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应届初中毕业生,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领域的施工操作和基层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继续学习专业、考证要求
1.职业岗位面向: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从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操作、预决算、质量检测、CAD绘图、测量放线等工作。
2.继续学习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3.本专业学生资格证书要求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职业素养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健康的心理;具有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了解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发展动态,以及人文、社会方面的基本常识。
2.知识结构及要求
具有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工程设备施工图等的基本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基础、建筑构造、房屋设备、建筑电工、建筑工程测量、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的基本知识;具有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能力结构及要求
具有比较熟练的建筑工程施工操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建筑施工、预算、质量、材料等基层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取得CAD、测量及相应工种的初级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六、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1.建筑工程图识读
教学内容:制图基本知识,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剖面图与断面图的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点、线、面、形体正投影的基本理论与作图方法,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方法。
2.建筑力学
教学内容:静力学公理,约束与约束反力,物体及物系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空间汇交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力对轴的矩,空间平行力系、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简介;四种基本杆件的内力、应力计算及强度分析,四种基本杆件的变形计算与刚度分析,压杆稳定性分析;杆件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杆件结构受力分析,简单超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相应的力学试验。
教学要求:能进行结构受力分析,掌握静定结构和简单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绘制方法。
3.建筑材料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常用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石材、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沥青、防水材料及建筑塑料、玻璃、涂料、面砖等等)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用途、质量标准、检测试验方法、保管要求、建材试验。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用途、质量标准、检测试验方法、保管要求。
4.建筑测量
教学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及直线定向,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小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建筑施工测量。
教学要求:能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设备,掌握建筑施工测量的方法。
5.房屋建筑学
教学内容:建筑设计程序及原则,民用建筑构造,民用建筑施工图,工业建筑构造,工业建筑施工图。
教学要求:掌握常见建筑构造的原理与典型做法,能识读和理解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施工图。
6.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教学内容: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地基土应力及变形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及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验算,浅基础设计,桩基础,基础施工图,土工实验。
教学要求:掌握岩土的工程分类,并能在现场识别常见岩土,掌握特殊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掌握基础的类型及构造,能识读和理解基础施工图。
7.建筑工程施工
教学内容: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雨期施工、大模板施工、滑模施工、升板法施工等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标准、主要安全措施以及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高层建筑施工。
教学要求:掌握各主要工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主要安全措施,掌握冬雨期施工的方法与技术措施,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施工机械。
8.监理概论
教学内容: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概念,监理工程师,建设监理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组织及程序,工程监理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基本知识,工程建设监理技术文件。
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组织及程序,熟悉工程建设监理技术文件。
9.施工组织
教学内容:进度控制的概念,施工组织与网络计划技术,进度计划实施中的监测与调整方法,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物资供应的进度控制,施工组织软件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各阶段进度控制的方法。
10.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教学内容:工程质量概论,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ISO9000标准简介,安全控制。
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建设各阶段质量控制的方法。
11.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教学内容:投资及投资控制的基本概念,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建筑工程费用,建筑工程计量,建筑工程计价,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造价软件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投资控制的基本概念,能进行建筑工程计量和计价。
12.建设法规
教学内容:工程建设法规概述;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城市规划法,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法规,建筑市场法规,工程建设监理法规,工程建设经济纠纷解决的途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管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其他合同管理,FIDIC合同条件。
教学要求:熟悉工程建设主要法规,掌握各阶段合同管理的内容,能运用有关法规分析、处理一般纠纷。
(二)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本专业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
(三)学校应具备的本专业相关实训(实验)场室
建筑工程施工图绘图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检测实训室,钢筋翻样与加工实训室,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综合实训室,工种实训中心(砌筑、抹灰、木工等)。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
1.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2.技能训练项目时间分配表
3.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随着桥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建设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市场的繁荣需要大量应用型的人才,作为社会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高校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这一重要任务,《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作为桥梁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主要研究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课程具有内容多,知识结构复杂琐碎,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目前,多数院校该课程的教学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和陈旧,不利于学生各种实用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目标是相悖的。所以必须开展教学改革,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桥梁施工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桥梁专业应用型人才。
《桥梁工程施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桥梁工程施工教学多采用板书或PPT授课,授课方式单一,较为枯燥,加之施工过程多为动态过程,施工课程具有“内容抽象、知识琐碎、实践性强”等特点,现实生活并不常见,即使配合图片、视频和动画教学,也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较为具体的印象,致使学生对课程理解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此外,《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主导课堂,整个教学活动都按照教师的节奏进行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乏沟通,各种疑问和想法无法及时表达,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基于上述原因,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方法。
二、考核方式单一
《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多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侧重理论基础知识,这种考核方式具有“时间固定化、题型模式化、答案和评分标准化”等特点,笔试虽然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却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考高分的同学,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显得束手无策,特别是毕业设计答辩中暴露出的问题更为严重,许多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在答辩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答辩问题联系起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另外,笔试试卷皆由教师命题,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纸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会令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而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考前突击上,学习过于目的化、功利化。所以,对于《桥梁工程施工》这种致力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必须开发更合理、更有效的考核方式。
三、《桥梁工程施工》教学改革方案
1.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知识的受众,教学的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1.1增强学生动力,激活教学主体
课前教师将课程内容精简提炼,列出教学思路和大纲,学生在课前就已明确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桥梁施工常备式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应明确指出,学习目标即认识脚手架、起重设备、混凝土设备等各种施工设备,无需记忆大量文字,只需理解各种设备的构造、用途和特点,明确目标使学生不再迷茫,有的放矢,并产生完成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1.2开展任务式教学
《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切换为以学生为主的“任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前教师应为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例如,各种梁式桥的施工过程等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将这部分内容分配给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完成自学,并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给每一位同学提供站上讲台的机会,其他同学对讲解过程进行评价打分,各学习小组就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就可以保证每一位同学在课上课下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种任务式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查阅资料能力和表达能力,锻炼心理素质。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桥梁工程施工》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为培养应用型的桥梁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1拓展认识实习内容
以往认识实习都会组织学生参观已建成桥梁,认识桥梁结构体系、熟悉桥跨结构和桥梁墩台的构造,亦会开展专业知识讲座、播放教学视频等活动,一般不会涉及到桥梁施工过程。为加强认识实习对专业课教学的服务功能,学校应该积极拓展认识实习内容,例如组织学生进入工法展览馆参观,工法展览馆中有按比例制作的各种施工设备、实体工程模型,还可展示施工过程和工程做法,可以为后续的桥梁施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积极开辟生产实习基地,加强实习管理
生产实习是桥梁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然而目前由于安全管理、教学计划等的限制造成桥梁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紧张、实习时间较短和实习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对此,学校每年应多联系几个实习单位,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分批分阶段地赴不同工地轮换实习,以确保学生能够尽可能深入地参与到多种桥型的施工和同种桥型的各个施工阶段中。
3.开发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为避免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效果,建议取消笔试,开发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3.1侧重学习过程考核
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时对学生进行考评,特别是开展任务式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情况、课上讲解情况、课堂讨论情况以及学生的评价打分均列入考评范围,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以激励学生注重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3.2开展模型制作竞赛
模型制作竞赛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动手制作展示桥梁施工过程的动态模型,并进行演示和讲解,竞赛结果列入最终成绩。模型制作竞赛活动可以弥补图片、视频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的形象思维;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组织答辩
课程结束后教师可组织课程内容答辩。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应就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提问,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限时回答,并做好相关答辩记录,答辩结果列入最终成绩。答辩可以全方位地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亦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答辩这种考核方式弥补了笔试的不足,可以展示学生个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考核的公平。
论文摘要: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出具有地域和专业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几年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依据职业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制订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是合理的、可行的。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岗位的需求的前提下制订,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就业。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制订了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l工程造价毕业生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1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调查
通过对2003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流向问卷调查,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岗位为建筑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水利工程造价员、市政、装饰、及园林造价员岗位。
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指标设计为25小项,每小项分4个等级,评价标准和分值分别为: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0分;满分为75分。25个小项规类分别归为以下6个大项: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评价、专业知i,nvak平教育培养评价、能力培养效果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内在素质评价和工作适应度评价。其中六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分别如下:1O.58±0.46、8.20 4-0.33、10.40±0.41、5.70±0.28、3.50±0.42、0.70±0.35,调查数据为90个。
1.3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通过对2003届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4.4%。
2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问卷调查后,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新调整和设计,紧紧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岗位的需求,以就业为核心制订了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与浙江省经济建设相适应,面向浙江省范围内的施工、建设、中介、造价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造价员岗位,培养具有工程造价员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建筑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水利工程造价是浙水专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岗位。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四大模块,多元拓展”方案进行,即,以造价员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水利工程造价员、市政园林工程造价员为人才专业岗位技能培养模块;向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两个方向进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的培养,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2-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教育培养评价度较好。对毕业生能力素质和工作适应度的评价较低。通过走访众多用人单位,具体分析了不同的岗位对知识、能力、技能等水平的需求,制订了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体的人才培养的标准:
2.3.1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知识;b.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Ic.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d.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及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e.了解水利、建筑、装饰、安装材料及制品的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备保管、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水利、建筑、市政园林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掌握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照明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一般构造及施工工艺;掌握水工建筑物的一般构造及施工工艺;掌握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照明工程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施工工艺;£掌握建筑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水利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熟悉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流程;熟悉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建设工程法规制度;昏掌握建筑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了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内容和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2l3.2岗位基本技能要求:a.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b.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拟定Ic.熟悉计算机应用,掌握ofice办公软件,能用计算机完成各类文字处理、表格设计和数据处理等工作;熟悉相关工程造价软件的操作;d.能结合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水利工程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从事工程造价计价和控制工作。e.具有良好沟通与协作能力。
2.3_3岗位综合技能或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具备编制工程技术标书的能力.b.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和初步分析,能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依法办事案例分析.c.具备工程造价商务标书编制的能力;d.具备土建、安装、水利造价员的基本技术与技能。
2.3.4执业素质要求:注重自身修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b.具有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诚奉献社会的意识;d.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具有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e.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f-具有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3.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并要取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有: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监理员等。
根据上述具体标准,合理科学地规划了三年教学的学习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上紧紧围绕上述标准,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课程名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各种教材、指导书、任务书等等。
2.4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评价指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适当,最终以三项评价指标来检验其合理性: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2.5文中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l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O.05视作差异有显著性。
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后的比较分析
3.1调整前后就业率的变化
2006至2008年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8.8%,98%、98.6%,就业形势良好。
3.2调整前后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分析比照
2006至2008届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逐年向建筑造价员、安装造价员、水利造价员、市政造价员、装饰造价员、园林造价员递增,集中在建筑、安装、水利三个造价员岗位。
3_3调整前后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分析比照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浙水专工程造价毕业生的六项评价指标分值均有所上升,其中能力培养指标上升最快,由此引发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的评价也在逐年递增。
3.4调整前后专业对口率比照
2006至2008届学生专业对口率分别为74.4%、83.91%、86.05%。
4对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思考
4.1现状及问题
工程造价具体业务的操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建立在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如何制订符合本地区要求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必须摸清毕业生的流向和岗位需求情况,而这种数据信息的收集必须是及时的、新鲜的,对数据处理要体现严肃性和科学性,要使用必要的统计处理方法,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工作上尚缺以上的操作。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指标设定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虽然每个地区每个企业对人才满意度均有相同性,但也要考虑到地域和企业对人才期望值的个别需求,因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兼顾到地域、企业的个别性。
4.2经验和体会
浙水专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系列调查,同时走访用人单位,根据本省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行情,及时调整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及时调整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每个学生即将从事的岗位来确定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对于就业岗位已明确的学生结合其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其体工程确定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通过儿年的运行,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上升,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逐年提高。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探索;实践;CDIOCREO
0引言
长期以来,工程能力培养的缺失一直是国内高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当前互联网+和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依据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和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1]。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于新型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高校在工程类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以适应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要求。本文将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CREO课程相结合,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和项目实践,探索和创新针对CREO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思路,为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1.CDIO教育理念
CDIO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得到国内外教育界认可和推荐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CDIO教育理念主要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2]。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3],其中,“构思”包括顾客需求分析、技术、企业战略和规章制度设计、发展理念、技术程序和商业计划制订等;“设计”主要包括工程计划、图纸设计以及实施方案设计等;“实施”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包括制造、解码、测试以及设计方案的确认;“运行”则主要是通过投入实施的产品对前期程序进行评估的过程,包括对系统的修订、改进和淘汰等。作为当前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CDIO理念在学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CDIO的设计灵感源自于工程产品的生命周期,它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环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高水平工程类人才[4]。多所高校的试点实践表明,CDIO模式在新型工程类人才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对于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课改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设计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CREO是由美国PTC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三维CAD设计软件包,它集成了产品造型设计、工程分析、加工制造、模具设计、有限元分析及运动仿真等众多功能,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及模具设计等行业[5]。目前,CREO作为一门重要的三维CAD软件技能操作专业课程,已在国内工科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本、专科教学中普遍开设。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和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三维CAD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亟待更新。
3.课程改革方案
3.1思路与目标
以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为依托,将CDIO理念以项目化驱动方式引入CREO课程教学。通过一至两学年的试点教学,不断探索、研究和验证CDIO理念与CREO课程的最佳结合模式,同时分析和解决在实际一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最终形成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CREO课程教学思路与实现流程。通过CREO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探索针对三维CAD软件类课程的CDIO教学新模式,实现CREO课程从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的一体式项目化教学。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构建适合机制专业、工设专业CREO教学的CDIO框架结构和实施流程,激发学生学习CREO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有效提升CREO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质量,为当前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和相关专业CAD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3.2主要研究内容
结合机制专业、工设专业的CREO课程教学,试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流程和教学效果,构建基于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CREO课程新型教学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理、CDIO理念与CREO课程的结合模式与实现流程、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CREO课程项目化教学及过程优化、基于CDIO理念的机制专业和工设专业CREO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
3.3实施方案
针对以往CREO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通过企业、高校调研及相关专业试点教学,逐步探索CREO课程从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的项目化教学流程,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改进CREO课程的CDIO运行模式,直至建立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最佳实施方案。首先通过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整体框架结构及内涵,初步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CREO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然后在机制专业、工设专业的CREO课程教学中进行试点,以机械产品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为切入点,验证和评估CDIO模式在CREO教学中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CDIO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对原有CDIO教育模式的框架结构、逻辑关系和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再次对机制专业、工设专业进行试点教学,逐步改进、完善针对CREO课程的CDIO教学模式;最后评估CDIO模式教学效果,整理、总结CREO课程的CDIO教学模式实现方法和基本流程,并将研究成果在本校相关专业CAD软件类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
4.探索与实践
以近年来市场上兴起的开源3D打印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CREO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案。由机制专业学生组成设计团队(3~5人),在CREO环境下对3D打印机进行系统设计与样机开发。通过前期的企业考察、市场调研和设计构思,确定针对开源3D打印机的系统设计方案,并在CREO平台上进行三维CAD建模和装配设计。从最初项目构思到样机开发完成历时近1个半月,设计过程由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不仅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学等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意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项目实施阶段,根据3D打印机工程图纸和数字样机结构,直接购置所需的标准件和相关耗材;对于非标件和一般零部件,可借助3D打印进行快速成型制造。在此过程中,要求项目组成员分工协作、积极动手和实践。通过3周时间的探索与努力,不断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问题,最终实现了设计方案向产品的转化。项目运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3D打印机进行系统性能测试。首先利用实物打印来评估机械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及热熔装置的运行状态,然后以此反馈信息为依据对前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这一过程主要涉及CREO环境下的工程图、三维零部件模型、数字样机结构及装配关系等。通过设计、测试、反馈及改进的优化模式来精制3D打印机物理样机模型,直至达到预期性能要求。
5.结语
实践探索表明,由CDIO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符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通过将CDIO模式引入CREO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CREO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在教学效果方面较之以往也有很大提升,为工科类院校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63-168.
[2]胡志刚,任胜兵,吴斌.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4-45.
[3]韩智,张振虹,李兴娟.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工程,2010,11:56-59.
[4]郭长虹,赵炳利,李东兴.面向CDIO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11,05:56-60.
摘要:本文介绍了专业认证的概念和意义,并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探讨了我院对专业认证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专业认证目的和意义
专业认证是由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电子机械等)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计算机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一。
为顺应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国家和行业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和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同时为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尽快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教育部于2006年3月份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并由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业学会成员、工程教育专家及资深工程师按合理比例组成了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
试点工作旨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专业办学实际,反映行业需求,促进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实施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试点单位之一,于2007年11月进行了专业认证。下面就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过程和一些体会做简单介绍。
2计算机专业认证过程
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6个阶段:申请认证、学校自评、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查、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认证状态保持。具体认证内容及时间结点见表1。
对于被认证单位来说,认证前的准备、自评报告的撰写和专家现场考查是非常关键的三件事,下面分别做介绍。
2.1专业认证的准备
许多高校在近几年都进行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教学资料的保存、教学秩序的规范以及教学特色的提炼上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它们为专业认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科评估与专业认证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评估更多的是展示亮点,而专业认证更多的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有几点很有必要。
(1) 领导重视,成功关键
(2) 全院动员,统一思想
(3) 学习材料,明确目标
(4) 专家辅导,提高效率
(5) 组织队伍,撰写报告
(6) 学科推论,充实佐证
(7) 组织专家,校内评审
(8) 提交报告,补充完善
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本专业是如何保障目标的有效实施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说明以上三点,需要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尤其是毕业生的调查资料,需要有长期性和广泛性。
2.2自评报告的撰写
自评报告是根据专业认证标准来撰写。专业认证标准包含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见表2。
计算机专业可以选择按照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申请认证。按照任意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认证,即被认定为计算机本科专业教育达到相应合格等级。
自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 前言:包括学校概况、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本专业的介绍,包括历史及现状、专业目标、本专业在学校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特色等。
(2) 专业建设与水平:依据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七个主要指标逐一描述,提供全面、翔实的达到标准要求的证据。
(3) 整改与提高: 介绍上次认证以来专业的建设、改进与提高。首次认证无此项要求。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重点描述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5) 附件(以近四年为主):
① 教学文件:教学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时安排及主要内容(标题),任课教师的情况。
② 各年级正在执行的教学培养计划。
③ 本专业所在院系教师的名单、简历。
④ 由学校组织的有关德育、体育评估的结论及数据。
⑤ 毕业班外语成绩。
⑥ 图书、期刊、音像等教学资料统计数据。
⑦ 实验室主要设备清单。
⑧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和历届毕业生反馈的有关资料。
⑨ 教育部对学校整体办学、教学工作的评价或评估结论。
总之,在自评报告中,要始终围绕着“目标是否合理,方案是否有效,结果是否可测”这一主线进行,做到自评有理有据。
2.3现场考查的过程
现场考查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的手段措施以及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通常,考查专家由教育界及产业界人士组成,人数为3~7人,考查时间一般为3天。主要活动包括:专业自评与讨论,专家审查材料,专家考查教学环境,专家听课,专家分别与教师、学生、毕业生座谈,听取考查反馈意见等。在现场考查过程中,被考查的单位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汇报简略,重在讨论
(2) 要说清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3) 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所讲授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4) 学生要明确培养目标,专业对学生的要求
(5) 实验环境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6) 毕业生调查成为常态,能够证明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3专业认证的思考
(1) 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评水平评估不同,不能以直接以本科评估来应对专业认证
本科评估与专业认证的主要区别有:本科评估是针对整个学校,而专业认证是针对个别专业;在本科评估中,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而专业认证则采用社会第三方评价;本科评估关注学校的现状,而专业认证除了关注专业的现状之外,还关注其是否有不断改善的机制;本科评估以定量数据为评价依据,而专业认证则以专家判断为主;本科评估的目的是使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而专业认证是使学生获得注册工程师资格,因此,本科评估重点关注的是学校,更多的是展示亮点,突出特色;而专业认证更多的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培养学生为本的理念。
(2) 避免培养目标空泛化,要能够证明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人们在设置专业或规划专业发展时,对人才培养目标常常采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泛的描述,较少去认真思考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真正体现国际发展潮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特点等问题。而在专业认证中,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被认证的专业,必须能够说清楚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其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培养方案是在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置的,要证明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设置的,要能够处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所承担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在的作用和地位;学生应该对人才培养目标及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做到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总之,被认证的专业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4) 要重视毕业生调查工作,建立不断改进机制
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负责人或教师,更多的是关心学生教育教学问题,对毕业生的就业,尤其是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工作情况很少了解,即便了解也是一些个别的精英式人物。但是,如果一个专业对自己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很难说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真正得以实现,因此,要把毕业生的调查工作作为办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随时得到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并在适当时候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建立起不断改进的机制,使专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J]. 夏天阳主编. 各国高等教育评估[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69.
>>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机械基础实验改革的探索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机电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方案探讨 CDIO理念下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基于工程应用型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 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 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建筑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机械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4]江沛,王洪学.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5]刘则渊,陈立新.中美机械工程专业本科课程对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6]束仁龙.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特点与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7]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8]王岳川.太空文明时代与文化守正创新[J].东岳论丛,2010(10).
[9]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
[10]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
[11]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
[12]赵虎.基于校本的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策略探讨[J].社科纵横,2009(9).
[13]朱克忆.机械类高新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542-2006076630.htm,2013-01-01.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全程导师制 个性化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会计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报考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2010年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高职会计专业以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为定位,立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和行业急需的初中级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要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会计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会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正是基于具体过程的个性化能力训练和素质提升。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导师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高职会计专业推行全程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提升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专门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导师制的文章仅有两篇:裴清华(2012)描述了“1+1+1专业导师制”在该校会计专业学生中的改革方案;郭长平(2011)给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分析了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并提出了建议。而更多探讨高职教育导师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应用现状。杜钢清(2013)指出了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赵振洲(2013)提出了适合工科类尤其是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即“导师引领、技能打包、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张学林等(2013)指出了在民办高职院校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导师制”;张新科等(2013)构建了一种全新的“PFPT”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途径和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其他某专业中的应用。李小敬等(2013)分析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彭远芳等(2013)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专业团队导师制试点实际情况,阐述团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并介绍了实施效果;童玉芹(2013)结合轮机专业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导师制运作模式、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定性分析,尚缺乏系统可行的论证和实施方案,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导师制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导师培育制度,找到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导师制实施方法及评价体系,是全面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并向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全面推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从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基于已有的院系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平台,在部分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试点特色导师团队组建、学生遴选和贯穿三年全过程的个性化培养等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发展规划、知识技能积累与职业生涯起航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定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初步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全程导师培养制度、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的学生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培养平台,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全程导师培养机制。以下是会计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方案:
(一)构建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及其绩效评价体系。
1.确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会计教师担任导师,克服“教师”即“导师”的现象。
2.试点组建职责明确的导师团队。拟组建的导师团队为“3+1”结构,由3名校内导师(2名教师负责课程学习和项目指导,1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1名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帮助和实习机会)组成。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素质摸底,从中选取20到3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具体来说,导师将组建成两个特色团队(分别由1名企业导师、2名会计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每个团队各带领10到15名学生。其中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辅导、项目指导、职业竞赛指导等,其职责有: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计划;负责对学生选课、拓展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辅导员主要侧重于日常管理学生。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侧重过程考核,把导学双方的目标预期、导学环节、导学步骤、导学效果等分项量化,通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自评、导师组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量化,作为后续选导师的重要参考数据。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对完成效果好的导师按评价指标体系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信息对称的全程导师制交互式信息沟通平台。由会计专业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沟通平台,此平台将专门设有导师制交互论坛、qq群、资料库等多种功能,完成三个方面的信息交互:导师制和具体导师的介绍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阶段性成果汇报、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展示等。
(三)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特色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导师组特色,分别设立其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下面是以项目竞赛实训为主要抓手,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具体思路。
1.激发学生兴趣。会计新生入学时对会计专业缺少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盲目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嫌待遇差,频繁地换工作等。针对上述情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基础与会计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组建“3+1”导师团队,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会计学生解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导学”效果,同时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第2-4学期,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构建和会计专业技能初训。校内导师团队侧重给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课程,使得学生构建理论适度、实践可用的会计专业背景知识体系。
3.项目、实训或大赛训练。在第3-5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此阶段应是方案的重点。导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实训及拓展训练等,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各类手工及电子仿真模拟会计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线岗位实践的平台。
4.企业实践检验。在第5-6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就业完成时期。由企业导师负责会计学生实习,即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会计学生制定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会计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会计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
(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先在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始试点,以他们的实际成果感染周围的人,同时加强经验总结,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逐步将这项制度推广至绝大多数会计学生,最终目标是使所有会计学生都能受益。
四、实施保证
要实现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必须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和导师学生实施层面分别落实。
(一)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实施方案到考核办法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做好顶层设计;会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重点做好具体落实;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制度层层落实,有效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开展。
(二)在导师学生实施层面。会计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要有导师指导,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不同的阶段又有阶段性目标。为此,本文拟采用三种措施,以确保全程导师制的实现。
1.导师为主,全员配合。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原则上学院机关各行政部门、教学各系部的教师都可以依照导师标准应聘学生导师,全员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会计专业导师可在学生大一阶段不定期的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教学内容及业务专长,而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宣传这种导师制度,培养学生对导师科研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动员学生自主选择导师。
2.接力指导,无缝对接。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的最初导师不是专业教师,他对学生专业不能实施具体指导,当该学生需要接受会计专业和实践能力指导时,最初导师就将此时的指导接力棒传给专业教师去指导,由专业教师做学生在这一时段的导师,具体指导学生提升会计专业水平和能力。虽然导师换了,但是对学生的指导没有中断。
3.合力指导,全程互动。以导师团队的形式指导学生,导师团队中具有不同专长的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使多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有利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可以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部分会计学生中先实行一段时间的导师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S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专业导师制下高职院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裴清华.高职会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杜钢清.高职实施导师制的瓶颈分析及有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
5.张学林,陈凤琴,林树青.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三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会计信息化证的作用如下:
会计信息化证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联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结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组织人才认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APOIT标准全国会计实务信息化应用能力人才培养工作;参加APOIT标准全国会计实务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并考试合格的学员,可获得该证书,表明持有者已经通过相应的实训考核,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会计信息化证是会计从业人员实务技能的标准,会计信息化证与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认定实务技能和理论知识必备的两本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省内唯一一个为煤炭行业输送矿山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人才的专业。根据煤矿高效生产、安全生产的要求,按照建设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德育教育为根本,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深化“三大”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的必要前提。目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作为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学术的卓越性,而是要满足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领域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层次与学校定位、专业建设基础、现有师资和教学资源。全面了解国内、特别是国内知名的煤矿机械制造企业和相关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调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机械制造方向培养目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和总结提炼,研究制定机械工程专业的总体建设思路、实现的建设目标、采取的保障措施等。
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1.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握好各类课程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学时比例。为实现机械专业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力素质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培养类型上,根据学生特长和意愿,实施两种类型的培养:一是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选择优秀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采取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开展3年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加1年企业生产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每年选拔15名优秀学生开展“3+1”人才培养。“3+1”培养模式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及课程实验、通识教育实践内容;第二阶段是学生深入企业,实行“学校+企业”的双指导教师制,利用一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践内容包括学习企业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2.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邀请相关企业和部门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中,对常规学生的人才培养进行适当调整。对实施“3+1”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前期制定的“3+1”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企业,细化具体内容并进一步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以市场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突显实践能力培养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把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机械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素质教育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更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验方面,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增加综合训练项目的比例。注重实验室开放的质量和效果;在生产实习方面,扩建实习基地,完善措施,确保实习质量,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选择相关实践企业参与实习考核标准的制定,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部分班级做生产实习校企双评试点;在毕业设计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继续深化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改革。利用机械学科的设备优势,选取优秀学生做毕业论文、三维设计与仿真,其他学生加强专业基本训练,注重细节,杜绝假大空的毕业设计。为了解决学校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特点,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以弥补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
四、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人才,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作保障。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学历提高、企业挂职锻炼、名校盯课、聘请知名企业专家等途径,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对部分有发展潜能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部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并且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关于实验师资的培养,改变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注重理论教师培养的思想,加强实验师资的培养与建设。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研究中去,鼓励他们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创新,从而建立校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科研团队建设上,围绕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本专业团队学术研究方向,满足科研促教学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五、条件建设,加大实验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注重校内外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搭建较为完善的专业能力培养平台,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依托,制定分阶段、分目标的关于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搭建较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内职场模拟和校外顶岗锻炼为载体,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结合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制定了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期规划,分阶段确定建设目标;加强图书资料、多媒体课件、学术报刊、网络视频等资料的建设。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