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课程管理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管理方案

第1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双向交流 开放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是我院食品与贮运营销专业(以下简称食品专业)的专业课。食品专业为两年制全日制大专,学生大多面向大型连锁超市就业,从导购员等一线员工做起,之后培养成为超市的各级管理人员。《现代企业管理》是基于现代企业特征,对企业的共性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经济与政治形势对企业从制度、人力资源、营销及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和指导的一门科学,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一、《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主要在学生大二第一个学期开设。教学方式虽然也有案例教学的部分,但是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案例教学穿插其中,且案例作为课堂内容的辅助,各案例之间的系统性不强。学生虽然对课程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是学完忘完的情况比较多,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举一反三的能力差。

二、案例教学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是国内外进行商科教育时,最为现代,最为常用也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列举案例、剖析案例,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探讨案例这样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既可以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双向交流使学生和教师互相促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其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的不断进步。

2.独立思考使学生充满学习乐趣。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3.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使学生素质教育得以体现。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三、课程改革准备开展的工作

本课程改革将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

1.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前期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因为高职学生无论自我学习能力还有分析能力,与本科学生都有一定差异,应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新的授课计划。

2.建立经典教学案例库

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且真实可信,客观生动,难度适中。不能仅仅参照本科《企业管理》案例,而应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对案例进行适度编辑,使更加适应食品专业学生的学习。且案例库内容年年保持一定比率的更新,以使得案例具有时代性。案例教学的评价方式应与传统教学相区别。以案例解析的方式进行考核。

3.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讲座

留取大约2-4个学时,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主题性的管理讲座。一方面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与企业更加近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改革的实践

根据新的标准与计划实施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沟通,教学相长。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一)案例资源库建设的几项原则

1.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其更侧重于应用,教学中切忌好高骛远,片面选取哈佛商学院等知名大学选取的案例。那些案例通常过于复杂,涉及层面过高,对高职学生今后从事基层管理至中层管理工作指导意义不大。且高职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均于这些大学的学生有很大差距,因此反而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将一些复杂的案例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编辑,成为适合高职学生研究的案例。

2.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

在开放性问题中,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并非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必须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想,从大量结论中获取正确或是可能的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案例解决途径的答案唯一化,禁锢学生的思维。

案例的探索性问题的设置是揭示管理规律的需要,要求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在各种不同层次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途径。这些新情境案例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与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

3.应兼具经典性和时代性

一些经典案例,即使已经时过境迁但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且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历程中的某段特殊时期,对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具有较大意义;但一部分案例应是紧扣时代的,及时反映现代管理制度的前沿和人们最为关注的管理热点。知识的纵深可以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每年案例库均要进行更新,保持10%左右的更新。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

1.课前准备阶段

老师的准备活动:依照案例布疑设问;理论知识部分的准备;确定讨论小组;制作教学课件。学生的准备活动:预习新的理论知识。

2.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讲授理论知识部分,为学生排除案例中涉及的理论障碍;教师引入案例,学生提出质疑部分;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并派代表说明本组观点;教师总结和评论,平对各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

3.课后总结阶段

教师总结案例本身的完善程度,及通过案例对学生起到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课程中加以完善。

第2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考核 职业素质

“以创建国内一流水平的特色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转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神,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1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头脑风暴,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群体中协商解决各种难题,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程为主线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采用案例法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和实践,另外企业对职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很重视,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责任感。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共享的信息资源是越来越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将这些内容及时的融入到教学中。由于本课程是对网上店铺的维护和管理,对于一些应用技巧学生可以利用官方网站举办的系列视频讲座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扩增新运营理念,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任务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2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对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要是侧重任务的过程考核,所以需要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留下痕迹,过程的效果考核,学生会根据任务的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真正运营和管理,企业会根据学生在实际运营中达到的程度,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

第一,依据任务完成的成果,教学团队共同设计了每个任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考核方案,以任务1为例,其过程的考核如表1所示。

第二,随着就业人员的增多,人员学历的提高,企业招聘职员时不仅重视专业能力,对职员的素质能力也越来越重视,所以依据职业素质能力的确定,对职业能力也有详细的考核标准,以任务一为例,如表2所示。

第三,对于每一个任务的考核都包含专业能力考核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才能体现出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评价时需要有企业人员进行评价,学生答辩评价表如表3所示。

第四,项目组成员共同设计了《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课程评价成绩表,以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小组合作后的效果,如表4所示。

第五,项目是以小组为单位,为了能够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对小组贡献的程度进行了解,所以设计了《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课程组长评价表,以注重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工作中的过程,如表5所示。

第六,为了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设置了理论考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有针对的进行辅导。

3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新的专业技能,并通过讨论使全部学生能够掌握并了解。同时采用多种考核方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邓义桂,李庆东,丁增富,欧国凡.加强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第3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答: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缺口较大、专业素质不高、培养培训体系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于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今年6月7日,教育部又印发了《职教师资本科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问: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周期是多长?包括哪些内容?

答:“项目”以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为目标,遵循职教师资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突出职业学校对专业师资的能力要求,开发覆盖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系列成果,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的整体水平。

“项目”开发周期为3年(2013—2015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具备条件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具体包括:88个专业项目(项目编号为VTNE 001至VTNE 088)和12个公共项目(项目编号为VTNE 089至VTNE 100)的成果。

专业项目成果主要包括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培养标准、培养质量评价方案、课程资源等。其中,专业教师标准是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标准在专业层面的具体化,包括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专业教师培养标准主要由培养方案和培养条件构成,前者涵盖专业培养目标、学制要求、主干学科、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安排等,后者则包含培养过程所需的师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企业实践以及职业学校教学实践等方面的要求;培养质量评价方案主要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内容;课程资源主要指专业课程大纲、主干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具有共享开放性,能够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公共项目则主要针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共享需求和内容进行研究与开发,成果包括: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与制度,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教育类公共课程,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资源平台,研制专业大类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与考试大纲等。

问: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具有哪些特点?

答: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资源开发项目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由中央财政支持、遴选全国优质资源、系统开发有针对性的职教师资培养资源项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践性。项目针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开发相关标准、方案和资源,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突出要求。同时,各承担单位将项目开发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检验、修改和完善相关成果。

第4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如何体现具有能源与电力类背景的专业特色、适应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能源与电力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2006年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电力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学院“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立足辽宁、面向东北、辐射全国,服务于电力行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电力工程、电力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领域,从事电力项目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1)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要求:

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

(2)基本素质要求:

①具备大学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②具备实践、创业、创新的素质;

③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的能力。

(3)专业素质要求:

①系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建筑制图与识图、工程经济、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

②具有电力工程建设全过程(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监理)的基本管理能力;

③具有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评估、审核、控制及管理的能力;

④能够运用工程管理的方法解决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

⑤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⑥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

⑦具有初步的工程管理研究工作的能力。

(4)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5)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基础、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1)理论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概预算、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识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等。

(2)主要实践环节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习(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1周),工程结构课程设计(1周),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训(1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习(2周),工程估价课程实训(2周),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专业综合实习(2周),毕业实习(10周),毕业设计(7周)。另外,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工程造价审核所等单位从事有关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电力工程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相应注册执业资格,并从事相关工作。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二、培养方案的学时学分比例分配表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共六个课程平台,五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创新培养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及分析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的专业培养方案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40学分,占总学分的22.6%,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8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结构实训、工程估价实训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概预算软件实训、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电力工程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能源与电力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

1.培养方案定位准确

即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充分体现能源电力类背景院校的学科特色

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

3.增加专业方向、相应模块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增设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生产实习、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工程实训等课程。明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也没有方向性,课程设置比较杂,而工程管理专业涵盖范围较广。

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增设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同时课程具有针对性。

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增设了造价师方向,并结合注册造价师的考试科目,合理地安排了课程,增加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2]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Z].2010.

第5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一)宾馆投资,以部门方式经营的主要设想和内容:

随着我市的饭店业不断兴起,竞争日趋激烈,在同等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上要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广告宣传策划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开源节流,挖潜增效是我馆经营决策之一,因此,为节约对外宣传费用,提高宣传工作效率,扩大宾馆各方面宣传影响,成立一个以满足宾馆广告宣传策划和对外承接业务的创收部门,同时利用花房开展出售鲜花业务,实为当务之急。

成立这样一个部门,可以:

1、可以对内方便、快捷、准确满足宾馆及各部门的宣传需求,并可以高质量的满足会议接待要求,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节约成本支出。

2、可以承接宾馆以外的宣传业务,如:刻字、会标、丝网印刷、版报、平面设计、彩色喷绘…等更多装饰制做,增加各项收入。

3、可以扩宽思路从而使自己更好的为宾馆在宣传策划上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后勤维修设备及花房等功能作用,促动一部分人发挥能力而产生长远效益。

 (二)部门投资情况和经营方式:

1、总投资:约28000元(电脑2台(兼容机)约6000-8000元,刻字机8000-10000元,扫描仪600元,刻录机约500元,彩色喷墨打印机约2000-2500元,传真机约1400元,装修及桌椅等约5000元)。

2、部门位置:传达室旁空房。

3、经营人数:熟悉业务3-4人(其中包括专营花卉人)。

4、员工待遇:遵循宾馆效益工资方式。

5、年效益额:正式成立正常年份不低于15000元,所创利润全部上交宾馆财务。

(三)市场分析:

广告宣传策划和承接业务大致分为两类,即对内对外宣传装饰和会议会标服务、刻字喷绘及鲜花服务。几年来,就第一类而言,仅宾馆每年用于各部门宣传开支近万元,宾馆的宣传装饰基本上每年最少需要更新一次,另外就会议会标服务、刻字喷绘及鲜花服务支出和直接减少收入额也是相当可观的。

成立宣传策划部门和出售鲜花不仅在逢节日期间为宾馆宣传促销在炒作方面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为宾馆创造长远的潜在效益。在主动了解市场行情的同时,努力熟悉业务技能,学习领先宣传广告策划,不断开发和扩大经营范围,在确保质量和优质服务及业务水平上不断提高,则肯定能承接大量业务创造可观效益。

(四)材料供应情况:

主要用料为即时帖及板材等。其中除不能制做但可承接业务的也可在同行中拿到最低价或调货价,绝大部分材料均可在市场上得到供应。

在宾馆一般宣传装饰方面成本消耗估计一年不过近千元,以后可用创收资金自行周转平衡。

(五)部门位置选择:

既然扩大宣传,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即节约资金,又可为宾馆创收,部门设在宾馆门口应该是最理想的选择。

(六)发挥宾馆维修设备和技术力量:

节约成本离不开后勤维修等部门的大力配合,需要人力、物力和设备力量的支持,能够按照我们提供的方案设计实施。

(七)创收效益分析:

1、宣传、成本、利润:以正式成立经营后第一年初步预测,仅会标可节约成本资金约2000元,创利润为约5000元。宾馆内部一般宣传可节约资金约2000元,其它方面创收约5000元。

2、投资回收期:预测两年。

(八)评价: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简要评价如下:

1、宾馆成立宣传策划部门确实可以为宾馆对内对外宣传达到增收节支,创新创效的作用。

2、切实在对外宣传方面作出贡献,为接待服务、会议服务、旅游宣传提供优质服务,创下潜在效益。

3、投资额低,投资收益高,投资回收期短。

4、经营风险小,即使在宾馆接待任务少的情况下,只要能达到对外承接量,就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不亏本。

5、我认为宾馆成立宣传策划部门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

 

方案二:宾馆投资,自负盈亏。

方案三:个人承租,交纳房租。

 

第6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摘要:目前,我国职教界将“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把“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全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向,把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注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使之能因职业变化而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标志着多年来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尝试探索迈向成熟、走向正轨,也是对学生的全面尊重与全人终身教育的理性思维成果。

关键词 :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55-03

作者简介:戚国华,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我校综合素质课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XJZD201218)的阶段性成果。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专业能力是人职的必要条件,关键能力则是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检验。专业能力可能在几年内会被新技术超越,而关键能力却是从业者特有的价值与资本,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整合体现,也是从业者寻求自身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表现出深层潜隐性,难以模仿,只有在实际工作后才能显示出来,是用人单位判断从业者能力和办事效率的重要标准。因此,关键能力一旦具备,就会与从业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密切相随,是从业者对社会的适应性与融合度。 “关键能力”一经形成,就会成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关注开发的热点。

但是,如何在本土开花结果,各高职院校在实践层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能力的研究内容多、细、准,也有明确的考核与评价标准,而对关键能力的研究却存在以下现象:内容少、粗、模糊、宽泛,考核及评价缺乏深入研究, “重专业能力训练,轻关键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显性课程较少,缺少相关指标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没有形成具体的培养策略,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机制,至今没有具体、成型、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与授课方式,忽视了其重要的“生产性”价值,培养空间常被挤压,仅在公共选修课中有所体现。本文结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为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做准备。

一、我院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反思与调查反馈建议

1.成效分析。长期以来,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在突出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以职业素养为主线的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园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课程并创设职场环境,为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提供可靠的载体和有效的实现途径,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同类院校中较为领先。自2007年开始,我院将调研信息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整理后,形成了不同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分为4大模块,涵盖面较宽。现已开设《创新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沟通与口才》等15门课程,各部门开展多种社团活动、举办知识与技能竞赛、专家讲座等。这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但目前存在宏观调控不精细、与二级学院的课程内容安排重复、上课时间都排在周末、每门课的课时较少、任课教师自选内容、大班上课、课程的针对性与连贯性不强、设计随意性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2.对调研结果的反思。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曾对我院展开调查,形成《2012年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结论如下:①从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好,但就业质量的个别指标有待提高:毕业生对母校的整体评价较好: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基本满足工作要求;②从社团活动来看,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社团活动是提升学生能力和在校感受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给予更多支持与协助,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③2011届毕业生在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4%,比全国骨干校(46%)高8个百分点,离职率较高可能与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不高有关。其中,99%的毕业生有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9%)、薪资福利偏低(32%)。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建议学校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未来职场,摆脱初人职场的盲目心态,更合理地选择工作;④2011届毕业生最需提升的基本工作能力是说服他人、电脑编程。从上述分析可看出,我院毕业生前3项问题是:忠诚度缺乏(离职率高),初次就业质量不高(初入职场心态盲目,自我价值判断不清),沟通能力差(社团活动少、不会说服他人)。这3项能力都不属于专业能力,而是属于关键能力的范畴,即做人方面的问题。

3.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近三年来,我院商务秘书专业在对应届实习生、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时发现,学生认为在企业中最需要的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对自己最有帮助的课程是《沟通与口才》。企业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沟通交流、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与麦可思数据公司调查吻合。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反思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得出以下结论:①企业需要的良好品格与能力正好是关键能力包含的范畴。早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就已提出8项职业关键能力: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②关键能力是实现全人教育的核心,也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第一需求,比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更符合社会和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也是今后职业变化或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③增强职业关键能力既需要有经验的形成式教育,又需要点睛提升的专题式教育。应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教师分解开发8项关键能力课程的内容,深入理解和认识其内容和方法途径,逐一找出体现关键能力的课程载体。教师则应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选择相应的关键能力课程开展教学实践,使学生可选修几门课程,在训练过程中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学习,达到增强关键能力的目的。

二、个案分析:在《沟通与口才》课程中增强关键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实践探索

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之二。《沟通与口才》课程是增强这两种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中开设较早的课程,每学期24个课时。该课程以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或合作等实用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模拟真实生活情境为背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生活与工作任务为驱动,以“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考核手段,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生的形象思维较为丰富,掌握知识必须与一定的环境、背景相联系。因此,应本着高职生的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手,选择与之相关的领域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并获得互动交流的学习热情。因为专业学习强调对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工作经验的掌握,是功能性的:而社会生活学习领域则是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念、良好品格的养成教育,是人本性的,强调升华与迁移。能力发展有自身的顺序,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学习,使学生逐渐看到人性的复杂多面、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积累一定的经验,形成生成性思维,获得在专业、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等各个层面整合行动的能力,在未来持续变化的生活情境与职业情境中能独立得体、有智慧、有能力地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课程内容包括沟通者必备的心理与表达素质要求、日常生活领域的沟通(家庭沟通、校园沟通、恋爱沟通)、职场沟通(面试,与上司、同事、下属、客户的沟通、跨文化沟通)等。教学方法则是实训与讲授比例各半,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的方式,易于学生讨论。实训内容根据课程进度,有故事讲述、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热点追踪、演讲比赛、角色扮演等,鼓励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敢于上台当众发言,逐步用流畅的普通话清晰地表达思想。讲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反馈更改学习内容,通过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互相合作的习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强化人生过程体验、保持教学反思、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则训练学生分析判断、交流表达、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为更好地与人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认为: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策略的构建、迁移和内化是建立在经验的获得、保持和使用的基础之上的。

具体到《沟通与口才》这门课,即以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职业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就是落实姜教授所说的内化经验、生成思维、迁移能力、构建策略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对生活与未来职业的整体观察、发现结构关联、获得学习经验、形成经验能力,继而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具体情境和学习主题的深刻反思,获得启发式策略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例如,讲授“与自我沟通”时,让学生明白:只有勇敢地承认内心的有限与丑陋,正视人世的不完美和人生痛楚的必然性,才能经历心灵深处的更新,才会有品格和行为的改变。因为“学生作为未成熟的个体,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教育不是规定学生的发展,而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这就需要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不断生成和创生的过程,从而关照学生的过去生活、当前生活和可能生活。这是从人性成熟到职业成熟的渐变过程,也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正如职教学者徐国庆所言:“职业能力是无法从生活背景中割裂开来的,能力发展涉及到工作和生活世界两方面,是一个由个体自行规划的主动过程。学习和能力发展必然是个体对自身经验进行背景确定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发展的积极活动。”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课程与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口才在人生各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可丰富生活内容、提升内在素质,真正实现“沟通伴一生,口才显素质”的课程目标要求,使学生具备生活、学习、职业生存与发展能力。通过这些措施,能促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充分发展潜能,全面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全人教育”。

如果推广至其他课程,则要细致地划分关键能力具体的内涵层面。按照麦可思数据公司的诊断结果设置相关课程, “缺什么补什么”。例如,针对我院毕业生离职率高的问题,应设置职业意识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形式、课时总量、师资能力与教学方法、学习成效评价等因素,尝试完善基于我院特点、较稳定地凸显关键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内外兼修,获得职业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措施与对策

1.借鉴经验,自上而下,形成制度。最早提出关键能力且高度重视培养措施的是德国,它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完备的培养体系,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培养责任。校企双方合作,保证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质量,使社会和受教育者都认同高素质的人才标准。我国目前对关键能力开发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也没有较完善的培养机制,行业和个人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标准体系也很不完善。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高要求及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政府应承担起推动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开发的职责,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成立关键能力培训考核机构、协调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形成自上而下且有法律保障的制度。高职院校应继续呼吁政府、行业、企业三方更加关注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深校企合作制度化。

2.积极实践,自下而上,逐步推广。由于关键能力是职业综合能力结构最深层次的一种行为表现,其特殊的潜隐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力量来实现。关键能力的养成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的改变,这需要在学习或社会实践中长期而有意识地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关键能力难以通过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实现,必须借助整个教学过程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如课程、项目、实习(实践)、活动等。因此,要解构关键能力指标,提供多样化、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平台。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和学习进程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各模块之间要有针对性、有递进性、能组合,使学生能选择学习内容及载体,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一线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增强关键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其关键能力,在显性课程设置与开发等方面努力,采用自下而上、小步快进、逐渐推广的方式,设计好所任教课程的内容与方式,并在班级内试验,继而探索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另外.还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将其渗透至所有课程,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目前,我院正在努力开发增强关键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显性课程,力求使之不仅只在课程设置中起结构性作用,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功能性作用。

第7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一、《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如何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上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突出高等人才的实用性,突出高等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老师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同国外成熟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功能还有很大的差距[1]。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知识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服务社区安全的能力[2]。社区安全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消防安全,“消防安全,人人有责”是消防工作的方针,消防安全是跟每个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部分,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火灾的有效措施,是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3]。

由于社区群众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职业层次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消防管理一直是保障社区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高校的《消防管理学》课程一般是从消防设备和消防相关规范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学方式也偏向于理论化教学,不能很好的体现授课对象的实践能力和课程的服务社区功能。因此,本文在进行《消防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求合理的展开该课程,使其最大限度的服务社区安全。

二、《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措施

一般院校消防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燃烧的原理、火灾的特点、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灭火剂的原理和灭火范围、常见的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法规、火灾调查等内容,理论性非常强,有些院校由于实训材料等原因,教学方法全是课堂讲授,不能体现消防管理的实践性,在服务社区消防安全中的实际应用性不高。

针对以上方面,《消防管理学》课程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做了改进。

1.课程内容方面。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火场中人员逃生和疏散、灭火器扑救火灾的范围和操作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构件和动作原理、防排烟系统的主要构件、消防安全检查、危化品管理的内容,重点在于消防器材、消防设施的操作、维护和管理,以及日常消防巡查和消防检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消防设施设备、消防检查的内容,并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实际社区安全检查、社区初期火灾扑救、社区宣传教育中。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社区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能够对社区的消防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保障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及时发现初期火灾并正确报告火警,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社区常备消防设备扑救初期火灾,能够有效组织消防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的消防意识和防火警惕性,达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区安全的目的。

2.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丰富课堂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采用案例法、模拟训练法、实训法、实验法、兴趣小组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2.1案例法,比如,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讲解以硝化棉为例的易自燃物质的火灾特点以及扑救此类火灾宜采用的灭火物质,并说明此类危化品储存、运输时的注意事项;利用蓝极速网吧案件讲解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规范,并说明放火罪具有主观故意、直接实施放火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等特点,此外,案件中有一防火人由于未满14周岁未受到刑事处罚,这是由于放火罪对年龄的界定条件是年满14周岁的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案例法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模拟训练法,比如,在消防宣传教育中,宣传对象不同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肯定会有所不同,据此,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进行宣传教育,其他三组扮演宣传对象,通过模拟真实的宣传教育场景,分别模拟对象为小学生、大学生、老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四种情况下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效果良好。另外,通过释放烟雾弹和打响火警铃声,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组织学生在火场中快速疏散逃生,使学生熟悉火场环境,克服人在火场经常出现的从众心理、归巢心理、向明心理、恐慌心理等影响疏散逃生的心理活动,理智的进行疏散逃生。模拟训练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增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实训法,带领学生进入郭溪街道,对社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包括二氧化碳灭火器压力不足应该重新重装、消火栓水压不够应该维修、感烟探头不灵敏为误报禁止在附近抽烟或使用明火、楼道内乱拉电线违反相关规定有引发电气火灾的危险应该立即拆除等内容,这些整改措施大多被社区采纳。实训法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2.4实验法,组织学生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对铁桶内燃烧的汽油进行火灾扑救,并要求学生在使用灭火器之前检查灭火器的铭牌和压力,确保灭火器处于可有效工作范围,加强了学生对灭火器检查内容的掌握,锻炼了学生操作灭火器的能力。

2.5视频演示法,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演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的动作原理,讲解其中主要的构件及其作用,带领学生到实训室观摩实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要求学生画出其动作顺序图,并注明主要构件的作用和动作机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6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形成一个兴趣小组,在节假日之前进入郭溪街道的社区,采用海报、灭火器演示、防火小贴士等多种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在11月9日全国消防日,组织开展消防展览,包括常见消防标识展示、危化品标识展示、灭火器使用展示、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展示等内容,参观群众还可以参与到灭火器的使用、消防知识问答等活动。

三、《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困难和展望

第8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Web数据库;ASP

1 引言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通高等学校组织日常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体现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涵盖先进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所属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详细规定从理论教学体系到实践教学体系、从传统课内教学体系到课外素质教育体系、从课程先修后续的关系到知识体系的拓扑结构等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管理与执行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是各高校所面临的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2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简介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中比较核心的部分,它的制定情况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根据专业信息、学习层次、学习形式等情况来决定某门课程的学分、学时,安排的学期和考核方式。可以根据条件查询某一学年的所有培养方案情况,并可进行合理的修改。要求能够把往年的培养方案导入到今年的培养方案中来。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涉及的对象与关系比较多,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就更复杂。本系统共分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运行、课程管理、系统高级管理四个大的功能模块。

(1)培养方案制定

学校对每一年进校的学生都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它包含了各专业、学期详细的开课计划以及学生毕业规格。所含数据库包括院系、专业、课程、学分、学时、实践周安排等。该模块包含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以及审核、审批、统计等过程。培养方案可供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用户查询、打印,作为他们安排自己工作或学习的指导。

(2)培养方案运行

培养方案制定完后,系统自动根据培养方案中的数据生成学期教学计划运行表。该表是培养方案在每个学期的实际运行轨迹,相对培养方案更加详细、严格、可执行。教学计划运行表添加了班级、教师等信息,并对实践教学环节生成准确的教学进度表。

(3)课程管理

课程库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留有不同权限的接口,教务处和院系可对课程的编号、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等内容进行管理。

(4)系统高级管理

此模块管理权限最大,可以对院系信息、专业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专业类别信息等基本数据作后台统一管理。针对不同的功能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以保证数据的安全访问。

在综合上述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用户(教务管理人员、学生、教师等)的要求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B/S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利用基于ASP的WEB数据库开发技术完成该系统的开发设计。

3 基于ASP技术的WEB数据库设计

ASP是一种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它与ADO的充分结合,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已成为网上开发数据库的重要工具。

ASP技术是通过后缀名为asp的文件来实现的。当在浏览器Browser中访问以后缀名为asp的页面时。实际上就是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Web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ASP引擎asp.dll来处理。若ASP脚本中含有访问数据库的请求,就利用ADO对象,调用ODBC驱动程序,连接后台数据库,执行ASP文档所指定的SQL指令,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并将执行结果动态生成一个HTML页面返回Web服务器,然后与ASP文档中非脚本的HTML代码进行合并送给用户浏览器。客户端浏览器接收的是经Web服务器执行后生威的一个纯粹的HTML文档,可被运行在任何平台上的浏览器所执行,同时由于ASP源程序是在服务器端执行,保证了ASP源程序代码的安全性。另外服务器仅仅是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减轻了网络传输的负担,提高了交互的速度。

第9篇: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153-02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根据该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所指定的人才培养总体实施方案,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院和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1]。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洛阳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简称2009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院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而制定的。该方案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公共部门从事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与2005版、2007版培养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鲜明的特点:(1)重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政府和公共部门面向,培养定位清晰。该版本的培养方向就是要为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部门输送具有“能说,能写、能做”的行政人才。(2)突出专业教育的层次性,课程安排由基础向专业,由宏观向中观、微观推进;在课程设置上,初入学阶段的学生要学习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类的基本课程,在高年级阶段,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专业认识的深入,再继续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3)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的比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前两版培养方案相比,该版本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到50个;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提高到35%。(4)分方向教育。在坚持统一性的基础上,划分专业培养的方向,注重多样性的培养。在综合教师的实力和当今社会公共部门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开设了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关系两个方向,学生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后,在大三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向。

二、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人才培养面向过窄

行政管理专业2009版培养方案在制定初期是将培养方案的培养面向定位于各级政府和事业部门。笔者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5级至2008级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就业部门的排序是企业第一、政府第二、事业单位第三。随机抽样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显示公务员的比例占到20.8%,到企业部门从事行政事务的工作的学生比例占到40%(见下表)。这与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政府、公共部门定位存在偏差。

当前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考试,据有关统计显示,河南省在2011年的考录比例为48∶1,2012年的考录比例为37.83∶1。按照学历统计,2012年的报考者中,有博士研究生106人、硕士研究生12 235人、本科生126 675人、专科生39 810人。报考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为37.83∶1,平均38人竞争一个职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已经形成。政府部门招录公务员的专业要求是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专业并不占绝对优势。这对于河南省师范类本科院校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考公务员形成强大的压力。在人才招聘网中,我们也发现有许多企业招录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企业的行政助理岗位的人才缺口较大,而且在随机抽样的调查中发现,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中从事行政助理工作的比重也占到80%。培养方案中政府与企业的教育权重与学生就业的权重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这说明培养方案的安排并没有很好地反映社会需求的状况。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面向由于忽视了企业部门,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与企业之间并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严重影响了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专业技能课程的安排缺乏序化

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行政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技能的培育必须和行政工作的流程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推进。2009版培养方案在专业技能平台的课程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对行政工作实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技能课程的学期安排错乱,与行政工作基本流程的结合度不够,不符合学生行政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3.培养方法欠丰富

培养途径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2009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时数为1045,占总学时数的35%,课内实践为485学时,课外实践为560学时。从形式上看,2009版培养方案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式上的优势要转换为学生能力上的优势关键在于方案的有效执行。

课内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这一安排的初衷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快速转化为能力,如果课内实践形式丰富、组织周密、管理严格,确实能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上的潜力。案例分析作为课内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上相对有限。课外实践的560个学时并不计入学生学分、课程考核,所以多数课程的课外实践教学基本上都处于荒废状态。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至于教师和学生组织课外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课内实践教学的弱化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虚化,使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质与量”的要求无法得到实现。实践教学的弱化、虚化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严重影响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优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建议

1.拓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向

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重心在于培养符合社会行政职业要求的优秀人才,而非确定针对某一类部门。除政府外,企业和事业单位都需要优秀的行政人员。2009版培养方案重点针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轻视了企业。因此我们需要纠正这种偏差,拓宽培养面向,将培养方案设计成能为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从事行政事务的毕业生的计划。

2.加强社会对行政职业素养要求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必须以地方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研究社会对行政人才的基本规格要求,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体与地方社会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联合调研,了解这些部门对行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要求。

3.运用工学系统化的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工学系统化的模式就是要根据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根据工作的完整的程序设置课程的结构,根据工作的具体任务设置课程门类,同时要根据职业成长的逻辑顺序排列课程序列,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准备。运用工学系统化的模式改进培养方案,就是要理论传授与技能培训和职业的发展规律相匹配,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目的性。

4.丰富实践教学途径,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以机制促行动。构建符合专业需求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估指标为指挥棒激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同时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带动教师努力探索实践教学形式,同时还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构建实践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的本质在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组织成员的贡献的大小与组织的诱因(激励因素)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完善激励机制、增加诱因,才能提高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监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计划,计划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规范教学管理。应该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审核机制,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构建培养方案实施的反馈机制,以有效的反馈监督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把握人才需求的风向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大胆改革和创新,为向地方社会输送更多更高质量、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