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高中语文课文概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课文概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课文概括

第1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一、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够知道课堂上应该教什么,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那些教学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如果忽略了教学目标,不管教师如何设计课堂,都不会取得期望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方面,主要关系到教材的阅读和对教材的正确对待。对教材中的内容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见解,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深度解读,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解读过程中,切实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课堂内容更加饱满充实。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题材和内容的特点,正确处理教材,理清教学头绪,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需要教的内容嵌入到艺术性教学过程中,然后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实例。

二、注重主问题的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能够对文本内容起到统领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文本阅读中,教师要设计主问题,从而牵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将课堂上一些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笔者就曾设计一个主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的人生是没有春天的。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举出证明这个观点的论证。学生对于这个观点开始时一定是怀疑和好奇的,带着这样的主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对问题感到好奇,就会对课文感兴趣,就会在字里行间寻找问题的答案,最终理清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整个过程。此时,“人生没有春天”的线索就能够串起整个文章的多个小故事,同时也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次很成功的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探究意识。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文本时,笔者指导学生围绕着“泛滥”一词进行思考,设计了问题:你们认为作者的情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阅读过文本之后,一致认为“泛滥”一词能够概括这个问题。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就围绕着“泛滥”而展开。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泛滥在本文中是本意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泛滥”一词都做了哪些形容?体现作者情感泛滥的具体语句是哪些?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泛滥的情感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特点,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

三、注重教学流程的设计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流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传统上的教学模式,是以解题开始的,教师介绍文本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时代背景;然后是学生通读课文,掌握文章中的生词;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进行讲解,概括每段的大意;最终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种教学方式是最普遍的教学模式,没有一点新鲜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开始思考这样的教学环节是不是可以适当改变,是不是可以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笔者反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以此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期待。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和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上的个人默读、小组内阅读、教师领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结合起来,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体现在阅读上,反复阅读,以使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真实感情。从通读到熟读,再到研读、品读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鉴赏诗歌的真实内涵,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同时把握创新和守正,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主问题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从而在整体上把握高中语文教学方向,做好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守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试着将语文与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在课堂上,不要局限于语文的教学角度,适当的时候要跳出语文的思维,像数学课堂一样增强教学的屈伸度,使语文课堂具有一定的美学气息,更好地改善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为学生制造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文本中的深刻思想,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逐步进行探索,在守正的同时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守正,为每一节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03).

第2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一是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二是初高中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教学主要指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首先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复问题。关于“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这一基本能力的培养本来是初中的基本培养目标。如果高中教师仍然把它当作每篇文章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必然认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层次跳跃,靠吃老本也够了。从而缺乏新鲜感和学习动力,渐渐地对高中语文失去了兴趣。如果高中教师把时间过多地用于重复初中的培养目标,那么这必定要影响高中层次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初、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提高层次问题,相应地若没有进一步的鉴赏能力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衔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阅读学段目标。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阅读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我们不能凭经验教学,要强化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另外还要了解相邻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

第3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改自启动以来,迅速上升为教育界的新话题,并展现出了覆盖全国各地的态势。这种火热的新课改气氛,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沉重的一击,但就目前国内的教学现状来看,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是存在的,这说明了当前教育在适应新课改方面仍有一段艰难的路程要走。

国内的升学压力越发严峻,高中的教学问题就越发成为了学生和家长的关注焦点,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于升学的种种要求,同时还要紧追新课改的步伐,可谓是举步维艰。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同样也陷入了这样的局面之中,一个问题的出现,总会引来各界的关注,接下来不可避免的就是关于在新课改背景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探究。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既然是我们讨论问题的背景,那么首先应该了解的就应该是新课改。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中重要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与“回归生活”。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回归生活”则是指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当然这两点理念并不是新课改全部的内容,但可从侧面反映出新课改的整体概括。新课改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为主,将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转移到学生那里,以此来解放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高中语文的文本内容和学生以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显然是不同层次的,进入高中学习之后,学生开始摆脱了启蒙阶段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高度。这个时期,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就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主要具有人文性与生活性、综合性与复杂性、总结性与选择性的特点,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内容相比,减弱了对知识的记忆,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规律的总结,教学重点的改变,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此,笔者就和大家来谈谈关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1.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继承

传统教学模式在国内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甚至直到现在,在教学中仍占有着一席之地。但存在的即为合理的,既然传统教学模式在国内的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那就不可否认它的优势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教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虽然新课改已经席卷了全国,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于其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其余的消极部分则要丢弃,这才满足新事物的发展规律。比如,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记忆的方式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于学生的知识记忆是很有效果的,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同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任务之一。因此,虽然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但不得不承认,以重复的模式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是很重要的。为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主张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2.营造出高效活跃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首要前提,只有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诱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带领他们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巧妙导入课文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导语设计的好坏往往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文章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音乐导入和故事导入是常见的两种导入新课的手段,当然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创设教学情景的手段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在高中语文的课本中,很多文章是与作者潜在的情感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符合课文思想感情的教学情景,那么就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当然类似于上述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未来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不断探索中,一定可以出现更多更加有效的方法。

3.积极落实学生的课后自辅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总是习惯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本意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完成课后作业,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如今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前提下,很多学生也都已经开始接触到网络。利用这个契机,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此来充实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课堂中的知识仅仅只是为学生提供了课本中的知识,但学生是最终要走进社会,成为其中一员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跟上时展的步伐,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相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虽然这项属于课后的学习任务,但这仍属于课堂学习的范畴,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课后的落实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为积极落实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在进行着很多方面的探索,寻找到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方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改核心内容的引领下,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探索,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相信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定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课堂学习效率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明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现代阅读,2007年2期.

第4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学科整合 多媒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学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

借助多媒体的音频,聆听悦耳的声音。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唐诗、宋词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审美感知是人对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人们对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有利于熟读和背诵名篇名句。

借助多媒体的视频,观赏优美的画面。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如画的诗境,宏伟的场景,聚焦的时刻。语文主要凭借是文字,比较枯燥乏味,所以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诗歌鉴赏课,许多学生觉得太难,听不懂就不愿学,我一次讲《山园小梅》,是一首有关梅花的诗,先让学生收集写梅花的诗,然后通过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在课堂上配上漂亮的画面,伴随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到了梅花的洁白淡雅、姿态娴静,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的高洁。再来鉴赏此诗就显得容易多了。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效率。

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既增强了审美感知的能力,也提升了语文课的魅力。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借助多媒体的网络技术,搜集丰盛的教学资料。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应放眼于未来,不能局限于课本。决定我们未来的是互联网和教育。海量化的网络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例如,名著的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外的自主学习是课堂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利用好信息技术,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学习材料成为可能,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使课外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主动探索的学习,从而使课外自主学习带动课内的自主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作文教学原来总是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通过网络与外面交流,收集资料方便快捷,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关于穿越剧的议论文,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加工和整合,不少同学写出了质量的作文。卢芸同学的《向“穿越”开炮》获得好评。推荐发表在校刊《小荷》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契合点,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有利于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讨、反思、总结,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加符合语文信息化、多样化、网络化的要求,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教材参考》

第5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高中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迎来了新的春天,但一些高中语文课堂依然效率不高,活力不够,那么怎样才能打造一个更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目前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些低效现状

1.速成模式害死人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流弊,语文课堂呈现出较为普遍的“速效式”“牵牛式”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三年课程两年完成,语文课堂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品位。就连教师的课堂提问基本都是按惯性流程设置,并以指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进度提了速,学生思维降了格。尤其在作文教学中表现突出,为了打造高分考场作文,教师一般鼓励学生速构三段式议论文,成就现代“新型八股文”。

2.方式老旧拖坏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一言堂,“填鸭式”的灌输有余,“开放式”的讨论不足;“自以为是”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不足。教师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顾汗流到位,不思教法革新。这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背道而驰,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木偶”。课堂效率低下,学习热情不高。教师的陈方旧调拖累学生的成才,影响教育的发展。

3.多媒体滥用误导人

与抱残守缺相反的是另一个极端,一些教师滥用多媒体资源,以致泛滥成灾。许多教师只图上课便捷花哨,过分依赖课件,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学生忙于欣赏精美课件,忘记主动思索问题本源,课堂活力不足,学生思维匮乏。长此以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之策略

1.深悟两个精义

其一,深悟新《课程标准》之精髓。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然而许多教师对新课标却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意味,不知如何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容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惯性操作,流于形式,乏于创新。只有深切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髓,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厚实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的展开。

其二,深悟高效课堂之真义。高效的语文课堂无疑是要让学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它追求手段简单、互动充分、学得有味,它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许多课堂花拳绣腿,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只有明白语文课堂高效的要义,我们教师才能摒除错误认识,从而寻找方法,改变策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创设巧妙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空间。让学生选择相关的小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授之以渔,灵活驾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兴趣,达到课堂求知的真正高效。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唤起学生感悟生活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讲授《小狗包弟》,让学生感受人情冷暖,动物真情。讲授荀子《劝学》,让学生知晓读书的重要。这样让生活照进课堂,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3.重视语文朗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就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

读《诗经》、读《论语》、读《荷塘月色》、读《林黛玉进贾府》,读出人物形象,读出语言魅力,读到知识积淀。重视朗读,就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和审美的功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通过各种文体和不同内涵的朗读,渐渐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以至于爱上学习语文,而学生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兴趣又必将变为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4.做好教材拓展

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大语文视野,重交流,贵创新。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的世界,就会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还须走出教材,拓展知识。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回味无穷的乐曲,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

精妙的课堂拓展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广博的求知胸怀。例如在讲爱国主义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发掘其中的历史渊源,形成一条鲜活的爱国主义文化史流。除此之外,课堂拓展还需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合理驾驭。

第6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一、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传统模式,也像别的学科一样,利弊共存,且弊端明显。

程翔(2004)认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增强了趣味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趣,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等优势。张廷凯(2012)则指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生产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们的交流、促进人类的文明和推进社会的前进,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丰富课堂内外教与学的信息量,使教学更贴切信息时代的节奏和特点,课堂教学的物理时空被突破,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时空也在不断扩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与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具体有“1.突破教学难点……2.优化教学过程……3.强化教学反馈……”。这些正是人们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当然包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中的作用的普遍认识,正因为如此,正如张廷凯先生(2012)所言,“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促进有效教学,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但是,在传统的先教后学流程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也像别的学段、别的学科一样,作用有限,远没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先教后学流程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严格说来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功模式可言,一定要概括的话,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教师“用课件”,也就是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就只是教师“用课件”而已。遍观这些年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实质上还只是纯粹教学手段的变更,即由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的状况变成利用多媒体手段(具体说来就是教师“用课件”)辅助教学而已,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学状况没能根本改观。也就是说,这仅仅是教学手段(或者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化,而教育理念以及根本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却很少有实质性变化。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先后指出过。吴伟民、李婷、杨玉洁(2011)总结出了三大误区,即“课件使用不当(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课件控制欠缺灵活(教师被课件控制,按照固定程序演示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同等看待”。朱晓民(2012)指出的“多数课堂教学的课件数量与用时过多,课件主宰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环节,‘提升’与‘延伸’存在明显不足”的毛病,尽管是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而说的,其实也十分符合高中语文课堂现状。这种被张廷凯(2012)称作“以课件为中心”的“教学偏向”,孙绍振(2013)有着更加形象的揭示,斥之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华包装”,孙氏还概括出这种“假繁荣”的“豪华包装”的三种类型,指出,“第一类,音像资料与课文完全游离,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不但未起任何作用,成为空热闹,而且干扰了学生兴趣的焦点”;第二类“音像资料表面上与课文相关,但是,在内涵上却与课文矛盾”,因而“则更为严重一些。如果说第一类造成的干扰还是隐性地转移了学生兴奋点的话,这一类就是显性地遮蔽了”;第三类则“一味以感性的图画展示为务”,它“更复杂一些,因而有更难以觉察的歪曲性”,并毫不客气地指出,“沉溺于多媒体的豪华包装,不能不对文本解读造成遮蔽”。而吴康宁(2012)的分析与揭示更理性、更深刻,他把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分为四种类型,即“塞入”式、“加入”式、“嵌入”式以及“融入”式,而前三种类型基本上就是先教后学流程下学科教学(当然包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运用信息技术的常态,尤以前两种类型最为常见。吴先生(2012)指出,“塞入”式的目的基本上是“点缀”,“塞入教学的信息技术便成了‘无关教学的技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可以说只是一种陌生‘路人’的‘凑合’关系”,“此时的教学也就可称之为‘疏于技术的教学’”。这种“塞入”式教学类型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地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但为了论说的方便,只称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下同)中普遍存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应景”(即吴先生所说的“点缀”)课件甚至是直接下载的结果,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来,不加任何修改,就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加入”式则“是想针对教学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弥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前一种类型的‘点缀’变成了‘改善’”,尽管它“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有用的因素”,“不过,由于其作用仅限于对个别教学环节的改善,故其在教学中也只是处于‘边缘’的地位”,“从对教学的作用的角度来定性,‘加入’教学的信息技术便属于‘辅助教学的技术’”,“此时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联系状态便可称之为‘若即若离’”。这种状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很普遍的。说句老实话,处于这种状态的教师其实是应归入“较有头脑”、“较认真”之列的。而“嵌入”类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不是为了点缀,也不再是为了局部性的弥补,而是为了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学效果整体性地上一个台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教学中的‘边缘’变成教学中的‘要件’――用以改变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支撑教学的技术”了,“此时的教学便可称之为‘基于技术的教学’”。这种类型已是先教后学课堂中的最高境界了,而能呈现出这种境界的绝大部分只是大中城市尤其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语文课堂;能做到这种类型的虽说不是凤毛麟角,但实在也不是普遍现象,就是在大中城市,为数也并不太多。虽然如此,这种类型其实还有待提高。

二、先学后教的融合模式

丁念金(2014)认为,“教育的中心是学习。古代的教育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近代教育的主流转向以教为中心,当前教育又重新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优质学习是以学习为中心,并自觉地追求高质量的一种教育理念――实践”。陈佑清(2014)指出,“学习中心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其中,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引导学生能动、独立地学习。‘学习中心’课堂的特征是以学为本、少教多学和以学定教”。方展画(2014)也强调,“先学后教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但是目前许多的课堂包括高中语文课堂却还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先教后学的课堂。林良富(2012)通过大样本的调研,指出“‘重教太过’、‘重教轻学’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改变”,他大声疾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革传统意义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课堂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堂,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教模式’,并最终导向学习者的理想家园”。

时代呼唤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内在要求,正是时代精神的高度体现。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吴康宁(2012)指出的“融入”模式恰好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精神实质。吴先生(2012)指出,“融入”表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之中已达到了这么一种境界,即“相互调适、相辅相成、相互贡献,以至于亲密无间、最终成为一个整体”,所以,“融入”即“创构”,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而创构出全新的教学时空,这种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联结学生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造,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完整地感知尽可能完整的世界”,“此时信息技术便成为教学本身的一种‘关键’因素”,“在这种类型中,信息技术的性质便会出现一种根本性变化”,“它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了,因为它已经按照育人的要求自然地、无缝地乃至艺术地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无法再把它从整个教学时空中分离出来”,这时的信息技术可以称为“教学化了的技术”(或“教育化了的技术”)。而这正是人们苦苦追寻的最高境界,它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尤其省会都市中已有了先行者,取得了值得人们珍视、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宝贵经验。

杨甲寅(2014)介绍了广州市番禺区的好做法,他们对“电子书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有益而成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四种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模式:“自主合作导学模式”、“读写互动展示模式”、“随机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正如杨先生所言,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变革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学习方式改变要以教的方式变革为前提,教的方式不变革,学的方式改变就无从谈起。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应当优化教学环境,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他们总结出的那四种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就是在先学后教教育理论指导下探索出来的“融合”(吴康宁2012)式高效模式,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具有“学习活动的目标都指向语文课程目标,学习活动的内容都是语文学科的内容,学习活动的策略都符合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学习活动的结果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特色,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胡慧莉(2014)具体介绍了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文学写作活动的做法,胡培兴(2014)也介绍了微电影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而王湘英(2014)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Moodle平台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这些在先学后教理论指导下的教与学模式的探索,都有很实在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三、对我们进行课题探索与实践的启示

我们承担了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设计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之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当中,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积极借鉴他人的经验,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来。我们拟开展的“基于电子书包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学’模式”,符合吴康宁(2012)“融入”式要求,只要坚持下去,是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的。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设计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bxj002)之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XDJK13ZX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程翔.试论阅读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J].教育研究,2004,(8).

[2]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3]吴伟民,李婷,杨玉洁.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堂整合的再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4]朱晓民.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5]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4).

[6]吴康宁.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7]丁念金,陈佑清,方展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索课程改革深水区的问题――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专家精彩内容集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

[8]林良富.学教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9]杨甲寅.电子书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J].语文月刊,2014,(4).

[10]胡慧莉.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文学写作活动初探[J].语文月刊,2014,(4).

[11]胡培兴.浅谈微电影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月刊,2014,(4).

[12]王湘英.Moodle平台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优化的研究[J].语文月刊,2014,(4).

[13]张荣华,刘电芝.高效学习:学习策略的生成和掌握[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第7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于升学的种种要求,同时还要紧追新课改的步伐,可谓是举步维艰。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同样也陷入了这样的局面之中,一个问题的出现,总会引来各界的关注,接下来不可避免的就是关于在新课改背景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探究。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既然是我们讨论问题的背景,那么首先应该了解的就应该是新课改。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中重要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与“回归生活”。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回归生活”则是指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当然这两点理念并不是新课改全部的内容,但可从侧面反映出新课改的整体概括。新课改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为主,将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转移到学生那里,以此来解放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高中语文的文本内容和学生以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显然是不同层次的,进入高中学习之后,学生开始摆脱了启蒙阶段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高度。这个时期,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就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主要具有人文性与生活性、综合性与复杂性、总结性与选择性的特点,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内容相比,减弱了对知识的记忆,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规律的总结,教学重点的改变,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此,笔者就和大家来谈谈关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1.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继承

传统教学模式在国内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甚至直到现在,在教学中仍占有着一席之地。但存在的即为合理的,既然传统教学模式在国内的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那就不可否认它的优势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教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虽然新课改已经席卷了全国,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于其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其余的消极部分则要丢弃,这才满足新事物的发展规律。比如,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记忆的方式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于学生的知识记忆是很有效果的,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同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任务之一。因此,虽然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但不得不承认,以重复的模式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是很重要的。为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主张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2.营造出高效活跃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首要前提,只有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诱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带领他们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巧妙导入课文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导语设计的好坏往往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文章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音乐导入和故事导入是常见的两种导入新课的手段,当然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创设教学情景的手段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在高中语文的课本中,很多文章是与作者潜在的情感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符合课文思想感情的教学情景,那么就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当然类似于上述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未来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不断探索中,一定可以出现更多更加有效的方法。

3.积极落实学生的课后自辅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总是习惯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本意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完成课后作业,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如今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前提下,很多学生也都已经开始接触到网络。利用这个契机,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此来充实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课堂中的知识仅仅只是为学生提供了课本中的知识,但学生是最终要走进社会,成为其中一员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跟上时展的步伐,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相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虽然这项属于课后的学习任务,但这仍属于课堂学习的范畴,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课后的落实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束语

第8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63-01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可行性

1、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高、自我意识更强,适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之间。是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初中生有了明显提高。高中生基本上都具备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应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且经过九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再加上现代传媒的普及,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可能。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决定了开展自主学习是可行的。课程改革重点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自主”是一种内部的特质,而非表象,并不排除教师指导。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实例。下面以《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学习来具体展示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有一首歌唱道老鼠爱大米。连老鼠都有自己的最爱,我想同学们也不例外,那么你们最喜爱什么呢?今天早读课我们都朗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郁达夫喜欢的是什么呢?生:故都的秋。师:他又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呢?课文中有一些相关的语句,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课文开头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要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师:俗话说:十里路赶张嘴,不如在家歇歇腿。如此不辞劳苦,喜爱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评价]这一环节旨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激活知识储备,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学生自学课文。

[友情提示]郁达夫喜爱“故都的秋”,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评价]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灌,学生装”。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找同伴讨论或者向教师咨询。

(3)小组交流。

[评价]这一环节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同座或四人小组内交流看法,教师加强巡视,给予指导,使交流不流于形式。

(4)学习心得展示。

生:我想,郁达夫喜爱“故都的秋”就是因为“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师:很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们喜爱某事、某物或者某人总有他喜欢的理由。郁达夫喜爱“故都的秋”,就因为它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生:郁达夫通过描写秋蝉、秋雨、果树、槐树等景物表现了秋的清、静、.悲凉。生:我觉得还写了牵牛花,第3段说“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地秋意。说到牵牛花……”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段重点写了牵牛花。师:对。写槐树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落蕊。

(5)学生提出疑问。

生:课文第三段“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我觉得这种对花色的选择似乎不合理?我不理解为什么“淡红者最下”?师:很好,郁达夫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合理吗?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蓝色和白色比较清静,蓝色和白色更能突出故都的秋的“清”,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生2: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生3:紫黑色虽不很热闹,但也不是清淡的颜色。蓝色和白色能突出故都的秋的“清”。

[评价]这一环节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时,必然会存在一些有争议的或有疑难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极力鼓励其他同学帮助释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6)巩固运用。

师:郁达夫为了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选取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物大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能想起来吗?生思考,有的答:闻一多的《死水》,有的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评价]这是一个练习巩固环节。传统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环节往往是背诵语言点,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7)学生自结自评。

[评价]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其具体任务是把分散的零星的认识集中起来,把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不强求统一),把错误的片而的认识纠正过来。自结自评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由学生进行,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4、在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要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教学中不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语文课文概括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文性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意味着,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它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在诗歌中感悟诗人对命运、对灵魂的探讨或告白,在散文中领会语言中所浸润的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在戏剧中体验世界真善美的存在,在小说中感受那些逝去现实的残酷与美好。他们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从而获得了心灵的滋养,激发起了青春的激情。可以说,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是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

然而,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把语文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内涵

人文性是一个“舶来品”,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人格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其实质是人文精神。现代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内涵是相对于“物”的因素的“人”的精神性因素和相对于“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性”需求。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新课程中工具性的含义,更多的是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的是和人文性结合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过于注重工具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但受分数制度的制约,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度放大,文本被教师肢解开来,按照字、词、句、段落、语法、修辞、逻辑来分析,音乐美、情境美、精神美被剥离,语文教学出现了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局面,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沦为考试机器。

(二)人文教育泛化倾向

工具性和人文性同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然而在某些语文课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现了矫枉过正、人文教育泛化的倾向。语文的工具性被弱化,文本自身的意象美、情感体验、韵律节奏被忽略,人文主题被过度放大,语文课上成了人文课。

(三)人文教育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向学生强制性地灌输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脱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成了政治思想的图解甚至传声筒,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

(四)人文教育脱离文本实际

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而忽略了文本的形象性、情感性、内在韵律、审美境界、作家人格操守以及学生的个人体验。脱离了语言和文本的语文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如对诗歌回环往复美的音韵美的忽略、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忽略等。

四、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鼓励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能力,必须经由他们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才能获得从认知到领悟的进步。从人类本身来讲,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从认知到模仿到领悟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必须依靠具体的生活实践来实现。比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学生可能对其中引用的古诗文不太了解,诸如“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或是“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之类的,其实只需取一荔枝进行比对便可。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指导,多作鼓励,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益处,从而使其终身受益。

(三)重视对作品的赏析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如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体现了社会的良知。好书美文能启迪智慧,更能滋补精神。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精神遨游的绝妙空间,它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精神灵魂的洗涤,它能使学生纯洁的品质和墨韵书香融而为一。

参考文献

[1] 彭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思考[J].岱宗学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