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沙漠中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家长学校;心理沙龙;萨提亚模式
笔者在担任学校心理辅导员期间,遇到一些特殊个案,这些个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难以解脱。笔者探索个案背后的原因时发现,问题大多来自家庭方面,有的是家庭教育方式问题,有的是父母本身存在心理问题。
全国妇联、教育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永远替代不了的。”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如果父母存在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那么这对孩子的成长将会造成巨大影响。
这样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错,要想帮助他们,就需要进行家庭辅导。但家庭辅导只能解决个别的问题,受众面较窄,并且这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只有问题出现了才能发现,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家长学校是指对孩子有教育、抚养的义务的监护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教育的组织机构。国内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主要有三种模式,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1]。学校家长学校的形式基本上是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和全体班主任为组员,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家长学校的办学行为,并将每个班级设为家长学校的自然班,这样,年龄相近、学习内容相同的同一班级就可以在一起展开家校联系工作,有利于家长掌握子女成长的普遍规律,便于开展家庭辅导,促进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年段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2]。但是家长学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制约影响学校家长学校的开展,如:缺师资、缺教材、缺认识、缺监督、缺时
间等[3]。
开拓新型的家校对话模式,创建新式的家长教育平台,既有主观上的要求,也具备客观上的条件。随着时代进步,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也逐渐接受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始愿意与孩子一同成长,一起学习。高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人格逐渐稳定,今后的人生轨迹也将在这一阶段大致定型。处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不仅有青春期疾风怒涛的内心冲突,而且外在的学习压力空前巨大,促使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在这样一个阶段需要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来应对孩子身上的变化。
与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相比,体验互动式的学习效果更明显,这也是成人学习的特点。沙龙是指17~18世纪西欧上流社会文学、艺术、社会问题的讨论场所或者社交场所。现在,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聚在一起,即可开展沙龙活动。因为沙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互动性强,将这种活动应用到家长学校,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沙龙活动,尤其是将萨提亚模式进行运用实践,既可以使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可以让家长参与互动并体验感悟。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体验式的家庭治疗方法,由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女士逐渐发展起来,她认为健康家庭有四个特征:自我价值感高、一致性沟通、家庭规则富有弹性、开放的社会联系[4]。针对问题家庭,萨提亚女士也发展了一些工具与技术帮助人们,比如家庭雕塑、家庭压力舞蹈、模拟家庭及家庭重塑。
其中家庭重塑必须在团体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主角、辅角及观众都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一个家庭的生命历程与挣扎蜕变。在家庭重塑中,个体成为主角,重新建构自己过去生命中的疑惑,并寻找记忆中遗失的碎片,回到当时的情景,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当时的情况,与过去错误的知觉和理解相区别。在此过程中认识父母的人格,探寻自己人格的形成过程,并学会用成人而不是儿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5]。
这种家庭重塑的治疗方法常常会用到家谱图。家谱图是家族中祖孙三代组织结构的一种空间或图表显示[6]。来访者将家庭成员年龄、职业、沟通姿态等作报告,同时要求来访者回忆每个家庭成员的形象,用2~3个褒义词和贬义词来形容。然后,还需要来访者用不同的线条连结成员来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如直线(―)代表亲近自然的关系,波浪线(
)代表矛盾纠结的关系。因此家谱图呈现了每个家庭成员的特点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除了家谱图,个人影响轮也会用到。来访者回忆在生活中对自己的成长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人物,在纸上围绕着自己的名字一一写下来。并用粗细不均的线将自己与不同人物连接起来,线条粗细代表主角对彼此双方关系重要性的评价。
下面以我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家长心理沙龙活动为例进行介绍:
开展这个活动要提前准备,活动前一个月我就开始寻找个案,要求这个个案的情况适合运用萨提亚模式的家庭重塑技术,并且案主愿意参加公开的家长活动。经过耐心等待,终于有一个女孩来到咨询室找我咨询。因为母亲不让她继续参加学校电视台活动,她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在夜晚偷偷哭泣,莫名感伤。咨询过程中我还发现:因父亲挣钱少,母亲和父亲关系不和,现在基本不交流,作为女儿很痛苦。在家庭矛盾产生时,母亲总是更加强势,而女儿总是站在父亲这一边帮助父亲。但是她真正希望父亲和母亲能够和睦相处,家庭能够幸福。在初次会谈中我发现,女孩的家庭成员彼此相爱,但是由于存在的一些小矛盾,使得家庭成员表面上关系冷漠。当我询问是否愿意邀请母亲参加我们定期举办的家长沙龙活动后,女孩欣然答应了,但是需要回家问问母亲,然后给我答复。不久我便得到女孩的短信答复,母亲愿意前来参与活动。我也再次邀请,希望女孩的母亲能够在活动前与我进行一次面对面会谈,我据此收集基本资料,根据家庭具体情况进行方案设计。
女孩的母亲提前两周如约而至。在初次会谈中,我了解了母亲对于家庭状态改变的愿望,并告知活动进行的方式,需要母亲父亲及女儿三个人进行现场的心理访谈,并且现场将会利用角色扮演进行家庭重塑。母亲表示愿意尝试,但不能保证丈夫会来参加。作了基本介绍后,我便开始绘制家谱图以及个人影响轮,如图1~3所示。
与母亲和女儿的会谈收集了家庭的基本资料,最后,我让女儿在信纸上写下自己对家庭的期望,装在信封里。
为了使家长心理沙龙有更多的参与者,组建成一个互助团体,我也申请了微信公众平台,方便家长接收消息,获得活动信息。利用微信、家长活动QQ群、班级家长群将活动消息出去后,感兴趣的家长自愿报名参与活动。活动也邀请了3名心理咨询机构的老师前来协助支持工作。
活动现场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开展“生命冥想”互动体验,为现场心理咨询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萨提亚说过:人因相似而吸引,人因相异而成长。通过冥想,将现场的家长带入一个安全与信任的环境,彼此连接,感受彼此的相似与差异。俗话说: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短短的几分钟,家长们闭着眼,跟着引导语,利用心灵感应传递自己的爱的讯息,与周围的伙伴手拉手,当他们睁开眼睛时,教室里也充满爱的问候。
第二环节进行现场的心理访谈。通过现场心理访谈,让来访者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其他家长作为观众能够了解个案家庭的真实状态,同时为其他家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反思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利用鱼缸原理让其他家长置身其外,看到一个家庭的生命情感,并反思自身。50分钟的现场咨询,现场的家长都逐渐了解了这个家庭的家庭生态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环节由我针对心理访谈的个案家庭进行深度分析和家庭重塑(角色扮演)。我根据活动前与母女两人的分别会谈,将其家庭结构进行解读,让其他家长了解其家庭成员,方便接下来的角色扮演。家庭重塑过程中,我让女儿自由选角色,同时利用萨提亚家庭沟通姿态,将其核心家庭雕塑了出来。女儿与角色扮演的成员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期望,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家人。女儿的雕塑完成后,我邀请其母亲也雕塑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当母亲看到当年的自己,发现自己曾经与现在的女儿一样,都有相同的渴望,希望家庭成员彼此面对,真诚沟通,和谐幸福。我邀请母亲和女儿进到圆圈里,所有角色扮演的成员将双手放在他们的双肩上,给予母女力量。我将女儿的信交给她,让她把自己的愿望读给她的母亲听。当母亲听到女儿对家庭的渴望时,与女儿深情相拥,所有角色扮演人员都围上去,紧紧抱住他们。在《亲爱的小孩》的背景音乐中,母女俩及角色扮演者足足哭了五分钟。
图5.女儿心中的核心家庭
图6.母亲的原生家庭
图7.母女紧紧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第三环节进行探讨分享,家长们绕圈进行发言,都表示非常感谢今天参与活动的母女,让他们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理解了改变自己是改变家庭、影响孩子的关键。
图8.分享交流
将萨提亚模式与家长心理沙龙进行结合,不但能够对个案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其他的家长反思自身。通过活动也可以促进家长们对自己家庭的理解,帮助大家共同迈向一致,走向和谐。
[1]崔海燕.家长学校体系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初探[J].科技向导,2013,6:58.
[2]王义座.办好农村小学家长学校实现家校共赢[J].现代阅读,2012,9:82.
[3]庄华涛.家长学校的迷思[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2, 5: 16-17.
[4](美)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5]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 2008, 23(1): 112-115.
那些由流沙和沙丘所覆盖的地形被称为沙漠,占据了地球表面将近1/3的面积。大部分沙漠自然条件严酷,甚至人迹罕至,但是自然也给这里留下了天成的杰作:连绵起伏的沙丘如同黄色的浪头,冲向远方,给人一种畅旷而神秘的感觉;沙丘流畅的线条与柔和的色彩,再搭配沙海日出、晚霞夕照,化成无比壮丽的美景。沙漠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好似一面魔镜,正如一位探险家所说:“沙漠是这样一种地方:踏入之前忧心忡忡,迈出之时毫无遗憾。”
记忆:沙子埋没和捍卫的故事
也许很难相信,在茫茫沙海中曾诞生过灿烂的文明和繁盛一时的城市。但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水的文明史,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建立了一座座古城池的同时,又不得不因为河流改道或长期干旱而抛弃曾经的家园。于是,在新疆,塔什墩古城、通巴斯巴什古城、不徒瓦什古城、托卜协尔古城等等有名称或者无记载的城池相继衰落了,随之而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以及盐碱,毫不留情地将这些繁华的城市肢解掩埋。还记得好友跟我说,他曾在新疆的一片荒原上转了半天,那里曾经是龟兹国所管辖的土地,然而现今已看不出任何城市的遗迹,他忽然明白了,是时间抹杀了一座城市,让它们从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去。
窃以为,最完整、最精美的古罗马遗址不是在欧洲,而是在北非,特别是在利比亚,即从塞卜腊塔到莱普提斯一线的地中海沿岸。这些古迹构成了地中海南岸一个新月形的古罗马遗迹群,其中最有名的是大莱普提斯(Leptis Magna)。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遗址,在经历了最伟大的繁荣之后神秘衰落了,考古学家发现它时,城墙已被完全拆除,古城里所有的建筑完全暴露在风沙里。
同期曾被纳入古罗马版图的叙利亚,先后经历了腓尼基、古巴比伦、古埃及、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更替的统治者使这里留下了量多且盛大的遗迹,尤其著名的是巴尔米拉古城。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古城,曾是连接波斯湾、地中海及西方各国的贸易中心,被称作“沙漠中的新娘”。而今,300年的繁华散尽,当年富庶的城市只剩下6平方公里的断壁残垣,往来的游客唯有从这些立柱和石阶里一窥它往日的辉煌。
今年的春节刚过,我去了一趟埃及,留下了被烈日晒得黑了八度的皮肤。从埃及回来,在惊叹古埃及人创造出如此灿烂的世界文明之余,也在哀叹和担忧这些古迹的命运。这些沙漠中的古迹,在自然风化、沙漠侵蚀、游人踩踏的影响下,损毁极其严重。虽然埃及当地在金字塔周围修建了“隔离墙”以阻止过分好奇热情的游客和四处乱跑的骆驼对塔的损坏,但风沙和酸雨对它们的破坏还是需要人们对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不过,也有些古迹反而受到了沙漠的庇护,比如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古庙——巴丹吉林庙。这座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古庙,在“”中,由于其地处大漠而免遭破坏,是阿拉善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寺庙。庙四周有湖水包围,庄重而别致,被称作“沙漠中的故宫”。同样的还有地中海沿岸的古罗马遗迹群,因长时间处于人烟稀少的沙漠和牧区,客观上也避开了偷盗和破坏。
我既渴望能见到沙漠中的古迹有人性化的旅游设施,又希望它们能免遭自然、游人,甚至战争的破坏。或许沙漠的功与过,并不能满足所有理想化的愿望。但我仍希望相关的国家、组织和游客本身能够带着责任感珍惜这些古迹,让这些被沙子掩埋或捍卫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进行曲之一:欢腾的沙漠
真正的沙漠不是如《小王子》里浪漫而悲伤,也不像三毛笔下充满了温暖与怀想。沙漠是一个残酷的地方,那里白昼炎热,黑夜酷寒,动辄风沙大作,天地昏昏。生活在沙漠中的生物和人,都有着曲折的生活经历,他们和自然环境抗争,生命的坎坷,理想的存在,质朴与平静,坚韧而执着,为沙漠染上生命的欢腾。
北非的沙漠看似荒凉,实际上却有着勃勃生机,是无数动植物的家园。一些动物个头虽小,却不畏炎热,在生存较量中同样你死我活。撒哈拉沙漠上会有将近一英里高的沙暴,蜿蜒着仅存在一天的沙漠河流;阿卡塔马沙漠中,骆马从仙人掌的脊背上舔舐露水;纳米比亚沙漠边的大象为寻找食物而进行长途跋涉,狮子在搜索着徘徊的羚羊……这种“原生态”的沙漠,需要有勇气和智慧的人去闯荡。
在沙漠中的人们也总有严苛条件下仍保持乐观的独特娱乐方式,比如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博罗罗族男子,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游牧生活,仍然非常热爱生活,每年甚至会举行一次“男子选美”。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举办撒哈拉沙漠文化旅游节, 将奇特的撒哈拉戈壁沙漠旅游景观与古老岩画的结合,再加上女性不戴面纱反而成年男性要戴面纱的图阿雷格族和把骆驼生脂肪当成美味的柏柏尔族的特有风土人情,把非洲沙漠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在中国,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沙漠中的罗布人会在月亮初上时,面朝罗布泊的方向,点上火把,燃起篝火,开始虔诚地摆上食物,叩谢祖先,膜拜祈福。这是他们古老的风俗,曾亲眼目睹的人都会被他们虔诚的姿态深深打动。每年的骆驼节则是印度杰伊瑟尔梅尔的传统节日,规模虽不大,却质朴而有趣。阿拉伯地区很流行冲沙,驾着越野车,飞快地滑下沙丘,会像过山车一样失重,刺激而疯狂。一些地方还会有驯鹰表演。甚至起源于海滩的沙雕艺术,也扩展到了内陆沙漠地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沙漠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
世界沙漠旅游最早可追溯到汉“丝绸之路”时期,而近代世界沙漠旅游活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沙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这种热潮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中国,从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宁夏沙坡头和沙湖等成为著名的沙漠旅游目的地后,银肯响沙湾、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公园、甘肃武威和临泽的沙漠公园、鄂尔多斯沙漠公园等都陆续大规模发展起来。有“特种旅游天堂”美誉的新疆,在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推出了“千车万人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活动。这种活动不像沙漠马拉松一般考验生理极限,在具备一定的急救和防护知识之后,是适于普通旅行者尝试的有趣的旅行方式。
全球沙漠分布地区都大多开发有规模不等的沙漠旅游地。比如撒哈拉沙漠边奇迹般的绿洲小城突尼斯托泽尔、终极沙漠探险地——跨越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总长4500千米的沙漠公路、意大利北领地茫茫沙漠中的“世外桃源”爱丽丝泉小城(Alice Spring)等。这些将观光、探险、竞技和生态结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在引出人们冒险渴望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关注与思考环境改善的大问题。
进行曲之二:沙漠中拔地而起的奇迹
古老的黄河野马般地奔腾着穿山越谷,经黑山峡一个急转弯流入宁夏的中卫境内。这一个急转弯,使黄河一改往日的汹涌成为文静秀美的少女,平静缓流,滋润两岸沃土;这一个急转弯,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在宁夏这片被中国旅游界称为“中国旅游最后的处女地”的土地上,沙坡头保护区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既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风光别具一格,更被旅游界专家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景区里设有黄河漂流、蹦极、滑沙等娱乐项目,在沙漠里建游乐园,这在中国,是非常鲜有的。作为《刺陵》的拍摄地,通湖草原汇集了沙漠、盐湖、湿地草原、沙泉、绿洲、牧村、岩画等多种自然人文景观,是世界沙漠地质公园,又是一处自然景观独特的沙漠草原湿地旅游区,可以说是中国最神奇的沙漠草原。
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比撒哈拉更干旱。好像火星表面般,气候严酷,寸草不生。在这里,德国设计家菲利普奥尔设计了这样一座沙漠中的避风港,那就是有着4层楼高、120间客房有绿色植物和游泳池的ESO酒店——在电影《007:大破量子危机》里名声大噪的那个。因为身处沙漠,使它并未获得所应受到的礼遇,它竣工那年所获得的报道,远不如《007》热映后它所受到的关注那么多。据说往ESO送水的不是车,而是坦克,所以,想要自驾游去ESO酒店就没那么容易了。但并非所有的沙漠都不适合自驾游,比如地处美国西部内华达州沙漠之中的拉斯维加斯,就是很好的自驾目的地。这座人口不足百万的城市,每年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世界各国的“赌徒”。自驾去拉斯维加斯要耐得住寂寞,因为连续四五个小时都是在戈壁中穿行,之后才会迎来那里的万家霓虹,而这过程,仿佛是从人间到地狱再到天堂。
看这几年多部中外大片频频在阿联酋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取景,便知阿联酋的旅游热度有多高。阿联酋这个沙漠之国,古老神秘却又奢华现代,并且拥有迪拜和阿布扎比这两个标志性的城市。《碟中谍4》中汤姆克鲁斯从阿里法塔(又称迪拜塔)上惊险的纵身一跃,让全世界都记住了这座能够俯瞰迪拜的高塔;而《富春山居图》里华仔发生艳遇的游泳池,正是在迪拜的亚特兰蒂斯酒店,这座古巴比伦风格的豪华酒店拥有全中东最激动人心的水世界冒险乐园;虽然《欲望都市2》被不少人吐槽为阿布扎比的拙劣软文,但面对落日熔金的壮丽景色、充满神秘的圆形歌剧院、新奇的沙漠高尔夫以及世界上唯一的八星级酒店——阿布扎比皇宫酒店,又有几个人能不心驰神往?阿联酋有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世界最高的塔、还有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浪漫。在阿联酋,似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关于未来:沙漠化与沙尘暴之忧
随着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内蒙古阿拉善等地的荒漠化进程不断加剧,沙尘暴开始变得频繁起来,从阿拉善兴起的沙尘暴甚至直扑北京。自2000年起,沙尘就成了很多北方城市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同时,在沙漠旅游里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沙漠旅游和沙漠治理的矛盾。沙漠的生态脆弱,沙漠的观光旅游和其他沙漠娱乐活动都会破坏植被,踩活沙丘,如若能够发现一条以旅游养治沙、以治沙促旅游的生态经济模式,对于沙漠旅游的发展将是极好的。开创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治沙体系的沙坡头,就是从治沙奇迹到旅游胜地的好例子。旅游的收入用来增加沙漠娱乐馆、植被带的防护,而治沙的数量和质量本身也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内容。这样的经验值得我国所有正在发展中的沙漠旅游地学习。
驱车近1000公里,胡延平和朋友们风尘仆仆来到魂牵梦绕的沙漠边,茫茫的沙海静默着,似乎是等待着旅人的脚步,也好像在酝酿着不怀好意的玩笑。
刚开始还能看到胡杨林和沙柳这类沙漠中的标志性植物,以及沙漠边出没的小动物,沙窝里的杂草进入沙漠深部,渐渐地,虫子都很少见到一只,茫然四顾皆是沙海。恐惧开始漫上心头,未知的前路开始让他打了退堂鼓,终于,在跑进沙漠十几公里时,他调转车头,逃离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怕的地方。
第一次,胡延平当了逃兵。回来后,他又后悔,又不甘心,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的沙漠之旅。这一回,他驱车跑完了全程——在他看来,这不是征服自然的经历,是战胜自我的过程。
从2004年开始驾车长途旅行,几年间,胡延平从北京过内蒙、到南疆、至拉萨,大大小小的沙漠、雪地,都留下了他的履痕。2008年,他参加了环塔克拉玛干越野赛,业余组里,他是成绩最好的。
他指着一张自己在草原上欢快跳跃的照片:“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状态。”说这话的时候,平素以文质彬彬形象示人的胡延平,笑得像个孩子。在人们的想象中,他更应该是一个工作狂。进入互联网领域十余年,胡延平带领自己创立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国内率先发起“大数据”等多个业界前沿研究项目,而DCCI每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调查年度报告》、《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年度报告》等,都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核心市场报告。
木心曾说过:“一味冲谦自牧,容易变成晦黯枯涸。终身狂放不羁,又往往流于轻薄可笑。冲谦而狂放的人不多。谦狂交作地过一生是够堂皇的。”胡延平代表的正是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以放牧心灵为生活的奢侈品,并通过行动将其变为生命中的必需品。亲近自然,亦不远离城市,在放与收之间游刃,在蓄能与释放之间,做个心灵的行者。
苍茫之美
“于寂寥处看风景,也是一个清空自己的过程。”与其他自驾游者不同,胡延平最喜欢去的地方都是寂寥之地,像是沙漠、雪地。“荒凉也是一种美,能震撼你,让你和自然变得亲近。小桥流水、云海日出是种风景,荒凉浩瀚的沙海也是一种风景。你看着茫茫的沙漠,有一种看着大海的感觉。”
在胡延平的讲述中,沙漠里的千变万化是不可思议的壮美。“置身沙漠中,你会感觉自己非常渺小,微不足道。有时天色发暗,光影非常好,非常安静,在那一瞬间你所能体会到生命的过程,忽然感到所有东西都静止了。对我来说,那是个美好的瞬间。”
让他难忘的画面,是一次自驾旅程中,他们竟遇见了沙漠中的绿洲—四周都是沙丘,中间却是一泊湖水,四周生长着绿树。“你会觉得大自然真的很神奇”,他感叹说。
沿途,他用相机拍下了触动心灵的风景—雨中的布达拉宫乌云盖顶、草原上的牛群熙熙攘攘、月夜沙丘的黑色剪影、光照在羊背上的线条如同波浪、沙丘上走过的如同一排省略号的骆驼群,还有沙漠中绿洲在月光下泛起的粼光,“你会觉得,每一粒光都有着微小的声音。”
因为选择的地方都是沙漠和雪地,所以大家都叫他“受虐狂”。“审美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唯美的,山清水秀的;一种是苍茫大气的,粗犷的。沙漠雪地就是属于后者。在沙漠里,你会看到特别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河流消失后出来的河床。你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偶尔遇到有人居住过、活动过的痕迹,但是可能荒废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觉得有意思的同时,也很可惜,更加觉得环境保护的重要和沙漠吞噬一切的可怕。对环境、对当下会更有感触。”
沙漠之险
沙漠中总是埋藏着诸多危险,而在胡延平看来,迷失方向和缺水并不可怕,最危险的是车坏和翻车,“每去一次,车队里至少会有一两辆车翻车坏车。车辆受损严重的情况下,只能靠别的车开出去求救,然后花掉一两天的时间修车,才能有希望继续走。有时往沙漠里走个一两百公里都还见不到修车的人,就只能把车丢下。”
但胡延平没有扔过车,这样的小心谨慎大致与他多年来在工作中练就的理性有关。“我是比较小心谨慎的,讲究技术含量,不会蛮干,任何地方都要顺势而为,有句话叫‘紧走沙子慢走水’,要顺着地形,利用坡度走。既要保持速度又不能蛮干,否则容易翻车坏车。”
胡延平的沙漠旅程中,偶尔也会遇上沙暴。沙子像雨点一样打在车窗上,能见度很低,人只能躲在帐篷里。小型沙暴带来的危害有限,最危险的还是沙漠行车造成的车辆损坏,“自驾的旅程不像看上去那样自由潇洒,要是一路光顾着玩,是很危险的。”
胡延平记得,新疆的那次旅程是自己经历过的最折腾的一次,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一共3768公里,足足开了3天4夜。“然后再绕南疆一圈在沙漠中间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各种坏车。”情况简直让他糟心。等到了驻地的时候,他在牧民家住了下来。那是沙漠边上的一个房子,看上去像是泥糊的,周围除了几棵胡杨树之外,什么都没了。“卫生条件也特别差,我们完全不知道他们到底吃什么、喝什么。”
这样恶劣的环境,胡延平并不陌生。为了防止和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他在出行前两周就要开始做准备,为此他专门整理了一个详单,在出行的前几天晚上,甚至要通宵准备各种相关物品和装备。哪怕是方便面、榨菜、火腿肠、面包等食物,也被他清晰的列在单子上。
“一个坚定、顽固、偏执的互联网主义者。”这是胡延平在微博里对自己下的定义。然而在旅途中,他更像是一个心甘情愿的苦行僧,一边肆意奔驰,一边潜心修行。
放牧心灵
最近半年,胡延平陷入了工作忙碌的漩涡中,一直没有机会出行。不过他坚定地说,一年一定要出去一次,希望自己能往下沉一沉,不要被聒噪的事情牵扯。
“天天呆在城市有什么意思呢?人要是有时间,还是应该走一走看一看,越看到这个世界的大,就越感觉到自我的小;越是亲近自然,就越懂得从心里去拥抱自己。自己会变得不那么肤浅、狭隘,也不至于缩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审美标准也不一样了,更加宏大、苍茫、荒芜、空无。空无也是一种美,能够触及到你的内心。”胡延平说。
对于朝九晚五上班甚至加班到深夜的人,在他看来,跟蚂蚁并无区别,“他们的生存空间、人生,都被压缩在小格子间里头。要知道物质和金钱不是唯一,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收获了什么,你的内心处于什么状态,生命不就是一个过程吗?一个人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宽度,欲望越多,宽度越窄;欲望越少,生命的宽度越大。给自己的内心和这个世界更多互相发现的机会,这就够了。”
“我喜欢人比较少的地方,但是也不能离城市太远。我不是那种纯粹的想去遥远的地方,远离人间烟火。还是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既想逃离城市,又不想离城市太远。“所以还是一个俗人嘛。”他哈哈大笑。
在胡延平看来,真正奢侈的,是自己的内心。“只要有钱,谁都能买奢侈品,但是内心不是这样。比如我这样的人,每年都必须出去走走,看上去有点神游太虚。我当然可以天天工作,但是我必须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去感受和接触自然,否则就会崩溃。对我来说,这是精神的必需品,是生活的奢侈品,像别人追求跑车、豪宅一样,我追求这些内心的东西。”
适合车辆:底盘较高的普通家庭轿车即可。
大部分道路路况还不错,不过如果要遇到修路的时候有可能需要下道绕行。通常底盘较高的普通车辆即可,万一遇到修路情况,请先观察好路况。
线路特色:
一条孤寂的公路穿过金黄色的沙漠,在有“生命”之称的沙漠中竟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穿过,不得不让人赞叹人类的胆识与力量。其实,沙漠也不仅仅是人们想像中的只有漫漫黄沙,轮台的胡杨森林公园和和田河都是途中美丽的风景,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公园保护区,它位于轮台以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和田河是惟一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穿过的河流,全长1127公里,流域区干旱、少雨、温差大。
行程安排:
D1:乌鲁木齐―巴仑台―库尔勒
乌鲁木齐到库尔勒全程470公里,一路路况都不错,全程需6~8小时,取决于你中途停车的次数和时间。沿途可以拍摄南山牧场,乌鲁木齐河源头――一号冰川、参观雪莲基地,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胜利达坂进入南疆前往库尔勒。
从乌市出发一个多小时路过达坂城时,可以看到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二十多米高的风车在高速公路两边整齐地排列,非常壮观,注意不要停在公路两侧的紧急停车带。下车拍照之前,只要不是夏季,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防风保暖准备,在这里建风力发电厂绝对不是没理由的。
库尔勒是值得停留一天的,可以去看看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湖水最终流入塔里木河,接着在沙漠中消失。在博湖坐快艇穿行于芦苇荡中,看野生的睡莲,体会湖天一色。还可以去看看铁门关,是古丝路的重要关口,晚上在孔雀河畔吹吹风,明天就要进入沙漠了。
D2:库尔勒-轮台
一大早从库尔勒出发,上314国道向西,经野云沟、策大雅、阳霞到轮台,约一百七十公里路程,中午之前可达。也可以绕道走塔里木河河堤公路至轮台胡杨林公园,道路两侧有不少美丽的胡杨。
轮台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这里是闻名中外的塔里木石油开发主战场和“西气东输”的首站。这里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二十多种,塔里木河沿岸有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第三纪活化石”――天然胡杨森林43.6万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位于县城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胡杨森林公园,县城东南约二十公里处的轮台古城、县城西南的拉伊苏附近的轮台戌楼、县城东南约二十公里处的卓果特沁古城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再多停留一天,去各个古城探访。
D3:轮台-轮南-沙漠公路-塔中-民丰
这一天穿行于真正的沙漠公路上,从轮台至民丰的沙漠公路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高等级沙漠公路。公路北接轮南油田公路网并与314国道相接,全长522公里。其中流动沙漠段北起肖塘,南至民丰县城以东23公里的恰安,全长446公里。这条公路的修建,攻克了流动沙漠中修筑高等级公路的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是塔里木石油人亲手创造的一个传奇。
在轮南油田基地公路旁有一个沙漠公路0公里的雕塑,公路两侧的沙丘上种满了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草方格,远远看去就像在金黄色沙丘上绣上了美丽的网状花纹,原始而又充满韵律。塔中――塔克拉玛干的中心,沙漠公路的中点,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小小的圆圈,在这里却是一处功能齐全的油田后勤保障基地,也是旅行者补水补食的小憩之地。这里有个三岔路口,左面的路通往古城且末,右面的路通往和田地区的民丰。
这条为广袤的荒漠带来勃勃生机的路,自己却是寂寞的,偶有石油工人使用的大型沙漠越野车隆隆驶来,又呼啸而去,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过一个个沙漠绿洲到达2003年才通公路的沙漠村镇亚瓦通古斯,在这里可以拍摄到最纯朴的民族风情,他们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百岁老人比比皆是,保持着古老而又神秘的罗布文化。
D4:民丰-和田
民丰到和田约350公里路程,约需5~6小时。和田位于新疆南部,古称于阗,意为“产玉石的地方”。古代于阗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之一。著名的高僧如法显,玄奘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田地区水果品种繁多,和田玉石,丝绸和地毯是这里的三大特产。
D5:和田-阿拉尔-阿克苏
2007年,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二条沙漠公路――阿拉尔至和田沙漠公路沥青路面全线贯通,这条沙漠公路起点在阿拉尔12团2连生产道与阿拉尔至图木舒克道路交叉处,终点位于新的G315线玉龙喀什河大桥东岸桥头,公路等级为二级,这使得和田到阿克苏的路程几乎缩短了一半。
我们从和田出发用了约四个小时走完了424公里的和阿新沙漠公路到达终点阿拉尔市,接着又马不停蹄地由新型兵团城市阿拉尔向阿克苏进发。
D6~D7:阿克苏-库尔勒-乌鲁木齐
阿克苏出发,经库尔勒返回乌鲁木齐。
周边推荐:
且未古城
且未有五六千年的文明史,曾以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辉煌而载入史册。从沙漠公路中的塔中岔口即可前往且末。几千年来,我们勤劳的先辈就在这“平沙莽莽黄入天”、1随风落地石乱走”的恶劣环境中,一代代演绎着一幕幕战天斗地求生存的悲壮历史,且末人民创造了1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等流传至今,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文明之路。
且末古城位于且末县城西南约六公里的老车尔臣河岸台地上,海拔1273米,遗址地表无植被,已沙化,呈雅丹地貌。在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200米的范围内,地表散布着大量陶片及铁块。在遗址中心区风蚀地表,残存着数间房屋及其他建筑遗址,1985年9月挖掘出的古代毛织品、古尸,墓室以及陶片弓箭,都证明这是汉军屯田驻守的城邑遗址。还有环城护河的遗址,据考证为元宋时期建造。
莫勒切河谷岩画
莫勒切河谷岩画位于且末县城东南约180公里处的阿尔金山北麓,莫勒切河东西两岸山脉及山丘的岩石上,海拔2570~2600米。岩画主要集中在莫勒切河口东岸的半山腰上,其下游约一公里处的两岸山岩上也有部分岩画。岩画的规格大小和线条的组细各不相同,从河床山崖20米到80米高处的黑色岩石上刻画着数千幅岩画。尽管历经数千年的日晒雨淋,风沙侵蚀,大部分的画面仍很清晰。从现存情况看,这批岩画题材非常广泛,有较集中的野生动物和已被驯化的家畜,也有各种狩猎场面、放牧场面,日月星云等天体形象,草原上最早出现的
草,最古老的山民牧场,激烈的部落战争,欢快而热烈的原始舞蹈,标着游牧人数字萌芽的原始标记,采集的印记以及各种神秘的符号等。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精湛,与阿尔泰和天山东部地区的岩画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吃什么:
1 库尔勒是著名的香梨产地,到了这里一定要尝尝库尔勒香梨了。
2 库尔勒尉犁县的烤全羊也非常有名,一个大炉子挂着一圈金灿灿的烤全羊。据说,不超过16斤的小羊是味道最好的。买的时候都是按公斤计量的,不过都是带骨头的重量,所以平均每人吃一公斤也不算过分。
3 馕是新疆人尤其是维吾尔族人最主要的食品,有1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一日无馕”的说法。据说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种。主要有干馕、肉馕,油馕,葱花囊、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买馕的时候如果不打算长期储存只是当天吃,可以挑一些刚烤好的比较软,有油性的馕,这样吃着不费劲也不会感觉很渴。当然也可以买一点地道的干馕,尝尝那种传说中能够半年不腐的超级食品。
4 到了南疆,一定不要忘记吃当地的羊肉,那绝对是美味。不管是羊肉串还是烤全羊或者是其他任何做法的羊肉都非常的地道好吃,爱吃羊肉的人绝对有口福了。抓饭、拌面等新疆特色美食就不用多说了,南疆的葡萄,大枣等都非常甜,记得带些回去。
5 和田的丝绢、玉石都非常有名,但一定要擦亮眼睛才能购买,或者在当地懂行的人的带领下购买。
户外探险提示
1 沙漠公路行车,注意来往车辆,路况好,易麻痹。并且由于地貌长时间几乎无变化,尤其在午后炎热时很容易犯困,一定要注意,实在困的话干脆停下休息一会儿。
2 和田至若克雅的315国道路段的柏油路维护不好。有坑洼。
3 在沙漠公路的肖塘(沙漠公路0公里碑)处至塔里术大桥段,沿途公路两侧都是胡杨林,在塔里木大桥能看到塔里木河;胡杨林公园门票20元/人。
4 观赏胡杨的最佳时间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轮南胡杨林面积大。但因干旱树木不茂盛,死树枯树比较多,没有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茂盛。
那壶水从队员们手里依次传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终于,探险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相拥着为成功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以支撑的水。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一壶沙。在沙漠里,干燥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洌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
是什么使他们挣脱了死亡线?是信念——一壶水的信念,使他们走出了沙漠。没有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很可能陆续在沙漠中倒下,与这些干燥的风沙永远结伴!
信念是呼吸的空气,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奋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坎坷与荆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 创设情景,尽情地“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在我执教《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时,通过多媒体放映沙漠图、绿洲图,特别是阿联酋人民创造的那不平凡的奇迹,令人震撼。让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通过观察阿联酋环境的前后变化,学生清楚地了解了阿联酋的过去和现在。这种学生直接地看,代替了老师的滔滔不绝地讲。在精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出示了“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这两个词,我直接点击了一个如此的画面,学生不禁“啊,这就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阿联酋呀,太美了!”这样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发现,效果更好。
2 图文结合,尽情地去“悟”
培养一个“敢”字,鼓励他们科学地、合理地去想,尽情地去“悟”。还是说在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时,我还是通过多媒体放映阿联酋的“迪拜中心公园”的图片时,学生看完了屏幕上的那棵棵绿树,片片花草的美景后,再结合课文内容“阿联酋人民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阿联酋人民当时的劳动场景,我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这时个个学生都尽情地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和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而且谈得入情入境,恰似亲自参加了这次的劳动,目睹了一切。他们感受之深,也谈出了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3 动手、动脑,尽情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沙漠中的绿洲”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纵横交错”这个词,我就让学生用画的方式来表示对这个词的理解。这样不仅印象深刻,还激起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纵横交错”的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画出来比说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 畅所欲言,尽情地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使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索的蓝天。如何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班上说、表演说、问答说的交流说”等方式,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5 大胆尝试,尽情地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索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还是说我在执教《沙漠中的绿洲》一课结束后,也正是植树、种花的好季节,因此,就布置让学生回家自己找一块适宜种植的土地,在自选树苗、花种,亲自动手挖空、填土、管理,让他们把整个的过程记下来,以后再将留心观察树木、花草的成长过程 ,同样也做好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在班级里进行一次汇报交流。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使我们农村孩子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利比亚全国有90%以上地区为沙漠,因此被称为“沙漠王国”。如果用“地广人稀、资源富饶”来形容这个国家应该是非常贴切的:利比亚面积1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伊拉克,而人口只有600多万――约等于北京三环内居住的人口,且90%的人口都聚集在沿海的几个城市;这里富藏石油和深层淡水,石油储量位居非洲第一,地下水资源是国民的主要水源。
在历史上,利比亚曾受到希腊和罗马帝国统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莱波蒂斯古城与塞卜拉泰古城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便是地中海沿岸举足轻重的城市,目前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市内遍布由石灰岩建成的高塔、凯旋门、庙宇、剧场和浴场,保存完好。
星期五全国放假,商店不开门沙漠中的房屋没有屋顶
尽管利比亚被称作“沙漠之国”,但如果不身临其境,则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竟然满眼葱绿:一排排高大的椰枣树;一道道不知名的灌木绿篱;一片片橄榄树;以及街头海边的绿地……全都青翠欲滴,映衬得红白花朵格外娇艳。这个沙漠国家虽缺少天然植被,但大街小巷却一年四季都绿意盎然。
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是利比亚虽然是非洲国家,但白人比黑人要多很多,大部分人看上去就和欧洲人一样。在利比亚,如果在街上看到漂亮女子,尤其是陌生男女邂逅的时侯,男人必须自觉回避,千万不可一直盯着对方看。而在宾馆或办公楼等公共场所,还需要注意楼梯、门以及工作间,因为这些公共设施,男、女都是分开使用的。
利比亚是阿拉伯国家,全国97%的人口都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你每天都会听到韵味十足的祈祷声,每天5次,从不间断。每个星期五,是这里的人们到清真寺里做大礼拜的日子,这一天全国都要放假,商店也不开门。在利比亚,酒和含有酒精的饮料都是绝对禁止的,并制定有严厉的法律条文。
和其他的阿拉伯国家一样,利比亚随处可见清真寺,几乎遍布每个社区,而且都是装修最好最有特色的建筑,散发着浓厚的伊斯兰风情。此外,利比亚的住宅布局也很有特点,由于地广人稀,这里基本上都是独门独院,很注重私密性。根据利比亚穆斯林的宗教特点,女人们是不能随便外出的,而且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女眷们也都要回避,所以他们的住宅中至少设有两个客厅、多个卫生间。进门的客厅用于接待访客,配有专门的卫生间,并且经过精心的设计,绝对看不到家眷的卧室。此外,住宅的窗户都比较小,外面设有百叶窗,除防晒之外,也可以更好地保护隐私。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比亚,内衣裤不能晾在外人看到的地方,一方面出于对自己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沙漠中的住宅则更加有趣――没有屋顶,只有四堵厚厚的泥墙,围成一个正方形。其中一面墙上有一个又矮又小的门,整个屋子没有也不需要窗户,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笔者带着疑惑询问屋主:“屋子没有屋顶下雨怎么办?”屋主哈哈大笑,说这里已经十多年都没下过雨了。屋主还介绍说,沙漠中建筑材料十分缺乏,既然不会下雨,大家直接把屋顶省掉了。其实,这样的无顶房还有许多好处:白天沙漠中的太阳比火还烫,如果是有屋顶的屋子,就像被闷在罐子里烤,热得透不过气来;到了晚上,气温剧烈下降,但有屋顶的房子,直到半夜依然热烘烘的像个蒸锅,根本无法入睡。
世界上最另类的国旗裹着羊毛毯避暑
利比亚人的人偏爱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胜利的颜色,也是革命的象征。无论走在利比亚的港口城市还是乡村小镇,绿色都随处可见:绿色纸币、绿色标语、绿色建筑,甚至连人都是“绿色”的――许多学校的校服就是绿色;军队的姑娘们身着绿色军装,号称“绿色娘子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利比亚国旗,就是一个绿色的长方形,没有任何图案。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个单色无图案的国旗。
用毛毯抵御严寒是常识,但你听说过裹着毛毯御热吗?
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地区,裹着毛毯御热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夏天,沙漠的地表温度高达60℃,即使在绿洲的背荫处也有50℃,实际上,这样的高温下却不会出现汗流浃背的现象。原来,汗从毛孔冒出来后立即就被高温化成了蒸汽,不会形成汗珠,所以人的身上都有一层薄薄的白霜,那是汗珠蒸发后留下的盐份结晶,仿佛擦了爽身粉一般。所以说,这里不仅有天上的太阳,还有地上散发的热气,仿佛要将人烤焦。因此,这里的人是绝对不能赤膊的,唯有裹上厚厚的毛毯,把身体和热浪隔开,才得有一丝凉快。利比亚的居民,全都有一件读音为“不难看”(baraga)的布袍。这布袍3米多长,一米多宽,由羊毛织成,又厚又重。对当地居民而言,“不难看”是一刻也离不了的必须品,它不仅是抗热的“宝衣”,夜晚也能抵御寒冷;当沙漠里狂风骤起、沙尘满天时,它又成了临时的“避难所”。
冬季,利比亚人的衣着让人感到非常不解,无论男女上身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脚上却只穿着凉鞋甚至赤脚,都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冷还是热。
世界上最另类的国旗裹着羊毛毯避暑
的黎波里是利比亚的首都和最大港口,位于利比亚的西北部、地中海南岸,这座城市一直被认为是地中海沿岸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有“白色地中海新娘”的美誉。的黎波里于公元前11世纪由腓尼基人创建,自古以来就是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曾被罗马人占领达600年之久。
一进城,蔚蓝色的地中海立即出现在笔者面前,一股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海岸边上的一排排椰枣树迎风摇曳,树下是白色的小房子,一座连着一座。的黎波里由新城和旧城组成,旧城沿港湾及海岸伸展,被称为“红堡”。这里的街道狭窄,住宅大多墙高院深,众多清真寺点缀其中,一派阿拉伯古城风貌。新城大多都是独立以后逐步修建成的,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宽阔笔直,两旁棕榈成荫,并且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漂亮的街心花园。
从乌鲁木齐出发,已经连续行驶了30几个小时,终于在昨晚午夜时分到达轮台。
大雾,能见度不到10米,零下12摄氏度。
这是一座在塔里木盆地沙漠北沿的绿洲城市,在大雾中时隐时现,大家决定在车里和衣而睡,但又反反复复被冻醒。第二天早上7点半,天还没亮,我们决定再次出发,由北至南,贯穿整个盆地大沙漠。
行驶中雾气越来越大,我们只能将车速放很低,前方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不过随着雾气渐隐,才发现原来景致是这般的特别。
未曾想过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边缘,映入眼帘的不是漫漫黄沙满天吹,而是胡杨雾淞挂枝头。还有地表上的低矮雪白的灌木丛,我们就像进入了空气凝成的海底世界。
本来决定当日穿越约600公里的整条沙漠公路,但在此地,不得不驻足忘返。
在雪白的胡杨下寻觅着方向,我们振臂高呼,因为这里实在太美。树下徘徊,思绪也随着北风凌扬,恰有一簇融霜坠下。在雾淞胡杨亦真亦幻的境界中一直玩到下午,气温升高,雪淞逐渐消融掉落,才又深入沙漠,找到一片枯死的胡杨林选作营地,准备今夜好好拍摄沙漠中的星空盛宴。
迎来了怪树林中的大漠日落,夕阳西下,人在天涯。沙漠日落的彩霞弥漫着天际,今夜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星空。
赶在天黑前,深挖坑起火造饭。今天的晚餐是在吐鲁番路边市场花50元买到的一只大羊腿,火烧火燎后,香味弥漫,看起来好像很美味啊,不自觉口水直流。我们和着孜然跟沙子,嘶拉嘶拉地狂嚼一通,能在沙漠腹地享受如此美食,超满足了!
随后星空盛宴开始拉开帷幕,远处钻井队的探照灯形成的光害,将流动的薄云渲染得五颜六色,这样的地景,只需给前景稍作微秒级的补光,便魔幻感十足。
仗着自己体重轻,我忍不住小心翼翼爬上枯树梢,保持着触及星辰的动作,30秒不动,真的好累,但看了拍到的画面,却十分欣慰。对于星空的贪婪,哪怕身处如此幻景,也不由自主地想攀得更近些,渴望用心灵去触及那片深邃的苍穹,是的,我一直认为所有人在这片星空下,始终都是在仰望的孩子。
胡杨林从幼年期开始,就沐浴在星光下,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杨,一万年的历史。
隔日起来我们继续向沙漠腹地行进,这就是世界第二大沙漠,死亡之海千层沙万层叠,无边无际。
整日的穿梭,待太阳在接近地平线的特定角度时,会将沙漠映成一片紫色,随后变红,再渐黑。如果每日都能看着日升日落的轮回,也是一种幸福吧。夜幕再次降临,银河高挂,没想到在沙漠中肉眼能看到这么清晰可见的冬季银河。
我们三人站在沙丘的轮廓线上,在另一侧放了一盏LED灯朝上空漫射,强烈的冷光源将我们的剪影从整个星空背景中凸现出来,头顶还有3道伸延的影子,上方横跨着整条冬季银河!
从车里扛出了自制的抽象人,轮翻上阵,陪我们一起守候,仰望星空。
需要靠近点,再靠近点,这时一颗流星从左侧撞入画面,完美了视野。
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拉着一个外星人一起仰望星空!长大了,为自己实现了这个梦想!回到车旁,在星空下点支雪茄,听着《stary stary night》,余音回绕着……
人生短暂,我们都如星辰,需努力活得璀璨!这不就是我们此行所追寻的至美吗!
关键词:非洲沙漠;双重线索;自由与奔逃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61-02
《沙漠》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的巨著,小说以一九年0――九一二年的非洲大沙漠,为背景,描绘游牧首领马・埃尔・阿依尼纳带领他的蓝色斗士反对殖民主义,一路引领部落子民寻找生存土地和泉眼的故事;在另一条平行展开的故事中,则着重展现拉拉在殖民主义的国家里怀着感恩、独立、平等的思想争取自己的幸福的故事。
一、富足的贫瘠非洲大陆
非洲留给人的印象是茫茫大漠,空无人烟,贫穷与饥饿永远是非洲人的噩梦。在书中,作者描绘的非洲景色是单调、枯燥的,沙粒、荆棘、毒蛇、恶鼠。还有飓风,就是非洲大陆的主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遮掩在大漠里,默默无声,任何欲望都让沙粒拌着的风给卷走了;在沙漠中,战争与没有尽头的流浪带来的是绝望的疲劳、折磨的疾病、奄奄一息的生命,人们行走在里面唯一的期望就是能够找到解除饥渴的泉眼,获得继续在沙漠中跋涉的力气。在书的开篇,部落就顶着太阳的炙烤,忍受长途流浪的疲惫,冒着沙粒的侵袭,艰难地行走在漫漫黄沙中。在非洲,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生活是贫瘠的。可是到了晚上,游牧人支起羊皮帐篷,大家围坐在火盆旁取暖议事,分享着紧缺的炼乳和椰枣,依然保存着部落人人平等分配,共有食物,互相帮助的淳朴品质。
生活在沙漠里的人们虽然环境恶劣,这儿却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幸存的自由的大地,一个使人类法律变得无足轻重的国度,金钱变得没有用武之地的地方,唯有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们追求基本的生存物质:水源和食物。在非洲生活的游牧人民“在沙漠中诞生,任何别的道路都不能将他们引走。”他们如自己生活的土地融化在一起,只是沙漠中各种动物的一员,就像沙漠中的肉质植物、大雄峰、瓢虫、蜈蚣、金龟子、食粪虫、蝗虫、蜥蜴,还有苍蝇一样顽强地生存,不离开沙漠,也不抱怨沙漠。因为“他们自诞生的第一个黎明起就开始跋涉,从来没有停过。疲惫和干渴像一层粗糙的外衣,包裹着他们,干燥使他们的舌头和嘴唇发硬,饥饿折磨着他们。也许,他们天生不能说话,很早前,他们就成了哑巴,像沙漠一样默无声息。骄阳似火时,他们的身上汗流浃背,可在群星满天的黑夜,他们的身躯就会冻得像冰块一样。”
在沙漠中,剩下的都应该是最有生命力。然而又是最简单的存在,以至于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每一种生命都有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在这里的风“像火一样透明,像雷电一样迅猛”它可能“嬉闹着揭去屋顶,推到几面木板”。又可能“像一只手一样拨开了枯黄的野菜”,让“小鸟展开羽毛轻轻移动。微微张开像扇子一样的尾巴,毫不费力地迎风飞翔,那十字形的影子在枯黄的野菜上掠过。”在拉拉的世界里,每一阵风有他的名字,每一只海鸥也有自己的名字。她甚至可以在海边呼唤着他们,和他们聊上一阵。
沙漠带给人们的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瘠,可是用一颗热爱生命的心却能消除各种欲望,卸载恐惧与空虚。
二、如何让两条线索交集
在书中,作者安排努尔和拉拉分别在两条线索的故事中担任主人翁,可是这两个人物从未在某个时刻相遇,在某个故事中同时出现。两条线索,就像两个主人翁各自的不同生活,没有任何交集。在每个小故事切换的章节,也没有任何提示,只有在故事的大章节才有标题,每个小部分也没有设定的主题,感觉两条线索是杂乱的,分散的。
在两条线索里,主要线索是拉拉故事的部分,可是努尔的故事为拉拉生活设定了非洲战争下,人们在四处流浪的背景。在流浪的人群里,拉拉只是其中的一员,这些人的生活真实从拉拉的描述中得到验证。努尔是非洲大陆上人们生活的反映,而拉拉是离开非洲人们生活的写照,两个故事相互对比,可以反映两种不同生活对人们生存的冲击。
全书两条线索的故事相不影响地推进,即使每个故事孤立出来仍然具有故事的完整性,比较之下,两条大线索反而让整部作品显得支离破碎。如何提高作品的立体性和严整度呢?作者主要通过一个个传奇故事,让两条线索在小故事上相互辉映。书中,作者擅长创造新传奇故事,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蓝面人的故事,首先出现在努尔第一次面见马・埃尔・阿依尼纳,努尔的父母勾起了老教长对蓝面人阿尔・阿兹拉克的回忆。而后,当拉拉问起阿玛自己的生事时,阿玛对蓝面人的故事欲言又止的态度让拉拉产生了好奇。而“谢里夫人的后代”正是两个小故事的连接点。非洲南方的歌词穿插在故事中,首先是在守斋节后,阿玛熏着羊肉,拉拉缠着阿玛要听海娃(拉拉的母亲)的故事。阿玛说海娃很会唱歌,就哼起歌来。后来这首歌在瞎眼斗士哪里同样以回忆的方式唱着,这些歌连接的是拉拉自己的生事,关于她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前后说明。整本书没有单独写拉拉的父亲与母亲和拉拉出生的故事,可是通过这些在大的故事背景下的穿插,读者可以像玩拼图游戏一样将这些情节组织成完整的故事,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也让两个故事有了一致的节奏。
在两个故事里,很多情节在前后陆续出现依然有前后相互阐释的,前后照应增强故事的完整性。例如,拉拉在海边为看一看渔民纳曼美丽的眼睛,十分乐意在海滩上那棵高大无花果旁等待着老渔民。并低声歌唱:地一中――海……在老纳曼哪里,海豚会帮助渔民靠岸,小鸟成了王子的化身,白色的城市的故事,这些在后来都成为拉拉喜欢大海,永远离不开海边生活,渴望像鸟儿自由飞翔的自由性格的一部分。还有,海娃曾经在泉井边,在无花果树下生下了拉拉,后来拉拉也在同样的地方延续着非洲黑人的根脉,赋予下一代自由脾性。
在书中,小细节在大故事中得到阐释,在故事本身又通过小细节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完善,所以著作读起来很杂乱,但是线索十分明显。
三、故事意义的延伸
神秘色彩的笼罩。“眼中水”的马・埃尔・阿依尼纳,传说他能医治百病,只要他用唾沫在瞎眼睛上吹一吹,就能恢复视力。可是作者设置了一路上疾病的妇女、儿童死亡的情节,作者向告诉读者的是我们现实中只会质疑这种信仰,可是人们依然相信老教长有这种能力,尊重老教长。随着非洲民族受到西方“基督教士”不断地占领圣城,到最后部落被围困,老教长望着远方的眼睛也瞎了悲惨地死去。但是,努尔仍旧信任教长,这种由对教长的能力的肯定到对教长的思想的肯定就是作者在书中强调的老教长的精神――永远要凝神眺望远方,坚持不投降、坚信民族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并且认为“他的斗士不为金钱而战,而是为了幸福而战。他们守卫的这块土地不属于他们,也不属于任何人,这只是他们的自由的空间,是真主的恩赐。”信仰如果附加上验证的条件,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那么令人质疑,就像自由,没有具体的形,可是表现在人的行动和言语中就知道少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