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种植;推广应用
前言
21世纪的中国,科技的发展非常突出,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方面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如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现在的生物农药、组织培养技术等在农业的发展中也占有很大的突出地位。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保护了土壤的肥沃程度,节约了一定的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并且,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保证了农产品的高效增收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发现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中也越来越重要,作为第三产业,自身具有产量高,投资小等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业的需求非常大,并且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很大,我国的耕地面积大,这样就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以及田地自身的状况,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情况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土壤肥沃,生物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技术。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如病虫害多,需要用农药去除病虫害。在用传统的农药过程中,化学因素很多,不仅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土壤的肥力,降低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不能从根部去除病虫害,只能局部除害,局限性大,而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等来去除病虫害的,不仅减小了对农药的使用,可以保护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还可以从根部去除病虫害,不会在使病虫害复发。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可满足我国人民的需求,带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经济的发展。
2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1抗病虫。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有时候农作物的产量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高,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因为大量的病虫害侵害农作物,粮食的产量因农作物侵害造成的损失占有大约六分之一,导致农作物的产量急剧减少,人们往往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灭虫,这样不仅不能对病虫害完全消灭,而且对农作物自身也具有不良的影响,影响农作物产量,利用生物技术配制的生物药物,可以将病虫害完全消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2抗寒。在寒冷的冬季,有些植物往往熬不过冬季便已死亡,特别是在东北这种超冷的地区,大部分植物都过不完冬季都已死亡。种种迹象表明在寒冷的冬季大部分植物的抗寒性较差,而利用生物技术,可以产生抗寒能力的转基因作物,可使在寒冷的冬季,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2.3抗金属。越来越多的人挖煤矿,挖铁矿,采各种各样的矿类,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土壤破坏严重等问题,而且采各种各样的矿类会造成金属污染,大量的重金属会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加剧。重金属的污染,会破坏土壤的肥力,导致农作物植株矮小,生长周期不正常,导致生长周期比其他植物生长周期长,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并且重金属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巨大,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可提高农作物对金属污染的抗性,促进农作物恢复正常生长。2.4促进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在农业种植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还会促进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如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是通过一种优良的农作物基因,转移到一种与其毫无关系的农作物身上,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推动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2.5制作生物农药。通过利用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制作出与传统农药完全不同的生物农药,传统的生物农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传统的农业不能将病虫害完全的消灭,并且化学因素较多,降低土壤的肥力,破坏环境,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而生物农药则不同,生物农药不仅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量,而且还能完全消灭害虫,不污染环境,不对土壤造成伤害,不会降低土壤的肥力。
3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策略
3.1加强宣传。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通过微博、微信、新闻、报纸、电视等手段进行传播,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生物技术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对农业种植方面有什么巨大的贡献,让生物技术引领农业的发展,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技术,才能更好的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方面的发展。3.2政府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对农民进行补贴,出台相应的惠农政策,建立培养基地,让更多的农民进行学习,使更多的人了解生物技术,这样可以保证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技术设施保障,建立农村合作根据地,与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建立生态技术农业技术,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加强培养专业人员,让专业人员带动农村人员,从而培养农村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3.3改革创新。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能死搬硬套,要有创新意思,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要与当今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生物技术的发展,要适应农业的发展,要与当今农业道路相适应,只有进行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很好的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总结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当面具有很大的贡献,使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双;浅议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10):157
[2]张仰峰;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初探[J].科技信息2013(23)
[3]胡文武;探析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2014(23)
关键词:有机农业;生物技术;种植;应用
有机农业产品开始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新时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机农产品更加的绿色环保、健康养生。而在有机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有机农业产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这对于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若能够合理利用,扩大有机农业生产范围、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并非难题。
1.生物技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是新兴的科技产物,近些年来才被真正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生物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投资成本低、产量大,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体现十分显著,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在实际的使用中,不但能够有效增加作物产量,且投资成本低,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进可持续发展农业上也有着明显优势。因此,在推广应用中得到了一致的肯定,能够进一步推进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
2.生物技术在有机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其在农业种植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生物技术主要被应用在下面几个领域中:
2.1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领域中,即通过将某一农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农作物上,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的目的。转基因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某一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并重新组合,最终将其导入到生物体内,其中,目的基因的提取是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据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种植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技术则属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对农业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领域中,常用的基因有种子贮藏蛋白质基因、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等,由于植物中提取的目的基因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提取植物中的目的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另一农作物上,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因此,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生物技术的不断研究,转基因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规模也会逐渐扩大,据资料表明,当前转基因类植物的种植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利用转基因技术种植的植物面积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此之外,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最为突出的则属于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其操作更为简单,在农业种植实践中,杂交育种技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组织培养
通过人工诱导技术,在组织细胞全能性基础上进行组织培养,以此实现通过某组织得到完整植株的技术便是组织培养生物技术。该技术实现的基础要求便是植物细胞在操作时需要处于无菌状态,从而保证植物细胞发育能够正常良好,最终得到的植株也完整。该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植物的产量,并且还能在提高生长速率的同时,获得优良的植株品种,这是因为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处于无菌状态,因而有效避免了外界病毒对植株幼苗的侵害。基于这一点,该技术对于作物产量的提升、优良品种的获取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在实践应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生物技术之一。但是,虽然该技术的优势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植物组织的培育条件十分严格,阳光、温度以及湿度条件必须满足组织生长需求,并且培养基的成分、pH值等也必须严格依照组织生长规律进行调节,对外界因素的控制也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效果的关键。除此之外,在为组织发育提供优良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当在初代培养过程中处理外植体褐变问题,这是因为接种外植体时极易产生褐变,这会直接对组织培养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外植体褐变预防工作也是组织培养工作的重点。
2.3制作生物农药
生物技术的出现、发展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生物技术的环保性高,可持续发展性强,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农业种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生物农业作为新兴的生物技术在种植领域也开始得到应用,生物农药是通过生物代谢产物达到杀灭农业害虫的效果。该技术的应用不但有效保护了农作物免受害虫侵袭,同时还避免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破坏,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又一保障,因此生物技术被应用在农业制作商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基因工程中,很多药品都来源于生物组织,但是这种材料提取工艺较精细,且提取困难,因而成本较高。但是生物农药的制作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制作可以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在微生物中导入需要的生物基因,利用该基因产生需要的药物,这种生物制药模式不但能够降低生产难度,解决原料来源问题,还可以形成规模化生产,降低生物农药生产成本。这种通过生物技术制造的生物农药虽然目前没有得到推广,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完善,生物农药的制造水平将会越来越高,生物农药也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语
农业种植是有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生物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被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因此在未来,生物技术在有机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较为常见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等,其中转基因技术是目前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影响最大的技术。而其他生物技术研究例如生物固氮技术、光合作用研究等是未来生物技术研究的攻关重点,对于突破科研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其技术的突破也为未来有机农业发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浅严昕辉.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6(17):39.
1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运用的意义
生物技术是当今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高尖端技术,运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产量,所以,在农业中推广这项技术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降低种植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除了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以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防止环境被破坏,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
2.1转基因技术
这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基因加以改造并进行组合,然后再注射到生物体内,它的核心技术是对目的基因的提取。目前为止,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中运用非常广泛,也是比较高效的,这种技术可以提取某种农作物的优良基因,然后导入到另一种农作物中。现代农业中常用的目的基因包括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植物抗病基因等。将这些基因整合到某种农作物之中,改良它的品种,更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转基因技术也会变得更加成熟,在农业上的应用更加广泛。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正在逐渐增大,已经占到了全球耕地面积的16%,而这种趋势还在扩大。除此之外,杂交育种也是农业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技术,它与转基因技术相比较,其操作更为简单。并且该技术的使用已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更是在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将更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2.2组织培养技术
使用组织培养技术需要以细胞的全能性为基础,然后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让组织在无菌的环境下生长,最后长成完整的植株。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可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其次,可以防止各种病毒对农作物幼苗的侵害,确保幼苗不携带病毒,更有利于幼苗的推广。为了在农业种植中获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组织培育的环境问题,例如,合适的生长温度和湿度、光照时间、培养液的成分、pH值等条件。所以,细致做好所有工作,才能保证组织培养的质量。
2.3生物农药的制作
在生物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生物农药也随之产生,它主要是以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为主,从而制成了生物农药,摒弃了化学药品制作农药的方法。生物农药不仅可以杀虫灭菌,还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耐药性,并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使用生物农药对农作物进行保护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很多生物药品的原材料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出来,但提取的过程十分复杂,并且存在着许多的技术难题,所以,生物药品的价格十分昂贵。可以利用微生物快速生长的特点来培育出大量的生物药品,并有利于推广,从而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以,在制作生物药品的过程中,将一些必要的生物基因导入到微生物的细胞中,就可以生产出所需要的药物,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还可以降低大量的生产成本。
3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运用的展望
使用生物技术进行农业种植虽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因为生物技术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尚且存在着不小的危险性,有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另外一种破坏,影响物种的性状。另外,转基因食品也无法确保其安全性,也有可能对人类身体造成损害。所以,生物技术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今后的技术研究中,要研发出更多的技术形式,例如,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固氮作用等,加强突破现阶段生物技术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将生物技术运用到农业种植中去。
4结语
关键词:生物技术;黑龙江省;农业;应用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成为新的研究和投资热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被称为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第二主力军。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技术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等。黑龙江生物技术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生物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稳步发展。
1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当今,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高新技术,它对于提高国力,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短缺、健康、环境及经济问题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增强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技术之一。近20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农业生产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饲料、药品等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因而,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发展。生物技术之所以能够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是因为它在改变物种性状、增加抗病害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日千里,被视为21世纪领头学科的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大有使农业生产发生根本变化之势。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耕地的10%。农业生物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目前,已进入至关重要的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成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首先,国际上发展生物技术的热度始终不减,这是由生物技术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决定的,而这种应用价值难以很快被其他技术所替代。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1年统计,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位居全球第六。其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政府已对农业生物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吸引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从事范围广泛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建立了主要病害、抗逆、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克隆了一批动植物优异性状的相关基因,获得了大量的转基因作物品系。黑龙江省作为农业资源大省,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2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在我省农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针对我省绿色农业产业,应运用生物技术加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应用研究,保障安全农业生产。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总土地面积47.3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9%。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均比我国其他地区丰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还拥有雄厚的农业生物经济科技资源。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黑龙江省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省已有农业生物企业40余家,有些产品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有的已经形成明显的产业群,但还需要不断发展壮大,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中发挥竞争优势。生物技术在绿色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具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病治病、改良土壤等作用。可以保护和促进施用对象生长并提高品质,不造成施用对象产生和积累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通过生物发酵、生物提取等技术对农产品进行高附加值生产,提高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增值、高效利用。草腐食用菌栽培技术能够以秸秆等农作废弃物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不仅可以缓解木质原料不足,还能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截至2016年10月,我省生物农药龙头企业德强生物两大核心产品宁南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销售额达6000万元。哈工大华龙公司生产的“奥龙奇康”牌大豆根瘤菌2009—2016年在黑龙江省67个地区,直接经济效益17.699亿元。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万t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万t易喷得液体水稻壮秧剂。佳木斯三兴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系列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垦区提供绿色安全有效的生物肥料。哈尔滨兽医药研究所成功地消灭了牛瘟、牛肺疫,控制了马传贫、猪瘟等重大疫病。运用我国消灭牛肺疫的成功经验,输出自主研制疫苗与防控技术,协助非洲控制牛肺疫疫情;与埃及、印尼合作研发禽流感专用疫苗,指导两国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建立了中欧跨境动物疫病流行病学实验室网络,共同促进全球动物卫生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与瑞典、爱尔兰、法国建立欧盟兽医科研机构合作,助力全球动物疫病防控。哈尔滨市三元畜产实业有限公司,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种猪繁育基地之一,企业全面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目前,存栏世界著名优良品种的适龄母猪1100头,已成为我省唯一具有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原种猪繁殖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爱科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力量为技术依托,已研制成功的产品技术和正在研制的新型生物农药生产技术、生物能源生产技术、盐碱地治理技术等在国内相应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创制了多个八倍体小黑麦和六倍体小黑麦品系,其中“哈师2号”小黑麦在2014年被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为省审品种。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生产的食用菌菌种每年为省内外的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20多万株生产和实验用微生物菌株,为省内外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近10万家农户提供服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10亿元。技术人员围绕农民普遍关心的食用菌生产、生物肥料的使用、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解决了伊春、黑河、海林、尚志等地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哈尔滨周边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枯萎病、菌核病的生物防治、绥化地区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等问题。与大兴安岭、牡丹江等企业发展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降低生产成本。猴头新品种“黑威9910”通过省品种认定委员会评审,获得品种登记证书。
3黑龙江省生物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省发展生物产业拥有明显优势,但仍然存在原始创新较少、产业规模偏小、整体规划和布局不甚合理、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经营滞后、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市场体系、生物技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明显地反映在研发与产业脱钩,生产企业缺乏对省内研发机构科研成果的认识,研发机构也缺乏对企业需求的了解,使企业舍近求远,生产的产品和技术多从外省市转化,同时省内研发机构的成果和技术又被外省市产业化,没有很好地为本省的经济发展服务。另外,一些省内生产企业缺乏研发力量,造成产品更新换代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很少,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制约了我省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
4对策和建议
目前,应立足我省农业现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一是凝练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研发项目。立足于农业生产实际,按照“技术水平高、知识产权明确、产品市场前景好、无安全性问题”的标准,凝练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研发项目。二是加强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建立和完善农业生物种质保藏中心,加强对优异农业生物资源的筛选和利用研究,尤其是优异性状形成的机理研究和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应用研究,为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三是规范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过程。重点加强对基因工程研究的规范化管理,保证研发过程的安全性。加强对生物产品生产、应用标准和质量监控技术及体系的研究,确保产品质量。四是构建生物产业链条产学研联盟体,将具有发展潜力、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与有实力、具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研发单位联合在一起,以产业所面向的市场需求及企业生产过程中提出的技术难题为攻关内容,集中经费、集成技术,研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最终产品,创造最大市场份额及经济效益,增加税收。综合调研评估我省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现状,研究探索出适合我省省情和发展战略的发展模式及产业方向,对提高生物技术产业和研发整体水平,实现农业大省和强省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5结语
关键词:生物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技术革命、工业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现在正在经历生物技术革命这个发展时期,生物技术带来的生物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长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把人类社会的科技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在生物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也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大生物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1 生物产业的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在国际范围内,生物产业是随着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发展起来的,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生物产业更加节能、更为环保,是信息技术产业之后有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主导产业,也是国际社会的经济战略的发展重要,我国的生物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1.1 生物产业的概况
生物产业将科学与技术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及其部分、产物和模型,为改变生物及非生物物质而创造知识、产品以及服务的同类生产经营活动单位的集合。生物产业是建立在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包括采用以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及以发酵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术成果形成的生物制造业,还包括相关服务业比如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环境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等。
1.2 国际上生物产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国际上生物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初始阶段。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2005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产业产值是3万亿美元,到2020-2030年,全球现代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将超过15万亿美元,也许还会超过这个数据。这就表明,从下个十年开始,生物产业将进人快速成长期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支柱产业。这就是说,生物产业高度繁荣的国家或地区,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行业制高点。
1.3 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生物技术开始得以发展,目前,我国生物技术的研况,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在全世界处于中等水平,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产业企业有5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以上,行业总产值达到4000-5000亿元人民币。但我国生物产业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生物产业发展中,国家、院校或科研机构发挥的功能过大,民营资本的比重过低,生物技术产业成果的商品化专业力度不大,因此,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使得我国生物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更加合理。
2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比较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业调整的指导。目前我国生物产业总体上产业规模不大,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产品创新力度也不大,存在一些仿制情况,这种发展现况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我国生物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1 扩大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
我国是具有14亿人口的国家,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我国的粮食安全不是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也不能在现有土地上过分耕种,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扩大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规模。具体来说,用新兴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来提高产量,培育高产、优质、超级农作物新品种,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运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慢慢代替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地大幅度使用,减轻农药使用数量,从根本上控制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为我国城镇居民提供绿色蔬菜;运用克隆技术推出畜禽新品种,保证我国肉类供给,等等。
2.2 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
生物医药产业与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治疗息息相关,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一段时间对医药的需要量将会持续上升,传统医药产业由于成本高、疗效不佳的原因,肯定会被生物医药产业所取代,我国应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发挥生物医药技术的比较优势,集中研制与生产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抗恶性肿瘤药物以及呼吸系统疾病药物,提高这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将组织器官移植、基因诊断和基因疗法积极运用于医疗诊治之中,提升我国医疗行业的诊治水平;加速科技攻关,研制出防止一些重大恶性传染性疾病的疫苗,加以临床运用,降低居民的医疗开销;将干细胞的研究使器官或组织的工程产品进入实用阶段,使第四次医学革命的医疗成果在我国取得明显进展。
2.3 推动环境生物技术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环保问题已是我国目前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污染是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土壤沙漠化、大气污染、水质和土壤污染的防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已经不能在依靠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必须加速发展环境生物技术产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和治理,重视解决大气污染、水体净化和土壤沙漠化问题;展开积极探索,把生物处理技术运用于防治水资源污染、处理城市垃圾之中,切实减轻环境污染程度;发展环境生物产业,培育出抗旱、抗盐类草从和树木的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减水资源的消耗数量,根治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问题,提高防沙治沙的技术水平。只有大规模发展环境生物技术产业,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物技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带动国民经济再次腾飞的一个重要引擎。在未来的时间内,我国政府部门应从目前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引导、指导作用,把生物产业的经营权让渡给企业集团,鼓励院校、科研及沟通广大企业合作,未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应存在以下发展趋势。
3.1 生物产业得到具体的政策支持
我国信息化产业得到了具体的政策支持,并有专门的主管机构负责这一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扶持,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在政策扶持上尚未启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思想上重视这项产业,制定具体的扶持策略,破除生物产业的发展瓶颈,使生物产业在融资、税收、企业合作、技术交流等方面得到具体的扶持政策,通过政策优惠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向前发展。
3.2 外资和民间资本将会涌入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除国有资产之外,在这一领域,外资和民间资本有着较大的用武之地。我国相关部门应降低准入门槛,放宽进入条件,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积极向这一领域进军,发挥外资和民间资本运作灵活的经营优势,壮大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
3.3 生物技术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任何一项产业必须走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道路,才会起到规模经济的效果,生物技术产业也不例外。未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适时利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载体,充分利用我国社会制度的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大型的生物技术产业区域集群,推动京津地区、沪杭地区、广深地区和长春沈阳地区的生物技术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利用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方兴未艾,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未来的时间内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壮大生物技术的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两型农业;技术菜单;产业模式
科技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正在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资源的紧缺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了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资源约束和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农业要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地发展,根本出路就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切实需要以科技作为支撑,选择和优化两型农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两型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环境保护型技术(下文简称“两型技术”)就是努力解决科技对资源环境负效应的结果。
1 两型农业技术的机理及其选择机制
1.1 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机理
发展两型农业对于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单纯地依靠传统技术是无法解决和难以有力支撑两型农业发展的。只有在科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起农业两型技术支撑体系,两型农业才有可能持续快速的发展起来。
1.1.1 科技创新是农业功能拓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两型农业是一种产业创新,且创新的根本推动力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和供求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结果。例如:①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应用于农业,使农产品生产方法和产品品质大大改进;②现代工业设施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具有可控性;③分子生物化学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使得农产品成为工业用新型材料的供给来源,使生物质能得到发展等等。
1.1.2 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节约农业资源
①农业科技推进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农业规划保证农业系统有序运动,避免农业资源浪费,使社会、经济和生态更好地实现良性耦合并迅速向高层次运动,从而节约农业资源。②节本增效效应。农业科技应用可有效的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可节约耕地、水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物质和能源减量化,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有利于缓解农业发展中人均农业资源严重短缺的根本性矛盾。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社会消费的节约化。根据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所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单产的增加,约50%来源于科技进步;而质量的改善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几乎全部依赖于新品种的推广和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③发展方式转变效应。依靠农业科技,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效益型增长方式的形成。
1.1.3 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
①科技在深化认识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方面贡献巨大。科技进步能改变人类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科学精神能促进劳动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和进步,重建其思想价值体系,深化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没有资源环境科学的进步,就不能深刻认识生态破坏的危害。②科技支撑体系有利于促进两型农业实践。价值观念创新是两型农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更是其取得公众支持的基础。科技进步为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强化了人们发展两型农业的决心和行动。③建立两型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途径是依靠科技。例如利用环保科技,可加快“三废”资源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和恶化。
1.1.4 科技支撑体系能够推动农业结构的两型化调整
要发展两型农业,农业产业都需要按照相应的原则加以优化组合,向两型产业模式过渡。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是农业经济动态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结果。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则有赖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科技进步改变需求结构、贸易结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加速带动和推进农业结构两型化调整。因此,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1.5 利用高新技术可以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和最新科技发展基础上的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从技术结构看,它包括利用生物技术繁育的动植物良种、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技术、核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产品精加工、保鲜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能源新材料技术和多色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利用高新技术对农业进行渗透、改造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与农业深度融合,打破自然资源的约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质性,不断开拓农业新产品、新市场和新功能。
1.2 两型农业技术的选择机制
1.2.1 两型农业技术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①制度依赖。坚持农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推广适合农户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集约化生产。两型农业技术选择也必须与其要求相适应。②技术轨道。如果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就要求提高技术水平。涉农企业技术的外溢渠道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保障之一。农户是否采用两型农业技术,关键看能否增加收入和福利水平。在审视农业技术发展路径的前提下,动态权衡成本与收益,作出与其相契合的技术学习战略。
1.2.2 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两型农业技术选择
①技术选择与市场需求匹配。技术决定农产品特性和质量,技术选择决定主体的产品选择,只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带来利润。②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决定了对发展两型农业技术存在巨大需求。但是,科技基础薄弱和农业科技落后是两型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中国在两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有效途径就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③现行农业政策能否形成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例如,农业政策能否帮助农户有效规避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风险,对农户技术行为是否实施了有效监督与控制。
1.2.3 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
①要与资源禀赋结构匹配。两型农业建设也要遵循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农业生产对于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特定经济中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只有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反映该地区要素相对稀缺性,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应通过技术选择,不断引进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开拓资源深度,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②符合绿色科技化趋势。绿色科技符合生态学规律,满足两型的基本要求。绿色科技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点和指导原则,把追求人与自然、生态圈和技术圈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标尺。目标是积极探索高效率和资源低消耗间的最佳结合点,使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绿色科技化可体现为绿色消费技术。
2 两型农业的技术菜单和技术进步趋势
根据以上标准,当前迫切需要的适宜技术应该是:①先进、安全、适用的生物技术体系。生物技术是推动资源环境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生物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重组DNA技术、细胞培养和融合技术、固定化生物催化剂、新型生物反应器、分离纯化技术、分子克隆抗体技术、遗传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体系创新直接引发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对两型农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以生物信息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生物科技,将在动植物转基因与分子育种、微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②环境友好型肥药技术体系和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体系。新型肥药技术和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是两型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型农业要求肥药能够高效、优质、肥效持久和安全环保;需要创新推广集约化农田肥药替代与减量化生产关键技术;需要不断研发和投入大量高效无污染肥料和低毒低残效生物性农药;需要推广肥药运筹技术,对关键时期肥药施用进行重点指导,提高肥药利用效率。正确选择和使用除草剂,加强对抗体遗传学研究。③精准化投入技术体系。运用全球定位卫星等现代观测、远程监测与控制等技术手段,开展农田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精准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精准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精准作业系统构建的集成应用和示范工作。最终形成能业务化运行的作物生产综合管理决策支持服务系统,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有效保护环境。④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也是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农业标准化在国际农产品贸易、提高与稳定农产品质量以及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两型农业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和世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化对策。⑤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体系。针对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农产品,制定清洁生产规程与标准。中国两型农业技术升级的基础内容和当务之急就是根据作物布局,将传统农作技术、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集成。研发农业污染物循环利用与产业链控制关键技术,例如污染物监测与信息网络技术、秸秆高效利用与转化技术、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和资源化技术、环境自净技术、残留生物降解技术和综合控制技术等。⑥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发全过程生产机械化重大关键装备技术。例如残膜回收机械化关键装备技术,集秸秆粉碎还田、灭茬和残膜回收于一体的联合作业机械,驱动式整地机、双膜覆盖铺管铺膜精量播种联合作业机具、机械式膜上单粒精密播种机、大中型静电喷雾机具等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工厂化加工及处理技术,种子智能色选关键技术及配套装备,“三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种子检测系统和智能喂料系统等,促进增产增效机械化重大关键技术集成。⑦农业数字化技术集成体系。结合国家启动的农业专家系统、科技攻关农业信息化技术示范区、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考虑区域布局,进行数字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两型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应用示范。组织多学科、多形式研究单元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通过布局合理、高效联合、集成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现代化农业数字化技术、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业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⑧粮食安全的保障技术体系。对现有粮食增产技术集成,重点攻关,示范推广,形成粮食生产高产、优质技术模式。按照不同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对优质高产品种选育示范与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方面科学集成,系统化技术设计,形成集成性技术体系。同时重视种质资源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开展以增产增收为目标,设计技术体系突破性研究,为粮食产业化经营提供综合技术保证。
3 两型农业产业模式的框架分析
3.1 资源节约型取向的两型农业产业模式
3.1.1 发展节约型农业模式
①节水型农业模式。通过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农业节水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衔接城镇供水体系和农村供水管网,实现农村饮用水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实施抗旱补源工程,开展农村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减少输送过程中水资源损耗。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资源,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科学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上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②土地节约型模式。着眼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要推进工业化、村镇化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园区建设,节约集约土地。优化村镇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科学布局农产品流通、储运场所和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③能源节约型模式。在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立体种养和沼气工程,推广使用热水器为大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热能。通过普及立体种植的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太阳能的利用效率。④农业资源整合模式。整合区域范围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主管部门,对其科研设备、技术、资金、市场、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实行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充分整合资源,发挥效益最大化。
3.1.2 发展设施农业模式
设施农业集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材料科学于一身,以先进的农业设施为依托,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有地膜覆盖、塑料小拱棚、塑料大棚和温室4大设施栽培的生产形式。目前,设施农业已经发展为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基本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能像工厂那样有计划地生产农产品。
3.1.3 发展加工农业模式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采取不同的加工和转化形式,以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主要有鲜活农产品配送、初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农产品配送采取分拣、整理、包装、冷藏、运输等技术措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使进人流通环节后的农产品达到标准,减少城市垃圾产生量。深加工转化主要是建设生态加工园区,对农产品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有效利用率和商品率,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节约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1.4 农业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在建设两型农业的过程中,将人口、资源、产业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科学布局、合理组合,对农业生产、生活、企业加工等各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使用和交换进行科学对接,实现有机结合、有效循环、有效利用,从而使该区域范围内的物质和能量能够综合平衡,形成内部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最小化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休。
3.2 环境友好型取向的两型农业产业模式
3.2.1 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针对区域主要问题,如农业环境、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等,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农业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目前,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应用在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和农药与化肥污染等方面。①流域治理是以支流为规划单元,以地市设立项目区,以县域为建设单元,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统一进行规划,分期组织实施,以达到集中连片、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的治理效果,以期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采用流域治理和3s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②推广生态能源农业模式。建设养殖小区规模化粪污综合处理系统工程模式、百户村粪污综合处理模式、农户用小型高效沼气综合工程模式等综合处理系统工程模式。
3.2.2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模式
①果草牧一体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栽树种草、养羊、羊粪肥树”的种养结合模式,“果、菌、肥”模式和“畜、沼、肥”模式等。②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对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增加有效的肥料、饲料及新型能源,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③清洁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全过程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主要有:以减污为主的清洁生产模式,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清洁生产模式,以节能降耗减污为主的清洁生产模式,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模式。这4种模式之问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④农村工业和生活垃圾利用模式。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开展资源化、产业化利用,实现城乡垃圾零排放、零污染,以及不同系统间的资源对接和共享。
3.2.3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模式
整合利用闲散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强化生态旅游的应用。加强土地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园区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加大现代化设施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步实现科技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农业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围绕两型的发展路线,利用优势产业,建设标准化体系,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快绿色农业建设,从而起到带动示范作用。充分运用先进科技、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生态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优化两型农业的技术选择和产业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4.1 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和政策
发挥市场驱动与资源结构诱导驱动机制的潜力,在限制和激励双重机制下,促进各主体对两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①建立完备和科学的技术法律体系。在制定技术领域的新法时,必须以前瞻式的思维,从面向生态和人类发展的大视野出发,预测、总结新法可能面临的种种考验;其次,要相应地调整和深化传统技术法律的内容以适应两型技术发展的需要。②运用经济手段给环境政策带来灵活性和有效性。通过税收、补贴、押金退还制度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者行为形成良性刺激,帮助其有效规避技术风险,引导其主动使用两型农业技术。③确定明确的创新目标,使农业科研目标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消除农业科研部门的后顾之忧。合理组织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使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系统配套。重点抓好一批两型农业技术示范企业和企业群,为两型农业技术选择提供实践支持。加强全国层面的有关国际两型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建设,提供更多、更快捷、更实用的信息咨询。
4.2 实现两型农业技术的集成
两型农业的技术体系应集成现代科技之优点,将优质高产技术、无公害技术、清洁环保技术等集合于一体,协调好人类、资源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集成技术的整体效益。①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与规模化、专业化技术集成。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适应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准入等领域合作,带动两型农业发展。②实行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集成。注重生物、工程和管理技术的组装配套,建立综合的技术体系。③实行劳动、资金密集型技术同知识密集型技术集成,建立多层次增值的技术体系。④建立城市间、城乡联动机制,协同发展两型农业。建立区域农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对接机制和产业链合作机制的形成。⑤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互联互通。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现代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要发展现代农业,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而2015年,国家为发展现代农业,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等政策措施,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对象囊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机具种类达11大类43个小类137个品目,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涉及河北、山西、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广西等17个省市和自治区。我国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农机化保持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超过5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水稻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预计分别达60.6万台、144.5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8.1%、13%,其中玉米收割机同比增长23.8%;全年培训各类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达400万人次,新增农机化技术推广面积2.6亿多亩,但综合机械化水平仅约48%,仍属于较低水平,且存在小型机械较多而大中型机械较少、动力机械较多而配套机械较少、丘陵地带机械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等诸多不足之处。
2推广措施
2.1明确推广任务推广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首先要明确推广任务。
任务的明确有助于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给予上文提到的我国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形势,本文认为,当前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应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国家鼓励性政策措施,加大购置、更新农机的力度以优化大中小型机械、动力机械和配套机械的结构,均衡机耕、机播、机收的机械化水平和不同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丘陵地带机械化水平;加大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并融合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新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2.2宣传相关政策上文提到,国家为发展现代农业,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等政策措施,为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要推广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需对国家政策和技术优势进行深入宣传,一方面消除农民对推广和使用新技术的顾虑,另一方面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应用新技术的好处,从而促使农民自觉购置和更新农业机械,积极参加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机械技术掌握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2.3加强部门合作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事关农机化推广机构,还事关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
因为,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重点之一就是融合入农机和农艺技术,而二者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优良的农业品种适宜机械化栽培、生产,且具有一套良好的机械化栽培、生产模式,而该农业品种是否适宜机械化栽培、生产,采取何种机械化栽培、生产模式才能获得最佳效益,机械化栽培和生产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如何,则需农艺技术推广机构等农业部门进行指导。而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培训、普及有赖于农业科研部门,农机化推广机构只有与农业科研部门加强合作,才能提高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推广培训的质量。
3结束语
摘 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别在412 nm和670 nm处测定不同颜色的蛋壳溶液的吸光值,同时测定血清中不同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原卟啉在4种颜色的蛋壳血清中的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原卟啉在不同颜色的蛋壳中的含量与其相应血清中含量为极显著负相关(p <0.01)。利用原卟啉在不同类型鸡血清中的含量及反光值的不同,对其后代幼雏进行选育,以便检查该方法在育种上的准确性。
关键词:原卟啉;育种;色素;血清
中图分类号:s831.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4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总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鸡蛋品质及鸡肉品质的要求亦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各主要育种公司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纷纷加快对优良种鸡的选育,种鸡场对孵化率越来越重视。其中蛋品质是衡量蛋鸡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1],同样也是蛋鸡育种重要的选种指标。新科技的进展促进了动物育种的实践,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即生物技术时代。虽然对生物技术怎样改变动物育种难以绝对化,但是,可以乐观的预言:人类将很快创造出“设计动物”,即用基因来建造。但是,生物技术的进展对动物育种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将取决于它们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成本。因此在分子生物技术难以在实际大规模的生产中应用时,我们可以用血液中生化指标对育种进行实践操作,即测定某一特定品种血清中某种特定指标的含量,对后代群体的育种选育从幼雏的血液测定开始,从而减少饲料、人力等资源[2]。中国农业大学宁中华教授已经着手开始利用此方法对紫壳蛋鸡的选育。我国一些地方鸡种中这种蛋的比例较高,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口到香港等地非常受欢迎。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鸡群来自北农大种禽有限公司的褐壳鸡群、紫壳鸡群、白来航鸡群、粉壳蛋鸡群,每组选取30只抽血,用作标准曲线的制定,同时抽取台山科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黄麻鸡群血样300份。
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美国varian公司生产的caryeclipse型荧光分光度计;法国生产的jouana13毛细管高速离心机;肝素抗凝剂:取一支12 500 u肝素抗凝剂,用0.68%氯化钠溶液稀释至25 ml(500 u·ml-1);5%硅藻土生理盐水悬浮液:称取5 g硅藻土,以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4∶1乙酸乙酯-冰乙酸混合液;0.5 mol·l-1盐酸。
1.3 试验步骤
(1)试验各管按表1配制。
(2)分别涡旋混合15 s,然后1 369.55×g离心10 min。
(3)取3 ml上清液,各加0.5 mol·l-1的盐酸4 ml,再混合5 min,吸去上层有机溶剂,取下层盐酸溶液,狭缝宽度为20 nm,在激发虑片408 nm和散射虑片604 nm下测定吸光强度。
(4)取抗凝血0.03 ml于毛细管内,再将盛血的毛细管放入高速离心机中离心,12 000 r·min-1,取出后测定每个血样的红细胞体积,然后用步骤(3)中得到的血样吸收值除以每个血样的红细胞压积,得到每单位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的相对含量。
1.4 试验样品的前处理
采用ito等[3]的方法,将鸡蛋蛋壳在80 ℃的条件下烘干12 h,将烘干的蛋壳进行称质量,然后研碎。每个个体取0.25 g蛋壳用4 ml溶解液(甲醇与浓盐酸按2∶1的比例混合而成)溶解,将溶解液避光静置12 h,以1 369.55×g离心45 min。最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在412 nm和670 nm处测定蛋壳溶解液的吸光值。
1.5 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原卟啉0.36 mg,胆绿素0.26 mg,分别溶于6 ml溶剂(甲醇∶浓盐酸=2∶1)中,漩涡震荡,避光溶解12 h,这样分别制备成原卟啉标准原液和胆绿素标准品原液。使用5 ml大枪头在若干空白的10 ml管中加入3 ml溶剂(甲醇∶浓盐酸=2∶1),然后进行梯度稀释,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制备成最高稀释至512倍的原卟啉和胆绿素溶液。最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在412 nm和670 nm处测定蛋壳溶解液的吸光值。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利用sas 6.12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差异性检测。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4种颜色的蛋壳反光值有一个总的趋势,即从白色蛋到褐壳蛋的反光值逐渐的降低,但是不同颜色的蛋壳反光值之间很难确定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因此,很难用反光值作为某种颜色蛋壳的判定标准,只能将其作为某种蛋壳颜色的特征。
在育种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鸡蛋颜色的确定是在母鸡达到一定日龄后产蛋才能实现,所以那些不需要的鸡群个体在此期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饲料等,从而大大增加了我们育种的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需要一种在分子生物技术不能大规模应用的条件下,可以提前确定所需要个体的方法。
从表2可以发现,血清中原卟啉的相对含量从白壳蛋鸡到褐壳蛋鸡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且这一趋势与原卟啉在不同颜色的蛋壳中的含量趋势是相反的。
在分子生物技术以前,最早有人提出利用血型作为育种上早期选择的依据,各种动物的血型系统不同,表现型与基因型也不同,某系统的等位基因数为n,则其基因型数为n(n+1)/2[4-5]。在理论上,血型组合数为各血型系统基因数的乘积,但实际上数目很大。所以,除一卵双生外,所有血型系统的基因型都相同的个体是很难见到的[6]。在此启发下,我们可以用血液中生化指标对育种进行实践操作,即测定某一特定品种血清中某种特定的含量对后代群体从幼雏开始测定,从而减少饲料、人力等资源[7-8]。台山科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正在利用蛋壳中原卟啉总含量与血清中原卟啉含量的对应关系,对尚未开产的纯系鸡群进行抽血检测,测定其中含量后,与标准曲线进行比对,针对将来市场需要,确定留种鸡只个体将来产蛋的颜色,利用早期选择来减少后期的饲养成本。
3 结论与讨论
血清中原卟啉的相对含量从白壳到褐壳蛋鸡是逐渐降低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且这一趋势与原卟啉在各种颜色的蛋壳中的含量趋势是相反的。总量不同的胆绿素与原卟啉再按不同的比例沉积到蛋壳中[9],就会形成深浅不同的各种颜色的蛋壳[10]。因此,我们可以用血液中生化指标对育种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减少在育种中的经济浪费,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11]。随着科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血清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利用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分子育种手段不能大规模应用于现代育种的现实约束下,科朗育种将首先探索出一条新的育种路径。
参考文献:
[1] 牛金明.褐色种蛋壳色深浅与其孵化率的关系[j].中国家禽,2000,22(3):31.
[2] 王克华,曲亮. 如皋黄鸡产蛋性能与遗传参数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6,46(9):12-14.
[3] dal barto l. salmonella situation in lation americal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brazil[r].germany,2011.
[4] 王金玉,陈国宏. 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61-262.
[5] 王谦. 优质黄羽肉鸡开产日龄选择方法的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4.
[6] 孙宏进. 对发展优质地方家禽产业的思考[j].中国禽业导刊,2002(16):261-262.
[7] 李国清. 鸡球虫病血[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8] 塞弗. 禽病学[m]. 苏敬良,译.第1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78.
[9] 吴清民. 兽医传染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