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概念教学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深化英语课程改革。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有些教育专家指出: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了依托和活力。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外语是教会的,过分强调教师的“讲”,造成“满堂灌”,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素质教育则认为:外语是学会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学不仅是教语言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开发其潜能。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学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未来是多样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是要尊重他们学习的差异,因材施教。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张课桌,教师唱独角戏。在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特别是面对新课改,我们这些站在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努力寻找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正如语言学家亚力山大所言:“A teacher is just a facilitator. Teachers cannot teach anybody anything. The student is not an empty glass that will be filled with liquid , with knowledge and with wisdom .The teacher can only facilitate, make it possible to motivate students .”
3、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
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已走出“语言翻译法”转入“任务型”、“交际化”的教学时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课堂效益的提高来设计教学行为。把英语真正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来用;把语言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英语学会、学活。
二.创设语言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证明:环境造就人。“语言环境”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学生缺乏真实的英语环境,教师应创设“仿真”的语言实践环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一是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坚持用英语授课。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等教学设备,创设情景化的语言环境。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如唱英文歌、英语朗诵、口语竞赛、英语作文竞赛等。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或难度,需要学生意志克服困难,寻求解决 问题的途径、方法;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所以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个兴奋点。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善于设计问题;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深刻领会谚语:“He who questions nothing learns nothing.”(无所问者,无所获)。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各有不同的途径。在中职数学概念教学中,笔者从以下方面对中职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深层探微。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引入数学新概念就是要揭示概念发生的实际背景和基础,了解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初步揭示它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概念等。笔者从以下几种引入概念的策略,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以“观察”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在日常中职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和专业工作中的实际事例,观察相关的实物图标模型等直观感性实际素材,在此基础上舍去非本质属性突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引入数学概念。在中职数学中,如立体几何异面直线的概念教学中,通过立交桥,墙角线和地板的交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抽取本质特征,得到异面直线的概念;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网络图的概念教学中,通过企业生产环节安排,事务处理的结构图等,直观形象来引入网络图的概念。
2.以“体验”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学生已有的知识,也是引入新概念的直观背景材料,尽管这些知识本身也是抽象的,但学生已经熟悉同化,因而也是相对直观和具体的,通过学生自我的“体验”来获得新概念。如在引入函数性质中奇函数和偶函数概念时,从画函数y=x2,y=x-2,y=x,y=x3,y=x-1的图像入手,找出两类函数图像的共性:关于轴对称与关于原点对称。同时总结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及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分别为:(a,b)与(-a,b)及(a,b)与(-a,-b),从而得出:f(-a)=f(a)及f(-a)=-f(a),由此,引出奇函数与偶函数的概念。这样的引入方式,抓住了奇(偶)函数的实质,确保学生不会产生概念上的偏差。
3.以“需要”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以“需要”为基础入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讲正角、负角的概念时,从复习角的定义切入,然后结合生活工作实际:用扳手旋转螺母时,拧紧时,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拧松时,旋转的方向是逆时针;为两种旋转方向与旋转的结果,形成的角如何表示,这说明角的概念的推广具有必要性,进而引进正负角的概念。
4.以“模拟”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以“模拟”的方式,导入新概念,使原来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而且便于理解,其性质也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学中,通过实际生活的案例,进行计算机模拟点到直线不同距离的比较,获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解决办法。
总之,概念的引入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体验与比较,抽象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适时引入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概念的理解
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教学中还需在定义的基础上准确深刻地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为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突出“本质属性”表达
在概念的教学中,正确表达概念的本质属性,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概念教学的核心环节。如讲解倾斜角的定义:“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和x轴正向形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从讲明倾斜角是直线与x轴的夹角开始,要求学生掌握关键词的修饰限制成份:“直线向上的方向”,“x轴的正方向”,“最小正角”的深刻含义,通过数形结合,符号引入等方法,突出倾斜角的本质属性: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
2.疏理“逻辑关系”结构
数学概念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数学概念处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中,要在数学知识体系中不断加深认识,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学习概念,来正确认识有关数学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只有通过概念间的对比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才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在“充分必要条件”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与表达结构。
三、数学概念的运用
数学的运算、推理和证明,都以有关概念为依据,由此可见,数学概念运用的教学是十分重要。为此,可引导学生在运算、推理和证明中运用概念,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运用概念。
1.在运用中巩固所学概念
为使学生能巩固所学概念,一般在给出概念定义后,要及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课堂训练,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在运用中形成概念体系
在讲完一节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复习。如学生掌握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结构后,通过同化方式很容易掌握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判断,并能找到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刺激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优化。
3.在运用中强化概念解题意识
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不断强化学生运用概念解题的意识。特别是在运算、推理、选择、证明中,要注意自觉地让概念发生作用,比如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比)数列,用的方法都是“定义法”,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好“四基”: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基本方法、基本应用,才是扎扎实实打基础。
关键词: 高数概念教学 概念本质 整体性教学 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与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而高数概念教学作为高数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脱离了事物的具体属性,具有相对独立性,抽象与具体双重性,逻辑联系性。我认为在高数概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中应注重对概念进行概括提炼
高数概念的内涵就是指那个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适合那个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在高数教学中,教师应能注重提取出概念的内涵,并能引导学生抓住抽象的词语、符号和术语中的本质,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例如,在极限概念的教学中,由于极限概念包含了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而且函数极限中还包含自变量x各种变化情况,因此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在极限概念使用中出现种种不足甚至错误,如学生可能会产生下列错觉:数列必单调地趋于极限,数列只能从一侧趋于极限,数列的项不能等于极限,等等。产生这种学习困难的最大原因就是学生并未真正弄清楚极限语言中所蕴含的概念本质。所以在极限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提炼出极限概念的本质,可以提炼成一句话:极限就是自变量变化过程中,分析函数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中,应对概念分析出本质后,再给出多种形式的具体例子,排除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受到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使学生一开始就感知到数列可以不同的方式趋于极限,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极限本质的认识上。
二、在概念教学中应加强整体性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生获得的知识知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在高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其整体结构的性质,可以说,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体系化的、网络状的发展,别的数学概念通过改变内涵和外延获得发展,发展的新概念与原有概念形成概念体系,个别概念既反映自身来自于其他概念的关系,又反映来自系统的整体性质。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整体观念,把个别概念置于概念体系之中。把新概念置于旧概念之中,通过比较个别与整体、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揭示个别与整体、新概念与旧概念间的联系,确定好个别概念在概念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使学生在对知识不断更新、改造、组织、整理的过程中,形成有序完整的概念整体结构,这能帮助学生弄清楚所学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导数概念的教学为例,导数的概念作为微积分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做到对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将会影响对后续导数的学习。虽然导数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强概念整体性教学,将导数与之前学习过的极限联系起来讲解,特别是讲解清楚导数概念与极限之间的联系。导数就是一类特殊的极限,和之前学习的无穷小、无穷大这类特殊的极限类似;又如不定积分与定积分,两个概念的本质有着很大区别,但又有微积分基本定理将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相当一部分定积分可以通过不定积分(原函数)来求。这种整体性教学的最大好处是更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新概念,更能加强学生对前后所学知识的整体理解,达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在概念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数学教学概念的教学活动成功进行的保证。为此,在高数概念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概念建立的必然性及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完成数学概念的教学。比如,在某些高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概念的特点设置疑问,提出问题,然后从疑问入手,层层剥离,得出结论,从中培养学生探索求异的精神。以多元函数微分学的概念教学为例,多元函数微分学也是高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大量的概念,对概念的讲述,不仅是拓展大学生思维的良好素材,而且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很好实例。在教学中可与一元函数的相应概念作类比,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与一元函数的极限定义比较,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讲授偏导数概念时,也可对比提出:对于一元函数,可导则比连续,对于多元函数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合偏导数是否都相等呢?具备怎样的条件才相等呢?等等。这个过程不但能够让教师很好地完成数学概念的教学,更能够达到充分启发学生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与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能否把高数概念讲好,直接影响高数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高数概念讲解时注重概念本质的讲解,讲清楚概念间的区别联系,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数概念的教学工作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传孝.高等数学的问题、方法与结构[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数学素养;概念教学;原因;策略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新课标)”,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更新。因而数学知识的发展总是在实践中感到原有概念或结论的不足时,对事物的本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解决现有的困惑,提出更本质的新概念和新结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概念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合理的抽象,数学结论是依据基本概念的基本原理,数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相关概念选取得来的。因此,概念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是建立新概念、结论和方法的必由之路。如果否定原有的这些结论,学生就不可能真确领会新概念和结论,就不能把知识有机地联系成为结构。例如,绝对值不等式|x|>m(m>0)和|x|0)的解分别是x>m或x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对数学知识分析?圮综合过程。例如,在讨论绝对值x+1的意义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引入完全平方式和二次根式后,他可以表示成■,通过分类讨论又可得到函数的解析式x+1=x+1(x≥1)-x-1(x
这样就把绝对值、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函数及图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互相转换,发展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提示知识本质的联系,强化知识的体系。而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合理的程度,是人智力的反映,由此可见,加强概念的教学是把学生智能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课堂中的概念教学过程实际上根据需要对人类获得基本知识过程所作的浓缩加工,它集中、突出地显示了人类获得基本知识的基本规律。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揭示概念的本质呢?一个概念的形成是有其原型模式和历史背景的。教师在概念教学时,首先要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将浓缩了的知识点充分稀释。具体来说,对一个概念的教学,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一、背景性教学
新概念的发生:一是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需要;二是原有概念的缺陷。例如,由于在实数集中方程x2+a=0(a>0)无解,于是需要扩大数集;负数的引入,就是计算诸如2-8=?问题的需要,和为了表述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发现性教学
从观察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中,抓住主要特征,抽出其本质,后经归纳、类比、联系和推理等探索、猜想可能有的结果,最后利用现有知识深入分析,进行逻辑推理,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规律概念。如弧度制的引进,角度制单位只有度、分、秒,如一个角是27°18′23″还多那么一点,但不到1″就难以表达了,更主要的是这种角度制度得到的角度不是连续变化的量,而按角的新概念,终边绕始边旋转而成的角的大小是连续变化的,这就和表示方法之间产生了根本的矛盾,如何解决它呢?就引进一种新的度量角的办法,这也为进一步阐明“角的集合与实数R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做了准备,也正在由于这一点,才为任意三角函数的概念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性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是概念的引申、联系、变化。如变化:通过变式加深认识。例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是否是函数关系?任意给出一个周长的值为12,因为它的长、宽是不确定的(可能是2、4,也可能是3、3等等),所以对应的面积的值也不是唯一确定的,因此,长方形的面积不是周长的函数,这样一个变例,便从反面强调了函数概念中“唯一确定”这一要素。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育的生命力。加强概念教学,还在于它适宜成为组织探索知识的途径。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好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所以概念形成过程是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的主要过程。总之,数学“源头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费赖登塔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能切身体验、感受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要概念的形成,主要结论的推导和主要方法的思考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联系,形成知识链,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8.
关键词:新学概念、认知结构中
在化学概念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采用多种方法,提供各种直观的、具体的范例,为新学的概念找到固定点;帮助学生将新学概念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之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完善的认知体系。
一、提供适当的范例,促进上位概念的形成
高中化学在教材中存在许多概括性强,范围广的上位概念。上位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这类概念能否正确形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对这类概念的形成,需对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例子进行反复感知、分析和比较,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对这一概念的掌握的过程。这种概念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促进新概念形成的相应的下位概念;其外部条件是教师或者教材所呈现的正、反例或反馈信息能促进下位概念向上位概念转化。上位概念学习形式的思维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现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过程。物质的分散系、烷烃、酯、醇等概念的获得就是典型的上位概念形成方式。
在对上述概念的教学时,可提供适当的范例,丰富学生的表象。提供范例的方式可有多种,如实物、模型、实验、课件等。如在形成胶体的概念时,为了促进学生意义学习,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1.提出问题“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那么,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吗?”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的寻找证据。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用激光笔照射NaCl 溶液、FeCl3 溶液、CuS04 溶液、Fe(0H),胶体、豆浆、墨水等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仔细观察,记录现象,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引出概念;并且促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光通过溶液、胶体和浊液时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3.利用课件(Flash 动画演示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理并配上解说词) 展示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提供的材料,在层次上是逐渐深入的,具有逻辑结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内容是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觉得抽象的概念学习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从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使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还能消除头脑中原本存在的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形成清晰的、稳定的、概括的新概念。
另外,在教学时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要一步到位,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的编排也是多次出现,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开始讲授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时,不要急于讲清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只说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即可。
二、找准恰当的上位概念,促进下位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学生在新概念学习中,以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将新概念进行加工,使新知识与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相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高中化学中的大部分概念的学习,都属于下位概念的同化。如,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分散系和溶液、胶体、浊液,物理量和长度、质量、物质的量,单位和米、千克、摩尔等,前者均为后者的上位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所需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上位概念,外部条件是教学内容的呈现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上位概念,思维过程主要是区分新概念和同化它的原有概念之间的异同。在概念同化中,概念的本质属性已在上位概念中揭示出来了,无须再进行发现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活动,学生的主要思维是辨别与原有概念的异同。区分了新旧概念的异同,新的概念也就被学生获得。一般地说,下位概念的获得比起上位概念的获得要容易些。
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尽量找到将要学习的概念的上位概念,使新概念变成下位概念。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物质的量”及“摩尔”对高一学生而言,是以前从未听到过的抽象概念,理解和掌握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若列出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这样,“物质的量”就变成了“物理量”的下位概念,也成了其他物理量如温度、长度等的相关概念。“物质的量”也就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了支撑点,从而消除了陌生感,学生理解和掌握该概念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在已有的概念之间建立本质联系。概念关系图、概念系统图等,这些可以简洁、突出、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加速概念的同化。
三、消除混淆,促进组合关系概念的整合协调
一、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讲述新概念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但是概念属于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是其主要的途径.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教室 楼梯、江湖堤坝的横截面等等,先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画出梯形的各种图形.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他们对自己感到有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材料识记能力较强,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问:“同学们知道称物体重量的秤杆吗?一根秤杆有哪些主要特征呢?”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实物秤杆给学生观察,总结秤杆具有三个要素:一是度量的起点;二是度量的单位;三是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一条直线具备了3个条件后从而自然地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样学生容易理解,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利用学生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概念
教学中许多新的数学概念,都可以从学生原有的概念中导出.例如在一般课堂学习中,教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常常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学习的.教师先确认,学生有意义学习这个新概念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直接把定义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在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时,也必须积极展开认知活动.首先,必须把“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四边形”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明确新概念是对原有的四边形概念的限制.其次,在学习新概念“平行四边形”时,必须将新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如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加以区别,精确分化.最后,还需要把一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关的概念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组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体系,达到结构化和系统化,既透彻理解了这个科学知识群,又便于记忆和运用.
三、通过应用加深对概念理解
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例如:相反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只有”两个字是关键词,而缺少这关键字“只有”,概念就完全错了.因此,在教学中,务必多次强调,并与学生一道分析这两个字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如,“方程(组)的解”这个概念,应让学生通过判断一个数(或一对数)是否是该方程(组)的解的练习,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解方程组ax + by = -2,cx-7y=8时,甲正确解得x=3,y=-2,乙因把c写错解得x=-2,y=2,求a,b的值.
【关键词】概念图 高中生物教学 应用 注意事项
一、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 map)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的诺瓦克(JosephD.Novak)教授根据Ausubel的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概念图的结构主要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要素组成。节点是指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可以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连线用来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是单向的联系,也可以是双向的联系或者无方向的;位于上层的概念可以分出多个知识分支,形成纵向联系,而不同知识领域或者分支之间概念的连线就是横向联系。连接词是指放在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因此,概念图能够形象地表达出某一命题网络中一系列的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概念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某一领域的知识还可以考虑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因此,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二、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过程
1、确立概念图包括的范围。例如,以高中生物必修3《免疫调节》一节为主题,首先要找出与该主题相关联的概念,明确这个知识范围内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和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
(1)、概念: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体等。
(2)、概念的意义关系: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的方式、免疫系统的组成等。
2、排列概念的层级顺序。选出核心概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确立概念图的结构。
(1)、核心概念:免疫。
(2)、一般概念(第一层级):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3)、具体概念(第二层级):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3、建立概念图雏形。把概念按层级顺序依次排列,将相关的概念用连线连结,并在线上标明二者的意义关系,使同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通过核心概念而连接起来。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疑难辅导,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雏形,如下图所示。
4、修改与完善。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许多新概念又会延伸出来,加深和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概念图雏形建立以后,要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使知识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三、利用概念图进行高中生物教学
1、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效果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绘制并讲解生物概念图,把基础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并以层级拓展的立体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加直观清晰的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细胞的增殖》教学中,教师可先将细胞增殖的三种方式用概念图列举出来,再分别深入讲解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和联系,并最终使学生掌握细胞增殖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
2、概念图在复习教学中的效果
在复习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运用概念图来探究某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的连续性,并最终通过教师的引导、修改、鼓励,构建出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新旧概念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例如在复习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与分类等部分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构建出类似下图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概念图教学注意事项
生物概念图应用到教学中,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概念图中每个概念要用方框或圆圈圈起来,连线可以交错,但应注意要根据相互联系标明箭头,连接词要简练、准确。要理清概念渐进的层次性,准确放置概念,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层次,充分认识概念知识体系。
2、讲解绘制方法与技巧,带领学生模拟练习,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构建概念图,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3、在概念图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习的先后顺序,概念的前后联系,由基础概念引申拓展新概念,逐步搭建知识体系。在每一章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要利用概念图将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以帮助学生理解整合概念。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概念图在帮助学生学习概念、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形成知识体系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相对与普通的文字说明更加清晰具体,能够有效地提高概念的认知性,并相互联系、举一反三,达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的教学目的。尤其是在新课改即将全面落实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看到,概念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工具,一旦把它合理的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发挥其优势,必将会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探究学习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雷耀华.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优势.新课程研究,2010(7).
[2] 罗晓敏.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
生物学概念是中学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本质阐述。并且概念对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学的知识联系、深入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具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被形式化了,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信息提取困难、思维定势、知识再现失灵等常见解题障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生物概念教学?本人认为生物教师应借助于新课程改革这一有利时机,转变思维,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以下就生物概念教学方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构建概念图同化新概念
生物学中的概念数量众多,且各概念并非孤立、单一的存在,概念间关系表现为从属、同一、并列和对立。学生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后若不能很好地同化相关概念即将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理清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逻辑关系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则相关概念将相互干扰,产生负迁移现象。
构建概念图解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将认知结构中杂乱、无序的知识程序化,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减少或避免知识的负迁移。例如: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一节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基因的上位概念DNA的相关知识,本人便采用构建概念图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新概念。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抛出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碱基几个概念,要求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图。然后,教师通过投影学生作品、讲评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画的概念图大致有三种类型:
①概念详实,关系准确;
②概念简单,无法形成网络;
③概念呈现较完整,但存在错误。
右图是C同学画的概念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学生能基本呈现概念,有概念间的关系,但对概念间关系存在错误认识(图中椭圆标志处),且思维较为局限。这也代表了大部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下图则是C学生修改后的概念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生思维更开阔了,对概念的认识更全面了,并且可以用准确的连接词来定位概念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构建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同化形成新概念。因为学生在草拟和修改的绘制中,不断分析、比较和综合概念间的异同之处和内在联系,比单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概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功喜悦,而且长时记忆比重提升,记忆效果稳固,知识提取和运用的正确率较高。
概念图不仅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在预习、做笔记、整理笔记和复习的时候使用。
2.运用迁移理论指导概念教学
知识迁移现象早就为人们所熟悉,“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至理名言都可以看做迁移。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前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发生知识的迁移,由此同化并接纳新知识。奥苏贝尔将此种由旧概念出发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步骤称为“先行组织者”。简而言之,“先行组织者”就是充当桥梁的作用,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入旧的知识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常用提供“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过程:先了解新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概念。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中,本人引入有丝分裂作为“先行组织者”。首先,出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解,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为同化新概念做准备。其次,抛出问题串如①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有几种?②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属于哪一种?③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殊性表现在哪?再次,引导学生观看形成过程课件,找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同或相似点,这属于同化概念,寻找共性的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思考①减数分裂细胞分裂几次?②得到几个子细胞?③子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含量有何变化?④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有何特殊之处?这属于同化概念,寻找差异的过程。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减数分裂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3.运用比较法辨析概念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易位和交叉互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3.1正反例比较与概念同类的事或物称之为正例,与概念不同类的事或物则称之为反例。正反例比较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准确形成概念。如教授“竞争”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正反例比较法,举例如“一山不容二虎”(反例)和“鹊巢鸠占”(正例),学生便能抓住竞争是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这个本质特征。
3.2列表比较对于联系密切、过程复杂的概念如光反应和暗反应、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表格是一种相对简单又有效的形式。它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高中数学;类比思想;学生学习
类比是指比较两个研究对象在形式、属性、特征和关系等方面的类似之处,从而推断两者在其他方面类似的推理方法,有利于发现两个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规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温故知新,让学生发现数学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来,不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在本文中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说明类比思想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之中的优越性,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 合理运用类比思想服务于教学之中,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新知
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数学概念的知识点间相似之处较多,而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数学教师需要将其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进行类比,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与掌握新概念. 例如在讲解“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类比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平行线的传递性在平面和空间都成立,而平面条件下成立的命题“如果直线ab,bc,则a∥c”,拓展至空间时则不成立,而这样对数学概念进行有效类比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新概念,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更为准确.又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函数性质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函数图象与实例,让学生以函数角度去类比处理不等式、方程和数列等问题,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熟练应用类比思想,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再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复数运算时,可以将复数运算与实数运算相类比,而解题中常用的数形结合、换元法等解题方法与思路,也在某种程度上是类比思想的体现.同样,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去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对定理发现过程的理解,那么学生很容易忘记,无法做到理解运用. 虽然立体几何中的某些定理已经过证明,学生只需要了解运用即可,但是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类比思想对定理证明的过程进行适当讲解,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学生利用类比思想分析和解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