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江苏省 旅游 客源市场 策略
为了保证江苏省国内旅游业的稳定发展,本文针对江苏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提出七个开发策略,以期能为其他省份乃至全国范围内各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1关注各细分市场及其游客的需求首先,密切关注女性游客需求,开发女性游客市场。近几年,江苏省国内游客量统计中显示,女性游客的出游率在逐渐上升,这反映出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及思想意识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会产生出去旅游的需求。同时,女性群体在受文化、家庭、心理以及生理等诸多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下,旅行行为上比较喜欢具有购物、历史文化、饮食、健身、卫生、安全、舒适等特点,因此,在旅游市场营销时可针对性地满足女性游客的这种旅游需求。同时,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感性,因此对女性游客进行感情促销,更有利于促使其更好的消费[1]。
其次,深挖青少年心理特征,开发青少年旅游市场。相关数据显示,江苏省的国内游客以中青年为主,15~24岁年龄段游客同比增长幅度大,可见,青少年旅游市场增长的空间较大,基础较为扎实,因此可以作为客源市场拓展的目标选择。其中,修学旅游是青少年旅游最大的市场,对修学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注意旅游活动的形式,更应当注重旅游产品的内容,要能够设计出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促销方案,激发青少年参与的兴趣,满足青少年探新求知的欲望[2]。
最后,探讨老年游客需求心理,开发银发市场。相关数据显示,江苏省国内游客中65岁以上的游客仅占2.32%,但是应该注意到,随着世界老龄化趋势增强,老年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开发银发市场,要突出健康的主题,关注“空巢”老人心理特征,充分体现对老人的关心、爱戴和照顾,着重宣传江苏旅游服务中“便捷、周到、舒适”的特点,提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结合有效的医疗保障,并突出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健身性。
2加强对重心类型和新增长点类型的宣传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以针对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等苏北旅游的重心类型以及泰州、宿迁等新增长点类型的城市,加强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
采用传媒促销的方式,这也是最常用的促销方式,是一种“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的方式,如请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记者采访、编发消息、微博、播放风光片等手段;到主要的旅游客源地举办小型的新闻会;编制旅游景点的精美画册,全面介绍该类型旅游线路安排、旅游产品的特征、旅游接待设施及其他相关内容。
借助高速便捷的互联网,联合一些旅游主管部门、旅游酒店、旅行社等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网站,充实网站内容,图文并茂,使其兼具景区景点的推荐、酒店预定、虚拟旅游产品等多重功能,提高知名度,增强宣传效果,吸引更多潜在的旅游者。
3提高整体实力,加强各地市旅游形象的个性宣传旅游地形象是吸引游客前往的一个突出因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确立其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地位。江苏省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的重点是塑造一个全新的江苏省旅游整体形象,把相关活动主题形象、旅游产品形象、行业企业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旅游形象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以及客源市场调查三方面[3]。首先,旅游资源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产品的形成[4],可以通过对江苏省旅游资源特征的分析,使游客准确而清晰地认识旅游产品;其次,旅游软硬件设施是游客游览活动的重要保障,为江苏省各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通过构建旅游形象,向旅游者推销旅游产品,激发旅游动机,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为此,设计前应对各地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出旅游形象设计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深层次挖掘形象设计的内容,从而更有力地开拓市场。
4发掘产品潜力,调整产品结构 相关数据显示,纯观光客源市场正在逐渐萎缩,度假、商务、展览、奖励以及一些专项旅游市场在上升,非观光市场成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依托江苏强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商务、奖励、会展、会议、公务、购物等专题旅游类型的比例。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商务、会议、展览等活动来开发多功能旅游产品,加强对各类专题旅游项目的开发,如进一步发展自然景观观光旅游、苏南吴文化和苏北汉文化等文化旅游、苏南民族风情旅游、苏北休闲度假旅游、苏中会议商务旅游、探险猎奇旅游、科考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使购物型、度假型、观光型、文化型、商务型与探险型旅游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丰富旅游内容。
5促进内外联合与深度合作
在江苏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中,需要各部门的紧密联合与协作,即旅游主管、酒店行业、旅行社、交通、资源开发等部门,加强与国内各大旅游机构和组织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可加强与华东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大国内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形成旅游专题网络;与旅游俱乐部、文化交流组织、宗教组织等联合促销;采取“点上起步,线上发展,网上推进,面上繁荣”的战略,推动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6解决旅游季节性供求矛盾
首先,数据显示,在旅游淡季时,江苏省国内旅游市场超载现象不太明显,但在一些局部地区和特殊的黄金时段,会出现旅游火爆的现象,所以要合理利用价格这一经济杠杆来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流,挖掘潜在市场,把游客从旺季市场分流到淡季市场,缓解季节差异所导致的旅游压力。其次,完善各旅游地主题功能,多举办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体育赛事、商贸会议等特色节庆活动,减少客流淡旺季差异,这对举办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效应和影响,江苏省拥有丰富的节日庆典和民俗风情,如南京重阳节、连云港徐福节、舞龙灯、苏州尝船菜、无锡寿庆、周庄茶道、渔业习俗等文化节和民族风情旅游节,这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而且可以突破季节的限制。最后,可以实行旅游主管部门主导型战略,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在以市场为主配置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5]。
7合理定位江苏省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客源目标市场是制定客源市场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江苏省国内客源市场的分析,将有开发潜力的客源市场作为江苏省国内旅游业的目标市场,按开发潜力的大小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机会市场(图1)。因此,要合理定位国内旅游客源目标市场,进行全方位、有重点、分层次的市场开发,准确细分客源市场,并针对细分市场的需求设计旅游产品,制定专门的旅游营销策略,促进这些目标市场大力发展。
图1江苏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级别划分参考文献[1]顾树保,于连亭.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2]蒙睿,赵文丽,刘嘉纬.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4,18(02).
[3]赵小燕.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发展的几点看法[J].旅游学刊,2006,21(6).
日前,上海糖酒集团董事长葛俊杰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称,受到进口食糖冲击,目前全行业陷入低谷,预计整个行业全年亏损100亿元。葛俊杰表示,目前国内食糖产量与消费量持平,但大量进口食糖以及走私糖对国内食糖业造成很大冲击。
国内最大制糖企业之一——东方先导糖酒公司总经理范钦宇告诉记者,目前2012/2013榨季,国内食糖产量在1330万吨左右,消费规模在1340万吨左右。但进口量逐年增加,去年进口食糖大约380万吨,今年预计超过400万吨。大量进口食糖不仅造成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并且由于价格低廉,给国内食糖价格体系造成很大冲击。范钦宇表示,目前国内白糖现货价格已经从2011年近8000元/吨的高点跌到今年4月底5600元/吨,部分地区甚至低于5400元/吨,跌幅高达30%,期货市场上跌幅更大。
据中国海关统计机构6月21日提供的数据,2013年5月份中国进口食糖338068吨(4月份进口36万吨),同比2012年5月份增幅33.07%。而食糖出口量持续下滑,今年1~5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食糖21485吨,同比上年减少10.66%。
现行的关税政策很难抵抗境外低价进口食糖对国产糖的冲击。在世界主要产糖国中,只有我国和澳大利亚没有实行高关税保护,而是实行食糖贸易自由化,造成了国内食糖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关,进口糖对国产糖的冲击渐露峥嵘。
而进口食糖价格远低于国内食糖价格,目前国内进口糖配额内(15%关税)加工完税价折合人民币约4200元/吨,而以国内产糖大省广西为例,光生产成本就高达5500元/吨。即便是配额外(50%关税)的食糖进口价也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生产成本高是导致国内食糖价格高于国外的主要原因。而造成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食糖产区机械化程度不高、甘蔗品种产糖量较低导致。事实上,由于我国很多产糖区是山坡区域,很难进行机械化作业,而目前人工成本不断上扬,直接导致甘蔗生产成本上升,加上我国甘蔗品种产糖量不及国外,导致食糖产业竞争力弱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
益
近日有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中国避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今年避暑旅游市场规模约在5000亿元至6000亿元。
据了解,避暑旅游的市场需求总量、需求人群范围比避寒旅游大得多,仅针对学生与教师群体、老年人群体及“火炉城市”居民三个避暑主体市场的不完全统计与分析,避暑旅游市场潜在需求至少超过3亿人,考虑避暑旅游消费周期长、频次高的特点,今年避暑旅游市场规模约在5000亿元至6000亿元。
根据证券机构分析,从端午小长假统计数据来看,旅游市场仍然运行良好。前期受不可抗力影响较大的受灾区域景区开始复苏,前期压抑的出游需求也有望在暑期旺季释放,从而为今年旅游行业旺季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我国避暑旅游缺乏战略层面的规划与引导;避暑旅游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由避暑旅游到避暑经济的跃升度不够;季节性问题、产品同质问题、市场开发以及区域合作、人才等问题始终困扰着避暑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强化对优良舒适夏季气候资源战略性、稀缺性价值的认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避暑气候资源;及时总结地方经验,启动全国暑期旅游发展规划,引导避暑成为国民旅游消费的集中消费期。
关键词: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目前,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我国旅行社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以国内、出境两项业务为主的公民旅游服务已经成为旅行社业务的主体。2000年,全国共增加旅行社1638家,其中国内社的增长数量是1606家,占净增旅行社总数的98%。从经营收入看,入境业务、国内业务和出境业务分别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收入总数的30%、56%和14%,也就是说,我国旅行社经营收入的70%来自我国公民旅游业务,这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行社业务发展严重依赖国外旅游的格局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既然国内公民旅游业务是旅行社的“衣食父母”,如何拓展这个市场,就是旅行社经营的重要目标。但是,事实却是:虽然我国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7.44亿人次,而其中由旅行社接待的比例不及6%。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块“市场蛋糕”,旅行社却难以切入。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国内旅游市场,一边却是叫苦连天的旅行社企业。旅行社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全国旅游市场中热销的海南旅游经路为例,产品价格竟已低至一张三至四折的往返航空客票的价格,低价竞争、变相购物和增加自费项目成为经营主流,导致游客对美丽海南的印象大打折扣,本应重游率很高的度假胜地却变成了一次性观光的场所,对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损害极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试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此现象作出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产生的原因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在本文论述过程中,所指旅游产品均是指组合性产品,即旅行社销售的旅游线路。
根据对“五一”黄金周前两个月《中国旅游报》旅游产品广告的不完全统计调查,除了因旅游目的地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旅游线路产品外,同一旅游目的地编排设计的旅游产品就象是“孪生兄弟”,广告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接待计划、接待标准等公开信息都大同小异,使游客在做出购买选择之前难以比较分析,因而价格就成为游客在抉择时影响最大的首要因素,各个旅行社便展开花样百出的价格大战,以非正常低价吸引旅游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但最终损害的却是旅游消费者的利益。
旅行社品牌信誉度低
当前,我国旅行社业发展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衡量企业信誉的市场品牌,因此也就造成整个行业的市场信誉不高。没有市场信誉的保证,自然难以拓展发展空间,使得游客只能在价格指导下选择低价产品。在国内公民旅游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旅行社作为一个行业,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办法,使得企业能够鲜明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旅游者很容易据此选择信任的购买对象。
旅游产品质量难确保
作为服务产品,旅游产品具有消费和生产同时进行的特点,而且这一消费过程发生的地点并非是以生产商进行位移而完成,而是以消费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进行位移而完成,所以旅游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才能感知产品质量,而由于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带薪假期的条件限制,一般的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消费和下一次旅游消费之间会存在着较长的时间间隔,依赖于市场自发调节是很困难的,其滞后性特征十分突出。由于这些原因,旅游消费者无法辨别旅游市场中某旅游产品是优质产品还是会令他们困扰的次品;因而,如果价格与质量相对应的话,旅游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所反映的必定是而且只能是旅游市场上全部该类旅游产品的平均质量,它位于次品的低价与优品的高价之间。这个特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非正常低价现象。
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危害性
剖析上述形成原因,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大量产生,不仅使旅游者的消费满意度大大降低,而其口碑流传更使旅行社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和形象受损,同时也对旅游行业秩序、旅游产业自身健康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等造成不良影响。
旅行社缺乏创新动机
从旅游经营者——旅行社的角度来看,缺乏创新的动力去设计研发新的异质性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市场,这主要是由旅游产品较强的组合性和可模仿性使得其他旅游经营者不用支付成本就可以经营同样的旅游线路产品,造成了旅行社之间的较为严重的“搭便车问题”,即由于旅游线路开发存在横向外部性,“横向外部性造成了一个公共物品问题”,旅行社可以自己不开发而使用其他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即所谓搭便车),最终结果导致“旅游线路开发”这一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无“便车”可“搭”)。
影响消费效果和满意度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则会发现这种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产生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旅游市场上信息对称与否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即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其作出准确决策,这是旅游市场上非常重要且普遍的一个现象。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成为劣质产品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存在着风险较低的交易机会,旅游消费者也会决定不购买,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面对庞大的国内公民旅游市场,旅行社只能在其中占据如此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了。
与旅游消费者相比,旅游经营者——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人,应掌握更多的产品信息,了解其产品是次是优。如果是次品,经营者自然很乐意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完成交易,因为介于次品与优品之间的价格应该是高于次品价格的;相反,如果是优品,经营者知道若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交易,该旅游产品的价值便被市场低估了,因而经营者自然不愿意销售。
上述分析反映出,这种逆向选择的结果是使得当前旅游市场上很少出现品质优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平均质量偏低,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旅游市场上的成交量就无法反映出本市场上的市场潜力,旅游市场的运作效果较差,严重地影响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扰乱旅游市场秩序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不仅可以导致逆向选择,同时也会引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消费的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之后,将面对旅行社经营者可能兑现劣质产品的风险。经济学意义上的道德风险即是在不同的交易过程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通俗地说,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契约生效以后,其中一方恶意的行为导致另一方不应有的损失。比如,某位游客在购买了某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后,旅行社在具体行程安排上压缩游客的游览时间,而增加购物的时间和次数,使游客虽然也是在合同标准的范围内享受旅游服务,但为此会产生额外的损失,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效果和旅游心情。长此以往,旅游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应对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建议
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表明,市场价格体系并非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甚至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形成的市场价格有可能反映的是一种虚假经济信号或市场信息,从而错误地引导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和生产方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市场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功能,非市场性质的机制也就自然地替代市场机制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
由于旅游产品这一无形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实现旅行社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途径和渠道来改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旅行社行业协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独立于旅游市场之外的身份使它有可能在旅游市场交易中担负起向交易双方提供真实信息披露的职责。因此行业协会应考虑建立定期信息制度,对违规经营、销售非正常低价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予以曝光,防范可能发生的旅游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并可以年度为单位将上述信息制作成免费宣传手册发放,向旅游者公布正常价格信息和优劣旅行社的相关信息,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渠道,并在行业内开展常规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旅行社企业自律约束,从而使非正常低价现象得到抑制,并使旅游消费者在进行购买之前能够做出更为理性的消费选择,尽早做好旅游活动计划。
利用网络资源开辟信息互动窗口
一般而言,任何单位、个人只要登陆因特网进入行业协会、国家旅游局或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查询网站,即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询或即时互动咨询等等,并可直接在网上进行投诉以及得到回复,加快此类事件的处理速度和效率,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真正满意放心的旅游服务产品,从而增强消费者对旅行社的信任度和品牌忠诚度,构建良好的顾客关系群,形成旅游市场中的良性循环。
完善相应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交易合同制度,使旅游者做到公平消费,明白消费。原有的旅游产品交易合同是由旅行社单方面统一提供,而消费者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无法参与该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在一定范围内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合理而且可能的范畴内,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个性化条款和要求,真正实现“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使旅游消费者发生“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确保了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对旅行社以及从业人员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导游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其薪酬体系,明确规范佣金制度,对违规者予以惩治。这就要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质监部门等,要加大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尽早改变目前旅游市场上非正常低价旅游产品大行其道的混乱局面,走上规范、有序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资料:
1.田喜洲、王渤,《旅游市场效率及其博弈分析》,《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张维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一、我国旅游市场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的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国旅游业同样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于是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必然经历一个由市场初级阶段向市场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的运作经验也随着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被有识之士通过与中国特色的有效“对接”,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市场实践当中,从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又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的旅游业前景辉煌。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但就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而言,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问题。2.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3.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4.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5.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6.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形象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二)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应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获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以便今后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
(三)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在各级导游证考试当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考核,鞭策导游人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聘请监督员,微服探察,适时进行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四)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使各个公司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掘新渠道,增加旅游公司的收益。
(六)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
五、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需要全面整合。需要用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困惑,需要一根链条将各个环节有效链接起来,从而形成整体优势。
(二)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营销工作中利用了互联网,我们就称作在进行互联网营销。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可以廉价的成本寻得最好的供应商和最低的供货价格,以价格最低的原料制造产品,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互联网还能有效节约顾客成本:网络商城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张,里面可以陈列无限多的商品,消费者在网上可以很低的成本搜寻产品信息,并订货;网上销售,顾客只是下订单,商品的送交由卖方或物流公司承担,节约了顾客的精力和体力、时间成本。现代市场营销的焦点是顾客,为顾客节约成本就是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现在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福建林业科技》,2001年3月
提起旅游业,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国际旅游业。其实,国内旅游业也是旅游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旅游是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其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内旅游尽快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国内旅游业具有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繁荣,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1980年底,全国居民积余购买力仅为804亿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亿元,1990年则增加到7034亿元。十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5%。如此巨大的积余购买力,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如何引导好居民积余购买力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近几年,居民证券投资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将居民积余购买力引向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消费品市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吸纳居民积余购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几年又趋饱和状态。在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都难以完全缓解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国内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国内旅游收入达2.4万亿美元,加上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2.65万亿美元,与能源、汽车制造等重要产业并驾齐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三个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几年发展也相当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七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者共13.9亿人次,年均2.7亿人次,收入753亿元,年均收入150.6亿元。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回笼货币则达到250亿元。实践证明,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发展国内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发展相应的直接间接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三,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既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改善国民经济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要满足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扩大服务。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要求,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说都比较高。在更新换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更短,这就对生产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流,为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内旅游业这些作用都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第四,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振兴繁荣地方经济。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地都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繁荣本地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南郑县,曾经是一个长期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却跃居汉中地区之首,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的县之一。实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是这几年南郑县新开辟了一个南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村寨农舍,过去多是低矮简陋的石板房,村民中不少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这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都建起来了,过去与经商无缘的农民,现在也做起了生意,有的还发了大财。1988年该镇储蓄达418万元,成了有名的万元户镇。旅游业不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很明显。如欧美一些大部市、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等,旅游业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上海对从事国内旅游业的旅行社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吸引每一个淤客在上海多住一晚,旅游档次提高一档,多购物一百元。通过工作,1992年上半年国内游客在沪逗留时间达2一3天。大部分住进了二星宾馆,少数还住进了三星宾馆,在沪购物人均达900元。如果进上海的外地人口中有十分之一通过工作能达到这个水平,将会是上百亿的消费,这对上海商业、轻纺工业等将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第五,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人们在旅游方面多消费,将会给国家、社会实现更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产业功能,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作用更为明显。按照我国目前国内旅游一年3亿人次的规模,以1991年对赴京旅游者调查测算,以每次旅游消费606元来计算,国内旅游收入则可达1818亿元,约等于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的10.45%,按目前我国消费水平计算,每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产生3.03元的总经济效益,那么1818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将产生5508.5的总经济效益,可见,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确实是一项具有积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第六,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利于国民文化交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发展国内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出门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发展国内旅游业就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其次,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旅游者游览祖国锦绣山河和名胜古迹,对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扩大信息交流,增强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内旅游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过去开展的“夏令营”学习周等活动,寓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于旅游之中,使青少年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青少年振兴中华的热情,这些形式可以为发展国内旅游所惜鉴。再次,发展内旅游还可以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国内旅游发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观念流的载体。这些信息、观念、思维、生活方式的传播,可以起着打破当地封闭保守思想、引发思维观念更新的作用。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塞、愚昧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强化人们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更新思想观念,其意义比因发展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深远得多。至于国内旅游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前世界旅游组织主席阿瑟霍洛德认为:“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准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这确是一既适用于国际旅游,同样适用于国内旅游的真知灼见。综上所述,国内旅游业是一项具有特殊作用的行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国内旅游业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旅游界的充分重视。
二、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
发展国内旅游业,除了要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
人类旅游行为是由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大部分构成的。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国内旅游。在这里只要侧重分析一下国内旅游业与整个旅游业的关系,它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首先,国内旅游业是旅游业的先导。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首先是从国内旅游业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旅游行为,从出游的方向和范围来看,首先是从中短途旅游即国内旅游开始的。当本国或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开始转向国际旅游和长途旅游。尽管我国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道路,以达到刺激经济吸纳外币的目的。但国内旅游的先导作用仍然是不能抹煞的。其次,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体。据世界旅游组织近几年的统计,国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人数的90%以上,其收入也将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90%。美国每年出国旅游人次与国内旅游人次之比为1:100;英国在80年代中期每年的国内旅游人次,也占全国当年出游人次总量的86%。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1990年来华入境人数2100万,创汇109亿元,而同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旅客达2.8亿人次,回笼货币170亿元。1992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上升到3811,5万人,外汇收入39.4亿美元,而同期国内旅游人数已达3,3亿人次,回笼货币252亿元。因此,无论是考察旅游的供求,旅游服务设施的硬件、软件,还是比较旅游人数和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充分证明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导。再次,国内旅游还是调节旅游市场,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国际旅游市场常常因为政治、经济或季节性的原因而产生波动。国内旅游则可在国际旅游市场发生波动时弥补、调节旅游设施利用率、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注意利用国内旅游的调节手段,可以防止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的局面。再就是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适当控制本国出国人数,缩小旅游收支逆差。美国过去旅游逆差较为突出,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热爱纽约活动,并利用建国200周年纪念活动,吸引本国人在国内旅游。瑞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提出了“还是在本国度假更方便妥当”的口号。
据以上分析,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国内旅游,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整个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界曾认为,国内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和条件,不宜大力提倡和发展。近十年过去了,我国发展国内旅游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国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就产生了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340美元,虽仅仅是越过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界限,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闽粤、江浙一带以及其他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显著些。这些地区的国内旅游需求比其他地区必定会强些。同时,从全国的储蓄余额看,至1991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9100多亿元,已经具备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基本经济条件。这些情况证明,客观上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其次,我国丰富的
旅游资源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条件。再次,我国带薪假期和每周44小时工作制度的实施,为发展国内旅游提供了闲假时间的条件。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茶件之一,是人们要有足够的闲瑕时间。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实行了带薪假期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上拥有较多的法定节日,使国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为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再有,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足够的发展旅游的设备条件。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拥有涉外饭店已2354座,客房35.10万间,床位73.77万张,这些设施为1985年的3,3倍。此外,交通运输方面,到1989年底止,全国运输客运量为791373万人,其中铁路113805万人,公路644508万人,水运31778万人,航空128300万人。通讯方面,1989年全国范围共有载波电报机5306台,电传打字机33379台,传真机2600台,电话交换机容量17-037481门,电话机1083275部。这些硬件,除交通仍为“瓶颈”外,其它方面已经比以前大大改善。许多旅游接待点已经出现了旅游设施过剩和淡季吃不饱的现象。这些设备的接待能力与数量更为庞大的国内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将形成更大的接待能力。最后,经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客人数剧增,说明国内有组织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国家旅游局对全国2456家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二、三旅行社的统计,1992年共组级接待国内游客2821万人,是上年的6.66倍,与当年全国有组织地接待海外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都大大超过了。这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业已从过去基本上自发旅游的状况转向了通过旅行社有组织地旅游,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我国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本世纪末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根据近几年的情况,很可能要提前三年实现这一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早作准备,保证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深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国内旅游实行“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后虽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有关部门对国内旅游的需求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计划和切实的指导。今后,应当利用理论研讨会、报刊宣传等形式,宣传国内旅游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等,使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切实把国内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在具体政策上,要对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修复以及重要旅游商品的生产,在信贷、资金、利率、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创造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条件。
第二,确立适度发展国内旅游业和加强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实现国内旅游的均衡发展。国内旅游需要大发展,但又受到交通能力的制约,以铁路为例,全国有2万多公里的线路“带病”运作;有200O多辆30年代制造的客车仍在超期服役。大部分通往旅游热点城市的铁路超负荷50%运行。交通瓶颈制约的情况还十分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内旅游的发展要与交通状况相适应。近期内应提倡短线旅游,适当组织长线旅游。另一方面,又要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对短线产业应当采取积极发展的方式加以平衡。
第三,加强宏观管理,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国内、国际旅游的矛盾。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既是统一的又有矛盾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境外旅游者涌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改善,国内旅游亦呈上升趋势,有的旅游热点国内游人与境外游人之比高达70:1,因而产生了一些矛盾。对这个矛盾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管理,主动实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结合、协调和分流。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景点和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提倡近距旅游及新旅游路线,减少旅游热点的压力。
一、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旅游是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其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内旅游尽快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国内旅游业具有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繁荣,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1980年底,全国居民积余购买力仅为804亿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亿元,1990年则增加到7034亿元。十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5%。如此巨大的积余购买力,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如何引导好居民积余购买力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近几年,居民证券投资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将居民积余购买力引向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消费品市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吸纳居民积余购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几年又趋饱和状态。在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都难以完全缓解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国内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国内旅游收入达2.4万亿美元,加上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2.65万亿美元,与能源、汽车制造等重要产业并驾齐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三个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几年发展也相当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七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者共13.9亿人次,年均2.7亿人次,收入753亿元,年均收入150.6亿元。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回笼货币则达到250亿元。实践证明,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发展国内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发展相应的直接间接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三,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既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改善国民经济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要满足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扩大服务。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要求,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说都比较高。在更新换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更短,这就对生产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流,为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内旅游业这些作用都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第四,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振兴繁荣地方经济。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地都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繁荣本地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南郑县,曾经是一个长期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却跃居汉中地区之首,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的县之一。实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是这几年南郑县新开辟了一个南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村寨农舍,过去多是低矮简陋的石板房,村民中不少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这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都建起来了,过去与经商无缘的农民,现在也做起了生意,有的还发了大财。1988年该镇储蓄达418万元,成了有名的万元户镇。旅游业不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很明显。如欧美一些大部市、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等,旅游业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上海对从事国内旅游业的旅行社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吸引每一个淤客在上海多住一晚,旅游档次提高一档,多购物一百元。通过工作,1992年上半年国内游客在沪逗留时间达2一3天。大部分住进了二星宾馆,少数还住进了三星宾馆,在沪购物人均达900元。如果进上海的外地人口中有十分之一通过工作能达到这个水平,将会是上百亿的消费,这对上海商业、轻纺工业等将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第五,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人们在旅游方面多消费,将会给国家、社会实现更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产业功能,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作用更为明显。按照我国目前国内旅游一年3亿人次的规模,以1991年对赴京旅游者调查测算,以每次旅游消费606元来计算,国内旅游收入则可达1818亿元,约等于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的10.45%,按目前我国消费水平计算,每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产生3.03元的总经济效益,那么1818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将产生5508.5的总经济效益,可见,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确实是一项具有积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第六,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利于国民文化交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发展国内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出门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发展国内旅游业就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其次,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旅游者游览祖国锦绣山河和名胜古迹,对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扩大信息交流,增强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内旅游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过去开展的“夏令营”学习周等活动,寓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于旅游之中,使青少年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青少年振兴中华的热情,这些形式可以为发展国内旅游所惜鉴。再次,发展内旅游还可以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国内旅游发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观念流的载体。这些信息、观念、思维、生活方式的传播,可以起着打破当地封闭保守思想、引发思维观念更新的作用。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塞、愚昧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强化人们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更新思想观念,其意义比因发展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深远得多。至于国内旅游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前世界旅游组织主席阿瑟霍洛德认为:“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准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这确是一既适用于国际旅游,同样适用于国内旅游的真知灼见。综上所述,国内旅游业是一项具有特殊作用的行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国内旅游业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旅游界的充分重视。
二、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
发展国内旅游业,除了要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
人类旅游行为是由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大部分构成的。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国内旅游。在这里只要侧重分析一下国内旅游业与整个旅游业的关系,它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首先,国内旅游业是旅游业的先导。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首先是从国内旅游业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旅游行为,从出游的方向和范围来看,首先是从中短途旅游即国内旅游开始的。当本国或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开始转向国际旅游和长途旅游。尽管我国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道路,以达到刺激经济吸纳外币的目的。但国内旅游的先导作用仍然是不能抹煞的。其次,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体。据世界旅游组织近几年的统计,国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人数的90%以上,其收入也将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90%。美国每年出国旅游人次与国内旅游人次之比为1:100;英国在80年代中期每年的国内旅游人次,也占全国当年出游人次总量的86%。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1990年来华入境人数2100万,创汇109亿元,而同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旅客达2.8亿人次,回笼货币170亿元。1992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上升到3811,5万人,外汇收入39.4亿美元,而同期国内旅游人数已达3,3亿人次,回笼货币252亿元。因此,无论是考察旅游的供求,旅游服务设施的硬件、软件,还是比较旅游人数和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充分证明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导。再次,国内旅游还是调节旅游市场,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国际旅游市场常常因为政治、经济或季节性的原因而产生波动。国内旅游则可在国际旅游市场发生波动时弥补、调节旅游设施利用率、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注意利用国内旅游的调节手段,可以防止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的局面。再就是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适当控制本国出国人数,缩小旅游收支逆差。美国过去旅游逆差较为突出,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热爱纽约活动,并利用建国200周年纪念活动,吸引本国人在国内旅游。瑞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提出了“还是在本国度假更方便妥当”的口号。
据以上分析,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国内旅游,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整个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界曾认为,国内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和条件,不宜大力提倡和发展。近十年过去了,我国发展国内旅游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国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就产生了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340美元,虽仅仅是越过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界限,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闽粤、江浙一带以及其他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显著些。这些地区的国内旅游需求比其他地区必定会强些。同时,从全国的储蓄余额看,至1991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9100多亿元,已经具备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基本经济条件。这些情况证明,客观上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其次,我国丰富的
旅游资源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条件。再次,我国带薪假期和每周44小时工作制度的实施,为发展国内旅游提供了闲假时间的条件。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茶件之一,是人们要有足够的闲瑕时间。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实行了带薪假期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上拥有较多的法定节日,使国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为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再有,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足够的发展旅游的设备条件。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拥有涉外饭店已2354座,客房35.10万间,床位73.77万张,这些设施为1985年的3,3倍。此外,交通运输方面,到1989年底止,全国运输客运量为791373万人,其中铁路113805万人,公路644508万人,水运31778万人,航空128300万人。通讯方面,1989年全国范围共有载波电报机5306台,电传打字机33379台,传真机2600台,电话交换机容量17-037481门,电话机1083275部。这些硬件,除交通仍为“瓶颈”外,其它方面已经比以前大大改善。许多旅游接待点已经出现了旅游设施过剩和淡季吃不饱的现象。这些设备的接待能力与数量更为庞大的国内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将形成更大的接待能力。最后,经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客人数剧增,说明国内有组织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国家旅游局对全国2456家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二、三旅行社的统计,1992年共组级接待国内游客2821万人,是上年的6.66倍,与当年全国有组织地接待海外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都大大超过了。这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业已从过去基本上自发旅游的状况转向了通过旅行社有组织地旅游,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我国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本世纪末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根据近几年的情况,很可能要提前三年实现这一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早作准备,保证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深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国内旅游实行“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后虽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有关部门对国内旅游的需求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计划和切实的指导。今后,应当利用理论研讨会、报刊宣传等形式,宣传国内旅游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等,使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切实把国内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在具体政策上,要对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修复以及重要旅游商品的生产,在信贷、资金、利率、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创造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条件。
第二,确立适度发展国内旅游业和加强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实现国内旅游的均衡发展。国内旅游需要大发展,但又受到交通能力的制约,以铁路为例,全国有2万多公里的线路“带病”运作;有200O多辆30年代制造的客车仍在超期服役。大部分通往旅游热点城市的铁路超负荷50%运行。交通瓶颈制约的情况还十分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内旅游的发展要与交通状况相适应。近期内应提倡短线旅游,适当组织长线旅游。另一方面,又要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对短线产业应当采取积极发展的方式加以平衡。
第三,加强宏观管理,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国内、国际旅游的矛盾。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既是统一的又有矛盾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境外旅游者涌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改善,国内旅游亦呈上升趋势,有的旅游热点国内游人与境外游人之比高达70:1,因而产生了一些矛盾。对这个矛盾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管理,主动实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结合、协调和分流。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景点和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提倡近距旅游及新旅游路线,减少旅游热点的压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旅游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808);“河南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异和系统演化”(132400410507)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4日
2014年5月,到河南省考察时提出了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当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是指不正常的经济发展状况回归到正常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宏观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传统的比较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促进国内经济快速长期增长的动力因素如全球化、要素投入、人口红利所发挥效用都在不断衰减,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在国内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如何面对和适应这种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加快旅游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优化升级,大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是旅游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一个必然路径选择,也是国内旅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阶段的必然要求,也应该是旅游产业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实现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唯一选择。
一、我国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旅游发展速度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初中期,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呈现爆发式自发增长势头,入境旅游每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但在近年来逐渐降至个位数增长,最近两三年还出现负增长趋势,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常态式发展趋势。国内公民旅游也从开始的高速井喷式快速增长转变为近年来约10%的持续增长,也在不断向常态发展转变过渡。我国出境旅游发展仍处快速增长的初期发展阶段,每年增长约20%左右,但随着国内出境人次规模基数的持续增大,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势也将延续到一段时间后会减缓,出境旅游增长速度也会逐渐回落并进入发展新常态趋势。
(二)旅游产业投资和产业规模提升进入新常态。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是用投资驱动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以满足国内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要求。30多年来,国内各地区对旅游业投资表现为持续增长,国内旅游业发展表现为一种粗放型的数量发展模式,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以年均10%以上增长率递增,国内旅游企业总数已经达到近4万家,旅游产业规模逐年提升,社会各界投资旅游业的力度持续上升。经过30多年开发,目前国内中东部许多地区传统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较多已得到开发,拓展新的旅游发展空间余地已经不大;国内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已达到或接近开发上限。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旅游消费进入新常态,目前国内旅游企业增加的速度在下降,旅游投资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旅游投资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在减弱。因此,国内不论是旅游发达地区,还是其他一些旅游不发达地区,在完善现有或对新的资源进行旅游开发都要注重保护珍惜旅游资源,旅游企业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适应经济进入新常态。
(三)旅游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常态。从旅游消费需求看,过去国内居民旅游消费表现出一种显著的模仿式排浪型消费特征,现在此种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旅游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已经渐成主流。经过多年发展,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表现出越来越理性,逐渐进入分散、自主和个性化的新常态。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渐渐转向理性消费,从当初的为旅游而去旅游,到目前注重求异与体验,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开始转向游览与休息度假相结合的深度旅游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以适应消费者需求进入新常态的要求。
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旅游产业规模大而不强。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旅游企业大而不强,国内缺乏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国内旅游市场竞争表现失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仍较低,大部分旅游企业弱而小、散而差,旅游企业间往往通过恶性竞争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导致整个旅游产业尽管总收入不断增加,但行业整体利润率却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国内旅游企业的集约化和集团化经营程度仍比较低,也比较缺乏有竞争力和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进入旅游强国,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旅游产业转型本质就在于通过产业转型以推动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化、效益型转变,表现为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向高附加值化、高创新性方面发展。
(二)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处于传统发展模式。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落后于旅游需求变化和旅游市场变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靠投资驱动模式来促进产业规模增加,由于缺乏创新,这种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资源要素和资金投入,在旅游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表现为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以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发展趋势。
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转换路径
(一)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机制应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换。从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区域通过采取区域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使我国各地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转变进程加快,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要求,必须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转变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和角色,应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形成市场主导下的新型旅游经济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强旅游制度和政策建设,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重视旅游市场监管,努力为旅游产业建立一种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动力应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多年以来,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往往依靠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要素和对旅游资源的大量开发来推动旅游经济增长和满足旅游需求,这种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因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要素的不可持续供给所制约。随着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重视创新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成为一种方向。旅游创新发展驱动模式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知识、管理经营制度和模式等创新要素对原有的各种资本和旅游资源等物质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利用,以提高旅游发展效益和提升从业者素质和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这需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等在旅游产业中的使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产品。
(三)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拉力应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转变。长期以来,国内旅游产业的经济常态是旅游投资需求对旅游产业经济的拉动力作用更强,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贡献的作用低于旅游投资的作用。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收入提高,旅游消费渐渐成为一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需求,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成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一种拉力。当前国内一些旅游供给和旅游服务还跟不上旅游需求的变化和要求,这要求旅游产业模式一定要跟上旅游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适应新常态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一)旅游业的融合化发展对策。当前产业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动力,如何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旅游已从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模式转变,居民旅游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各种新兴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方式层出不穷,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一种泛化现象,旅游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国内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已逐步多元化,产业融合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深度发展演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而成的新旅游业态也是越来越多。因此,应重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加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范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相关经济行为主体通过相互结网和互动而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其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行动与工作,创新旅游服务,开展旅游合作营销,对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而促进集群内整体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规模化效应。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内的相关群体间通过发挥协同效应以及开展竞争与合作,旅游企业可得到诸多产业竞争力优势,最终促进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优化。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所形成的创新效应、品牌与市场效应、产业制度和政策效应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各种要素实现有机整合,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系、协同性和系统性,从而有力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信息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当今信息技术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已成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倍增器,成为促进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转换器,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有力助推器。旅游产业属于一种信息依托型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信息密集型产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旅游信息形式的多元性、丰富性、动态性和组合性四个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种信息依托型产业,其特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产地消费特性与旅游的事前决策性要求旅游信息传递的重要性,旅游业跨空间的信息交流特性使旅游信息传递成本和效率备受重视,旅游市场供需双方的分散性对信息处理能力的高要求,行业和企业部门合作的要求促使旅游产业对信息流互动的高度依赖。因此,必须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旅游产业必须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重视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国内大力提倡的智慧旅游发展就是一种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智慧旅游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将引起整个旅游业的变革,深刻改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并会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与优化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5.2.
[2]郑四渭,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11.
[3]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
[4]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传导机制与途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
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汇报提纲 一、会议概况 2002年2月3日—4日,省旅游局组织召开了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1年旅游工作,探讨当前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部署2002年旅游工作。全省各市州、林区、直管市、先进旅游县区和重点旅游县市的旅游局长,旅游明星乡镇负责人,部分旅游集团公司的负责人,省直有关部门、新闻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旅游局局长杜云生主持,副省长韩忠学、省计委副主任肖安明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来自全省的19个先进单位作了书面交流,并表彰了一批“先进旅游县区”、“旅游明星乡镇”、“县区级旅游局优秀局长”。我们襄樊市作为19个先进单位之一交流了经验,我市的谷城县、南漳县薛坪镇等分别作为全省第二批旅游先进县区、旅游明星乡镇受到了表彰。 二、会议主要精神 会议指出,2001年,是实施“十五”旅游计划的第一年。尽管有美国“9·11事件”影响,全球旅游业总体上呈下滑趋势,但我省入境旅游仍出现超历史增长,国内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旅游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66.78万人次,比上年同比增长48.14%,创汇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7.11%,都超过了1997年我省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国内旅游606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7亿元;旅游总收入达352.55亿元,同比增长25.3%。会议同时指出了2001年全省旅游发展的一些主要变化:一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全省各地形成了关注旅游、支持旅游的整体氛围。从各级地方政府到各相关部门,从新闻媒体到社会各界,都普遍增强了对旅游业的关注度、支持度和参与度。许多地方政府研究提出了发展政策和措施,增加了旅游专项资金和促销经费,在机构改革中加强了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农业、林业、文化、宗教、体育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二是旅游品牌形象开始凸现。去年对照国家标准,全省共评定4A级旅游区8家,3A级旅游区3家,2A级旅游区23家,推动了旅游区点的标准化建设。武汉、宜昌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服务设施大为改善,旅游功能有所增强,旅游形象有所提升;三是旅游市场有所拓宽。全省各级各地普遍加大了联合促销、节庆促销、横向促销、媒体推介的促销力度,加强了横向组团联系,共外联组织海外游客6.6万人次,同比增长155.5%。特别是武汉、宜昌、襄樊、神农架等地出现在中央媒体的密度,在我省历史上是少有的,促进了省内旅游的发展;四是旅游行业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坚持行业建设和管理两手抓,促进了旅游行业上规模、上档次。一方面,启动了襄樊、荆门、鄂州、丹江口4个城市的创优工作。组织评定了全省第二批“先进旅游县区”5个和“旅游星级乡镇”10个。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行业管理。落实了全省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旅游行政执法制度。全省旅游质量投诉比上年有明显减少。五是旅游产业发展更显生机。中小企业改制有了新的进展,景区转让工作有了好的开头。一些旅游企业积极开展与国内知名旅行社的合作,为保持去年海外市场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年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5.73亿元,其中引进外资项目2个,引进资金超过1500万美元。 会议认真分析了当前加快发展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会议指出,我省旅游业与外省发展水平和自身发展潜力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从行业整体发展上讲,全省旅游业仍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尽管全省旅游行业总量在大幅增长,但供给结构不合理,购物和娱乐消费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较低。从行业结构来讲,全省旅游主题形象不鲜明,整体吸引力不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比较差,缺乏竞争优势。会议认为,美国“9·11事件”,世界三大经济体的萎缩,对今年的世界旅游业肯定会有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政治稳定,社会秩序井然,可以在国际上树立起安全旅游的形象。可以成为招徕国际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国家提出的培育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的政策,既会促进国内旅游的繁荣,也会引起省际间市场竞争的加剧。因此,要对形势有一个足够估计、准确把握、及时应对。 为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会议要求,切实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旅游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增强市场观念,处理好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强调市场主导,并不是否定“政府主导”的作用,而是根据职能转变,更恰当提出政府在发展旅游中的推动作用,强调市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重组优化;强调政府推动,就是政府要履行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下大力解决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增强开放观念,处理好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勇于改革我们旅游行业不适应形势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三是增强全局观念,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强全局意识,全力支持全省旅游精品名牌建设,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各地、各有关方面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壮大我省旅游产业;四是增强务实观念,处理好环境营造与狠抓落实的关系。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近年来取得的旅游环境,抓好借势造势、氛围营造工作,推动旅游发展环境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以作为求地位,以工作求发展。
会议提出,2002年全省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主线,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在继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在全面推进旅游建设过程中重点突破,努力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使我省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全省力争接待海外旅游者7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创汇2亿美元,增长11%,实现旅游总收入391亿元,增长11%。 为顺利实现2002年全省旅游发展目标,会议要求,必须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精品名牌形象,大力开展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是要加快武汉由集散地向目的地城市的转变。要增强武汉城市旅游集散地功能,加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国际化航空口岸建设,提高入鄂旅游的便捷性。要以滨江滨湖、文物景观为特色,大力发展商贸会展型、文化休闲型旅游产品。二是集中力量,抓好以三峡坝区为中心的宜昌旅游区域建设。要加快三峡工程周边辐射景区的论证与建设,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强特色游览项目的组织升级工作。积极支持三峡工程总公司开发建设与三峡大坝配套的旅游项目、葛洲坝集团“中华鲟鱼馆”的改造扩建、清江水电公司的清江旅游开发以及宜昌黄牛岩景区的主题景观建设,搞好区域规划协调与配合。要通过项目的创意、策划和论证,加快宜昌周边辅景区的改造升级,提高宜昌城区旅游购物场所和特色文化表演场所的档次。三是以十堰、襄樊为依托,加快武当山区域旅游建设。一方面要积极申报将武当山列入“世界自然、非物质遗产”两大目录,借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要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增加景区的旅游项目,提高品位和参与性,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尽快使景区上档次、接待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四是加快神农架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要坚持生态旅游的永恒主题,在发展观光旅游、保持一定增长的同时,要精心策划、组织一批专项和特种旅游项目,以吸引特定层次的旅游群体,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五是适应市场需要,开发建设不同层面的旅游目的地景区。要针对省外和省内周边市场,大力开发适合1—3日行程的旅游景区,抓好襄樊隆中、九宫山、大别山、梁子湖、洪湖、明显陵等国内旅游景区建设。六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要与省计委一道,继续抓住发行国债项目的政策机遇,保持我省在中部地区争取国债项目的领先位置。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公司、大集团、民营资本等进入旅游行业。要实行旅游发展规划向项目规划的转变,策划、编制一批有规模、有品位、有市场的旅游项目计划,为招商引资开发奠定基础。 (二)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全面提高旅游行业供给水平。要重点在“行、吃、购、娱”四个字上做好文章,通过挖掘整理、配套完善,使之成为我省旅游主题形象的有力支撑:第一,进一步抓好旅游畅通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几次旅游现场办公会精神,狠抓公路建设项目的落实,使神农架、九宫山景区旅游公路有明显改观,宜昌三峡、武当山、大别山景区的可进入性有所提高。要加强武汉、宜昌的航空口岸建设,加快襄樊、恩施机场的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旅游车辆的更新换代,增强旅游汽车的运力。第二,抓好特色饮食工程。要坚持“老字号”传统与新品牌创意相结合,发扬名品的传统特色,鼓励研制适合现代潮流的美味佳肴,发展光大湖北特色饮食文化。在“吃”字上实现一地一个特色、一店一个风味的目标。第三,抓好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工作。要积极支持农业、工业、林业、文物、体育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丰富旅游商品市场。要鼓励和支持旅游商品有特色的地方,加强与客源比较集中的城市或景区联合,增强旅游商品的整体供应能力。第四,抓好特色娱乐项目开发工作。要把武汉、宜昌、武当山、神农架、大别山等地特色娱乐项目开发工作提到重要日程,加快场所改造和项目升级步伐,使之尽快见成效。其他各地根据各自的实际,也要做好特色娱乐项目的开发整理工作。 (三)围绕旅游主形象,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一是增强区域联动意识,加大产品整合力度。全省上下要统一认识,协调一致,共同抓好重点旅游市场、重要促销活动,以提升湖北整体形象,增强湖北旅游的形象竞争力。地也要根据自己的客源市场情况,认真策划好、组织好有针对性的市场促销工作。二是针对不同的海外市场采取相应的产品策略。要针对远近市场、不同客源国市场,抓好三峡旅游产品的重新组合与包装,推出“世界遗产·三国文化”组合型产品线路;要以三峡旅游为依托,继续丰富产品内容,编排、延伸、重组长江游船产品;要针对“汉文化圈”近距离海外市场,以武汉为集散地,设计、组合武当山、古隆中、关陵、荆州古城等文化旅游线路。三是大力开发国内旅游市场。要针对国内市场的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产品策略和市场策略。重点抓好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与武汉、宜昌、十堰、襄樊等城市的产品组合和创新;精心组织赴北京、山东等地的促销活动,组织好省外媒体入鄂采访工作。继续组织好“湖北人游湖北”活动,积极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开发省内周边客源市场,特别是周边的城市市场。针对旅游旺季和三个黄金周,提高媒体对湖北旅游关注度,增强旅游新闻报道和专版宣传的密度,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四是继续举办好旅游节庆活动。把“中国湖北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作为我省旅游节庆活动的重点,把“神农架生态旅游节”作为配套活动,以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名义举办好、组织好,力争取得综合效应,为打造我省旅游精品名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五是抓住三峡工程蓄水发电的机遇,提前策划组织好2003年宣传促销活动。要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在宜昌举办2003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纪念活动,争取尽快在武汉举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要主动配合三峡工程在2003年以前连续发生的一些大事,研究具体方案,借机开展宣传促销,树立湖北新三峡旅游形象,力争保持三峡旅游业增长的势头。
(四)进一步扩大旅游行业对外开放。一是要支持旅行社行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积极支持旅行社对外寻求合资与合作,在引资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鼓励和支持旅行社在现有条件下,加强与国内知名旅行社的合资与合作,支持省内旅行社在省内实施连锁经营,向一体化方面发展。鼓励旅行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业内的网络合作和横向交流,尽力实现旅游业务的“双赢”。二是加快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步伐。要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管理方式,扩大引资规模,拓宽引资领域,在引进外资内资、参与景区经营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加快国内大企业、民营资本进入旅游行业的步伐。要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内资金、管理和技术,加快旅游开发步伐,特别是要在加强与大型民营旅游企业、与旅游关联度高的上市公司、金融、交通、网络企业的合作上寻找突破。四是不断拓宽旅游行业对外开放的领域。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境外、省外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对外开放水平。 (五)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一是抓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推动襄樊、荆门、赤壁、丹江口等5个城市增强旅游功能,改善基础环境,提升产业地位,尽快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要对现有的优秀旅游城市进行复核检查,积极支持宜昌市瞄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目标,组织实施各项创建达标活动。二是推动星级饭店实现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严格按照标准和规定,开展星级饭店、星级游船的复核工作。开展“全省十佳旅游星级饭店”创建评比活动,树立起行业标杆。三要积极开展国家“三区”创建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创建工作。以“三区”标准化创建活动推动旅游精品的开发建设。继续推进旅游区(点)创A达标工作,促进精品名牌景区建设。四要开展“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力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坛子岭、梁子湖、洪湖蓝田等4个示范点,今年年底获得首批“中国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同时,启动“湖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湖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评比活动。五是全面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适应入世的要求,指导和推动旅游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和ISO18000的认证工作,全面推行行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加快我省旅游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六)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一是要统一认识。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工作,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二是要突出重点。要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其参创城市为重点,大力开展旅游市场整顿规范工作;要清理整顿旅行社市场,坚决查处一批违纪的旅行社;要依法规范出境旅游市场。加强出境旅游质量保证金、领队、广告、门市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针对导游、领队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清除政治、道德、业务素质不合格的导游和领队,净化导游和领队队伍,提高其素质。三是要加强地方法规规章建设。尽快修改出台《湖北省旅游管理条例》,有关旅行社门市管理、广告管理以及旅游行政执法规范等规章,制定出台全省行社审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导游人员管理法规、规章。四是要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要加强旅游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能力。旅游部门要与公安、工商、税务、物价、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联合检查执法,提高旅游行政执法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督机制的建设,形成行政、社会、新闻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旅游投诉受理制度,疏通投诉受理渠道,不断提高投诉受理和处理水平。
(七)围绕旅游主题形象,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和行风建设。一是要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适应地方机构改革的需要,组织县区级旅游局长培训研讨班。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选派一批管理人员赴省外或出国深造。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国外和省外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以此提高我省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二是要加强导游队伍的素质培养。从制度上、方式上、管理上加强导游队伍建设。从思想上知识上和趣味上提高导游队伍素质和讲解水平。三是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继续开展“文明风景旅游区”、“青年文明号”、“文明导游员”和“文明行业示范点”活动,大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为旅游市场整顿规范工作奠定基础。四是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努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树立全省良好的旅游行业形象。 (八)转变职能,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一是要转变管理职能,抓紧清理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事务。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组织和管理旅游经济工作的能力。二是要注重发挥旅游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行使好行业自律、服务、沟通和自我保护职能。 三、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初步打算 (一)迅速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旅游经济发展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迎检动员大会,消化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1年工作,安排、部署2002年全市旅游及创优迎检工作。 (二)配合市委、市政府指导各部门优质高效地完成创优目标。通过创优,促进城市旅游环境的改善、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确保5月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加紧组建旅游监察大队、配齐配强人员,提供必要的装备,为治理旅游市场提供人员准备。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旅行社的经营和导游管理上,进一步清理、净化我市旅游市场,坚决改变我市旅游市场长期以来的无序状态、在全省“销号”。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一是完善我市城市旅游资讯网建设,加快政府热线,旅游网页的上档升级,建立起旅游宣传的信息平台;二是有选择地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针对性地开发广东、河南市场,力争这些地区入樊旅游人数有较大实破;三是坚持上大台、登大报、搞大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目光。配合“一节一会”,邀请名人、专家策划一些经典活动,逐步完成节会中旅游充当主角的转变。四是积极支持、扶持一批县(市)级、甚至民间的节庆活动,如桃花节、梨花节、庙会等,为培植襄樊旅游节庆品牌打下基础。 (五)在旅游总规的框架范围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支持、组织相关单位启动一批旅游区点或旅游项目的前期开发准备和论证工作,确定10大重点旅游景区或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配合、支持项目主体单位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成一批游客中心和旅游厕所;抢抓国家实施“三区”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有一批景点成为全省、全国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和旅游度假区;进一步落实“一江两山”办公会支持项目,争取在为襄樊机场以及道路建设改造上争取、落实部分项目资金,改善旅游的交通环境。 (六)落实旅游饭店的星级复核、旅游景区的A级评定、旅游企业的ISO9000、ISO14000的认证工作,坚持推进旅游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促进旅游企业实现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高其内在竞争力,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冲击。 (七)联合有关部门启动“文明风景旅游区”、“青年文明号”、“文明导游点”和“文明行业示范点”活动,大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信用道德教育,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提供思想保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为更好地理顺我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关系,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奖惩机制,我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县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旅游宾馆饭店行业规范、创卫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
1.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全县2家国内旅行社进行年检;对6名导游进行了年检;对3家星级饭店进行年度复核。积极开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五一”、“中秋节”等小长假旅游执法综合大检查。对全县2家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以及部分农家乐依法进行了检查,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向相关涉旅企业发出口头和书面整改意见17余条。
2.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规范我县服务行业的职业行为、提高全县服务质量,举办了1期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涉及前厅、客房、餐饮等各个专业技能,参训人员共50余人。这是××旅游系统中对服务行业培训规模较大、质量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还对培训合格人员办理相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对我县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继续完善旅游投诉体系
1.认真贯彻执行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云南省旅游执法工作程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2008年受理旅游投诉1件,办结1件,妥善解决了2起旅游纠纷工作;接受旅游咨询电话40多人次。
2.健全涉旅企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和县级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管理机制。对全县8名质监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把8名质监员分为星级饭店、旅行社二个小组,从而进一步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员和企业质监员的作用。
3.坚持旅游投诉电话(5814896、96927)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和游客工作,确保所有投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
(三)狠抓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年初对各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开展旅游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开展“春节”、“五一”、“十一”节前安全大检查和旅游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全县涉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78人次,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和建议2条,提出整改安全隐患4个,提供旅游安全咨询服务5人次。在黄金周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三个黄金周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3.做好“6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月9日,在县政府门口参加了对旅游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作了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结合我县“双创”工作,加强了宾馆、饭店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并在8—10月三个月间狠抓宾馆饭店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
4.即时向市旅游局上报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天气我县旅游受灾情况和旅行社退团情况。做好了奥运期间我县旅游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督促涉旅企业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涉旅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有保障,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具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面均应达到100%。
2008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四)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旅游行业2008年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星级宾馆、旅行社总经理、监督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活动。
2.与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开展加强我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县2家星级饭店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3.2008年,新聘任饭店内检员6人,新评定2家二星级饭店、对3家宾馆饭店进行了创星工作指导。
(五)认真做好旅游统计工作
1.2008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0361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12%;实现旅游总收入665.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9%。其中海外旅游者211人次,国外旅游收入5.27万元,国内旅游者103399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60.63万元.
2、对我县涉旅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两次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工作,同时完成了市上布置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30份。
二、存在的困难
1.执法体系不明确
××旅游局属事业单位,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利,对旅游市场管理存在滞后,希望各级领导给予重视,明确单位执法体系,使我局在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有益开展。
2.代步工具缺
××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星级饭店逐年增加,对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执法难度加大,希望市上给予配备旅游执法车辆。
3.办公设备退化
随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培植、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收集、保存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宣传促销等多项工作,需更新及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
4.行业管理经费困难
××旅游局从成立以来只安排有人头办公经费,其余费用一事一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很被动,希望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每年下拨管理经费,保证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