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2013年数据统计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两种方法,以福建省全省9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基层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医药服务情况调查。包括全省县级以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不列入调查对象。
1.2调查工具:采用关键知情人访谈、政策文件和档案资料分析以及机构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1.3调查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相结合,对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2结果
2.1提供中医药服务情况:据统计,全省共有2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77家乡镇卫生院、5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9086家村卫生室。其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94家(87.0%)、乡镇卫生院666家(75.9%)、社区卫生服务站358家(69.9%)、村卫生室6567家(34.4%)34.4%。2.2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情况: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中配备有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83家(81.7%)、乡镇卫生院508家(57.9%)、社区卫生服务站331家(64.6%)、村卫生室5084家(26.6%)。2.3开设中医科情况: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开设中医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30家(58%)、乡镇卫生院370家(42.2%)、社区卫生服务站204家(39.8%)。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有些仅设有中医科而无中药房,有些仅有中药房而未设立中医科,这些机构也在不同程度提供着中医药的服务。仅设有中医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61家(27.2%)、285家(18.3%);仅设有中药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41家(32.5%)、206家(23.5%)。2.4中医类人才队伍情况:全省基层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2992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有749人(25%);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9827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有1382人(14.1%);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助理)医师人员为1004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含助理)有344(34.3%);村卫生室有执业医师(含助理、乡村医生)30603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含助理、乡村医生)1252人(4.1%)。平均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类医师人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34人/机构、乡镇卫生院有1.58人/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0.67人/机构。2.5中医药技术开展情况:能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61家(71.9%)、乡镇卫生院有468家(53.4%);开展10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15家(51.3%)、乡镇卫生院有225家(25.7%)。能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358家(69.9%)、村卫生室有6567家(34.4%);开展4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211家(41.2%)、材卫生室有3564家(18.7%)。2.6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情况: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全省共计1167家,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45家,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所1122家。2.7中医药政策执行情况:全省共有74个参合县,其中有60个参合县提高了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81.1%);有71个参合县将针灸纳入新农合中医药报销(95.9%);有62个参合县将治疗性推拿纳簇新的农合中医药报销(83.8%)。
3讨论
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福建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适合我省特点的《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随着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服务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总量不断提高。但在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覆盖不足:依照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2013年底数据统计分析,我省各类基层医疗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除了村卫生室,其余均达到标准。具体指标为:我省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比例分别为87.0%、75.9%、69.9%、34.4%。前三项指标均超过了85%、75%、60%的标准,只有村卫生室离60%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体现了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卓有成效,但是距离达到2015年底的95%、90%、70%、65%,还有一定的距离,显露出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绝对不足。
3.2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不足: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未达到中医科建设标准的,有些仅设有中医科而无中药房,有些仅有中药房而未设立中医科,这些机构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着中医药的服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服务的能力。根据2013年底数据统计,我省配备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占81.7%、57.9%,与2015年底达标指数分别相差13.3%和32.1%;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占64.6%和26.6%,与2015年底达标指数分别相差5.4%和38.4%,反映了我省基层中医药资源与需求的不对等,网络建设严重不足。
3.3基层中医药服务人才队伍不足:依照方案要求,2015年底我省大于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超过7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工程师;超过65%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2]。经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类医师人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34人/机构、乡镇卫生院有1.58人/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0.67人/机构。我省共有1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5家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人员比例超过本机构医师人员的20%,分别占同级机构总数的55.8%和30.2%。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382家配备了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占74.5%,村卫生室中只有978家有1名及以上的以中医、中西医结合为主的乡村医生,仅占5.1%。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高的重要因素。
3.4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012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5部委下发了《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福建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了《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详细且具体的列出了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从国家到省级不同层面上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及贯彻。要想真正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需要的不是一厢情愿的行政指令,而是切合实际的行政措施,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否则永远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比如: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实行适当的保护性政策倾斜;对使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的医疗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提供中医饮片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奖励尺度等[3]。
3.5进一步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包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几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如何优化资源就变得十分重要。1)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良性运转;2)加强中医诊疗设备的配置,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不断提升中医诊疗设备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3)注重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增加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编制,逐步提高基层中医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加强素质培养,提高服务水平。有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中医药医师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自然产生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同感和肯定度,自愿在基层就医,如此良性循环,必将有助于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3.6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的匮乏是影响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医药是一门传统实践医学,人才梯队培养周期长,继承和发展迟缓,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工作者需要漫长的研读时间和不断在临床应用中的提升[4]。优选化人才引进,专业化人才培养,前瞻化人才储备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但是如何做到这些却是各基层医疗机构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首先要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实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中医药毕业生回到基层工作;其次是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开展各类中医技术提高班、西学中培训班等,给其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百姓的认可,使患者留在基层;再者要给予相应工资保障,提供职称晋升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优惠,使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愿意留在基层。
3.7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验、廉及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也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而恰恰是基层,地理位置偏远,文化程度偏低,信息化程度偏低,百姓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致使中医药医疗普及不够,无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阻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运用健康手册、科普讲座、义诊咨询、电视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百姓感到优惠,得到实惠,充分体会到中医药的好处,解决广大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养生文化素养,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添薪助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福建省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卫生行政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基层中医药发展的举措,但本次调查也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足,需进一步坚持重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大政策导向及扶持力度,引进和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进一步发挥福建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巩固中医药在群众基础,不断促进我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梦熊,郑格琳,杨永生,等.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分析及建议[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86-789.
[2]顾掌生,吴巍.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困境[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6-8.
[3]李芬,王力男,金春林,等.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基于上海的经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4):22-24.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大安中心卫生院,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行,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单位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卫生服务项目的实现,因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需要落实到基层。基本公共卫生相关服务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管理质量,而且能够有效为基层相关卫生服务单位获得良好社会及管理效益。但是现阶段在实际的基层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工作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水平,该文旨在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从项目管理工作需要面向基层单位以及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的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基层单位项目工作管理质量,以及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
关键词 ]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61-02
[作者简介] 张宽(1970.9-),男,山东济宁人,本科,中级,副院长,主要从事医院管理方面工作。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对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根据国家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方针政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不仅需要从基层入手,而且需要把工作落到实处[1]。因此,通过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的现状,依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开展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该文就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现状以及工作相关建议进行探讨。
1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现状
基层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其服务能力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现[2]。且大多数地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因此导致了项目管理工作有很多问题的存在。尽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表面管理有序,但是出现项目管理工作与基层的实际工作相脱节的情况。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不但存在耗费人力物力导致进度缓慢的情况,而且存在其项目基层落实状况真实性差的情况[3]。此外,基层基本公共卫生人员还存在职称偏低、学历不高和无卫生专业执业资格问题,因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落到实处,而且需要面向基层。
2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建议
基层单位是落实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基层卫生机构不仅需要落实服务项目的任务,而且需要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因此,基层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既需要重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专业的水平,又需要贯彻落实基层员工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针对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实现将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基层的目的,该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①加强对基层机构的组织领导,完善对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基层卫生机构尚未制定或制定不符合实际的项目实施方案,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与技术指导小组尚未建立等[4]。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尚有欠缺存在,在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工作中,不仅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力,而且需要不断完善项目组织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5]。
②落实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的任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日常管理不到位,镇级项目管理的实施单位对村卫生室的开展工作未进行检查和督导,并且在检查和督导过程中仅对项目服务数量进行记录,而忽视核实服务项目管理开展的规范性和真实性[6]。各县卫生部门应根据本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任务,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③加大对基层机构人员的培训力度。基层机构人员培训不理想,基层单位存在未及时进行全员培训及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等问题。正视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基层单位项目工作管理质量,而且还可以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益。通过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达到基层人员熟练掌握服务技能、提供规范服务以及保证服务质量的目的[7]。
④加大对基层员工的监管力度,重点指导落实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并开展项目检查督导活动,加强实施指导以及实用性培训,推行实效性考核的方式,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与整改[5]。上级单位通过有机结合各项工作、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的方式,从而有效切实管理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3结语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工作深入基层,不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而且需要根据地区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不但需要发挥基层村医的作用,而且需要对卫生院工作进行完善与核实,通过加强管理、培训指导和督导检查等方式,实现切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 吴菘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分析和流程化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2014,3(7):761.
[2] 潘文洪.基层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探讨[J].医药与保健,2014,22(2):162.
[3] 杨永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难点及对策[J].工企医刊,2014,1(20):734.
[4] 何莎莎,王晓华,冯占春.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24(1):235-236.
[5] 蔡源益,吴华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补偿机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2(7):528-531.
[6] 吴建,谢双保,赵要军.国家全额保障公民均等享有-卫XI项目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践与探索[J].卫生研究,2011,3(6):4-7.
关键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县级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服务站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5.002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主要是由各地区县级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级卫生服务站组成,由这三部分满足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日常需求,支撑起农村公众健康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合理和快速发展决定了当地医疗卫生系统是否完善、农村居民的求医是否得到了保障以及农村卫生项目是否成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状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现状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与措施,这样才能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经营病态问题。
1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财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 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 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 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 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各地政府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
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 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 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 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人才
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 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 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 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 结语
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状况差强人意,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可喜的是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一步步发展和改革之中,通过不断抽丝剥茧式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将会逐渐往优良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兰芳.县级卫生系统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
[2] 肖律.浅析加强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J].财经界,2014,(27).
一是,为了彻底改变“以药补医”的补偿途径,安徽省并没有采用直补15%的药品加成的办法,而是改变补偿途径和优化补偿结构,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行费用、人力成本等根据不同的途径予以补偿,实行“国库管收支、绩效核补助”,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由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年度收支预算,按月预拨并以年终结合绩效考核结果予以结算。
二是,在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到位的前提条件下,安徽采用了“定编定岗不定人”和绩效考核的人事分配制度,依据服务的人口数、人口特征、地理位置及服务的需求,核定服务人数即“定编”,根据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需提供的服务核定工作岗位,即“定岗”。为了有效维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人员通过竞争上岗,实现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局面,再配以绩效考核,有效地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
三是,通过“双信封模式”以及“量价挂钩、单一货源承诺”,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层药物,患者门诊药品费用、住院费用分别下降了36.61%和21.2%。这还只是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是基层卫生机构不再依赖药品收益,医生合理用药,既降低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又避免多吃药带来的健康危害。
四是,农村的村卫生室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网底”,又是“前哨”。以往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安徽省忽略了农村三级网的“网底”。目前,他们正在为“强基层”积极探索。在广西,自治区财政拿出10多亿元建设14 000多个村卫生室。
目前,基层公共卫生单位在整个公共卫生事业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优秀的基层预防保健人才是能否顺利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关键。而大学培养的预防医学学生业务技能的薄弱将会对公共卫生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应采取措施加强预防医学学生在基层单位中的业务技能培养,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
基层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生;业务技能
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目前,高校是陪养医学人才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在培养环节中重视理论的培养,忽视业务技能的培训,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时常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到基层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1日益被重视的基层预防保健工作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近年来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基层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开展社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不仅能有效改善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还能起到预防疾病及疾病康复等作用[1]。但研究显示,我国居民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2],尤其对预防医生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很大[1]。因此,加强专业预防医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这将对今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业务技能在基层预防保健科的重要性
当前,基层预防保健科主要承担社区慢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已不同于以往。同时基层预防保健科服务人群还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医疗纠纷的发生风险[3]。如果业务技能的不扎实将更大程度上带来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基层业务技能的培养,以降低其今后工作中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降低医疗成本,提供让居民满意的预防保健服务。
3预防医学学生在基层单位业务技能薄弱的原因
3.1本科学生基层见习和实习机会少高校是本科预防医学生培养的主要场所。本科预防医学学生生产实习主要在三级医院及市级或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很多本科毕业生都没有在基层公共卫生单位见习或实习的经历,接触的都是些“高大上”的工作。对基层公共卫生单位,如基层预防保健科中的工作了解甚少。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心高气傲”的态度,认为基层单位工作太低级,本科生根本不需要学习,却殊不知往往最接地气的工作才能反应一个人的真本事。正是因为在培养环节中学校及学生自身对基层工作的忽视,才导致了如今毕业生基层业务技能薄弱。
3.2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普遍存在随着基层预防保健工作队伍的逐渐壮大,以后大部分本科医学学生都将进入基层单位工作。虽然近20年来,预防医学学科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应试教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很多高校依然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重论文成绩轻业务技能的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高分低能”,很难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4]。尤其像在基层预防保健科这样对业务技能要求高,技术性强的基层单位,应届生参加工作后很多东西都将从头学起。这种现象对学生自身及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4加强基层业务技能培养的若干对策
4.1严格规范预防医学基层教学基地的建设标准教学工作的顺利、高质量的开展都依赖于拥有一个规范合格的基层教学单位。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人们发现,一套严格规范的预防医学基层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1)单位被当地卫生管理部门认可;2)服务功能相对齐全,有一定服务范围和相对固定的服务人群;3)管理制度健全,服务档案记录齐备;4)有健康促进网络、有社区诊断资料和社区干预计划;5)人员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团队合作好,具有带教资格;6)对本科生有带教意向中,重视带教工作;7)医生和护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病人满意度;8)能够协调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提高必要的学习条件等[5]。
4.2增加在基层单位见习及实习的机会增加预防医学学生在基层单位(如社区)见习机会,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积极性[6],同时使学生对基层工作产生感性的认识。此外,高校在生产实习的培养环节中加入在基层单位实习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基层工作之中,逐步改变学生对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思想认识。在实践中培养本科预防医学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将更有利用于本科毕业生以后扎根于基层工作当中。
4.3加强技术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指帮助应预防接种人员防控疾病,业务技能的强弱将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抓好业务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带教工作中应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并有计划地进行考核、鉴定。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应有重点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直到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行独立操作能力[7]。
5小结
现在高等教育对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了大学生在职业环境中的竞争力明显降低[8]。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从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逐步改善在培养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从思想改善学生对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忽视。安排学生到基层中区,在基层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使得卫生人才能够充分适应今后我国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的要求,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斌.探究社区居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J].医学信息,2015(27):37-37.
[2]陈露,路云,曹乾,等.我国居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4):428-432.
[3]郭华峰,杨筱青.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医疗风险特点和医疗纠纷防控[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64-365.
[4]郭雅梅,周炎勋,贾文彩,等.浅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生产实习[J].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2012(32):419-420.
[5]路孝琴,郭爱民,崔树起,等.以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4(7):466-467.
[6]柳邦富.以社区为导向的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见习效果评价[J].医药前沿,2015.
[7]廖金秀,曾美珍.临床带教工作的探讨与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学术版,2005.11(22).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以培训基地为中心,分级实施。转岗培训工作以《规划》为指导。社区、乡镇在岗临床医师为对象,全省统一规划,市州分配培训计划,县区确定培训人员,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培训任务。
二)立足省情。与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相衔接,分类培养。根据我省卫生人员培训无专项经费的具体情况。根据每位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时间、内容与流程。
三)突出重点。以加强培训对象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实用技术为重点,提高能力。采取临床观摩、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基层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培训对象对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增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四)责任分解。省卫生厅科教处拟定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各负其责。建立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织管理网络。负责方案实施的综合协调工作;省卫生厅妇社处负责组织实施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省卫生厅农卫处负责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各市、州卫生局负责培训基地的管理和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负责培训对象的确定与相关工作的协调、沟通;各培训基地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指导老师与培训对象的一对一联系,具体组织实施全科医生培训、考核和培训效果评价。
三、培养目标
通过开展转岗培训。培养一支适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生队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医疗技术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1.5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1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在身边”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需求,逐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条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工作1年以上。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具有医学中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优先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骨干人员以及曾接受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全科医师骨干进修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人员。
二)培训对象选拔。省卫生厅科教处根据卫生部下达的培训任务。厅妇社处、农卫处向各市、州卫生局下达培训计划,按照我省培养目标向厅妇社处、农卫处分解任务。各市、州卫生局向各县、区卫生局分配培训名额,各县、区卫生按照培训对象条件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并上报市、州卫生局。
五、培训基地
一)基地确定。
1.理论培训基地。分别确定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结合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在岗人员培训工作实际。
2.临床技能培训基地。根据我省实际。分别承担本市、州培训任务。确定14个市、州医院为转岗培训的临床技能训练基地。
3.基层实践培训基地。以各县、区医院为主。由县、区卫生局遴选,选择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中心乡镇卫生院为补充。市、州卫生局确定。
二)基地职责。负责本基地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课程安排、教学质量检查与培训对象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根据卫生部的培训大纲安排培训对象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等。组织与实施培训对象科室轮转、进出科考核与培训结业考试、技能考核,组织管理指导老师与培训对象的培训计划的制订和落实。组织落实培训对象集中学习期间的生活安排与管理。
三)指导老师。理论培训指导老师由各基地相关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临床技能和基层实践培训指导老师应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须经基地推荐,并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由市、州卫生局认定。
六、培训时间及方式
培训时间不少于12个月。基层实践不少于4个月。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理论培训、个别面授、临床观摩、学术讲座、科室轮转、基层现场指导、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1个月(132学时)临床技能训练不少于7个月。
原则保证培训大纲所要求课时的情况下。应本着“缺什么,对已参加过全科医生骨干培训、全科医生在岗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人员。补什么”原则,由指导老师参考培训对象个人的意愿,采取按需分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相应缩短培训时间。
七、培训内容及要求
培训内容以卫生部制订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为主。主要包全科医学理论培训、临床技能训练及基层实践。结合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确定。
一)理论培训。重点学习全科医学及相关理论、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康复医学、心理卫生、预防医学和医疗信息管理等内容。远程教学为辅的形式进行。以集中面授为主。
二)临床技能训练。分为临床基础培训和临床科室轮转两部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原来的专科,以轮转科室为重点。选择其中至少四个科室进行轮转。各科实习内容及时间,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也可参照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系列教材急诊急救指导手册》对培训内容做适当调整。
三)基层实践。主要是带教医师的指导下。使其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和预防保健相关工作的能力,通过学员直接参加基层全科诊疗实践和病人管理活动。以培训讲授、具体工作实践、演示观摩、案例讨论等形式进行。具体为:
1.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实践不少于1个月。掌握全科医生的接诊方式、医患沟通技巧;以个人为中心的照顾方式;家庭保健的内容与方法、家系图的绘制与家庭结构分析;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每人至少完成2份规范的健康档案)社区常用药物的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观察;双向转诊原则及其操作方式;病人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教育技能(包括教育、咨询、评价等)至少组织实施一次群体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熟悉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社区卫生诊断的原则和基本步骤;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方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及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儿童免疫规划知识和预防接种技术要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理规范;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2.慢性病管理实践不少于0.5个月。掌握高血压、糖尿病、COPD脑卒中等重点慢性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查、预防控制与连续性综合管理技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营养学基本知识;慢性病的膳食、运动及心理指导原则与方法;居民群体和病人个体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方法。解冠心病、COPD脑卒中等常见疾病的康复方法。
3.重点人群保健不少于1个月。包括《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规范》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熟悉老年保健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要求;老年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处理及居家照顾、家庭病床管理。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及相关政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参观见习不少于0.5个月。解传染病的防控体系及工作流程;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体系、内容与方法。
5.基层卫生服务管理不少于1个月。熟悉基层卫生服务中的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常用评价指标、方法和程序;病人满意度调查及分析方法;基层卫生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与社区组织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技术。解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及管理模式。
八、结业考核
结业考核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厅妇社处、农卫处、科教处和各市、州卫生局各负其责。对考试考核全部合格者由省卫生厅颁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
厅妇社处、农卫处分别负责社区人员和乡镇卫生院人员的理论培训阶段的理论考试;各市、州卫生局负责临床技能训练和基层实践培训阶段的实践技能考核;厅科教处负责考试考核的过程监督和证书发放。主要检查培训对象的理论考试试卷、实践技能考核方式与过程、临床技能训练和基层实践记录。组织专家对培训对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九、组织实施
一)执行时间。
二)培训计划。
三)政策支持。岗人员转岗培训培训期间。由所在医疗机构发放,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计算工作年限,住宿由培训基地统一安排。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者可变更注册为全科执业范围,同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课程设置均较符合基层需要,大部分项目均值超过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评价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训内容重要程度呈现出不同水平,故对基层重视程度高的项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根据基层的需要有所侧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贯穿基层服务知识,融入基层特色,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出专业的“基层性”,使培养出的人员到基层后能适应基层的需要,更好地守卫基层群众健康。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职业责任、服务目标、服务理念、体育、军训和英语训练等方面对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结果显示,基层对医学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体现在基层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并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临床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不及医学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说医术不如医德重要。[2]一个有医学人文精神,有医德的医生,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关心并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其定会提升医术,为人民健康负责。启示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亦可注重教师日常授课中的言传身教达到此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是应具备素质重要性评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质并没有那么受基层重视。可能是基层医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强,不如大医院般需要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并承担公众的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基层医院将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强度会有增加,所以此项内容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学生的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全科医学基本知识,重点人群的康复保健知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知识的培养。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特别重视临床医生的诊疗知识。自新医改以来,基层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轻基本医疗服务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而医疗服务量逐渐减少,使得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滑落,基层医疗技术留不住病人,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也看到了此问题,开始重视其诊疗能力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医学高校应着重临床医学生诊疗知识教育,在课时设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内容的学习课时,加强临床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后将其融会贯通于基层诊疗活动中,为基层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项是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的最低分。可见,基层对其临床医学人才的中医学知识的掌握重视不足。此可能与当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关,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障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身体健康,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中医药高校应重视此问题,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让其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认同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和重要意义,而后在工作中宣传中医药知识,提升基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着力于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这四方面都比较重视。基层重视临床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其临床医生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合理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最重视的两项技能是“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和“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项,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最终都是通过临床应用而得以体现,所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学生临床过程中临床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思维融会于临床实践,提升其临床能力,然后升华为新的知识。“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在8项技能重要性评分中排名第四,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已受到基层重视。此可能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常有发生有关。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医患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患沟通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烦恼、一个名词,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等相关书籍全面、系统地介绍医患沟通,并深入透彻地介绍从医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的方法。高校应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可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了解医患沟通技巧,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内科学和外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可见基层较重视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解剖学作为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得到基层的普遍重视。儿科学排名靠前,可能是现在儿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诊,基层凭借地理可及性优势长期要接收儿童患者,此就对基层的临床医生儿科学知识提出高要求,儿科学也是基层很重视的一门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则稍显没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这种重要性的差异在课时设置中可得以体现,有目的、有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体现课程中的“基层性”。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5]基层也认识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中更偏重于医疗课程,而对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则没那么重视。在校教育中,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或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后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是当前工作重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职业基础课程群、岗位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等模块,在各个模块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呈现专业知识,也需渗透基层特色,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更新内容,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基层群众的新要求和期待,积极为基层培养适宜的临床医学人才。
南通市通州区卫生局,江苏南通226300
[摘要] 目前人才缺乏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对于基层卫生机构而言,不但难以吸引卫生人才,更难以留住卫生人才,由于待遇较低、职业发展前景狭窄、社会认可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医疗人才的吸纳,导致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现有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的卫生服务需求,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关键词 ]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57-02
2009年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出了要搞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渐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逐渐承担起守护居民健康的职责。随着医疗卫生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和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力度的加大,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但是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空缺,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基层卫生人才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吸引人才难和留住人才难两个方面,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与问题
1.1 编制不足,供需失衡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一直沿用的是上个世纪所制定的编制标准,近几十年来并没有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医疗服务的对象增多,还是人们对于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步提高,目前的医疗编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服务需求。2006年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这个标准低于国际卫生组织建议的每2000名居民配备1~2名全科医师的标准,为了应对当前的医疗服务需求,弥补医护人手短缺,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纷纷招聘临聘人员,周巍的调查结果显示[1],国内基层卫生机构的临聘人员人数是在编人员人数的3倍以上。但是对于财政拨款而言,编制的额度限定了财政拨款的额度,临聘人员的经费只能由该机构自己解决,因此导致这部分机构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面临着很大的财政困境,临聘人员的待遇得不到提高,往往就会造成卫生队伍不稳定。其次,对于这些没有编制的医务人员而言,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何俊等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有60%左右的临聘医务人员都向往大医院工作,也有50%的基层医务人员表示如果有选择将放弃当前医疗岗位,编外人员不能解决编制的问题,是影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工作量大,收入偏低
李晓燕等人的调查显示[3],目前72%以上的基层医务人员对于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同职称、同学历的基层医务人员与城市大医院相比收入甚至不到一半,但是就工作强度而言,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并不比大医院少,反而更加辛苦。为了方便民众就诊和增加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会通过延长就诊时间,周末增加门诊开放时间等方式来增加服务时间,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的现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很多医务人员不愿到基层工作,而在职的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心态不稳,离职意向较强。
1.3 前景狭窄,缺乏信心
主要体现在基层医务人员进修机会少,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往往缺少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医疗技能的有效途径,王家骥等人调查结果显示[4]80%以上的基层医生都希望能够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培训需求高的问题,但是对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而言,经费短缺,培训手段单一等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当前基层卫生人才的需求。其次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职称晋升往往受到限制。1999年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结构比例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对于技术职务要实施总量控制,不同层次的单位要有固定的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而2007年的《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对于卫生事业单位而言,专业技术的各级岗位实施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在这些规定的影响下,医疗机构级别越低,高级职称和岗位人数设置就越少,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晋升途径,要么为了得以跳槽,进入更高级别的医院而造成基层卫生人才的显性流失,要么安于不能晋升的现状而碌碌无为,不求上进,造成人才的隐性流失。
1.4 基层医生社会认可度低
根据国家规定,经过岗位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执业医师可以注册成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更加符合当前基层医疗卫生的需求,和其他专科医生定位不同,两者各有侧重,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分工也不尽相同,但是从目前来看,两者的合作并不尽如人意。加上医护比例低,没有护理人员的支持,医生很难从大量的辅医疗工作中解放出来,新进医师从事的许多都是护理工作。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对社区医生的认可程度较低,往往存在不信任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2 对策与建议
2.1 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首先要合理设置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标准,随着人们对于卫生需求的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标准应当相应提高,随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的颁布,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其次要合理的、科学的安排编制,通过对辖区人口密度和卫生需求的调查来科学核编,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不捉襟见肘,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2.2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较低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许多国家为了吸引优秀卫生人才参与到基层工作中,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及措施[5-6]。英国为了在贫困地区开展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在职医生设立特殊津贴并增加夜间出诊费用;越南实施轮流工作制度,将基层工作设为流动岗位,并通过增加薪金,解决居住问题等条件来吸引人才;泰国基层医务人员拥有培训优先权,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当地平均水平。以此为鉴,我国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的提升建议从两方面做起:1.坚决落实现有政策规定,要遵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相关规定,落实由政府承担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在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并提高薪酬的政策;2.设置岗位津贴,对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当前机构承受能力设置岗位津贴,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量和不同职称调整补助,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通过待遇的提升来使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愿意留在基层工作。
2.3 充分发挥护士作用
要合理确定基层卫生机构中护士的定位和职责,将入院健康教育、心理指导、慢性病管理、出院指导、社区康复、外展计划以及家居护理等服务纳入工作范畴,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同时将医生从这些辅的医疗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医生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逐步将护理工作开展范围扩大,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工作方向调整,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同时要加大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培训广度,加入心理学和社会学内容,在满足基本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护理服务需求。
2.4 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
国际上提出的全科医生持续职业发展理论是以患者安全和质量保证为主体[7],侧面满足全科医生多样化和个体化的需求,要求全科医生参与到职业发展的设计中来,通过循证医学学习、临床审计、临床实践、医学研究、学位课程学习以及参与执业考试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全科医生在岗期间的收获。鉴于此,我国也应当重视全科医生的再教育工作,为全科医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准入、晋升职称、培训教育等等一系列倾斜性措施来增加全科医生在职提升的可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的同时,为基层培养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改善当前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不足的现状。
3 小结
目前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吸引人才困难和留住人才困难,现有的编制、待遇、发展前景和社会认可程度导致优秀卫生人才不愿意选择基层卫生机构作为工作之所,或仅仅只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作为跳板,经历短暂的工作之后就选择离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体制的改革和进步,进一步吸纳和挽留优秀卫生人才加入基层卫生建设的队伍中来是当前所必须要重视的。
[
参考文献]
[1] 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A):685-688.
[2] 何俊,刘凤芝,何丽霞,等. 我国三省区乡村医生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8(11):822-824.
[3] 李晓燕,李琪. 中国卫生人力政策回顾[J]. 中国卫生人才,2008,12(11):20-21.
[4] 王家骥,刘义海,吕嘉春,等.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社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5(2):93-95.
[5] 张晓风,曹志辉,韩彩欣. 河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配置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10(5):914-916.
[6] 胡虞乾.论卫生人才培养与学习型医院的关系[J].现代医院,2005,5(10):112-113.
一、长汀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全县有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其中中心卫生院3家。编制床位624张,实际开放床位593张。编制人员652人,实际在编人员506人,聘用卫技人员190人,总在岗人员696人,其中公共卫生人员109人(含兼职),占15.6%。2011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51.10万人次,医改后三年平均增长23.65%;住院人次1.85万人次,医改后三年平均增长37%;业务收入5516.95万元,医改后三年平均增长37.9%;全县住院病人流向比例为乡级47.2%、县级37.5%、县外15.3%,基本实际“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二、长汀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以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强化基层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的责任和义务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长汀县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居民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特别是重点加强60岁以上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进一步发现筛查慢性病患者,建立诊断、治疗、随访和健康教育“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从而有效地激活医疗需求。长汀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到“四个常态化”。一是政策宣传常态化,让广大居民知道免费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居民主动接受健康服务的自觉性;二是服务培训常态化,重点培训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公共卫生科科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卫生单位培训专业服务团队,按专业、病种进行适宜技术推广,适时在有特色的乡镇召开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三是健康管理常态化,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及重点人群跟踪随访、慢性病管理等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作为主动服务的重要内容,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项业务活动中去;四是健康教育常态化,全县建立健全“县乡村一条龙”的健康教育网络,2011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栏乡镇488期、村级3496期,开展咨询活动242场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乡镇393场次、村4384场次,实现了诊前、诊中、诊后和乡、村、户健康教育全覆盖。
(二)充分发挥新农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1.开展门诊统筹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统筹补偿比提高到30%,次均补偿提高至15元/人;取消封顶线;同时,将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比提高到90%,规定特殊门诊补偿比县级只报50%,乡级可报100%。
2.改革新农合特殊门诊补偿管理办法。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病人的急剧增多,新农合基金的支出压力增大,同时又要解决好这些特殊人群的长期治疗、服务问题。长汀县将高血压、糖尿病两个病种与门诊统筹补偿“打通”,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经过长期使用认为经济、有效的药品中筛选出高血压常用药7种、糖尿病常用药5种,新农合给予100%报销,其它药品纳入门诊统筹。慢性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放化疗、重性精神病、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症等六个病种与住院补偿“打通”:即这些病人不需住院,门诊也可享受住院补偿。通过上述措施,不仅方便了群众,减轻了病人的就医经济负担,而且也减轻了新农合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
3.下放特殊门诊的确诊权。建立新农合特殊门诊确诊医师准入、培训、退出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和执业医师5年以上的医生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合格者授予特殊门诊确诊权。改变了由原来的只有县级医院副主任以上医师才有确诊权的做法,方便了群众就医;同时也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欢迎。
4.启动门诊统筹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在部分卫生院启动诊次总额预付制,实行门诊和特殊门诊的总门诊人次和次均费用的总包干,补偿方案与医改任务中提高门诊人次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应完成的指标挂钩,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院的管理能力,规范了诊疗行为,提高了服务水平。
(三)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补偿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
1.积极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对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重新核编,编制数由原来的411人核定为652人,增加241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来的25人增加至50人;完成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和全员聘用工作,首次设立岗位数652人;2009-2011年共招聘大中专毕业生208人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完成竞聘上岗聘用工作,清退临聘人员42人;强化培训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和招聘工作,2009-2011年送上级医院进修165人,接受全科医师培训47人,招聘专升本临床医师15人,同时,建立持续有效的上级医院对基层的帮扶机制。
2.建立保障有力、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从2011年6月1日起在全县1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其差价部分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补偿政策,总体原则是:“政府主导,财政保障与市场元素相结合”。目前,新农合基金、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药品零差率销售差价补助等均由县财政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四)建立经济核算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在推行“双考核、双挂钩”制度的同时,引入市场经济的激励元素,建立“双核算”制度,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推行“院科二级核算”或“院、科、个人三级核算”的基础上,加入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以综合管理、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和群众满意度评价为主要考核内容。也就是说,县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绩效考核的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基层机构对各科室或个人实行绩效考核的结果与经济核算挂钩。在制订方案时,保证基层卫技人员工资不降低,对实行绩效工资前原有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部分给予保留,并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建立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医疗收入超收部分提取20%和经常性收支结余超过核定额度提取50%作为奖励性基金,由县卫生局统一调控分配使用。县卫生局以“做大规模,做强基层,规模上,待遇上”为绩效考核原则,在保增长的前提下,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实行基层机构的人、财、物由县卫生局统一调配,增加调剂空间,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绩效运行机制,使职工形成了“岗位靠竞争、管理靠能力、工作靠勤奋、收入靠实绩”的意识。实践证明:职工积极性未减,机构活力更强。
(五)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1.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卫生经费全部投入业务用房建设,将卫生院产儿科、预防接种门诊、保健科、急诊科、注射室(含输液室)等标准化建设一并列入规划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效率,注意做到“四快”,即快报、快批、快动、快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业务用房面积达5.2万平方米,比医改前增长60.24%,固定资产(含设备)价值4265.77万元,比医改前增长56.4%。
2.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300余万元,以“创新管理方式,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方便群众”为宗旨,建立新农合即时结报平台、医院管理数字化平台、县级妇幼卫生信息数字化平台、预防接种和传染病报告数字化平台等“四大信息平台”。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按省、市安排,有序纳入全省健康信息平台。
三、启示
长汀县通过三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业务量和群众满意度都得到同步提高;全县住院病人47.2%留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缓解了县及县以上医院的住院病人收治压力,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长汀的改革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用足用好用活新农合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支持基层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汀县注重新农合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一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农民提供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病人。二是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直接纳入新农合特殊门诊,需住院的及时收治。三是积极开展门诊统筹补偿、特殊门诊补偿及门诊总额预付制改革及试点,在实施中加强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这些措施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减轻了病人负担,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量及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