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特色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乡土音乐作为校本补充教材,运用于现实教学的内容比率应达到15%~20%。可见,地方音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已列为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而从目前新疆的情况来看,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是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目前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对此领域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在新疆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如何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本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果,充分利用新疆各地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和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音乐课程,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如何建设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得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结论,为新疆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并推出符合新疆本地特色的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及系列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1.从学校发展的层面上看,新疆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校要实现“自主学习,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有特色的、具有示范性的高中,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
2.从教师的发展层面上看,开发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音乐课程选择的自。校本课程开发给音乐教师松绑,让其自主决策,这无疑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从学生的发展层面上看,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也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开发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当地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必然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冲击和困惑,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4.新疆拥有丰富、深厚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但绝大多数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仍然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要求,很多优秀文化成果已处于濒危的境地。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保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具有传统的传承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影响力,将部分本土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策略,它是针对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模式和策略的局限性而采取的弥补措施。随着1973年“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蓬勃发展。例如,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等非集权国家中央教育部门承认课程开发的重心在学校,政府应协助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而国家方案只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的参考;同时,政府通过中小学委员会推动“资源运动”和“校本在职培养,强化了校本课程实施环境”。又如,澳大利亚学校有课程自,教育部门拨经费补助其开发及教师进修活动。再如,美国从1986年到1989年开展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强调权力下放,以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办学权,从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此外,俄罗斯于1993年制定了基础教学计划,给地方和学校以较大的课程决策权;推出了《普通教育学校基础教学计划》,规定地方和学校管理课程的时间占总课时量的25%~30%,其中照顾地区、民族文化特点、儿童兴趣等的地方和学校课程部分,在高中阶段更是达到了47%之多。日本在1998年公布的新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增设了一门新课程——综合学习,根据新的课程方案,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要发挥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 开拓创新
课程从教育产生之时起,就承担继承、传递、传播文化遗产的任务,因此,课程与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课程的文化品性,另一方面,课程创造和形成文化。课程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媒体,为文化的增值、创新及其育人意义的形成、育人标准的定位,提供核心与导向性的途径与机制。校本课程具有本校特色,育人效果显著。下面笔者以忠县白公路小学校为例,谈谈如何以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文化开拓创新。
一、依托白公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白居易升任忠州刺史。在忠州,白公赋诗百首,文昌后世;开山凿路,造福桑梓;乐爱百姓,泽润忠州。为此,忠州人建白公祠、修白公路以示缅怀纪念。
忠县白公路小学校因位于白公路,紧邻白公祠而得此校名。循着这样的文化脉络,该校确立了“乐天爱人”的校训。“乐天”,既是白居易的字,又表达他们“快乐每一天”的教育追求;“爱人”,不仅体现白公伟大的思想情怀,而且凸显学校以人为本、爱人悦己的教育理念。依循大诗人的文化传承,提出了“书香荡漾,诗韵流长”的校园文化主题。为此,学校收集了古今中外部分经典诗歌,汇编成了《乐天诗韵》校本课程,其中收录了白居易诗歌50首,中国古代诗词50首,现当代诗歌40首,外国诗歌30首。通过诵读―感悟―激趣―创作,开展“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写作造就名气”的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以此点燃孩子们阅读经典的热情,让他们徜徉在美词佳句的密林中,领悟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人文素养,知“乐”晓“爱”。
二、依托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文化再生
1.以校本课程塑造品位校园
“腹有诗书气自华”。以《乐天诗韵》为主导,全校师生齐学诗歌、齐诵诗歌、齐写诗歌,在诗歌中励志、在诗歌中勤学、在诗歌中智慧、在诗歌中教化。诗歌,让校园吹拂着文明典雅之风,流淌着经典浸润之源,生长着文化茁壮之芽。快乐的诗歌诵读不仅为全校师生打下了文化底色,而且渐渐地,学校高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
2.以校本课程打造书香校园
我校在编印校本教材《乐天诗韵》的同时,还统一印发了《诗歌阅读方法指导材料》。即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诗体,提出朗读、默读、诵读、唱读、演读和精读、细读、品读、比读等方法,并让学生养成勾、画、圈、点等做笔记的习惯。对不同学段,分别提出了阅读量、背诵量、习作量的参考标准,要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语言感悟、情感体验等。
在课程安排上,我校坚持每周星期一、三晨诵,每周星期二、四午读。每次阅读必须由语文老师精心组织,悉心指导。学校利用多种阅读方式,或利用教学多媒体范读;或由教师引读;或配上优美音乐,在情境中诵读;或组织学生唱读、演读;或利用学校“乐乐”电视台、“乐乐”广播站赏读,等等。
每周星期一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在不同学段三位小主持人的带领下,进行诗歌PK,诗歌诵读声响彻整个校园。此外,学校将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的师生问好改为师生齐诵一首诗,为上课做好准备;该校的课间铃声改为朗朗诗歌,并定期更换。
白公路小学的《乐乐校报》,每周一期,登载学生的心得感悟、诗歌诠释、诗歌绘画、推荐诗歌和创作诗歌等,由学校印刷,每班一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该校一年级一班张腾义同学创作的儿歌《油菜花》、四年级二班邓银瑞同学创作的诗歌《感恩母亲》在《小学生拼音报》上发表,古小芬教师创作的童谣《数一数》获重庆市儿歌征集二等奖。近年来,该校师生已创作大量诗歌作品,学校拟选百首优秀作品编印成书。
3.以校本课程创造出彩校园
学校的生命在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核在课程。《乐天诗韵》校本课程不仅彰显了白公路小学“书香荡漾,诗韵流长”的文化主题,还延展了该校精品化、诗意化、生态化的办学方略。
课外阅读节常开常新。该校已成功举办四届课外阅读节,每年一届,每届历时两个月。阅读节上有人人参与的“快乐阅读、幸福成长”读书活动;有现场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有爱心书籍义卖活动;有“大手牵小手”读书活动;有每周一的阅读分享交流;有分年段的“中国汉字听写”活动……每一个孩子在课余时间里尽情在书海里遨游,校园处处书香四溢。本届课外阅读节颁奖盛典隆重而热烈,评选出的校园朗诵之星、写作之星依次走上红地毯,接受其他同学的欢呼、签名、合影,颁奖嘉宾是由学生推选出的校园明星,他们儿童化的颁奖辞更是将颁奖典礼推向一个又一个,连来校采访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次活动在重庆教研网报道。
实践活动有声有色。2012年5月,白公路小学主办的“书香荡漾,诗韵流长”大型主题文艺演出在忠县忠州广场隆重举行,他们将唐诗宋词编排成舞蹈、课本剧、情景剧、音乐剧等,用美轮美奂的舞蹈、悠扬的音乐诠释高雅的诗歌,充分展示了该校校本课程成果。整台演出在忠县电视台《忠州大舞台》栏目持续播出一个月,广大观众好评如潮。另外,该校“朵朵”诗歌朗诵组合录制的《国家》、《微笑》两首MTV在忠县电视台《唱响忠州》栏目滚动播出,反响强烈。
关键词:校本课程 西部山区 开发探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是重点,校本课程特色化是热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学校以优越的智力、财力、政策环境为支撑,成为课改先驱者,引领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课改革命,研发了许多“适合的、有层次的、可供选择的、促进个性发展的、提供不同学习经历的”校本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绝大多数西部农村山区学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课程改革总体水平堪忧。作为一所西部农村山区小学,如何因地制宜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踏实地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一、科学开展校情SWOT分析
金山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农村山区小学,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腹地。学校1200余名学生,生均使用面积约有6米2,生均1.5米2的泥土操场经常尘土飞扬,教学辅助用房极其缺乏,没有单设的功能室和先进的设施设备,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3岁,音乐、体育、科技等学科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学生90%来自农村,40%来自高山、高寒地方,50%属于全留守或半留守儿童,30%属于贫困儿童;70%的家长属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教育观念落后,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培养艺术修养,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相当迫切,片面追求语数成绩,60%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觉有压力,差生、特差生约占10%。山区学校经费紧张,日常办公勉强可以维持,用于课程改革的经费严重不足。
这样的起点,多数领导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困难重重,压力巨大,和上海、江浙一带的学校相比,如同实际距离一样遥不可及,害怕收不到场、合不拢口。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校本课程必须开发,困难变成了责任,压力变成了渴望。
二、提炼特色教育理念和课程哲学
学校教育思想是校本课程的实际指导,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校经过多次考察、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提出颇具特色的“春笋教育”笋竹文化特色,确立“天天向上节节高”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乡土根、民族茎、全球眼”三大层次培养目标,建立以下课程哲学。
课程即生活。关注生活,尊重环境,构建适合的课程。提供多样化课程资源,丰富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启智、宏德、健康、向美的多种学习经历,促进艺术熏陶与技能训练,具有感恩向善、热爱自己、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思想品德,逐步形成“乡土根”。
课程即经验。关注生命,尊重差异,构建选择的课程。注重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运动练习、诚信交往的过程,初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逐渐茁壮“民族茎”。
课程即成长。关注生长,尊重个性,构建自主的课程。改变教学形式,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实践与创新,体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热心公益事务,形成社会态度,初步具有“全球眼”。
这样的课程哲学帮助教师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反思教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为课程开发的创造空间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三、三“因”举措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课程资源,体现本校的教育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特点。我校通过对学生需求、家长需求、学校需求进行科学而综合的评估和分析,对地方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特长为方向,以地方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乡土体育文化资源三大着力点为开发途径,不断发展,不断充实。
1.因地制宜,彰地方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成功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在深入了解金山镇区域特点和细致分析学校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打闹”,并把它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和亮点进行开发打造。
“金佛山打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极高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历史悠久,起源于盛唐时期,原是地主阶级为压榨当地群众劳动价值而采取的手段,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劳动人民在播种、栽秧、除草、收割、采笋等劳作期间,为消除疲劳、促进生产、庆贺丰收而进行的嬉闹活动。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几近失传,后经过当地文化站的收集整理,使得这种原生态的、纯地方的文化在2010年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内容丰富,采用平声和尖声的唱腔,以说唱、对白、盘歌、盘鼓、对唱的表现形式,配以铜锣、皮鼓的打击节奏,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即兴创编内容演唱。
“金山打闹”就是得天独厚的校本课程资源,值得研究和挖掘、传承和发扬,这是让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生动内容,是让学生艺术萌芽、个性成长的肥沃土壤,对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弘扬有着深远意义。我们收集“金山打闹”纸质、音像资源,深入山乡僻野走访多位尚在人世的非遗传承人,反复调研论证形成“金山打闹”校本课程方案,2014年上期正式启动这一校本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课任教,选拔优秀学生成立“金山打闹”表演团,并逐步探索独唱、合唱、表演唱、集体舞蹈的表演形式,逐步创编符合时代特点歌唱内容。
2.因循传承,扬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根据学校条件、家庭条件、学生特点,我们开发了竹韵诗词、传统诗词经典、童诗童谣、陶笛(民族音乐)、校园剧等课程。我们采用分年段、分层次的形式,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自主选择与优秀选拔相结合,基础掌握与特长培养相结合,成立“笋娃”话剧社、陶笛乐团、合唱团、诗歌社。
“竹竿舞”原是黎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又称为“跳柴”,被外国游客赞作“世界罕见的健身舞”。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能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舞动中体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本土融入度愈高的校本课程愈具生命力,更容易形成特色。金山小学四面环山,遍地竹林,尤以方竹盛名,所产方竹笋畅销海内外,笋竹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凸显“春笋教育”特色,我们着力开发与笋竹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竹竿舞”在2014年上期成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采用分班教学的形式学习基本节奏和动作,再进行花样练习,2014年下期融入大课间活动,成立“竹竿舞”表演社团,明快的律动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继“竹竿舞”课程之后,我们还开发了竹编、竹雕、竹蹴鞠、竹节绳、竹类种植和研究等校本课程。
3.因陋就简,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土壤和亲和力,具有竞争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能使参与者达到心里和生理的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促进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立足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和方法,发展空间感知能力,体验传统文化快乐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有条件达到的项目设置课程,开发了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六子棋、象棋、竹蹴鞠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今后,我们还将逐步增设滚铁环、扔沙包、斗鸡等课程。
一、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意义国家音乐课程与校本音乐课程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国家音乐课程是从统揽全国音乐教育的角度,由专家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课程设置。由于其统揽全局的特殊使命,使其必须从共性的角度,统揽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设置对全国音乐教育具有普适性的音乐课程体系。
同时,我国是一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国家,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应重视到特殊地域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背景和音乐学习环境,根据学校的实际音乐教育状况,开发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校本音乐课程,采取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策略和指导措施,为独特音乐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孩子留下难以割舍的音乐文化烙印。
二、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策略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归根结底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资源利用意识,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过程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有效开发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凸显地方音乐教育特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文化传承”,并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课程理念。地方乡土音乐与地方民族大众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品味、欣赏和再现地方乡土音乐艺术,就是引导孩子们向民族家园深处凝望,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与本民族内在律动对接。从这个角度看,热爱民族音乐必然要以热爱地方乡土音乐为出发点,有效开发地方音乐课程资源,以凸显地方音乐教育特色,为学生建立独特、丰厚的精神文化家园,实现音乐课程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优质高效。
如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东北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可开发《东北风》校本课程,通过二人转、大秧歌、东北民歌小调等多种音乐艺术形式引起学生兴趣,帮助他们从多角度感知东北音乐特有的风格。课堂上,孩子们可感受到东北音乐喜庆、热烈的情绪特征;了解东北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扭一扭东北大秧歌、唱一唱东北民歌小调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东北音乐带来的愉快精神享受,增加了孩子们对家乡东北音乐的了解,为东北的孩子在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乡土文化烙痕,培养了孩子们对东北家乡的深厚情感。
充分利用校园音乐课程资源,放大校本音乐教育优势。
学校是音乐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环境中分享课程。教师应该将学校独有的教育资源视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彰显校本教育的独特性,放大校本音乐教育的优势。例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谱写的校园歌曲《毕业歌》和 干学子八于朵花》都生动地反映了校园生活,是学 校特有的音乐文化资源。让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学会这两首歌曲,将孩子们六年的生活和情感用音乐的方式留存在记忆深处,将是他们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此外,音乐教师还应该紧紧抓住社会发展时代脉搏,紧扣社会音乐教育潮流,弘扬国家发展主旋律,引导音乐审美方向。上面列举的《鼓动奥运》一课,就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奥运的期待和祝福,使情感得到抒发,情绪得到振奋,效果非同寻常。再例如,在国庆六十周年之际,让学生学唱成龙演唱的歌曲《国家》,有助于抒发对祖国六十华诞的拳拳爱国之心,顺应了时代的主旋律,必定获得教学上的优质高效。
发挥教师自身音乐教育优势,形成校本音乐开发特色。
音乐教师大都多才多艺,有的能歌,有的菩舞,有的钢琴演奏能力强,有的掌握一种或几种特色乐器??而这正是音乐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充分利用和发挥音乐教师的优势,努力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校本音乐课程特色,一定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目标。例如,我校的一位老师就充分利用自己舞蹈编导专业的优势,开发了《跳起来》校本音乐课程内容,用优美动人的蒙古族舞蹈带领学生深入音乐体验,学习和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艺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音乐教师要具有资源意识,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和合理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必定能够以对音乐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点,构建优质高效的校本音乐课程。
三、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规模作为国家音乐课程必要的补充,笔者认为校本音乐课程的内容占用的课程比例以不超过国家音乐课程四分之一的规模为宜。这样既能保证完成国家音乐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又能够给校本课程的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
校本音乐课程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规模和形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灵活处理和把握,应以主题单元开发为主要形式,如果同一个主题下的内容较多,可以考虑采用主题单元式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即以一个统一的主题统揽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在这个主题下,又划分为若干个更为具体的开发主题,从这些具体的主题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实现统一的主题开发目标。例如,我校青年基金科研项目 乡音乡情”东北乡土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中,又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的研究主题,“东北二人转板块研究”、“东北大秧歌板块研究”、“东北民歌板块研究”“东北方言歌板块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歌板块研究”等,从这些具体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北乡土音乐文化,体味东北音乐中的“乡音乡情”。再例如,我校校本课程《鼓的文化艺术》中,既包含鼓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又包含音乐中的鼓、鼓的演奏、鼓的形制、鼓的绘画等等诸多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单元式的校本课程,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鼓的文化艺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针对有些主题单一并且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的内容,可根据需要开发单课时校本音乐课程。而对于有些涉及内容较广泛、无法在一个有效的单元框架内完成的,且对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内容,则可以考虑扩大其校本课程的规模。
四、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途径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可根据情况确定学科开发的基本途径,即学科课程开发或活动课程开发。我校的竖笛单元就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途径同时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课程方面,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用音乐课总课时的/4学时来学习竖笛,通过循序渐进的常规教学,使学生掌握竖笛的基本吹奏技巧,到小学毕业时,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演奏包含一个升号调和一个降号调的简单乐曲,进行集体齐奏和合奏,有效提高学生的竖笛演奏实践能力。从活动课程方面,利用每周三下午(两课时)学校兴趣活动小组的时间,对各年级音乐基础较好,对竖笛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套笛合奏”的学习和训练。从演奏技能技巧、不同竖笛的演奏方法、表演曲目的选择、多声部合奏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迁移与提升。
五、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关键、需要音乐教师积极参与音乐教师是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实际操作者,他们了解学生,了解校本音乐课程内容,了解校本音乐课程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作用,对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和实施具有实际发言权,因此,音乐教师的积极参与,对于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教师应该将校本音乐课程开发视为音乐课程建设、自身音乐专业成长和学生音乐成长的重要载体,积极参与开发和建设校本音乐课程。
关键词:校本课程 特色 研发 地域 资源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校本课程开发细节
(一)成立机构,拟定方案。为使教材编写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及以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长的编写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并组织各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编写。各编写小组以“学科”或以“专题”为单位,首先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然后由校长把关,组织研讨,形成共识。要求编写组成员深入进行研讨,实施“三个一”活动,即“一周一研究,每月一汇报,每学期一总结”,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养。编写校本教材,培训是基础。今年以来,我校先后4次邀请具有丰富编写经验的市教科所副所长安良海来校分别就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等对参编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受训人次42人。每次培训长达4个多小时。通过培训,编写人员进一步弄懂了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手段、框架与内容以及体例与结构等,夯实了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拟定篇目,搜集资料。篇目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前提,它决定着资料搜集的方向和路径。篇目拟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校本教材编写的质量。鉴于此,我们要求所有参编人员按照“科学严谨、简洁均衡”的原则拟定篇目,篇目初步确定后反复推敲斟酌,有效避免了内容相互交叉重叠、涵盖不全面以及种属不分等现象。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修改完善篇目,使篇目拟定始终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
二、突出课程要点,努力打造校本课程特色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校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了以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特点:
(一)全员参与。我校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参编者中既有领导,又有教师,既有学生,又有家长,真正做到了“全员全程参与”。如《少年梦昭明情》和《萧楚女的故事》》的编写,就是在全校2300名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经过层层筛选,精心挑选了60篇学生稿子作为教材内容。《襄阳晚报》发表了三(1)班学生家长王新春撰写的《昭明情思》一文,我们细细阅读后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便将其收录到《少年梦昭明情》一书中。
(二)形成系列。我们构建了“博爱”“博闻”“崇理”“崇真”四大板块校本课程体系,从德育、教学、办学特色三个方面确定了校本课程编写的内容,三条主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一是“博爱”系列――以学校深厚的昭明文化底蕴为依托,研发德育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少年梦昭明情》和《萧楚女的故事》,通过实施爱的教育,使昭明小学成为爱的家园、爱的港湾、爱的世界。我们编写的视频校本教材《葡萄伴我成长》,立足于“育人为本,养成为先”的理念,立足于日常教育实践,着力于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养成教育校本课程。通过种葡萄、护葡萄、摘葡萄、尝葡萄等校本课程的过程,使我校的行为养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特色化,并以此促进形成优良的校风。我们编写的《昭明小学与世界》一书包含昭明篇,襄城篇,襄阳篇,湖北篇,中国篇,亚洲篇,世界篇。以小见大,让学生了解昭明小学与世界,从而培养孩子国际化的视野。
二是“博闻”系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编写语文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古老的中国神话》《美丽的汉字》《昭明娃娃学古诗》《魅力朗诵》《大家一起学楹联》《小口才大演讲》等,让孩子们充分回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积淀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讲故事、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儿童的文学素养。
三是“崇理”系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探索知识,编写数学校本教材。我们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则,开发出《生活中的数学》等3本数学学科校本教材作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决心。我们编写的科技学科校本教材――《古城墙的诉说》一书,让学生从历史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古城墙,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情操。
四是“崇真”体系――与学校特色教育相结合,研发艺术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美术校本教材――《指尖艺术校园精灵》,通过剪纸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了剪纸的魅力,在剪纸学习中孩子们多一份体验,多一份感悟、多一分收获、多一份成功和快乐。我们编写的体育校本教材――《安塞腰鼓进昭明》,让孩子们通过学打腰鼓练耐力,练合作,同时体悟鼓声中蕴含的中国人民的刚强与勇敢。我们编写的音乐校本教材――《昭明京韵》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了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
(三)确保质量。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按照规律有序推进。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三性”。一是独创性。以“昭明”为本,以学校为本,以历史人物为本,努力挖掘各种人文资源,体现“昭明文化”特色,使其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复制性,成为真正的、地道的校本教材。二是趣味性。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并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便于小学生阅读。三是综合性。吸收先进的课程理念,每一课后设计形成生动、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练习或资料补充。
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我市秉持“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办学理念,鼓励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构建如下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①根据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②参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③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
2.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辖区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3.通过外出培训和校际交流,使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不断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课程。在市教育局统一部署下,各县都能够从本地文化特色出发,开发整合编制校本课程,并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如:南靖二中目前共编制校本课程32个,其中《趣味数学》《足球》《书法》《合唱》《土楼的建筑艺术》《文化遗产——竹马戏》等深受学生的喜爱;龙山中学结合社团活动的开展开发校本课程,该校陶艺课程及书法课程参加漳州市2018年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活动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湖美中学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大型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啦啦操、土楼文化研究等,其中啦啦操获2018年漳州市中小学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土楼文化研究参加漳州市2018年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比如南胜中心小学的“晨诵午读”校本课程初具系统化,并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柚都周报、漳州日报均有报到我校一系列活动,前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该校《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评价研究》获得了漳州市二等奖。并且以《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评价研究》为题申请通过福建省第二批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
二、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实施情况
1.建立基本架构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各中小学重视国家课程开设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各部门协同的国家课程开设领导小组。分头负责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用和实验的开展等具体事宜。领导小组坚持贯彻执行有关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政策和规定,召开专门会议,总结先进经验,解决课程开设和实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学期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报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研究,最后定形课程方案、人事安排方案、落实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小学课程安排,所有学科进行了教师“专职化”调配,哪个教师对哪个科目比较专长,就安排去教那个学科。而且根据班节数适当跨班跨年段上课。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科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数学、语文、校本课程等所有学科都有合适的教师上课。改掉以前一个班级功课两个老师瓜分的模式,有效防止挤挪功课现象,保障开齐开足课程。
2.关于课程的设置
各县各中学各年级周课时均为34节,小学为30节。各校严格按照省颁课程编排功课,学校课程设置符合国家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开全了课程,开足了课时,未发现任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现象。
关键词 校本课程;农村学校;龙安桥小学
当前,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声音不像刚开始那样充斥着人们的耳膜,我们视野所及也鲜有为之一振的来自于基层学校的报道。归于平静之后的农村中小学都在做些什么?国家下放的一部分课程权力是否已被束之高阁?教师们是否复归于“涛声依旧”的生活?难道我们此前一直担心的新课程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前途,尤其是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辉煌前途将要终结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但是,经走访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小学后,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龙安桥小学的经验虽然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不能以此妄加推及广大农村学校,但却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是一种可以复制的经验,对此经验的介绍将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种启示。
一、其校·其人·其事
(一)其校
富裕县是黑龙江的省级贫困县,也是齐齐哈尔市最后一个实现普九教育验收的县。龙安桥镇位于富裕县城南50公里处,坐落在嫩江之滨、乌裕尔河畔。龙安桥镇的土壤以沙壤和黑钙土为主,经济发展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支柱。龙安桥镇现有3622户,13629人,农业人口为12471人。全镇辖区内设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这所中心小学就是本文介绍的龙安桥中心小学。龙安桥小学始建于1949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发展到至今的标准化小学。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184人,教师21名。学校占地面积14333平方米,其中教室占1643平方米,校舍生均面积为10.24平方米。学校面积虽大,但教育条件极其简陋,教室里除了师生必须的课桌和讲台之外,没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全校只配有一台老式电脑,21名教师挤在一间不足40平米的办公室集体办公。不过,学校却利用极其有限的资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宜人的校园环境。学校三面围墙由红砖彻成,东侧是铁墙透绿,学校内的景观一目了然;校内有草坪、有花坛、有美化校园的风景树和榆树围墙等;操场上有各种供学生活动的体育器械……这些都是学校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亲自动手为孩子们创造的。
(二)其人
龙安桥小学的校长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女教师,虽然年轻,却有着明晰的办学指导思想,即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理念。成就一代孩子,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为此,年轻的女校长提出了“让学习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的口号。她将学校经费的一半都花在了教师培训上,带教师外出听课时挤大客车、吃盒饭,资助教师进修学历。到目前为止,在龙安桥小学的21名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为15人,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有12人;小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一级教师14人;有县级名师2人。这个数量在当地农村学校里是最多的。这些教师中有县级教学能手5人,市级教学能手2人;县级骨干5人,市级骨干2人。
(三)其事
虽然龙安桥小学的校舍不是最新的,设备不是一流的,教师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努力地让学校的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接受应有的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了六项校本课程。
1.百人腰鼓,尽展风采
在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基础上,学校专门组织领导与音乐教师共同研究,搜集相关音像材料,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腰鼓活动在校园普及、能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在学校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腰鼓活动,编排了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腰鼓操。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时间,通过集体与分散相结合,组织学生练习腰鼓操。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该校的腰鼓从原来的50面发展到现在的200面,腰鼓操留下的是舞姿齐美、赏心悦目的壮观场面。通过腰鼓训练,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协涮能力、审美情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2.石头装饰,别具一格
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小石子是农村孩子们童年时手中的玩物,常常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们或把它们想象成各种动物或栩栩如生的人物。该校美术教师汤先红、陈祥云善于观察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看到孩子们把玩的小石子,她们灵机一动,自编教材,挖掘“校本”资源,路边捡来的小石头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大大丰富了“石头装饰”课程教学内容,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校开展石头装饰活动已有五年之久,现已初具规模,有成型作品四百余件,多次迎接了省、市、县各级各类的参观和检查。
3.民族舞蹈,常抓不懈
农村学校开设音乐课是很普遍的,但开设舞蹈课却是极为少见的。三年前学校认清形势,加大对艺体教育的投资力度,投资3000多元装修了一个70多平米的专业舞蹈教室,配备有素质高、基本功过硬、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舞蹈教师,每周三、周五对学生进行两个小时的训练,开设了形体课、技巧课、舞蹈课等专业课程,经过三年的时间,舞蹈队的孩子软功练得非常过硬,农村的孩子终于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
4.酒瓶彩绘,别有情趣
酒瓶彩绘是该校新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不用花钱,利用废弃的酒瓶在上面画画、写字、粘贴,便可以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为了开发这项校本课-程,学校组织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利用课余休息时间研究画法,编写教材,经过连续三个月不断的研究探索,终于开发了出了适合农村孩子的校本教材。现在成系列的作品有:金陵十二钗系列、福娃全家福系列、国旗系列、水果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动物系列等、山水系列。该校又先后购买了展示柜、展示台,把校本课程作品陈列在校本课程教室里,供孩子们欣赏、学习。
5.武术体操,英姿飒爽
武术体操是该校教师刘宝军旨在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以培养少年儿童的阳刚之气、自控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开设的。它采用了《精忠报国》的音乐为伴奏,编配了校本课程教材,将武术的基本手形、基本手法、基本步型等大部分囊括其中,整套武术操练起来,英姿飒爽,气势磅礴。
6.花样跳绳,彰显个性
花样跳绳也是该校新开发的校本课程。绳子价钱便宜,有的是家长自己做的,既经济又适用。体育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不同的跳法:长绳、短绳、飞绳、单人跳、双人跳、编花跳、单手摇、双手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创编,既锻炼了身体,又张扬了个性。每到大课间,操场上短绳飞舞,来回穿梭,热火朝天。
二、经验·启示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之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举步维艰,难有作为,大致有两种辩护的声音。一是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二是缺乏现实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比如家长和社会的误解、与应试升学无涉、影响国家课程的实施等。而龙安桥小学的经验却告诉我们,这些辩护是苍白无力的,从他们的经验中,至少可以梳理出以下几条可以反驳上述辩护的有力论据。
(一)坚持“农村孩子也是孩子”的朴实学生观
众所周知,广大农村学校一直以来走的是模仿城市学校的道路,当城市学校开始逐渐反思“应试教育”转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时,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在不断强化着“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成了留给他们与城市学校一比高下的仅剩舞台,也是他们向社会、家庭兑现承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样,关于智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活动在农村学校难脱“悲惨”的命运,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城市孩子相比差距日益扩大。龙安桥小学却能正视这种差距,正是在这种朴素的学生观支配下,龙安桥小学一直以来坚守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这种理念恰恰是所有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至高目标追求,也是能否将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的行动指针。这对当前还纠缠于“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研修”等概念不能自明的一些学校来说,不知先进了多少。所以,分析龙安桥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道理: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逻辑前提是基于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
(二)“无中生有”的创造精神
在当前分级办学、县管为主的办学模式下,各地制定的义务教育政策均以城镇学校为参照系,投入的资源也以城镇学校为重点,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孩子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分野下还不可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故而,就形成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倒金字塔”现象,城市学校身处塔顶,享受着有限教育资源中的绝大部分,而农村学校只能委身于塔底,争夺着可怜的剩余资源。针对课程资源极端匮乏的现状,龙安桥小学没有被动地等政策,靠上级、要经费,而是秉持着一种“无中生有”的创业勇气,发动全校师生挖掘课程资源,变“无”为“有”。学校的六项校本课程都是该校教师充分利用当地农村为数不多的资源开发并推广的。
(三)综合素质观照下的多课程联动
当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普遍不高,除了物质课程资源这一表层因素外,更深层的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二是达不到整体规划、多课程联动的规模效应。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整体水平不如城市学校是事实,但却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取决于每一所学校怎样挖掘潜力,激发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剖析龙安桥小学精简而富有效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实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除了校长的率先垂范和专业引领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对于课程与教学的自觉意识和不断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而言,为了发展学生素质,开发一两门校本课程并非难事,难的是能以一种整体观统摄,多课程联动,开发一系列的课程群,从而放大校本课程的功效。龙安桥小学的经验之所以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其主要价值在于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整体联动开发课程。该校开发的六项校本课程其要旨可概括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依托,以课改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某一方面素质发展为突破口,多课程联动,整体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持续而有效的行动
【关键词】小学校本;音乐课程;途径设计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笔者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认识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程建设,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是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音乐课程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作用整合,确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研究表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不少的学校做法是把校园文化作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进行导向的。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建设的做法是:依据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理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方面重点导向开展音乐课程建设是比较有效的。一方面,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特点:非造型性、非语义性等决定了音乐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乐所具有的这些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它,而这就决定了音乐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本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让音乐引导课程建设,可以满足人良好的听觉感性,满足人微妙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更充分地呈现现出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有五个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转化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素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课程内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三是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给儿童课程选择的权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来源,生活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生活是课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儿童本位,要有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有对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有关于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二、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依据有6个:一是通过教育方针贯彻落地,搞清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四是儿童认知规律;五是学科教学规律;六是资源环境条件。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三个逻辑思考:一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二是按照课程领域建设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三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个人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2.把握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特点。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3.促进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如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音乐课程的引入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4.确定新的音乐课程实施评价指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参评的重要性。
5.开发形成校本化的音乐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探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来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课程开发上,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要求,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三、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
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中心”。对于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清心为学,玉琢成器”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作为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充分调动音乐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落实好了玉的五德“仁爱、诚信、纯洁、勇敢、智慧、高尚”灵魂内容。
理念的落地从课程开始,课程保障着育人目标的实现。从2011年起,桂江小学开始了“新动力”校本课程的探索之路,找到了“启航教育”前进的航标。
“新动力”校本课程全称“修德・崇艺・炼能”三结合新动力课程,以“修德・崇艺・炼能”三者结合作为课程目标,围绕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开设、实施课程内容。
新动力课程的设计“形散而神聚”,分步规划,丰富多元,结构上多而不杂,平衡有致,形成一个可循环、可发展的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同一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尊重,学习动力得到激发。
其课程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校本自主开发课程,第二类是国家及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整合课程。校本自主开发课程,现阶段开设有“小院士课程”“雏鹰课程”“彩虹桥课程”“梦想乐园课程”“俱乐部课程”共计5个门类28种课(必修+选修),能够基本实现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加上国家及地方课程校本化开发,强调在实施过程保持相对的平衡,保证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较为和谐的发展。
课程开发主阵地在课堂,提升学习效能要在学生的“学”字上做文章,因此围绕着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等课堂学习指导方式的教研,桂江小学的课堂教学有了目标,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例如,为了建构起各类校本活动设计与开展的规范和科学性,学校开展了课型研究,归纳出各具特色的13种课型,不仅有“小院士课程”的选题课、中期研究课、结题汇报课,也有“雏鹰课程”的班会、队会 、心理健康辅导课等,还有“俱乐部课程”及整合课程的活动课型等。教师通过对不同课型的基本范式的研究,用一种变化和开放的图式,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和课堂实践的架构,对各类教学的内容、对象、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环境关系的有机把握进行研讨,搭建起目标与实践的“桥梁”。
为了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课程研究小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形式上,包括学科渗透、校本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实施;内容上,大主题统领下,进行自主开发课程内容统整和国家及地方课程校本化之间的统整;教学设计上,通过聚焦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教学流程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为学生提供独具桂江小学特色的课堂类型。