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夯实课堂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夯实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夯实课堂教学

第1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预设可以说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预设和安排,既包含教师对教材、学生的理解,更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教师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临危不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看做一个充满张力的生命过程,那么预设既是课堂教学的孕伏过程,又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和源泉。课堂教学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与预设的有效与否直接相关。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了精心的预设,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

一、准确预设,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石

常有人把课堂预设简单地等同于备课的教案,认为课堂预设是一种完全静态的、前置性的、单维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实际上,课堂预设是多维的、丰富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型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基础,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与之相应的应对策略、引导方式,合理设计教学的层次、环节和流程。

1.深挖教材,预设课堂教学基调

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深入研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明确“教会学生什么”“哪些知识该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真正明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道理。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认识”一课,早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就第一次接触了分数,然后在三年级下册又再次学习了分数,到这里已经是第三次认识分数了,那这次让学生学习分数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呢?该怎样教学更恰当呢?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认识分数,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把某件物品或某个图形平均分时会产生一类新的数,这里更多的是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三年级下册第二次认识分数,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五年级下册第三次认识分数,则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因此,在课堂预设时,我设计以下四个板块:(1)说说对分数的了解,以旧引新;(2)合作探究,建立单位“1”的概念;(3)对比探究,系统理解分数单位;(4)练习比较,深化分数的意义。其中,主要聚焦第(2)、第(3)两个板块,即如何建立单位“1”的概念和理解分数单位。因此,教师一定要联系整套教材的内容,分析教材每次安排“分数的认识”的意图,从而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

2.顺应学生,预设课堂教学流程

作为一线教师,教学如果只盯着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从“本”到“本”的话,学生学到的就是有限的知识,而不可能获得灵动的、长远的思想方法。卢梭曾说过:“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顺应学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设置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节。

例如,我校华晴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设计“学校需要选一位体育老师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来展开教学。首先,华老师提供两位体育老师的训练情况(投篮总个数和投中个数),让学生理解选择标准实际上就是比较投中个数占投篮总个数的分率,并明白在总个数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通分来帮助比较;其次,随着参加训练的老师人数的逐渐增加、投篮总个数的不断变化,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通分去比较分数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通分的种种不便,且费时、费力,实在麻烦,而随着华老师的一句话“参加训练的人数还在增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建立一个便于统一的比较标准是多么的重要,百分数由此应运而生。这样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堂预设,让学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了百分数应用的价值,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二、灵活预设,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是随时变化的,教师的教学灵感是随时出现的,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就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文本及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下,灵活预设和调整课堂教学。

1.多维预设,明确课堂教学走向

多维预设,是指预设面对同一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思路的选择和优化。教师对教学要有充分的准备,以便面对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合理的引导。

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常常把精力较多地放在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上,从而忽略学生计算法则、算理的形成过程。但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和我们预想的那样呢?为什么有的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高呢?我不禁反思:在没有正式教学之前,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们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于是,我课前用48×2这一道题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结果如下。

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对这道题的计算竟出现了六种解法!分析每种解法,我从中看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和产生错误的原因:第一种解法没有进位;第二种解法把进位的数一起再乘了一遍;第三种解法把进位的1和乘数2先相加再去乘十位上的4;第四种解法进位后没有再乘;第五种解法把进位的1直接放在了十位上,再把十位乘得的数写在百位上;第六种解法才是正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对课前调查时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了三个方面的应对:首先,引导学生对所有的解法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异同点;然后,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如:“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这些计算结果中哪些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哪里?”“那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十位上的数吧!你看懂了谁的算法?在他的解法中,对十位上的计算是怎么想的?”“谁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看来,都是这个进位1在作怪啊!那我们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进位的处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果然出现了几种类似的算法,根据我的预设,引导他们在比较中逐层深入探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问题聚焦到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十位上来。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保护了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又引导学生找到了各种错误的原因,使他们明晰了算理,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时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

2.弹性预设,预留课堂教学空间

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无论课前预设得多么完美,在面对课堂上鲜活的个体——学生时,总有意料之外的“特例”。弹性预设就是指对教学过程多做一些假设,给学生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学生预设充分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巩固练习时,教师可预设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个环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个环节,综合运用,形成技巧。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储备,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中也积累了“各个数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和也是3的倍数”的事实经验,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第一个环节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个环节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预设(形成技巧)。这时教师可以灵活地将三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作“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2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学程导航 情智课堂 品析

一、课题案例背景分析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是初中生物实验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由于学生对“植物萎蔫是细胞失水造成的,复苏是细胞吸水造成的”这些生命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对抽象的“细胞得失水原理”这个重难点就无法理解透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体验不到学习过程中探索奥秘的乐趣和领悟知识的喜悦。植物从正常状态到萎蔫,再从萎蔫恢复正常状态,这些生理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当堂课是难以完成的。教材安排的一个验证性实验,似乎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选用的食盐水浓度仅为10%,要让植物萎蔫,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不到过程,看到的只是教师事先做好的结果展示。如此匆忙“走过场”,势必影响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使后面的教学陷入被动。课堂教学怎样处理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既让学生亲自动手、当堂见证、验证猜想,又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并领悟其中原理呢?对于教师而言,上好这节课不失为一次挑战。

二、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引入课题】朗读一首优美的小诗――《植物爱水》,表达植物对水的依恋,水是生命之源,植物生长需要水。

根据导学任务单,学生先行自学植物与水的相关知识:

1.水对植物体有什么作用?

2.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蕴含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

3.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其原理是什么?

4.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实验I:植物一定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吗?

【实验材料】大小一样的黄豆芽、大小一样的绿豆芽若干。

【实验器具】烧杯2只、分别盛有等体积的两种不同液体,编号①、②。

【实验步骤】

1.自主选择两根豆芽,体验触感(轻捏豆芽,观察豆芽的质感及在手中能否直立)。

2.将两根豆芽分别浸入①、②两种不同液体中。

3.约1分钟后,取出豆芽,再次体会触感。

【选材调查】你选择了哪两根豆芽?

【学生汇报、教师汇总】共有3种选择:两根大小一样的黄豆芽;两根大小一样的绿豆芽;一根黄豆芽和一根绿豆芽。

【教师质疑】3种选择都科学吗?为什么?

【学生分析】选一根黄豆芽和一根绿豆芽的不科学,其他两种都科学。因为这个实验的实验变量是①、②两种不同液体,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教师强调】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

【学生展示】液体①中的豆芽,取出来后变软了,不能维持原来的直立姿态。液体②中的豆芽,取出来后变硬了,还能够维持原来的直立姿态。

【生生交流】大家发现都是同样的实验现象。

【教师启发】液体①中的豆芽为什么变软了?为什么不能维持原来的直立姿态了呢?液体②中的豆芽为什么变硬了?为什么还能维持原来的直立姿态呢?

【学生回答】①中的豆芽失水了,②中的豆芽吸水了。

【教师提问】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你有什么疑惑?

【学生归纳】有时植物能吸收环境中的水,有时环境能吸收植物里的水。很奇怪啊!

【教师追问】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学生猜想】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因可能与外界环境溶液的浓度有关。

小组实验II:在什么条件下,植物细胞能吸水?

【实验步骤】

1.取两个大小等同的新鲜萝卜,编号A、B。

2.分别从顶端中央向下挖一个大小相等的长条形凹槽。

3.向A萝卜凹槽倒入20%浓盐水,向B萝卜凹槽倒入等量清水,并使液面等高。

4.约15分钟后,观察萝卜硬度及凹槽内液面的升降情况(本实验耗时较长,为确保现象能即时呈现,可在上课铃响前实施。也可灵活变为家庭实验:提前布置采购萝卜,上课前一天学生实施实验,上课当天把做好实验的萝卜带到课堂展示交流)。

【学生汇报】盛浓盐水的萝卜变软,里面的水变多,甚至漫出凹槽;盛清水的萝卜变硬了,凹槽里的水变少了。

【教师启发】盛浓盐水的萝卜为什么变软了?凹槽里的水变多了,水从哪里来的呢?盛清水的萝卜为什么变硬了?凹槽里的水变少了,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盛浓盐水的萝卜失水了;盛清水的萝卜吸水了。

【教师点拨】实验变量是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

【学生归纳】外界溶液浓度是直接影响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

【类比理解】用拔河活动诠释细胞得失水的原理。如果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人多力量大,绳子就向人多的方向移动,绳子移动的方向就代表水移动的方向。

【师生提炼】水总是从浓度低的地方流向浓度高的地方――“水往高处流”。

【教师追问】已知实验I的两只烧杯中一个盛浓盐水,一个盛清水,你能判断烧杯中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判断】①是浓盐水,②是清水。

【渐变图解】植物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水,获得完整的生物学观念。

反馈练习:

1.糖拌西红柿后,盘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2.家中腌咸菜,过一段时间后,缸内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3.当一次施肥过多时,为什么会出现“烧苗”现象?该如何补救?

课堂小结:

细胞得失水原理植物根毛吸水过程合理施肥灌溉。

三、教学范式流程解读

新课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确立了初中生物“学程导航―情智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为主线,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应围绕主线展开。遵循这一原则,我们构建了“目标导航自学小组合作共学师生释疑整合测评反思提升”的基本教学样式。

1.目标导学,自主研读。

教师根据新课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细化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学程导航任务单”。上课伊始,教师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开启学生心智。然后指导学生以标导学,自主研读,力图让学生对“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学生按照导航任务安排,结合自主研读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合作质疑探究。为使目标落实贯穿始终,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情境,将教学目标外化设计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探索的思维在情境里不断向前推进,有直观的现象可以观察,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在活动设计上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生物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学科观念的形成。要把握好任务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在活动策略上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采用资料分析、角色体验、小组讨论、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图表分析等多种形式,留足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不让少数学生在活动中被动地成为观众。

3.师生释疑,整体构建。

运用组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讨论,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要进行及时点评引导,让学生敢说会说。在知识结构的建构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体性,凡通过交流学生有能力自主建构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点拨中讲究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在交流的方式上,提问指向要明确,尽量设计理解、推理、创造、评价等高水平思维层次的问题,善用追问策略探寻学生对知识和观念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质疑。

4.课堂测评,反思提高。

测评包括体系回顾、反馈练习、自我反思三个环节。体系回顾可以让学生站在高处审视课堂教学的结构系统和知识重难点,有利于整体把握。习题要根据学情精心选择设计,选题典型精当、难易适度,有明确的练习意图;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点,有的放矢;联系生活实际,利于培养学生的“四基”。在反思栏目中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感受和建议,从而搭建师生的沟通平台。

通过建模研究,探索树立教师的主导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践表明,生物情智课堂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理解科学、体验情感,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教学片段反思

1.“情境化教学”是打造生物情智课堂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时“动手、动脑、动心”是适应学生多样需求的科学教育理念,也是满足学生自我需求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知识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方能显现活力和美感。回顾课例,教师摒弃了忽视学生兴趣、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陋习,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智力与能力并重,课堂与活动融合,创设学生活动情境。设计的两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是十分有趣的一分钟微型实验,一个是家庭总动员的生活实验,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生命现象与微观细胞得失水之间的联系,再用微观原理来解释宏观生物个体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是因为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科学,许多生命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以解释,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科学观念是在学生对生物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实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要彰显生物情智课堂的魅力,教师必须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来体悟理论,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要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还有就是拓展一些课外实验,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通过情境化探究性实验的恰当运用,提高学生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图表数据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学程导航任务单”是推进生物情智课堂的重要策略。

第3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应用

一、简要分析口语测试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学术领域中提出来的“分立语言测试”观念是一种语言交际能力极度匮乏的测试模式,一直到九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Bacnman提出了崭新的语言交际能力观点。测试最初的时候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在学术领域中的,使用这一种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针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成果展开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的将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一个良好的语言交际测试应当是可以对语言教学以及学习造成积极性影响,与此同时也是可以在改善英语学习习惯领域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当在航海英语听力会话教学领域中应用口语测试教学模式的时候应当注意的问题

当在口语教学领域中施行口语测试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问题是,在教学领域中需要予以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工作充分的重视,假如说片面的重视英语测试教学默哀是的话,那么就就会使得英语教学工作向着机械化的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之上也就容易使得学生向着“应试教育”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当教师开展语言测试工作的过程中是应当予以信度及效度充分的重视。客观层面上的测试工作相较于主观层面上的测试工作来说信度是比较高的,但是效度水平却较为低下;相较于产生能力测试项目来说,识别能力测试项目的信度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效度水平却是较为低下的,测试项目的信度及效度都是在对测试展开评价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作为一个优秀的测试人员需要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尽可能在信度和效度之前找寻到一个平衡点位,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使得口语测试教学模式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应用口语测试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评分的过程中使用到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口语测试本身具有的模糊性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随堂测试编制工作也显得比较重要,在口语测试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真实性以及交际法的实际应用都是应当注意到的因素。

三、在教学领域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学领域中的教师一般情况之下来说都是英语专业中毕业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势就是专业知识十分牢固,能够在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等基础性领域中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但是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引导和帮助对于航海系中的学生来说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航海英语听力与回话这门课程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在对航海专业中的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使得实际教学要求得到满足,逐步在此基础世行使得教学质量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假如说没有这个层面上的知识链接的话,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直接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正是因为教师对航海专业知识难以形成明确的了解,所以想要在专业性英语教学领域中深化改革的难度是比较高的。和学生相同的是,各个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在知识具体构成结构、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模式等领域中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也是比较强的,上文中提及到的这种差异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和教师在各个教学领域中展开互动的基础上,就可以促使每一位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从而也就可以使得教学相关工作的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了。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往一段时间中我国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学领域中施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领域中难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提出了一些适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模式,希望可以在今后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学领域中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以落实区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和我校整体工作为指导,切实实施教育科研先导工程。以我校一、二、三、四年级实施的“综合素质潜能开发研究”及市规划办课题实验为重点,以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提高为主线,以校本科研培训为结合点,全力做好我校的科研工作。

二、重点工作

1.在一、二、三、四年实施的“综合素质潜能开发实验”是我校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现已基本形成了课堂教学研究、实践汇报的基本体系。本学期继续做好实验工作,在完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四年级的实验。

2.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课题的研究。本学期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方案,全面研究评价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实验研究中取得成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起到作用。

3.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我校具体工作积极开展“教师大练兵”活动。,科研室做好培训、指导、考试、反思等各项具体工作。同时有计划地培养学校的科研骨干。

三、具体工作

八月份:

1.制定学校科研计划。

2.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潜能开发”中“积累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研究”教材编辑工作。

3.进行数学思辨教材的系统编辑工作。

4.进行“十一五”课题实验工作。

九月份:

1.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各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争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上有所提高。

语文学科在抓好常规语文课程落实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开展“读、悟、累、用”的研究,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鼓励有总结能力的教师撰写科研论文。

数学学科:夯实课堂教学,进行“提高数学试卷讲评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学科要继续夯实课堂教学,进行“提高英语试卷讲评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继续进行大练兵活动。

3. 强化各学科教师对课标的解读能力,为参加全区大赛做准备。

十月份:

1.继续进行民生路小学教师大练兵活动。

2.各学科继续进行“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研究。

十一月份:

1. 继续进行民生路小学教师大练兵活动。

2.各学科继续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

3.各学科教师按区课堂教学大赛的相关要求准备自己参赛的课堂内容,段主任把关指导。

十二月份:

1.继续进行民生路小学教师大练兵活动。

2.各学科继续进行有效教学研究。

一月份:

第5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一、优化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

“四段一案一回头”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为宗旨。针对数学学科,可构建起“回看练习——精讲精练——当堂反馈——总结提升”的课堂教学结构。首先,“回看练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亮点。具体而言,“回看练习”具有三方面意义:一是解决知识遗忘的问题,夯实“双基”;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三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把相关的新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其次,“精讲精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具体而言,“精讲精练”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构建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体性课堂”;二是夯实“双基”,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和归纳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方向

制定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时,要“以生为本”,树立学段目标意识,倡导“循序渐进、分层实施”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初一、初二强调打基础,学生要通过两年的数学学习夯实数学基础,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内容时,其教学目标被规定为“灵活运用”这一层次,其实,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单元或学期结束时才能达到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极个别学生可能还要经历更长的学习时间(到初三总复习时)才能达到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选择最主要、最基本和最本质的内容,使“精讲精练”落到实处。

1.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

例题、习题是帮助学生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逐步探索数学解题规律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教辅用书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例题和习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灵活处理,使例题和习题的内容体现量力性、典型性、分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既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段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

具体来说,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既应有培养“双基”需要的基础性例题和习题,又要有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较为复杂的例题和习题,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性问题和变式题,使学生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树立探索和创新的意识,进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攀登的意志。

2.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既是数学的精髓,又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数学思想有机地渗透其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有理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函数及其图象等代数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通过图形使抽象的代数概念及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

例如:已知-a

这是一道较为复杂的代数题,综合了“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点。解答这道题,可先确定出a、b、c和d的正负性,然后再比较它们的绝对值。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数轴上标出相关的点,从而迅速得到结果。

四、优化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努力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新课程的引入、新知识的生成、数学规律的探索和解题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教师均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体会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这一内容时,教师应从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并将后续知识前置,使问题更具挑战性,从而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五、优化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具有反思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对激励学生学习、反馈教学效果和调控教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思路,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应做到三点。

1.优化评价方式

“优化评价方式”,即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的方式。例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点评,而应追问:你的思路及依据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又给“学生互评”创造条件,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如,当学生板演出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分析错误的原因,而应让其他学生订正错误并予以点评,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勇于表达的学习品质。

2.优化评价内容

“优化评价内容”,即由“事实性的终结评价”转变为“激励性的过程评价”。数学活动集中表现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有“结果性评价”,更应有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的“过程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教师应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然,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通过讲解、示范或组织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

第6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思想政治;课堂改革;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52-02

在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理论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民族凝聚力的提高以及大学生使命的明确,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高职院校的课程特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职业教育中需要体现出其特色,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多项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紧抓教学的重心和重点,加深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加深教学内容与专业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与现实环境的结合来实现教学多样性以及高效性的保障。

一、“翻转课堂”的概况

1.“翻转课堂”内涵。“翻转课堂”则是采取完全相反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先进行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知识点的针对性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断的增强,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困难,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的拓展学习范围,实现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2“翻转课堂”学习的特点。(1)反传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主要是采取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总结其中存在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的内容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新知识以及新技能上的把握。(2)颠覆性。从教学理论来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更加积极、更加注重的进行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问题指导。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过去的依赖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网络学习与面授课程的结合来提高教学效率,不断的掌握新知识以及新技能。

二、“翻转课堂”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进行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以及具体学习计划上的调整。学生的个体性以及知识接受的速度以及能力上的差别,促使“翻转课堂”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统方式,通过传递发展过程的重新构建来实现自学环节的强调和突出,帮助学生的自发进行学习进度的调整,教师借助适当地引导来实现知识的把握与夯实巩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重点的落实。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内容对于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不断落实。通过翻转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师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充分的整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巩固教学重点、难点,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简化教学环节。从传统教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师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通过划重点、解难点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之后再借助课后作业来进行内容的夯实。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使得学生并不能够真正的了解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形式上的巨大变化也使得教学目标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化了课堂教学环节,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内容的消化与整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改革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上的传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单一讲授,而学生在放学后则需要通过课后作业或者课外时间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夯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加注重通信技术的重要作用,学生利用通信技术来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教师则是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夯实,实现了教学上的颠覆性转变。

1.角色定位上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传授者和组织者,具有绝对权威的地位,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角色上呈现出了颠覆性的转化,教师不再具有嗤的地位,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需要针对学生所产生的疑问和问题来进行针对性的回答,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翻转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上主体地位的突出,拓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内容的转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的注重课堂讲解与课后作业的配合,而“翻转课堂”则更加的注重课前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内容探究,最大程度地缩小了教师的授课时间,给予学生更大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灵活性的分配,同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置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配合,实现任务完成效率的不断提高。教师则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内容的传授转移到了课前的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性的不断增强,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相对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在“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学习的内容多次与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加深内容上的理解,构建高效的课堂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来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实际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学习自主性不强,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强制性的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通过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学习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等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课前任务的布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疑问来进行恰当的引导,巩固教学内容。

2.针对学生特点,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的不断互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教师利用形象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教学内容的接受效率。教师还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以及个性发展特点来增加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五、结语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同时还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换的重要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的颠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与学习情况来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反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了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7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一、尊重学生、认可学生是大前提 

有效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前提,而获得尊重和认可,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同样人格尊严的学生,其纯真向上的本性也使得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更加渴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认可,能在课堂内外获得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前提,从目标的确立到情感的激发,到练习的评价各环节都尽可能地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好课堂教学的蓝图,尽可能兼顾多个方面,从而加强有效备课。 

二、夯实双基、启迪思维是基本点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必须充分尊重实际,做到夯实双基、启迪学生思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结合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是以教与学的联系为主旨,以学生学习思考为轴线来实现的动态过程。教师备课必须考虑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中都要有“所得、所思、所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有效备课立足于两个基本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双基。双基是新课标对全体学生学习水平提出的底线要求,也是我们备课的首要关注点和立足点。二是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因材施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是肤浅的,没有思维训练的备课也是残缺的,这充分说明了有效备课的重要性,也是课前教师备课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正确处理教材与师生关系是必要 

众所周知,在新课标下,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关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备课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有效因素,这是非常必要的。新理念下的课堂,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发展的时间多了,互动性强了,学习氛围浓了,这就会导致课堂变数的增多,挑战的是我们对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材料相对稳定,教师可以全面了解教材、分析教材和掌握教材。学生却是活生生的人,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要在变化中求和谐,求发展。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一个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更是一个课堂“导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是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位的因素,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必须做到灵活运用。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是“圣经”,更不意味着教材是学习的目标物,是教学活动惟一和终极的目标。教师的有效备课,必须充分运用教材,充分考虑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努力做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四、合理把握四大环节是关键 

教师要做到有效备课,必须在课前充分钻研教材、备透学生、备活教法,备对讲授,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努力把握好四大关键环节。 

1. 明确合理的目标。教师的备课一定要有明确合理的目标,充分考虑多重因素,包括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教法的使用,课堂的组织形式,课堂管理因素,以及预定的成效等等。恰当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深谙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宜精不求全,宜实不求大,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多重因素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最优化而服务。 

2. 新颖有趣的导入。一堂精彩的课,往往有新颖有趣的导入,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迅速完成始动调节,进入学习状态是教师备课中导入设计所追求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益所需要的。教师备课时,就必须尽可能多角度考虑课堂的新颖导入: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故事、情境、谈话、游戏、竞赛等方式都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导入设计的有效载体,能在有一定程度上强化课堂的效果。 

第8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情况,通过问题的穿插,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与学真正的紧密连接起来。另外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问题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对于学生们理解和记忆课内知识内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问题的穿插和衔接作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得到了保证,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扫平障碍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位教师所致力的工作。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必然要以坚实的知识基础为前提,否则学生的能力根本谈不到培养和提高。而在长久以来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兴趣差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很多教师采取灌输的方法,殊不知这种方法强度有余而力度不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并且缺乏针对性,很多知识点重复讲述,而学生真正没有弄懂的或者是理解模糊的部分又没有得到强化,这就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处于松散的状态。而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非常有效的通过问题的方式将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补足和加强,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

三、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策略探索

1.革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问题内容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基础就是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要让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并且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具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完全采用教师讲述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保留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另外就是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教师要保证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要保证问题对于课内知识点的涵盖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横向穿插,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第9篇:夯实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细节

鉴于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科,所以,我们一定要夯实其基础知识。从某种意义而言,小学语文的基础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整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与教学。事实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与每位一线教师一样,非常努力地进行着持之以恒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在关注细节教学、注重细节教学的前提下简洁而又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惜时如金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以下是我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的几个教学片段,我想就此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新课伊始,情境导入

如果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比作一幕精彩的话剧,那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就是这幕精彩话剧中的精彩序幕。故此,上课伊始,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运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点燃语文思维的火花,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是我教学《山中访友》的新课导入片段:

上课伊始,我并不忙着板书课题,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山绿水的美丽画面:古朴的老桥、茂密的树林、欢唱的鸟儿、清澈的泉水、雄浑的瀑布、玄奥的悬崖……当同学们对上述幻化般的精美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不时发出赞叹之声时,我趁势引导学生道:“同学们都知道,人是群居的高级动物,人是有情感的、非常需要交流的高级动物。总之,人是需爱朋友的,需要沟通与交流的。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可见,人的需求与难求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听读课文《山中访友》,看看作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说完,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从网路下载的远山朗诵的《山中访友》音画视频,引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如何为自己找到朋友的

2、作者找到了多少个朋友这些朋友的名字是什么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是怎样与这些朋友沟通与交流的

4、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这些朋友

如此情境导入,不仅自然、真实地引出了课文内容,还用几个简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此,我感到欣慰:我准确地捕捉和把握住了新课的导入细节。

二、细读深品,突破重点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作者思想情感意蕴的载体,需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可感知与体味。那么,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提高了解、感悟作者思想情感和文本意蕴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提升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答案是:不仅要运用恰当的、正确的引导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某些细节深入挖掘、精心研究。那么,怎样的细节才是重要的、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觉、细细品味的呢我认为,凡是在文本中具有高度概括全文意蕴或者具有提纲挈领作用或者意味深长等的语句或者语段等均属于值得细读深品的重要细节。比如《山中访友》第6自然段中的这句别具深意的话就是阅读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精心探究的细节:“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因为这句话中“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仪式是“短暂而别有深意的”等问题,对于六年级上期的学生而言,凭借其薄弱的知识储备与短暂的生活阅历是不足以准确解读上述答案的。所以,对此,我们应该敏锐地觉察到这是文本中一个难得的值得引导学生细读深品的细节。教学时,针对这一有研究价值的细节,我引导学生就语句中“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开展热烈的讨论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虽然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不尽相同,但是,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我均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夯实基础,指导写字

小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写字。因为指导学生写好字,其意义远远超出写字本身:小学生的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的过程。学生如果在每堂阅读教学课堂中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一练写字基本功,那么,就有可能夯实小学生的写字基本功。所以,在小学阶段,必须将指导学生写好字当做必不可少的细节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