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第1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岗位能力标准;课程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其职业内容也将产生变化,新的酒店业态将不断出现。酒店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必将对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进而对酒店管理专业掌握“市场营销、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休闲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拓展”等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重庆市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多,每年为酒店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因为缺乏必要的“市场营销、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休闲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拓展”能力,导致学生产生就业“低对口率”和就业“高流失率”的问题,加之,近年来温泉度假型酒店、地产式酒店、邮轮酒店等酒店新业态的涌现。酒店人才培B和行业需求的刚性供需矛盾和结构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高校紧跟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转型,培养出能够在酒店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文将结合行业岗位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并从课程体系上完成有效衔接。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作为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业人才的高等院校,从很大意义上讲,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我国旅游酒店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仍然采用“学科范型”为主的模式,由于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课程的规范、课程内容的组织,基本上没有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思维,教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弱点。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能力结构、专业结构都与实际需求有偏差,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课程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征。

(二)教学案例多以理论案例为主,不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

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大部分高校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守旧,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缺乏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简单,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部分课程设置适用性差。面向酒店的仿真教学设备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培训,无法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即使有案例,也多以理论讲授式案例为主,缺乏来自行业的真实情境案例和影像案例资料。

(三)实训资源不足,真实情境视频案例资源缺失,满足不了酒店管理专业迅猛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当前,现有教育体系与迅猛发展的酒店行业发展脱节;大部分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因学生规模太大,只能在教室或相对紧张的实训室中进行,学生根本不能切实地感受到酒店行业真实情境。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行业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等都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在进驻企业实习条件不足或很难实现的情况下,真实的视频案例资源开发与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实训资源的不足。

二、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在酒店管理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带领团队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专业人员是目前酒店管理企业最缺乏的高级管理人才。对酒店管理各岗位而言,选择一位合适的员工至关重要。

“提供应用型专业人才供给,适应、融入、引领酒店产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需求”是在新常态下酒店管理专业对酒店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当前行业人才需求侧和院校人才供给侧的突出矛盾表现在: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酒店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难;人才培养不能融入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就业质量低。追根溯源到高校酒店人才培养的问题中,则体现在学生的技术技能不强、后续发展能力不强,无法成长为与行业需求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制定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能标准,非常重要。

三、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

(一)制定依据及设计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酒店经营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深入剖析酒店行业能力要求,结合酒店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明确标准对技术技能的要求。

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能力标准,按照理论性、实践性、岗位性等特点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归类,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酒店行业传统性、普遍性、经常性的能力,体现“专业性”和“能力性”,真正做到“以不变应常态”。选修课分为“管理拓展类”和“业态拓展类”两个方向。两个方向课程重在体现学生的“专长”,“以变应万变”。

(二)总体体系及框架结构

标准体系一级指标为能力结构,二级指标为对能力结构的分类即能力内容;三级指标是对各能力内容的能力定义,四级指标为每一能力的能力表现。明确每一具体指标的实现课程和评价方式。为使专业能力标准更具操作性,我们设计了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表格。(见表1)

其中,基础能力课程模块设计管理基础、公关礼仪、涉外信息三大版块;核心能力模块设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文案写作、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康乐休闲管理、品牌管理、资源管理及业态发展十大版块。每一版块对能力定义进行界定,对能力表现进行描述。

四、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制订为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与行业衔接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通过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的情况看,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岗位操作能力强,达到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学生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反馈都是积极的,认为能力标准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行业要求和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但因我们进行标准制定时,只考虑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一所学校的情况,取样范围偏窄,是否可以作为能力标准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试行,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丰富,变革,提升――高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工作探讨[J].职业教育,2015(6):19-21.

[2]]杜斐.三门峡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13(21):19-22.

[3]程芳.如何搞好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工作[J].学周刊,2014(04):22.

[4]谢红勇.高职饭店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6):34-36.

作者简介:

第2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第3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114-01

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优质开发与利用,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还能够保证新课程顺利地进行。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专业性较强的、比较复杂的活动。学校与教师在保证原有教学基础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地组织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采用灵活变动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社会对于个体的要求,还考虑到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情况,进而实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

1 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1.1 教师应该树立的教学理念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其次教师应时刻要有信息观念,时刻把握物理学科当前的教育状态和先进方法、理念,并积极、恰当地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再次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学会使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将传统教育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能让教师的教学更轻松,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2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研究

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地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更新自己的观点,产生一些新的教学想法,提出教学方面的创新,并且可以尝试将这些想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以期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多通过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汲取网络上其他优秀教师的思想,集众家之长,获取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实现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课程创新。

1.3 学校应该为教师构建集体备课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集体备课和相互交流,能让教师对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各自独特的见解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探讨,集思广益,深刻体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校应该为教师构建这样的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校本课程网络共享资源平台、校本课程教师交流平台等,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构建学习型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培养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2 借助网络对教材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利用研究

由于物理知识是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时候,应该能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此作为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当中察觉到物理规律,这样才能与新时期物理新课程的目标与理念完全吻合。

3 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3.1 运用信息技术正确引导并发展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生的学习经验是指学生目前所拥有的知识水平,这是校本课程中最常见的一种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频繁地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学生的这一经验,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演示基于学生经验的原理,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知识方向思考,这样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学到了正确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诱导他们更多的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这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3.2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更加的专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学生的兴趣也是校本课程的可以利用的一种重要资源。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吸引了学生大量的注意力。如果把信息技术引用到校本课程中,那么一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适当地信息技术与物理校本课程的整合,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能掌握物理的相关知识。但是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定要注意适量、适时,不可盲目使用,更不能全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否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物理校本课程资源整合中的使用,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该课程在教学上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会给物理校本课程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效果。总之,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考虑实际的发展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效地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进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三中,内蒙古 喀喇沁旗 024400)

参考文献:

[1]朱艳旭.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王月萍.高中物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杨志宇.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林金发.谈初中物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180.

第4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标准,按“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在全国实验区实验。美术校本课程如何更好地开发实施已迫在眉睫地摆在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

二、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程度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水平。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重要、最具实质性的步骤和内容。

国家新课程标准设计、编排的美术课程面向的是大范围、大面积的学生,适应全体学生是它的宗旨,而美术又具有十分强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特征,开发美术学科校本课程可以促进他们在这方面的个性发展。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同样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1.市内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我们保定市大部分学校都在开设校本课程,开设校本课程的种类也非常多,但是开发的情况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课题的开发能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2.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以塑造个性化、崭新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情感和思想,反映人和环境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实践性特点。除拓宽学习领域,增加文化底蕴,加强美术与各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应用,可视性还是美术校本课程区别于其他各科校本课程的另一个性特征。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目标

(1)研究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与美术校本教学的内容(地方美术文化课程)。

(2)研究如何从自然和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美术校本教学内容(自然社会生活美术课程)。

(3)研究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联的科技信息美术校本教学内容(现代科技美术教学课程)。

(4)研究与社会、环境、其他学科密切结合的综合美术校本教学内容(综合美术课程)

(5)研究与校园文化密切结合的校园文化美术课程(校园文化美术课程)。

2.重点

独创性是校本课程的灵魂,是确定我们编写的课程能否成为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课程的独创性即课程的个性,由教师的学识修养、教育理念、教学实践经验和艺术教育风格及探索、创造能力与所处的区域环境特色决定。对教师而言,个性化与实践性、创新性是校本课程的灵魂。

3.难点

(1)教材的研发。

(2)课题研究当中如何在新课程下提高美术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理论研究与实践范畴,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研究。

(1)调查法。课题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归纳、统计。

(2)文献法。课题研究当中查阅、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

(3)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做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第5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9102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之中的三大课程模块之一。地理校本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很宽广,实用性强。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要研究的内容较多,比如校本教材的选材与编写、课程的宗旨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对策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具备发展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特性。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高考的影响之下,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我们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构建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要联系实际,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基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探索欲强的特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有效地穿插乡土地理知识,让乡土地理走进初中地理课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关于地理学科校本课程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地理校本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定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初中地理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省区教材和校本教材三者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由各级学校灵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不做统一要求。国家为校本课程的构建留下了足够宽广的发展空间,我们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根据现行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体现自己的课改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应关注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们教师平时在完成统编教材内容教授的基础上,做好选修和活动课的设计安排,更能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校本课程作为统编教材教学的补充,应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所以一线教师应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选修课、活动课的校本课程定位,尽量避免和统编教材的雷同或冲突,体现出校本课程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

二、校本课程教材类型的选择

根据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校本课程的教材在类型上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教科书型教材。它设计出一定方向的研究或活动主题,还列举翔实的资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活动课,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第二种是教参型教材。它的编写和教材内容设计主要是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考虑,强调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活动的开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它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引领和校正,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活动的设计和选修课题的选择等方面。第三种是资料型读本教材。它突出的是教师利用互联网等一切可用传媒,收集广泛、有趣而翔实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资料素材,要求资料必须具有科学性、广阔性和趣味性,体现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第四种是练习型教材。它相于课后练习册的作用,教师思考的是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围绕一定主题活动的练习内容。考虑到地理学科已成为中考科目,练习型的教材还要为中考做好服务,使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应始终贯彻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为选修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参考。我们回过头看看以前各种类型的教材,大多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师都心知肚明这是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如今,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克服以往的条条框框,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信息整合的课堂特色,最终实现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思路的重大变革。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以活动课思路设计为主,通过开放式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

校本课程教材应能够对现行国家统编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内容要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编排,教学操作起来要容易,各个模块内容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方便教师灵活地选取内容进行地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家乡乡土地理的特点,用乡土地理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人教版八年级有一节课是“水资源”,笔者所在学校带领学生考察本县城的鉴河,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乡土地理注重的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可以直接体验感受。

1.课程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地理是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绘制学校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关于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建议,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自然,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东西。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要体现必要性

课程内容要提供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应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让学生学到地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家乡地理,增强其生存能力,这就是它的必要性的体现。教师应适时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如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这样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对国家的统编教材起到及时的补充作用。

3.课程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即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尽量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要求教师在安全的条件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教学形式开放而不受拘束,在大自然中教学,但也要注重教学效果。

4.课程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地理教学要突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性特征的认识。例如以“德保县”为例教学区域地理,教师可展示中国地图和广西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本县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提供有关的百姓生活、文化习俗、农业生产等资料,学生整理记录下来,想一想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炼和提高,而且学会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四、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科学性,课程开发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它的基础。学校开设选修活动课,教师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知识的科学性,不能犯科学性错误,但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北斗星、行星,观察日食、月食等。通过选修活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有所拓展,获得更多知识。

2.趣味性原则

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八年级结束的时候,与九年级参加中考的学生同时间进行地理中考,实行50分制。教师在设计地理校本课程的选修活动课时,在考虑对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趣味性,以趣味导学,让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物、有色、有形,寓教于趣,寓学于乐,帮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在中考中创造佳绩。

3.可操作性原则

校本课程中选修活动课教材编写的目的是提供参考,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要考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和疑难问题,考虑备课、导入等常规教学环节,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方向。

4.新颖性和拓展性原则

第6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校本教研 体育健康课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上是“副科”,领导不重视,教师随便上,学生无所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

经济的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体育与健康课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正常开展。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突破口。学校要根据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场地,采用种种手段利用和自制各种有利于学生从事健康体育锻炼的器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挖掘体育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

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和学校领导教育观念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潜在的轻视及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地展现应有的才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许多课程研究专家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校本教研的开发,将会激活农村体育教师的思维,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但会开发出各种适应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土教材,而且会推动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这种创新和改革中,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体育教师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挖掘。人的因素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将给农村的体育与健康课新课标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开发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的资源优势

(一)内容资源优势。

1.农村学校在生活中创造的体育活动。农村学校一般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学生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如: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跑城(一种打沙包游戏)、跑国(划定活动范围,两组学生相互占领对方地域的游戏),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活动很有特色,只要稍一加工就可以开发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2.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活动较为盛行,大部分以身体活动为主,比如:扭秧歌、舞狮子、腰鼓、民间武术等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开发改编,都可以成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教材。在目标统领内容的体育课实践中,教师能更多地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虽然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目标,但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上缺少“主打”运动项目。学生经过十几年体育教育之后,反而感到什么也没有学会。因此地方和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加快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制定。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甚至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二)人力资源优势。

农村学校有一批年龄轻、思维活、创造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及大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喜欢体育的学生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的最大优势。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诸多缺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设计,体育教师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不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方法,体育课不是统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无任务的“放羊式”。现实工作中,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即使学习别人一点,也是生搬硬套,缺乏求实创新精神,只能使体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部分体育老师不愿下力气求取新知,不想改换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使体育和健康的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践,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相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改革中反思,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改革将写下更美的篇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的智慧、创造力,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合理利用校园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民间的体育器材、自制的体育器材等,充分发掘当地的各种民间的体育活动,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校实际、学生喜欢的校本教材。只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就会开发出科学的,有利于很好地开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李天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H].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

第7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办学理念 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组织教师(主体是教师)或其他人士根据相关的政策而开发的课程。一直以来,我校都坚持开发校本课程,并努力使之成为办学特色,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多年来的办学实践,谈谈我校在抓好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思考与做法。

一、明确的办学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先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它的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我校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涉及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进而因材施教。

三、设置齐全的课程类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首先,我们要结合本地的区域需求,发挥我校特色优势,挖掘学校资源优势,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弘扬传统文化,张扬个性特长,做心理健康、活泼向上的好少年。根据这一主题,我们可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这不仅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还为实现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要注重课程的拓展、延伸和学生特长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开设种类多样的选修课社团:“品味书香”社(阅读)、“心灵手巧”社(彩泥雕塑)、粘贴画社、“纸上乾坤”社(折纸)、“棋”思妙想社、“独出心裁”社(剪纸)、七彩画室、“心随笔动”(书法)、十字绣等课程。

再次,我们还要把校本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开发出学科拓展类课程,如《生活中的数学》《习作天地》《情景英语》等课程。

四、强化教师主力军的地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主力军。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主体,以自主、开放、合作的形式进行,且课程要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因此,我们在选用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时,应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争取让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当担重任。

首先,教师要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应内容的要求,密切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内容。

其次,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在爱好特长、品行修养、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千差万别。对此,我们可发放调查表从家长那里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学情,从而把握每个学生的鲜明特征。同时,学校还要利用活动课为教师提供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从而使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灵感。

再次,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力求克服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使学生明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道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多种教育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育技能技巧掌握纯熟,对教学有良好的监控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对学生的需求把握准确,能很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而对于新教师来说就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发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受益,让自己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价值、体味教育幸福。

五、“走班制”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主要形式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在我校全面实施,最初我们确立了“走班制”,但是随着校本课程实施,它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如各年龄段的学生在指定的教室上课,跨越年级、年龄差距较大,不利于施教和管理。为此,本学期初,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了实施方案,决定按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特长、爱好分班,具体方法:先由音乐、舞蹈、美术、器乐等教师在各年级选出具有这些素养与爱好的学生组成我校的特色社团。然后,剩下的学生,由班主任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组建不同课程的社团,在本班教室上课,这样便于实施教学与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允许选择有所调整,同时规定了每学期开校可以根据上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但要避免频繁调整,以便使学生长期稳定发展。这样,就使“走班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作为九年一贯制乡镇学校,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全面铺开,实为不易,但是我们从没有放弃。自从我校开发校本课程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第8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办法

为了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我们需要对高中数学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其办法为合理利用学生信息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合理利用考纲研究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合理利用其他学校的同专业信息进行校本课程教材的构建,合理利用教学拾零进行校本课标的构建。

合理利用学生信息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是指通过学生亲自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来使数学校本课程拥有极大的价值,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发展稳定,还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及时察觉教学漏洞、及时补救教学漏洞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都能起到作用。合理利用学生信息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最为核心的是学生信息,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教师需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态度,如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个别的,教师应该按照个别学生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培训,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教师应该按照广大学生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培训。第二,教师需要注意考纲要求以及课程标准,这是因为难与简单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附。从基础教学方面来说,现在的难题就是以后的简单题。第三,教师要建立教学目标,对于校本课程而言需要建立它的教学目标。

合理利用考纲研究进行校本课标的构建是指利用考纲、数学特点以及高考真题题库进行结合、分析,从而得出一些高考热点,这些高考热点统称为校本课程课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研修性充分被调动,还可以加强正常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稳固,同时还遵循了我国颁布的课程标准。合理利用考纲研究进行校本课标的构建最为核心的是考纲,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让学生对数学方法、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点以及试题的意义、方法、目的拥有正确的认知。第二,要注意让学生对考纲中的灵活运用、了解、掌握以及理解等拥有正确的理解。第三,注意分析出高考的特点,这是因为高考的题目涉及特点多,且题目灵活性大,但是高考出题的本质、主体以及思想永远都是不会变的。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办法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计算等,两者的本质都是针对人的发展来进行教学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清世界、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观察周围以及追求理想。

通过上述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得出校本课程具体的实施办法,主要有课堂片段法、辅导课片段法、课外小组研究法以及学校统筹安排法四种。课堂片段法的操作原理是在正常的数学教学中选用一小部分时间来对校本课程进行渗透,它的好处是既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还可以做到化整为零,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遵循适用性原则,也就是指授课的课程内容和校本课程内容必须能联系到一起,要做到息息相关,千万不可喧宾夺主。第二,要遵循即兴原则,也就是指校本课程内容必须生动、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第三,要遵循适量原则,也就是指校本课程内容必须做到不多不少,内容适中。

辅导课片段法是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少的时候,才能用这种办法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它的优点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科时间以及高中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辅导课片段法。使用的前提是学生以及学校领导同意了才能开始;第二,辅导课片段法。在使用时数学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具备普遍性,要满足大部分学生对内容的要求;第三,进行辅导课片段法。要保证所有学生都是自愿进行的。

第9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体育课程 开发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一、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标准等一系列要素的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见,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离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就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就是不完整的。没有校本课程这个部分的发展与完善就不会有作为整体的课程改革的成功。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势在必行的。教师一旦进行了课程的开发,作为参与者他们就不会再对课程计划的意图和课程理念产生误解,从而有利于教学的发挥和学生的学习。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想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

(一)选择: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付诸实施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科目的选择、配套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选择等。

(二)改编:是指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进行的对原有课程内容上的修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导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

(三)创编和新编:是指依托拟定课程计划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或课程单元。开发体育校本“特色课程”:如: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研究和汇编——选择、改编,强化或简化研究、另类化研究;新兴体育项目的教材化探索——选择、改编或自创运动项目(方法或规则,局部或整体),形成自编教材;民族、民间、乡土活动的教材化研究和汇编;创编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教学素材。

(四)个别教材内容或方法的优化:我们可以改编或自创游戏、徒手操等,形成文本;开发“乡土教材”;开发新兴的课程;新编地方性专题课程等。

(五)创编主题模块或单元内容:首先是课程整合,它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开发活动,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的隔阂,也是减少因知识剧增而带来的课业负担;其次是课程补充,它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再次是课程拓展,它是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包括正规课程延伸和个性化拓宽。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这里的技术变化是指教师应熟练掌握获得知识的先进设备。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的利用和开发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正好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思想的变化要求教师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实施方式与国家课程有所不同,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必然引起教学思想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

(二)促进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教师知识分类学认为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

(三)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精神领域、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区人员、课程专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区人员之间、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长此以往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

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和执行者,增强了教师参与的意识,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

四、结论

因此,建立体育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发挥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对于推进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作为体育的国家课程,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体育与健康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体育的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需求,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时数等。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德伟,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M].北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