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育运用的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氛围中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性格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用不同的情境来传授学生不同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解题思路持有不一样的想法,这一过程就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多设计有关此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说出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且有助于语言能力的表达,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除此之外,数学教学中,老师还应多注意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将课程活动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结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教师只是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及合作者,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数学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不一样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实验品,分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其长、宽、高等数据,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进而增强其动手、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对探索的欲望,以及感受成功后的喜悦,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进而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出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提高学习笛У男巳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等特点,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就让一些学生觉得头疼,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及环节,相信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有所提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会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才能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有了良好的心态,相信慢慢就会有创新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加上教师的不断引导,一定会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的更好,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很难吸引学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课程抱有讨厌的情绪在里面,作为教师,更应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先进的形式,以有趣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数学课上,还要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践,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不易解决的事情,将数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时,教师可以通过站队编号的行式,利用学生的站队编号进行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交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想法,当然孩子也是一样,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交互式合作能形成思想上的交流,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同伴听,也能倾听同伴的表达,会让对方和自己有灵感,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且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会通过交流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及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交互式的合作,使学生之间能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边走边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信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学生说用步测,有的还会说用绳子测量等等,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训练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逆向思维,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简便且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想能拓展思维的发展,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第2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 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竞争的核心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创新力是这场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创新力这一竞争的制高点,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

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以立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近几年来所共同探讨、研究的焦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教学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相关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树立创新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但因受“应试教育”和当前评价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迫于教改的形势,课堂上只是在口头上喊“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重覆旧辙,不敢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于学习。即使学生参与了教学,也是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师“导演”的一个角色而已,主体性、创造性的教学只是摆的花架子,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仍然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对教材、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教师教给的学习任务,完成试卷和标准答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往往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很少关注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的评价。教师不敢让学生提出问题,害怕自己回答不出来而失去尊严,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思维训练的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之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改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

教师要创造一种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到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2.改“应试”训练变为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训练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同时得到发展。

3.改传统的教学“专制”变教学的“民主化”

实现教学民主化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课堂互动、彼此交流的过程:让教学在活跃、和谐的气氛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使师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创新能力的学习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向教材、向名人挑战。教师要对好质疑、好提出“怪”问题、提出超越教材范围的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持热情支持的态度。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得到保护,同时他们的智力和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还是一种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实上,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要从小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评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具有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疑问,步步深入

教师要善于科学地把握思维进展梯度,不断地制造悬念,掀起思维波澜,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如根据浮沉原理,设计“浮沉变戏法”的智力活动。操作的要求是:一是“变浮为沉”,使浮着的空瓶、泡沫塑料等物体沉下去;二是“变沉为浮”。让沉下去的橡皮泥、牙膏皮等浮上来。操作中学生情绪高涨,为达到目的,他们仔细观察比较材料的不同,还要思考有什么办法才能成功。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思维中理解。当同学们想出许多方法后,进一步诱导:“中国巧匠鲁班,因被齿叶草划破手指而启动了灵感,发明了锯,现在你能根据浮沉原理制作什么呢?”就这样,教师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活动教学中,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一旦提问了,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做出合理的评价。然后正面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3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前预习;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3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此本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开展课前预习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着以下四大好处:

1、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了解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克服学生学习的随意性,潜意识完成任务,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潜移默化地训练,这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抓注重点,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创新的核心就是要提高生产力,而效率的提高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旦养成效率优先的意识,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时间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就为教师实施深层的教育和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为师生的互动创新提供了时间上保证,更有利于创新教学的开展。

4、课前预习是学习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通过长期的、严谨点滴的训练为实现的,在长期的教学我发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计算的准确性更不容忽视。中高年级学生方法问题、思路问题直接成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只有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更好的解决学生“内化”的问题,因此我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我反馈”,也只有在课前预习储备的基础上才能为课堂和升华奠定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我的实践发现,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传统的基础上((1)新学期开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读教科书,粗略了解新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2)粗读每一单元,了解它的大概内容,找出重点和难点。(3)细读每个例题,勾出已懂,不懂和似懂非懂的地方。)标新立异,适当增加难度和增添多元化的预习方式。

一、创新预习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预习情景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预习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预习情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鼓励他们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预习成果,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预习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预习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预习中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计算水流速度……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预习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预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4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表现为好动、好问、猎奇、新颖感强等特点。心理学家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出现惊讶、疑惑、矛盾,这就是好奇心的反应。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需要,它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因此满足这种动机是知识的实际获得,它是一种重要的、稳定的动机。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和源头。其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因为儿童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有强烈的求知欲,一旦他们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他们产生追根求源的念头。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如何去探索、积累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呢?

(一)创设情景,诱发好奇心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潜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新兴趣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时,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挥。

阿基米德在沐浴时,得到灵感,发明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沐浴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情景,所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是诱发学生发好奇心的有效方法。

(二)提问引入,激发好奇心

把结论性的问题改为探索性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而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尽量避免以简单方式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地设计探索性问题或将教材中一些结论性的问题改造为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整理、加工、归纳、猜想、证明,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随便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去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对课文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好了这点,会事半功倍的。

(三)借助课题,引发好奇心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题本身就让人感到好奇,一看到题目,学生就又想知道课文究竟写了什么样的心理,教师借助这类特殊的课题,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好奇心的方法很多,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增强创新意识,做个有心人,坚持下去,学生的好奇心就会逐渐积累起来,进而激发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好奇,这正是创新的萌芽,要多加呵护。

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固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主动的探索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是首要任务。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注重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和培养。

(一)引导质疑,调动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知识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上完一课后,让学生通过资料、上网等获取课文以外又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感

质疑感是对所认识的事物感到疑惑,不很相信。有怀疑,便会对所怀疑的事物生疑、解疑,要充分利用“兴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怀疑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经历“生疑――设疑――解疑”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注意巧妙设疑,以疑激欲,把主动性放手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借助教材,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追新求异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在表现。如果没有标新立异,追求新异的好奇心,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做出验证。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的历史时期理解课文。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提问解问,培养质疑

中国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围绕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再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深入理解课文的欲望,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其终生发展十分有益。

第5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 创设情趣,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将唯一性的文字资料,设计转化还原为立体性的生活场景,将教材中机械死板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活动场景,精心策划活动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精心准备活动教具和有关情境图,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充分挖掘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资源。这样上课时学生会在新颖、有趣、熟悉、亲切的活动情境中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将学生沉睡的数学学习潜力发挥出来。同时,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设计成学生非常熟悉,又乐意参加的“运动会”活动情境,在雄壮激越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学生仿佛进入了运动会会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渐渐进入了学习的境界。这时,“机灵狗”引导大家及时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再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然后再动手设计各种不同形状的奖杯,最后老师开车来接大家回家时,再让学生判断车上座位是否够坐。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既学习了“两位数加法”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学得有效、扎实、牢固。现在的小学生从0岁开始就开始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刺激和“爱”的熏陶,学生一方面思维方式新颖,灵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个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灵活多样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研究新事物,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问题要善于归纳、梳理,从中由自己探索总结出规律来。同时,在教学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学习,但是又要善于恰当引导,不能放任自流,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引”得巧妙,“引”到穷到好处。

三、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实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取长补短,吸取对方的长处,既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还可以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动手操作演练中,可以将所学知识激活,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消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桌子有多长》一节课时,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合作测量桌子的长度,学生在合作中可以互相观察学习别的同学的测量方法,还可以互相纠正缺点,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测量中,既巩固记住了新学的长度单位:厘米,又学会了测量的正确方法。另外,在合作动手中,学生还有可能探讨研究出出人意料的方法。譬如,有几位学生的尺子少了一截,该怎么量?聪明的学生会探究出如果从刻度“几”开始量,那么要从量得的总数里减去“几”,这种方法如果不动手测量,不合作讨论,是不容易发现的。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立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四、多元评价,激励学生

在教学中及时、有效、恰当地评价鼓励学生,可以促进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形式良性循环,高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根据现在小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特点,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和合作探究的潜力。学生的学习是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思维和身心的整体全面参与介入,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结果的单一化评价方法或者形式主义走过场的评价方法。教师更要侧重于对学生学生过程的评价,并且要情真意切地用多种方法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例如,引导学生学习“两位数加法竖式”计算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己列出算式,再自己用竖式计算,学生进行了一连串的活动,如果其中出错导致结果错误,教师应该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和正确的地方,而不能因为计算结果错了而全面否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6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活动;创新意识;学生

活动课程从1992年被首次列入课程计划以来,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数学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它能进一步发挥数学的思维功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情感盎然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潜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周围的世界,领略数学的作用,体验思维活动的乐趣。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数学活动课中同样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供教学的实例和材料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为新知的学习切实做好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的同时,教师便达到了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目的。

如教学二年级活动课中的“相同和不同”,可先设计一个故事导入新课:有一只小猴子,它每天早晨吃2个桃子,中午吃3个桃子,晚上吃3个桃子。但是它觉得这样吃太少了,于是,它对老猴子说:“能不能给我多吃一点。”老猴子笑了笑,说:“那就早晨吃3个桃子,中午吃3个桃子,晚上吃2个吧。”小猴子一听,早晨能吃3个桃子,高兴极啦!

提问:小朋友们,这只小猴子真的多吃了桃子吗?为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小结:小猴子一天吃的桃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两种分法不同,小猴子只看见了两种分法的不同之处,没有看到相同之处,所以白高兴了一场,可见,只有将事物和事物相互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到此,引出课题。如此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又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

二、尊重学生个性,诱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活动课中让学生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的结论,从创新的角度看,都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不断诱发创新意识。

三、求异思维训练,形成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活动课上,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优生在帮助他人的学习中得到自我发展;不同程度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主参与,自主探索,成为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即使学生在求异思维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应想到学生的“误”中可能蕴涵着创造的萌芽,要极其耐心细致地善待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战胜挫折,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成功的给予表扬,问题问得好的给予肯定,即使失败了,也给予会心的微笑、理解的眼神。如三年级教学完“千米、吨的认识”后,可进行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设计旅游线路”。课前了解一下,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分别离家多远?如果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你准备去哪些地方?算一算整个行程大约是多少?

这样设计,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了我国的各大城市,以及有哪些美好风光,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增加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观察想象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在数学活动课中,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的大胆的想象,可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二年级活动课中的《找规律填图》,可先让学生猜一猜:

1.师依次一个一个地拨球,学生观察,猜一猜,接下去珠子应是什么颜色?

2.师依次一组一组拨珠,学生观察,猜一猜,接下去珠子应是什么颜色?

3.猜图形:学生观察,猜一猜,小门后面会是什么图形?

通过以上例题,再引导学生找一找:讨论它们各是按什么规律排的。请小朋友当老师,编一道如此类型的例题让其他小朋友解答。

这样教学,先猜,后找,最后自编,提供想象,让学生找到感觉,促进思维状态的变化。

第7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比较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沟通、经验交流、心智启迪,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点燃了指路明灯,让我们关注知识获取的同时,关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前提,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把小学生的潜能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才能唤醒、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小学生数学求知欲,为小学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应从数学知识的传授中,从数学现象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中的新知,自主思考,从数学角度有所发现,提出疑虑,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中的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要进行反复推敲、验证和比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必须变通,必须创新,教学思维要学会转换,自身能力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营造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展和延伸学习空间等。

二、开展创新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是根本

灌输式学习已经成为创新教育最大的障碍,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新知识。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轻学习结果。它把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想象,不怕出错,给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习惯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小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小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加强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喜欢提古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成熟给现代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促进,其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为教师数学课的出色完成提供了便利。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体的基础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数学学习情境。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数学课直白的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滚动、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让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数学重难点知识的巩固练习上效果明显,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现代教学规律,遵循学科特点,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精神,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小学数学的健康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夏: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1.2.

2.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6.

3.付士红: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8.35.

第8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教育、应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学生从小就想创新、敢创新,从而发展到能创新。开展多种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发现创新的机会,引导他们独立思维,开动脑筋,独辟蹊径,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一、深入钻研教材,营造创新情境

课堂教学前,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以吃透其精神。老师要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设计、营造创新情境,把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圆柱体的认识》这一课,原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透视图揭示圆柱体的特征,概念教学过于抽象,我对此加以重组: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模型,看看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动手用纸皮模仿做一个圆柱体。在做圆柱体的过程中,不是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而是让他们独立地、自主地去进行操作。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多种不同的作法做出了圆柱。尽管有的学生的做工很粗糙,但通过亲自动手他们都认识了圆柱的构造和特征。这种认识的产生,就是创新。因为它突破了原透视图形的抽象,对圆柱体的印象更清晰、更深刻。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倾注爱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小学生年纪小,自尊心强,思维稚嫩,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但只是创新意识的幼芽,难免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得靠教师正确看待,细心呵护创新的幼芽,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创新潜能。把自己当成小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严师。

2.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承受能力有限,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创新意识的萌发,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们”、“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看谁最聪明”等等刺激性的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自卑感,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因为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不同见解,敢想、敢说、敢问,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3.发扬民主原则,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养成自信的个性心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存在着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语序表达不清晰的、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不能立即请他坐下,这样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的问题,思考过程,得出结论时,教师决不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教师应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教师应确立“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让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听到激励性的语言。

三、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明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教学10的组成时,书上是这样陈述的: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数。

图1

学生边摆边填在巡回指导中,我发现很多小朋友是没有规律的,但有一位学生别出心裁地摆,他只摆了二种便举起了手。我问他为何不继续摆下去,他说:“我已经懂了”。这时,我请他起来讲道理,他开始报答数:左边从9开始,左9右1,如果从左边拿一根,移到右边,就变成左8右2,依次移下去,他很快说了了左7右3、左6右4,左5右5。我即时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肯动脑筋。谁想来试一试?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我在巡视中又发现一学生的摆法,让他上去摆,他先摆,左5右5,然后从左移1到右,就是左4右6,如此左3右7……;还有的学生先左1右9,然后从右移1到左,即左2右8,如此类推……。还有的学生发现,交换每组两个数的位置,就可以得到9种分法。可见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真正领会了10的组成。事实使我再次相信,我们所教的小朋友,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开发。

总之,当代教学改革的重心之一就是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齐山玲.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小学). 2010 (03) .

[2]高艳玲.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才智. 2009 (21) .

第9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策略

数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智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尤其是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这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贯穿始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愿意进行创新。创新是需要承担一些风险的,这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情感较脆弱,哪怕一点小小的伤害都能给他们留下疤痕。而且心理学也表明: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将会在其一生中留下心理阴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期望,多一份关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建立平等的对话,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智力和能力,而数学又需要极强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更多的时候往往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求异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分类”教学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部分学生到讲台前,请剩下的同学想一想,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组。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很多种分组依据。如,有的是按男生进行分,有的是按照个头分,有的是按照头发长短来分等等,这样的开放式题目,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数学知识,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

2.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对培养创新思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联想有助于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促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如图两条线段,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两条线段,说说你们都想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联想说出了很多结果,如:(1)红苹果有10份,青苹果有5份;(2)青苹果比红苹果少5份;(3)红苹果比青苹果多5份;(4)红苹果和青苹果一共有15份;(5)青苹果的数量是红苹果数量的1/2;(6)红苹果的数量是青苹果数量的2倍;(7)青苹果占总数量的1/3;(8)红苹果占总数量的2/3等等。此题没有限制要求,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革新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创新机会

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扰,而且有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没意思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更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通过灵活多变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学习中发现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想要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潘道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