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

第1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校本课程开发(Schoo1-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起源于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目的是把课程设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校。目前,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地方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综合利用。而目前现有的英语课程资源无法满足各个学校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需求,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课程目标的达成,抑制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需求和可接受性出发,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现有英语课程文化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在课程文化资源的载体上,偏重于教科书,忽略开发多样化的课程文化资源载体。学生学习方式和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科内容和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上,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缺少包括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在高考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是高考考查的范围,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语言运用能力,近年的高考中测试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题目分值较大,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得到英语教育者的广泛重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英语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是他们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的重要工具。随着惠州市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市政府近年来推出加快惠州市发展的宏观策略,如打好文化教育和旅游两张牌。惠州是“全国文明城市”,地方文化资源较为丰厚,目前,惠州市还没有系统的地方风情英语方面的宣传资料。因此,这是一项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英语课程标准》:《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基本理念中第六点中提出: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要求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课题的界定与研究目标

1. 界定:课题《高中英语读写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旨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恰当地补充,如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新闻,英语美文阅读与欣赏等等。促进教学,激发兴趣。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校教师对阅读教学策略(如阅读的背景激活策略)和模式、写作教学策略和模式掌握并不系统。学生对此也了解很少,影响阅读和写作。因此,迫切需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开发出适合高中英语读写教学的校本课程。

2. 研究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指导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和策略,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调动不同层次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导学结合起来,将选拔、甄别式评价与教师指导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结合起来,最终形成经验和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方法

(一)实验对象

全校高中30个班,高一至高三年级各10个班。高中三个年级实验班承担时文赏析的任务。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主要承担“写心集”、“惠州家乡的故事”高二、三年级主要承担“高中英语阅读、写作技巧和策略”的研究任务。周期三年。

(二)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本课题实验划分五个阶段:

(l)准备与验证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开题报告,制定实验计划,课题组人员分工,搜集资料,进行验证性实验;(2)实验探索与推广阶段:(2014年3月-2015年2月):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调查研究,开展实验研究,提出改良方案,付诸实践以验证,扩大实验范围;(3)中期检查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 根据前期的实验情况作阶段性总结,撰写中期报告,交流阶段研究情况,反思研究现状,总结阶段成果、经验和存在问题,商讨下一步工作思路;(4)创新与升华阶段:(2015年5月-2016年2月):后期总结,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初步形成论文、作品集;(5)总结与验收阶段 :(2016年3月-2016年7月): 撰写结题报告 聘请专家评审结题。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2)资料收集法;(3)问卷调查法 (4)行动研究法

具体操作如下:考虑到高一到高三学生的年龄差异、能力水平的不同,因而选择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主要承担“写心集”、“惠州家乡的故事”高二、三年级主要承担“高中英语阅读、写作技巧和策略”的研究任务。

1. 每年新生进校的第一节课便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包括如何记忆和扩充单词、如何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训练等,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贯穿于各年级教学的始终。

2. 形成限时阅读教学模式,每周保证给予各年级学生适量的40分钟左右的限时阅读训练。高三每星期做限时阅读训练4-5份,基础年级每星期2-3份,有条件的班级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没有条件的作为课外作业。

3. 教师命题与学生自主作文相结合,高三年级确保每周一次书面表达练习,基础年级每两周一次。教师加大面批的覆盖面和频率,重点讲评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归纳常用句型,通过督查和面批作文,使学生掌握英语写作技巧,形成适合自己的相应的写作策略,从而保证方法指导到位和训练效果。

4. 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民间采风,撰写英语“惠州家乡的故事”,优秀学生日记、周记、随笔、家乡的故事、Project作品可在“惠州家乡的故事”网站上交流,以激发学生英文写作的热情,增强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5. 精选时效性强、趣味性强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美文作阅读技巧的指导和文章点评,使学生了解不同文章的文体特点,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养成阅读英语报刊、杂志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培养人文精神和跨文化意识。

6. 创建以英语读写为特色的网络平台“惠州家乡的故事”,关于惠州名人名胜、风俗及地方风情的作品可在网上交流。让网站成为师生学习交流和向世界介绍家乡、推介地方文化的的互动平台。

第2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1 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2 拓展训练的功能

拓展训练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拓展训练机构大力推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之外,还在于拓展训练有着深厚的教育功能和实践价值,并且迎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拓展训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设计专门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开展,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②提高团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拓展训练通过团队项目能够培养学员对集体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实现增进团队协作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

同样,体育教学是在讲解示范的前提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种先知而后行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另外,现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讨论总结,最后根据总结再体会练习。所以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在手段和方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区别,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

3 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开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养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有三点:①全面发展;②面向全体学生;③发展个性。拓展训练以科学育人为理念,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其内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并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符合我国在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它是以面向中学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目的,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这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必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拓展训练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4 拓展训练引入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内容

4.1 建立由校长领导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开展。

4.2 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将拓展训练融于体育课,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日后运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4.3 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在器材选择上可以利用废旧的器材,所以便于开展,这样也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在项目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沟通类、小型的团体协作项目,改善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单调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各个学校开展的项目可根据该校具体的物质、师资等条件选择其他的素质训练内容。

5 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5.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潜能。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但缺乏训练。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潜能会一次次被激发出来,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5.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拓展训练中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的合作,力图使每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或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克服困难,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团队的作用,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能够更融洽地与团队合作。

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也迎合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等.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3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就目前我国教育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课程模式转变。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普遍性和共性。校本课程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但在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一)国家课程的设置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新课改中,国家课程的设置在逐步完善过程中,本着科本位思想,就本学科又增加了许多课外延伸的知识,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压缩了校本课程的质量,这无疑加剧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

(二)教师课程观念陈旧制约了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开发从意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从行动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很多学校与教师仍局限于为完成任务而完成的状态,对校本课程的真正含义与意义所在知之甚少。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这种构建过程旨在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然而现实中,学校往往为“开发”而“开发”,以老师的特长或社会的舆论导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不能完全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领导或教师的个人意志为主,既失去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又严重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四) 地方与社会支持力度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社会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地方与社会支持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很多学校的资源比较有限,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发展。

(五)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课程评价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然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学校无法对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方案、内容、效果等进行科学地评价,因此存在评价过程不严密、评价结果真实性差等问题。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盘散沙,造成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措施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首先,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意义,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知识双重要求,高质量地实施校本课程;其次,学校、地区和社会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满足这三者的需求,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让校本课程行之有效。

(二) 提高教师的教学课程观

只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线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意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更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因此,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如邀请当地高校教学课程专家进行集体培训,对学校主要开发者进行个别指导,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给予技术与资源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应是学校自主开发,但是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搞联合开发,同时积极与地区和社会合作,鼓励教师创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再反馈到这些主体中,不仅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自主性,而且将积极加快校本课程的进程。

(四)尽快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可以围绕校情――目标――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高度重视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郝保文.论教学质量的结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J].内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

[3]郝保文.论教学质量意识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J].内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赵永柱.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J].中国农村教育,2007.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院科室 科室成本核算 绩效考核 协同

新医改背景下,“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医院绩效考核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而成本核算的实施效果则需要借助于绩效考核来实现,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面对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宏观调控、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医院自身发展的需求,“降本增效”势在必行。如何更好的实现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协同则是“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

一、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具体思路

从目前医院成本核算的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全成本法、项目法以及病种法。项目法是以医疗服务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病种法则是按照不同的病种进行成本核算。而全成本法又叫科室成本核算法,恰恰是以科室作为单元,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实现对医院科室成本的核算,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科室成本核算具体思路是根据各个科室的工作性质将其分为直接成本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每个科室的成本按成本项目归类为人员经费、耗用的药品和卫生材料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等。首先将直接成本科室与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值进行归集和计算;其次将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按一定的规则分摊到直接成本科室;最后,将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与分摊来的间接成本相加,得到直接科室的实际成本。

二、医院科室绩效考核的具体思路

从理论上来讲,医院全成本核算是科室绩效考核的基础,也是科室绩效考核经济指标量化的基础。因此,在医院科室绩效考核中,主要是依据医院成本核算报表体系所提供的各类科室直接成本、临床科室全成本等数据来考核成本控制的情况,而后将成本核算情况以及成本控制情况按照一定的方式反映到绩效工资当中。比如,临床科室绩效工资、 医技科室绩效工资、医辅科室绩效工资等。同时,在科室绩效考核中,还要在上述基础之上结合各业务类科室的风险系数、收支结余比例,形成科室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而后科室再根据每位员工的业务技术要求高低、医疗风险、工作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分配绩效工资。

三、加强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协同性

(一)真正落实全成本核算,为绩效考核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从上述两种思路可以看出,要想加强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协同性,我们必须首先要保证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真正落实,否则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也将受到质疑。

1、做好全成本核算的前期工作

全成本核算的前期工作决定了后期核算的质量,有着“地基”的作用。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医院将全成本核算的前期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做好全面预算工作,因为全面预算在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中起到的是“标杆性”的作用,否则成本控制将缺乏目标;二是做好各科室相关数据的收集。其根据上一年度后勤部门所提供的内部服务数据、供应和物资管理部门提供的耗材领用数据、设备部门所提供的医疗设备的折旧情况等数据实现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归集。同时,针对大型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这些物资的市场价格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2、规范全成本核算的执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个医院都有自己的成本核算流程,并且可行性较高。但是,全成本核算的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如何规范科室全成本核算的执行一直都是实务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我国财政部2012年末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全成本核算中,实现内部制约机制。以医用耗材的成本核算为例,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医用耗材的成本核算与费用核算不应当由同一人担任,否则在降成本的压力下,很可能出现成本计入费用中的现象;按照“严格审批”原则,医用耗材成本核算的每一关键环节都需要由相关人员复核或者审批。

3、关注全成本核算内容的全面性

全成本核算的“全”字实际上向我们诠释了核算内容的全面性。那么实务中,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建立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医院把握“全成本核算”的核心,以“科室”、“部门”为单位,按照科室、部门的具体情况来设置成本核算项目。同时,对每个科室或者部门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式尽可能的精细化,掌握其运用的灵活性。

(二)多视角实现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对接

在保证了科室成本核算的质量后,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也就相应得到了保障。但是,作为相互交叉而又存在各自独立性的两种财务管理制度,如何能够很好的实现两者的协同呢?

1、实现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工作思想上的对接

在实务中,很多医护人员并不了解科室成本核算的体系是什么、绩效考核方式又是什么,想要实现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工作的协同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医院相关人员应当通过讲座、开会通知、会议讨论等方式使得各科室医护人员或者各部门的行政人员真正了解这两项制度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会影响到自己的哪些利益等。只有使医院员工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这两项工作协同开展给自身带来的利与弊,才能够激发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培养成本控制意识。

2、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要与科室成本核算项目相对接

医院绩效考核指标是从多方面来衡量员工的工作情况的,其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在遵循其自身原则的基础上与科室成本核算项目相协调。仍旧以医用耗材为例,在成本核算时会核算医用耗材耗费了多少成本,在成本分析时则会估计每个科室将领用多少医用耗材,医用耗材领用的数量是否合理等。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医用耗材的领用情况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指标,纳入到绩效工资的影响因素当中。

3、从流程上实现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对接

首先,要从文件上完善成本核算中绩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为了预防成本核算中绩效管理应用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的不利后果,医院应先选取一个直接医疗科室和一个医技科室作为试点,根据这两个科室的业务情况,进一步进行医疗成本的归集与分类,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对成本核算中绩效管理工作的规章流程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要严格按照该规章制度予以执行。除了实施上文所述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外,医院还可以通过公开绩效考评程序、绩效考核依据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的方式来保障两者在程序上的规范性。浏览一些公立医院的网站,我们会发现已经有一些医院将绩效考评结果发到网站上或者发到医院内部管理系统中,供全院员工查阅,这种方式简单、高效,是值得借鉴的。

4、做好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相关性分析

绩效考核的内容较多,但是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当把握重点,做好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从相关性指数较高的考核指标着手,实现“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平衡。比如,医技科的设备折旧费较大,那么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就要考虑大型医疗设备是否进行定期维护、使用率是否正常等因素。而低值易耗品的耗用成本相对较低,那么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就可以相应降低该科室耗材使用情况的考核标准。

(三)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两者的信息化对接

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绩效考核,都需要以全面、及时、真实的财务数据或者其他信息资料为基础;况且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协同管理在数据处理上更加复杂。目前,多数医院的成本核算以及绩效考核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但是其执行状况并不太乐观。信息数据丢失、篡改、删除等现象依旧存在,给两者的协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医院应当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视,规范其操作程序。对于需要备份的资料要及时备份、对于需要加强权限监管的应当严格管理、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要及时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依旧还要依靠前文所述的各项原则与规则,信息系统只是起到一个辅的作用。

四、结束语

面对居高不下的医疗成本以及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医院作为一个准“经济人”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控制成本。绩效考核与科室成本核算的合理结合,不仅可以刺激科室成本核算工作的不断完善,还可以激发每个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这就需要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从多个角度实现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对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更好地为广大病员服务。

第5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作者简介]杜海玲(1976-),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3XJJGYBXM12)。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从1999年以来,我国一些省区面向区域社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技能教育为基础、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高等院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5年由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创建一流的应用型大学,经过8年的专业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现代教学管理模式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基础管理工作,或进行自主创业,具备较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学院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运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财务会计模块、物流管理模块都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模块化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技能,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关课程的设置也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二)以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进行了多项改革,改变以往实践教学集中在第七学期的作法,不但实行“小学期制”,即实行“2+1”学期制,每学年在完成正常两学期的基础上,增设第三个实践学期,专门开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各种课程;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设了各门课程的网络课堂,增加了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师生课下则可利用网络课堂平台进行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技能。

(三)构建全方位实践途径,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1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途径,也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既达到课程的技能要求,又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举两得。使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高度匹配,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助理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助理企业培训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参加各种大赛

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综合与专业知识基础,课下通过参加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案例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未来职场108将”精英挑战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提升领导力、创造力与执行力。近几年学生通过各种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多面广、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学生几乎要学习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所有课程,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失去了就业竞争力,2009年至今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在高危状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也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的干扰,追求的仍是重基础、宽口径、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仍然以点多面广为特点,且没有与区域经济及学院定位很好地相衔接,虽然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讲授仍多以理论授课为主,虽规定了相关的质量监督措施,但实施效果一般,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专业选修课数量不多,且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专业特色严重匮乏。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虽然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成为一种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很好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在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提升,最终无法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目前拥有 “双师”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引进教师的准入标准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须具有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方式单调,忽略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独特的学习能力,他们独立、自主,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实践,参加竞赛,来验证自己的能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教师基本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所以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沿袭传统的听课加记笔记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不活跃,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养特色人才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相对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带头人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其他传统高校没有的实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新模式,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本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特色,结合院校教学特点,制定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商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应明确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强化、拓展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外,教师可结合所讲授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参与各种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ERP经营模拟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

(三)优化和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是应用型高校

提升教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法宝。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整体优化教师结构,同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思想意识,并且要求教师每年有一定的在企业和社会参加管理实践的活动,及时掌握工商管理方面的最新变化和趋势,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全体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指导和培训能力。

第6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青岛市中学体育校本课程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随机选取青岛市市区的20所中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电话访谈等方法对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及其学生进行调查,搜集相关资料。

2结果分析

2.1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

大约在20年前,“校本课程”一词在英、美等国出现,是一个典型的外来语,英文表述为“School-based Curriculum”。如果只是从英文字面理解的话,“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大众普遍认为,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第二类是指学校设计开发的新的课程,即学校方面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估后,并充分考虑当地特色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2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师的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国家统一的单一课程和应试教育是现今我国主要的课程体制。长久以来,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学校及教师的课程观念从未有过根本性的改变,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仍习惯于完全按照统编的教科书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一直墨守陈规。不仅如此,教师对课程意识淡薄,校本课程的涵义更是一知半解,据走访调查,目前青岛市许多中小学校教师中仅不到50%的人知道校本课程的含义,在他们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针对于有专长的教师(音体美)而设置的一类课程,更有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校本课程其实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自然科学课程、根据学生爱好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足球等)、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等都是校本课程的范畴。经过调查还发现,许多学校往往开设了某些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项目,由于老师对校本课程的观念不甚了解,就出现了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的现象。

2.2.2教师的知识技能亟需加强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完备的知识技能,何谈开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课程改革意识以及课程开发意识是对教师必须的要求。但由于之前的教育学缺少课程论的内容,而且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国家课程,依照统一的教科书,许多教师根本就没有学习过校本课程,更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然而,面临突如其来的课程开发任务,许多教师手足无措,再加上我国的校本课程才刚刚起步,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等问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成型的案例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偏差。

2.2.3忽视学生需求,盲目进行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课程的中心,同时学校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这种构建过程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指令性的计划。然而,部分学校却往往为“开发”而“开发”,缺乏调查研究个体需求和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思想意识,导致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按学生兴趣而开设,而是按教师“特长”来开设,教材编写上也往往是“师自为本”,谁有特长谁来开,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不得不被迫选修某一课程。有的学校甚至还强行“摊派”,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承担一门或是多门任选课或活动课的教学任务,这严重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意,也严重影响了青岛市校本课程的质量。

3结论与建议

3.1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一个地方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与地方或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首先,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应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这有利于“因材开发”,避免“盲目开发”。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闭门造车”“自给自足”,而应当考虑学校、地区和社会的需求,考察学校、地区及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学校、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

3.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广大教师包括学校行政人员,要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意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与此同时,校方或是地区相关单位应当通过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对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集中或个别辅导、引导阅读课程理论书籍和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沙龙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所属地区师范院校教育系及教育机构课程专家的力量,让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远见卓识帮助教师实现对自身教育哲学的概括和提升,解决教师知识技能欠缺的问题,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

第7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学,本人已承担省级校本科研课题“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蒙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已立项并正在研究中。对于刚入初中接触蒙语的孩子来说口语表达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迫切地想要用蒙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却又往往出现“欲言而不能”的状况。

一、口语表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口语不规范,不流畅

我校学生的口语是从学蒙语开始的,刚刚接触蒙语的孩子口语表达不规范,发音不准,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掺杂其中。此外,大部分初中生还不能正确运用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等态势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

2.学习兴趣影响着我校学生的口语表达

有些学生对蒙语口语的学习没有兴趣,把蒙语口语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我由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经过不断努力,学生对于蒙语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校本课程教学和蒙语文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蒙语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背诵要求连贯准确说出课文内容,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头语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朗读、背诵既能练发音、练表情、练胆量、练口才,促进语言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因而,朗读、背诵不只是讲读蒙语教学的手段,还应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关注日常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蒙语口语表达

日常生活是口语表达的现实环境,口语表达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表达提供了源头活

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第8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导语: 校本课程的设立与开发,应当以“实用”为标准,实用体现为有实际的意义,有实施的可行性两个方面。

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谈天说地》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交际能力等,企图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规范与提升。校本课程要达成这种目的,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显然有不小的难度。但分析该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采取的一些具体的教学手段,如组织演讲、课堂朗诵、课本剧表演、说话活动等可以看出,这些与说话有关联的学习场景将有效激发学生的说话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说话的印象,认识交际的意义。这里,说话意识不能等同于说话能力,而且仅凭每周一节的谈天说地课要显著提高所有学生的说话能力也不现实。但说话意识的开启是通向强大表达力的必经途径,京溪小学《谈天说地》校本课程的首要意义与最大功德就在于开启学生说话意识,为学生以后能言善辩、妙语连珠、激情四射的言说提供成长的可能性。

所以,从教学形式以及有效启发学生说话意识这一层面来讲,《谈天说地》校本课程有其实用价值。

主角: 陈秀娴龙赛华陈嘉茵王慧张丽韫陈丹琳

主持: 潘孟良

专家点评:

《“谈天说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近年来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校本教研的课题。通过阅读反映此项课题研究成果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该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选题具有基础性。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善于倾听和表达是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阶段所应形成的学生的基本素质。该课题研究正是以形成学生善于倾听和表达为核心目的的,因而体现了基础教育之基础性的要求。

2. 研究途径、方式具有多样性。该课题研究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采用多种方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综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谈天说地”或言语表达的机会。

第9篇: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范文

高桥初中 丁吾钢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也开始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不少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

事实上,我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很贫乏,与学校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鉴于此,本文围绕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培训作一点理性思考,以期待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师资上的准备。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

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学生、课程专家,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的总和。在这活动过程中,课程专家只是在校本课程“导航”可能性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正持久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地实践探索。一句话,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很难取得成功。

然而,从总体上讲,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更是显得力不从心。造成上述因素的原因,一方面,我国课程管理部分只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课程的开发只是部分学科专家的“自留地”,轻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在职培训都缺乏应有的课程知识的教育。教师平时所有的教学任务只是完成教学而不涉及课程开发,以致于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有些致于力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花大力气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补课”,这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开发中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

一般来说,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主要是帮助教师提高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那么,在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校本培训,则主要是提高教师应具有的课程理论知识,并通过此使教师增长课程开发能力。学科知识及教学理论一般教师所熟知的,课程结构与设计的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这应该是校本培训别强调的。大致而言,我们可以把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化为四个方面:

(1)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最新进展。(2)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体系。(3)课程设计与管理 (4)课程的评价。

另外,教师的校本培训特别强调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校本培训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将学校办成一个“发展个性,不断创新,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2、通过校本培训,使全体教师自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科研之中,发挥教师创造潜能,并提升自己特有的教学实践经验,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专家型教师”。

3、通过校本培训,促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

教师与社区人员之间,教师与教育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教师的合作创新精神。

三、课程开发中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实施教师的校本培训呢?笔者认为,校本培训要在教育

专家指导下的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为主要形式,内容包括:(1)在教育专家指导下,学校要围绕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出教师校本培训方案。(2)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机制。(3)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子课题。把教学与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4)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聘请学科专家对教师的研究和工作进行针对性指导。(5)校内要通过骨干教师辅导报告,教研组学习研讨等形式提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参与的能力。(6)加强校际间的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加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相互间交流与协调。

校本培训的核心是把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工作化、课题化,并通过教师经常地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不断地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四、课程开发中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

在课程开发中教师校本培训,改革了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代之以

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的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其培训模式如下:

该培训模式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学校教师现有的发展水平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选择与课程开发有密切关系的教育教学课题进行研究,强调以课程开发为研究方向,丰富课程开发的知识体系,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

这个培训模式的运作有别于传统的培训。其突出的特征有:①前瞻性。校本培训应获得课程开发前沿性的信息,如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国内外校本课程开

发的最新动向;国内课程改革的信息;学科教育发展的最新走向。这样,使开发者知道自身所处的位置,不至于坐井观天。

(2)实效性。校本培训中的课题研究,不是追求课题研究的最终结果,获多少奖,而是追求如何最有效地调动每一位教师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与自身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为学校的教师发展服务。

(3)灵活性。校本培训所选择的课题,既可以几个人共同参与,也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又可以个人独立于某一项研究;既可以选择宏观的课题,又可以选择微观的课题。总而言之,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灵活机动,以发展为本。

五、课程开发中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

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是顺利开展校本培训的有力保障。在培训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要靠管理加以调节。缺乏必要的科学管理,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甚至只能成为一种虚假的形式。

学校的校本培训的管理,可以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来实现,缺乏相应的制度,实施将缺少可供参照的规定。校本培训的管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培训学分制。学校的校本化培训,可以以学分制的记载,教师完成每一项学习的内容,如教育理论,教改实践,教研论文等,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每学年修满一定的学分才算合格。

学分制对教师的校本培训的质量都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从管理的角度督促教师自觉地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2、奖励制度。奖励制度一是包括个人奖励。对于校本培训中,学习突出,校本课题研究项目完成较好的老师,学校给予表彰,并给予物质上奖励,也可在学校范围内组织交流,并把相关情况记入教师档案;二是群体奖励。对于校本课题研究中突出的课题组,进行群体奖励,并把他们的学习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或校际单位推荐,扩大影响,并尽力促成研究成果得以转化利用,这对教师将会起到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总之,在课程开发中实施校本培训,使教师真正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在不断的实践行动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中的主力军。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中的主力军,

参考书:

1、王观凤 主题研究培训模式初探中小学管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