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学;整体规划;实践摸索;反思完善。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should by the school collective power primarily, have to practice while consummates. Builds between one kind of school mutually to exchange the study, mutually supervises the advance the good atmosphere is the region whole advancement effective policing method. The establishment appraisal feedback mechanism can unceasingly move towards for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maturely provides the system safeguard.
[Key word]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Whole plan; The practice tried to find out; Reconsidering consummation.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是体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主动积极性,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师学生个性化教学追求的一门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对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区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同时,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当作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任务,展开了全面尝试探索实践。
1总结已有经验,研究区情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体思路
在2002年以前,我区个别学校在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开展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中,已经初步进行了课程教材的开发编写尝试,如城区10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在2001年就开发编写出一册教材。还有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多年,且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设计。由此,我们在决定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之后,马上就组织教研室精干力量,联系有关学校人员,进行调研讨论,总结已有经验,研究我区学校、教师实际,最后形成三点基本认识:①我区所属全部为小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中师毕业,个人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编写教学纲要、教材能力不够。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学校在设施、经费、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学校集体力量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②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我区广大学校、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只能是一个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的过程。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保证学校开发研究工作能够坚持下去,需要全区性的有效管理指导。在此基础上,最后我们确定全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为:学校整体规划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先计划,后实施,先课时内容安排,后具体教学活动设计。而后,我们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决定区教研室组织学识水平比较高的教研员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指导组,各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和开发组,并拟定每学年全区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会。这些,为我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定出了明确的整体工作规划和步骤安排。
2集中培训,安排任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前的思想认识准备
之后,我们随之组织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会,各校选派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会上,我们讲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还给大家介绍了城区10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初步经验,让大家明白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课程教材开发工作,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会议另外安排了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务:①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带领开发组成员,按照全区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步骤,认真研究学生需要,研究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实际,研究本地及学校附近社区资源情况,集体讨论,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教学计划;②学校根据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分配任务给任课教师设计课时教学内容;③组织任课教师互相交流讨论教学设计,最后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成员集体确定形成教案;④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课程教案,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印教学用书。经过培训及任务安排,各校领导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由此使我区学校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参与教师干劲十足的良好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3汇报交流,个别指导,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方法研究与工作督促
为了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也为了能够督促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我区每学年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会上,要求各学校汇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展情况,提出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寻找不足,研究解决办法。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其成果得到展示,工作开展较差的学校,其差距也被暴露。这样,在大家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后进的作用。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大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不断明确。
比如在开始阶段,相当一部分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乡土特色为主,以本地风土人情为主,经过反复实践讨论,大家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领域,不仅反映不出学校特色,更限制了教师课程开发的多样化个性特长,限制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发展。因此,在明确了这一认识之后,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现在我区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不仅有风土人情教育,文化历史教育,有环境教育,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也有食品卫生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还有学科教学的延伸补充内容,如书法教育,诗文赏读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学校特色越来越鲜明。在教案设计和教材编写方面,开始大多数学校采用选用选编方式,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经过不断摸索,大家牢牢把握为学生服务,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学生的需要着想,不断改进校本课程教材的呈现方式,目前各学校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教材更加适应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图文并茂,卡通画、漫画、拼音,形象生动,好读易认,其中有好几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也完全是自己独立开发编写出来的,如城区10校的《健康成长》系列教材,城区30校的认识学校、认识周围环境《校本课程教材》,城区32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城区38校的《交通安全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饮食保健知识》、《养成教育》、《自理能力》教材,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教材。校本课程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既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如城区14校的《科技》,城区18校的《饮食与健康》,城区25校的《古诗文赏读》,城区43校的《口语交际》;也有以学生调查为主的,如城区1校的《街道历史》,城区7校的《名人名街名店》;也有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如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城区41校的《航模》,《种植》。各学校在校本课程教学方面,能够注重使学生动脑动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空间。
几年来,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交流讨论,不断反思中,使我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始终沿着一个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不断成熟,不断完善。平时,教研室人员还随时与学校沟通联系,进行个别指导和个案研究讨论,这些都有效保证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良性发展。
4检查评价,展示表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及经验的认定推广
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我们也按规定结合课改工作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制度》,成立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但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开创摸索特点,特别是起步阶段,应以鼓励大胆探索为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审议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进行预先立项审批,只作结果认定评价。在这种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每学期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推选出几所工作比较好的学校在会上作重点发言,给大家介绍经验,展示成果,以示表彰。两年来,先后做过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的学校有城区10校、38校、39校、25校、24校、7校、45校、14校、18校等。另外,我区教研室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课改工作检查,其中也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检查,对此,我区教研室人员通过看教案、听课、访问学生等,了解各学校校本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及对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情况。每年年终,召开全区教学工作总结表彰会,在此期间,我们对学校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进行集中审议评价,并结合了解到的日常教学工作情况,给予认定总结,对于开发成果有价值,平时教学比较好的学校,在大会表彰,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同时,我们积极推选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参加省、市评选,其中城区10校、38校的校本课程获得2003年大同市课改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鼓励激发了学校、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2005年底统计,我区各学校共开发校本课程100多种。
5研究新情况,制定新策略,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前进
关键词:校本课程;我爱越剧;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30-03
越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大剧种,嵊州市是越剧发源地,嵊州市城南小学是首批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培养基地、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学校自1996年成立首个“小小越剧团”以来,已经培养了16位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获得者,上百次走出校园演出,近三十次上央视展现风采。越剧教材《我爱越剧》三易其稿,2010年8月作为地方课程正式出版,并在本市四年级学生中推广使用,每年有近万名学生接受越剧启蒙教育。
一、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首批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培养基地、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我们嵊州市城南小学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发现,地方课程“我爱越剧”在四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尚处于行政推广的初期,对一些细节问题,还缺乏深入研究。
(一)教学评价问题
小学生学越剧,不只是学一两个越剧唱段、会做一两个越剧表演动作和了解一些越剧的基本知识。但我们的考核还停留在这些硬性指标上,如何评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呢?
(二)越剧的适应性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学习越剧的积极性、领悟力是不同的:男生与女生不同,同一性别的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兴趣、学习能力不同。然而,对待这些问题也同样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个别化教育,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教材的教学实施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教体局已将教材下发各校,但真正执行教学计划时,却因师资、辅助教材和课时诸问题,课程得不到有效落实。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儿童越剧个性化教学”视角作了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现将一些想法和做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我爱越剧”是地方课程,越剧进课堂、越剧普及教学是地方行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一定要适合当地的人文基础和当地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人为拔高或过分要求。所以,我校提出的“儿童越剧”,指的是儿童学越剧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要适合儿童特点,做到直观、形象、有趣、自主、多元;我们开展的“个性化教学”,其实就是选择教育,是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素材,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激发兴趣的目的。
(一)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引领
越剧是地方文化积淀,时刻影响、包围着当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场”,无处不在,但又常常不可捉摸。儿童学越剧就是要让越剧的美一步步分解、细化,让儿童一步步感受、品味,让越剧慢慢感染学生。
1.让学生触摸越剧。越剧的服饰是极唯美的,学生对越剧的戏帽又特别感兴趣。为此,我们开辟了越剧服饰展示角,在室外用玻璃柜专门展出漂亮的越剧戏衣、头盔和靴鞋,并用说明卡注明其特点和穿着要求,这样,不仅把展厅移到了室外,而且可以让喜欢越剧的学生蹲下来慢慢地、慢慢地品味,甚至用手摸一摸,深切地感受越剧服饰的美。我们还发动孩子们自己动手制做越剧戏帽,把自己合理的想象加进去,创做的越剧服饰。从而使学越剧不再只是唱唱、跳跳,而变得能近距离地观察、触摸,变成了一起动手“做越剧”。
2.让越剧感染学生。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越剧中产生的爱越剧情感和学习兴趣,对儿童越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环境布置、课间音乐播放、QQ群视频点播、微信宣传、服饰展台等途径,用优美的越剧色彩、唱腔、动作和情感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刚刚获得第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的吕欣泽小朋友说,她喜欢上越剧,就是一次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从餐厅的电视中看到当地的一个大同学在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喜欢上的,之后她就向那位大同学努力学习,苦练唱功,终于也获得了全国小梅花奖的,还和那位大同学一起登上了央视舞台。看来,一个视频,一段唱腔、一个道具、一张越剧明星的剧照,都有可能触发孩子们幼稚而清纯的越剧兴趣,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
越剧是一门高雅艺术,如今已经登峰造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却离我们的孩子很远。那么,该怎样从儿童的视角教他们学习越剧呢?我们认为,必须改变原有的成人认知思维和单纯模仿思维,把儿童的创造性和基础性结合起来,让越剧亲切起来,使学生感到越剧的确可亲、可爱、可学。
1.用学生的表演来教越剧。目前,我们四年级的越剧教育,仍然不过是听一听(听一次配套的录像)、唱一唱(唱几首越剧片段)、看一看(看教材的一些图文介绍)、考一考(抽查一首曲目作为学习成绩)。而如何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越剧、了解越剧、欣赏越剧和演唱越剧,却做得很不够。
上学期,我们对我校的“小梅花奖” 得主中的8名在读生所表演的越剧录像片作了整理,选择其中的服饰装扮、表演动作、唱腔唱词、道具场景等,制作成音像结合的5分钟微视频,用于微视频教学,引导学生从中认识越剧。这样,就彻底改变了以前以成人表演作示范的教学状况,其效果迥异、奇妙。经过一年多努力,这些戏曲微课程教学,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认识了越剧的特点,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到了审美教育,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越剧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儿童越剧”水平。
2.用身边的越剧故事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剧的启蒙凭借的不只是越剧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还有对越剧的学习兴趣和刻苦练习的精神。为此,我们进一步深入发掘8位在读生“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的榜样价值,把这些“小梅花” 刻苦学习越剧的感人故事制作成10个越剧微课视频,放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QQ群空间、微信等平台,引导学生自己点击观看,通过写观后感,体会越剧戏迷坚持训练、刻苦练功、享受成功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在成就动机、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坚持性、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我们相信这些精神必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3.用小步子的策略让学生感受越剧。2014年我们学校开展了首个“越剧特色教学月”活动,采用“雏鹰争章”的方式,一周落实一项越剧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越剧之美。如第一周是“知越章”周:任务有两个,一是剪辑一张越剧明星的照片,二是知晓3个以上越剧小明星的名字;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查找越剧明星剧照的过程中,感受越剧服饰的美、人物扮相美和表演的动作美。第二周是“唱越章”周:也有两个任务,一是唱两句经典的越剧名句,二是学会唱《小梅花之歌》,我们的演唱要求不高,能够哼唱即可,唱上两句就算合格。第三周“绘越章”周:要求学生选择头盔、服装、鞋靴中的一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为越剧服饰绘制一张设计图。第四周是“做越章”周,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越剧戏帽的模型,在月底开一场越剧帽子秀,感受越剧的情趣和美丽。
(三)因人而异开展个性化评价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比如有些学生演唱能力不好,但是越剧知识丰富、欣赏能力较强,对越剧充满喜爱之情;有些学生学习了越剧的发展史,对越剧创业、创新过程有感悟、认识,从而把越剧名家作为自己成长的偶像,并能很好地把越剧精神融合到自己的学习中,这种精神或许会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完善;不过,也有些学生天资聪明,演唱能力不错,但是精神状态不佳。怎样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既能唱越剧、又能学其精神,让学生身上具有一种越剧文化的气息呢?我们尝试以评价为杠杆,启发动机,激发欲望,卓有成效。
1.学科内的“811”平衡性评价。学校建立“越剧知识题库50题”、“ 欣赏题库30题”、“演唱题库10道”,以此实施学科内平衡性评价。如果学生侧重于知识的考查,则从知识题库机选8题参与考试,再自选欣赏题库和演唱题库各1题,每题均10分,总分100分。如果学生侧重于越剧欣赏,则从欣赏题库机选8题,从知识题库和演唱题库中的各选1题,每题均10分;如果学生侧重于演唱越剧,则从演唱题库中选择2首进行表演,每题40分,再从欣赏和知识题库中的各自选1题,每题20分,总分100分。这样的“811”考查系统,既能照顾不同学生的学情个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发展自己的越剧认知和技能,又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越剧知识和技能状况,让每一个学习越剧的孩子找到一份自信。这种“811”考查方法使考查不再成为一件尴尬事,更不为难学生,因为我们的校本课程“我爱越剧”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越剧艺人,而是培养有素养的越剧观众,我们的评价理念是激励学习热情,培养文化品位。
关键词:校本教研;磨课;小课题研究;教育论坛
以人本为特征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成为教师乐意参加、主动参与,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形式较为有效。
一、开展磨课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心,是实现教育人生的舞台。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校本教研的主题。磨课活动,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通过集体智慧来提高、优化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采取“个人备课,组内说课,成员议课,自我反思,课堂观课,集体评课,评后再思”的研讨程序,该程序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加工”,是教者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打磨,也是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过程。
磨课以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为目的,其内核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在优化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反思、优化、积淀。在磨课的过程中,教师把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立足点,把教学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实践性智慧不断提升。校本教研的科学性使教师研究的过程不是对问题零碎的、偶然的思考,而是系统的、持续的思考。
磨课活动是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开展磨课活动,可让教师通过查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评析,分析原因,商讨对策,从而依靠集体力量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教师在个人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并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中,选择研究范围比较微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切口比较小、研究周期比较短,容易操作且有兴趣、有能力独立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
校本小课题研究不是一种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之外的独立存在。它是一种建立在校本基础上,把教研、科研有机整合起来的研究活动。它渗透到了教师的学习、教研、科研等各个环节,让教师能更多地立足课堂、关注课堂、聚焦课堂,让课堂成为小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更好地使小课题研究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它应有的价值。小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提升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教育教学风格特色,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为根本目的。适当开展小课题研究,能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按照“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倡导教师围绕高效课堂的要求来选择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实实在在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微观的问题,真正做到“课题从课堂中来,研究在课堂中做,答案到课堂中找,成果在课堂中用”的良好范围。
学校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要树立典型。通过各种会议等形式,推广、展示、表扬在小课题研究有成效的经验,以点带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二是要注重过程指导。从选题、研究到结题,要进行全过程的关注和指导,开展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三是进行成果转化。组织教研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对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小课题研究正是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三、组织教育论坛活动
教育论坛活动,就是让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心得、困惑、感想,进行畅谈,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经验,实现思想的碰撞和观念的交锋,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采取多个话题、多种形式。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观看视频,进行反思;也可以确定主题进行演讲。比如开展讲述“我的教改故事”,教师选取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小事,均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真实的、丰富多彩的教研故事。通过生动翔实的叙述,展示了他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表现了他们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反映了他们困境中的烦恼,抒发了教改成功的喜悦。教师密切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讲述“我心中满意的教育”,他们谈自己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谈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谈自己教育学生的经验,谈自己参加课程改革的成果……其演讲,体现了他们对现代教育艰苦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体现了他们对教育人生的孜孜追求,他们饱含激情富于哲理的演讲,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对教师参与课改论坛的文章,学校进行收集、评比、汇编,对课改论坛的过程进行录像,刻制成光盘,把汇编的文集、刻录的光盘发到参加论坛的老师手中,让教师感受到劳动的成果,享受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参加论坛的积极性。
本科教育根据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或为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打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实践,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国大部分“二本”、“三本”高等院校是从事这类教育的主力军[1]。我院自2011年5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管理层就把我院定位在应用型本科,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势在必行。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强调以实践和综合训练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工程技术实践和高新技术应用。电子实践是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实践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电子实践教学所存在的弊端,结合应用型术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启示,通过调整实践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教学改革,将使电子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1 电子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开设有电子实践这门实践课程,但基本上都采用固定的实践组织模式,即要求学生在计划的专周时间内完成一种或两种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该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一般只要按照实践指导书或电子产品的安装说明书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完成产品制作,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由于是全班选用同一种电子产品进行装配和调试,这就使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影响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3)将电子实践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只安排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某一学期的某一周或几周,不能很好的兼顾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若安排太前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若安排太后又会错过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热情的最佳时期。
电子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因此,探讨电子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意义深远[2]。
2 电子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思路
电子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希望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制作和调试完成一个合格产品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以电子产品研发、生产为工程背景,通过实际的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调试,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造过程,掌握制作电子产品的开发流程和操作技能。因此,围绕这一教学思路,我们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情况将该环节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
2.1产品认识阶段
在产品认识阶段安排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焊接工艺、电路电气原理图与印制电路版图的识读、简单电子产品的制作调试与检修、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子行业基本技能、基础工艺知识及行业现状,掌握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未掌握较多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作为学生的一种创新启蒙,鼓励学生的课余制作。
传统的电子实践教学在该阶段通常是安排组装由插针式元件组成的电子产品,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涌现,这种传统的制造工艺正逐步被SMT(表面贴装技术)所取代,如果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知识缺乏了解,将来就难以满足社会科技前沿需求与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实践电子产品的选择应兼顾到这两种工艺技术的应用。由插针式元件组成的声光控延时自熄开关和由表面贴装元件组成的USB音箱,电路结构相对简单,成品实用,是认识和掌握这两种工艺技术的理想载体。
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该环节宜安排在学生未接触较多模拟电子技术知识之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基础电路已有认识,但对电子电路还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后续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
2.2产品制作阶段
在产品制作阶段安排的主要内容是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电路结构较复杂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检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3]。从历届电子竞赛赛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自动控制类、电源类、数据采集类和信号类的题目在设计制作时都会涉及单片机的知,单片机作为入门较快的微计算机技术,是初学者应用最广泛的电子设计平台,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单片机应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较完整的电子制作,综合应用所学电子知识参与电子竞赛等创新活动,同时也为嵌入式系统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因此,单片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单片机应用实践是依托于实验室,这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验室所能提供的设备台套数有限,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若因此增加台套数又会带来管理和维护方面的问题;第二,实验室即使采用开放模式也无法满足同学相对集中的使用需求。综合以上因素,在这个阶段可以安排电子系统开发工具如单片机仿真器、在线调试器等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所选的单片机类型可以是PIC、51或凌阳。这样的产品综合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应用等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又为后续的单片机技术学习提供了硬件保障,从而使学生不受实验室场地和设备的限制,能够在任意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和创新活动。而实验室则主要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设备让学生进行学习。由于选择的产品电路结构已较复杂,且在这个阶段学生已接触较多的器件及封装,此时安排印制电路的设计制作,能够让学生较好的熟悉电路设计软件,掌握电路板工业设计规范。
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该环节宜安排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中期,单片机应用课程学习之前或刚接触这门课程,这样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学提前熟悉单片机,从而在低年级就能参加如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该环节也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选择其它的电子产品如电视机等进行装配调试训练。
2.3产品设计阶段
在产品设计阶段安排的主要内容是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制作、调试、检修,电子企业的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及工艺文件制定知识。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电子竞赛的比赛模式来组织教学,以电子产品的设计为目标。为了使设计的对象是实际的电子产品,可以选用一些难度适中、功能多样涵盖不同专业知识的电子产品(如按电子竞赛的不同选题方向的)供学生选择,在去除产品的电路部分后只留下外壳、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让学生根据该产品的功能、性能参数、结构特点、工业规范及经济成本等因素进行产品设计或功能扩展和参数提升。学生也可自主选题完成一种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项目小组,每组成员一般为2~3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选定产品的实践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完成电路设计、到市场采购元器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产品的组装与调试,最后提交一份产品说明书。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掌握单片机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出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考虑到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因此在该环节可增加电子企业的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及工艺文件制定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
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该环节宜安排在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这有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如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总体设计方法、CMOS电路设计方法、数字系统设计、低功耗系统设计、可靠性设计以及平台开发等进行设计创造,这是学生就业前的一次重要的实战演练。
关键词:自主式;校本课程;学生培养
在很多教师和家长们的眼中,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可是,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自我生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校领导本着“为成功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学校优势,不断创新自主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摸索属于自己的自主校本课程。
一、自主式校本课程的意义
课改十年,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改革的本质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二是让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因此,自主式校本课程有如下意义:
1.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学校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议,这有利于真正调转思考的角度,不是从学校和课程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考量学校和课程。学生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鼓励学生在学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潜能和未来发展意愿进行课程的选择学习。在学校开设的各类自主课程当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自主创新,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并将他做为自己终身受用的兴趣,无疑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关注学校发展和师生评价体系。通过自主式课程培养计划的实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将逐步形成文化育人、教育导人、活动炼人的发展体系。而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由单一的注重教学成绩,只看学科分数,转变为全方位评价,使学生和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限于书本,真正确立起等级加特长的评价方式。
二、怎样让自主式校本开发成为可能
当前,单一、固化的教学系统与不断丰富的课程种类、课程资源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看看辛苦忙碌的小学生,在学校按正常课程上完课后,又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放假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少年宫等,奔波之余,效果还不理想。而学校自主课程的设置,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孩子留在学校,将孩子的心留在学校。所以,在课程资源足够丰富和教学环境得以满足的条件下,我校大胆解放,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选择,从课程设置到学生参与,实行“选课走班”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建设,逐步摸索出属于适合学校自身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全方位的自主式校本课程。
三、自主式校本课程的实施措施
课程资源、师资水平、学生兴趣是影响校本课程建设的三大关键因素。我校开创了“一班双牌、因人设课、全校流动走班”的自主式校本课程建设。
1.一班双牌:挖掘校内有限资源。在每一个班的班牌上面,同时挂上选修课程的牌子,为选修课提供场地保证。“一班双牌”既让选修课名正言顺,又克服了教育场地的不足,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案例教学
1转变教育观念,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
实践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思维特点和理解能力所限,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只能传授最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很难提高学生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很少主动思维,程序读不懂,编程不能独立完成。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根据各专业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与程序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对难于理解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与上机练习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要研究教育思想,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实现角色转变,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从在学习过程的从属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从自己独立学习到协作式学习。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学习程序设计的意义所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实际选择一些有趣的实例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程序设计的魅力,如“交通红绿灯”、“电脑开奖”、“万年历”、“计算器”、“倒计时牌”等应用实例,让学生通过编程实现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热情和浓厚兴趣。
1.2采用案例主题式教学,“精讲多练”贯穿教学全
过程
“精讲多练”教学模式采用单元式教学,每个教学单元围绕一个中心概念组织一批知识点,为此,我们专门编写了适合“精讲多练”的教材。该教程设计为“零起点”,不要求学生有程序设计方面的先修课程,在体系上分为10章,每章对应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均按以下主题进行组织:单元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建议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自学内容;调试技术;程序设计案例;单元上机练习题。对程序设计控制结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结构的表达和执行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结构描述,语言表达”的编程习惯。
作者简介:韩立毛(1958-),男,江苏阜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新明(1972- ),男,江苏建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徐秀芳(1973-),女,江苏建湖人,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对于初学者,程序设计涉及的概念多、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宜采用“案例教学法”[1],首先从最简洁的例子入手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引入相关知识点进行阐述。如:数据类型有11种,通过案例分别说明Integer、long、single、double表示的数值范围,
特别是Integer表示整型变量易产生“溢出”错误,教师应举例说明怎样会产生“溢出”错误,该如何避免。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设计的部分典型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表1Visual Basic程序设计部分典型教学案例
主题 案例 对应知识模块
简单程序设计 应用软件的简单版权页;电子钟 数据输入和输出(Print)
鸡兔同笼;电子计算器 数据表达(数据类型,赋值运算,标准函数);流程控制(顺序结构);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分支结构程序设计 分段函数的计算;交通灯控制 流程控制(分支结构);数据表达(关系运算)
个人所得税计算;货币兑换 流程控制(分支结构,If嵌套);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风格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近似计算公式求值;棋子麦粒计算 流程控制(循环结构)
电脑开奖;求素数 流程控制(嵌套循环等)
数组与字符串 排序、矩阵计算 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循环结构
字符统计;字符加密与解密 字符串
函数与过程程序设计 哥德巴赫猜想;进位制转换 流程控制(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课程本身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程序的控制结构、函数与过程以及模块间的参数传递、名字的作用域、递归等内容是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这些内容要由浅入深,采取多举例、多阅读程序、多编写程序、多上机调试程序等措施,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1.3强化编程实践训练,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编程实践从应用的角度逐渐引导学生入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把每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先提出来,让学生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在讲解数组的概念与使用时,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案例:求100个数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问题。教师在讲解该问题时应从“数据的特性和便于用户和计算机处理成批数据”角度引入数组的优点和重要性,有很多问题如不使用数组是无法解决的,如数据的排序及矩阵运算等。
加强编程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大力加强编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精讲多练”的原则,提高实践与上课的课时比值。编程实践环节可采取多种形式:①重视习题课和讨论课的教学。习题课和讨论课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程序和设计程序的能力。可采取老师讲、学生做、互相讨论等多种形式。②增加学生上机编程与调试程序的课时。通过上机实践既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开拓能力。通过上机,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③安排课程设计与大作业等实践环节。这是一种综合练习,它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突出“算法为中心”,提高综合编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程序设计能力,必须“注重分析,突出设计”。以“算法为中心”实现问题求解,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以编写“计算机等级考试管理系统”应用程序为例,引导学生掌握“以算法为中心”求解问题的方法。该问题涉及:(1)文件数据的操作,必须掌握文件的建立、打开、读、写等操作;(2)系统的组织,包含数据输入、数据修改、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输出等功能,必须掌握函数与过程的调用;(3)数据内容的组织,必须掌握数组的操作;(4)功能的实现,必须设计算法控制流程,掌握流程图的表示方法;(5)功能算法思想的实现,必须根据算法描述进行符号化语句表示;(6)根据编写程序的源代码进行程序调试。
算法是程序的灵魂,综合编程是产生优秀程序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应有一套以调试技术、算法、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实践指导材料,便于学生自主上机练习与实践。
2加强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网络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建立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3]。
2.1精心设计教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和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之符合计算机程序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以往“先讲授知识点,后举例让学生验证”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精心设计教案。教师应注意结合实际选择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例给学生讲解,让学生通过编程实现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际应用,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实效。我校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效果一年比一年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逐年提高,一直位于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
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中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首先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实用性,按照学习进度,安排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压缩、精简原来过于繁琐的记忆性内容,介绍一些在学科发展中有代表性的技术,并适当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最终掌握知识。如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出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所学的知识编制程序,最终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些都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在讲课过程中演示一些优秀的编程实例。以讲解程序为主线,使学生能真正学到好的编程思想、编程习惯、编程算法和程序组织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我们也体会到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也要进行不断探讨和研究,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在讲课中恰当使用多媒体、黑板和计算机窗口实际操作等方法,避免照片宣科,并在课堂上注意使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还十分注重“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4],完成了“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开发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网上教学平台、课程的多媒体学习课件、电子教案、精品课程网站等,并对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及时进行完善和更新,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了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模式,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网上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授课方式,发挥校园网络在教学中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环境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主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课堂讨论与答疑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推上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式的适合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
2.3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应用能力目标控制
课程考试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改变以往单纯采用笔试的考核方法,既要考理论知识,又要考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考试采用笔试,动手能力的考试采用上机考试。在上机考试中,学生根据老师出的题目,进行程序的编写、调试、修改,这样可以测试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针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统一考试的试题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然而,对于大规模统一考试的组织和判分,不应该认为能正确答出标准题,就等于深入掌握了程序设计的全部知识和已具有很好的编程能力。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程序设计的编程方法、增强调试程序的能力。上机考核是动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的测试,学生只有通过平时增强调试程序能力的训练和不断积累调试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课程的考核中,我们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学校统一组织计算机等级考试,采取目标控制的方法,突出能力培养,依照能力标准进行考核。学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举行两次,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入学后,如果考试通过,可以免修该课程,并可以选修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
2.4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掌握概念,又要动手编程、上机调试运行,教师应重视实践环节,多指导学生编制程序和调试程序。在上机前明确上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编好程序、认真检查、反复思考。上机时输入程序并运行程序,检查运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重点是调试程序的过程及经验总结。程序设计上机实践是把自己的智慧在电脑上实现运行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对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调试程序发现和暴露编程过程中的习惯性错误,可以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教师在指导实验时,应让学生先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时,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调试程序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困难问题调试的信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我们按照“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精心设计了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三类实验项目。对于验证型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程序并分析运行结果来掌握知识点;对于设计型的实验,则是给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编写出程序并通过调试运行;对于综合型的实验,则是强化不同理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
实践能力。我们每年都要举行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采用上机编程的考核方法。题型是一个小规模的应用程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上机时间内完成,每道题目后均附有详细的功能要求和评分标准。评阅的依据是学生完成的应用项目中已经通过的可执行程序,在考核结束后立即由阅卷教师逐一运行这些可执行程序,根据其已经实现的功能和质量进行评分。为了便于学生准备,在竞赛前几周给学生出一定数量有较高难度的编程题目。这套练习题与实际考核题目的难度、范围相同。用这种方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而不仅仅是编程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上机,多实践,真正熟悉开发软件项目的各个环节,真正掌握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
3结语
几年来,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已取得了以下成果:(1)课程教学采用“精讲多练”、“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应用竞赛,营造了校园内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氛围。(2)讲授内容与前沿知识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程序设计编程能力为宗旨,建立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提出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实验课程新体系,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为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3)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采用案例教学法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4)建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实行“单元考核制”,“教考分离制”,考试均采用笔试和上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课题提出的教学实践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使学生不但具备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同时操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并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这样做法使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也使能力较弱的学生获得进步,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湖. 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导入“案例式”教学方法[J]. 计算机教育,2004(4):22-26.
[2] 朱鸣华,杨徵,朱泓. 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5):90-94.
[3] 徐秀花,程晓锦. 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10(4):47-49.
[4] 罗建军,冯博琴,刘路放. 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82-8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Model of Programming Basic Cour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HAN Li-mao1, FAN Xin-ming2, XU Xiu-fang1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2.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 Teach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所谓“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本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旨在增进知识传播和共享,通过建立一套固定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使用系统学习资源的在线课程模式。随着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一场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为基础、以高等教育领域课程资源共享为标志的教育革新运动已席卷全球。面对慕课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如何积极应对?在此,本文从课程建设层面上,对慕课时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困境及如何成功突围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全球高等教育的慕课时代
随着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相继组建以及更多课程的在线,“慕课”出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世界各地数百万的个人用户通过上述三大平台注册学习课程。为此,美国的《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加盟edX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加盟Coursera平台;2014年5月8号,“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高等教育界开始进入“慕课时代”。
如今,慕课只经历了短短3年的发展,但因其具有“超大规模、即时在线、课程要素完整、全球开放、自组织及交互与分享”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已吸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从教育变革的宏观层面来看,慕课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将超出现有的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1]。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校长乔治・皮特森(George P.Peterson)认为,MOOC预示着教育领域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性[2]。哈佛大学教务长阿兰・伽伯(Alan M. Garber)认为,MOOC将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2]。
慕课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海量应用,也为国内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敲响了警钟。针对慕课对国内高校提升质量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慕课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积极促进国内高校提升课程质量和探索大学教学模式创新[3],有学者甚至发出如下警告:在线课程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4]。
然而,慕课最直接的启示在于课程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对此,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李威仪认为,优质课程的重要性超越(慕课)平台的建立[5]。同样,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在谈到国内一流大学积极参与慕课建设的时候,也坚持认为首要之事是拿出最优质的资源,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辐射的效应[5]。 二、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境
课程建设历来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面对慕课浪潮,国内一流大学纷纷积极参与慕课资源建设,旨在辐射其优质课程资源。而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却将面临一些尴尬困境。其中,在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和定位、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力以及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1.对慕课建设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慕课建设普遍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拿来”,二是“观望”。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反应最迅速的均为一流名校,其纷纷拿出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以期扩大辐射示范效应。对此,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热情高涨,认为只要是公认的水平高的好课程就应该拿来好好地用。但这恰恰忽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知道,任何课程建设都必须支撑于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又必须服从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另一方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刚刚完成或是即将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惯性与惰性的相互作用下,自我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慕课建设抱着“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的观望思想,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缺乏主动应对慕课冲击的思路和想法。
2.课程资源建设能力不足。“慕课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团队、海量的教学资源以及及时在线的交互式学习方式,都是使其成为慕课建设主力军的必然原因。在国内,业界也普遍认为重点高校才是慕课建设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办学积累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慕课的建设能力肯定不如一流大学。
3.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高。目前,国内高校核心的课程资源一般集中体现为课程大纲、教师课件、教材和课外阅读与辅导资料等。相比之下,慕课平台所的课程资源则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交互式的学习与课程评价,还涵盖了散落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料。虽然,慕课资源较之更为丰富,但仍存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和课程资源利用低效”的问题[6]。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要务,即使是引入了业界公认的高水平慕课资源,也会存在引入课程是否适用、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要求、是否有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运行机制、广大师生是否接受等诸多导致慕课资源共享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三、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习慕课、参与慕课,并直面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浪潮,谋求自身的变革,也会成功走出课程建设的困境,从而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1.高度重视慕课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除了关注近期热议的转型发展,还应高度关注慕课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还是要落到课程的支撑上。因此,更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主动研究慕课对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创造条件开展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慕课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对慕课建设的认识要清晰、定位要明确,既要纠正不落地的拿来主义,又要从思想源头上杜绝“等、靠、要”的消极观望主义。要主动作为,从组织和政策层面做好慕课时代的教育观念更新工作,鼓励和要求教师以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主动学习慕课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2.搭平台、建联盟,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如何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慕课建设能力不足的困境?那就是要发挥整体的集群优势,相互学习、探讨和交流,共同促进和发展。也可以依托现有的一些应用型高校联盟组织,组织和引导同类高校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
3.利用微课提高慕课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慕课资源本身具有的优质性使其具有辐射与示范的可能,但优质资源如何共享给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受益却是个重要的命题。另一方面,作为共享优质慕课资源的学校群体,怎样结合校本特色去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同样是个重要命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重点大学截然不同,因此对于优质慕课的资源共享必须另辟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是将支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能力的知识点按一定逻辑整合而成。重点大学的慕课资源在落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时,可以通过“拆分、组装”的方式,将适用于重点高校的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各应用型高校再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建设成若干个微课,再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重新选择,将慕课模块与校本微课整合,重新组装为新的课程资源。同时,要结合教学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以保证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4.选择公共课程为改革突破口。慕课起源于英美国家以及当今世界英语的强势地位,决定了目前绝大多数慕课以英语为载体的事实,这一点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切实深化公共课程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机。加快建设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慕课,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有助于推进汉语国际化的进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能以慕课学习为切入点,以英语应用技能为核心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转变、网络资源建设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建设师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加大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并尝试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相互融合,将会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英语真正成为一种高效和实用的工具,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左利.李志民:MOOC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EB/OL].http:///gd_6534/20130506/t20130506_939244.shtml,2013-05-06.
[2] 慕课:一场教育风暴来袭[EB/OL]. http:// /html/info/2013/mooc/index.shtml,2013-06-03
[3] 陆P. 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EB/OL]. http:///focus_1658/20131112/t20131112_1038533.shtml,2013-11-12.
[4] 杜杨. “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EB/OL]. http:///gao_jiao_news_367/20130821/t20130821_1004086.shtml,2013-08-21.
[5] 王左利. 慕课生态初现: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联网狂热之中[EB/OL]. http:///focus_1658/20131010/ t20131010_1026335_2.shtml,2013-10-10.
关键词:精品课程;应用型;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商科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金融学课程的教授中,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和模型的解读,普遍存在金融知识学习与领域知识学习相互分离的现象,缺乏综合性、复合型卓越人才全面培养和提升的方案。同时,也忽视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企业的需求。在金融创新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精品课建设中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所在。如何从教学方法、内容体系,考评体系等方面根据经济发展、金融理论研究的新变化进行不断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重视金融业务技能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配套改革。
为着力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金融学”课程项目组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以“金融学省级精品课、金融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研课题”为依托,结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特点,在传统金融学精品课授课和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精品课建设模式,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建设的成果。
“学”指的是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首先,有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六位主讲教师中四位具有教授职称,两位具有博士学位,四位有出国经历,如此高职称和高学历结构是我院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不同层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利于学生吸收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其次,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学生根据执行性较强的大纲,及建设完备的BB系统、ICAN系统、LMS系统进行课前准备。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利于教师将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课上和课下的有效融合;同时小组学习模块,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分享;特别是其全方位的考核系统,把过程考核及期末考核进行加权,体现素质教育,同时学生和导师都可以实时的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矫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阶段的转变。把新的课程设计、新的课堂教学等等一系列基于SCL教学模式的全新设计方案―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第一,通过“新闻小讲师”项目,养成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和对新闻的敏感度,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每节课抽出2-3分钟时间,安排学生选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点评,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课上讲新闻,课下说新闻,而且经常自主的三五一组的对新闻事件发表独到见解,该项目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神速提升。第二,基于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枯燥的误区,我们采用“翻转教学”及“对抗赛”教学形式,提高大家学生知识的热情。例如在讲述《金融学》货币的形态的内容时,安排学生课下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钱币博物馆,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课上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大家对典型货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宣讲,通过认知参观、资料查阅及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全面的认识货币演变的本质,进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认知当今的电子货币、比特币的产生和发展。讲到《金融学》西方经济学派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把PPT等授课资料上传到Blackboard系统,课前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课中把学生分成四组“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数量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对学习资料展开讨论,各小组“华山论剑、坐而论道”,陈述各自学派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对不同学派的政策及应用进行时效分析,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课后布置作业检测学习效果。学生高兴的说:我们在金融课上也可以“玩转课堂”。第三,组建兴趣小组,进行分享交流。金融知识博大精深,同时知识繁杂,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对投资工具的偏好,我们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基金、黄金等项目小组,老师确定主题,每周召开小组例会,讨论关注金融工具的心得体会,以及投资金融产品模拟演练的盈亏情况。不仅巩固的课上所学知识,同时还挖掘出了很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获益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整批学生;改变的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授课之中。
“产”指的是实践性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
突破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割裂的局面,建立探究性引导、课程融通、课外创新实践个性化的培养载体,探索并实践了促进学生“自主定位、主动学习”、面向“因材施学”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层次化、渐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载体,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递进提升。其特点包括:突出引导学习模式转变、突出强化思维训练、突出实验与实践为途径、突出课程与课外相互融合。通过参观调研,进行行业认知;通过校企合作,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目前我们已经与东方华尔、华西证券、华夏银行、招商银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课程开发、行业培训、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项目、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更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每年基于金融学课程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西安的各个社区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广泛宣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高居民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全民的金融素养,教书育人,回馈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树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通过参加全国专业大赛,进行知识运用,展示专业才华,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已经参加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与行业联手举办的金融营销大赛、股票交易大赛等多项赛事,同时作为承办方承接了金融行指委举办的金融行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银行及保险大赛,参加和举办各种专业赛事,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切磋,提高了金融服务意识,实现学校理论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赛事平台交流金融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为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类型 实践项目 成果
参观 调研
行业 认知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中的古钱币馆 参观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参观学习 参观心得体会
开展假期银行、保险产品的调研项目 调研分析报告
校企 合作
服务 社会 与浦发银行携手金融企业大讲堂项目 心得体会
聘请行业导师,协同授课 实践项目
采用小学期制,安排学生到建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实习 实习报告
与民生银行携手进行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活动 项目总结报告
参加大赛
能力提升 金融知识大赛、金融小讲师 获校级奖励
参加“全国股票交易大赛” 获西北赛区亚军
参加“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 得陕西省第六名
赢在新起点-全国银行综合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亚军
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团体第三名
金融协会专业性的社团活动、香港游学活动 丰富的第二课堂
“研”指的是科学研究成果体现应用型,实现教学科研融合。师生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专业性问题及教学改革的经验,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在把科研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加以验证,如此循环,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我们学院还成立了“博鑫苑”科研工作站,让学生成为科研助理,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同时,为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类型 科研项目 成果
教学研讨会
展开校级交流 邀请行业专家讲座、博鑫苑研究型社团 知识深入扩展
金融学院组织2012年金融论坛、2011年教育研讨会 宣传自我,资源共享反思总结
参加全国的专业交流会及培训 自我提升不断进步
自编教材
总结教学经验 《金融学》天津大学出版社 教学经验的总结
《国际金融》天津大学出版社 教学外延
《金融概论》西北农林出版社 教学经验的总结
课题研究
实现教研相长 “以学生为中心”金融理财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方法的研究
宏观金融监管下西部地区金融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 金融风险研究
基于混业经营趋势陕西省商行金融创新风险研究 金融创新研究
陕西省构建普惠农村金融体系对策研究 普惠金融研究
陕西省县域农村金融生态机制优化研究 生态金融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应用本科教育研究
“产学研”为一体的《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实施以来,成果丰硕。
1.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效果明显
学生多次参加“金融知识竞赛”、“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十佳理财师大赛”“股票交易大赛”,成绩斐然;并多次在校报等杂志上。
2.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有效推广校内资源应用
金融学精品课程已经完成的全程视频教学,BB系统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金融辅修专业的学生及高职学院的金融学课程都已经通过网络访问本课程的网站进行远程学习。
3.取得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
金融学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编写已经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设已经趋渐成熟,“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改革已经形成基本的运行机制。
4.示范辐射面广
建设经验多渠道推广交流,每年接待大量的来我校学习交流的师生,《金融学》示范教材广泛应用,目前使用量达1000余本。
5.社会认可度高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在2013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好评,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投入度大。学生实习情况,得到建设银行西安分行及平安银行西安分行的好评,学生应上岗时间短、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跟工作结合起来,是较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6.有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长效发展
精品课教学团队长年开展金融教学、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研究,近3年来,30余篇,编写教材10余部,省级课题约20余项,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发展。
7.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历年评教调查中,课程主讲教师学生好评排名均在全院前列,团队教师学生评价最低分不低于90分。
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金融学课程日常教学中,根据学校学生情况的不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的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大批量的接纳学生实习,在实行小学期过程中,不同批次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平衡等问题,有待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2]王艳梅.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4]周子游.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5]胡炜佳.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没项目之一。此后,教学团队建设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目前,我国明确将办学定位为“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的数量已近200所。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了既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普通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准确理解。从宏观上,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人才培养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适合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因此,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转变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有挑战性的要求。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障碍
1 工作环境的分散性使团队成员参与度低
“单兵作战、松散式管理”是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和管理方式的典型刻画。由于工作特点的原因,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都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与教学情境,同事之间因而也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氛围。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编写教材等都可以个体独立完成,对他人依赖程度低,这一特点阻碍了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酬队的凝聚力,致使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团队的动力不足。
2 团队定位及管理上存在认识误区
从教学闭队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对它的内涵与功能在认识上还较为模糊。比如有的学校视教学团队为一种行政机构,于是在建设中就注重其层级与权力的分配。有的学校将教学团队等同于传统的教研室,认为教学团队不过是将传统的教研室重新换了一个名称而已。还有的学校把教学团队看成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群体,因而在团队建设上就缺少统一的目标与相应的管理措施。更有不少学校将教学团队等同于科研创新团队,所以就注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有上述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就直接导致了教学团队建设未能达到当初的预期目标。
3 教学团队建设缺乏现实载体
在我国,一直以来教研室是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负责相关专业(学科)或具体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后来受高校管理行政化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行政组织。部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相继以“系”、“研究中心”取代“教研室”,“把‘教’字丢了”。教学、教研教改工作失去了载体,因此在制度层面上也约束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部分高校尝试按课程将教师分组怍为高校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以促进教学与教研教改。
三 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应是我国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运行模式
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在政府、高校及教师中达成了共识,但团队设立的依据是什么又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要形成稳定、高效的教学团队,就必须依托一种全新的、稳定的组织运行模式。从2007年至今,我国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从平均比占90%逐年提升至接近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逐步探索形成的共识。授课面向较广的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或者同属一个学科方向、内容体系紧密相关的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组,不仅具备合适的团队规模,而且具有学科方向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为依托的内在联系纽带,因而具有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觉性,是教学团队建设最合适的基本运行模式,也是教学刚队建没的基本内容,并且能够化解科研与教学矛盾,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真正融合。
四 山东交通学院经济学教学团队的实践探索
山东交通学院始建于1956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获批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该校经济学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该团队”)自2010年组建以来,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系统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教学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2013年该校获批应用型大学后,该团队更是紧紧围绕“应用”理念不断调整团队发展方向,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 丰富团队成员构成,实现师资多元化
该团队成员的构成打破了过去以教研室成员为主的固有思路,提出课程组,系列课程、“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等思想,以课程为导向组建教学团队。团队一般由5到10人构成,成员既来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也聘请来自企业单位有实际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加入,更鼓励教师成员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这样建立越来的教学团队就能够围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建没工作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紧密协作,通过强化课程团队建设,打造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 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要务。经济学对于经管类各专业来说都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经济学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酱通本科院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该团队根据学校的交通行业背景、应用型大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扩大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协调本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积极改进、更新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于2014年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全新的《经济学》教材和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去深入研究经济学的理论本身。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引入“训练式”课堂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并重,避免过多繁琐的数学推导,将基本思想与原理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透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应用领域,并通过图表以及一些贴近经济现实和日常生活的例子,结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这些革新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足偏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这也是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兴趣较少的重要原因。该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实现了重大改进,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转变面向结果为面向过程。即激发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注重实践方法与实践过程,提倡自主性实践。如布置课程论文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取课题、收集数据、设计实验方案、运用计量软件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自己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学习期间接触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团队在吸收校外专家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系校外企事业单位接收本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充实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4 提高科研转化为教学的能力,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课程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该教学团队内教师多属同一学科方向,因此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中,教师能很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学团队建设能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融合,该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不但实现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科学研究帮助教师开阔视野、追踪前沿、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源头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科研成为新课程的生长源,促进课程体系优化,能够形成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新兴交叉及前沿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第三,科研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第四,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的思维习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第五,科研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科研优势和优质的教师资源为学生全面接受科研训练提供了系统保障,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学科前沿,进而加入到教师的实验过程中来。迄今为止,该校已有近千名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并屡次获得不同等级的各类奖项,同时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从该团队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建立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应该是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3】臧兴兵,娄星,略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4]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