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笔记整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e学习环境 高中历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63-02
e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是新时期教育的大势所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开始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e学习环境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有其深远的意义。
一、高中历史e学习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是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勾画重点,然后让同学们课下死记硬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让许多学生对高中历史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使互联网信息逐渐普及,e学习环境正是基于互联网为基础而产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e学习的相结合可以让同学们更多的接触到新的技术,互联网学习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有了初步的联系,学生接触到新的事物,必定会充满好奇心,而且e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都与网络相结合,学生更会接触互联网上很多富有趣味性的东西。比如:在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秦朝的时候,教师预先搜集好关于秦制度方面的历史纪录片,讲课期间播放给学生,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信息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还可以让传统枯燥的课堂讲课变得富有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鼓励同学们有时间就去群里交流学习。教师讲完秦朝的制度内容,课下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在群里讨论,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还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在群里上传相关视频资料,例如教师课上讲解了秦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课下紧接着可以往群里上传学生们都感兴趣的影视剧《大秦帝国》中关于商鞅变法的部分,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影视剧不知不觉的巩固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通过以上形式的e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本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之外,还要搞“题海战术”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教师要求学生买各种样式的练习题,强制给学生布置作业。这种情况下学生手中会出现很多原本不需要也没有什么意义的练习册,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还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成本的投入。而e学习模式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课堂上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预先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经典习题,在讲课的间隙向同学们提问,让同学抢答,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课下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精选出本节课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上传到班级的群空间上面,然后通知大家去完成相应的任务,下节课进行检查核对答案。此外,先前学生如果课下遇到难题,自己就像个无头苍蝇跟教师和同学交流不及时、不方便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一直无法有效的提高。但是e学习环境中,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在班级QQ群里提问自己的疑惑,请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随时的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答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通过与e教学模式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还能够让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e教学模式与高中历史课堂相结合,使知识的存储和运用更加便利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还要求学生对重点部分记录笔记,但是有的同学听写能力有限,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久而久之会跟别的同学脱节,追不上大部队。还有,教师课堂上让学生做笔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把原本应该是知识讲解的时间一部分时间用在了等待学生的笔记记录上。而且,长期繁多的笔记会使学生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杂乱无章,有时甚至为了找到一个知识点不得不去翻阅好几本笔记,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更严重的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会给学生知识的存储和运用造成困难。而e教学模式就完全不必为这类问题担心,教师告诉学生不用课堂上再因为写字慢,记录不好教师的笔记而烦恼,也不用再准备厚厚的笔记本进行大量笔记整理而复习的时候一时间找不到自己要寻找的某个小的知识点而烦恼。教师课下把上节课的所有相关知识点做成PPT形式,上传到班级的群空间上,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下载整理。这样不用再占用学生宝贵的上课时间进行笔记记录,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也不用为了寻找一个知识点而话费大量时间去翻阅好几本笔记,只需要在下载的东西上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轻轻地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出所需要的内容。总之,e教学模式的运用会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点的存储和运用更加的便利。
四、结语
e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以及网络的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e教学模式学习的兴起势在必行。另一方面,e学习的兴起必将影响传统的教育观,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技术有效组织开展e学习。相信e学习环境与高中历史课堂必定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兴东、骈昌贵.新时代下E教育模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
关键词:历史教学;线索整理;规律归纳;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421;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42-01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和历史事件太多,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浩瀚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既要遵循科学的记忆规律,记住一定的历史史实,又要有别于初中“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既要有教材知识,又要有渊博的课外知识;既要会研读教材,熟读材料,更要学会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整合信息进一步解答题目。因此,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线索的能力和方法尤为重要。
一、恰当分类,理清历史发展思路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了解奴隶社会的全过程,我们可以依时间为线索。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线索:形成期(夏)――发展期(商)――鼎盛期(西周)――瓦解期(春秋),其余为非基本线索。学习我国的隋唐史,首先,把握宏观阶段特征。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从民族关系来看,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从对外关系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从科技领域看,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然后,全面把握具体内容。(1)政治方面: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并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分为唐前期和唐后期。前期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盛唐从此而衰。(2)经济方面:隋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安史之乱影响,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3)民族关系方面:隋朝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的统治者实行更加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对外关系方面:唐朝时,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交通相对发达,政策开放,同亚、欧国家的交往频繁,不仅推动了唐朝社会、文化的繁荣,更增加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情感。
二、运用时间轴线,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时间轴线,是指一条用以揭示时间顺序的类似于数学上数轴的轴线。因为时间具有唯一性,它总是沿着单向前进,一去不复返,所以时间可以运用数轴来表示。教学上,引导学生运用时间轴线,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线索。例如,我们要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总线索,可在时间轴线上,抓住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1949年、1978年六个重要年代,并分析这六个重要年代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就可以知道我国的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半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同样,要理清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线索,可以在时间轴线上抓住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3500年、476年、1640年、1917年、20世纪90年代初,这六个重要年代及重大历史事件,就可以知道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
三、引导学生整理所学历史知识
整理历史是把学过的历史知识按一定的历史规律进行筛选、重组或再编码。整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进行条理思维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1)引导学生整理中做好课堂笔记。俗话说“三天不生”,整理笔记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突出每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巩固知识。然而,要提高课堂笔记的利用率,就有必要对学生课堂上所做的笔记进行指导。由于受时间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学生做笔记主要就是照抄教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而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笔记就很少了。另外,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去做,时间上也不允许。此外,学习过的内容,自己有新的认识再去整理,就越能揭示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笔记以加强记忆。(2)指导学生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大事年表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把重大历史事件排列起来的实用型记事表。它以年代为“经”,以重大历史大事为“纬”,突出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实质上是对重要历史事件按一定序列重组或再编码的过程。因而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把握历史知识,掌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方法只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之谈,广大一线教师都应注重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使之养成勤于动脑、惯于动手、善于总结、乐于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在他们的概念里,历史是副科,开卷考试,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平时的学习时间就是给语数外理化。
2、教材分析:
高一历史主要是学习历史必修1。属于中外古今政治发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学生和老师都相对生疏,更应该重点把握。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高一上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历史必修1教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强化“忘记历史就等于被判”的认识。
三、具体措施:
1、摸清学生情况,培养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讨论 良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9-01
课堂讨论是近几年在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前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它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自顾自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的老样子,而是通过在课堂上与同学互动、讨论的方式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在历史教学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大教学背景下,高中的历史教学背负了更重的要求,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等人文方面的修养。为了完成历史学科上的这一重任,课堂讨论必须要应用在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其知识与素质修养同时培养的作用。
一、改变死板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涉及的内容就很广泛,从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现代史,然后是各国的历史,方方面面,内容宏达,知识精深,也正是这一特点,在历史课本的编排过程中,文字的叙述也是大篇大篇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是紧张而急促的,老师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难免上课的时候过于死板,导致课堂气氛冷淡,学生兴趣缺缺。而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掌握历史知识。在讨论中,摒弃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欢快的讨论历史知识的氛围。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一种补充,更是为它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动力,完善的教学方法也减轻了老师的教课任务,让所有人都能够轻轻松松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受吸收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而应用实践学习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课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谈论交流,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历史本身就可以被当作故事的一种形式,不过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不可变更的故事,课堂讨论时有效的利用历史故事性的这一特点,就能让高中生在日常繁琐,困倦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内心对历史的热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提升历史素养,进而提高历史成绩,促进老师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历史方面的人才。
三、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生与老师如果存在芥蒂,很容易造成老师教学热情降低,教学质量减损,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而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则是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焦躁、不安、困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然后该科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偏科,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疾病,其后果非常严重。而在历史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讨论中软化矛盾,增加师生感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栋信任的桥梁。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信任,就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谐轻松的氛围下接受老师讲解的历史知识,吸收知识并灵活应用。在讨论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难以吸收的难点重点,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和咨询,就能得到解决,同时让师生的关系融洽和谐。
四、交换学习思维,拓展学习思路
历史对学生的思维强度要求很高。历史这门学科由于历史跨度很大,对知识网架的构建、调控、总结、掌握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的思维必须足够开阔,知识网架构建必须清晰,解题思路必须完整。而将课堂讨论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的历史知识和问题,彼此在讨论中交换了思路,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一个人的思想只能是一个思想,而两个人的思想加起来却大于两个思想,这是因为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思想融合创新,这样产生的思想就不止两个了,何况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交流讨论,其中学生激发产生的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线是多么的丰富鲜活。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多使用讨论的方法,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创新解题思路,多角度、多技巧、多方式、多创新的应对考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吸收是一方面问题,把它实践应用起来又是一个问题。而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正好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以分组比赛限时这种方式来解决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例如就秦朝封建君主制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每队派出一个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大家进行投票表决,选出最容易让大家理解和清楚掌握知识结构的小组成果,由老师办法一定的奖励给每个队伍的成员。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这种轻松地氛围中,学生会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利用课堂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这种方式总结的知识和历史内容印象比较深刻,后期的整理和记忆也会比较容易。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渠道。课堂讨论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历史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形成、心智发展和情感升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课堂讨论这一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历史知识,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新时代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志乾.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25)
[2]金玲燕.浅议历史课堂讨论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28)
[3]王小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3)
[4]李玉彬;任传伟.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教师.2009(S1)
[5]李志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3)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我,从而过渡到自我提高及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因或者说是内部动机上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可持续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评价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方法等几方面,学会如何对历史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指南针,许多学生最初对历史学习没有明
确的目标。学生往往是盲目读书,或者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所以一节课下来,当堂进行检查,学习效率往往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读书的目标,具体到今天准备读哪一节、读哪些内容或哪些知识、哪几条,让学生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记忆,并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检查,检查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除了制订有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外,还应有每一阶段、每一学期的学习
目标。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内容。
高中历史的内容很多,知识点非常零散,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很重要,而预习、听课、复习巩固是学习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听课和复习巩固,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
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第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忽视预习,认为只需课上听讲就行。实际上认真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习惯。预习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历史课本看一遍,而应对照每节的学习目标,了解主要的历史知识,查找有关历史资料,分析有关的内容,解剖历史知识结构,并将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知识做上记号。通过评价,了解通过预习自己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多少,并督促自己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第二步,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听课不是简单地听教师讲,而是应对照自己的预习情况,注意教师是如何分析本节知识或某个知识点的,学会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对历史知识的分析主要把握三部分:“为什么”(即原因或背景)、“是什么”(即具体的历史过程或概念)、“怎么样”(即历史事件的影响或后果)。注意预习中所不懂的问题教师是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剖的,以及在预习中自己所分析的知识结构是否准确等等。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并经常对自己的听课过程进行评价,评价自己的听课效率,评价自己是否能够从中发现问题,以及自己是否主动地参与,如主动思考、主动积极地与他人进行讨论、主动地提问、主动地记好笔记等。
关键词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96-02
1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依据
思维导图运用于历史课堂的理论依据 历史教学引入思维导图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依据格式塔理论,一般大众在审美观上形成一种统一的认知,即需要做到整体美和和谐美。简而言之,就是映入眼帘的物体形象必须首先是以一个较为完整、统一的事物形象出现,然后方可被分为若干部分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只有首先看到作为构图的统一整体,之后才能够发现构成图像本身的各个部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而认知心理学则这样认为追根溯源,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概念和概念内涵之间构成的各种联系,只能通过这些促成的内部的复杂联系来一步一步地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其中思维导图能够冲破知识分类的领域,以元认知的形式来应用到学习中,将传统的授受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索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实需要――应对历史教学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阅读技能,能够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来获取所需的历史信息资料;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分析和利用,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认知活动的练习,积极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利用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素质。因此,从最终落脚点来看,历史教学并不是以让学生熟记那些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是应该借助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积累自身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归纳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方向和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名合格的高中生。高中阶段是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时刻,因此,怎样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历史教师的重大任务。
符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大趋势 21世纪初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深层挖掘内在的原因,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是适应当今历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大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习中,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历史教学传统方式的必然选择。
历史复习课的特征 复习课作为一种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的课程类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课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很熟悉[1],在头脑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往往比较琐碎和散乱、不成系统,学生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这些已经习得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化为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更加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希望通过复习课在最近的时间段内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来弥补缺漏。
2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近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熟识事件中的人物及事情发生的背景、过程、意义及影响;②归纳总结旧民主主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以多种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③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思考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③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危机意识和强国的崇高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激励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制作思维导图的专业软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展开新课之前,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一些优美、简洁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并对作品作出评价,说出自己对作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激起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激励他们制作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2)收集、整理信息。在处理信息的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回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时期的重要知识点、时间定位,有顺序地进行梳理,让学生知晓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同时,教师给学生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站地址链接,让学生在课下能够通过网络资源进一步充实历史信息和知识。
3)分小组讨论,协力制作思维导图。最终各个小组依据已经整理完善的历史信息,有序组织讨论和交流,探索制作出思维导图。教师需要给出些许提示,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主题知识板块划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绘制,为别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小组内人员分工负责不同的部分,再进行分工任务的交换。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发散,补充遗漏的内容,使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为遇到技术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4)学生作品展示。教师提前申请360云盘,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将作品提交到云盘中教师指定的位置,其他学生和教师浏览各小组提交的作品。
5)总结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正。
3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应用思维导图,是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重大体现,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但是,思维导图要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思维导图。因为只有教师习惯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才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全篇记笔记的方式,选择历史知识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记下教学内容。
2)在引导学生个人单独完成思维导图绘制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较为熟练的知识着手进行练习,降低难度;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引导者。
3)思维导图的制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勤加练习、反复应用,逐渐熟悉如何制作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善于应用思维导图来授课,经常为学生提供与重点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思维导图示例,给学生一个标准参考,让学生有方向和目标。■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学生只要借助于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减轻学习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教和学的质量。”而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法就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学科主干知识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以点为基础,运用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单课的复习,改革传统笔记形式,提高高三学生历史复习效率
在历史课堂上,常见教师依照死板的教案一边机械地板书,一边枯燥地讲解或是点播幻灯片,而学生则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笔记。摘抄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记录学习的内容以及整理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传统笔记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埋没了关键词,二是不易记忆,三是浪费时间,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同时上课等学生摘抄,影响教学进度,课后学生整理又增加了学生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无效劳动——纯粹抄教师的课件和板书,更有学生因兴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记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师讲解与学生记录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而历史知识体系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或显现人的大脑思维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可以极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看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终“画”出重点词语明确、颜色丰富、图形多样的知识体系,这其实就是将历史知识个性化的记忆、再现和内化的过程。
二、由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高三一轮复习必须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
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会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采用以下的知识体系能很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
总前提:
又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节,知识点多、容量大:
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将单元总揽演化为以下的知识体系: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背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意味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措施(标志):罗斯福新
政——国家干预经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重大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运用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的“面”,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然而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混编,“模块+专题”式的结构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形成通史意识,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掌握比较薄弱。因此高三复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掌握了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也就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关于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进行复习指导。
但是应用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运用历史知识体系作为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运用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阶段特征,必须配合复述等策略,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师在做历史知识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的范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学习的乐趣。绝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辅助资料上现成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在课后笔记的整理中,提倡学生在熟悉书本基础之上,根据回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然后翻看书本或辅助资料,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整。同时不定期地利用历史知识体系,来复述相关知识点。这是一个思维不断锻炼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可以辅助高三的解题,对于复杂的综合材料题分析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先找到中心线索,然后分析解题的几个方面,最后映射到对应的章节。
第五,由于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广博丰厚的知识面,而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须集思广益。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的各种知识,不断积淀,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准确、全面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发展。
历史知识体系作为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种工具,是当前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善用历史知识体系对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知识体系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与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李佩任.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4(1).
关键词:高中历史 会考复习 有效性
近年来,高中历史会考试题呈现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这对学生的考前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复习的效果,显得格外重要。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我们高一历史老师根据会考标准要求,充分发挥每个教师之所长,精心策划,和谐备考,自编了一套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教学方案,用心设计适合我校实际的会考复习课件,为提高会考复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两耳要闻窗外事,一心慎读圣贤书——细酌文本,让学生“读”得有味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因此,在高一历史会考的复习中,我认为教师采取的复习方式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采取符合学生“口味”的阅读式复习,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老师。
一般的复习课,对老师来说容易陷入“炒冷饭”的枯燥,对学生来说会导致厌倦感,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教学便成了低效。为此我们老师应该在会考复习课上引导学生把自己零散的知识连成片,再结成网。如本人在课堂复习中,对复习方式做了这样的调整: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阅读本节课的课前提示和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后,用复习课件中的“知识结构树”加以整体回顾,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做到一精再精,改原先的先讲后练方式为边讲边练的方式,减轻学生疲劳和单调感;除了根据考纲还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设计习题,题目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几节课下来,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所以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基础上细酌文本比单纯灌输基础知识更为有效。
没有坚固的地基,肯定筑不起高楼;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是空谈。高中历史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应该落实到文本中的课前提示上,并且会考主观题的答案要点也往往都集中在每一节的课前提示,我认为熟读课前提示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甚至构建历史基本线索具有很好的效果。只有这样,阅读教材文本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有些学生认为阅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不然,关键是要找对阅读文本的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清晰的领会文本的内涵,形成历史知识脉络进而提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因此,我觉得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文本,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内涵。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得有趣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一学生由于偏科严重,对历史会考重视不够,班主任在学习引导上的不当等原因,学习兴趣不浓。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的历史会考复习课尽可能多的通过创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复习课前的备课时要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结合复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为本位,灌输新课程创新教育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真切而有感染力。因此,在复习课中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和课堂气氛。如我在设计《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复习方案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在2008奥运会期间中央台准备拍一纪录片《中国帝制(秦——清)的演变》,介绍我国悠久的政治文明。如果你是导演,你觉得哪些政治制度应该会出现在这个记录片里面?要求:按时间先后次序;内容要详实。又如设计《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的复习方案时,我设计了以下情境:某历史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要举办一次近代以来(到20世纪中期以前),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维护奋起抗争的史实展览,以此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会出现在这次的展览?如此设计,能够变学生有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在身心愉悦的参与过程中了解了本专题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构建起知识脉络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妙拨方法,让学生“记”得有劲
“以愉快的心情学得的,会永远记着”,这是马什对记忆的一种理解。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把它牢牢记住,就是博闻强记。没有记忆力,整个智力构架就要坍塌,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活动都要仰仗头脑里的记忆功能。正因为人类具有这种独特的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才可能逐步建立起现代文明社会。
高中会考历史的记忆主要是记知识要点,而知识要点则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会考标准》确定的考点来开展复习,抓住课本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识记。为了调动平时学生的记忆兴趣和记忆的效果,我们在课堂复习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如排比记忆法、单字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例如排比记忆法:在讲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归纳为“一牛一弹二钢,二兰三油四个人”。一牛:成功合成牛胰岛素;一弹:成功地试验第一颗原子弹;二钢:武汉、包头钢铁基地。二兰:兰新、包兰铁路;三油: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四个人:艰苦创业的大庆工人王进喜、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青年女工向秀丽。还有在复习必修二中国古代农具的使用可用顺口溜记忆法总结为:商农始用夏朝铜,春秋战国铁牛用,曹魏马钧翻车好,曲辕筒车助唐农。又比如在复习《》和《》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沙重苏杭2亿两,割让辽台开工厂,免收内税任意闯;4.5亿是赔款,东交民巷为使馆,驻兵北京山海关,保证人民不造反。例如在复习《》的主要内容时可用单字记忆法归纳为“割赔开议”。还有就是归类记忆法:例中国近代史可归类:一次失败的变法();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次革命(、、);四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第二次、、中日、)。这样的记法能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在快乐中记忆、在记忆中快乐。当然每个厨师烧菜都有自己的诀窍,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亦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如何把历史课堂教学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让学生“爱吃”。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记忆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点中的“弱项”和“盲区”,我觉得不失为提高记忆基础知识的一种捷径。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挑试题,让学生“练”得有效
亚里士多德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在会考实战中学生要想捕到鱼,就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捕鱼技巧,让学生通过试题的训练,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教师不能盲目地搞题海战术,而是应该整合练习资源,精做巧练,提高“练”的效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会考复习所使用的试题要进行有效取舍。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的全面掌握,从而达到练习的有效。我们结合温州市会考复习会议精神,征订了一份大家普遍反映良好的练习,同时也精选了部分练习,在保证试题精干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重点选择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那些易错而又重要的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加以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要归纳、整理,建立“错题集”,将每一次试题训练中曾经做错的问题集中起来,把错题还原到教材或笔记的内容当中以加深印象,同时试题训练一个阶段后要求学生对错题集进行总结、反思、分享,以达到“错有所改、错有所思、错有所得”,鼓励学生针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经常翻翻看看,对错题认真反思,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还有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错题反思及时作出反馈,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练习的效率就会更高。
当然仅仅有好的练习设计还不够,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学法指导。因为时常出现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教师要教会学生首先审题,分清题目结构,即明确提示项、中心项、限定项、求答项是什么,回答问题;其次,组织答案要角度多元、层次清楚、用词规范、避免错别字;最后,做好练习后复查。所以分析试题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得到科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科学地“练”和科学地“讲”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的会考复习教学方式应该是针对学生特点而采用的方式,是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即一切的出发点还是在学生。因此,教师要精心备教材,更要精心备学生。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变化的学习状况,灵活改变会考复习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和单调感,让课堂氛围和谐一些,使学生学得轻松一点;让教学方法巧妙一些,使学习行为主动一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持久地保持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课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复习的效果,让学生愉快又高效地应对会考。
参考文献:
[1]《例说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起》蔡江彭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年8期
[2]《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若干问题》 毕晓黎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2期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流程 整体重构与设计 “亲近—探究—感悟”
一
课堂是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舞台,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主要阵地,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充满激情地呼吁:“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奉行“填鸭式”的历史教育,高中历史课堂变成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功利性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学习历史知识,整个课堂非常压抑、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也不再强调教师的讲解,而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人文精神。历史教学观的巨大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多样化,在教学构思上更多地力求构思的精细化,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注重课堂的互动性和生成性。而这些新理念的实践需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得到检验。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原有的历史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整体重构与设计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良策,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谓历史教学流程,从本质上说与教学过程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但从词语本身的含义来讲,《现代汉语词典》将“过程”释义为事情进行或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流程”释义为水流的路程。显然,流程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较之于过程更具动态感和生成性。从新的教学理念来讲,教学流程比教学过程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发展的、动态的、生成的,所以,教学活动的展开不是过程,而是流程。将“教学过程”改为“教学流程”体现出对新教学理念的准确把握。
高中历史教学流程的整体重构与设计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历史教学流程的整体重构与设计紧扣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以历史教材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的学习方式,以期对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整体重构与设计过程既要进行观念的更新、理论的批判,又要在教学改革中探讨新的实践形态。
二
我校历史教研组“十一五”期间实施的课堂教学流程是“了解—理解—见解”历史“三步曲”。“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义一定要“精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诸如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等,要准确无误地掌握。梳理历史线索,有助于形成知识结构;概括阶段特征,便于立体地把握历史知识。“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二步,即要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义一定要“深刻”,这就要求课堂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三步,即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真知,运用正确的史观对人物、事件进行历史的、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义是“新颖”,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
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整体重构与设计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并为之不断实践、探究的话题。“了解—理解—见解”历史这一教学流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其最大问题在于它的普适性,与历史学科的切合度不够紧密。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鉴于此,我校历史教研组立足于校情学情,并结合学科特点,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整体重构与优化,那就是“亲近—探究—感悟”历史。
(一)“亲近”历史。历史具有过去性,时间一旦过去,历史不再重演。这一环节依据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点,通过多元化的文本阅读,全面地接触历史学习的内容,梳理历史线索,还原历史真实。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料、图表、漫画等作为支撑,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为学生营造历史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很明显,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也正是由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
(二)“探究”历史。“学贵有疑,疑则有进”。教学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设计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有思维的层次性和梯度。然后让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疑问,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历史探究活动是一种建构性的、追求协商的、尊重个性的体验课程观。探究活动的“验”质,深深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合作及师生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过程使个体获得关于人、自然、社会和自我统一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既往“经验”的超越。在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为课程划定的五个层次中,体验层次的课程被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被认为是最不易实现的课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感悟”历史。“感悟”是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历史教育不仅让人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眼界的开阔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从前人的价值理性中汲取今天所需要的养分,这是历史的人文教育所特有和不可替代的。这一环节能更多地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获得历史的启迪,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这一环节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培养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环节,我们一般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现实确定一个情感视觉发散点或设置一个感悟主题,一般是一事一议,一课一议或学史一得等,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从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感悟人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