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77-04
一、引言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共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作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实验田和桥头堡,上海自贸区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着难得的范本和经验。与此同时,陕西省正值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及“关天经济带”、西咸新区国家级新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本文通过对上海自贸区一年来金融改革开放特别是外汇管理政策方面的实施政策和经验成效梳理,为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由贸易实验园区(以下简称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发展所需外汇管理政策支持提供思路,为探索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新模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情况
(一)上海自贸区基本情况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在上海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该实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9月29日正式挂牌开张。实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核心)、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8月,上海自贸区(企业)进出口货值达到500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2%,其中,进口3700.4亿元,同比增长8.9%,出口1303.6亿元,同比增长10.1%。截至2014年9月中旬,区内共新设各类企业1.2万余户,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3400亿元。经过一年的发展,上海自贸区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我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实验田。
(二)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情况
为保障自贸区内各项金融工作进展顺利,人民银行协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各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自贸区建设政策,明确了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共同构成了金融支持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上海自贸区新设金融及类金融机构等超过3000家,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累计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的意见和13项实施细则(如表1)。
(三)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政策主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要求,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该细则按照服务实体经济、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有效防范风险、“成熟一项、推动一项”原则,实施经常项目、直接投资、对外债权债务、企业集团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结售汇管理等外汇管理政策创新措施(如表2)。
(四)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一是大幅度的简政放权。从具体内容看,不仅简化了区内主体和境外之间经常项目交易单证的审核,直接投资外汇登记的手续,还率先在全国实行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赋予企业结汇选择权,规避汇率风险;同时,还取消了相当部分的债权债务行政审批的手续,促进了跨境融资的大幅度便利化。在改进外债风险管理的前提下,赋予了微观主体更多的境内外融资的自主选择权。
二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制度更加开放透明。据了解,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负面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制全部改为备案制;企业准入由“一个部门、一个窗口集中受理”;服务业23项开放措施全面实施。
三是促进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通过改进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外汇资金池及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各项试点的政策,大幅度放宽试点企业的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和账户管理,有利于总部经济在自贸区大面积的集聚。
四是积极支持融资租赁业务在自贸区快速发展。允许非金融类融资租赁公司境内收取外币资金,简化飞机、船舶等大型融资租赁项目预付贷款手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便利了区内融资租赁业务开展,促进区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五是对系统风险的零容忍。加强统计检测的分析预警,严格履行外汇数据信息报送义务,督促银行、企业等按照现行外汇管理规定,主动报告异常或可疑情况,防止异常跨境资金的流动;完善外汇收支预测、预警体系,对银行和企业的可疑情况进行提示;依法开展现场核查和检查,实施分类监管;在出现重大风险时,可以及时调整政策,采取临时性管理措施。
三、外汇管理政策支持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的借鉴与探索
近年来,陕西省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已经获批建成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A区和B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西咸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5月,《西安国家航空城实验区规划》获得国家民航总局批复,空港新城成为全国首个国家航空城实验区。2014年10月17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整合空港新城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依托西安海关特殊监管区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家海关口岸,积极申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设立空港新城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国家航空城实验区。从国家战略到陕西省的决策部署,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为承载,大西安、大空间的地缘优势不断被深入挖掘,陕西推动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逐步深入。
(一)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前瞻性开展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外汇政策设计
一是研究与贸易自由配套的外汇支持政策。进一步简化经常项目业务流程。建立前台“一站式”外汇业务服务体系,简化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单证审核流程。支持企业集团经常项目集中收付汇与轧差净额结算。督促银行按照“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尽职审查”等原则办理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手续。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主体监管,对园区内重点企业建立一对一定点联系制度。探索差异化管理方式创新,鼓励园区内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便利跨境贸易。
二是研究与投融资便利配套的外汇支持政策。进一步放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简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及变更登记下放至银行办理,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索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途径,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与创新,推动中国-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项目在陕西落地,探索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中心,推进丝路基金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战略能源中发挥作用,促进陕西与中亚各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
三是研究支持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的外汇支持政策。结合陕西企业发展特色,鼓励西电集团等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改进外币资金池及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政策,放宽试点企业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及账户管理。便利金融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
四是研究支持融资租赁业务的外汇支持政策。取消区内融资租赁公司办理融资租赁对外债权业务的逐笔审批,实行登记管理。融资租赁类公司开展对外融资租赁业务,不受现行境内企业境外放款额度限制。鼓励合格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租赁外债业务,促进园区内企业通过开展设备融资租赁获取先进技术设备。允许非金融类融资租赁公司境内收取外币租金,解决货币错配问题。简化飞机、船舶等大型融资租赁项目预付货款手续。
五是研究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外汇支持政策。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调整辖内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政策,鼓励园区内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加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即期结售汇和衍生产品交易。便利银行开展面向区内客户的大宗商品衍生品的柜台交易,帮助企业规避大宗商品价格风险。
(二)深入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性开展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外汇管理机制建设的探索
一是建立新常态下以负面清单为主的外汇管理政策取向机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外汇管理也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势,采取负面清单的政策取向,对现有外汇政策进行有效整合,打破经常、资本等条块分割的外汇管理模式,实现包涵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国际收支申报等全口径外汇业务的企业主体管理,探索建立以负面清单为主的外汇管理政策取向机制,进一步减少市场主体运行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为涉外主体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建立跨部门监管政策配合的协调机制。自贸区建设涉及商务、海关、工商、税务、财政、人民银行、外汇局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政策不协调和沟通不畅将导致自贸区管理的盲点和空白。在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建设中,一方面应推动跨部门监管政策协调的顶层设计,联合国际海事、各地海关、港口、税务、公安等部门搭建第三方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形成监管合力;另一方面,在推动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建设中,应更好地协调商务、发改委、税务、海关等多个部门,探索建立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建设跨部门联合监管协调机制,减少政策冲突和监管冲突,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提升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的执行效率。
三是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通过将现有的多个外汇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连接,探索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内数据集中采集和集中监测体系。通过设计科学的指标校验关系、合理的指标预警值和判断风险的指标编制,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统计监测与预警分析,有效防范外汇收支风险。指导督促银行切实履行代位监管职责,主动报告异常或可疑情况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强化非现场检测与现场核查检查,实施分类管理,将外汇违规信息纳入金融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大违规和失信惩戒力度。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汇管理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参考文献
[1]冯宗宪.中国向欧亚大陆延伸的战略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线路划分和功能详解[J].人民论坛,2014,(4):79-85。
[2]孙媛媛.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效率评价与差异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丝绸之路,2014,(12):20-24。
[3]谭林,魏玮.产城关系视角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8-64。
[4]吴绒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丝绸之路,2014,(18):5-7。
[5]张亚斌,马莉莉.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问题的述评及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4,(9):101-105。
The Referen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Xi’an Free Trade Experimental Zone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ZHAO Fei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日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建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主体则应当对这些影响做出审慎分析、迎接挑战、优化监管策略,从而推动自贸区内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概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海自贸区,2013年9月国务院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设立的一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施行特殊的监管措施。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自贸区逐渐由上海扩展到广东、福建、天津以及前段时间国务院刚公布的河南、陕西、辽宁等新区域。这不仅显示了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魄力,更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在此后将迈向新的高度,是升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表现。在监管方面,地方政府为促进自由贸易区的良好、快速发展,制定了包括减税、扩大外商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等多项监管措施,自贸区内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近几年来的监管实践中,地方政府更是将自贸区行政审批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使得自贸区的行政审批流程更加透明、公开、高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很好地体现自贸区的高效、便利、法治的营商环境。
(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区内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热度上升。土地热度可以从土地成交情况反映,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土地一级市场呈现出了较高的溢价率;二是房地产需求上升。由于地方政府对注册在自贸区内的企业提供各种法治便利监管措施,自由贸易区吸引了许多优秀企业来此注册投资,而企业数量增多,必然抬高各型商业、办公用楼盘的需求量,经商、就业人员的增多也必然提升对商品住宅的需求量;三是金融的市场化发展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成本。国内、外资本的大量涌入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亮点,自贸区内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制度改革,更是促进金融资本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配置。对于自贸区内房地产市场而言,充裕的资金能够让金融企业之间展开充分的竞争,从而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效率日益突显。
二、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建议
(一)目前行业主管部门对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现状。自从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来,浦东新区的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过近30年的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监管分工也相对成熟,发改委负责项目投资管理,规土局负责项目土地出让、工程规划审批,环保局负责项目的环境评估,建委负责项目工程施工许可等等诸如此类,业务分工明确,各管一线。而对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主体则是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区建交委对注册在本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资质备案核准制度,主要的法规依据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具体实施按照2000年建设部77号令《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执行,对符合条件的开发企业分别颁发二级、三级、暂定资质证书,具有资质的企业才能从事相应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其实质是行政许可管理,这个制度已实行了近20年。笔者觉得,应根据监管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充实完善对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措施。
(二)构建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系统。在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工作中,构建起完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系统,应是强化房地产开发企业自律自控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推动区内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的有效举措,只有如此才能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经营,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水准和管理质量。事实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系统的构建,也是发展市场契约经济的重要基础,并能为建设法治的营商环境做出重要参考,为上海的“先行先试”改革提供经验。
首先,监管主体需要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管理机构及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当前房地产行业具有政出多门的现象,应当在明确不同监管主体业务职能基础上,确定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的监管体系,形成合力,建立权威的信用信息收集与评价机构,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管理制度。
其次,监管主体需要拓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获取范围和渠道。为确保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监管主体应当重视从工商行政、投资管理、规划、土地、建设、税务等多个部门的监管系统中完善开发企业相关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监管主体可最大限度地调动房地产行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系统,通过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提供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信息,确保完整收集开发企业的相关正面和负面信息,为对开发企业做出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信用评价奠定基础。
最后,监管主体需要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系统的构建,能够成为监管主体对开发企业开展监管和评价的常用手段,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就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监管主体的公共服务和经济监管职能,也才能够保护房地产市场各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监管主体需要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公开,让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用信息、综合实力、开发业绩等得以全面、及时、准确的公开,从而推动房地产行业中的信息对称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行为的透明,为监管主体、房地产消费者和相关方在监管、消费、经营等行为决策方面进行技术支撑。
(三)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预警体系。虽然监管主体在监管工作中具有嗜返闹傅妓枷耄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但是如何定位监管主体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中的范围与内容,仍需要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而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有必要构建起房地产全面监管预警体系,从而避免因政策法规不完善或者监管不到位而导致房地产市场产生的不确定性。在此过程中,监管主体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监管主体需要强化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共享,构建完善的联合监管体系。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工作中,监管主体有必要构建全面的信息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行为、开发建设行为、经营行为做出记录并共享,完成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通报,从而为各个相关行政部门对开发企业的系统联动监管奠定基础。投资管理、规划、土地、环保、建设、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需要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依托于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掌控自贸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行为和房地产市场变化趋势,从而提高监管主体对开发企业预警反应能力与协调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其次,各监管主体需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的政策法规做出跟踪评价。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政策法规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中的施行,要求监管主体实时对政策法规执行成效做出持续的评估与优化。为此,在监管实践中,监管主体不仅需要对宏观的房地产市场做出观察、分析、判断,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开发企业投资者、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其他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调研,对相关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的效果及时作评价,从而为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调整、修订提供事实和技术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玮.自贸区设立给房地产带来的影响分析――以厦门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5.15.
[2]彭,聂成.天津自贸区房地产投资分析[J].天津经济,2016.3.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上海自由贸易区 专业前景分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国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例如欧盟东扩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然而,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进度缓慢。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发展飞速,2004年外贸总额首次跃居世界第三;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受到非贸易壁垒限制最多的国家,上海自由贸易区就应运而生的。
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简单介绍
(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3年9月27日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宣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规模
1990年9月正式启动,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这就是外高桥保税区。
后来,国务院特批的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同时是上海市“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的三大物流基地之一,于2004年4月15日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与外高桥港区连成一体,距离外高桥保税区仅有3公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落成。
2010年9月28日正式运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流域交汇点,紧邻货邮吞吐量世界第三的浦东国际机场,又处于亚、欧、美三角航线上。称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开港时正式启用,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区域合作建设,实行海关封闭监管的特殊功能区域,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影响
(一)划清政府和市场边界
提出“负面清单”,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一项典型的制度创新,它体现了在投资领域“非禁即入”的原则,即除了清单上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这将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
(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国务院2012年底批复同意,自2013年1月1日起,经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中转第三国的45个国家外籍旅客将享受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项目,自贸区将有望成为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试验区实施“境内关外”模式,将根治外贸企业面临的通关难、结汇难等老问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形成物流集聚效应
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由贸易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
(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试验区将探索面向国际化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特点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就是银行借贷的利率市场化。在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路上,自贸试验区将扮演重要角色:在试验区内,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现市场化定价;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等。
(二)货币自由兑换
就是企业资产,资金可以自由出国,这大大增加了企业家的投资范围。中国正在尝试改革国内市场竞争秩序,让国企取消掉政治优势,与民营企业开始公平竞争,以免以后加入TPP打开国门后遇到的尴尬。让民营企业发展起来,有充分的资本可以与国外企业抗衡;让国有企业放下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政治优势,发展加强自己的竞争力。
(三)金融业对外开放和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对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它是向非居民投资者提供境外货币借贷与投资、国际贸易转账结算、外汇贵金属买卖、再保险服务、债券交易等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市场。离岸市场金融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不受业务开展国或货币发行国限制,高度自由。这样信息比较充分,交易成本低,借贷利率市场化,资金进出自由顺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金融资源的低成本高速度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金融国际化、一体化和自由化。
四、国贸专业前景分析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增加了国内外的贸易交流与合作。这就大大增加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一)工作岗位增加
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的建立,将吸引国内外大量的投资者来此投资。大量的公司与企业的成立必将带动对人才的需要,而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与这些需求完美吻合。人民币的国际化加速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流程,因此我国的国际贸易会逐步从不成熟走向完善。
(二)专业机遇良好
根据供给需求原理可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增加,那么国家将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学校作为教育的前沿,会加大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国贸专业的发展就获得良好的先决条件,占据有利位置。
自贸区成绩斐然
自贸区有两种概念,一个是国家间或国家与地区间的贸易区,如中韩FTA;另一种就是一国的境内关外贸易行为,指某一国或地区在己方境内划出一个特定区域,单方自主给予特殊优惠税收和监管政策。本文涉及的沪、津、粤、闽自由贸易试验区及第三批自贸区便属于这种类型,属“境内关外”的监管模式。
自贸区是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境内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种贸易方式属一国的境内关外贸易行为,最突出的表现为“境内关外”的监管模式。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开展战略合作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当今世界自贸区的发展非常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1200多个自贸区,其中发达国家占35.4%,发展中国家占65.6%。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向《经济》记者介绍,“国际上来看,类似的自贸区一般由自由港发展而来,通常是设在港口或邻近港口的地区。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开展战略合作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当今世界自贸区的发展非常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1200多个自贸区,其中发达国家占35.4%,发展中国家占65.6%。”
《经济》记者从天津自贸试验区获悉,2015年4月21日挂牌到2016年6月末,区内主体累计新开立本外币结算账户近2.3万个,办理跨境收支544亿美元,结售汇211.4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1192.8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天津市同类业务总额的26.9%、17.6%、39.5%,显示出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运用金融资金的便捷性也在不断提高。
上海自贸区经济运行也呈现出活力增强、功能提升、优势明显等主要特征。记者从商务部网站获悉,截至2016年4月底,上海自贸区内累计新设企业3.5万家,其中新设外资企业超过5500家,新设外资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为1500万美元。尤其是扩区一年来,该市近一半外资企业落户在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数占比从自贸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也就是说,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以2%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25%的生产总值。
不仅如此,自贸区概念还为多个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例如,在金融、交易、机构审批的各个环节上都有大规模松绑。一些领域在现有程序上比较难进入的,在自贸区则大规模开放。外资企业从中发现了无穷商机,可以说,自贸区已经变成了外企的天堂。
就相关产业机会而言,广发证券分析师罗立波向《经济》记者表示,上下游纸张、光碟、印刷机械、相关设备的交易,国际艺术品拍卖、展览与广告、教育和培训等各种服务,甚至作为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器都空间无限。
“除了鼓励类产业投资目录外,自贸区内对进口税的减免也极大地利好加工贸易企业。”罗立波说。
此外,免税则是更多人关注的焦点。据罗立波介绍,进口产品需要缴纳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进口环节消费税。进口环节消费税根据产品种类不同额度不一,奢侈品以及高档汽车额度较高。在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如果进口产品是终端消费品且在自贸区范围内,则将免除这三道进口税。
“对于关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变审批制为备案制,以前注册建新项目需要跑多部门盖章,现在只需登记备案就可以了。”罗立波说。
自贸试验区试验了什么?
自贸试验区在中国的实践已将近3年,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正是自贸试验区改革的主要内容。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获批成立。2015年5月,福建、广东、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容。在商务部和有关部门支持下,目前四大自贸试验区各项试点任务全面铺开。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就明确提出,可在自由贸易区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要目标的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一形式,并将它建成为特殊的工业区,逐步发展成为出口加工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积极向高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发展,形成科技型自由贸易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经济》记者表示,试验区要建立容错机制。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制度体系,并逐步实施,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改革的紧迫性没有减弱,改革不能停,自贸试验区应‘动’起来。”白明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到期之后,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入新的试验课题。
白明建议,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成果要进一步加快推广复制,并加快启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在全国范围内“动”起来。同时,自贸试验区要找准试验样本的定位,避免同质化,可以在中西部地区设立试点。负面清单也应动态管理,只机械缩短不调整未必符合现实,应当根据实情可长可短。
2016年前5个月,4个自贸试验区简政放权共设立企业69177家。其中,内资企业65117家,注册资本19520亿元人民币,外商投资企业4060家,合同外资3086亿元人民币,通过备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030家,合同外资3084亿元人民币。
“自贸区建立的目标不是政策洼地,能否复制推广才是决定自贸区成败的关键。”王军认为,面对全球经贸规则的变化,中国应当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因此,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向全国,让中国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的热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8月的研究指出,由于大量的中国国内资金寻求国际化的配置,一旦中国资本账户放开,就有可能带来大量的资本净流出。日本在资本账户开放的5-10年内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出。因此中国应该谨慎地放开资本账户,可以在自贸区“二线管住”上多加留意,并进行试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还表明,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利率市场化和金融部门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色列在1977年施行过爆炸式的资本账户自由化改革,但由于缺乏稳定的宏观环境和对冲市场,一年半以后就被迫恢复了资本账户的管制。之后,从1987年到2005年,以色列试行了渐进式的资本账户自由化改革,这次改革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下进行,并且建立了数据库,实时跟踪市场动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经济》记者表示,未来在自贸区推广和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上有所突破,如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发展REITs、试点互联网金融和综合金融业务、试点期货公司的QFII与QDII等。
“预计未来,自贸区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在更多方面放松管制”,鲁政委说,例如设立“二线”资本防火墙,防止境内资本大规模外流。或是试点区内给一定的自治权,试点建立部分独立的司法体系,以更好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也应该设立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和特殊签证政策,以便吸引全球人才,还能推进我国法律、文化、管理方式、工作环境建设更加国际化。
鲁政委进一步介绍,“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必然会对高层次的人才产生不小的需求,特别是在金融、物流和IT等领域,许多大学毕业生以及专业人才将有机会不出国门,就拿到远超同行业水平的‘国际工资’”。
此外,随着自贸区里外资企业的增加,就职外企的机会越来越多,天津等自贸区正逐步研究取消户籍限制,为就业人才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上海自贸区建立后,推动了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未来将会把重点放在包括货币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跨境融资自由化等难啃的骨头上来。”
“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有很大一部分是对金融的开放试验,包括对金融业务的开放、对股权结构的开放、对整个资本账户开放。资本账户的开放历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在中国逐渐开放。”连平对《经济》记者说。
但连平不断强调,在这个过程里,掌控风险非常重要。中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金融系统,所以就需要像上海这样的区域试点产生。资本账户的调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衡,因为它是一个价格,用以平衡国际和国内需求。
潜在“新星”大盘点
业内人士向《经济》记者透露,因为前两批自贸试验区都在沿海地区,所以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的格局,第三批更倾向于设在内陆地区,沿边可能会有一家。三批自贸区数量加起来应该在5至8家,“希望能在2016年年底前推出来”。
相较已经设立的上海、广东、福建、天津四大自贸试验区,内陆自贸试验区将肩负起新的探索使命。据了解,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将重点突出两方面任务。首先是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更加紧密对接,使自贸试验区成为“一带一路”在国内的重要抓手。其次便是探索内陆地区发展的新路径,引领内陆开放新。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对《经济》记者表示,自贸区不能都开在沿海,内陆地区很多东西同样需要试验。“比如说,有些内容沿海地区试验成功了但是不一定适用于内陆,那么就需要在特定地区再试验。此外,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很多客观条件并不相同,很多方面‘软硬件’都不同,在内陆建设试验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内陆地区的实际问题。”
卢进勇表示,内陆自贸试验区要与沿海地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内容传承又有自身突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内陆自贸试验区设立要推动内陆地区的改革开放,掀起新的。“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使得内陆地区改革开放进入,设置的意义就不大了。”此外,还要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和新的发展阶段结合起来,做出有益的探索和试验。
2016年地方申报自贸试验区的热情明显高涨。《经济》记者根据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三五”规划建议等公开资料梳理发现,目前来看,除了青海、吉林、北京、山西、、河北之外,其余21个省市(自治区)都提出要申建自贸区。其中至少有16地已经将申建自贸区明确列入2016年工作计划中。
业内人士还对《经济》记者表示:“目前争夺激烈,名单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最后时刻仍存变数。”据其估计,湖北、陕西、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入围的可能性都非常大。
链接
自贸区是对整个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部署。从过去所有的金融危机来看,一半是改革形成的,一半是不改革形成的。足以见得金融改革当中,程度把握十分困难。我国政府提出,自贸区既要坚持改革试验,又要进行风险掌控。也就是说,找一个较大规模的蓄水池进行改革试验,一旦这个大规模的蓄水池逐步扩大,而且运行机制完善,就可以全面打开。
一、自贸区究竟是什么?
从区别来讲,自由贸易区有两种。第一种是本文所涉及的Free Trade Zone,英文简称FTZ,指某一国或地区在己方境内划出一个特定区域,单方自主给予特殊优惠税收和监管政策。沪、津、粤、闽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是Free Trade Area,英文简称FTA,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所形成的区域,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是一个国家实施多双边合作战略的手段。之前APEC会议上讨论的亚太自贸区就是FTA类型。
二、中国四大自贸区一览
广东自贸区:主打“港澳牌”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主要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以及珠海横琴新区片区。
广东自贸试验区将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同时加快经贸规则与国际对接。
天津自贸区:服务京津冀一体化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内,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涵盖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
作为第二批自贸区中面积最大、北方首个自贸区,战略定位将挂钩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发展融资租赁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此外,天津自贸区还承担了一部分西部港口的作用。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深度合作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3个园区分别位于福州、厦门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计面积达到118.04平方公里。
作为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省份,福建重点突出对接台湾自由经济区,以及建设海上丝绸之路。
关键词:云南自贸区;产业结构;挑战与机遇;自贸区建设
一、引言
2019年8月2日,《国务院关于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印发实施,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云南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云南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位于云南境内,涵盖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总面积119.86平方公里。云南省特殊的区位优势加上自贸区的建立,对其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云南省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抓住自贸区建立带来的机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
二、文献综述
在自由贸易区的相关问题研究上,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区建立带来的贸易效应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创建的可行性和发展路径问题等四个方面。贸易效应包括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两个方面。在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带来的的贸易效应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分析了其贸易效应。如文楚江(2019)研究了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广西和东盟国家贸易转移效应由广西和东盟各国的经济结构和商品结构决定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大。而在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广西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和关税壁垒进一步削减,广西与东盟各国实现了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1]。宋成涛(2016)以我国构建的9个自由贸易区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深入研究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发展情况,特别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和评估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出口贸易效应和分国家(地区)出口贸易效应差别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2]。对于自由贸易区建立背景之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刘秉镰,吕程(2018)研究发现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大自贸区设立均对地区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且不同自贸区的经济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3]。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地区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廖永泉(2016)认为金融创新作为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不容小觑。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能通过利率创新、汇率创新、资本账户改革,在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政府等载体的作用之下为我国经济改革带来新动力[4]。徐琳(2017)基于自贸区视角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研究,发现自贸区的建设给河南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升级如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改革、投资开放、行政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但是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5]。张晨阳(2019)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定性与定量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基于自贸区战略对上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6]。在自由贸易区创建的可行性和发展路径方面,陈柳钦(2008)研究了中国和俄罗斯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其认为中俄两国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上具有互补性,经贸合作领域广阔,因此中俄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将有利于两国在经济发展中白痴动态的比较优势,促进中俄两国各自的经济发展[7]。曹庭(2010)本文在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理论基础和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进展上,分析了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要求,并对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分产业或部门逐步推进、局部区域先行合作、进行贸易自由化试点等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实现路径[8]。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带来的贸易效应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创建的可行性和发展路径问题四个方面都有相关研究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中韩自贸区、中印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广西自贸区来进行研究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现状,在不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带来的经济效应和自贸区的发展路径是有差异的。本文将针对云南自身的发展现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研究适合云南发展的自贸区的发展路径和云南自贸区的建立对云南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决策建议。
三、理论基础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等早期理论都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三个理论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做出来具体的论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方法也给出来建议好意见,针对不同的发展目标给出不同的发展战略。
四、自贸区建设背景下云南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重要性分析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对外与越南、缅甸、老挝三国接壤,对内与贵州、广西、四川、西藏四个省份相邻,是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往来的主要省份。云南省是一个边疆省份,在与南亚、东南亚的经贸发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在其中发挥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同时云南省地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接合部,其区位优势明显可见,在构建第三大陆桥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是推动贸易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想让云南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自贸区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建设自贸区对云南的发展尤为重要,对云南今后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必要性分析云南省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为云南省打造了贸易便利化的一个平台,很大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云南省对外开放的水平,云南省自贸区的建成更为云南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遇。并且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云南省经济的增长,反之,经济增长也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一理论已经被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验证。从目前全国经济发展形式和产业结构来看,云南省都处于落后的位置,且云南省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云南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云南省自贸区的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也将成为一个明智的举措。
五、云南自贸区建立给云南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自贸区的建立,给云南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发展机遇。云南省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壮大云南的特色产业;自贸区的建立会给云南带来更多的外商投资,被投资机会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自贸区的建立,达到了改革与创新的高地;自贸区的建立,给经济带来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是我们国家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着力点;最后,自贸区的建立,会给云南的贸易带来极大的便利、降低贸易成本。同时,自贸区的建立也会给云南的发展带来挑战。贸易方式的转变使本土的企业难以适应,短时间内难以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由于建立自贸区属于站在发展战略的前端,缺乏相应的发展经验,无经验可借鉴只能靠自己慢慢的摸索前进,只能边前进边改善。云南省则是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
(一)带来的机遇分析南亚大通云南省可以利用自贸区的建立发展壮大云南的特色产业。云南省是一个旅游大省,经济发展主要靠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云南省也有其他特色产业,如云南的烟草产业、糖产业、茶产业、橡胶种植业、花卉产业和咖啡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云南省的特色产业以及支柱产业,云南省自贸区建立包含三个片区,涵盖云南重要的发展州市,连接三个片区在云南省内呈正三角形形成一个发展辐射中心。云南自贸区的建立给云南带来更多投资机遇。外商投资增多会增加云南企业数量,开拓云南其他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无论是企业数量的增加,还是新产业的开拓,都会扩大云南的生产发展。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改革与创新的高地。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丰富多彩,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各种在其中的贸易都获得了经济利益。但是,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逆全球化”的浪潮汹涌翻滚,此时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虽然带有不可忽视的压力。但是根据上海以及河南自贸区建立带来的机遇和他们的经验表明在云南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仍然能够促进云南的产业升级,同时自贸区的建立是改革与创新的高地。自贸区的建立会给当地的贸易带来便利化。自贸区采用的是“境内关外”模式,不同其他地区“先申报、后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自贸区内企业的报关程序简单易操作,降低了其贸易的成本。简化的贸易手续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效率,进出口产业得到充分发展。所以,给商人带来更多都贸易动力,自由贸易区会给企业创造极大的贸易便利化。
(二)带来的挑战分析自贸区的建立会导致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是各个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策略,当自贸区的建立导致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时,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挑战。云南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都需要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企业难以在段时间内需求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自贸区建设发展经验不足。2013年9月27日,中国第一个国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距离现在7年的时间不到,其他自贸区也还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发展建设。对于一个依靠自身特色产业来发展的云南省来说,能借鉴的经验甚少。所以,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环境下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生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都是存在风险挑战的。
7个自贸试验区将继续依托现有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区、园区,继续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辽宁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结构调整的要求,着力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浙江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要求,就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进行探索。
河南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湖北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重庆市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发挥重庆战略支点和连接点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带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四川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陕西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在重庆自贸区,跨境电商领域有关业务也取得新进展。9月初,重庆两江新区装备出口跨境电商平台――“领工云商”出口B2B订单在重庆海关通关成功,意味着重庆制造业正利用B2B电商打开出口新途径。
针对重庆和西部物流状况提出分析和建议的交通物流总体规划,不久前已正式完稿,下一步将报送重庆市政府和新中联合工作委员会,通过后有望推动重庆物流朝落实多式联运、单一电子窗口等目标前进。
在耕耘自贸区“试验田”上,湖北省也铆足了劲。自2014年3月启动自贸区申报以来,湖北省已先后三批185项改革新举措。其中,武汉片区已拟定25项拟先行实施的改革试验事项。而东湖高新区作为先行先试区域,过去两年已实施完成改革事项127项,形成制度性成果80项,接下来将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创业、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大胆探索。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表示,湖北具有典型的江河经济特征,同时湖北的科教优势在中部地区比较明显,加上传统的产业基础,湖北自贸区可在沿江开放和创新驱动方面做足文章,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陕西省省长胡和平近日也公开表示,要以自贸区建设为核心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增强开发区的开放引领作用,以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
记者: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已正式出台,请市长介绍下该方案主要内容。
董军:《方案》围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大目标,充分发挥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科教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高地六中心”,努力建成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一高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高地。“六中心”分别为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记者: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力量。西安在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建设中制定了怎样的战略目标和计划?
董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传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推动区域务实合作做出积极贡献。2014年,西安将把握好历史机遇,积极作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带城市在产业、项目、资源、人文等多领域的互联互通,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创新能力、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记者:2014年可以说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新元年,要实现以上目标西安将采取哪些举措?具体实施哪些重点项目?
董军: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构建丝路沟通平台,加快西安浐灞领事馆区建设。
落实好《西安宣言》,力争每年在西安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市长论坛、市长圆桌会议。争取国务院批准西安欧亚经济论坛由两年一届改为一年一届,并同期举办丝绸之路博览会。
以西安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为中心,加快西安浐灞领事馆区建设,加快落实哈萨克斯坦在西安开设领事馆工作,尽力争取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丝路沿线其他国家在西安设立领事馆。推动西安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办事机构。
加快西安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将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渭北工业区、西安现代纺织工业园纳入综合园区,力争建成国家级产业园。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所。
二是开辟陆空交通信息通道,实现中国与欧洲西部公路对接。
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交通枢纽建设,争取上合高速公路第一阶段从圣彼得堡延伸至西安,实现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对接,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交通运输黄金通道。建设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打造丝绸之路空中走廊。
尽快落实西安至哈萨克斯坦国际航线的开通工作,拓展西安至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城市的国际直达航线,逐步开通定期货运航班。将西安国际港务区纳入国际港口体系,使其成为始发港和目的港。加快开通“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枢纽和集散地口岸。
加快推进总投资165亿元的西安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信息交换枢纽,搭建欧亚电子商务交易及展示平台。
三是建设商贸物流交易大市场,策划设立“中亚·长安产业园”。
鼓励、引导、支持有实力的西安企业积极参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多边贸易合作纲要》确定的10大领域、85个重点合作项目建设。策划举办“西安走进中亚推介系列活动”,把能源勘探、钻采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推向中亚。
四是打造欧亚金融大中心,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落户西安。
办好欧亚经济论坛金融合作会议和西安(浐灞)金融高峰论坛,加强与国家金融管理机构和国家开发银行的沟通联系,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落户西安。积极引进更多国内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总部或分支机构或金融商务区。
以西安综合保税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加快编制西安自由贸易园区申报方案,争取获批。
五是搭建人文科技交流大舞台,打造“汉风古韵”丝路历史文化旅游区。
落实《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以未央宫遗址申遗为契机,加快《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立项,打造以“汉风古韵”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加快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二期、丝绸之路博览园、欧亚文化博物馆群等项目建设,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示范区。
构建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大市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科技创新交流中心和科技成果国际交易平台。争取建设上合组织大学中国(西安)校区。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青少年交流互访活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教育平台。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上,您建议国家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设立自贸区有哪些突出优势?西安为申报建设自贸区在做哪些准备工作?
董军:西安拥有区位、科教、产业、口岸、历史文化等几大突出优势。首先,西安地处中国版图的中心,是联通东西、辐射南北的重要枢纽,在交通、信息、物流包括基础设施方面都比较完善。西安有3000多家科研单位,63所高等院校,人才、科技资源丰富。西安产业基础雄厚,五大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丰富的能源资源、生态产业有着较强的互补性。西安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港,还有2个功能齐全的综合保税区和1个出口加工区,能够提供便捷的口岸物流服务。
西安市目前已向省政府提交了申报方案,下一步将参照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做法和经验,改革创新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制度,尽快出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西安将加紧修订完善对外贸易规则,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制度体系。同时,依托西安已有的三个特殊监管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合作平台。
记者:建设自贸区对于西安、陕西乃至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有哪些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贸区;知识产权;监管模式;行政职能
中国(上海)自贸区(以下简称自贸区)的建设是在TPP和TTIP为代表的新一轮高质量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在西方国家的号召下掀起的国际大背景下开始的,其中TTIP谈判将创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此次谈判立志于消除美欧两大市场在行政领域的贸易障碍,中国试图建立新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游戏规则以期改变全球化贸易发展的规则。然而从这两大计划的本质和目的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寄希望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保护其在当今世界秩序中的既得利益。因为就在冷战之后,世界各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包括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的壮大,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也正是因为这批新兴国家与西方发达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致使经济全球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同时也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改变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循环机制,新兴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都在不断的积累甚至隐隐有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趋势。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世界工厂,贸易结构出现顺差,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等等,而相反在西方发达国家则有发展势头渐渐变弱,贸易逆差加剧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TTP和TTIP计划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西方国家试图重建全球贸易规则,改变自身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利地位。在这两大计划中,排挤中国使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边缘化正是其目的之一。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改革开放虽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各种利益错综复杂,想要稳定有序的进行经济体制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而打破目前国内改革的尴尬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改革开放更加深入进行,通过进一步引入外资,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来推进国内经济改革。
一、自贸区内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自贸区建设的意义
(一)吸引外资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贸区内所有的创新制度建设都是为了自贸区更好的发展,自贸区的发展则是关系着我国深入开放的第一步关键所在,是为了更好的吸引国外各类企业到华发展,为我国进一步打开国际贸易市场,学习外资企业的经验和管理模式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模式乃至经济体制的转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则是外资企业考虑入驻自贸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都知道,全世界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者说是商业秘密保护在国际贸易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外商尤其是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企业来讲,投资环境中知识产权保护是他们投资最为看重的一环之一。自贸试验区因区域特殊不能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行有效监管,是否会导致外商品牌遭受侵权损失,这些问题成为国外投资商最担心的问题,也是他们投资犹豫不定的原因。引进外资对于自贸区的意义重大,如果不加大对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外商对于进入自贸区的信任度会摇摆不定。而如果只有国内企业出现的自贸区也就与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期使中国经济发展能够达到国际自由贸易的标准这一初衷背道而驰了。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等知识产权监管部门开创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会让更多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跨国公司打消疑虑。
(二)学习借鉴经验
一方面,未来上海自贸区内知识产权的交易和服务需求会大大增加,国外知识产权机构入驻上海自贸区是发展趋势,主要从事知识产权经营、诉讼、谈判等多方面的业务,这在为我们学习他们先进知识产权服务理念。在自贸区试验成功后,我们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是要走向全球市场,与跟诸多的国际企业竞争。同时,大批的外资企业涌入也会带来大量的国际上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不同公约规定和贸易规则等,为了适应这些世界性的公约和规则,自贸区内也会在学习这些国际规则的同时相应的调整知识产权战略体系,积累自贸区内保护知识产权的经验。另一方面,渐渐成长的自贸区在以后的国际贸易交流过程中,也会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成熟的自由贸易区之间有经济贸易商的交流往来,因此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设监管,既是为未来保护上海自贸区在于其他自由贸易区的竞争利益,也为自贸区进入全球市场做准备。
(三)推广区内试验经验
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试验田,国家层面上要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①。上海自贸区建设成功之后,区内的先进经验会向全国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制度在自贸区内的适用发展对以后面向全国推广试验经验有极大的益处。
二、自贸区监管模式的创新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启发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改变,那么政府职能要转变。这也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一大目的,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既然是试点,就可以大胆的突破,尽最大限度的消除障碍。构建自贸区是深入改革的首个过程,在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成为热议的问题,有不少企业家建言自贸区应该降低行政监管的复杂度,制定更加国际化,法制化的行政监管模式。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各种复杂的行政审批程序,复杂的监管模式使企业对规范的制度失去信心,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减少与监管部门打交道,选择在其他地区而不是境内上市或者开拓更大的市场。在上海自贸区最早提出的自贸区建设条例草案中也提到了要借鉴其他国家对自贸区免于常规海关监管的理念,建立高效的监管模式。
竞争性的市场和政府的行政监管对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政府监管机构独立性不足,与中国尚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整个转型过程中,政府起着形成市场的作用②。在竞争市场尚未形成,又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的情况下,过分强调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是不现实的。除此之外还将加强专业监管,搭建信用平台等专业平台。同时将在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竞争中立,以及投资者权益保护上进一步实践,推进政府管理的职能转变。
目前中国各界对自贸区有政府职能转变抱有各种期待,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自贸区只是一个经济贸易的开放创新的改革试验区,并不能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平台。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对大体制的改革,而一个自贸区的建立并不能改变目前中国经济体制发展中的所有障碍。各界也不要把过多的期望与目标寄托于自贸区,如此反而会阻碍自贸区设立最初的发展设想。改革发展是要循序渐进进行的,尤其是涉及政府行政职能转变这么大的体制改革,仅仅依靠在自贸区内的试验是不现实的。还需要进一步从上至下,深入改革,不管是从经济改革拉动行政职能转变亦或是从行政职能转变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要进行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还要走很长的路。(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注解: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创新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自贸区的重点任务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自贸区将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创新,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对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贸区自13年下半年设立以来,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在金融改革、负面清单、贸易便利化三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上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金融改革
设立于上海的这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同于过去已有的经济特区,这是我国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在我国具有首创性,将会为上海带来未来十年的发展红利。目前在自贸区内将从三个方面加强金融制度改革创新:(1)在自贸区内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2)先行先试利率市场化,在全国统一部署,框架内稳步推进。(3)在自贸区内人民币项目可自由兑换,在风险可控情况下有序推进,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现在已有11家国内外金融机构首批入驻自贸区,将来随着自贸区的发展壮大,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上海银行已获准设立分行,招行、浦发行已获准筹建分行,交银金融租赁公司已获准筹建专业子公司,花旗、星展银行已获准筹建支行。自贸区金融改革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消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必要管制,为投资贸易便利化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贸易便利化的前提是金融制度便利化。2013年年底,几家自贸区内的银行,已经率先启动“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和“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试点。2014年,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会实质性铺开,自贸试验区要形成十余项制度创新,其中在金融领域,自贸区排定了多项制度创新任务,包括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建立便利化的外汇管理制度,建立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管理制度,建立汇兑便利化的双向投融资制度,以及建设利率市场化改革体系等。金融改革将遵循:先易后难,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模式。自贸试验区的很多金融改革内容会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一旦条件成熟就可在全国陆续推开。自贸区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具有深远意义。自贸区金融改革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各地区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
二、负面清单
自贸区设立后,就开始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第一次出现在国人的面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及产业,一目了然。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已全部改为备案管理。2013年的负面清单有190条管理措施,比较长,比较粗,没有细化到小类。自贸区将推出的2014年版的负面清单会争取缩减40%,解决清单过长和透明度的问题。负面清单是国民待遇透明度的标准,列得越细,透明度就越高,列得越不具体就越含糊。2014版的负面清单,将更着眼于开放性经济建设,率先推动自贸区服务领域开放,提升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同时充分考虑自贸区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经济定位。负面清单将要同制造业、服务业,包括农业的结构有机的结合,要保持前后发展的一致性,更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2014版的负面清单除了解决2013年负面清单中遗留下来的问题,更要和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进一步接轨,这不仅包括文字的表达方式更加国际化,负面清单的内容将更加清晰,更加透明,更加开放。2013年版的负面清单只是做了一些权限内的事情,2014年版将会涉及更深层面的问题,将会涉及行政法规的调整。自贸区自从有了负面清单,大大加快简化了自贸区办事手续,缩短了自贸区办事时间,提高了自贸区办事效率,已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满意。负面清单模式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是一次“从无到有”的探索。随着2014版负面清单的修订出台,负面清单模式的工作方式将会在实践中不断修整与完善。
三、贸易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