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摄影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摄影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摄影旅游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摄影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摄影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自驾车旅游发展背景

“自驾车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是早年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旅游形式。最初人们把周末开车出游叫Sunday-drive,发展到后来的Drive-Travel。1997年,“自驾车旅游”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市场,闫彬(1999)在《都市时尚――自驾车旅游》中初次对自驾车旅游作了简单的介绍,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自驾车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张致云等(2009)在《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中将我国自驾车旅游的研究划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征。

二、自驾车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自驾车旅游概念、类型及特点研究

1、自驾车旅游概念。对于自驾车旅游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侧重点,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其中龙斌和张晓燕的定义较为全面,笔者比较赞同龙斌的定义。龙斌(2004)认为自驾车旅游主要指旅游者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自己驾驶为主要手段,借助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特殊人文自然环境和相关设施所进行的一系列吃、住、游、购、娱行为,是一种寓健康、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充满个性化和无穷魅力的旅游活动。张晓燕(2006)指出自驾车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私有或租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以自发组织为主体的前往目的地旅行的连续过程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总和。张波(2004)、方小燕(2005)、周沁(2006)、吴娲(2007)、杨丽(2009)等学者也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

2、自驾车旅游类型及特点。翟向坤(2003)将自驾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驾车旅游,另一种则由旅行社组织,但其行程、标准等均由旅客自己确定,并指出自由与个性化是其最大特点。胡敬民(2003)将自驾游按旅游目的分为观光度假型、休闲度假型、极限挑战型、探险摄影型、随心所欲型等,并指出自驾车旅游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掌握交通工具,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之后,张波(2004)按组织形式将自驾车旅游进行了划分。张晓燕(2006)从组织形式、市场分类、出游距离和地域范围四个方面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并指出自驾游具有自主性突出、休闲性明显、地域性广泛的特点。赵鹏等(2008)根据组织目的将自驾游分为非营利性质和营利性质。总之,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驾车旅游进行分类,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自由与个性是自驾游的最大特点。

(二)自驾车旅游市场研究

1、自驾车旅游市场形成机制。翟向坤(2003)首先对自驾游市场形成机制进行了总结: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激增;汽车租赁业蓬勃发展;全国公路交通设施状况大为改观;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国民更加崇尚一种自由与个性化。龙斌(2004)又补充了三点:“有本族”增加、旅游者闲暇时间增加、金融业悄然渗入旅游业。曹新向和雒海潮(2005)还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方式的改变是自驾车旅游市场形成的原因。何玉婷(2005)除考虑到自驾游发展的外在因素,更指出了三个内在因素。其他学者如苏勇军(2005)、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等的结论基本包括在以上研究成果中。

2、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分析。广东省旅游局(2004)在2003年对当地自驾游市场游客特征及需求进行了初步分析。陈乾康(2004)课题组分析了四川省自驾游市场的特点并进行了流向和流量的研究。借鉴以上两项调查研究,周慧(2005)、张晓燕等(2006)分别对长沙、华北地区自驾游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此外,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市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曹新向和雒海潮(2005)、汪德根等(2001)从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度假行为、组织形式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对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关宏志等(2005)利用Logit模型对旅游者的交通需求进行了定量分析。王秀娟(2009)应用涉入理论分析不同涉入程度的自驾车游客购物行为的差异。江学淮(2005)、刘亚萍等(2010)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该领域的研究都是特定区域的实证分析,以个案研究为主,主要分析某个区域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特征,尚未出现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

(三)自驾车旅游影响研究

1、自驾车旅游对现行供给体系影响。翟向坤(2003)首先阐述了自驾游对旅行社、住宿业、景区和景点、旅游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影响。之后,陈乾康(2004)又补充了自驾游对旅游购物点的影响。李莉(2005)和刘中洁(2008)在以上两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

2、自驾车旅游对其他方面的影响。王小莉(2008)通过对四川自驾车旅游的分析,指出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指出自驾车旅游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郑赤建和李建达(2008)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景区容量超载和视觉污染等负面影响。周剑峰(2009)探讨了我国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问题以及对交通带来的压力。宋莉(2009)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自驾车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冯淑华和沙润(2009)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对接待地的旅游绅士化作用。

(四)自驾车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1、自驾车旅游发展问题。翟向坤(2003)首先对自驾游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此后,张波(2004)又补充了来自旅游者或旅游组织者自身的问题、对旅行社来讲自驾车旅游运营成本过高两个方面。钟莹锋(2006)认为自驾车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更是远远滞后于市场的需要。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指出自驾车旅游的自身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自驾车旅游行业品牌。徐绍玲等(2009)在分析峨眉山自驾车旅游时指出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景区造成污染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代俐(2009)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汽车营地。其他学者如苏勇军(2005)、方小燕(2005)、贺红琼(2007)、陶云飞等(2009)、周剑峰(2009)的研究结论大都包括在以上成果中。

2、自驾车旅游开发对策。

第一,自驾游产品开发对策。在自驾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中,旅行社如何开发自驾游产品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成果相对完善。翟向坤(2003)指出旅行社可以采取“菜单式”的服务;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可以适当考虑与汽车俱乐部联合。陈乾康(2004)指出旅行社要调整业务重心,大力开拓长线旅游、特种旅游、跨省及出境旅游业务;发展自驾游团队业务。张晓燕、何佳梅(2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开发措施。赖斌等(2006)指出了自驾车游旅行社产品与自驾车游客的利益契合点。朱妍和赵毅(2008)应用ASEB栅格分析法提出旅行社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的策略。李莉(2005)、李勇(2007)、李伟丽(2009)、邓秀勤(2009)等学者也作了类似的研究。除了旅行社产品开发研究以外,张波(2004)指出自驾车旅游线路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胡敬民(2006)从分析游客心理入手来设计自驾车旅游线路。学者黄静波(2006)、张文敏和邬琛(2006)、费永红等(2007)分别提出了红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驾游产品的开发对策。陈文(2010)又补充了要适当增加带有体验性的旅游项目的建议。

第二,自驾游目的地对策。胡敬民(2003)指出旅游地要限量开发,规划中尊重旅游者追求自然、追求纯朴的心理,避免“圈地式”开发。陈乾康(2004)指出旅游景区是自驾游的直接受益者并提出了五条建议。余敏(2005)指出旅游景区为开拓自驾游市场应开展网上销售和社区营销活动。成海(2005)以云南省为例对自驾车旅游地进行了划分,总结出自驾车旅游地的开发模式。梁雪嘉(2006)基于风景旅游规划AVC理论提出若干提升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此后,周武忠和朱剑峰(2007)从旅游景区规划的角度,对景区产品规划和景区配套产业及支撑系统规划进行了研究。李顺芳(2007)、李婷和李悦锐(2007)也对自驾游目的地的开发对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第三,配套服务体系对策。翟向坤(2003)认为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会促进汽车旅馆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同时还针对旅游信息系统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胡敬民(2003)指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编制各省、地、县旅游交通地图,开发新型旅游房车。张学梅(2009)将旅游信息分为气象信息、交通信息、安全和维修信息、餐饮、住宿和交通信息,并提出改善的措施。曹新向、雒海潮(2005)、方小燕(2005)和苏勇军(2005)认为应该加快汽车旅馆的建设。卢遥(2007)、葛静宜等(2009)指出发展自驾游要将露营地与国际标准接轨。朱生东(2005)、高怡和袁书琪(2008)、杨旭(2009)专门进行了旅游服务系统的研究。其他研究者还有江学淮(2005)、陈太政和张东山(2006)、刘丹黎和邱扶东(2008)等。

第四,规范保障体系对策。有些学者认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自驾车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龙斌,2004;陈乾康,2004)。陈乾康(2004)还提出要坚持开明的汽车消费政策,鼓励私人购买达到环保要求的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壮大自驾车旅游队伍。方小燕(2005)提出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驾车旅游特点定制形式多样、灵活的险种,以使自驾旅游者规避出游风险。吴娲(2007)认为自驾车旅游市场应当建立相应的法规和管理体系。屈奇(2009)专门对我国自驾游的法律困境和对策进行了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出,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还没有制定针对自驾车旅游的专门法律法规。

三、结论与展望

(一)自驾游市场研究

在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过于笼统,只是简单地分析自驾车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出游时间等,而对于专项市场的研究,只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市场细分,却没有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对专项市场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自驾游产品,因此,此项研究领域有待于完善。

(二)旅游影响研究

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学者们更多地从自驾游对现行供给体系影响角度来研究,而对于自驾车旅游对环境污染的研究、自驾车旅游对当地已有旅游产品影响的研究还较缺乏,特别是自驾车旅游对环境影响的深入研究,今后将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三)旅游对策研究

在旅游对策研究方面,学者们从旅游产品、自驾游目的地、配套服务和规范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在自驾游目的地对策研究中,自驾游目的地的开发模式研究内容较少,在配套服务体系的研究中,旅游营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项措施缺乏具体详细研究。

(四)研究方法

通过对已搜集文献的分析,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只在旅游市场分析和交通需求方面做了定量研究,而在自驾车旅游景区或目的地环境容量方面、自驾车旅游产品生态足迹方面、自驾游中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方面、旅游接待设施数量方面,特别是汽车旅馆数量方面的定量研究还是空白。笔者认为对于一些研究应该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同时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龙斌.驾车自助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张致云,杨效忠,卢松,叶舒娟.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9(1).

3、张晓燕.我国自驾车旅游及其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翟向坤.中国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战略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第2篇:摄影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市场需求 客源市场

一、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成都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仅2005年,成都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7.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39万人,其中80%以上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分类及特点

根据成都乡村旅游的实践,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类型:都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和独立资源型。其中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为代表的都市郊区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最快、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类型。

1、都市郊区型资源特点

所谓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位于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1)区位条件优越(见图1)

此类乡村旅游主要位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依托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发展起来。如AAA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区东南郊,由二环路成龙路口出发沿成龙路仅有5公里。北湖风景区乡村旅游地处成都市北郊风景区,东接龙青环线、西至三环路、南临成渝铁路,北靠成绵高速,横跨龙青路。龙泉花果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距成都15公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仅十几公里主要交通干线和支线公路的两侧。

(2)交通便利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旅游目的地距旅游客源地的距离和时间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成都近郊乡村旅游一般交通方式灵活多样、方便便宜。游客一般可以通过乘车、驾车、骑车、步行等多种方式达到,游客一般可以当天往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私家车的增多,这种地处城市近郊的“地利”对于乡村游而言,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成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良好,如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农科村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农家园林型乡村旅游。游人既可观竹林茅舍或林木葱绿的美景,又可从事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尽领山乡绿野风情。又如龙泉驿乡村旅游区,位于成都东门外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以水蜜桃为主导农业产品,现已形成了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型乡村旅游类型。

2、景区周边型资源特点

所谓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著名景区的辐射作用开始展示特色,提供初级服务启动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通常作为景区景观的配角,依靠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

随着市场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此类产品开始渐渐成熟,成为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成都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洛带乡村古镇、平乐乡村古镇等为代表。在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成都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大型景区的辐射效应

根据依托的资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依托景区周边村落或古镇形成的古镇乡村旅游资源。前者以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鄱阳湖旅游景区、崇州九龙沟等为代表,后者以成都周边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平乐古镇等为代表。一般大型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可以通过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以2006年十一黄金周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为例:黄龙溪古镇接待游人4.2万人次,洛带古镇接待游人6万人次;平乐古镇接待游人4.04万人次,九龙沟接待游人0.7万人次;青城山乡村旅游接待游人1.7万人次,古堰景区接待游人2.55万人次。

(2)与景区形成资源、功能互补

在景区景点优势明显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方面可以缓解了接待压力,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旅游消费的需求,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如都江堰市虹口乡位于四川省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都江堰西北部,是我国西部唯一紧靠特大城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虹口乡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出了漂流、速滑、登山等特色项目,与景区形成鲜明的资源、功能互补。游客既可在外山体验高尔夫,也可在虹口漂流、探险;既可在宝瓶口下听涛声、品夜啤;也可在后山、虹口等处的农家小院内尝豆花。2001年至2005年,虹口乡年接待游客均在40万人次以上,每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3)与景区资源联动开发,可逐步转化为独立资源型

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可依托景区景点的优势,借助“农家乐”这一载体,吸引外来游客,把农业产品和农业生态旅游“捆绑”推销。依托景区开发的同时,结合自身特色,最终成为相对独立型的乡村旅游地。如距成都约50公里的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每年夏天都会迎来了前来消夏避暑、度假休闲、疗养保健的近2000名成都老人,凭借独特的地理和环境条件,使这里形成了成都市内老人到近郊农村养老的独特风景――“养老部落”。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到成都周边居住的老人最多时,达到近4万人。

3、独立资源型资源特点

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可能位于都市郊区地带或著名景区周边地区,有的是可以成为专门的旅游产品,也有的位置与风景区不远而成为有关风景旅游线路的延伸与扩展。但与上述两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本身的内在旅游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通过假设证明来检验:即假设周边地区没有大、中城市或知名景区,该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我国很多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

成都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类型的旅游吸引物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游客们在乡村中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或者是由景区依托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旅游资源。一般是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选择较高档次、富有个性特色的乡野庄园进行升级改版而成的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度假中心。前者的代表为“百花园”乡村酒店、双流县新皇城休闲中心。后者的代表为青城后山龙溪苑乡村度假中心。成都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大

独立型的乡村旅游资源往往需要依靠自身较为突出的特色化主题才能吸引大众游客的青睐。如郫县推出的乡村酒店各具特色:“听江蒲”以接待作家艺术家为主,会所文化个性鲜明;“中化盆景园”着重展示的是川派盆景文化;“鹿野苑”则以别致的建筑风格和佛学文化见长,以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内容的石刻为主题;“沈园”的园艺布局整体大气,大中套小,若干精致小景的组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园艺氛围;“梦桐泉”注重运动休闲,利用其现有水面,构筑其水上活动的特殊文化色彩;“和镜山庄”的建筑风格属日本庭园式,它精致的环境构置,折射出浓郁的东洋文化色彩。

(2)城市化倾向明显

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吸引要素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拥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生活设施,游客们在乡村中即可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如“百花园”乡村酒店包括住宿区、会议中心、接待大厅、员工休息区、食堂、停车场及娱乐设施,共占地133.8亩。生活设施、娱乐设施齐全:住宿区由19栋四合院组成,共有客房、套房147间。每栋约400平方米,6-7间客房、一间套房,配备独立的厨房、会客室和会议室等。会议中心包括600平方米的宴会厅,以及能容纳3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和四个小型会议室。

三、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客源市场分析

1、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和在都市中居住的境外人士,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而不是主要依托国际市场;依赖本地区市场多于依赖外地市场。开发主要针对各级各类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一般应在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二小时左右)到达是其基本前提。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以双休日城市家庭为主要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相对稳定;重游率较高,易形成忠诚客户。抽样调查显示,仅以成都市区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共计200万人以上),人均每年光顾“农家乐”4.09次计算,其客源多达900万人次/年,这是成都乡村旅游的一级客源市场。

2、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此类乡村旅游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景区资源的品级及交通条件。资源品级越高,开发价值越大;交通条件越好,投资成本越低,进入性越强,越接近市场。根据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对景区的依赖程度,又呈现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主要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或村寨)周围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到景区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较短。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实质上是一种“搭便车”式的旅游开发模式,借助相邻著名景区的知名度,开发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以昆明石林旅游风景区旁边的五棵树村,大理蝴蝶泉边的周村,西双版纳的曼景兰村,德宏瑞丽的大等喊村为代表。另一种景区周边型的乡村旅游市场主要带有独立资源型的特点。游客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过渡。如距离成都不远的峨眉山、青城山、天台山等景区凭借独特的风景、凉爽的气候、幽静的环境、宜人的景色成为成都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客源市场呈现出以中老年旅游者为主,停留时间长,以避暑休闲度假为主的特征。

3、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独立资源型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由于其主要特点在于资源吸引力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其客源市场也可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类型。其可能由景区或都市郊区演变而成的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地。如以虹口乡为代表的运动休闲型。都江堰虹口乡近年来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游客不仅可以领略美丽如画的峡谷风光,而且还可以参加攀岩、速降、溪降、速滑等户外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成都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近几年,成都市根据客源市场的消费观念、方式与习惯结合城郊不同区位、乡村不同产业特色,提出了全市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

而且,就景观规模和可看性而言,观光旅游不是乡村旅游的优势,因此应该突出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旅游,增加活动内容,在平原区、丘陵区、湖泊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赏花、农事体验、历史古迹欣赏、爬山、森林浴、露营、野炊、垂钓、划船、摄影、避暑等休闲度假活动,使各类型的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为成都市“休闲之都”的称号增添新的内涵。

(注:本文为2007年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批准编号:07005)

【参考文献】

[1] 刘裕国、陈尚宣:旅游收入占农民年纯收入的三成,成都发展乡村旅游打好“特色”牌[N].人民日报,2006-11-26.

[2] 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6).

[3] 四川在线 黄金周尾声,成都周边文化乡村古镇旅游成热点[N].天府早报,2006-10-8.

[4] 都江堰江堰市虹口乡信息中心 虹口乡简介[EB/OL]..

第3篇:摄影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 带动 工业旅游 发展

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

哈尔滨冰雪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17世纪,满族人在冬季就有诸如“冰嬉”(滑冰)、滑冰车、拉爬犁、抽冰猴、冰上踢石球等很多冰上活动,其中“冰嬉”表演每年都要举办。此外,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由于过去长期生活在林海和江河湖海之间,经过数代历史的流传,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比如:达斡尔族的打冰哧溜,锡伯族的蹬冰滑子、撑冰车,赫哲族的滑雪、狗拉雪橇,鄂伦春族的精骑善射、森林狩猎等(王诚民,2008)。

(二)已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

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经过近30年的努力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调查结果表明(那守海等,2012),以黑龙江省为主的黑、吉、辽三省是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的重点客源市场,所占比例之和超过 50%,其中黑龙江所占比例为 45.24 %;冀、鲁、豫三省的比例之和为 19.42 %,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市和地区占到16.82 %的比例,属于二级市场;除了一、二级以外的其他省市和地区,多位于偏远地区,游客比例为4.9 %。

(三)活动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的札幌雪节、加拿大的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渥太华冬乐节和挪威奥斯陆的雪节齐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内容较为丰富、气氛较为热烈的冬令盛典之一。自1985年首次国际冰雪节之后,哈尔滨每年从1月5日开始都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冰雪节。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哈尔滨已经形成了以冰雪大世界的冰雪主题公园、斯大林公园的大型冰雕、太阳岛的雪博会、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等为主的冰雪博览会和展览会;以滑雪、滑冰、雪地足球、雪地摩托、狗拉雪撬、冰球、冰壶、冬泳、速滑、雪地汽车拉力赛等为主的各种赛事;此外,冰雪摄影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等也是受众多旅游者喜爱的活动。

(四)是冬季体育赛事的主要场地

哈尔滨有世界一流的亚布力滑雪运动场、亚洲最大的室内速度滑冰馆、冰球花样训练馆,以及多种完备的运动设施与建筑,可以组织旅游者进行不同级别的比赛和训练。哈尔滨曾多次承办了大型的国内和国际滑雪比赛高标准的场地、先进的设备设施、丰富的举办赛事的经验,使哈尔滨成为黑龙江省冬季体育赛事的主要场地。

哈尔滨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及条件

(一)哈尔滨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哈尔滨是我国较早启动工业旅游的城市之一。早在1998年,哈尔滨市旅游局同其它有关部门曾联合推出两条工业旅游线路,一条是去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的“动力之乡”;另一条是前往哈飞公司、东安公司和东北轻合金厂的“平房工业区”。这两条工业旅游线路的制定,主要是要体现出哈尔滨市作为国家大型机械制造的重工业基地,其产品在国内外大型项目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地位。但由于缺乏市场运作的经验,客源较少,几期活动之后就停止了。2001年,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又将开发工业旅游纳入全市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在政府的引导下,哈尔滨市第三电厂、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蒙牛乳业销售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大众肉联公司相继开启了工业旅游。在全国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的影响下,哈尔滨的工业旅游发展得很顺利。2002年黑龙江省有17家省级以上工业旅游示范点,其中有3家在哈尔滨。但是由于哈尔滨市的工业旅游将客源仅锁定在本地中小学生和市民,且形式以参观教育为主,加上管理水平不高、接待能力有限、缺乏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有竞争力的工业旅游品牌等原因,从2008年至今,哈尔滨的工业旅游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二) 哈尔滨工业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1.工业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哈尔滨市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历史积淀深厚、科技价值较高。“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中有106个民用项目,13个项目落户哈尔滨,其数量在东北各城市中居于首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目前,哈尔滨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机械制造方面,哈尔滨有全国首台超临界锅炉,有全国最大的电站设备集团、最大的军工轴承生产企业、最大的铝合金生产企业、最大的高精密工量具制造厂;在医药制造方面,哈尔滨有全国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在纺织制造方面,哈尔滨有亚洲最大的亚麻生产企业;在食品酿造方面,哈尔滨有中国最早的啤酒厂。除此之外,哈尔滨还有成功民的哈飞汽车、东安发动机等。这些企业都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的繁荣、初涉市场时的衰落、改革期的动荡及阵痛后的重振,发展脉络清晰,可以说是能够代表共和国传统工业发展史的标志性企业,其中不乏独一无二的、具有国际价值的工业旅游资源。这些企业又大都具备开发工业旅游的观赏价值、品牌效应、科技含量、安全美观的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这些决定了哈尔滨市的工业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为工业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2.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支撑。一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较早,发展成熟,相应的旅游基础设备设施也会相对完善,在开发工业旅游时就无需投入太多,节省了时间、资金和精力;另一方面,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工业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游客追求变化的旅游需求。哈尔滨有美丽的太阳岛风景区、色彩多姿的植物园、俄罗斯风情的伏尔加庄园、依山傍水的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始地貌保存完整的白鱼泡湿地公园、欧式建筑集中的中央大街、近代佛教寺院极乐寺、金代都城遗址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3.交通设施便利,旅游辅助产业环境良好。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我国东北黑河、绥芬河、珲春和满洲里4个沿边开放城市的连接点。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范英杰等,2003)。哈尔滨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京哈等6条铁路干线和7条公路在此交汇,由松花江经黑龙江可直接出海,实现江海联运。另外,哈尔滨拥有东北地区第一个国际航空港―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东北地区第二大铁路枢纽―哈尔滨站;我国八个内河港口之一―哈尔滨港,亦是东北部最大的内河港口,现有客运港和货运港两个港口。还有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多条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通向全国各地和省内各地。哈尔滨是国家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开发较早,已形成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客源市场、从业队伍、管理水平以及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工业与旅游业并肩发展,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发展空间广阔。哈尔滨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与朝鲜、韩国、日本毗邻,是中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枢纽。哈尔滨可以借助有利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日、韩等国在科技、能源、原材料、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王芳,2007)。这为哈尔滨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哈尔滨工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筹规划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目前哈尔滨工业旅游的发展缺少战略性的规划,多数工业旅游区并没有完善的配套设备设施。为了确保游客在旅游中的体验感和安全,企业应对工厂周围环境统一规划、改造或建设。但是哈尔滨多数工业企业只是简单改造的某些设施,不愿意在环境规划上投入太多资金,致使大多数工业旅游区建筑风格单一,旅游项目设备简陋,有的连像样的宾馆饭店、商业设施和休闲活动场所都没有,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基本需求。此外,宣传方面也缺少统筹规划,缺乏整体观念,宣传方式单一,促销手段落后,宣传内容缺乏新意,并没有形成拉网式、辐射式的立体宣传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旅游的纵深发展。

(二)工业旅游企业之间缺少合作

工业旅游的开展需要整合不同企业的共同力量。目前,哈尔滨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食品、动力、机械制造、药品制造等不同领域,旅游项目主要以单一企业的工业旅游为主,各企业间基本没有合作,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因此,在工业旅游的路线设计上难以突出特色,更难形成有效的规模。

(三)形式单一且缺少特色旅游产品

工业旅游是以“游”为主的一种体验性极强的旅游形式,而不是简单的参观或欣赏的叠加,因此在工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满足游客的“求知、求新、求奇、求乐”的需求。哈尔滨目前的工业旅游几乎都是各自为营,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并没有参与到经营开发中。在开发的形式上,多数企业将工业旅游等同参观活动,游客只能在限定的空间内通过简单的展示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或工艺流程。虽然个别企业也有部分参与性的活动,但内容较简单,为了不影响生产,一般把旅游活动限定在旅游通道内,个别企业甚至把由于游客参与带来的成本视作一种负担,使工业旅游本身失去了“游”的意义。在开发内容上,多数以观光为主,旅游线路单一,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有待于完善。

(四)工业旅游的客源和市场还未形成规模

哈尔滨市的工业旅游虽然推出得早,但是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总体数量少,工业旅游市场还未形成规模。哈尔滨工业旅游最初的市场定位仅仅是面向本市的中小学生,以教育参观为主,并没有把市场定位面向全国乃至国际,更没有考虑到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目前哈尔滨的工业旅游客源以省内为主,东三省其次,海外客源极少,一般是应邀考察而来。一些企业虽然重视工业旅游项目,但并没有按照旅游市场规律进行运营,缺乏战略性的宏观规划和具体的系统运作,导致市场狭小,分销渠道单一,而且缺乏与旅行社的合作,整体工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五) 缺乏富有竞争力的工业旅游品牌

哈尔滨市虽然有很多知名的工业企业,但是工业旅游开发形式单一,旅游产品较少,缺乏特色,很难形成工业旅游的品牌。虽然一些企业的工业旅游项目是在企业的品牌效应基础上开发的,但是大多企业仍以管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经验来指导旅游工作,致使旅游项目的旅游特色不突出。因此,目前哈尔滨多数企业并不能通过自身工业品牌来培育工业旅游的特色产品。同时,各企业之间大多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缺乏塑造整体工业旅游形象的观念和意识。

冰雪体育旅游带动工业旅游共同发展的设想

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跨行业融合拓展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业从自身单一型走向关联复合型,从孤立发展转向带动和协同发展。而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相伴而生,珠联璧合,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最佳策略。把工业旅游与当地常规旅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双赢,这样可以促进工业旅游与常规旅游的互动效应,使知名企业的工业旅游带动当地常规旅游,常规旅游也促进当地的工业旅游,使企业、地方双赢。目前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工业旅游与冰雪体育旅游共同发展是典型的“动静结合”的旅游模式。工业企业与冰雪体育旅游企业联手,利用现有的冰雪体育旅游接待体系、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娱乐与购物设施,实行“捆绑式”营销,对旅游进行整体策划和宣传促销,以冰雪体育旅游带动工业旅游来推动哈尔滨市冬季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冰雪体育旅游客源扩大工业旅游市场

1.培育客源,扩大市场。哈尔滨目前工业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旅游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这是由工业旅游的教育功能决定的。由于现在学校都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育。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旅游淡季与学校合作,为中小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实践场所,增大知识面;为大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或辅助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有利于工业旅游品牌的塑造,另一方面也能与学校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工业旅游的长效发展稳定客源。除此之外,中年人对工业旅游有较强需求,同时也是影响青少年参与工业旅游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闲暇时间多,是潜力巨大的市场。另外,农民也是工业旅游不可忽略的群体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民富裕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结余资金,他们也渴求更多技术和信息,是工业旅游的潜在市场之一。最后是外省和国际市场,可在冰雪体育旅游的宣传和产品中,融入工业旅游的内容,扩大工业旅游的客源市场。

2.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工业旅游是企业品牌战略的一种创新和延伸,是企业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只有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才敢于向外界展示生产过程。因此要引导企业把开展工业旅游视为企业塑造品牌、树立形象的重要途径,将其列为企业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工业旅游对于提高地方形象和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有意识的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对工业旅游组织和宣传的积极性。

(二)借助冰雪体育旅游品牌效应创新工业旅游产品

1.工业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必须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或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综合开发,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和明显的效益。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品牌在国际范围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工业旅游无论在市场方面还是旅游产品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冰雪旅游,因此并不具备大规模开发工业旅游的条件。在进行工业旅游开发时,不宜将工业旅游作为主要形式,应借助冰雪体育旅游的品牌效应,大力推广开发工业旅游,将工业旅游作为现有的冰雪体育旅游的有益补充,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另外,还可将工业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观光游等常规旅游相结合,使工业旅游与常规旅游互促补充,形成复合型的旅游线路,满足旅游者在参与工业旅游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在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可根据区域条件、资源特性、吸引力大小等将工业旅游景点景区加入其他旅游景点中,比如,可将“太阳岛-中央大街-哈尔滨三发电力有限公司”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旅游线,也可将“三精制药有限公司-哈尔滨植物园-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连成一条路线。这样游客既能参与工业旅游,也能观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参观到代表建筑和知名遗址。同时,也可利用冰雪体育旅游的城市品牌效应,推出商务工业旅游的线路。

2.逐步丰富旅游产品。在进行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时,首先要突出参与性。在工业旅游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工业及工业产品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一些参与性的活动或者仿真度较高的模拟活动,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激发游客的兴致。因此,企业除了允许旅游者直接到生产车间参观之外,还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生产的机会,使其对旅游过程有一个较深的印象。比如在哈飞集团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飞机的生产车间和生产流程,也可以参与飞机模型的组装。其次,工业旅游要强调文化性。从文化消费的角度要体现出“老工业”的“新”、“老工业”的“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要深刻挖掘老工业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根据需求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使游客在参与工业旅游的同时获得深刻体验,并增加知识,也延长了消费时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创造文化价值,同时也创造了经济价值。

(三)抓住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契机打造工业旅游品牌

哈尔滨工业旅游可以依托冰雪体育旅游的市场和发展优势,与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哈尔滨工业应与相关企业、相关领域、相关产品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系列工业旅游产品,并以某种或某类旅游产品为主线,贯穿所有系列产品,形成旅游集团、旅游区域,打造哈尔滨工业旅游的强势品牌。另一方面,应理清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企业之间、产品之间、企业及产品与哈尔滨地域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更深层次的开发系列工业旅游产品,树立品牌。为了能与其他旅游产品相区别,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具有个性化,并能满足工业旅游的公务考察、观光游览、商务会议、学习实践方面的需求。针对哈尔滨工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工业特征,可以设计推出医药、飞机制造、啤酒酿造、汽车制造、亚麻纺织等主题旅游产品系列,打造形象鲜明的工业旅游品牌。

(四)注重与政府、旅游企业的联合以整体开发旅游资源

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工业企业与政府、与其他旅游企业相互联合,对工业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政府要统筹规划,宏观协调工业企业和旅游企业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有规划有设计的开发工业旅游资源,以打造工业旅游品牌,形成工业旅游和城市发展的联动效应,提升城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工业企业与旅游企业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取向不同,旅游企业侧重于旅游的经济功能,而工业企业侧重于旅游的社会效益和文化功能。因此,工业旅游的开发必须着眼整体,同时满足二者的价值取向,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实现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工业旅游开发中,旅行社可以负责组织客源、旅游线路设计、宣传等工作,而企业则可以负责提供旅游配套设施、旅游纪念、旅游商品以及旅游环境的建造和美化等工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应明确职责,积极合作,确保双方合法收益,实现工业旅游开发的“双赢”乃至“多赢”格局。

参考文献:

1.王诚民.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6)

2.那守海,杜媛,徐秋华.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国土资源与研究,2012(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