戏与民族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促进幼儿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能力方面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幼儿游戏活动进行观察,分析游戏与民族文化融合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两年的深入研究,孩子们对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风俗等方面内容的感受、理解、想象、表现等均有发展。幼儿不仅感知体验到镇江本地域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增进了与少数民族幼儿之间的友谊,而且,激发孩子热爱多民族祖国大家庭和民族文化的情感。

第9篇: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关键词】结构力学 土木工程 工程实践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南阳理工学院转型发展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专项(HXKC201603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50-01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土木工程专业来讲,就是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卓越的工程师除了具备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处理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能力;这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扎实,还要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力学这门课程虽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但与工程实践息息相关,许多工程问题和科学研究都需要采用结构力学的知识来分析,找出原因,然后予以解决。结构力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结构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因此,在结构力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解,也要注重工程应用,真正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但是,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现有的结构力学课程为研究型大学结构力学课程的压缩,只强调知识点的缩减和压缩,无实践相关内容的增加,不适用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该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培养目标脱节,不分方向材。 对于大土木而言,结构力学为各个方向的专业平台必修课,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在对教材选择上,对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教材同为一本教材,只是授课内容有所删减,体现不了专业方向的差别,更不要说服务培养目标。另外,教材多年不变,有的甚至从建校一直使用一本教材,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适应情况,导致大部分学生闻结构力学而色变,对学习该课程有抵触情绪,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二)课时不断压缩,内容有增无减。随着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一方面,学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新制定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实践教学占到总学分的40%以上;另一方面专业认证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相应的增加新课程较多;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结构力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结构力学课程的压缩,由研究型大学的72+40学时,压缩为72学时,进而压缩到60学时左右。这样不仅使得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和深度不能保证,而且造成部分学生考研时,很多内容还需要自学。

(三)纯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密。目前,结构力学教学基本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部分学校甚至还没有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为纯板书教学,与实际工程结合有限。课堂教学除了基本理论讲解外,着重解题技巧的讲解,与工程实际结合很少。

二、课程改革探讨

针对目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教学改革。

(一)以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为导向,选择教材。教材的选取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土木专业、道桥专业和管理专业要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选取教材,不能以偏概全的材。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结构力学教材的选取不能盲目照抄研究型大学,选用偏于研究的结构力学教材,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教师尽力投入与学生的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热情不成比例。另外,教材的选取也要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学生偏于工程的实际应用,因此在结构力学教材选取中,尽量不要选取太过偏于基础理论讲解的教材,要选取理论讲解相对比较简明,偏于应用的教材。如结构力学课程中对体系进行机动分析时,对地方院校学生只需要掌握判断的基本规则就可以了,但是偏于基本理论的教材还增加了零载法等内容。

(二)在注重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应用。结构力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分层次、有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理论的讲解,所有学生都必须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第二层次为简单分析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即会求解结构力学习题;第三层次为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可以求解复杂的结构力学问题,而且需要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所学结构力学知识来分析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另外,教学内容上除了要自成体系外,也要与材料力学和各类结构原理和设计课程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把结构力学融入到土木专业的设计、施工、造价的各个行业能力培训中。

(三)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扩充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面对课时缩减,学生学习兴趣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网络工具,网络教育平台、QQ群和慕课等建立兴趣学习小组,教师定期进行新内容的讲述、答疑和指导,从而扩充教学内容。另外,通过多媒体的采用,在课堂中增加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结构力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实际工程问题处理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确保教学质量。 结构力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对学生综合应力能力考核。因此,在考核方式中,除了常规的作业、课堂提问和期中考试外,增加课外竞赛活动,举行结构力学竞赛和结构模型设计竞赛,要求学生分组参加,并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20%。学生通过这类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其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类考核方式的反馈结果,思考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确实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论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施工、设计、监理、造价等相关专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也为学生在土木工程行业具有从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转型背景下,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带动更多其他专业学生参加校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并连年在省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何春林,龚成中.教学型本科结构力学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5):58-59.

[2]李国华,罗健,董军等.结构力学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 21(1):81-83.

[3]李书进,厉见芬.结构力学多媒体教学的策略与思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1):31-135.

[4]付果,彭旭龙.“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电力教育,2013(1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